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实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本文从剖析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入手,首先深入分析我国当前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以及导致的原因。接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和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希0度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企业年金制度;养老保障制度;税收优惠
企业年金,在国外又称为职业年金、超级年金、私人养老金计划、公司年金计划等等,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由企事业单位在国家规定的基本社会保障之外通过保险的方式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保障计划,是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人口老龄化,世界多数国家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主要表现为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入不敷出和赤字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给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保障,同时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许多国家积极寻求养老保险体制改革,构筑多支柱的混合养老保险体系,降低基本养老金比重,发展以企业年金为主的补充养老保险就是其中的主要改革措施之一。目前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补充养老收入(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金收入)已占总退休收入的60%以上。企业年金成为养老保险的重要支柱。而企业年金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规范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
1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是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演化而来的。199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企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另外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观点;同时原劳动部印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框架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中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提出了“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同时,确定了企业年金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从此,人们开始对企业年金的相关问题关注起来。
但当时企业年金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后续管理政府还是没有给出明朗的答复。直至2004年5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连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颁布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这才首次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运行框架、操作环节、信息披露和监管措施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确定了我国企业年金计划采用信托模式。再加上2005年3月1日实施的《企业年金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这几项试行方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开始迈入规范化发展和市场化运营的阶段。从此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开始从单一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模式逐步转变为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为“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的模式。
2我国企业年金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2.1民众观念淡薄
国内众多企业和职工对企业年金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名,不知其事,甚至把年金和年薪混为一谈。例如:劳动保障部在2004年出台了两个政策法规,来规范中国的企业年金。这对于企业年金的管理是非常大也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大多数人甚至企业高管不知道有这两个令,更不要说两个令的内容是什么了。并且年金费用的缴纳会引起员工每月工资收入减少,一些员工误以为是企业额外收取的费用。很多员工缺乏对未来养老保障进行投资的长远观念,故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他们看不到企业年金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有的认为企业为社会基本养老、医疗等保险已付出很多,建立企业年金将进一步增加企业负担,企业没有责任支付这笔“额外”的费用。 2.2税收政策不完善
企业年金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直被称为“避税所”,企业年金诞生的源动力来自企业规避税收的需求,因此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迄今我国仍缺乏一套较为系统、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内涉及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法规只有2000年国务院《关于企业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的一处规定:“雇主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这既缺乏激励力度,又不够全面,例如未能涉及年金基金投资收益方面的税收优惠。尽管此后各地制定了一些针对年金计划的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多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出台的针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优惠政策,明显缺乏力度,设置的缴费免税比率偏低。毫无疑问,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完善制约了企业年金的发展。
2.3营运管理不规范
当前,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由社保机构经办、行业或企业自行管理和保险公司经办三部分组成,由于对年金的运行、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定,致使年金在运行中规避风险和盈利的目的难以实现。此外,年金投资运营的法律环境也不规范。现行的法律无法清楚地判定各方面投资收益的性质,无法就企业年金制定统一的税收政策。
3完善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若干建议
3.1加大宣传的力度
加强民众对企业年金及其市场化运营的正确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年金的好处,并且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如煤炭、石油、电力、钢铁等可以施行强制企业年金制度,以后再逐步的扩张开来。
3.2完善税收制度
要合理的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这种政策应当是一种“准EET”模式。首先,在缴费环节,应完全免税。当企业(雇主)为职工向企业年金计划缴费时,应对这笔缴费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于职工个人向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则免征个人所得税,以鼓励更多的企业雇主和职工向年金计划缴费,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从而尽可能地扩大年金覆盖面。其次,在基金投资收益环节,应适当减免(而不是全免)税收。若基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工具,或者投资于银行存款、债券等金融工具,则全部免征所得税,若基金投资于国内外股票及衍生工具,则应适当减免所得税(如减免30%~50%)。最后,在年金的领取环节,则不应给予任何税收优惠。此环节不给予税收优惠,主要是防止部分效益好的企业以及收入高的职工当初大量向年金缴费以避税或偷税。应当强调的是,年金的税收优惠原则上应当对各地区、各行业一视同仁,否则不好操作,要么影响公平,要么影响效率。
3,3出台相关政策
针对于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相关政策不明朗,配套措施不完善。国家应该出台相应营运监管措施和细则,来规范企业年金制度,帮助这个基金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古典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化透视企业社会化
马克思认为,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制度的演进同生产的社会化相一致。在企业社会化的过程中,企业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即由古典企业制度演变为现代企业制度。
·高度个人化的业主制企业
古典企业的典型形式是业主制。在这一企业中,出资人即是企业唯一的产权所有者,也就是业主,同时也是企业经营者。业主按照自己的意志经营,并获得全部经营收益,同时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如果经营失败,资不抵债,企业要用家产来抵偿债务。这种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激励和约束直接。但其资本来源有限,经营风险大,企业的存在和解散完全取决于业主,企业存续期限短。因此,可以说业主制企业运营的社会化程度很低,这一点决定了它难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走向社会化的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也是一种古典企业制度。与业主制企业这种独资企业相比,合伙制企业有其优势,资本由合伙人共同筹集,扩大了资本来源;合伙人共同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合伙人共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合伙制一般适应于较小范围的经营,以小企业居多。我们可以看出,合伙制企业的资本多人投资形成,风险多人承担,管理和决策多人负责。可见,合伙制企业与业主制企业相比,其运营社会化程度有较大提高。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透视企业社会化
