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大学班级管理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班级管理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班级管理规划

第1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班级精细化管理;经管类创新班;成就动机理论

1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提出

大学班级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载体,是老师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基本媒介。“90后”大学生集体意识淡薄,导致许多班级管理效力减弱。传统的班级管理存在班级管理目标虚化、班级管理过程僵化、班级管理方式行政化等现实问题,难以激发大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许多班级呈现集体“涣散”、“麻木”的惨状。然而大学班级是高校进行教书育人的最基本单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归属感的基本组织,也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初级课堂。班级这一原来具有严密组织性、纪律性的集体组织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变革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力,是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能和培养大学生能力的迫切需要。精细化管理源于日本上世纪50年代的企业管理理念,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将管理精细化,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先进、完善的教育管理理念。应用于学生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先进、完善的教育管理理念,对高校班级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级精细化管理也是未来学校教育及管理的发展趋势。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近年来,人们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者发现对于成就动机的培养只有在科学理论地指导下,系统地安排适宜于成就动机不同层次的具体训练,并同有效的自我监控学习行为指导结合起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具体进步,体验到努力的有效性,通过学习的成功唤起积极的情感反应,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其与学习有关的自我效能感乃至整个自我观念,提高目标明确的学业成就动机、成就行为及其结果。班级精细化管理,在学校层面上,是学校班级管理的创新,将整体提升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服务质量。在教师层面上,可以为学生工作者的职业成长提供指导。在方法层面上,考虑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班级管理方法研究,为班级管理方法寻找科学依据,从而能够有效保证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信、效度和可操作性。在实践层面上,试图立足于新的教育观念,进行班级管理实践操作的系统研究,并形成一定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固定的工作平台和长效的工作机制,也可在其他班级中示范、辐射和推广。

2以创新班为载体的班级精细化管理实践

湖北工业大学经管创新班建立于2013年,至今已经有4年的发展历史。创新班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实施“小班授课”和讨论式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配备特定专业导师,指导学习、科研活动,享有学校优势资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班学生是从大一新生第一学期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中面试选拔而出,他们普遍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英文能力较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较高,是全校学生中的佼佼者。进入创新班的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优越感,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意愿和竞争意识,对自身要求较高,对班级的依赖性较低。笔者在创新班创立初期就全面负责创新班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既是班主任,又是辅导员。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创新班管理需求,因而,一直在探索一种更为先进、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在四年的创新班管理实践中尝试运用了职业生涯规划课、教练技术、团体辅导、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进行指导,效果良好;在对班委的选拔、组建、培训、授权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管理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这一特征,笔者在成就动机理论的指导下,依托经管类创新班班级这一载体,探讨大学班级精细化管理问题,为改善和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为大学学生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事实依据。

3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探索

班级精细化管理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1)宏观层面:以成就动机为引导进行班级文化的塑造、班级凝聚力建设;促进班集体内部专业不同的融合;分析班级与外部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的关系。(2)中观层面:①将教练技术应用于班委的选拔、培训、授权。②打造同质化寝室:以成就目标相似为原则给班级成员分寝室,大体分为考研、就业、创业三类,同类学生在寝室中相互影响,形成一定寝室文化。(3)微观层面:班级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学生,因此管理必须充分遵循每个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分级管理:大一规划,确立成就目标;大二实践,调整成就目标;大三创新,丰富成就目标;大四定性,实现成就目标。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性能力培养。(4)在精细化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运用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教练技术等多种技巧和方法。

4实施班级精细化管理的难点

班主任和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将教练技术应用于班委管理和培训,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应用于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广泛的覆盖面,无论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是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班级管理的中观层面———寝室管理过程中,理想状态是将成就目标相似的学生分在一个寝室,以形成一定的寝室文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现实难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个人意愿,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硬件条件资源的限制,能不能进行这样的分配。此种班级管理模式是基于多年班级管理实践经验而来,还需要从实践中寻求经验、发现规律、不断加以改进。

作者:吴婷婷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美】DEBBIESILVER著.激发学生成就动机引导学生迈向成功的策略[M].吴艳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张林、黎兵、刘永兴,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综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6)

3黄磊、王英国,中国石油大学基于专业特色培养需要的班级精细化管理研究,2015.2

4神彦飞、金绍荣,大学班级管理效力提升:困境、模式与路径,2014.2

5刘开标,大学生班级管理“双轨”模式探析———对北京大学本科生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互动问题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4)

6高凌风、陈文亮,当代大学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第2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一、以就业为切入点,实施班级教育管理,规划大学新生发展目标。

班级管理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立足于学生长期的、终生的职业发展,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大学的全过程。重点抓好新生入学启蒙教育,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上大学干什么”、“大学期间怎么过”、“毕业以后做什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引导他们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使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未来职业相适应。为了引领学生做好规划,管理者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如“就业从大一开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能力”等)、组织高年级与低年级班级之间的思想、学习、考研等方面的交流,开阔思维视野,全面规划自己,逐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提倡新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加各种社会工作机会(如鼓励学生加入班委会、各级学生会及各大学生社团担任兼职工作),注重多种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培养,锻炼提高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领导艺术才能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目标,就没有奋斗方向。所以不论是开学初,还是学期中和学期末,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都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有能力实现的近期目标与学期目标等,并且督促学生天天坚持,引导学生学会自查,和同学之间互查,力求养成习惯[2],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强化分型和模块式教育教学管理及培养。

首先,以班风、学风建设为重点,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求学深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班风、学风建设为重点,使学生明确就业的现实压力,明确“四年我来做什么,四年后我去干什么”。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思想,并告诫学生时常“换位思考”,不断强化班级管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建设和谐、向上的班集体,引导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从成功的典范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传授学习方法,鼓励和引导部分学生从自身学习基础和能力出发选择报考研究生,同时加强专业教师的考研指导工作,使学生考研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针对不同就业心理,分别进行就业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班级管理只有用“心”管理,才会孕育出一个个真、善、美的心灵,培养出一班好学生,带出一个好班级。教育管理者只有心中有学生,才有可能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结合农科专业特点,针对目前大部分同学在企业、事业单位就业这一现实问题,班级管理把低年级学生锻炼吃苦耐劳、扎实肯干、专业技能强、适应性广的优秀品质作为培养目标;而对高年级则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学生先生存,后就业;先就业,后创业。同时,平时注意调动班干部、宿舍长、入党积极分子等班级骨干,由点影响面,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对于想做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尽力帮助他们特别强化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如三笔字、普通话、教师技能等,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提供可能。对于准备自主创业的学生及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公司营销工作等领域的毕业生都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指导和培训。

