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内科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32-01
基于呼吸内科及护理风险管理的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8例患者和14名护理人员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8例患者和14名护理人员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88例患者中,男56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31―54岁,平均年龄为42.52±1.03岁;危重患者为32例,对其进行29次抢救,4例出现死亡现象;14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为18―35岁,平均年龄为26.51±1.73岁;分析护理人员学历,4名为本科,10名为大专。
1.2方法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护理常规及应急预案。合理利用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中的骨干及成员,护士长定时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抽查考核,并将抽查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对其进行质控分析,针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进而提出富含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效果追踪;建立健全危重病人转运制度、护理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护理工作制度;对于各种操作流程规范进行;同时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在出现危机事件时,可随时投入工作。
1.2.2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培训,护理人员熟悉《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
1.2.3护理人员对于危重患者应采用集中管理的措施,将危重患者集中安置的距护士站最近的病房中,且该病房中具备呼吸机、压力泵、监护仪及吸痰器等抢救设施和器材,并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护理,进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率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件书写、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理论知识及心肺复苏技术等综合护理质量评分[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91.41±4.02)分,专科护理质量评分为(97.42±2.02)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89.02±1.01)分,护理安全质量评分为(92.02±2.13)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为(88.93±2.17)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9.02±1.13)%,理论知识评分为(81.18±6.72)分,心肺复苏技术质量评分为(82.29±1.28)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为(99.85±0.15)分,专科护理质量评分为(97.76±2.02)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8.58±1.32)分,护理安全质量评分为(100.00±0.00)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为(99.01±0.08)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100.00±0.00)%,理论知识评分为(92.82±6.27)分,心肺复苏技术质量评分为(91.73±3.18)分。对比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护理综合质量状况,专科护理质量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安全质量评分、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理论知识评分及心肺复苏技术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为医院或者是科室进行有组织、系统的减少或者是避免护理风险带来的危害及经济损失[2]。尤其是在呼吸内科,患者具有病情严重、患者年龄大且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同时基于老年患者机体中重要器官随年龄增长出现衰退现象,加之患者合并疾病较多,因此极易出现猝死现象。基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极为重要[3]。在医院中,护理人员肩负高风险的责任,因此,其进行护理过程中应逐渐发现自身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更好的提高自身工作的质量,提升护理品质,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进而实现护理人员同患者双赢的效果[4]。研究结果显示,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中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如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其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件书写、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理论知识及心肺复苏技术等护理质量均显著优于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的,P
参考文献:
[1]王果香.呼吸内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1):625--626.
[2]安玉霞.呼吸内科病房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341--342.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在护士资格执业考试内容中占有较大比例,近年来,我们在组织实习生进行业务学习时,与护理部配合,尝试运用PBL教学法[1],即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采用学生自由学习和小组讨论为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估、自我导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方法。在内科护理学的部分章节中采用此教学法,收到较好效果,以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级中专护理专业实习生中随机抽取30人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另30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两组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7.6岁,两组授课教师同为一人。教材均选江西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内科护理学》,教学时数2学时。
1.2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法,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方向和内容,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被动接受知识,包括预习―讲授―评价―总结4个环节。
1.2.2实验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如下:
1.2.2.1教学设计 以教学大纲和护士资格考试为目的依据,以提出的问题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确定教学目标,提出重点及难点,根据相关理论知识选择典型案例,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要讨论的问题,本章节设计出1个病例和4个问题,打印成文,提前1 w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查询有关资料,查询途径可告知学生,如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校园网络等。
1.2.2.2理论授课和小组讨论 先用1学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授课,突出重点与难点,然后将学生随机分成5个小组,每组6人,选出组长,讨论1周前布置的问题,每个人都要发言并记录。病例中主要要讨论解决的4个问题,即①COPD的病因有哪些?这一部分学习任务涉及本病的主要病因,如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污染及感染等,本病例患者并不吸烟,但曾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且防护不当,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职业防护重要性的认识;②COPD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检查学生课前作业时,发现此部分准备不充分,不少学生对COPD肺气肿的体征理解不清,教师则再次借助课件或影像资料展现并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③COPD的护理措施如何?此问题为重点难点,如针对气体交换受损,涉及氧疗护理,为什么采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锻炼如何操作?还有针对清理呼吸道无效,要求学生列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具体措施;④如何做好COPD的健康指导?COPD为慢性病,如何做好疾病知识指导、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康复锻炼及家庭氧疗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学生能对病例列出具体措施,如缓解压力、膳食原则、家庭氧疗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等。