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它是随着大规模协作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企业形式。多数国家的公司法规定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出资人可组建公司。我国把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公司,也作为公司制的一种形式。按照股东所负责任的不同,可以将公司划分为多种,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的主要形式。
·产权社会化的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又称有限公司,它不公开募集资金,也不发行股票,股东为数较少。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东权益凭证不是股票,是公司出具的股权证书。股金不能撤回,不允许股权证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出售,但在其他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转让。公司的设立、营业、解散都比较简单。公司的账目,尤其是资产负债表一般不公开。有限公司的缺点是筹资很有限,不能在短期内向公众大量筹集资金,不能公开发行股票,股份转让困难,所以公司的规模一般比较小,适合于中小企业,市场的竞争力不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与合伙制企业相比,其出资者人数多,投资的资本总额高,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体现了有限公司社会化水平的大大提高.但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困难,财务不公开,又表明有限公司的社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又称股份公司,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发行的全部股份,或由发起人认购一部分股份,其余一部分由社会公开募集。公司的股份表现为股票的形式。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经过批准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股票可以自由转让或交易,但不能退股。股票可以自由转让是股份公司能够在社会上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特点。公司股东人数有法律上的最低限额而无最高限制,财务分开,一般将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查验证过的会计报表公开,目的是便于股东和债权人质询。可见,股份公司与有限公司相比,筹资更方便,股份转让更自由,财务透明化,这体现了股份公司更加社会化的特点。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透视其社会化趋势
·企业法人制度体现了产权社会化
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企业是法人企业,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在企业法人制度下,出资者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是相分离的。出资者所有权体现为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者等方面。企业法人财产虽然来自出资者的投资,但一经形成便具有独立性。企业法人财产不可分割,企业的投资者除国家独资企业外,还有其他的出资者,但无论企业的出资者有多少,企业的法人财产合为一体,由企业法人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企业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出资者不能随意抽回投资。企业的法人财产具有稳定性,出资者即使将其向企业的投资转让给他人,企业的财产并不因而发生变动,保持了企业财产的相对稳定。企业的法人财产具有延续性,只要企业存在,企业法人就拥有法人财产权,不会因投资者的变动而影响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行使。企业法人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财产所有者不必亲自经营自己的财产,而是委托给会管理、善经营的专职经营者代为经营。可见,在企业法人制度下对于企业的产权,社会地分享了。
·有限责任制度体现了企业运营责任的承担社会化了
有限责任制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二是企业破产清盘时,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制度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当企业在经营中发生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时,出资者仅以其投资额承担有限清偿责任,不用以出资者的其他财产赔偿,从而减少了出资者的投资风险。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仅以其经营的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涉及企业以外的财产。另外,对于作为企业经营者的总经理等人来说,企业破产后,所承担的责任就是被解聘;对于企业职工来就,所承担的责任是下岗或另谋出路。可见,企业的运营责任的承担社会化了。
·科学的组织制度体现了现代企业运营权的社会化
现代企业科学的组织制度集中地体现在其法人财产的运营是通过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来实现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一个出资者、经营者与生产者相互制约的治理结构。资产的机构运营,形成了一个企业内部强有力的制约机制,从根本上避免了个人独断专行的出现。但是这种制约性何以表现出来呢?我们说,公司制企业是现代企业组织中的重要形式,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其特征突出地表现为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责权分明、相互牵制的关系。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股东组成。董事会,作为公司的决策机构和常设机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向股东大会负责,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决定公司经营决策,任免公司总经理等等是其主要职责。监事会是公司常设的监督机构,由股东和职工代表按一定比例组成,对股东大会负责。其依法和依有关规定对董事会和经理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这种“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公司组织制度,从企业运行功能上保证了资产运营的科学性和开放性,保证了资产运营权的社会化,那种小企业主独断专行地经营企业的局面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不复存在。
·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社会化
关键词: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局限性;建立;完善
Abstract: becaus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financial internal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difficult to obtain a lot of resul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hould analyze the limitations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set up scientific system of internal financial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Limitations; Set up; perfect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存在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与企业公司内部结构矛盾、内部控制与监督之间的矛盾、内部控制与企业员工素质的矛盾。由于内部控制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施工企业就有必要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完善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为企业加强财务控制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施工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等目标的有力保证。
一、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现代企业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建立并进行经营的,影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多体现的是约束和规范,但它超出了企业的控制能力;而内部环境是直接造成各企业内部控制形成和内容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无效
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发展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董事会构建机制不健全,董事会控制力不强,董事会的运转并未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未能对内部控制担负起全责,而将责任推卸给财务人员。另外,公司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如环境控制、业务控制、资金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管理思想控制、员工素质控制、授权控制等不是很有效。实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对接,公司才能实现其基本经营目标。
(三)缺少“自控”和“他控”
没有健全有效的内外部监督机构,现有的监督机制弱化,形同虚设,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能产生有效的作用。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在内的社会监督机构,工作中各行其是,未能形成综合监督的合力,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够;对内外部审计的独立监督、公正职能未予以充分重视,审计未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对查出问题的处罚,往往就事不就人,重人情而轻规定,忽视法律的威严。
(四)企业文化落后与人员素质低
很多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即使规定出各种规章制度来,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执行氛围,没有很好地将企业制度与文化、习惯、行为标准很好的结合起来。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作支撑,单纯为了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只要企业发生一小点的变故,如主要领导换任,企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而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形成独立的文化氛围的基础是员工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二、建立和健全施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控制
