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社交网站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网站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交网站特点

第1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国外

近年来继Facebook后出现了很多社交网站,国外学者们纷纷对这些社交网站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分为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但是与改变用户的认知相比,改变行为更容易减少使用社交网站产生的消极影响。所以文章主要从行为方面分析国外社交网站。

一、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前因变量

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前因变量有用户的性格、情绪和动机。Facebook用户倾向于更外向、自恋和社会孤独。其余的性格特征(社会比较导向,自尊,自我不确定,自我意识)影响个体在Facebook上的社会比较行为频率 。除了抑郁,孤独和焦虑情绪与社交网站使用有关系。体验到高水平孤独的个体与Facebook没有太多的情感联系,但是他们的确使用Facebook作为与其他人联系的一种资源。焦虑的个体使用Facebook,既预示着他们与Facebook有情感联系,也预示着他们使用Facebook作为与其他人联系的一种资源 。快乐体验和有用性对于社交网站上的个人信息自我揭示有积极影响 。

二、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结果变量

社交网站使用行为的结果变量有用户的自尊、自恋、情绪等。社交网站的活动帮助个体积极发展。在自尊水平上,社交网站的使用会导致积极的自我评价;在自恋水平上,不同的社交网站对用户自恋水平有不一样的影响 。在Facebook上长时间进行社会比较的个体,更容易认为其他人更快乐,且更加不同意生活是公平的 。自我揭示水平高的个体对于Facebook的满意水平也越高 。与真实生活相比,个体在Facebook对于消极情绪更倾向表现积极和表现更好的心理幸福感 。对于高社会焦虑人群,Facebook社会支持解释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显著增多 。那些在过去两个星期使用社交网站越多的个体,他们的生活满意水平在两个星期后明显下降 。

三、使用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和国籍。年纪大的人更喜欢通过社交网站从事家庭活动 。女性在社交网站上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于男性 。美国大学生比韩国大学生在网络构建中更宽容 。社会学特征包括身份、文化和年份。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主要为了娱乐,而无家可归的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站主要为了交流 。在社交网站上集体主义文化和内向的个体与其他个体比较,他们揭示最不真实和与关注者最相关的信息 。2006年到2009年,青少年在My Space. com的揭示公共可得个人信息内容的本质有显著变化,且青少年在他们分享内容和与谁分享上有越来越挑剔和谨慎的趋势 。

四、结论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首先,近几年,社交网站的因果关系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到他们在社交网站方面的研究不同。中国现在的社交网站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移动社交网站的使用。因此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学者们有必要研究社交网站与用户的关系。其次,社交网站本身的特点使到国内学者们对它的研究困难重重。社交网站不同于学者们以往研究的某种心理和行为,它是作为一种产品出现的。所以学者们在研究社交网站时,应该注意社交网站使用对象的选择。最后,虽然国内社交网站出现时间不长,但是它在用户中产生了种种不良结果,例如不法分子利用社交网站行骗,用户信息被泄露等。相反,国外成功地避免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健康和诚信的网络环境,学者们要努力发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Lee,S.Y.How do people compare themselves with others on social network sites?:The case of Facebook[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2).

[2]Russell,B.C.,Randall,E.O.,Brian,K.M.,&Crystal,D.O.Loneliness,anxiousness,and substance use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

[3]Jelenchick,L.A.,Eickhoff,J.C.,&Moreno,M.A."Facebook Depressi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 Use and Depression in Older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3,(52).

[4]Gentile,B.,Twenge,J.M.,Freeman,E.C.,et al.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on positive self-view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

[5]Chou,H.T.G.,&Edge, N.'They Are Happier and Having Better Lives than I Am': The Impact of Using Facebook on Perceptions of Others' Lives[J].CyberPsychology,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 2012,15(2).

[6]Whitney, P. S.,&Kirsten,T.L.B.Self-disclosure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Facebook[J].Com- 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2).

[7]Qiu, L.,Lin,H.,Leung,A.K.,et al.Putting Their Best Foot Forward: Emotional Disclosure on Facebook[J].CyberPsychology,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2012,15(10).

[8]Indian,M.,Grieve,R.When Facebook is easier than face-to-face:Social support derived from Facebook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4,(59).

[9]Kross,E.,Verduyn,P.,Demiralp,E.,et al.Facebook Use Predicts Declines i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s[J].PLoS ONE,2013,8(8).

[10]Andrew,F.T.M.&Jeong,H.S.Who does what on Facebook? Age, sex, and relationship status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

[11]Moore K.,&McElroy J.C.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Facebook usage,wall postings,and regre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

[12]Kim,Y., Sohn,D.,Choi,S.M.Cultural difference in motivations for using social network sit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1, 27(1).

[13]Rosanna,E.G.,Nicole,L.M.,&David,E.P.The homeless use Facebook?!Similarities of social network us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homeless young adult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3,29(1).

[14]Chen,B.&Marcus,J.Students' self-presentation on Facebook: 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self-construal factor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

第2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站;广告;人文关怀;人人网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42-03

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人际交往模式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交网站的出现使得从人机对话变为人联网,从虚拟世界的交流变为线上线下联通交流,这种深刻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国外社交网站鼻祖Facebook试水之后,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交流需要,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商业效益。从国外的Myspace,到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以及基于国内最大聊天工具QQ平台的QQ空间,都拥有巨大的用户群,而这样巨大的商机人人网早已察觉到。因此它抓住有利的市场条件,将广告投放在网站之中。人人网利用用户对网站的依赖性,加强广告对用户的影响,与传统广告相比,社交网站的广告更强调双向的互动式传播,注重用户反馈信息;同时,发挥用户主观能动性和个性,通过用户本身来创造广告价值,而非网站本身。这就是社交网站广告人文关怀的基本特点。

一、人文关怀的定义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起源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人文关怀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涵义:一是除了注重人的物质存在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内容;二是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主导地位;三是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四是尊重人的主体性;五是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六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

西方人文思想中强调以人为本,在当今的社会中,运用广泛。特别当下强调和谐社会发展,更加离不开对人文关怀的真正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以“神”为核心,不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尊崇以命理、宿命论的思想为主导,而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事在人为”,强调人对社会、世界的推动作用。当然这是宏观层面上的。具体来看,在平时我们为人处事中、人际交流时,都讲求与人和睦相处、讲求“温情”。“互助”、“爱心”、“和谐”这些经常听到的词汇也正是体现了人文关怀。总之,人文关怀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讲,都要求把“人”放在第一位。

