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专项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各项建设科学有序进行,现就加强我市城区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97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为政府决策和城市规划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对城市发展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总体规划设定的理论年限是20年,重点突出的是城市发展的远期目标,因此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还需要由各项专项规划进行深化作为支撑。为不断深化完善总规在近期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项目实施时序等方面的重点内容,我市自年起,先后组织编制了《市近期建设规划》、《市燃气专项规划》、《人防专项规划》、《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住房专项规划》、《城市广告专项规划》、《流域专项规划》及《城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等七个专业(项)建设规划,促进了各项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当前,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做好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对于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共利益,保证城市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需编制的专业(项)建设规划工作内容
年4月,《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顺利通过,新总规根据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要求,按照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总体部署,对市城乡统筹发展及我市经济、产业、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综合交通、山地城市建设特色等专题进行了深度研究。对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和规模、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区城乡统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交通及重大市政设施规划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为了与新版总规编制工作同时进行,我市“十二五”期间专业(项)规划工作,应重点编制以下专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市城市风貌与特色规划、环卫专项规划、园林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给排水专项规划、电力设施建设规划、邮政电信设施建设规划、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规划、市商业网点及综合市场建设规划、市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市文化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含传媒、广电等)、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加油站布点专项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城市综合管网规划。
三、认真组织各项专业(项)规划的具体实施
(一)完善规划体系。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内容要求,建立完善“十二五”专业(项)规划编制体系。
(二)坚持分类实施。明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日前,在由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与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主办的2016太阳岛论坛暨东北振兴论坛上,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为破解“东北之困”建言献策,共同寻找解困破局的新路子。
东北地域广阔,各市县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谋求共同发展,并不等于同步发展,而应各有侧重。“东北经济处于触底回升之中,出现明显分化。省级层面,吉林的发展速度跟全国持平;黑龙江虽然弱于全国速度,但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辽宁的问题比较突出。 齐步走 的整体发展道路对东北而言有困难,反而是演进式发展更为可行。”杨荫凯说。
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整体,往往能提高发展效率。东北发展的“点”,在于四个副省级城市。“这四个城市占到东北整个经济比重的45.3%,它们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东北振兴能不能实现。东北可以考虑跨省区联动,结合三省的国家级新区,来创建新的经济贸易增长区。”杨荫凯建议。
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四个副省级城市提出,东北发展,重在联动;“四手联弹”,才能解困破局。
(来源:人民日报)
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公布:建跨境合作区发力七领域
9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公布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第一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实施。
据发改委官网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以发展传统友好、互利的经贸关系作为三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方向之一,根据三方二一五年七月九日在乌法签署的关于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谅解备忘录,以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欧亚经济联盟以及“草原之路”倡议为目标,以平等、互利、共赢原则为指导,制定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
《规划纲要》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欧亚大通道建设以及“草原之路”倡议对接为目标,以平等、互利、共赢原则为指导,以拓展合作空间、发挥潜力优势、促进共同繁荣、提升联合竞争力为愿景,明确了三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资金来源和实施机制,商定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口岸现代化改造、能源合作、海关及检验检疫合作、生态环保合作、科技和教育合作、人文合作、农业合作以及医疗卫生等10大重点领域,并提出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先推进三国毗邻地区次区域合作。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发改委: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落地
放开民营机场等领域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会上表示,这些重大工程项目也是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发挥作用的大舞台。为此,政府将进一步破除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市场、进入到重大工程当中的政策障碍,最大程度地放开市场准入。
