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旅游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另一方面,弄得大家都很累,把自己琢磨清楚已经很难,还要琢磨另一个复杂庞大的对象是怎么想的,确非易事。
不如大家坐下来谈吧,怎样的方式是彼此都乐意接受的――让销售方的资产利用最大化,消费者也乐于去自发进行消费活动。
说白了,就是让消费者在“玩”,在轻松的心态中,深入了解企业产品和品牌。而企业为此付出的,只是“展示”,将企业的风貌、生活、历史、成就、文化展示出来,这些东西,其实不展示,它也就成历史,成古董了,展示出来,反而能发挥更大的利益作用。
就这么简单?其实也不简单。你愿“展”,也得别人愿意看才行。所以,当一个企业开始做工业旅游,就意味着他开始了另一个独立项目的开展,如果将工业旅游简单等同为展厅,或者生产线展示,那么就显得过于单一化了,并不能引起消费者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角度说,国内目前虽然有很多工业旅游项目,但真正独特,甚至成熟的项目并不多。讨论这个原因,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工业旅游的历史:工业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英国就率先提出了工业旅游的概念。其理论来源是“工业考古学”,这是一门对工业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进行记录和保护的学科。再后来运营中的工业项目出于营销,或者政府需要而进行可游览资源开放。
由此可见,工业旅游虽然对企业有着很大的品牌推动作用,但它毕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能草率将其定义为企业文化、品牌的单向倾销,更不能简单理解为“陈列展示”。如何让其超脱企业本身,有更浓厚的文化意味,承担更多的社会意义,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是工业旅游开展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这个专题里,我们选择了蒙牛、泸州老窖和农夫山泉三个工业旅游项目开展企业,原因是蒙牛的工业旅游项目让不富裕的和林格尔地区发生了改变,蒙牛本身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内蒙古文化的一个窗口;泸州老窖1573酒窖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遗址,他们工业旅游项目的开展,担负了文化继承、发扬和品牌推广三重责任;而农夫山泉在生态保护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通过工业旅游项目唤醒了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分类;褐色土地;对比
中图分类号:T-0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13
自20世纪50年代工业考古学在英国产生以来,人们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已有60年,在此期间,工业遗产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停留在较浅显且表面的研究中。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特别是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尚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毋庸置疑,工业得到较早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和获得的成就总体发展中国家,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的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经验上,是单方向的吸收,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和程度的实践,所以研究也不应仅再局限于单方面的介绍和“引进”,双方面的对比和总结更有利于准确而全面地找出中外差距。本文通过全面归纳分析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模式,并基于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归类;对国内目前主要的改造模式也进行归纳,并加入了对工业遗产再利用中褐色土地问题的探讨,以试图进一步完善国内的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研究。
1 概念阐析
在国际上,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和研究始于对工业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工业考古,并且最初从工业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开始[1]。随着更多学者深入的研究和时间的推移,工业考古学的研究带动和繁荣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与发展,推动了工业遗产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的迅速发展[2]。《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与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同时,该还指出,工业遗存证据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如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或由工业生产创造的文件档案、人工制品、地层和工程结构、人居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和城镇景观等,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包括对归属于技术史的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研究。
而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对工业遗产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中,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综合以上两个文件的论证定义,本文将工业遗产界定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部分,具体的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
2 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2.1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以德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工业遗产,重点保护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业遗存,注重从手工业向机械化大工业的转化过程,既注重工业遗产中物质的整体保护,如厂房、厂区周围景观环境等,同时还注重工业遗产中的非物质内容,特别是精神和价值观的保护,包括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3]。关于工业遗产再利用,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探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管理和操作方法,Alfrey.Judith和Putnam.Ti在《工业遗产:管理资源和利用》一文从工业文明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工业遗产的价值。ScottA.J则研究了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的关系,批判性描述了城市化与创意之间的反身性互动(reflexive interactions),并对由于创意城市的出现而带来的正面和负面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4]。菲利浦·谢对俄亥俄州托莱多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博物馆的发展与规划做出了理论与实践探讨[5]。Catherine Barnes发现当工业遗产建筑得到合理的保护时,它就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她在谈到工业遗产再利用时特意提到了关于褐色土地的问题,并表示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6]。而除此之外,Andreea-Loreta,Cercleux,Florentina-Cristina 对罗马尼亚地区技术和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进行了探讨[7]。而Bas van de Westerlo侧重对工业遗产的复原性开发与保护的探讨[8]。关于工业遗产的旅游利用方面,Edwards等人都通过研究指出,在工业遗址上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是个对当地地区结构再构造和经济再发展的不错的方法和工具[9]。国内对国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讨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经验上,其中,比较早进行该研究的包括李同升、张洁、李蕾蕾、吴相利等人,他们都讨论总结国际上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为中国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10-12]。
通过总结概括国际上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各类文献资料、媒体资料,可以分析得出研究一般都是在对工业遗产进行功能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有必要对国际上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类型进行系统的功能性的划分和分析。在区域范围内,可以将再利用模式划分为整体再利用模式及单体再利用模式。整体再利用模式指的是区域范围内的综合开发模式,它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单体再利用模式针对单独的工业遗产点或遗产建筑。其中单体工业遗产根据改造后建筑功能的不同又可以有6种不同的分类,六种功能分别是展览学习、旅游休憩、购物消费、产业中心、居住及商业出租。
整体再利用模式又称区域一体化利用模式,即整体性的区域化综合开发模式,它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著名的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有德国、英国、荷兰三个国家的地区线路。其中德国有鲁尔区、工业谷、莱茵河地区、萨尔-洛林-卢森堡地区和卢撒蒂亚五个地区线路。英国有英格兰西北地区线路、英格兰中部地区线路、南威尔士地区线路及英格兰东部四条地区线路。单体再利用模式则指的是以单独一个或几个工业遗产地为单独的主体进行再利用的模式。基于改造后功能的不同,单体再利用模式又可分为博物馆、公共休憩公园、购物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居住建筑、创意产业园等6种模式。其中,通过综合治理改造成居住建筑这种模式对工业遗址环境整治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其经常涉及到褐色土地的处理,而褐色土地处理的成本之高让很多开发商望而却步。但位于英国布列福的索尔泰尔村是个成功的工业示范村。整个村庄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今还兴建了电气公司、画廊和其它艺术场所。对褐色土地的成功处理是工业遗产改造成居住用地的必要条件。
