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1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1.1产品结构分析

从宏观上该核产品结构可分为管、单元和台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含若干部件和相应的零部件。通过对产品的详细分析,得出产品原材料种类,零部件的种类,焊缝数量,零部件及焊缝的编号和标识。为了方便对产品的管理和对零部件查询,制定了产品结构树,体现了零部件、原材料、设计图号之间的逻辑对应关系,为产品质量信息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为质量信息的查询提供可行的结构树查询方式。

1.2制造工序分析

对产品制造工艺和工序进行了充分解和分析,掌握的内容和分析情况如下。(1)产品涉及的制造工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酸洗、干燥、组装、焊接、尺寸检验。每个制造工艺又可细分为若干个详细工艺分支。(2)产品制造主要工序包括:原材料复验、零部件加工、组装焊接和检验、焊缝理化检验等。(3)产品生产和制造具体业务工作以工序传递卡和工作任务单的形式驱动开展。每张工序传递卡包含若干个制造工序,任务传递单主要针对检测任务。

1.3制造过程业务流程分析与规划

对生产品产工作业务组成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绘制出产品制造过程业务全局流程图,展示了生产线的各个工作组成和内在关系,完整直观地展现出了产品制造的总体业务。

2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数据规划

对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进行了分类整理,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整理和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的分析和业务数据模型建立,为软件的详细设计和编程的快速实现和调试奠定了基础。

2.1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收集与整理制造过程质量信息是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监控的载体,是质量跟踪与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对象。根据产品工艺和工序流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和报告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对每类记录报告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对同类报告进行了统一管理。

2.2业务流程数据规划业务流程数据规划是对制造业务过程的质量信息单据和数据进行总体规划和逻辑设计,为软件编制过程的数据逻辑关系和数据流设计的提供输入。结合产品业务信息单据进行分类规划,建立了系统的数据模型总体框架和纲要性的数据关联关系图。

3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功能设计与规划

根据对产品结构、制造工艺、业务过程流程和质量信息需求分析,结合产品制造过程全局业务和纲要性数据关联关系,在与客户进行详细沟通交流基础上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十大系统总体功能模块。

3.2系统功能说明

(1)物料出入库管理库房管理包含物料出入库信息记录和库存物料情况查询。业务工作由原材料首次入库、复验后原材料入库、原材料放行、原材料外协加工出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原材料出库、焊丝领用、零件入库、传递卡或者任务单领取零件出库和中间产品出入库组成。(2)生产计划管理提供生产计划管理功能,辅助用户编制和查询各种生产计划。业务工作包含制定季度生产大纲、制定月生产计划、制定周生产计划、将周生产计划下发到具体生产部门、接收生产日报、接收生产周报、变更生产计划、下达临时生产任务和考核生产计划执行率。(3)任务单工作任务单工作包括:原材料材料和零部件复验。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制定任务单,工作人员通过系统获取工位的任务单完成任务单工作信息。完成之后,用户记录任务单的完成情况,系统将任务单保存。(4)传递卡工作传递卡工作为生产的核心业务,工序人员通过传递卡流程完成部件及整台的全部生产任务。在工作传递卡的单个环节中,用户通过系统记录下工作开展信息,单个工作环节中所产生的信息包含有清洗记录、烘干记录、检验记录、组装记录等。(5)不合格品控制通过不合格信息提示,系统能够辅助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流入到下一步工序。在某个传递卡工作环节或任务单工作中,如果质量信息不合格,系统将提示用户,用户根据提示信息查询产品信息状态。(6)生产信息查询生产查询任务包含:产品的生产信息查询、生产记录查询、生产报告查询、任务单查询和零件合格信息查询。通过输入某一产品台的编号可以查询到该产品的所有生产信息。(7)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生产关键参数的数据统计分析,自动形成工艺人员定制的各种统计分析结果。关键参数包括制造成品率、焊缝合格率、检测数据分析等。统计分析项目包括:百分比统计,平均值,极限偏差等,分析结果以图表的形式给出。(8)工装检具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各类工装检具和计量设备的电子台帐管理,辅助人员随时了解设备及检具的工作状态,并提前实现检具设备的送检提醒,实现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使用状态的在线管理,对过期未送检的检具进行报警提示。(9)文档管理对各种文档进行管理,提供文档录入功能、文档维护功能和文档查询功能。文档包括:管理程序文件、生产质量文件、操作规程、检验规程以及其他各种技术文件。管理用户的基础信息和用户在系统中所具有的各种权限,对现有用户进行维护。用户权限分为系统菜单权限、工序传递卡的对应权限,可以给用户添加和修改权限。

4生产质量管理系统软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服务端为核心的思想实现,所有的软件功能将在服务端实现,用户通过客户端连接至服务端使用软件,服务端驱动客户端从而向用户提供各种功能服务并且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软件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方式,软件功能部署在web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连接,服务端向用户提供基于IE6的软件功能,从而实现了以服务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软件产品开发实现涉及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Web服务器,Tomcat6;客户端浏览器,IE6。软件实现技术为java/servlet/xml/javascript。硬件结构运行平台满足基于网络的桌面工作站和服务器框架结构,工作站的数量根据具体用户工位数量确定。

