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风水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风水 风水设计 风水文化 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被广泛应用。我国的建筑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包含了建筑风水的因素。无论是皇宫建设、皇陵规划,还是普通民宅和村落,各式建筑都包含有风水学的因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筑风水学开始传入西方,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风水文化在国外受到了高度重视,大量的外国建筑在设计中都受到我国风水文化的影响,开始融入风水元素。建筑风水学和现代房地产进行有机结合,既体现了风水文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区南端,海尔大道的东侧沿线。工程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区域内商业价值较高,项目以高起点的商业天街定位进行打造,预计建立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心商业圈。工程地块狭长,在建筑平面图上呈现出两排沿着城市干道一字排开、两排建筑形成一条商业街的模式。建筑由商业群房、五栋点式高层住宅和地下架空层商业建筑组成,周边无较大型的绿化用地,建筑绿化基本上都只能在建筑架空上进行种植。(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
3.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
3.1.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水概述。
建筑风水是我国传统文化—风水文化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我国的风水文化是古代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古到今一致沿袭下来,通常人们都认为是趋吉避凶的术数或是一种民俗、一种人与自然环节的学问。建筑的风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所在,通过建筑风水和造园学、营造学等其他科学,构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建筑的风水是研究地理磁场和生命磁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节所处的磁场,来提供有利于人体的环境。众所周知,地球具有磁场,各个生命体也存在磁场。地球的磁场影响着人类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对人类的“运气”造成影响。各类建筑工程中,达到城市规划,小到个人家庭建筑设计,都需要考虑到人体同地球磁场相协调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普遍认为地球的磁场主要是通过位置来对人体产生影响,一般对住宅区和办公区等人类生活的主要区域影响较大,地球磁场处理不当,轻则影响业主的情绪,重者会损坏人类的身体健康。
3.2.建筑主体结构形状和建筑风水。
(1)五行。
1)水形建筑。水形建筑的主体呈曲形,通常外墙颜色有浅土色、咖啡色。因咖啡色同黄色皆属木,而曲形的建筑物在五行中属“水”,水具有周流不息及源远流长的寓意。水形建筑外形好似波浪,其造型较为新颖,显得较为时尚,但由于整栋楼的中心点通常不在楼宇内部,即风水学上所说的没在中宫之位,一般不适合做居住住宅。但由于五行属“木”的建筑物是适合建筑和人体,由于水生木,因此该建筑可以作为住宅。
2)木形建筑。木形建筑多位廋直高的长方形的木形建筑。在风水学中,木代表树木和草,代表的生命中生的根源及功能,木形建筑一般事宜从事文艺、研发、教育、服侍、创意等工作或相关行业,其主体颜色为浅黄色。风水中为,黄色属土,而土可生木。在建筑风水中,火生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即为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人和物。由于长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而不会缺失任何乙方的卦象,所以一般认为木形建筑比较适合居住。
3)火形建筑。在建筑物中,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建筑在五行上都属“火”。建筑风水中,三角形是非常不好的形状,而不规则的形状又容易造成缺角或失去多方卦象容易引来祸事。若建筑下部为方形,符合高直瘦的特点,可称之为“火形建筑”。
4)土形建筑。土形建筑的外形较矮,通常都是厚实而宽阔,形状方厚而稳重。由于方形的建筑不存在缺角,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卦象的缺失,磁场较为稳定,此种建筑通常适合从事政治或用于办公。
5)金形建筑。因金主方,因此外形无论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为金形楼盘。金形楼盘适宜从事金融行业。
3.3.建筑环境及建筑风水。
(1)建筑外部格局及建筑风水。
在建筑的外部环境中,存在三种情况,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如果存在类似情况,需要考虑各个建筑平面关系并采取避免措施。
1)外部环境煞气。外部环境煞气主要是指在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对建筑或人体所不利的磁场。外部环境煞气主要包括:刀煞、光煞、天斩煞、路冲煞、磁电煞、反弓煞、孤阳煞等。
2)外部环境阴气。所谓外部环境阴气,是指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容易造成悲伤、凄惨的心情等不利人体健康的磁场,通常由于阳气不见,所以阴气较盛。建筑若位于低洼之地,则阴气和湿气较重,容易滋生细菌,长久居住必然有损身体健康;建筑位于殡仪馆、墓区、庙宇附件时,由于悲凉的气氛,容易造成建筑内部的人体健康出现问题。
3)外环境秽气。外环境秽气主要是指臭气熏天、瘴气连天,对人体产生不利磁场的环境。垃圾场、贫民区、烟囱、排水沟等容易造成人体郁闷自闭,导致人缘缺失。
(2)建筑内部格局和建筑风水设计。
1)大门的格局。建筑中,大门的磁场在建筑风水中代表事业,大门对内的区域称之为内名堂,即所谓的玄关;大门对外的空间区域称之为外明堂。建筑的大门内外要保持明亮,要增强阳性磁场。大门的外明堂宽敞,而内明堂则较为狭窄,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气流运行不畅,造成气不聚。在建筑风水中,通常为宅大门大,而宅小则门小,需要搭配和谐,要注意阴阳平衡。
