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风电专项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电专项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电专项规划

第1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目前,我国风电项目实行核准制。2013年5月以前,风电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部门或省发展和改革部门核准。2013年5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的文件,企业投资风电项目的核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下放到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核准的风电项目风电开发企业在项目施工时,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我国风电项目建设从规划、项目前期设计和核准,到施工图设计和项目实施的运行流程见下图。

2陆上风电项目建设主要的环境影响

陆上风电项目建设,特别是山区风电场项目建设主要的(也是直接的)环境影响是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如果在动植物物种丰富地区,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问题,主要源于进场及场内道路、风机基础和平台、升压站、送出线路占地的影响。山区风电场一般植被覆盖较好,交通条件较差,建筑材料及设备的运送往往需要修建较长的运输公路。由于风机叶片较长(约50m),进场及场内主要运输道路宽度一般不低于5m,道路转弯半径一般不低于35m(采用特种车辆运输时道路转弯半径可降低至25m左右)。以山区风电项目常见的50MW风电装机(25台单机容量为2000kW)为例,项目总占地约50hm2,新建道路占地约30hm2占项目总占地的60%。风机平台建设需满足风机叶片、轮毂吊装要求,风机平台及送出线路施工占地约10hm2,占项目总占地的20%。我国南方山区风电场植被条件好,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丰富,在风电场场区或周边区域很有可能分布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部分分布有高山湿地、鸟类迁徙通道等特殊生境,或者施工影响区域分布有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古(大)树等。对于这些风电项目建设,除关注常规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影响外,还要特别关注对这些特殊敏感区、敏感对象的影响。某些风电场风机点位或升压站距离居民较近,对于这些风电项目,运行期的噪声和电磁影响评价也是一个重点。

3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规划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规划阶段主要的环境管理是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国家层面的风电规划属于指导性规划,一般只提出全国或某个区域在规划水平年的风电装机规模,不涉及具体的建设项目,也不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各省(市、区)编制的风电规划属于能源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559号,2009年8月)要求,应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然而,目前各地区一般按照《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5月)或《近海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试行)》(FD005-2008)要求,编制环境影响篇章,基本上未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有些规划报告在环境影响篇章中对项目选址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不到位,导致部分项目选点没有很好的避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环境敏感区,从而一开始就埋下了生态破坏的“种子”。

3.2可行性研究阶段

风电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的环境管理是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同步开展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论证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一些大型风电场项目,有些地区要求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风电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风电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该办法第十五条要求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篇章,但篇章编制要求简单,对主要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未做明确要求。风电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该办法第十六条要求编写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篇章,但篇章编制要求简单,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中的环保、水保措施设计的衔接关系未予明确。对于风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的编制,目前我国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行业规范。行业规范出台后,将有利用评价单位抓住风电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突出重点,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3.3微观选址阶段

风电场微观选址是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成果进行现场确认的关键阶段。实际上,随着现场调查的深入,本阶段可能发现上一阶段未调查到的环境敏感点,如珍稀物种、古(大)树、少量居民点、用地和坟地等。对于这些分布范围较小的敏感点,通过机位的微观调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对这些敏感点的环境影响。但由于本阶段缺乏环境保护专业机构的监督,设计单位往往只考虑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如何降低工程造价,忽略了对这些环境敏感点的保护,最终确定的不合理的风机布置给后期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困难。

3.4施工图设计阶段

风电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在开展主体工程设计的同时,同步落实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目前,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滞后,甚至没有开展同等深度的设计。

3.5施工和运行阶段

风电建设项目施工和运行阶段的环境管理主要监督相关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并进行专项验收。目前,大多数地区要求风电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同步开展环境监理和水土保持监理。但一些建设单位对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监理、水土保持监理不够重视,迫于环保、水保专项验收压力被动开展监理,常常出现监理工作滞后或流于形式等问题。

4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的建议

加强风电项目建设环境管理关键是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4.1加强“同时设计”管理

各省(市、区)编制风电规划,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要求,在规划报告报送审批前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同时,建议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参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致总纲》(HJ130-2014),修编《风电场工程规划报告编制办法》,明确风电规划报告中环境影响评价篇章的编写重点和要求。根据国家简化前置审批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风电项目核准建议取消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同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参考《海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FD007-2011),编制《陆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细化陆上风电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篇章编制要求。目前,能源行业主管部门正在编制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编制规范。笔者认为,可行性研究报告应依据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开展同等深度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措施上有优化(或变更)的需要补充说明。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投资必须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并保证专款专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核准的必要文件,项目核准单位应明确项目开发企业申报核准项目时,必须附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意见。在开展风电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时,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与主体工程同步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设计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的要求进行复核。

4.2加强“同时施工”管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监理和水保监理工作。建议环境监理在微观选址阶段就开始介入,并贯穿微观选址、施工图设计及工程施工全过程。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及批复中的监测计划,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风电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将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环境监理监测落实情况定期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在风电场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如出现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重大变更,应当编制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变更文件。

4.3加强“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管理

在工程试运行前,建设单位应开展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自查工作,全面检查工程各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在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及时开展工程竣工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验收工作。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工程竣工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和水土保持技术评估报告。严格环保执法监督。风电项目运行期,建设单位应采取措施确保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安全、正常、稳定运行。风电项目施工过程中未严格落实“三同时”管理制度,由此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由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项目核准机关可对项目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进行专项巡查,发现相关问题及时移交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处理。其他单位和个人可将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举报。

5小结

第2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今年上半年,我局围绕“谋改革、促发展、稳增长、惠民生”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强化宏观谋划,发挥协调参谋作用

一是全市率先系统性开展“找短板、补短板”活动,出台《北仑区“找短板、补短板、促提升”专项活动方案》;会同区委政研室为区委全委会拟订“关于补短板创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施意见”报告草案。二是完善“十三五”规划纲要并推进宣传,做好专项规划审核和实施。三是争取北仑利益最大化,深化研究制订铁路“平改立”配套工程实施方案,及时沟通铁路部门,谋划研究甬舟铁路线位方案,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开展征迁调查和交通导改工程前期工作。四是推进重大项目谋划,督促形成镇海炼化成品油基地、中营风电旅游方案,推进工业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国家试点、公共实训中心项目等PPP项目谋划落实。五是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完成《北仑区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的思考》、《合理进行土地收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建议》、《我区产业基地管理机制建议》等。

(二)抓好项目管理,统筹推进有效投资

一是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实行区域和行业部门双重考核,1-6月区本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8亿元、增长12%,占全年目标53.3%。北仑区(含大榭、保税区)完成381.6亿元,增长9.7%。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度安排重点项目133个(建设92个,前期41个),上半年完成投资112.4亿元,占年度计划51%。吉利7DCT(二期)、拓普悬架系统生产项目、澳玛特高精冲床项目、宁波大学梅山校区等8个项目开工,海越丙烯球罐扩建、台化年增50万吨PTA技改和海天中大型二板机塑机项目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中宅矿石码头二期、北仑港区通用泊位改造工程等4个项目有明显进展。三是优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通过简化审批、过程考核、问题反馈、综合协调,实现新开工项目25个,建成11个,完成投资16.86亿元。四是深化企业投资审批服务。上半年,共核准、备案包括镇海炼化算山码头新建原油储罐、信润石化协和码头改建、拓普集团汽车智能刹车系统和电子真空泵等企业投资项目102个,总投资117.6亿元。

(三)完善平台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发展

一是政策研究落实。制订《关于扶优扶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实施细则》,建立实施综合评价机制,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涉及40家企业共1638万元,海天塑机集团等5家企业获市资金补助,列全市第一。三是培育创建“特色小镇”,申报春晓汽车文化小镇为市级特色小镇,加强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提出优化我区产业基地管理机制建议。四是完善经济运行监测机制,对全区经济运行进行科学分析;推进经济“稳增长”,强化“双底线”指标责任分解落实,落实“用电周报”、重点企业“双预测”机制。一季度区本级GDP增长6.8%,增幅排名全市并列第二,上半年区本级GDP增速为9.6%,位列全市第二。

