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第1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工业4.0;生产新模式;管理创新

一、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期,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2011年~2015年初,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先后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4.0”战略、“工业新法国”战略、“工业2050”战略和“机器人新战略”,力图重振本国制造业,并谋划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于2015年5月推出《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尽管上述主要国家所提的工业发展新战略的名称有所不同,但从其内容看,核心是通过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以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这一发展新趋势建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变革基础之上,并正在对全球制造业生产模式和结构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初露端倪。

二、互联网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近十多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即将全面进入以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互联网通信协定第6版)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为技术基础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正在对全球商业模式和生产制造模式带来深刻改变。1.互联网技术引领商业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成本以及传统上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深刻影响着企业的销售模式和消费者的购买方式。近年来,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并从B2B、B2C、C2C等模式向O2O模式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主流的商业模式。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过去五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2016年,网络购物和网上支付的用户分别从2.42亿人和2.21亿人增加至4.67亿人和4.75亿人,年均各自增长17.86%和21.08%,带动电子商务逐渐替代传统的销售渠道。而从全球层面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2000年~2015年,全球每100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从6.77人增加到了44人,年均增长13.29%;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6年4月12日的《世界经济展望》,2015年全球总人口为73.16亿人,由此可以推算出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大约32亿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奠定了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持续成长及壮大根基。2.工业互联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网络技术不仅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商业和消费领域,近年来还加快向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InternetRevolution)正在形成。从技术层面看,目前IPv6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与IPv4技术相比,其地址比特数从32位扩充到128位,理论上的地址空间上限由此从232个拓展2128个。IPv6有足够的地址使智能对象间通过互联网大范围直接互联(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从应用层面看,自2012年6月6日全球IPv6网络正式启动以来,其应用推广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Ladid在今年3月9日北京举办的“全球IPv6论坛媒体见面会暨IPv6WorldLeader,2017颁奖仪式”上的工业4.0时代生产模式与既有生产模式的对比发言,比利时的IPv6用户占全网用户比例已经高达56.56%,美国的这一比例从2014年的5%上升到了目前的33.2%,印度则已经拥有近1亿的IPv6用户数。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看,未来物联网和服务网将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从而将传统的工厂升级为智能工厂,带来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

三、工业4.0时代的“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工业4.0被称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s,CPS)的第四次工业革命(Kagermann,2013;森德勒,2014),将对既有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制造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迅速成为主流的生产制造模式。“福特主义”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模式(陈秀山,2003),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专业化劳动分工、生产流程标准化和规模经济基础之上。从市场需求来看,“福特主义”模式建立在高度同质的大众化需求基础上;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专门化的机器,雇佣能熟练掌握专项任务的低技能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标准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主要是根据资源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进行功能性的区域分工,不同区域之间形成上下游的分工合作。概括而言,“福特主义”模式是用低技能劳动力和高度专门化机器的组合以流水线作业形式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2.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福特主义”模式最大的局限是其成功是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同质化的基础之上。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日益增大,企业不得不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恰恰为企业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提供了可能,“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从市场需求来看,“后福特主义”模式考虑了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可以满足小众化的特色需求;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是多功能的机器,雇佣能熟练应对多项任务的技术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多样化产品;从空间特征看,上下游的企业聚集在特定的区域内,可以保证个性化零部件或服务的及时供应,有效解决了制约灵活化柔性生产的库存问题。概括而言,“后福特主义”模式是用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技术工人和多功能机器的组合以灵活形式小批量柔性生产多样化产品,可以说是工业3.0时代的代表性生产模式。“后福特主义”模式虽然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开拓了各种细分市场,但这种生产仍无法满足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然而,就每一个的本质而言,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因此有效满足个性化需求成为新的工业生产模式应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也是工业4.0时代到来的市场基础。与既有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不同,工业4.0时代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使智能生产、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王喜文,2015)。从投入生产要素看,采用的将是智能化的机器,雇佣具有丰富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工人进行生产;从产品特征看,生产的是智能产品;从空间特征看,地理位置不在成为制约生产的关键因素,生产组织模式将由集中转向分散。概括而言,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是用知识型员工和智能机器的组合以适度的规模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智能产品,鉴于该模式生产设备、生产过程以及生产产品都具有智能特征,本文将其概括为“智能主义”生产模式。

四、“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管理创新探讨

在工业4.0时代“智能主义”生产模式下,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将被适当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所取代,由此无论对产业发展还是对企业发展,都内生出一系列的管理创新要求,核心的是需求层面的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层面的协同创新网络参与机制以及人才层面的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1.面向并满足个性化需求。过去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基础主要是大众化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普及应用,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工业4.0时代的主流。工业4.0允许在设计、配置、订购、规划、制造和运作等环节能够考虑到个体和客户特殊需求,而且即使在最后阶段仍能变动(工业4.0工作组、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2013)。对企业而言,获取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个性化需求时代,企业应建立个性化需求导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营销服务体系,主动挖掘并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重点是提升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这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工具。个性化也意味着特色化,这对企业而言,需要更加重视创新设计的地位。此外,借助高度发达的移动通讯网络,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将个人的需求反馈至生产端,这突破了传统实体店客户体验和参与的时空局限,因此利用网络工具让客户参与设计将成为产品体现和满足客户特色需求的重要手段。2.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工业革命既是产业革命,也是技术革命。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工业4.0主要是以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现实增强、大数据、自动机器人、模拟以及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技术等9项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变革(BCG,2015)。这些新兴技术是产业和企业向工业4.0升级的关键。鉴于新兴技术研发所具有的研发投入资金量大、研发周期和产业化过程较长等特点,风险与不确定较大,因此以单个企业为主进行研发难以适应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国际产业竞争的需要,有必要采用系统创新网络的模式的组织形式开展技术创新。在学者较早的研究中,创新网络被看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制度性安排(ImainBaba,1989;Freeman,1991);协同创新网络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合作创新,被看作不同的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系统性、开放性、中心性、协同性等特点,通过该网络可以实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实现知识、技术的增值和创新的产生(刘丹、闫长乐,2013)。对于工业4.0时代的企业而言,采用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进行创新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关键是要形成构建或参与协同创新网络的机制。固然,这一工作主要由行业内的主导厂商承担;但对一般企业尤其是对技术需求强烈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或水平受较多约束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也应从企业自身考虑参与机制,积极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网络,凭借网络资源共享的模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竞争力。3.知识型员工培养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工业4.0时代,随着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智能生产工艺的普遍采用,生产对人员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但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发生“质”的变化,正如夏妍娜、赵胜(2015)所言,人在生产制造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这意味着工业4.0对劳动的需求将从一般劳动力到知识型高素质技术型员工,这类员工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还需要得到系统的技能培训。针对网络化时代知识型员工自主性较强和喜欢以网络化方式参与的特点,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化沟通交流平台或工具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企业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培训或模拟训练。就日常管理制度而言,重点是创造有利于激发知识型员工创新思维和高效率工作的工作环境;在薪酬设计上,也应考虑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励。

