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成果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内容
(一)科研项目材料档案
科研项目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它记载和反映了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和具体成果.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文件;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资料及审批材料;推广应用阶段中的推广应用方案、总结、转让合同、协议书、生产鉴定材料,扩大试生产的设计方案,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它记载和反映科研管理活动的历史过程和经验.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其中,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文件在科研文书档案中又占主要地位,包括各级各类的项目申报文件、各种项目立项文件和成果获奖文件。另外,高校自己制定的有关科研工作的一些规章制度文件和每年一度的项目汇总等文件,这些都是平时使用和查阅频率较高的文件,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且近年来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使其科研成果得到不断增加,所以需要对这部分科研成果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避免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科研成果的缺失,为以后工作中查找和利用带来诸多的不便。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科研档案的开放性
科研档案开放性的实现,即需要加强对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加强对科研档案的认识,其次要做好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使其能够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升科研档案的完整性。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和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参与与配合。
(二)强化科研档案的可延续性
高校在校学生是我国科研工作潜在的力量,向高校学生开放科研档案,不仅能及早地教育学生养成科研意识、科研档案意识,而且能为他们在校期间及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科研档案来自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科研实践,其内容、方法与教师的教学内容、研究方法、方向关系密切。学生在课堂上听了教师对他的研究课题和主攻方向的介绍后,再从科研档案中寻找教师的相关科研成果、科研实践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使他们较早地进入该领域该专业的学术前沿。
(三)强化科研档案的辐射面
为了更好的提高科研档案的价值和实际意义,需要进一步对科研档案的辐射面进行拓展,这就需要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联系,吸收和借鉴对方科研档案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提供服务,增强国内外其他高校对本校科研档案动态的了解。这样使各高校之间建立了友好互术的关系,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且也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本校的科研实力。
(四)完善配套手段,提高科研档案的科技含量
首先,科学完善地建立多种检索工具,最大限度地揭示档案信息资源。科研档案的检索工具编制越完整、越科学,用户查询档案所用时间就越短,查全率、查准率就越高,就能把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传递出去,方便用户利用,适用于科研工作。
其次,电子档案的出现,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就需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服务意识,加快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更好的实现对电子档案的接收和保管工作。同时充分的利用当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使档案工作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利用校园网在确保档案资源保密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的快速发展。
一、研什么
时下,农村校本教研仍然是“涛声依旧”,茫然无措,不知该研些什么?笔者认为应从研究自己的行为,解决自己的问题人手:
1、抓理论学习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为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或要求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
2、抓集体备课
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再组织同年级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
3、抓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大致为:⑴ 选择课题。应以问题为中心,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求得问题的解决。⑵ 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 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⑷ 课题研究结题。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今后进一步进行探讨。
4、抓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意见等。
5、抓教学反思
反思是一种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强调教师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教后反思书写形式上灵活多样,篇幅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定要有实效性。
6、抓总结提炼
抓总结提炼对教师升华认识很有好处。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二、怎么研
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应做好“三个结合”,即教研与教学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与师训相结合,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1、开展讨论与交流,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开展教育科研的大讨论,转变思想观念,澄清部分教师在校本教研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研究的性质。关键问题在于教师是否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创新。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平时每一节课教学与研究,把“教学”当作“研究”,勤写教后随笔与反思,大胆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就是校本教研。
2、广泛学习与宣传,形成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本教研的氛围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保证。校本教研的氛围主要指观念氛围,我们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理论,邀请教育科研专家以及市进修校老师到校进行教育科研方面的讲座与指导。引导教师树立三个观念:⑴ 明确教研与课改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教研须先行”的观念。⑵ 明确教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⑶ 明确教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研的主力军”的观念。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教研先导”,“向教研要质量”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
3、加强领导与管理,构建校本教研的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组织领导,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到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小组,制定各科课题实验方案。帮助教师总结教育科研成果,要求每位教师平时要注意教研资料的积累。学校每学期均收集每位教师的教科研经验总结或论文、最佳教案、教学随笔等材料,并将其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关键词: 高校科研档案整理 归档范围 规范化
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档案是科研部门及科研工作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一定整理,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随着高等院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科研档案作为重要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高校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有效进行科研档案管理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重新界定高校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
借助于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因此,界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科研档案具体可以包括:科研课题管理档案、科研文书档案、科研成果档案等。在整理科研档案中要坚持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可用成果价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而记录性则强调其完整性、凭证性。有些科研档案或许没有成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它反映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这些档案也应当妥善保存。在科技加速进步的进程中,档案管理应不断丰富高科技实用信息,不断拓宽档案的利用范围,集中各方面信息,加以利用整合,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积极界定高校档案工作范围,以科学的态度管理该项工作,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1.高校科研课题档案
