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

第1篇: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90后”;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67-01

“90后”新生给大学校园带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考验。如何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关系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90后”大学新生思想特点以及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1、“90后”大学新生对生活环境不适应,产生焦虑

大学新生都是带着憧憬、期待进入大学校园的,但不同的校园环境条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截然不同。有的校园环境优雅,有的却令新生大跌眼镜。同时,许多新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连最简单的家务劳动都不让他们做,而离家在外的住校生活又要求他们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从来没有和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同学之间存在的地域、生活习惯、语言、性格等差异,让有些新生手足无措。因此,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使之适应新环境,迅速过度到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消除新生的焦虑情绪和担忧是非常必要的。

2、“90后”大学新生对学习不适应,产生恐惧

学习方法的转变是高中走向大学的重要飞跃。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方法和高中大相径庭,很多新生仍沉浸在高考后的轻松和喜悦状态中,对大学陡变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在短期内无法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一堂课下来,可能不知所云,于是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变主动学习为被动学习,效率比起高中大打折扣,结果往往是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也未能取得理想成绩。再加上大学本来就是人才汇聚的地方,导致其心理压力更大,信心丧失,乃至思想颓废,于是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吧和游戏中,甚至沉溺其中,荒废学业。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起到中学到大学的衔接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作好“角色转换”,以免出现“卡壳”现象。

3、“90后”大学新生缺乏人生目标,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

大学新生在高中阶段,考上自己希望的大学是非常明确的目标也是奋斗的最大动力。而考上大学以后,最容易出现目标迷失,面对着大学期间出国、考研、找对象、找工作等多个目标如何定位,是很大困扰。因此,帮助和引导新生为自己寻找一个与新环境相符合的人生目标,是新生入学教育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同时,大学新生对录取的学校和专业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大部分新生是按所报专业录取的,但也有一部分新生是通过调剂录取的,因而对所学专业存在疑虑。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让新生熟悉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消除思想上的各种疑虑、增加学习动力、激发其学习热情、是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4、“90后”大学新生情绪情感脆弱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受挫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在情感上更显早熟和直率,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友谊和爱情,但在友谊和爱情、爱情和学业等纠葛和矛盾面前显得迷茫和脆弱。同时,“90后”对生活的要求更高,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其抗挫能力、自制力等也相应提高。在一项对大学生“遇到挫折心态”的问卷调查中,有72.3%的新生表示遭遇挫折后,自己心里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生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体现了大多数新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做好角色的转变,正确面对挫折,处理好情感问题,将压力变为动力。

二、结合“90后”大学新生的特点和需要。在原有的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注重军训教育

军训是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堂,通过军训可以使学生熟悉大学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磨练和增强学生的意志、毅力、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质,为其大学阶段健康成长以及顺利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总之,军训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这一课的完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强调学习方法教育

引导教育新生改进学习方式、合理支配课余时间、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好学习。组织新老生经验交流座谈会,选择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高年级学生与新生就专业知识、在校勤工助学、参与社会实践等问题进行交流。由于交流双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互动性强。交流双方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所以高年级学生的现身说法比学生工作者的说教效果会更好。

3、做好适应性教育

我们要分阶段层层递进地针对新生不适应的状况来开展教育,例如针对新生的各类不适应问题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生在入学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一些普遍会产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以案例解读的方式展现在大学新生的面前,以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同时我们建议应当将原本为两周的入学适应教育时间延长到一个学期,将整个大学生活开始的第一学期看作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和教育期。

4、建立入学教育考评制度

我们要把入学教育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学院的年度工作及考核内容,对各学院加强工作指导和过程监控,把计划、总结、问卷调查、教师反馈、活动竞赛、新生考核结果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改变入学教育工作常常“无果而终”的现状。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生接受入学教育情况以及效果进行综合考核并评定成绩,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修。

总之,大学是风雨人生中的一段宝贵而又美好的经历,蕴含了无限的智慧与潜力。希望我们通过对“90后”大学新生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获得一个良好的开端,减少失望、避免失败、安全、愉快、成功地完成大学之旅。

第2篇: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日程的提出,我国高等院校助学体制的问题日渐引发社会关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进程当中,大学门槛的降低,以及人民大众多余大学教育的渴求,使大学生群体急剧增加,由此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求学深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随着高校扩招而迅速增加,这种人数的增长实际上是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内容比较完善、方式比较灵活的资助体系,包括以学校奖励为主的奖学金,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助学金,以社会支持为主的助学贷款等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资助体系日益出现弊端,并引发社会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质疑。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关系到能否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也关系到保障社会稳定,维系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力图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提高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水平。

二、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资助体系的类别

1、奖学金。

我国传统的奖学金包括,国家提供的优秀大学生国家奖学、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提供的以专业成绩的优秀为考核依据的专业奖学金,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专门为特定学校的特定专业所提供的专业奖学金,但是奖学金考核鉴定标准往往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对象,真正的贫困生能获得该类奖学金的人数并不多。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己比较偏远贫困、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进入大学之前,所获得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况且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勤工俭学,导致贫困大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要少于平均水平。因此,奖学金虽然对贫困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很多贫困大学生成绩却并不乐观,所以,奖学金并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资助方式。

2、助学金

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企业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是以国家财政为基础,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设置的一项助学基金。企业助学金是一些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进一步提高了国家助学金的扶持力度。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来,但覆盖的学校及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依然十分有限。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是指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是贫困的大学生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勤工俭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一方面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还能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早点适应社会环境,相对于助学金的输血方式而言,更是一种造血。勤工俭学作用扶持贫困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目前已经普遍的受到社会的认可及支持。

4、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各级金融机构相应党和政府号召,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活力的情况下,利用金融扶持的方式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助学贷款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政府、银行、学校共同协作,专门扶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银行有条件免息贷款。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借款学生无须担保,只要承诺按期还款,就可以向银行申请到贷款。现行的助学贷款分为两种: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湖南高校助学贷款由高校经办,金融机构发放;生源地信用贷款则由县(市、区)资助机构经办,由国家开发银行发放。

(二)现行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助学评选机制僵化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但此种助学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在资助过程中需要大多经过班级民主评议,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将助学金的分发。这种形式的评选导致平时人际关系不太好以及成绩较差的贫困大学生少有机会获得助学金的机会;其二,有的高职院校的在助学金评比过程中,完全忽视了评选的作用,助学金分发决定权在班级辅导员或者某些领导的手中,这样,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不能将国家的政策根本的落实下来,甚至有的辅导员收受学生贿赂,但助学金名额留给行贿的学生,助长了歪风邪气;其三,在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需要贫困大学生上台陈述自己的家庭困难,有的贫困大学生受到自尊心的驱使,宁愿放弃评选的机会。

