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心理健康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心理健康培训

第1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策略

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情绪安定愉快”作为健康领域幼儿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做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2.保教队伍缺乏专业系统培训

目前心理健康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导致教师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3.只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呵护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家长总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家庭生活的不良环境,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经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1)创设良好的园所文化氛围

幼儿从小就得到祖父母、父母等多个成人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各自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本身就带着几分胆怯和不安。如果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感受是轻松的、乐观的,那么他们的胆怯和不安心理将会得到缓释。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友好合作、愉快相处,会使幼儿受到良好的情绪熏陶,从内心深处萌发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状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园里,幼儿的攻击常常受到别的幼儿的强化,而被攻击的幼儿常被迫退缩或放弃,攻击他人的幼儿的行为由此得到强化,长此以往,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始终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以身示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就要完善相关教育培训机制,邀请专业人员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3.在一日活动中融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在生活管理中,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然后幼儿园要坚持每周开展1~2次心理健康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随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发挥家庭、社区的教育作用,形成整体合力

(1)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

(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如亲子郊游、亲子协作等,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给家长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

5.开展“社会模拟活动”

让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6.实现时空开放

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早教幼儿心理教育环境问题对策

一、 问题的由来

3-6、7岁的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而,本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滞后与偏差,给今后的发展和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健康的幼儿,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颁发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综合国内外有关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有关幼教工作者研究的成果,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及幼儿心理学有关理论,结合我园实际我们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是:(1)情绪情感健康发展方面表现为情绪稳定、活泼快乐、富于同情心、有道德感和理智感;(2)个性和谐发展方面表现为活泼开朗,独立自信,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3)意志行动发展方面表现为能按成人要求控制自己,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4)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适应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充沛的活力、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以及对现实的良好适应状态。

三、 目前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

由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儿童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和失调等等神经系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行为方面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等。这些新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的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结构简单,孩子的生活空间小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二 一的结构模式。祖父母、外祖父母加上八零后的父母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成人在一起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多是玩具、电视、电脑游戏光盘等。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等心理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如夫妻离异、家长工作上的压力等因素使得家长的心理也处于亚健康状态,忽视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等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过度保护。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为了呵护这个“宝”,许多家长都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受苦,怕这怕那。于是,过度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丧失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孩子养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胆小等心理行为问题。

(3)家长对幼儿期望值过高。在我任教的幼儿园中,从中班开始就教授拼音、算数等内容,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本子上没有几个拼音或是算术题家长对老师就会有意见,反之则很高兴。到了大班小学化更加明显,家长对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到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孩子们基本上都要掌握。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中,保育和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儿园往往只注重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心理卫生保健。(1)幼儿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幼儿园以外心理健康的延伸教育。(3)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态度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

1、 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摆正自己的心态,注意同步培养幼儿的心智,而非单一的只关注智力与身体健康。(1)创设平等对话交流的环境与空间,促进亲子关系。(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3)家长也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育儿观。(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切合实际,对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5)家庭教育应保持一致性。

2、 幼儿园应关注幼儿心智并重的培养。(1)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保持阳光心态。(2)幼儿园要积极的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3、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社会的责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幼教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全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坚决抵制不良媒介对孩子的思想的腐蚀,多关心一些“问题家庭”的孩子,多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和培训班,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增设师范院校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途径,为幼儿园和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健康教育师资。

总之,要本着《新纲要》“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和事实中,既防止单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否则,必然与身心并重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必然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及成熟。幼儿教育只有取得家庭、社会、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3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学前心理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现阶段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孤独、抑郁、自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幼儿自杀现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我国学前教育总目标为“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都突出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组织活动中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必要性

1.学前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学前心理学是论述入小学前的儿童(0~6、7岁)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学前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特点为幼儿园教师了解学前儿童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在幼儿园组织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学前儿童在成长前期、中期和晚期阶段的不同表现,从学前儿童语言活动、科学探究、社会交往、健康教育以及艺术活动入手,学前心理学为心理发展各异的幼儿认知、情感以及个性养成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在结构上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为导向,采用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实际的引导方式来促进其成长。学前期正处于向义务教育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内心世界多样化明显,学前心理学则对学前儿童成长中涉及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语言、情绪控制与宣泄、意志行动、个性表达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为学前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作用,在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学前心理学的应用意义

早在上世纪初期,儿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便日渐普及,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学前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学前心理学是学前儿童成长中的掌风舵,为家长更好地抚养学前儿童以及幼儿园教师更好地教育学前儿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幼儿园老师有意识地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并了解他们在幼儿园多样化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从学前儿童兴趣出发是确保幼儿园组织活动稳步开展的前提。学前心理学还综合考虑了学前儿童成长的延续性特点,将服务教育对象拓展至0~3岁的婴儿,对学前儿童入园前后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再者,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活动是最主要的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学前教育,在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多样化游戏活动为不同学前儿童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他们心理发展规律入手,探索其心理发展的内在优势,改善学前儿童接触新环境、新事物时的紧张和封闭状态,降低与父母等主要抚养人的分离焦虑,促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幼儿园大集体,促进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最后,学前心理学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性的指导。在学前儿童成长的过渡时期,幼儿园教师对学前儿童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计划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加速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乐于学习、文明道德等良好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对学前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成长起到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二、幼儿园活动组织中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题现状分析