五、结论与建议技术和政策因素共同推动

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将带来革命性影响,推动其从目前的“福特主义”模式和“后福特主义”模式逐渐向“智能主义”模式升级。“智能主义”生产模式内生出一系列管理创新需求,需要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大众化需求导向转向个性化需求导向;技术管理创新方面,主要是从以单个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转向协同创新网络模式,这需要相关的平台建构及参与机制设计;人才管理创新层面,主要是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知识型员工特点的管理方式。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拥有工程技术人才储备多、本土市场大、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储蓄率高等优势,但制度会否成为制约创新的桎梏也令人担忧(李稻葵,2016)。中国拥有的诸多优势有利于产业界和企业进行上述管理创新,但破解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束缚或制约因素也不可或缺,这方面正是政府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提供引导、支撑和配套服务。为此,本文对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积极引导鼓励工业4.0重大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强对该模式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加快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的突破,也由此诱发网络外广大企业乃至个人的技术创新或技术改进活动,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成功升级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第二,提供人才培训,一方面,针对工业4.0发展新趋势、新特征,对企业管理层开展培训,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认清工业4.0的发展大趋势,以促使他们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特点制定恰当的发展战略决策,主动顺应并推动工业4.0的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单独组织、与行业协会联合组织或直接与企业合作组织的方式,开展针对企业骨干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未来对智能设备的适应能力,也同时引导激励他们的创新行为。第三,加强公共平台建设,主要是公共研发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流动平台的建设,重点为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为人才资源的恰当配置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第2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建设服务云平台

促进产业深融合

在移动互联时代,产业之间如何实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这是横亘在传统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根据协议,腾讯公司将积极向汕头市新兴产业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等能力支撑,助力汕头工业制造、商贸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与互联网加快融合。

为此,腾讯将支持汕头企业互联网创新和在线服务云平台建设,为汕头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以及为机器人、家电等智能化产品生产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开放腾讯智能硬件接口,推动汕头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并积极推广基于“微信支付”和“手Q支付”的支付平台,推动行业信息共享。汕头市政府将支持条件成熟的传统商圈加快线上线下资源整合,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商圈。

市民办事不再难

民生应用一键通

“互联网+”行动计划自实行以来,零跑动、一门式、一网式等成了民生办事的新模式,汕头将积极推动各有关部门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展信息服务平台和政务微信公众号建设,推进政府部门各类便民业务的在线查询、预约和办理,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互联网+”的应用。

战略协议签订后,腾讯将重点协助汕头车管、医疗、出入境、城管、交通、社保、公积金等方面,开展基于微信城市服务、手机QQ城市服务、腾讯新闻民生页卡、腾讯大粤网弹窗等产品入口的民生应用服务,真正实现市民办事不再难,民生应用一键通。

依托腾讯新媒体

塑造城市新形象

作为全国主要的港口城市、中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海滨邹鲁、美食之乡”的美称。今年国庆期间汕头共接待旅游者265.27万人次,同比增长22.45%,汕头火热的文化旅游市场有目共睹。

大粤网依托广东地区7700万QQ用户资源优势,整合腾讯网、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等传播属性产品,全面支持汕头建设“城市智慧平台”,利用该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塑造汕头的城市形象和品牌,积极参与汕头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虚拟化、产业化发展,协力建设数字博物馆。为汕头定制城市品牌形象推广计划,开展汕头文化宣传,提升汕头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打造线上线下联动、体验式消费的旅游试点示范项目。

合力助推新模式

营造创业新环境

第3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竞争;新业态;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027-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崭新的数字金融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功能的融合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业态和模式,并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等金融的“外行人”逐步踏入金融领域,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降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改变金融的格局与环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基于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为金融体系的完备、金融业务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金融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引导创造更加丰富的金融新业态。

一、互联网发展催生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1.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平台基础和客户基础等。

第一,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模式,推进了金融深化发展,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云计算通过分担电脑存储、计算及扩展等功能,提高了用户计算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交叉配置服务时间满足服务需求时间分布不同的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响应效率。陈甚澍(2012)认为云计算技术能够降低银行业的成本、风险,提升其竞争优势。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方式创造价值,成为驱动创新、提高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谢平(2013)指出,大数据为金融活动参与者的信用评级提供了支撑。在大数据技术运用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违约概率。

第二,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用于匹配参与者双方的需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基础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数据层,主要是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原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二是规则层,主要由交易规则、运营规则、管理规则、安全规则等构成;三是应用层,主要是为金融需求者提供集支付、理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当在模式创新基础上的用户累积数量达到质变之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层、规则层和数据层会出现联动创新的局面,呈现出向综合化或横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互联网的客户基础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客户基础旨在汇集客户资源,覆盖长尾市场,这要求单个客户边际服务成本足够低和客户数量足够大以实现规模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服务渠道能够有效获取大量客户,同时降低单个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二是互联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便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用户信息的不断透明化,客户需求不断凸显个性化,借助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对客户的细分,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需求,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提升服务价值。

2.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主要包括支付功能、信息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中,支付功能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信息功能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支撑。

第一,传统支付是对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支付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的制度与组织安排。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下,运营商通常将用户手机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通过扣除用户话费进行支付交易。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下,银行通过运营商获得通信网络服务,将用户的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在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运营商、银行和商家合作,共同完成支付交易,合作方权责明确,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功能不仅优化了传统金融的“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而且使“价格信息”的内涵得以丰富。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利率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资金的供需状况,引导资金的配置效率,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价值增长。二是信息的流影樗孀胖Ц痘疃,对这些支付活动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客户偏好、信用状况等信息,通过精准营销实现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

