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科学知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知识要点

第1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非正式群体 合作学习 指导要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89-02

所谓“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随着2011年新课标的颁布,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课堂中。有效的合作学习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保证。目前,很多合作学习指导都只是注重形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成效不高,加之学生中存在各种组织,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优势,导致虽然运用了合作学习指导方式,但效果却并不理想。本文针对这一缺陷作了一定的探究,为关注班中的非正式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式。

一 合作学习指导在非正式群体中的优势

1.增强主体地位,调动积极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学习中厌恶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合作学习能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交流互动。同时,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之间是由于兴趣爱好相同或相似而结合在一起的,小组合作的过程又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的过程,加之语文学科是充满创意和人文色彩的学科,因而加强非正式群体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2.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非正式群体是应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的需求而产生的,其成员是很有活力的。非正式群体可以弥补正式群体活动的不足,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使班级生活充满欢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非正式群体有效地迎合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习中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语文课堂的和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合作学习指导在非正式群体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合作不够主动,有一定的排外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教学正是依据这一点应运而生的。但现实中,合作教学只是正式群体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课堂,非正式群体不但很难融入课堂,甚至会对课堂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1)非正式群体自身有其独特性,它的领导者有很强的权威性,群体成员都自愿听从领导者的指挥,有很强的排外性,不愿意参与班级活动;(2)教师的关注和采用的方法不当,在课堂上需要讨论的时候教师临时让学生自由结组,这往往将导致非正式群体成员寻找自己的组织,不能和班上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无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最终无法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素养。

2.盲目强调合作,忽视了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只有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合作才会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对于非正式群体,他们本身是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到一起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对问题的看法,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优势所在。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盲目强调合作,并没有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心理素质,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即使讨论了也对问题的答案要求统一,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不能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个性优势,导致教学陷入困境。

三 非正式群体合作学习的指导要点

1.准备工作

非正式群体合作学习指导的准备阶段是很重要的,它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之前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接下来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第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首先,非正式群体合作学习小组的大小取决于学习目标,语文的合作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参与讨论,发挥个体优势,解决问题。在分组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观察工作,充分了解班级成员中非正式群体的状况和规模,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分,可以分为固定组合、自由组合以及层次组合。固定组合的小组,其成员一般在6个人左右,一个小组内尽量不要全部安排为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男女学生要搭配均衡,充分发挥其思维不同的优势;自由组合主要是坚持早已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模式,发挥其独创性和凝聚力;层次组合是按语文学习素养和成绩进行分组,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组成一个小组,以便成员间的互帮互助,缩小成员间的差距。

第二,加强小组规范教育。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教师应该及时对小组进行监督来改进小组的学习。首先,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制定统一的名称和口号,使小组成员有患难与共的意识。其次,对小组成员建立个体全责制度,让他们明确各自的任务,在不同的小组中时,要为自己所在的小组争得荣誉。最后,教师要鼓励小组进行内部规范,将非正式群体中自发形成的规范方式迁移到新形成的小组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让成员更自觉、更好地融入到小组之中。

2.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指导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组织、指导。

第一,发挥非正式群体中“领头人”的带动作用。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头人”是具有权威性和榜样作用的。教师要首先调动他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给他安排一个有一定权力的职位,对他有利于小组合作的行为及时鼓励和强化,形成示范效应。这样有利于引起固定组合和层次组合的小组成员之间尽快地熟悉,从而促进其合作和交流,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要对“领头人”进行必要的教育,让他有民主观念,如果独断专行就会使小组缺乏自觉性,凝聚力下降。

第二,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在固定组合和层次组合的小组内,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小组间的讨论。讨论时学生能够从别人的思考中获得相关的信息,然后与自己原有的信息相比较,从而构建新的想法。与此同时,各个小组在竞争时,会引起原来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有效竞争和讨论,这样就加强了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活跃性。