胡祖才说,“十三五”规划纲要在23个专栏中明确的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推进这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既能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有效需求,又能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
据透露,国务院已经明确要求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其别提到,要进一步放开民营机场、基础电信运营、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要消除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市场壁垒,在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出台更有效的举措,使得民营投资能够公平参与。
关键词: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公园;防灾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城市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地开始思考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问题。如何有效预防灾难,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大面积开阔平坦地区是最理想的公共避难地,城市人口密集区的室外公园正好可以担当起这个重担。而未雨绸缪地规划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公园,是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举措。然而,中国目前的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体系建设却不免让人担忧:现在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规范来指导城市公园应急避难功能的规划设计,国内应急避难公园的建设主要是参考日本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经验,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广州市规定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1],但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在修建和改建城市公园时应如何增强公园防灾避险功能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以东风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的内容及要求作初步的探讨。
1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2]。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多种应急避险功能。
城市应急避难公园又称城市防灾公园,是指“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3]。
2 应急避难公园规划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规划原则主要有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均衡布局原则;“平灾结合”适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步行到达原则[4]。
2.1 综合防灾、统筹规划原则
除了城市公园以外,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寺庙、空地等都可以选作避难场所。配置应急避难公园时应当考虑对城市多种灾害的综合防控,配合其他各类避难场所作统筹规划。
2.2 均衡布局原则
即就近避难原则,为了使市民在发生灾害时能够迅速到达应急避难公园,公园应在城区比较均匀地分布。过去规划中是以居民的活动半径(250 m或1 km)布置公园,但从阪神大地震震灾调查中得知,只要公园在可通行范围之内,距离与避难行为几乎没有相关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置公园还必须考虑与人口密度相对应的合理分布。
2.3 “平灾结合”适用性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应首先满足平时休闲、娱乐、活动等功能,其次在灾害发生时还能为市民提供避难场所。公园场地和设施都可以结合防灾避难设施共同设计。
2.4 安全性原则
应急避难公园的选址必须避开地震活跃带、矿山塌陷区、泥石流或山体滑坡地区;同时应该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区、仓库以及高压线区域,以免发生次生灾害。而作为搭建临时帐篷或进行救灾活动的避难广场,应该优先选择平敞开阔、排水良好的安全区域,防止因积水而带来不便或影响物资存放。
2.5 步行到达原则
居民到应急避难公园一般步行到达。因为严重灾害发生后,应急避难公园用地比较紧张,内部一般不设停车场,较多的私人汽车进入其中将给公园管理带来困难。而且,地震灾害发生后,城市道路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且道路上人多、车多,避难路线甚至城市道路一般都很拥堵,乘坐私人汽车避难有可能消耗更多的时间,冒更大的风险。
3 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状
按照“公园必须结合总体布局设置专用防灾、救灾设施和避难场地。新公园的建设必须设立避难场所,且不准建占地面积大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1]的要求,广州先后建成了6个应急避难场所,其中东风公园于2007年12月建成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以下以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为例,对城市公园应急避难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进行探讨。
3.1 规划理念
以人为本,一场多用,平灾结合,分步建设,逐渐完善。即该应急避难场所不仅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城市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还是市民日常休闲、锻炼和娱乐的场所,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和丰富城市景观、塑造特色主题的原则。
3.2 规划范围
东风公园占地面积4.5 hm2,应急避难场所实际可利用面积为3.0 hm2,可疏散人数约2万人。可供应急使用的场地有:休闲草坪区、儿童游乐区、老人休息区、地掷球场、东门停车场等。疏散路径:附近各小区居民可分别从广州大道中的正门、水荫路的西门和水荫横路的北门进入公园的各个功能区(图1)。
3.3 功能设施
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应已具备11种应急避险基本功能,包括应急标志、应急指挥管理中心、应急蓬宿区、应急供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应急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广播系统和应急停机坪等配套设施。
3.3.1 应急标志
1)园外道路指引标志。在广州大道中、水荫路(水荫小学门口)和水荫横路交通道口设置“应急避险场所”指引标志,标明方向和大致距离,以明示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图2)。
2)园内指示标志。在公园内部各功能区与内部道路的分界处设置指示标志,如在道路边、草坪上以及建筑物附近设置“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护”“应急蓬宿区”“应急物质存放处”以及“应急避险指挥中心”等标志,以明确该功能区的用途(图3)。
3)出入口设置功能分布示意图。在公园东、西二个大门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各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如图4),附文字说明,简要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意义。
