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徽因的诗范文

林徽因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徽因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论文关键词:伊是清涟独映我心,徐志摩,林徽因

 

徐志摩、林徽因的爱情,想来大家是非常熟稔的,但知道这结局的,是否有跟我相似的,就仿佛曾目睹过一件举世无双的玉器但又亲眼见着它破碎了一样的心情。正是心里总是被这种心情所纠缠,我忍不住把卷也轻吐一语。

观徐志摩的照片,品他的诗和信笺,想他的举止为人,不禁让人觉得他就像一尊古希腊时期的俊朗的雕像,不是让人直眼相看,而是用心去赏。上天赋予了他绝美的品质,他是天上的一片云:轻灵、缱绻、飘逸;他的天作之合,当是林徽因,她有着水的韵致:柔婉、静幽、深沉。他俩的邂逅,有着童话一般的唯美浪漫。那时十六岁的林徽因,姣好如初春之花,令这位多情细敏的诗人只觉得“一道神异的光亮”在眼前扫过,他觉得“幸福”,深深感到他那“飘零的生命”找着了归宿。我们看资料文献,徐志摩的发妻不可谓不端庄贤慧、知书达理,但在浪漫诗人的心里,这“小脚与西服”的结合是不合适也不合意的。所以他们的这偶然的一遇,使诗人坚信他在茫茫人海中访寻到了“唯一灵魂之伴侣”,这就注定他的心要追逐这一池清涟,为这“爱、自由、美”的化身终其一生。

林徽因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奇女子,面对诗人的爱的波澜,她既没有被世俗的虚荣所淹没,更没有迷失在少女懵懂的情愫里,她纯真而且自尊,对爱,她不能容忍丝毫的瑕疵。她惶惑,母亲的命运,是她生命中无法挥遣的阴影。她理性,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被“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爱的对象,所以,面对诗人的火热、痴迷,她用“沉静守住我的魂灵(林徽因《仍然》)”。康桥的不辞而别,乃至后来的执手他人,让曾“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徐志摩蓦地承受着“在梦的悲哀里心碎!(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读徐志摩的传记,当我们悲悯地体味诗人那漂泊无依、孤苦无告的怅惘时,上述所分析的或许可以让我们探究出当年林的真实心境吧。

但徐志摩毕竟有着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充满诗意的灵魂、孩童般纯净的天真、对艺术的痴迷、对理想的热忱,特别是他是林徽因步入文学殿堂的引路人,林徽因对徐志摩是感佩敬仰有加的。许多人常常会问林徽因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其实她的心是非常微妙而复杂的。据费慰梅的叙述可知,林徽因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 所以林徽因才会“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林徽因《仍然》)”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在林徽因的心里没有一丝被爱的柔风吹皱的涟漪,像林徽因坦承的那样,在英伦那段孤独的岁月里,“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毋庸置疑,那时的林徽因对爱情是渴望而憧憬的,徐志摩的到来,犹如灿烂的阳光冲破了英伦阴霾的天空,洒在少女的心田,孕育了爱的奇葩。这一点也在她的《山中》得到了印证:“当时黄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话,相信那三两句长短,星子般仍挂秋风里不变。”只是明月如旧,清风依然,两个人最后还是定了各自的方向与生活的模样。(林徽因《那一晚》)

只有到了美国,林徽因才慢慢咀嚼出徐志摩对自己的真情与深情。这就像再去听从前的一首歌,原以为喧闹,现在却觉得热烈;去观从前的一幅画,原以为缭乱,现在却觉得繁富;去品原来的一壶酒,原以为辛辣,现在却觉得甘醇。如果说原来的徐志摩是匆匆被林徽因囫囵吞了下去,那么现在,林徽因是想从新把他含在嘴里,去细品他的人、他的情。1927年在致的信中她说现在“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的不了解。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澈的明白了。”

只是这份想了解、想悟透的心不能不说已经迟了,罐里的清泉已经淋湿了指尖,再如何能捧起?林徽音最终要和梁思成携手已是不能更易的结局,而1926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缔结连理,这对璧人真正分开了。此时的林徽因,应该也是怅然若失的。可是人在这一世的命途当中有多少次能了悟命运,能把握住自己呢?对于林徽因而言,她只能很沉定地说“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她选择了把这份深情埋藏心底。

“永远纪念着”,对徐志摩又何尝不是呢?虽然在林徽因远赴重洋后,他迎娶了陆小曼,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铭心!再看他写给林徽因的《你去》,不就将自己始终不变的真情热切而坦荡地呼唤出么?他宁愿目送着她远去,直到消失了她的踪迹,他忍受着寒风荆棘,但终无惧怕终无悔意,因为支撑他的是全部的信仰“我爱你”!这真像洪亮的交响乐冲击着我们的耳膜,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这种痴情的眷恋一直到1931年的深秋,徐志摩的意外遇难。没人能再现当时的场景了,但没有人不作这样的联想,他的心该是蓄满了几多期待朝着那梦想的天空飞去……

徐志摩的死,对所有爱他的朋友来说,是巨大的悲痛,但我却愿将这位爱美、爱自由的诗人的归去带上些许童话的色彩。“我们最初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徐志摩《想飞》)这童真的道白应验了,上天真让志摩的灵魂在他的肉体消殒以后找着了他期待的归宿,他的痴情在这池清涟中投影下永恒的光晕。

我一直在想,如果徐志摩依然活着,他和林徽因将还会一直做伯牙、子期那样的知音,性灵上的朋友。虽然林徽因以前曾深深伤害过他,但随着时间的逝去,这种歉疚感会慢慢减弱乃至消失。可徐志摩的突然离去,就使得林徽因隐隐的伤口急剧地撕开,由歉疚、懊悔而汇聚的痛苦的大海也随之将她淹没。所以应当说在徐志摩逝世后,林徽因才重新真正面对了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情感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总结或是反思他们“太是匆匆”的相爱(《给秋天》)。这时候她不再是冷静地审视周遭的世界:“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深夜里听到乐声》)”而是要勇敢地“应和”那一直萦绕耳边的凄凉的弦声!林徽音回复到一个易感的诗人。她写了许多诗追忆过去,这些诗或隐或显,凄婉是它们的主调,但有一点是确证的:徐志摩活在她的诗里,在她的心里被“永远纪念着”!

确然如此。当诗人“所有的情感/都并入一股哀怨/如小河,大河,汇向着/无边的大海”(《展缓》)时,思绪的潮水滚滚而来。这里有往事如烟的凄喟,“四面里的辽阔,如同梦/荡漾着中心彷徨的过往/不着痕迹,谁都/认识那图画,/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记忆》)”;有触景伤情、无人倾诉的凄苦,“梅花你这些残了后的枝条,是你无法诉说的哀愁!(《对残枝》)”;有咬啮灵魂的痛苦自责,“我苛刻的咒诅自己/但现在有谁走过这里/除却严冬铁样长脸/阴雾中,偶然一见(《给秋天》)”,以及对当年抉择的默默悔悟,“把绝望的结论,稍稍/迟缓;拖延时间,――拖延理智的判断,――会再给纯情感一种希望!(《展缓》)” 而更为激荡人心的,则是她发自肺腑的声声呼唤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别丢掉》)”这是林徽因对爱的最好的回应,她让已在天国的徐志摩坚信他们的灵魂相拥!