(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人的活动是在环境中进行的,人的品行,包括操守、价值观和能力等既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又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因此,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董事会制度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董事会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因此,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董事会制度,企业组织管理其机构应当采用政策制定与执行控制分开,分散经营与协调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核心作用。
2 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内部控制成本
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促使经营者和员工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自觉地去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而降低内部控制成本。
3 加强企业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团队意识和素质修养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操守和执行的,有了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无相应素质和品行的人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纸空文。所以,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经常性进行员工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才能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员工才能有共同的意愿、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奋斗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合法,从而能够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贪污和浪费。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
1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对不相容的职务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职能部门同时担任,完成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的,必须经过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完成。
2 授权批准控制
由于建筑企业有施工不均匀和多变性的特点,突发事件较多,为了避免越权现象的频繁发生,公司应当制定细致的授权批准制度,采用分级管理,层层控制的方式,对正常的经济行为进行授权。
3 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包括: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全面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行全面预算控制应作好建立预算体系、编制预算、下达指标、审议批准、下达执行、监督执行过程、分析调整差异和考核评议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石油企业;会计制度;问题;政策建议
一、石油企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概述
石油企业在我国的经济部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其担负着向其他经济部门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及能源的责任。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使其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但是目前全球的能源紧缺、石油的价格不断攀升,石油生产的成本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石油企业要如何做才能达到控制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是其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为此,石油企业应该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节约成本,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石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概述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1.我国石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概述
石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制定会计记录方式、会计方法、核查制度、措施等。正确了解会计制度的作用,这对加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有着现实的意义。石油企业制定其内部会计制度,既要考虑到提高其内部的管理水平以实现其生产经营目标,又要兼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我国的经济秩序。
2.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存在问题
(1)我国石油企业相关的会计基础工作方面:一方面,有些石油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不完善问题。企业的内部并未建立起三权分立(决算、执行和监督相互分开,各司其职)的机制。企业内部存在职责不清、、不各司其职、越权办事等现象,这导致石油企业的资产和资金调度的决策存在失误的风险,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有些石油企业并未具体详细地规定其部门经理人员可掌控的业务费用,这使得有些部门经理花钱时出现挥霍浪费的现象。某些石油企业在其材料的采购、财产的管理、产品的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上监控不到位,以及对于这些经济往来监察不严格,这不仅仅造成了我国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还使得本身单位的效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2)我国的石油企业审计独立性不够。审计工作是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对我国石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的过程。鉴于此,审计应该站在第三者立场上,公正客观地对石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其地位毋庸置疑应该是独立于会计部门的。但是目前,单一厂长模式是我国的石油企业在审计中实行的模式,这种模式不独立,存在诸多弊端。
(3)我国石油企业的内部会计不够重视“事前预防”。会计制度的设立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在的需要,它的生存以及发展关键是它能够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的生产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中,石油企业的会计制度确是忽略了“预防”这一职能,而是对于“纠正”这一职能强调过多。
(4)我国石油企业员工缺乏成本意识。鉴于原来石油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是国家的拨款,盈亏都有国有资产支撑,这就导致了石油企业内部对于各项成本的具体支出费用监控不严格,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石油企业内部员工的成本意识都比较薄弱,不懂得如何进行成本额的控制,从而来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三、我国石油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石油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1.完善我国石油企业的基础会计工作
一方面,在新形势下,石油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三权分立机制,各司其职。除此之外,对企业内部相关经理人员的花费以及其他支出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核相结合,杜绝浪费挥霍的现象,以确保企业的资产不外流。
2.建立企业内部的独立审核机制
以我国的石油企业现存的稽核、审计以及纪律部门作为基础,建立直接归属于董事会的并且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通过内部的常规稽核、离任审计、举报、审查企业会计报表等方式,对被审计的部门进行独立审计,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的财务透明。
3.建立以“防”为主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一方面,在石油企业一线的“销”过程中加入相互牵制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控制防线。相关职员在从事相关业务的时候,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业务处理权限以及其要承担的相关责任,对于一般的业务以及那些和客户直接接触的业务,都要经过事前的复核,重要的业务要确保实行双人负责制,杜绝个人单独处理相关业务;除此之外,要建立事后的监督制度,可在会计部门建立相关的责任部门,挑选据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将监督过程以及结果向财务部门负责人进行直接反应。
4.培养石油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
对我国的石油企业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向他们普及会计、财务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成本意识。同时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在工作过程中对原材料的使用做到节约的员工进行一定嘉奖,对于铺张浪费,毫无成本、节约意识的员工进行一定惩罚。
参考文献:
[1]汤丽梅:浅谈我国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现代商业,2011(9),80.
[2]李朝新:浅谈当前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财经界,2009(11),138-140.