二、社交网站人文关怀广告的具体表现——以人人网为例

社交网站(SNS)广告的发展,越来越体现着人本思想,将人放在第一位,将用户感受作为主导,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互动式传播、植入性广告、软广告形式的成功进入,使得社交网络变得更加人性化。

社交网站(SNS)广告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指的是社交网站的广告充分尊重用户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即对用户在广告传播过程中地位的充分尊重,注重发挥用户的个性,强调用户在网站中的自我表现和个人价值。具体表现为将广告融入网站内容,让用户自觉选择和接触广告;利用互动式传播,使用户对广告的感官体验强度加大和体验加深,使用户主动、积极参与互动,且互动效果较高。另外,对广告或者网站的黏度也较一般门户网站高。

社交网站(SNS)广告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现着人文关怀,下面本文将以人人网为例,通过其所具有的各类组件中与广告相关的内容,阐述社交网站(SNS)广告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一)游戏应用中内容元素与广告的深度结合

就目前来看,国内各大社交网站的游戏应用非常多,因此植入广告也普遍存在,以人人网为例,2009年在开心农场中对于“乐事薯片”的植入、2010年在阳光牧场中植入“纯果乐”果汁广告,都带来了不错的广告效果。

那么它的人文关怀体现在何处?笔者认为,在游戏应用中,人人网通过将广告与游戏中的内容相融合,让用户把接收广告、阅读广告或者了解广告作为游戏娱乐的一部分。

在游戏内容上的“无缝”对接,是广告主对用户能够在游戏中以较高效率接触广告的关键。广告植入游戏内容前,必须找到与游戏内容类似点或者符合广告产品特征的切入点,才能让植入式广告有良好的执行力。例如,“纯果乐”果汁广告与阳光牧场的结合就是果汁来源于水果,而用户在阳光牧场中可以通过种植“纯果乐”的水果,获得虚拟果汁。游戏内容与广告的深度结合,是植入式广告的最大特点。

(二)游戏应用注重用户的感官体验

用户的感官体验是广告执行力的重要体现,社交网的广告人文关怀加强了用户对游戏的每一步操作中所蕴含的广告体验的高度自觉性和黏度。

游戏应用中的植入式广告可以说是社交网站(SNS)广告人文关怀的典型代表,它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摆在了第一位,一切都由用户自觉、自主感受,因此,其获得的广告效果较其他形式广告更加突出。

社交网站的广告并没有刻意向用户宣传产品具有哪些优点,而是利用用户的自觉体验,这样比传统的宣传方法来得更为深刻。人人网在开心农场植入“乐事”薯片的广告,其注重用户的感官体验就体现在让用户通过“虚拟劳动”来体验“乐事”薯片的天然土豆,用户通过这样的体验之后,会产生对“乐事”薯片纯天然、美味等,甚至无化学农药残留的感触,用户在娱乐的同时,也对该品牌形成了良好印象。

第3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1 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信息特点

1) 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以特定的专题领域为目标,发挥专业化特点,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2) 社交网络信息中80%是非结构化数据,即:各种格式的文本、图片、XML、HTML、各类报表、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3) 社交网络中的节点往往代表多种不同类型的实体、不同类型的实体之间存在的关系类型不同,即“多模”性;4) 不同社交网站的信息存在异质性[1,3-4]。

本体(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2]。针对垂直细分社交网络信息特点,引入专业领域的本体,通过提供机器可理解的信息,规范信息的建模与存储,并为社交网站中的信息共享及网站间的协作提供帮助。

2 音乐论坛社交网站信息建模与存储

垂直细分社交网络的领域特征强,以音乐论坛类社交网站为例,如:百事高音乐论坛(http://bbs.besgold.com)现有会员118万人,分论坛、群组、家园、上传等板块;清风音乐论坛(http://bbs.breezecn.com)有会员52万多人,有音乐交流、朋友圈等板块。这些在线音乐论坛具有明显垂直细分社交网络的特征:主题单一、音乐价值链完整、专业性强、活跃会员的关系稳定。因此,建立音乐论坛社会网络信息的本体OMSN(Ontology for Music Social Network)[5],通过恰当定义论坛用户以及各个主题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设计易于存储的数据模型。

2.1 信息特征分析

音乐论坛中形成主题社会网络和会员(用户)社会网络。1) 会员(用户)社会网络蕴含着具有相近兴趣爱好的用户群体,可用RDF三元组表示:(member A,member B,relation Value),含义是:“member B”回复或者引用“member A”的次数是“relation Value”;如需要用户的权威度,可通过记录出度、入度,再结合精华、威望、级别值等表示。2) 论坛中的关键用户是论坛中影响力大的会员,关键用户发起的话题或者关键用户关注的主题一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往往会引起论坛其他会员的共鸣。通过主题社会网络分析可通过找寻关键用户发现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时下热点主题群。

2.2 音乐本体设计

FOAF(Friend-of-a-Friend)和SIOC(Semantically-Interlinked Online Communities)是使用广泛的本体框架,具有共享应用的基础。可借助这些本体进行音乐论坛中用户信息的建模。采用FOAF本体描述论坛中人的概貌信息,SIOC本体分两部分:一是记录论坛内容;二是记录FOAF等词汇间的映射关系。部分本体词汇如表2所示,音乐论坛的本体结构如图3所示[5]。

2.3 信息存储设计

使用关系数据库存储OMSN本体,如表2,表3所示。

3 结束语

本体可表示网络间需要共享的计算机可读的信息,通过建立共享的垂直细分社交网络本体可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完成共享信息的建模存储。通过设计的OMSN本体,完成音乐论坛类社交网站中部分信息建模及存储,但对于社交网站中动态变化信息(如:在线用户的变迁、信息的更新等)的处理还不完善,这将是下一步需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Mining. Washington USA: IEEE Computer Society,2009:47-52.

. Proceeding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China: IEEE Computer Society,2010:95-99.

.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10,35(3):383-413.