2、难以形成科学的贫困生鉴定标准

贫困大学生的鉴定十分困难。目前通用的做法就是让贫困大学生回原籍开村级、乡(镇)级、县级的三级贫困生证明,学校依据贫困生证明作为自主贫困大学生的依据。这种方式确实节省了校方地鉴定成本,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县级以下民政部门在开出贫困生证明时,很少会细究该生的家庭确切情况,导致大量的非贫困生取得贫困生证明,并在班级民主评选过程中占用了贫困生的名额,而真正的贫困生并不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3、助学力量有限

大众化的大学教育导致大学人数急剧膨胀,贫困大学生的基数也急剧增加。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相对增多,但是在人数增多的情况下,国家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方面并不乐观,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助学金额的相对匮乏。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占据了奖学金的大部分江山,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在奖学金的竞争上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而助学金的覆盖面及力度相对较小。

4、部分贫苦大学生依赖资助的思想严重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缺乏生活的自主性,过度依赖资助,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由于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不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会分担家庭的负担,因此,将国家对其的扶持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自身的造血,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他们最终完成了大学学业,也因为缺乏自力更生以及社会的适应性,而不能在进入社会后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这会社会的稳定买下了隐患。

三、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资助机制

为提高助学工作的成效,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

首先,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评选的透明度,让真正的贫困生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一方面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让不诚信的大学生无法获得评选资格,使在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的腐败得以消除。 一方面,进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某些大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其次,造血胜于输血,在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加大工作力度,提供更多优质的勤工俭学的岗位,使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资助,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

(二)形成科学完备的贫困生鉴定标准

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鉴定其实并不困难。第一,各个地区要建立统一的贫困生鉴定标准,根据标准确定该生是否属于贫困生的范畴。但也不能仅仅依据该标准,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但灵活的范围不能太大,灵活范围或者空间不应该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中。第二,高职院校和县级以下民政不分要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相互制约,不能互相推诿鉴定贫困大学生的任务。例如,民政部门不能随便开具贫困生证明,必须会同其他部门,调查该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另外,高校也不能仅仅依据贫困生证明而分发助学金,而应该实际调查该生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三)拓展助学渠道

有必要通过拓展助学渠道的方式,增加贫困助学的力度,从而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面进一步扩大,帮助到更多地贫困大学生。首先,国家财政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毕竟目前在这一方面投入略显不足;其次,提高企业助学的比例。有责任感的企业众多,之所以企业在助学上的投入较少,一是因为我国目前缺乏相关法律,规范企业助学行为,企业助学资金缺乏规范的财务审计,这让企业担心助学基金无法流入到贫困大学生手中。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与企业脱节比较严重,有的企业担心自己的投入并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四、结论

我国在面向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着力解决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资助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助学体系和机制,才能最终建立起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资助制度,使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这对于稳定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完善贫困高职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SZ112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和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刘华.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及其认定标准研究[J].社会发展,2008,(12):78-82.

第3篇: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一)职后培训短缺

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后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本院共有在岗并从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56人,每工作5年有1次进修经历(包括攻读学位、访学、留学,进修时间不少于1年)的教师不到10%。35岁以下的教师除攻读学位而外,有外出进修经历的人次为1人。教龄达20年以上的大学英语教师16人,近10年内进修过的比例为43.7%;教龄在10年至15年的教师(攻读学位除外)13人中仅2人有进修经历,笔者本人工作14年多次申请进修未果。从课间休息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中获悉,多数大学英语教师都有外出进修的强烈愿望,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主要原因有两项:一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任务太重不能放人,除非攻读学位,“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是阻碍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原因”[2];二是接受教师进修的高校少且每年可接收的教师数量有限。其余渠道的进修培训不多,“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网”只有“培训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能申请注册,受众面比较窄。

(二)教学颇受诟病

社会上多年来盛行不衰的形形的英语培训学校、辅导班,以及研究中大量出现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等词汇使得广大英语教师颇受诟病。将英语辅导学校的盛行归因于学校英语教学的不力似乎有几分道理。大学生参与大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时亦做出类似反馈,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不得法[3]。此处暂不考虑这样的归因是否合乎逻辑,但大学英语教师无论如何是脱不了干系的。首先,绝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其次,作为“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携带者的大学生们刚走出大学校门即被识破,充分说明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如何。再者,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1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是否广泛推广ESP专业英语教学的争论热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问责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步推进的情形下,大学英语教师务须通过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专业理论修养、加强学习专业用途英语以适应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需。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取得发展才能一步步实现专业化,而“学会反思是教师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根本途径”[4]。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组织者、管理者、评价者、指导者、协调者,应充分运用反思学习方式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大学英语教师与反思

反思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哲学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反思,顾名思义,重新思考、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件。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而是在回顾的基础上思索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并找到解决路径。反思对教师而言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5]。刘利平在梳理了中外曾子、弗雷来等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将反思定义为,“教师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中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察和分析的过程”[6]。反思进入研究视域以来曾被定义为“一种师德”[7],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8],或是“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9],本文更趋同于王蔷的解释,认为反思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学习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理想选择。现有研究内容大多指向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模式,本文认为反思的内容不仅仅为教学,而是不限于教学的一切事物,并非众多研究关注的单一的“反思性教学”或“教学反思”。

(一)反思弥补培训不足

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进修计划与项目显见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但由于高校扩招、英语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衡等因素使得教师培训或进修机会较少。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商资助的暑期大学英语教师培训每年如期举行,但其培训效果如何有待探究。其余类别的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会按期举行的具有语言学、文学等专业特色的教师培训又由于各单位师培经费有限而限制教师报名人数。教师受训机会有限与当前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紧迫任务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务须解决的矛盾。反思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既不影响常规教学工作的开展,又可推动大学英语教师获得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索教学新方法,以反思促进自主学习,探讨解决教与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人只有通过思考和总结经验,意即进行反思,才能决定将来采取何种行动以修正不足,进而取得进步。