科研课题材料档案是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直接表述。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的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下达书、项目计划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构。后两个阶段中的材料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2.高校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计划、科研总结、学校制定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各项科研管理制度,以及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并有计划地、有顺序地进行课题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高校科研成果档案
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是检验高校科研实力的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归档意识和服务意识
这就要求加强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建设,使其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要开阔思路,着眼于由内转向外,扩大科研档案资源共享,参与科研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科研第一手资料,确保科研档案质量。同时,还要增强工作责任感,以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向本单位、社会,主动为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最新的科研动态和信息,利用各种服务途径传递科研档案管理信息,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科研档案服务,为科研档案工作开创新局面。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使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
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或者科研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阶段性。为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有效利用要求”归档,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档案材料零散在外的现象出现。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两者协调统一的发展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高校科研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提高科研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尽管目前多数高校科研档案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输入,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这种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将现代办公技术与科研档案管理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光盘、复印机、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参与到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及加工各种科研档案资料的工作中,从而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系统化。
总之,要采取各种方法加大科研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高校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做好高校科研档案的平时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档案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科研档案为高校科研工作再出成果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首先,因为通过对高校体育档案的集中管理,能全面反映高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所以如能对其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为高校今后开展体育工作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和咨询材料,另一方面
通过高校体育档案作为高校对外进行广泛宣传的窗口,使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能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而逐步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提升高校的社会地位。其次,合理开发刊用高校体育档案可为高校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档案主要是教师的业务档案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档案。这些档案既储存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较为翔实的历史记录,也记载了学生在校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情况。毫无疑问,这些档案不但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能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通过优化管理手段制订出切合本校实际的、能有效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体育素质的工作规蛇提供参考依据,而且也为高校能顺利通过国家李科办学水平教学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附。
第三,合理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也可为高校规范体育科研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高校体育科研管理档案主要包括体育科研项目档案、体育科研成果档案和体育科研人事人才与体育科研机构档案等。其中,体育科研项目档案包括不同级别的体育科研项目的申请写作规范要求、申报材料、经费管理、运作监督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的历史记录;体育科研成果档案包括已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成果奖励、设计发明的体育器材和改进的比赛操作规程等的历史记录;体育科研仪事人才与体育科研机构档案包括高校引进的人才管理方案、科研机构运作计划、科研团队活动、学术讲座与交流情况等的历史记录二显然,上述体育科研档案能为现在和今后对学校成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发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获得更高级别的成果奖励,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社会各界申请科研发展经费资助,向社会给予更优质的科研服务等等提供启发或借鉴依据。
第四,合理开发利用高校举行的各种运动会的档案和体育培训档案有利于加速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每年,在不同的节日或季节,根据自身或外界的需求情况,各地高校都会举办一定数量、档次、级别和质量均不完全等同,因而影响有别的运动会和体育培训,如校运会、地方民族节日运动会、省全运会、地州(或市)全运会、体育新教材培训和“国培,’等,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高校体育经济的良胜运行。通过查阅参考由日术运动会或培训活动形成的文书档案、图片档案、音像档案或实物档案,可开启今后成功举办类似活动,甚至吸引外资创办高校体育产业的活跃思路,进而加速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的原则
1优先性原则。因为在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三个职能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服务社会,’是高校前两个职能的延伸卿,所以在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时,要优先考虑在可能的范围内最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和高校体育科研工作开展的档案。
2保密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时,既要认真贯彻执行《保密法》和相关保密条例,又要注意不失特色。这样,既保证包括体育档案在内的高校档案开发利用时的保密性,又有利于构建凸显自身独具特色的档案,供未来作持续规划参考。所以,有刻当案开发利用的保密性与特色性是相辅相成的。
3经济性原则。高校体育档案开发利用要尽可能花费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如果要利用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好的效果,就必须尽可能开发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支出但又有同样效果的体育档案,同时也要开发那些有助于当前教学科研活动实施的体育档案,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
三、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的策略
高校体育档案资料非常丰富,为高校各项体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重点对体育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和体育月及务社会的活动形成的档案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
1.高校体育教学档案开发利用策略。高校体育教学档案是高校在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体育教学文件材料。正因为它是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所以是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禾口总结体育教学经验的依据。高校体育档案主要包括教师的业务档案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档案。因此,为了开发利用好高校体育档案,进而打造高校办学特色,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在教师所提供的业务档案中,有关教改思路、教改实施过程及教改实施后的效果反馈,以及教师在旱方面的教学经验总结、发表的教研论文、出版的教研沦誊、获奖教研成果及所获得的教研立项项目申请书等,档案工作人员要在进行系统编研后通过陈列或上传局域网等方式向全校(院)各系部公开,供同行或有兴趣的研究者借鉴。(2)完整的学生在校体育学习档案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能的变化;项目考试成绩;健身体验、本人的运动擅长和爱好、不适宜锻炼的项自、自我健身方案;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同学、老师、家长的评语;参加体育与健身活动及获奖情况的记录等叩。档案工作人员对这些内容要在详细收集并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提供给体育教师,供其作教学设计参考。