2)客厅格局。一般情况下,客厅都将客厅置于房间的最前面,而将卧室放在后面。在建筑设计中,存在某些开发商为了营销效益及需要突出与众不同,往往设计为最前面为卧室,而将客厅放置于卧室的后侧,此种结构在风水上称之为退财之所,由于将内明堂放置在后,造成纳气不畅。建筑风水认为,明厅暗房,要求客厅要保持明亮宽敞,这样才能纳气催旺,但有不宜过大,否则容易造成气散,面积过小,则不利于聚气。除此之外,客厅要具有足够的阳光,由于阳光具有驱暗智利,能助长阳宅生旺之气,才能让人生机勃勃。
3)厨房格局。住宅厨房一般不适合布置在西方、北方或西北方。由于厨房属火,而西方和北方都属金,其方位受制于火,因此不适宜布置厨房。在进行厨房格局布置时,要注意厨房要和房间相配合,根据房间大小,来合理分配厨房的大小。另外,厨房要保持方正的空间,要利于气流的稳定及通行顺畅。对于复式住宅,在厨房上不要设置成为卧室,也不要在将厨房放置在卧室和卧室之间,在厨房旁边,不要设置小孩的房间,更不要将床依靠在卧室和厨房相邻的墙壁上,避免布局造成火气太重,影响小孩的性格养成。厨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这样才能造成磁场良好,才能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4)卫浴格局。
《易经》有云,乾为天,为西北,为尊贵之所。建筑卫浴在风水中属于坑脏之所,因此不适宜布置在西北方或南方。在设计卫浴面积时,要根据房间面积来进行合理配套,若房间面积较大时,可安排较大的卫浴面积,房间较小时,卫浴面积也较小。卫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利用阳台的辐射来达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有利于室内的清洁卫生。
4.本工程建筑设计及风水分析。
本工程西南位置较高,学校在外,有堡坎;东北位置较低,门前即为道路,呈左高右低分布。工程整个用地的地块为狭长形,沿着公路一字排开。在建筑设计取向时,设计为巽山乾向。由于八运当旺,为财官两旺,而且本工程有依靠有朝向,工程位置缺点为气散不聚,容易造成先富后贫、始吉终衰。为了避开不利影响,要将大门开在“乾方”。在民俗传统中,通常认为“乾”为极贵之位,正所谓乾方贵气太盛,常人不敌,虽然大门开在“乾方”,但要经过调整才可使用。大门位于“乾”位,同时也是驿马之位,言外之意为贵人驾马而来,所以可在大门外设置铜制麒麟一对。工程大门方向为巨门,而公路的高差所形成的斜角也从立交处延伸而来,因此大门的门柱要设计为下方上圆的形式,大门要保证方正、阔大。
各房屋呈一字排开,其背后有坎,而坎上有建筑,在建筑前面的主入口处面临大路,故:虽主入口位置气不聚,方位为财位,少贵,必须要调整方位才可纳财。改变的具体做法为将内明堂要设计为尽量阔大的面积,在平台下面的外明堂入口处,要设置引导,引导方法为:从路边开始,按照左右两侧的楼房外观造型,来排布雕像,并在其中种植玉兰、银杏及桂花等,种植花草要排列整齐,合理利用对仗方式,以迎财气、贵气。
工程东部和南部位置均有圆形建筑,同时也是小区的车辆出入口,意味破军星飞临此方,要在圆形建筑的顶部位置树立旗杆造型来化解,否则不利车辆出入通行。工程东部为农贸市场入口,其对冲的位置建筑基础要有石敢当,避免造成意外之伤。西南方向为武曲吉位,同时也是最利出口。小区内B区2号和1号楼的入口都在背靠坡的一侧,中间的间距较为狭窄,为避免从背后出入造成意外,虽小区无景可借,可以通过利用套景法,利用玻璃或反射化煞,或动静相套、石水相套来化解。(附:工程方位分布图)
5.结束语:
建筑风水和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高品质建筑的需求,人们开始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将传统的建筑风水等中国元素和建筑设计进行有机结合,打造精品建筑工程,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其锋 基于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探析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1年11期
[2]戴瑛东 建筑设计与建筑风水的科学性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与企业》 -2012年14期
【论文摘要】:风水一说被大多数人视为无稽之谈。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风水之说并不是一无是处。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地理条件生态系统,这就是现建筑风水。
《黄帝宅经》曰:"地善,苗旺盛;宅吉,人兴隆。"短短十个字就完全道出风水学的精髓。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正因为有了空气与水和适宜的温度,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所以,"风水"一说也有正确所在,正因如此,"风水"在现代建筑中仍然被人们重视。
1. 建筑风水之风
建筑风水之风是指空气的流动,古人看风水要看住宅周围是否有风吹过,眼前豁然开朗,并无高山阻隔,以断风脉,也不宜风力过猛。风宜徐来,最理想的居住环境应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才符合居住之道。优化建筑布局,提高住区的风环境质量,达到夏季通风良好。而在冬季,住区局部最大风速不超过5m/s,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减少冷风渗透。风应该在平流层范围内,而不宜有产生紊流或涡流的大风。应该确定一个风速对人体长期健康影响的标准,也是我们现代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应该考虑的,因为强旺的风以及携带的灰尘等是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的。
一般来说,新风量越多,对健康越有利。国内外许多实验表明,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风量不足。新鲜空气可以改善人体新陈代谢、调节室温、除去过量湿气,并可稀释室内污染物。室内新风量根据二氧化碳的含量来确定,这是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基本方法。二氧化碳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关,可以作为室内空气新鲜程度的指标。据统计,人每日吸入的空气量约为10m3。一般来说,保证每人每小时有30m3的新鲜空气,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可控制在0.1%(体积分数)左右。
躺在椅子上,沐浴着和煦的微风中,把所有的劳累和烦恼的抛开,随风而去,这样的生活应该很惬意了。
2. 建筑风水之水
水―宇宙万千生命因它孕育而来。人类因水而有了生命,城镇因水而繁荣。建筑活动中对自然水环境的研究和利用,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选址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环境选择"的倾向,其表现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仅便于生活取水,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3)处于河流阶地上,不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袭。在古典园林中水作为一种建筑要素被广泛的采用,并得到发长和传播,确立了建筑空间水要素的重要地位。