(二)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可进行教学反思及自身发展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10]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回顾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考其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高自身的认识,找到解决教学、管理学生、与学生沟通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能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尽可能缩短教学现实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距离。教师反思自身的发展则能进一步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进职称或拔高学历等),以及为实现该目标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并采取持之以恒的行动措施。反思使得教师密切联系自身生理与心理状况、工作与家庭实际确定可实现的奋斗目标,而不是好高骛远。我自己的发展经历是个很好的例子。当我有一天偶然发现和我同时参加工作的四个同事都是副教授时,我震惊之余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奋斗3年解决职称问题。由于科研无方,向人请教无果,在摸索与痛苦中度过了3年,在普通期刊上发文3篇,距离目标还很遥远,深刻体验到英语学科论文写作的痛苦与的彷徨与焦灼。由此得知,确定希望渺茫的目标并不讲方法地朝着目标进发只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消解教师的工作动力,给教师的生理与心理都带来压力,过大的压力又反作用于教师的身体健康、工作与学习,无形中扩大了教师在奋进途中放弃终极目标的可能性。反思亦能帮助教师理智选择实现奋斗目标的理性路径。确定了奋斗目标,继而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途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以修正途径,确保方向没有发生偏移。教师需要反思,联系自身发展的过去与现在,通过反思制订行动方案,实施行动计划,逐步实现一个个分级目标,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体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深刻道理。不论大学英语教师是追求自身的发展还是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答案,最终目标都是督促自己一步步向前发展,顺利突破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三)反思不受外因限制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获得发展,不仅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还必须将学习与思考密切结合起来。反思就是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思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反思不受时间限制,只要教师有反思意识,愿意反思,反思可随时发生。只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教师可随地进行反思,进入反思的心理活动历程。反思不受地点限制,开会、批改作业、做家务都不会影响反思的进行,这比较适合大学英语教师女性居多、工作与家务双肩挑的特点。反思不取决于思维的速度,而在于思考发生的频率。生物学用进废退的原理揭示,通过日常的思维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可能有所提高,但若人的思维长期处于松懈状态,其思维能力就会衰退和萎缩。反思能使教师的思维保持活跃与灵敏状态,这是大学英语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先决条件。反思不受经费限制。各阶段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以保持较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致力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部由此每年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教师培训项目,但培训数量与规模受经费限制,不可能惠及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参与面较广的培训通常由大学英语教材出版社组织在暑期进行,而且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多是想乘此机会出门长见识,参训的真实动机是享受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再者,“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培训方式不可置疑地有益于教师增长教育教学知识,但费用不菲。“走出去”的方式不仅消耗财力还增加了其余教师的工作量,或是“走出去”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进入超负荷的补课阶段,弄得身心俱疲,难以保障教学效果。“请进来”的方式亦同理,学校支付了大笔的讲座费,而教师却是迫于“签到”的压力参与,讲座的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反思的学习方式则能弥补上述培训方式的不足,不需投入大量经费,只需大学从制度上下功夫调动大学英语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即可。以制度建设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反思,使教师通过反思认清形势及自身的不足,从而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具有自主性。反思既不受外在规章制度的制约,也不受反思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反思者,可充分发挥反思的自主性,自主决定何时反思,在哪反思,反思什么,用何种方式反思等内容,反思的自主性能充分激发教师进行个性化反思的热情。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将释放出正能量,积极影响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教师在反思的驱动下增强自主学习理念,自主反思,掌握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权,不仅能获得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还能发挥榜样作用,积极影响同事并引领大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三、大学英语教师反思的途径

教师反思不仅能发展科研能力,还能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反思的途径有多种,如教学日志、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堂录音录像、行动研究[11],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承担较多家务劳动(大学英语教师多为女性)等特点仅讨论下列三种具体的反思操作途径,满足反思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具有高度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和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全身心投入事业”[2]的特点。

(一)回顾教学,发现问题,树立反思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体力劳动。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多、班级多、师资不足等特点使得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通常承担约200名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难免存在一课讲多遍的普遍现象。大学英语教材就那么几种,虽然说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带动了教材的改革,但大多换汤不换药,教材模式与内容无多大改观,只是将原来单一的纸质教材做成音、视频多种模态,历练三五年之后大学英语教师就能对各种教材驾轻就熟。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观,但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不会自动更新,而是需要通过学习与思考,转变思想,进而转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现象,常有这样的课堂,同一教师、教学组织方法与学习内容,但出现完全相悖的结果:一个班的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热烈;另一个班则哈欠声此起彼伏,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大学英语教师应在授课结束后思考下列问题:同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会出现完全相悖的结果?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是学生,还是教师,或是教学时段、教室等外部环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解决的效果将会如何?思考如何灵活处理教材使之贴近大学生实际;思考如何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以唤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如何保持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做不仅能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而且能使教师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使下同步成长为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者、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研究者。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运用反思方式

反思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发现的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目标着手查原因、找出路。教师此刻需要展开行动研究,分析、判断引发问题的原因,确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行动研究进一步促进反思能力的发展。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同行或是咨询专家等方式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和探讨问题解决的途径。查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的过程,即自主学习-教师反思的主要方式。比如,大学英语逃课现象在大二学生中很普遍。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时有意识地谈及此问题,学生坦言,“专业课没人敢逃,一是教师管得严,大家害怕考试挂科,而且将来参加工作也用得着。而公共课不一样,学了没啥用,况且多数是大班上课,逃课的学生就多。相比之下,你的英语课算是逃得少的”。言下之意我应该很感动、很知足。稍加推测便知,暂且不论课堂教学如何,我定是一严师。我就不免思考,是不是课堂太枯燥乏味?或者是我的教学组织得太糟糕?还是逃课的学生本就不喜欢学英语?在我而言,学生逃课,教师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室外风景大好,学生到教室苦坐,结果却什么也没学到,白白浪费2个小时,学生就没有再到教室听课的理由,必然选择旷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教师有责任让课堂充满乐趣与生机,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在探求这类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教师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这样的学习因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主动学习成为推动教师反思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教师以实际行动思考教学现象、反省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发现研究的问题。旧有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成为教师不断反思的不竭动力,推动教师在连续地反思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并逐渐养成运用反思的习惯。

(三)记录历程,创新发展,推广反思途径

及时记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与感想。记录解决问题的历程是反思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文字记录积累丰富的反思经验,同时用文字记载思考和认识历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思维活动,深度思考又会触发新的火花和新的想法,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向批判性反思之高级思维层次的发展,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创新成为可能。同时,以论文的形式展示反思的成果,既为反思的教师带来荣誉,使教师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又为广大英语教师示范了反思学习方式的强大动力,使反思的学习方式得到推广。反思学习方式使大学英语教师个体具备了教学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有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整体上一台阶,也才有希望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运用反思学习方式获得成功的教师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实际行动给大学生示范如何将反思作为解决生活与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带动大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大学生运用反思解决生活与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人。