第三,教师参与,及时调控。学生在学习成绩、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有“控制”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欲望,有的学生还会被其他成员排斥,非正式群体成员还会倾向于支持自己原来的群体,而回避自己的观点,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视自己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包容和共享,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3.评价结果

合作学习指导的评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合作技能和技巧又增加了其评价的难度。

第一,做好评价激励工作。教师要在每堂语文课结束后对合作小组进行评定,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依据,并将小组与个人联系起来,注重角色贡献的大小,及时奖励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参与度,提高非正式群体成员融入小组的积极性,让其对语文的学习更有动力。

第二,学生个体评价与学生群体评价。(1)学生个体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有效的评价,认识到自身在参与班级合作学习中的变化以及自身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鼓励非正式群体成员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和学科学习中,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2)学生群体评价。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与其他的成员合作,都要为自己的小组贡献力量。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的发展,小组内成员间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小组成员更加的包容和自律,评价方式主要是小组成员获得的分数的总和。同时,各小组之间的评价又能够使小组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小组间更好地竞争,其评价方式主要是讨论。

参考文献

[1]吴玉莲.论班级管理与非正式群体[J].理论观察,2002(4)

第2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升

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选择时,仍对职业生活的基本特点和素质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和表达、表现自我的能力不足,不懂得分享与合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坚持到底的责任意识。面对如此状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讲授社会准则和规范,还应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努力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意识与向往、具有创业意识和准备,能自觉迎接未来生存挑战、理性选择职业模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主动开创事业成就,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参与竞争的实力或能力。“就业竞争力”是指不管你何时何地需要就业时,谋职都须具备的竞争力。英国职场专家Peter Hawkins曾提出:“等待被雇佣,在职场上是具有风险的,唯有让自己具备就业竞争力才是一种保障。”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概括说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战胜竞争对手、找到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的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

根据各种要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少可归结为三方面的竞争力,即职业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

1.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的职业领域中所拥有的具有一定相对优势、其他竞争者一时还难以效仿和超越的职业素质。这种职业素质应该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及其专业精神。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其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2.基础竞争力。是指大学毕业生能承担并完成一定社会工作所需的各项基础能力的总和,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马上能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能力或素质,它是一种显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心素质特别是抗挫折能力、道德品质、观念、环境适应能力等。它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

3.环境竞争力。包括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系列外部因素,它是催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学校因素。包括:学校声誉、学生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是否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否是社会急需或有较高需求的专业是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因素。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优质的指导和服务能有效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家庭因素。家庭所在地类型(城市或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优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及职业领域的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优劣乃至家族资源是否富有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社会因素。就业形势的优劣和政策导向、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社会资源状况的优劣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通过“课内实践”、“校内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以案例分析会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是未来社会人类应具备的首要本领,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是: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借鉴经验开拓新路转移经验的能力,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建立在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格的基础上。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书研讨、辩论会、案例分析会、社会调查(采访)、撰写小论文、热点追踪、备课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渠道,培养问题意识和探讨意识,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力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留心所处环境及社会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学习捕捉社会和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典案例,学会作出分析与判断,学会将收集到的信息系统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运用,展开交流讨论和辩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形成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员工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通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社会调查(采访)、请相关专业人士或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或进行访谈、组织学生参与营销活动,开展电话陌生拜访活动,参加志愿者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就业创业等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知道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一个人求职立业之本、创业之基,进而在大学期间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及科学的职业理想,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敬业奉献精神,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实现角色转换,提高自己迅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素质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可就业能力,并为将来从业后专业精神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基础竞争力中的作用

基础竞争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最直接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高大学生基础竞争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以以团队精神为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基础竞争力。