2.高校体育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策略。高校体育科研档案是指高校在体育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等材料。高校体育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实质,就是要遵循‘定的原则,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要求,采取恰当的措施,将体育科研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资源适时地开发出来,供高校开展各项与体育科研有关的工作使用。笔者认为,可通过下列途径作为重点加强高校体育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l)及时收集整理存放既真实准确又完整齐全的体育科研档案材料。(2)对所收集的体育科研成果发表和获奖档案材料,档案工作人员在通过因特网及颁奖部门验证后编制各年度目录汇编和获奖目录等检索工具,用以指导全校(院)教职员工发表体育科研成果和申报体育科研成果奖项作参考。同时,在编研、加工和贮存体育科研成果信息的过程中,要深挖其中的潜在价值,并适时提请主管领导和成果发表或获奖者,及时创造条件将体育科研成果向服务教学或社会实践转化。(3)系统编研所收集的已获立项资助的体育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并连同之后的开题报告会议记录及总结等公开陈列或上传至局域网,供今后教职员工申报更有价值的体育科研项目借鉴。(4)将各体育科研人员的专业、已取得的成果、兴趣、爱好特长和国内外访学经历等档案材料上传至局域网,用作体育科研主管领导组建或体育科研人员自由组建科研团队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高职教师 科研能力 审视
一、生态位理论的基本思想解读
“生态”主要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包括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①。生态位是指基于物种的种类属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所确定的此类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和环境的特征化,同一地区的不同物种可以占据环境中的不同生态位。
生态位理论认为:“任何生物单元都包含‘态’和‘势’两方面的属性,‘态’意指生物单元现有的状态(能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等),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意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增长率、占据新环境的能力。二者的综合体现了特定生物单元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地位与作用,使得生态系统的所有物种有序排列。”②但是,生态位会随着环境和物种间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生态位宽度变化与扩充、生态位重叠与竞争及生态位的分化与协同实现生态位的动态变化。
二、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生态位构成分析
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更多的人选择利用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复杂的人类社会系统进行解读,为教育系统的的结构优化和机制通畅提供必要依据。将生态位理论应用到科研能力研究上,我们可以知道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是整个科研链上具有独立“生态位”的个体,其生态位主要通过“态”和“势”体现出来。
1.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态”属性分析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态”是指它目前所呈现的状态,是高职教师利用自身条件刻苦钻研和利用外部环境在实践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所呈现的结果。高职教师要利用科研基础与科研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科研结果,因此,科研基础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是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施展的起点和终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态”分析必须从其所在的生态链上,通过核心要素与科研能力发生相互关系的对比中衡量,即从科研活动的时间纵向上利用投入产出比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进行评价。
为此,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纵向“态”分析主要从高职教师拥有的科研基础、相互作用的科研过程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三个方面体现,通过科研能力发挥效果的前后状态进行对比考察它在科研链上的现有状态。
2.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势”属性分析
高职教师所处的社会系统是由具有主动性的若干复杂个体构成的,个体要素之间会发生能量流动。高职教师科研活动不仅要在教育系统内进行,还要在社会、企业中开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师会不断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如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研究过程和研究质量。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势”是教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这种影响力和支配力主要是通过高职教师的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综合体现,三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三者共同提高,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才能实现整体提高。高职教师通过这些能力对科研系统中其他因素施加影响,在科研实践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生态位理论视野下高职教师科研能力问题剖析
在高职院校整个生态系统中,教师科研能力是科研链上的中间一环,从生态学理论来说,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态”与“势”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态”属性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师科研生态链脱节
教师科研能力作为科研链上的核心要素,必须以科研生态链的完整性为前提存在和发挥作用。科研链囊括了高职教师的基本能力、时间和精力、可利用资源(资金、设备、支持政策等、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及其推广利用过程等要素。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是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实现螺旋式的发展,生态链上的每一环节的缺失都会直接或间接反映在科研效果上,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增强。
目前,高职教师本身具备的学历、职称、专业素质基本符合开展科研活动的要求,但由于科研条件的滞后和科研管理的不到位,高职教师的科研链出现了脱节现象,如在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上,高职院校制定的相关管理规定和导向存在向教学一边倒的现象,挤压了教师科研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其科研成果增值过程不顺畅,甚至中断。这种脱节的后果之一就是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课题较为被动,喜欢选择一些容易操作、不需要太多专业技术性的研究项目,对于一些“高不可攀”的、需要不断试验才能得出结论的研究或者需要自己寻求合作伙伴和资金来源的横向项目则直接跳过,导致高职教师科研成果不能很好地切合学院教学实践和当地企业发展需要,高职教师科研能力难得到提高。
(2)高职教师科研生态规律悖行
生态规律是规范生态链上不同生态位的个体有序组合的重要依据。高职教师科研能力从宏观上要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中观上要符合以科研成果增值为逻辑点的个体结构工作顺序排列,从微观上要遵循高职教师工作的特征和实际。但是,当前高职教师生态链却违反了科研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与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不相符。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要以高职教育教学为基本出发点,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高职科研要注重目标的社会性和路径的实践性。然而,目前高职教师没有从学校和当地经济实际大背景入手,找到自身科研活动适合的切入点,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最终导致科研成果一味地流于形式,缺乏真正的研究价值。
其次,与科研生产链的逻辑存在偏差。高职院校科研生态链的形成是以科研成果价值增长为中心的,生态链所有元素都是围绕此中心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从而有序地在整个生态链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教师所在的科研链却产生了异化现象,科研链的逻辑起点发生了偏转,更多的是在围绕资金流动来开展科研。在评价某一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时,更多地倾向于用科研活动完成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衡量,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也使得高职教师科研链失去了本体价值,在科研活动中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再次,与高职教师的工作实际脱离。目前,高职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自己工作中的特色优势。从科研选题来说,大部分高职教师的选题来源是各级项目指南,未能结合自身实践中发现的具有科研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从科研类型来看,大部分高职教师更乐意对教育教学类进行总结,忽视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高职教师习惯使用经验总结法,较少参与实际调研。以上种种使得高职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力有限,多数研究成果处于低水平重复,科研活动简单化和庸俗化。