三、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就业潜能。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导师引领为辅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特色活动,使学生明确目标、把握方向、锻炼技能、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就业培养潜能。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生活目标,大一举办“明确目标、把握方向”的师生讨论座谈会;为了使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文采、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彼此心情,共享有益信息,指导大二班级学生共同制作班内刊物,记录班级所有大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他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学好专业课,指导大二班级开展了“学知识求进步”的专业课外实践活动,同学们在野外互帮互助、共同协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准备考研的学生讲解考研心得,指点迷津,指导大三班级举办了“走进考研”的考研指导讲座和经验交流会,请相关老师和考取研究生的师兄师姐为学生讲解有关考研的具体问题,从方法上做出指导,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备战考研。

四、以就业为导向、以“453”为主线进行班级管理及实践技能培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453”即通过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的五类实践技能训练不断,从而实现三项就业目标。五类实践训练包括专业技能训练、科研技能训练、实验实习训练、课题研究、教师技能训练;三项就业目标包括继续深造考研(读博)、就业和创业。与此同时,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科技下乡、青年志愿者小分队、参加大中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等,指导学生顶岗实践,进行岗前培训,引领学生最终成长成才。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开放实验室管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实现[3],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第3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 班级管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13-01

1 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 班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

高校班级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工作,班级管理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高校学生管理一般是由学校、院系、班主任、班级组成的管理体系。班级是这个管理体系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良好的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将无法正常运行。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教育等许多问题都需要开展班级工作来完成。

1.2 班级管理是学生安心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

高校班级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为班级的每位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让同学们安心学习,愉快生活。良好班风的建设,需要每位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正确的班级管理。班级内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娱乐活动、能力培养、素质提升等,都为同学们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1.3 目前高校班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3.1 学生没有制定长远学习和生活目标

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制定长远学习和生活目标,因而平时总是觉得空虚、无聊,一天无所事事,逃学、厌学、泡网吧、打游戏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的课堂和中学有了较大的差别,学生们可以自主选课、上课,不上课的时间也较多,有了这么多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合理规划时间,也没有合理运用时间,而是睡懒觉,上网等活动把许多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久而久之,人也颓废了,不求上进,原有的理想与抱负都抛之脑后,学习生活失去了目标也就缺乏了动力。

1.3.2 班级集体荣誉感不强

目前不少大学生思想觉悟不够高,集体荣誉感不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到班级这一大集体要想创建好,需要班级的所有同学的共同努力。平时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大局意识,专做独行侠,对班级的事情常常表现的事不关己、漠不关心。没有班级概念,更谈不上为班级建设出把力,为班级管理做贡献。

1.3.3 班级内特殊群体影响整个班级管理

在大学的班级中,总是存在这样一些特殊群体:一是学习困难生,原来上学的时候基础不好,跟不上现在的学习,学习生活压力大;二是心理困难生,受自身成长经历和家庭因素影响,产生心理疾病,抑郁,烦躁;三是经济困难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要缴清学费,还要解决吃饭问题。

1.3.4 学分制给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学分制的实行,使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全在一个教室上课,全班同学课余时间也不太一致,这样一个班级的同学就失去了共同学习的空间和相对一致的时间。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很难找到统一时间,班级活动受到了限制,学生在一个班级同学之间的接触减少了,交流的机会少了,班级团体意识也就淡了。

1.3.5 扩招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校扩招为更多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班级中学生层次差异明显,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给班级教育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往往是需要关注的学生太多,班主任辅导员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2 对高校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以人为本,管理更加人性化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三个一切”的目标,即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而努力,学生工作者要改变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用制度压制学生,管理学生,要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尽量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2 制定系统、符合班级实际的班级管理目标

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先决条件是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后,就要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来了解班级,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搞清班级的基本情况以后,指导班级提出长远的奋斗目标。班主任在组织学生确定班级目标时可循序渐进,将目标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个层次,确定奋斗目标必须实事求是,既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又要符合学校的要求,更要符合班级的实际,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且让学生参与制定管理目标,使他们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

2.3 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建设制度要先行,制度是保障,各班级根据大学生行为规范,大学生守则等制定符合实际的班级建设制度,这类制度包括学习类、生活类、事务类、党团工作类、特殊事故处理等,并且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宽严有度、奖罚分明、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科学管理体制。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使学生更加明确应从哪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把被动的遵章守纪变成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习惯。

2.4 抓好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管理班级,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日常管理中还要依托学生干部,要以学生干部为抓手搞好班级建设。结合现在大学生的特点,老办法,老套路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水平,要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使学生干部敢于、勇于和能够创新的开展工作。要求学生干部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如学习上进、遵守纪律、勤于工作、乐于为同学服务,并尽量做到任劳任怨;做事待人,心平气和,处理问题讲原则等,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取得同学的信任。

2.5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凝聚力是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力,班主任要向把班级建设好,就要使学生“心向一处想、劲向一处使”。通过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学会遵守有关规定,相互理解,彼此宽容;加强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党,增强责任感,端正入党动机;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一开始就制定学习目标,向着制定目标奋斗。

2.6 主动沟通、关注特殊群体

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平时把班会、宿舍辅导、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平常工作中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生、经济困难生、心理困难生的教育和成长,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教育和沟通方式,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和沟通的效果。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高校班级管理着要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地总结、探索和创新,制定目标、找准方向、明确思路,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待班级工作,才能在实际中取得新突破和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班级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效、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提升班级凝聚力,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五个方面的探索,提出了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的模式,以期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学;班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04-02

