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

第1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押农村信用社;支付体系;资金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0.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7-0029-03

一、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体系及发展情况

(一)结算体系正向现代化支付体系靠拢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逐步畅通农村信用社汇路,不断改善其支付结算手段。通过网络系统改造,2007年10月24日,农村信用社已实现存取款业务全市通存通兑,异地汇款实现系统联网,发展的新型银行借记卡-金牛卡通过在内部员工试发行后,已于2008年5月12日在全市范围内使用。目前,农村信用社异地资金汇划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通过特约电子汇兑汇划。部分县联社、农信社相继参加了特约电子汇兑业务,成为农信社支付结算的重要渠道;二是通过其他银行汇划系统办理业务,成为农信社支付结算的辅助渠道;三是通过大、小额支付系统汇划。大、小额支付系统,汇划款项快捷方便,支持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向现代化支付体系靠拢。而且跨地区及统一结算渠道逐步畅通,2007年10月,实现全区存取款业务通存通兑。

(二)支付结算基础保障得到加强和巩固

网点分布渐趋合理,农村信用社共有营业网点232个,其中农村107个,城镇116个,结算网点遍布全市55个县(市)乡(镇),员工2969 人。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其实收资本增加,业务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已分三批完成了全市7家农村信用联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工作,共计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3.51亿元,占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21.57%,7家农村信用联社已有5家顺利挂牌开业,成为统一法人金融机构。截至2007年,全辖农村信用社股金余额比2002年末增加21505.83万元,不良贷款余额降幅达47.91%。巴彦淖尔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市城乡分布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成为巴彦淖尔市农村支付结算的主要金融机构。

(三)主结算业务发展速度相对提高

存贷款业务作为其主要结算业务,近年来随着结算渠道的畅通,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截至2007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开立个人储蓄账户35.5万户,各项存款余额621065万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2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52148万元,居全市各金融机构第1位,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34%;各项贷款余额466501万元,贷款规模居全市各金融机构第1位,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25%。

(四)业务品种已有所变化

巴彦淖尔市信用联社依据农牧区生产的特点,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品种。存款类产品发展齐全,主要有活期储蓄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整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整存零取定期储蓄、定活两便定期储蓄和单位定期存款等;贷款类产品更适合农村牧区特点,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各类贴息贷款、各类抵押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而且结算方式逐步向非现金结算方式转变,非现金结算占比逐步提高,截至2007年末,农村地区通过农村信用社办理的现金结算金额31.5亿元,非现金结算金额19.4亿元,其中通过现代汇付系统办理的资金额16.7亿元。百名农牧民使用结算工具调查也显示,开立账户2个以上的已占到34%;年存取现金次数10次以下(含)的占78%;汇款等非现金结算年使用次数5次以上的占23%。

二、资金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适合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

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缺乏服务品种创新,电子化建设水平还比较落后,乡镇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同时,非现金结算工具发展相对较慢,存、贷、汇等现金结算占全部结算的85%以上,银行汇票、本票、银行卡等结算方式使用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网上银行、项目理财等现代银行业的创新业务基本未延伸至农村信用社的农牧区网点,银行自助设施农村牧区尚属空白。而农村经济对农村信用社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农村信用社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少的现状很难满足农民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支持和保障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支付系统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基本退出农村市场,工、中、建在农村的网点全部撤消,农业银行已缩减至1个,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成为农牧区金融服务的中坚力量,而农村信用社在农牧区机构网点数占全部农村金融机构的80.14%,居主导地位。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分布呈现乡镇分布多,自然村分布少的特点,受管理体制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环境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电子化设备、网络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信用社人均占有支付用电子设备0.13台,每万名农村居民拥有支付用电子设备3.94台,缺乏推广新型结算工具的政策条件和外部环境。百名农牧民使用结算工具调查显示,认为农村信用社结算环节多且结算效率低的占76%;希望农村信用社发展与城镇银行一样的占63%,希望业务品种更多的占23%,希望提高效率的占11%;年平均到城镇办理业务次数5次以上(含)的占64%。

