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过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设计院;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建设工程中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贯穿于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然而,大多数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仅仅进行施工预算和结算,而忽略了实施之前的造价控制,这种控制手段对于工程造价管理而言,仅仅流于形式,无法起到真正的管理作用。因此,本文对强化设计院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2、设计院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2.1设计院是确定项目投资计划的重要部门
设计院是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重要部门,每一个建设项目从开始计划立项,到最后竣工交付,都需要经过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立项、审批、预算、招标、施工以及验收等,而其中最关键的部门就是设计院。首先,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投资估算,在进行项目决策之前,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设计院提出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批,以确定决策项目是否满足了立项条件;其次,项目扩初设计和概算,设计院提交相关项目扩初设计和概算,主管部门进行审批项目概算是否满足相关规范。项目施工图纸的设计和工程施工是建筑项目建设的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需要进行工程组织和实施。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和变更结算是和许多单位以及设计院确定的项目变更签证,其中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等,在工程变更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办理相关手续。最后,工程竣工和工程决算阶段,设计院提供工程竣工图,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管单位等按照此图进行验收,如不符合相关技术标准,不予移交使用。
2.2设计阶段是确定项目建成的重要阶段
设计阶段对于项目的确定来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和其他产品一样,建设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后竣工也是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投资者意图的项目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可行性研究、扩初设计以及施工图纸设计等,是对项目建设技术构造状态的一个反映;二是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是由工程概预算和工程结算组成,是对项目建设综合经济情况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综合经济和技术构造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相互依赖,所以说设计阶段对于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来讲,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项目建设成本来讲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2.3设计院是建设领域中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
设计院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按照调查数据显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中设计费用仅仅为工程的4%左右,然而项目建设环节,设计对于工程造价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程度超过70%,设计院的设计方案需要经过经济分析和成本核算,才能够对建设工程造价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2.4 设计院的重要性分析
对建设周期众多环节进行逐个分析:(1)项目建设前期,设计院具备专业技术特长和能够编制设计方案的功能,在进行建设地址选择、投资方案优化以及设备选型方面,可以向投资方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这个方案须满足投资方的要求,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功能需求以及建设造价低等特点,并可以在项目初步设计概预算中得以体现。(2)项目建设中期,设计院按照总体设计方案,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工序实施程序、施工场地划分建议以及工种交叉配合等意见,一方面节省了投资;另一方面也缩短工期,并避免浪费。(3)项目建设后期,设计院按照项目概预算,对项目建设的全部过程进行审查,从概预算标准和技术构造两个方面对工程决算的合理性进行确定,
3、管理体制决定了设计院的地位和现状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各个环节,设计院都发挥出重要的影响力,以及独一无二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工程造价管理仅仅处于设计院的从属地位,其工作价值和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也从未得到重视。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得知,这是由于我国的管理体制所决定的,主要是由于设计院进行工程项目概算的编制,并进行统一收费,无法形成独立取费制度,所以无法反映出工作量的大小,而主管部门也从未制定相关考核制度,无法对工作水平进行量化,也没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控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相当频繁的设计变更现象,因此而造成项目概算无法顺利实施,只能流于表面。除此之外,投资管理部门把设计院提出的项目概算当做是审批立项的根据,无法将其作为对项目投资进行控制的一个标准,直接造成了投资管理和建设领域内“三超”现象,这个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4、如何强化设计院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现阶段,建设领域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而市场经济运行的经营模式对建设领域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而使得设计方案越来越经济化,一方面提高了设计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设计院的竞争能力。因此,需要设计院进行改革,实现经营专项,强化工程造价管理,制定明确的经济、技术相互结合的经营目标,严格落实技术服务经济,经济和技术相互结合,深化设计院改革,拿出积极的心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相关规范文件的出台,可以得知未来的设计市场竞争会趋于规范。因此,积极深化设计单位内部改革,需要推广限额设计,设计院才能在设计市场站稳脚跟,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4.1提高投资准确性
设计院进行投资估算,应该坚持科学、合理的设计指导思想,尊重科学,确保设计方案客观公正,并要注意预防设计漏项。
4.2初步设计环节要重视方案的选择
在设计任务书规定的投资限额之内,对设计人员的思路进行开拓,鼓励其多做方案,做好的方案进行科学的比选,设计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以加强设计人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对设计人员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并提倡设计方案的创造性。鼓励设计人员,结合技术先进,选出造价合理的设计方案。对设计院内部结构配置进行调整,确保投资预算和扩初设计相互紧密结合,造价核算和施工设计紧密结合,以改变项目设计设计方案的内涵,保证设计方案符合相关规范的同时,也具备科学性、技术性、可行性,以及造价控制经济性。
4.3 施工图预算进行严格控制
施工图设计要严格按照初步设计所要求的原则进行,在一定范围、内容、项目以及投资限额内进行设计。
4.4 设计变更进行严格控制,健全相关审批制度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改善技术和经济的配合不紧密的现象,在设计之初将问题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出现不合理的设计变更,以及所造成的工程造价提高等现象,而且设计变更须求得相关单位的许可,并且进行审批之后才可进行,健全审批制度。
4.5 完善设计经济责任制度
建立设计部门投资分配和考核制度,确保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控制,一方面要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以及总概算,对投资估算、施工图设计以及预算进行控制,另一方面确保工程功能的基础上,对各专业分配造价限额进行计算,确保估算和概算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尽量不要突破造价限额。
4.6内部工作流程
对设计院内部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强化专业之间的交叉配合,尤其在初步设计方案已经批准之后,按照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为标准,对内部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完成“设计专业提出要求,造价专业进行报估算,然后设计专业完成设计,造价部门出概算”的交叉配合模式,尤其是在项目设计定稿之前,需要充分考虑造价工作人员的建议。
4.7加强工程经济人员的素质
强化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水平,包括工程知识以及技术水平,定期做先关知识的培训,强化各个专业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以此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在工程设计阶段,无法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工程经济人员的业务素质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除此之外,设计单位工程经济人员,个别技术水平较高,可以负责控制工程造价,但是大多数仅仅根据设计图纸以及定额标准对工程造价概预算进行控制,无法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意见,或者是无法拿出更好的方案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因此设计单位应该重视加强工程经济人员的业务素质问题,配备各种专业和各种层次的,以及技术水平较高的工程经济人员。
5、结语
总而言之,设计院是进行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部门,需要不断强化设计院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本文首先对设计院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对管理体制决定了设计院的地位和现状进行探讨,又提出如何强化设计院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地位,以期对于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成龙,肖迪.提高工程造价编制水平[J]. 黑龙江冶金. 2007(02)
[2] 王显志.设计部门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作用[J].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7(05)
[3] 马志龙.浅谈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重要性[J]. 同煤科技. 2010(0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成本管理;风险和效益
