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

第1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2期

[2]张顺堂;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研究热点与选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房勇;杨涛;张超;杨晓光;汪寿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4]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

第2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22-0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校这三项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高水平的学科衍生高起点的本科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区别于其他管理学科的特征,因此,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进而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很难实现融合,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即使有监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专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重视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基本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学院(学科群)”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正激励,抑制负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教学环境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加强专业的特色化。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

5.完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评价机制。自我评估是高校自我调整、自我建设学科和专业的“催化剂”,如果不进行自我评估,学校就不会发现学科的问题。对高校来说,随着知识的创新、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变化、人才队伍的老龄化、人才的流失、学科专业课程基础设施的老化,一个优势的学科专业、一门优秀的课程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弱势的学科专业课程,如果不及时发现,就得不到重点建设和投入,从而赶不上社会经济对学科专业建设的变化与要求,因此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自我评估的长效机制,使自我评估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天然的联系,两者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两者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大多数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更需要建立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协同的新模式,进而实现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目标。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文章。]

参考文献:

1.鲍嵘.学科制度的源起及走向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2.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01)

3.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J].管理学报,2005(01)

4.梅锦春,黄爱华.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5.齐二石.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3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 本科生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43-02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needs to be improved.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management and science professional in our school has still some disadvantag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interest and employment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emancipate our minds and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l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 must explore a new practice mode, which helps students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broaden the professional horizons, and set up students’ professional design.

【Key words】Management and science Undergraduate Practice teaching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增加了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在各大高校开设、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但是,如何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管理科学专业实习环节还需不断探讨。

一、我校管理科学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管理科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其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大部分是跨学科的交叉性专业。在本科生实习环节上表现出涉及行业多、实习内容宽泛而不专、感性认知较多而动手实践机会较少的特点。

1.学生实习的行业不固定,缺少行业特色。

2002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正式招生,2002至2006年招生的学生均已完成本科实习环节。

对这5届学生校外实习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学生实习的行业非常不确定,分别在手工制作、化工、机械、汽车装配、港口运输、项目管理等行业进行本科实习。每一届学生实习的行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说明专业方向不是非常明确,没有突出学生的行业管理特色。由于缺乏实习的行业特色,学生实习的内容、质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每年学生实习以后,教研室都要对学生实习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对2002级学生实习情况调查中发现,有70%的学生对老师选择的实习行业不满意,普遍反映缺少针对性,没有体现管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在实习行业中的运用情况。因此,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相对固定的行业作为实习对象,对学生实习的效果还是有益处的。

2.学生实习多停留在参观、调研,缺少实际动手机会。

目前,很多企业对大学生实习都勉强或不愿意接受。企业主要从学生进厂后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如人身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考虑,学生实习多数是在固定区域参观,在固定的岗位零距离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2006年,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到烟台市东岳汽车装配厂进行实习,实习的内容是车间管理、工序优化。由于工厂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外来实习学生不能够在生产车间实习,只能在工厂的固定参观走廊进行观看,很难接触到车间管理的实质性东西,如车间管理方法、制度、工序安排、历史数据等资料。如果学生能够在车间零距离地实习,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对工序安排的效率进行测算,以车间记录的历史数据为样本数据,进行工序优化设计。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科研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习渠道匮乏。

学生实习的质量同校企合作程度密切相关。建立一个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友好的校企关系,根本在于高校要不断地深化服务于社会的科研能力。近年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完成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但是这些项目多数属于基础性研究,缺乏应用性,取得的科研成果不能较快地被企业利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出现了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管理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对于拓宽学生实习渠道产生负面影响。

4.实习经费投入偏少,加大了实习的难度。

学生实习经费是保证实习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不仅学生实习企业难找,而且实习费用越来越高,出现了实习经费投入偏低的现象。由于主管领导对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同对工科学生的实习看法不一,认为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实习相对简单、环节少、费用低。多年来,管理科学学生实习经费没有明显的提高,每个学生实习经费为50元的标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二、对策与建议

1.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实习不流于形式。

长期以来,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经费严重不足。解决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加对实习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地保证实习正常进行;发挥学院横向课题较多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横向课题的研究。由于横向课题都有企业资金支撑,学生作为课题研究人员,就有较多机会同企业接触,从而为学生实习找到了机会,也降低了实习成本;精打细算,为学生实习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预算,树立节约意识。

