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赞颂祖国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繁星春水》是大作家冰心的诗歌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这就能看出冰心女士认为"母亲"是多么伟大,多么无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生读《繁星春水》有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生读《繁星春水》有感一初读,给我一丝回味;再读,给我一份思考;细读,给我一种温馨。
在《繁星春水》中,我感受到母爱的博大无边,冰心奶奶用饱含深情的笔诠释着母爱,赞颂着母爱。
之前原以为母爱是理所当然,曾以为母亲的严格要求是对我的针对,曾以为母亲的叮咛是对我的不谅解。曾以为她的呵护是对我的溺爱。
那一次却让我改变了看法,入秋,凉爽的秋风吹拂着头发。在路上,我的心情稍稍舒展了。之前,我与母亲吵了一架,愤愤地出门,我不理解母亲的看法,总是说,现在是最紧要的 关头要多吃,除了老师要你看的书,别的书都不要看。于是我据理力争,见母亲拿着鸡毛掸子正要杀来时,急忙跑出门。路上,我漫无目的的走着,过马路时,看见一个小孩欢快地向这边跑来,而他脚下并不是斑马线,远处一辆卡车向这边驶来,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只看见路人用空洞的眼神注视这边。母亲一阵惊叫,向孩子冲去,她手一伸,举起孩子,吃力地一转身向马路旁跑去,随后那辆车与母亲檫身而过,我绷紧的弦立刻松了。好险的一幕!母亲看着儿子急得快哭出来了,含糊地说:“叫你别跑,偏不听!怎么这么不听话……”母亲急得打儿子的屁股,当即儿子哇哇大哭。
多少年后,这一幕仍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荷叶亭亭遮挡风雨,为红莲撑起一片天,春光融融播种阳光,为小花送去一份爱,母爱悠悠,是这荷叶,还是春光?《繁星·春水》告诉我,母爱无论是什么,它都是最美的。
正如冰心说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世界上并不是没有爱,而是没有爱的慧眼,用心就能感受那最朴质的母爱。
小学生读《繁星春水》有感二小时候启蒙我的就是古诗。从“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直到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才更发现诗的魅力。
“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童心多么美好呀!冰心眼中的孩子都如同天使一般都有纯洁的心灵。我也忽然发现时间过得好快,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愿这份童心能永远保持下去。
“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这就是冰心对母爱的赞颂,我们的生命来自于母亲,所以头发正是母亲赋予的柔丝。母爱无私,总是把自己拥有的全无保留地献给孩子,只希望换来一点温暖和陪伴,这首小诗也告诉了我:等我长大了,也要将爱加倍的还给母亲。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这是对大自然的热情赞美,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细柔弱。感情细腻,形象,含蓄深远,还赞颂过四季,我们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我在《繁星春水》里最喜欢的一首诗,它激励着我勇敢的去追求理想,要坚定不放弃。哪怕遇到了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挺过去,让自己看到成功的一天不枉之前的艰辛,诗的意思大概也是如此吧。
繁星闪烁,春水涛涛,她让我感受到小孩子真挚的童心,对伟大母爱深深的赞美,对大自然以及世间万物的热爱。但我认为最可贵的还是冰心奶奶对人性的感悟,我爱上了诗……
小学生读《繁星春水》有感三我随身带着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有空就拿出来读读。这本诗集后,我对冰心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翻开书本,才发现这本书的序言也是那么精彩。序言中,介绍了冰心的一生。原先,冰心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她在文学写作方面极高的天赋。
细细地品味着书中的没一首小诗,让我融入到诗的完美世界中。在这些诗里,我读到了伟大的母爱;幼稚的童真、纯洁的友谊和自然。其中,写母爱的那些诗最能引起我的共鸣。读着,我不禁想起了自我母亲对我爱,
尽管这些爱都体此刻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但这是由这些细碎的小事,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由此,我更加珍惜母亲对我爱。
还有一些诗写的是童年,读着这些诗,看着冰心的童年是多么的趣味与难忘,也让我想起了自我的童年。我的童年一样的难忘,有很多趣味的事情还记忆犹新。
在冰心出国后,就用诗来抒发自我对祖国故乡的昔年之情。她的这份情意,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作为一个离家住校上初中的人来,时常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我的父母,读了这些诗,更触动了我的思想之情。
我也经过大声地朗读这些诗来缓解自我的乡愁。《繁星?春水》给我带来了很多情感,丰富了我的生活。
小学生读《繁星春水》有感四一直习惯于看小说,读散文的我,今天竟然对冰心奶奶的诗集《繁星春水》爱不释手。第一次是在语文书上见过,当时,这一首打动了我: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这样简单的几句话,竟然能把人物的心灵刻画的如此生动。于是,我不再单纯的喜欢看小说和散文了。
冰心奶奶的诗集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她不愿描绘苦难的人生,只是发自内心的把感受记录下来而已,也不是类似于悲剧的那种,只是简简单单的把它作为自己讴歌的对象。所以,母爱,童真,自然就成了她诗歌的主旋律。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见,冰心的童年是多么的纯真,多么的令人回味啊!
