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大学劳动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劳动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劳动实践总结

第1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 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 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个小分队和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

()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 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第2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我院为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特借助全国志愿者日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体验社会,增强学生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江汉路作为如今武汉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里面拥有太多的历史足迹,已都被都市的色彩所覆盖,太多的东西已被人们遗忘。作为一名大学生,国家繁荣富强的主力军,我们应率先起到保护历史足迹的带头作用,让当代人铭记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今天幸福生活所付出的艰辛。

汉口江滩和二七路中百超市等一些位置离学校近的人流量多的位置,在那进行义务卖报效果会更显著。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与帮助,我们可以通过义务卖报,凝聚社会上的爱给他们更多的温暖。

二、活动意义:

唤起更多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让我们大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这次义务劳动的实践,通过小组为单位的劳动,启发了我们在义务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劳动的价值。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仔细地清洁文物,大胆与人交流,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都会心的笑了,都不因天气寒冷而退缩,是这些成果完全让我们忘记了劳累。

义务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义务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的宠爱,使我们对劳动的概念了解肤浅。这次的集体义务劳动,使我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学院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让我们对劳动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的光荣,让我们重视劳动,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义务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这次组织的义务劳动让我们了解劳动的光荣和价值。

这次的义务劳动让我们明白了学会劳动的重要意义。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问题。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我们应该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不辜负学院组织对我们的要求

三、活动主题

温暖知行,爱心传递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及负责人:

地点:江汉路步行街;二七路中百超市门口;汉口江滩;解放公园;新荣客运站;中山公园;武汉火车站。

负责人:辜超及各系副会长

六、活动步骤:

(一)前期准备

1;院青协宣传部和生工系青志大队负责出宣传板,对该活动进行大力宣传。

2;由张志海及其小组成员负责联系报纸商,准备好清洁历史文物的工具,以及问候地铁工人的东西。辜超联系新闻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采访;

3;分七个小组,将一个系分为一个小组;

4;各系副会长为各组负责人;

5;各组负责人确定自己负责的人数,分发回收所负责组的报纸,纸巾,准备好零钱。 (二)活动次序

1;早上六点四十在大学生活动中心集合,七点钟准时从学校出发;

2;到中午十一点半吃午饭,下午两点清理自己组的东西,召集所在组的所有人员回学校,注意安全;

3;晚上各系开会进行活动反馈,提出问题,作为以后活动的教训。

活动实施

1;各系负责人负责分发和回收报纸和纸巾,

2;生工系青志负责准备清洁工具和看望地铁工作人员的物品;

3;第一小组六人负责清洁文物,二十人负责江汉路义卖报纸,六人负责看望地铁工作人员;(生工系成员和部分实践部成员)

5;第二小组十二人负责解放公园义卖报纸;(经管系)

6;第三小组十二人负责江滩义卖报纸;(实践部)

7;第四小组六人负责二七路中百超市义卖报纸;(人文系)

8;第五组十人负责中山公园义卖报纸;(艺术系)

9;第六小组六人负责新荣客运站义卖报纸;(计科系)

10;第七小组十二人武汉火车站义卖报纸;(外语系)

备注:各组人员安排服从调剂。

第3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又是一个假期结束了,同学们回到学校的同时也将自己在假期的社会实践成果在博客上有所展示并带回了学校。通过几天的分类整理,现将全班同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总结如下。