第三,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能进行科学高效处理,解决传统金融忽视的小微领域的信用评价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二是互联网能够实现跨国界、跨时区和跨领域配置资源,拓展传统金融配置的范围和边界,为风险管理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交易工具,可深化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互联网技术发展形成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这是金融模式创新的必要前提。从国内实践看,金融抑制、制度变迁和信息不对称为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环境和空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金融行业更为突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并增大了金融交易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不能确定企业的风险与风险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只能依据平均风险值来确定企业利率水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自身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信贷市场存在更多的是借贷成本低于自身预期的高风险企业。在此背景下,必将推动信贷市场利率上升,同时增加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造成大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可被视为一种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的“新金融中介”。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透明和有效,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资金配置效率。例如,P2P、网络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从市场痛点出发,有效弥补了市场空白,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2.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约,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制度滞后。从金融制度变迁的层面来看,我国原有的金融体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垄断、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忽视中小微企业等因素使金融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法律层面,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省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章,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政策层面,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征信层面,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3.金融抑制

对金融进行过度管理会导致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金融秩序无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形成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特征,例如政府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信贷资金流向限制、信贷配额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等。

金融抑制导致了金融服务缺口不断扩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金融抑制下的市场需求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了政府项目及国有企业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互联网发展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金融抑制局面的改变提供了支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行业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信用和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分散化的金融资源高度融合,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方向

依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经济社会属性、产业组织属性和功能属性等角度分析金融模式创新方向,为未来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指导。

1.基于互联网金融经济社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金融功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感知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理念向传统金融持续渗透,成为互联网时代金融功能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农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具有较强的自给性、区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此时的金融功能仅是货币功能。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特征,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国界流动,金融功能从支付结算到信贷功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文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丰富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信息价值创造的渠道,信息数据出现了跨时空、跨虚实的交互。经济发展推动金融从服务生产功能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价值创造功能转变。

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创新的出现,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因、创新思维和消费方式,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改变了现代经济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金融消费习惯。这在追求金融活动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广泛用户在支付、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以关注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打上了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关注感受的广义虚拟经济思想烙印,蕴含着社会生活价值重塑的社会经济生态变迁逻辑。

2.基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演进方向表现为互联网系统与金融系统的相互交织和动态演变过程。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和传统金融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使原本不交叉的产业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向传统金融机构渗透,而且包括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g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金融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各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持续交织、耦合与互动,生成新模式的过程。从互联网金融来看,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电子化、信息化等方式进行金融交易,并融入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具有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等特征。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让其因享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感知价值。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信息数据等无形资源的挖掘和分析,使价值形成方式摆脱了传统有形资源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将价值创造与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金融民主化、普惠化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属性和价值创造的演进路径。

3.基于互联网金融功能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以长尾理论为基础,互联网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资金的时间、空间匹配边界和规模得以极大的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经济时代,新的金融产品、金融需求、金融服务以及新的交易关系不断出现,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金融模式与功能,使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和可能,并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壮大。正如林左鸣(2011)所强调:“正是此类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的规则变化和观念更新,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并且可能。”

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了金融行业的价值分工和商业模式,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利用新思维、新技术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将金融业态模式和本质功能加以网络化和及时化,是对传统金融功能进行的有益拓展,营造了新的金融生态圈及其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金融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盲点,让金融回归普惠和民主化,让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模式演进与功能拓展,既取决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又取决于现代社会大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通过金融模式创新与功能拓展,可向用户开放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制定权和所有权,为用户提供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生活体验和全新的金融消费生态链。

四、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迎合了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新趋势,带动了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和模式,不断地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产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互联网企业逐渐开始拓宽业务范围,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探寻新型的业务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有两类:一是依赖技术进步而实现的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二是依赖与传统金融合作而实现的综合性平台和智慧银行等。

第一,基于技术进步的金融模式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将是金融模式创新的新渠道。在移动支付方面,未来支付模式将围绕“金融+生物识别”开展。目前,利用指纹、声波、人脸、虹膜、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集中在开户身份核验、缴费支付认证、自助机无卡取现等场景,如招商银行的“ATM刷脸取款”、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指纹支付”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刷脸付”“声波付”“空付”等。多渠道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是未来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金融数据平台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台+数据+金融”。利用大数据金融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挖掘,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价,以及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等,推进金融模式深化发展。在直销银行方面,由于没有物理网点,直销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比如汇丰银行的直销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手机银行方式或其他电子渠道提品或服务。

第二,合作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方式从“大数据+电商平台”向“大数据+综合性平台”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能够积累大规模的用户,并通过平台规则、互动机制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合作背景下形成的数据、平台和金融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综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用户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融资担保和财富管理等,实现互利多赢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将形成三大模式:一是以浦发银行为代表,关注消费金融和支付功能,利用高效的平台处理终端,构建跨平台、跨币种、跨渠道的支付体系;二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关注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构建一个提供资讯、金融产品精选、在线理财顾问的全流程财富管理平台;三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

2.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

互联网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深化,重塑了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第一,借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体现为尊重用户体验、开放包容以及公平普惠等。传统金融企业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为其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参考。重视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细微变化,根据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设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化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最大化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把握产品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偏好,精准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强用户体验;线上线下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用户获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线下主要是进行获客和增加客户体验,线上主要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

第三,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金融服务或金融交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瞄准金融服务趋势,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通过开发各种软件,利用线上银行业务替代线下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比如郑州银行的“简单派”和“鼎融易”,通过自建或整合外部渠道,为其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广告宣传、新闻媒体和口碑等方式,推广渠道影响力。

第四,激发人才创造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潜力是商业银行金融模式创新成功的基础。通过引进具备互联网金融从业经验的人才,依靠技术溢出效应和流动效应,带动创新;通过内部人才培训,实现人才转型,支持创新;通过内部选拔或外部引进的路径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支持金融模式创新,加快产品与业务转型。

第五,强化风险管控。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风险传播速度更快,冲击力度更大,需要对创新风险进行严格管控。要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将外部数据转化为预警信号,对用户进行有效监管,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8).

[2]陈甚澍.论云计算及其在银行业的运用前景[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

[4]张成虎,金虎斌.互联网金融驱动创新机制研究[J].财经论丛:2016,(2).

[5]李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与融合――基于功能观的讨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1).

[6]李敏.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生态体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5,(12).