一、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成本管理及其意义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从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的各项成本核算、分析、决策和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全面科学和合理。其内容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
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生存和发展的最终日的是获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其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存亡,而且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成本。然而,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珲适应不了形势任务的要求,存在诸多问题,致使生产成本普遍较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普遍经济刺激后出现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淘汰。因此,研究中国企业在后金融危机下如何转变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2.中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成本管理范围认识片面。长期以来,企业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中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销售、配送,以及售后服务则考虑不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同类产品中,其生产成本往往比较接近,期间成本却因企业管理水平不同而造成企业利润相差悬殊。在管理体系中,成本管理大多停留在事后的成本核算,而对成本预测、控制很少过问,偏重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分析,忽视对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和管理,尤其是对风险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2)成本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现代企业中成本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成本意识淡薄,节约成本的主动性差,不能运用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法,大量有效的成本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加之对计算机和电算化成本管理软件知识的匮乏,制约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成本管理。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缺乏整体认知,拘泥于日常琐事中去,无法从总体利益出发考虑企业的风险、效益的权衡。
(3)成本管理工作局限于财务部门。在许多企业中,成本管理职能单一,成本管理被看成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就出现了成本管理主体定位的错误。企业在经营中重核算轻分析,把财会人员看作是企业成本管理的管理者,忽视了其它部门人员的成本控制。然而,成本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成本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类人员,忽视整个企业整个产品的成本分析,很难找到成本管理的症结所在,从而无法入手解决问题。
(4)忽视付出成本所带来的效益。众所周知,利润是绝对经济指标之一,其表达式是:利润=收入一成本,根据这一公式,人们认为在收入一定时,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降低成本,将成本的降低等同于效益的提高使企业尽力降低材料消耗,许多企业甚至为了降低成本,不惜偷工减料或使用价廉质劣的材料,结果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影响了企业声誉,乃至断送企业生命。传统的成本观点指的都是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等,但是我认为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风险成本更值得我们关注。很多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企业正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衡量风险成本和最终获得的收益而最终走向失败。
3.后金融危机促使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
(1)成本管理观念由简单成本控制向战略成本控制的转变。在世界金融危机前,企业产品相对供不应求,企业的产出几乎等于企业的收入。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治理的内容。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收益,企业必然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降低产品成本上,强调节约和节省,即在现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治理等措施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业绩的重要依据。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买方市场急剧萎缩,此时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当前应该获得风险和效益相匹配,使得整个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2)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价值效益观念转变。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某一项成本降低了,未必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得到提高,而增加某一费用的开支,反而有可能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比如,为减少废、次品数量而发生的检验费及改进产品质量等有关的费用,虽然会使企业的近期成本有所增加,但因此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质量,促进了产品竞争力,收入增加幅度大于成本的增加,则有利于利润的增加。又如,为充分论证决策的备选方案的可行性及先进合理性而发生的费用开支,既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使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再如,引进新设备增加了企业资本性支出与折旧费用,但由此可节省设备的维修费用,改善产品性能,最终可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服务。因此,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节约与降低的同时,还应树立“花钱即为省钱”的成本效益观念。
(3)成本管理主体由成本管理机构向全员成本管理拓展。不能简简单单认为成本管理是专设的成本管理机构及成本管理人员的职责,但事实上成本管理人员只是企业成本日常控制的组织者,只靠
成本管理人员单方面的努力,难以孤立地实施好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主体应该包括对企业成本的形成和发生负有责任的影响者与参与者。自上而下树立成本和效益意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
(4)成本管理范围由生产领域向整体价值链拓展。受传统成本管理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时往往比较重视生产领域产品成本的控制,忽视其他环节的成本分析与研究,内容上局限于制造成本;时效上局限于事中和事后成本控制。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成本效益的思想,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被动采用低成本战略,没有从整体上来考虑产品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二、风险和效益权衡角度加强成本管理
1.企业面临的风险成本
成本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赢利的关键,就经营和管理而言,成本的构成包括主观和客观多种因素,风险成本也是其中之一,具有难预测性、滞后性和危害性的特点。
形成风险成本的原因有多种,通常包括:侵权与被侵权;合同违约;怠于行使法律权利;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局势的动荡;自然环境变化等。风险成本的形式主要包括:民事索赔与赔偿;行政与刑事处罚与制裁;有形与无形资产的损失及其他损害等等。企业应依据自身优势,发挥好在风险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大力提高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范,重点把握事先预防和事中调控,注重对风险成本的识别、估测和评估,尽量提前防范和化解风险成本。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比较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细化了决策、监督、实施的程序,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效防止风险成本给自身造成的危害。
风险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从整体上来说,风险成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营运风险等。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成本管理中的风险和收益的比较。
2.风险和收益权衡比较
市场经济是风险经济,在企业理财中,筹资、投资、营运各个环节无不存在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难以预料,实际理财收益与预期收益出入更大,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R=Rf+D×(R-Rf)资产的期望收益率R长随着风险系数D的增大而提高,随着风险系数日,的减小而降低,即收益与风险价值具有对称性,风险越小,收益越低,风险越大,收益越高,这就是风险收益均衡原则。企业要获得超额收益,就必须敢于挑战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高风险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由于风险高,其不确定性也高,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大,有时甚至会造成致命的损失。所以,企业要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一方面要敢于冒险,另一方面要善于冒险,三思而行,周密部署。
(1)筹资管理。在筹资管理中,要权衡财务杠杆收益与筹资风险。筹资风险可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衡量,系数越大,筹资风险越大,财务杠杆收益亦越大。反之,系数越小,筹资风险越小,杠杆收益亦越小。在具体运用风险收益均衡原则时,可依据资产利润率的大小来操作。当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筹资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不同的筹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不同,资本结构中负债所占的比重亦不同,承担的风险不同,最终获得的收益亦不同。财务实力较强、信用好,而且驾驭环境能力较好的理财者,可以适度提高筹资中的负债比率,从而提高财务杠杆系数,以获取较多的风险收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负债比重偏高,超出了企业所能承受的负荷,面临的风险很大,极需调整。在投资管理中,要权衡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投资项目或组合的选择,一定要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