“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呢!融洽的风,飘扬的衣袖,静悄的心情。”用一种愉悦,惊喜的心情去感受春,春就会为你而变的可爱,美丽!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么?”一首小诗抒发了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冰心善于捕捉那一瞬间的灵感,从而构出美妙的小诗。冰心的诗往往是有双重内涵的:一是母爱,童真,自然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童真以及自然的深深赞颂。她的诗并不难懂,简单的诗中往往蕴含着层层哲理,给人以一种无穷的回味和启迪。冰心的诗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深长,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学生读《繁星春水》有感五放假了,我把冰心奶奶写的《繁星?春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印象很深刻,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一个春日的早晨,流水般的车上:细水洒着古墙,洒着杨柳,我微微的觉悟了我携带的使命。”在诗歌集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诗了。我从前是一个贪玩的孩子,经常忘写作业,天天只知道玩,挨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不少批评。记得有一次数学测试,我在前一天玩了一整天,根本没有复习。我看了看手中的试卷,顿时傻了眼:我一题也不会!于是,我填得乱七八糟,结果可想而知,免不了一顿皮肉之苦。我爱贪玩,没有去完成我的使命,那不算真正的成功!
自从有了这本书,我就埋头苦看,慢慢地懂得了自己的使命――努力学习。我开始了完成使命的道路:早睡早起,努力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每天认认真真地学习,不再贪玩。渐渐地,我养成了许多好习惯。经过几个月的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使命的第一关:得到了全班第二名。我现在才真正懂得了冰心奶奶写的一句令我难忘的一段话:觉悟――承认,试回首!是欢喜还是惆怅?已是两年以后了!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二课讲述“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我把它编成下面几句歌谣;
我中国,天下闻,多处曾有原始人。
若问何处最古远,元谋、蓝田、北京人。
这四句歌谣,第一句表明我们中国历史悠久,天下闻名,也暗含了课本上“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的意思。第二句则揭示我国境内远古时代广布着原始人类活动的踪迹。第三、四句则突出了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三处原始人。学生吟咏后不仅可以很快掌握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三处人类遗址,而且可以激发对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的自豪感。本课关于北京人的叙述,我是这样归纳的:
北京地,远古人,七十万年约距今。
打石器,用木棍,会制工具已为人。
天然火,常保存,照光烤食吓兽群。
出以伙,居以群,依靠集体求生存。
捕野兽,采果根,得到食物平均分。
这段歌谣,把北京人生存的大致年代、使用工具、生存方式、生产活动及分配制度基本涵盖学生结合教材阅读几遍,就会对北京人产生一个生动形象的感觉。
《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二课“秦始皇统一六国”。主要讲长平之战、秦灭六国、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开拓边疆等。我把长达五页的教材内容浓缩成下面一首叙事快板诗:
公元前,二六零,秦赵大战在长平。
坑赵卒,四十万,六国再难抵秦兵。
秦始皇,名嬴政,十年就把六国平。
建都城,在咸阳,中央集权好威风。
置百官,设郡县,一切大权握手中。
秦王朝,有规定,小篆文字全国用。
方孔钱,度量衡,四海之内都相通。
焚诗书,坑儒生,留下千古罪恶名。
防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到辽东。
征越地,设三郡,边疆开拓费经营。
开灵渠,有大功,湘江漓江两沟通。
这首快板诗节奏紧凑,押韵顺口,既对秦始皇荡平六国、统一华夏的业绩予以赞颂,也对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举措加以褒扬,同时对他焚书坑儒、摧残文化的做法予以斥责,善恶美丑,径渭分明。全诗囊括本课要点,层次清晰。学生如结合阅读教材,背诵全诗,就能方便地掌握课文。
再如《中国历史》第二册讲唐代文化有一子目“诗歌的黄金时代”,开头的文字介绍说;“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百花齐放的唐朝文学里,诗歌最为光彩夺目,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我把这八十多字的内容编成下面几句歌谣;
唐代诗歌放异彩,五万首诗传下来。
内容丰富风格异;至今仍为人喜爱。