关键词:核算原则 科目 资产现价 计提准备
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现了会计核算与市场价值的统一
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又相继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目前,国家大型企业《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停用,中小型企业两种制度并存。因为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60%,上缴国税占全国税收金额的50%,全国有2/3的就业岗位在中小型企业,65%的专利、75%的技术创新、80%的新产品开发都在中小型企业。因此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基本面。
《企业会计制度》科目设置更趋合理,会计核算依据更注重与市场变化的一致性。在科目设置上,《工业企业会计制度》重于法律形式,《企业会计制度》则重于经济交易实质。例如:企业长期待摊费用,按《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应列入“递延资产”科目,而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取消了这一科目,改为“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科目设置更趋合理。
科目设置的合理性是由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决定的,而这个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在于它符合了市场经济交易的实质。譬如:企业在筹建时期所发生的费用,不可否认有部分属于资产,也有一部分不属于资产。如果按着《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应列“递延资产”科目使资产数额虚升,使本应该在会计当期摊销的费用当作资产长期分摊。因此,将这类经济交易划为资产有失公允,而《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原则就做了这样的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由此看出《企业会计制度》核算更注重符合市场经济交易的实质。
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中期的设置,使会计报表及时地反映投资的市场价值的变化,使企业决策者能更好的管理过程预期
《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会计中期的概念,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没有中期的概念,核算和报表只反映初始投资成本,不反映现市值的变化,投资者往往只能在报表的附注中了解市值的变化。因不是规范的要求,附注的数据往往不能准确的反映市场的价格,投资者无法根据会计报表的数据做好过程控制,因此,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设置了会计中期,作为一项规范要求,中期报表必须准确反映投资市场现值,把期末关口前移可有效的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使决策者能更好的做好过程管理。
三、《企业会计制度》的计提准备制,使会计核算更符合市场的变化而更科学
1.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使会计报表反映了短期投资值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投资者完成投资后其资产随着市场的价格的起伏或增值或减值。《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只做初始成本的反映,不反映市场的变化。因此,会计报表与市场脱节,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企业会计制度》以计提投资跌价准备金的方式反映了这一市场变化,它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当单列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照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中期和期末的会计报表及时反映了市场的变化的曲线,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2.新增委托贷款科目及利息的计提减值准备,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结果。
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企业融资方式多种多样,委托贷款是其中之一。在会计核算上《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委托贷款的内容,并规定企业的委托贷款应视同短期投资进行核算。但是,委托贷款应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企业按期计提的利息到付息期不能收回的,应当停止计提利息,并冲回原已计提的利息。期末企业的委托贷款应按资产减值的要求,计提减值准备,冲减资产反映净值,该科目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3.《企业会计制度》完善了计提坏账准备的外延,更符合市场经济化的实际,使坏帐处理更加科学。
企业的坏账按原有的会计制度,只限于应收款范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企业破产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合同,收取了预付款后无能力供货成为经常发生的事。预付款回收无望也成为坏账的原因之一。《企业会计制度》根据市场这一现实将这类应付款转入其他应收款,列入计提坏账准备范围。转入其他应收款的预付帐款可以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原来的按制度规定计提变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确定的方法为按照以往经验及债务单位的财务状况,并在坏账核算上取消了直接转销法。这样通过会计制度的改变,使企业坏帐得以及时处理而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净值。
4.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规定反映了企业流动资产在市场中的真实性。
企业存货在流动资产及全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价值的准确反映直接关系到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存货只反映其初始成本,不反映其发生的毁损、陈旧或跌价减值。《企业会计制度》则对存货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减值作了反映。它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按照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会计报表及时的反映了存货在市场中的现值。
5.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反映了投资回收效果。
为了使投资者了解投资的回收效果和真实价值,根据投资回收的情况《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企业的长期投资应当在期末时按照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四、《企业会计制度》对购建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更完善
对于购建固定资产借款发生利息的资本化,《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交付前可化为资产,之后即为费用。但是对经常遇到的资本化的准确分摊、资本化暂停都没有明确规定,为会计核算带来混乱。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准确分摊计算方法,并明确规定了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且连续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含3个月),就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直至购建重新开始,这样就使购建固定资产借款费用的资本化更完善。
五、《企业会计制度》避免了债权人豁免债务的核算给企业信息失实提供的口实。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之一便是取得利润,而利润是企业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差额。在当前全球暴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现象,如何采取措施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就成为企业利润增加的关键因素。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属性的再认识
企业成本作为经济范畴,通常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是为获得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生产性耗费。这种耗费既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也同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前者决定了企业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效益目标,后者则决定了企业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利益目标。
1、企业产品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从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来看,成本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耗费,反映着企业所投入生产要素转换为一定量产品的物质技术关系。经济效益作为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净收益,其量的多少由生产过程决定。
这一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比关系;二是指投入与产出的转换结果。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比结构越合理,生产要素向产品的转换效果就越好,相同数量的投入要素获得的产品产出就越多,也就是说企业单位产出耗用的生产资料越小,单位产品成本越低,在产品售价既定的前提下,经济效果就越好。