5结论

第2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关键词:科学管理;生产经营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经济利润的高低就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息息相关,那么,无论企业制定那些制度或者采取什么措施,最重要的还是对生产经营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要想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需对生产经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本文将主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概述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将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状况和对各种生产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进行有目的的组织和控制,从而尽最大能力生产出能让市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和让消费者感到满足的各种优质服务的整个活动过程的总称,而最根本和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得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和取得最大的利润[1]。换言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企业通过对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经营环境的改善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从而使得这三者得以平衡的过程。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战略职能、管理职能和业务职能这三方面。第一,战略职能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经营目标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经营方式、计划和举措等。第二,管理职能的担任者一般都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主要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战略职能以及业务职能进行协调,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进行资源的组织、筹措和开发,而且要对各管理层内部经营活动和各职能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综合管理。第三,业务职能是指在达到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目标之前,企业的管理者所组织或者参与的有关信息处置或者产品加工方面的活动安排或者进行有效控制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二、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大多数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都在积极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来进行成本控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开拓市场和挑战产品结构等来促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

(一)企业的管理者过于追究当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发展目标。一方面,有很多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达到当前的经济目标和尽快获得最多的经济利润就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方式扩大经营范围或者增加产品生产数量,但却没有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2]。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在确定企业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目标的时候,没有与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实际资本条件等进行有效的结合。

(二)企业的管理组织体系缺乏规范性。目前,许多企业的仍然是以不利于企业形成独立运营主体的单一 “ 生产工厂式”组织形式为主、没有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或者企业管理制度不适宜企业实际情况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管理。

(三)企业的经营导向不准确。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很多企业认为对于经营方向的确定应该通过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实地考察等出发,并且按照自身的经营优缺点等进行综合的考虑,但是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仍然会根据自己固有的经营理念和经验等进行市场的开拓和新产品的研发,而这种传统模式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因此也就导致了企业经营导向的不正确,不仅不能按期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甚至会因此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3]。

(四)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方式和水平有待提高。一些企业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或者无法留住优秀人才,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不注重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导致企业员工不能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进行有效结合。

三、新时期企业进行科学经营管理的策略

企业要想适应新时期对经济管理提成的各种新要求,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企业进行战略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要想在群星璀璨的激烈竞争中取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和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市场和利益,就要将目光放在世界市场中,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需要,通过对国际范围内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等的充分和合理利用,进行产品开发空间和市场空间等拓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站稳脚跟和得到长远的发展和达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4]。

(二)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创新。传统企业中的组织结构大多是金字塔模式的管理结构,实践中越来越显露出它的脆弱性和落后性。例如,这种结构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降低和销售环节的增加等问题。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使得企业的各层管理之间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而且减少了因管理层次和环节多带来的复杂问题。那么,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就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力。企业就要通过对现代手段的使用来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信息化和简洁化,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率。

(三)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技术的创新。由于现代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加快、产品使用周期的缩短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就要对当前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进行创新。柔性管理是指为了适应消费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企业通过对各种新型材料、技术和创新思维的综合运用,并且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的生产,从而让智能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刮去内里服务。可以说,这种创新性经营管理技术的应用是对于传统的以扩大规模来提高经济利润的经济理念的一种挑战[5]。

(四)企业进行营销方式和范围的创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制造业的日新月异,迫使生厂商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制造,他们奉承着“顾客是上帝”的宗旨,依据顾客们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生产,以此来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企业才对市场进行定制营销,所谓的定制营销就是把顾客们的需求与生产的产品相结合,以此来改变传统的营销,让一切商品都是依据顾客的需求而生产。

结束语

企业在整个经营活动中所进行的管理是否科学和有效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长远战略目标的意识、缺乏系统的企业管理组织体制、)企业的经营导向不准确和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不合理,都极大地影响到企业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经济利润的获得。那么,企业除了基本的经营管理内容和方式,还要结合自己目前的经营现状和问题进行企业策略、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技术和营销领域的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潘磊.基于科学管理视角的企业生产经营与产品质量管理――以上海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2,(11):90-93.

[2]张玉华.如何发挥统计分析职能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J].魅力中国,2013,(17):59-59.

[3]赵志辉.浅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J].现代商业,2014,(2):113.