我还要特别说一下,那就是林徽因做了一件让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甚至不敢去做的事,在徐志摩死后,她一直将徐失事飞机的残骸碎片悬于卧室,直到生命的尽头!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里,这是需要勇气的。我感佩的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如此透明、坦荡而又深沉,从而将世俗的鄙薄和浅陋击得粉碎!

1955年,林徽因,这位在文学殿堂中款款信步、吟哦穿行的女诗人在北京仙逝。让我穿过时空隧道,在她的弥留之际,停在她的身旁,做一诗相送:

这一池静水

微风过,

涟漪点点。

看头顶上响晴的蓝,

白云舒卷。

只一朵缓缓的,依洄

向我,

笑靥依然。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一世情缘,引得多少人感慨万千。美不管以怎样的故事结

尾,它都会长存心间。

第2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关键词】 会阴侧切 改良缝合 坐式哺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阴侧切得到临床推广,部分国家和地区初产妇分娩外阴切开率达90%以上,有的甚至达100%[1],提高缝合质量,减轻患者痛苦一直是产科工作者探索的问题,我院自2006年1月开始采用快薇乔可吸收缝线改良缝合会阴侧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 2007年4月山东省威海市肿瘤医院妇产科会阴侧切的产妇92例分为两组,改良组48例,对照组44例。两组产妇年龄、胎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明显的外阴阴道疾病。

1.2 方法 改良组采用2-0快薇乔可吸收缝线自阴道黏膜切口顶端以上0.5 cm处连续缝合至距处女膜环0.5 cm处,不需打结,针斜穿进入肌层,连续缝合肌层皮下脂肪至距切口顶端0.3 cm处改变方向自切口远端紧贴皮下褥式缝合皮肤至阴道口,经皮下脂肪、肌层进入阴道对合处女膜并打结。对照组采用2-0铬制肠线间断或连续缝合阴道黏膜,间断缝合肌层、皮下脂肪、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两组产妇均给予会阴消毒,每日2次。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切口疼痛、坐式哺乳、甲级愈合率、产后住院时间。

1.3 疗效评定标准[2] 产后会阴侧切愈合的评价标准,甲级愈合:切口平整,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切口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化脓,须切开引流等处理。

2 结果

两组产后情况和切口愈合情况见表1、表2。改良组产后切口肿胀、疼痛明显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改良式会阴缝合术因组织内无线结能减少异物刺激,促进切口愈合,减轻术后切口疼痛,提高坐式哺乳率,促进乳汁分泌,不用拆线,缩短住院时间,切口局部美观,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缝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无菌操作。(2)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正确对合各层组织,松紧适度,不留死腔。(3)注意切口止血,防止会阴血肿形成。

参考文献

第3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关键词:林徽因;诗词;赏析

林徽因,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奇女子,她清丽的容颜,过人的才华,短暂但丰富的人生旅程至今仍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师,也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被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世称“旷世才情,风化绝代”,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都为当世仰叹。

林徽因成长发光于上世纪20—40年代。林徽因所处的民国时代,正处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急剧转变的过程,新旧思想、中西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孕育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内涵。20—40年代那一批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着高贵的精神风貌,他们才华横溢,但人生最美好的韶华却为战争所废,然而他们还是竭尽所能地绽放了美丽的精神之花。

相比于同时代专职于文学创作的女作家,文字只是林徽因的副业,但聪颖如林徽因在文字领域同样取得很高成就。林徽因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有多少已无从知晓,很多作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散失,如今流传下来的约有六十三首诗歌,十几篇散文和小说。林徽因的文学作品以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流传也最广。透过林徽因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一代才女的才情气质及思想内涵。

林徽因诗词创作时间横跨1931年至1948年,其中,1933年至1937年是林徽因文艺创作和建筑学研究同时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她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创作于因肺结核在北京香山疗养院静养时期,但随后的日寇侵华及,九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一直受病魔的纠缠,鲜少文学创作。林徽因流传下来的作品虽少,但质量很高,其艺术造诣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

林徽因的诗词创作受新月派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概括而言,林徽因的诗词主要有几个特点:

一、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

林徽因的诗在题材上并没有宏大的叙事,多以抒写个人情怀为主,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但在她的诗中亦不乏富有哲理意味的、真挚地反映诗人对社会人生体验的优秀作品。如果用豪放和婉约两派风格来界定的话,林徽因的诗无疑是婉约的。

林徽因的诗最大的特点是充满诗意,即一种浪漫的飘逸情怀。诗人在作品里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爱与美”的追求和感悟,内容方面多集中于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描写,也有少量的风景诗和关注山国家园的诗作,如《雨后天》、《黄昏过泰山》描写风景,呈现出非常唯美的意境;《年关》和《九·一八闲走》则关注民间疾苦和国家大事。但不可否认,林徽因最出彩的还是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的抒情诗,在这些抒情诗里,林徽因诗意解读了爱情、亲情和友情,每一句都是爱的赞颂。如描写爱情的《那一晚》、《情愿》、《一串疯话》;描写亲情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哭三弟恒》等。

二、高超的艺术手法

林徽因被誉为“三十年代极富个性,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这源于她对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林徽因在《究竟怎么一回事》这篇随笔里集中阐述了她对诗歌和写诗过程的看法。“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辨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然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其声音意义)经营,描画,表达这内心意象,情绪,理解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里,适应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澜。”

由此可以看出,林徽因对与诗词创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又十分重视艺术技巧,所以她的诗一出手就有大家风范。她的诗文笔清新隽永,玲珑剔透,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林徽因善用意象来为诗词造境,她的诗歌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和对意象迭加的应用,充满唯美的气质,总体呈现为清新飘逸的风格。林徽因的诗注重音律和意象的选取,她的诗能够兼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同时也非常注重情感与意象的相互融会,讲求意象的丰富与新奇,显得清莹温婉、整齐而自然,富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林徽因运用意象娴熟的代表作有《那一晚》,“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开头,以船的意象贯穿始终;《莲灯》,“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以莲的意象贯穿始终。类似这样的手法在其诗作中还有很多,将抽象的意念用具象的事物呈现,非常玲珑别致,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林徽因同时善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在《究竟怎么一回事》一文中林徽因也写道:“无论什么诗都从不会脱离过比喻和象征,或比喻象征式的语言”,当然同时又“无疑地,诗的表现必是一种形象情感合一的语言”。所以在她的诗中,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运用也很多,如在《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诗里,“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人把所爱的人比喻成人间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一树一树的花开、希望等象征性事物,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表达心中所爱。纵观林徽因的诗词,有很多用到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且其选择的比喻和象征性事物都很别致,读来常令人有新奇之感。

