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灾害专项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水利部开展《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水利部分)》、《全国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水利部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为了按期高效优质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内容
(一)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
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主要任务是加大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力度、加快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等。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2、确定3000km2以上的江河主要支流河流名录,提出治理重点河段、治理项目。依据国家已批准的流域防洪规划和我省的相关规划,我省黄河流域的渭河干流及泾河中下流河段,长江流域的汉江上游汉中平川段,要提出治理重点河段、治理项目。同时做好汉江安康段、嘉陵江上游汉中段、丹江商洛段及黄河主要支流洛河、伊洛河、延河、无定河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向流域机构和水利部汇报,争取支持。要以流域为单元绘制江河主要支流重点治理河段位置示意图。 4、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对于老化失修严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涉及防洪安全的大中型病险水闸,在安全鉴定的基础上,确定除险加固名单、实施安排。
5、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确定水文测站布局,提出中小水库防汛报警通讯系统建设方案;以优化水库调试运用方案为原则,确定我省配合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二期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提高洪水资源化水平,提出洪水管理科学技术研究的有关建议,以及洪水保险制度的设想和实施步骤。绘制我省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分布示意图。
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各项建设科学有序进行,现就加强我市城区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97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为政府决策和城市规划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总体规划设定的理论年限是20年,重点突出的是城市发展的远期目标,因此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还需要由各项专项规划进行深化作为支撑。为不断深化完善总规在近期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项目实施时序等方面的重点内容,我市自年起,先后组织编制了《市近期建设规划》、《市燃气专项规划》、《人防专项规划》、《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住房专项规划》、《城市广告专项规划》、《流域专项规划》及《城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等七个专业(项)建设规划,促进了各项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当前,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好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对于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共利益,保证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需编制的专业(项)建设规划工作内容
年4月,《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顺利通过,新总规根据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要求,按照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总体部署,对市城乡统筹发展及我市经济、产业、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综合交通、山地城市建设特色等专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对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和规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区城乡统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交通及重大市政设施规划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为了与新版总规编制工作同时进行,我市“十二五”期间专业(项)规划工作,应重点编制以下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市城市风貌与特色规划、环卫专项规划、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给排水专项规划、电力设施建设规划、邮政电信设施建设规划、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规划、市商业网点及综合市场建设规划、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市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含传媒、广电等)、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加油站布点专项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城市综合管网规划。
三、认真组织各项专业(项)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完善规划体系。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内容要求,建立完善“十二五”专业(项)规划编制体系。
(二)坚持分类实施。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1、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的有关政策、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依照规定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工作。
2、组织编制和实施(镇)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审核城总体规划;指导审核(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组织编制和实施全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
3、监督检查(镇)土地、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承办并组织调查处理重大权属纠纷,查处违法案件。
4、制订并实施耕地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用地用途管制,组织基本农田保护;负责全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组织、指导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标准农田建设。
5、负责管理全土地资源和城乡地籍、地政工作;组织实施全地籍、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负责土地确权、土地定级、土地登记发证等工作。
6、制订并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交易和政府收购储备管理办法;管理和监督土地资产、土地场;组织实施国有土地资产的清查、核定和处置工作;承办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工作;制定和实施(镇)村用地管理办法;负责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7、负责全地价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评测;审核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的资格;对中介机构评估的土地使用权价格进行备案登记管理。