2.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横向“势”的问题分析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作为科研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横向“势”是通过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来表现的,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能力欠缺,发展后劲不足。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是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结合,三者的最优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其中,学习能力为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动力。但是,目前高职教师的学习能力却并没有受到重视。一些高职教师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学习计划,对于专业前沿动态缺乏关注。从应用学习策略能力上看,高职教师更依赖于电子资料获取信息,较少购买和阅读专著和书籍,信息获取呈现出快捷化和碎片化。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主动寻求帮助的意愿不强,缺乏主动合作交流学习意愿。从自我评价能力来看,高职教师学习的自我评价主要是借助学校、系部和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评价和职称评比进行,主动评价意识弱。
(2)科研实践能力薄弱,缺失科研信心。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其从事科研活动中选择的科研内容和使用的科研方法上。在科研内容上,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以教学和管理为主要平台,围绕专业与学生的研究较多,以技术为纽带同企业开展合作的研究较少。同时,部分高职教师由于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基础,研究中往往就现象谈理论,并不能创造性地根据生活实际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理论追根溯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从科研方法上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缺少对科研方法的学习和训练,科研方法运用能力比较低。高职教师实践能力低下导致其从事科研信心不够,群体科研动力不足,进一步使高职教师科研在整个高职院校活动中被边缘化。
(3)科研创新能力缺失,生态特征同化。
高职教师科研活动由于一味模仿普通本科院校科研路径,片面追求科研项目上档次,使得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生态位特征淡化,最终缺失了自身的地位和功能。出现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高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缺失。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使得高职教师科研活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虚无缥缈”。
在评价科研上,注重形式,片面以拥有论文或者课题数目和级别衡量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导致高职教师科研创新的“虚”;一些屡次获得各类大奖和得到大量资金的科研课题,理论与应用价值却很低,体现出高职教师科研创新的“无”;一个课题“换汤不换药”,却反复在众多项目中“中标”,表现出极强的流动性,即“缥”;做来做去,老调重弹,不见新意,毫无创新,即“缈”③。当核心生命力变成了“虚无缥缈”,高职教师科研活动的类型特征就会逐渐消失。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因为其内部结构需要在科研活动中不断完善,同时,作为科研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必须在生态链上不断发展自身的生态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需要高职教育各级管理部门和高职教师共同努力。这样,高职教师才能在科研活动中实现专业发展和人生价值。
注释:
①方雪.尼尔基水利枢纽中的水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10.
②王猛.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7.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桦甸市教育局重视教育科研的组织建设,随着教育行政领导的变化,及时调整了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科研室,并配备专职科研主任,有效地承担起了本校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及指导工作,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修改完善了《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桦甸市教育科研课题及成果管理办法》、《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量化评价标准》、《桦甸市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等,从而确保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形成了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
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须建立一支懂理论、能实践、会研究、善总结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目前,全市共有教育科研专职人员8人,职称、学科、年龄结构合理,从基层学校业务领导、骨干教师中聘请兼职研究人员45人,教育学会发展团体会员3000余人。这样一支专兼群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有效地承担起了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桦甸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不断高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中。“十一五”期间,有18项省级课题,25项市级课题,186项县级课题立项,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了21%,课题在村完小以上学校和骨干教师群体中的覆盖率为100%。此外,实验教师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经验总结、编写校本教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独辟蹊径强化课题的管理与指导。
一项课题能否善始善终,并达到预期研究成果,重在过程管理。为此,桦甸市教育科研所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题管理与指导模式。即“四会一课”模式。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科研主任调度会、课题鉴定观摩会和课题优质课评选等活动,适时掌握每项课题的运行情况,及时改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课题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课题指导过程中采取了责任包保制。根据每位研究人员的学科特长,分题到人,各司其责。并采取“同类分组调研,定点跟踪指导”的方式,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跟踪指导。通过“两听一看”,即:听汇报(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实施情况),听课题课(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看资料(研究过程材料的积累及管理情况)。与课题组人员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达到了“以研促教,以研导学,学研结合,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六)成功地开展了“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
为了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样的课题研究活动,教育科研部门每年都组织一次课题课评优,教师从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中选择课例,采取“说课―讲课―展示”的方式,评出教育科研课题优质课,为教师搭建课题研究活动的平台,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七)开创了教育科研培训和课题鉴定验收新模式。
在总结以往教育科研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使培训收到最佳效果,将培训对象由原来的学校领导转为课题研究者,培训方式由原来的大型集中转为深入学校面对面互动,由原来的研究人员单项灌输转为教师提出问题按需解答,还不定期的聘请省市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专家讲学,消除了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研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教师了解教育科研,走进教育科研,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推动了全市课题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此外,还创设了“三位一体”的课题鉴定验收模式,即:把鉴定验收、科研培训、成果推广三项工作一并完成。主要让教育科研兼职研究员,学校科研主任,同类课题负责人,相邻学校的实验教师列席鉴定会,亲历课题鉴定验收全过程,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了解驾驭科研程序,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发挥优质课题的辐射示范作用。
(八)坚持“双写”教育,进一步打造桦甸教育特色。
“双写”是桦甸市教育局为解决小学生写字、写文存在的问题,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在“十五”期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96年通过省规划部门验收。成果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广。通过培训教师,编写教材,课程设置,校外教育以及举办一年一次的全市中小学“金城之秋”书法竞赛活动,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力推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使小学生不良书写习惯得到有效矫正,写字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积累量大大增加,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双写”特色已然形成。