三、饱含细腻的情感,灵动的哲思

林徽因的诗不仅仅只有新奇的比喻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更饱含细腻的情感、闪烁着灵动的哲思。

林徽因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诉诸于诗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在林徽因的作品中不难读出她的喜悦,如《深笑》,“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她的勇敢,如《一串疯话》,“忘掉腼腆,我定要转过脸来。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她的伤悲,如《哭三弟恒》,“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还有她的苦闷、她的忧郁、她的爱都体现在诗里面,透过这些诗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林徽因,而不是传奇故事里的女主角。

林徽因的诗作也充满灵动的哲思,如《时间》、《忧郁》、《谁爱这不息的变幻》、《题剔空菩提叶》等都是优秀的人生哲理诗。作者把对人生的感悟写到诗里面,细细品味,可以体验到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层的哲学思考。林徽因的诗同时充盈着较为强烈的女性意识,表达了对女性自身价值的大胆追问,对自由、爱与美的不懈追求,如“温柔要有,但是不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体现了林徽因对女性所应扮演角色的清晰界定。

林徽因曾说过,“我认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透过这句话我们更能理解林徽因的诗词里的饱含的情感和思索。她也说过,“我是个兴奋型的人,靠突然的灵感和神来之笔做事,”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她的诗常常能够带给人们妙手偶得的惊奇。如今,斯人虽已去,但她留下的精神遗产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作者单位:海南省三亚市琼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清平,《林徽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8—1

第4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她,是婉约一阕词,清丽典雅,令深沉睿智的学界泰斗念念不忘,守望一生。

她,是淡雅一幅画,曼妙脱俗,令稳重儒雅的建筑大师百看不厌,钟爱一生。

她,旷世美丽,才华绝代。她的美,穿越无数岁月风尘,依然无人可及,她被誉为中国第一才女,她的名字——林徽因。

(一)

1920年的10月,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来英国伦敦圣玛莉学院学习,而此时,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求学。

一个秀外慧中、风华绝代的才女,一个浪漫多情、才华横溢的诗人。偶然相遇注定一世情缘。

也许,她才是诗人心中那朵娇羞的水莲花,最是那一低首的温柔,沉醉了诗人浪漫温润的心。

也许,她才是夕阳中河畔的金柳,清风吹拂,婀娜美丽的身影久久地在诗人心头荡漾、荡漾……

徐志摩深情地写下一首诗:“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轻柔如同叹息——不惊你安眠! ”

然而,他们的相遇有着美丽的时差,彼时,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许,正如他诗中所说:“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诗人那颗浪漫温情的心被思念和爱慕浸润着,为了她,他甘愿做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

林徽因是理智的,也是善良的,她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选择了放弃。

可是,林徽因的光芒无人能遮挡,她永远都是诗人心中最美最亮的星星。诗人坦然说:“于茫茫人海中访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日后,徐志摩做了梁林的朋友,成了他们家文化沙龙的常客。

有时候,爱只能是水月镜花。也许,正是因为错过,成就了一生的牵挂。

1931年深秋,徐志摩乘飞机赶赴北平,就是为了到协和小礼堂听林徽因演讲,不幸的是,飞机失事,机毁人亡……

(二)

如果说徐志摩的爱烂漫如花,那么金岳霖的爱则温润如玉。

金岳霖爱林徽因,他的爱晶莹剔透,纤尘不染。爱就是爱,就是付出感情和关爱的历程,不为占有,不求回报。

他爱林徽因,别的女人无法挤进他的心里,他终身未娶。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后,金岳霖总是毗邻而居。他的爱,是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每天能看到她对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每天能看到她微笑,看到她幸福,于他,便是心满意足。这才是真正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梁婚后,金岳霖送给他们一幅对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既是祝福,又是赞誉,也不失幽默和洒脱。这固然是金岳霖的胸襟宽广,可若不是最深沉、最真挚的爱,又怎会如此超然?

金岳霖对林徽因别具一格的爱,穿透岁月浮尘;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

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的眼泪没有停过。她永远都是他心中的花仙子,他怎么舍得他的花仙子香消玉殒呢?

金岳霖饱蘸深情,写下一幅挽联。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永远都是他心中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神情黯然地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她的生日,他有生之年,从来都不曾忘记。

此情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确实,如此深厚而纯情的爱,岂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又岂是寻常女子能拥有?

(三)

林徽因最终选择的是梁思成,林梁两家是世交,可谓门当户对。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珠联璧合,建筑佳偶。他们都喜欢建筑,志趣相投的两人经常到北海公园的松坡图书馆和快雪堂读书、游览。

婚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在梁思成眼里,林徽因是无与伦比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样,谦谦君子,亦是淑女好逑。梁思成对林徽因真正做到了一生的呵护。

他们之间没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的誓言,而是把信任、包容和关爱都融入到生活的小河中,让真爱在婚姻中涓涓流淌。

爱,不是自私,不是狭隘,梁思成愿意给林徽因自由呼吸的空间,给她心灵留一方青草地。曾与林徽因有感情纠葛的徐志摩、金岳霖,依旧是她的至交,是他们夫妻的至交。这一点,一个狭隘的男人是做不到的;而做到这一点,也正是源于深沉的爱。

(四)

林徽因,美成了书中的一个剪影。她的美,成为了一个传奇,迄今无人能及。

三个优秀的男人对她深情款款,为她魂牵梦绕。也只有她——芳华绝代的林徽因能够做到。

林徽因,若单单长得漂亮,至多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花瓶,不足以令人仰望。于她而言,弥足珍贵的,是她的修养,她的聪慧,她的才情。

林徽因曾旅英留美,英文水平极佳,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民国才女中,林徽因与冰心、张爱玲、石评梅、庐隐、萧红齐名,但比她们的才情更全面。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于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都有很深的修养。她曾参与改造传统工艺景泰蓝、参与国徽设计、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工作中,林徽因吃苦耐劳,态度严谨。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林徽因美丽,但依靠的不是美貌, 而是她的学识和智慧。她无人可及的才情营造了一种明丽而坚实的“精神魅力”。

林徽因,气质如兰,才倾天下,芳华绝代。

林徽因——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第5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关键词:创伤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临床护理;护理效果

在患者实施创伤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进行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出现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其健康[1]。基于创伤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的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过分析创伤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的临床护理体会,特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6例创伤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6例创伤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为43例,男26例,女17例;患者年龄为20~77岁,平均年龄为(48.52±1.14)岁;患者引流时间为4~13d,平均引流时间为(8.54±1.04)d;对照组患者为43例,男25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19~78岁,平均年龄为(48.57±1.26)岁;患者引流时间为3~12d,平均引流时间为(7.53±1.21)d。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干预护理措施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2.1术前护理 护理人员为患者详细讲解该疾病基础知识及其治疗过程意义,让患者充分了解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同时为患者实施常规备皮,充分准备应用物品。