团队精神是现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急迫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学会如何在共同的任务中彼此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和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蕴涵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且其在教育过程中能更好地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加强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中,可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精神不强;张扬个性有余而协同合作意识缺乏;主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宿舍和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等现象进行教育引导。从培养责任意识包括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入手,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读书研讨、辩论、社会调查、“模拟法庭”、“道德评判庭”、学生小组备课讲课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提供和宣传关于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倾向性信息,使他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目标结构中的重要性,明确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成员必须精诚团结,相互协作,在团队内部开展良性竞争;认识到团队精神建设对成员个性化的要求及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求,重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主动修正重个人发展目标、轻社会目标,重智力目标、轻道德目标的目标结构偏向,向着符合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塑造良好个性的目标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为集体的利益出谋划策,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倾听和理解,学会与伙伴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互动中,逐渐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认同感、强化集体归属感;养成谦虚、宽容与合作的品质;学习和掌握与人合作共事的方法,掌握与人合作相处的要旨,学会宽容他人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和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在和谐相处中促进身心素质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提升大学生环境竞争力中的作用

第3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一、科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1.缺乏对科学学习趣味培养正确的认识

当代学校的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其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但是却迟迟看不到结果,因此,很多教师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科学学习趣味培养和提高后,就会放弃该方法,认为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没有作用。另一方面,一部分家长只是在乎学生的期末期中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的培养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其认为成绩才是硬道理,能考上好的中学才是学生有用的教育。趣味课堂对升学率毫无作用,小学时期应该把基础知识学好,先取得一个好的名次比较重要。

2.当代科学课堂教学形式枯燥单一

目前,各个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在实行各种各样的措施,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很多其他课程还会私自暂用科学课堂的时间。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科学知识,课下会布置很多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课时,会表现出乏味无趣的表情,对教师所讲的有关科学的内容都是被动的接受,丝毫不会动脑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学生课上课下的时间都被教师的任务排满了,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且,课堂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很多学生在上课时倒头就睡,对科学的学习没有丝毫的趣味可言。

二、小学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的具体方法

1.游戏化教学,构建科学趣味课堂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应用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其应该学的科学知识,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开拓其想象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小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合格的领路人,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利用游戏教学增加学生思考的时间,增加课堂趣味性,继而培养其多加思考的能力,为将其培养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过硬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的发散性。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科学知识的活动,比如说科学小知识接龙。规则与成语接龙的游戏一样,只不过把其中的成语换成了科学小知识。在该游戏中教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功接上上一组的相关科学知识的句子则的一分,接不上则不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有奖励。该游戏促进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组织复习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而接上上一组提出的小知识。在本次游戏中更有利于学生大脑发散思维的开发,同时增加了科学课堂的趣味性。

2.结合学生兴趣,构件趣味课堂

教师在课下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点,根据这些喜好结合到学习的科学知识内容中去,制定高趣味性的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趣味性教学方式和科学知识的结合要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与教师互动,形成一个良好的趣味性课堂。在制作一个新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时,应该多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一下,如果你是学生你是否喜欢这个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趣味课堂的教学中。

第4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师应该按照怎样的原则进行教学来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呢?我以为,在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时,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学会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在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一、认识科学思维

什么是“科学思维”?顾名思义,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更侧重于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更是无法分割。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上。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科学和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同样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论是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数据的测量、科学现象的观察、科学模型的抽象、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目标的归纳和科学理论的建立,还是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科学思维。

二、聚焦于科学思维的教育与聚焦于科学知识的教育的比较

聚焦于科学思维的教育,应将以上诸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其面貌当和传统的聚焦于科学知识的教育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二者做一比较:

教学重心

比较方面聚焦于科学思维聚焦于科学知识

科学观的基础科学是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是一个固定和权威的结论。

教学目标重视过程,即重视儿童的思维过程。重视结果,即重视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较多采用探究的方法较多采用讲授的方法

教师角色是儿童探究的合作者、指导者、引领者,引导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儿童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是知识的来源,引导儿童得到最后的结论,或者直接地把结论告诉儿童。

儿童角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儿童通过探究过程获得对科学的个人的理解;儿童享受思维的乐趣,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满足;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长远影响接受确定的科学知识、教学结果;儿童通过记忆获得科学知识,但也许并不理解;难以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只有将科学教育聚焦于科学思维的培养,才能触及到儿童科学教育的灵魂所在。儿童科学启蒙,最根本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启蒙。从小对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塑造,养成其科学的思维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很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呢?