对于市场信息反映灵敏并能精确加工应用于投资项目和组合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之中,而且财务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可选择风险相对较高的投资项目或组合,以期获得较高的收益。相反,信息管理水平低下、财务实力薄弱的企业,应选择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项目或组合。从宏观上看,需要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风险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降低或控制风险的同时,取得高额收益。
(2)投资管理。目前金融危机下,对于已投资的业务,可能各个业务板块的矛盾已暴露出来,但这正是企业优化调整资产结构的有利时机,对不创造价值的资产通过处置和瘦身,化解经营风险。对有效的增值业务应加大整合力度,把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产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提升企业资产的价值,以应对风险。此次,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投资项目风险与投资组合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确定资金的需要量和投入时间并合理预测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可以降低实际投资收益偏离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和程度,同时也可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同时我们应该利用分散投资来降低企业的非系统性风险。
(3)营运管理。在营运管理中,营运资金的数量控制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企业营运资金越多,风险越小,收益率亦越低。合理使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果,是营运资金的管理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现金管理就要在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作出合理选择,即在保证企业正常业务经营、偿债和纳税需要的同时,降低现金的占用量,提高闲置现金的投资收益。对于应收账款管理,要在发挥其强化竞争、扩大销售功能效应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投资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与管理成本,从而降低其投资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收账款的投资收益;对于存货管理,要权衡存货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利弊,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营运资金不足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人比率。从盈利性来看,营运资金投资减少,则意味着企业投资到盈利能力较高的固定资产上的份额较大,从而使企业整体的盈利水平提高。但从风险性来看,企业营运资金减少,则意味着流动资产投资少,到期无力偿债的风险增大。要加强营运资金预算,科学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现保证率,计算和控制存货的经济进货批量等,从而使营运资金既能满足日常营运需要,又能在减小或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营运资金的盈利水平。
三、完善和提高成本管理的途径
1.健全决策机制,控制理财风险
投资是项目开发、论证评估、决策、计划、实施、结果评估的一个过程,其中决策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决策中的参谋作用,坚决杜绝领导个人独断专行,不按经济规律而拍脑袋作出决策。
国际的大型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由会计专业的内部审计转向管理部门的过程控制;二是由过去单纯的内部审计转向与外部审计合作,走共同审计的路子:
三是由单纯的查错防弊转向有系统、有组织地评估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管程序是否有效,侧重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风险评估和事先控制。由于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些企业较好地筑起了防止各个环节成本舞弊的屏障,从而有效地控制成本上升。当前提高企业预防和监控能力是当务之急,我们应当借鉴许多国际公司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转变审计工作重点,加强审计力量,改变内审工作方法,进一步促进企业成本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2.改进传统成本管理,引进风险成本管理理念
风险成本控制主要通过对风险成本的识别、估测和评估,有效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对策和技术,从而达到对风险成本实施妥善调控和处理的目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风险成本的控制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符合企业发展自身的特点,并且能够与所获得的收益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风险起到事先预测、事中调控和事后反馈的作用。
3.总结和创新企业成本管理的实践经验
成本管理也是一门讲究的管理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更要不断地总结和借鉴经验,更要在此基础上而不断地进行经验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具体成本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全面加强成本管理,丰富管理范畴;更新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功能,建立强大、完善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健全监管机制,明晰责任,对成本管理进行严格监管重视工作队伍建设,选拔任用专业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并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培训,增强每个人的成本管理责任意识,使成本管理贯彻企业经营各环节的始终。
4.挑战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内涵;管理方法;措施
一、建筑施工全过程管理内涵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全过程进行的一系列的控制与管理活动,控制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前期的施工准备控制管理活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控制管理活动、工程项目竣工时对结算的控制管理活动,也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主要是为了解决好以下的问题:如何确定施工目标、如何安排施工进度、如何对项目施工质量进行控制与管理、如何合理地控制施工项目的建筑成本、如何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如何对工程竣工的验收与结算环节进行控制与管理。建筑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对于建筑过程施工技术的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完成质量、施工安全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提高重视,提高建筑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水平,以此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建筑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的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要能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这是首要任务。只有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才能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才能够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对项目方案的审核、申报施工变更的项目、施工工艺、施工项目档案资料发放与收回的登记等等。另外,在使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警惕,要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个体系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能够在应用过程中加以修正与完善,以此来保证该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与实用性。
其次,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质量的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保证工程项目的高质量,才能够树立企业形象,才能够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够生存并发展下去。这一切都需要有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作为保障,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不良现象的监管力度。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筑企业在招标过程中不得不以低价的策略来承包过程。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建筑施工现场经常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这会直接损害工程项目的质量。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安排人员加强监管,以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有保障。第二,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制定施工质量定期检查制度,要能够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到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要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在监理单位对这一阶段的工程项目检查合格之后,才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施工。第三,在建筑施工项目开始之前,各建筑施工单位需要签订施工质量责任书,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明确责任并缴纳责任金,以此来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高质量。
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施工技术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能够保证施工资料技术的真实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结束之后,要能够将相关的施工资料交送到城建档案局进行存档管理,为以后的维修重建提供信息参考。另外施工技术资料的编制、填写到交送都应该遵循相关的规定,以保证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规范性。建筑施工技术资料还要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这也是一项最为重要的要求,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施工技术资料的实效性,才能够为以后建筑工程的维修、扩建提供帮助。