1.2.2术后护理

1.2.2.1护理 护理人员在患者清醒后,指引患者选取半卧位,便于排出胸腔内积液。

1.2.2.2引流液护理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当天,主要为血性液体,之后颜色逐渐变浅,不易凝血。若患者短时间内出现引流量增多现象,应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并进行相应处理。

1.2.2.3引流管护理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引流管密闭、通畅,避免患者引流管出现受压、扭曲、脱落及连接错误等现象。

1.2.2.4引流口护理 护理人员每日对患者引流口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确保敷料干燥。对于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及污染的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状况下,用0.5%碘伏进行消毒更换敷贴。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皮下气肿、导管滑脱、管腔阻塞及管周疼痛等并发症状[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治疗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为93.02%,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为72.09%。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治疗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7.21%。对比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创伤性气胸疾病在穿透性伤中占30~87.6%,在钝性伤中占15~50%,主要因患者肺被肋骨骨折断端刺破,或是因暴力作用导致支气管或肺组织出现挫裂伤,或因气道内压力急剧升高而出现的支气管或是肺破裂疾病。创伤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其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只是针对患者疾病状况为其实施的护理措施,没有充分考虑患者心理状况,进而影响整体护理效果。干预护理措施可有效避免常规临床护理措施中出现的弊端,该种护理措施不仅充分考虑患者病情,还充分考虑患者心理状况,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在采用该种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有效减轻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并指引患者自我放松,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呼吸道出现感染[3]。在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通过有效的方法为患者补充营养、增强体制,有效降低气胸复发发生率。综上所述,干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创伤性气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如本次研究中,采用干预护理措施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对护理总满意度及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均同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1]郑有新.创伤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的相关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614-615.

第6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高频电刀在阴式子宫全切术中的应用。方法:2008年-2013年随机抽取在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应用高频电刀患者82例(观察组),行阴式子宫全切术但术中未用高频电刀患者80例(对照组),对其住院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两组病例均无1例中转开腹,均治愈出院。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历时及术后吸收热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高频电刀具有“窄”、“小”、“灵”等特点,应用于阴式子宫全切术更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频电刀 阴式子宫全切术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ic knife in the vagindal total hysterectomy

Liu Shu

The Hospital of Tongliao City,Mongolia 028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ic knife in the vagindal total hysterectomy.Methods:82 cases with the treatment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ic knife in the vagindal total hysterectom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08 to 2013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80 cases with the treatment of vagindal total hysterectomy without high frequency electricity knif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alyze and discuss the hospitalization data of all cases retrospectively.Results:All the cases in two group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without conversion to open surgery.The amount of bleeding,operation time during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incidence of absorption he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The high frequency electricity knife has characteristics of "narrow","small" and "spirit".It has unique superiority applied in the vaginal hysterectomy,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he high frequency electricity knife;Vagindal total in type;Hysterectomy

阴式子宫全切术视野窄,出血多,容易误伤输尿管、肠管等脏器,且手术历时长,因而不受临床医生所青睐。近年来我院将高频电刀应用于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5月随机抽取在我院应用高频电刀行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82例(观察组),采用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患者8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均≤孕14周大小,术前排除恶性疾病、急慢性盆腔炎、凝血机制障碍、有下腹部手术史者。两组术者为同一手术团队,患者的平均年龄、体重、子宫体积、妊娠和分娩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高频电刀应用于阴式子宫全切术手术步骤:①术前准备高频电刀及负压吸引器,电刀功率初设电切60W,电凝45W,可以在术中根据手术要求调整电刀功率,达到最满意手术效果。②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暴露牵拉宫颈,以金属导尿管导尿,并探清膀胱底位置。分别于宫颈的3、6、9、12点注入1:20万稀释后的肾上腺素5ml,以达到水压分离目的。③在宫颈膀胱沟下方0.5cm处用高频电刀环形切开阴道黏膜全层。向外向下牵拉宫颈,用高频电刀紧贴宫颈,分离膀胱宫颈间隙,提起阴道黏膜,用食指上推膀胱,达到腹膜反折。向上牵拉宫颈,高频电刀紧贴宫颈,分离宫颈直肠间隙,以食指推开直肠,剪开直肠腹膜反折,高频电刀电凝止血。④紧贴宫颈钳夹宫颈两侧主、骶韧带,用高频电刀紧靠宫颈,切断两侧主、骶韧带,用7号丝线缝扎、留线。暴露出子宫两侧动静脉并钳夹,高频电刀紧贴子宫切断子宫两侧动静脉,以10号丝线缝扎2次,游离断端。⑤拉开膀胱,剪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用食指探查盆腔。牵拉子宫,分别暴露出子宫两侧阔韧带、圆韧带、输卵管根部及卵巢固有韧带,一次性钳夹,用高频电刀切凝,且用10号丝线缝扎残端2次,留线,移出子宫。⑥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各结扎留线与对侧靠拢打结,以1-0可吸收线缝合阴道残端。放置导尿管,24小时开放;阴道填塞碘伏纱布卷,24小时后取出。传统的阴式子宫全切术手术步骤[1]:手术步骤与上手术方法基本相同,仅有不同在于,术中不用高频电刀切割、电凝。只用传统的手术刀切割组织,组织剪分离间隙,丝线缝扎止血等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2.0软件系统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为P

结 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无1例中转开腹,无1例发生血肿、出血、脏器损伤等手术相关并发症。

术中情况对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93.2±31.3)ml明显少于对照组(172.2±38.5)ml(P

术后住院期间:观察组体温(36.5±0.8)℃明显低于对照组(37.9±1.2)℃(P

讨 论

阴式子宫全切术是经过人体天然孔道进入盆腔内实施手术的,近似于微创手术。但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术野狭窄,操作相对困难;易损伤膀胱直肠等邻近脏器;盆腔血管丰富,易出血等。为了解决上述难点,我院将高频电刀引入阴式子宫全切术中。

通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应用高频电刀与传统的阴式子宫全切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①迅速止血,效果明显,减省了因出血而需清理术野所用的时间,且大大减少了钳夹、结扎、缝合引起的副损伤;②操作简单,电切与电凝瞬间转换,简化了传统“钳、扎、剪”止血过程,节约了手术时间;③排异反应小,减少了为止血而遗留于盆腔内的线头数量,降低术后吸收热发生率;④术后随着焦痂的干燥脱落,皱缩的血管可以重建其功能。

我们将高频电刀应用于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充分体会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电凝止血时,电刀头尖端与组织接触,避免电伤周围组织;②电凝时应先将已渗出的血液吸除,再电凝止血,且避免长时间、同一部位、反复止血;③吸引器不宜反复吸引电凝后产生的焦痂,以免焦痂被吸除后,诱发再次出血;④电切时注意使组织维持一定张力;⑤电刀功率不可盲目增大,应以达到手术最佳效果为佳;⑥若子宫较大,则在电切切断子宫血管后,行子宫缩减术[3],待子宫缩小后再处理各韧带。⑦术中大血管仍需缝扎固定,不能仅依赖高频电刀的电凝止血。

总之,阴式子宫全切术中应用高频电刀安全可靠、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历时,术后不良反应轻,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1-202.