第4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互联网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日渐成熟,但其潜力依然不能被准确估计,各种新经济形态与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不断涌现。2008年时社交网站与视频网站还被排除在主流互联网广告媒体之外,但现已登堂入室。以Facebook、人人网(原名校内网)为代表,实名社交网站以其与社会极高的相关性而拥有其他互联网媒体不可比拟的“真实”优势。如何更好地运营、应用这一平台是本文研究的课题重点。

从0到3.5亿用户,Facebook用了6年时间;创立至今s年的人人网,用户数量虽然还不能以亿计算,但成长迅速,过亿只是时间问题。两个网站的成功被归结于其实名注册方式,真实的社交圈子造成了极高的用户黏度。在这个媒体上,广告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等待用户阅读或播放于电视干扰用户的视听体验,用户可以方便精确地找到想要的信息,广告主可以精确选择受众,这里的精准是双向的,从而造就了一个极为方便于精准营销的平台。

但是,对于运营这一平台的商业模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Facebook2007年开始运营一个在线广告平台,它允许用户以文字与图片的方式向Facebook全体或某一范围用户竞价付费广告。运营两年多来,平台为公司带来了期望中的利润。人人网同样开通了广告平台,并且于2009年末开通了人人爱购购物频道,它允许用户无缝链接到购物网站,可以实时与好友分享购物资讯。

经过WEB2.0的几年发展,SNS被认为是互联网下一阶段的必然趋势。wEB2.0时代是以博客为中心的时代,它使所有人都有了发言权,对促进用户创造、分享内容起到了极大作用。现在,内容已经不是制约发展的问题,我们恰恰可能正在面对内容过剩的问题。整合内容,更精确的内容服务将是下一阶段的一个方向。在实名社交网站营销层面上,只要提供了便捷分享平台,用户很愿意和朋友分享购物体验,海量购物资讯可以为广告主提供的便是可靠的用户行为监测报告,从而广告主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质量的服务,这就形成了一良性循环,产生一个赢利点。

宏观层面,虽然2009年世界经济依然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影响,但有赖于宏观经济的向好表现,全球互联网广告行业的跌幅收窄,可以认为已经触底。中国互联网广告更是逆势继续保持迅猛增长,呈现21.2%增速,市场规模达206.1亿元。网络购物方面,中国网络购物交易总额连续第五年实现翻番,增长110.2%,达到5766亿元。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实名社交网站发展电子商务,试验、实施更有效的营销手段提供了机遇。

从行业发展状况到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对SNS社交网站来说都到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探索其新运营模式有了市场的强大依托。作为掌控大量实名信息资源的社交站点运营企业,如何更加合理的在电子商务上有所作为,在不影响用户体验、保证用户粘性前提下取得不错收益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实名社交网站的商业基础分析

作为少有的与世界基本同步的产业,中国互联网产业有着发达国家同行们无法相比的优势。实体经济发展迅猛,各行业年增长率均居高不下。2009年,国家经济形势在面临外需与内需均不振的严峻形势下,依靠强有力的政府经济刺激政策依然保有8%以上的增长。网络化、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互联网产业只会发展得比实体经济更为迅速。电子商务作为多数企业的一个现实需求,正是新经济企业家们有所作为的一片无主之地。实名社交网站已经具备以下电子商务优势。

第一:广阔的用户群

Facebook的全球用户虽然已经超过了4亿,但其用户数量依然无法与Google匹敌。并且,人人网、开心网等国内网站的用户数量同样无法与搜索巨头百度媲美。相对于门户网站,社交网站依然不占有多少优势。但是,社交网站有个其他网站无法相提并论的优势,那就是用户忠诚度与用户粘性。紧密的关系圈子,大量的网页游戏应用,保证了实名社交网站的用户在线时间长度远远超过其他网站,而这正是他们想要追求却不能实现的。营销活动中,引起兴趣是起始的第—步,也是最难跨出的—步。在实名社交网站中,商家不用再费尽心思去构想吸引眼球的广告,熟人的—句话胜过商家的千言万语。信息极易传播的新特点,使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等关乎口碑的各个方面成为产品成功的重中之重。

第二:逐渐丰富的电子商务资源

中国电子商务腾飞的标志性事件是ebay与淘宝的大战。作为国际网购巨头的ebay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中国遭遇如此大的失败,今天,中国年网购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淘宝占据着半壁江山,腾讯、当当网、卓越网等其他网站分食剩下的份额,互联网商品交易总额已经占有国民商品交易额的3%,且增长速度达到了~年翻一番的程度。如此丰富的资源,是实名社交网站与电子商务网站合作的坚实基础。

第三: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完善

可能谁也不能想到,不到十年的时间,支付宝可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2009年,支付宝提供了超过6000亿元的金融服务,占有互联网金融服务近70%的份额。在银行自有网上银行体系存在各种不便的时期,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得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今天,代缴电话费、水电费、煤气费等功能是第三方互联网金融服务商正在进行的又一次以人为本的实践。国内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仅为20.9%,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为40.5%,互联网金融服务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第5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SNS+网页游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 N IC的《2010年中国网页游戏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国内网页游戏的用户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05亿,其中,中国社交网页游戏用户达9209万,占整体网页游戏用户的77.1%。通过CN N IC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社交网站没有社交类网页游戏的功能和内容,27.4%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社交网站服务,45%的用户表示可能会不使用社交网站服务。由此可见网页游戏在SN S网站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 C E 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刘东明认为,游戏已经成为S N S的一条重要生命线。

有业内人士分析,SN S与社交类网页游戏的结合为用户提供了娱乐和社交价值,更有助于增强社交网站对用户的黏性,“SN S+网页游戏”今后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易观国际分析说,随着SN S网站向平台应用成功过渡,网页游戏将成为重要的变现渠道,也将成为SN S行业2010年的营收重点。但实现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做好两者的融合以及游戏的不断创新。

SNS+电子商务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陈信祥认为,SN S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成为今后的一个方向。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网上交易已成为一种趋势。而SN S开展电子商务的有着天然优势,其本身作为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社交网络和人气,将更有利于开展电子商务。尤其是细分的S N S社区,将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能充分挖掘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