课文接着介绍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我编的歌谣是:
初唐诗人陈子昂,诗歌意境有独创。
《登幽州台》歌真感人,令人读后永难忘。
课本介绍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大诗人李白、杜甫编的歌谣是:
盛唐诗人有王维,山水田园诗优美。
岑参擅写边塞诗,悲壮豪迈感神鬼。
盛唐诗仙李太白,诗作清新又豪迈。
讴歌祖国江山美,千古绝唱传万代。
人称杜甫为“诗圣”,“诗史”雄浑语凝重。
“三吏”、“三别”不朽篇,人人读罢受感动。
其中的四处引号,是介绍杜甫诗的要点,我把它们嵌镶在四句歌里,也算安插得当,流畅自然。
我用诗来讲诗,别有一番情趣,概述每位诗人的诗,对诗人生活的时代、诗歌特点、代表作大都涉及。讲这一课时,我有一个特别的想法,认为唐朝诸多的诗人们用他们的笔,书写了诗国历史的壮丽一页。我们讲的时候,无论从语言、形式和情感,都要有诗情画意,这才能使学生对我们的诗国历史引为自豪,使中华民族的“诗魂”万世永存,否则,我们将有愧于唐朝的“诗仙”、“诗圣”们。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些章节讲述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如果单靠教师在课堂上平铺直叙,或让学生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如果编成诗歌。口谣,就会显得生动有趣。比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十五课中的“东京和临安”这一目,我把它编成这样一个段子:
宋东京,大城市,二十万户居民地。
城布局,破“坊”“布”,商业不再受限制。
有早市,有夜市,通宵达旦谈生意。
娱乐场,称“瓦肆”,说书唱戏演杂技。
汴梁河,贯东西,千百货船真拥挤。
临安城,繁华地,湖光山色好美丽。
城内外,店铺立,无论街道多偏僻。
商品多,人稠密,四海商客齐云集。
这个段子比教材着墨还多,是有意渲染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繁华景象,旨在使学生对历史上东京和临安有生动形象的感知。
教材讲到的有些历史事件,只是粗线条式的勾勒,我用歌谣形式着力渲染,学生读来有滋有味如: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联络月支出阳关。
一三八,公元前,张骞西去离长安。
大月氏,已西迁,不愿打仗愿平安。
出使命,虽未完,西域情况了解全。
公元前,—一九,张骞再次西域走。
关键词:新社会文化背景;蒙古语诗歌;语言艺术特征
一、诗歌艺术口语化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蒙古族诗人时常会将叙述以及抒情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应用,以此将新时期背景下复杂而又多元化的社会心理以及生存现状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那个一味歌颂、赞扬的时代已经终结,人们喜欢在宁静的状态下思考,发散思绪,而这便使一种新的具备原生态口语化特征的蒙古诗歌类型衍生了出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一种艺术追求形式。如:在《及时雨》(巴宝音贺希格)中我们能够看出:诗歌有着非常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其是对日常生活情境最真实的描述,原生态的用词是真实情境的再现,又如蒙古族诗人吉青格勒的很多诗歌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征(《杏花》、《宝日浩特》等)。口语化诗歌是诗人对日常生活情境中鲜明、具体事物的总结,是热爱家乡的直白表达,通过简明直接的手法阐述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将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全部浓缩在清晰朴素的结构形式之中。
二、诗歌艺术大众化
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语诗歌,表现的更加大众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化的影响。当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大众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蒙古族人们为了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慢慢走向城市,身处于城市化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有新的文化袭来,自然免不了受到各种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蒙古语诗歌创作方式,使其更加偏向于大众化。每一座城市中心都能够被看作是这个地方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集中区,在这个文明的中心地带,是文艺青年、知识分子最喜爱、最向往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大批佳人才子,这里每天都有新的诗歌产生。