1.2.2.3课堂总结 由教师根据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及难点进行梳理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次课的理论和操作要点,示范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胸部叩击排痰等操作,使知识更加系统化、难点明朗化。另外点评本次课各组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
1.3 效果评价 呼吸系统疾病学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分2部分,其一为理论知识,统一选用护士资格考试相关试题,卷面分值为50分,要求1学时内完成;其二为实践操作,包括氧疗、呼吸功能锻炼、超声雾化吸入、指导患者有效咳痰及胸部叩击等,每项满分为10分、共50分,要求20min内完成。另外填写自设的有关问卷,了解评估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测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教学方法效果评价采用χ2检验评价。
2 结果
2.1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比较结果,见表1。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情况结果,见表2。
本医院近四年共招收心血管疾病内科学硕士研究生42名(临床规范化培训),其中应届本科考入硕士研究生30名,本硕连读的研究生6名,低年资住院医生考入的硕士研究生6名。人员分析显示在硕士研究生中无临床工作背景的占85.7%。以往毕业的38名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传统的临床培训)中应届本科考入硕士研究生26名,本硕连读的研究生5名,低年资住院医生考入的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中无临床工作背景的占81.6%。无临床工作背景的研究生成为研究生的主要群体,该群体虽然是医学生中的佼佼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大部分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如何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培训,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心血管内科住院医生至关重要。
2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及模式
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第一学期为期半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外,其他时间均在临床参加临床训练。心内科硕士研究生要求完成8个月的内科二级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和内分泌科)基础培训,还要完成10个月的心血管内科专科培训。在专科培训期间,明确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探讨适宜的培训模式对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高素质专科临床医生有重要意义。
2.1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
①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循环系统解剖,常见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及其发病机制。②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技术,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熟练掌握体格检查及心脏听诊、熟练分析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危重患者的监护手段。③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及心血管疾病危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
2.2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模式
2.2.1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学习上述本科招收的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虽然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但其心血管内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且大多数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通过临床培训,使其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及心血管急症的能力,达到心血管内科医生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水平。首先从培养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做起,同时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5]。结合临床,每周开展一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心血管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开展一次教学查房。培养“三基”水平过硬的临床研究生,使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基本临床技能更熟练。
2.2.2一对一带教、分阶段培养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一对一带教,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临床前培训,时间为2周,熟悉环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操作,熟练掌握心脏听诊、规范的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第二阶段:临床实习培训,时间为6周,在带教老师带领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完成医疗文书的书写,并在老师带领下一线病房值班。初步掌握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第三阶段:普通病房临床培训,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独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独立完成心内科普通病房一线值班。第四阶段:重症监护室临床培训(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轮转),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的处理。第五阶段:夯实临床培训,时间为2个月,完成前四个阶段的专科培训后,由科室专家组对研究生进行心血管内科“三基”及临床思维和能力考核,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临床培训,以培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硬,临床专业基本技能熟练的具有高年资住院医师专业水平的研究生。
2.2.3教学模式①研究生带教老师的要求:研究生带教老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向研究生讲解相关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同时研究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专业水平。②“三级医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依据“三级医师负责制”原则,科室每日安排主管医师或主诊医师查房制度,查房过程中由研究生汇报病历,就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讲解,培养其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掌握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③由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查房:每周一次科室教学查房,提前2d告知病例,查房前要求研究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治经过进行前面分析,并且要求研究生查阅教材、文献,先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查房。此外,主持教学查房的专家,首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汇报病例,并总结病例特点,分析病例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之后大家讨论并提出问题,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针对分析过程专家针对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最后由专家总结并对该疾病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进行讲解,培养其临床思路同时并对疾病的诊治及进展全面了解。
2.2.4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6-7]在临床培训阶段,使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针对病例,在临床实践中由研究生针对患者临床情况,对其诊治过程提出问题或有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一过程中带教老师作为指导者分析、纠正研究生错误,研究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不仅加深了对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理解,而且提高了研究生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
3体会与思考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解决措施进行探讨。方法:结合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结果:完成了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办法。结论:院方应对本院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逐一分析和解决,以便在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健康的同时,使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应对办法