(四)落实民生实事,推进绿色安全低碳。

一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建成并于3月19日通车试运营,“五位一体”接驳设施建设完善。穿山港铁路支线征迁工作全面展开,部分节点开工建设。二是推进宜居城区建设和民生实事工程,上半年70个项目完成投资46.7亿元,占全年计划54.9%。继续规范完善外来工子女积分入学制度。三是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窗口查询建设。四是开展长输油气管线安全隐患整治,制定《平安护航G20大会战油气长输管道安全保护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建立管线第三方施工许可和备案制度,推进镇海炼化北仑段石油化工管道8.5公里迁改工程和1号原油线及相关管廊带安全隐患整改工程。五是成为全市唯一进入首批省级低碳县(市)试点创建单位。配合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全区共20余家企业拟纳入交易企业名单;编制区温室气体清单。推进新能源建设,我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9.26兆瓦,中营宁波北仑黄龙岗东区风电场、国电宁波北仑穿山风电场扩建等2个风电项目列入省2016年风电开发建设方案。六是强化价格调控和检查。规范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调整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清费减负,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自查、审验和管理。完成价格鉴定185件,总值177万元。受理价格咨询、举报投诉53件,立案查处2 起。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做好谋划研究。继续做好重大区域、产业、项目谋划研究。开展“港产城人”融合发展、浙江县域经济排名情况分析、人口发展与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等重点课题研究。加强各类重大前期项目储备,促成一批重大企业、民生基础设施等项目转化为明年可开工项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做好项目推进。抓好拓普汽车零部件及总部基地、旭升机械汽车零部件制造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推进第三方污水治理、公共实训中心等PPP项目,运用好专项建设资金。开展穿山港铁路全线征迁,争取隧道和特大桥梁实质性开工。协调推进“平改立”配套工程,实现1号原油管线改造工程8月底前开工;开展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征迁,争取年内开工。

(三)做好产业促进。开展部分产业政策绩效评估,研究设立重大项目产业基金。推进春晓汽车文化小镇创建,开展小港装备产业基地“洋工匠”小镇可行性研究,启动龙头骨干企业培育“龙腾”工程企业名单调整。

第3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临港产业;临港产业集群;特色产业

盐城市海岸线全长582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的60%,其中宜建港岸线134公里。盐城港是江苏省沿海的重要港口,是盐城市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外向型经济及完善盐城市产业链的重要依托,是以通用散杂货、石油化工和集装箱运输为主,有条件发展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

盐城港划分为大丰、射阳、滨海、陈家港四个港区。目前,全市沿海共有一类口岸1个,拥有码头泊位59个,泊位总长度3729米,综合通过能力1816万吨。2010年四个港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107万吨,集装箱3.7万TEU,同比分别增长33%和108%,跨入全国规模港口行列。

1. 大丰港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泊位24个,其中生产用泊位2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总投资约52.9亿元,设计通过能力3810万吨,集装箱50万TEU。建设项目包括大丰港区石化码头工程、大件码头工程、一期码头升级改造、粮食码头工程、多用途码头工程、滚装码头工程、执法基地码头工程、通用散杂货码头工程、散货码头工程、石化码头工程等。

2、滨海港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生产用泊位1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总投资约37亿元,设计通过能力2600万吨。建设项目包括中电投储配煤项目码头工程、液体化工码头工程、油汽码头工程等。

3、射阳港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生产用泊位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总投资约14亿元,设计通过能力600万吨。建设项目包括散杂货码头工程、临港工业区园区码头工程等。

4、响水港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生产用泊位1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总投资约10.8亿元,设计通过能力1010万吨。建设项目包括小蟒牛作业区公用码头工程、大湾作业区码头三期工程、临港工业配套码头工程、国华电厂二期煤炭码头工程等。

一、盐城临港产业基本状况

目前盐城抓住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重大机遇,坚持“三港联动、海河并举、滩涂造地、产业兴市”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沿海开发进程。

根据盐城市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围绕建设亿吨大港的目标,按照沿海特色产业港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以大丰港区为主港区,滨海港区、陈家港区、射阳港区为辅助港的盐城港“一港四区”建设。重点建设大丰港区10-15万吨级、滨海港区10万吨级航道及专用码头,实施几个港区的疏港航道工程和灌河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盐城特色港口产业:大丰港区粮食码头、通用码头;射阳港区华锐风电装运基地;滨海港区中电投煤炭码头。争取到2015年盐城港的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

(一)风电及风电装备产业成为盐城主导产业

盐城本身具有突出的风电资源优势。另外,国家已批准在盐城沿海建设6个20万千瓦的风电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风电装机总量为2100万千瓦,而盐城沿海风电装机总量就占总量的2/3以上,盐城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世界风电装备业巨头华锐风电已经建成的风电装备产业园和研发中心,成为中央财政扶持的13个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之一。

(二)汽车主导产业

盐城市有两大汽车生产制造厂:东风悦达起亚和中大汽车。从2002年东风悦达起亚在盐城投资建厂以来,盐城已形成了以整车制造为主,集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销售、汽车运输、售后服务等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三)盐城港已开通多条国际航线

专业化、规模化建设港口码头,港区重点规划建设发展包括新能源、重化工、汽车及机械零配件、海洋及农产品深加工、滩涂旅游及现代物流等六大产业。

二、盐城构建临港产业集群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关联度偏弱

相对于开发较早的沿海港口城市相比,盐城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临港产业发展未形成系统化,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力和支撑力不够。虽然已经建立了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但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盐城的产业多为上海、浙江企业的分支机构,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不够,没有形成集群规模,导致经济整体发展受到牵制。另外,从产业机构上看,传统的临港支柱优势产业如能源、石化为主导的沿海产业在盐城发展相对落后,品牌影响力不足,还不能带动盐城整个产业链条发展。

(三)沿海岸线整合利用不足

目前,海岸线绵长的江苏沿海特别是盐城地区,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还未得到充分发掘,广阔的沿海滩涂、盐田尚未得到合理规划、整合利用。

(四)资源利用欠缺,港口功能不足

盐城地区产业发展资源和空间充足,拥有江苏56%的海岸线,但是利用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港口功能特色不够鲜明,主要偏重装卸运输,临港型支柱型工业尚未形成港口发展有效支撑,相关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向腹地传递能力相对脆弱。

三、盐城构建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盐城市应充分利用在区位、资源、港口群方面的优势,抓住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尽快发展一些重化工业等产业链条长、经济关联度大、发展后劲足、带动力强的一批临港产业群,逐步将盐城临港地区建成现代化港口物流、生物化工、港口装备制造、风电新能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基地。

(一) 培育沿海优势特色产业

1.明确沿海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建立战略资源项目预审和评估制度,科学规划使用港口岸线、海域滩涂、盐田等自然资源,按照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要求,鼓励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临港特色产业,不断抢占产业制高点,提升区域竞争力。

2.加快发展沿海特色产业。围绕建设东部沿海地区重要新型工业基地的目标,坚持依港兴工,以产促港,港产联动,做大做强煤电、石化、造船等临港产业和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快建成新能源基地。实施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积极推进滨海30万千瓦、射阳30万千瓦、大丰20万千瓦、东台20万千瓦等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建设,加快长江三峡响水海上20万千瓦、华能华锐大丰潮间带20万千瓦、中电投大丰潮间带20万千瓦等示范风场项目建设,加快东台陆上国华三期10万千瓦、大丰龙源陆上7万千瓦风电场和东台、大丰、射阳、响水500兆瓦滩涂地面光伏电站建设,加快培植“风光互补”特色产业。建设沿海储配煤中心和石油商业储备设施,积极推进滨海、大丰LNG项目前期工作。加强能源管网建设,积极推进中石化江苏成品油管网扬子石化淮安―盐城干线项目建设和中石油泰兴―盐城―连云港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建设,提高油、气安全供应能力。

(二)加快港城建设

科学编制港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启动区建设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立足于高起点规划、高目标定位、大力度推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道路、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统筹港城、港口、临港产业区开发建设,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格局;结合港城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地域特色,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港城品位,营造各具特色的港城风貌;加快港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将港城建成为公共服务齐全的现代化新城,为沿海港口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三)发展产业集群

发展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交易成本、创新溢出和学习效应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盐城临港产业集群主要应由风电、汽车产业群、石油化工产业群、港口产业群、生物加工产业群、滩涂旅游业等构成。

(四)优势产业重点开发、带动发展相关产业

发展与港口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重工业及重点项目,带动发展相关产业,推动临港产业迅速升温。围绕盐城的优势产业:一是发展新能源和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风电、风电装备制造;生物质柴油、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及传统的汽车产业。带动形成以石油加工、基础化工等配套延伸产品加工为标志的石化产业链;二是汽车零配件和新材料产业;三是海产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四是生物科技产业。以四大重点产业来带动并建立现代特色的物流区,再反过来以港口物流拉动产业,以产业支撑促进港口发展,港区联动,综合发展。

(五)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

临港产业链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建立适应服务区域经济的现代生产服务业体系。以服务临港工业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现代金融和信息服务业,为港口、港城、港区的发展提供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法律咨询等服务。

(六)港口、港城、港区整体开发

坚持港口与港区互动开发,集聚重大产业,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带动港口、港城、港区整体开发,努力走产业兴港之路。在港口、港区建设的同时,带动港城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级积极分子、专业人才、外籍专家落户港城,进一步为港口、港城、港区的发展提供支持。

(七)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良好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快航运中心的建设。在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建设适合盐城特点和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盐城市应该在港口物流、船舶服务、港口收费、投资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加快盐城港建设的社会环境。(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艳波,刘松先.创新型临港产业集聚机理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2]惠凯,董昆.临港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性[J].中国港口,2004.