2、企业产品成本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企业产品成本不仅与经济效益有关,也同经济利益相关。这是因为企业产品成本作为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所发生的生产耗费,不仅反映着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而且反映着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企业产品成本作为生产耗费及补偿的尺度,其生产耗费的构成包括原材料、燃料、折旧、工资、津贴、补助等费用项目。从总体上看,降低生产耗费的水平能够减少生产过程的补偿,提高经济效益;从构成上看耗费与补偿的主体中却体现着劳动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方式。生产经营者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单位产品中的费用支出,也可以通过降低工资水平、缩减补贴与津贴裁减人员等形式压低成本费用水平。
综上所述,企业成本作为经济范畴,一方面反映着人们的生产耗费与生产效率水平,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企业一定的劳动分配关系,体现着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此相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选择成本管理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产品成本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利益属性。
二、成本管理模式探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两权分离为基础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决定着成本管理在体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包含着劳动者分配关系方面存在着的经济利益诉求。研究现代企业制度下各种成本管理模式,分析其不同特点,对于加强和改善企业成本管理是必要的,这里仅介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模式,现代成本管理模式和生命周期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1、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模式。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模式包含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投入资源和产出产品之间引入作业,根据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在作业成本核算中确认作业、增值作业、作业中心,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量分摊到成本库中的作业总成本。然后,再分别汇总计算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作业成本法使产品成本归集方式由“数量基础”转为“作业基础”,并据此计划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就是因作业成本法而产生的成本管理模式,它以作业为基础,是把管理重心深入到作业层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认为现代企业是为最终满足社会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就是需要针对作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从作业成本管理的实质来看,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从外部顾客的角度出发,尽量通过作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二是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尽量从为顾客提供的价值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模式的实施,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作业成本核算准确,作业分析与管理有效,同时生产管理水平和相应的技术手段具备,这些都为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应用增加了难度。
2、现代成本管理模式。同传统成本管理相比较,现代成本管理模式中包含最基本的核心要素有三个假设: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对象和成本管理手段。
(1)成本管理目标。现代企业面临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兼顾企业生存、成长和发展多方面的考量,用户满意是企业的首要目标,成本管理目标也需要以用户满意为基本立足点,用户满意不同于传统的降低成本就是利润的目标观,包括信赖、质量、交货期、合理售价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售价制约成本,成本管理目标当然包括降低成本目标,也包含成本管理战略和成本体现劳动者经济利益分配的因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目标,并使之能在动态中有利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2)成本管理对象。传统成本管理的对象重点针对生产过程中的物耗和工耗,但随着经济环境变化,要求成本管理对象范围扩大,强调它应该是一个过程,具有动态性,其实质表现为对企业整个动态业务过程的管理。企业动态业务过程在空间形态上的表现形式具有价值链连接关系,这种连接关系是否超出企业自身活动的空间,分为内部连接关系和垂直连接关系。内部连接关系,如企业决定采购一种新规格钢板作为原材料,采购成本改变,但生产过程中废料损耗也改变,生产绩效将也不同。垂直连接关系,如原料供应商改进质量检验,使供货合格率提高,而企业购货验收成本降低。这是一种应用价值链思想,以业务的“空间过程”形态的实施对象展开的成本管理方法。
(3)成本管理手法。传统成本管理是控制产品成本,通过对产品的投料、耗用机器时间等测试来控制其物耗,从而降低成本。现代成本管理,一方面要求成本管理策略的实施必须按照市场环境来进行;另一方面将价值控制与实体控制相结合,其手段既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模型,又要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按照一切为了成本,一切就是成本的理念,有效控制符合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经济利益的价值型产品成本。
3、生命周期目标成本模式。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就是对生产者成本即开发设计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营销成本和使用者成本即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等在内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使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总额达到最低。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型要求在产品开发设计和生产销售各阶段均进行成本预算,预先将生命周期成本设定为一定的成本目标(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及构成),再加以合理分解,并借助工程技术方法按照目标成本加以控制。
三、完善成本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
成本管理模式体现了产品成本的基本属性,为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了思想和方法,实施适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成本管理模式,须采取相应必要的措施。
1、建立成本管理基础工作体系。建立企业成本管理基础工作体系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各成本管理环节应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计量制度,并保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二,应设置各种台账、日报、周报、月报等账表,及时掌握生产过程中各项投入及产出情况,做到过程控制;第三,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制定完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第四,加强员工成本意识教育。
2、建立成本管理体制和成本控制组织保证体系。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体制,要求在各责任单位之间界定成本管理范围,明确其成本管理责、权、利,它应有一系列有关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组成,其形式是企业、科室(车间)、班组三级成本管理体制。
成本控制保证体系有决策、控制和执行三部分组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吸收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参加,行使成本控制目标决策职能;由财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人员参加,行使成本控制与协调职能;以班组为主,行使成本控制目标执行职能,形成纵横交错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
3、建立健全成本控制动力机制。建立完善成本控制考核制度和成本责任奖罚制度,进行成本控制成果的合理分配,是企业实行成本控制的内在动力。要把成本控制与产量、质量与安全保证结合起来,以成本为中心,联系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根据生产特点建立考核指标。同时,依据考核指标建立考核经济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使企业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及工作责任能够直接感受到业绩评价和奖罚办法的影响。
4、建立完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成本控制过程是成本信息的不断输入和输出,经过反馈再次重新输入的循环过程。控制与信息反馈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同时并存。成本控制各个子系统在信息的带动下依次运行,上一个子系统成本信息的输出就是下一个子系统成本信息的输入,这样把成本控制各个子系统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依靠信息的不断反馈,提高控制效率;以便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控制任务的完成。
(作者单位:义马煤业集团股份公司煤炭销售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旭.企业作业成本法研究[M].济南大学出版社,2005.10.