当有新的诗歌主题出现,自然会使原有的创作空间得到拓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平民化、大众化等描绘,而这也使新时期背景下诗歌创作朝着大众化与平民化等方向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了极具本时代特征的大众化语言艺术,当诗歌主要的表现形式被大众化语言风格所取代,原有的歌唱踌躇、赞颂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从当代蒙古语诗歌创作的手法看,一味的抒情和歌颂生活、土地一级祖国的方式已经被直白的事件陈述、场景排列等方式所取代,原本呆滞的诗歌形象慢慢变得生动活泼,转而出现“有情有味”的意象,这便是大众化蒙古语诗歌主要的语言艺术特征。要想如实地将生活情境反映出来,就需要采用大众化的语言对生活场景进行描绘,如:包乌尼尔所描述的思念远方人儿时“心儿沉浸在那,老哈河水柔波中”,这便是对生活、对思念最真实的反映。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项事物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角色或位置存在,要想准确找到这一“位置”,就必须在大众化语言的结合下进行,当生活中存在的丑恶事物融入诗歌语言中,那么原本华丽、高尚,歌颂美丽意境的诗歌所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丑恶与灰暗。生活本来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或物,诗歌所反映的也不应当全是善良与美丽,只有中间夹杂着丑恶与灰暗,才能够反映出最真实的生活。生活有很多面目,我们只有全面而正确的对语言本质进行了解,才能够更充分和具体的将存在于其中的有机统一性认识到,只有华丽的词藻被丢弃,脱下伪装者的面衣,才能够将最朴实无华、最原生态的生活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熟读蒙古灵魂诗人道日那腾格里的诗歌,我们都能够感知到当下最真实的人民生活,冲破诗歌被禁锢很长时间的语言模式,才能够将更加大众化的诗歌载体创作出来,才能使现代化诗歌语言创作形式以及艺术特征得以见天日。
三、诗歌艺术乡土化
民族情感的承载来源于诗歌,千百年诗歌的传唱是对伟大民族最纯真的记忆,通过诗歌才能够获得本民族独有的文化体验以及文化印象。我们认为地域文化最好的展现是地域文化的回归。诗歌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记忆,也是民族风格的沉淀和情感的迸发。在诗歌创作中,每一个诗人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艺术追求,我们将其视作是一种民族文化觉醒的原动力。新时期背景下,蒙古族诗人的创作形似逐渐向着特色乡土化方向转移,并且以群体的方式不断涌现着,如:锡林郭勒诗群、科尔沁诗群以及巴林诗群等。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打开的不仅是经济世界的大门,还有政治、文化等世界的大门,当世界文化侵入,蒙古诗人在创作中难免不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从而本民族的诗坛慢慢开始分化,有守旧派,也有先进派,当创作的环境逐渐变得宽松,诗人们审美的追求以及创作的对象就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旦文化意识觉醒、主体意识复苏便意味着传统诗歌创作体裁被打破,多样性的语言艺术形式奔腾而至,在大众化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下,蒙古族诗人们反而倾向于回归乡土化,更思念那个梦中出现的地方。如:锡林郭勒诗群总是营造出草原中万马蹦腾的景象,朗诵诗歌我们仿佛能够呼吸到来自草原的空气,大部分的诗歌所展现的是游牧生活的惬意、美好,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美丽的草原风光,策马奔腾的汉子,诸如:起来吧,我的诗歌;喂,天都亮了!起来吧!科尔沁诗群则喜欢用朴素的情感以及沉重的笔调来抒发游牧民族的苦难与无奈,描绘最多的是文化的伤痕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幸,就新时期背景下的蒙古族诗坛而言,这是新的语言审美形式。熟读科尔沁风格能够了解到,诗歌中总是充斥着英雄情结、生活苦难以及农耕文化等色彩,这是对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祭奠,是原始生活的崇拜,如:房间内的油灯下,满屋节日气氛,外面的爆竹声声,铁锅中炒米般的热闹。巴林诗群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对巴林经验以及文化进行描绘,诗歌中所显露的是巴林地域性风格,字里行间都表示着对蒙古族语言的喜爱、崇拜以及传统文化眷恋等情感,总之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世间美好事物的期许。如:没有一丝的风,也没有一点的声音,没有污垢,没有尘土,出奇的洁白,是雪停了吗,望向天际。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今天的江宁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今天禄口小学的校园曼妙多姿,诗意盎然。因为校园独特的魅力,因为一种致远诗香的凝聚,因为各位领导不辞劳苦,诸位文朋诗友风尘仆仆,带着对教育的关爱,缘于对中华诗词的虔诚,怀着对"中国梦"的向住,汇集于"国中首善之地"的江宁,参加"南京市诗教进校园工作经验交流会".