2.2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在学术界,我国学者已经开始试着结合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现状,探讨某一领域的具体保护与开发。但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更多还是对国外典型成功案例的介绍[13],而研究较多的是德国和英国的遗产旅游开发,学者们通过研究,试图找出一些有利于我国实践开展的经验与教训。在实践方面,我国工业废弃地改造再利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态势:如1992年北京手表厂厂房改建为双安商场;1995年,中央美院雕塑系隋建国租用了3000平米的仓库作为雕塑工作室,开启了“718联合厂”从工业园区走向创意园区的道路。而如今北京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鉴于此,我国学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讨和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介绍和研究如何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厉无畏首先提出要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次年,在其主编的《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又集中讨论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14]。另外,任飞雪、诸大建撰写的《创意阶级与城市发展》和花建的《让创意产业之花在上海纵情开放》也颇具代表性。
“北京798”的成功吸引了国内众多省份、地区的竞相模仿,出现了创意产业园遍地开花的景象。当然,除了创意产业园,我国也在尝试其它一些改造模式。综合而言,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创意产业园。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要集中之模式。繁荣的原因除了近代老工业建筑早期租金较便宜,且地处市中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之随着北京的798的成功,创意产业园似乎就成了工业遗产再改造的一条捷径和首选。
(2)城市休闲公园。如原址为粤中造船厂的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休闲公园的经典案例之一[15]。
(3)旅游目的地。国内学者对于工业遗产再打造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根据讨论区域范围的不同,分为区域、城市、单体三种范围。在具体的单体点上,研究的包括对工业废弃地的游憩开发利用[16]等;在城市范围上,包括对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17]。在区域范围内,韩福文专注于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在对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现状、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及实施方略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18]。谢红彬等人也对此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19]。
(4)博览馆。典型的如上海世博会园区。上海世界博览会博物馆由江南造船厂西区加工工厂改造而成,主要功能为收藏、研究、展示历届世界博览会的文物、文献、盛典纪实和成就成果;综艺大厅由江南造船厂部分装焊车间改造而成,在世界博览会期间承担浦西园区的特色演艺功能。同时,世界博览会园区内保留的码头、船坞、轨道、起重机械、烟囱等部分构筑物,一些钢炉、冷却槽、巨型螺栓等构件,作为开放性展览平台和大型户外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雕塑。
3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览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大多存在“在模式选择上盲目跟风,在价值倚重上严重偏倚经济利益”等问题,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存在4大主要问题(图4)。
(1)在开发规模上,缺乏区域性、一体化的开发。我国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主要集中在单体建筑或单片区域内,尚未形成成熟的系统性、区域性的一体化开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内对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跨省跨区域的政府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使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依然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尚未形成“线性”或者“网状”的分布格局。在这点,欧洲的工业遗产之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案例。在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各分点的创意再利用,我国的工业遗产之路将不远已。
(2)在模式选择上,总体呈现模式单一、缺乏创意的特点。我国特殊的国情特点决定任何国家的经验都不能拿来生搬硬套。国内把再利用集中在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方面,功能过分单一,缺乏创意,不仅难以承载规模巨大的工业建筑,而且这种再利用模式,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中小城市来说,单纯的模仿只会让园区陷入经营困难、门可罗雀的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政府和开发商就容易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置于过于商品化的黑圈中。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国内很多由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都走入了“酒吧+咖啡厅”的建造怪圈。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定义本应是具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并在政府规划引导下形成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定位、配以相应管理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创意氛围浓厚,并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制作、展示、交易等功能,进行创意产品策划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园区。但国内的很多创意产业园都出现了“有了酒,没了创意;有了咖啡,没了历史”的经营怪圈中,显现出浓厚的商品化气息,少了份人文的积淀与沉静,与创意的初衷更是相差甚远。
(3)在价值取向上,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视“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首位考虑因素会导致政府和开发商越来越走向追求经济利益的极端,造成不可持续、相对短视的开发结果。另外,对经济利益的过于重视容易忽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这是在本质上对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等重视不够的体现。为了“再利用”而再利用,和为了“保护”而再利用出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而我国目前的再利用理念过于倾向前者,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为适应商业需求,工业的老厂房或拆或大力改造,已经面目全非,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荡然无存。
(4)在环境关注上,缺乏对褐色土地环境问题的关注、治理。褐色土地是指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及设施,在这类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往往因存在着客观上的或潜在的环境污染而比其他开发过程更为复杂 。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除了模式和创意方面的单一和贫瘠外另外一个很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相对于我国,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已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它们对城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为了减少对“绿地”(包括农地)的侵占,在废弃、闲置的土地上注入新型产业,通过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以实现城市整体复兴。然而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飞速的进行,造成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而这种紧张逼迫政府进行“腾笼换鸟”,实行“退二进三”的政策。所以,当城市中心的一块工业用地腾空出来,基本没有闲置的时间和机会,对工业地可能存在的污染和其它环境问题表现出选择性的忽视或者视而不见。政府、开发商对褐色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重视度不够,而百姓对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的褐色土地问题也缺乏认识和参与度。所以,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之前妥善处理环境污染,避免日后造成危害,是我国工业遗产尤其是带褐色土地性质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前提,是最需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再利用技术的方面,急需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种力量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伯英.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 建筑学报,2012(1):12-17.