[7]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第4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公司,GE的业务涵盖了全球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航空、能源、水处理、发电、医疗、交通运输等等,可以说涵盖了主要的工业领域——在传统概念中,工业就是高能耗企业,但是,低碳经济才是未来的主流。因此,早在2005年5月GE就提出了“绿色创想”,为客户提供更节能产品的同时,促使GE稳步增长。

在GE中国副总裁西北区总经理许正看来,“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已经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存量市场,在这个存量市场中,很多技术是老旧的,建立在过去高能耗或高污染的标准或技术基础上,现在随着市场要求提高,这些领域本身就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对GE来说,他们希望提升的并不仅仅是简单设备和技术的更换升级——因为“更换”本身就不够低碳,他们更希望原有设备的效率能够得到提升,或者新上设备效率更高,使用周期更长。

节约的就是利润

对制造企业来说,要让机器更高效,靠的是制造工艺的改进,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传感器的普及,以及数据分析重要性的提升,GE将一些新的变化引入了工业领域:在继续改进工艺的同时,也将人、数据和机器进行“连接”,利用传感器捕捉和记录机器运转产生的数据,然后经过软件工程的开发,来分析机器的“健康”情况,让人可以充分挖掘机器潜能,同时预防机器“罢工”,从而帮助客户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GE将这一变化,命名为“工业互联网”,并认为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趋势。

2012年11月,GE《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和机器的界限》白皮书,其中指出: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各行业将实现1%效率的提升,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看似不起眼的1%背后,是巨大的商机:15年内,1%的燃油节省意味着节省300亿美元;能源行业节省1%的燃料,意味着能节约660亿美元;而医疗行业效率提升1%,则可以帮助全球医疗行业节约630亿美元;1%的资本金的节省,意味着节省900亿美元……并且,如果全球都开始采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话,到2025年,人类GDP的一半都将与此有关,也就是说大概会有22万亿美元会与工业互联网技术产生关系。“这就是GE公司所倡导的节约。”许正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技术,从能源的节省、资源的节省开始入手,可以看到,就算仅仅是1%的节省,影响都是巨大的。”

15年内,1%的燃油节省意味着节省300亿美元;能源行业节省1%的燃料,意味着能节约660亿美元;而医疗行业效率提升1%,则可以帮助全球医疗行业节约630亿美元;1%的资本金的节省,意味着节省900亿美元。

不以商业利益为基准出发点

不难发现,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对企业来说,除了高效,同时也延长了机器的使用寿命——对出售机器的企业来说,这看上去并不妙。

但是对GE来说,这与其商业利益其实并不矛盾。以航空发动机为例,帮助客户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公司可能是减少了销量,但是客户为了延长使用寿命,也需要进行一些零部件的更换,比如叶片;还需要定期的保养和维护。“所以,总体上帮助客户节省成本的同时,GE也可以通过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获得相应的收益。”许正说。

帮客户节约,同时也找到新的收益点,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并没有损害GE的商业利益,但是,试想,如果GE一开始就完全从商业利益出发,还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创新吗?

“从过去消耗大量资源的经济和为了获得经济成长而不断地去更新设备、使用投资拉动的经济,要走向更加有效率、更加长期、更加可持续的经济体,需要每个有责任的企业来担当一定的义务。”许正说,“整个人类社会要走向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这样理念的变化。而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不简单地从企业当下的商业利益出发,才能更加契合整个社会的发展诉求,抓住相应的发展机会。”

跟资源和客户在一起

许正还有另一个身份:GE中国创新中心(西安)总经理。这个成立于2012年的创新中心,与之前的成都创新中心一起,与在上海、北京和无锡的研发机构形成了协同效应,旨在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与客户协同创造新价值的目标。应该说,创新中心是GE着力拓展在中国本土技术创新与客户支持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为什么选择西安,更是意义深远。

首先,几年前,国家就在西部,特别是西北,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西部大开发,现在还处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延伸阶段。对GE来说,机会仍然非常多,比如在能源、交通、工业企业的建设方面,都与GE业务高度的匹配。

第5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配套比较完整、门类比较齐全的体系,但是目前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导致一些行业外迁。

有调研发现,目前外迁的制造业主要是一些加工业和工艺比较简单的行业,例如服装、玩具等,而专业化分工比较细、协作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很少出现外迁现象。所以,在看到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整体优势――配套能力强、门类齐全。任何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上架,在中国都能找到协作厂商,但东南亚、南亚的制造业目前还不具备这个实力。

为了摆脱制造业的困境,需要认真执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三去”政策,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创造比较好的环境。

在“三去”的任务完成之后,淘汰了落后产能,留出新的市场空间。下一个课题就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了,这需要靠创新来实现。那么,谁来创新?如何创新?在这些问题上,我看到了不同的做法。

回顾历史,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创新都是民间创造力和市场竞争的产物。这其中,尤其要注意划分市场与政府的界限。

根据哈佛大学创新经济学家们的定义,发明是技术突破,而创新是指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职责不是在创新上,而是在发明上。而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即创新),它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企业、企业家。比如,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项创新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它的主角就是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

划分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的前提。政府应该关注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的技术开发,而技术商业应用的主体应该并且必须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当然,对企业来说,创新也不能盲目。我们常常讲工业1.0是机械化,工业2.0是自动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每一个阶段都以前一阶段为基础,可以同时实现,但是不可超越或者忽略某个阶段。

所以,对于弯道超车、全面实现工业4.0的这个说法,我并不赞成。

我们不是为了工业4.0而工业4.0,而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效益而进行技术创新,工业4.0和互联网都是工具,它们本身并不是目标。应该需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效益最大化的技术来创新,而并非最先进的技术。

第6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互联网+;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价值链延伸为基础的“产品+服务”的新型制造模式。近些年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或制造业振兴计划,如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德国的“工业4.0”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推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和服务化发展。我国制造业面临“大而不强”、部分核心和P键技术尚需突破、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靠近等挑战,有必要充分认识制造业服务化的本质,探索“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路径及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优势。

一、认识制造业服务化的本质

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波特,1985)。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客户之所以购买其产品而不是选择另一家企业的同类产品,看中的是产品为客户带来的价值。制造业服务化正是基于客户价值创造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而客户价值来源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和创造。