(九)加强校本科研,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校本研究已有一定规模,一大批校本科研实验校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学校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认真总结和分析本校的现状,深入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在资源,扬长避短,在创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 、教师特色、学生特长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苏密沟中心校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规划了“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核心课题创特色,以科研小课题促课改”的整体工作思路,针对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落实课标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的普遍现象,确定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具有操作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综合性学校课题。开展了大型的“发现问题-主题学习 -课例研讨”为流程的研修活动和小型的课题主题论坛活动。在整体上形成了校长宏观调控,科研室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网路,达到了以点代面,以骨干带动全体,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取抓典型带动群体,以校级课题提升市级课题的策略,层层推进,以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课改的深入实施。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三检一评制度。在制度管理的同时,注重人文性的内驱力调动,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
临江小学在校本研究中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载体,诠释了“注入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分层教学,为孩子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劳动课特有的技能培养,在劳动课上教他们学习编织、学习烹饪、学习手工制作,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自己动手,在课堂上多次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手艺,品尝自己包的饺子、自己做的饭菜,真正实现了课堂人性化,教学人性化,为孩子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创建了广阔的空间。
永吉小学的校本科研让教师在备课中,改进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例研讨中,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对话交流中,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讨;在竞比活动中,点燃激情,促进成长,获取成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不断地丰厚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塔建了良好的平台。
新华小学《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临江小学《夯实校本研究追求育人特色》、苏密沟中心校《立足校本在创新中发展 研修实践在探索中提升》、第六中学《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等经验成果在吉林地区校本科研工程现场会上进行了交流。
(十)教育科研成果斐然。
由于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五年来,取得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100余项课题通过各级相应部门的鉴定验收,其中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22项,其余是县级课题。
市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进修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第一中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研究》、第四中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常山中心校《弘扬传统文化创办特色学校的研究》等课题,都从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着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被省市、专家赞誉为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几年来,桦甸市重视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先后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现场会或鉴定观摩推广会50余次,使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教育的现实效能,为教育行政部门或基层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800多篇,在各级会议交流或获奖论文搭4500余篇,参编教材或学材料50余种,开发校本教材70余册。先后50 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0人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人聘为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2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专家,教育科研所连续四年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2009、2010先后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评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回顾“十一五”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有些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担心搞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从全市范围看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还不平衡。
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都存在一定差距,课题研究缺少创新,成果平平,效果不明显。
(三)有些学校或教师一定程度存在功利思想。
有些学校为了名誉或迎接检查,教师为了晋职升级个人利益做课题,不是从发展教育科研事业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着想。有的立项时满腔热情,积极性很高,中间过程却疏于管理和研究,结题时东拼西凑草草收场,还有的课题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四)课题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有些上级非教育科研部门滥派课题,迎合了一部分学校和个人图虚荣、满足个人利益的思想,致使一些旁门左道的课题充斥其中,损害了教育科研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给教育科研及管理工作造成了混乱。
教育科研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再上新台阶,其对策是:
(一)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
各级领导应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决定》,明确自己对教育科研工作负有的领导责任,切实地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
努力采取措施提高专兼群教育科研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服务功能和先导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力度,争创优异成绩。
加强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同时瞄准更高目标,更新的领域选题研究,争取更多更优秀的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高校科研档案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实力。科学有序管理好科研档案,充分挖掘其成果价值,有助于高校的持续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理清科研档案管理的思路,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科研档案是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经过一定整理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基础和真实记载,直接反映着一个高校的学术水平,是一所高校实力的凭证,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在高校体制改革和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在整个高校档案中所占的比例也显著增加,在学校科学管理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对于高校的科研档案,能够完整认识到它的作用的论述并不多。多年来,受到传统观点的影响,一般档案工作者认为只有学校管理性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管理,而对教师,尤其是个人自由独立形成的学术著作、手稿等不够重视,往往把它们排斥在档案管理之外,致使高校的科研档案比较苍白、贫乏,这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料的大量需求相违背的。因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1987年颁发了《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科研档案的归档与管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如何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是摆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科研综合交稿日期:档案的管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高校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需要重新界定