护理工作的重点除了要促进患者疾病的迅速恢复外,也要保障患者在护理期间不会出现心理、生理功能与结构方面的损害、缺陷,尤其是要避免患者的死亡。呼吸内科患者多为高龄,病情相对较重,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病情多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务必要在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护理操作,以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 常见安全隐患分析
1.1 法律观念淡薄
在实际工作中,呼吸内科的很多护理人员未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对各项安全隐患没有明确的认识,操作往往按照经验而非规章制度进行,这点尤其表现在输液操作当中,随意性较强,规范性较弱,容易因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错误操作,最终导致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1.2 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不足
一部分呼吸内科护理人员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掌握必须的工作技能,若同时存在经验缺乏的问题,就会使他们无法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有效判断,无法进行预见性的护理操作,这点尤其表现在刚入院的青年护士群体中。护理水平的低下和经验的不足还容易导致操作失误问题,例如在呼吸内科常见的吸痰操作中,部分护士在开机时佩戴着无菌手套,口腔吸痰后立即进行气管吸痰,未对吸痰管进行更换,进而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概率。
1.3 对突况的应对能力不足
呼吸内科患者一般年龄较大,病情重且多变,部分护理人员因知识和经验的不足难以对突况进行正确应对,容易因操作失误而导致医疗事故。例如在某呼吸衰竭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随按照医嘱完成相应的护理操作,但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其左上肢末端发绀仍保持原状,检查后发现左上肢的止血带没有去除,原因是护理人员静脉抽血后忘记将其取下。
1.4 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
虽然目前医疗技术与设备的更新较快,但是部分护理人员的学习状态不佳,未能及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容易因误操作而引起安全隐患,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例如在某无创通气治疗中,患者头、颈、肩应保持水平,其中头部应稍向后仰,该对于治疗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但很多护理人员对此一无所知。
1.5 自我保护意识不足
痰液、唾沫是呼吸道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护理人员则长期处于被疾病传染的危险当中,但是很多护士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危险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即便是在帮患者叩背排痰时也未采取防护措施,非常容易导致自身的感染。
2 如何有效避免和解决呼吸内科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非常感谢医院领导让我到xx市中心医院进修,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关怀与信任并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这次进修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进修时我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时刻牢记领导对我的嘱咐,学到了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通过四个月的进修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业务技能。总结这四个月的学习,中心医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工作节奏快而有序,人员职责明确,学习气氛浓厚。
通过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的系统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悉了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了解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他们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2次。查房时感觉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允许不违反原则的分歧。中心医院一向强调综合治疗,查房时,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生仔细阅片,分析可能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同时年轻医生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合理的综合治疗是xx市中心医院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发展,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每周1次理论学习、治疗新进展;每周1次科内学术讨论;长期高强度、自觉的学习、交流也是他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在科室工作时,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对病患提出的各种疑问都能合理的解释并明确告知病情发展及预后。在中心医院心内科学习期间,极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特别是他们浓厚的学习气氛、探索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尽快地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及技术。
4个月的进修时间是短暂的,进修生活是充实而愉快的。虽然进修生活很快结束了,但学习是无止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在进修的日子里,学习过程里随时都伴随着许多新的体验以及收获,给我在这里的生活增加了丰富的内容。我回首这段时光,审视自身的改变。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增长,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观念上的改变。我现在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感到快乐。我决心要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并在工作中影响带动同事们,使我院内科的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阶。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在实习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心内科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常见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衰、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房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缺血等症状。实习期间,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按时参加医院安排的班次及科室的教学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主动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时为病人排忧解难,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经过这近一个月的心内科实习,使我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总之,在心内科实习的日子里,我受益匪浅,虽然我还只是学生,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不断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心内科知识,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医院医生实习心得感悟
实习的时光就这样匆匆走过,我还没有品味到在工作中所有的滋味,还没有学到什么东西,还没有完全的改善身上的不足,实习的日子就这样离我远去了。但是在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中,我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对未来也有了明确的规划,对以后的工作有了仔细的了解。
孩子的病其实的最难办的,因为大人对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了解,能够用清晰地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但是孩子不一样,他们对自己的病症不了解,所以不能讲病情准确的描述出来,而且因为很多的孩子很怕医生,也很怕打针,不明白、也不懂的'怎么配合治疗,给我们在治疗的过程中造成了一点麻烦。同时因为儿童的疾病种类和成人的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起病时急,一个是来势凶猛,还有一个是变化的快,因此要求我们在治疗时要观察仔细,判断情况要准确,再根据病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我实习的过程中,我主要是学习带教老师在治病过程中的方法:通过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确定病情,丰富的经验确定治疗的手段,还有和儿童和谐平等的交流来保证治疗的顺利,这都是丰富的阅历才能拥有的工作经验。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于2001年开始由卫生部负责组织实施的,包括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2011年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大的变革,极大了增加了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难度。