3.3.2 应急指挥管理中心 利用公园管理处现有办公用房和会议室作为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和会议室,平时负责公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发生地震或其它突发性城市灾害,即成为应急指挥管理中心。利用现有办公电话和电源设备;购置4个手提高音喇叭和10套对讲机,配合现有的20多个园内广播喇叭组成应急指挥和广播系统。
3.3.3 应急蓬宿区 利用公园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开阔地(中央大草坪、西片草地、游乐场)设置4个主要疏散区,必要时便于搭建应急避难帐篷。应急蓬宿区面积约3 hm2,可设置4个大帐篷(8m×3m)和6个小帐篷(6m×3m)(图5),平时贮于公园南部地掷球场旁的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内。
3.3.4 应急供水、供电系统 公园园路边目前有4个自来水取水点;同时购置6台饮水机以备应急时使用,平时用于公园主要位置和办公室;另在公园西片画廊钻了1口井取水(图6),平时可用于公园浇灌花草、打扫卫生等,紧急情况下可弥补饮用水、生活用水的不足。
在公园西北角的泳区内,配置了功率50 kw小型应急发电机(图7),以备紧急情况时的照明和通讯设备用电所需,园内照明系统刚刚改造完毕,照明设备完好。
3.3.5 应急厕所 公园现有4处厕所,分别位于南面的游乐场、北门的休息廊、西北的游泳区和西面的管理处,经过公园近几年逐步改造,均增加了男女厕位数量、化粪池容量和残疾人厕位,通风采光良好,排污管道通畅;在公园内各应急避难蓬宿区预留了一定面积,用于放置紧急情况时从公园调运的移动式应急厕所,目前移动厕所有2个(图8)。
3.3.6应急物资储备与医疗防疫用房 充分利用公园南部地掷球场旁的板房,作为食品、饮用水和其他救灾物品等应急物质储备用房(图9)。旁边的地掷球场地作为食品、救灾品发放场地。储备物资主要有:大帐篷2个、小帐篷4个、饮水机6台、高音喇叭2个、ABC灭火器9个、对讲机10部、50 kw发电机1台等。
利用公园西北角泳区现有的救生室,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站(图10),主要是发放常用药品,进行简易医疗救护处理和卫生防疫工作,必要时再转入附近的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3.3.7 应急消防与广播系统 利用公园边现有的两个消防栓(位于西北角)和原有的分布在公园各处的灭火器作为应急消防系统,要求坚持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对以上消防设备加强定期保养检查,确保在发生灾情时能立即投入使用。
完善公园现有的广播系统,更换了20个广播喇叭,平时可播放背景音乐等,让市民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地休闲、娱乐;发生灾害后,能及时向灾民灾情等有关信息,对灾民开展减灾、应急、自救互助的宣传教育,制止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内的社会秩序。
3.3.8 应急停机坪 公园东门广场外设置了直径为15 m的应急停机坪(图11),主要是作为起降直升机的临时场所。当灾害发生时,可以将那些不宜在灾区内接受治疗的伤员,用直升机运往灾区外的其它医疗机构,以便伤员等能够获得更妥善的治疗。
3.4 防灾植物配置
基本是原有的植物种类和配置,建设防灾公园没有对树种进行改良,原来种植的树种主要有: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垂榕Ficus benjamina、芒果Mangifera indica、大叶榕Ficus virens、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盆架子Alstonia scholaris、大叶紫薇Lagetstroemia speciosa P.、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金山葵Syagrus romanzoffianum、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大叶棕竹Rhapis excels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等。
3.5 防灾知识宣传和防灾应急演练
东风公园没有设置独立的防灾宣传栏,在公园东门广场唯一的一处宣传栏内张贴的是广州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知识,且没有定期更新宣传知识。据公园员工反映,公园建成避难场所验收时,曾进行过一次简单的防灾应急演练,并没有相关部门配合,之后一直没有再组织过应急演练。
3.6 防灾设施日常管护
避难场所建成时有各类指示标志50多块,而几年后只能见到10多块,物资仓库的物资也没有更新补充。日常管理经费没有落实,建成之后没有任何管理维护经费,造成大部分设备锈蚀,影响美观而被公园清除。
4 讨论
很明显,城市公园应急避难规划内容包括了:防灾公园类型的确定、场地的合理选择、公园防灾容量的合理计算、服务半径与人均有效避难面积的设计、避险疏散区的设计、防灾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以及有关配套应急设施的配置,同时还要求防灾公园应该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应急演练和日常设施的管理。东风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对较完善,设备设施相对较齐备,对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通过现场调查和使用,发现存在防灾避难功能区有缺陷,无应对台风、洪涝等灾害的防灾措施,应急配套设施不完善,无制定防灾应急演练制度,日常维护经费不落实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公园应急避难的内容。
4.1 完善防灾避险功能区
一是应急蓬宿区设计要合理。东风公园应急蓬宿区位于公园中央大草坪中心地带,该处地势较低,广州台风暴雨灾害比较严重,暴雨后容易产生积水,影响灾民留宿和物资存放。
二是公园出入口要保持通畅。公园的三个主要出入口中的正(东)门、西门均设为公园停车场,且均设置了电动栏杆,阻碍了市民的通行;有时车位不够,车辆还随处乱停放,经常堵塞安全通道,严重影响了灾害发生时紧急疏散大量人群的需要。建议入口护栏应改造为易于拆除的装置,以便灾时扩宽入口通道,便于避难人流或车辆通行;最好使用手动栏杆,不要使用自动栏杆,灾时断电易阻塞通道。
4.2 合理选择和配置防灾植物
公园的植物选择需要重点考虑其防灾功能,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以乡土植物为主。植物选择根系发达、冠大荫浓、枝干柔韧性强的树种,不至于轻易倒塌,树冠和树枝还可以防止建筑倒塌伤人,形成安全的冠下避难通道。广州常用的树种有:防风固沙包括Syzygium jambos、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柳树Salix babyloni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乌桕Sapium sebiferum、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folia等[5];防火树种包括荷木Schima superb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等;防污染树种包括紫薇Lagetstroemia indica、木棉Bombax ceib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女贞Ligustrum lucidum、龙柏Sabina chinensis ‘Kaizuca’等;滞尘力强的树种:龙柏、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广玉兰、紫薇等[6]。
在公园的或避难通道外侧,通常组合设置缓冲绿地和防火林带,最好结合地形设计,可以阻挡火势借助风力蔓延至公园或避难通道内部。
4.3 加强应急设施的日常维护
公园原有的指示牌和防灾指示牌所使用的材质差异较大,防灾指示牌为KT泡沫板,且只是用铁线固定在灯杆上,使用一段时间后铁线容易生锈而造成指示牌掉落。建议政府部门重视该项工作建设,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应将应急设施日常维护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计划,每年至少安排3~5万元用于设施日常维护和更新。
4.4 应急照明和供水有待检验
经过公园有关部门实验,配备50 kw的发电设备(发电机)只能供应0.45 hm2的范围使用,对具有4.5 hm2面积的东风公园至少配备500 kw的发电设备(发电机),最好是1000 kw以上。