三、加强建筑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建筑施工项目工程量大、周期长,要想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程项目,就需要对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与管理,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障工程质量。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制定一套实效性强的措施并投入使用,以规范管理工作。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设立相关部门、安排专职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进行定期质量检查与管理,要规范每个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提高对质量管理的重视,要能够将建筑工程质量作为建筑管理工作的重要对象。
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将工程项目质量与考核相挂钩。这就需要建筑项目与建筑企业建立经济责任关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效率,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根据施工状况进行奖惩措施。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施工技术交底就是指向施工企业与施工人员详细解释相关技术问题,例如施工工序、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标准、施工技术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建筑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施工建筑单位早已建立起技术交底相关制度,这为建筑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扫除了障碍,提供了制度保障。
再者,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指导着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与施工流程。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内容需要囊括建筑项目的前期、中期与后期,也就是包括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设备、施工人员及建筑材料等资源的配置工作,才能够规范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施工技术与工艺,才能够为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最后,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加强施工变更签证管理与图纸会审工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变更,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做好变更签证工作,严格规范施工变更问题的处理方式,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本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施工图纸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参考资料,设计图纸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过程的质量,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与监理部门加强合作,做好图纸审核工作,演奏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协商解决加以修正,做好图纸归档管理工作,为施工技术全过程管理提供资料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孺牛.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有效管理.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07
[2]高晓春.浅析如何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科技资讯. 2012 (02)
[3]徐建锋.邵建平.全过程管理理论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工程建设与管理.2011,09
关键词:微任务; 教学过程; 教学管理;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7-0124-02
引言
回顾我国近几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难发现,我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各类教育资源、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上,但是在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面,我们暂时还没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
本文尝试从“微任务”的角度,设计并实现教学过程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深入整合为目标,主要实现以下功能:①数字资源与教学点的整合。②教学过程管理。③学习者学习激励与学习效果评估。④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改革。⑤教与学的互动。⑥记录学习者学习数据并用于相关的教学分析。
微任务概述
1.微课程与MOOC
自2010年以来,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先生率先在国内提出微课的应用研究后,对于微课的定义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从发展的微课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微课具有的特点:①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融合其他相关教学资源。②锁定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操作点或是某个教学环节。③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可直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特点在于[2]:开放、大规模,课程要素完整,强调交互。
2.微任务
MOOC与微课进行比较,MOOC更强调的是开放性和课程要素的完整性;微课强调的是“微”特性。结合微课与MOOC的特点,并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要,我们需要一个软件系统,它应该具有以下功能:①体现课程的知识体系或技能体系。②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组织数字教学资源。③支持互联网环境下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业务和教学流程的开展。④学习过程的评价与监督。⑤学习数据采集。
微任务被定义为满足上述②至⑤功能点的教学单元,即围绕一个知识点、技能点组织教学资源,支持互联网环境下的多种教学形式、教学业务和教学流程的组织与开展,自动记录学习相关数据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最基本的教学单元。基于微任务,设计并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系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系统设计
本文以JAVA和XML为技术基础,采用三层架构体系,设计并实现满足系统目标功能的可复用软件组件包。组件包除了提供Web Service接口供外部程序使用外,还将集成到笔者前期开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3],集成后的软件系统整体功能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1.组件功能描述
微任务组件包共包含7个组件,分属三个层次:①数据库层包含2个组件,分别负责对本系统内部数据库操作和对外部数据库的访问。②业务层包含3个组件,微任务描述组件基于XML对微任务进行定义、维护和更新;微任务解释组件用于解释微任务描述中的命令,并调用微任务执行组件中的相应功能。③表现层组件包含2个组件,GUI组件提供用户图形操作界面,该界面集成于笔者前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Web Service组件提供给具有权限的外部程序访问。
2.微任务的系统描述
本系统的开发围绕微任务进行,其业务层的核心组件也是围绕微任务的描述、解释与执行进行设计。在系统中,将微任务进行如下描述:①微任务描述包括两个部分:知识体系描述与执行过程描述。②知识体系描述记录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如微任务名称、课程、知识点(技能点或操作点)、与其他知识点关系、对应教材章节。③执行过程描述记录微任务的具体执行流程,其基本元素被定义为阶段。④每个阶段包含阶段名、与其他阶段关系、相关数字资源、操作记录、评价设定、交互记录。⑤每个微任务的执行过程描述除了包含若干个阶段元素外,还包括针对整个执行过程的执行信息、交互记录与评价设定。上述对于微任务的描述均基于XML实现。
系统实现
1.阶段XML方案
每个阶段的XML描述都包含以下几个元素。
阶段标识:PID,标识一个唯一的阶段。
阶段名:PName,该阶段名字。
阶段权重:Coil Weight,该阶段在整个微任务中的权重,用于教学评价。
阶段教学评价方式:Appraise,该阶段评价方式:百分制评价、五级评价或无评价。
阶段类型:PType,系统当前支持教学资源、在线测试和互动共三个类型的阶段。
阶段内容:Content,描述当前阶段的教学资源、教学任务及教学所需资源。
2.微任务XML方案
微任务的XML描述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微任务标识:Micro TaskID,标识一个唯一的微任务。
微任务名:Micro Task Name,微任务名字。
知识点:Knowledge,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或者操作点。
微任务权重:Coil Weight,该阶段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用于教学评价。
微任务教学评价方式:Appraise,与阶段中定义的评价方式相同。
阶段列表:Phrases,该任务包含的所有阶段。
阶段控制:Phrases Control,对该微任务所包含的阶段进行控制,以达到实现特殊教学流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
3.数据采集XML方案
系统针对学生操作进行的数据记录以微任务为单位进行记录,数据记录的XML描述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操作时间:Date Time,记录操作发生的时间。
操作阶段标识:PID,记录该操作发生阶段的标识。
操作类型:OpType,目前系统具有开始、结束、学习、测试、提问、回答、互动等操作类型。
操作内容:OpContent,记录具体操作内容。
小结
本文基于XML和Java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任务的教学过程管理系统。目前系统还处于调试阶段,还没有进行广泛的应用与实践;对于采集的学习数据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两方面也是笔者今后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关键词:决策指挥系统;决策模式;演化阶段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28-02
1 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我国防震减灾系统应用和辅助决策系统的发展是与计算机技术,主要是GIS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通过世行贷款开始了有关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九五”期间,结合950 项目(大中城市防震减灾示范研究与应用),地震系统有关单位在乌鲁木齐、天津、大连、合肥、自贡、泰安、福州、厦门等地建立了各自地区的“基于GIS的防震减灾信息与辅助决策系统”,利用GIS等工具软件,姚保华(2002)将区域地震环境、震害预测成果和应急辅助决策模块等进行集成。云南地震局王景来(1999)将GIS应用到地震灾害的评估提出将地震灾害评估智能化或半智能化的设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玉溪地震减灾信息系统。上海地震局宋俊高、火恩杰等(2000)将GIS应用到城市防震减灾应急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为试点,建立了上海市防震减灾应急决策信息系统。王晓青等(2004)利用现代通讯技术、GIS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构建了基于GIS的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实现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现场灾害损失的快速、动态评估,现场震情和灾情信息的显示以及各种信息的远程交换。