1.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过于落后

近年来,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家园纠纷问题不断出现,受此影响,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为了“免责”,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保护学前儿童安全、确保平安回家等方面,为了避免与家长产生纠纷,获得家长的“完全满意”,甚至纵容学前儿童在学校里的各种错误行为,在学前儿童出现错误时不及时指正,影响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次,多数幼儿园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许多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是缺乏主观认知,片面认为保障身体成长比心理健康更重要,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发掘和解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儿童教育有机融合,更没有得到落地实施。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幼儿园老师在活动组织中仅仅起到“保姆”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组织、饮食安排、上下学分配安排等各种教学任务方面,留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匮乏,而且在繁杂保育工作之余,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幼儿园园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得不到根本解决,出现了幼儿园教师责骂幼儿、体罚幼儿、掌掴幼儿甚至是针扎幼儿等极端现象;在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多数幼儿园也缺乏对幼儿园老师心理健康引导方式的培训,使得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实现显著提升和改善,对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心理伤害。

3.人际关系教育不够健全,学前儿童间关系和谐度有待提升

当代社会,教育领域对知识掌握的关注要高于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活动组织过程中,多数老师重视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没有从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入手,导致许多活动尽管被机械化地开展,却没有实现心理健康元素的有效融入,这些片面性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前期阶段又是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过渡初期,处于发展期的学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技能,在新环境里会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心理状态,难以敞开心扉与周围的伙伴友好相处,久而久之,会让学前儿童产生一定的冷落感和孤独感,在家里被父母当成“小皇帝”“小公主”集万爱千宠于一身,而在学校里却感觉不到关注,这种心理落差下,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幼儿园园活动组织中灵活应用学前心理学的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及时转变过去忽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错误观念,将学前心理学相关理论普及应用到学前儿童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在大力对学前儿童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不应忽视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各个幼儿园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培训讲座,必要时还可以将幼儿园老师的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鼓励老师在做好学前教育之余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并且广泛学习,并且立足学前儿童心理特点,认真分析学前儿童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动作,积极主动地贴近学前儿童生活,分析学前儿童内心世界,让学前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营造温馨和谐平等自由的师幼关系。总之,幼儿园老师应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有意识应用学前心理学,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以学前心理学为指导,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是学前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由此,学前教育应立足学前心理学理论指导,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中获得认知,提升交际水平。

首先,应定期开展分享活动为学前儿童提供自由表达和表述的机会;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分享总结、合作交流是主要的认知方式;针对儿童内向和腼腆的特点,老师可以携带学前儿童感兴趣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零食一块进入课堂活动,当学前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色时,便可以给予棒棒糖、小红花、贴纸、五角星及微笑、鼓拥抱等作为奖励,提升自尊和自信心。

其次,老师还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自己携带的零食分享给小伙伴,在分享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由最初的“拘束”和“不好意思”逐渐变得开朗和活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和主动,而这些又会激发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又是帮助学前儿童敞开心扉、进行交往的有效方式。

3.以学前儿童兴趣点入手,丰富活动形式

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各种懵懂和好奇,当遇到新鲜事物时,会产生感觉新奇而又会因胆怯不敢去接触和尝试而纠结,此时,老师应以学前儿童的兴趣点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游戏,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满足学前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学前儿童对节日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与节日相关的趣味性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中,感知无拘无束且丰富有趣的春节氛围,让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長。

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的敏感性,在学前儿童活动中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时机

第4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1、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2、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①乐于学习,发展智力;②适应生活,学习自理;③悦纳自我,具有自信:④乐于交往,融入群体;⑤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3、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4、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5、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使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第5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一、问题提出

 

园长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园的质量[1]。心理学教育是幼儿园园长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军人物,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关乎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随着民办园的迅猛发展,私人民办园的问题就突显了出来,师资缺乏、资金不足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这些都给民办园的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那么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园所的管理效能,同时对整个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潜在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参加安阳在职民办园园长培训班的园长中随机分层抽取90人为调查对象,涉及安阳地区的五县四区及县级市林州。有效问卷82份,其中市区43人,乡镇39人;女71人,男11人;30岁以下22人,31~40岁47人,41岁以上13人;中专16人,大专47人,本科19人;管理年限1年以内7人,1~5年28人,6~10年28人,10年以上19人。

 

(二)研究方法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采用5级计分法。参考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选为阳性。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后期随机分层抽样访谈部分民办园园长。

 