第3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关键词:营林 生产管理 措施

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能充分保证营林生产在培育森林的储备资源,并且积极推动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整个市的林区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并且美化林区生产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营林生产的重要性[1]。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如何加强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一、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主要表现在种子园的建设类型单一、母树林的更替不及时及经营管理水平低等方面。

2.苗圃管理及育苗生产形式跟不上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步伐,种苗急需以产品的角色进入市场。

3.更新造林中存在数量与质量失衡,苗木投入量超过设计作业量,苗木成本在造林总投入中所占比例过高;树种的结构比例失调,适地适树不到位;在良种与壮苗的选育、引种、推广及优良天然苗木的利用等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失误。

4.人工林的营造与市场需要失调。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长远打算,造用结合不紧密,在营造上缺乏商业考虑,林产工业的木材原料供应将面临危机。

5. 集约经营丰产林、幼培丰产林及部分常规造林小班在经营管理措施上表现为短期行为,集约化管理措施不到位。

二、按照经济规律来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

营林生产要按照林木成长的质量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林木生长量才是成为产品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有生产技术的措施的全部效果都能反映在林木的生长量上面。要按照经济的规律来抓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赤峰市喀喇沁旗的乃林林业站等,要对造林的成活率、林木生长量与保存率等进行实际的统计,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握好营林成效的真实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实际保存面积。

其次,要按照不同树种来作为林木生长量的指标基数,比如内蒙古赤峰市的几大林场可以将红松与落叶松等作为林木生长量的指标的基本指数,并且按照生长的速度与经济的价值来确定出有效的对比指数。营林成效的取得,可以充分按照林木生产量、造林总面积、林木产量、投资等基本的经济指标来分析。按照上面的分析思路,需要根据经济规律,来制定恰当的营林生产的经济指标,假如在不超过投资的前提之下,营林指标超额完成,那么所取得的实际的经济效益,可以由珲春市相关林场与或者是个人来获得[2]。

三、提升更新造林质量

近几年来,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造林质量逐步在提升,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造林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始终树立好质量第一与效益优先的基本理念,将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效益与质量上面[3],因此,为了保证造林的质量,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重新定位。内蒙古赤峰市各大林场要做到积极转变思想,重新定位好造林工作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确立好前提。第二,落实好领导责任制。不管是三道沟林场,还是珲春林场等,都需要充分落实好领导的责任制,分清领导的不同的责任,另外党政方面的工作也需要做到齐抓共管,赏罚分明。第三,制定好具体措施。珲春各大林场要充分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又好又快的完成造林生成的基本任务。总之,要在以前的经验进行认真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严密的管理系统,善于通过在体制上的保障与制度上、管理上的加强,确保造林的质量大幅度提升,为培育整个珲春市的林区后备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加强森林抚育质量管理工作

重点加强后背资源的培育工作,森林抚育方面的工作质量与成效等也会得到稳步提升。内蒙古赤峰市的林业主管部门要重视从调查设计审批环节入手,加强对森林抚育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对出现不合格的设计需要进行返工,不合格的地段在退回之后,不能再进行上报,要始终坚持全年作业,设计好一块就审批好一块的基本原则,为林业局在审批抚育方面的设计与抚育工作的全面执行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在全市的森里资源的开发上,要始终坚持立体开发,符合经营一定要按照森林经营的各项基本方案与多种技术的基本规程来执行,充分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对于限伐区要进行抚育,并且积极进行更新性的砍伐,进一步更新对野生植物方面的采集工作;对于商品性质的林木,则采取宜抚则抚,宜造则造的基本原则,积极发挥与利用森林自身所独有的生态方面的优势,实现立体化的开发。

为了继续加快后备资源方面的培育力度,积极改进对天然林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工作,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抚育林木的实际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封护型、抚育型与补植改造型等,并且根据不同的类型来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要按照事实求是的基本原则,从内蒙古赤峰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尤其是公益林方面要继续加大管理的力度,切实维护好森林生态平衡,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并切实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发挥多种林分的基本功能。积极加强低效林改造方面的力度,采取适当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综合经营。

总之,要做好内蒙古赤峰市各大林场营林生产管理工作,需要采取按照经济规律来做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提升更新造林质量,加强森林抚育质量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不断推进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波,郭景瑞.对抓好营林生产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林业勘查设计,2007,(3):21-22.

第4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论文摘要: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吸引客户、保留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的管理方法,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能力并求得发展的关键。通过浅析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动因,使得营销实践者了解更多的该理论的根源,从而进一步提升对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客户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变得以实现。新经济的挑战包括经济环境的自由化,打破了国家的垄断、行业的垄断及对资源的垄断,导致了竞争更加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更短,客户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企业如何保持竞争能力并求得发展,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如何吸引客户、保留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商业模式,尤其对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切都随手可及的信息社会,客户可以极方便地获取信息,并且更多地参与到商业过程中。这也表明,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客户导向的时代,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及时将客户意见反馈到产品、服务设计中,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深入化的服务,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1998年罗伯特·韦兰和保罗·科尔在《走进客户的心》中首次提出“客户关系价值”的概念,认为客户关系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开发客户关系是一种投资行为,而客户关系改善对企业价值的增加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彭爽,2005)。

一、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1.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的进程中,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其重要性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现代企业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以生产为核心到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再到现在的以客户为中心,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产生科技进步的产物。在以数码知识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客户资源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队伍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思路,并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核心(高宇飞,2007)。