8、承担各类用地的农用地转用方案、土地征收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的拟制、审查、报批和批准后的组织实施及跟踪检查工作;统一管理全集体土地的征地拆迁工作,审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报告目录
第一章 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1、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包括温泉新城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温泉新城项目概况。包括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 温泉新城项目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1、发展规划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2、产业政策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行业准入分析。温泉新城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 温泉新城项目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模
1、资源开发方案。
2、资源利用方案。
3、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 温泉新城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温泉新城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温泉新城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温泉新城项目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1、温泉新城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温泉新城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温泉新城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温泉新城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温泉新城项目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温泉新城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温泉新城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2、社会适应性分析。分析温泉新城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
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滑坡治理
1 大孤山古建筑群简介
大孤山位于丹东市西南100公里的东港市境内,属长白山脉老岭支脉,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37.3米。
古建筑群分下庙和上庙两部分。下庙由天后宫、地藏寺、文昌宫、财神殿、关帝殿和戏楼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上庙建筑由三霄娘娘殿、龙王殿、药王殿、观海亭和石佛塔等组成。上下庙一条中轴线贯穿圣水宫、天后宫和古戏楼,使上下庙既互为映衬.又连为一体,形成局部的独立与整体的构成,别具一格。大孤山山上古木参天,巨柞银杏,夹道成荫,生长着松、柏、槐、杨、柞、等上百种树木。丁香、玫瑰、杜鹃、樱花等灌木种类繁多。300年以上的古树有2000多株,构成了层次分明的森林景观。
1979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孤山古建筑群文物管理所;1991年8月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 大孤山上下庙存在的滑坡隐患
近些年,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孤山山体的植被和土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部分山体岩石暴露,土质疏松。特别是上庙建筑群所处的位置,距南部峰顶大约20米处。由于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诸多原因影响,部分山体由于没有植被的保护,造成岩体暴露、凸凹不平,土层松动。上庙龙王殿北面山体暴露情况最为严重,如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题的研究对象是对大孤山古建筑本体周围岩体可能出现的滑坡灾害,为避免破坏植被和古树的原则下,采用预防性保护理论进行研究治理。
3 国外预防性保护和滑坡监测防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预防性保护一词源自“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直译。文物建筑遗产领域应用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上最著名的研究机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雷蒙德・勒麦尔国际保护中心(RLICC)。该中心联合文物古迹看护机构于2009年3月成功申请“关于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监测、日常维护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我国预防性保护起步较晚。2010前后开始将预防性保护作为一门文物遗产保护的新课题。国内成功的案例最典型的是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相关管理部门对保护工作也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进行转变。通过预防性保护的相关原理和理念最大限度地减缓壁画彩塑的衰退,使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得以完整的保存和延续。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己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西方国家应用监测技术对滑坡灾害进行治理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目前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高精度、自动化、实时化发展。
4 运用预防性保护理论治理滑坡灾害的方案
4.1 短期治理
短期治理,即现阶段需要对文物建筑周边已经出现和可能存在滑坡隐患的区域进行治理。包括以下方面:
4.1.1 改善排水
滑坡灾害诱因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降雨量大且较集中。导致土体短时间水量过多,超过土质正常含水量,引起滑坡灾害的产生。因此,滑坡治理首先要考虑改善大孤山山体排水问题,建立整个的排水系统,主动将水引流出去,从而消除水对边坡地带的威胁。治理方法如下:第一,设置排水盲沟。在大孤山山体设置环形的排水盲沟,既可以在滑坡灾害发生时对滑坡的坡体进行堵截,一定程度减少滑坡灾害范围扩大,也可以起到排水作用;第二,植被覆盖。根据国家级森林公园原有植被情况,依据国家森林公园管理要求,在容易出现滑坡的地面种植符合要求的植被,加强土体的稳固性,减少水对土体的侵蚀;第三,充分利用原有排水设置。对文保单位滑坡区域内原有的自然的沟渠进行充分利用,与以上排水设置共同改善山体排水。
4.1.2 力学防治
力学防治也是滑坡工程治理过程中常用一种方法,是通过减荷反压增强滑坡地区的抗滑能力来实现滑坡灾害治理的。根据现场勘探情况。大孤山上庙在力学防止滑坡方面已经采取了以下两种办法:(1)减重。保护单位管理人员采取减重方法已经将上庙后山体,由于滑坡滑落和可能再次产生滑坡的部分土层挖走,这样可以为山体滑坡提供一个安全距离,使滑坡灾害得以小范围控制,当上庙后山发生滑坡时,不至直接冲到上庙建筑物。缺点是上庙后山出现山体表层断层,部分植被根部侧漏,影响景区美观等。(2)挡土墙。保护单位对上庙建筑群可能出现滑坡灾害的文物建筑后砌筑了一道岩石砌筑挡墙,高度1.2M。该墙体为普通挡土墙,不是抗滑挡墙。抗滑挡墙与普通挡土墙的区别在于:墙高不能任意假定,应作越顶检算;墙基必须埋入滑面以下1.0-2.0M;合力作用点高,倾覆力矩大,胸坡缓。因此,现有挡土墙可以起到一定防止滑坡的作用,但还没有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
因此,根据力学要求,应用力学平衡原理,根据勘探报告和现场治理需要,目前可以采用锚索挡墙、反压的治理办法。