界定科研档案的归档范围之前,首先需要确定高校学术档案归档范围的原则。笔者认为应坚持成果性和记录性并举。科研档案工作主要利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成果,“有利用价值”是保存它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坚持科研档案的成果性。而科研档案的记录性强调其完整性、凭证性,有些科研档案或许没有成果性和利用价值,但是它反映了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现状和历史,这些档案也应当妥善保存。因此,在确定学术档案的归档范围时,一定要两者兼顾,坚持双重性质并举。科研档案的具体归档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科研项目档案
科研项目材料档案是探索科研规律的实践活动的直接记录。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申请书、审批文件、任务书、项目计划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等材料;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科研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材料及审批材料,这部分档案是科研档案存档的主体。
(二)科研文书档案
科研文书档案是科研管理活动的直接记录,包括科研发展、总结、学校制定和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科研管理文件和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专项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管理性科研文件材料。这部分档案是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进行项目申报、成果评奖及科研管理经验总结的依据,也是科研档案的重要部分,对科研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
主要包括科研年度统计表、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编写的学术著作、获奖成果和证书、专利和技术转让资料等。科研成果的多少是高校科研实力大小的依据之一,因此,科研成果档案的管理在科研管理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科研档案收集不齐全。原因是: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研成果的与获奖,轻视科研档案资料的平时累积工作,认为这是档案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二)高校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缺乏。他们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什么一定要归档,放到档案室不如放在自己身边使用起来方便,于是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为借口,在科研过程中或科技成果奖励后应归档的资料不愿上交或找理由不主动上交。
(三)高校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证,不能做到上、下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管理没有真正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制度,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致使高校科研归档管理工作处于失控状态。
(四)高校科研档案重心偏离。在高校科研档案中,纸质材料多、电子档案少,传统简易设备多,现代化管理工具少,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材料。
鉴于此,高校科研档案中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即一般性技术材料多,关键性技术材料少;鉴定、审批性材料多,工艺技术性材料少;文字材料多,光盘、磁盘、图表、照片、录像材料少;复印件多,原件少。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以及高校科研档案自身价值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对加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理顺科研档案归档程序。科研档案是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研究的全过程的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项科研课题、某一项成果,它是课题及成果之间、学科之间的综合反映,因而就形成了科研档案的四个特点:专业性、系统性、集体性、和阶段性。为了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遵循国务院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完整、明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要求”归档。避免可能造成大量科研档案材料零散在外现象的出现。为此,必须把科研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成果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走实现科研工作与科研建档工作两者协调发展的道路,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掌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保证高校科研档案的准确、完整、系统,最终使高校科研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达到提高科研档案归档的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重大、重点项目及高级别获奖成果最能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能力。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时间较长,往往有一些阶段性成果,每一阶段中肯定有技术进步和新的成果,这些档案材料既是学校的历史见证,又是新技术、新创新的基础。因此对重点、重大科研项目应从立项起就实行课题组预立卷归档,然后每个阶段产生的技术进步、最新成果、新立项的子课题份年度补仓到科研档案中去,以免遗漏,这对项目研究人员、学校和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档案归档意识。科研人员是科研档案形成的主体,科研人员档案意识的提高,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将会使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推广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认为:“档案部门进行各种努力的目的,就是把有价值的文件保存下来,并使它可供利用。”因此,科研档案管理的工作要考虑其开发利用问题。“档案的开发利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目前的档案查阅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层面上,游离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外,主要是靠手工翻阅档案目录,查阅起来既耽误时间,又浪费人力。尽管目前多数高校科研档案已开始使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但使用范围仍局限于文档目录著入,档案利用的无纸化、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不高。这种档案管理工作的滞后,严重影响了科研档案的利用效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相关网站成为有效开发利用科研档案的窗口。
同时,高校的科研档案保管的是一批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它是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晶,包含着一定的知识产权。这就决定了高校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在对高校科研档案的利用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劳动与知识产权,学会正确地利用科研档案,以避免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侵权的后果。
为在实际利用中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可进行这样几项工作:
(1)对科研档案中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在卷内目录上打上明显的著作权目录标记,以提醒利用者注意。
(2)对科研档案中有著作权的作品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
(3)在利用有著作权保护的学术档案时,使用者如不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用,应与著作权所有者签订著作权许可使用证,或征得本人的同意。
总之,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各种方法加大科研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高校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做好高校科研档案的平时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档案管理工作,提高高校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让高校科研档案为高校科研工作再出成果发挥应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关月英.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10.30(10)
一、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看,存在有“八多八少”的现象,即“一般号召多,具体落实少;立项课题多,结项课题少;一般性的成果多,有指导价值的成果少;理论构思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工作经验总结的多,有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少;撰写论文的多,实际探索的少;靠外部压力的多,源自内在需求的少;依靠专家搞科研的多,自身开展校本研究的少。”[1]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一)科研无用论――缺乏动力
河北省在六个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有88.9%的人认为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有帮助的,有87%的教师赞成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是仅有44.4%的教师准备从事或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2]对教师科研困难的统计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为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没有精力搞科研,教学任务繁重成为了影响教师开展科研的重要因素。38.3%的教师认为许多学校现有科研课题与改进教学质量关系不大,再加上缺乏良性的评价激励机制,最终导致教育科研在教师们眼里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二)科研神秘论――缺少方法