班级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班级管理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质拓展,任何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到及其重要的位置。高效、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提升班级凝聚力,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入学率不断攀升,大学班级数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造成班级数量和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与学生工作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学生事务性工作繁多,班级管理者无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学分制下,跑班上课形式的普遍实施,学生流动性增大,造成班级凝聚力缺乏”,班集体观念淡化,活动积极性较低。现阶段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各有差异,学生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充斥着自我中心思想和功利主义色彩。再加上大多数的班级管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新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剧了班级管理难度,而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造成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热情低下,班风学风极为不良,旷课、沉迷网络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高校班级管理工作。

1 明确和完善“学生观”,厘清班级管理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学生观这一概念,蔡国春认为学生观是指“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的总得看法和根本观点,反映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朱孔军认为学生观是对大学生的基本看法,是对大学生基本特点的认识和判断,它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一切教育管理行为都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这是最基本的学生观,班主任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要相信所有学生在班级的管理中都能变的非常优秀,明确和完善学生观,对学生工作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对班级学生要充满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随时注意自身角色转换,当好“几种人”,做学生的贴心人、亲人、引路人,做他们生活中的朋友,学业上的导师。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明确和完善学生观,要从观念上推进班级管理的专业化进程。

同时,要结合实际,厘清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班主任应珍视的核心价值观。当前,有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民主管理,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也要秉持着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来指引班级管理各方面的具体实践。

2 完善班级管理层次,构建高效学生干部队伍

班级管理上应该确立管理形态,完善班级管理层次,通过班级民主选举投票产生班委成员,将班委成员构成覆盖到班级组织的各个方面,如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心理委员、体育委员等等,狠抓学生骨干,发挥先锋带头作用,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做班级导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给予全面指导,发挥专业党支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一帮一,党员进宿舍,辅助班级管理,通过主抓学生干部、学生骨干、导生、党员等进行班级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和积极作用,以他们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动影响、辐射周围同学,从而从根本上带动整个班级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要明确和完善学生干部队伍自身角色,使每个学生干部能够承担不同的管理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定期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包括班级管理思想、管理艺术以及常见班级管理问题等,建立学生干部长效交流沟通和考核机制,实行工作汇报和成绩能力考核,及时处理学生干部反应的突出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构建一支班级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来构建一支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

3 建立完善管理体制,统筹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去建立、修改和完善班级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众所周知,一个好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明确如何做好大学职业规划,如何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班级成员日常行为规范、早晚自习制度、操行评定制度、周末主题班会制度、课外学分卡制度、学生成员档案、奖助制度等,形成一定的规范,给予班级管理一定自,充分的信任学生,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制定规章制度,自己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要汇总每个学生的信息,以便能及时跟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

在建立完善班级管理体制的同时,要以学生成才发展为出发点,要统筹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学生工作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由教育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方向转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扩展班级管理内涵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具有较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形的”。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行为的规范、进取精神的激发,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便于班级的管理。为了做好班级管理,扩展班级管理内涵,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学风建设,注重环境育人,让班级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进步。要加强感恩教育,注重以情育人,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充分融入到班级体中去。开展每周日晚点名主题班会,注重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每周讲堂、专业课程趣味竞赛等,促进学生能力锻炼和素质提升。通过这些举措,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也扩展了班级管理内涵。

5 强化班主任工作职责,丰富班主任工作内容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对全班所有学生负责,全面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班主任要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使命,坚持不懈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加强班级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班主任要丰富班级管理内容,积极关注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各类学生活动竞赛,学生学术作品、科研立项、专业竞赛、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组织开展班级体活动,贴近专业课程、贴近生活,促进班级交流,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和体质锻炼,加强学生宿舍和课堂管理,实施“一二五”和“二三四五”项目,即每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与专业老师联系一次,每周走访一个宿舍、每周到课堂听两次课,每周找五个学生交心谈心,组织开展二次考试、举办三场经验交流会、进行三项竞赛、开展四项活动。同时,积极运用QQ、QQ群、微博、微信、飞信联系班级体和班级同学,通过网络平台跟学生沟通交流,拉近跟他们的距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情况,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朱继光,李浩野.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3,(6).

[2]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观与学生事务观之比较[J].江苏高教,2001,(4).

第5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 班级文化 实践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班级文化有广义文化和狭义之分。广义班级文化是指全体班级成员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班级文化则指班级所表现出来的被所有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目标、规范、信念、价值观等。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存在和取得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根据亲身参与西南交通大学众多班级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并结合自身长期担任班长的切身感受,主要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了尝试性阐述。

2 班级文化建设的现有主要问题

2.1 班级制度简单化

高等教育班级管理采取辅导员制度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但现行的辅导员一般而言均带班200人以上,按30人为一个班级来算,一个辅导员老师基本上带班数量为8个,很难顾及到每个班级的发展,在没有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设立和规范的时候,班级在进行制度建立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规范,最终导致班级制度建立的简单化以及可实施性差。

2.2 班级目标缺失化

班级文化重要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以班级目标为重要建设内容,但是现在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班级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导向。高等学校虽然有先进、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但依然是按照成绩为主导、活动为载体来判断一个班级的好坏。在21世纪,各类思潮如网络化、创业背景等影响下,一味的再强调班级的学习成绩或者文明寝室比率显然是行不通的。

2.3 班委分工模糊化

普遍意义上来看,现在高等教育班级中的班委设立一般为: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几类。但各类班委没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一旦学校、学院有任何工作分配到班级时,基本都是由班长接收信息再往下分配,如果分配不得当或者时间紧急则导致班长将班级工作大包大揽的做完。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负责任的班长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而其它班委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班长与其它班委之间没有沟通协作,班级凝聚力不强,久而久之,班长则只做分内的事不再关心班级同学和建设。

3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

3.1 班级精神文化

3.1.1 班级精神文化的基石——目标建设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的时间可分为长期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季度目标等。确定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方法有两点。第一,发挥全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召开研讨会共同商议根据学校及学院的本学年的工作重点和以往的经验将班级的学年目标制定出来,并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协商后作出决议。这样做的好处是集思广益,由实施主体商议出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共商的过程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情谊,增进师生友谊和联系,提高个体的综合素养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二,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根据班级情况直接制定出目标和决议。但是第二种方法具有较强的局限性,现有情况下,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所管辖的班级数目众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难摸清每一个班级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的目标可操作性较差。