第7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关键词] 改良式会阴侧切术;传统会阴侧切术;自然分娩

[中图分类号] R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7-0046-03

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因为胎儿体积较大,会阴体过紧、过高,第二产程相对缩短等原因,常导致软产道或婴儿损伤。会阴侧切术不但可防止撕裂伤、保护会阴,还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分娩对产道的损伤,故常应用于临床[1]。但临床实践发现,传统会阴侧切术却具有伤口愈合时间长、缝合难度大、撕裂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等缺点[2]。为提高手术质量,降低产妇痛苦,我院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将改良式会阴侧切术应用于初产妇自然分娩,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产科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共298例,年龄21~35岁,平均(26.42±5.94)岁,身高(145~174)cm,平均(163.34±8.43)cm,孕周为(36~42)周,平均(39.78±2.16)周,胎儿体重约为(2600~4100)g。纳入标准:初产足月产妇;胎儿头位产妇;行阴道分娩产妇;具有外阴侧切术手术指征产妇;签订知情同意书产妇。排除标准:经产产妇;早产产妇;胎儿过大或头盆不称需剖腹产产妇;其他原因需剖腹产产妇;外阴病变产妇;妊娠高血压产妇;妊娠糖尿病产妇;未签订知情同意书产妇。将所有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9例,两组产妇在年龄、身高、孕周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均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与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备案处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式会阴侧切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会阴侧切术。所有患者术前均予会阴常规消毒,并以利多卡因注射液做阻滞麻醉和局部麻醉[3]。在评价产妇不存在产力异常情况后,将会阴体视为垂直分界点,于会阴左侧组织标记出45°(对照组)或25°~30°(观察组)引线,在两次规律性子宫收缩期间作一长约3~4 cm左右的会阴切口。产妇自然分娩后仔细观察会阴切开部位深度,并将带尾纱布填塞于阴道内,以免宫内血液流出,不利于手术视野的暴露。在进行会阴切口缝合时,应仔细辨认切口顶端,缝合第一针一定要超过其0.5 cm,以免出现黏膜下血肿或出血;在缝合系带处时,为保证切口对合良好,预防皮肤边缘发生内翻,应采用阴道黏膜层间断缝合,皮肤缝合为连续皮内缝合;缝合会阴肌层时,应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法以0号线进行。在以两种会阴侧切术行自然分娩后,切记将带尾纱布及时取出,并按产科常规护理措施对产妇进行会阴、生活习惯、心理等护理。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产妇术后疼痛程度评价标准[4] 产妇术后疼痛程度采用6级评分法进行评价。Ⅰ级:未感疼痛,或仅偶有轻微不适症状;Ⅱ级:偶有疼痛,且程度较轻;Ⅲ级:存在无法忽视的疼痛,但对正常生活无影响;Ⅳ级:存在无法忽视的疼痛,且对产妇注意力有一定的干扰;Ⅴ级:存在无法忽视的疼痛,对日常生活活动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产妇可完成排便、进食等生理需求;Ⅵ:疼痛程度剧烈,需卧床休息。

1.3.2 产妇会阴切口愈合情况评价标准[5] 于产妇自然分娩3 d后观察会阴切口愈合情况。Ⅰ级愈合:会阴处皮肤无硬结、压痛、红肿等现象,切口平整;Ⅱ级愈合:皮肤出现硬结、压痛或红肿等现象,但切口仍平整;伤口感染:会阴切口裂开,愈合差,局部出现红肿,且有水样物或脓液流出,压痛明显。

1.4 观察指标

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疼痛分级、撕裂伤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Ⅰ级愈合146例,Ⅱ级愈合3例,无一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Ⅱ级愈合占2.01%;对照组患者Ⅰ级愈合129例,Ⅱ级愈合19例,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Ⅱ级愈合及伤口感染占13.42%。观察组患者Ⅰ级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表2 两组患者会阴切口愈合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Ⅰ级疼痛102例,Ⅱ级38例,Ⅲ级7例,Ⅳ级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Ⅴ级或Ⅵ级疼痛;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4例、28例、73例、14例,亦无一例患者发生Ⅴ级或Ⅵ级疼痛。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Ⅰ级+Ⅱ级)明显优于对照组(Ⅰ级+Ⅱ级),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3.4938,P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n(%)]

2.3 两组患者撕裂伤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共31例患者发生撕裂伤,占20.80%,对照组患者共71例患者发生撕裂伤,占47.65%。观察组患者撕裂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撕裂伤发生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表4 两组患者撕裂伤发生情况比较[n(%)]

2.4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24±0.21)d,对照组为(4.82±0.19)d。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68.1025, P=0.0000

3 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对母婴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多数初产妇分娩时需行会阴侧切。作为产科常见的手术,会阴侧切主要为严重裂伤盆底组织,并且缓解胎头受到盆底组织的压迫展开的缩短第二产程、缩短分娩时间的手术。会阴是位于和阴道口之间的软组织,在分娩过程中,为产道最外面的部分。从生理性结构上来讲,阴道出口为椭圆形,而不是圆形,再行会阴侧切的过程中,如果切口长度相等,侧切角度越大,其相对出口的径线也就越小,这样就会使胎儿娩出时遇到较大的阻力,引发各层组织损伤。而侧切角度越小,其相对出口的径线也就越大,使胎儿娩出时遇到的阻力就会越小,避免引发各层组织损伤。

传统45°会阴侧切尽管对直肠影响较小,但组织切开较多,且此处血流供应较丰富,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多,疼痛及局部肿胀明显。从解剖学上进行分析,不但皮下脂肪层较厚,且血管与神经也较为丰富,其后端融合于会阴体之前。骨盆底部肌肉与筋膜,只有会阴深横肌、浅横肌及其相应的筋膜于中心腱汇合,大小的中间部位组织最为丰厚,且距离会阴体越近,其皮下脂肪越少,组织越薄。为此,小角度侧切,不但更靠近会阴体,组织损伤及出血量小,且炎性反应也相对较轻。由于切口与、直肠保持一定的角度,即使延长切口也难以导致会阴较大程度的裂伤。