现代建筑中,由于寸土寸金,所以并不是每家都能有一大片水,更多的是在小区内有一池塘或喷泉。喷泉的活水发出的声音,亲切而自然,也能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流水至柔而善,可轻易流过路径上各处的障碍,而涓涓细流的汩汩之声很具抚慰性,有助于令住户度过漫长的人生路里的崎岖坎坷。还有不少住宅都配有游泳池,游泳是最好的健身运动之一。在风水上,常与水亲密接触,能为身心注入水的特质舒缓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疲惫的身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柔韧性。除了运动的功能外,一大池水可以给干燥的空气带来水分与湿润。国际上的豪宅无不择水而建,中国自古也有择水而居的传统,此外,水景还迎和了人们亲近自然和对健康的追求,水景的生态效益和给人心灵带来的共鸣与愉悦也是不言而喻的。
3. 建筑风水之阳
中国地处北半球,阳光终年由南照射,自古以来,人们都以坐北朝南之势建房造宅,以求能沐浴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之中。阳光、空气、水,生命组成重要元素,阳光在现代建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以光为装饰。阳光感在小区环境景观中的体现则更为直接,环境作为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对自然、阳光的渴望都直接反映在对环境景观的要求上,小区中的环境景观有别于自然环境,它是一种抽象化的自然,阳光作为自然要素之一,在这样特定的场所中,与人、建筑发生着关系,通过小区内小环境,让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让人能感受阳光,聆听风声、雨声的场所,满足现代人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的渴望,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疲倦中解放出来。让人充分与阳光、自然相交流,达到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转贴于
为了使阳光能够照射到家里。房屋日照间距的要求,是使后排房屋在底层窗台高度处,保证冬季能有一定的日照时间。房间日照的长短,是由房间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决定的,这个相对位置以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表示,它和建筑物所在地理纬度、建筑方位以及季节、时间有关。通常以当地冬至日正午十二时太阳的高度角,作为确定房屋日照间距的依据,日照间距的计算式为:式中L为房屋间距(日照间距),H是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差,α为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当房屋正南向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房屋的间距,通常是结合日照间距卫生要求和地区用地情况,做出对房屋间距L和前排房屋的高度H1比值的规定,如L/H1=0.8、1.2、1.5等等。在高纬度地区和农村,日照间距要求可大些,L/H1常取1.5~2.0,即房屋前后的间距是房屋高度的1.5~2倍。低纬度地区在1.2~1.5左右。城市用地很紧张,日照间距往往达不到日照卫生要求,但一般要求不小于1,但实际情况中,许多仅有0.8甚至更少,这种住宅状况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阳光中的可见光谱有各种颜色,在阳光下,能够让人感受到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4. 总结
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即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或村镇,也就是古代建筑风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参考文献
[1] 黄一真. 现代住宅风水, 陕西旅游出版社.
[2] 王汉清. 通风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论文摘要: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他参与了新加坡国家古迹双林寺和资政第修复工程、国家级文物泉州灵山开元寺落架大修等多个项目,并且是《清史・图录》建筑卷的主编。
方拥对古代建筑的风水学造诣深厚,早在1997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就收录了他所写作的论文《论风水术中的理性因素》。
本刊就“风水究竟是什么”对方教授进行了专访。
Q: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又讲授外国建筑史,对于风水,从一个建筑专业人士的角度,您认为应该怎样定义?
A:风水以前的正式叫法并不是风水,叫堪舆、地理。自之后,风水就被当成了迷信。所以现在学术界并不说风水,叫选址。选址其实是古人的环境生态学。是古人对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
Q:那么风水,即学术上所说的选址,在我国是怎样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的?
A:因为整个中国大陆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气候很不好,容易出现极端天气。我现在走了那么多国家,中国差不多是气候最差的。像巴黎、柏林,夏天30多度,电视上天天就说热死人。我在北大的房子,夏天高达40多度。像南京、上海,冬天又冻得要死。这样的气候,在没有暖气、冷气的古代是会死人的。
于是古人开始动脑子。因为虽然天气不好,但由于中国地势多样,能找到很多小气候不错的地方。
对于选址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据我的研究,甲骨文就已经开始记录选址知识。最初甲骨文的“水”字杂乱无章,最后定型成现在的“水”字时,它是水从西北往东南流的样子。这其实是古人在模拟黄河、长江水的流向。
西安半坡是中国古代人选址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早期人类已经有意识地选择在半坡上生活,而非平原,因为平原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山顶则总是缺水。4000年前大禹用疏导的方式治水,那是中华文明繁荣的开始,人类的选址经验应该也是从这时开始积累的。
Q:古人在风水(选址)上有哪些规则?