3.1.2 班级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作为班级隐性文化之一的班级精神文化最重要的是班级核心价值观、信念的建立。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从的统一价值观,这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的原动力。统一的价值观得到认可程度越大,它所形成的班级文化氛围才能更好的化作无形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班级所有成员认可并主动维护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原则。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生存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归属和自我尊重成了最主要的需求。班集体只有建立起符合大多数成员需求的价值观才能达到获得尊崇和育人的目的,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如下一些方面:集体荣誉感的建立、毕业后去向的需求、有价值的大学生活范本、考试作弊的看法等。

3.1.3 班级精神文化的载体——班刊的建立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许多理想之花在这里开放,成功之路在这里开启。每一个人成年后都渴望能不断回顾自己从前的时光,当作怀念也当作审视自己。大学四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以忘怀并且不可磨灭的美好时光,通过班刊这样一种形式在记载每一位同学的大学生活可谓班级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班刊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诸多好处:第一,能够记载班级成员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增进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友谊。第二,记载班级在这四年中的变化和成就,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第三,在创办班刊的过程中发挥个体的特长,如写作、摄影等,锻炼了个人能力,增强了个体的综合素养。第四,加强班级对外宣传效果,增加班级与外界的联系,可以将班刊广泛传播于学院内部甚至其它院系。第五,为班级个体成员留下珍贵的记忆,在毕业以后甚至很多年后成为加强彼此联系的纽带,让集体的光辉闪耀的更加长远。

3.2 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组织构架及成员分工如下: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传统班级管理下,班级分为两个委员会,一个为班长带领的班委会,一个为团支书带领的团委会,每个委员会下最多设置四名班委共10名班级管理者(见图1)。班委会负责班级总体事务,团委会则负责团支部相关事务,两个委员会相互协作。以笔者所在高等学校班级人数为例,大多数院系班级基本人数为30人,此类模式最多能发挥10个人的管理和创造能力,如果加上该班级有寝室长8名,则剩余12人完全没有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利,只能听从指挥任人摆布。这部分同学的自我创造能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落后许多,更别提被他人尊重和自尊了。然而大多数班级由于班委分工不明确,许多班级的班长将班级除了有明确管理者以外的事务大包大揽,或者权责不分明导致的赏罚不分明让其他班委对于分配的任务拖拖拉拉,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班长则成了这个班的“保姆”,长期按照这种模式管理,班级管理建设形同虚设,除了班长以外的大多数同学没有感受到班级存在,没有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更没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

(2)人本主义理论下的新模式。以人为本的理论倡导班级每一个成员都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因此必须尽可能的发挥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作用,将班级成员设立在一定职位上,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尊重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理想状态是班级成员每一个人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是以一个30人的班级为例,笔者试着将班级划分为5个部门,每个部门下设事务小组,5个部门依照班级的各项事务共设12个小组(见图2),试图将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组织健全,机构完善的集体,并将全班30名同学都安排在一个岗位上发挥其作用。

图2人本主义思想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3.3 班级物质文化

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生活都是在寝室度过。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收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数目,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由此可见,班级成员生活的环境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1)寝室文化建设。各类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中关于寝室卫生的管理层出不穷,大多数学校采取四人一间寝室为一个基本单位,出台了繁多的寝室规章制度,如晚归制度、不得使用违章电器等等。各类文明寝室的评选工作也进行的轰轰烈烈,但一个班级如果没能很好的理解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则很难对班级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这就特别需要班级管理者针对寝室卫生、寝室文化出台一系列相关制度管理,加强寝室管理,营造多种多样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得大多数同学从寝室文化中受到关于个人的卫生和文化教育。

(2)走廊文化。走廊是班级建设最容易忽略的地方,走廊包括楼道的墙壁、寝室的门框、门头贴画和寝室命名等等。一个良好的班级管理者会运用多种手段来建立走廊文化,例如带领宣传委员对班级宣传栏进行设计和更新,带领生活委员为每个寝室门框上题上关于班级名称的特色对联等等。这些都是凸显走廊文化的意义所在,班级成员每一次路过这样的走廊自然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班级的认识和凝聚力自然增强不少。

参考文献

[1]张云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2]吴亮.浅谈高职院校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建设.高教视窗,2010.3.

[3]冯磊,卢莎.以人为本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科技信息.

第6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班级管理;大学生

一、大学班级管理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

(一)当前高校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现实瓶颈

1.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对班级管理造成冲击。为了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和灵活,目前高校普遍实行选课制。学生除了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外,在公共选修和专业选修的课程中可以完全打破专业和年级的限制,自由选择课程与任课教师。一方面选课制可以有效整合学校自身的资源,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这是教育方式方法的进步,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对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因为选课制无形中破坏了原有的班级体系,班级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大,经常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实情况,班集体概念淡化。

2.校园文化及社团的蓬勃兴起对班级建设的影响日益增强。与高中有着巨大区别的是,大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课余活动,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都在无形中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力。在众多的选择面前,班级活动如果不够出彩就很难抓住学生的目光。同时,宿舍小团体也在大学中广泛存在,经常出现一个宿舍的同学抱成一团,但与其他同班级同学互不相识的情况。因此,学生群体在无形中被各种其他组织分解。

3.辅导员与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双缺位”。从工作内容上来看,高校辅导员除了承担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承担着资助、职业规划发展以及宿舍管理等工作。这些基础性工作内容繁杂而琐碎,极大的消耗了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许多辅导员在此情况下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消耗在了一些基础工作上,在班级管理和班级骨干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精力有限。此外,在高中初中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严控之下学习和生活的,他们已经熟悉和习惯了程式化的学习生活方式。而大学更多要求的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尤其是在班级事务中,更多是在辅导员的带领下自己实现班级自治。这样就出现了辅导员和学生在班级管理问题上的双重问题。