第4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建国后,国家在东北、山西等煤炭等资源富集的地区建设了若干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基地,为支撑全国的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老的能源基地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

一是产业集中度低。主要能源基地产业集中度不高,尤其是煤炭产业,小煤矿占比大,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进口大国,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供需缺口不断加大,从国外进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5.2%,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隐患。从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看,必须努力扩大能源国内供应,增强国家能源保障能力。

三是从社会角度看,化石能源供应的刚性特征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供应不足的长期制约。煤炭是中国储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不可再生战略资源,据2009年公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2008年底,中国煤炭总储量为1145亿吨;但是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中国石油总储量为21亿吨,天然气总储量为2.46万亿立方米,远远低于煤炭的可使用量。这样的能源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消费特点不可能轻易改变。同时, 如何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是新兴能源基地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是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以燃煤为主,同时能源利用率低和能源消费系数高,能源引起的环境问题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煤引起的,在排入大气的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硫的87%,氮氧化物的67%,烟尘的79%,一氧化碳的71%来自煤的燃烧,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丰富、清洁的新能源是实现能源、经济及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是能源生产量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能源总储量的限制。依靠增加能源生产量来推动经济增长从长期看,提高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量,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普及,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生物质能、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寻找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将成为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手段。

二、加快建设内蒙古新型清洁能源基地事关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整

(一)有利于我国能源供应方式转变

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能源资源赋存与能源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风力、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而负荷中心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内蒙古煤炭、天然气、风能等能源资源丰富,且具有横跨“三北”的地理区位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化,发达地区能源需求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从单纯要求内蒙古供应煤炭转变为要求内蒙古供应电力、煤制气等清洁能源。目前,北京、天津、吉林、辽宁、湖北、江苏、山东等省市都与内蒙古签定供电、供气(煤制气)合作协议和意向。因此,加快内蒙古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既可加快我国能源供应和使用方式的转变,也可增强能源供应可靠性。

(二)有利于节能减排任

国务院决定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据国家能源局测算,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除了发展水电、核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外, 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应达到1.5亿千瓦。2009年我国风电装机只有2268万千瓦,后10年时间,每年约需投产风电1000多万千瓦,任务艰巨。要实现上述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快发展风电、天然气等绿色洁净能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绝大部分区域适合发展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风能资源总储量为8.9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5亿千瓦,占全国50%以上 ,全区大多数地区具备建设百万千瓦级、甚至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场的条件。目前内蒙古已建成的风电场上网电价在0.42-0.54元/千瓦时之间,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燃煤火电上网电价相当,是全国风电电价最低的地区之一。

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制的全国七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规划,其中2020年内蒙古蒙东和蒙西两个风电基地的装机容量将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每年可节约原煤5000万吨,节水1亿吨,减排二氧化硫80万吨、二氧化碳1亿吨。是全国太阳能高值地区之一,太阳能总辐射仅次于,居全国第二位。

因此,加快发展内蒙古风电、天然气等绿色能源,是实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大范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减轻煤电外送压力

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电及硅、有色金属、盐碱、稀土等矿产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使得两种优势结合的潜力日益显现,内蒙古已迅速成为优势特色产业的聚集区和工业快速发展区。有色金属冶炼从19万吨上升到167万吨,PVC从1.8万吨上升到61.92万吨,化肥从35.5万吨上升到261.53万吨,钢铁从424万吨上升到1261.94万吨,多晶硅在建规模达到3万吨。一批大型工业化示范项目陆续投产,有力地拉动了运输机械、煤炭采选设备、化工设备、火电和风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兴起,产业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因此,加快内蒙古新型能源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能源消耗大的金属冶炼、重化工等相关产业向能源富集地区转移,大范围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煤电外运的压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方向

(一)清洁化发展

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为主线,以提高资源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遵循减量、再用和循环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在生态阀值范围内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加强对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采用洁净煤技术,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着力提高煤炭入洗率,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对化石能源增量替代,减轻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压力,使 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限制在环境容量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按照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型煤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推进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市场运作为基础,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打破区域、行业、国有资产分级管理限制,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推进煤炭与电力等相关企业、中央与地方煤炭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提高能源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规范煤炭开发秩序,稳步推进矿业权整合,提高资源勘查开发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三)煤电用一体化发展

“煤电用”一体化发展,就是将发电和用能产业构建为一个经济主体,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煤一电一用”一体化发展,就是促进煤炭、电力、加工业之间形成一个企业主体,上下游之间从外部交易、市场博弈变为企业内部核算,规避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挤压,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推进“煤一电一用”一体化发展,就是充分发挥内蒙古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实现能源与矿产资源的高效组合,形成特色产业链和产业群优势。推进“煤一电一用”一体化发展模式,就是将煤炭和矿产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为产品,缓解煤炭、电力外送压力,促进全国范围内能源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提高我区能源产业效益。推进“煤一电一用”一体化发展,就是促进高载能产业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资源结合,解决电网负荷水平、调峰能力、外送通道等瓶颈对风电发展的制约,以及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等政策制约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转移等问题,实现可再生能源与高载能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四)高效化发展

加快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五大国家示范工程产业化和二代煤化工示范建设,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构建煤气化、液化、焦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高效转化水平。发挥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开发煤炭资源和共伴生资源。推进煤炭开采、煤层气地面地下抽采及综合利用一体化发展,加快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深加工产业化。加快发展建筑陶瓷,提高伴生的高岭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对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的综合利用,在煤矿集中的地区重点推进矸石、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在火电厂集中的地区重点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四、建设内蒙古新型绿色能源基地发展的着力点

今后一段时期,内蒙古应坚持大型、高效、循环、科学的发展方向,建设新型煤电、煤化工基地,促进煤炭资源集约化、规模化、清洁化开发利用,加快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 将内蒙古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

(一)加快煤炭的清洁生产及洁净利用步伐

一是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坚持整装煤田整装开发,散装煤田也要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开发,严禁零散开采造成资源浪费。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 年产1亿吨级以上、6个年产5000万吨级以上功能齐全、安全保障、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政策引导扶持,鼓励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

二是积极推进煤炭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和矿区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煤炭的洗选加工、褐煤提质、煤层气、矸石、疏干水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清洁煤生产,加快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产业进程,实施“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专项规划”,打造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硅铝合金产业链,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三是加快新型煤化工和煤气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甲烷、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和煤制乙二醇、 褐煤干燥、煤焦油化综合利用等试验示范项目的技术完善,发展IGCC等现代多联产项目,加快二氧化碳捕捉封存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引进和应用,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建设新型煤化工、煤洁净利用基地。

(二)建设大型清洁电力生产基地

一是以大型煤田为依托,建设一批向华北、东北、华东、华中等地区送电的大型煤电一体化火电基地。西部地区建设向华北、华东、华中等地区送电的大型煤电一体化火电基地;东部地区 建设向东北、华北等地区送电的呼伦贝尔、霍林河煤电一体化大型火电基地;中部地区 建设向华中或东北地区送电的锡林郭勒大型火电基地。

二是采用先进的环保、节水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实行高标准的准入办法,新建电厂要采用高效除尘、脱硫装置,而且要建设脱硝装置,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减少到最低限度。 依托科技进步,全部采用空冷机组、高度节煤、节水和废水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是加快电网和电力外送通道的建设。内蒙古风电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大电网吸纳风电的规模和速度。目前蒙西电网范围内风电容量已达到较高比例,目前蒙西电网总装机3570万千瓦,蒙西电网最高发电负荷1995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占发电总装机的14.2%,占最高发电负荷的25%以上。由于蒙西电网内电源结构单一,电网又缺乏水电等灵活的调峰容量,蒙西电网内再增加风电接入能力非常有限。因此,要加快风电发展,实现风电规划目标,必须扩大内蒙古风电的消纳范围,解决风电融入大电网的问题。

加快区内电网建设,加强500千伏主干网架的建设,扩大电网覆盖范围,满足供电需求和电源汇集需求 。积极推进电力外送通道的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电力外送3000万千瓦左右。

(三)积极发展优势新能源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风电,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加快推进蒙东、蒙西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借助国家特高压电网,实现火电、风电大规模打捆外送。

二是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打造国家光伏产业基地。重点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一批兆瓦级并网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项目,同时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区建设屋顶及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

三是加快新能源通电步伐,解决偏远农村牧区用电问题。对于远离电网的农村牧区,加快建设风光互补等新能源供电系统,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用电问题。

五、突破新型能源基地建设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将内蒙古建设新型能源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动国家制定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呼伦贝尔三大煤电基地为重点的内蒙古煤电基地总体规划,并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统筹安排煤转电、煤转气、煤转油、煤化工的产能,以及外送电线路、油气管道、铁路运输等通道建设 。