尽管很多人热情地称“儿童就是科学家”,我想这主要是针对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究热情而做出的评论,其中多含褒扬鼓励的成分。而作为一个认识者,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离严格意义的科学思维还有很大的差距。

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要素,即尊重事实和遵循逻辑,恰恰是儿童不容易做到的!这正是科学思维对儿童所构成的挑战。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状况,既指明了儿童科学教育的起点和方向,同时又说明了儿童科学教育的特殊性质。这是儿童科学教育所必须坚持的辩证观。

我们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予理性的启蒙,将科学思维的种子播撒在儿童的心灵中。儿童科学思维的培养,有三个关键性的实践要点:

第一步是对问题的猜想即使没有教师的提示,儿童也会对问题有自己的猜想,只不过他会用猜想代替进一步的探究,从而仓促地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猜想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从儿童已有的认识水平出发,将他们引向科学探究的过程。

猜想本身就是一种思考。教师要追问儿童“你为什么这样猜想”,这样做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地鼓励儿童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他们会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思考当前的问题。

对于儿童的各种猜想,教师都要加以重视,并启发儿童如何证明它。儿童的有些猜想的确是胡乱的、没有依据的,而且也无法验证,教师可以采取保留的态度。

第二步是事实的验证对儿童的任何想法,都要引导其通过事实来验证。观察是最直接的获取事实的途径,对于较大的儿童来说,实验则是更有力的证明。

无论事实和他们先前的想法是否一致,对儿童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儿童发现事实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会得到一种惊喜的感觉,而当他们发现了和自己想法相反的事实,也许会感到很意外,但这种意外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冲击其固有的想法。

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儿童这样的价值观:相信事实!

第5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一、立足全篇整体把握

立足全篇整体把握,是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的基本把握。对于科学类文章阅读,要能初步地概括其主旨,辨识材料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

在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时,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可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画出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理解的突破口,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二、关键句段挖掘内涵

一般地说,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隐含在材料的关键句段中,阅读时要紧紧抓住这类句段,联系上下文来探索。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内容;反过来,把握了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

把握关键语段,一是要从本句段入手,注意句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注意修饰限制成分;二是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之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三是要结合段意理解句子,准确性更高。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三、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任何阅读材料都是若干信息的载体。正确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根据需要选择某些信息,利用某种方式把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转述出来,是科学类文章阅读的重要要求,也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主要手段。

在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时,务必准确地把握问题,明确目的。有的问题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有的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要具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捕捉、区分信息,略过无关信息,概括有效信息,提炼出所需信息。

第6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设计;新课改;优化建议

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是在科学课教学后,教师根据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教材要求等,布置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这些作业通常表现为书面作业,部分作业是动手动脑的实验制作、观察活动等。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科学作业的设计不再单一作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而要充分结合学生学习水平,借助科学作业来巩固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发散学生科学学习的思维,培养初中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维持初中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对科学教学工作起到调控辅助作用。

一、初中科学传统作业形式的缺陷和新课改科学作业设计要求

1.初中科学传统作业形式的缺陷。一直以来,应试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变革要突破的最大阻碍,初中科学教学工作也深受其影响。比如初中科学作业的选择,常常就是围绕课本内容进行大量的题型练习、知识点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科学科目能考得高分,不得不说这样的作业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制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灵活思考能力的发展,违背了初中科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得不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总的来讲,初中科学传统作业形式的内容单一枯燥,其练题性、考试性强,禁锢了学生的自我思考与实际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乐观的科学学习心态。

2.新课改下初中科学作业设计要求。初中科学作业设计要重视实用性,需要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科学内容,让学生在面对科学作业时,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气息,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相关科学知识的记忆。初中科学作业设计要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科学学科的个别作业中设计探究性强的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从而转变学生的科学学习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初中科学作业设计要体现人文主义,不能一味地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学作业设计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表现来设计,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初中科学作业设计要表现合作性,通过一些需要学生合作解决的科学作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科学教学的效果得以提升。