(二)90后学生群体特点与其在班级管理中展现的网络新需求

1.90后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群体特点。这个时代赋予了90后更多独特性、多彩性和复杂性。第一,在价值取向上,90后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衰退,自我意识增长。第二,在学习上,重视生存技能的获得,轻视人文素养的提高。第三,在人际交往上,交往方式开放多样,动机不再单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当代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已远远超越班级,各种跨班级院系学校的交往十分普遍。

2.90后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网络新需求。第一,对有效信息的占有和获取。90后学生由于具有了网络这一有利信息工具加大了其对信息占有的可能性。因此,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学生自己能获得信息的平台广的同时,对信息给予者提供的信息量也就相应提出更好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和教师不可能再像以往一样作为信息的独家占有者掌握信息。因此,学生需要的不是大量的无效信息而是经过加工和提取的有效信息。第二,信息的及时与便捷。从传统的平面媒体如校报、海报等,再到广播,开班会等。这些形式的信息已经不能适应90后学生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由于传播周期相对较长,覆盖人群相对有限,传统的校园信息传播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信息的便捷要求。第三,海量班级资料的第三方存储。不仅学生发生着变化,沟通与学习方式也在历史发展的推移中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承载着大量的管理、学习信息传播功能。在纸质资料的缺点在网络时代被放大时,90后学生需要的是无纸化、便于编辑、高度共享、利于携带的学习资料。学生对网络平台上空间的占有逐步扩大。

二、新媒体在目前大学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和作用方式

(一)腾讯QQ与QQ群组

QQ群为大学班级同学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通过QQ群很方便的组织班级活动,同学之间可以就班级事务和学习问题在QQ群上展开讨论,辅导教师也可以在群中指导学生。依托QQ群将学生、老师连接成为一个完成的体系,实现沟通无阻,交流顺畅。通过群聊,学生可以交流学习、就业、生活、情感等各种问题。但问题在于在一方不在线的时候信息的及时性得不到保障。

(二)飞信平台

依靠飞信作为辅助管理可以解决各种因素造成的学生无法上网及时了解学校信息的问题,结合绝大多数学生拥有手机的实际情况,学校可以与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签订了建立手机短信群发系统平台协议。一旦学生拥有移动和联通手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及时掌握学校教务教学的动态和最新信息。

(三)社交网站

如人人网、开心网等。在人人网个人主页中辅导员可以通过日记的模式记录具有正面意义的个人随想。一方面让学生感觉辅导员的亲近,辅导员也是有喜怒哀乐的人。另一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发学生的思考。辅导员可以经常性转载时事评论等文章,在主页上这种宣传教育模式远比建立一个专题网站强迫学生去看要有效。

(四)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除了可传送文字、图片、表格等传统信息外,还可传送声音、动画、视频图像、计算机程序等多种媒体信息。邮件的优势就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匿名或非匿名电子邮件向教师咨询问题、反映情况,是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具有相当的私密性特点,这样可以使有些学生感到安全和隐私的保障。

(五)微博

微博在大学班级管理中发挥作用尚不明显,但对大学生个体社交有深刻影响。目前在校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内容多以娱乐为主,排在前四位的内容依次是:个人心情(70.2%)、兴趣爱好(59.5%)、校园事件(55.8%)、社会话题(47.6%)。这说明大学生喜欢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感和感兴趣的新鲜资讯,以秀或分享的形式通过微博予以呈现、传播和分享,对社会话题发表个人观点,进行政治参与。学生通过在微博实现搜索信息资源、放松娱乐的目的,同时也有维护人际关系、为学习服务的目的,少数人持有记录生活、结交新朋友、打发时间的目的。微博的草根化、圈群化、个性化这些明显特征契合了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敏锐前卫、渴望沟通交流和被关注的人格特质,很好地满足了他们社会化和媒体个性化的需要。

(六)微信

与微博相似,微信在大学班级管理中尚未发挥特殊作用。资费便宜、实用性强、娱乐化外延广、充分展现移动互联网的潮流性的特点都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兴趣社交的主动性和可能性。除了微信本身的客户端优势――可以通过QQ用户、手机通讯录等方式添加好友,还能通过LBS功能,查看附近的人和微信签名,通过兴趣相投而相知相识,这就是大学生中最为流行的社交方式了。微信是可以帮助大学生们体验社会化的社交方式。

三、基于访谈的网络工具再定位

(一)网络信息渠道的分化性选择

在访谈中发现,大学生群体在日常参与班级管理中偏好强度依次QQ,飞信,人人网,邮件等。根据每个网络工具的特长学生群体自身逐步将其功能单一化。QQ群聊主要成为班级成员沟通班级事务,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飞信由于其较为突出的及时性成为学生与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联系与沟通的首选工具。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在众多的沟通方式中最愿意受到辅导员来自飞信的通知。邮箱的使用一半多用于学生与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的互动。由于请教学术问题的次数和频率要远低于学生与辅导员的日常接触,因此邮件作为一种更为正式和能有效保有信息的方式而被广大学生选择。微信与微博的使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不常见,仅限于个体对个体,或者个体对小范围群体的沟通联系。微信与微博更具个人隐私性与娱乐性质。常见于学生对学校社团和其他相关学生组织动态的掌握。受访的学生干部中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一部分人认为可以通过网上互动沟通团结同学,小部分人认为网络具有共享、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在网络班级活动的访谈中,这一点也恰恰是学生觉得存在漏洞的地方。

(二)线上宣传线下活动选择

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辅导员和学校从教育角度试图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化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但学生自身来讲对网上活动普遍表现出一种淡漠。在“如果网络上搞一些班级活动,你最想参与的是哪一类,请举例说明”问题中,学生认为最想参与的仍旧是班级讨论,聊天。而活动方面则少许提到一些小的网络游戏。大部分学生表示仍旧愿意以线下活动的方式开展班级活动。学生普遍反映,网上活动对于每天不能见面的班级同学没有起到更强的拉近距离作用。网络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学生想参与活动的直接方式。网络功能的发挥重在宣传和沟通。而实际的班级集体活动仍在线下。以面对面的形式展开更能吸引学生。