(二)加快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的建设

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既是制约加快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的瓶颈问题,也是事关国家调整能源结构,转变能源供应方式,提高国家能源供应可靠性的战略问题。 将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作为国家电网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安排建设。

(三)支持内蒙古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建议国家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资源加工型产业、用电量大的产业向内蒙古转移集聚,允许内蒙古在风电集中的区域增加循环经济类的资源加工型产业扩大产能 。

一是将我区确定为国家新型煤化工基地。 在内蒙古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试验示范项目技术完善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条、第三条生产线的建设,加快产业化进度 。

第5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

1、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三个结合”(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与加快技术进步相结合,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构建“四大支撑体系”(法律规范、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保障),着力培育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今明两年应抓好的重点工作

2、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突出抓好工业节能。加大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力度,推广能源梯级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冶金行业重点发展富氧喷煤、铁水预处理、大型高(转)炉和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铸连轧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广高(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高炉余压发电等节能技术;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预分解回转窑、日熔化量500吨以上的大型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使用洁净燃料的辊道窑、隧道窑等技术装备,推广窑尾余热发电、窑炉全保温、富氧和全氧燃烧、无匣烧成等节能技术;化工行业重点推广烟气余热回收、脱碳脱硫、低压合成、离子膜烧碱等节能工艺和技术。*年,全省大中型钢铁、水泥、合成氨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分别下降到720、140、1780千克标准煤以下。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用能管理,制定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对超限额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加强唐钢、华药、西柏坡电厂等100家重点骨干企业用能跟踪管理,对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以能耗为主的“对标”活动,制定节能降耗的目标和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使100家重点骨干企业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扎实推动建筑节能。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推广节能门窗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集中供热和热电冷联产联供技术、供热采暖温度调控和分户热量计量技术、空调制冷节能技术等;加强对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新建建筑严格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规程》和《公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现节能50%的目标;*年设区城市新建民用建筑节能达标率达100%,县(市)达标率达60%以上。开展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规划;鼓励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宾馆、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高效制冷、送水和送风技术改造中央空调系统,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公用建筑夏季空调最低温度不得低于26℃,在室外温度35℃以上的用电高峰期,除涉及安全用电设施外,关闭其他照明、霓虹灯等设施。加快供热体制改革,凡是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新建建筑,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和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实现供热货币化、商品化。

着力推进政府机关节能。2005年,对省直机关空调、风机、锅炉等主要用能设备进行节能“诊断”,根据存在问题,制订相应整改措施。选择5家省直机关进行资源消耗定额管理试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省直机关资源消耗定额标准。*年底,省直机关要全部更换高效节电照明器具。

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节能。贯彻落实《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从源头上控制高耗油汽车的发展。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在全省开展报废机动车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的有效组织,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运输企业开展现代物流的资源整合,建立运输信息平台,降低车辆空驶率。推进车用乙醇汽油推广工作,2005年底,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沧州、衡水市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其他汽油(军队特需、国家和特种储备除外)。

加快电力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煤电,今明两年要新增30万千瓦以上高参数、大容量机组360万千瓦以上,关停5万千瓦及以下燃煤机组35万千瓦;加快全省11个省辖市集中供热建设,重点支持“以大代小”热电项目,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5%以上;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重点加快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风电项目建设,特别是张家口百万级大型风能电场前期工作;抓好晋州秸秆发电和石家庄灵达垃圾发电示范项目,推进秸秆发电和垃圾发电建设。*年,电力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33%以上。

3、全面开展节约用水。

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组织制定《*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指导全社会节约用水工作。2005年,抓好廊坊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元氏县、成安县、桃城区省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年,每个设区市确定1-2个市级节水型社会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完善城市节水设施。加大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年底前,完成使用年限超过50年和旧城区严重老化的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大部分设区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强制推行节水器具,应用6升以下抽水马桶、沟槽式厕所自动控制装置和陶瓷片密封水嘴、节水型喷头、洗衣机等。城市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必须全部采用节水型器具。限期改造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非节水型用水器具。*年,城镇人均生活用水控制在200千克/天以内。

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集蓄节灌等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抓好旱作基本农田和集雨补灌等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广抗耐旱高效作物品种、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精播技术等旱作农业节水综合配套技术。*年,全省旱作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900万亩,农业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按照严于国家标准的原则,制定电力、钢铁、石油石化、纺织、造纸、啤酒、酒精7个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对超定额取水,实行超额累进、阶梯式水价,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重点抓好电力、冶金两个行业节水工作。推广干输灰、干除渣、冲灰水回用及空冷技术和干熄焦、干除尘技术及串接供水系统,引导企业进行综合节水改造,实现企业废水“零排放”。*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取新水下降到4.5吨,10万千瓦以上机组每千瓦时取新水下降到2.52千克。

扩大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加快生活用水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及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都必须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再利用。强制缺水地区工业、洗车、市政设施及城市绿化等行业使用再生水。修建水池、水窖、坑塘、小水坝等集雨工程,提高集雨补灌工程蓄水能力,今明两年,新增总蓄水容量200万立方米以上。

控制地下水开采。严格限制自备井水的开采使用。2005年底,全部关停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饮用水自备井、公共供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的自备井。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恢复征收中央直属电厂水资源费,适时开征农业用水资源费。推广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和智能水表等计量设施,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限制洗浴业的盲目发展。禁止新建大型豪华洗浴中心。强制现有洗浴中心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安装节水器具,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从严核定各洗浴中心的用水计划,实行限额用水,对超限额用水,实施加价收费制度;严肃查处非法取水及偷水行为,从根本上杜绝浪费水资源现象。

4、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与矿产。

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利用计划。优先保障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及基础设施用地。设置采矿权必须严格按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对支柱性、战略性矿产资源,实行有计划开采和严格保护,对优势矿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整顿开发秩序。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地和浪费土地行为。严格取土用地审批,依法查处违规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行为,确保如期实现“禁实”目标。以煤炭资源为重点,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坚决打击无证、越界开采等乱采滥挖和破坏浪费资源的行为。*年底,关闭所有年生产能力不足3万吨的小煤矿。

推进资源整合。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对现有农地、灾毁土地和各类工矿废弃土地及“空心村”的综合整理;搞好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和闲置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整合矿产资源,从保有储量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入手,加快现有矿山整合重组步伐,采取股份制和联合办矿等多种形式,推动有限矿产资源向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开发,集约发展。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扩大工业“三废”利用规模。重点抓好钢铁、煤炭行业“三废”综合利用。钢铁行业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污水和废渣等综合处理系统,采用烟气、粉尘、废渣等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年,唐钢、邯钢等重点骨干企业要力争实现废气、废水、废物的“零排放”。煤炭行业要大力推进煤矸石、煤泥、煤层气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发展低热值煤发电、新型建材产品的生产。*年,省属煤炭企业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综合利用农业秸秆资源。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固)化、秸秆养殖、秸秆发电等;实施以农村沼气建设为核心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年,全省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2%以上,户用沼气普及率达10%以上。

高效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切实抓好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废旧金属、废橡胶、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和循环利用;探索建立废旧物资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唐山废塑料、石家庄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保定生产性废旧金属、沧州、衡水废橡胶(废轮胎)、邢台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促进再生资源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综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快蔚县煤电路一体化项目建设,实现统筹规划、规模开采、综合利用。*年,煤炭生产规模达到500万吨,电厂前期工作取得突破进展,为发挥煤炭资源的最大效益奠定基础。抓好*平原大城、开滦矿区、峰峰邯郸矿区煤层气的综合利用,扩大煤层气发电及生活利用。*年,煤层气抽放利用率达到52%。以大中型矿山和铁、煤、金、水泥灰岩等我省优势矿产为重点,严格“三率”(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考核,促进综合回收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和地热资源、共伴生矿、尾矿的综合利用,提高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6、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强化原材料消耗管理。以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节约钢材、木材、铁矿石、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重要和紧缺原材料,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设计,推广产品数据管理和物料需求计划等信息技术,严格原材料消耗定额,落实节奖超罚措施,促进原材料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促进木材节约代用。加强木材加工行业规范管理,提高木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限制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和使用。落实对利用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生产人造板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生产规模。*年,实现节约替代木材950万立方米。

大力节约包装材料。产品包装要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和材料;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废物的产生。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年,全省11个设区城市要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全面使用预拌混凝土。

三、构建资源节约的政策机制体系

7、加强宏观指导。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节约优先的方针贯彻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2005年,颁布实施《*省节约能源“十一五”专项规划》、《*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专项规划》、《*省风电专项规划》;*年,颁布实施《*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划》、《*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专项规划》、《*省节约用水“十一五”专项规划》,组织编制《*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海水综合利用规划》,推动全省资源节约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快出台《*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项目,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的落后生产能力。