[2] 李蕾蕾,Dietrich Soyez.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J]. 人文地理,2003(6):22—24.
[3] 刘伯英,冯钟平.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ScottA.J,汤茂林泽. 创意城市:概念问题私,政策审视[J]. 现代城市研究,2007,2:66-77.
[5] Phihp Feifan Xie. 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 Museum in Toledo,Ohio[J] .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6): 1321-1330.
[6] Catherine Barnes. Preserving Industrial Heritage: A Methodology for the Reuse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Campuses[D]. 2010.
[7] Andreea-Loreta, Cercleux, Florentina-Cristina, Merciu,George-Lauren. Models of Technical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in Romania.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14): 216-225.
[8] Bas van de Westerlo, Joris Ketelaars, Ana Pereira Roders. Cradle to Cradle-Rehabilit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Urban Development, 20112(3).
[9] Edwards, Llurdes. Mines and quarrie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341–363.
[10] 李同升,张洁 .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2006(6):80-85.
[11] 李蕾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02,2(3):57-65.
[12] 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73-79.
[13] 张睿,董少华. 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J]. 产业经济,2010(2):36-38.
[14] 厉无畏,王如忠. 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5] 俞孔坚,庞伟.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2(8):47-52.
[16] 曾磊,曾晖. 采矿废弃地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河北武安西石门矿区为例[J]. 产业论坛,2009(12):178-180.
[17] 王莹,刘雪美. 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90-94.
关键词 烟台文化旅游葡萄酒烟台
旅游业的涵义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义的:举凡旅游路线、旅游途中、旅游景点上一切有助于增长旅游者文化知识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二是狭义的:举凡一切能够使旅游者在途中舒适、愉快并能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这两个旅游文化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我们要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后者,我们要求加速旅游事业的现代化.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情趣)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旅游媒介(旅游业的文化意识和素质)三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具体地说,“潜在的旅游者由于受到旅游动机的冲击和旅游客体的吸引,在旅游业的介入下,实现了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这种心态和情绪是旅游三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没有的,这就是旅游文化最初和最核心的部分。因此,旅游者处于旅游文化的中心位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的欣赏取向、审美情绪、心理状态及其文字、形象的记载、构成了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它是由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在旅游活动共同创造的,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中或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这三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比较赞同“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因为它表述简洁明了,内涵具体,包含的内容也很宽广,避免了把对旅游事业有用的文化知识排除在外的消极后果.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旅游文化表述如下: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创造的与旅游关系密切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属于旅游文化的范畴。
葡萄酒文化的独特涵义与旅游业的相互关联性
自1892年民族企业家张弼士创办张裕葡萄酒公司,从此揭开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序幕,在一个多世纪以来,葡萄酒文化积累了浓厚的历史传奇故事,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也是见证一座城市发展的博物馆。发展葡萄酒文化旅游具有天然的资源与地理优势,在文化传播方面,葡萄酒文化总是与生活的闲情逸致密切联系,醇厚的葡萄你顷刻间将生活的疲惫全然抛却,葡萄酒文化有着天然的历史文化优势,对于葡萄酒本身而言,不是仅仅是单纯的作为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浪漫文化的沉淀,在圣经中,她被称为耶稣的血,在诗人的眼里,她是伟大思想的源泉,而在酒神巴克斯的眼里,生活中少了葡萄酒如同少了阳光。慢慢的去品尝葡萄酒带来的甘甜的同时,心灵也在畅想着毕加索跟木桐酒庄的故事,路易十六跟他的爱妾们之间的故事,面朝大海,品味酒香,品味人生,尽情的徜徉在的回味中……。
烟台葡萄酒文化拓展的途径
据笔者的亲身经历认为,可以着重规划一些葡萄酒小镇,建设具有葡萄酒文化的特色商业街,酒店跟美食一条街,布置浪漫气息且带有葡萄酒文化的影院,以及建设一些配置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等等,都将带动着葡萄酒文化的升级。若是游客参观酒庄的时候,免不了要亲自的体验一下酿酒的过程,为此,可以多展现一些酿酒的器皿,尤其是古老的器具,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很强,现代的东西反而不能吸引目光。在观光的途中,具有纪念意义的装饰品亦很受欢迎,将葡萄酒文化的内涵深深嵌入到其中,对于发展葡萄酒文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从2007年开始,一年一届的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就是拓展烟台葡萄酒品牌的重要渠道,对于加强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到了弘扬烟台葡萄酒文化,做强了中国葡萄酒品牌,让中国制造真正的早出国门,走向世界。
从葡萄酒文化挖掘旅游业的收益所在
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经济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赚取外汇,改善地方的收支平衡。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的直接就业就是游客的直接消费产生的,即各种旅游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包括在各种接待设施、商店、旅馆、酒吧间、夜总会。运输及有管理部门在内的就业。同时也可相应的引起其他如建筑、渔业、制造业、轻工业食品、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队伍,但这种就业不是有旅游者直接消费创造的,称为间接就业。对于那些只需季节就业的人来说,如大学生、家庭妇女提供了就有机会。
参考资料
[1] 张裕公司.张裕往事[M]1992.35-37.