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产生的动因

(一)从企业外部竞争的角度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现在是一个变革和创新的时代,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而且仅仅一步,就可能意味着成功。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为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一个工具。在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时,不可避免地要对企业原来的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创新的思想将有利于企业员工接受变革,而业务流程重组则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仅凭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够了。企业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有效地对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如今,先进的电脑网络和管理软件在企业的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中都已经能大显身手,它们不仅改变了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也直接地影响到了企业竞争能力。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使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具竞争力。

(二)从企业内部的角度

1.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已经成为维持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我们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东北航空公司曾经是一家规模颇大的航空企业,拥有不少条航线和飞机的固定资产,但在20世纪80年代不得不宣布破产。其倒闭不是因为服务质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是因为当其他航空公司纷纷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让全国各地的旅游商可以实时查询、订票和更改航班的时候,东北航空公司没有这么做。很快他们就发现在价格和服务方面无法与其他航空公司竞争。别的航空公司及时向客户提供折扣,或在更改航班的时候通知客户,保持每次飞行的客满率,而他们仍然要用昂贵的长途电话方式人工运作。等他们决定投资订票系统的时候为时已晚,最后不得不以倒闭告终。今天运行良好的企业实际上也面临着这样的战略决策,现在的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包括网络、无线通信等,他们自然会对不提供网上订购的商家不屑一顾。所以说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投资信息系统常常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维持企业生存的必要手段(高宇飞,2007)。

2.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有助于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还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CRM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通过向企业的销售;市场和客户服务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并强化跟踪服务、信息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协同建立和维护一系列与客户和生意伙伴之间卓有成效的“一对一关系”,从而使企业得以提供更快捷和周到的优质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营业额;另外,虽然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平台需要巨大的花费。但是从长远看,通过信息共享和优化商业流程来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客户关系管理并非等同于单纯的信息技术或管理技术,它更是一种企业商务战略。目的是使企业根据客户分段进行重组,强化使客户满意的行为并联接客户与供应商之间的过程,从而优化企业的可盈利性,提高利润并改善客户的满意程度。

(三)从消费者角度

1.消费者力量增强,培养消费者忠诚的需要。随着消费者的财富和知识的增长,特别是对网络知识的了解,不仅使消费者有更强的购买力,还使消费者对各类产品和企业的信息有更多了解,从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所以如何建立消费者对企业忠诚成为企业的成败关键。而客户关系管理理论实施不仅有助于客户互动,即注重销售信息的反馈和投诉,企业与客户进行不断地互动,不断地分析提炼信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还有还有助于客户化,就是提倡个性化服务,从客户的需求、客户的喜怒哀乐、客户的一举一动入手,分析客户愿意掏钱买货的价值点,更好、更准确、更及时的满足客户需求,使顾客更愿意购买企业产品,从而建立品牌偏好,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

2.维系大客户的需要。营销研究表明企业的产生80%效益的是由企业20%的大客户产生的,所以营销大户作为应该是服务重点。而这些大客户对企业保证条款、电子数据交换、优先发运、预先的信息沟通、顾客定制化的产品及有效的保养、维修和升级服务等都要求会比一般的普通顾客要求更高,只有客户关系管理高效的数据收集,整合系统能在今天这个需求个性化、信息爆炸的时代使企业能为这些大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更全面的服务,使这些客户愿意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从而保证企业长久的利润来源。

参考文献:

第5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关键词]电力公司;高生产管理效率;电力行业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81-01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属于一种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其投资收回期限较长,投资规模加大,如果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现象,则可能导致投资成本无法完全回收。电网生产管理工作是电力公司日常运营和管理的关键环节,会对整个电力行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对电力公司生产效率提高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 电力公司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的途径

第一,加强物资过程管理,对物资管理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提高生产管理效率。首先,物资的集中招标批次不应过多,尽可能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全部物资的集中招标,建立评标专家库,轮流选择评标专家,参与本次评标的专家,将不会在参与下一次的评标,对每次招标的内容进行扩充,特别是年初招标物资和工程项目的扩充,降低招标的频率。其次,尽量将技术成熟的产品纳入集中招标范围,设定招标单位的要求,根据设备标准化和标准化涉及标准,对技术和产品进行涉及,推进材料、设备、评审和涉及的速度,设定标准的施工进度安排,保证设备的到货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再次,提高物资管理效率,调整物资管理的组织结构。物资管理模式会对物资管理组织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物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物资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在设计基层单位物资管理组织结构之前,需要选择相应的物资管理模式。最后,强化考核和监管招标成果的执行情况。 对不诚信的协议供应商要坚决打击,强化供应商履约管理工作,对物资采购进行严格、有计划的内部审计,不定期抽查物资招标成果执行和管理情况,加强基层单位的物资招标管理,做好物资采购计划,保证电网建设和改造的规划性。