四、结语

第4篇: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阅读;感悟性培养

引言

多年来,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始终以教师为主导,以传递知识和传递价值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模式有五个阶段的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复习和课后作业。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阅读或者学生阅读,之后就是分段教学,提炼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然后是课后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种禁锢,教师课堂教学没有新意,学生自然难以获得新的启发和感受。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正好体现了如今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及其与时俱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教学环节中去,逐步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题的引导者,同时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以及合作与对话关系。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从阅读入手,倡导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教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的双重建构。

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课文教学要以‘读’为本,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精读细思的习惯。”[1]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的阅读时间非常少,大多数学生回家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家务劳动,有效阅读仅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在内容上也仅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至于大纲规定的阅读书目,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手上也没有这些书籍。如何实现由被动的阅读为主动的阅读呢?

首先,学生的阅读基于自己原有的思想和知识,阅读体验是建立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之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文,才能做到有所收获和体会;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可以多角度进行,比如在教《陋室铭》的时候,可以从文章的环境、文章的房间布置情况和文章里的人物等角度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地分析这篇文章的形式、语言和思想内容等。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文中所体现的“唯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今天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是否需要这种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的追求呢?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讨论辍学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实现阅读和体验的理解重构。

其次,要充分发挥泛读的作用。泛读并非随意地阅读,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浏览,结合语文课本后面的制定书目,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相关书籍或者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是补充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也能实现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泛读的要求在于大概浏览主要内容或者了解书籍的基本思想或者大致情节就可以了,因此对于读不懂或者内容太多的书籍不作深入的阅读,由于中小学时间比较紧张,不允许进行深入、耗时的阅读,因此泛读只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主动阅读的培养离不开关注学生的兴趣。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阅读的首要动机,对于不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去精读或者反思性阅读。学生有着阅读的欲望,就会主动去接触各种课外读物,尤其是制定书目中的名著经典,教师也可适当推荐一些文学名著。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妨开设名著阅读课,充分利用学生手上的名著,在课堂上阅读,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和点评学生阅读的名著,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与同学分享感受,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阅读。

二、变刻板分析为悟性培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那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刻板模式,无异于给学生一种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悟性的目的。悟性培养决定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个性成才的关键。“感悟性阅读教学在于使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提升生命的价值,从而使生物学上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意义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2]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首先,要把阅读与思维紧密结合。古人讲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古人所强调的心到就是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也决定了学生阅读后的总结与提炼,对于文章背后的含义是否能准确地把握,直接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否。

其次,要把阅读与想象紧密结合。想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分为随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有意想象的能力,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把文章的场景再现在脑海里,或者口述这种经过想象的场景。比如“社戏”中偷吃罗汉豆的描写:“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搓着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场景进行充分想象,并口述这种欢乐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了故事的现场,从而实现理解和感悟的深入。

再次,要把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想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通过联想实现对于生活的理解重构。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进行比较,从而对于文章中的内容产生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实现培养学生悟性的教学目的。

三、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

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一种想象就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训练,把语文训练简单归纳为音、字、词、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这种划分在小学阶段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但是在中学语文阶段则过于简单化和模板化。我们强调,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这种简单化的语言训练转变为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积累教学。

积累就是一种积淀,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汉书·叙传上》:“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之业,然后精诚通於神明,流泽加於生民。”由此可见,积累是强调主动性和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积累有很多方面,其中,阅读和写作算是其中之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在阅读和写作的积累中形成。古人的私塾里被描写为常常有朗朗之声传出,这是在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如今让学生背诵课文已经很难了,首先是学生的阅读途径的多样化,大众媒体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各种诱惑也阻碍着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书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如今所有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是欣赏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要求学生从感情上、艺术手法等方面去感悟文章背后的深层意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提倡阅读的感悟性积累。从泛读到阅读,从阅读再到积累,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得到提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语文教学中不仅阅读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方面也是重中之重,在阅读中注重记录自己心得体会或者写日记等方式来积累知识,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通过写作,不仅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也内化了阅读的积累。因此,读写结合是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我们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每天都在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中的信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大众传媒中有用的信息进行组合,为学生展示一个全方位的阅读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人生体验,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积累渠道。同时大众传媒中的“视听阅读中也有一部分广告词极富语言张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培养语感,让学生的心灵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接受创新意识的碰撞,激起学生心灵的倾诉的渴望。”[3]

结语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中的多方面、多渠道的阅读体验以及语言的运用,就是为了让语文教育回归到实践运用中去。因此,阅读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只有认识到主动阅读的意义才能有效实施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泛泛分析并不能适应如今信息更新过快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是面对各种信息的一种重要考验,能否快速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是今天信息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提出的一个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的训练并不能达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目的,只有综合各种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重构。

参考文献:

[1]张美珍.更新阅读理念 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1):43.

第5篇: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弱智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其智力水平低下,并伴随适应行为障碍。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从这两方面下手,而且做到两手都要硬。经过几年的实践,“严抓教学工作,康复训练并重”这条教育教学之路愈加清晰明朗起来,并且已有显著成效。下面具体说一下我们在课堂教学和康复训练这两方面的工作的情况。

一、课堂教学实施分类教学。

培智班的分类教学是根据弱智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补偿其缺陷,使其发挥潜能,受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搞好分类教学必须遵循教育为主、分类为先、辅导有序的原则,确定好分类的关系,使分类教学的原则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1.分类为先的原则:

因学生的智能状况、行为缺陷、家庭情况等各不相同,差异很大,所以在进行分类之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生理缺陷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使分类教学在有目的,有依据的基础上进行。

2.分层次提要求的原则:

根据班级分类和教学中组合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过高要求和过低要求。

3.辅导有序的原则:

在培智班的教学中,个别辅导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练习时,我们把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教师辅导和学生独立练习,两者交替进行,使辅导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课堂教学结构