腾讯拍拍网总经理刘春宁也表示,社区需要电子商务形成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如何利用分成模式为网站带来新的增长点,将成为S N S社区新盈利模式的研究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很多SN S网站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今年5月份,开心网向第三方开放平台,引入了特价机票查询、电影票购买、团购等第三方实用组件,与第三方进行盈利分成。6月底,千橡集团也借助旗下校内网的关系平台,推出了团购平台糯米网。有分析师认为“电子商务+SN S”将有可能成为SN S网站的下一个掘金点。

但陈信祥表示,SNS与电子商务结合要获得成功的话,SN S企业应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分析客户的取向,成为主导者。

SNS+手机终端

北京软银赛富投资有限公司的分析师李佳认为,今后社区与手机终端相结合应该成为一个趋势,这将带来SN S网站新的盈利点。

她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3G资费的下降,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成为热点。可以将SN S在P C上的内容搬到手机中来,这让SN S变得更加的随心所欲,对用户来说,也更快捷更方便。

北极光创投总经理姜皓天也从投资者的角度表示,手机SN S将成为适合创业的新天地,做出适合用户的产品,然后把用户与互联网融合,这样的SN S将会有大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外的Facebook和T w itter等社交网站都意识到了这个趋势,并开发出相应的手机客户终端,数据显示,这两家网站中1/3左右的用户均为移动用户。国内的S N S网站也在行动,开心网副总裁郭巍表示,用手机上开心网是他们必定要做的项目。腾讯无线执行副总裁刘成敏在今年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也表示,腾讯正在实现SNS社区向移动互联网上的转移,未来会进一步加强用户通过手机访问腾讯S N S社区的体验度,以此来增强腾讯与用户之间的黏合性。

泛关系链营销

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社交网络市场收入为3 .87亿元,同比增长47.7%。目前,SN S网站的核心盈利模式主要聚焦在页面广告、植入广告、品牌主页/空间、虚拟物品、公关活动等方面,而未来网页游戏、电信增值、电子商务等将成为新增长点。

就此,腾讯提出了泛关系链营销的概念,腾讯网媒产品部助理总经理刘曜认为,国内S N S行业到了告别纯粹的“游戏制胜”,回归社交本质的时候了。这也意味着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营销将是未来SN S发展的方向,也是SN S盈利的核心出路。

第6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Make your site social.”当下这句话,对很多中小网站都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当最近一年来,国内主要社交网站、微博等纷纷推出开放平台之后,针对中小网站的社会化登录开放就像春日里解冻的河水,迎来盎然生气与活力。

一时之间,众多网站和服务都不再需要新用户注册,只需要使用现有的如微博、QQ、人人网等账号就能轻松登录。这就是社会化登录,也叫社交登录。

社会化登录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对中小网站而言,这是如何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与广大社交网络完好对接,如何在社会化时代中赢得长远生存的现实问题,接入社交网络将给其带来流量、用户资源,并让自身站点得到更有效的推广;对用户而言,省去了注册账号的操作成本,以及后续记忆各网站账号、密码的成本;对开放平台而言,则是扩张势力和比拼影响力的绝好机会,并且通过五花八门的中小网站汲取了丰富的优质内容。

据了解,目前在国外许多网站都争相使用Facebook Connect,大都希望将自己用户与Facebook账户相关联,从Facebook拿到用户数据,或让用户把本站的信息向Facebook发送,利用Facebook的巨大社交网络作传播。

国外社交媒体平台研究公司新近的季度社交媒体登录和社交分享趋势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Facebook在社会化登录中占据了39%的比例,Google有30%,Yahoo和Twitter则分别以12%和8%的比例紧随其后。社交分享、第三方登录服务提供商Gigya也公开表示,在各种第三方网站中,除第三方新闻网站,使用Facebook账户登录的用户数量均位居榜首,远超使用谷歌、Twitter和雅虎账户登录的用户数量。但Facebook的登录优势也绝非坚不可摧,它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稍不留神便可能被竞争对手撼动。

来自Blue Research的调查显示了用户的社会化登录需求: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中,当他们遇到一个只有注册登录后才能访问的网站时,75%的网络用户会选择离开。另外,在能够忍受必须注册登录才能访问新网站的网络用户中,76%表示会填写虚假个人信息或者是不完整的信息,并且,当他们再次登录这样网站而忘记密码时,45%的用户表示会选择离开,而不会去重新找回密码。三分之二的调查用户表示希望网站能够提供“社会化登录”,比如通过技术手段使得用户可以使用微软Live账户登录,为其使用网站提供很大的便利性。

但同时,中小网站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交开放平台之时,也有手足无措之处。据了解,整合不同开放平台的社会化登录插件是件让广大中小网站头痛的事,因为每家开放平台都使用不同的协议比如OpenID、OAuth以及混合的技术体系。结果,对社会化登录的编码往往花费了中小网站大量时间投入,而且还要随着这些网络的改变而不断调整。

因此,在国外便衍生出如JanRain的第三方社会化登录服务商。JanRain,在推广OpenID方面起步很早,并准备将企业网络环境下的在线账户认证系统发展成为一个商业模式。目前,该公司的账号认证系统已经用于全球17万家网站,其中包括环球唱片、百代唱片、福克斯新闻网站等。在国内,灯鹭则是第一家开展类似模式的第三方社会化登录公司。由于专业的社会化登录由站长来自行开发并非明智之举,于是中小网站站长转而采用第三方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

平台方影响力之争

今年以来,各大开放平台账号登录接踵推出。4月,腾讯对外宣布QQ登录功能申请向第三方网站完全开放,只要登录腾讯社区开放平台填写网站资料便可以立即获取QQ登录相关的key和ID,无需等待审核。通过“QQ登录”,用户能使用QQ账号一键登录接入网站,借助庞大的QQ用户群,给第三方网站带来更多新用户。已登录用户还可以将在第三方网站、分享的信息即时同步到QQ空间,使网站内容通过好友关系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从而提升网站的访问量和用户数。

MSN去年10月试运行、今年4月下旬正式推出开放平台服务“MSN连接”,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开放接口。其中一号通行网络,让用户用MSN账号登录微软授权连接的平台网站;用户在合作网络的任何更新,会同步在MSN社交面板。当然,背后暗藏MSN扩大影响范围的动因,如将MSN植入到第三方合作伙伴页面,用户可直接在合作伙伴页面上聊天,与合作网站共同增加用户黏性,其实也是让MSN深度渗透到广大合作伙伴,试图影响合作网站所覆盖的领域。