第二,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保证生产管理效率。职能部门应对相关的管理文件进行定期整理,并通过电子文档或是纸质文件的方式定期公布,保证各个基层单位完全明确和清楚自身职能,在管理文件制定过程中,其内容要尽量简化,并以最直观的的形式加以呈现,保证使用者能够方便执行和阅读,提高执行的简便性。实现管理台账等基础数据的实时共享,不能仅仅依靠基层单位的重复上报,而需要依托现有的管理系统来实现。各个被管理者、管理者和职能部门之间也应该定时进行沟通,避免盲目制定和实施管理文件,且管理文件的制定需要具有较强的执行力,从而保证各个部门的严格贯彻执行,提高管理制度和文件的权威性。

第三,设备管理的途径。一方面是进行典型化的电网涉及和建设,使用统一型号的设备和设备标准,从而促进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设备标准化通常涉及标准化的设备选型以及标准化的设备技术条件两个方面,标准化设备的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设备的仓储量和品种,降低设备改进成本以及涉及开发成本,从而提高物资的集中采购效率,扩大物资集中采购的范围。另一方面是随着电网设备档次的提高,而增强生产管理效率。转变设备成本管理理念,在电网设备改造和新建过程中,对设备的成本和寿命进行综合考虑,从而逐渐提高设备的档次,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维修和更换的次数,提高日常工作效率[1]。

第四,管理系统、网络和信息方面途径。一方面,通过资源的整合,提高生产系统的成熟度,从而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将其移植到控股公司。供电局通过健全的生产系统,将生产管理技术移植、转让到控股公司,从而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经对口支援,保证电力公司能够快速适应其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提高通讯系统的建设速度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电力公司应制定通讯建设的滚动规划,加大各个通讯网络的建设和开发力度,尤其是管理力度较弱的边缘供电营业所以及35KV变电站,经网络的建设,提高生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缩短管理时间和空间的差距[2]。

2 电力公司生产管理效率的模式

第一,对管理思想和结构模式进行调整,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由上文的论述可知,电力公司职能部门目前存在管理宽度过大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其管理结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借鉴国内外电力公司管理经验,对其基层单位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从而缩小职能部门的管理宽度,还可适当设置电业局等中间管理机构[3]。

第二,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估和诚信教育,从而提高人员管理水平。通过激励诚信制度的建立和应用,能够促进员工业绩考核制度的逐步完善,建立员工诚信管理制度,对其诚信水平进行评估,逐步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由此可见,对于员工的考核,不应仅仅关注经营绩效,还应关注其诚信行为。另一方面,还应逐渐改变传统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保证管理者对于基层情况形成及时全面的了解,也能够根据实际的执行情况,对各项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进行有效调整,使其真正符合基层实际,提高推广和应用价值[4]。

3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以电力公司基层车间、基层单位职能部门等的生产管理为观察对象,对其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途径进行了分析,并设置了生产管理考核、评估机制、诚信教育、管理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模式进行了选择,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公司的生产管理效率,还需要基层单位领导、职能部门以及电力公司管理人员等加强关注,积极推进,全力支持,从而促进电力公司生产经营效益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安建.开展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工作对和田电力公司生产管理的推进[J].新疆电力技术,2013,1(1):63-64.

[2] 欧系也,于红梅,徐鑫磊.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提升管理效率――以××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2015,3(2):45-46.

第6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综合生产统计是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它能够为纺织企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管理依据。纺织企业的综合生产统计涉及到生产管理、计划、利用、物流管理等几个环节,它的统计数据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信息化程度,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综合生产统计。由于整个生产统计数据都要求准确,这才能够正确的统计出企业获得多少的利润。所以,统计信息的工作提倡采用自动化技术,避免人工统计带来不必要的错误,也能够使繁重的统计工作变得轻松,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下面,本文将针对纺织企业生产综合统计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功能,提出一系列的决策。

一、综合统计流程分析

纺织企业的综合流程统计通过对相关任务(原料、材料、设备)做一个全年性计划,为各部门分配好这些计划之后,让他们接受任务并开始进行相应的生产。同时在执行生产任务的过程当中,应该定时定期地将工作情况(产品产量如何、设备利用如何、棉纱用量如何)做成统计报表。反馈给企业管理部门。当报表上交了之后,企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他们的材料数据,结合人力资源部的考核数据,财务部关于财务状况的数据,以及资源部门关于用电、用气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在反馈给企业领导。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总结之后,报表应该经过审核部门的相关修正,尽可能地提高设备利润。

二、系统的设计

关于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要实现监测系统和EPR数据的合成,就一定要提供相应的API借口。并且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就必须要尽可能使用检测系统进行数据的检测。第二,企业可以通过综合统计工作的流程分析,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录入。此外,信息平台的重要作用是能优化数据库结构、加快检索和报表生成的速度。第三,统计部门应该结合相关的企业的生产计划、员工的工资、生产的成本等进行信息化管理。

三、信息系统管理的相关概况

1.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纺织企业生产车间的位置具有地利分散的特点。因此,在选择信息管理系统上,主要采用面对计划部门和车间职工、车间部门的C/S、B/S模式。其中C/S模式的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实现一系列的功能操作,如添加生产产量、修改生产计划、删除、原料消耗的查询以及统计分析。此外,用户可以通过ADO集成接口,与各车间进行数据的共享(纺织数据库的信息、统计数据表的信息等)。而B/S系统则是为普通职工、车间部门实现文件的管理和相关通知的。B/S的安全性能比较低、适合职工进行传输量少的查询、统计、报表下载和打印功能。