二、优化初中科学作业设计的几点合理建议

1.改善教师与学生对科学作业的看法,突出学生在作业设计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制定科学作业的时候,一是要落实对科学知识的巩固,二是要注重对学生科学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科学作业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科学作业的设计上能各抒己见。学生在科学作业设计上的主体地位可以给学生选择科学作业的自由权,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2.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状态,丰富初中科学作业形式。初中科学作业形式在新课改要求下,要突破常用的书面作业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下文就三种初中科学作业形式进行阐述。

(1)书面式作业:根据学生学习科学的实际能力,在全班范围内划分作业设计层次。(2)实践型作业: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因此在设计初中科学作业的时候,可以充分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通过实践观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反思相关科学知识要点,从而使学生对科学作业不再排斥,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3)探究性作业:初中科学作业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的记忆,还要重视学生科学动手能力的培养。探究性的科学作业无疑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3.加强初中科学教学领域内的交流和合作,共享科学作业设计成果。不同初中学校的科学教师对于科学作业的设计总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其根本目的都是围绕着新课改要求来创新初中科学作业设计模式,提高科学作业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辅助作用。因此,初中学校应该加强科学教学工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完善科学作业的设计理念,提升科学作业的促进作用;取长补短,结合本校学生在科学学习上的情况,尝试性地布置不同形式的科学作业,择优选取适用于学生的科学作业。

新课改下,对科学学科的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要做好初中科学作业设计,教师必须转变师生观念,丰富科学作业形式,同时要加强教师间对科学作业设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初中学校的科学教学工作顺应新课改要求,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基础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如涛.新课改下初中科学作业设计、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教学, 2005,(09).

[2]于志敏.初中科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第7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一、班级情况分析

通过三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得到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培养,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答- -些浅 显的实际问题,但学生间发展不大平衡,部分学生学习热情欠佳。六年级的学生平时能自主完成作业,能关心、留意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试着利用以前学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这些现象;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性很高,但对活动的热情持续性不长;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有-定的兴趣,但学习的主动性仍旧不够,自觉性不高,可见学生对科学学习还是不够重视。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载体,全面系统地复习本册教材的科学课程知识,巩固观察、操作试验的成果,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学习小组注重优差搭配,注重辅差,适时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 上的科学知识。

2、通过复习与练习,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点,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查缺补漏,同时学会做题方法。

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四、复习内容:

1、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

2、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4、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大多数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模式,都处于规则的可以预测的运动中o库

5、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追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

五、复习重点、难点

复习重点:“ 物质的变化”、“能量”与“宇宙”

复习难点:“ 能量”、“宇宙”

五、复习方法

1、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

2、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

3、认真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炼,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4、加强复习间的过程评价,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六、复习时间安排

(一)、教材的总复习

1. 微小世界。(1课时 )

2.

物质的变化。(1课时 )

3.宇宙。(1课时)

4.环境与我们。

(1课时)

1、 工具和机械。(1课时 )2、形状与结构。(1课时 )

3、能量。(1课时)

4、生物的多样性。(1课时)

(二)、专题训练

1.基础知识训练:侧重一些概念, 试验及其结论。(1课时 )

2解决问题训练。(1课时)

(三)、 针对性练习

第8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课堂改革 学习兴趣

现在初中生物课教学有时显得死气沉沉,效果低下。本人认为主要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到位。实践证明,生物课不仅能活起来,而且会有很强生命力.生物本是有生命的物体,可目前在生物教与学中存在的种种现状常常出现“死生物”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我们市生物学科不参加中考,有些学校不重视该学科,所以安排由主科教师兼任生物的教学,由于精力侧重,出现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只侧重课本一些抽象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兴趣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的现象。认为只要抓好初中生物知识点的记忆背诵就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呢?更不重视,往往学了两年生物对教材却很不熟悉,结果考试通过了,但对生物学知识却一知半解。