火灾是各种灾害中发生最频繁且具有很强破坏性的一种。谢唤亮(1997)给出了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并在南京市消防指挥中心初步实现。许云,任爱珠(2003)对虚拟现实技术(VR)在基于GIS的城市消防指挥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朱霁平(2004)建立城市火灾应急决策支持系统,一旦发生火灾,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指挥中心,并快速模拟灾害现场情况、预测灾害发展趋势,综合各种要素,生成救援方案,有效调度和科学利用消防减灾资源。
国内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特别是国家在“八五”期间安排的“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长江、黄河、淮河防洪减灾DSS研究,出现了很多比较成功的成果,胡四一等(1996)在分析总结长江中下游防洪经验和防洪决策流程的基础上,研究防洪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开发模式、程序、方法、技术和应用模式,研制和开发了系统中总控管理――人机界面系统、数据库、知识库、系统接口和通讯软件、洪水演进和调度仿真模型、防洪决策风险分析模型等,初步建立了可运行的原型系统,并通过联机试验运行、检验系统设计、推进分洪决策支持系统的实际应用。到20世纪90年代初,又有翁文斌等开发的安阳市防洪DSS,浙江省洪涝台风灾害预报及省级防洪调度决策系统、黄河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和长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等投入运行。这些系统都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系统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可移植性。余达征等(1999)针对防洪减灾DSS的不足和防洪减灾决策的特点,将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处理思想引入防洪减灾DSS中以解决其不足之处。设计出智能型的城市防洪减灾DSS。
2 城市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2.1 城市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理论研究
韩燕晖将城市公共危机防范与救助系统分为指挥决策系统这一上位系统与预警系统、预案系统、信息系统、保障系统、动员系统、善后系统等六个下位系统。刘宁认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是用户通过人机交互与系统主推理机连接,并借助规则、案例、模糊知识推理部分共同完成不同库间的调用和内部推理求解。朱晓峰等根据政府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复杂程度和时效程度将其分为四大类:日常决策支持系统、宏观决策支持系统、重大活动决策支持系统和危机决策支持系统。惠志斌构造了由危机信息管理预警、危机信息管理知识、危机管理指挥、危机管理反应、危机管理恢复等子系统构成的综合性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谷岩,冯华综介运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信息智能推拉等多种信息处理技术,以多种形式灵活地生成各种应急方案。徐志胜等以地理信息系统(G1S)为平台,集成决策支持系统(DSS),研究开发了“基于G1S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唐裙裙认为应该采用五级架构,底层是硬件支持层;其次是基础信息层;基于其上的是决策支撑平台层;再上层是决策应用平台层;最上层是用户界面,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进行设计。张茜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机理分析、预警预报、资源优化、综合评价和决策建议。柳宗伟,景广军提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城市危机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路,即建立以统一机构(城市危机管理中心)为核心的调度统一、联动协调、信息共享的城市综合危机管理机制,研制实用的城市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支持该模式的高效运作。
2.2 城市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支撑
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算法研究方面,研究的焦点集中在GIS路径优化、案例检索算法以及数据挖掘等方面:黄诗峰等对灾民撤退网络流模型及其GIS模拟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罗忠良对案例推理系统中案例检索算法的改进进行了探讨;冯兴杰等对有关数据挖掘及其关联规则算法进行了详细地讨论;陶灵皎,孙继银等对决策树的算法进行详细探讨并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了适当优化;王秀坤等设计了改进的EM算法并实现了在防洪决策中的应用。
2.3 城市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实践
2003年“非典”事件后,我国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设置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将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日常的工作来抓,使城市应急管理逐渐走上正规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已建成的城市应急管理机构有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深圳市处置紧急事务委员会、广州110社会联动中心、武汉市110联动服务中心、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等。城市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以下四个子系统,即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业务处理系统、信息与资源共享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组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作为城市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目前大多城市尚未进行专门建设。但在某些城市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初步的辅助决策功能,下面分别对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天津、深圳、台湾的城市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中所包含的辅助决策功能进行介绍。
北京市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①网络通信子系统,比如有政府网、应急呼报警网;②信息数据库子系统,城市地理环境数据库、城市社会经济数据库、灾害历史数据库;③应急评估数学模型子系统,危机事件潜势预测模型、社会灾变心理分析模型等;④对策预案子系统,综合应急管理总体预案,单灾种专业应急预案,预案实施决策流程;⑤专业救援子系统,比如医疗急救网、消防网自然灾害现象救援保障,还有公共设施抢修队,治安和反恐防爆队。这里应急评估数学模型子系统和对策预案子系统就包含了初步的辅助决策功能。其应急指挥系统中心设计联动国家减灾中心、水利、气象、地震、消防社区、单位重点区域,城市生命线系统管理部门,它有一些监测设备,比如现场空中监测,还有现场救援指挥车,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灾害的动态显示。还有应急对策的显示系统,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对策,进行会商结果,最后形成一个综合的减灾策指令。
天津市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部门是防灾应急指挥中心,配置有线、无线通信系统、指挥辅助决策系统、指挥办公自动化系统、远程图像传输系统、综合视讯系统、应急供电、供水系统、楼宇保安监控系统等,运用现代通信网络和高技术手段,实现各类应急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为市领导处置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实施应急指挥提供了基本平台和手段。指挥中心在楼设置了专家会商室和相关单位、抢险专业组、应急救援队工作室,可集中各险种专家和专业组、队共同会商,为领导提供辅助决策。
深圳市应急指挥系统的辅助决策概况:深圳政府特别重视对预案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深圳有关部门制定和修改了各项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分级分类定量标准,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并建成预案数据库,纳人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的“预案生成系统”。深圳市发生重特大突发性事件时,市领导不但可以在应急指挥中心通过视频、音频系统进行现场指挥,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了解事件发生地点的具置及周边情况。同时,系统还将根据现场和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自动生成多个应急预案以供领导决策选择。
台湾的灾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l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日益成熟的网络技术,建立一套整体性的防灾救灾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使用灾害生命周期法来进行决策支持系统整体架构的规划,将灾害从发生前至发生后的整个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灾害管理循环周期,并进一步分析各阶段所需的决策支持需求,运用模组化的概念规划其中的各项子系统。完整的灾害防救决策支持系统资料库由地理资料库、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库、历史性灾害资料库、趋势分析与境况模拟成果资料库、诠释资料库等五大资料库组成。台湾是多发地震的地区,以该系统的地震知识管理为例,通过“案例式推理”的研究方法,搜集台湾历年来都市层级的地震防灾救灾相关研究(不含地质研究、地震工程)案例一百余例,并利用英国Wales大学所开发的CBR软件caspian(1999),建置“地震防灾救灾文献案例式查询系统”,探讨其应用于都市防灾救灾的可行性,初步获得了良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姚保华,陶夏新.分布式防震减灾系统的可行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
[2]王晓青,丁香.基于GIS的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系统[J].自然灾害学报,2004, 13(1):118-125.
[3]许云,任爱珠,潘国帅.基于GIS和VR的消防指挥系统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5):92-96.
[4]朱霁平.基于GIS的城市火灾应急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和仿真模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谷岩,冯华.智能化城市防灾救灾应急处理支持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6): 1503-1505.
[6]徐志胜,冯凯,徐亮等.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6): 82-84.