2.改革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内容的枯燥、陈旧也是制约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有机地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过去我们制定了“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即“四层次”指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五模块”指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还缺少具体的内容,如学生在企业具体实习哪些内容,如何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不断地改进实习内容和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它们是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就要考虑到其连贯性和相关性。在编写各学科实习课指导教材和专业综合模拟实习指导时,要把其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践指导的实用性放在首位。各部分应阐明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知识要点,要有实习目的、任务、内容、方法、考核标准和实习作业。

3.调整教师科研方向,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

增强高校科研服务企业、社会的能力,扩大校企合作与交流,建立共生模式下的校企关系。长期以来,我校的科学研究更多注重于国家、省部项目的研究,忽视了与地方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管理方法等的研究与推广。不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轻视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就不能建立共生的校企关系。一方面,企业看到高校的人才资源、科研手段优势,愿意与高校进行科技攻关;另一方面,高校同企业合作可以增加科研经费来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为了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我院逐步调整了科研方向,建立了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和煤炭循环经济两个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的项目合作,扩大了学生实习渠道。

4.突出学生实习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学生实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从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由于管理科学专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泛,导致学生的实习主要集中于参观、调查和座谈等形式,学生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管理、运作一个流程、车间或企业的实践感。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应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初步的职业规划。实习的过程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经过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的反复,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 欣.浅谈独立学院本科生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60

2 何 斌.关于管理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6~97

第4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状;科学化;意义;对策

档案管理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系统管理工程,如果档案管理不能跟随科技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一同发展的话,就面临对相关的工作造成障碍的后果。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改进,具体体现在要根据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工程进行系统化地划分,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相关工作人员与领导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部分单位档案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等这几个方面。 由于相关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的模糊,很多相关档案资料上交的拖沓与不及时,从而造成单位新档案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档案文件材料未能及时清理归档,其中重要原因是部分档案工作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思想重视不足,根本没把档案工作放在与单位其他工作同等位置,视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可有可无。

二、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意义

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是对单位发展、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各级管理部门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是对单位发展、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档案管理不仅对局部单位的工作和生产有意义,对整个社会也有非常重要作用。

(一)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剖析单位历史原貌与发展进程,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档案管理在建设和发展经济、意识形态层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工作强度大、工作繁琐的缺点日益明显,给查找档案带来一定的困难。在现代网络技术发达的环境下,将高新技术利用到档案管理中来,并把这种新型档案管理方法付诸实践,能够使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得以提升,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利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就意味着对管理人才的相关素质加以培训与提升,也是促进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四)加强档案科学化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方便利用,就必须加强管理意识,确立管理方向。如依据档案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档案管理制度》和各项档案管理细则,从入档、归档、档案管理、利用等各个方面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并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牢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根档案管理的性质和要求,严格落实档案保密规定,禁止私自外借,严禁泄露档案内容。牢固树立档案管理服务于单位工作的意识,加大档案管理基础设备投入,人员投入,为单位的其他人员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创造良好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环境。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发挥档案资料的宣传价值和信息价值。通过选编,统计数据档案资料汇编等形式,发挥档案本身的价值,从而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料”。

三、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对策

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有效增强档案部门的实际工作效率,而且对于部门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积极完善和宣传档案法律法规。首先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监督和指导档案工作。各单位应坚持“多宣传、多联络、多接触、多服务”的工作方法,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督促,积极营造建档氛围,使机关单位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其次是机关单位自身层面,要构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只要符合国家档案法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要做到科学利用信息化手段。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从档案管理的工作特点来看,其工作连续性强,许多工作,特别是基础业务和规章制度建设,需要档案人员较长时间的学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渐适应或逐步完善。因此,加快专业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也是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除了在本单位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应着重做好相关单位档案的编目、检索、编研等工作,编制较适用的单位检索工具,建立健全检索体系等参考资料,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满足单位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单位档案的保管工作,随时准备为利用者提供所急需的相关档案。

(三)提高档案的信息化,以待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使得档案工作能够更具科学化的主要手段,能够更好将档案事业具备科学现代化水平。档案管理应当加大投入,将档案管理的基本设施提升,使得档案管理载体具有多样化。合理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完善电子档案,健全完善电子档案室。并且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将档案资源能够实现网络化,使得档案管理更具备科学化水平。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是新时期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是顺应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管理朝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罗许慧.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5(11).