同时,在公园西片画廊钻了1口井取水,用作应急供水水源,但该水源的水质并没有经过检验,是否合格还是未知数,因此还不能直接供人饮用。
4.5 定期补充物资
公园医疗室有一些简单的急救药品,但多数已经过期,应及时清除和补充新的药品。
应急仓库除了放置了一些简单的物资外,并没有任何食品和衣物,如干粮、棉被等。建议增加配备手电筒、探照灯、绳子、轮椅等设备,以及婴儿需要的奶粉、奶瓶、纸尿布等。同时做好物资定期检查,清理过期物品和补充物品。同时由于广州天气潮湿,物资仓库容易滋生白蚁,因此要注意做好园内和物资仓库的白蚁防治工作,最好是签定白蚁防治协议。
4.6 提高防灾宣传力度,定期开展防灾应急演练
利用宣传栏举办与灾害相关的知识展览,制作防灾知识手册帮助市民提高防灾技巧;制作区域或全市范围内的防灾避难图,方便市民熟悉周边环境,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选择安全线路避险。同时每年必须进行至少一次应急演练。
5 结语
目前,规划应急避难公园已经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以及园林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综合防灾事业的蓬勃发展,规划设计应急避难公园的城市和各个城市的应急避难公园数量将与日俱增。日本早在1986年就提出把城市公园绿地建成具有避难功能的场所,1993年进一步修订《城市公园法》,明确提出了“防灾公园”的概念;1998年制定了《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将防灾列为城市公园的首要功能。我国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类似日本《防灾公园规划》这样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防灾避难绿地系统规划,是很难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的,因此,尽快制定城市防灾公园的相关法规是重要的战略任务。目前,广州市的首要任务是:要求新建的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根据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要求建成的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补充编制应急避难专项规划。
参考文献:
[1]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S].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
[3]柏原士郎,上野淳,森田孝夫.阪神・淡路大震灾にぉける避难所の研究[M].大阪:大阪大学出版社,1998:102-103.
[4]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J].中国园林,2007,23(7):16-22.
加快各类规划的编制,促进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提前一年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美好城乡规划引导工程”规划编制任务。
(一)区域统筹规划
1、完成东部片区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经济开发区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整合、城南工业板块优化、经济开发区扩园、循环经济产业园与经济开发区关系以及东部片区交通干线网络等问题。
2、会同相关部门,深化研究县域功能分工(县城、县域门户镇、市级重点镇、沿海区镇一体化镇、重要节点镇等),促进差异发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
3、深化研究陆海统筹规划。
(二)控规优化
将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城市设计成果、各类专项成果反馈到老城区、西南工业片区、新区三大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法定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三)城市设计
1、完成西南工业区城市设计导则,解决县城工业片区城市界面、色彩、风格混乱的问题,提高工业片区城市主干道两侧建设效果。
2、启动如等城市主要河流两侧规划控制和景观设计。
(四)专项规划
1、启动水系专项规划;
2、深化编制城市道路体系和公交、停车等专项规划;
3、在完成通信、电力、污水、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前提下,深化编制管网体系规划。
(五)重点专题板块研究
1、结合县城环境综合整治,编制沿城市河流建材堆场搬迁及物流布局规划;
2、完成殡葬服务综合区的选址和规划;
3、开展三号街区重点街道重要建筑细化设计、老城区交通水泥厂及周边工业遗产改造设计等。
二、品质提升,更美、更高。
1、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和“双低效应”的总体要求,强化城市水、绿特色,由围绕“道路”组织城市建设转变为围绕“水绿”组织城市建设。
2、进一步增强城市生活配套功能和工业区生产配套功能。按照“分层、多点、适宜规模”的原则,合理布局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功能配套,重点服务好商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客运中心四大中心等城市级配套建设。以40-60公顷为一个基本单元,按照“8+2”(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肉菜市场、环卫、教育、公交停车点、社区服务和一个规模水面、一个规模绿地)要求,落实社区级的基本生活功能配套。在新区规划建设中,独立划出地块,强制落实商业服务和基本生活配套功能。
3、进一步放开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市场,全面落实重要项目、重点区域建筑设计方案竞选,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
4、开展城市主干道、主河流、主节点和主要公共空间的城市设计,会同住建等部门深化、细化东环(通洋高速接口与长江路段),长江路(东二环至苏223线段)道路景观设计和郊野公园、高尔夫球场改造设计。
5、按照“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要求,优化新开发地段建筑形态,确保梯度和通透。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密度,促进房地产产品多元化。
三、行政效能,更快、更好。
1、进一步转变城乡规划管理职能,从管县城为主向管县域转变,从管项目为主向抓功能、形态、配套转变,从统一管理为主向统分结合转变。
2、完善项目规划方案审查阶段与供电、结构、消防、市政等其它专项审查的衔接,提高方案审批效率。
3、延伸规划信息化管理至各镇区,实现规划审批网上提交和初审。
4、坚决执行落实服务期限承诺制,试行开发项目主要指标核算和日照分析承诺制和中介化。
5、加强各镇区规划报建员队伍建设,加强规划技术和法律法规培训,实现规划把关的前移。
6、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后对各区的规划指导和服务。通过促进规划编制,细化规划管控;通过技术引导,提高规划水平;通过制定各类制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通过巡查监督,及时提醒纠正。
7、进一步探索涉海工程规划审批,促进陆海一体化审批机制的建立。
四、服务镇区,更多、更实。
1、牵头做好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修编,推进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部分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2、协助做好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3、服务好双甸、新店、丰利、曹埠等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店、双甸、袁庄、马塘等镇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4、服务好各镇小城镇建设中八个一(一条示范街、一所公立医院、一个肉菜市场、一个规模小区、一个道路体系、一套环卫系统、一个特色工业园区、一个规模公园)重点项目的选址、改造和提升。
5、对各镇工业园区回头看,按照集约、特色、规模的要求,拓展平台空间。