不少学校天天在喊搞科研,但是仍有不少教师根本不知道研究从何入手,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是高深莫测的工作。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对教育科研知识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对教育科研的程序、方法掌握不够。再加上选题不当,造成的“假”、“大”、“空”现象,使教师与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心理距离;二是前一阶段教育科研过分地强调“严格的规程规范”,过分强调“科学性”和“理论性”,教师们无法完全用一些自己并不熟悉和擅长的操作程序来实践,也无法用一些高深而陌生的话语系统来总结,让教师们感到教育科研“神秘”、“难”、“高不可攀”。
(三)科研唯文论――缺失过程
不少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成果就是或获奖。造成科研工作“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热热闹闹开题,轰轰烈烈结题”,将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研究的过程随意,缺乏计划性。一旦结题只有临时搞突击,匆匆忙忙赶资料、赶成果。这样的教育科研必然是浮躁的、浅显的,造成科研成果在应用和转化上缺乏实际效果。调查显示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有92.6%的教师忽略研究成果的积累与呈现形式,38.3%的教师科研方式只是总结经验独立撰写论文。[3]
二、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当有自身逻辑
教师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错误认识,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对教育科研缺少认同感,体验不到科研的实惠与快乐。教育没有“神话”,投身科研的动力蕴藏在教师自己身上。其实教育科研不管在哪个范围、哪个层次、哪个环境中开展,都有一定的逻辑,按照马杰(Mager R.R,1984)的观点,必须思考下列三个问题[4]:(1)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确立目标”的过程。(2)我们怎样到那里去?这是一个“导向目标”的过程。(3)我们是否到了那里?这是一个“评估目标”的过程。
(一)找到一个原点――解决真实的问题
这是确立目标的过程。课题与问题的关系,应该说是较为明了的。先有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过对“事实”、“应该”、“可能”、“可行”的思考形成研究课题。这是所有课题形成的基本思维路线。研究者始终需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这项研究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研究应该聚焦的方向是什么,研究能够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哪些帮助。没有了问题,或者说问题不集中,课题研究的价值与作用也就会大打折扣。素质教育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推进,都给中小学实践提出了许多挑战,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需要克服的问题。教育科研应该自始至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这样的教育科研才会具有生命力,才可能结出累累硕果。
创办于1994年的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由于建校时间短、教师年纪轻,教学研究氛围不浓,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病理现象,如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杂乱无章的教学安排、填鸭式的灌输、单纯的静听接受、教学与评估分离等。学校通过诊断研究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薄弱。于是,学校开出了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处方”,先后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立项课题“生态课堂的教学研究”以及“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由于课题研究的是教师每天都在打交道的课堂中的问题,教师们参与科研的热情高涨,随着研究思考的深入,实现着对“常识”的超越,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引导课堂教学的学科教学观念和方法。科研,让教师们进入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至今的短短五年间,江阴市花园实验小学教师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得省、市级一等奖的就达30人次,有上百篇文章在省级以上获奖、发表。目前,学校拥有市级学科荣誉的老师已由五年前的7.5%上升到了24.8%。
(二)把握一个方向――回归教学研究之路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不是要产生新的理论,而是对自己教育教学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思考及探讨。一如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的那样:“我贴在地面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5]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整合。
1.研修式的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也是教育科研的实验室。我们要以“行动学习”主导学科研修共同体,培育研究状态,支撑课堂转型;以课例研修推进同伴学科教学改进,累积经验碎片,再造行为文化;以循环实证磨练学科教学知识,累积为师底蕴。我校主要通过推行“同课异构”的研究模式、施行“滚动推进”磨课方式、打造“联合体”的合作教研方式(跨校研修和跨学科研修),来构建研修式的课堂。这种集教学、科研、教师培训于一体的研究模式,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题式的听课评课。过去,教师的听课、评课主要关注他人教学的“是”与“非”,而缺乏自觉的反思与内省。这样的活动重在“判断”而非“研究”。为了实现教科研一体化,我们把教师按子课题进行分组,提出了“课题式的听课、评课”的要求,即让课题组成员带着明确的研究课题参与听课、评课。例如,“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课题组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列出了情景创设、问题设计、多元表征、课堂交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观测要素,让每个教师选择一两个研究“点”作为自己的研究小课题,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有选择性地评。这样的听课评课,既关注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求,又关注了课题研究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效应。当课题组成员带着自己的研究问题参与到活动中时,他们的观测更加细致,思考更加深刻,研究也更加投入。
3.科研型的案例反思。“行成于思”,围绕自己的科研方向,随时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让教师的专业发展驶上“高速公路”。近年来,我校坚持开展“每月一反思”活动,让教师们在案例研究中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分析、归纳,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在反思中形成对课题的再认识、对教育的深理解。许多教师还撰写博客、教学日志,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着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智慧型教师的蜕变。
(三)追求一种气氛――建设学习型组织
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是否是学习型组织,是否具有学习能力,是决定这个组织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首要因素。[6]所以,我们在组织广大教师总结以往课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建设学习型组织放在课题研究的首位,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1.对话式学习,实现理论“着陆”。为了改变过去专家讲、教师听的理论学习方式,我们把学习定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推行了每月一次的“专家进校园”活动,搭建平台让教师与专家进行零距离对话。通过专题讲座、专题培训、专题研讨等策略实现理论着陆,实现专业引领。当然,“学习型组织”最成功的学习方式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集中学习、专家讲座等,而是一种自发的、临场性的学习方式,我们鼓励教师个性化的学习及教学方式,倡导即时、即事的研究。
2.研读式学习,促进思考深入。学校并非天然就是学习型组织,要想让学校变成学习型组织,只有先给予一定的压力及任务。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式学习,要求教师进行针对性学习,将学习的重点落实在“研”字上,即“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学习”,“带着学习后的感受去实践”,“带着实践中的体验再学习”,从而使“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开展“促进小学生数学理解的教学研究”以来,我们就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的研究,从“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数学理解”到“小学生理解性错误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从“搭建合适脚手架,促进数学理解”到“多元表征促进数学理解”等,课题组成员带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学习研讨、实践研究,带着实践研究的体验参与课题研究活动,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变得深入,思想更具智慧。
(四)遵循一条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来说,研究的一切目的都在于应用。否则,教育科研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与价值。著名的“青浦实验”告诉我们,教育科研有自身的运行轨道:教育科研必须致力于发现和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设想,并在实验验证之后,把经过验证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7]因此,我们鼓励教师成为研究、开发工作的局内人,从点入手,从小研究开始,凭借“实践”与“思辨”相结合的筛选机制,对零碎的、杂乱的、表面化的、原始的“成功教学经验”进行筛选,使之上升为“纯粹经验”,借助实践,对有关教学经验或理论假设进行运用与调整,并在寻找新的研究模式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研究路线。实践证明,按照“情况调查”、“经验筛选”、“实验研究”、“推广应用”四阶段模式运作,可以科学、合理、有效地实现教科研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储远辉,辉进宇.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几多几少”[J].中国教师,2006(3).
