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企业管理科学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科学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管理科学化

第1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 安全管理 科学化 思路及方法

一、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长期以来,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相关管理或一线工作人员如果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减少盲目性。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因此,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常用模式的弊端

(1)事后管理重于事前管理。虽然煤炭企业都随着行业科技的进步装备了人员定位系统和完善的安全监测系统,但是有些事故仍然不能很好地被这些硬件系统提前预知和监测。通常在出现一次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安全管理工作基本还是按照原有的模式在做,没有更多人围绕一次事故思考和改革管理模式,这些都对安全管理极为不利。

(2)难以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客观来讲,井下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流程比较规范,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行政岗位职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一定的高度,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了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的现象。

(3)缺乏符合当代煤炭企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方式。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因此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科学化的思路

(1)用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内部媒体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也要丰富多彩,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

(2)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3)重视激励的作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第2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从2014年7月1日起执行,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职工薪酬在会计核算范围上有大幅扩展,也将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财政部新修订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方面给职工薪酬带来的新变化,在分析准则修订的背景和主要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用工和薪酬管理的实际,进一步阐述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带来的影响,并初步提出细化和强化薪酬管理的几点应对措施。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的三个背景

一是原会计准则中职工薪酬未完整反映企业人工成本的真实含义。从本质上看,人工成本是企业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人工费用总和。目前,国有企业劳动用工主要采用劳动合同工、劳务派遣用工和业务外包三种方式,2006年《会计准则第9号》中职工薪酬的范围和内涵较以前有了一定拓展,但略嫌狭窄,不能完全反映人工成本的设定理念。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迫使财政部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会计准则。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保护劳动者权益,陆续出台了《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与劳动者权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劳动关系短期化、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加大对劳动关系的规范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势必要求建立与之配套的薪酬核算准则,以准确计量和反映与之相关的企业人工成本。

三是薪酬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持续趋同。遵循国际会计通行的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企业与职工之间因职工提供服务形成的关系,大多数构成企业的现时义务,将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形成一项负债,因此只有对未来可能要发生、会引起企业现金流出的人工成本进行准确的计量,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人工成本。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的三个主要变化

一是职工薪酬范围扩大,新增了离职后福利,明确了其他长期职工薪酬的内容,并将企业给予职工受益人的福利也纳入职工薪酬的范围内。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明确: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嘱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而2006年准则只涵盖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内容。新修订准则中增加了离职后福利,将其定义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明确了其他薪酬的内容,原准则中其他薪酬仅列举了长期利润分享计划,新准则中还列举了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职工薪酬的范围更接近于人工成本的设定理念。

二是明确界定了职工概念,涵盖了向企业提供服务的各类人员,全职、兼职与其他用工等薪酬均纳入职工薪酬。新修订准则原文中明确界定了职工的概念,针对颇具争议的劳务派遣问题,除了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外,新修订准则明确“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向企业所提供服务与职工所提供服务类似的人员,也属于职工的范畴,包括通过企业与劳务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职工薪酬的范围扩展到全部用工,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的趋同方向。在职工薪酬核算中,以上人员所发生的支出都要纳入职工薪酬核算,而原准则中对薪酬的核算仅包括了订立劳动合同人员的核算,对于其他用工形式的薪酬核算并未明确。

三是细化和规范了薪酬项目。新修订准则除了增加设定提存计划、设定收益计划等离职后福利及其他长期福利外,还整合了此前仅见于准则应用指南的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辞退福利等的确认与计量规范,明确了将未来应付义务在会计期间进行处理,规范了职工退休或解除劳动关系后各类形式报酬和福利的提供,使企业对职工离职后预期发生的薪酬进一步可控,也充分体现了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影响

第一,薪酬面临的监管进一步严格。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薪酬的界定更加明确,监管趋严,职工薪酬的范围从“职工”内涵到“薪酬”内涵都进一步扩大,政府对国有企业薪酬核算的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企业统筹薪酬管理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企业用工和薪酬政策面临着较大的法规限制。