(三)农牧民支付结算工具及资金结算方式使用偏好的环境未得到改变

由于现金结算简单和方便,因此在农村牧区日常交易中,农产品交易方式都使用现金交易,农牧民也普遍乐于接受。在百名农牧民日常交易结算方式的抽样调查中,72%的农牧民选择“现金”为日常主要交易方式,原因调查中,有69%的农牧民选择“现金比较方便”,而且100%的农牧户习惯于使用现金结算,而汇款等非现金结算年使用次数5次以下(含)的占到77%。在对农村信用社依赖度调查中,67%的农牧民通过农村信用社办理结算业务,22%的农牧民有一半结算业务须到农村信用社办理。同时,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宣传难以深入,造成农牧民对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难以适应,在对“银行卡结算方式”的调查中,85%的农牧民表示,因看过电视、广播经常报导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案例,对这种“看不见的现金”的交易方式存在较多担心。

(四)现行支付结算管理制度束缚了农牧区非现金结算工具的推广

一是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如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等,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结算业务量较小,相对而言结算手续费偏高,为节省费用,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而不愿使用其他支付结算工具;二是现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行现金管理制度更多的关注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牧区个体工商户资金管理涉及较少,因其面广量大、经营灵活、运作快速等方面的特殊性,目前对这类账户尚没有形成规范严格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为农村牧区个体工商户大量使用现金进行交易创造了条件。三是农村支付结算体系不健全和支付系统覆盖面不广,相比现金结算,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环节相对较多,且手续复杂?熏客观上束缚了农牧区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开展。

三、加快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现代化支付体系在农村牧区的辐射范围

一是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牧区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多渠道解决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问题,畅通基层农村信用社汇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农村信用社全部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使其尽快得到安全、高效、多层次和低成本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二是农村信用社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依托现代化支付系统,改进结算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三是扩大资金清算对象范围,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组织坚持市场化原则,通过平等竞争,吸纳其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参与资金清算,以提高农村地区资金清算效率,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二)提升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手段

一是加大非现金结算工具和结算知识的宣传。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民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的实际,深度宣传支付结算工具使用常识和操作技巧,培养农牧民使用支付结算工具的意识。通过上门服务、利用农牧区广播和电视台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广泛宣传结算业务知识。二是积极鼓励农村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创新,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工具的业务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电子支付的交易规则,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消除农牧民使用的后顾之忧,为农牧区提供更多更安全更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支付结算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牧区不同层次群体的结算需要。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对农村地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立足“三农”,创新金融产品,从推动金牛卡等银行卡特色服务入手,引导农民牧民减少现金使用。

第2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农村金融制度建设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中被明确提出,它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结。现代社会是信用经济,对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目标要求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跟其保持一致步伐。目前,甘肃省已正式启动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用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不足,农民信用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加强。

一、农村信用体系的内涵

体系,即一个整体。作为整体,其包含了若干有关事物或由某些有意识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信用”一词,随着社会变迁及科学环境变化,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经济学中信用是在信任的基础上,以偿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个人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大体为农村不同信用主体之间(农户、农村基层政府、农村中小企业)在借贷活动中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体,以此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二、当前甘肃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一)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甘肃省虽然属于资源富集地区,但仍然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省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由于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各个村甚至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各自经营,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与规模效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对其发放贷款时面临的信用风险也较大,信用环境不佳。

(二)甘肃省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够,农户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为了加强甘肃省农村信用的建设,甘肃省各个支行提出进入农村进行信用宣传活动,但是力度仍然不足。目前,在农村普遍存在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对信用知识严重缺乏等问题,广大农户基本没有认识到个人征信与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导致农户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甘肃省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建设不完善

信用中介机构是旨在为信用活动的借贷双方提供各种信用服务的经济体,当今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信用中介机构的形式已经实现了多样化,但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不足,信用中介机构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对农村信用的评估工作也主要依赖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此,应完善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建设。

(四)甘肃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基层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农村基层政府理应为其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来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信用机制,然而实际上相关的信用机制极不健全,比如信用风险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都没有得到落实,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在放贷时有后顾之忧,进而也影响到了当前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甘肃省农村信用环境