一、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现状
信用缺失泛指交易中一方当事人未能按照约定对合约进行履行,从而对另外一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失。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制度方面的缺失和不足,这造成了我国的信用制度的缺陷和企业信用风险的集中。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三角债”问题严重。三角债指的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应收帐款,一方拖欠另一方的应收款以第三方不偿付自己的帐款为理由。最初的三角债问题是由于市场经济初期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的,发展到后来,这种拖欠形成习惯,从而形成了社会信用链条的脱节。据统计,企业债务链规模1991年为2,500亿元,1994年为6,000亿元,1997年则为15,000亿元。目前,我国80%以上的企业长期受三角债的困扰。
第二,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企业借着改制的时机,通过债转股、承包租赁、
转移资产等各种方式逃脱银行债务,“假改制,真逃债”成风。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资料称,截至2000年底,在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五家银行开户的62656家转制企业,经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务企业32140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51.3%;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
企业的信用位于整个信用链条的核心,它向下承担着与消费者的信用链接,向上承担着与银行的信用链接。如果企业这个信用链条出现脱节,就会使整个社会信用链的断裂。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一)、产权制度不规范下的信用缺失
在我国,产权制度不完善,产权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实现,产权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完整的财产权力,就不会有企业的信守合约。
1、现有的产权制度下激励不足
产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权具有排他性。排他性的产权保证了企业的决策者可以获取对企业剩余的索取权,这就使企业的决策者有动力去为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付出努力。如果企业决策者有实实在在的赌注在企业里,那么他就有积极性去维护企业的声誉;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无关,那么决策者就没有重视企业信誉的动力。这里的信誉其实就是指的企业的信用状况。在我国,国有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国有企业而言,产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对国有企业拥有最终的剩余索取权,而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剩余没有要求权,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就没有动力去为增强企业的信用而付出努力。激励的不足导致了企业无法从守约中获利,从而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缺失。
2、现有的产权制度下约束不足
企业产权的所有者是企业的委托人,委托人委托人代为管理企业。与委托人相比,人总是有着自身的信息优势的。为防止人运用其隐蔽的信息做出有损于委托人的决策,委托人就有动力对人进行监督。在国有产权下,权力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人来行使的。国家作为委托人也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对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由于监督者本身无法从对人的有效监督中获益,所以它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监督惰性。因而当人向监督者寻租时,他们很容易就被人俘虏了。这样的监督是没有效率的。对人监督的不足导致了人可以从企业中获得私利,而不受任何约束。约束的不足使企业的决策者不需要为失信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不必承担责任,从而有了违约的动机。
(二)、不完全契约下的失信风险
契约又称合约或合同,是市场交易双方或多方之间,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所达成的一致协议。《拿破仑法典》第1101条规定,“契约是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数人对其他人或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或不作为的债务。”
完全契约是指缔约各方当事人能完全预见合约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影响契约履行的事件,并且当这些事件发生时,各方都能准确预测到自身以及对方所要进行的修改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后果;如果发生了契约的争议,第三方(一般指法院)可以完全认定,并且可以依靠第三方的强制力强制契约的履行。不符合这种完全契约的契约都是不完全契约,现实中的契约都是不完全契约。
首先,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契约的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签约各方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契约前,信息优势方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签订一份有利于自身有可能会妨害对方的契约条款,从而产生逆向选择的发生。契约后,信息优势方利用事前的契约条款来谋取自身的利益,从而产生道德风险,导致“敲竹杠”问题的发生。
其次,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了契约的不完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这种理性是完全的理性,可以根据目前的状况推导出与未来一致性的状况。但事实是,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西蒙认为,“人类理性是在心理环境的限度之内起作用的。这个环境迫使个人不得不选择一些要素,作为他的决策必须依据的‘给定条件’。”现实中,人在生理上的能力是有限度的,人脑思维活动,记忆能力,计算分析能力以及人的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再加上人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人们无法安全地预见到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并且即时预测到了,也无法准确计算出其后果来。
第三,交易成本导致了契约的不完全性。交易成本是企业为完成交易而付出的除去生产成本以外的所有成本。契约双方在契约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是非常大的,契约签订前的信息搜寻成本,双方谈判中的契约设计成本,契约签订后的监督成本,都导致了契约的交易成本很高。契约的交易成本的存在也是契约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昂的契约交易成本使得契约一旦达成很难更改,只有双方同时对更改契约的预期的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时候才会有更改协议的达成。这种契约刚性又对契约成本的高昂进行了反加强。这些都导致了契约不完全的产生。
契约的作用是规范经济生活中有关各方的行为,确保有关各方的权力和利益,明晰有关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不完全契约的存在就给契约的履行留下了违约的空间,契约履行方可以利用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从事违约的行为,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发生。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我国目前还没有直接规范、约束社会诚信行为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立法,明确对违约行为的认定,加大对违约的惩处力度,增加违约的成本,从制度上打击违约失信的行为。同时,完善的立法还需辅以严格的执法。只有严格执行的法律得到民众的普遍尊崇,法律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时,整个社会的信用度才会提升。正如伯尔曼所说的,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二)、完善企业产权制度,建立真正的市场主体。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是微观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载体。企业作为真正市场主体的出现是信用制度最终建立的重要前提。我国计划经济下的产权制度扭曲了利益主体的关系,没有发挥出产权制度的作用。我们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规范产权主体的地位、行为、权利、责任以及相互关系。通过建立现代的产权制度,明确企业的责、权、利,把企业与政府真正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三)、培育征信中介体系,完善信用监督制度。征信是对企业及个人的信用信息的征集、共享和报告。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征信体系,企业的信用记录分散于工商、税务、法院、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有关机构中,没有统一的使用办法。我们必须要建立社会统一的征信机构,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完善征信信息的使用制度。征信体系对违约企业的惩罚是主动的,不需要通知任何企业。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的国家,只要企业违约,企业的违约记录就会被征信机构记录在册。通过这样的违约惩罚机制,间接地淘汰不守信用企业,使社会资源向守信企业倾斜,从而降低企业的违约失信的行为。我们只有培育完善的征信中介体系,才能从制度安排上辅助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约束企业的信用行为。