(1)锚索挡墙。锚索挡墙相对于工程造价较高抗滑挡墙有较大幅度的减小。此外由于挡墙基坑开挖较小,对滑坡的扰动较小,施工速度较快,特别适合山体,施工面狭窄,大型机械无法使用等条件较差的滑坡治理工程。(2)反压工程。对大孤山上庙建筑群后已减重地带实施反压+减重非常适合现阶段对上庙建筑群的滑坡灾害的治理。反压工程适用于滑体前方地势较为开阔处,前方没有防止抵抗滑体的控制性结构物,且滑体前缘地势相对较为平缓的治理滑坡的工程中。其优点是对滑坡灾害的治理工期短、造价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4.1.3 对滑坡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根据勘察报告情况,可以对山体进行加固处理,防止雨水期由于土层含水量过大造成滑坡灾害。对软土加固的方法,可以采用预压法,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牢固程度。对古建筑群周围灾害区域的山体进行加固处理,由于山体坡度斜率较大,根据勘察报告结果,最终确定预压加图土体的方法,当土层的厚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进行处理。另外,还可采用网格法,将粘性较大的土体填充到滑坡灾害所在的岩石的缝隙里的方法,来提高边坡土层的紧密性。另外,在岩土勘察报告的指导下,针对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植被覆盖、截排水等方法进行预防。
4.2 长期预防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提高农业趋利避害水平。组织开展小流域、森林、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跨部门监测,建设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提升观测资料的管理、应用和信息共享能力。强化我县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完善气象应急观测系统和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二)强化监测预报。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建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重点加强城市、乡村气象灾害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缩短突发性、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在强降雨、暴雪、冰冻、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做好滚动预报,特别是要做好短时临近过程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预报系统,加强西部山区的雷电灾害监测和预报。建立火险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和森林火险信息交换平台,及时高火险天气预报预警。
(三)开展风险评估。各乡镇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查清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设以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基层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完成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估。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建设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三、加强预警信息
(一)加快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依托国家、省、市气象频道完善我县综合防灾减灾栏目,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插播系统建设,实现预警信息在县内电视台和广播中的快速插播。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公共安全监管范围,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二)加强预警信息规范管理。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预警信息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县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全县。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广电、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完善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建立重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在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5分钟内,要采取增播、插播、增加播报频次和滚动字幕等形式准确播发。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信息。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要把气象预警信息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的工程范围,在车站、旅游景点、重点林区,以及学校、医院等气象灾害敏感区域配备预警信息接收、传播设备。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自建电子显示屏共建共享机制,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乡、村和学校、卫生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各类灾害防御责任人包干到户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形成乡—村—户直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将气象信息员等队伍纳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范围。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气象部门要与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务、农牧、卫生、教育、安全监管、林业、旅游、通信、电力等部门及有关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气象灾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中的重要事项。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方式,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为全县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适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实现与气象预警信息的有效联动。对矿山、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水库坝区和重要交通、输气、输电、通信线路等重点区域,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的强制性标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响应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要在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要组织建立气象灾害联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联防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绩效考核。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有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应用效果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气象监测、预警、信息播发等专用设施的保护,按照法定标准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
关键词: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