第二,薪酬总量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变化。在传统薪酬管控模式下,国有企业薪酬由上级主管部门实行预算和计划管理,按照“两低于”原则,严格控制职工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对于其他用工形式未进行过有效和系统的管理。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涵盖了各类用工的薪酬,为国有企业用工管理和薪酬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第三,薪酬核算的变化影响国有企业用工管理。薪酬核算的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用工策略的变化,国有企业薪酬核算范围的规范将影响其人工成本和经营利润,在国有企业现有的业绩考核模式下,将迫使其下一步优化和调整用工管理策略以确保业绩考核指标的完成。

第四,薪酬核算的变化影响国有企业特殊人员薪酬管理。国有企业用工情况多样复杂,新修订薪酬会计准则对带薪缺勤、离职后福利及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加强对这些特殊项目和特殊人员的研究,细化对以上工资项目的管理。

对于新准则的应对措施

一是加强对所有职工薪酬项目的规范核算。新准则对传统的薪酬管理理念和薪酬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国有企业人资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协同配合,加强对所有职工薪酬项目的分析、规范和核算,在薪酬具体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合法,确认和计量上进一步真实精准,人工成本管理进一步透明和市场化。

二是做好各类用工基础数据整理。根据新准则的变化,需加强对各类用工历史薪酬数据的梳理,依法全面规范各类用工工资、福利、保险等人工成本支出,重点做好外部劳务费等人工费用有效管理,逐步实现对各类用工和各项薪酬管理的全覆盖、全管控,使企业薪酬总额管理范围与薪酬会计准则口径相一致。

三是建立标准化人工成本体系。国有企业要对各类用工的人工成本及离职后福利进行有效管理,健全人工成本控制制度,加强企业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建立人工成本监控、预警机制,并将人工成本管理与业绩考核工作紧密结合,参照市场化劳动力成本,逐步建立标准人工成本体系,通过薪酬核算的变化控制用工总量,盘活存量,实现控制人工成本总量、提高人工成本效率效益的目的。

第3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综合来看,大多数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建档资料归档不全面,突出表现为片面重视人员信息备案管理,进而对企业具有实用价值的会议、科研实验管理记录等信息的归档没有进行完善。其次,档案管理制度不尽完善,对我国企业在发展中的档案管理,国家并未出台规范一致的档案管理发展规划及标准,使相应的档案管理存在共享性差及标准化低等现状,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无序性。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单位档案管理方面,管理尚不能做到一致性,且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不到保证,加之档案数据的庞大性,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不利于当前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再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中,基于档案信息更新的迅速性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是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稳定性虽已得到进步发展,但相比于科学化的发展需求,仍有较大的距离,亟待完善。最后,档案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基于以往认知的片面性,使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存在偏见,尤其是对档案管理工作与经济效益相挂钩不能进行完善理解,相对应地将其仅认为是收集、归类以及整理等程序,对其后续运用等重视性不能理解,草草了事,敷衍带过,致使其工作的质量较低,这也使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二、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一)对档案管理机制进行合理规划

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大环境展开,必须确保其适应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使档案管理机制得到有效完善规范,上层建筑要能够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革。具体来说,管理工作者应当遵循现代管理机制的相关原则,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对档案工作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并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的目的。此外,应当树立依法建档,合理规范档案管理机制,将企业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具体工作中,在企业内部有效地建立起合理规范的档案管理机制,进而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二)积极转变档案管理理念

结合当前的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如何将“死档案”变为“活档案”对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在笔者看来,“物理实验馆+虚拟管”才是未来档案馆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这将使档案管理工作更注重的是信息的存取而非馆藏本身。针对此发展趋势,应当将原有馆资料的重新处理作为当前企业档案管理的重点,让以往的“死资料”重获使用价值,借助这种形式,让企业相关的用户等能更为便捷准确地获取所需资料。此外,应适应当前信息管理的趋势,在服务工作方面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让普通社会和家庭也成为档案工作的服务对象,而非企业机构学者这一小范围的使用群体,使档案管理服务面向大众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档案管理工作要暗合发展潮流,做到开拓创新及满足不同阶层用户群体的需要,在保证档案资料质量的同时,不断地转变和改善服务观念及方法,进行科学分类的归档,并就资源共享方面工作进行研究,系统全面便捷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促进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完善档案管理机构