关键词:家族企业 投资者保护 法律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66—03
家族企业有优点,也有不足,家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取决于特定的条件,包括家族企业内部体制的效率以及家族企业外部经济制度环境的作用。我们认为企业发展的外部制度制约条件对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内部机制更重要,即家族企业的存在和演进路径内生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现阶段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制约,其实可以归结为金融环境、法制环境这两个因素,它们是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与组织演变的重要变量。
一般学界公认的是,现阶段中国家族企业成长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处在转型时期法制环境对于投资者保护较弱,外部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严重滞后,同时大多数企业处于创业期或成长期,企业创办者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递减,导致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两权合一的古典式家族企业居多。
现阶段广东民营家族企业的控制权集中、管理封闭,所有权开放度不高。即便有少数民营家族企业雇佣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广东民营家族企业的组织演进当然不可能脱离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但相对全国而言,广东家族企业社会化的趋势应该显得更强一些。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本文将借鉴投资者保护理论中法律金融论的代表人物LLSV等观点,根据近年广东省工商联对省内私营企业主的调查数据,对此进行分析。
一、广东民营家族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现状
根据2004年(2006年)广东省工商联对全省181家私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现阶段广东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特点明显,虽然过半数的企业成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和工会,但是仍然是企业主主导企业经营。创办人多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上,由企业主本人作出决定的占36.46%;约95.30%的企业主同时担任企业总裁、(总)经理职务,企业主的父母、配偶、兄弟姐妹或子女占董事会成员总数的36.01%。这说明私营企业主,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家族经营特点明显;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组织在企业治理中处于从属角色。
广东省工商联的调研数据显示,广东民营家族企业的控制权集中、管理封闭,企业至今大都采取家族管理的经营方式,所有权开放度不高。即便有少数民营家族企业雇佣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广东民营企业主不积极引入职业经理人,是否说明在既存的制度环境中,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组织相比,家族企业更有效率?
法律金融论的代表人物LLSV等观点,主张法律渊源的不同会导致投资者保护程度的差别,进而在微观层面上出现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出现不同的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和程度,从而影响国家公共金融市场的发展,乃至经济的增长。鉴于以上的考虑,本文将集中探讨法制环境对于广东省民营家族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影响与作用。
二、法律环境影响投资者保护的分析框架
法律因素是指东道国或地区为调整投资关系而制订并实施的各项与国际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有关政策和措施等。投资者保护源于公司治理中的委托问题。除契约论外,另一派是法律论。其观点以La Porta等人(简称LLSV)为代表,他们以全球的视角在国家层面(country—level)上分析比较各国的投资者保护现状,研究公司治理的外部法律环境(法律渊源和执法质量)对投资者保护的影响。
LLSV(1998)以49个样本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按法律渊源(普通法系、法国法系、德国法系和斯堪的纳维亚法系)分类比较了这些国家的投资者权利(股东和债权人)。LLSV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英美法系下的国家,一股一票方面的平均分值是与抗董事权的平均分值远大于法国大陆法系下的国家、德国大陆法系下的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法系下的国家,而强制股利只存在于法国民法系下的国家。他们发现,普通法系的国家较之民法系的国家能提供更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因此法系根源是一个强有力的决定投资者保护的解释因素,而有效的法律法规能有效能提高投资者保护的程度,提高投资者信心,增加了公司的融资能力。
另外,法律制定确实能弥补不完备契约的缺陷,但是仅仅只有法律制度就可以实现投资者保护了吗?LLSV(1999)分类衡量了49个国家的法治化程度(主要从司法效率、腐败程度、掠夺风险和会计准则评级等方面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在很多方面普通法系国家较之民法系国家具有更高的执法质量,因此,他们指出较高的执法质量和效率能弥补法律制定本身的缺陷。
三、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的实证分析
下面将分别从中国的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分析、到广东投资者保护的法律环境分析,逐一展开对广东民营家族企业法律环境的探讨。
1.对中国的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的实证分析。我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经历了从弱到强,逐步健全的历史过程。本文将在LLSV(1998)和沈艺峰等(2004)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他们权威的研究指标,以更全面地衡量我国自1995年以来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历史实践进程。参照沈艺峰等(2004)的研究方法,根据中国证券会的《投资者维权教育手册》中的“维护证券投资者权益的主要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目录索引”以及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选取1992年5月至2005年12月实施的78部法律文件。
为了分析我国投资者法律保护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表2统计了中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的比较。
从表中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债权人权利指数和反董事权利指数落入了拥有最好保护措施和最差保护措施的国家之间,但却略低于转轨经济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这两个指标是来自于文件的法律,而非执行中的法律,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以文件法律而言,中国投资者法律保护状况处于中等水平。
其中,法治、腐败和司法体系指数的数据资料给出了中国所有的法律执行指标,中国的法治和腐败两类指标的数值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大部分新兴国家和La Porta等人样本国家的世界平均水平,表明中国的法律权利只有形式的规定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中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状况在整体上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2.对广东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的实证分析。在一个国家内部其法律基本是一致的,不存在地区差异。但是在法律的执行质量上有差别是肯定的。而法律的执行质量从本质上表现了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的程度。因此,第二层次我们主要从法律的执行质量上来体现广东省各地区的投资者保护差距。