南京十二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是一所座落在狮子山麓,绣球湖畔,挹江门旁,桃园故里的一朵奇葩;是一所励精图治、发展迅猛、校风严谨、设施完善、质量上乘的耀眼明星。我校把拥有"国际视野、民族灵魂、健康信念、卓越潜能"现代都市人,作为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在省、市诗词协会,特别是在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的关怀、指导下,于2009年4月10日正式成立了"桃花雨"诗社,开始了"诗教进校园"活动,吸引了众多酷爱诗歌的师生走进了诗歌的艺术殿堂。5年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有关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一、"诗教进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教育与诗、诗与校园中的人有着天然的永远割不断的联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怀赤子般的虔诚,在心底追索,冥思,叩问。我理想中的未来学校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在那里的学生们应该有怎样一种精神面貌和求知状态;在那里工作的教师应该有怎样一种职业心态和学术水准;在那里管理的校长应该有怎样一种人格境界和智慧层次。我觉得,诗歌绝对可以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中国是诗的国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问世迄今已将近三千个春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若繁星的诗家词人,产生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汗牛充栋的作品。从一腔爱国情,上下求索的屈原到"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从"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回味。同时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营养。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以先进的诗词文化力量,陶冶、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培育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诗教进校园,是时代的趋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诗教进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校与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友好合作多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钟山诗社老师的关心支持下,诗社小会员们已经初窥诗歌门径,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读诗、赏诗、写诗的氛围初现端倪。
1.成立"桃花雨"诗社。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十二中是有着丰厚文化底蕴,饱含着浪漫的诗歌因子,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地方,她是文学的土壤,更是诗歌的高地。尤其秋天的十二中校园是浪漫的,每一缕温热的风都仿佛写满了诗意。见证了的约翰马吉图书馆在秋意的浸染下是深沉的,但他依然知诗意、解诗情、悟诗意、入诗境。
唐代诗人苏F《杂曲歌辞?桃花行》"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为有芳林含笑待,遂同温树不言归".我校的"桃花雨"诗社取名既有校址座落在狮子山麓,绣球湖畔,挹江门旁,桃园故里之因;更有"灼灼爱心催开桃花朵朵,朵朵桃花点缀诗意校园"之意。
2.编辑《江潮》校刊诗歌专辑。
从2009年到2014年我校学生在《南京诗词》上发表了近300首古体诗,在《南京晨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七彩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首古体诗,在《阅江潮》刊物上更是发表了"迎青奥"庆祝建党、建国活动,赞颂家乡南京的诗歌有两百首之多。5年来,我校学生共发表诗词近600首,均汇编成册,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读诗、赏诗、写诗的积极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
我校36名桃花雨诗社学生2013年1月22号参加《南京电视台?咏春》栏目的现场制作节目。为庆祝建国65周年,我校"桃花雨"诗社还拍摄了诗歌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MTV,上月24号,我校还承办了鼓楼区"‘圆梦中华’金秋诗会"等大型诗教活动。成为了"南京市校园诗教实验基地".多次获得了省市"诗教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我校的诗教活动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家长、老师备受鼓舞。
4.编制校本课程。
为了实现诗词教学的可持续化发展,2013年11月集大家智慧的校本课程《诗歌漫话》面世了,它共有5章20节,每节内容后都配有"思考和练习",供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之用。全册内容约3.5万字。校本课程《诗歌漫话》的面世,应当说它是我校诗词教学的一个里程碑,不仅能系统规范地教给学生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愿意去尝试,在尝试中初步了解诗歌意象,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感受诗词的魅力,砥砺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
《诗歌漫话》经过学生、教师、诗教专家等方面人员一年来的学习、研究、使用,共收到近30条反馈意见和建议,逐步总结出了校本课程使用中急需解决的四方面的问题: ①章节编制体例混乱,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②教材中诗歌作品的举例缺乏典型性,且前后重复。③章节的设定标准不一,逻辑不清。④教材中每个概念的解释应按照先概述,后举例,最后展开的步骤确定。2014年暑假围绕这四点不足,编写组开始了对校本教材的正式修订,直至前几天,最终定稿成现在的7章29节内容,约5.5万字。修订工作除了得到校本教材编制小组全体同仁的通力合作外,还特别得到了南京钟山诗词研究会的卢贤明老师、孙振国老师以及江苏省教育报刊社蒋新生主任的大力支持,不久将有河海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从此,我校的诗教工作将走向规范化、课程化、校本化。
三、"诗教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
1.诗歌是最浪漫的表达。
浪漫是一种境界。教育是一项宁静而鲜活的事业,如果没有浪漫作陪,那将会是孤独的。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亲人,你绝对体会不到清影孤灯时的浪漫。好比当你走在漆黑的夜晚,别人都会觉得害怕,而浪漫的人会觉得田野里青蛙的叫声很美,草儿很芬芳,天上的月亮很皎洁,人的心情也会温柔如水,而没有一丝恐惧。浪漫是一种情怀。教育是花的事业。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读一朵花以悟些生命的道理,花就浪漫了,人也就浪漫了。中国人浪漫表达的主要形式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尤以诗最为主要,最为直接。
浪漫不是万能的,没有浪漫是万万不能的。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中的喜怒与哀乐,抱负和寄托,传承与创新,有了浪漫,才不至于崩溃、不至于纠结。
2.诗歌是最好的教育。
我校高度重视诗教工作,不是为了把同学们培养成为诗人,而是要让同学们成为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以期达到"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的目的。我校校刊《江潮》顾问著名作家叶兆言说:"纵观中外,第一流的学问恰恰都是有诗人气质的人完成的。……诗人气质绝非只有诗人才有,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东西……诗人气质不仅造就了第一流的诗人,还可以产生第一流的艺术家,产生第一流的政治家和商人,产生第一流的军人和运动员。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诗歌精神下可以对话,大科学家本身就是一首诗……"
我相信,诗歌能使人性更加敞亮,诗意能让人生更加高尚!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下诗歌的种子,让诗意在学生的心里开花结果,从而形成学生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命的气质,获得超越的素质和力量,这应该是教育者与生俱来的责任。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3.诗歌是人生最优雅的姿态
我校"桃花雨"诗社的小诗人们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在微笑园丁的灼灼爱心之中像花儿一样自然生长,盛开艳丽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五洲朋友聚南京,盛会春风暖客心。青奥彩旗花里笑,五环闪烁放光明。"(初一(4)班 吴凡《七绝·迎青奥》)
"飞蝶舞人前,花开草木鲜。小河鱼戏水,春色满桃园。"(初二(6)班黄颖《小桃园之春》)
"争春桃李未言休,出浴花仙溢彩流。琼蕊风雨润初开,美人醉卧海棠柔。叶舟十里诗香遍,碧水一滢琴曲悠。抱月台阁花恋月,莫愁湖女亦莫愁。"(初二(4)班 吴焱《莫愁?海棠?诗香》)
"春风抚江水微颤,细雨润林叶愈繁。心已铭刻凌云志,血正托浮梦想帆。"(初二(5)班余金涛《春之帆》)