7月,基于OAuth2.0授权协议的百度连接开放平台问世,向所有第三方开放了百度的账号体系、好友关系链以及相关产品线的核心数据接口。第三方网站可通过该平台,让用户用百度账号登录自己的网站,而百度应用开放平台的开发者还可以在其IFrame应用中获取百度登录用户的基本资料和好友关系等数据。人人网则早在2009年10月便人人连接功能,与多家优秀网站全面连接,如允许用户用人人网账号登陆土豆、互动百科、天极网等。

然而,各大开放平台的社会化登录却也存在高姿态心理,一再强调助力各类网站成长。欢迎各网站前来申请的架势,仿若嗟来之食,真正诚心帮忙中小网站成长的开放平台鲜有。对于各大网站的开放账号登录,针对中小网站的社会化登录与开放大多流于表面,各大主流网站之间的明争暗斗,竞合博弈才是他们乐此不疲的营生,时常拉帮结派争得面红耳赤。

如去年11月,MSN中国与新浪微博达成战略合作,并与新浪全线产品全面打通,虽然双方辟谣此次合作并非趁3Q大战之危,但却解释得略显苍白;今年,人人网在6月与奇虎360账号打通后,8月又与MSN中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涉及社交网路、即时通讯服务、开放平台等方面账号互通。社交网络集团合作,表面上利好网民,实则利益集团之间的殊死博弈,如MSN与人人歃血为盟也被视为,在QQ和微博占据目前热门社交产品地位的背景下,针对SNS优势业务微博及QQ的一次反抗。

因此,各中小网站接入和迎合各大社交开放平台的接入要求和申请,便不得不完全靠自身之力,夹缝中寻求机会。这其中门道却也着实不少,劳神伤时。

接入社交平台之困

社交媒体专家Jesse Pickard表示,社会化登录带来好处,即网站不需要再重建社交图谱,只要一个点击就可为第三方网站添加社交元素。社会化登录在社交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一方面对中小网站是不错的帮手;另一方面,社会化登录当中所隐含的问题也着实不少。

115网盘资源分享论坛“就下吧”的站长115大队长表示,“现在大网站的地位不可撼动,社会化登录和社会化分享无疑是中小型网站发展的动力。不再依托搜索引擎排名,而在其他大型社交网站里广泛地宣传,成为中小型网站新的发展动力,所以应该着重于信息同步到大型社交网站这一发展方向。”同时,他也讲道:“社会化登录方便了用户,降低其进入网站的门槛。Web2.0的网络是互动的网络,社会化分享是必然的趋势,微博的火爆,正是说明了这种现象,网站结合这种互动推广必然是长久之计。”

“社会化登录与分享是一个网站走向开放的步骤,现今的网站单打独斗是非常困难的。”中华汉文化网站长陈泽佳道出了中小网站的生存现状,“通过开放平台,中小网站可以通过分享系统把网站的优质资源推荐至如新浪、腾讯、天涯社区、人人网等公众网站,引导各大公众网站对中小网站资源有兴趣的会员进入本站讨论,从而留驻本站。”

MY网站站长王学良认为:“社会化登录与分享减轻了做网站推广的工作,社会化登录给我们带来庞大的用户群,分享则可以达到在站内一条信息,即同时传送到各大平台,提高站点推广的效果。”

51book的总裁陈鹏对社会化登录笃信不疑:“社会化登录是互联网开放趋势下的产物,是巨无霸型网络平台与非平台各类网站之间的一种新的纽带。一方面,大型网络平台获得新的内容、应用方面创新增长的原动力,另一方面,非平台的各类大中小网站们有了借助大型平台资源和用户而发展的新发展模式。最终使互联网的生态圈更加趋向紧密、共享。更重要的,增加社会化、增加社交元素是一种趋势,这是增加每个网站对用户吸引和粘度的必然方法;而开放平台+社会化的出现无疑给非平台型的网站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即不应再自己去运营和开拓这种社交元素,而是借助开放平台、借助社会化登录,通过与平台共享用户和内容来为自己的网站迅速添加社交元素。”

虽然中小网站日渐看重社会化登录,但摆在中小站长面前的顾虑依然不少。

王学良表示:“有些用户看到社会化登录,第一反应是‘是不是骗账号的,如果登录,会不会造成账号被盗’等问题。如果可以建立一个官方且有一定权威性的,安全验证机制,让广大网民可以相信、放心使用,解决新网民的一些顾虑。”

115大队长认为:“社会化登录目前在隐私保护方面还欠缺,用户在我网站垃圾广告和不良文章,如果来不及发现删除,有可能就已经分享到其他登录网站,影响网站的声誉。”

同时,即使看到社会化登录带给中小网站的美好愿景,各网站却依旧要结合自身网站特点,详细制定自己的社会化登录策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陈泽佳看来:“中小网站的社会化登录与社会化分享主要在于站方的定位及运营。应该以一个公众网站为主要平台,其他公众网站为辅,结合自身网站的性质进行诱导性宣传。”

无疑,面对迥异的开放平台,面对不同的协议、OpenID、OAuth以及混合的技术体系,中小网站想接入社交平台获得支持的难度着实不小。国外的中小网站其实也存在社会化登录的困惑,于是才会产生如开篇所讲的JanRain社会化登录公司,为广大网站提供针对各大开放平台的对接。在国内,第三方社会化登录解决方案提供商灯鹭也做着同样的事情。灯鹭CEO梁霄表示:“社会化登录的精髓是可以简化网站用户的注册流程,方便用户快速登录,大幅度提高网站的用户注册量。并且,社会化同步功能可以将网站信息分享给社会化媒体好友,同时吸引好友回访,大幅度提高网站流量。社会化登录和社会化分享的意义在于,让网站更具社会化属性,借助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提高用户粘度,提升转换率。”

换而言之,社会化登录和分享是社会化概念下两个最重要的内容,无法割裂。“社会化登录作为社会化的入口,更加底层,而社会化分享则是登录之后的重要应用。当用户通过社会化登录网站之后,除了分享之外,还有社会化同步、社会化分享、邀请好友、社会化评论等功能,这些都是社会化的执行环节。”这是梁霄看来中小网站急需要做的社会化努力,而灯鹭的愿景就是以专注的第三方服务商为站长和开发者们提品和服务,使他们更好的借助社会化和开放平台的力量。