[2] 人文地理学 赵荣 王思涌(第二版)
[3] 李世泰.王庆.宋彦华 烟台市经济发展战略论[期刊杂文]-鲁东大学报(自然学报)2010(1)
[4] 潘建富.唐文龙 烟台葡萄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期刊杂文]-市场研究
[5] 王亚东.葡萄酒主题旅游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葡萄酒旅游网,2005
[6] 周一星.杨焕彩.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一)工业旅游的定义。工业旅游的研究起源于工业遗产旅游,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工业遗迹,因此国外关于工业旅游概念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工业遗产旅游角度,比如David Saun-Pujor和Joan CarlesLlurd6s-Coit(1995)研究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利用废弃工厂的旧址,通过将原有的机器、设备及厂房建筑等进行保护和再利用,使人们能够通过这些原有遗迹了解工业文化,同时具有观光、休闲及旅游功能[1]。但是工业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与国外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更多的是注重工业旅游概念的探索。本国学者将工业旅游的概念界定如下:工业旅游是借助历史遗存的以及现有的企业、工厂等经营场所,借助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生产过程、工艺流程、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以及独特的工业遗产历史、工业发展成就等工业相关因素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设计包装、营销策划作为旅游吸引物,满足顾客精神享受及物质需求的体验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高工业企业效益的旅游与工业相融合交叉的专项主题式旅游项目[2]。
(二)工业旅游的特点。工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为其一新的分支。目前,工业资源中吸引功能较强的主要是一些人们不常见的生产过程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综合来说,工业旅游有如下显著特点:
(1)可进入性强。能够将自己的资源用于发展旅游的工业企业,由于工业选址的要求,大多分布在市郊,甚至室内,交通便利,旅游交通费用低廉,减弱了人们因交通问题而不能出游的限制。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一些大中城市有99%的游客均愿利用周末到郊区旅游,工业旅游的开发则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一愿望。(2)地域性。工业产业的分布不如自然资源具有较好的客观限制性,但其分布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这就决定了以此为基础的工业旅游资源也具有地域性。如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区多以高科技工业和出口创汇的加工业为主,中西部地区则以资源型工业、重工业为主。这是与各地区的资源赋存条件、经济地理环境和我国经济政策分不开的。(3)动态性。一方面,相对于自然风光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置性,工业旅游资源具有可迁移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企业存在新旧更替的过程。原本进入旅游市场的一些厂家一旦落后于时代,其产品、工艺就丧失吸引力。(4)依附性较强。工业旅游除了要依托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外,工业企业的性质、生产流程、生产特色、科技含量、生产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等,决定了工业旅游的吸引力和观赏性,从而定了工业旅游具有较强的依附性。(5)季节适应性强。工业遗址、工厂和博物馆等工业旅游资源人文属性突出,自然属性相对较弱,受季节、气候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工业旅游具有很强的季节适应性性。
(三)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现实意义。旅游城市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比较优势明显的城市,无论是以自然风景资源见长,是以历史文化资源显优,还是以综合旅游资源著称的旅游城市,将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对城市有着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1)工业旅游对城市工业企业的意义。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推广优势企业的管理经验;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了解和开拓市场;有效地树立工业企业的良好形象。(2)工业旅游对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意义。促进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扩大旅游者的选择范围;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缩短产销距离,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拓展旅游资源的外延,拓宽旅游经营范围,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部分缓解旅游产品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3)工业旅游对城市产业整合的意义。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而旅游业对资源环境的要求较高,两者的结合,既促使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二、我国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不断成熟,相应的旅游产品形式也不断丰富起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工业旅游是对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的一种很好的补充。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旅游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相当差距。企业在进行工业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时一定要摆脱粗放式思维模式,力争做精做细、做出特色,惟有如此,我国的工业旅游才有可能从“方兴未艾”成长为“常盛不衰”。
由于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工业旅游发展与西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日益广泛、深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工业旅游的影响与塑造。新时期,中国的工业旅游在推出新型旅游线路和产品、形成相应接待规模、丰富接待形式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我国的工业旅游品牌尚未形成体系,尽管一些企业已经有了旅游项目的基础品牌。目前,中国的工业旅游,一些企业仅限于没有创造的展示和宣传模式,且大多数企业开发工业旅游是单打独斗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集群优势与品牌效应。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一般来说,旅游专业服务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的水平、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上。我国目前开发工业旅游的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一些经验,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工业旅游的要求。由于工业旅游涉及的内容比较专业,现在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岗位来运营旅游线路,培养专门的工作人员来接待游客。
(三)缺乏正确的营销和规划。在中国,大多数从事工业旅游营销者仅仅专注于行业或不完整的市场接待服务,现有的营销模式不能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吸引客户,局限于依靠旅行社。尽管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工业旅游项目,但在具体的系统操作运行中缺乏遵循市场规律和不具备战略的宏观规划。
三、国外工业旅游城市发展的借鉴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国外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状况,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德国鲁尔工业区衰败时,有政府主导成立的组织IBA Emscher通过强有力地领导作业,使鲁尔区发展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工业旅游地。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国内有城市许多著名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品牌,但遗憾的是特色旅游项目不突出。因此,城市可以提高创新意识。首先,可以整合现有的工业旅游资源,并建立城市和企业的工业旅游形象。其次,培养专业旅游人才,引进工业旅游专家,对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鼓励更多的创新思维。最后,与旅行社和宣传媒体合作,通过媒体广告和各种商业活动,宣传本城市的工业旅游,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产品内涵。旅游发展需要完整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支持。一方面,工业旅游城市可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比如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酒店餐饮等旅游接待单位的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在城市内建造以工业产品为主的旅游购物中,结合产品和文化特色,深度开发产品,体现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样,融合了参与性,文化内涵和知识魅力的工业旅游才能更好的持续发展。