在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中,应明确档案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和领导分工,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小组,对各自的工作进行细分,使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具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另外,应当强化硬件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改善库房环境、增设档案柜等,使整个工作的开展做到议事有机构、计划有保障以及业务的开展有目标,全面完善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要对全员进行档案教育的普及,以具体实例为准,使干部职工了解档案基本知识和档案管理运行过程,并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到档案管理过程中来。

(四)实现管理技术的信息化

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有重大益处,应当加大档案管理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在具体的实施中,应以网络化、数字化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及发展目标,建立起标准、规范的目录数据库,实现其内部数字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其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存储系统,更具有深层次加工的作用,通过对已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加工组合,进而使其成为高层次的、专题性的档案信息,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对其的分类组合及管理。为了更加适应未来企业发展对档案资源的需要,应适时建立起资源共享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发展。

三、总结展望

在未来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对管理的精细化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对其进行完善。首先,关于质量体系文件的归档范围方面,针对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体系文件,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其作用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个新的归档范围,有效结合起外部质量审核、管理评审及质量保证程序等,完善归档范围,将所有有参考及利用价值的文件及质量计划书进行收录,确保后续企业发展中能及时查询相关的备案档案等等。其次,对有关贯标工作的信息,应注重对其的及时性掌握,从管理的角度考虑,对企业形成的文件材料提出要求,监督和指导归档工作,使原始材料的齐全完整得到有效保障。最后,在贯标文件的标识方面,需要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标识。档案是反映企业活动的真实记录,对失去了现实使用价值且被归档的体系文件,工作人员应结合相关规定对其进行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其存毁,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第4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配置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十七大报告正确地评价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深刻地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基本内核。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滞后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带有十分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兼容性。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只重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的理论还缺乏了解,致使管理观念和方式落后。大多数民营企业摆脱不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的核心部门都由本家族人士掌管,这种近亲繁殖的形式难以担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任,同时使得引进的外来人才得不到重用。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很多企业缺乏明确而又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致使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无法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企业在引进人才以后,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对有很好潜质的人才不培养、不敢培养,怕他们流失,进而未能造就一个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既不能吸引人才,也不能留住人才。有的企业为了避免人才流失,通过扣押工资等方法来阻止人才流动,挫伤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人才流失,极大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企业由于缺乏较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许多许诺不兑现的失败激励措施,不但挫伤员工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并且破坏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对领导的信任,这就使人的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个性的发展。

三、十七大精神中的科学发展观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晋升和辞退有完整科学的开发计划,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进行分析和说明,加快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2.转变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老板要加大企业资本投入,把企业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与计划配套,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领导业绩考核重要指标。对于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继续教育,使其掌握市场经济理论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对普通员工要实行在岗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3.塑造企业文化

对文化传统的继承,要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由于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层次各个文化方面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它需要企业员工有正视自我否定痛苦的勇气,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需要有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营建企业文化,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人生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企业价值观灌输到职工思想行动中,转化为员工价值观,形成企业群体精神,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

4.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考核内容方法上可根据企业现状采取适合的考核方法,如采用目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平稳计分卡等手段。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对各类员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除了通过待遇留人外,企业对不同需要的员工还可采取信任激励、职务激励、知识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和行为激励等,从而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

5.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企业要想求得和谐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具有超前意识,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长远规划是关键。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既要着眼于近期培养、稳定和吸收高层次人才,还应着眼于长远规划,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确定重点培养对象。

6.对员工进行战略性培训

企业在新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建立全员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应通过企业大学和虚拟培训组织等新型企业培训组织形式,将培训提升到经营战略层次上,为团队提供培训的战略导向,让员工个人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以最终达到应对来自市场竞争的各种压力和挑战的目的。

四、结论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和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时代的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完善企业的人才管理,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稳定员工队伍,留住人才,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力资源最佳配置。

第5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预算;科学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8.022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033-02