关键词: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管理
前言:
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全过程安全管理是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包含各专业职责分工、工作目标、业务管理、关键控制风险点、业务流程、考核等方面。而且高危及中供用电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中,技术性手段对其管理影响很大,更新换代速度快,创新力强。企业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够面对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使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得到明显效果。一切要做到从理念出发,尽力落到实处,不做表面文章。
1 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全过程安全管理的整体概况
1.1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管理理念
高危及重要客户是供电企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他们的服务是否到位关系到供电企业在业界的信誉的地位。企业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并充分联系政府部门,使各个主体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在用电管理中,各个环节都要狠抓落实,技术指导务必到位,风险风范务必规范,交流沟通必须充分。各个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避免权力的交叉重叠。有效全面地保障客户的供电安全,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地位。
1.2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管理必须达到的标准
做到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管理的每一环节都不出现安全隐患,每一环节出现的问题都及时修整,及时备案。对客户的用电安全方面需求要服务到位。保障供电设备的稳定运作,不因为供电公司内部设备等问题导致客户公司内部出现停电问题或是发生用电安全事故。
1.3对高危及重要客户进行供用电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2016年,自我国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管理的跨越性发展有目共睹可喜可贺,但是在一些方面所做的工作确实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出现一些会影响我国电力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生活的因素。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因为客户用电管理漏洞而造成的用电安全事故,损失惨重,给企业工作人员,客户企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供电公司要勇敢面对这些事故,除了要积极承担责任,尽力减少自身公司和客户公司的损失外,还应该及时反思问题的根源所在和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和漏洞,不断改进供用电系统,保障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尽力减少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可能性。
2 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管理的措施和手段
2.1构建并完善全面合理的供电风险防范体系
供电风险防范体系是保障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安全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一个完整全面多层次的供电风险防范体系应该包括风险定义与识别,客户方安全用电风险,供电方安全用电风险,系统风险,作业风险,人机物执行风险,管理风险,电网运行风险(电源设备等),还因该包括风险防控标准,风险辨析及评估,风险监管及控制,另外这些环节还应该息息相关,通过内部整治,外部督办,风险量化评估模型和能力培训达到各个环节之间的互通和交流。最后完成检查与审核。只有建立这种多层次,全面合理,互相关联的供用电风险防范体系,才能使高危及重要客户的供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2.2积极推进端侧规范化配电站的建设
用电安全事故不只是供用电企业一侧的问题,事实上,客户一侧的用电设备问题往往才是罪魁祸首。原因就在于客户这一方的用电管理疏忽和漏洞特别严重,用电设备老化等问题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供电企业要积极进行用电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整理。对用电不规范的客户企业单位进行安全用电管理培训和示范,以供电企业为中心,做好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和供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吸收经验,接受教训,以点带面,使科学合理的供用电安全管理体系覆盖整个电网领域。另外制度可以是一个有效地管理工具,这使得对客户方的设备以及管理体系等的监管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尽力减少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对客户运行期进行有效管理
要制定专门的客户运行期检查计划并付诸实施。至少要每四个月对高危及重要客户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在检查过程中,要派遣专业的技术监察人员深入客户用电部门内部仔细检查,并及时汇总报告,通知客户用电系统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早发现早治理。接下来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研究,对客户的用电安全系统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将评定结果告知客户,并协助客户做好整改工作。在客户做好整改工作之后要派遣技术人员前来复查,以确保用电安全隐患已经被彻底消除。若是遇到客户不配合的情况,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进行督促管理,对于拒绝整改的高危企业及时备案。另外,供电企业所派遣的技术人员应该协助高危及重要客户进行用电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使发生事故时不至于惊慌失措,造成更大的损失。在断电时也不至于因为没有预先的计划而耽误工作进度。并且要做好客户档案的更新工作,一旦客户迁址或是易主,要及时进行档案的更新,保证档案的随时可用性和时效性。
2.4进行高危及重要用户停电应急预案实地演练
首先要做好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政府部门对供电公司和电力客户进行监管,供电公司为电力客户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应该根据不同的客户企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停电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了公司的应急管理体系的结构和细化分工,工作的筹备,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等部分。可以通过各个结构图进行演示。在做好应急预案后,客户企业要进行预演工作,测试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根据预演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应急预案确实可行,确实有效。阻止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和衍生的火灾事故的发生。
2.5将业扩报装期管理落到实处
在签订客户供用电合同之前就要做好客户的审查工作。对客户的用电安全等级进行评定。严格把关供电方案在实施前要交于客户公司进行审核,并派遣技术人员针对供电方案与客户公司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协商,在细节上做好合作工作。在供用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随时检查施工过程,检查施工是否符合施工标准,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的不负责行为。在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工作,并通知客户,进入供电阶段。
2.6将主体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供电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风险评定部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风险评定部门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事故责任进行评定。将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归类汇总。各个部门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可互相推诿。而将主体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的前提是合理的供电安全管理体系。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和职责不能出现交叉重复或是疏漏的问题,不然在事故面前无法将责任落到实处。
3 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全过程安全管理取的功与过
3.1取得的成效
根据这些措施进行整改的企业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客户用电安全责任隐患进行了检查,消除了多处安全隐患,给用电安全提供了保障。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也做了一些改进,在用人,部门分工等方面都大有长进。
3.2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企业在意识形态上对用电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欠缺。并出现只顾使用不顾修整的情况。另外在供电公司企业内部也出现结构上的问题。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够明确,结构不够清晰,起不到互相监督的作用。在用电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客户公司在配合检查过程中也存在问题,一些企业出现拒绝检查或是拒绝整改的情况,都严重影响了用电安全管理的进度和效率。
3.3改进办法
加强供用电安全管理的宣传工作,在意识形态上重视起来。继续完善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结构,在组织形态上重视起来。另外政府应该更多的参与到用电安全管理中来,背景制度和法律是保障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工具。
4 结语
对高危及重要客户的供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步的改变都应该稳扎稳打,坚决杜绝形象工程。用电安全一直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用电安全事故也在社会上受到热议。而对高危及重要客户的供用电安全管理的完善不只是供电企业的责任,也是客户企业的责任,更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只有三方联手,互相沟通,才能保证用电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王崇华.高危及重要客户供用电全过程安全管理[J].管理观察,2014(34):103.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危险因素
引言
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燃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源。由于天然气具有质量轻、燃烧率高、清洁环保等优点,所以广泛运用于工业燃料、工艺生产、天然气化工工业、城市燃气尤其是居民生活的方面上。可以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天然气。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十个大型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预测可达四十至六十多万亿立方米。要想有效的利用这么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就需要通过有效途径来运送天然气。常用的运输方式有公路、铁路、水路等,但是由于天然气本身的性质比较特殊,且运送路途较长,所以管道运输是天然气运输最好的方式。