当前,各个地方都在积极倡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实现或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传统的农业经济由收到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主要依然以自给自足为主,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提高农业生产工具,提高农户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户收入。其次,加强“信用户”“信用村”的评选工作,加大信用的激励制度,也可以选择先评选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使其起到带头作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营造农村良好的信用氛围。

(二)加大甘肃省农村信用宣传,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征信的积极性

为推动甘肃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在信用宣传方面,可以加强一下几点:第一,确定“信用日”、“信用周”和“信用月”,在这些既定的宣传期间,利用现在发达的传媒技术手段,扩大宣传范围。第二,注重日常宣传。应积极开展征信知识在内的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户解释征信相关的管理条例,可以采取现场解答农户咨询、向农户分发征信知识等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征信基础知识,使征信知识融入乡村。第三,宣传征信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引导农户养成遵守信用的好习惯,做到农村征信宣传常态化,使农户认识到征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农村征信建设工作之中。

(三)完善甘肃省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建设

推动甘肃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也是为了促进甘肃省农村金融的发展,在金融学角度研究的信用中介机构主要是指在金融行业中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类中介机构,如资信评估公司、征信所等机构,而在当前甘肃省农村地区,严重缺乏信用评估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后劲不足,在完善甘肃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完善农村征信评估和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分散农业贷款风险,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信用活动之中,支持“三农”事业发展。

(四)加大政府在甘肃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为了已发规范信用机构吧,推动甘肃省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甘肃省信用市场,政府应发挥作用:一方面,出台并实施相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条例或办法,与农村金融机构向配合,以期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主体信息共享机制,徐进甘肃省农村地区信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选择将诚信考核纳入乡镇考核范围。对于信用评分综合较低的村镇可以在其评优评先等活动中加以限制,信用等级低的个人不得担任相关村镇领导等。

参考文献

[1]李红杰.影响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要因素及政策建议[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闫亚军.我国新型农村信用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12).

第3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体系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省农村地区金融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批准号:L11CJY037)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一、辽宁省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分析

(一)辽宁省农村金融需求分析。一是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户融资最重要的原因是维持生产和经营费用;二是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农村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资金缺乏问题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三是农村公共体系的金融需求。农村科教文卫建设需求数量巨大的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是提升农民素质,在基础教育体系、职业培训体系等多方面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辽宁省形成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以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的金融需求。水利化、机械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市场提供资金。

(二)辽宁省农村金融供给分析。一是农村合作机构是农村金融信贷的主要供给者,农信社占全省农业贷款余额绝对比重;二是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三是政府财政资金供给。由于农业弱质,国家需要给予农业一定补贴,支农财政资金相对于需求而言,略显不足;四是农业的自我积累资金。这部分资金多数用于农业生产,但其规模大小要受到收入情况的制约;五是社会关系和高利贷。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关系型资金借款无法满足需求;六是一些国际融资和企业借贷。

二、辽宁省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功能弱化。由于政策调增,农业发展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有粮油面流通环节,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作用,业务功能单一,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业务上仅处于起步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大量萎缩,撤并效益较差的贫困地区基层网点,转投大城市和回报率较高的城镇。

(二)农村信贷利率高,资金外流数额逐年增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在融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担保,但农村担保主体匮乏、担保能力有限,使得农村金融在融资过程中丧失了有效担保机制。同时,农业保险覆盖面狭窄,无法有效分散农业风险,这些都推高了农业信贷的资金利率;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贷款难的问题突出,资金无法满足辽宁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非正规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就功能而言,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目前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完全处于市场自由发展的放任状态,使得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管;再有由于法律框架建设问题,其除了面对一般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市场风险外,还要面对得不到市场保护的非市场风险。

三、制约农村金融供给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信用环境的缺失。信用环境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是金融机构贷款逾期过高,企业间互相拖欠债务普遍,以劣充优、以次充好和欺诈失信等严重冲击着商业信用关系和消费信用关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其全部贷款的比率为25%。作为社会信用的个人部分,信用观念淡薄;同时还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由于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无法考察客户信用程度,更不能对其实行监控,从而给银行增加了信用风险。