小诗人笔下的"春风"、"春花"、"春雨"等都闪耀着一种诗性的光辉,读之如沐春风,如沁花香,如浸春雨,给人以宁静、清新的享受,美的启迪和陶冶。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是智者的妙手点化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是先辈的辛勤浇灌催绿了一片贫瘠的荒滩,是文明的希望,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温床。我们将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开展"诗教进校园"工作。
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校园能够成为诗歌的圣地,成为诗坛上一片湛蓝的天空,成为文学的一片芳草地。我认为这是诗歌的荣幸,是我们十二中的荣幸,也是我们文朋诗友的荣幸,更是我们所处时代的荣幸!
【关键词】 古诗;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根据古诗特点,让全面理解古诗词内涵,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一、熟悉作者了解背景
中学教材中所精选的古诗词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诗人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李白诗的豪迈奔放,杜甫诗的沉郁顿挫,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清照诗的清丽婉约……
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由已学诗引出新诗,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轻松学习。
另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遭遇,也对理解诗意至关重要。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学生知道了这些背景资料,就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所体现的诗人的爱国情怀就会有较深的感悟和理解。
二、吟诵结合找准诗眼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朗读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进行有的放矢的朗读指导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体会语调、停顿、重音与节奏,也可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吟诵古诗,体会诗句的韵律,语流的停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吟唱古诗,在吟唱中,让学生生趣、动情;让学生把吟唱与表演相融,深切感受诗句蕴含的诗意;让学生感知诗意,体会诗词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笔,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
三、抓住特征感受诗境
在历代古诗中,诗人总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每首成功的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但每首诗的结构、写作特点、写作风格不尽雷同。从体裁上有律诗、绝句等;内容上有借物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借物喻人的……对于写法与意境相近的可以互相对比、拓展,可取异曲同工之效。如韩愈的《早春》与《晚春》,在内容上都是写春天的美景,在手法上都是借景抒情。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可互相借鉴,加深理解。
对于个别独特抽象的古诗,在教学时,可借助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对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使古诗内容更清楚、完整和丰满。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与诗句之间留下许多未直接描写的意蕴空间,可启发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意境,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品味“别”意,感悟真情。
四、诗以载道以情传情
中国古诗是丰富多彩的。就思想内容来说,有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有对保家卫国英雄人物的赞颂;有对腐朽统治的抨击;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唱;有对忧家思乡的愁怨;有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古诗的教学要抓住诗作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和铸造学生高尚的灵魂,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和“天上来”的黄河之水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树立远大志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会伟大的友情;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培养学生惜时若金;从“直挂云帆济沧海”,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等。这样教学,不仅就能融德于诗,融道于诗,诗道结合,还能以“情”传“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人生。
五、增加表象合理想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而深刻。古诗本身的含蓄性和简洁性使得有些要点不便于学生理解,这就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表象材料去理解诗歌。如马致远的《秋思》,学生对诗歌的意境难以深入体会,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从个别表象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幅从未感知的图景。该诗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表象材料构成了一幅画面,学生抓住这些表象,加以想象就会理解的更加透彻、明晰,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六、日积月累陶冶性情
文化艺术节闭幕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这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校首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伴随着精彩的文艺汇演徐徐落下帷幕。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组织和参与本届艺术节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不仅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加速我校新一轮创业的进程。
本次艺术节盛况空前,由三大板块28个项目组成。通过这些活动,启迪了同学们的才智和灵性,发展同学们的才艺和特长。同学们在活动中高举生命智慧的大旗,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青春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毅力的体现,有诗意的飞扬……
在艺术节期间,同学们清理环境卫生,精心布置,把节日的校园装扮得五彩缤纷,表达了同学们对母校的热爱;歌手大奖赛,同学们用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热情、独特的创意来赞美祖国、歌唱未来,抒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望;诗歌朗诵、英语朗诵比赛,同学们激情奔放,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颂祖国的强大、畅想美好的未来,极大的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各项比赛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才华,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展示了我校校园文化特色和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节充分体现了安职、鸿江人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展示了我校莘莘学子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艺术节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同时也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极好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在活动中,我们既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所有这些,为我们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中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师们,同学们,首届艺术节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然而,许多精彩的片段犹然历历在目;许多动人歌乐依旧余音绕梁。是的,艺术节虽然是一个有限的时间段,但艺术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当艺术节的第一个音符在校园的上空飘起来时,艺术已不容拒绝的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走进了我们的每一寸空间。
江山代有才人出,谁持彩练当空舞?