班级同学在暑期的社会实践总共分为三大类,而这三大类的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小块:主要是社会调查16人,这其中包括调查英语学校的5人,调查环境问题的3人,调查经济发展的4人和调查现实热点问题的4人;挂职锻炼7人,这其中包括到公司挂职的3人,到学校挂职的2人,到社区挂职的1人,到诊所挂职的1人;志愿服务5人,这其中包括到社区服务的3人,到敬老院慰问的1人,红十字志愿者1人。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同学们的社会实践不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覆盖面广,而且更有深度更具实效性。大家不拘泥于英语专业,将实践扩展到各个领域,含盖理工农经法等,又迎合时事热点,关注民生。有很多同学都是在基层工作,或是义务劳动,甚于要长时间在户外工作,但同学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勤勤勉勉,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体现了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同时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报告也反映出,大家对社会实践有了很好的理解,不仅仅是要做好社会实践,更会在实践之后认真思考,力求在实践中学有所得,并将它详细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在大家眼中,社会实践不是负担,而是一个接触社会,积累实践经验的大好机会,甚于把它视作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服务社会的体现。而且还有很多同学的出色表现受到了他人的赞扬,或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报酬,这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尽管如此,我们自身还是存在着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不高,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稔,人际关系的处理稍显稚嫩,对突发事件处理的经验不足,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等等。虽然问题看似很多,其实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归根究底是由于我们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涉世未深。所以,我相信,当我们牢固树立社会实践的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我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的同时,我们更应探讨如何扩大社会实践的价值,发挥社会实践的效力。我认为我们应该夸大社会实践的价值,发挥社会实践效率。社会实践内容要丰富、形式要灵活、充满新鲜感,在社会考察、调研等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思考各类问题,特别是打破专业之间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类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稳固的知识框架。同时,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新的认识与思考,对原有的专业知识进行消化和升华,夯实宽广的知识平台。因此,在社会实践工作中,强化和提升专业教育内涵,充实实践育人大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接轨,以科技为重心,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注重所学专业特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学科交叉,在提高同学们多方位服务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要树立社会实践的意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注重积累,才能使社会实践真正产生预期效果,甚至有所突破。而且,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还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学校积极要探索,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在形式和内涵上加以引导,社会也要积极扶持,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良好而广阔的平台,让大学生可以真正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此时已经划画上圆满的句号了。我希望我们这个奋进的的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盈自己,完善自身,并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4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误区;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些探究活动,需要我们从更深层面去理解。下面结合高一《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谈一谈如何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教学。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误区

1.探究主题盲目化肤浅化,重教师自身需要,轻学生教材是否需要

例如,《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中,教师提出“什么是劳动者”这个问题让学生组织讨论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很肤浅,无需探究。

2.探究过程表面化虚无化,重教师原先预设,轻课堂即时生成资源

例如,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宪法为什么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标准答案,是激发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情感。而有的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严格控制探究活动的进程和结果,预设学生的行动及发言的内容,忽视学生在讨论中、探究中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

二、优化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

在课改的过程中,困难和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里不断地出现。这正说明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针对上述探究活动中的误区提出对策与思考。

1.选好探究活动主题,重视获得知识过程,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体验

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提前提出一些主导性的问题,然后按小组分头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最后到课堂上集中讨论、总结。这些问题包括“本市就业形势”“某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现状”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丰富了生活体验。

2.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教师点拨学法,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讲授时,围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对各个角色加以引导、点拨,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关注,也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探究式学习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使探究式课堂教学早日走出误区,从而使这一崭新的教学方式更臻成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

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只有把劳动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乐有有机地结合,劳动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巨大教育功能。

建设劳动实践场所,有效地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作用,是一项意义巨大,任重道远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校的工作还刚刚起步,但我们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当地群众的大力帮助,有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工作一定能稳步推进、持续发展。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学校)

在全校师生的参与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一年的情况作个小结。

一、劳动实践基地建立的缘起。

今天的小学生承载着明天的希望,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之风日益盛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生比比皆是,甚至在我们农村也屡见不鲜。如此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警惕。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不是每天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式农民的翻版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却是我们生活的精髓,不能随意丢弃。xx是著名的银杏之乡,银杏是xx的名片,是学生最熟悉的树种。为了抓好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真正将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让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得以发扬光大。我校建立了以银杏园为劳动实践基地,以银杏的栽培为校本课程的劳动实践活动。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最终让学生热爱劳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是我校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学生的素质不仅是基础文化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各种体力、能力和知识面,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只有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行为,才会让学生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风貌,才会形成客观看世界主观去努力的良好人格。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相互沟联,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是骨架表皮,方法与过程是血脉筋络,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灵魂思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除了认真学习书面教材以外,更需要课外的社会资源的大量补充,才能有机地结合社会理解课文,理解社会,形成能力,造就人才。

三、组织管理及实施。

为了更好地领导开展学校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学校组织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劳动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并选派沈军、常勇、刘国兵三位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老师。老师学生一起干,全员参与,分工合作,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营造劳动实践氛围,让大家在劳动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四、收获和成果。

第6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门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随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截止2015年12月,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57所。从培养院校来看,不仅有综合类院校,还有财经类、理工类、农学类、师范类、医药及政法类院校,其中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药类院校为15所。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学者们日益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以某校为例或基于院校的优势学科背景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但关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比较我国15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异同点,总结医学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方面