1.创造显性客户价值。显性的客户价值来自于满足客户可见的、已经察觉的需求。如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制造产品满足客户的直接消费需求,机器设备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满足客户进一步价值创造的需要,这些都是客户购买产品时直观的、有明确目的性的需求。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重要时期,需求的潜力领域在于:一是休闲娱乐旅游方面,包括对秀美环境的需求,是在人们生存和工作之外第一步需要升级的领域;二是信息交往,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生活方式转变,人作为社会人在交往、沟通等心理需求的延伸;三是健康养老方面,在我国逐渐步入老年社会的现实下,医药健康养老相关需求成为重要的潜力需求领域;四是子女教育成长,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保证了这一需求的长盛不衰;五是国家安全,这是其他一切需求的保障,更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六是其他特殊的需求,如高端化、个性化的需求,是快速富裕人群的需求,也是对消费需求的一种引领,表现为跟随和模仿时尚、高端化等特征。最终消费需求的升级也带动生产这些产品的制造设备需求升级。此外,客户的需求不仅来自于国内,也来自于国外。从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角度,制造企业的客户价值创造还应该着眼于全球市场。

2.创造隐性客户价值。隐性客户价值来源于客户潜在的、未曾觉察或意识到的需求。引领创新的制造企业就是基于对这些潜藏而未被察觉的客户需求,创造出超越客户感知和预期的产品和服务。制造业产品,除了满足客户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能否带来其他的附加价值,如新颖的外观、激发探索欲、特殊的商业模式等,对创造客户需求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美国学者亚德里安和卡尔(2013)认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伟大的企业创造需求。瞄准客户的隐性需求创造价值,并不是说显性价值不重要。新的价值是在显性价值基础上的附加,是制造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如苹果公司的iPhone产品,除了满足客户电话、网上交流等早已发现的需求外,还具有不断更新、能够让消费者充满期待的、新奇的应用程序及设计,这种期待和能够带来再创造乐趣的功能本身就具有吸引消费者的魔力,正是这种令人着迷的客户价值创新能力带来了苹果公司的成功。

隐性需求在创造出来之后,就成为了显性需求。一些已被满足的需求在一段时间后还可能发生变化,如同样是吃的需求,原来是吃饱维持生存的需求,现在则开始追求绿色、健康、营养的搭配等功能。正是这样的变化,才使需求创造的动力之源从不衰竭,才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户价值创造空间。制造企业在不断满足变化的需求过程中,那些具有先发优势或难以复制的技术诀窍、商业模式等的企业,一般更容易构建竞争优势。

二、“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的路径分析

为满足客户的显性和隐性需求,制造业服务化把制造和服务融合,以一种全新的制造形态来提供客户价值。“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形成了“制造+服务”并行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1.“互联网+”研发设计。从改善客户体验、增加客户黏性的角度,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行为习惯和需求变化趋势进行跟踪分析,用于产品设计的改进和研发中。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为加强与潜在客户沟通链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可以通过互联网集聚更多可利用的研发设计资源,实现网上征集创意、网上发包、网上论证。“互联网+”研发设计在产品制造过程开始之前就体现客户的诉求,因此是持续服务客户创造价值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环节。

2.“互联网+”个性定制。适应客户需求多样化及快速变化的趋势,个性化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化制造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与智能机器的结合,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在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在解决一些较为复杂和不确定的问题时,智能化制造具有更大的适应性、精准性和更高的生产率。智能化制造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而改变,这显然不仅是在制造环节就可以做到的,服务意识和行动应该贯串到整个价值链中。同时,定制化、订单式生产需要大量的辅助决策程序及柔性化的硬件设施,对客户产品的制造过程本身就包括一揽子由产品和服务统一到一起的软硬件组合,仅靠制造或仅靠服务都是片面的,都不能为客户创造最大化的产品使用价值空间。

3.“互联网+”生态体系。围绕制造业核心产品,拓展纵向和横向的产业链条,形成一个共荣共生、类似生态系统的关系。在这方面,一些具有新商业模式、新型业态的企业围绕其核心应用平台,致力于拓展产品和服务的生态体系,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如国外的苹果、谷歌,分别以其核心的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为基础,不断拓展新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并且随着其产品的不断升级和新的APP的推出,带动整个产业链条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衍生出许多新的行业和业态。“互联网+”生态系统为所有生态链上的供应商和消费者提供了获得价值创造的机会,也为制造业核心产品不断创新进化带来长久的动力。

4.“互联网+”价值创新。传统的售后服务只包括最终消费品的退换、保修和中间制造设备的运维服务,而“互联网+”售后的价值创新还可以为客户使用产品提供持续的价值创造。这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对前期产品客户使用情况的收集和分析,提前预知客户使用中可能遇上的问题和麻烦,在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附加解决方案,使产品在使用中的价值增加。第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平台连接,可以获得客户使用情况的大数据,在智能分析客户使用习惯及产品本身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频率等因素后,通过服务的推送等方式提前告知客户在关键的节点对产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和预设应对措施;或提供随时服务、个性化的自服务模式等,使客户的产品使用更加顺畅。第三,通过互联网形成的网络平台和产品生态系统,提供关于相关产品需求及供给的信息、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以及为更好地发挥设备效果而对原有产品的售后升级改造、增加新的功能等,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增值服务的活动,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将增强制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三、推进“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把提升制造业的核心能力作为“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基础。在“互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关系中,制造能力是基础,产品制造是主体,服务化的发展是为了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优势。“互联网+”也不是传统的销售网络化,而是互联网技术应用和制造的融合,是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更有效率的制造、更好的a品体验。我国制造业在部分高精尖产品和装备上的核心技术、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一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和具有前沿性的高新制造技术,是不能从国外购买的,因此,制造业本身能力的发展决不能放松。同时,着眼于价值创造,制造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机会,搜寻和挖掘产品和服务的客户需求潜力领域,创造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2.加强“互联网+”制造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政府要从战略层面上加强互联网及制造服务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充分动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力量,在推进移动互联网设施建设、打造制造企业集群、产业园区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建设、动员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出台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激励措施。

3.推动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的价值创新。“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旨在利用互联网快捷通联的特点,将互联网功能融合进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中,提供当前不具备、但能更好地实现客户愿望的产品选择。因此,这种价值创造实质上是客户价值创新的过程。在现实中,制造企业更多的是渐变型价值创新,通过客户价值的逐渐累积建立竞争优势。而颠覆型的创新往往会由量变到质变,或通过一些非常偶然的机会发生。我国正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推进制造业产品、技术和工艺等创新的同时,也要将服务创新的内容纳入创新支持体系中,通过“互联网+”战略推动制造业“产品+服务”的组合创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融合“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的新生产方式、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4.加强制造业人力资本投入。基础制造能力的提高、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力量,没有人力资本的保障是难以成功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动力,从企业来说,来自于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需求;从国家层面,则来自于提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要求。从构建制造业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一是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应该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量,对暂时不能创造商业利益的基础研究、冷门研究要在投入上予以保障。二是加强高等教育机构在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培养,通过设置专门的奖学金、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对高技能工人培养的投入,培养技术精良的“工匠”,宣扬“工匠精神”,给予应有的激励。四是建立人才引进、成长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可利用市场经济提供的方法,给予股权激励,也可设置特殊贡献奖励和专门的创新创业奖励,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加)瓦科拉夫.斯米尔.美国制造:国家繁荣为什么离不开制造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卡尔・韦伯.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5.