让我们每一双手都学会创造吧!让我们每一颗心都流淌歌声!
让我们在鸿江之畔奏响时代的强音!
愿艺术之花香满校园!
关键词:弘一法师;佛教文学;影响
弘一法师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进行了完满结合,他是佛教的律宗大师,又是我国佛教界的高僧。他一生创作诗词、歌词、诗歌等百余首,作品虽然不是很多,但大都是经典之作。本文在研究弘一法师文学创作生活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其把佛教思想与文学创作融合一体的内涵,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一、文学创作生活
(一)文学创作历程
弘一法师的文学创作历程就像一个传奇的故事一样。首先,在少时在天津时期,弘一法师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翰墨之族,从小就接触诗词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天资聪明,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从小饱读诗书,为后来的留学和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次,弘一法师在上海和留学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弘一诗词创作最多、才华充分展现的丰收期,受当时国家现状的影响,他的作品大多体现了忧国的情怀,也有对大自然的赞颂。如《祖国歌》等。再次,他在杭州教科时,文学作品大多是诗词,或者是歌词的形式,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送别》、《晚钟》等词。最后,出家为僧时期,法师弘一于1918年披剃为僧后,在二十四年的僧侣生涯中,也有诗词创作,其内容多表现佛教教义或表达其修行体悟。如:《众生》、《受赠红菊报偈》等。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期间他写了《清凉歌》与其它四首佛教歌曲集合成《清凉歌集》出版,成为最早的佛教歌曲之一。
(二)文学创作艺术
李叔同诗词内涵丰富,种类繁多。并且运用了古典诗词的写作方式,注重意境的构造。而且,他的诗格律多有变化,从语言方式和情感表达上也有新的想法,古典风格的场景描述,语言通俗易懂。流露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儿时回忆的美好。他的诗词有四个显著特点:一、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其中比较典型的作品是《生机》和《爱》这俩部作品大都在赞扬世间的美,还有人间的善,还有强调怎么能在世间发现善和美:二、重视情与理的统一。如《悲秋》、《观心》等都重视情感和理智、都呈现出情与理互渗的美学风格;第三,建构人与自然的统一。如“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等。第四,追求实与虚的统一。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在佛教文学中也是比较在意实写和虚写的,另外还有俩者的统一,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就属《老少年曲・梧桐树》。
二、弘一法师佛教文学的影响
(一)弘一法师对佛学的贡献
弘一大师作为近代佛界所推崇的律宗大师。首先,他对佛学的贡献最主要体现在他不惜艰险,奔波劳累地宣讲和保护南山律宗。他在佛学和文学上的研究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和热爱,同时弘一大师的名号也享誉世界各地。正是他的努力和坚持才有了如今佛学律宗的持久和完备。也为中国佛学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使中国的佛学受到世界的赞扬和欢迎。其次,在佛学思想方面,弘一法师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作为佛教中人,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崇尚严苛的佛教纪律,戒律严明。作为爱国人士,弘一大师热爱祖国,拥有超强的意志力和奉献精神。他在律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弘一大师用4年时间写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与其著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被世人铭记,成为弘扬律学的伟大制作。
(二)弘一法师在佛学上的成就
弘一法师不仅为中国近代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伟大贡献,与此同时,他压在研究佛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众所周知,弘一大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当时乃至现在都公认的才子和大师。他自身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也为传播传统的中国佛学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和辅助,为中西方的佛学文化交流做出了表率。在弘一大师的学识方面,我们熟知其精通诗词、书法、音乐、美术、话剧等等各方面的才艺。在多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被国内外学者称颂。同时,他在教育学、社会学、哲学、法学、广告学等领域均有创造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对佛学的研究方面,作为佛门弟子,他苦心向佛,潜心修习律学,广泛传播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同时他以自身为表率,认真遵守佛教戒律,为其他佛教众弟子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的创新意识和将强的意志都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学习他的专注与认真、爱国不盲从、努力不怕苦的精神。好好修习他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完善自身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比较式阅读 拓展阅读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71-01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到十二册的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或选读课文,或新旧版本教科书的课文,或课外小短文 ,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拓展阅读资源。部分拓展阅读材料的内容、主题与课文密切相关,体裁相同或接近,难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式阅读探索,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比较阅读中认识阅读材料的共性或个性,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新的思维视角。
比较式阅读,是探索性阅读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在中高年级的拓展阅读中常常能以运用。
一、对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语言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感悟语言。阅读材料可编排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让学生比较它们在体裁方面的区别,进一步理解文章体裁对文章内容的特殊作用。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一文,可给学生提供两篇文章和一首诗歌。无论外国故事《华沙一跪》,中国故事《管鲍之交》,还是诗歌《抒怀》,都给我们的学生传递一种思想主题:为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利益,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胸怀,为世人所称颂。通过对三篇题材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表达同一种主题,可以运用不同的体裁进行表达,能很快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运用不同的体裁进行表达的愿望。