(二)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各方的博弈失衡,影响博弈的公平和公正,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出现低效率。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银行对借款人资金运用的目的、风险及还款能力等信息无法准确获知,财务制度和信用体制不完善也使得借款人无法向银行传递准确的借款信息,使得金融机构处于信息的劣势一方,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通过惜贷或者提高贷款利率来规避风险,压缩了信贷供给量。

四、完善辽宁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优化、体系健全和深度拓展。辽宁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发展较慢、结构失衡,亟待进一步拓展和优化。规范和发展银行借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国有商业银行要办成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依法自主借贷,扩大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贷款,增加银行借贷市场份额。证券市场主要是培育乡镇企业和农村中小企业,使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富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改制包装上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

(二)建立真正适应农村金融需求、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深化改革商业银行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从而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和人格化,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而在农村的机构应按照效益为原则,自主进行机构撤并或重组,逐步退出效益低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业发展银行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改善资金来源结构,提高自身筹资能力,增强服务农业的实力。

(三)完善农村保险体系。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农村银保互动机制,适时引入“小额信贷”+“小额保险”的双驱模式。在农村小额信贷审批环节,将农户的保单质押纳入有效的贷款担保物范围,建立好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发展多元化的保险供给主体,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可由政府出资,但保持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由商业保险公司兼营农业保险业务,充分利用其专业的资源和经营技术;引进在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上比较成功的外资保险公司,以吸收其在农业保险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逐步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政策性保险,由政府进行相应的财税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郭菊兰.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与解决筹资难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第4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很久以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金融体系,在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虽然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多关注,但它依然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难点和困扰所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经过了细致的分析与思考,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金融出现的问题

1.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的供给

近几年,农村金融方面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这些不足,主要是融资、避险、理财方面的功能不够不完善。同时,在金融资产的供给量上和有效需求上面,同城市金融市场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尤以出现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倍受关注。出现这样的问题与正规金融渠道有效供给不足有关,也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有关,因法律地位不明确,相应对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民间资金受压制,并且政府的职能得不到较好地发挥情况下,还有些财政资金不到位等许多方面的原因,这些,都造成农村金融缺乏有交供给。另外,金融供给角度分析,农村资金在金融机构出现了外流问题也比较突出。

2.不具备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缺乏清晰的层次

其一是农村金融体系功能还不完善。农村地区的资金、基金、保险及期货等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在价格发现、资源的配置、风险的对冲几个方面还不完善。正规的金融、非正规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是农村金融产品及工具存在欠缺。农村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产品缺乏创新动力问题,产品和工具种类太少、涉及的面较窄、服务范围小的情况较严重。其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的机制不够完善。在市场准入、交易、信息公开、信用评级诸多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大力度,竞争机制不够充分,在风险的监测及预警方面表现的较脆弱,不具备风险控制能力。其四是政府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还要发挥重要作用,各项制度要有所倾斜,要尽力营造较好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尤其是对市场基础设施及信用环境加以改善,对行政环境、政策性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强。

3.无完备的配套政策制度,缺乏足够的农村金融支撑

第一,在财政和税收政策平共处的情况下,政府虽然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有了一些利民政策,但对财政贴息问题、呆坏账核销问题、低成本资金来源问题、专业担保的创设问题等许多方面的政策还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制度及措施,缺乏足够的力度。第二,在货币政策方面,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在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流动性比率以及存款利率等许多方面进行特殊的安排。第三,监管的政策问题,对农村的金融机构准入、资本充足管理、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尽职免责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并且出现了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对于推进各体系建设,对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对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建设和各人方面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与监管。第四,和农村金融有很大关系的还包括有关农村发展的政策,比如产业与行业、财政收、价格对比、货币转账、税收政策、贸易往来等经济政策,另外,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各种政策,以上这些对农村金融市场各类主体的市场行为和经济利益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些还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对策