6、积极探索农民集居点规划,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按照“镇郊型、老点拓展型、生产生活结合型、万亩良田集聚型”,探索农民集居点多模式规划建设,优化各镇集居点布局。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搬迁,重点做好、、、等四个镇美丽村庄试点。
五、批后管理,更紧、更严。
1、进一步强化规划批后管理,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权责明晰,全程监管”的原则,建立日常巡查、节点定验、不定期抽查、重点督察的多层次全过程动态批后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类项目验线阶段、基础主体阶段、规划核实阶段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要求。
2、加强批后管理制度化建设,制定完善《县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规划验线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听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文件。
3、完善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对规划测绘、规划编制、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单位规划诚信评价体系。
六、队伍建设,更精、更强。
1、加强局机关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满足日益深化、细化、优化的城乡规划管理要求。配合重点镇区做好规划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改变镇区规划队伍紧缺现状。
第二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承担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具体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规划设计资格。
第三条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包括由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的城市,下同)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指导乡镇域村镇规划的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突出三个重点:
1、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2、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5至20年,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
第六条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具备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县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七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全县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
2、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3、预测县域人口,提出城镇化战略及目标;
4、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5、协调用地及其他空间资源的利用;
6、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7、制定专项规划,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8、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第八条县情分析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区位分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评价;经济基础及发展前景分析;社会与科技发展分析;生态环境分析;提出县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第九条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提出的目标,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空间布局方案;有条件的可划分经济区。
第十条县域人口预测与城镇化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测规划期末和分时段县域总人口及其构成情况,制定城镇化发展目标,确定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道路,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
第十一条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测城乡、城镇之间人口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和空间布局结构,选取重点发展的中心镇,提出城乡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有条件的提出中心村和其他村庄布局的指导原则。
第十二条用地及空间协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划分用地功能类型,标示各类用地的空间范围。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防灾减灾等要求,提出不同类型土地及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限制性和引导性措施。
第十三条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统筹安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分级配置各类设施的原则,确定各级居民点配置设施的类型和标准;根据设施特点,分析能够县域共享或局部共享的设施类型,提出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交通网络规划。在区域大交通网络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预测运输需求,提出交通运输网布局方案以及重大效能工程项目的布局,协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与城乡居民点的关系,重点是公路网和水运网。
2、给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根据水源条件和用水需求预测,确定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合理分配用水的方案,统筹安排水厂,选择供水方式和管网排放口及处理设施。以大区域供电系统为基础,结合县域电源和电网现状、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结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量需求,统筹安排电网、变电站等电力供应设施。在全国或区域电信发展战略指导下,按照县域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需要,结合电信现状,预测业务量,统筹安排局所设置和电信网络。
3、教科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根据对不同层次上学人口数量的预测,统筹安排和调整各类学校的规模和布点;根据卫生保健的发展需求,预测所需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统筹布局医疗网点;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布局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安排休疗养等福利设施。