A:首先,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应该是安全的,比如说不能发洪水,因此,山谷不能住。第二,古人挖井困难,要近水源居住,生活、交通都方便,但也不能太近,不然涨潮就被淹了。第三,小气候要好,要冬暖夏凉。
我们一般都说水北山南。整个九州的地势就是西北高,东南低。西边是昆仑山,像东边的山东,原来是浅海。西伯利亚寒流从西北吹过来,于是选西北方有山,能挡住风的地方建造房屋。建在山顶,风大太,生活、种庄稼、养鸡鸭都不太好。山谷又容易发洪水,所以建在半山坡最好。背靠西北的大山,面向东南,这就是“负阴抱阳”。这样一来,冬天从西北来的风被挡住了,夏天东南风又能吹进来。这样就冬暖夏凉。
古人一般住在河边,因为挖井困难,河边方便取水和交通运输。我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水向东流。河流拐弯的内侧,也叫“位”,适合建造房屋,这里水流速度比较缓慢,泥沙会在这里堆积,形成缓坡,妇人还可以在这里洗米洗菜。
河的外侧是反弓水,凶位。因为这里水流比较急,容易带走泥沙。如果在上面盖房,房子可能塌下来。我曾经到厦门附近参与一个项目规划。当时去看过之后,我问当地人河外侧那边是不是经常淹死人。他们说是,就是因为水流比较急。
风水总结出四点:“觅龙”,就是西北方向有个大山;“查砂”,砂是小山,说西和东边要有小山;“观水”,水要在面前环抱,这种水流叫“玉带水”,如果山上的水直接对着房子冲过来,肯定会倒霉;最后是“点穴”,确定建筑基址。
Q:中国古代建筑都符合这些风水(选址)规则吗?
A:基本上是。北京其实就是一块很好的地方。它是依托永定河跟西边的山建造。从军事上讲,这里进退有据。往北是内蒙古,偏东方向到东北平原,往西是山西。所以北京是时间最长的首都。天津就有问题,只比海平面高3米,涨潮就会有2点多米,发大水就完了。
北京潭柘寺就是一个好地方。后面有九座山,门前一条河,这个地方冬暖夏凉,夏天的时候比北京城里低好几度。还有咸阳、洛阳都是水北山南。银川在西北高原,东边一大片平原,西边背靠贺兰山。在荒漠中,那个地方天气好,庄稼长得好,自然能发展起来。
再比如四川的阆中古城,广西的柳州都是被水环抱。还有拉萨,按理说,拉萨在青藏高原应该很冷。但拉萨的天气跟成都、昆明很相似,冬天最高温度始终在10度左右。因为它四周有山,东南山低,西北山很高,有五千多米。前面还有一条拉萨河流过。这也是为什么拉萨从1000多年起就是的都城。河南的安阳能成为殷商古都,也是因为它的山水河流很适宜人的生活。
Q:有哪些地方是违背古人风水(选址)的标准吗?
A:非常少,像西安古城就不是遵循那个标准,它更多可能是出于军事和交通上的考虑。
Q:这样说来,风水(选址)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为什么会变成迷信?
A:一是中国社会很少记录科学技术,都在记录什么帝王功绩,像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结果火枪反而不是中国人的发明。科举文人也不关心这个,都在谈治国平天下。于是选址的知识只能靠口口相传。后人听到的时候,也没经过论证,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知道这样做好。时间长了,就融入了文化。二是骗子很多,古代现代,骗人的风水师都很多。到后来,风水就变成了迷信。
讲风水在华人社会很常见,这一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了,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忌讳。
前年我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当地的华人请我去讲风水,讲完之后他们听了也不喜欢,因为我讲的不是他们想听的那种风水。但一个姓吴的老板很喜欢听,请我去参观他的家。他那个房子是英国人设计的,据说是研究了印尼传统房子之后做出来的。那个房子采光通风都很好,印尼很热,这能省下不少电。建造的时候花了很多钱,但吴老板说,几年下来他都赚回来了。
不过,那个房子屋檐挑出很大,有很多尖角,那个英国人认为尖的屋檐有利于通风。附近的华人经常跟吴老板开玩笑,说他屋子风水不好。
他对面的一幢大楼也是华人的,墙上贴了很多东西。我看出来上面贴的全是大镜子。镜子在古代就被认为是辟邪的工具。就像我们小时候被教导说,吃饭的时候,筷子或刀剪不能对着人。这显然是华人为了防止被对面的“坏风水”影响弄的。不过那种尖角在英国或美国可能就没人介意。
Q:古人介意那种建筑的形状吗?
A:古人并不讲究。这完全是现代城市居住拥挤之后,人对建筑形状有了要求才出现的问题。
Q:风水(选址)是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融入中华文化的?
A:主要是从明朝开始的。像故宫里的水,流到每个宫殿前都要从西北往东南绕一下。它其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际功能,成为一种观念上的反映。还有人工堆成的景山,那么小,挡不了什么风。
同样的还有北边不开门的说法,像北京北边没有城门,北京大学北面没有门,也是因为北风冷的经验总结下来之后,就融入了文化。
明朝时,人们重视风水,常在巽位也就是东南方建一个塔楼,就是风水塔。我国地势普遍是西北高东南低,再好的风水也不完美,所以要补足。像我家乡安庆的振风塔,就建在我们古城的东南边。说是佛塔,但后来经过我的研究,那应该是一个风水塔。中国很多地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塔楼,都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这些塔楼虽然在功能上没有实质性的效用,但作为一种景观倒是蛮好的。
Q:在选址观念上,中国南北方没有差异吗?
A:古代中国的概念只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基本离不开这几个大的框架,偶尔因为具体情况有小的差异。
像我在粤东潮汕那里做调查。那里的水往西流,因为山在东边,珠江就分东江、西江。尽管地势已经改变了,但住在那里的汉人还是把排水口放在东边。
还有台湾,它的地形跟大陆恰恰相反。台湾是东南面有山,所以台湾是西流水。清朝有个官员到台湾的时候,向皇帝打了个报告,说台湾穷山恶水,因为水居然往西边流。
台湾四季变化不大,不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他们最担心的是刮台风,台风是从东南方向来。所以台湾人主要住在西边,因为山在东边,可以挡住风。像垦丁这样的东海岸只能用来旅游,住人很危险。
台湾明末清初建的房屋,像布政使司、保安宫,还有各种庙,跟大陆的选址一样。但日本人去了之后,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Q:其他华人社会还是刻板地遵循传统的选址规则吗?