1.逐步建立农地金融制度

为了解决资金供需这一大难题,不但要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还要为农民寻找一个比较合理的抵押品。农地金融主要是对土地进行抵押的,可以给农业提供长期贷款的资金融通形式。在建立了农地金融制度以后,可以通过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抵押,用它来发行土地的债券,这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社会资金,以低利率的形式贷给农民,让农民得到较低成本的中长期贷款。农地金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困扰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资金投人不足问题进行缓解,可以在另一方面对农民从金融机构的融资能力加以提高。这可以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加以改善,使农业发展的后劲得到增加,使农业发展的步伐得到加速,这对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的力度

对农村金融要加强监管的力度,使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能够立足于农村金融实际,使监管由合规性监管转为合规性及风险控制同在的监管转变,实现封闭控制型向开放透明型的转变。不断使农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得以健全及完善,通过建立证券、银行、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对农村金融监管的效率加以提高,让行业实现自我管束,发展这一行业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将市场竞争的压力积极地转化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动力。并且,农村金融还要对信息披露进行强化,对社会监督加大力度。

3.积极引导并发展民间金融

使民间金融得以发挥也就是利用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补充与填补。我国农村商品经济比较落后,不能将社会关系看作经济交换的障碍,它对经济交换有推动作用。这种参社会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是比较有效的制度,在生存方面非常合理。还要不断加以引导与监管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当前,在地下金融业的执法力度得以整顿且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主要是要对已经形成的各种地下金融组织加以规范及改造,使其朝着合作金融方向不断发展。

总之,农村金融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主要是它在我国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尤其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直接关系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巩固。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研究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改进,从而进一步找到发展农村金融的科学策略。

参考文献:

第5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

首先,增长了自身知识,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本次培训主要安排了十个方面的讲题,既包括有具体业务知识,像“新形势下反洗钱工作现状及发展”、“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也包括有宏观方面课题,如“宏观经济波动、货币政策与稳定”、“当前国际局势热点透视”,还包括有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内容,如“履职能力与创新思维”、“国家公职人员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等等,担任授课人员既有总行领导,也有教授学者,他们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从方方面面帮助我们增长了见识。有些领导、学者还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合盘托出,如此近距离聆听业界权威们的耐心细致讲解,我觉得这样的机会对于我们基层工作的央行干部真的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众所周知,当前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我们自身工作中所面临的知识更新频度更快、任务要求更高,此种形势下,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的知识养分,对于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促使我们在现实挑战面前游刃有余地做好本职工作,尽管说有些杯水车薪,但无疑是雪中送炭,益处多多。

其次,加强了同行交流,汲取了有益经验。本次培训,还穿插了座谈讨论、工作经验交流环节,这为我们学员相互之间沟通了解、取长补短创造了契机。此次参加培训的150名学员,分别来自全国各地,虽然说我们大家都在基层央行工作,但毕竟,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工作认识上每个人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工作开展上不同单位也会有自己独到的经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小组座谈讨论,使我对今后如何立足本职岗位高效做好工作有了进一步认识;通过听取大会经验交流发言,使我对一些地方基层央行在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搞好国库业务工作、促进货币政策实施等方面先进的工作经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此次培训不仅为我们基层央行工作者搭建起了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打通了一个彼此交流实践经验、共同促进基层央行事业稳步前进的有益通道。

再次,明晰了身份定位,把握了工作方向。无论是在总行领导的授课中,还是学员之间的讨论过程中,大家都普遍提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中级职称在很多人而言不过是一个“影子身份”。这主要是指我们自身对于“中级职称”的意识还不够强,在开展工作时很难想到自己是一名中级职称人员,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加强学习、如何更高效地开展工作;而作为很多单位,也较少在实际工作当中有意识地激发中级职称人员的潜能,更好地为中级职称人员应对挑战、创先争优创造更有利条件。其实,在全国人民银行系统,中级职称人员占了半数,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我们整体的工作效果。这次由总行人事司部署、郑州培训学院组织实施的中级职称人员业务培训,可谓审时度势,抓住了关键。这本身就向我们广大中级职称人员释放了一个“认识自我、建功立业”的强烈信号,而通过十天来的学习交流,又进一步促使我们明确了在今后工作中如何更好地把握自我、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为一名中级职称人员作用,在本职岗位上扎扎实实履行职责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