本文重点分析2000年以后广东省的投资者保护法律环境,笔者借助了近几年广东省工商联对私营企业主的调查数据,以及广东省内学者近年的调研结论,并结合广东省各市的民商案件结案率来反映广东各地区在法律执行方面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
广东省工商联近年的调查显示,从私营企业主的角度,广东民营企业家一致反映:要不断完善法律的保障措施,增加私营企业家的安全感;要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要不断完善信息网络,政府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给予法律投资指引、行业规章、情报等信息服务。被访者虽然认同近几年来在落实保护私人财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提高私营企业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方面有改进,但对优化法制环境和政务环境的要求强烈。
另外,中山大学“民营经济研究”课题组在2006年《民营企业成长报告——基于广东民营企业的调研分析》一书中,对广东民营经济体制保障的问卷调研结果,也表明虽然中央和地方对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供给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但是“法律法规的执行不能令广东民企满意”。
然而从国家立法机关的法律实践看,自1988年中央颁布实施《民营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到2005年的“非公36”条出台,有关私营经济和民营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接近40部,而且个省市都自行制定了地方性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应该说法法律制度的供给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从这个角度理解,可能说明样本企业的回答更多地是针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而言的,因此,法律权利只有形式的规定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广东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珠江三角洲地理优势明显,基础设施齐全,经济势力雄厚,经济发展快速;东西两翼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良好,投资力度继续加大,但是相比珠江三角洲明显不足;山区地处交通闭塞,相比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的发展虽系于投资,受投资环境之影响,但制度差异的反作用不可低估。制度差异将直接表现为市场化进程的差异,而在市场化进程发展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市场体系健全,而且市场的运行机制也相对完善,市场关系比较规范,市场竞争相对有序,因此,可以在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完全的市场信息,以此来配置生产资源、获得资金和销售产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吸引国内、国外资金投资,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化进程缓慢的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由于市场信息失灵,往往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许多投资者不愿冒此风险,吸引资金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其经济发展。
从结案率的角度,从2002年广东省21个市的执法情况来看,三个区域的总案件结案率和民商案件结案率均没有明显差距,除了缺失的数据之外,只有云浮的总结案率低于90%,其他市的总结案率和民商案件结案率均在90%以上,湛江的两个指标都居全省首位。这表明广东省各地区在法律执行方面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不存在明显差距。
,
我们对于广东省民营企业产权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是企业产权结构稳定,投资者构成和所有者权益构成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二是投资者在企业主要扮演所有者、管理者、技术开发者的角色,特别是所有者、管理者互相交叉的情况较为普遍;三是企业投资者合作关系相对稳定,投资主体略有扩充的趋势。因此,对于广东民营企业而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比例不高。
四、主要结论
家族所有权是创办人对既存的经济制度环境的一种制度适应。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实则是基于理性算计而做出的选择。从这个层面说,家族企业的制度安排的决定及效率是状态依赖的,但当外部约束条件改变时,最优的制度安排可能也会随之改变。
国内(当然包括广东地区)的股东法律制度,表面看来比较完备,但是法律执行效率很低,这使法律对投资者提供的保护大大折扣,这种法律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家族企业所有权安排。
1.据中国的投资者法律保护情况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的比较,我国还属于在法律对少数股东的保护程度非常弱的国家。虽然就文件法律而言,处于中等水平,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鉴于此,现阶段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不会分离,创始人家族必须保留对企业的控制,并且自己进行管理。
2.在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民营家族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企业在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开始遇到管理瓶颈,从而感受到了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已有相当部分企业引入了、引进过、或计划引入职业经理人,但受制于整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环境,故成功的案例不多。
3.为了促使广东家族上市公司向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变,提高我国的投资者保护水平和国家、地区的执法力度以达到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目的是一条必行之路。
[基金项目:2010年广州市属高校科研项目“广州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战略研究”(108071)]
为积极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近段时间以来,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缓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确保完成全市今年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为企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活动,与企业共克时艰。有关意见如下:
一、建立调研工作制度,全面准确掌握企业情况
市直各部门要定期深入全市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并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在调研过程中,各部门要明确一名副科级以上负责人牵头,抽调专门人员,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认真调查企业有关情况,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于企业反映的问题,相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想方设法予以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决;由于政策原因无法解决的,向市政府说明情况。各乡(镇、区)要积极为部门调研活动提供服务,确保调研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要深入辖区各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企业存在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以增强市直各单位调研针对性。任何单位、部门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藉口给企业发展设置障碍、制造困难,不得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否则,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处理一起。
二、完善企业首席服务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