8、健全法规标准。加快《*省节约能源条例》、《*省节约用水条例》、《*省冶金矿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强化对资源浪费行为的法律约束。组织起草《*省建筑节能条例》、《*省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省废旧电子产品回收管理办法》等资源节约专项法规,建立和完善我省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省资源节约标准》。对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高耗水产品的用水定额、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建设用地集约节约控制指标等进行量化,规范资源消耗行为。组织制定《民用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规程》、《建筑节能65%设计规程》、《既有建筑节能技术改造规程》,用三年时间完善我省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严格执行用能产品、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强制能效标准,提高用能效率。9、完善财税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节约资源的积极性;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分类清理,逐步取消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加快推广节能建筑的激励政策,提高节能建筑普及率。

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资源节约的支持。按照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扩大省级资源节约专项资金规模,主要用于对重大节能、节水、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项目的补助或贴息,以及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推广和资源节约试点示范等工作。

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政府采购范围。2005年在省级预算单位实行,*年扩大到设区市一级预算单位实行,2007年在全省全面实行。

10、创新市场机制。组织实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实施意见》(冀政〔2005〕66号),发挥水价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2005年水利工程供工业及城市自来水厂用水的平均价格提高到0.58元/立方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平均价格提高到3元/立方米左右;按照洗浴用水与居民生活用水15∶1的差价,大幅度提高洗浴用水价格,遏制大型洗浴中心的盲目发展。*年底前,自备井水资源费标准不得低于城市工商企业供水价格(扣除污水处理费),各市、县(市)污水处理费平均标准提高到0.8元/立方米。通过调整各类用水比价关系,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建立优化用电机制。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低谷用电,对利用电蓄热采暖及电蓄冰制冷设施的谷期用电,其电价以目录电价为基础下浮60%;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6个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划分的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落实煤矸石、高(焦)炉煤气等综合利用电厂上网及电价政策;按照有利于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风力、秸秆、垃圾发电上网电价,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认购“绿色电力”。

培育和规范矿权市场,建立矿权竞价授予、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11、强化监督管理。建立以节能、节水为重点的资源评价体系,严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能耗、水耗等资源消耗的审核。对达不到行业准入条件的钢铁、水泥、电石、铁合金、焦化等项目一律不予核准或备案。组织开展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单位和年取新水10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重点用水单位的节能监测和水平衡测试,挖掘节能(水)潜力。开展建筑节能设计专项审查和专项验收,对未经节能设计审查或节能设计审查不合格的,不予办理施工许可;未经节能专项验收或专项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完善行业用地标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对超过定额标准的,实行高地价。加强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开展资源储量核查和日常巡查,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高耗能、高耗水地区和重点行业节能、节水情况;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用水计划和取水定额执行情况。严肃查处检查中发现的各种资源浪费行为。

四、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要求

12、建立健全责任制。设立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国资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质监局、省环保局、省物价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统计局、省林业局、省法制办等部门组成,省发展改革委为召集人单位,负责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扎实有效地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省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尽快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全社会及本部门的资源节约工作;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各设区市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工作。

进一步完善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统计指标体系,为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依据。

13、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各级政府机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先行一步,形成节约的良好风气,在日常办公、会议及公务活动中,厉行节约。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要研究制定加强省直机关资源节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节电、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用品和建筑节能措施,力争*年省直机关人均能耗、水耗较2004年下降10%。优先采购经认证的节能、节水设备和产品,率先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消耗、低效率的设备和产品。

14、开展创建节约型社会活动。制定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标准及实施办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符合我省省情的资源节约路子。在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医药、煤炭、轻工(食品、造纸)等行业及曹妃甸港口和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冀衡循环经济工业园等10个园区和3个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探索重点行业、园区和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15、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宣传工作的组织指导,制定《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提纲》。2005年,要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主题,继续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

第6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洋洋洒洒数百字,囊括范围非常广泛,足以显示国家治理环境、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决心。

在学者的眼中,新能源正处在即将全面爆发的前夜。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新能源革命,其发酵的速度超出各界的想象,就装机而言,预计2020年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将分别达到3.5亿/千瓦、2.4亿/千瓦、1.5亿/千瓦;就经济性而言,随着技术进步,清洁能源经济性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有望在2020年左右超过化石能源。2014年我国风电发电成本约为0.37-0.45元/千瓦时,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约为0.68-0.8元/千瓦时左右,2020年预计太阳能发电降至0.3元/千瓦时左右,将低于火电的成本,那么届时,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等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单纯从经济学看,新能源使用成本逼近传统能源成本,是判断新能源革命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临界点,那么当下风电的发电成本已经可以和火电媲美,太阳能发电成本也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也在逐步向传统汽车成本靠拢。种种迹象都在表明,新能源引发的变革正在来临。下面我们将从新能源备受关注的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场变革,并试图分析央企在其中的作用。

太阳能发电:能源革命的导火索

在11月6日的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发表了名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及中国电力转型之路”的演讲。他高调提出,到2020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可能降至0.3元/千瓦时。

0.3元/千瓦时这个价格一旦实现将比火电更有优势,目前火电发电成本(包括环境成本)已超过0.5元/千瓦时,而且还在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在快速下降。太阳能发电价格一旦接近火电价格,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火电的革命就会全面爆发。因此,按照这个判断,“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新能源革命全面爆发的期间。

在成本下降的同时,装机的猛增也可以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必然性。到2014年,风电装机9637万千瓦,光伏电站2605万千瓦,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282倍、1475倍。2000―2014年,全球风电与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年均增长28%,我国年均增速达50%。数据显示,太阳能的发展速度甚至已经超过了前几年在中国发展最迅速的风电,虽然装机总量还不可同日而语,但增长速度却是惊人的。

新能源的发展,“十一五”应该是个边界线,2006年起始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始起步,但当时太阳能(光伏和光热)都不足以引起重视。2007年之前,中国只是世界上光伏制造业国,目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光伏应用大国。据《我国光伏产业2014年回顾与2015年展望》披露的数据,2014年我国硅片产量达到38吉瓦(GW),同比增长28%。我国硅片产量达到近88亿片,约占全球76%。2014年我国光伏并网装机量在10.6GW,占全球容量的四分之一。累计光伏装机量为26.52GW。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超过5GW。

如果说市场决定需求,那么价格决定市场。在“十三五”期间,太阳能发电价格一旦如同刘振亚预期的接近、甚至低于火电价格,那么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替代传统火力发电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将会真正进入一个太阳能时代。2014年在环保等因素作用下,火电发电量首次出现下降。2014年社会总用电量5.5万亿度,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社会用电量将会达到11万亿度。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2014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可由目前的13%提高到26%。如果光伏发电成本大幅度下降,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可能会超出这个预测,能够达到30%到40%。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会有一个3万亿度的光伏发电市场。

并且,太阳能发电产业将会带动光伏装备业、材料、软件、科研等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太阳能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属于产业高关联度产业。光伏发电产业链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直接带动玻璃、钢铁、塑料、物流等85个相关产业,对实体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如果按照上面测算的3万亿度的光伏发电市场详细算笔账,以8元/度计算,将会有一个24万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市场。平均每年有1.6万亿元的投资。如果说未来十五年24万亿元是对新能源发电直接投资,按照投资乘数效应,其直接和间接带动市场的将是这个投资的数倍。

不仅仅如此,光伏移动性特性,会催生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终端产品,如随时可用的太阳能多媒体、太阳能帐篷、太阳能传真机、打印机等太阳能办公用品;太阳能电磁炉、烤箱等家庭用品;太阳能服装、系列用品。总之,会像空气一样,哪里有用品需要,哪里就可以有太阳能产品。太阳能广泛使用,将会成为自多媒体之后,把社会推向另一个移动能源的新时代。

如此长的太阳能产业链条,如此大的市场蛋糕,必然涉及企业甚多。其实,央企已经深入到整个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谋篇布局。

国家电网公司,不仅仅是太阳能发电的收购主体,也是传输主体,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电力大国,国家电网也成为全国发电规模最大、太阳能发电增速最快的电网,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发展势头都比预期更快更迅猛。除此以外,国家电网企业本身也有新能源分子公司,并且国网电科院等旗下三家科研机构都有庞大的新能源研究团队,我国最初的诸多新能源示范试点工程也是由国家电网公司来引领示范。可见,国家电网已经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另外,南方电网也在自己所辖范围内积极布局。

第二家不得不提到的公司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这家在国资委央企榜上排名53位的企业是唯一一家以节能减排命名的央企,也是最早进入太阳能发电的企业之一。起初,“十一五”期间太阳能发电刚刚起步时,中国节能的太阳能公司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只是随着五大发电集团和其他具有雄厚实力的央企加入进来抢滩市场,很快这家实力中游的央企开始被超越。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节能确实在太阳能发电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国电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华能集团、保利集团、中国核电、中广核集团、兵器装备集团、长江三峡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海油等等也都提前布局,开发太阳能业务的央企不下数十家。