所谓应急管理,国内外著名学者给出的定义是,能够合理有效的处理一些比较大的突发事件,能把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应急规划与管理的典型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灾害反应网络机制的建立,还有日本的灾害公园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对于我国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与管理的研究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些滞后的。在比较早的地震灾后应急娿和管理大约开始于汶川地震之后,主要研究了汶川地震在灾后重新建设与规划的方式,但是仍旧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梳理。所以,对于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与管理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主要特点与内涵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与管理主要包含了地震、应急以及土地等关键因素,主要的性质为灾后应急规划,地震灾害为主要的对象,但是就土地学科来说,主要是由危机管理这个学科跟土地管理这个学科互相交叉引申过来的体系,主要是更好的解决在遇到突发性的公共网危机事件后,特别是具有比较大的破坏性的地震之后,在一个非常危机的状态下,集中力量调配各方资源,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地震的损失。通过合理、快递的优化资源配置,回复我国各项经济事业的水平,从而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与管理。
(1)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要利用应急规划,跟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是有所却别的,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和局部性,也具有具体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所谓的局部性就是只针对地震受灾这个区域,不受行政界限的限制,也可以进行跨区域的规划建设,短期性主要是从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一直到灾后重建工作完成,一般的期限为三年,最长也不能超过五年,等应急体系建立之后到任务完成自动完结,法律效力也不再存在。所谓具体性主要是规划的针对性,要有一个具体的只想,主要是围绕地震灾害的影响范围来进行土地规划与安排,主要包含一些临时性质的用地,加上一些重建新址的选择断层等,地震灾后土地应急规划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援建的服务性,这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政策支持,为灾后重建服务。
(2)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与管理在外延上包含重建的土地的规划与管理,这是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体系,也是这个区域地震灾后的总体规划的土地部门规划,跟气压部门灾后规划属于同一个体系,也是用来指导地震灾后工作。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要针对这个灾害的受灾程度和灾害产生的破坏力,经过对整个受灾地区的整体状况的评估,对于各个方面重新建立和管理有个大致的规划。
(3)应急规划与管理是进行专项规划的一种,要打入土地总体规划的范畴,实现非常态到常态的过度,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土地的承载功能,需要一个规划期对其进行回复和重建,并进行管理。科学评价灾后土地利用安全性和建设用地恢复重建适宜性。
二、综合防震减灾与土地应急规划与管理体系
从防震减灾的角度可以把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应急规划,一种是防震减灾规划,一种是总体规划。土地应急规划与管理属于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应急范畴,而防震灾害规划主要属于一个地震开始之前的紧急预防,土地的总体规划与管理就属于一种常规的规划。在应急土地规划与管理中,那些需要恢复重建新增建设用地的安排,还有灾害毁坏的土地的一个综合的整治,这些都要纳入约束性指标控制的范畴,通过修编或者修改实现对接。在地震灾后的土地应急规划体系中,主要的是地震发生之后的应急响应和土地回复重建的部分,主要是怎样利用最小的土地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
(1)预防预警。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要根据预防预警的具体要求来对地震灾害的类型进行判断,之后对预警的类别进行细分,包括灾害的起时实践,影响的范围等等,需要土地部门对于更低以及建设用地的状况进行一个快速的评估,对于灾区的房屋损失状况,人员伤亡状况,加上等待救援安置的人员状况,为临时安置的土地使用和布局提供一个评估的数据依据,对于地震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影响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下来,组建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把应急处理方案公布出来。
(2)应急处置。在应急响应阶段,需要在抗震救灾指挥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组织救救灾小组,对于损坏的基础社会进行委会,维护社会治安。关于土地管理部门的紧急避免地的选择与人员的那只,结合地震灾害的预评估和现场的损失来确认需要安置的人员规模,对于避免场所的避难量进行统计,确保避难场所的优化选址,还包括抗震救灾的用地选址,施工临时用地的选址以及过渡性安置用地的选址策略等。
(3)恢复重建。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要编制灾后重建的土地使用规划,这是地震灾后土地应急规划与管理的一个落脚点和重要的归宿,通过对地震灾后土地利用规划是各个部门灾后重建的基础,也是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通过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评估,加上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灾后重建的选址和土里利用进行安全性的评估,要先确保用地的安全性。要综合统计各个部门对于土地的使用需求,本着节约用地的要求,尽量少占用耕地,进行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用地的合理布局。对于灾害发生之后的耕地和建设用地进行综合的整治,加上临时安置用地以后的复垦工作等都是灾后土地应急规划与管理的内容,这也是灾后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所以,灾后整理的目标和进度,以及重要工程的建设都要纳入到灾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范畴之内。
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要评定灾害的定型和需转移人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临时安置用地的选址要科学合理,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估,结合地震之后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评定灾后土地利用的安全性能,选择适宜的建设用地,要对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服务用地进行有限安排,整理出符合当地实际特色的用地导向,为地震灾后的土地规划、重建与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及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11).
【关键词】地震;地勘单位;损失;机遇
一、地震给四川省地勘单位带来损失的具体表现及应对策略
四川省地矿局下属有二十几个专业从事地质勘查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工程项目很多都分布在5・12大地震灾区,大部分项目都遭受了破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地震损失的具体表现
1.有形损失。
“有形损失”是指财产在遭受火灾、爆炸、雷击、暴风、龙卷风、暴雨、洪水、破坏性地震、地面突然塌陷、崖崩、突发性滑坡、雪灾、冰凌、泥石流以及空中运行物体坠落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有形资产损毁的经济损失。
首先,是已施工还未进行结算的工程量。这一部分工程量是现在令地勘单位非常头痛的一部分,地勘单位在地震灾区所施工的大多为水电站的引水隧道、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等,一般都地处山区的河谷地带、不稳定山区等。地震的发生,引起强烈的泥石流,使有的工程受到的泥石流冲击十分严重,分别有如下几种情况:已施工且监理与甲方已认可的但业主方在这次地震中不幸遇难,无法正常结算的;已施工且监理单位已认可但甲方尚未签字认可,而工程已不可辨认的部分;已施工但地震引起的泥石流等使已施工工程量掩埋,无法确认工程量等多种情况。
例如某地勘单位的水电站,在地震发生后,隧道的一部分被直接掩埋,幸好当时隧道已经贯通,当时在洞内施工的工人从另一侧逃出,捡回十几条性命,此电站的工程量验收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所进行的工程量已无法进行辨认。由于施工行业的特殊性,在修建水电站等工程时,很多施工企业在前期工程中总是会预垫一部分资金、人工、设备等,这一部分将会在进行工程量验收时予以补回,但此次地震的发生使这些工程量无法得到认可,这样的损失应该如何进行估计呢?