我国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多以培养从事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背景突出与医学相关的特色。总结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医疗保险特色、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综合类院校相近,没有明显的特色。

(二)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方面

与上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医学院校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均以公共管理学为核心,又分别设置与人才培养特色对应的主干学科,如医疗保险学、金融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管理类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群、经济类课程以及与特色学科对应的课程。其中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在医学院校发展的一大特色。大多数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通过开设基础医学概论和临床医学概论完成该专业学生医学背景知识的培养。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详细的医学课程,如生理、生化、内外妇儿等医学课程。

(三)实践教学体系方面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其中少数医学院校在学生学完医学相关课程后安排学生到医院临床科室实习。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主要分布在医院医保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

(四)讨论

通过比较分析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均依托医学背景突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为主。同时各所院校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又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知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培养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学特色不突出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力求突出医学背景特色,但是从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工作的毕业生凤毛麟角。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人才培养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医院医保部门招聘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而且医疗保险岗位对医学的要求又较高,用人单位一般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从事该岗位,对非医学专业的社保人才拒之门外。二是学生医学知识不足。由于学制有限决定了该专业不能开设全面的医学课程,大多数院校以医学概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医学背景知识。而本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在学习医学相关课程时普遍存在较大困难,往往丧失信心,只是应付考试,这就直接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严重不足。

(二)课程设置缺乏标准

比较各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同类院校之间差异大。各医学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但各院校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设置数量和课程内容差异非常大。二是课程设置思路不清晰。很多院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管理类、社会保障类、医学类、保险学类、经济学类等等课程构成,但课程设置缺乏明显的主线逻辑,主要课程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之间融合性较低。

(三)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环节少。很多医学院校仅以毕业论文和毕业见习实习作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部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但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实践教学设备少。该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往往以课程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大部分学校没有该专业的独立式实验室,更没有实验设备和软件。三是实践教师缺乏。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大部分教师仅仅完成理论授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少。同时专业教师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四、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推进,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这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创造了契机。医学院校在确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调研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医疗保险机构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科学确定本专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基于统一规范基础上坚持特色发展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依据,首先保证本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医学背景优势,围绕国家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以服务健康中国的建设为目标,突出医疗保险特色。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学校实际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为了进一步增强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和融合性,通识教育课根据学校实际进行系统安排。专业课应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提炼社会保障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依此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基于行业需求设计多元化课程

由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存在与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不同行业中,因此针对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多元化设计。多元化设计可在上述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中体现。根据专业特色可自主设置社会医疗保险方向、商业健康保险方向、健康管理方向、老年社会保障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既突出个性化人才培养,由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目前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医学院校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一是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强化校内实验。通过开设《社会保险经办实务》、《综合管理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社会保障专业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强校外实践。通关系统指导和培训,要求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到基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保险公司或医院医疗保险部门开展实践与调查活动,计入必修学分。三是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要求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参与教师科学研究等。四是进一步强化综合实践环节。综合实践除包括专业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外,还应强化低年级学生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习的形式安排学生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等部门进行见习实习,强化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

作者:李华业 单位: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长远.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基于对六所高校的调研,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12):59-63.

[2]王玉枚,李晨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问题研究——基于中央财经大学的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1):84-86.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以财经类院校为例,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4):30-33.

[4]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高教论坛,2014(10):57-60.

第7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多元化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对知识融会贯通,掌握较多教学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主讲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课时安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程延园主编的《劳动关系》(2011年版)教材为例,将《劳动关系》课程主要内容划分为“理论”和“实务”两部分,课时各占一半。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制度和劳动关系主体等内容。在理论部分着重以课堂讲授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部分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在《劳动关系》教学设计中,关于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掌握。为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尽可能挑选能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最前沿的、最具代表性的真实素材。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女性权益保障问题、加班费问题、工会职责问题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在班容量允许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3—5个小组,对案例结论持不同意见的,可以相互辩论。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做出点评和总结。情景模拟主要用于劳动争议处理和三方协商机制等内容的教学中。比如:模拟因劳动合同履行而发生了纠纷,可以让学生充当当事人、调解员、仲裁员、法官等角色,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考试方式也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

二、教学效果评价

在《劳动关系》课程中引入了多元化教学方法后,为了考察它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活动。学生评教主要是针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4届共168位授课学生进行了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6%的学生认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88%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讲授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比较深刻。通过多年的从教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激发了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几乎存在10%~15%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但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学相关知识,对于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