[4]郭怀英.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及其启示[J].现代产业经济,2013(06).

第7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一、中国电商与互联网金融快速增长

(一)中国电商跃进式发展

中国电商发展的一个代表案例是淘宝的“双十一”(即每年11月11日,以电商网站淘宝天猫为首发起的营销活动),2013年11月11日,淘宝天猫的单日交易金额高达350亿元,较2012年的191亿有大幅增长。中国的电子商务是从2008、2009年开始发展起来的,这两年中,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增长率均在100%以上,此后几年虽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60%―70%的高速增长。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030.3亿元,同比增长66.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2%。从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看,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4.35万亿元,保持了24.3%的高速增长,2010―2012这三年中,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增长21.6%、33.3%、30.8%,连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总的来看,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电商行业之所以从这个时期高速发展起来,原因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伴随社会消费整体增长,同时中国物流业、支付体系和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健全的基础设施。另外,网络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有了购买力之后,对网购依赖程度较高也是因素之一。这些因素促成了这个时期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2013年三季度,中国网络销售额是4547亿元(约合740亿美元),而美国同期是457亿美元,中国目前已经高出美国60%左右。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一年,余额宝、P2P、网络金融社区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机构迅速崛起,互联网和金融业强强联合对传统运营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实际上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英文里并没有类似的词语,国外一般称之为技术金融或数据金融,就是用新技术做金融业务或者解决金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或者移动化。即把很多传统业务搬到互联网和手机上来。第二,金融服务智能化。表现为在程序中加入很多智能化的算法,并通过诸多技术手段,使其可以很人性化的理解客户的许多需求,并给出好的建议,类似于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私人金融助理的功能。第三,大数据支撑的新业务。在金融服务智能化当中已经包括一些大数据的方法,以此让程序变得更加聪明,自动化服务更好。此外,也有一些直接衍生于大数据支撑的新业务,比如利用大数据征信。以前征信是发调查问卷,或者看工资表等信息,现在则可以利用一些网络上数据或者银行电子化的数据,直接进行信用评级。第四,新型交易结构。就拿经常提到的P2P为例,P2P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分散的、点对点的结构,这个结构和传统金融有巨大差别。传统金融是以银行这种大型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活动的媒介,各种金融活动都需要通过这个媒介进行,银行成为金融市场的枢纽和中心。P2P则完全抛弃了这个中心,实现了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因此实现了去中心化的效果。第五,另类金融探索。这是一种更加激进的金融探索,最典型的代表是比特币。与传统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计算方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可以说比特币是一种理想货币,或许它所颠覆的已经不仅仅是资金融通的方式,而是要去央行化,动摇的是整个现代金融体系的根基。

二、中国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

(一)中国电子商务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从经济学上来看,交易的发生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讲到的,由于两个国家生产商品的效率不一样,因此就产生了交换的需求;二是赫克歇尔、俄林时代,他们发现一战、二战前交易的主要商品是资源,英国和德国都是资源缺乏国,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也导致了贸易的发生;三是二战以后,克鲁格曼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经济产生成本效益,从而导致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商品,都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化,从而引起贸易;四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杨小凯提出交易成本理论,指出亚洲国家虽然没有多少优势,但是交易成本低,也会引起交易的发生。

贸易的发生,或者一种贸易方式替代另一种,一定能从这四种模型中找到理论依据。电商的快速发展就在于其降低了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这部分降低的交易费用又转化为消费者新的消费额。因此,电商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但与此同时,电商不仅要受到流通体系、金融支付能力等限制,还要受计算机、移动终端普及率及互联网渗透率等的影响。不过现在看来,这些限制还远未达到边界值,因此电商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各国互联网渗透率(是指互联网用户数除以潜在用户数)来看,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在20%―30%,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则普遍在60-90%的范围。由此可见,未来中国互联网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2014年,中国的4G应用开始普及,移动宽带将会得到数十倍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商行业的发展速度,或许可能成为中国移动电商元年。借助4G的上网速度,购物、图片和视频传输将不存在任何障碍,这些技术将会大量被电商行业应用,2014年中国移动宽带的互联网渗透率也有可能达到50%以上。

从另外一组数据来看,2012年一季度移动购物市场的规模是76亿元,2013年三季度已达到433亿元。从移动电商和固网PC电商的比例来看,2012年第一季度移动端交易占整个电商交易的2.9%,2013年则达到了9.5%,发展速度惊人。2013年淘宝“双十一”当天50多亿元销售额来自于移动终端,占整个销售额的15%左右,预计2014年这一数字将可能达到20%。这与整个中国从制造业经济向服务和休闲行业发展很相关。过去企业办公大多固定在办公室或工厂车间,上网基本都是基于固网,现在随着中国消费经济越来越发达,特别是创意产业、文化产业、金融行业等的发展,移动办公人群越来越多,所以碎片化时间日渐增多,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整个网络购物的频率和效率。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即压缩了时间,突破了地理限制。所以,一波一波的驱动因素推动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6.2%。从不同的商品品类来看,服装已经有19%是通过网购完成,家电是17%,其他只有4%。以服装为例,英国的服装销售线上已经占到了25%。此外,从最难被网络化的奢侈品电商来看,全球的奢侈品电商是140亿美元,但是网购只占整个奢侈品行业的3%,相对于服装这些行业占比还很低。可以看出,从不同的品类来分析,中国的电商也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二)电商会改变但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商业