A:有华人的地方一般还是这样,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像新加坡,地形跟中国完全不一样,那里的福建人很讲究传统的选址规则。一定要找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地方。比如莲山双林寺,虽然叫莲山,但根本没有山。就是把西北堆得高一点,从南到北,坡度相差30米左右。好在这里再大的雨都不会积水。
Q:那里的华人还是会像国内很多人一样讲究风水吗?
A:是啊。莲山双林寺的老法师是福州人,他觉得东南低不好,要补足。于是我们参照福州宋代石塔,给他们做了龙光宝塔。
我在新加坡乌节路东边做过一个民居改造。那是1998年前后的事。总统府对面是一个清朝潮州人的民居,叫资政第。那是一个长方形四合院,但平面不是正方位,斜角对准总统府。当时我接到的任务是把尖角改成圆的,做一个水池、一个潮州式的亭子。现在用谷歌地图还能看到改的圆角。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大约是相信尖角太凶。
风水如果传得太极端,就变成了一种迷信。2004年,一个外省的学生不知道选北大还是清华。他爸爸托在北京的朋友去两个学校看看。他爸爸的朋友看完之后,回去就写了一封信,说北京大学像个大庙。因为北京大学最重要的地方是西门,西门进去先过桥,两边有两个华表。就很像庙。清华大学像个坟墓。清华最重要的是二校门,是民国时修的,一进去之后是片大草地,再进去的大礼堂是圆顶,圆顶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像坟墓,后来那个学生就来了北大。
Q:这种观念是可以的吗?
A:上海外滩就是一个反例。清代上海县城建在位。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他们不把房子建在那个县城里,反而建在凶位上,就是现在的外滩。后来我明白了,英国人法国人是开着大军舰来的,凶位水深,才能停下深水轮船。也就是说,对于农耕民族来说会淹死人的凶位对欧美人来说是好地方。结果现在的浦东开发,还不是开发得好好的。
Q:为什么他们喜欢“凶位”?
A:西方文化整个还是一个海盗文化,强调侵略。英国12世纪被法国诺曼底公爵攻入英国,夺下王位后,一直到现在还是英国的王室。而诺曼底人是北欧海盗。他们更喜欢能停靠大船的地方。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强调人可以征服自然。
但工业文明现在也遇到了问题。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它整个城市低于海平面,修建了大坝以为可以抵御飓风。2005年8月卡特琳娜飓风席卷路易斯安那的时候,那个大坝什么用也没有。中国古人就不会把房子建在这里。
中国一直是农耕文化,讲究顺应自然。比如中国的农历对应的就是气候。农民用的是平底船,把房子建在位,也利于把船推上岸。
Q:西方国家是否有类似中国选址的体系?
A: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持续的文明。选址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但像德国、法国、英国,历史相对短,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前,这几个国家的语言都还未形成。2000年前的罗马、希腊已经文化断层。而今天西方文化的主流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在古罗马人看来还是野蛮人。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也已经中断,像伊拉克和埃及,现在一片混乱。印度不断被欧洲雅利安人侵略,直到11世纪,伊斯兰教来了,将印度的文明都毁了,最明显的就是佛教被赶到。文明中断之后就没法总结历史经验了。
Q:没有与中国古人选址想法相同的国家吗?
A:欧洲也有农业文明,只是不占主流。东欧农业文明比较发达,很多城堡也是在位。北欧、西欧有一些城堡也是。
Q:现在的设计师会考虑风水(选址)吗?
A:现在开发商、建筑师都没有从选址的角度考虑,因为开发商选哪块地的余地不大。有人批评说,北京城这十几年的建筑都是垃圾。不过这是城市规划的问题。现在城市建设首先就是三通一平,把山都平掉。但城市有山非常好,打隧道又是很简单的技术。像我之前在华侨大学的时候,学校在山后面修了几幢楼。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偏,后来就发现房子后面有山挺好的。欧洲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普遍做得比我们好。
Q:您对现在的北京人选址有什么建议吗?
A:如果以我的考虑,我会找一个首先是安全的,不能在太高的地方。植被丰富,水资源丰富,是一个局部好的小气候。香山很好,温度夏天比市区低两三度,冬天高两三度。降雨量也多,植被丰富。清朝的皇帝一般都待在香山。不过现在那里地价很贵。还有十三陵也是不错的地方。
北京有很多没有人看出来的好地方,比如房山、门头沟这些地方,就是北京人所说的上风上水的地方。在那里修度假村和住家就挺好。
Q:那现代人买房还需要考虑哪些风水(选址)规律呢?