一、天然气的成分与性质
天然气的种类很多,有气田气、油田伴生气、凝析气田气、煤矿矿井气。气田气是从气井中开采出来的纯天然气;油田伴生气是随着石油被一起开采出来的;含有是有轻质馏分的天然气叫做凝析气田气;而煤矿矿井气则是从矿井下面的煤层中抽取出来的。
虽然天然气的种类很多,但性质是基本相同的。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气体,质量比空气要轻。它是一种气体混合物,其主要成分为甲烷。除了甲烷之外,天然气中还含有少量的烷烃、二氧化碳、氢、氮、硫化氢、水等。不同种类的天然气区别在于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同,含有硫化氢的天然气会带有臭鸡蛋味;油田气则带有着汽油味道。
天然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且含有硫化氢的天然气对人们的身体会有毒害。即使是无毒的天然气,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一氧化碳这种有毒气体。所以在使用和运送天然气时需要特别注意。
二、天然气运输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天然气在运输过程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为爆炸、火灾,而引起爆炸和火灾的原因多为密闭管道发生故障而泄漏天然气。泄漏的天然气一旦遇到明火则很容易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天然气管道会出现故障的原因如下:
(一)管道设计失误
在设计天然气运输管道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如果出现管道的强度不够、管架的跨度太大、管道材料选择不当、管道柔性不足、管道整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都会导致管道的设计不合格。按照不合格的方案去建设天然气管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天然气管道设计人员在工作时一定要谨慎认真、在进行仔细的实地考察的前提下,设计一套完善的天然气运输管道系统。
(二)施工质量不达标
有了谨慎完善的天然气运输管道运输方案,还需要质量过关的施工来把方案变为现实。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管道的使用寿命以及天然气的运输安全。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者是违规操作,天然气运输管道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障。所以天然气运输管道的施工人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谨慎认真的进行施工工作。
(三)管道老化失效
任何事物都有着一定的使用寿命,天然气运输管道也是一样。在管道铺设的时候,难免会对管道进行打孔和焊接等操作。天然气运输管道使用时间久了之后,这些部位会出现裂纹,并且裂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展。所以对于天然气管道的使用年限,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牢记并及时维护。
(四)管道遭受腐蚀
天然气管道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腐蚀,腐蚀的原因大致为水合物腐蚀、杂散电流干扰腐蚀、土壤腐蚀、应力腐蚀几种。水合物腐蚀是由于未脱水的天然气在进入干线运输管道时,析出的液态水会加剧管道的腐蚀。如果天然气中还包含有硫化氢或者二氧化碳的话,这种腐蚀会更加严重。杂散电流干扰腐蚀是指来自直流接地系统的直流杂散电流给管道带来的腐蚀。管道是钢制的,直流杂散电流会对其造局部腐蚀,最终形成管道穿孔。管道是埋在土壤中的,土壤中的盐分、水分会对管道造成一定的腐蚀。应力腐蚀则是指由于在拉应力和特定的介质共同作用下,金属以及金属合金发生腐蚀开裂。由于这种腐蚀开裂是突发性的,所以很容易引发爆炸火灾等事故。
(五)人为破坏
冬季的时候由于天气严寒,部分不法分子会在天然气运输管道上打孔盗气。这种行为不但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给天然气运输管道带来的损害也是十分严重的。不但给天然气管道维修带来了麻烦,更会导致使用天然气的生产企业瘫痪,这种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三、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
由上文可以看出,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随着天然气使用的普及、天然气管道的迅速发展,天然气管道的完整性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不管是新建的天然气管道还是已经使用多年的天然气管道,都需要建立起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
天然气管道完整性是指天然气管道一直处于安全可靠的服役状态,这包括管道物理和功能的完整、管道一直处于受控状态,运营商积极对管道进行检修维护。天然气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就是要保障天然气管道的完整性,需要对所有影响管道完整性的因素进行管理。
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的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管道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及流程。在确定了计划可行之后还需要进行风险分析,从而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营。由于天然气管道的风险因素很多,且很多因素都不稳定,所以风险分析不但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铺设管道时需要从原材料的选取开始严格把关,杜绝施工失误以及违规,力求把人为原因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以及投入使用的管道,需要定期的检查以及维护。除此之外对管道进行完整性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完整性评价可以衡量完整性管理的效果,改善其中的不足。对于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相关部门需要对其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完善专业知识以及普及新科技。让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总结
天然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天然气的运输安全十分重要。由于天然气易燃易爆的特点,在天然气的使用和运输中要十分注意安全性。天然气主要通过管道运输,所以对于天然气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十分有必要。但是我国的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尚且处于发展阶段,需要相关专家和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从点滴做起,确保天然气管道始终安全可靠,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郑津洋,马夏康,尹谢平.长输管道安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严大凡,张劲军.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油气储运工程.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3]王显政.安全评价.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国际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管理;维护保养
随着国际公路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各种施工机械在公路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施工单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在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工期、节省人力资源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公路施工工程机械设备规范管理与维护保养,预防较大机械事故的发生,就显现的越来越重要。
1机械设备选型
在工程项目确定后,机械设备选型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体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影响到项目的盈亏。项目实施初期,机械设备管理人员需对工程所在国的环境气候、人文地理条件、相关法律规定、施工机械市场、具体施工地点的交通、地质条件等施工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研究,再根据工程整体技术方案及工程进度计划,确定工程所需机械设备的种类、型号、数量,确定选型并分批采购。
2公路工程施工机械的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正确地掌握设备的实际使用状况,妥善地保管机械运行记录,并对记录进行整理和统计,作出理论分析,才能总结出机械管理的科学方法,在机械管理工作中,操作人员的培训、机械的维修管理、配件的供应管理、仓库管理,每一项工作都十分重要,都应做好规划,进行统筹安排。
2.1人员培训
国际工程受人工成本及工程所在国的法律规定的用工制度的制约,不可能从国内大批输出技工,所以,大量使用当地员工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当地员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较低,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
2.1.1理论培训:结合工程所在国的相关法律对当地员工进行安全、环保与职业健康知识的学习教育,并对当地雇工进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教育。
2.1.2实际操作培训:根据当地员工所要操作的机型,有针对性的进行操作规程、实际操作、日常维护保养技能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不予聘用。
培训邀请当地劳动局的官员参与和监督整个培训过程,指导中方企业与培训考试合格者签订劳务合同,避免今后不必要的劳务纠纷。通过培训提高当地员工的机械操作和维护保养的技能,及对中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以适应中方企业的管理。
2.2机械的基础管理
对基础资料应按不同工作性质、类别、级别等分别归类、建帐和归档,对相关资料如固定资产台账、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包括原始机械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表、运转记录、维修记录、技术改造资料,机械的基础资料、技术档案都应跟随机械妥善保管,直至工程结束。按照机械全过程管理的阶段性,机械的技术档案管理分为三部分内容:使用前、使用中及停用封存。且应采取一机一档的原则,做到账、物、卡三者相符。并将相关资料翻译为中、英、法三种文字,避免当地员工因不认识中文而无法正常工作。
2.3加强机械设备的单机绩效考核。如油料使用、维修换件、月完好率、日工作量、台班成本与利润的核算等。通过考核的积极作用,降低成本,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4机械使用必须执行“定人、定机、定岗、定责”的四定原则,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岗前培训制度,主要机械实行专机专人制,多人操作的机械实行机长负责制。大型专用机械由中方技工操作,不得使用当地雇工操作。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维修规范、安全规程和技术要求合理使用,不得超负荷和带病作业。多班作业时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填写交接记录。
2.5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机械操作人员持续培训,随着施工机械的不断发展,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业务培训,才能适应新设备的要求,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定编定机、专人专机,确保机械管理人员和机械操作人员的相对稳定。同时也要大力培养操作人员能操作会修理、一专多能,教育操作人员要珍惜工作岗位,使其增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2.6机械设备的更新,现代化的机械施工与管理,是在保证工期、工程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设备的更新是为了消除机械有形磨损,性能明显下降的机械设备,使用效能更高、性能更完善的设备来替换旧设备。