1.集体授课,为各类学生创设良好情境。

讲授新知识时,先集体教学,共同学习统一的内容。这段时间相对较短。教学时要面对所有的学生,照顾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兴趣、情绪等。如在学习字词时,即使B组、C组的学生不要求掌握词义和词语应用,在集体学习时也要顾及这两组学生。因为分类的目的不在于划分学生的“级别”,而在于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原则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新知识,学会自己应该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2.分组练习,给各类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集体授完课之后,剩下的较长一段时间,就要进行练习了,新授时是分层次要求的,那么练习也要根据层次要求分组练习,才能使学生都学有所得。比如学习“摆、洒、扫”三个字之后,巩固练习时,A组学生听写生字,组词;B组学生找朋友(拼音写生字);C组学生看图读字,读准字音,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既提高学习兴趣,又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个别辅导,补偿缺陷。

个别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环节和形式,几乎所有弱智儿童都需要不同程度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不仅可以突破集体教学的局限,有针对性地补偿学生的缺陷,同时,教师还能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下步的集体辅导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通过个别辅导,学生的知识水平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加强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弱智儿童不仅智能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而且存在适应行为缺陷,特别是普遍表现出自理能力差。而生活自理是一个人独立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我们的康复工作就从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入手。分为两大步骤:低、中年级重点进行个人卫生、着装、进餐、排泄、睡眠、安全这六个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学生把重心转向劳动技能、社会生活、社会初步适应生存能力的培养。

低中年级所训练的内容大都是生理生活习惯,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我们从养成教育入手。矫正与训练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弱智儿童抽象概括能力差,一些道理一时半会儿很难被他们理解,只有靠不断的矫正与反复的训练,才能使他们形成习惯。严格要求,强化训练是培养弱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1.激发兴趣。

弱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态度和上进心,所以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学习。比如:我在培养学生洗手习惯时,带领学生做“变魔术”的游戏。我先把手弄脏,让学生看,说:“下面,我来给大家变个魔术。”然后低下身,在被讲台挡着的水盆里把手洗干净,学生看到手变干净了,感到很奇怪,非常想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时,他们有了兴趣,注意力都集中过来,这时揭晓谜底:“真正的魔术师在这里。”边说边把水盆端出来,让学生都来“变魔术”。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来洗手,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每次饭前都组织学生集体“变魔术”,每个学生便后,提醒他去“变魔术”,同时讲要领,手把手地教,谁做得不对,当场纠正。教育学生勤洗手,渗透卫生知识。这样天天练,反复练,学生渐渐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树立榜样。

弱智儿童的认知能力差,头脑中的表象贫乏,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要培养弱智儿童良好的适应能力,就必须多给他们提供一些观察学习的机会,多为他们提供示范,使他们有更多学习模仿的情境。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弱智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模仿他人是弱智儿童的特点,模仿就是学习。因此,模仿榜样对形成弱智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特殊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在弱智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弱智儿童分辨能力差,给他们树立什么样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用正确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我们从学生一入学就要求他们要向老师问好。我先讲清要求,做示范,然后领他们观看大哥哥,大姐姐的礼貌表现,大学生的模范行为给小同学以直观形象的教育,使他们的行为有了标准。逐渐的,本班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开,我又从中选出榜样,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既督促了“榜样”保持良好行为,又为其他同学找到了更近的模范行为,非常有利于巩固训练效果。还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共同养成良好习惯。

3、奖励为主

奖励是调动弱智儿童积极性,塑造他们良好行为的重要机制。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弱智儿童也不例外,尽管他们的认知有缺陷,但是他们也具有荣誉感与自尊心,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奖励有口头表扬、符号奖励和物质奖励。在最初阶段,物质奖励所占的比例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为的巩固程度不断提高,逐渐转向符号奖励和口头表扬,例如,午睡习惯的养成是十分困难的。刚入学时,我班只有两名学生能按要求午睡。我向同学们明确提出要求,只要中午睡觉,就能得到一份奖品。这个办法非常奏效。一周之后提高要求,坚持一周都能午睡,才能得到一份奖品,其间的奖励用小红花代替。之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小红花积累达到期10朵、15朵……才能得到奖品。慢慢地大部分同学都养成了午睡的习惯。

奖励给学生带来愉快,为了继续得到愉快,他们就会重复受到奖励的行为,从而使行为稳定化,习惯化。

学生在低中年级这段时间,许多好习惯逐渐地养成,许多不良行为逐渐消退,为以后的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康复训练的重心转向家庭生活、劳动技能和社会初步适应能力。因为,弱智学生虽然有种种特殊之处,但他们终归是一个人,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回归主流,步入社会,独立生活是他们发展的最终目标。明确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方向,在进行训练时,也就找到了准绳。如培养训练学生能做简单家务劳动,会整理房间,会使用常用的家用电器;认识常用的劳动工具,并学习锤、刷、铲、剪、缝、补、钉、拧等简单的劳动技能;学习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如打人、偷东西犯法等),懂得遵纪守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还增设了计算机课程,使学生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做到培智教育与时代接轨。

第6篇: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各种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电大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但这些应用一般都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怎样在网络环境下组织案例教学,实现网上案例教学,却鲜有人问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教学实验基地,从2004年3月开始,就对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进行了探索。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我们认为,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符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质和目标,将是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本文结合长沙电大工商管理专业教改的实际,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希望为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学生的参与程度高

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担负着大量的社会工作和繁重的家务劳动,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面授课,有的学生一学期才来几次,如果把案例分析全安排在面授时间进行,则学生参与程度将会受到限制。而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由于没有授课时间的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所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且可有效解决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时间的冲突。

2. 学习的灵活性强

传统案例教学普遍采用集中讨论的方式,由于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进入角色,从多个角度对案例展开分析。而网络案例教学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且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

3. 互动性好

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交流会更充分。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课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由此,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

4. 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大

网络案例教学增大了传统案例教学的最佳学生规模。一般的案例教学,由于资源的限制,最佳规模在30~40个学生之间,超过40人教学效果则难以保证。但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案例教学规模可扩大到约100名学生。

二、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模式

1.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的。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设计网络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案例教学在设计时,应坚持以能力发展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的原则,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其设计必须体现三个原则:(1)情景原则。案例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因此创设的网络案例教学环境应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互助原则。网络案例教学是以虚拟社会活动为媒体、建立在与他人互动的基础上的,因此网络案例教学环境应该有鼓励互助的机制。(3)基础结构原则。案例教学是通过基本活动、责任性和相应的支持机制来推进的,因此网络案例教学环境应该具有促导结构、责任机制等。

3.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

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案例小结-评价”六个环节。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所示:

(1)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案例不同于其他教学法所需要的例证。案例是教学的主线,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案例要有事物发展的过程描述,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因此,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在普通高校,教师都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但在电大,由于以前对案例重视不够,加上自身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少有和教材比较配套、适合开放教育学生讨论的案例。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组织教师编写案例。我们编写的案例主要来源于改编案例,即根据教学目标,从一些经典案例中提取与课程相关的部分,对案例进行改编。当然,还有一部分是自编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中,我们强调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实践性。即教学案例应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二是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包括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这些问题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而更多的则是显而不露,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挖掘,问题的准确答案不是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得到的;三是典型性。即教学案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四是目的性。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篇幅适中。由于电大学生以成人学生为主,工学矛盾比较突出,案例教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案例篇幅不能太长,以2~3页为宜。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了10门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共14万字的案例库,并把案例挂在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网页上,供学生阅读、讨论。为网上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案例之后,根据授课的进展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留言版、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此设计学习情境。教师既要考虑案例的生动、有趣、符合教学需要和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案例媒体类型的合理组织和正常显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 进入教师资料库,查阅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要把自己放到案例的情景中去,根据情景提出相关的问题。

(3)在线讨论

A. 师生交流。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教师所提供的案例材料,对案例会有一个整体印象,经过独立思考之后会对案例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且也会有一些疑问,学生可以利用教师在讨论区所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深入考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利用网络教师答疑室直接向教师提出疑问,或在公共讨论区上发言,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为下一步小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B. 小组交流。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在学生中成立若干个小组,在网上设立小组讨论区,对案例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我们认为6人为佳。小组讨论较之个人独立分析案例,具有集体的优势;而较之教学班的讨论,由于有人数少且联系密切,灵活机动等特点,因此,在发挥组织的聚焦、有序和调节功能上有独到之处。讨论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需非达成共识不可。小组成员利用活动区展开讨论的情况,由组长和组员共同修改整理后形成小组总报告。

C、总结交流。小组讨论完成之后,各小组上传给教师主报告,教师把各小组的报告挂在网上,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评判他人活动成果的能力。组间讨论之后,教师组织一次实时案例教学,对整个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有深度、有创新的思想进行肯定,对积极参加案例讨论的学生进行表扬。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网络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有助于理顺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监控

在进行网络案例教学时,教师应对网络案例教学实施监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制度监控

由于网络案例教学是新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不理解,也不大会主动参与,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依靠强制手段进行约束,我们通过制定《长沙电大工商管理专业网上案例讨论实施细则》,对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譬如,没有参加一次案例讨论的学生,该课程形考成绩为零分;没有在网上发帖的学生,形考成绩为零分;发帖数少于5的学生,形考成绩为零分;没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学生,形考成绩为零分。此外,我们还制订了一系列扣分和加分的政策。

2. 实时监控

在进行网络案例教学期间,任课教师应每天上网查看讨论情况,对学生所提的主要问题进行解答,并巧妙地通过留言板、教师公告等多种形式,提示关键词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主题进行讨论,不要偏题、走题。在线讨论时,教师应只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不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坚持以学生为主、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3. 事后监控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参与者发贴的质量、数量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指标主要有三个:第一,各成员在案例讨论活动中的参与度。参与度可以由以下指标来量化:发言的次数、张贴新帖的次数以及回复他人的次数。第二,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度。是否扣题、是否有独到见解、是否有实践意义都是评判准确度的标准。第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把每位学生的最后得分挂在网上,对积极参加网络案例讨论的学生进行表扬。

[参考文献]

[1]丁兴富,高克明等。 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

第7篇:大学生家务劳动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休闲;休闲活动;休闲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广东省居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3―0061―08

一、概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7年人均GDP达到了2460美元。经济发展伴随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45%,但是城市休闲环境、休闲生活方式、休闲发展政策等几乎“千城一面”,并且与农村休闲发展差距很大。大多数研究者比较关注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而较少研究农村居民、省区居民的休闲生活。我国的省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包括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在我国,无论是省区以内还是省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长期存在。尽管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有了越来越多的“闲”钱和闲暇时间,但是人们的休闲生活水平是否就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呢?尽管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否所有的省区,包括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区,如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居民感觉到自己的休闲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呢?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7年的GDP达到了30606亿元,占全国的GDP 1/8,经济总量超过了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亚洲四小龙的3个),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699元和5624元.工人平均工资水平达到2922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6.2%和48.6%。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广东省的投资、消费、旅游、娱乐和休闲产业带入国内前列。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广东省20%左右的城镇居民生活相对富裕,支付能力强,消费结构已经或正在升级,但消费倾向相对较低。

这些年来,在我国以省区范围为对象,研究其居民的闲暇时间配置、闲暇生活方式的成果较少。本文以我国南方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研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在闲暇时间内的生活是否同步提升,以及相关的问题。

二、研究文献综述

1899年,凡勃伦(Veblen)发表了《有闲阶级论》,首次构建了经济社会现象中休闲经济的研究框架,他特别研究了社会的闲暇时间、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指出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建构。自此,特别是二战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人们的闲暇生活变化以及休闲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和休闲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休闲产品和服务、度假旅游、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消费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在3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第一,日益增加的财富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用于休闲追求;第二,越来越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扩大了人们的休闲选择机会;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关注可支配自由时间和收入。张桂风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中国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加到了6051小时,超过了美国(5620小时)和英国(6018小时)。中国家庭用于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美容和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急剧增长。

而美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戈比(Godbey)指出,许多人感觉自己只有很少的闲暇时间,并希望将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现代社会人们感觉到生活压力很大。研究者总结了影响人们闲暇生活的一些因素,经济发展、个人性格、家庭结构、社会关系、文化价值观、信仰、政治等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丹尼尔(Daniel)指出,包括阶层、宗教、种族、性别、家庭和朋友等在内的众多社会组织关系对人们的休闲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信仰、家庭和社区在形成人们休闲和生活方式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到人们对获得休闲权的态度。米利沙等(Melissa,et al.)也认为社会因素和人们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参与的状况会影响到人们的休闲行为。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一些城市或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我国公众的闲暇社会状况。结果发现,我国大部分居民的闲暇时间利用不合理,闲暇活动单调、不健康,休闲机会在人群和社区间不平等,人们的休闲生活满意度不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和非就业群体的休闲生活状况更糟糕。唐雪琼等研究了云南蒙自县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发现尽管人们的闲暇时间利用有多样化趋势,但是传统的闲暇活动方式仍然很普遍,包括看电视、散步、看报读书、家庭内的闲暇、家务活动等;在不发达地区城镇的大部分居民,闲暇时间内的活动范围不超过3千米,总结了影响人们开展闲暇活动的6个方面的因素为年龄、收入、家庭结构、教育、职业和性别。在这些因素中,年龄和收入是主要的。大部分人闲暇时间内看电视、玩扑克牌、打麻将,看电视的比例高达62.9%,玩牌和麻将的比例为23.1%,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比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正相关。在闲暇时间内学习新东西的比例,年轻人要高于年老者。