第5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发展趋势

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综述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种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对管理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从而开始形成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西方,先后出现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等许多对人类发展有重大价值的成果。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类生产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梅奥的霍桑实验揭示了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方面的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积极性的影响。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期间,它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权变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质量管理理论则出现在日本,它强调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和再造,从而实现企业的节约型生产。

二、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管理科学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依然需要,甚至更加重要,只是管理模式必须改变;管理科学理论依然需要,但必须有新理论取代。因为管理科学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海外,都是现代国家的兴国之道。在科技兴盛之世,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乃至社会各系统都必须全方位管理,必须科学化,同时还将人性化。因为分散式的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式样,有序则生气盎然、万事俱兴,无序则无以繁荣、发达。各国企业经营多角化的过度展开或收缩使企业界面临着不同的命运,IBM与联想的购并、波音与麦道、埃克森与美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与美国及德国公司合作等新趋势,不仅强化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也使人们到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管理问题的判断、决策、实施、反馈等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越来越感到管理活动中不仅有着数理方面的科学方法问题,而且也还大量地存在着属于管理文化范畴的问题。我国日前要解决的不仅是具体方法和理论的问题,而且首先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的各类问题。管理科学的哲学研究,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如果说哲学本身面临着一场革命,那么,管理科学取得哲学的灵魂后也会发生一场革命。这种“双重革命”,将使管理科学变成具有“灵魂趋使”的巨大力量,变成有血有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严密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管理科学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科学是以自然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为母体和父体孕生出的子体科学。管理科学是充分运用两大科学体系的现有成果全面地转化为生产竞争力,通过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措施的优化,激励人们的行为优化,从而导致总体生产力的最大化与成本、质量、效益的最佳化。管理科学的现实价值更在于为解决各种社会提供有创新意义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办法。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性的要素是人群的整体知识水平。“五商”素质和创新能力(“五商”指人的智商、情商、德商、性商、体商)。知识是寄生在人头脑里的最宝贵资源,而且是一种“绿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中国拥有大量的这种深埋在人力矿山里面的初级原料资源,管理科学就是从开掘人力矿到冶炼、加工、应用、输出高级人才并促其发挥巨大作用的现代科学手段。管理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凡是有人群行为的地方,便应有管理科学的介入,以求得组织的科学化、行为适应化、内耗的最小化、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最大化、错误与风险的最低化。管理科学是多层面的。

1.管理科学方面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科学的知识有助于大至政府小至企业的决策者们分析决策形势,防止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识别新的机遇,经常能使政府和企业取得政治或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管理科学在适当条件下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擅于运用管理科学的组织较其竞争者更能形成成本优势。

3.管理科学还是由成百个公司及众多个人组成的行业,他们给工商业、政府和个人提供管理科学服务。大至国家的科学管理,如政体、法治的演变与设计;研究各级政府、议会、司法、监督机构的设置、制衡、运行、反馈、纠偏、防腐;同时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专家程序决策系统”,“风险评估否决系统”建立起“电子政府”设立政府各级官员、议员、司法执法人员的资格标准与核查办法,候选人先通过公开资格选拔,然后竞选或任命上任,使权力处于相对透明被监督之中。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设立一套高效而完整的构架运行机制,不致衍生“制度性腐败”。

四、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和实践将在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目标模式、组织模式、效益模式等六个方面发生变革。

1.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管理理念是领导者在管理科学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管理理念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英国城市大学罗尼·莱森首先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基础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发展型管理理念。莱森把管理理念作为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一棵大树来描述三者的区别:从生长的土壤来看,认为基础型管理生长的土壤是古典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浓郁的人文思想。从三者的根来看,基础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学、行为科学,发展型管理的根是发展生物学和社会生态学。从三者的枝干看,基础型管理的枝干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干是成效管理,发展型管理的枝干是发展中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从三者的结果来看,基础型管理的结果是最终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结果是企业组织化(发展型管理的结果是个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了自我实现和发展。因此,发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决策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决策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个人、信息、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成长和组合的过程使决策不断优化,而承担这种成长和组合的载体是“学习型组织”。