4、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综合评价环境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制定县域环境保护的目标,提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对策。根据需要,划定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环境功能分区,明确各区的控制标准。结合当地特点,深入分析各类灾害的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对防洪、防震、消防、人防等设施的现状情况进行评价,选择主要灾害类型提出防治措施。
5、其他专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编制广播电视、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文物古迹保护、园林绿化等规划。
第十五条近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5年内具体发展目标、建设项目,并进行投资估算、建设用地预测,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立项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主要应包括与城乡建设密切相关的土地、户籍、行政区划和社会保障等内容。
第十七条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件和规划图件两部分。
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书。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必须内容简明、文字精炼、用词准确。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应附有关专题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的效力。规划图件至少应当包括(除重点地区规划图外,图纸比例一般为1:5-1:10万):
1、县域综合现状图;
2、县域人口与城镇布局规划图;
3、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4、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图;
5、县域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图;
6、近期建设和发展规划图;
一、扎实开展业务工作
(一)认真开展春节慰问活动。我县认真开展困难群众慰问活动。全县分13个慰问组到各乡镇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慰问对象为离任村干、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等,发放慰问金xx元。2、我县慰问广西军分区等41个驻军部队,慰问金额xx元。慰问优抚对象98人,慰问金额xx元。对国家重点优抚对象进行春节慰问,慰问对象687人,慰问金额xx元。
(二)社会救助工作。我局做好低保生活补助工作,XX年上半年我县救助城镇低保2618户5230人,月人均发放保障金260元;1-6累计发放求助金额xx.88万元;农村低保户7356户17920人,月人均发放低保金110元,1-6月累计发放救助金额xx.72万元;五保户1817户1817人,集中供养218人月人均救助350元;分散供养xx人月人均救助xx元;1-6累计发放救助金额xx.63万元;我县医疗救助249人,救助金额xx.8445万元;边界0-3公里居民xx户xx人,月人均补贴130元,1—6月累计救助金额xx.07万元。
(三)救灾救济工作。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 5月12日上午,我局牵头组织科技、气象、教育、卫生、教育、地震、消防、水电等13个单位在县德华街举行大型街头宣传咨询活动。上半年我局共接收上级拨付冬春救灾款xx万元,共救助4512户xx人。各乡镇接到县下发救灾物资后,在政务公开栏和村在村务公开栏对救助人员名单和救助款数额进行公示。确保救灾资金发放公开、公正和公平。在救助管理工作中,我们明确xx人民医院门诊部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收治医院、崇左市退伍军人医院为精神病人的定点收治医院。上半年共救治流浪乞讨人员共13人,其中跨省接送3人、精神病人2人。
(四)清明节祭扫服务接待工作。
我们认真抓好烈士陵园祭扫软硬环境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清明期间祭扫活动的安全。上半年我县共接待烈属、战友等共计有370批次 xx 人,我县清明祭扫情况总体稳定,无出现群体性事件或不良反映。
(五)涉农资金专项整治活动。
我局对涉农资金进行整治行动,通过检查,我县民政系统的涉农资金全部采用封闭式管理运行,涉农资金在政府监管下,通过财政、银行、用户一步到位。没有利用资金、项目管理权,贪污、受贿,谋取私利;封闭式管理和张榜公布增加涉农资金运行透明度,没有出现冒领、私分农民补贴资金和补偿款的现象。
(六)优抚安置工作水平。
1、今年年初,我局对全县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进行了调标,在乡老复退人员由每人每月602元提高到713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由335元每人每月提高到385元每人每月;参战人员的生活补助金由去年每人每月xxx元提高到xxx元。截止今年5月,全县累计发放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xx元。XX年冬季,我县共有退伍军人118名,应发放义务兵优待金及自谋职业补助金分别为134.xxxx万元和127.3万元。截止目前,这两项经费已全部划拨到位,预计于6月底前可以发放到退役士兵手中。
(七)切实开展双拥工作。
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牢努力为驻军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县政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xxx多万,为县人武部修建国一栋多功能综合楼,对县中队、县边防大队围墙、住房、办公设施进行了维修,给驻军各部队赠送电脑、手机、电器xxx余件,图书1万多册,价值约21万元。驻军部队官兵组织官兵xx余人次,帮助驻地群众砍收、装运甘蔗xxx余吨,解决了群众甘蔗砍运难的问题。明江镇村民烧荒时不慎引发山林火灾,驻军部队紧急出动1xx名官兵扑救山火。我县开展双拥活动成效显着,今年6月份我县要争取通过自治区双拥查验工作,实现双拥九连冠目标。
二、XX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抓好主汛期各项救灾工作。完善备灾各项准备工作,落实救灾资金和物资储备,严格救灾款物的监督管理。做好冬春期间灾民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应急演练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二)推进乡(镇)婚姻登记工作改革的工作,积极推进xx县海渊镇婚姻登记试点工作。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为加快核心区及园区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我科室按照镇、园区党委政府会议精神,加快了新建区路网、水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
江河路延伸段完成两层5%灰土施工,同时该段污水主管建设也已完成;行车道目前已完成一层沥青摊铺;二层5%灰土已完成;同时,拓宽工程、瑞江路中段、建新路、柳江路等均已完成招投标程序;振新路、联新路、沿江路绿化、环湖路、文东港驳砌等项目正在进行预算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
2、功能项目建设。
教育中心,目前完成初中教学楼,风雨操场和食堂的地下室完成主体竣工验收。小学部和行政楼目前已完成一层结构施工,目前正在全力赶工,力争年底前交付使用;公寓二期已经全面启动建设,目前施工图设计招投标程序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3、规划设计方面。
上半年组织各管线实施单位座谈,充分听取各管线单位对目前市综合管线布局的建议和看法,同时根据市发展总体规划,邀请专业设计单位进行成综合管线专项规划设计。同时根据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对镇域水系进行了微调,通过微调原有水系功能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全面加快市属重点工程建设,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力争教育中心年底前具备交付条件。同时抓紧医疗中心的筹建工作,目前医疗中心已完成项目选址,医疗中心平面设计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会评审,下一步我们将加紧办理平面设计方案报批手续,力争尽快完成施工图设计、图审、招投标等程序,使工程项目尽快破土动工。