四、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大学网络班级管理体系构建

(一)飞信是重要、紧急通知的主要方式

以辅导员、教师为主体。基本要求为辅导员运用飞信添加所有学生好友,并在飞信中对学生群体加以分组。在实际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实践验证可行的分组方式有:班级/专业为单位,以寝室长为单位,以特困学生为单位,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单位,以班委为单位,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单位等。分组尽量详细和适用于工作对象特征。辅导员飞信群组的建立不意味着辅导员承担所有的信息任务而在重要和紧急信息的。在访谈中90%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来自辅导员飞信的相关通知。同时,由于大学辅导员带班人数较多与学生单独交流接触较少,飞信可以适当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二)QQ群是有较深厚基础的班级日常信息平台

由于大部分学生从高中,甚至初中时代起就开始使用QQ这一网络聊天工具,所以在覆盖面上讲QQ具有其他新媒体不具有的先天优势。因此,在一些班级日常信息时,QQ和QQ群仍是主要阵地。同时,QQ群以及QQ空间的存储功能也为班级信息的存储提供了空间。具体操作中应以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为主体,在QQ群组中担任管理员,对群内秩序加以维护。例如,每个学期学习委员对本班成绩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考试分析报告。以PPT,图表等形式到班级公共空间。并将部分任课教师的网络资源在班级公共空间进行共享。以宣传委员为搜集整理主体,负责班级攻公共空间的图片、视频制作和上传等。

(三)微博、微信是最具吸引力的班级服务信息途径

微博和微信的迅速兴起无形中改变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新媒体工具微信和微博在用户黏性上急剧增强,其崭新的互动形式成为了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关键。在此前提下,合理的运用微博和微信将有助于思政工作的开展和提升。但是由于微信和微博的特点,所以可以将服务类信息依托微博和微信,将平时显得高大上的思政教育内容以寓教于乐的形式通过微博和微信的方式传播给学生。微博和微信的使用更多的是轻松、愉快的休闲服务类信息,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压力,从而乐于接受信息。这从本质上与通知、学习类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参考文献

[1]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2]高凌风,陈文亮.当代大学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2)

[3]薛常兵,丁璐,盛菲.浅谈网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第7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一、理论综述

(一)胜任力

美国学者戴维•麦克利兰(1973)正式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特征,这种特征将同种类工作中的优秀者和合格者相区别并体现个体的绩效,具体包括:价值观、动机、专业知识、认知力和行为能力等。斯班瑟认为:胜任力是与工作中的相关绩效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人的内在特征[2]。弗莱彻认为:胜任力是个体可以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集合,这些行为具有具体化、可测量、可观察等特征。本研究认为胜任力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说,胜任力是具体职位胜任力、一般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集合。而从狭义上来看,胜任力是在指某个组织中的具体工作岗位上,绩效优秀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可客观评价的个体特征和有助于实现高绩效的行为能力。本研究中所指的“胜任力”是指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和素质特征。这些行为、技能和素质特征必须是可衡量的、可观察的、可指导的。

(二)团队胜任力

团队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知识结构合理,能力水平相近,行动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胜任力是以团队成员个人的胜任力为基础,是成员个人知识储备、各项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但个体胜任力与团队胜任力这两个概念不同,团队胜任力主要侧重团队成员之间的灵活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互补性,以及协调统一,以团队为整体考虑,强调成员个人的胜任力应统一于团队整体的胜任力[3]。团队胜任力包括团队完成绩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和能力以及团队的意志和信念。

(三)团队胜任力模型

团队胜任力的构建是通过团队胜任力模型来实现的,团队胜任力模型是某个团队完成特定目标所需的各项胜任力的组合,反映团队所含胜任力的一种结构关系[4],为构建高效胜任力团队提供理论依据。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意义

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团队完成高校分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团队内部成员及班级内部成员所处年级的变化带来的思想方面的变化以及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有侧重的、灵活有效的组织活动、监督管理和营造班级文化。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可以条理清晰的将团队胜任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因此,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对高校班级管理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建立的原则

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既要考虑高校班级管理的特点和班级当时的实际,又要遵循结构精简、容易区分和便于理解等原则[5]。既要与班级所在的系或学院的领导、辅导员以及管理专家进行研讨,提高团队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要与班级所有成员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升团队胜任力模型的可行性。1.系统化原则。美国籍印度学者普拉哈拉德率先关注团队胜任力,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中指出团队胜任力的本质是团队的竞争力,团队胜任力的构建应围绕组织进入潜在市场的能力、对产品的积极贡献和难以模仿的优势等三个方面,注重系统性。因此,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从自我管理能力、对班级成员成长的贡献和其他班级难以模仿的特色出发,系统构建本班级管理团队的胜任力。2.关键性原则。在高校班级管理团队中,管理团队精神、管理团队个体的成长和学习工作的效率并不是稳定的,作为班级管理团队的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团队的细微变化,并相应调整团队工作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构建班级管理团队时,把握管理团队胜任力的关键因素,搭好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的骨架。3.全面化原则。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达到优秀绩效的、能够被准确测量的团队特征的集合。但整个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中包含很多因素,应尽可能的将团队胜任力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降低团队胜任力因素的片面性,以保证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建立的流程

1.收集数据阶段。主要采用专家小组的方法,辅以事件访谈法,并参照企业或其他组织管理团队的胜任力模型,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通过对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系主任和班级的学生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班级现行情况、管理结构和主要方向。同时讨论班级管理团队中成员的主要职责和管理活动等。2.模型构建阶段。在前一阶段收集的数据基础上,与班级成员进行交流,收集补充相关信息,进行进一步整理分析。与院系领导、专家和辅导员举行座谈会进行研讨,确保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模型测评阶段。在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设计完成后,聘请相关专家、辅导员和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在理论上对胜任力模型进行验证。测评的重点是管理团队内部不同级别成员之间胜任力指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同级别中的胜任力指标是否属于同一水平[6]。4.模型调整阶段。在对模型测评后,管理专家、辅导员以及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员运用各种手段,测评管理团队成员个人的胜任力水平。根据确定的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和大学班级管理团队的自身特点,通过情景模仿,描述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应有的实际行为,对成型的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进行调整。5.模型应用阶段。邀请受过测评专业训练和测评经验的人员,对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员进行跟踪调查,并根据成员的行为表现编写成员个人的胜任力分析报告,帮助团队成员了解自己的胜任力,以及未来需要调整和发展的方向[7]。邀请专业人士汇总班级管理团队所涉及成员的分析报告,形成系统性综合报告分析,与事前所要求的成员胜任力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再次进行人员选拔和调整。