2.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是由各个部门来完成的,包括计划部门、各生产车间、职能部门等。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管理程序如下:首先,信息系统中心的管理员要对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报表以及统计数据和指标进行维护工作。然后,管理员给予各部门和生产车间一定的权限,让他们按照相关的要求对自己部门的数据进行维护。维护工作主要包括:部门信息的维护。部门数据的维护、生产统计的维护。数据库的备份还原、系统功能的维护等等

3.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录入主要包括生产数据的录入、原料和产品信息的录入等。它具有数据的录入和检验功能,数据的检验功能体现在客户端管理软件对数据的检查,由于数据的录入会影响着报表相关数据的准确性,通过数据的检查可以减低不必要的错误。客户端软件通过网页来进行数据的录入、校对、统计和检测。

4.数据处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整合、汇总、校验,这些功能能够为报表的打印、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处理功能包括对数据的定期处理和信息的校验。经过校验,确认无误之后,在正式纳入数据库。数据的处理包括日处理、月处理、年处理。其中日处理是按照生产当日的数据进行累计平均。月处理是在月末是将所有的数据按照生产指标、消耗量、产出量进行综合处理。而年处理的方式和月处理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处理的时间改为年度执行。

5.统计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统计分析是将生产数据进行每日的总结,并进行数据分析。其次,企业按照上述所说的日处理、月处理、年处理,对生产当中的原材料使用情况、产品信息、产量信息、财务信息等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准确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和经营状况。

四、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1.系统数据集成技术。所谓的数据集成,主要是指同一个网络环境,针对硬件、系统、数据库、模型、语言、数据处理的不同进行控制和处理,最终达到集成状态。数据集成的最根本目的是对企业的数据资源进行统一、集中,实现平台之间的数据集成,这样有利于确保平台之间的共享、数据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另外,为了能够进行关联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模块采用了ADO.NET访问技术设计了集成端口,通过数据的提取,进行计算统计,然后存入数据表当中进行使用。

2.EXCEL的使用。EXCEL是数据统计的一个重要的工具。由于传统的系统报表功能已经跟不上统计工作的要求。很多报表的格式比较死板、不灵活。因此系统工作人员采用COM自动化技术将数据库当中的数据导出,做成EXCEL表,然后进行报表的二次编辑。此外,EXCEL具有非常强大的公式、格式设置,这些功能都能满足报表的不断改进。如需要对报表的格式进行修改,可以直接从模板当中进行修改,抛弃繁重的程序辨析,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系统的维护工作。

第7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煤矿生产作为工业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生产中使用的煤矿机电设备种类日益增多,生产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煤矿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就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煤矿生产;机电设备管理;完善;措施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煤炭资源的需求更是逐年增加,使煤炭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随着煤炭生产条件与生产环节的日趋复杂化,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范围也是越来越广,其运行性能,对于煤矿企业确保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先进机电设备应用在煤矿生产中,给煤矿生产带来了新的动力。另外,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由煤矿机电设备隐患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给煤矿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给煤矿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实践证明,企业生产持续混乱,不少是由于设备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做好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显得尤为紧迫。

二、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化工业大生产中,我国煤炭企业拥有大量的机电设备,矿山很多工作基本都由机电设备来完成的,些设备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运转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许多特点,而这些设备都是由专人来操控的,因此对合理使用和安全操作的要求十分严格。同时,由于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十分密切,往往一个环节的设备发生故障,会导致整个生产过程的中断和停顿,因此加强机电设备管理,使之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保证煤矿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另外,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产量、质量、消耗、成本主要是受设备技术状况的制约,随着机电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投资也越来越昂贵,与设备有关的折旧费、税金、维修费等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搞好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加强机电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及时更新机电设备,加速实现煤矿生产的现代化,对于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机电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行。对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使用维护保养上要做好全程的信息管理和维护好设备的综合信息管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设备进行全面的跟踪管理,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根据监测信息进行检修和管理也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建立健全设备检修管理的监测系统,在设备的检修和管理中以监测信息为依据,重视设备运行监测和分析的投入,保证煤矿机械电气设备的良好运行,对预防设备故障并开展针对性的检修,能够较好地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设备的最佳运行性能,并降低检修费用缩短检修周期,这样不仅全面的了解了设备的情况和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还大大节约了设备上的开支。

(二)优化机电设备水平

科技的进步是煤矿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先进的科技装备是煤矿企业可靠工作的必备品,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提升管理水平,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和支撑。首先,要加大设备资金的投入力度,不能一味的节省资金,力保设备的新度系数持续上升。对不合理的机电系统进行改造,研究瓶颈阻滞环节,进行改造,使其充分发挥生产能力。高度重视采矿区流动机电设备的换代更新,淘汰那些高耗、低效、不合理、不安全的机电装备,严禁拼装、勉强使用设备的现象,应该报废停用的坚决不再使用。其次,要与时俱进,与科技的发展同步,大胆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来改造传统的设备,对于设备的保护装置,必须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健全保护机制或者予以更换。严格把控设备的进入关和维修关,依据标准要求对机电设备进行使用和维修,坚决不使用伪劣的机电产品、无煤安标志的产品、非防爆产品,从根本上杜绝煤矿事故的发生。