四、我国新型工业旅游城市发展道路的思考
城市是现代社会文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工业化的开展,经济社会活动在城市聚集是世界各国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型周期波动扩张期,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劲的增长源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和发展潜力极大的旅游业,将以此为动力,拥有新的增长点,中国工业旅游也将迅速发展,走向成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工业旅游的内涵,可以适应现代旅游需求,推动城市旅游的持续发展,实现工业旅游与城市旅游发展的双赢。
作为传统旅游城市,发展工业旅游具有资源、客源、交通、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有力支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工业旅游的深度发展可以为传统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以资源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工业旅游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传统工业城市资源配置效率低、产业结构单一、配套产业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以资源型大企业为核心,众多小企业为其生产配套的关联模式和组织管理呈现会呈现出脆弱性和不合理性,会严重破坏当地的环境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旅游形式方面,由单纯工业旅游向多元化复合型旅游转型,树立整体意识。在单一工业旅游的基础上,开发娱乐休闲游、购物游、商务游等,丰富城市的旅游形象。同时,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应该是一种“人――自然―――社会”的复合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独立存在的个体。新型工业旅游城市应以整体论为核心,使整个城市能够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工业旅游发展模式新思考
城市工业旅游的内涵
对于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形式,如邓海云提出“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二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内容,如赵青提出“工业旅游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学习,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三是侧重工业旅游的目的,如姚宏提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四是从供给和需求即市场的角度阐述工业旅游,如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厦门大学王宝恒对工业旅游的综合性概括,如认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可见,目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工业和旅游业的角度进行的,大多是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特色产品或是工业企业的一个项目。
当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把工业旅游的内涵全面而细致地挖掘出来,工业旅游的深层内涵还应包括工业旅游的客体、组织形式、主体目的和意义等方面,因此要继续放大其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从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角度来研究工业旅游,以指导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实践。从城市产业的视角看工业旅游的发展,工业旅游应该是推动城市工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或工程;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工业旅游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角度革新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工业旅游的客体不仅包括上文定义中提到的与工业企业有关的东西,还有所有的可以整合的工业资源,包括历史工业文明,现有工业文化和对未来工业发展的设想。组织形式可以包括商务考察、参观猎奇、学习体验等,开发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工业企业,还应该有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开发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注重环境效益,追求工业旅游、旅游业、城市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综上分析,城市工业旅游是以城市一切可利用的与工业有关的资源为吸引物,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推动和参与,以考察、参观和学习的形式,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因此,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始点,而城市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过程。只有从政府的高度加以宏观组织和调控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工业旅游与一般工业旅游的比较
发展城市工业旅游的意义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城市产业发展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旅游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一种方式,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潜在和现实的意义。同时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个人,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5-7人就业,尤其为工业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工业旅游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距离。使旅游消费者亲眼目睹和体验企业及产品的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对企业产品的可信度。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工业旅游的机会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推动新产品的开发。再次,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可以把一些闲置的、陈旧的或者淘汰的设备改造成工业旅游景观或者接待设备,这对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很大的作用。最后工业企业通过工业旅游直接获取旅游收入,同时产生很大的正外部效应,为公司赢得无形资产。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吸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具有“富民”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可以创造产值,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具有“强市”的作用。旅游业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其它产业关联度较大。据wto统计分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为1:7。同时城市工业旅游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作用重大。首先,城市工业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资源的补充;其次,城市工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形式,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使得旅游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最后,工业旅游扩展了旅游业的市场空间,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城市工业旅游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有利于两个产业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进而推动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工业旅游推动城市发展
首先,城市工业旅游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城市工业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研究表明:工业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值可扩大2.7倍,国民收入可扩大1.36倍,投资可扩大0.25倍;发展中国家则相应扩大3.7倍、2.7倍和0.9倍。其次,城市工业旅游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城市就业压力。2000年青岛港各旅游企业创造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直接就业200多人。再次,城市工业旅游扩大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进而改善投资环境,对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城市工业旅游还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稀缺资源,工业旅游在城市其他旅游资源不丰富或特色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弥补手段。