在电力企业管理过程中,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依据预算,企业可以有效地设定目标和分配资源,更好地评估绩效。可以说,预算对于电力企业的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众多电力企业开始市场化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在诸多领域的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的经营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在以往运行过程中,电力企业更侧重于生产安全,如今转为对增收节支以及优化资产配置方面更加重视;同时,电力企业也开始关注自身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使电力企业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的战略转变。

1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是指以企业的总目标为核心,为更好地对企业财务成果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筹划、预测,对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执行以及控制的行为。良好的预算管理对于固定资产的数量比较多、资金占用量比较大的电力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企业中的各项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有助于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活动作出适当的调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预算管理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又被称为“全面预算管理”,是指相关部门和人员综合企业存续相关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以及财务活动的发展情况等,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期和控制,这是电力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事项。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可以使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和量化公司的经营状况,使企业在管理控制方面更加规范,各部门的责任也得到落实,在权责分明的基础上,有效保障了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力企业内部的革新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很多电力企业都从自身需求的角度着手,构建了ERP管理平台,该平台实现了从基建到生产的一体化。但在记录企业会计行为方面,普通的信息系统对于会计记录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就使得这样的信息系统在记录会计行为方面不能完全契合企业实际管理需求。因此,电力企业预算管理还有待于完善和优化。

3 电力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

3.1 预算管理内容有待完善

全面预算管理不是一个细化的分支,而是一个预算体系,从内容上看,它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涵盖了业务流程的各个方面,包括业务、财务预算以及专业决策预算等。现阶段,电力企业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财务预算;二是资本性收支预算。而销售预算、现金预算等事项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的内容。

3.2 预算管理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可以保障企业运行和经营的管理手段,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绩效考核以及资源整合上。现阶段,资源整合和绩效考核尚属于企业预算管理的难点,是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亟待突破的事项。

3.3 预算编制起点以及预算管理系统中心有待明确

在电力企业中,预算编制的起点非常重要。在预算编制起点确立的基础上,预算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建立和优化。电力企业相关人员要想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就一定要对预算管理系统的中心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众多电力企业而言,随着电力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相关市场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在各个阶段,企业均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侧重点。为此,预算编制起点以及预算管理系统的中心应相应改变,以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使电力企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3.4 预算编制的流程不够规范

在电力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流程是不容忽视的部分。预算编制流程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与企业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模式相契合;二是要充分考虑相关成本和效率。在预算编制流程方面,一定要遵循 “集中控制”和“效率优先”的原则,保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为了更好地遵循以上两项原则,就需要“预算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严格审批下级上报的预算指标。就这一点而言,充分体现了“集中控制”的原则。这种做法虽然对电力企业有一定益处,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病。比如,它使预算编制周期被延长。由此可见,“集中控制”和“效率优先”原则是一把双刃剑,电力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对这一点一定要明确。

4 改善电力企业预算信息管理模式的策略

信息化方式下,电力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基于这种大背景,在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中,一定要对财务管理引起重视,将其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使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预算指标审批、下达中充分发挥作用,并通过开发全面预算管理软件,将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等多种方式达到有效改善电力企业预算信息管理模式的目的。作为一种资产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不仅掌管着居民用电,还掌管着工业用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使电力企业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及合理地安排和整合各项资源,改善预算信息管理模式,做好预算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4.1 编制全面预算管理软件

在具体预算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开发专门的预算财务软件。同时,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数据共享,且为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提供便利,使其在需要相关数据时,可以自动从财务核算系统提取。此外,实现预算差异分析的自动化。一旦其中个别科目发生额与财务核算系统设定额不符,工作人员会收到系统的自动提示。以上方法的自动化程度还有待于提升,但其使预算编制的工作量得以减轻;同时,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效果也比以往更好。

4.2 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ERP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范围从内部系统有效扩展到企业的外部,对企业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像企业的数据、相关流程的指标等均在此范畴。而ERP系统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它可以对数据与业务流程进行有效整合,并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将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充分诠释出来。ERP可以看成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载体,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对企业预算管理是非常有益的。

在ERP与全面预算管理结合的过程中,ERP系统一定要和企业管理中的事项相融合。全面预算管理和ERP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前者为后者增加了新的内容,后者则为前者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将二者相结合有助于相关动态数据的获取,便于财务人员动态收集相关财务信息,并一改以往事后控制的局面,使预算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得到了实现。

5 结 语

在信息化方式下,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改进对企业运营和发展非常重要。且在改进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销售预算,将其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同时,对损益预算也要引起重视,可将其作为预算编制的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各级机构和部门的责任,降低预算管理成本,保障电力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适应市场竞争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燕.信息化方式下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2).