2.管理对象:从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决策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逐渐成为重要的管理科学方面的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与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任何国家和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运行节拍,求得自身的发展。

3.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转向综合集成管理。信息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球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式。传统的依靠企业自身可利用的资源来建立竞争优势的决策方式,将束缚企业的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应用能力和经营活力。集成概念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将集成的思想和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集成管理是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换大为手段,兼容各种决策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连锁互动、共同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决策方式。

4.目标模式: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实现双重目标统一。在工业经济社会初期,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裸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主可以牺牲工人的利益、顾客的利益、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利润目标。企业利润几乎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消费者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部属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出局。追求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的统一,是22世纪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基本趋势。

5.组织模式:从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根据物流程序设计的。专业分工和职能部门是物流的基础和程序。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分工越细、越专业化,企业协调监督就越复杂,导致了管理环节增多,管理成本增高,企业效益降低,突出的问题。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信息开放性和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标准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和提供共享。因此,企业决策中凡是属于标准化的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现电脑操作;而非标准化的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分析决策。这样,企业管理的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减少,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

第6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 科学化 有效路径 体系建设

一、当前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能否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主导因素就是知识,只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才能更好的推动时代的发展。社会大众对档案的科学化需求越来越高,档案馆的数据多被存储在磁盘或者等载体中,虽然是比传统的纸质档案要方便快捷,但是也存在缺陷,所以想要档案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就一定要在安全稳定、可靠性的技术方面有所提升,并且要提高档案数据的真实真确性、科学完整性。随着档案管理的日益复杂,档案管理的从业者一定要日益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适应需求。面对着新的挑战,就需要组建起符合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档案管理队伍,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能够快速、及时、准确的解决。

二、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性

1.这是构建现代化社会的必要条件

档案信息的管理属于一种文化实力的体现,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是在体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美好、和谐的现代化社会,这就对那些处于科研、经济领域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也越发显得重要,好的档案管理可以更及时、准确的了解到最新的国内外形势,对我国的总体发展状况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可以全面、快速、系统的对档案信息进行整理,这就可以作为长期发展的基本依据。在档案管理中充分的利用到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弥补传统管理方法中的不足,对大众的需求也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些都支持者现代化社会的构建。

2.这是为了满足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

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都造成了档案管理任务量的急剧扩大,这其中既包括了档案管理的类型,也包括了档案管理的数量。尤其是电子档案这一新的保存方法的出现直接造成了管理以及使用上的困难。在现实的生活中,准确无误、及时迅速的把每个档案信息提供给需要的人或机构是目前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综合以上的几个方面不难看出,提升大难管理的科学水平已经势在必行。不断进步的电机技术以及微缩技术都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当前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优秀的专业人才对促进各企事业单位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各领域单位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而且存在的专业人才不是年龄偏大,就是没有接受专业的知识培训,难以有效促进管理档案的科学化水平建设。此外,部分工作者在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缺乏认真的态度和责任心难以及时发现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不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培养一批专业的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人才,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2.领导者对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不够重视

目前,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在提高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时,只是简单的将专业人才引入,并没有为其制定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目标,对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此外,部分领导对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没有将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贯彻落实,只是将与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的有关工作转交给下属,导致管理档案科学化水平建设工作停滞不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当前管理档案工作科学化水平程度低

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发展和普及,但是许多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仍然采用落后的管理方式,将许多重要的档案信息记载到纸张上,导致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程度降低。此外,采用纸质档案存在许多弊端,其一,纸质档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极易损坏,一旦发生损害将难以恢复;其二,在进行信息查找时,难以快速的从纸质档案中找到。

四、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1.推动档案管理在功能上由馆藏型向利用型转变

档案工作基本的要求是建好管好档案,保障档案完全,但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如何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活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档案管理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沙里淘金"、发现价值,把对社会有益的东西充分挖掘利用起来,使其潜在的价值得到中分实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推动档案管理在手段上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档案管理工作在手段上有了很明显的改进,逐渐淘汰了传统的人力劳动,开始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储存资料的方式也从纸质转变为电子版,实现了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科学化。这一方面,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比我们要先认识到档案管理向科技型转变的重要性。因此,我国也不能落后,要不断增加档案管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加快电子档案系统的建立,注重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现如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信息公共平台,人们通过电子计算机不仅能够查找到我国的各种档案,还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史实资料。另外,这样做不仅大大增强了空间的利用率,还未珍贵的资料的保存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3.推动档案管理在服务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档案室设立就是以服务人民为主要的工作原则。但是在城里之初,由于档案室内的档案比较珍贵,人民对资料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一般的档案室都是呈现出封闭型的状态,很少有对外开放的时候,服务的对象范围较小,因此根本没有发挥出档案的使用功能。现如今,社会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档案的利用增加了多个途径,档案管理在管理上也逐渐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真正实现了为大众服务的目的,切实的与民众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