其次,是再开工难度很大。由于地震的原因,许多基础设施都已被破坏,工程现已停工。停工的因素很多,有的工程是因为地处泥石流多发地段,如理县、茂县、汶川等重灾区,现当地人民都还在进行搬迁避让等工作,至今道路还未修通,不能进行施工作业;有的地方虽然在紧急抢修后,道路已经通了,但供水、供电、通讯等都还没有抢通,生活物资等后勤保障工作无法进行,无法使工程进行正常运转;有的是因为机器设备的损毁,特别是一些为某一个工程量身订造的工程机械,如钢模台车,且不说其价值不菲,更重要的原因是要重新购买一台也是很困难的事情;还有一些电站实体部分的损毁严重,修复起来难度很大,可能的投资比原预计投资要大得多,导致投资方对电站的投资预算可能严重超支,因此投资方会对电站前景重新进行评估,而在地震后短期内,这种评估结果是不会出来的。更多的还有业主方本身不再看好电站前景,出现了对已完未验收的工程量不愿再验收,有些未完工程也不打算再进行续建的情况。
2.无形损失。
首先是长期在工地工作的工人的心理问题,很多一直跟随地勘单位长期转战于各个工程的技术工人,他们对工程建设流程熟悉,掌握着不同的岩层处理方法,而且一直在现场工作,见多识广,对技术问题、施工难点都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发挥着不可小视的力量,他们是地勘单位基层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此次地震他们身处地震重灾区,所受到的惊吓是旁人不可想象的,用他们的话说,能活着走出来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因此,他们很多都不能在短期内克服这种心理恐慌,不再愿意从事这种地下工程工作,且由于他们都是民工,劳动关系相对不稳定,即使不再从事地下工程活动后,也可以从事其他的一些体力劳动,因此,要重新召回这一部分人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勘单位的施工力量,使工程的重新上马显得特别吃力。
其次是市场问题,对于那种在施工市场主要从事中小型水电站修建的地勘单位而言,地震使经营多年的施工市场受到重创。很多地勘单位长期在三州一带承揽工程,与当地政府和投资商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当地税务局、材料供应商都保持着相当融洽的合作关系。此次地震,由于震中位置处于映秀镇,即岷江流域的上游,使岷江流域的水电站的修建处于瘫痪的状况,原本岷江上游的每个支流都有水电站,而且每年都有很多的拟修建的水电站上马施工,现在,阿坝州内所有的电站大部分停工。很少一部分重新开工的工程也只能进行一些临时工程,无法进行正常施工。投资商信心大受打击,短期内信心很难恢复,不会再将资金投资修电站,而很多政府官员在这次地震中更是不幸遇难,许多材料供应商也是彻底撤出阿坝州市场,要重建这些关系,相信会让单位花较长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达到与以前相提并论的和谐程度。
(二)面对损失的应对策略
1.内部对策。
作为地勘单位而言,采取的对策肯定是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对于未验收工程量的处理,业主方还存在的,应本着公平协商的原则,对已施工工程量进行确认。笔者认为,对尚可辨认的工程量应按实际情况进行结算。不可辨认部分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按前期工程量的进度情况,对未结算工程量按开工工作日进行估计;其次,一般一个工程分为几个标段,可以参照其他标段进行预计,如果地质情况特别特殊的,是否可以按当初的投标书上的价格进行预计;最后,如果设计变更厉害的话,只有按国家颁布的预算标准进行预计。当然,这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具体问题,只能经过双方协商共同解决,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对于业主方已经不幸遇难的,地勘单位应查找其是否对工程保险,业主方是否是国有企业,是国有企业的其主管部门是谁等情况,积极衔接有关部门,争取一部分的补偿,尽量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对于停工工程的后续问题,只有等待国家有关政策的出台和救援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再采取相应的对策。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建设队伍的稳定工作提到一定的高度,作好心理抚慰工作,解除工人心中的隐忧,继续把队伍带好、带稳。
地勘单位的经营工作现在应该有一个转向,切实发挥地勘单位资质强大的优势,把目光放得再远一点,再宽一点,加强与灾区人民的合作,参与到灾区的重建中去,重新把这个市场做起来。事实上,地勘单位现在已经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信会开创出一个新的大好局面。
2.外部对策。
政府方面:应多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予以支持。从市场来看,四川的三州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频频,很多地质灾害评估、治理的项目都是关系到民族和谐问题。同时,四川是一个水电资源丰富的大省,这些年来为国家的电力供应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如今油价飞涨的岁月,清洁能源的发展更是显得特别重要。历年来,四川水电行业发展迅速,很多投资商看好这个市场。这次地震对这个市场的打击很大,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帮助这个市场重新发展。
银行方面:地勘单位自地震以后,虽然也参与了很多灾后重建的工作,但基本都是地勘单位垫资进行,而原有的建设市场萎缩严重,很明显实际到账资金减少,资金周转趋于紧张,谁都知道资金链的断裂意味着什么。那么,地勘单位是否可以申请更多的贷款,这些贷款能否展期、能否续贷?是否可以给地勘行业这些受灾企业一些更多的帮助?
税务方面:税务方面的优惠政策出台了很多,但实际上地勘单位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优惠,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如只要是在灾区施工的工地,按税务政策,在当地开出发票计交税款,那么现在对于在5月12日后结算的工程价款,是否可以凭外出经营施工证明,免征营业税及附加税?
二、地震给四川省地勘单位带来的发展机遇
随着大地震诸多次生灾害的陆续显现以及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地勘单位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四川省地勘单位必须在突出发展这一主题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地勘经济,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整合、延伸产业链,争取实现地勘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外部环境