看中这块蛋糕的并非只有央企,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投资公司、企业界的新贵――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自2013年成立以来也大力进军太阳能领域,2014年8月,中民投就与宁夏签署合作协议,在新能源等领域支持宁夏经济转型升级;2015年4月,中民投在宁夏投资150亿元计划建立2GW光伏发电项目。

风电:五大发电集团独占鳌头

如果说太阳能是后来者,那么风电才是新能源最初的领军者,并且,直到现在,风电仍是装机量最大的新能源之一。国家能源局官员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规模达到1.05亿千瓦,预计年末将达1.2亿千瓦。

其实,“十一五”和“十二五”是风电起步和发展的关键期,或许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十一五”期间,新能源发电装机年均增长37%,其中风电增长尤为迅猛,2010年装机容量是2005年的32倍;201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2335.05万千瓦,同比增长45.1%,累计装机容量1.1476339亿千瓦,同比新增25.5.%,并且,2014年风电新增出厂吊装容量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风电兴起时正值中国碳排放受到诟病的关键期。当代我国正处于快速走向工业化过程中,大规模制造业形成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当然,也会因此造成环境受到污染,致使我国成为世界环境与危机压力最大的国家,这种巨大压力反转过来也就成为我国创新的内在动力。具体为:一是能源环境危机压力,是推动中国必须创新的时代大势形成的压力。二是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型时期,转型压力迫使中国许多企业纷纷向新能源新兴产业找出路。三是我国具有西方发达国家没有的追赶动力。

2000年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耗与排放达到峰值进入零增长阶段,而我国的峰值是在2030年。有分析称,在“十三五”期间,亟须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要大幅度提升新能源革命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走向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升级,不是单纯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是新能源革命带动新兴产业的增量升级与传统产业存量升级的“双重转型升级”。所谓存量结构的优化战略,使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支柱的传统产业面临着从低端向高端,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高能耗向生态化转型升级。而增量的结构深化战略,是新能源革命引发生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在目前虽然不能成为国家财富创造的主体产业,但这些具有巨大潜在成长力的产业,却是引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产业,需要国家高度重视与培育。

中央企业是我国新能源开发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央企业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促进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其在技术、人才、装备、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效带动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央企新能源发电装机合计约3700万千瓦,占全国新能源装机总量的66%。

2015年10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讨论稿),政府拟执行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逐年下调的价格机制,具体为:若相关新能源项目整体收益水平明显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将研究适当降低上述标杆电价;风电一类资源区电价将从2015年的0.49元下调到2020年的0.38元,累计降幅22.4%;四类风资源区电价将从2015年的0.61元下调到2020年的0.52元,累计降幅14.8%;光伏发电一类资源区将从2015年的0.9元下调到2020年的0.72元,累计降幅20%;三类风资源区将从2015年的1元下调到2020年的0.9元,累计降幅10%。

对于风电,无疑,五大发电集团是第一批抢滩风电的赢家。

1993年成立的龙源电力依靠国电集团成为最早介入风电领域的企业,当前龙源电力主要从事风电场的设计、开发、建设、管理和运营。其实,龙源电力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当初五大集团拆分时将新能源资源全部划归国电集团所有,而这些资产也就成为了龙源电力的初始资产。2009年12月10日,龙源电力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全球发售24.64亿股H股,净集资额人民币177亿元,成为央企中第一家IPO上市的新能源公司,并且融资力度空前,以至于香港媒体称之为“龙源电力飓风袭港”。

除了龙源电力,国电集团旗下还有联合动力这张王牌,已成为从风机制造企业到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2013年,联合动力以148.7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容量迅速晋升为全国新增装机容量亚军,成为国内双馈式风电机组制造的领军企业。目前,联合动力的风机产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形成涵盖1.5兆瓦(MW)、2兆瓦、3兆瓦、6兆瓦四大平台的整机产品。截至2014年年底,联合动力累计装机容量已达11381兆瓦,装机台数超过7000台。

紧步国电后尘的要数大唐发电集团,大唐新能源成为第二家IPO(港股)央企新能源板块,大唐的风电板块起步也较早,选址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内蒙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5年上半年大唐新能源实现新增装机301.5兆瓦,高于2014年全年新增装机 197兆瓦,并计划2015年全年新增投产规模1.1吉瓦(GW)。

除了国电和大唐发电,华电、华能、国家核电等企业也经过多年经营,出现了中电国际等一批优秀的新能源公司。然而,十多年来风电的弃风限电问题一直未能解决,这也成为其发展的掣肘之处。尤其是西北地区,限电已是这里风电企业的常态了,甘肃省的风电开发主力是五大发电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公司,各家的装机量均超过百万千瓦。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1-9月份这五大发电集团的风电弃风限电比例均超过40%,其中最高为54%,最低42%,同比增幅都在20%以上,最高达41.9%。

新能源汽车:跨界新宠

相比太阳能和风电,无疑新能源汽车迅速成为新宠。

在雾霾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似乎很快就引起了共鸣。进入11月份,沈阳PM2.5爆表达到1400的高值,随后,11月9日,沈阳市政府网站上就了《沈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意味着沈阳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此次推广的车型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为主,鼓励将淘汰的黄标车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日后,新增的公务车,除特殊需要外,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沈阳新增的公交、出租、物流和环卫车辆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不低于30%。到2020年,沈阳将完成1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目标,同时进行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预计建设充电站120座、充电桩7200个。

沈阳并非个案,全国各地的新能源风愈刮愈烈,消费者的热情度也剧增。从新能源企业的大卖就可见端倪。从已公布的2015年9月数据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高速增长2.2倍,创今年来最高水平。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2.2倍。具体来看,9月中国口径新能源汽车产量33720辆,产量首次超过3万辆,同比增长2.1倍,环比上升33%。9月产量环比增加8278辆,主要是由于EV(电动汽车)客车环比上升65%,EV乘用车环比上升43%。在各分类车型中,9月纯电动专用车同比增长最多,是去年同期的17倍。

在消费者热情的推动下,央企也从未停止行动,东风汽车、中国国航、国药集团、中国普天四家央企联合推广新能源汽车项目,东风汽车公司已有机场场内工作用车、机组通勤车和药品城市物流车等三种车型交付中国国航和中国医药集团试运行。其中,5辆药品城市物流车已累计行驶3000公里,与传统能源物流车相比,节省费用约30%,并实现零排放。

据悉,这四家央企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创新举措,也是对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的一次新尝试。自该专项启动以来,四家央企通过建立三个层次的推进机制(每月一次的工作推进会、每季度一次的专项负责人联席会和每半年一次的负责人联席会),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与特点,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商业模式探索、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运营服务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其实,早在2010年,由国资委牵头16家中央企业组建的电动汽车联盟就成立了。据了解,联盟成立后主要是在资源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和产能配合等方面做好协调工作,旨在共同发展电动汽车。参与联盟的车企为一汽、东风、长安汽车三家,其他央企包括东方电气、兵器装备、南车股份、中海油、中航科工、国家电网、中石化、南方电网等。这16家央企被划分为三个专业委员会,包括“整车及电驱专业委员会”、“电池专业委员会”和“充电与服务专业委员会”,因此不同的央企发起单位将会承担不同的“任务”。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长安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及中国南车集团组成“整车及电驱专业委员会”;中海油、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航工业集团、中航科技集团、中航科工集团组成电池专业委员会;而国家电网、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南方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中国保利集团则承担充电与服务专业委员会的职责。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培育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十三五”规划建议重点指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分析人士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被赋予稳增长使命,而在目前能源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年底50万辆推广目标及推广应用工作即将到期的背景下,政策有望持续加码。首先,充电国标、燃油消耗量管理办法、锂电升级工程、充电设施建设财政奖励办法、充电设施专项规划、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办法等将陆续出台;其次,首批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有望2016年初放开。并且,新能源客车有望成为继高铁和核电之后又一出口亮点。

国家如此的大手笔,除了传统车企看到了希望外,随着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相配套的充电站正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各种资本正竞相进入该领域。尤其是三大石油公司和两大电网企业显得尤为积极。

石化企业认为其优势在于自有加油站的网络布局。中石化宣布以北京作为突破口进入充电站行业。中石化旗下北京石油分公司已与北京首科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北京中石化首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主要利用中石化现有面积较大的加油、加气站改建成加油充电综合服务站。

而在此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以及中海油等能源央企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都已宣布进军电动汽车充电站领域。拥有电源和输配电优势的电网企业和拥有网络优势的石化企业正成为充电站投资的两路大军,以分抢充电站未来庞大市场。并且,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将在国网范围内27个省(区)市全面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拟建公用充电站75座、交流充电桩6209台以及部分电池更换站。以一座充电站投资300万元计算,仅75座充电站就需投资22.5亿元。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电网就开始在山东、杭州、上海进行电动汽车充电站试点,直到国家电网上海公司投资建设的国内第一座具有商业运营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漕溪电动汽车充电站顺利建成。据了解,目前国家电网正加快与各地方政府合作,以加快充电站的建设进度。同时,国家电网还欲将电动汽车(包括充电站)作为未来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能借助大量电动汽车,实现电网调峰调频。