(四)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现有高校管理团队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以班级干部管理团队为研究对象,对管理团队能力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高效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对于高效班级建设来讲,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高效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包括基本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五个部分的内生潜变量,依据已有研究,并结合现实情况下对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能力的需求,将内生潜变量再次进行细分。

三、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意义1.通过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不仅可以参与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而且通过对管理团队成员胜任力的测评,使得每个人都有

机会参与并监督班级管理团队。因此,班级成员不仅是被管理者,而且是监督者和潜在的管理者。2.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强调个性,对于科学、民主和平等的诉求不断增强,通过班级管理团队对班级的重大事情进行决策,能将全班的意见反应到管理团队中,充分体现了对全班同学的认可与尊重。3.有利于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班级管理团队,为班级的每位同学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有助于激发班级成员的潜能,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增强集体意识等。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班级成员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大幅提升。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过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管理团队的成员是通过模型选的,由自身的能力决定,避免了班干部选举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工作中,团队成员间积极配合主动帮助,有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构成

根据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高效班级管理团队。班级管理团队应依据团队胜任力模型围绕学生工作,引导大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的发展服务。班级管理团队应是“实干队伍”,每个人都是“精兵强将”,因此,在构成上不超过7人。班长是管理团队的负责人,是整个班级管理团队的核心,代表管理团队向整个班级负责;团支部书记是班长的得力助手,负责全班的团员思想工作的开展。

四、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实践

(一)制定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

在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同时,根据管理团队所在班级的情况,制定管理团队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团队内的成员和班级同学都有章可循。管理团队的制度应尽量涵盖班级管理的所有方面,包括:班级纪律、学习任务和要求、班级财务制度、班级内部事务以及宿舍事务管理和各项活动的规章等。对于班级管理团队规章制度的制定,辅导员主要起辅助作用,为管理团队提供引导、指导和帮助。而班级管理团队应是规章制度制定的主体,管理团队的成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并负责监督团队成员和班级同学对规章制度的履行情况。

(二)确立全班认同的发展目标

由于班级管理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背景、个人能力、行为习惯和看问题的视角的不同,对于管理团队的目标和期望会存在差异。管理团队成员应主动了解班级同学的需要,帮助班内同学认同管理团队确立的目标,并将自己的目标与管理团队确立的整个班级的目标相统一。此外,班级管理团队应从本班级的情况出发确立发展远景和实施计划,并将班级的发展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目标,以增强全班的凝聚力和管理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团队应将班级的目标或计划进行量化,不仅使管理团队的管理有的放矢,也便于班级全体成员为实现班级目标共同努力。这些量化的指标可以包括:全班考试课的通过率;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通过率;学院评优中本班同学占的比例;全部得到奖学金的情况;班级是否被评为先进集体或先进团支部等。

(三)营造团结奋进的班级文化

为实现班级目标,增强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个班级的向心力,管理团队应做好班级文化的营造。辅导员和管理团队应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虽然班级文化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但应从平常的班级管理中的小事着手,如:奖惩分明,做到有凭有据;评优评奖,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对于在学习和工作中成绩优秀者,应积极推荐入党;班级的荣誉全班共享,班级的困难全班分担;在班会和党支部会议上,应鼓励班级同学积极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班级的成长献言献策;在生活中,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应多与同学交流和沟通,鼓励和激发同学奋进,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氛围。

(四)不断提高良好的沟通能力

第8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创新;团组制

高校班级管理的基本目的是维护班级秩序、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班级管理中涉及到班风学风建设、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的促进提升、学生心理辅导和素质提升、学生学业就业方向指导等等,是一项较为复 杂的社会活动。

1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1.1辅导员加班干部制度的存在弊端。

长久以来辅导员加班干部制度都是高校班级管理的主导模式,也确实在很多层面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作用。但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参与度过高,导致了班级管理向少数管理者过分倾斜,因绝大多数的同学无需参与班级管理,自主性较低,甚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游离于班集体之外。

1.2传统模式造成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进入大学之前,学习的全部目标就是提高成绩。但是在大学中,学习的目标除了提高成绩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锻炼社会性的生活能力、以及为就业和深造打下基础。

1.3难以准确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难以有效的解决问题

对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和以前的高中生活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学业的迷茫、就业的压力、以及恋爱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冲击和影响。如果仅凭辅导员和班干部,很难及时、精确地发现学生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隐患,更难以及时解决和排除。

2“团组制”管理模式的构想和概述。

“团组制”的模式是基于将学生分解为十人左右的小组,形成“班级——小组”的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小组设立组长一名、副组长一至二名,副组长可轮流更换。组长负责小组目标策划、小组活动模式的探索、副组长负责小组内诸如组员关怀探访、学业落后学生辅导与帮助、就业调查与规划、户内外活动等具体事务的实施。组长和副组长施行男女生混搭,以便能深入寝室,一对一的辅导和探访组员。因为各组人数较少,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密切交流。

“团组制”管理模式的核心重点是“人”而非“事”。作为组长,首要的职责定位是对副组长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作为班干部、首要职责是对班级内各组组长的关心支持。而辅导员只需支持班干部即可。 “对人不对事”的管理理念将对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和相互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管理者也可以充分体会管理的本质。

3“团组制”制度管理的优越性

3.1利用小组内的凝聚力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力来促进班级管理。

由于小组这个单元的范围较小,有利于形成小组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存在潜在的竞争力。在这“二力”的作用下,对班级管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2大多数成员得到锻炼。

轮流担任副组长,亲身参与到小组的管理内,可以有效地使更多的学生亲身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辅导员在这种情况下,从关注每一位班级成员变为关注班干部,班干部也从关注整个班级变为关注各组的正负组长。最终是使全体或绝大多数成员都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3.3“团组制”的小组是一个深度了解和交流的平台。