[2]孙亮,丁学英,王连忠,等.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电力企业内控管理的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3,11(7).

第6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面对严峻考验,宣钢公司在河北钢铁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尤其在“保生存、谋发展”与“抗风险、渡危机”双重举措下,始终以“依靠集团而不依赖集团”的思维定势和积极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勇于打破传统粗放管理模式,立足公司“十一五”末既定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装备升级、调整结构”管理方针,结合集团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责任目标和任务要求,与时俱进,以执行力提升竞争力。主要举措为:

一、创新理念,以人为本

2010―2012年,宣钢公司立足河北省国资委要求和河北钢铁集团总体部署,围绕精细化管理工作,以“系统抓和抓系统”为组织管理原则,结合宣钢公司生产实际和企业客观情况,进一步细化责任和过程管控,突出系统优化和重点难点攻关,坚定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精品长材基地的信心,坚定打造“四个一流”科学发展示范企业的信心,坚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信心,积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不能改变市场,可以改进管理”和“执行不讲借口,落实拒绝理由”的指导思想,强化系统、部门或个体的大局意识,提倡担当精神,通过超前谋划,统一思想,传递压力,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分解指标,量化责任,扎扎实实抓好生产经营、技改建设、节能减排、对标挖潜等各项工作,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确保全面提高各层级的执行力,并关注精细化管理“形、神”融合与统一性,确保制度落地。

二、突出制度载体,形成管控平台

一是始终坚持集中一贯制,加强制度建设,主要涉及生产计划、现场管理、成本核算、产品研发、基础管理、标准化作业、物资检验、工程建设、互助检修、能源管控、综合利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制度管理;二是通过把握关键,完善制度,突出规章制度的标准化和刚性管理诉求,保障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确保规章制度后能得到有效实施;三是按照系统管理原则,要求各职能处室及二级单位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及时梳理、修订,以形成严肃的公司制度体系。

三、持续完善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流程

根据公司第三次跨越发展和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公司新上项目和淘汰落后的进展情况以及公司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精简机构、科学匹配”的原则,对相关科室或车间机构设置情况和职责分配进行了重新优化,进一步强化了职能建设与职责管理。既便于生产组织和人员调剂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又达到高效运行和提高人工劳效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

以炼铁厂为例,通过对生产、财务、考核、能源、工序、质检、技术、物流等领域逐一强化过程管控,整合资源,持续开展流程优化,进一步突出“精、准、细、严”目标要求。并以市场和效益为关键点和着力点,突出执行力建设,大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致力于打造“设备大型化、管理现代化、环境友好型、管控一体化”的效益型宣钢和生态型宣钢。

四、开展“双学”活动,提升全员素质

宣钢公司自2010年6月份开始,大力开展“管理岗学制度,操作岗学规程”活动。炼铁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全员参与、全员培训,达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和“100%培训、100%考核、100%合格”的综合要求,将管理理念转换为行为素养,大力提升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持续开展“双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养,为企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充分发挥公司级、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联动作用,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保持稳定的生产经营秩序。炼铁厂立足自身生产工艺和工序,对安全管理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并出台了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