4.推动档案管理在资源上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从古至今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是"浩瀚如海",这些海量的工作就是档案管理机构的城里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档案,那么档案机构也没有建设的必要,但是要知道的是,档案的保存机构不是将大量的资料堆放到一起就可以,还要根据档案的类型和价值程度,进行相应的分类管理,实现档案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档案的使用功能,真正做到位人们提供服务的目的。首先,档案机构还是要不断的从世界各地搜集各种档案信息,不断完善信息结构,从而满足各类人的不同需求。其次,要注意对搜集而来的海量资料进行有序、科学的整理归纳,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档案的使用率。另外,要实现各个档案机构的结合效应,扩大信息量,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提高档案理科学化水平的保障体系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加强和改进,既需要在组织领导上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提高科学化水平摆在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也需要在思想观念、制度建设、能力素养等各个方面有新的提升,从而形成与形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1.强化科学发展观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目前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的最高指导原则之一。任何领域的工作都应该配合国家来逐步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而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就是支持科学发展观的明显表现。强化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清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形式,找出不足和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方式,通过借鉴其他现金的管理手段来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平,要遵从服务人民为主的观念,主动积极的为需要的人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调查等手段了解人们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源,从而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功效,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进步。

2.完善相应制度体系

档案管理工作异常的复杂和繁琐,以此对于管理的具体细节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和程序,这样才能有序的整理档案,不仅可以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使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可以说,不断完善相应制度体系,是档案管理科学化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不管是对于国家来说还是对于某个部门,某个个人,重视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都对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增强软实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很多人都认为档案管理工作非常的简单,实则不然,实际上,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器材的引进,这句需要管理人员首先具备最起码的学习能力,不仅要很快的掌握先进设备,而且要熟悉如何将复杂的文献资料有序的整理归类。由于很多档案的研究价值非常高,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认真负责的保存,谨慎的对待管理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细心,很容易产生资料丢失或损坏,查找档案不方便等现象。因此,建立完善的管理队伍,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十分关键的,只有不断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六、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读者一定会对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有了很深的认识。同时也会了解到新时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方法。档案管理不再是通常人们眼中的简单的工作。信息化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完善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等,都是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未来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只有各方面水平都有多提高,整体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有更好的前景。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档案管理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杨 睿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研究[J] 办公室业务 2013(22)

第7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班级管理;效能;措施

农村的学生,他们父母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也忙于家务与工作,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深入的家庭教育。甚至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孩子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心理容易偏激,养成了一些坏习气。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和生活压力的减少,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严重失去重心。面对这些现象,作为农村学校班主任,应在坚持育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家访制度,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科学化,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集体,班级的管理工作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创建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班级,搞好班级管理工作是关键。农村学校的班级管理要提高效能,不仅需要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还需要适当的管理方法,使班级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地方。

本文针对提高农村学校班级管理的效能的措施,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坚持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提高农村学校班级管理效能的方向

农村学校班级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它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学科领域。农村学校班级班主任需要掌握的理论很广,其中与班级教育管理联系密切的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心理科学,等等。农村学校班级班主任必须在掌握班级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端正管理思想,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观念。

现在初中农村学校的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较强。农村学校班级班主任工作,首先不能仅仅停留在“管学生”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维持秩序上,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把学生的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探索班级管理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措施,既严格要求学生,又能引导学生,做学生的领航人。其次,班级管理的目标不能仅仅是让学生乖乖地遵守纪律,让学生认真地学习,而更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人。正如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的那样,“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别人来管的人。”

二、 建立完善的家访制度是提高班级管理效能的保证

建立完善的家访制度对于农村班主任的管理班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群体中随时都可能爆发不同的事件。而且,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有些方法在某些学生身上行之有效,而在另一部分学生却行之无效;一种方法在某段时间内奏效,在另一个时间内却派不上用场;有些学生一经点拨就会收到效果,有一些却需要反复引导。