目前,中国地面零售的增长速度为10%左右,而网络零售的增速则高达40%,前几年网络零售的增速则更高。不过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电商对整体消费的作用更多的还是对传统零售的替代。根据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电商的高速增长,70%来源于对传统零售的替代,30%来源于新增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因为有了网购,购物时间可选择性大大增加。但选择在网上购买还是实地购买,取决于商品的性价比,如果实地销售性价比不高,那就一定会输给网络购物。网购第一大优势就是价格优势,但现在价格上的差别较之从前已不明显,原因是许多实体店也在打折促销。就产业结构角度而言,百货店也在向体验式消费型的购物中心转型。同互联网相比,百货行业都是日渐式微的状态,如果不做资本整合等动作,将很难有所改观。这是大势所趋,虽然当中会有曲折,但总的方向不会改变。

相对于传统零售,电商是一种更有生产力和效率的工具。传统的零售模式,从产品的生产到终端消费者,中间要经过许多销售环节,最终导致商品价格的层层加码。而电商则大大缩减了这个过程,使得消费者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相同的产品。同时,电商也大大扩充了商品的丰富程度,因为只要是物流可以到达的地区,理论上任何地区都可以享受相同丰富程度的商品。这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影响尤其明显。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网购额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大大增加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空闲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用大段时间去消费购物变得越来越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则弥补了这一不足,现在即使是开会的间歇,或者等公交车的十几分钟时间里,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消费购物。

尽管电商高速增长,并呈现出对传统零售的大规模替代之势,但电商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地商,并且也不应该完全脱离实体。因为人类不可能只生存在虚拟世界,未来电商和实体地商将是共生的关系,特别是像旅游、美容、电影这种更加注重体验的消费很难被电商所替代。尽管电商对传统零售的替代仍将继续,但随着替代作用逐渐逼近边界,未来电商的增长速度也将下降。地面零售仍然会长期存在,不过在电商的冲击下,地面零售未来的模式将发生改变。地面零售将从以商品销售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交流等,即向更优质的服务转变。未来的零售商店数量将减少,更加注重体验的综合性购物中心则将会增加。而这个过程,也是效率提升的过程,一些低效率的商店将被淘汰。

从国际上来看,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出现了一个逆流,百货商店又重新发展起来。支撑百货这种逆势发展的因素就在于消费过程的奢侈化。因为去这些百货商店的人大多是是富人,其追求的也是在消费过程中多种感官的享受。而网络购物目前更多的只是视觉感官,并不能满足这些人其他感官的需求,同时也要求其他更多的服务。因此,从未来来看,中国的电商仍将高速发展,但这种高速度随着替代效应的减弱也将随之下降,电商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商业,不过将从很多方面改变乃至颠覆传统商业的模式和形态。

三、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与创新

(一)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我们需要对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活动有一种更加宏观、深刻,带有历史观的角度去思考。新的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同时也给各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生产关系。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共识。实际上,互联网也改变了制造业,比如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创新了融资模式,使得一些小的创新也可以获得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创新的转化。正因为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很多产业,从而也就改变了整个经济。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而且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构建起新的技术平台,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也解决了一些以前在交易中做不到的事情。例如诚信体系的构建,过去由于信息获取的成本很高,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征信体系很难有效建立。但随着新的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大量的交易数据可以被记录、保存下来,同时也非常便于查询和分析,征信成本大幅下降,成为构建诚信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且这种基于事实数据建立起来的诚信体系更加有效,也促使商家更加重视信誉。

人类社会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有四种主要方式:一是纵向的关系,包括通过暴力和行政手段来处理的两种关系;二是横向的关系,包括借助道德和市场规范来处理的两种关系。但无论纵向还是横向关系的这两种处理方式,在实际运用中都是相互配合的,国家行政权力背后需要有暴力的支撑,而市场关系也需要借助道德进行维系。不过传统的交易方式很难有效的结合这几种关系,而互联网则可以打通它们,形成最好的融合。互联网的出现,将人与人之间的两种横向关系,即道德和市场完美的结合起来。在没有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之前,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波兰人兰格曾提出,只要把各种联立方程输入计算机,就可以做到消费和生产无缝对接,就不会产生过剩和短缺,从而实现完美的计划经济。但是,当时即使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处理一天的数据可能就要花几十年时间。人的实践会随着工具的进步而进步,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当时很多无法想象的任务现在都可以轻松实现。新的互联网生产关系也因此形成。

其次,互联网的社会化。互联网已完全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方式以及认识事物的方法等。比如以前认为自组织是松散、没有力量的一盘散沙,但如果用互联网把这一盘散沙联系起来,就会形成无法斩断的网络联系,这在军事上来看也有重要意义。以前所讲的很多互联网现象还是局限于比较单一的领域,不过现在来看,互联网正在从一个点引申出许多创新,这些创新又带来许多社会生活的改变。与此同时,也要求法律制度等方面的跟进。因此,互联网的社会化不仅仅是带给人们生活上的便利性,而是会从根本上去变革许多生活方式以及组织关系。

第三,互联网或促进新的政治改革。新的互联网生产关系的形成,也必然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现在的国家政权都是金字塔结构的,行政成本和管理成本都非常高。但互联网具有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因此包括官员消费、公务消费、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府及其相关活动,都可能因为互联网的进入而被解构掉,再进行重新组织。包括对某项政策意见的采集,以前可能是抽样调查或者采用代表制,以后就可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全体的意见采集,这样一来也就会带来很多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为一种新的人人民主的方式提供了可能,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民主。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公开、低价、高效等特性,使得建立互联网人人监督的体系成为可能。并且这种人人监督有别于那种偏激性的群众运动,这种监督的基础是基于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真实信息,比如你的消费和收入是否符合,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也就给政治道德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工具,这种工具是把人们已经习惯的消费行为移植到政治领域。那么未来就有可能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产生新的政治改革,就目前来看或许这种趋势无法阻挡。

(二)互联网发展与中国式创新

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并不是由中国创造,但却在中国获得了最旺盛的生命力,这与我们此前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创新有关。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实体产业并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具备了能够与互联网形成许多融合创新并产业化的条件,从而为孕育新的创新及生产生活方式提供温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好中国的这种优势,进而促进中国的创新发展。