二、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
同一题材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风格,因此把这样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作家语言文字的不同表达,推敲两者间的异同,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比如人教版第十册的《人物描写一组》中,推荐阅读《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部分,很有意思。在拓展阅读中,可引导学生阅读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临死情形,欧也妮・葛朗台盯着金子,抢夺圣器,叮嘱女儿交账的情形和吴敬梓笔下严监生临死指着两茎灯草的情景是多么相似,通过比较,学生惊奇发现,原来世界上的守财奴、吝啬鬼都是一个模样,只是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而已。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临死前的严监生》着重神态描写,《欧也妮・葛朗台》的节选部分着重动作和语言描写,并和学生介绍两位守财奴的故事,学生会发现人物弥留之际,严监生的守财是可悲的,欧也妮・葛朗台的守财是疯狂甚至是失态的。学生通过同一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发现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承载着多么重要的任务,更加明晰文章构思、人物描写、遣词造句为中心服务的意识。
三、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能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如人教版第七册20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了李白的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后,我会向学生推荐阅读《赠汪伦》。《赠汪伦》是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学习过的送别诗,通过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虽然都是写李白和好朋友告别,但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更开阔,《赠汪伦》写出汪伦送别友人的有趣之处,可见李白的诗歌意境优美,极其传神,不愧为“诗仙”。
一、情感之“美”,氤氲诗意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孩子们进入课堂,是要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生命的旅程。教师就要善“调情”、善“投情”、善“温情”。
课堂观察: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的最后一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和学生根据原文一起创作了这样一首诗歌:“感谢您,我的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您,我的母亲,是您让明月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感谢您,我的母亲,是您在月光下唱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在音乐的配合下,师生一起深情地吟b,一时间,课堂上学生的感情之火被点燃,大家沉浸在母爱之中。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还原文章,将原作者的结尾放上,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学生对作者写作本文的情感顿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样的课堂,真情流露,是知性的;这样的课堂,情意浓浓,也是感性的。
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对童年的真情回忆;《轮椅上的霍金》是霍金对命运的顽强抗争,是生命最本真的涌动;《黄山奇松》是对祖国河山的真情赞颂……这蕴藏于语文本身的种种真情,无不让语文焕发出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二、再造之“美”, 做教材的建设者
中国的教育改革势如破竹,如火如荼。目前使用的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尽管做了多次修改,但从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仍存在一定不足。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和处理教材呢?
叶圣陶说,课文是教学的例子。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必须要根据学情二度开发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才能更好发挥“例子”的作用。
笔者执教的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习作中总出现不少错别字。根据这一特殊学情,笔者根据书本练习中的改错别字环节,特地制订出了“我是啄木鸟”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出版书籍中找错别字。学生对此兴趣浓厚,经过一学期的积累,学生对字词有了认识与理解,习作中鲜有连篇的错字别字。
我校根据课标和苏教版教材,编订了《生活中的语文》教材。在二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石林景区,校方从地方特色出发,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词语触发学生对身边景色的认同与感受。鼓励学生画出心中的美景,将金鸡湖的传说与爸爸妈妈分享,这些都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触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学以致用。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建设,体现了教师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与教材、与学生直接接触,应以积极的心态,做教材的建设者。
三、本真之“美”,体现教育的真谛
目前我省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其实质都是教育本质的回归,也就是要面向全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评析:这样的“拖课”好。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公开课有这样一种所谓的共识:一堂课到下课铃声响起时,教学任务正好完成且完成得比较好的话,那这堂课就算成功了一半,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完美了。人们还津津乐道于某些特级教师如何在铃声响起的一刹那,让自己的话音同时落下,可谓水到渠成,珠联璧合。
最近听了学校一位老师的一堂语文公开课,颇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