内科护理学是护士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点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课程,临床操作要求很高,所以也是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科之一,它的学习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充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才能找到课程的重点、突破课程的难点,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
1 新考试、新要求
新护士资格考试增加了临床能力的考核,更贴近临床护理岗位的需求,更加符合新形势新医学模式对护理的要求。
考试内容的改变:护士资格考试由原来的4个科目整合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2个科目。列出了护士执业过程中常见的疾病,较之前扩大了疾病范围,增加了新的疾病。考试以临床护理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为要求,包括护理工作中必须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和社会人文知识3个模块。结合内科护理学,主要以疾病的健康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为主要考试内容,降低了病因与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的考试比例。
考试题型的改变:考试题型中主要采用以临床背景和案例的题为主,题量增多,题型改变,主要以A2、A3、A4型为主,减少了A1型。
2 新考试、新师资
考试新的要求中加大了临床操作的比重,内科护理学教研室的教师队伍也要结合此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优选内科护理学双师型师资。他们同时具有医师资格证或护士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并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熟悉并能够深入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沿技术有着较高的敏锐性,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同时,由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定期开展教研室教学研讨活动,相互交流临床经验。“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要定期对老师进行临床和教学培训,让老师们掌握更新更全的知识和技能。
3 新考试、新教学大纲
根据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大量收集考试改革后的考试资料,针对内科护理学涉及的考试内容,调整《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大纲必须体现出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疾病主要包括: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肝性脑病、胰腺炎、消化道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结核病、肾小球肾炎、肾衰竭、尿路感染、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肝癌、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痛风、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帕金森病等。
4 新考试、新教学方法
新考试具有多学科渗透融合、与临床实际要求紧密相连的特点,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考试的要求,教学方法也必须做出改变。
原来的教学多采用讲授的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动手能力不强。新考试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理论讲授时通过图片的方式或者动画、视频的方式给学生以直观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采用临床案例分析教学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来讲解护士资格考试中要求的重点、难点;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还要重视实验课的开展,通过实验模拟临床实际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新考试、新实习
护士资格考试要求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要实习满8个月才有资格报名参考。8个月的实习时间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段,学生会在医院各个科室进行轮岗实习,熟悉各科室的工作,更好的理解临床要求。但是,实习是在校外的医院进行,在实习期间没有专业课的老师带习,学生除了每天的医院工作外没有人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考试复习,导致部分学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降低了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考试的通过。所以,在学生实习期间,除了让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还要定期督促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复习,指导学生实习与考试要求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保证学生在提高实操能力的同时巩固理论知识。
6 新考试、新考前复习
通过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的系统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悉了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了解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他们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2次。查房时感觉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允许不违反原则的分歧。中心医院一向强调综合治疗,查房时,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生仔细阅片,分析可能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同时年轻医生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合理的综合治疗是市中心医院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发展,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每周1次理论学习、治疗新进展;每周1次科内学术讨论;长期高强度、自觉的学习、交流也是他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一.教师的准备:
(一)、做好带教前的准备
(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及提高带教意识
上课前应认真做好备课,不仅是读懂所授的课程,还要熟练掌握课程的内容体系,达到自如讲出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程度,更要注重授课内容的更新。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研究进展,但教科书由于出版周期长,版面受限等各种原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或内容有限。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上课,就会显得“照本宣科”。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学不到新知识而对教师授课不感兴趣,上课打瞌睡,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自学就行而不来上课,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关注本学科的新进展,了解并掌握所教学科的最新动态,这对于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科学信息,了解疾病诊治的新进展有极大的意义。
(2).课前做好病人思想工作
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病人权益意识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反感,甚至拒绝见习医生的临床见习。因此,课前应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使其能配合学生的问诊及体格检查显得非常重要。
(3).做好学生人文教育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医学人文是人文知识的升华,即关注患者健康、生命、需求、权利和尊严,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尊重患者人格、医疗权利等。因此见习前要告知学生见习时要尊重患者,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如检查女性患者时应拉上床帘;检查心肺后再检查腹部时应帮患者拉好上衣;冬天听诊前应用手捂暖听诊器后再给患者听诊;见习结束后跟患者道谢等等。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更好的配合学生见习。
(二)、合理安排上课内容
由于每个系统见习课时间仅有4次课时,而呼吸系统疾病很多,如果在短短的几次课时间中全部讲完,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而且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授课学生也不能掌握重点,记忆不深刻。因此就要求带教老师应该精选教学内容。呼吸系统常见病有肺癌、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我的经验是一些患者同时合并几种呼吸道疾病时可在见习课同时讲解。例如,一些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在后期可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课时可同时讲解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两个内容。还有一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发病往往是因为肺部感染,上课时则可以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炎有机地结合起来讲解。如此,在相同的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见习到更多病种。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多为“灌输式”教育[1],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缺乏主动性。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差,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能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为病人服务,达不到教学目的。另外一些外国留学生,他们喜欢互动式教学方式,难以接受我国“灌输式”教育。因此教师应该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方式。