三、多元化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限制因素

多元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对专业教师发论文有奖励政策,根据论文所刊登期刊的级别不同,每篇论文的奖金在2000元~8000元,主持课题有科研经费。在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评审条件中,也把科研放在了头等位置,而对教学的要求仅仅是完成工作量而已。(二)教学行为惰性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其实践运用。但在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对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缺乏了解,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早已习惯了“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法,而多元化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诸如“不愿自学”、“懒于思考”等惰性表现。这种教学中存在的惰性严重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的开展。(三)学校的硬性规定学校的硬性规定使得多元化考核学生的方式较难实施。传统教学认为只有通过正式的期中期末考试,才是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好方式,而且试卷题型必须按照学校统一的模板要求,比如必须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每种题型的分值不能超出一定的比例,出题教师还得付标准答案。,早已习惯了“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法,而多元化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诸如“不愿自学”、“懒于思考”等惰性表现。这种教学中存在的惰性严重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的开展。

四、总结

第8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培训、贷款、服务三位一体,帮你实现创业梦想

二、活动时间

年5月10日到6月15日

三、服务对象

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等在校大学生及应届毕业生

四、活动内容

(一)送创业培训。由市人社局协调高级技工学校和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选派优秀教师,对三所高校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培训应届毕业生800名。在三所高校各培育认定一处创业实践训练基地,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或演练,帮助创业者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二)送小额贷款。由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负责,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积极探索大学生小额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办法。对创业培训后成功开业的优秀学员(培训人数5%以内),按每人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并免除反担保。

(三)送扶持政策。由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办公室负责,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实行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协调有关单位,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并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协调工商部门,对毕业年度大学生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高校毕业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四)送创业服务。由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市人才中心、市高级技工学校、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三所高校,共同加强项目信息服务,筛选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举办创业项目展示和推介引导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共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将创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实训)紧密结合,指导大学生制定创业计划书和创业路线图。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利用现有创业专家志愿团等组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信息、个性化辅导等服务。开展创业帮扶活动,组织创业成功人士与创业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市场等资源,建设完善创业实习基地以及孵化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

(五)送创业文化。由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负责,组织创业培训师及大学生创业典型进校园举办创业大讲堂活动,让创业文化根植校园,惠及学生。树立鼓励奋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倡导追求贡献、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理念,营造善待他人、和衷共济、发展共赢的和谐环境,把先进的创业文化转化为创业富民的持久动力,努力培育崇尚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配合。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明确职责分工,指派专人负责,主动与高校合作,共同组织实施好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

第9篇:大学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观误区;幸福观形成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63-02

与唯心主义幸福观不同,幸福观是在分析人类幸福观积极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劳动实践的总结形成并发展着的辩证唯物主义幸福观。

一、幸福观是唯物主义幸福观

1.幸福观认为,作为幸福的载体,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在才有幸福可言。然而生命并不是幸福的全部,只有健康的生命、积极向上的生命、肯于奉献不损人利己的生命才是获得幸福的有意义的生命。

2.幸福观认为,幸福源于人们的社会劳动实践。人们的幸福感或幸福观念是人们关于幸福的意识对社会客观实际的主观反映,它不是凭空就存在的,并且这种意识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随之发生变化。

3.幸福观不仅强调物质生活资料对幸福的基础性作用,还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对幸福的决定性作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少数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广大劳动群众很少甚至没有生产资料,而且在劳动产品的分配上也是少数资本家占有绝大部分劳动产品。少数资本家的幸福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剥削基础之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本无幸福可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为人民大众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和幸福开辟了道路。

二、幸福观是辩证的幸福观

1.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就是从客观方面来讲,幸福观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存在,幸福的获得需要建立在客观环境和经济状况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有效途径。从主观方面来讲,幸福观是个人关于幸福观念对客观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的主观体验,包括个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以及精神状态等。幸福观正是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通过社会劳动实践来实现。

2.幸福观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人的幸福不仅仅包括物质上的富足,还应包括精神幸福。幸福观认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实现幸福的最高形式,停留在物质层面而不追求精神提升的幸福是低级的。当然物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对精神幸福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物质生存基础何谈精神幸福?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保障。精神幸福的提升和多样化对人们进一步追求物质幸福具有推动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一个民族为了在精神上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就不应该停留在肉体上的需求这一奴隶状态中,不应当是肉体的奴隶,所以首先必须留出时间来,以便能够在精神上创造和享受”。所以,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吃、穿、住、用、行等基础之上,还应当获得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是精神幸福的提升,它是物质幸福基础之上的更高级的形式。