而南方电网则借深圳这一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已在2009年12月建成首批两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合计134个充电桩,其充电容量总计达2480千伏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按照规划,仅深圳就将建设各类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12750个,可见,南方电网的手笔也不容小觑。

上述列举的只是新能源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新能源的范畴很广,还有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等等,不要小瞧这些对大众来说不太熟悉的术语,它们拼凑在一起将要发挥的能量势必会引发一场大变革。新能源革命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应对新能源革命需要战略思维大转型,需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学习追赶战略向自主创新的引领战略转型。我国要在新能源革命中实施自主引领战略,这不是自傲,而是我国自身发展内在需要,同时也基于我国的现实优势。因为,当代中国只有通过新能源革命才能从根本上化解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和危机。而这场革命着实需要引领者,那么重担自然会放到肩负着国计民生的中央企业身上,幸好,央企看起来已经从容地布好局,画好蓝图了。

能源变革中的央企优势

其实,这场由新能源引发的变革早就开始了,而且央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革命成功了,是中国与世界的双赢。所以,中国以自主创新引领新能源革命,既是中国发展必须抓住的新战略机遇,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必须担当的责任。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确实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有一些显著优势,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央企具备资金实力。不可否认,新能源产业不管是风电,还是太阳能,抑或是新能源汽车,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初期,需要大量的投资,进入的门槛也较高,就投资风险而言也是明显高于传统能源产业的。况且,央企虽然先入为主,起初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太多的不确定性的风险。而在未知的行业开发新技术,成本是高昂的,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央企具备资金实力的优势,对发展新能源非常有利,事实也证明,国电龙源、大唐新能源、华能新能源等一批企业的经营成功并如愿上市正是体现了央企这一优势。

第二,背靠集团,统一管控的优势凸显。可以看出,新能源板块在央企中均由独立的分子公司承担,而且多为新成立的分子公司,而这些分子公司与市场上的其他单打独斗的企业相比就有了集团这棵大树,背靠大树好乘凉,确实,集团化的运作优势确实可以给这些新能源公司带来足够的全方位的支撑。不仅仅是战略和技术、资金,还有管理和经营模式上,与一家刚刚起步的新公司相比,央企的这些新能源分子公司更容易尽快进行公司运作,尽快步入正轨。

第三,央企的自主创新和研发实力较强。新能源需要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一切都是新的,这些“新”不仅仅只靠充足的资金,还需要技术,需要自主创新,需要核心的人才团队,需要大力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而央企的优势就是有自己的直属科研机构,比如国家电网公司旗下就有电科院、能源研究院等三家科研机构,实力庞大,甚至国家也把一些技术攻坚的课题放在央企的科研机构来完成,对于政策动向也是先期了解,因此,这对于央企发展新能源来说更为便捷。

第7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一)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加强对政策性、思路性、方向性问题的研究,努力为有效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寻找对策思路。一年来,完成了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性投资、商贸流通业发展、重点工程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开工率、价格监管与预测等16个分析研究课题。截至目前,《改变粮食预购定金发放方式的探索》一文已在《浙江粮食经济》第236期刊登;《*多项措施切实加强粮油市场价格监管》和《肉价涨势逐步趋缓猪肉市场保障供给》2篇文章分别在《市场与价格瞭望》第92期、第94期上发表;《关于加快我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我区标准厂房建设现状与政策建议》和《面对宏观调控*该怎么办》、《浅析*山隧道工程建设的几个特点》、《关于我区猪肉供求和市场价格情况调查》、《关于洪家市场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等6篇文章已分别在区委办《*通讯(内参)》和区府办《*政务调研》刊发。这些课题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客观深入地剖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前瞻性地预测了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调研课题研究从选题、落实到成果汇编已形成制度化,新近专门编印出版的《发展改革探索》调研文集更是汇集了几年来的辛勤成果,课题研究的针对性、规范性、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不断加强政务信息和新闻报道工作,已编发局刊《*发改》50期,被各级录用政务信息、新闻报道100多篇(次)。尤其是在百姓关注的价格热点和难点问题上,较好地实施了预警制度、专报制度、信息制度,有效疏导了价格矛盾。其中反映春运公路客运票价和瓶装液化气价格情况的2篇信息引起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作了专门批示。前三季度,我局的价格宣传和信息工作继续在全市领跑。

(二)认真完成规划编制。在20*年完成《*区“十一五”椒北区域发展规划》、《*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暨“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区第三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一五”规划》、《*区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等27个区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基础上,20*年又先后衔接、修改、了“十一五”*区建设事业发展、水利事业发展、电力建设、安全生产等4个专项规划和《*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区大陈岛海洋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个区域规划。并全面总结了*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区“十一五”规划汇编》成果,召开了总结表彰会。

二、以项目带动为中心,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实现新突破

(一)抓好重点项目推进和管理。年初在总结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基础上(20*年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只完成了计划的71.22%),反复核实,找准项目,编制并下达了20*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20*年全区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计划分别比上年减少38.46%、46.59%,而其中省、市重点项目数量和投资计划分别比上年提高25.18%、55.41%,“量力而行、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重点建设指导思想进一步得到贯彻。在“项目推进年”活动中,及时编制并报经区政府审定下发了项目推进年工作实施方案。3月份召开全区重点建设大会,与重点项目单位签订年度工作责任书。10月份又召开了全区重点工程建设推进会议,有力地推动了重点工程建设进展;完善了《*市*区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对基建程序、资金筹措使用、工程质量等进行全程监管;继续抓好重点项目形象进度通报制度,专门编发《*重点建设专刊》,对重点项目概况、工程形象进度、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以按月报表、按季通报形式进行及时反映,已刊发11期。预计至20*年底,我区列入20*年度省、市重点建设的11个项目,除*阁工程因征地补偿等问题进展较为缓慢外,其余均可完成年度形象进度的90%以上。

(二)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为加快推动项目前期进展,成立了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深化项目前期的规划、论证、分析工作,积极主动与上级发改委做好衔接,切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上报、争列、审批工作。完成列入20*年度省级公共建设投资计划、政府投资项目计划、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项目筛选初排工作,共筛选上报各类重大项目23项;列入*市20*年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的共有4项,分别为75省道道感堂至沙王段改建工程(含*二桥)、*市立医院新院、*粮食储备中心和大陈岛风电场项目,均已完成今年市下达的工作目标。同时,通过对项目业主单位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和加强对项目开工的考核与督查,促进了项目开工率的提高。如全区列入“项目推进年”活动重点建设的13项计划新开工项目,大陈中咀避风港工程、污水处理二期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十一塘围垦工程、安民脊柱病专科医院迁建工程等项目已开工,疾病控制中心项目将于近期开工。

(三)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今年,经积极争取,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红色旅游景区项目已列入国家“红色旅游”国债项目,海正哺乳动物细胞规模培养生产基因重组药物技术平台、海正年产5000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市银河变压器有限公司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变压器、水晶光电科技公司高像素摄像手机用滤光片及组立件4个项目成功列入20*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组织申报了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和参与西部大开发和山海协作工程省财政贴息补助项目,宫山和蒙恩2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已经省发改委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有16个项目列入*市重点工业项目。预计全年向上争取资金将达到1000万元。

三、以各项改革为契机,经济发展获得新动力

(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深入调研,及时掌握实际情况,制订并多次修改完善《*区国有粮食企业改制方案》,为年内启动2家粮食企业改制做好准备;继续指导浙江水晶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二次改制”扫尾工作,协调处理企业剩余资产及其它各类遗留问题,促成三甲肉食商店改制;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超额完成上级指标,积极参与联谊公司改制指导组等区重点改革工作;参加《*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框架方案》和《浙江省“十一五”中心镇发展规划》的有关政策研讨和制订。

(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参与制定出台《*区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的实施意见》,检查督促各行政主管部门尽快设立行政许可科并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探索部门并联审批,减少环节,缩短时限,提高行政效能。

第8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紧盯六个百,主抓六个六,实现六领先”的奋斗目标,把小城镇建设改革发展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要扎实做好埭头镇第二批省级试点镇的启动工作,加强规划引导和项目建设,努力打造“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保障一体”的宜居城镇,力争小城镇建设在年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效。