作为农村学校的班主任,第一件事件就是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彻底的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在家里的情况、爸妈对该学生的评价等等,通过的具体的了解后,以后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家访在农村学校班级管理里是非常重要,通过家访,可以更好的与家长的沟通,更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工作开展,达到师生和谐共处。

三、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科学化是提高农村学校班级管理效能的核心

农村学校的班级管理科学化,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模式,遵循班级管理规律。班级管理时,根据农村学校实际和本班级具体情况,按班级制定的计划进行管理。本班管理中,制定出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

通过日、周、月计划的实行,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作为班级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通过制定科学的计划,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爱,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都能找到成功和自信。从而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和谐的氛围,更有利于班级管理效能的提高。

四、 实行人性化管理是提高农村学校班级管理效能的关键

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作为班主任,应该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欣赏学生,学会倾听学生意见,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分享他们的喜悦。因为,人格尊严是平等的。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诚挚的爱心则来自于班主任那亲切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和关怀。

班级的管理过程中,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通过人性化管理,可以更好的提高班级的管理的效能,让学生更愿意在这样的班级里学习,体会班级的温暖。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学校班级管理效能的内涵非常丰富,班级管理人员要在坚持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方向上,建立完善的家访制度和科学管理班级,实行人性化管理。在新形势下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努力实现农村学校班级管理科学化,班级才能有生机、有活动,有朝气,才能推动班级的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主编李伯黍、燕国材,2001年出版

[2]《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技巧》.主编纪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班主任工作大全》.主编耿书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4]《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第8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 键 词】社会管理科学化;上城区;社会管理。

【作者简介】饶旭鹏,法学(社会学)博士,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社会管理和乡村社会发展。刘海霞,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

创新社会管理不仅需要“理论自觉”,发展出适合于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管理理论,更需要“实践自觉”,实现地方社会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其科学化发展。近年来,杭州市上城区在创新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做法是社会管理“中国经验”的邮寄组成部分。本文以杭州市上城区社会管理实践为基础,探讨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科学化的“中国经验”。

一、社会管理科学化:上城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更新

社会管理是为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运转,由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方式是“管理”,但其目标取向则是“社会”,即推动社会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初,总书记提出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科学化”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取向。

上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自古即是杭州“珍异所聚”“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一直致力于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该区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向“网格化、信息化、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全面提升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水平,逐步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之科学社会管理理念。上城区提出基于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创新六大理念。(1)科学谋划,协调发展。上城区把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结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作为社会管理科学发展的基本目标,提出以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着力打造杭州的“首善之区”。(2)服务全局,统筹兼顾。上城区坚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内容,实行统筹兼顾,以民生为重、以发展为重,通过狠抓落实一批社会管理创新特色项目,实现了当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以人为本,服务优先。上城区在社会管理实践中,把“管理”理解为“服务”。作为一种服务的社会管理,其核心是为民服务。上城区把辖区民众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作为检验社会管理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通过打造“5A”信息化社区、落实“居家养老工程”等,实现了社会管理与民众生活的无缝联接。(4)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上城区构建了“333+X”社区大服务架构,即明确三个主体(政府、社区、社会),三种体系(公共服务、自助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三类载体(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居民活动类载体、居民生活服务类载体)的作用,X是三个主体提供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通过“333+X”社区大服务架构的构建,构建了一种多方参与、共谋共治的社会管理体系。(5)立足实际,改革创新。上城区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性五化六联动”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首创“小蜜蜂ONLINE”志愿网络平台、复兴“红色联盟”等适合于当地实际社会管理方式,以实现其科学化管理目标。(6)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上城区实行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协同作战,不断强化社区组织的作用和民众参与,使每件事情都“有领导负责、有专人处理、有调处方案、有解决时限”,从而突出社会管理的实效性特点。

二、“三性五化六联动”:新型社会管理的“上城模式”

社会管理科学化不仅需要理念更新,实现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协同共治的格局,而且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使社会管理创新落到实处。“三性五化六联动”是上城区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结果,形成了社会管理的“上城模式”。