工业与旅游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强大支撑,旅游业是工业发展的平台和窗口,一方面城市通过旅游业可以营销产品,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同时弥补工业发展中资金、人才的不足和市场空间的匮乏。工业是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的保证。
工业旅游的发展可以通过窗口和平台的作用推动工业的发展,还以新的旅游形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并通过产业的支撑使城市得到发展,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旅游业和工业,旅游业和工业又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发展系统。
参考文献:
1.邓海云.工业旅游前景看好.光明日报,2000.7.28
2.赵青.发挥地区优势开展工业旅游.辽宁经济,1999(9)
3.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2)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鄂州蒲团;SWOT分析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
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是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1988年,贝洛斯给出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常规的旅游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物”,可以看出这一概念更强调其自然性;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福利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要对生物多样性、当地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某种贡献”。
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农业生态旅游是迎合城市居民摆脱城市喧嚣和污染的环境、紧张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而希望到农村放松精神、舒展身心的要求产生的。一方面它可以满足进入工业时期特别是后工业时期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三、湖北鄂州蒲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分析
蒲团位于鄂州北部华容区,北接华容区中心,东北接临江乡,西北由武黄高速公路连接武汉洪山关山地区,西连庙岭镇,东接杜山乡,南达梁子湖风景区,东南达鄂州市中心。庙岭镇开发了红莲湖旅游区,目前主要开发了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成为湖北省唯一乡村高尔夫球场。以三国吴文化为主要吸引力,优美的湖光山色和吴文化底蕴使之成为鄂州旅游业的传统景点。
四、湖北鄂州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
(一)SWOT分析理论
所谓SWOT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二)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
1.优势
地理优越:蒲团乡所在的鄂州市位于鄂东南咸宁、黄冈、黄石等旅游城市的中心,鄂州市位于“长江旅游线”和“三国旅游线”的交叉口。蒲团乡位于鄂州市的腹地,位于红莲湖、五四湖、长港之间,属于丘陵地带的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
2.劣势
差异性不够强:各地在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项目时,要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起本地“农家乐”旅游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农家乐”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野营、野餐和四季垂钓等。
3.机遇
“农家乐”旅游前景:“农家乐”旅游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1)“农家乐”旅游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环境旅游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市人已开始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能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当地特色民俗风土人情。而“农家乐”旅游则正好能满足游客的这些需求。
4.挑战
周边几大景区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如梁子岛生态旅游区,它距蒲团乡的距离很短,它推出了湖光山色“渔家乐”旅游,举行湖上泛舟,环岛游,野营以及“农家乐”、“大家乐”等旅游项目。还有西山风景区、红莲湖度假区、莲花山旅游区、杜山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
五、总结
运用 SWOT系统分析法,来分析蒲团农业生态旅游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使蒲团农业生态旅游在其发展中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在其发展中所拥有的机会,化解威胁因素, 进而分析出蒲团农业生态旅游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把蒲团农业生态旅游SWOT分析图划分为四个象限,根据其所有的不同位置,应采取不同的旅游战略。
参考文献:
[0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02]Edward Inskeep 著.张凌云译.旅游规划—— 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M].2004.
[0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04]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05]王建军.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景观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6.
[06]谢雨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进展[J] .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李国利(2012)将旅游业定义为:“旅游业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各种服务和商品的综合性产业”。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用一种系统的、平等的、全球的、协调的方式,在保持和维护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使外地游客和接待地民众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其核心在于维护本地旅游行业、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和维护当地社会生活状态三者间的利益关系;本质是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应实现与自然、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绝不仅是一句单纯保护环境的口号,而应该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全方位的一个行动纲领。同时也是向传统旅游业、传统价值观念发出挑战的一次生态革命。
(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强劲和规模较大大的经济产业之一。
1、增加资金积累渠道和外汇成本节约
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能够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同时也能加快货币回笼速度,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国际旅游业发展获得物质基础和提供宝贵的经营管理经验。反过来发展国际旅游业可以快速增加外汇收入、节约外汇成本。
2、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首先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十分突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作用明显,会涉及到大量的就业机会。涉及到社会其它相关经济产业,包括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业、园林等各个产业。其次旅游业同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特点是就业范围广,可就业门槛低,就业层次较广,从社会吸收了众多新增劳动力以及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里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许多富余劳动力。以上特点让旅游业的发展辐射到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的流动,从而为社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优势
首先,福建是连接中部和东部旅游过渡地区,同时也是台湾和大陆之间连接的纽带,这对于开展闽―港-澳-台、闽―江―浙―赣等旅游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其次,福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同时作用下,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其中有清溪飞瀑温泉和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5000多种植物,数千种野生动物。福建的地形地貌多样,境内拥有熔岩景观、花岗岩景观、丹霞景观等等。福建海域广广阔,海岸线长,海滨旅游资源丰富,沙滩、岛屿、海湾较多。福建的品牌优势在于拥有五大传统的旅游品牌,即风景秀丽的武夷仙境、浪漫的鼓浪琴岛、神奇的客家土楼、悠久的海丝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圣神的妈祖朝觐。这一系列的品牌使得福建成为一个真正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二)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不足之处