为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以及关于地震灾区恢复生产指导意见的通知(〔2008〕52号),同时中央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组织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县(市)和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在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城乡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恢复生产等方面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中央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拨出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可以看出,在震后,全国经济不仅要发展,还要加快发展,并且对四川有很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
四川省委传达中央会议精神时提出,当前四川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要加快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认真做好18个兄弟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灾区的对接工作,按照中央明确的对口支援范围、方式和任务,提前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要抓紧启动省内对口支援,由14个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受灾较重的乡镇恢复重建工作。
(二)内部动因
通过分析国家和省政府对灾后重建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灾后重建和经济发展是四川省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地勘单位可以找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很多发挥重要作用的舞台。
在“抗震抢险”阶段,5・12地震后的第二天,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召开关于抗震救灾工作会议,明确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抢险,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地勘单位,对口支援每个县,如:北川、汶川、青川、理县、茂县等等,相继开展了地质灾害巡查工作。
在“过渡性安置”阶段,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雷击等灾害的区域。地勘单位当前已经在开展灾后选址工作,确保过渡性安置点避开地质灾害。
在“调查评估”阶段,《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下文简称)《条例》规定了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包括的事项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和隐患等情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形地貌的受影响情况。
在“恢复重建规划”阶段,《条例》提出,地震灾后调查评估获得的地质、勘察、测绘、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应当作为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恢复重建规划应当重点对城镇和乡村的布局、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等做出安排;需要异地新建的,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
在“恢复重建的实施”阶段,《条例》提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统筹安排交通、铁路、住房、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由此可见,地勘单位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大有可为。四川省内地勘单位首先要做好地质灾害的相关工作,涉及地质灾害的排查、巡查、评估、设计、勘察、施工等一系列工作,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地勘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其次要做好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桥梁、隧道、公路、铁路、水库的加固、维修和新建,包括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土地整理等。
“5・12”汶川地震后,地勘单位必须抢抓机遇,当前,灾后重建的市场是面向全国开放的,就看谁抓得住机遇,看谁行动得快。在第一阶段,省内的很多地勘单位利用地理位置以及手中有很多灾区地质资料的优势,基本都参与了地灾排查工作,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各单位必须再接再厉,上下联动,主动出击,运筹帷幄,思考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如何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中央安排,实行对口支援的主要帮扶省市大都处在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他们的企业实力比四川省内地勘单位强,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方面。他们也在利用这次机会进入西部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四川省内的地勘单位必须树立危机意识,竭尽所能抢抓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