第9篇: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

1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工程项目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是实现三大控制目标(质量、投资、进度)的重点。它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质量低劣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或潜伏隐患,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工程质量差不仅要增加补强的材料费、人工费,而且还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给国家和使用者造成浪费和损失。所以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对一个项目经理来说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科学管理、文明的有力保证。所以,加强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在质量控制中,阶段质量控制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

工程质量是人所创造的,人的政治思想素质、责任感、事业心、质量观、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均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据统计资料表明,88%的质量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失误造成的。所以,工程质量的控制始终应“以人为本”,狠抓人的工作质量,避免失误,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增强人的质量观和责任感,使每个人牢牢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搞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创造优质的工程质量。

2 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项目具有独特和唯一性的特征, 任何项目所处的时间、地点、环境、参与人、目的均各不相同, 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 大量变化是无法预见的, 所以项目的不确定性是项目的显着特征。项目还具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一般的分为五个阶段: “ 概念、计划、实施、结束、运行和维护。”每个项目还具有明确的目标、完整的系统组织等。项目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组织、筹划、激励、沟通、检查、控制活动。包括: 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 工作结构分析、责任分配等。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是:造价高, 参与人数多, 利益相关者多, 对环境的依赖影响比较大, 时间长。项目不确定性和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变数较大, 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如天气、政府法规变化等都容易影响项目进程,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现代项目管理转变。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促进建筑市场的竞争, 促进建筑企业向技术专业化发展。专业化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技术管理能力, 生产质量有所提高; 一方面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降低了成本, 而国家政策法规将促使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完善, 这也是企业走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3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方向

3.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的科学化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数学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线性规划、网络技术、图论、排对论等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

3.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

在现代社会中,需要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专门承接项目管理业务,提供全套的专业化咨询和管理服务,这是世界性的潮流。现代不仅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上马大型的工程项目都聘请或委托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进行项目管理,这样能取得高效益,达到投资省,进度快、质量好的目标。

3.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十分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项目管理必须标准化、规范化。这样项目管理工作才有通用性,才能专业化、社会化、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规范化的目的是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统一方向,促进发展。

3.4项目管理国际化

项目管理的国际趋势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越来越明显。项目管理的国际化,即按国际惯例进行项目管理。国际惯例能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包罗进来,提供一套通用的程序,通行的准则和方法,这样统一的文件就使得项目中的协调有一个统一的基础。

3.5在思想上要有创新观念

我们要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做外国人做不到和做不好的事。只有具备创新观念,才能把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为国际领先水平,而不是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跑。

3.6使用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

工程项目管理最主要的方法应该是“目标管理方法”,即“MBO”方法。它的精髓是“以目标指导行动”,即以实现目标为宗旨而开展科学化、程序化、制度化、责任明确化的活动。

目标管理方法必须要求进行投资(成本)、进度和质量三大控制目标。控制投资(成本)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核算方法。控制进度目标的最有效方法是“工程网络计划”方法。控制质量目标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C)方法”,它主要是进行“三全”、“一多”,即进行“全员、全公司和全过程的管理”和“管理方法多样化”。投资(成本)、质量、进度三大控制目标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每个建设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之间都有其最佳结合点,不可能三者都优,但更不能偏废某个目标而片面强调另一个目标,应做到综合优化,以满意为原则。

3.7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必须与建筑市场运行的正常化相结合

建筑市场运行的正常化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外部环境,其所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法制完善、管理得力和主体健全。

如果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行为不正常,工程项目管理必然走向歪路。所以我们必须以项目管理科学化为运转正常的建筑市场环境作保证,大力培育、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建筑市场,把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市场结合起来,用这两个车轮把工程建设推向知识经济新时代。

3.8工程项目管理手段必须实现计算机化,或信息化

现代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管理业务又十分复杂,有大量的数据需要计算,有各种复杂的关系需要处理,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处理手段是难以实现科学、高效管理的。

利用互联网能促进建设项目参与各方突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我们要熟练灵活的运用计算机就必须要进行两项建设:一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以软件建设为重);二是人的文化素质建设。只有将这两项建设好,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化的要求。

工程项目管理科学在工程建设不断的积累中不断的得到发展,是一个实践和理论性结合较强的科学,工程建设管理者应积累经验,学习高效的管理技能,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努力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

4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部门和单位。因此,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