与传统45°会阴侧切相比较,改良式会阴侧切术(25°~30°)具有以下优点:①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切口小,肩难产发生率较低。纵椭圆形的阴道口有利于胎儿头部的俯屈,行传统的45°会阴侧切术时,切开了部分肌肉,使肌肉与子宫收缩的协同作用降低,纵椭圆形的阴道口性状遭到破坏,使部分胎儿胎头未发生俯屈而直接分娩出,较易发生肩难产[6-8]。②25°~30°角度小,对神经和肌肉损伤少,且对阴道内部撕裂伤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行45°传统会阴侧切时,部分肛提肌和球海绵体肌被切断,切口弹性相对较差,撕裂伤较重。改良的25°~30°会阴侧切术切断的球海绵体肌附近的肌腱,分娩时可使皱壁的弹性增大,故可降低撕裂伤的发生率[9-11]。③缝合简单,愈合情况佳。由于组织较薄,暴露的切口明显,故进行缝合时操作简单,对肌肉损伤小,再次发生撕裂伤的可能性低。因阴道非“圆形”而呈“纵椭圆形”的生理结构,故在进行会阴侧切时,当切口长度一定时,角度越大,出口径线相对越短,娩出胎儿时的阻力越大,组织损伤的机率越高;当侧切角度减小时,出口径线相对较长,娩出胎儿阻力降低,故组织损伤的机率也随之降低[12,13]。此外,传统的45°会阴侧切术由于伤口张力大、组织相对较厚、缝合针数多,故术中术后疼痛明显;而25°~30°改良会阴侧切术缝合针数少,不仅可缩短手术缝合所用的时间,还可减轻牵拉痛,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14]。

徐云芳等[1]将改良式侧切应用于自然分娩,不但降低了会阴切口的出血量,还降低了重度疼痛以及切口炎症发生率。李义兵等[15]对比不同侧切角度在自然分娩中的应用价值,45°侧切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切口愈合率,还可有效降低切口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会阴切口愈合、术后疼痛程度、撕裂伤、平均住院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提示改良式会阴侧切(25°~30°)显著优于传统会阴侧切(45°),可有效提高分娩质量,促进产妇产后康复。

综上所述,改良式25°~30°会阴侧切术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剪开组织,减少出血量,减轻产妇产后疼痛,降低撕裂伤发生率,改善伤口愈合情况,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是一种较好地辅助孕妇分娩的方法,值得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徐云芳,周蕾,朱莉. 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术的临床应用[J]. 西部医学,2014,26(9):1194-1196.

[2] 蔡小梅,何志坚,陈小燕. 不同会阴缝合技术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4,12:123-124.

[3] Hannah G,Dahlen Helen,Dowling Mark,et al. Maternal and perinatal outcomes amongst low risk women giving birth in water compared to six birth positions on land. A descriptive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a birth centre over 12 years[J]. Midwifery,2013,29(7):759-764.

[4] 史明霞,董菁,袁帅帅,等. 延迟保护会阴法在经阴道分娩中的应用[J]. 山东医药,2014,54(35):56-57.

[5] 董启琴. 改良式会阴侧切缝合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0):1526-1527.

[6] 吴梅秀,杨生兰,张慧萍.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对初产妇会阴侧切率和产后疼痛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4,15(5):62-64.

[7] 叶定碧. 会阴侧切术和改良式缝合术相关问题及应对措施探讨[J]. 医药杂志,2014,2:56-58.

[8] 黄玉婵,曹淑华. 改良会阴侧切术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1):92-94.

[9] 林海燕. 会阴侧切术中不同侧切角度及缝合方法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8):38-39.

[10] 祝志娟,陈蓉,郭叶情. 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9):4722-4723.

[11] Rigmor C,Berg Vigdis,Underland. The obstetric consequences of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cutting: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ternational,2013,2013:496-564.

[12] 贺会. 会阴切开缝合术术式选择、缝合技巧、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4):145-146.

[13] 李香娟,赵秀敏,李立峰. 初产妇常规会阴侧切术和限制会阴侧切术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13, 15(12):1676-1679.

[14] 王秉霞,王玉萍,刘颖. 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在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术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4,2:73-74.

第8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关键词:林徽因;象征主义;应和;音乐性;绘画美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被誉为“一代才女”,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沈从文眼里“绝顶聪明的小姐”,萧乾称之“聪慧绝伦的艺术家”,……她是才华横溢的诗人、短篇小说作家、“京派的灵魂”、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谈锋极健的女主人及中国建筑学的奠基者之一,她就是林徽因。

在中国新诗的星空里,她如一颗流星般璀璨辉煌却转瞬即逝。创作生涯的短暂丝毫不影响诗作的成就。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和中西方文化的共同滋养赋予她超凡的才气和灵气,特殊的时代和丰富的经历给予她丰富的阅历、丰厚的知识和缜密的深思,使她的诗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典雅、节制与宁静,同时也打上了现代化烙印,尤其象征主义的影响给她的诗歌增添了别样的美感。

“象征主义”一词源于希腊文“象征”,原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持其一,再见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查尔斯・查德威克如下界定象征主义: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但不直接去描述它们,也不通过与具体意象明显的比较去限定它们,而是暗示这些思想感情是什么,运用未加解释的象征使读者在头脑里重新创造它们。[1]这种情感艺术,用客观的物象描写主观的情感,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契合,捕捉诗人流动的瞬间情绪,描摹心境变化,重视人的直觉,写事物无序的一面,理性退居幕后,情感主宰一切,借有形寓无形,以有限表无限,凭刹那抓住永恒,重暗示和朦胧,尚神秘和幽微,偏爱应和理论,提倡诗的音乐性和绘画美,讲求艺术的纯粹,因而较之于以前的文学流派,扩大了创作的表现领域,增添了力度,同时也使情感的表现更加细腻和朦胧。

作为一场文艺思潮,象征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冲出国门将自己的光辉洒向全世界的角角落落。美国理论家洛克说:“不仅在法国,而且遍及西方世界,二十世纪的诗歌理念已为法国象征主义所宣明的学说原理一统天下。”[2]毫不夸张,法国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和理论已渗透到全球现代诗歌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血管,细胞还不断地分裂更生。中国本土化的象征主义构成了中国新诗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新月派、现代派都从象征主义里汲取过营养,继而和中国的传统文学相融合形成了中国象征派。自李金发而下,王独清、穆木天、卞之琳等诗界无人再和它脱离过关系,被后人归入“新月派”的林徽因也不例外。

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十六岁随父游历欧洲,较早的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当时正值中国新诗的萌芽时期,也是象征主义在中国诗界大爆发的时代。其挚友徐志摩曾一度从事波德莱尔散文诗的译介工作。她就是这样在象征主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创作着自己的诗歌。或因生活幸福,或是生性乐观,或许更重要的是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悟,一草一木一弯深笑在她无不是含笑深情赏心悦目,“笑”成了诗人心中偏爱的独特审美意象,频而不滥,每每不相同。凭着对诗歌的热爱和敏感,加上她的出身和经历,象征主义作为现代诗歌的核心不可能对她只是轻轻碰触,其所崇尚的暗示手法、应和理论、重视音乐性和绘画美的观点深深地植入了她的心灵,并在她的诗创中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单是一个“笑”的意象就包含了多少值得玩味的东西!