据了解,合理的社会化登录和分享工具应该让站长只需费心编写一次,就可以快速的连接所有的社交网站。灯鹭可通过对众多开放平台接口进行研究,经抽象封装后,统一提供一套标准接口给网站站长和开发者,使他们能够快速对接。同时无论开放平台的接口如何升级或更新,作为第三方登录公司灯鹭都将做针对性的维护工作,从而使面向合作网站的技术接口保持稳定。可见,站长通过第三方社会化登录解决方案接入开放平台可降低开发成本、维护成本。更重要的是,第三方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提供专注的数据统计分析报告,以帮助站长的社会化运营和营销。

据梁霄介绍,作为社会化登录的第三方机构,灯鹭主要工作是推动社会化的落地,其目标和开放平台是一致的。换句话说,第三方机构帮助中小网站更好的接入开放平台,这与开放平台目标一致,所以开放平台对其持欢迎态度。但目前,第三方社会化登录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看似做着一项偏公益的事情,对中小网站基础服务免费。因此,对其而言,如何在基础服务之外的数据增值服务,以及深度数据分析、宏观数据统计、行业报告等领域寻找商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4D家居网络互动平台方面表示:“登录和分享,社交网站都有API可供网站进行开发接入,但周期却要比较久,所以像灯鹭这样的应用会很受欢迎的。”

115大队长通过社会化登录发现:“目前本站绑定多为新浪微博,每天引来的流量很多,这是在没有加入灯鹭第三方社会化登录插件之前所缺少的。而且还发现越是新奇的网站信息,同步到社交平台上用户的访问与关注越高。”

王学良认为:“对于中小网站而言,用户体验的人性化程度应该是最值得看重的。操作和运行方面,当然应该本着让用户操作越简单越好。目前,登录、分享、反馈、同步等社交元素对于中小网站都比较重要,未来第三方社会化登录公司,还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分享功能和反馈,让中小网站自身以及用户都使用更加方便。”

陈鹏对51book的社会化出路看得比较清晰:“社会化用户的获取是社交元素构建的基础,所以如何能够通过社会化登录最大程度深入对接开放平台,而后在用户共享、互通的基础上构建分享、朋友邀请等社交元素,对非平台型的网站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采纳和借助社会化+开放平台这个路线本身就对网站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战略意义。”

据陈鹏介绍,登录对于网站本身来说是运营层面的工作,分享则是营销层面的工作。从运营的角度讲,核心是“内容”,内容是否符合受众群体,那么社会化登录解决了用户参与对“内容”交流的门槛。同时,社会化登录作为一个入口,是所有其他社会化元素统一接入和构建的基础。从营销角度讲,核心是“流量”,无论是社会化同步还是社会化分享,不能和传统的SEO等营销模式等量比较。如果其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加入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又不用有专人来维护,并且每天能给其带来一小部分流量,他觉得这种营销模式就有价值。

第7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站 担心拒绝 归属需要

[分类号]G20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之后,青年人利用互联网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的机会成倍增加,而互联网也从单纯的信息平台转变成一种多媒介的人际交流工具鉴于近年来社交网站(SNS)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和年轻使用族群的日益扩大,社交网站可能会在青年人学习自我形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的过程中起到独特的作用,以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化并与其他人维系关系。

尽管社交网站在青年人中已经非常流行,但对于人们使用这类网站的社会动机方面的研究依旧缺乏。与传统的网络人际互动工具如交友网站、网络论坛和聊天室相比,社交网站具有以下两个特性:①社交网站更注重对个体现有社会网络的维护与展现以及对原有社交关系的巩固,而非结交陌生人或是建立新的人际关系。Ellison、Steinfield和Lampe的研究显示出社交网站通过建立线上与线下之间的联系进而巩固用户已有的线下社交联系和网络。Choi也证实青少年将维系和加强已有的社会网络作为其主要的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②社交网站融合了多种印象管理和人际互动的工具,如自我表现、信息共享、人际回馈和同伴接受,从而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升青少年的社会幸福感。因此,如果说网络能够影响青少年,那么这种影响极有可能出现在他们对社交网站的使用上。本研究旨在初步揭示青年人社交网站的使用情况,并展现青年人社会动机对其使用社交网站的影响,以期更好地理解社交网站在青年人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2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就互联网使用对使用者社会生活层面的影响而言,研究文献显示出好坏参半的结果。有研究显示网络交流与互动可以提升个体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如增加与朋友相处的时间,提升人际亲密感,减少孤独感以及增强人际间的信任。杨银娟的研究也发现,儿童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既有促进内在心理满足的个体层面的动机,也有促进“社会交往”的群体层面的动机。

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互联网的使用与某些社会心理,如社会幸福感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比如互联网的使用会替代人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真实的人际互动,因而导致个人在社会中更加感觉到孤独与无助。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显示互联网的使用并不能对个体的社会与心理层面产生显著的影响。

Valkenburg等人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指出,对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动机方面研究的缺位,有可能是导致互联网使用在社会心理影响研究方面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因此提出有必要检测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动机类型。

在有关社会动机的研究中,通过对欲求和嫌恶动机体系(appetitive and aversive motivation system),以及有关正面/负面社交动机对于人际关系强化预期影响的研究,社会动机的两种类型――归属需要和担心拒绝分别被社会心理学者所发现。归属需求是人类互动的准则,寻求社会依赖与归属是人类行为的普遍行为。Bell和Daly认为“人们把相当多的精力用于去获得他人对自身的喜欢和欣赏”。也就是说,归属需要对人际互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动机,它可以刺激更多积极的社会互动和在社交关系上的回报,对于社会幸福感也有正面的效果。在社交过程中担心被他人拒绝则意味着人际焦虑、不自信、不确定和害羞,这些将导致相应的社交反应,在发生负面的社会事件时个体将减少人际间的交流,导致消极的社交心理影响。逻辑上而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越担心被别人拒绝的人,其归属需要也应该会越强烈;因为他们需要在归属的群体中寻找社会安全感。