A:买住房其实最主要看那块地原来是做什么的,地下污染是否很严重,比如原来是不是垃圾场。房子不能靠近医院,因为医院有很多化学品。
20世纪80年代我到华侨大学教书的时候,分的那套小房子北边有山。我发现做饭时家里不用抽油烟,那时还烧煤球。因为厨房在北边,一年四季,风都从南面往北吹。等我评上教授分了一套大点的房子,我房子的通风就出现问题了。我南面的那幢楼比我们楼高,风被挡住了。
关键词:建筑和谐理念
中图分类号:K879文献标识码: A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在建筑文化、建筑风格上。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个体、群体及环境之问的文脉关系,西方重个体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返的个性特质;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比重科学与宗教等等。
一、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
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关系及其审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之上的。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建筑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建筑和自然恰当地融合为一体从而造就了与西方建筑迥异的风格造型:藏风聚气的选址、庭院式的布局、天圆地方的形制、理气下的数字、天然一体的土木材质等,强调“融入自然”和“自然融入”。《庄子》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人亦天,天亦人,两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建筑努力地融渗在自然之中,拥入自然的怀抱,两者安静地、亲切地“对话”,从而也成就了闻名于世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式庭院文化。自然美一与艺术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
西方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把建筑看作向自然进击、从而征服自然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其风格强调建筑的雄伟绮丽,来彰显自然的渺小。西方古典建筑非常强调建筑的个性,每座建筑物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个体,表现永恒的意念和与自然相抗衡的力度。是为了表现这种理念,体量巨大,尺度超然,己远远超出了人们在内举行各种活动的需要。山水自然环绕着高耸壁立的而又傲然独有的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两者似乎是隔离和对立的。举世闻名的帕特农神庙便是这一理念的形象代表。
二、人人以和与物物以和
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与历史发展,而这种影响强烈地表现在中国古代建筑如坛庙、都
城、宫殿、陵寝等建筑文化现象中,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一部用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学”。而其核心理念和突出表现就是儒家礼制的“礼乐和谐”,即人与人既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等级关系,又有“仁”的和谐关系,即“人人以合”的理想社会理念。这种理念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婚丧喜庆之属。”其主要特征除了中轴线左右平衡,中为至尊,尊卑有序等基本结构布局理念外,还有地面平面铺开,重重院落相套,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的排列而形成一个封闭群体空间格局,体现社会结构形态内向型和“集体美”特征的建筑,可见,中国建筑的“人人以和”的整体性与群体性。
而西方建筑以神为尺度,建筑和谐的比例关系与优美的结构造型,是完美的神的尺度的具体运用。奥古斯丁把美规定为“各部分的匀称,加上色彩的悦目。”他认为灵魂受到宗教的洗涤和净化,就会透过物体的和谐来直观上帝的和谐,从而在精神上与上帝融为一体。西方时空观基于这样的逻辑分析基础,因而建筑空间也就成为可以被测量的几何体,在此种意义上,他们把宇宙归结为可被测量的某种实体,建筑空间是一种可以被测量、被量化的物理空间。其建筑构想是在天文学、物理学中对时空做出精确的数学度量,再从数学的立场得出时空和谐的理念,强调的是一种人支配下的“物物以和”,并把这种“物物以和”概括为“美”。
三、身心以和与神心以和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几乎和儒教不相上下,因此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而明显的。这种影响反映在佛教建筑的选址、布局、形制等方方面面,比如,受中国阴阳五行、风水学说影响下的选址,一般在环境优雅、士人静养的名山之
上,以利于佛教徒们将自身藏匿于自然景观之中,在风水氛氯、神秘肃穆的感觉中修炼静心,达到身与心的安宁,清净与平和,这是其一;其二,佛教徒们在静心、禅定既有本我、空无、超世脱俗的出世思想修炼中,又能面对现实中的美好风景和植被繁茂、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产生一种与自然和谐,找回本性、置身于灵山秀水间的世俗化入世精神。而在布局上,则受儒教礼制的影响颇为明显,比如佛寺的布局必须有中轴线,讲究中为至尊,左右对称,上下和谐,主次分明的等级观念,这种严谨的中轴对称性代表了强烈而世俗的理性精神,使佛教超凡脱俗的出世理念和俗世的现实相融合,从而表现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严肃伦理精神即“达理”与“通情”的融合,身与心的平衡。在形制上的体现更是逐步形成了适应中国“水土”的宗教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庭院式佛寺、功能由原来单一的埋葬舍利的佛塔拓展成多功能如登临眺览、料敌“导航”,佛助及第及遗体储存等功能的中国式佛塔,及心境与环境、佛性与人性、佛门等级与儒家礼制、出世与入世的高度融合的石窟,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世俗化的过程,从而达到一种心与身的和谐。
西方古典建筑则重于宗教,淡于伦理,讲求神与心的合一。西方哲学从主、客而分出发,在认识论上把现象界与本体界绝然分割、对立起来。西方文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按这种思想,人在天地宇宙中占主导地位,人的理性能驾驭和征服外在事物。而这种思想观念,对建筑的影响是:建筑与自然是二元对立的,这种对立,把经验的此岸世界与超验的彼岸世界划分开来,宗教虚构的上帝、神、天国、来世都属彼岸世界,与现实的此岸世界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西方宗教认为,人在现实中是经受磨难的,要通过修行、磨练等超脱现世,达到理想的天国,实现神与心的对话与融合。因此,反映在建筑上,就与中国宗教建筑大相径庭,其特征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宏大而封闭,外部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尤其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尖塔楼横空出世,纪念柱孤傲独立,几乎每一座单位建筑,都极力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且绝少雷同。这种风格,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的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建筑则似乎显得傲岸不羁,与自然之间缺乏沟通。
参考文献:
1.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2.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寒地;别墅景观;植物配置;文化
1寒地别墅景观设计概述
1.1寒地城市概念
其实关于寒地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能通过广大认知的定义。现在我们所说的寒地城市,大致是指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所定义的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指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1]它通常包括北半球北纬以北,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月平均气温在0℃或0℃以下,并伴有阵雪、昼短夜长现象的城市。与我国南方相比,寒地的环境景观形象相对厚重、朴实庄重,但同时也会造成景观设计过于的单一、环境色彩与形态相对贫乏的缺点。随着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发展,人们逐渐重视生活环境质量,随之而来对景观设计的高要求、对景观设计的日益重视,从而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变。
1.2景观设计学理论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到现阶段理论体系已基本健全,景观设计学理论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围绕的关系,强调人与土地相协调的关系,这也是景观设计学与古典园林设计的区别。
1.3寒地居住型别墅景观设计的原则
人本原则:衣食住行是人类活动的四大主题和内容。居住活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居住环境的质量不但要满足人们生存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地域文化原则:寒地景观最突出的就是冬季的寒地自然特色,表现不同文化区域上的无限发展变化。比如吉林市松花江形成的冬季雾凇成为我国独特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可持续原则: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人类的发展原则和目标。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秉持此原则为中心,不应该用破坏环境来换取自身的利益,要尊重自然环境。所以在别墅景观设计建构中,要充分保护自然环境,多利用再生环保材料来构建自己的家园。
1.4环境营造概念
环境营造,即围绕人这一主体,通过人为参与建造主体周围的物质条件与非物质条件。营造,在汉语语境中更倾向于通过营建手法,达到形成一定的环境氛围。
2影响寒地景观营造的其他要素
2.1寒地的太阳辐射
冬季的寒地居住区太阳升起晚,落山早,随着建筑楼阴影面积的扩大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降低。因此在寒地地区设立居住区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如何充分的利用太阳资源,尽量避免在太阳不照射的地方设立人们活动区。所以要满足居住者对所处环境的温度要求是进行寒地景观营造的要素之一。
2.2寒地水文条件
寒地城市主要降水形式是降雪,雪或雨夹雪。寒地城市的清洁最大压力就在于降雪,而寒地城市所面临的不光是降雪带来巨大的清雪工作,而交通事故的频发是降雪带来的巨大难题。由于地域特点,气温相对较低的寒地城市,绝大多数植被无法适应寒地的生长条件,冬季景观较为单调,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别墅区中适当的地形变化。在大雪纷纷冬季,降雪覆盖在相对变化的地形上,层层不已,增强了寒地冬季别墅区外环境的美观性。
3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不足及策略
在寒地景观设计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影响,为确保设计达到预期效果,要根据实际环境情况来满足水平要素。
3.1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不足
3.1.1不重视寒地气候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我国对寒冷地区的景观设计研究开展和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设计中存在生搬硬套和模仿已有的设计理论现象。这就导致了实际的作品成果满足不了当地的功能性需求。
3.1.2缺乏当地的景观特色
对于当地的景观设计没有一个属于当地的景观特色,缺乏对当地的文化历史,人文风情,民族,地域的研究,这样就造成了地理上的区域景观雷同化、设计手法单一、缺乏设计特点[2]。
3.1.3设计与施工容易脱节
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不少设计者不愿意下工地,参与施工现场,导致设计与施工有脱轨的地方,所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
3.2寒地别墅景观设计的策略
3.2.1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乡土树种,丰富植物景观种类
据调查统计,2000年沈阳市栽植的树木有83种,长绿灌木3种,落叶灌木41种,但能在沈阳陆地栽植的树木品种可达482种,其中生长良好的品种就有273种,而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的品种却不足百种。由此可见寒地的乡土树种还有挖掘的潜力,因此挖掘和育种乡土树种对丰富植物配置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能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3]。
3.2.2注重冬季植物的生长及景观特征,突出冬季植物景观特色
冬季是大部分植物的休眠期,这就显得冬季植物配景对别墅环境的影响。对于冬季植物的生长,冬季植物的形态颜色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充分使植物展现其独特的一面,如使别墅冬季景观可观,就必须充分挖掘植物本身的特点。再次,可以利用冬季植物枝干颜色、宿存果实等进行造景。
3.2.3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改造时一定要“亲近”自然,做到再现大自然,满足人们心理上对于大自然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三维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直指活动区域的分界或者是活动区域在不同人们的视角中划分的边界。塑造寒地别墅外环境景观空间方面,地形是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首先是地形具有很强的空间围合感,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求结合植物等景观元素,起到巩固围合感的作用,再次塑造空间地形与自然的结合,丰富别墅周边空间环境景观[4]。
4结语
寒地别墅区景观设计要针对实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参考传统的山水理论、风水学理论、行为心理学以及后现论等相关理论,提炼研究出寒地别墅区景观的设计原则。居住区是人们衣食住行生活、休息和游憩的场所,应该让人们有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轻松,愉悦。从而使人们自然地感受到寒地景观与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联系与交融。
【参考文献】
【1】朱少华.北方寒地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15769-15770.
【2】白若甫.论别墅设计发展[J].科技资讯,2009(31):21-23.
【3】朱小地,张果,孙志敏,等.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景观规划与设计[J].北京园林,2009(03):56-57.