一、神奇的应和

象征主义的鼻祖波德莱尔提出的应和理论是象征主义理论之塔的重要一层。他强调万物之间有一种普遍相似性,诗人应在这一相似性中寻找灵感。换言之,宇宙万物之间表面杂乱无章的排列内在都有一种互相联系、互相应和的神秘关系,它们遥相呼应共同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形式的差异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如视觉上的、嗅觉上的、触觉上的事物共同存在,其间的应和关系便引申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通。这是对万物间应和关系的高度提炼,可以使人有一叶知秋、一物知全貌的权利。诗人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的交叉重叠,通过对表现错乱感觉的语言的寻求来创造出具有立体交叉感的诗歌。对于写诗,林徽因也曾有这样的论述:“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愁、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辨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颜色、形体、声音、动静,或细致、或亲切、或雄伟、或诡异,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分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然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其声音意义)经营,描画,表达这内心意象,情绪,理解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里,适应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澜。”[3]显然,对于波德莱尔的通感理论,林徽因已接受、吸收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这样的诗歌观念和实践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无论如何都算早熟。且看这一首《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卷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软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4]

陈家梦曾说:“《笑》是一首难得的好诗。”[5]它刻画的是一个少女的笑,但林徽因并不像一般诗人那样通过听觉来描写,而是诉诸视觉,读者不是听到,而是看到这个少女的笑。诗中视觉、触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互补互用,交叉配合,避免了感觉的单一性,使“笑”具有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感和丰富性。“花影”这一视觉物象用“轻软”这一触觉感受来修饰,“痒痒”这一体表感觉又与“甜蜜”这一味觉感受相搭配,这明眸巧笑可感可触可视可尝,各种感觉体验一齐涌向读者,多种感觉器官一齐发生作用,给予读者的印象强烈而深刻。《深笑》中应和理论的应用更胜一筹。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6]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笑”用“甜”、“深”、“圆转”修饰,让听觉、味觉和视觉之间畅通无阻,使笑有味、有度、有形,清晰可见,第二节,“好花儿开了一朵”、“轻盈”、“细香无意中”、“拂在短墙”,“笑”在诗人的笔下是可嗅可触有形有质感的,使人不得不受此深笑的感染,第三节,诗人把渐次高扬的听觉诉诸视觉,再配以鸟雀和鸣,使深笑清扬悠远,扶摇直上云天的情状呈现在读者眼前,畅快淋漓的笑还被喻为飞檐下在风中转动的万千风铃,清脆的声响随着飞檐摇上云天,有力的体现了声音由下至上传播的规律,使人仿佛亲眼目睹笑声传播的过程,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毫无阻碍的听到“明珠”、“花朵”、“高塔”,体验到具体真切的实感。通感手法的成功实践,也表现了感觉体验的丰富性、多面性和复杂性。

“诗中意象多不是寻常、纯客观的意象。诗中的云霞星宿、山川草木常有人性的感情,同时内心人性的感触又反变成外界的体象,虽简明浅显隐奥繁复各有不同。”[7]林徽因如是说。有了象征主义的营养灌输,林诗中的“笑”告别了以往“小颦微笑尽妖娆”、“轻盈微笑舞低回”之类的传统,凭借通感意象的变形,拓宽了诗歌语言表现内心直觉与情感的领域,也使隐晦的深层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曲尽人意。

二、无曲的音乐

作为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歌,诗的语言和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诗歌语言虽不能等同于歌唱,但在被朗诵时,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声音序列,要使它和谐动听,就必须有一个能应和人们感情需要且合乎自然法则和内在结构的节奏规律。

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强调“音乐高于一切”的观点是法国象征主义的又一重要理论。魏尔伦特别强调诗歌的音乐性,他在《诗艺》中提出“音乐高于一切”的主张,论述了诗歌的音乐境界。词汇所创造的音乐开启了另一个空间,除了漂浮的音符之外,那里是一片纯洁轻盈,词语符号被剥夺所指,能指所显示的是它们的音乐天地,只是符号的音节形式。他强调词语的节奏、韵律和动感,然这并非全部,“音乐高于一切”似乎更强调诗句中那类似于音乐旋律般的内在持续性,造成一种流动感、朦胧感、内在感,他主张“变诗歌为音乐”。瓦莱里认为,音乐化最主要的是指诗的词语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即词语与人的整体感觉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由此可见,音乐性的内涵涉及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完美统一。诚然,新月派也讲求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然而其中的“音乐美”却只针对音节,即诗的外在形式。林徽因一直作为新月派的主将被世人推崇,她也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应力图做到“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以使读者“在我们句子中由音乐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渗合着美丽的憧憬”。[8]然而,林诗的音乐性却更接近于象征派,即涉及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所以每个诗行不必是完整的句子,为了表现情绪的起伏,可以根据情绪的节奏设置诗行,或长或短,甚至行内断句和跨行都可以灵活运用。

譬如《笑》,分上下两节,每节七行,字数基本相同,每节二、五、七行押同一韵,音调和谐,韵律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每节前四句,字数呈递减排列,停顿越来越短,情绪的喜悦,笑声的爽朗,感觉的真切,笑容的柔美、羞涩与热情一股脑儿全呈出来,四五两行是句中移行,正是波德莱尔等人的“行断意不断”的诗句排列方式,使全诗产生出具有音韵美、律动感强的诗歌句式,后两行是对仗句,“当句对”和“隔句对”都很工整:

那是笑――神的笑,美得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9]

对仗、平仄、押韵的完美使这首诗显得轻灵、剔透、含蓄、幽远,像一首描写诗情画意的曲子,回荡着不绝如缕的音乐旋律效果。

再看《深笑》,全诗三节,每节均六行,字数句型都相近,每节一三行押韵,全诗每节末句押同一韵,给人以复沓之感,但复沓却不显累赘。因为词语所组构的意象讲求整饬中的变化,通过不同层面上的节奏性重复,使读者在不同角度加强了对“深笑”这一中心意象的感受,这类似乐曲中的“副歌”,是音乐中的“变形重复”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句末押“an”韵,长短句参差不齐,每节后面四个字两两独立成行,形成短促而有力的停顿,读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和谐,“灿烂,/分散”、“挂着/留恋”、“摇上/云天”短促的诗行,频繁的停顿,增强了词语的韵律和音调的铿锵,密集的押韵与平仄相间的句式使“笑”的意象既具有明晰的视图效果又有婉转活泼的声音效果。第三节,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贴切新颖,别具一格。