1、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体制存在欠缺
近年来,福建经济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发展并不平衡。其中轻工业对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最大,重视轻工业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和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这也导致旅游经济被各界相对忽视。当下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虽然政府不断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同时在各个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相比对,所提供的支持仍显不足。1997年省政府了《关于加快旅游重点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其中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来看已经失败,部分内容目前来看则不可行。如发行旅游债券,允许税前还贷等规定,预算调节金减免等政策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2、资源发开不够合理,没有形成地方特色
福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从旅游文化资源角度上来说,旅游发展偏重于历史遗迹,如朱熹故居等,而忽视传统文化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如惠安女民俗文化、福建土楼文化、闽东畲族风情等等。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上看,偏重于知名度高的名胜景区,如集中建设福州、武夷山、厦门三大旅游中心,而忽视了对一些其它新的旅游景点或有潜力发展的景点的开发潜如瞿同山水、长乐金沙湾等。
三、福建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财政拨款是一地区发展旅游业最有效、最直接的政府扶持政策,但政府应从多方面加强政策上扶持旅游业,在金融、土地、财政、税收、市场开发等等方面均应该加以扶持。此外政府需要加快完善旅游组织结构划分,完善旅游产业功能定位。优化旅行社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从不同方面推动旅行社优胜劣汰,实现旅游产业服务主体也就是旅行社整体实力的提升。
为了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各级政府需要通过多个渠道筹措旅游建设专项资金,筹措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点)配套的交通、安全保障、环保卫生、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培训、重点旅游产品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等公共支出。
关键词:旅游;输入性疾病;传播;防治措施
一、旅游活动的涵义
对于何谓旅游活动,首先要从何谓旅游谈起。旅游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据惯例,从理论抽象出发给出的概念性定义;另一类是为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对旅游边界进行划定的技术性定义。对概念性定义,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将审美和自娱作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因而认为旅游是一种消闲活动,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是为了丰富其经历和文化教养。而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技术性的统计定义,“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并特别提出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拜”、“其他”。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上看,概念性定义强调旅游的消遣性,认为旅游是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动态的休闲行为。在技术性定义中,消遣性并非旅游的核心要素;只要离开惯常环境、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并且停留时间少于一年的出行,就可以看作是旅游。然而对于旅游的确切定义学术界仍然存在分歧,本人认同李天元对于旅游一词定义的描述: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显然旅游活动就是指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
二、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发生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很多传染性疾病,如痢疾、霍乱、甲型肝炎、口蹄疫、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结核病、非典型性肺炎等。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八种:一是经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里,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二是经水传播,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强度取决于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及频度、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的长短、饮水卫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卫生习惯等。三是经食物传播,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病(如结核病、白喉等)可经食物传播。四是接触传播。五是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指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病。六是经土壤传播,土壤受污染的机会很多,如人粪施肥使肠道病病原体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如钩虫卵、蛔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如破伤风、炭疸、气性坏疽等,若皮肤破损,可以经土壤引起感染。七是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传播。八是垂直传播,在产前期内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她的后代,称为垂直传播。
而疾病的发生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原发性与输入性。对于原发性疾病若能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其影响范围较小,控制难度较低;而对于输入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病人的流动而引起。流动线路越长,范围越大,其影响的范围越大,受影响的人口越多,控制和治疗难度越大,后果不堪想象。历史上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病,曾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创痛,它不仅夺去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并在短期内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公元6世纪,在东罗马帝国爆发的瘟疫肆虐了50年之久,造成上亿人死亡;1348-1351年在欧洲爆发的黑死病,三年时间夺去了6200万人的生命,几乎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1918年9月-1919年6月,在美国爆发的流感,10个月内造成世界范围内4000万人以上的死亡;1980年后出现的艾滋病迄今已经夺去超过2500万人的生命……近20多年来,由于全球人口流动的加剧、工业门类不断增加、病毒出现了抗药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使人类的致病因素也更加复杂,过去已经控制的疾病如霍乱、鼠疫等开始重新出现或扩大传播范围。一些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HIV/AIDS)、埃博拉病毒、军团病、禽流感和SARS等纷纷出现。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对旅游、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冲击尤其严重。众所周知,旅游消费是通过旅游者的移动来实现的,如果没有恰当的措施,旅游活动就成为众多输入性疾病产生的根源。因此,有必要对于由旅游活动带来的隐患采取一系列措施。
三、由旅游活动引发的输入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环保宣传,增强大众的环保意识
环保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恶化,人类的致病因素也越来越复杂。要想维持良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加强环保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工厂乱排乱放,市民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环保意识不强,使很多旅游景点的环保问题让人担忧,所去景点旅游者的健康状况也就难以保证。
(二)定期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做到有病及时治疗,减少疾病的传播源
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是维持良好身体状况的有效措施之一。大多数单位都已经制定职工年度体检制度。但在广大乡村地区这项制度难以付诸实施。一方面,中国存在城乡收入差距,乡村居民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薄弱,小病在家自己看,大病才进医院瞧,主动进医院体检的村民几乎廖廖无几;另外,乡村的医疗机构及医疗设施设备不够完善,也是影响村民积极主动看病的又一因素。