(二)课时安排不合理。生物课一般安排在上午末节或下午首节,从神经系统的大角度来看,在这两个时间段学生大脑皮层和皮层以下的一些中枢高度疲劳而处于抑制状态,思维能力下降,效率低下,常规讲授法教学效果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照现状,要实现大纲精神,要达到《生物新课标》,实施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人在教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中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以预习、听课、笔记与讨论、练习等学习方法为基础设计了让学生看、听、写、议、做并举以灵活多变的教案,集中突破知识要点,知识要点以填充形式要求学生课堂阅读及时完成,这是一个主动阅读的过程,按看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投影片、录像、实物模型等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设立的议题分组讨论可以将课堂气氛带入。

(二)从实际生活入手广泛收集,精选与知识密切相关的信息材料。比如生物学上的历史知识,生物学上的前沿技术与成就,生物学与文学知识的联系,将材料安排在课堂上阅读,提出阅读要求。像与根毛有关的“拔苗助长”;与植物花果有关的“花而不实”;与昆虫发育过程有关的“金蝉脱壳的奥秘”,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释疑;与生物钟有关的“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古诗文;同染色体有关的“你也能种无籽西瓜”;同激素调节有关的“增高鞋垫是谎言”;和遗传有关的“克隆技术是什么?”通过大量的相关信息材料引入,学生感兴趣愿意读,也读得懂,知识面自然拓宽了,基础知识也自然会加深理解。

(三)走进生活学生物,相关实验自己动手做。

感知生活的情趣,缺少细心观察不行,许多学生对身边的生物学知识一窍不通,名称说不出,习性结构讲不清,原理现象通不明,对此,可以组织学生用课堂时间去学习校园生物,简单的点拨思维被打开了;同学的相互提问是以说明,他们走进生活也真正走入了生物的世界,“你能根据叶脉结构说出它的根系吗?”“你能解释秋风扫落叶的道理吗?”“霜叶为何红于二月花”“墙脚青苔的根是什么样?”“为何多姿多彩”“银杏为何只见果实不见花”“蚂蚁也会打架”……事实证明,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也是创作的源泉,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探索知识奥秘的求知欲增强,会有学生大胆提出“我要制造叶绿体”,更有学生描绘的蜘蛛织网吃苍蝇的细节惟妙惟肖。其次根据实验条件安排学生能做的实验自己做,诸如,黄豆芽的生长技术要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无土栽培的方法,肺活量的测定、血压计的使用等等。

(四)利用多种媒体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学中,能合理地使用实物、模型、录像及课件等多种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更是使学生跳出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延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如讲“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时,应用计算机教学,就能直观地将人体的器官形象地、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足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尽可能采用探究识教学模式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例如: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一模式2004年以来,仍在实践,作为一位生物教师,我的课堂虽然漏洞百出,走了不少的弯路,但生物课的教与学的效果已初具端倪,坚信,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素养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良好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运用多种手段,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如能不断地激发、提高、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觉地学习中,全面提高自身生物科学素养,适应生物科学技术新时代的发展。

参考书目:

[1]《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生物学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9篇:科学知识要点范文

有这样一位平凡的小学教师,潜心在那三尺讲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引领全校,辐射全镇,打造信息技术教育的光环!

有这样一位学生们心中的良师益友,他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精湛的指导,构建出课堂的和谐,令学生敬佩、感动并受益!

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共青团员,深爱自己的事业胜过一切,默默无闻地倾情于团堡这片热土,让最美丽的青春年华在基础教育的最前线熊熊燃烧! 2006年秋,他刚刚走上讲台,就表现出了良好的素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纯熟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同事们的好评和学生们的认可。自工作以来,他把“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办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感受和创造生活的美好与和谐,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校的办学宗旨严格规范自己的从教言行,体现出一名教师的良好风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