六、以对标为抓手,优化生产组织管理

公司始终遵循“以高炉为中心、以连铸为中心”的生产组织方针,综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生产经营现状,抓住对成本、费用、效益等影响较大或关联度较高的指标、工艺与环节,比如:大高炉长周期的稳定顺行、高炉的燃耗,以及煤比、风温、机烧返矿、工序能耗、余热余压余能利用,入厂物料的质量、流程、综合性价比、各工序成本和人工成本等等。规范对标挖潜内容及方式,全面推行“五级对标”体系,即公司级、分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炉座(台套)级对标。通过指标的层层分解,责任到人。通过对标,对出工作差距,对出改进措施,对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创新点就是效益点”精细组织生产。坚持每天、每周、每月的生产分析制度,找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形成闭环过程控制,杜绝管理真空。

第7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关键词] 人本管理软科学化激励化融合化

自从人类有了管理活动,就有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思想。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理论学说也是在人类管理实践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当代,人本管理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中心。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它强调“以人为根本”进行管理,以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睿智和才干,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纵观国内外成功的管理实践,都证明了人本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管理理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本管理的现代化集中反映为人本管理的软科学化、激励化、融合化等。本文试图结合企业管理作阐述。

一、人本管理的软科学化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电子计算机、现代通讯设备等高科技成果逐步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促使企业人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软科学化。例如,建立企业整体的管理系统,也就是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运用。这时,整个企业的主要管理业务即由计算机进行系统的处理,甚至企业、公司最高层的决策也借助于计算机提供的有关信息。这一企业管理过程,从人本管理来说其手段全面实现了软科学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引起人类生活多方面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Highway)的建设,已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人本管理的综合影响,人本管理日益软科学化。当前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人本管理软科学化的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活动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可以预示,人本管理软科学化,将是21世纪管理科学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方向。

二、人本管理的激励化

行为科学理论是现代人本管理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的核心问题是激励。几十年来,一些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的激励问题。行为科学一般把激励理论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容型理论。这类理论着眼于探讨激励的内容,试图回答人的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引发的问题。总的来说,它是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主要代表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说和麦克里兰的成就激励说等;二是过程型理论。过程型理论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发生、发展过程与激励的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是当代美国心理学家佛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要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应该从所追求的目标价值与其实现的可能性来考虑。这个理论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在这个公式中,激励力量是指动机的强度。效价即目标价值,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或达到一定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即期望概率,是指一个人对达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发力量。

现代人本管理的激励化,突出地反映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满足职工的需求,激励行为,提高生产和效益。例如,在美国有个人鼓励计划,集体鼓励计划,只要做出贡献,公司就酬以各种奖金;在德国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满足女工和部分职工的生活需求;日本实行“终身雇用”制,满足安全需求,使职工解除对失业的担心;设立提案制,合理化建议奖励制;设双轨董事会,吸收年青有才干的职工组成初级董事会,参与企业领导决策等。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企业管理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模范激励、奖罚激励机制,构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模式等。

三、人本管理的融合化

管理科学是人类社会和管理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和管理实践对管理理论的需要日益迫切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在传统经验管理的基础上,管理科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11年美国人泰罗(F.W.Talor)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了“科学管理”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1924年~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梅奥(G.E.Maye)教授等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1933年出版的《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此后,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于1981年出版的《美国企业界迎接日本挑战》一书,融合美日两国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以大内为代表提出了“权变管理”理论,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第8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企业管理是为了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等)能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便达到企业预定的经营目标或经营效果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管理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具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制度;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即管理是存在于特定空间和具体时间下的一种活动。

 

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企业的经营中,包含着需要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即经营中存在着管理;而企业管理则是推动企业经营活动蓬勃开展的基本动力,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因此,从系统角度来看待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则二者组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称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简称企业管理系统。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结构、行为、环境和经营信息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多层性,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托性,使现代企业的组织要素(物质要素、劳动力要素、信息要素、经济要素和能源要素等)具有多样性,组成结构(包括物质结构与非物质结构)具有多层性,经营环境(包括合同环境与非合同环境、经济环境与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具有复杂性,以及经营管理信息的传输性、反馈性和可控性,使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内涵。一般都把企业管理系统归属于技术经济大系统,且隶属于社会经济区系统。出于研究的方便,可以把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划分三个1级子系统,即管理对象系统、管理组织系统和管理工作法系统来加以研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则是研究企业管理对象系统、组织系统和工作法系统的一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