3.幸福观是劳动与奉献的统一。劳动作为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为人们获得幸福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人们可以享受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获得内心的幸福。内心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又使人进一步推动人们进行新的劳动和创造,进而产生新的幸福感,如此循环往复。个体劳动赋予社会劳动之中,在整个社会劳动系统中个体要懂得奉献和乐于奉献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幸福感。

4.幸福观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好比水滴和大海,水滴离开了大海就会干涸,大海没有水滴的汇聚就不会有大海。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个人幸福寓于社会幸福之中,只有不断地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体现自身价值,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人幸福水平的实现程度,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众多个人幸福的提升又推动了社会整体的幸福,两者相辅相成。

三、“90后”大学生幸福观的几个误区

在我国“90后”大学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健全幸福观的树立对于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然而通过对我院及周边院校的部分“90后”大学生幸福观进行调查发现,当今“90后”大学生幸福观存在几个方面的误区。

1.物质主义幸福观。持该种观点的“90后”大学生认为,在物质上越富有就越幸福。穿名牌衣服、戴名牌首饰、用名牌产品(比如名牌手机、名牌电脑等)、开豪车、住豪房就会越幸福,强调了幸福的功利主义色彩,将幸福等同于物质享受。

2.网络精神主义幸福观。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普及,几乎人人每天都在接触网络,“90后”大学生也不例外,可以说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和电脑。然而有很大一部分“90后”大学生认为必须要每天每时都要接触网络,刷手机、玩电脑,否则就会感觉无聊、空虚没有幸福感。他们不惜牺牲读书学习的时间来玩网络游戏,甚至牺牲晚上休息的时间玩游戏和刷手机,第二天白天不上课或上课没精神,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接触网络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幸福,形成了一种网络精神主义的扭曲幸福观。

3.禁欲主义幸福观。持该种观点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人应当对欲望加以节制,在物质上不能追求奢华,精神上不能追求激烈。他们认为人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是因为欲望太多,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上他们表现的很平淡,对于学校的一些竞赛活动或娱乐活动表现得毫无兴趣,显得比较懒散,对自己的一点点成绩就能够满足,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动力。

四、幸福观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形成的启示

作为高校基本原理课教师,应责无旁贷地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幸福观出现的问题,运用幸福观的基本理论联系“90后”大学生生活实际加以引导使其能够树立正确和健全的幸福观。

1.教育“90后”大学生懂得珍惜生命。马克思唯物主义幸福观认为作为幸福的载体人一定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对当代“90后”大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珍惜生命才能拥有幸福的根基,而一个健康和健全的生命需要从两方面进行锻炼:一方面是锻炼健康的身体,另一方面是锻炼健全的心理。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只有拥有健全的心理才可以用正确的意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做正确和有意义的事情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享受实践成果带来的幸福并进一步推动新的实践活动。所以,生命作为幸福的基础需要珍惜和锻炼,倡导“90后”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增强自己的体能,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应变能力,保持精力充沛生命力才能旺盛,才能够体味生活感受幸福。

2.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针对“90后”大学生出现的物质主义幸福观、网络精神主义幸福观、禁欲主义幸福观和迷茫的幸福观几个方面的误区,引导学生要从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中更多地参加劳动实践并从中积极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这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长久的幸福。幸福观认为单纯追求物质富足的幸福是低级的幸福不会长久,但又不否认人对物质幸福的追求,人的幸福首先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所以“90后”大学生追求物质富足需要有一个度,这个度统一在精神幸福之中。我们知道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并认为最高的层次是人的自我实现,这种最高层次的精神幸福是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基础上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终极幸福。紧跟倡导艰苦朴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物质生活上抛弃名牌和奢华,保持节俭、珍惜粮食、勤于劳动和实践,增强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在发展中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己任,努力把个人幸福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在实践中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

3.增强“90后”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学生实践创造幸福的重要性。幸福不是天上掉馅饼,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获得的。由于劳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创造出层次不同、丰富多彩的劳动成果,所以每个人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劳动成果需要高层次的劳动实践来实现,这就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并尽可能地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到社会劳动实践当中转化为高质量的劳动成果从中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源.幸福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2]吴冬梅.幸福观与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现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杨丽媛.试析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4]周静.幸福观及其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D].华侨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