(三)旅游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卫生部门合作,要求旅游者出游之前进行体检,对于患有传染病者不得出游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企业大批涌现,旅游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争夺客源本来就是旅游企业竞争的首要目标,然而,在市场存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争夺客源往往成为很多企业的唯一目标,从而忽视了游客的身体健康状况。
(四)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传染病患者外出旅游或从事旅游业
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是集人力、财力、智力于一体的竞争。中国的旅游业与国外相比起步较迟,而安徽的旅游业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及用人机制都不健全,旅游人力资源及旅游客源较为短缺,从而忽视了从业人员及客源的健康状况。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制法规,要求所有从业人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在岗职工也应要求定期体检,确保患病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尤其是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治愈之前不得上岗。
(五)旅游景点应设有医疗机构,让旅游者患病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疾病传播的可能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居民出游率不断提高,旅游企业不断涌现,新的旅游景点层出不穷。然而与旅游景点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医疗设施几乎空白。对于一些年老体弱的旅游者来说,经历了旅游的长途跋涉之后,很容易患病,由于景点缺少医疗设施,患病的旅游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机率。
(六)掌握相关知识,谨防旅游疾病的发生
旅游者出现各种不同的疾病,直接或间接与旅游活动有关,称之为旅游性疾病。旅游,是现代生活中一项有益的活动。长假中和同事或亲朋好友一起旅游是件乐事,但由于旅途疲劳、饮食不当、水土不服等原因,会导致一些旅游性疾病的发生。如呼吸道疾病、急性腹泻、急性心血管疾病,关节疾病等。出门在外,身体的保健相当重要,若不幸感染肠胃疾病或是发生腹泻,不但扫兴也影响旅游品质,因此事先的预防与具备相关常识以便加以适当处理,是旅游前要做的功课。
参考文献:
1、贝凤岩,郝晓兰.旅游经济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经济文化类型 竹海镇 发展 新定义
一、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概念
20世纪50年代,苏联民族学家切博克萨罗夫、托尔斯托夫等提出了“经济文化类型”理论,通过对民族生存居住环境的分析,参考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民族文化的趋同比对和趋异比对。此理论的基本定义是:“居住在有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经济文化类型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第二,经济文化类型具有超地区的特征;第三,每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第四,经济文化类型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含产生更替或进化现象;第五,各种经济文化类型均有各自的历史年龄。”
20世纪60年代苏联民族学家切博克萨罗夫与我国著名民族学者林耀华共同撰写的《中国经济文化类型》一文,则是将该理论具体应用于对中国民族的研究。此后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经济文化类型概念,并对其内容和应用方法进行了扩展和规范。中国学者给经济文化类型定义为:“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有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在我国,分布最广、最主要的类型是农耕型经济文化类型组。
下面,笔者将以我国四川省竹海镇为例来探讨我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与变化。
二、竹海镇经济文化类型的发展变化
1.竹海镇的生态基础
竹海镇位于四川省长宁县境中部,东起蜀南竹海,西至井江、铜锣乡界,南与龙头镇毗邻,北与长宁镇接壤。其总人口为2.65万人,面积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285亩。该镇地势南高北低,大多为浅丘地,四面山形环绕;育江河贯穿全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水稻和喜热果树等作物地生长。该地区的蜀南竹海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竹资源,可谓是竹的海洋,7万余亩翠竹覆盖了27条峻岭、500多座峰峦。这里生长着15属58种竹子,除盛产常见的楠竹、水竹、慈竹外,还有紫竹、罗汉竹、人面竹、鸳鸯竹等珍稀竹种。在茫茫的竹海中,还零星地生长着桫椤、兰花、楠木、蕨树等珍稀植物;栖息着竹鼠、竹蛙、箐鸡、琴蛙、竹叶青等竹海特有的动物;林中除了产竹笋,还有许多名贵的菌类:竹荪、猴头菇、灵芝、山塔菌等。据统计,竹海所产的中草药不下200种,堪称一个天然的大药园。
2.竹海镇居民的生计方式
由于竹海镇的地理位置、水文条件和气候因素等原因,该地区形成了以平原集约农耕型为传统的经济文化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在该地区的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少数苗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定居于此。竹海镇居民以种植水稻、果树等农业活动为生。由于该地区有丰富的竹资源,该地区形成了以采集竹笋、竹荪等特色植物为辅的农业活动。
随着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该地区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多,外出打工者多为16―50周岁的男性,留守在竹海镇继续从事农业活动的多为妇女以及50周岁以上的男性。此时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正在发生悄然的变化。
竹海镇与我国著名风景区蜀南竹海毗邻,自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来,蜀南竹海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当地旅游业的兴起使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化。竹海镇居民开始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要职业,为来此旅游的游客提供住宿、特色小吃及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笔者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当前所从事旅游职业的调查,调查居民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62.1%和37.9%,其原因与部分男性外出打工有关;被调查者中大部分是33到48岁的中年人,占总数的38.2%;受教育程度半数以上为初中水平,占59.1%; 超过半数的人全职从事旅游工作,所占比例为52.3%;大多数人喜欢从事旅游工作,比例占到69.7%。由此调查结果可见,该地区居民已经从传统的以种植农业为主的农业活动转为了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商业活动。
3.竹海镇居民的意识形态
该地区居民在改变其职业的同时,对待旅游服务这一行业也有着相当高的积极性。旅游服务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收入是过去种植农作物收入的数倍,该地区居民多年来依靠旅游的饭碗致富起来,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这一行业中来。自四川省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借助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春风,蜀南竹海景区的基础设施改造焕然一新,不仅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也给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这就更加坚定了居民对旅游服务这一行业的肯定与坚持。该地区居民已经从从前“要致富,多种树”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成了“旅游致富”的新观念。此时,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收入已经占其全年收入的90%以上,这个数据表示,该地区的经济结构已经从以农业为主转变成了以旅游产业为支柱的新结构。
三、我国传统经济文化类型正在悄然改变
竹海镇的经济结构类型的变化预示着传统的平原集约农耕型经济文化类型已逐渐转变为旅游―农耕复合型的经济文化类型,该地区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也表现了我国传统的经济文化类型正在从原生态型逐渐转变为市场型。
经济文化类型包含的生态基础、生计方式、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形式及各类典章制度等几个重要因素,在今天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改变。以竹海镇为例不难看出,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在我国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工业和第三产业也正快速发展起来,这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谋生手段逐渐被其他行业所代替。人们谋生手段的改变也就导致了其所在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整个意识形态的改变。当经济文化类型的几个重要因素发生改变后,我们就需要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重新作出定义和判断,以适应对该地区的居民与社区的研究与了解。
参考文献:
[1]杨国涛等.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