(1).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强化基础理论,我在课堂上采用的是见习前提问题的方法,而这些问题课本上不会有现成的答案,让学生见习结束后回答。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见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章节时发现患者肝浊音界增大,可以询问学生应该考虑哪些病因?这些病因患者可能还会有哪些体征等。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有机结合起来,能较好地掌握疾病的临床特点。
(2).让学生深入临床了解一些检查仪器。在上完理论课后学生对疾病的一些检查手段的认识还比较表浅,例如肺功能检查。肺功能应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判断,还适用于外科手术前风险评估。但肺功能的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见习时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肺功能仪的检查过程,通过实地观察,学生能充分了解肺功能检查过程及检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意义。还有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支镜是呼吸内科疾病的常规内镜检查,但学生对纤支镜了解较少,可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让学生观摩纤支镜下取组织病理活检的检查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一些重要检查的印象就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枯燥的描述,而对这些检查方法会记忆深刻。
(3).教师在见习过程应在床旁对学生悉心指导。医学生在见习前没有接触病人的临床经验,加上对疾病不熟悉,病史采集过于简单,到时无法得到正确的诊断,或者诱导式询问导致患者给出自身没有的症状从而导致误诊,这些在临床上属于大忌,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没有进入临床时便加以纠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带教教师应在旁指导学生应用正确的问诊技巧来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时教师应先示范,保证动作规范有序,教育学生避免不熟练的手法增加病人的痛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观念。
(4).病例讨论。对于病例讨论部分,我采用的是“参与法”。回到教室后将学生分组进行病史汇报、分析诊断及诊断依据、提出病人下一步检查、治疗原则。每组的几个学生轮流回答问题,有时还可以几组间相互比赛,最后诊断和治疗最接近临床的组获胜,获胜组还可以获得小小的奖励。良性的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临床知识,也避免了学生打瞌睡,开小差等。在讨论过程中我也会提供患者的一些检查资料,尤其是影像学资料。影像学在呼吸内科诊断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呼吸疾病的诊断大都依靠影像学。因此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影像学资料是非常关键的。在收集病史及体格检查结束后我会先给学生讲解一些典型的示教胸片或CT,然后再让学生自行讨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则在旁边指导纠正。这种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患者的影像学特点要好得多,学生很快掌握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点。
(四)、认真做好见习小结
见习课结束后应认真做好见习小结,总结学生在见习过程的不足之处。目前学生对疾病的认识仅来源于课本,临床经验少,会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带教教师应及时指导纠正,避免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出现类似错误。
(五)、重视学生反馈信息
课后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带教教师授课的意见及建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教师的后续教学活动[2],并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学生的准备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有5个特点:(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指导教师一体化;(2)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践课教材一体化;(3)教室和实验室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一体化;(4)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型”转变,“教学做”一体化;(5)教学手段一体化,即由“讲授、板书”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学”转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我国,“教学做合一”源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他将“教学做”视为一体,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理论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德国采用“FH”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拿大实施CBE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英国推行NVQ(职业资格证书)训练模式理论—实践教学。从国内外一些实际经验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内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调整教学大纲和学时。课前教师集体备课,准备教学资料和实验用品,如模拟病房等。以“心衰病人的护理”为例,将学时从2学时调整到6学时,分3次课完成教学。教师根据病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然后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项目任务,最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学实施步骤: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视频观看与临床病例讨论相结合,评估病人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教师示范相关技能操作,将简易标准化病人与角色扮演法、演示法结合,学生操作,教师点评,教师再示范,学生再操作,教师再点评。在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也可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将内科护理技术分为若干个模块,包括呼吸内科护理技能、心血管内科护理技能、消化内科护理技能等。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为例,实施步骤如下:选择典型病例,分解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任务,学生总结理论知识,上课前抽2名学生测试,教师总结。
4讨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在相关职业教育目标指导下实施,教学方式不强求统一,因为每个院校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尚未摆脱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2)“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验指导教师严重不足;(3)教学软件资源不适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4)缺乏与专业技能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实训条件。改进对策:(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3)建立先进的评价机制;(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学习再实践,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只能凭想象去理解、记忆,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操作时无从下手。而“教学做一体化”可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工作为主要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目标更加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其次,要根据教学大纲挑选出适合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章节,重新调整课时,加大实践课比例;再次,教师开课前要精心准备和设计;最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模式,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应用,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师生互动。只有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项目任务的完成相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目的,实现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