显然,诗人已经突破了新月派格律诗理论的藩篱,体现出诗人对语言音乐性的本能追求,创作出诗歌语言节奏与诗人内心的情绪节奏浑融一致的天籁。

三、清丽的图画

在谈及诗歌与绘画、音乐和雕塑的关系时,波德莱尔这样论述:“现代诗歌兼有绘画、音乐、雕塑、装饰艺术、嘲世哲学和分析精神的特点,不管它修饰的多么得体、多么巧妙,它总是明显地带有取之于各种不同的艺术的微妙之处。”[10]闻一多提出的著名的“三美”原则中的“绘画美”就是辞藻的运用如同作画中颜料的运用,讲究夺目绚丽,视觉冲击感情。带着如此思想来读林诗再恰切不过了,美术专业出身又是建筑学家和诗人的她对色彩、构图有着天然的敏感,将各种艺术都融合的浑然天成。

《笑》即如此,犹如一道清澈的溪流映出一位青春少女如阳光般明媚,鲜花般娇嫩的笑靥,明媚含蓄,天真无邪。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态美,诗人赋予它艳丽的色彩――“艳丽如同露珠”,笑是透明清新的,顽皮的动作――“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笑是轻巧温柔的,甜蜜的滋味――“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这笑连她“惺忪的卷发”也散乱了,笑的天真自然,让人沉醉。这是一种不为世俗所羁绊的美,娉娉袅袅的少女害羞、幸福、甜蜜的笑无疑比传世之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更让人倾倒、陶醉。

《深笑》全诗三节,每节都是一副佳人图。第一节,将“笑”喻为明珠闪亮、清泉浮动,似乎佳人巧笑倒映在清泉中,一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图画映人眼帘,第二节,“笑”似“好花儿开了一朵”,“轻盈”、“细香”可感可嗅,让人联想到斜阳下,短墙边,微风中,一枝花开得灿烂,随风轻轻摇曳,向人点头致意,第三节诗读罢,清晰的画面难逃脑海,层层叠叠高耸入云的中国宝塔周围鸟雀盘旋,微翘的飞檐下挂着万千风铃随风转动,古塔下的佳人清脆响亮的笑声如随风铃转动,随鸟雀盘旋,多么清新富有诗意的国画!诗人成功的实践了绘画美的理论并融入了亲身的独特体验。

一弯深笑,包涵了多少值得玩味的东西!这就是林徽因的诗,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梁从诫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界里,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文艺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古代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11]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美在神韵,这种神韵渗透在她少而精的诗篇中,构成了其独具的美。她以其非凡的天赋,丰厚的知识,独特的感悟,饱满的激情为中国新诗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就是林徽因和她的诗。

徽因如诗,诗如回音。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查德威克著,周发祥译,《象征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3月,第3页。

[2] 韦勒克著,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508页。

[3] 林徽因,究竟怎么一回事[M]//林徽因文存:散文、书信、评论、翻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

[4] 林徽因著,《林徽因诗文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6页。

[5] 陈家梦,新月诗选・序[A]新月派评论资料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6] 同4,第36页。

[7] 同3.

[8] 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N],大公报・文艺,1935-12-08。

[9] 同4.

第9篇:林徽因的诗范文

众所周知,徐志摩是个风流鬼外,才华横溢的男人,他像一只蝴蝶,流连干女人之中,他对每一个女性都不吝溢美之词,这也是他自飞机失事后,被众多女性大加追念,大加缅怀的原因,由于徐志摩去世前曾把一些书信手稿存在凌叔华处、这个盎着徐志摩旧迹的八宝箱,造成了徐志摩关系最密切的两个女子,林徽因,凌叔华之间一生抹不去的龉龃,而凌叔华更是背上了一生的骂名。

八宝箱里究竟有什么呢?这要从凌叔华和徐志摩的交往说起,凌叔华和徐志摩结识时、正是徐志摩追求林徽因而不得的失恋之时,才女与才子,年龄又相仿,所以二人关系进展很快,相识半年光通信就有七八十封,差不多两天一封,再加上聚会,可以说这显然超出了一般的友谊,凌叔华对徐志摩是欣赏的、可是凌叔华是何等聪明的女子,她早就敏感的嗅出徐志摩爱的其实还是林徽因,自己不过是林徽因的翻版,是徐志摩填充寂寞和失意的载体,大凡女子都是清高善妒的,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目无下尘的才女,她不原谅自己只是一个翻版,所以凌叔华很聪明也很凄酸地挡了徐志摩的感情之箭,用朋友式的交往维持着心底最柔软的爱情。

徐志摩虽然对凌叔华大为欣赏和倾倒,可他也只能维持着和凌叔华友谊的交往,直到他遇到了陆小曼,对陆小曼说,“只有L(凌叔华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是我唯一可以交往的真正的朋友。”可见,彼时的凌叔华,已经和徐志摩的关系上升为精神层次的挚友之爱,1928年北伐军逼近北京,徐志摩怕凌叔华遇到危险,致信陆小曼说要去;麦叔华家住几天,只有最毫无芥蒂心怀坦荡的朋友之情,才会让徐志摩如此告诉爱妻,

虽然陆小曼和凌叔华的关系还算不错,可是她却不喜欢林徽固,陆小曼也知道徐志摩念念不忘林徽因,妒忌之下,曾经烧毁过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诗文,这件事让徐志摩觉得一些私人信件放在家里是不妥的,就把这些信件放在了家,后来徐志摩还是觉得不合适,就又辗转交给了凌叔华保管,可见,凌叔华在徐志摩心目中的重要性,八宝箱里有陆小曼的两本日记,另外两本就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伦相恋的日记,通称《康桥日记》,是徐志摩对林徽固最热切的爱意表白。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和凌叔华都在赶着整理徐志摩的文集,林徽因不知何故,比陆小曼更急于得到那个八宝箱,1931年12月9日的上午,林徽因亲自到凌叔华家索取,凌叔华故意躲开不见,林徽因便托帮忙,想要回八宝箱,尤其是《康桥日记》。

以编辑委员会的名义,要挟凌叔华交出了八宝箱,转手交给了林徽因,林徽因一看《康桥日记》不是完整的,气急败坏的连夜给写信说“我为人直爽性急,最恨人家说瞎话……女人小气虽常有,像她这种相当有学问知名的人也应该学大方一点才好…现在日记无论谁裁去的,当中一段缺了是事实……关于我想着那段日记,想也是女人小气处或好奇处,多事处。实话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谀为荣,也不会被人恋爱为耻……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林徽因说她急着要日记,是想回味往事。

看到信后,又一次以“材料分散,不便研究”为名,要求凌叔华交出整本,凌叔华迫于压力,只好寄去了另半本日记,并附上一封信说:适之,外本璧还,希望此事如乌云飞过清溪,彼此不留影子才好……接到原本日记后,同样转给了林徽因,并在自己日记里说“这位小姐到今天还不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