 

2管理科学的发展及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形成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技术的兴起,是在近代才开始形成的。一般认为,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是以手工操作或作坊式的生产组织为基础,并以经验技能为主体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标志,突出地解决了企业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把企业的决策权、监督权、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劳资双方的责、权、利,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共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现代科学管理阶段,是在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及其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欣欣向荣,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出各种管理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管理学派和科学管理学派等,从而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现代管理科学的“丛林”。虽然各学派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其理论与方法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贯通性;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各学派都具有一定的成功方面,同时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性。

 

现代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经营信息加工、传输、反馈处理的快速化、自动化和集约化,以及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经营环境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错综交织,促使现代企业管理的规模日益大型化;企业管理人员日益知识化;企业管理组织日益专业化;企业管理职能日益多样化;企业管理体制日益合理化;企业生产经营日益集团化;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日益综合化,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不再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割式的单元管理,而必须进行高度的综合性管理,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对象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行为的综合性;企业管理组织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职能的综合性;考核管理效益的综合性,以及管理方法、手段、理论和思想的综合性。综合性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朝纵深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战后,特别近20多年来,高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类综合技术、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层出不穷地呈现;信息科学、近代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在向管理领域内渗透,为现代管理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充分条件。在这些必要与充分条件下,并在汲取各管理科学学派精髓的基础上,使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手段均面临着产生极大的质变与量变飞跃的发展机遇。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类神经网络及预警系统等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己经开始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内崭露锋芒。可以预见,一门新兴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技术一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将使企业管理科学在未来世纪的信息革命的浪涛中迈入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完善,而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门崭新的、具有显著活力的管理。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研制和发射成功,以及以后对一系列大型复杂系统与工程的开发,都充分地显示出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综合管理技术,正在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包括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工程管理领域(包括物质工程和非物质工程)、社会管理领域(包括人文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和灾害防治与综合治理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管理对象特色的专业化或专门化的系统工程学科、如经济系统工程、工程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等,使系统工程学科在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起着的核心作用己被更多的人们所共识。但是,要使系统工程学科真正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中坚,特别是在微观管理领域尤指企业管理中,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管理意识和传统的管理技能尚需作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这朵灿艳之花真正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

 

所谓企业管理系统工程(TheEnterpriseManagementSystemEngineering,EMSE)是把企业的全部经济、技术、社会和人文活动视为一种有机综合体(即系统、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充分利用企业经营信息和合理利用稀缺资源的前提下,以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财、物、供、产、销的有机组合,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并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为最终目标的一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外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内涵,一方面,它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流通、合理组合、最佳利用。其中人流是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动力;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配构件和机械设备,以及企业生产活动中产出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信息流包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引导信息和辨识信息,引导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以正确的行为来从事其各类活动,辨识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正确识别各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特性;经济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筹集、供应与流通,以及对各类人员的经济待遇和分配;能源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对各类能源资源,如电力、高压空气、高压水、蒸汽和各种燃料等的供应、传送、贮备、使用。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丰富的技术方法内容,即融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近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于一体,综合地应用各类相关的学科知识,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而形成自身较为庞大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以实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不仅重视对企业自身经营行为的研究,而且还特别重视对企业经营环境的研究。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探索,就构成了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丰富的学科外延。所谓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外部、且与企业经营行为有关的诸种因素的集合,如市场环境、国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外延,一方面是探讨企业经营环境对其经营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强度;另一方面是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即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各种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效果。即是说,通过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经营环境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交换,以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而确保企业经营行为的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与传统企业管理学截然不同。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哲学思想为指导,集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论体系。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全面地综合研究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及企业内部与经营环境的有效结合所产生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诸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支持,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4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学科内容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潜在应用的展望作一简要介绍。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即系统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事物、揭示事物内在矛盾、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武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经济、技术、生产、供销、分配、消费和社会的活动。这些活动除有着自身的内在复杂规律外,还存在着相互交织与融通、矛盾与冲突、对立与统一等多种关系。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视企业经营活动为一有机整体,通过对其系统目标、结构、功能、行为和环境及其相互诸种关系的全面识别,并揭示其内在、外在及内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寻求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律,制定相应的经营对策及策略,确保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系统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在研究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时,还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即管理的目的性原则、管理的整体性原则、管理的相关性原则、管理的分解原则、管理的动态原则、管理的统筹协调原则和管理的效果原则等。目的性原则指出,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包括总目标、过程目标和各项技术经济活动目标,从而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目标树;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分解原则、动态原则和统筹协调原则等表明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制定具体工作程序、确定具体管理模式、选择有效管理方法时应遵守的工作原则;效果原则说明了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时,不仅要注重企业经营个别行为效果,还应把企业经营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自身利益与企业外在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局部评价、阶段评价、过程评价、整体评价,来保持企业的最佳经营状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9篇:企业管理科学化范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科学化