在网络人际互动中,归属动机会促使个体去建立并维系与自身相关的印象,参与各种在线活动,如在线聊天、约会、自我表露以及知识获取等。Wahher,Slo-vaeek和Tidwell认为,网络媒介的使用者有着更多的归属动机来寻求和交换个人信息,也更为主动地去评价他人。Gibbs等人检验了在线约会网站使用与在线的自我呈现之间的关系,发现归属动机与使用者的在线自我表露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刘丽群等人的研究也同样发现:“亲和需求”(归属需要)对虚拟社区的使用者“知觉知识欲求”的产生有正向影响,因而会导致使用者更愿意使用虚拟社区去获取知识;但有意思的是,她们的研究还进一步显示,“亲和需求”对虚拟社区的使用者“知觉知识贡献”的产生不具有影响,即虚拟社区成员个人的亲和需求越高时,不能说明其在社区的知识贡献也会越高。这一结果也显现了归属需要的社会动机对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复杂影响。

同样,一些学者也发现了担心拒绝的社会动机与互联网使用之间的正面关系。Leanly认为,为了减少可感知的社会风险,存在人际焦虑的人会把他们的自我呈现局限于“相对安全的赌注”和“希望能回避危害自身形象的行为”的情境中。由于网络传播赋予了用户很大程度的自我控制特性,有着人际焦虑或害羞内向特征的人通常会把兴趣转向网络,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和亲密性的需要。比如在网络上个人可以自我选择如何进行自我展现,自由建构身份与形象,并且网络的匿名性等特征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交流焦虑的群体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一些学者已经证实,有着此类动机的人会比那些没有此类动机的人更倾向于在线的社会互动,因为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此类人在线的时候能更好地感知他们的自我呈现效果。以上研究虽然都或多或少地关注到了社会心理与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但考虑到互联网的使用与社会动机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特别是面向年轻人群体的SNS社交网站与其他互联网服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显然无法直接套用已有的研究结论。我们希望能通过本研究清楚地展现青年人是如何使用SNS社交网站的,并进一步对归属需要和担心拒绝这两个社会心理动机与SNS社交网站使用之间的关系予以深刻揭示。

3 研究方法与测量维度

本研究是一项个体层面的横向研究,资料搜集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调查抽样的样本范围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该校区聚集了南京大学本科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近万名学生,涵盖了学校的所有院系。笔者所采取的抽样方法为:先对每幢楼的宿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组织所抽中宿舍的人员进行全员填答。这样,理论上覆盖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群体。

本次调查于2010年3月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50份,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初步检查,

并在录入资料时对不合格的问卷进行剔除。最后共得到有效问卷484份,占总发放问卷的80.7%。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由于本研究的变量主要是通过量表进行测量的,而这些量表又是根据文献探讨和本研究的具体情况确定的,因此需要先对本问卷所涉及的若干量表的信度加以检验。信度是一种内部一致性(internal-consistency)的反映,即衡量一个量表中不同题项反映一个共同概念的程度。通常,对于特定大小的样本而言,信度高的量表比信度低的量表更具有统计效力。Cronbach’s alpha(即α值)是用来衡量内部一致性的最常用的统计量。理论上,α值的取值在0―1.0之间。Nunnally建议0.70可作为一个可接受的内部一致性的下限。

社交网站的使用:这个测量维度包含有5个题项的量表――“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平均而言,你参与以下活动的频率如何(从1到5排列):①在社交网站上接收好友的讯息;②在社交网站中好友的个人主页上信息;③在社交网站上给好友发送信息;④在社交网站上与好友共享视频、图片和文章;⑤在社交网站上与好友玩游戏,如抢车位、开心农村等。”对此量表进行效度检测,因子分析结果显示5个题项组成一个线性量表(KMO为0.760,p

归属需要的测量:本研究使用的是Jackson(1974)的归属需要量表,包括15个正反向陈述题项(见表2),采用5点量表式作答,1表示强烈反对,5表示强烈同意,分数越高,表示有越高的归属期望。题项后标注(*)的为反向题项。这个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可信度alpha值为0.763。

担心拒绝的测量:本研究使用的是Mehrabian(1976)的量表。该量表包括24个正反向陈述题项(见表3),采用5点量表式作答,1表示强烈反对,5表示强烈同意,分数越高,表示越担心被他人拒绝。题项后标注(*)的为反向题项。这个量表在本次研究中的可信度alpha值为0.752。

归属需要和排斥恐惧呈正相关关系(见表4),相关系数为r=0.154,p

首先,本研究力图展现青年人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特点。我们的研究对象平均使用SNS网站达到了11.1个月(S.D.=.932);每天花费在SNS网站上的时间平均为21.6分钟(S.D.=1.26);而在过去一周内登录SNS网站的频率平均为3.8次(S.D.=1.08)。

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抽样对象在SNS网站中的好友情况,社交网站的使用者平均在SNS网站上的好友数目为143个(S.D.=2.45);其中约67%的人线下好友所占的比例在40%以上。

已有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是SNS网站的主要使用者,但真正的使用者却是那些具有高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的成年人。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考察了样本中SNS网站的使用行为与使用的年龄和社会实践参与情况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数据显示,用户的年龄与SNS网站的使用行为呈负相关(r=-0.19,p

在新关系的建立方面,已有的研究显示,在SNS网站中,人们是通过你所拥有的朋友来认识你的,朋友在留言板上对你的评价、朋友们的照片的吸引力将会影响其他浏览者对你的认知,从而影响其是否选择与该用户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但在本次研究中却显示,影响SNS网站使用者选择是否与对方建立关系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是否有共同好友(28.5%),学校(24.1%),家乡(17.9%)。性别、年龄、头像、兴趣爱好等因素并不是决定关系建立与否的首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就青年人而言,他们在SNS网站中的社交模式更多地侧重于已有人际网络的拓展,倾向于去认识朋友的朋友,而很少去结识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群,这一点与国外对于Facebook中用户交际模式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检验归属需要、担心拒绝这两个社会动机与社交网站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进行了多层次的回归分析,以社交网站使用作为因变量,归属需要和担心拒绝则作为自变量被放在同一栏中。此外,我们将年龄、性别、入学前户口及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代人,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如表5所示:

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归属需要及担心拒绝这两个社会动机未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时,年龄、性别、入学前户口及平均每天上网时长等因子并未对年轻人社交网站的使用产生显著影响。而当归属需要及担心拒绝这两个社会动机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后,归属需要显示出对于年轻人社交网站使用的重要影响(β=0.130,p