[2][3]窦才,宗树兴.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情报参考,2007(8-9).
[4]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5]转引自翟李红.从“小”尝试和“小”研究做起[J].人民教育,2011(11).
[6]张声雄.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发展优势农业科研机构创办科技型种业公司,不仅政策优惠,而且在人才、技术、市场影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1拥有一批专业化的育种人才。科研单位大部分科技人员都毕业于我国相关高等院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多年的专业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人才作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外企业争夺的焦点。
1.2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能够利用市场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研单位拥有高质量的亲本材料和过硬的配套技术,组建科技型企业,可以最大化的实现育、繁、销一体化经营,通过不断推出新品种立足市场,实现科研成果主导市场。
1.3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科研单位的公益性社会本质决定了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为市场提供优质新品种,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专业形象,为科技型企业组建后的品牌建立奠定了很好的社会基础。
1.4能够快速培育较好的市场信誉。信誉与产品质量及服务有直接关系,科研单位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可以在市场竞争中确立有利地位,实现市场信誉的快速建立。
2典型经验总结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在种子科技型企业创办过程中,坚持体制创新、规模发展,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探索了一条加速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发展的发展之路。
2.1科技创新。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竞争实质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先掌握了创新的能力,谁就能研发出更高质量的品种,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通过充分发挥农科院的技术优势,注入人才和成果,注重农业科研工作者与市场的衔接,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所办科技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农业科研工作者也通过与市场的深入接触,增强了对市场需求的了解,育种效率明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反哺科研的力度逐年加大,进一步强化了院所的科研基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多出、快出、出好品种创造了条件,实现了科研-开发-科研的良性循环。
2.2体制创新。体制不活、产权不清是科研单位创办企业的普遍弊端。“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管理,管理决定效益”,所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分工合作,给予企业适当的自主职能,把科研单位与企业产权界定清晰,制订一个长远目标和规划,搭建起做大做强的平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科技型企业创办过程中,提出了育种单位、公司共建科研体系的创新管理模式,公司与育种单位共享品种产权且拥有独家优先开发权,调动了企业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3思路创新。相对与国内一些知名种子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具有科技成果、技术等方面优势,但在市场运作方面则相对薄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引入绩效挂钩的管理体制,建立风险控制机制,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创立了以科技型企业为推广平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品种大面积快速推广的“育、繁、推、销”一体化的新型推广模式,将良种繁育、高产示范、配套栽培、产业化开发、市场营销、产品宣传、技术培训与售后服务等因素进行了科学和谐的“集成组装”,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的最佳投入和品种推广速度及面积的最大化。
2.4质量优先。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应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技术为导向,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围绕品种特征特性,制订出一整套科学的栽培措施、种子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体系,从育种家种子、原种到成品生产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制定严格的种子质量管理操作规程;坚持原种、原原种由育种人直接把控,从源头做起,保障生产质量。严把质量关是每个企业的立身之本,是农民产生信任感和购买欲的最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牢固基石。
2.5诚信为本。诚信是一个企业长期积淀下来的品牌影响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需条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了“宁失销量,不失质量;宁失利益,不失市场;宁失面子,不失顾客”的企业箴言,以诚信为本,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3存在问题面对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市场竞争水平的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型企业也暴露出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经营管理体制滞后于行业发展形势、尚未形成广泛的种子营销网络和可靠、稳定的营销市场等问题。首先,由于我国种子市场发育较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完善。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还存在被仿制、侵权的风险。科研单位和开发单位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奖励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仍然存在,容易造成人才流失。再者,一些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在新品种推广方面投入力度较小,缺乏完整的推广规划,推广队伍建设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影响了推广效果。加之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部分科研单位过于注重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忽视了与市场的衔接。一些科研成果不能完全符合市场需求,造成了科研与市场脱节。
4发展建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完全市场化、参与国内外竞争已是大势所趋。针对目前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4.1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单位间摒弃偏见,强强联合,鼓励兼并重组,组建在行业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集团,以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人才、成果、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经过重新整合,形成具有农业科研单位特色的高科技、高效率种业公司。
4.2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是激发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活力并使之全面走向市场化的关键。实践证明,创建一个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自我发展、独立经营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发展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内部活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3加大投资力度,培养人才队伍。当前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发展最急需的是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富有感召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加大投入,营造使每个职工展示自我、体现价值的工作条件与环境,解决后顾之忧,定岗定责定酬,利益与风险挂钩,才能充分激发每个职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只有真正做到用人与养人相结合,引人与留人相统一,才能不断壮大队伍,推动事业持续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