3公路工程机械施工特点及维修保养的必要性
公路工程机械大都在泥沙、砾石、雨水和风沙等恶劣环境中作业,为赶工期突击性施工现象较普遍,机件工作的条件差,其机械性能比其他工作状况下的机械性能下降幅度增大,零件间的配合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磨损、锈蚀及结垢等现象,各连接件配合性质、零件间相互位置关系和机构工作协调性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其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下降,甚至引起机械事故,因此要对公路工程机械进行日常保养、定期保养。
4公路工程机械保养的内容与要求
机械维护保养工作必须贯彻“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相结合,正确处理使用、保养和修理的关系,克服“以修代养”的思想,把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工程机械保养以“、调整、紧固、防腐”为主要内容,按不同需求分等级进行保养。
4.1日常保养。日常保养的目的主要是维持机械的机容和机况,使机械经常处于完整和完好的状况,以保证正常运行。日常保养以清洁、补给(水、油等)和安全检视为中心。由机械操作人员在每日出机前,行驶中和收机后进行,具体保养内容按照机械的操作、使用和保养规程进行。
4.2一级保养。一级保养除日常保养作业外,以清洁、、紧固为中心内容,并消除机械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出现的某些薄弱环节,尤其要检查有关制动、转向、灯光信号等安全部件,主要内容包括各总成和连接件的紧固,主要总成件和部件的以及在外部检查发现的一些必要的调整作业。这些作业由专业维修工负责进行,机械操作人员参与。
4.3二级保养。二级保养作业除进行一级养护作业外,以检查调整为中心,对机械进行较深入的技术状况检查和调整,根据机械操作人员反映的情况和经过技术状况诊断,确定维修项目,及时排除潜在故障。
4.4三级保养。结合二级保养作业,以消除隐患为中心,对总成件检修,改善机械技术状况,以延长中修及大修周期。
5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在国际工程施工机械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经验,并针对国际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所在国的地理、人文环境的特性,制定和完善出更多、更新、更科学的管理模式,及适合施工现场机械作业的管理办法,对提高机械设备工作效率,延长机械使用寿命,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庆宇.影响公路施工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5(06) .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运行维护 问题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30-01
前言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采集、处理和实时监控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实现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计量异常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用电分析管理、相关信息、分布式能源监控、智能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功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电力营销的指导意见和要求,是为了建设全覆盖、全采集、全预付费的用户用电信息系统。目前,我国各大电网公司正在积极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逐步提高,但是系统技术尚显稚嫩,不够稳定,再加上管理不到位,导致该系统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不够完善,难以提高抄收成功率,因此我们需要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所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展开分析。
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概况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由营销业务应用、负控管理、营销稽查监控、供电电压自动采集、关口电能量管理、线损分析、计量中心生产调度平台和用户互动服务平台这八个部分组成。多元化的信息采集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全面、优质的服务,同时加强了电力公司的监控。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有不同的层次,其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主站层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中心,其主要功能在于传输、处理和应用相关数据,保证系统的运行安全,此外,主站层可以和其他系统交换、集成数据;通信层连接主站层和设备层,一般情况下,通信层采用运程传输和本地数据采集两种通信方式,其功能是维持通信,实现终端通信;电能表、采集终端和集中器属于设备层,集中器接受电能表传输的信息,利用通信层将信息传送给主站层。
二、当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当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上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技术不成熟
结合实践来看,我国各省市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投资建设、管理和维护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各地区之间无法实现信息互通。此外,同一地区的不同通信方案,导致建设方案和供电过程难以实现兼容。例如,当改革电费缴费方案处于试运行阶段时,城市和农村电费缴费标准不一样,那么对于城市的用电监控和农村的用电监控是存在区别的,而且两者的用电信息难以实现互通,电网公司只能将城市和农村的用电情况分开处理,那么这对于日后的管理和维护是非常不利的。
2. 运行维护不到位导致机器故障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完成安装和调度后,就进入了实际运行状态,运行的关键在于维持其稳定性,日常维护是保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首先,维护要选择恰当的试点位置,从小范围扩大到更广的范围,试点成功才能推广;其次,需要做好对电能表的轮换和现场维护工作,电能表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电能表需要更换,但是不少电网公司没有投入相关人员和精力解决电能表更换的问题;最后,维护之前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预测,导致大量设备和线路遭受破坏甚至被盗。运行维护工作没做好直接导致机器无法正常运行,长期如此,机器故障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在用户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中电能表、集中器、RS485总表以及主站总会出现故障问题。电能表方面的问题为表计黑屏、显示负数电量但表计没有断电、表计无法正常记录数据、插卡无效等;集中器的常见问题为指示灯不显示、无法连接网络、无法连接主站、信号强度不稳定;RS485总表的常见问题为上送负荷数据无效、无法与总表通信;主站的常见问题为无法与集中器保持正常通信、无法接发数据、无法导出报表、终端数据入不了数据库等。
3. 缺乏严格的工作条例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涉及电网公司、业主、承包商等不同单位组织,各方均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没有遵守相关工作条例,导致工作中意见不统一,拖慢了建设的进度,甚至无法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加强电力信息采集本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管理对策
电力信息采集系统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关乎电网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名誉,因此,面对一系列的问题,电网公司需要做好管理工作,早日解决上述问题。
1.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属于专业的电力行业,无论是建设,还是运维,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完成全部工作,还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方可保证该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首先,选择专业人员参与建设工作,在建设前进行专业考核,选出最优秀、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执行建设任务;其次,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寻求最专业的解决方法,从建设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水平;最后,项目负责人、监理人和施工单位负责人要加强交流,实施专业的管理方案,督促建设人员。
2. 建立完善的运维队伍,强化运维管理
电力信息采集是一个非常复杂、技术性强、难运维的系统,需要专业的运维队伍,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首先,选择专业、负责、细心的运维人员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制定合理、全面的运维管理条例,对工作人员的运维工作起到监督和约
束作用;最后,管理过程中建立适当的奖励制度,运维工作是枯燥、专业、高强度的,适当的奖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机器故障通常是由于机器在运行中出现不合理的操作和缺乏定期、有效的维护,因此,建立完善的运维队伍可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行,提高机器的运行质量。
3. 明确各方工作职责,平衡各方利益
电力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涉及多个单位,各个单位之间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忽视了系统质量。为了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各方以大局为重,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协调利益关系。首先,系统建设之前制定工作条例,划分各方的工作内容,如施工方要勘察现场、业主要提出合理的建设要求等;其次,在建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不应该互相推诿,逃避责任,而是根据相关条例,按照相关规定,各方解决自身问题,对于建设中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各方加强沟通与交流,协商解决;最后,系统建设完毕后,
电网公司要进行抽检和试点,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建设管理单位要做好验收工作,检查工程质量,施工单位需要核对工程量,核查现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广大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同时为电网公司的营销、管理提供保障。尽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建设、运行和维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会不断总结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更多更好的对策,逐渐提高该系统的工作效率,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希望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条例和专业的技术队伍,为用户提供全面化的服务,推进电网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一佳. 试论加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及管理对策分析[J]. 科技风, 2014(20):265-265.
[2]夏蕾. 简议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中的维护管理措施[J]. 移动信息, 2015(12):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