在日常的交往中,各级管理者很容易及时掌握和发现班级、小组内某些学生个体存在的生活和心理问题。有助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同时,由于管理者的高度参与,一些小的问题可以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就得到疏导和解决,避免挤压产生各类安全隐患。

4“团组制”的管理周期。

“团组制”管理可分为四个周期:破冰期、磨合期、成熟期、分散期。在每一个阶段、辅导员工作的重点都是指导各级管理者学习和充实管理技能。四个时期的各自特点如下:

4.1破冰期。

破冰期是“组团制”管理的首个时期。破冰期的重点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利用强化开展各种户内外活动、野餐、拓展游戏等方法来实现。小组成员在各类游戏和活动中,可以彼此了解和掌握互相的家庭状况、个人兴趣爱好等信息,为以后的小组生活建立基础。

4.2磨合期。

随着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了解,小组成员的矛盾也不可避免的凸现出来,有一些组员会游离于小组之外。这是“团组制”管理的困难时期,但也是提升管理质量和促进彼此关系的机会。在磨合期中,各级管理者需要以个人性质的探访为主要工作手段,对小组中的个别问题组员进行探访和一对一交流。

辅导员在这个期间需要收集前一阶段“团组制”工作的经验,为下一阶段更成熟稳健的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时昌桂;吴晟志;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思考与实践探析;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第9篇:大学班级管理规划范文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标,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大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它认为,班级管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校辅导员(成功素质教育称其为“素质导师”)的班级管理理念无疑对班级管理有着重大影响。班级管理理念,即辅导员认为如何建设和管理一个班级,班级管理的目标与定位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如何协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比例和参与程度。

一、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理念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班级管理模式来看,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理念大致可以分为:

(一)辅导员主导

以辅导员的权威、个人魅力影响班级,主要表现为:班级大小事情辅导员均过问,任何班级事务都要征求辅导员意见,辅导员允许才可以开展。班级以辅导员为核心,在辅导员任期内,班级比较稳定,但班级学生和学生干部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学生干部只是监督下的执行者,难以培养个人能力,一旦出现辅导员调整,班级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

(二)学生干部主导

辅导员充分放权,班级事务的制定和执行都由班级干部负责,可以锻炼学生干部的能力,形成班级自主核心和权威,但学生干部本人的品行和能力对班级的发展和导向作用太大,一旦处理不当,班级容易分化,影响决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辅导员被班级边缘化,难以掌握班级真实情况,对班级发展难以起到辅导的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辅导员和班级干部共同参与

辅导员和班级干部共同决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班级的健康、良性、有序的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如果辅导员的班级管理理念不够明晰,则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分寸把握比较容易出现偏差,陷入前两种情形。

评价班级管理模式是否科学,关键看它是否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教育实质;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是否能提供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发展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全面发展、长足发展;有无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实施,需要辅导员形成科学的班级管理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提出“五导一管”式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理念。

二、“五导一管”式班级管理理念的内涵

“五导”指的是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方法引导,“一管”指的是日常管理。“五导一管”式管理模式是指以日常管理为基础,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品格引导、知识引导、能力引导、方法引导,使之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一管”是基础,“五导”是保障。

(一)观念引导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之下,引导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学生“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终身学习观念、事业观念,引导学生确立合格公民、善意公民的社会观念。为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网络交流展示平台,需要充分利用好qq、微博等媒体,实时向学生展示自己关注的信息、希望学生认同或引起思索的话题,多层次引导和交流。

(二)品格引导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学生工作品格引导的基础。辅导员应当通过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座谈、班会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等来落实品格的培养和强化工作。品格引导要与观念引导结合进行,尤其要注意对社会关注的道德热点讨论的引导。加强传统美德的学习,与学生一起努力构建品德的“防火墙”。

(三)知识引导

辅导员必须熟悉所带专业和班级学生的概况,不断加强对所带专业教学、学生培养的专业性信息掌握。此外,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架构和信息量,引导学生关注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增强学生人文学科知识、科技创新知识、艺术知识的学习。

(四)能力引导

辅导员应该在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基础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个人能力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

(五)方法引导

辅导员应该在基础学习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独立生活方法、为人处世基本准则及方法上对学生做全学习时段的指导,并对学生要掌握的方法进行阶段性重点指导。

(六)日常管理

指班级管理中的常规事务性工作。立足教室和寝室两个阵地,发挥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作用,注重学生心理疏导,发掘特色学生,形成有效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制度规范,纪律严明,“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重视班级制度建设和事务性工作。“一管”强调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应起统领作用,学生干部和其他学生作为主要的实施者,完成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三、“五导一管”式班级管理理念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立在科学的班级管理模式之上,有其理论依据

1.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从教育和人的成长规律而言,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学习、灵活善变,具有特殊性。“五导一管”式管理理念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其进行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认清现实,服务社会。在具体实施中,“五导一管”式管理理念杜绝纯粹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人格。

转贴于

2.符合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要求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人出发,充分依靠和重视人,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五导一管”式管理理念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学生成才发展为目标,实现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同时。“五导一管”式管理理念注重了班级管理的点面结合,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和引导班级建设方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全面发展;在微观层面上,包容、接纳和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个人能力得以发展,拥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

3.符合激励管理。在管理学中,广义的激励是指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是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和形成良好校风的有力保证。“五导一管”式管理理念注重朋辈教育,榜样示范,通过激励,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素质。

(二)针对班级管理现状,其符合现实需求

“五导一管”式管理理念克服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端,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组织、引导作用,在个体教育、班级教育、社会教育诸方面全方位拓展,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探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1.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领作用。“五导一管”式管理理念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要求他们必须有更高的理论修养和更多的知识储备,切实落实班级管理的要求,而不能“人浮于事”或“疲于奔命”,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从日常事务管理中解放出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给予更多的思考和引导。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不能仅依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应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解放学生,使他们从单纯的“被管理者”走向自我管理,从简单的“服从”走向自觉自发参与,使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班级整体发展相结合,也有益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