稳步推进规划新建区的路网建设。加快新建区主要道路与原有道路的融会贯通,使市道路路网初步形成;加快工业园区道路建设,并使之与核心区路网相贯通,形成园区、新无缝对接。
[关键词]"三旧"改造 "1+8+N"规划体系 数据支撑 "三旧"用地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1-1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武汉市产业结构和省市功能亟待升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广东省“三旧”改造试点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创了以“三旧”改造模式盘活存量土地资产、促进集约用地的先河。2013年,在“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指引下,武汉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8-10年内完成全市三环内重点区域的“三旧”改造工作,要求以“三旧”改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相比最富盛名的佛山模式、深圳模式、珠海模式,武汉市的“三旧”改造有其自身特点:
1政府政策支持,城中村改造先行
武汉市“三旧”改造的特殊情况是:城中村改造项目多,面积大,区位好。把城中村改造好,就为“三旧”改造工作奠定了最有力的基础,就能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要,加强城市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功能,还可以为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持续发展、自治管理的管理机制。2004年,武汉市开始启动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范围涉及中心城区156个村,(二环线内56个,二环线至三环线之间70个,三环线之外30个)。截止2012年底,全市80个城中村完成了市场供地,其中: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已全部完成供地工作,二环线外24个城中村已实施供地。武汉市城中村改造力度如此之大,一是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等工作的通知》(武政[2009]37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武政办[2009]36号)等指导性文件,并对我市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土地审批工作机制进行了不断创新和完善,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出台了一系列适合武汉市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如:村集体经济组织先改制,后改造;开发用地、还建用地、控制用地成本打包核算;城中村改造政府土地收益适度减免返还用于城中村改造项目拆迁还建等;三是解放思想,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城中村改造的拆迁、还建乃至周边市政建设等工作中来。实行拆迁还建先行,开发获利在后的模式。
2坚持规划引导,坚持成片改造
武汉市已做了大量工作,编制以“1+8+N”为主的“三旧”规划体系(即1个规划纲要、8个分区专项规划、N个更新改造单元规划),增强改造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中,规划纲要应明确全市“三旧”改造的范围、主体功能布局、确定改造步骤和时序等;专项规划应细化用地功能、划定改造单元的范围(原则上不小于3公顷)、统筹征收安置用地布局、编制用地和资金平衡方案、明确改造模式和策略等;更新改造单元规划应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编制,通过开展深入全面的规划和经济论证,明确拟改造地块的规划用途、建设强度等改造要求和技术指标,报经市政府批准后,作为“三旧”改造的刚性依据。此外,武汉市“三旧”改造工作坚持成片改造,分类推进。结合城市规划管理要求,加强整合统筹力度,合理确定改造单元,实施集中成片改造;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改造单元的实际,尊重权利人的意愿,采取整体改造和整治改造等方式实施改造。
3中心城区、新城区一盘棋,实施人口疏导政策
实现人口转移,抑制中心城区人口增强过快是武汉市在“三旧”改造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武汉市坚持货币为主,产权调换为辅的补偿政策,积极支持各区结合1+6新城组群规划、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通过人口导入区与人口导出区的分工合作,引入优质的教育、交通、医疗、商服等服务设施,吸引被征收人向新城区转移。
4以区为主部门服务,数据支撑科学决策
武汉市充分调动区及政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依托区政府组织开展 “三旧”用地调查摸底和确权工作,全面掌握每宗“三旧”用地的土地、房屋、人口等现状情况,分类列表造册、标图建库,建立“三旧”用地数据库,锁定改造数据,并通过网络在线备案。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统筹谋划,合理安排,科学优化全市人口、用地和产业布局。各区政府是“三旧”改造的第一责任主体。区政府根据“三旧”改造规划纲要、改造专项规划的要求,结合各区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实际情况,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成片改造、分步推进”的原则,合理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对拟改造地块具置、规划用途、功能布局、建设强度、成本测算等做出统筹安排,报市“三旧”办批准后执行。全市其他有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开辟绿色通道,做好服务工作。
5因地制宜,分类改造
武汉市在充分考虑“三旧”用地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三旧”改造方式。对房屋破旧、布局凌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安全隐患突出的“三旧”用地,实施整体拆除改造;对大部分建筑质量和建筑布局尚好的“三旧”用地以及规划确定的历史风貌区、优秀历史建(构)筑物,应以整治改造为主。“三旧”改造要妥善保护城市优秀历史街区(建筑)和工业遗产,防止盲目大拆大建。
分类改造具体做法是将“三旧”改造分为旧村改造、旧城改造、旧厂改造。旧村改造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储备机构为主体,按自主改造或统征储备方式实施。旧城改造以改造单元或街坊为主,由土地储备机构为主体实施成片改造。旧厂改造应依据更新改造单元规划,以原土地使用者或土地储备机构为主体,按“自主改造”或“政府储备”的方式实施成片改造。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资源优势,凸显特色功能,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实施综合开发,增强集聚能力,加快我县城区东拓进程,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将镇建成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滨江宜居商贸重镇。
二、目标定位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示范性综合改革小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力争在5年内,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适度超前、生态优美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并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和配套保障政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特色产业基础初步建立逐步健全;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滨江宜居商贸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的目标。