同样,在担心拒绝和社交网站的使用方面,结果也显示担心拒绝是社交网站使用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β=-0.179,p

5 结语

第8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及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社交网站:默认选项下的网络隐私保护 社交网站情境下隐私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 社交网络中的位置隐私保护研究 为了隐私安全,远离社交网站吧 浅谈互联网上隐私权和侵权特点及保护原则 图书馆在社交网络服务中的隐私保护研究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轨迹隐私保护研究 中国社交网站盈利模式及问题研究 恶意软件隐私侵权问题研究 网络隐私权侵权问题研究 数字图书馆用户隐私侵权风险及对策研究 SNS社交网络隐私问题研究 浅论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与保护 论新闻侵权与隐私权保护 侵权责任法对隐私权的保护 电子商务隐私保护必要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移动社交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保护相关建议 社交网络近邻检测中的位置隐私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微信社会经济影响力研究报告[EB/OL].腾信科技,http:///a/20141226/038806. htm.

[3] Westin.,A.,“Privacy and Freedom”,New York: Atheneum,1967.

[4] Parent,W.,“Privacy”,“Morality and the Law”,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2,1983.

[5] 吕光.大众传播与法律[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6]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7] 张民安.隐私权的比较研究――法国、德国、美国及其他国家的隐私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8] D. McQuail& S.Windahl,Communication Models,p10.

[9] 孙毅,郎庆斌.杨莉.个人信息安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0] 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1] Arthur R.Miller,The Assault on Privacy,1971,p211.

[12] Richard A. Posner,The Economics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p235.

[13] 陈力丹,罗了.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提供与隐私安全[J].记者摇篮,2012(2).

[14] 王忠.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的隐私规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第9篇:社交网站特点范文

只要锄头挥得好 没有用户挖不到

2007年以来,以校内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SNS社交服务网站迅速崛起,据市场研究公司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SNS社交网站用户规模约为4390万,到2008年已经增长超过100%至9460万,在口碑效应等因素的刺激下,2009年中国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达到了1.71亿。目前国内领先的社交网站,不仅提供了基于社交网站的社交游戏服务并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更催生了一大群以社交游戏开发为主页的公司和个人,社交游戏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社交游戏和社交网站的用户情况。从性别上看,中国社交网站用户中有21.2%的用户使用了社交网站中的游戏组件服务,女性玩家比例达到了45%。而在MMORPG中,女性玩家比例仅为15%;从年龄上来看,中国40岁及以上的网络游戏玩家比率仅为1.7%,而中国40岁及以上的社交网站用户为5%;从职业来看,中国社交网站中企业职员、管理人员、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的比例达到了60.9%,远远超出游戏玩家中该群体的比例。

而网页游戏则是2008年年初开始迅猛发展的一种游戏形式,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网页游戏已经形成了一个产值约10亿规模的细分产业,催生了千橡互动、九维互动、杭州乐港等以网页游戏为主业的企业的繁荣。

网页游戏诞生之初,就因为其对在线时间要求低,不用玩家长时间保持在线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白领玩家。从网页游戏的用户来看,2008年中国网页游戏25~35岁之间玩家比例高达40%,而传统网络游戏分布在这个年龄段的玩家比例仅为25%左右。从网页游戏用户的职业特征来看,企事业单位及公务员的比例更是超过了60%。

从上述的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社交游戏还是网页游戏,它们抢夺的用户正好是白领、高龄网民和女性网民这些个用户群体,而这些用户也正是传统网络游戏的用户或潜在用户。社游和页游高举的两把锄头,已然松动了传统网游的墙角。

调整与互补 终结萎靡之态

国产网游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井喷发展后,已经进入了调整期,得益于中国网游庞大的用户基数以及用户APRU的持续增长,各网游厂商的业绩基本平稳,网游的调整期基本上已经安全度过。传统网游的确经历了一段低迷期,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众多网游厂商都将网游的生命周期尽可能的最大化,这主要归功于持续的创新产品、优质的开发运营以及内容不断的更新。

而且,在这一年多“调整”过程中,传统网游的表现依旧强势,这足以表明,无论经过多久,传统大型网游仍会受到玩家青睐,因为其操作性及精美的画面是其他类型的游戏所取代不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网游行业不能一味追求高速发展而忽略游戏品质,这对用户将会是一种伤害。此前正是因为网游同质化严重、恶性竞争等问题让玩家对传统网游产生了失望的情绪,也导致网游行业步入发展瓶颈期,不过,只要网游企业能够开放和创新,做出更优秀的产品,玩家终究会回归。因为在任何环境下,游戏品质都是可以直接决定用户的。只要持续创新及完善用户体验,网络游戏的生命周期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这样就能够一直保持着前进的姿态。

另一方面,不同的游戏类型与传统网游之间都是互补的,不同的游戏形式也会在不同的平台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产品同质化是传统网游长期以来的课题,在题材和内容上面一直都相互抄袭缺乏创新,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些新的游戏方式比如社游、移动互联等新的东西,这些给了很多用户一些更多的体验,也给了传统网游业一些新的灵感。而且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拥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大部分的互联网应用都已经复制到了移动互联网上,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随着新兴的互联网应用让市场越来越细分化,社交游戏和微博之类的产品与传统网游更是相互促进,也会带动游戏的用户群体。所以,传统网游业在自我调整过后,同社游、页游互补着前进,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业内的应对之道

面对社游和页游的崛起,国内众多网游厂商都认为这将为传统网游带来一个自我突破的机会。

盛大游戏董事长兼CEO谭群钊表示,传统网游的下一个爆发点就在眼前,目前,盛大的很多产品已经在向社交游戏学习,传统网游和社交游戏是可以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中国网络游戏行业站在新一轮浪潮起点上,新平台的降临,给游戏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网游未来能够在海外市场、多平台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完美世界互动娱乐总裁竺琦也认为,移动互联网经营模式跟传统的网游有很大不同,如果移动互联网能够得到“开放”的支持,那么很多小厂商都会得到发展机会,传统网游的第二个春天也会随之而来。

据巨人总裁刘伟透露,巨人目前在开放平台方面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巨人也将会在包括社区、移动互联网等板块进行投资,实现社区、移动互联网与传统游戏的协同效应。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