在对广东省的研究中,朱明芳指出广东省居民都把工作看得比休闲更重要,人们把休闲仅仅看作是吃、喝、玩、乐;自己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和收入不足是影响人们休闲生活的主要因素;尽管经济发展了,但社会并没有进入到休闲时代。秦学研究了广州市居民的闲暇生活发现,尽管人们的闲暇时间比以前多了,但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还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影响人们闲暇生活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家务和休闲观念,有近25%的居民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不满意,人们对闲暇的观念就是不用上班、待在家中休息或加班兼职挣更多的钱。

基于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及影响人们闲暇生活质量的因素,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进行个案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08年3月~5月在广东省21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广东省的城市人口比重较高,且外来人口(包括暂 住和流动)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外来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广东省各大中城市。因此,调查中所选择的样本以城市地区为主,被调查者中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占大部分。本文中的“广东省居民”指的是实际生活在广东省地域范围内的广东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而非仅仅指具有广东省户籍的居民。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居住地、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居民对休闲生活的认知度与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居民对闲暇生活的主观满意度、闲暇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未来闲暇生活的期望等。为了提高抽样调查的准确率和可信度,本次调查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完成。2008年5月1日~3日,广东商学院120名在校生被选为调查者,他们的籍贯分别来源于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范围,其中76人家在中心城市,44人家住农村,在调查前都接受了系统的调查业务培训。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要求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从中小学生到老年人。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0份,问卷30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0份,有效问卷率为76.7%,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及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四、统计分析结果及发现

在2300份有效问卷中,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如表1。

1、居民对闲暇生活的认知度

在问及“闲暇”的含义及重要性这个问题时,有34.9%的居民回答比较了解,44.7%的居民有些了解,仍然有12.2%的居民基本上不了解。基本上不了解的人群中,比例依次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65岁以上的占35.1%,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0.8%,农民占11.6%。这说明了当前弱势群体(包括文化程度低下者、老年人、低收入者、农民)对休闲的认知度低,他们往往是容易被社会主体生活遗忘的群体,是最需要普及休闲知识和获得休闲权利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结构分层显著的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广东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居民拥有的闲暇时间

广东省居民个人日常拥有的闲暇时间(除去生活必要劳动时间以外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差异较大。大部分居民每日的闲暇时间在3~5小时(表2),低收入者拥有的闲暇时间多,他们占每日闲暇5小时以上的比例最高(35.8%);高收入者闲暇时间一般较少,在每日闲暇时间1小时左右的人群中占15.8%的最高比例。低收入者一般是农民、下岗工人、外来的流动人口等就业不充分群体,他们每日在“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中过着“非充分就业”的生活,拥有较“充足”的闲暇时间,但是他们的闲暇生活内容却显得非常单调。

3、日常休闲活动内容

广东省居民的日常(指工作日)闲暇时间内有23.8%的人在室内休憩活动,19.5%的人与邻里朋友聚会,12.9%的人加班、兼职,12.5%的人消闲小憩,10.4%的人购物,10%的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5.6%的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此外,还有5.3%的人选择进修学习。居民主要是在家庭及其附近活动,包括室内的各项闲暇活动、小区的消闲游憩活动及与邻里或朋友的聚会。闲暇时间内户外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学习活动则相对较少,显示出休闲活动内容的知识和文化含量不高。该结果与许多人认为的广东人消费高、爱学习、多运动的“事实”有一定的出入,需要进行分析研究。

居民在家中的休闲活动则显得较为丰富和复杂,没有明显的优点或不足。主要的活动包括看电视(29.4%)、读书看报(16.6%)、睡觉休息(13.2%)、美化居室(10.6%)、与家人聊天(8.8%)、与朋友同事聚会(6.5%)、学习知识(5.7%)、扑克麻将娱乐(5.7%)、辅导、照看子女(3.5%)。

4、节假日的休闲活动

广东省居民节假日的休闲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节假日休闲活动的内容看,有26%的居民待在家中活动,20.2%的居民约朋友或同事聊天、谈业务等,12.2%的居民逛街购物,11.7%的居民从事娱乐消遣活动,这4种活动是广东居民双休日的最主要活动。此外,也有一部分居民利用双休日加班(6%)、兼职(5%)、体育健身(5%)、学习进修(5%)和外出旅游(2.7%)。表明广东省居民双休日处于真实的“闲(闲待、闲聊、闲逛、闲玩)置”状态,而利于促进自身素质提升的学习、运动、旅游等休闲活动仍然不够充实。

从节假日休闲活动的空间看,工作之余的节假日,人们一般愿意待在家中,有26.7%的居民表示节假日主要待在家中或者到附近活动;紧张的工作之后,人们在节假日去光顾购物和娱乐场所感觉是一件很放松愉快的事情,有21.2%的居民表明节假日主要去休闲购物娱乐场所;人们利用节假日互相串门,去亲朋好友家聊天谈事也是主要活动之一,此项比例为17%。此外,人们也时常光顾文化科技场馆(8.1%)、饮食场所(7.1%)、体育场所(6.5%)、旅游景区景点(5.9%)、学习教育场所(5.2%)、美容健身场所(2.3%)。尽管频率不高,但也显现休闲活动空间范围较大,这些休闲场所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5、居民对休闲生活的主观评价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了解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主观评价:一是要求居民回答“您认为近年来自己的休闲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询问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满意度。从人们对休闲生活总的评价方面来看,认为休闲生活有积极变化的居民占大多数(62.8%),有21.3%的人觉得休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了;19.7%的人认为休闲意识提高了,更加懂得了休闲的重要性了;12.6%的人认为自己在闲暇时间内的消费支出增加了,休闲消费的比重也增加了;5.3%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和业余生活了;3.9%的人认为通过休闲活动,自己的各项技能和素质提高了。认为没有太大变化的居民比例仍然有37.2%,占1/3强。其中13.8%的人认为虽然闲暇时间增多了,但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23.4%的人则感觉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表明广东省在提高居民休闲生活质量和认可度方面仍然有着较艰巨的任务。