(三)适时对机电设备进行监测和检修

煤矿生产属于重工业生产。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中担负着重型工业的生产活动。机电设备的使用的频率很高,产生问题的时候也很多。因此,维修和检测是机电设备运行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加强维护和检修要对机电设备做好检修记录,做到日检修,周检修和月检修等定期检修活动。每个生产部门都要对设备进行巡回检查,在故障维修方面,做好维修记录,保存好维修档案。同时,做好机电设备的适时运行监测工作。适时运行监测是在煤矿生产中,对机电设备进行随时的抽查,以确定机电设备工作的基本状态。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及时指导。

(四)提高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工作人员技术培训

首先,只有技术好,素质高的管理人员,才能使先进的机电设备充分的发挥出其应有的能力,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要注重多人才的培养,煤矿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操作,维修等全面素质。其次,机电设备运行性能与优势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求人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故而,在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业务技术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培训的过程当中,除需要重视对机电设备管理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需要重视对知识的更新,将设备管理、设备使用、设备维修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

四、小结

机电设备是现代企业生产的主要工具,要保障矿山的稳定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就要提高机电设备的管理水平,做好机电设备维修保养管理工作。总之,要以机电设备管理为手段,促使煤矿生产安全性水平的提升,及时消除设备运行期间潜在的事故与安全隐患,提高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水平,从而保证煤矿生产正常运行,终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远亮.煤矿机电设备的科学化管理分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2)

第8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一、考核内容

对乡镇粮食生产的各项重点工作进行逐项考核,量化计分,总分为100分。

(一)双季稻生产(30分)

1.严格耕地保护,满分5分。加强耕地保护,打击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年度内辖区没有新增1处违法占地和损毁耕地的,记满分;每发现1处扣1.5分,直至扣完为止。

2.整治常年抛荒,满分7分。实行综合治理,坚决制止耕地抛荒。辖区内没有抛荒稻田的,记满分;每抛荒1亩扣1分;出现5亩以上连片抛荒1处,扣完该项分值。

3.抓好重点地段双季稻生产示范,满分10分。重点地段的双季稻种植比例达到90%以上的,记满分;每少1%,扣0.25分,直至扣完为止。

4.大面积双季稻生产,满分8分。千方百计扩大本乡镇的双季稻耕种面积,双季稻种植比例达到80%的,记满分;每少1%,扣0.25分。

(二)据实发放种粮补贴资金(20分)

1.加大政策宣传,满分3分。在3月20日前将促粮政策宣传单页张贴到位的,记2分,在主要公路线书写5条以上标语的,记1分;否则酌情记分。

2.如期公示补贴面积,满分5分。在经过农户申报、村委登记后,100%的村返回到组内公示的,记满分;经抽查,未公示村所占比例在20%以上的,该项不记分;其余的按比例记分。

3.乡镇复核到位,满分4分。村级上报后,乡镇及时组织复核,并纠正虚报乱报行为,经县级复核后认定合格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4.及时上报数据,满分3分。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补贴数据,且资料齐全、数据准确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5.按时发放补贴资金,满分2分。发放及时、方式规范,没有挤占、挪用、克扣、集体代领现象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6.规范使用粮食生产发展资金,满分3分。按照祁农业发〔20__〕4号文件规定,规范使用粮食生产发展资金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三)粮食高产示范创建(15分)

1.落实创建地点与创建规模,满分4分。示范片选择在主要公路沿线且创建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2.落实高产品种与关键技术,满分4分。全部落实到位且符合建设要求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3.组织开展示范观摩活动,满分3分。安装展示标牌且在年内组织开展2次以上观摩活动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4.创建产量达标,满分4分。经过测产验收,达到创建目标产量的,记满分;否则,按实际产量与目标产量的比值记分。

(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15分)

1.引导发展种粮大户,满分7分。加强政策宣传,加强信息服务,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年内新增3名以上种植双季稻在50亩以上的大户,记满分;否则按比例记分。

2.加强生产服务,满分4分。及时为种粮大户提前、产中与产后服务,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指导落实实用技术,经调查,种粮大户满意( )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3.组织申报信息,满分4分。及时申报种粮大户生产信息并做到准确无误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五)推广实用生产技术(10分)

1.农技推广工作开展正常,满分5分。乡镇党委政府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安排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占粮食生产发展资金的比例在10%以上或绝对数量在1万元以上的,记满分;否则按比例记分。

2.重大技术推广到位,满分5分。对于重大实用技术的推广,完成指导性任务的,记满分,否则按比例记分。

(六)强化粮食生产组织领导(10分)