二、目标任务

(一)高起点做好规划设计。一是深化规划编制。试点镇要加快规划编制,上半年完成总体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工程、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绿地系统等主要专项规划工作,第三季度完成重要地段和节点地区城市设计成果,年底前完成启动区及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建成规划展示厅。二是开展城市设计。试点镇要根据规划要求,做好城镇出入口、干道沿线、重要交叉口、滨水地段、商贸街区、广场等的城市设计。对规模大的综合性项目,重要的公共建筑、园林景观项目,规模大的安置房小区以及景观综合整治项目,要聘请高水平的建筑、景观、园林专家进行设计,确保建设项目高质量、上档次。三是强化规划设计管理。严格执行规划“绿线、黄线、紫线、蓝线”四线管理制度。抓绿线管理,提高绿化指标;抓黄线管理,明确控制界线;抓紫线管理,保护历史遗存;抓蓝线管理,做到“显山露水”。实行严格规范的论证、审查机制,试点镇专项规划和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局办事处组织审查论证;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主要街道整治方案,由区规划建设主管部门以及试点镇联合组织审查。同时要禁止在建设过程中随意更改规划设计方案。(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分局、市规划局办事处,埭头镇)

(二)快节奏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镇年底前要有看得见的新地标、新面貌,镇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以上。重点抓好过境路、主要街道、镇区出入口、停车场的建设,以及沿河两侧的道路绿化及景观建设。要加快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石城疏港公路及安置区、海岛村跨海供水工程、埭头二级客运站项目的建设步伐,并推进后郑海堤、东风水库、近天水库等加固工程实施。二是提高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建成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供水、排水、供气、公交、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建立健全试点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大幅度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三是强化产业支撑。试点镇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发展重点,突出产业特色。全年实施项目数14个以上,总投资超过18亿元,确保年内完成投资超过9.8亿元。年底前至少要引进2家以上有实力、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投资兴业。百强商业城扩建工程、埭新社区片区改造、风电场建设和疏港路建设等重点项目要在第一季度全面推开,实现“开门红”,确保完成投资任务。(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建设局、区经贸局、区交通局、区教育局、区文体局、区卫生局,埭头镇)

(三)下决心实施综合整治。一是镇容镇貌整治。试点镇要尽快确定一条主要街道开展景观综合整治,对影响城镇景观沿街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平屋顶“平改坡”改造,完善路面及人行道铺装,拆围透绿增加绿化。要推进主要街道架空缆线下地,对规划区内的所有建设项目实施全程监管,规划区内一律停止办理零星个人建房审批。要将新建成的住宅小区、公共建筑等项目打造成试点镇的新地标。二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试点镇要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在今年底前完成项目审批,争取开工建设。在建成区要按规划和规范配置公厕、垃圾箱,今年每个试点镇要建成一座以上标准公共厕所。三是园林绿化建设。结合旧镇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大试点镇园林绿化工作推进力度,特别要注重公园、绿化带、街头绿地、庭院绿化建设,抓好沿河(溪)、渠、湖、海绿化整治,增加绿量,提高绿化水平。年底前要建成一个以上供居民休闲、观赏及文化活动的公园,建成一片以上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公共绿地,改造提升一条以上的道路绿化,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5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18.5%以上,完成“绿色乡镇”创建任务。(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区林办、区文体局、国土资源分局、市规划局办事处,各试点镇)

(四)加大力落实试点政策。一是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三旧”改造政策。给予埭头试点镇1000亩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在1000亩范围内,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完成按要求报批后,可先行核定指标并上网交易。试点镇今年内实施200亩以上规模的土地整治项目,要积极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将土地利用效率低和不符合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要求的工业用地以及布局分散、条件落后、配套不完善、不适应发展要求的城镇和村庄建设用地列入“三旧”改造范围,开展科学规划和深度开发,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原则上所有退出的旧宅基地都要复垦为农田。二是落实财税管理政策。合理划分区和镇财权与事权,科学确定财税分配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立健全试点镇一级国库,真正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年省级试点镇新增地方级收入实行全留。三是探索户籍管理新模式。根据试点镇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户籍管理制度。原试点镇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后,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继续保留,也可有偿退还或转让;在试点镇居住的外地农民,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也可申报城镇居民户口,探索一种农民、居民“双重身份并存、双向自由流动”的新模式。同时,区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金融、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等扶持政策。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区经贸局、区财政局、区公安局、国土资源分局,埭头镇)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年区小城镇建设改革发展战役分指挥部领导小组,成员由区直有关部门组成(见附件1),下设办公室,挂靠区委农办。试点镇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小城镇建设改革发展战役的统筹、协调和指导。

(二)明确责任分工。区分指挥部办公室要全面负责区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的日常工作,要每月组织一次情况分析会,每二月组织一次现场会,研究探讨工作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推进战役发展;办公室各挂钩试点镇领导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加强与基层的互动,在重大项目和政策的实施上,多指导、多服务、多给力,对基层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各责任单位要逐条对照目标任务抓好落实。区直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要求,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制定本部门推进小城镇建设改革发展工作方案及时间安排表,责任到人。试点镇要结合小城镇建设总体目标任务,认真制订一年会战的具体实施方案,周密安排,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明确时间节点、具体举措和责任单位、责任人。

(三)加快项目审批。各责任单位要紧盯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快节奏运作,采取“并联审批、预先审批”等措施,简化审批程序,切实加强项目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必须由省里审批的发展项目提供绿色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特事特办,促进建设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共同推动启动项目的进度。

(五)加强投资保障。一是积极融资。区直各部门要指导试点镇设立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探索建立投融资、土地收储的新途径。二是从银行机构融资。依托规范操作、可持续运转的融资平台,通过银团贷款、融资租赁、企业债券、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等方式,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融资,从资本市场融资,解决试点镇建设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招商引资。要结合民营资本回归工程,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有品牌、有信誉的企业在试点镇投资兴业。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尽快推出一批项目,采用BT、BOT、TOT等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经营。

(六)畅通信息渠道。试点镇每月15日中午12点前报送重大项目开竣工、前期突破和重要节点的完成等形象进度,次月1日中午12点前报送上月全面进展情况月报(详见附件2、3)。若报表无法全面反映试点镇的进展情况(尤其是重点推进的项目进展情况),须附必要的文字说明。省级试点镇报送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一并报送市、区。电子表格可从省发改委或市委农办互联网站进行下载。

第9篇:风电专项规划范文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多措并举稳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原州区始终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定期分析研判经济运行趋势,针对性地解决苗头问题,确保了经济始终在合理区间运行。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4亿元,增长8.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亿元,增长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7亿元,增长8.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463.2元和7296.1元,增长8.6%和9%。

二、精准施策拔穷根,扶贫攻坚成效明显

建立“四级联动、责任双到、两不脱钩”帮扶机制,实施“53211”产业扶贫计划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拓展闽宁协作、对口帮扶和机关单位包扶等社会扶贫领域,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撬动金融贷款4.5亿元,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全年整合投入各类资金6.4亿元,完成张易上马泉等28个“销号村”脱贫任务,减少贫困人口1.7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4%。全国“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对扶贫建档立卡户进行精准识别、精准摸底、精准核查,编制全区扶贫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行政村村级规划,形成“1+21+153”扶贫模式,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继续抓好生态移民工作,市区劳务移民安置区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县外搬迁安置移民1470户0.6万人。

三、全力以赴调结构,产业发展取得实效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新流转土地2.7万亩,培育合作社50家、家庭农场20家、专业大户50家。邀请中国农科院编制了《原州区循环农业规划》,为农业防污节本、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冷凉蔬菜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带动作用,高标准建成3个万亩、6个3000亩示范基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通过农超对接、冷链保鲜、错时上市、设立外销窗口等措施,冷凉蔬菜进入广州、成都及香港、中东等国内外市场,菜农种菜收入占比达到40%以上。马铃薯产业以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建成天启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亿粒。建成万亩种薯基地6个、一级种薯整村推进村22个,种薯面积达到13万亩,马铃薯育、繁、推一体化产业模式趋于完善。草畜产业狠抓母畜扩群、良种繁育、饲草调制和园区建设等关键环节,新培育规模化养殖园区8个、养殖示范村15个,新建千亩牧草基地7个,牧草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83万只。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42亿元,增长4.2%。全国第十届牛产业大会、全国杂粮生产技术培训会及自治区马铃薯机械化植保、蔬菜机械化移栽等7个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在清水河、圆德两个园区设立企业服务大厅,加强招商项目落地建设跟踪服务,引进巨凯电器等4家企业入园建设,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16家,新投产企业8家。建立县级领导包抓企业责任制,扶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古雁建材、盾安风电等7家企业跻身规上企业。推行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跟踪协调、督查倒逼机制,确定的6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积极走出去、主动请进来,全年开展重大招商活动10次,引进项目29个(其中国内500强企业2家、投资过亿元项目7个),到位资金25亿元,完成区、市下达的招商任务。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86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暨第十一届六盘山山桃花节,须弥山景区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8000多万元。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编制完成电商发展规划,建成2个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9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润农电子、嘉泰生活等9家电商企业上线运行,供销一家、特易购、京东商城等12家企业电商平台开工建设,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86亿元,增长7.2%。

四、统筹发展夯基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