第一,互联网与中国的实业结合产生强大生命力。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超过美国(19.4%)跃居世界第一。同时,钢铁、水泥、电解铝、精炼铜、化肥、化纤等基础工业产品,以及汽车、船舶、工程机械、计算机、冰箱、空调、手机等制成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尽管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总是被诟病为大而不强,但正因为中国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从而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互联网通过与实体产业进行有效融合从而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融合中,又产生了大量新的创新。因为只有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才能通过不断的创新,改进生产工艺,乃至创造新技术。此外,电子商务之所以在中国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还在于中国拥有大量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快递问题。尽管中国没有斯坦福以及哈佛这类大学,但实业中国为技术创新营造了一个更为接地气的环境。

第二,中国庞大的市场能够把新技术变为产业。中国式创新的另一大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市场。正是由于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才使得有价值的新技术能够产业化,从而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如果缺乏在市场中的历练,就难以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技术,即使创造出了新技术,也很难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因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在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还必须考虑到技术的经济性,而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可见正是具有了庞大的市场空间才能促进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庞大的体量将会带来质的改变。互联网与中国的实体经济结合,并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快速成长为规模巨大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的形成不仅仅是量上的扩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带来质的变化,可以突破许多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产业模式,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中国的新的产业模式和标准。

四、中国要以包容的态度迎接创新

第8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缩短时空的距离,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使得人们可以快捷的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就互联网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1.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探讨

互联网最初的发展仅仅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后快速的扩展到一些科研机构,成为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机构在互联网领域的介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网路的功能也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深入到了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互联网直接相关的网络购物,网上商铺也已经成为了人们购物的重要方式,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具有活力的经济形式。

互联网自从进入到商业领域以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成就,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区位优势在网络经济中显示出很多的不适应,区域经济中一些经济要素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才能够构建起新的区域区位优势,确定新的发展模式,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2.互联网的发展给区域经济造成的冲击分析

2.1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区域经济中的区位概念淡化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聚集经济优势以及空间优势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区位因素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正在被削弱,区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内涵。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在是简单的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多的则是要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贡献。而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和生产很多时候都需要网络技术来推动,一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正在不断涌现,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产业等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对于区位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能够在全球任何领域开展,这一特征使得传统的区位选择条件正在被淡化,互谅网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大。

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和对外交流都比较顺畅,这使得企业原先的区域优势被削弱。企业通过内网,可以将各个部门之间很好的协调企业,沟通也更加的便利,办事的效率更高。企业通过外网,通过自身的网站能够获得订单,对大量的外部分散的交易进行处理,同时也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撑,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经济活动跨国界、跨区域变得更加的容易,区位的概念逐渐被淡化。

2.2 互联网下区域经济的范围被重新的界定

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其发展的基本理论,最著名的有近代西方经济学的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另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所提出的梯度发展理论、点轴开发等。

在传统的区域经济的研究中,区域被看作是一个二维的地里坐标,这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互的联系,传统积极生产过程中更加的看重有形的物质。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区域经济的范围和以往大大的不同。首先是因为资源的概念被大大的扩展,各种要素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一些要素,如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新的经济要素如知识、信息被更加的突出,新的经济要素的流动通过网络空间成本大大降低。网络世界没有地域和国界的差别,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边界也早就超过了二维的地里空间,区域经济地域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困难,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开放性和动态化的一些特点,这使得传统经济范围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各种经济要素的集聚和组合的方式,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以更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区位的概念。

3.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3.1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的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信息通信,这属于高新技术的范畴,高新技术有着很好的创新性,并且有着产业链长、渗透性强以及关联度高等一些特点。高新技术的这些特点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成为了目前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极大的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创意产业和远程教育产业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中重要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仅是要求技术创新,同时还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这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要逐渐向着信息服务等一些高端领域进行发展,逐步的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和依赖,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2 互联网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推动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同时还有效的改造了产业,使得产业结构出现了大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经济的结构。使得区域经济向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消费结构服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身的产品进行设计、研发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更加便捷的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促进资源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使得企业发展的效率大大的提升。互谅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少,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向着新经济结构的区域汇集,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区域产业的生产结构,使得区域经济的经济结构更加的区域高级化。

3.3 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在网络时代区域空间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物流成本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少,这使得区域之间的沟通可以更加的便利。加上网络技术的推动,创造力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些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之需要建立网页就可以获得大企业一样的发展机会,这对于处在地域偏远的中小企业来讲,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凭借互联网的优势,区域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效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4.小结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产业,使得原有的一些产业也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大大的优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本文主要就互联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了进行了分析,互联网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不断在发展中理解和应用,以便能够更好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令超,翟永龙.互联网发展对我国GDP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农业,2009(09).

[2]赵利华,曲日涛,宋海燕.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的应用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3]张越,李琪.互联网对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6).

第9篇: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范文

可以看到,此次提出的11项行动大多涉及到了社会群众关注的重点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除了如电子商务等本身依托于互联网的新兴领域外,还新增入了许多远离互联网的传统领域。由此可见,传统产业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例如,对于“互联网+”协同制造,《意见》提出要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超过26%,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经济占GDP比重依然较低。可以预见,未来我国互联网经济仍存较大增长空间,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而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还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因此,《意见》的提出正是旨在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将互联网由消费领域拓展至生产领域,实现全领域、全方面的覆盖,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ICT产业研究部主任何伟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企业所擅长的是融合生活服务业,总体被包含在国家行动中,因而此次国家提出“互联网+”,就是要推动经济提质升级,主要是融合工业等,属于较高层次的战略性规划。

在拥有制造业规模和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双重优势下,我国要实现互联网与多领域的融合,必将迎来新的产业增长契机。而部分转型后的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或将成为此次“互联网+”行动下的企业主体。

此外,为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良好融合,《意见》也从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创新驱动、营造宽松环境、拓展海外合作、加强智力建设、加强引导支持、做好组织实施等七方面进行布局,让产业融合发展拥有广阔空间。

例如,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组织实施国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产业创新网络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制定实施各行业互联网准入负面清单,允许各类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领域;积极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等对“互联网+”的投资引领作用,开展股权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创新试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

力争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而在《意见》提出之前,以京东为代表的一系列互联网企业早已开始走上了融合之路。它们将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形成新的创新综合体,探索将互联网转变为价值增值平台,在销售、研发、制造、服务等环节得到互联网带来的增值和提速。

虽然推进“互联网+”的东风已经吹起,硕果累累中,我们也应看到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之路必然充满波折。而在这条融合之路上,不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转型后的传统企业,都应逐步减少对政策的依赖,将重心放在产业的自我转型与融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