1.成立专门班子,满分2分。行文确立领导班子和专抓人员的,记满分;否则不记分。

2.建立工作制度,满分3分。工作制度齐全、工作责任分明的,记满分,否则酌情记分。

3.安排专项经费,满分5分。四明山、凤歧坪、马杜桥等三个乡安排专项资金在0.5万元以上,其它乡镇在1.5万元以上,记满分,否则按比例记分。

二、考核办法

考核分阶段性考核和年终考核。阶段性考核由粮食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平时督查掌握的情况,积累相关数据,在年终进行汇总。年终考核由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牵头,从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农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建专门的考核班子。阶段性与年终考核的方法主要有: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情况汇报、实地察看现场、抽查解剖典型、综合推理分析等。考核组于20__年11月30日前确定考核初步结果报县委、县政府审定。

第9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文

党的十七大以来,企业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大力推进HSE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安全环保责任,实现了安全环保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安全环保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公司根据发展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并从体系中形成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和方法。

安全是HS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构建,作为基层一名从事安全的工作者,要认清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道路就是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的道路。从员工的行为入手,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确立企业的安全目标,倡导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由此营造员工心理认同和具有团体凝聚力的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员工的行为,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通过安全文化的构建,影响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自觉性,以文化的力量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这样才能抓住安全文化构建的实质和根本内涵。

1.加强安全文化宣传,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对生产力水平低而易发生产事故的补充和完善。我们的安全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公司非常重视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安全意识,把安全文化宣传工作当作安全生产的灵魂来抓,通过启发、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防范意识,营造安全的生产环境,筑起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

2.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推进安全科学化管理

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现场,现场重在落实。生产活动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各类人员,由于受各类环境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类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这就要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生产现场的班组长,要多督促、多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认真落实好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人员要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层层落实好岗位职责,使生产现场控制在有序、平稳的状态中。日常生产过程中公司及各基层车间要全面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识别与控制各岗位上的危险源及隐患,熟悉掌握并有效控制危险源,制定对应方案、整改措施,及时消除各岗位、各工作区域的安全隐患。

一是发挥好理念带头作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基层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位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电视、报刊、板报、标语、读本等媒体和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三是发挥好管理规范作用。当生产条件达不到安全、危害员工健康时,不得盲目指挥、违章指挥,要把保障员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四是落实制度“严”字当头。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每一个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企业搞好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员工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变成大家的自觉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要严制度、严标准、严明劳动纪律。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违章人员,在对其做到教育的基础上,利用暴光、经济重罚等措施,督促本人增强安全意识和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好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值班制度,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五是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综合治理,总体推进。

3.持续培训,重视效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在日常安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培训当作做重点安全管理工作,是提高员工素质的一项根本性手段。

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应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以安全意识教育为先,以提高安全技能为重,以养成安全生产行为规范为目的,培养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技能,确保安全生产。

以公司一基层车间为例:重组至今,通过深入改革,创新学习方法,结合实际岗位要求,完善HSE培训内容,该基层车间打造成了一支“技能过硬,素质优秀,能力突出,作风优良”的专业技能人才队伍,有效提升了员工队伍的整体建设。具体培训要领如下:

3.1结合实际岗位,贴近日常工作

如:2010年全年培训中,培训内容浅显易懂,实质培训单一笼统,平均每个培训班次参加20人,全员参与率较低,参加培训的员工数还不到车间总人数的一半。从取得的实效看,员工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并没有增强,日常习惯性违章的行为仍在继续。

随着车间对外服务范围的扩大及员工队伍多岗位、多技能人才的增加,车间深入完善培训制度,利用两年多的时间,以联系实际工作、贴合不同岗位为契机,逐步实现了培训效果显著、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新模式。直至2013年,全年共制定培训计划10次,基本实现了全年覆盖、逐月培训,主要类型包括:HSE体系知识、安全基本常识、目标指标分解、职业病防治知识、消防知识及防火应急演练、防汛应急演练、环保知识等共10项,涉及岗位包括:车间管理人员、技术员、气焊工、库房保管员、上井倒运工、搬运工、材料工共7类,培训方式改变为课堂、操作、研讨、告知,将具体岗位员工及操作项目量化到各项培训。

通过对2010年至2013年期间车间相关安全隐患分析、上报事件、日常检查等相关信息数据统计来看,员工逐渐熟悉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具有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增强了预防事故控制职业危害和应急处置能力。

3.2培训师队伍的壮大和持续改善

2012年初,基层车间培训师队伍在原有单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以车间主任、书记、三名专业技术人员、四名操作技能骨干为团队的专业队伍。形成了知识技能全面化、教学方法创新化、教材开发实用化的新模式。

3.3立体化教学替代传统单一模式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表、数字、事例等形式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室内与现场相结合、模拟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从操作的步骤、程序、规范、关键点等方面着手培训,这样可以让员工比较轻松的具备应知应会,还能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有章可循。

全体员工有信心实现教育培训覆盖率100%、教育实施率100%、人员参与率100%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