从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来看,广东省居民的评价趋于正态分布,即感觉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分别为58.8%和28.2%;认为很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居民所占比例都较小,分别占6.8%和6.2%。休闲生活的满意度评价,因群体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从很不满意的群体分布看,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感觉很不满意的最高比例群体是学历最高的群体(研究生)、年龄层 次最低的群体(18岁以下)、个人收入最低的群体(1000元以下)(表3)。这个“一高两低”群体的休闲生活是今后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构建和谐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

6、影响居民休闲生活的因素

广东省居民认为影响自身休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7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认为自己经济能力有限,不能自由开展休闲活动的居民比例最高(30.2%),这和近年来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有密切关系。在生活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的广东省内,许多居民不得不利用闲暇时间去加班、学习、兼职,以适应社会生活。致使许多居民(28.4%)认为自己工作学习忙,闲暇时间不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休闲生活。有15.8%的居民认为社会所能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不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休闲活动质量,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此外,有11.5%的居民认为社会缺乏良好的休闲氛围,8.2%的人认为是自己对休闲的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显示,影响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因素与影响居民开展休闲活动的因素非常接近。总体而言,影响居民休闲生活的主要因素表面看是个人原因(如时间因素、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但实质上社会环境的压力剥夺了人们的休闲权利,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不得不牺牲本该用于休闲消费的金钱和时间。

7、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预期

各种主客观条件影响到广东省居民的休闲生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会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高自身休闲生活的期望值。本次调查主要从3个方面了解广东省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预期:对休闲活动空间的预期选择、对休闲生活内容的设想、对政府和社会的休闲政策与措施的期望。

7、1 对休闲活动空间的选择

人们对“闲暇时间最想去的地方”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旅游观光地(占16.4%),有14.9%的居民选择待在家里,此外,12.4%的人选择去亲朋好友或同事家里,12.1%的人选择娱乐场所,10.7%的人选择商业购物场所,9.8%的人选择体育健身场所,8.1%的人选择文化场馆,5.7%的人选择饮食场所,5.3%的人选择科技场馆,3.4%的人选择教育场所,还有1.2%的人选择美容美发场所。说明人们对休闲活动的空间选择不仅很广泛,而且有比较高的相似性,外出旅游和待在家中仍然是居民最主要的活动空间选择,两者比例相加占到了43.6%的高比例。

7、2 对休闲生活内容的设想

在问及对未来休闲生活的设想时,被调查者的选择各不相同,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表4)。其中选择加班工作或兼职的居民比例最高,达到20.2%;其次是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技能(占18.4%);外出观光旅游的居民比例居第3位(17.8%)。总体上看,广东省居民对未来休闲生活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目标性,与当前的休闲生活现状(处于真实的“闲”置状态,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运动、旅游等休闲活动不够充实)相比,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是符合在全社会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总目标的。

7、3 对政府和社会的休闲政策与措施的期望

在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必须作出行动选择。当前政府和社会最需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人们对政府和社会有怎样的要求与期望,是本次调查研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广东省城乡居民的调查与了解,获得了如下发现(表5)。超过1/5的居民建议政府和社会加大休闲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休闲供给,以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近1/5的居民希望政府和社会增加居民的收入,以提高其休闲消费能力。人们的期望还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休闲活动开展、休闲社会氛围、休闲宣传与教育普及、休假制度,等等。

五、结论和讨论

通过对上面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尽管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其他省区的前面旅游和休闲已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的可支配自由时间、闲暇活动内容及空间范围、休闲观念、闲暇生活满意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闲暇时间有增加的趋势,但人们并没有从家庭和工作生活中感到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多年来,我国为了增加资本积累及增强国际竞争力,一直实行低工资制度,导致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较慢。许多人为了支付越来越高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而不得不超时工作或寻找兼职以增加收入。这反映出我国的现实情况就是居民的社会福利未能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提升,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险福利是相当好的,人们基本上不需要支付这些方面的花费,而将“闲”钱用在旅游休闲娱乐上。广东省2007年居民收入的增长率低于食品、煤气、服装、医保等方面价格的上升,也低于东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江苏甚至“泛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收入增长率。由于广东省居民的工作压力较大和生活负担较重,平均只有23.5%的居民每天拥有3~5小时的闲暇时间(见表2)。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里宁可放弃休息或休闲活动去工作以增加收入。该发现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是一致的。研究还发现,小学及以下文化群体、老年群体、低收入群体和农民4种人群对“休闲”的认识和理解最差,这些群体常常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缺少休闲知识技能和休闲权利,这在经济发达、社会分层显著的广东省更为突出。低收入群体,包括失业者、残疾人、农民(包括农民工)拥有较其他群体更多的闲暇时间(见表2),但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满意度非常低。

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大部分被用来从事消极闲暇活动,如过度睡觉、过度看电视、过度用电脑、过度玩扑克牌和麻将。在广东省,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人们感知的公共休闲设施的缺乏与不甚理想的休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宁愿待在家里或在附近游玩,也不太愿意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旅游等活动。

杰克森(Jackson)认为“休闲的障碍”就是任何制约人们提高其参加休闲活动并花更多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利用休闲设施、获得休闲满足感的能力的外在事物和因素[35j。广东省居民面临的休闲障碍主要来自个人方面,诸如收入低、闲暇时间少、家务繁重,以及公共休闲设施不足等社会因素。该发现与以前研究者的发现比较相似。

为什么被调查者中高学历的群体、年轻人群体、低收入群体对自身闲暇生活的满意度最低呢?高学历群体中,大部分人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很繁忙,很少有空余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尽管他们有较多的“闲”钱,但现实闲暇生活与其所期望的相差甚远。大多数年轻人是在校大学生,没有多少钱用于休闲娱乐;有的则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也没有多少“闲”钱和“闲”时开展休闲活动,并且年轻人的休闲实践(许多休闲活动需要一定的重复才能掌握)经验不足,所以使得年轻人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满意度低。

本次调查研究中,当被问道:“你对政府和社会发展休闲有什么建议?”时,有1/5的被调查者希望他们的收入能够得到较大提高,以使他们有更多的钱用于休闲生活。另有1/5的人建议政府和社会增加休闲服务设施供给,还有一些人建议政府和企业给予他们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有人建议政府和社会改善城乡休闲环境,改善交通,普及休闲教育,开展多样化的休闲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