[关键词]伏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4-0066-03
一、伏羲文化的精神实质
(一)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
伏羲又作虑牺、宓羲、包牺、庖牺、炮牺、皇牺、羲皇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古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一带。创八卦、结网罟、制嫁娶、开田地、制礼仪等十多项发明创造,使伏羲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和勇于进取的形象代表,开创了中华文化与文明。追根溯源,伏羲成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原因就是他有着非凡的功绩和特殊的贡献。因此,伏羲也就成为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称为“人文始祖”。
(二)龙文化是伏羲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皇五帝之中,只有伏羲是人首蛇(龙)身,其实质就是中华龙祖(图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黄河流域、辽河流域等许多原始文化遗址都发现了龙文物,如河南濮阳的蚌塑龙、红山文化遗址的碧玉龙和黄玉龙,这些文物可将崇拜龙的历史推进到6000年以前。从而可以映证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神,华夏先民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伏羲之后,炎帝、神农、勾芒、共工、祝融、黄帝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三皇五帝一脉相承,他们创造的文化与龙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从而龙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内涵博大、最富有魅力的形象。
(三)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华夏文明的核心
天水伏羲庙挂有一块“一画开天”的匾额(图2),是赞颂伏羲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神的。“一画开天”就是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框框条条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打开了人们认识世界的闸门。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历来被奉为“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众多哲人学者推演说解就形成了易学。易学中的“天人合一”、“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人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基本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华夏文明的核心。
二、伏羲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有意义的元素
(一)龙图腾
龙文化是伏羲开创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称天子为龙始于伏羲,“龙的传人”实为龙文化的传承人,也就是由伏羲开创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二)虎图腾
20世纪80年代,在河南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了仰韶文化时期蚌砌龙虎图案,印证了虎图腾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伏羲开先河的传统文化也称为龙虎文化。
(三)八卦图
八卦是阳爻“―”和阴爻“--”的组合。先民认识到世界的组成,首先是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等,都是一一相对应的存在,便有了阴、阳概念。而后又用最基础的单、双来表示阴、阳观念,这就是“―”和“--”。如果把两个爻相替迭加,便会出现四个卦,再加一爻便会出现八个卦象。
(四)太极图
太极图起源于原始时期,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河图》和《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又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五)河图
伏羲在黄河上发现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一直观察万物自然的意象心得暗合,就这样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叫作河图。
(六)洛书
洛书古称龟书,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
三、伏羲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伏羲文化内涵的借鉴
伏羲文化元素会随着时展、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形态变化和发展。但是,其思想精髓却一直贯穿其中,成为一条主线指引着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手法的运用只停留在浅层,要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传统装饰要素,还要抓住其文化内涵,来指导手法的运用。
1.集美思想的体现
集美思想是图腾崇拜的来源。所谓“集美”,通俗的说就是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集中在一个事物上的一种表现。这种理念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所追求、实现的目标和愿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就是传统集美思想的体现,也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常用的题材。
2.趋吉纳福的表达
趋吉纳福的意识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未见淡薄,吉祥图案、吉祥色彩、吉祥观念长盛不衰。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为伏羲文化的元素符号在当今社会的运用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条件。
在室内环境中,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和虎图腾常常作为装饰元素,寓意吉祥、正义和威严;在建筑园林景观设计中,龙图腾、虎图腾、八卦符号、太极图、河图和洛书也是常用题材。
3.以人为本的宗旨
《周易》认为,天、地、人是构成宇宙的三种基本物质材料,所以称之为“三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从这种直观的认识中,不仅得出人是整个宇宙的构成部分,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人是天地化育的结晶。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植于我国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含着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凝视和解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不断推动环境艺术的发展。以人为中心,对地域文化及社会环境的承认与重视是环境艺术设计从简单实用到实用之外蕴含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
4.天人合一、对立统一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就是“天人合一”。伏羲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易经》中有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等理念,都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断向对立面转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方圆、阴阳、浓淡等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转化过程。这一规律揭示的是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过程。现在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都体现这些元素的对比,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让元素形成互补,造成一种心理转化,达到和谐共生的效果。比如粗糙未打磨的沙石墙面,搭配材质精细光滑的地面,就会产生原始和人工相碰撞的现代效果;或是整体灰暗的色调,辅之以大红所形成的视觉冲击,使暗的不沉、亮的不艳。
(二)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而在艺术设计中,对于伏羲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这一意识形态进行了物质化,以可视的形态,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因此,对于伏羲文化的运用实际上是通过对其视觉形态的运用来进一步体现其精神实质。
1.对伏羲文化元素符号的直接应用
设计中运用伏羲文化元素的视觉形态如造型以及纹样等,按照原有结构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以元素形态的整体或局部与现代事物相结合进行组建。这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视觉形态的一种借用,运用现代事物作为载体,做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形象(图3)。
2.对伏羲文化元素符号的抽象和重构
对元素的提取、转化和抽象再重构,是当前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式。设计师在丰富的文化传统中去捕捉和发现美的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提取适用的材料,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同时对这些提取元素进行转化和抽象,根据形象的构成,结合现代构成意识对中国传统艺术重构。用现代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去重新阐释和挖掘传统的精华,有效地与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设计作品。
如北京奥体中心区域内的大厦建筑,就是对龙图腾形象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将华夏五千年龙图腾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机融于一体,成为北京的一张经典 “城市名片”(图4)。
再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的雕塑“水龙”,将龙的威严形象和水的柔韧形态结合重构,大气而柔美,震撼人心,抽象地张扬着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主题。“水龙”塑造了一个和平崛起于世界的中华民族新形象,代表了民族的腾飞,演绎着文化凝聚的力量(图5)。
3.对伏羲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演绎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需要设计师寻求其思想根源,传承其精神实质,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推陈出新,创造有文化价值的环境艺术空间。
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是传统文化及建筑思想运用的成功范例,由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构图以方和圆作为基本母题,用隐喻方式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将儒学“仁”、“和”观念融入规划之中,借签“洛书”、“河图”、“九宫格” 及风水学说理论,将现有的地段匠心独运、合理布局,并按照现代的美学观加以变异,来重新演绎传统(图6)。
四、结语
用现代手法诠释伏羲文化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根据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创造性地使用羲文化,让伏羲文化及其元素符号从内而外被人们接受:一是要体现它的文化内涵;二是元素符号的运用不拘泥于传统形态;三是用现代材料和物质技术来搭配协调使用,使之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实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永昌.论易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当代艺术.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