高校档案管理师对高校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文件资料的整理、保存和应用工作,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层进行决策以及高校师生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影响着高校其他工作的效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档案管理概述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当下我国高校档案管理从传统管理进入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立足于网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能,但是传统档案管理的工作结构仍然影响着该项工作的整体发展,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都在寻求更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即以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相关法律以及档案管理工作发展需求为目标,进行管理工作改进。档案管理科学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档案的使用效能,进而助力高校发展,这既是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结果,又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

二、科学化档案管理的思路

(一)以职业能力提升作为科学化管理的基础

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基础是参与该项工作的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职员怎样理解档案管理工作、怎样寻求工作的改进,怎样进行工作中的创新,是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的前提。因此,进行科学化档案管理,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职业能力,只有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职业能力提高了,信息化管理以及档案服务等科学化管理事务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从高校档案管理发展来看,管理者所需要提升的职业能力包括基本的档案管理能力、信息化操作能力,还包括对待档案工作的创造能力、与档案应用相关的研究能力以及进行档案服务工作的态度和决心等。

(二)以管理制度的改进作为科学化管理的保障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即意味着档案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制度化,管理制度改进是科学化管理的保障。管理制度的改进包括对原有的档案管理制度的评价,以及对制度能够反映的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研究。发现其中不科学的部分并加以改革,以高校自身的特征以及档案管理工作在不同的校务工作中的辅助作用发挥为重点,编制新的档案管理规范等。

(三)以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作为科学化管理的实践途径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科学化管理的实现,仍旧应该以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为主线。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应用互联网进行档案收集或者应用,也不仅仅是改纸质档案为电子档案,用电脑进行档案存储等。信息化管理与其说是管理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管理思路,将档案管理工作放置于高校校务工作的大环境中,以网络化的思维去思考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方向和改进方法。将已经开展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不断推行更高效的管理策略,都是信息化管理推进的表现,也是践行科学化管理的方法。

三、实现高校档案科学化管理的建议

(一)重视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档案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工作能力方面入手,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是单位组织继续教育等方式丰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强化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将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工作转变为全面计算机操作,减轻自身工作压力的同时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培养自身的个人素养,要爱岗敬业,重视档案管理质量,能够实现工作岗位的自我约束,为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进行档案管理业务基础建设标准化

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改进以业务基础标准化建立为前提,只有业务基础标准化实现了,才能够进行精细化的岗位说明,才能够进行管理制度调整。要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关键在于按技术标准要求进行档案资料整理和计算机系统的标准化工作;要按标准化要求对档案资料进行技术处理,使得档案资料始终处于科学化管理状态之下;严格按照高校档案实体分类办法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才有可能为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技术投入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既包括了档案管理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了软件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档案管理的场地以及信息化需要的电脑、网络接入和特殊治疗的存储空间等都有待提升;在软件建设方面,档案资料数据库以及档案资料服务相关的应用程序等还有待升级。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决定了为实现科学化管理就必须投入相当数额的资金。这种情况,还必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高校领导在制订预算时,应当为学校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留有一席之地。同时,还应当保障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是该项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进行科学化管理,应该思路清晰、逻辑简明,从档案管理发展的基础入手,理清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次轻重,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档案管理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张文艳.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分析[J].才智,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