三、政策措施(年—2015年)
(一)土地利用方面
1、优先保证镇建设用地指标供应。适当增加示范镇房地产开发用地计划指标,在符合规划、项目落实、节约集放情况下,县国土部门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优先保障,按批次报批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在规模限制上适当予以放宽。
2、加强示范镇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村庄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鼓励镇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为耕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偿转让指标,转让资金全额返还镇。
3、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除宅基地外,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县国土资源局要开展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业务,通过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二)城镇建设方面
4、统筹镇区规划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示范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镇区主要出入口、主干道沿线、滨江景观带、商贸街区、广场等地段和节点地区,可结合详细规划开展城市设计。
5、支持房地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普通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大力引导实力强,信誉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镇进行成片综合开发,逐步开展旧镇区改造和新镇区开发,加强镇区个人建房管理,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一律停止个人建房零星批建,提升滨江宜居城镇建设。
6、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建设。充分利用铁路、江水路和316国道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渡口高速互通口等对外交通和镇规划区内道路路网的建设。
7、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凡列入镇规划的防洪排涝、公交车站、教育、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体育商场馆、公园以及污水、垃圾转运站等排水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列入县政府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实行特事特办,重点项目倾斜政策。
8、加强水电供应管理。镇规划区内的供水管网纳入城区自来水厂管理,并加快供水管网的延伸。电力线路维护和管理按城区标准实施。
9、加强园林绿化工作。镇规划区内绿化覆盖率达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以上,建成2.5公顷公园一个。镇区和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县林业部门要协助镇制定绿色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过程中重点抓好技术指导和提供苗木标准。
(三)财税方面
10、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享受税收优惠。对企业化的基础设施及环保项目的收税标准,有关部门要依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规定范围、条件和标准予以优惠,如企业化投资福利院或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相关的规费应予以免征,企业化投资环保项目的,可进行相应的补助。
11、拨补部分服务业项目缴纳的税款,主要为新入驻镇的大型商贸企业,金融保险企业。
12、其它新增税收奖励。
13、土地出让金收益金额通道。
(四)管理服务方面
14、开辟快捷通道。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产业发展导向,符合镇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项目,县直相关部门提供快捷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特事行办缩短审批时限,为项目生成、落地、建设等提供优质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出成效。
15、加强项目协调指导。县政府建立定期项目会审会议制度,研究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对镇项目立项、审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县直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指派专人负责提供项目审查、咨询、指导等全面服务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组织推动和统筹协调,抓好重大项目的立项指导和实施,县建设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小城镇建设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并配合选定启动区,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县财政局负责加大对镇的财政扶持力度。
(五)农业、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16、加大对资农资金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支农专项资金给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7、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教育专项经费和卫生专项经费。上述专项资金额度由镇提出安排分配方案,由县财政按有关规定统一安排。
18、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梅镇卫生院提升为乙类卫生院,并进行选址修建。职业中专(含中高)、中学、中心小学、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等建设均应列入校安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由校安工程专项经费和镇政府共同筹措。
(六)筹融资方面
19、拓宽融资渠道。镇可探索组建政府主导的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统一负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和经营管理,实行综合项目开发,滚动发展。通过BOT、BT项目融资,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部分公用设施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拍卖公共设施、场所、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冠名权、有限期承担企业广告等形式,增加建设资金的来源。
20、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七)其它方面
21、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加强镇现有在编在岗人员的分配使用。
22、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镇建成区内有相对固定居住处,有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人员,符合相关规定的,可申报居民户口,凡购买镇商品房的购房户,可以家庭为单位办理居民户口,其医疗、社保、教育享受镇区居民的同等政策,促进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