三、研究结果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调查显示,82名民办园园长scl-90心理自评的因子总均分在1.26~2.54之间,均分平均1.52±0.23;总分最高229,最低113,平均136.71±21.08;阳性项目数35.02±12.10,阳性症状均分2.32±0.23。t检验表明,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scl-90因子自评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等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p<0.001)。这说明在总体上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人差。

 

(二)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以各因子平均值高低为依据排序,民办园园长表现较突出的症状因子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参照scl-90有关标准筛选阳性,82名测试者中有35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占总人数的42.7%。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3位因子依次是强迫24.4%、人际18.3%、抑郁14.6%。

 

(三)民办园园长心理状况与个体因素的差异比较

 

在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中,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与年龄、学历均无显著性差异(p>.05)。性别之间

 

t检验,躯体化因子存在差异(t=0.54,p<.05),男园长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这可能与男性缺少压力疏导有关;不同管理年限方差分析,躯体化因子差异(F=3.29,p<.05),管理年限10年以上的园长症状更为突出;城乡之间t检验,敌对因子,城市园长高于乡镇园长(t=0.52,p<.05);恐怖因子,乡镇园长更高(t=-0.77,p<.05),这可能与城市民办园竞争激烈、农村民办园频发安全事故有关。

 

四、分析讨论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得出民办园园长在scl-90的各因子自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这表明,总体上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2,3]。实际上,民办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的经营困难、师资流失严重、管理效能低下、安全隐患层出、缺少社会支持等,都给民办园园长沉重的心理打击。

 

(二)民办园园长主要的职业心理问题

 

民办园园长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不少园长身兼多种职业角色,管理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教育者、领导者、沟通者、行业专家等,这使得民办园园长面临多重的压力。调查表明民办园园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一是强迫症状突出;二是人际敏感不良情绪明显;三是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严重。

 

(三)不同民办园园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与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年龄因素差异并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年轻的园长能力和经验稍差,但是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另一方面,年长的园长能力强,但是他们还要承担照顾家庭的重担。所以不同年龄段的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

 

2.不同学历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学历上差异不显著。毕竟在日常管理中,学历只是其中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普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学历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3.不同管理年限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的工作年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躯体化症状,工作年限越长表现的越严重。民办园园长由于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威胁,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民办园园长的身体健康,值得我们重视。

 

五、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保健

 

(一)社会支持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民办幼儿园无论在幼儿园园数上还是在教职工人数上均远远超过了公办园,这成为解决幼儿入园难的主要力量。然而,社会及家长对民办教育还是存在很大偏见的,少量民办园的失范事件被大肆渲染,给整个民办幼儿教育带来恶劣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和媒体有责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为幼教工作者创造一个理解、融洽、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2.政府要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公益性、普惠性应该是学前教育事业的方向。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加大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帮助民办园向公办园取经,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把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制订并落实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和专业标准,提高园长的专业化水平。相信在国家的管理疏导下,民办园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3.完善对民办园的培训体系。公办园每年都有大量的各种培训机会,但是民办园无论是园长还是教师,公助培训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教师资源分配也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民办教师和园长的培训缺少针对性,效果不显著。对此,建议丰富培训方式,集中、远程和送教进园相结合,就民办园园长迫切需要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安全与保育及师资建设等做好培训。

 

(二)优化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园长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园长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保持平和心。民办园园长需要正确面对各种冲突,在工作中不要斤斤计较,面对一些无关原则的责难,淡然处之。其次,园长还要有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要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善于自我控制。同时,还应有多层次的需要,尤其应具有友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与成就动机;有广泛、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爱好;等等[4]。

 

(三)科学管理

 

当一名幼儿园园长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件挺简单的事,幼儿园工作之所以称其难,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民办园由于人手有限,园长大多身兼多职,既要会规划,又要会执行;既要懂教学,又要会领导;既要擅长于招生宣传(幼儿园营销),又要能与家长打交道;等等。同时,还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去沟通。这就对园长的管理效能、业务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以作为园长、园所的总管,要有很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严谨的管理思路和公关能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训练,交给社会一个放心的民办园。

第6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分析 相应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纵向看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们已不满足于幼儿发展成长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关注的角度与方向更多地投向了影响一个人长远发展、影响一个民族未来兴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幼教的主体——幼儿教师的培养层次也逐步提升,从最初的中专级别发展到了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高校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也普遍推广,并呈方兴未艾之势,截止2010年,全国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已达56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内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而新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交流中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与起步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的同一领域的差距不断缩小。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让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交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飞跃提供了可能。

2.横向看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地方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幼儿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各个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师及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知之有限,具体表现为:相当数量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仍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更多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或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只注重表象工作,未能上升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相当数量的幼教工作者未能有效针对幼儿身心的特征规律因材施教,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刻板化、程式化,效果不理想;虽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有识之士及国家政府的足够重视,但毕竟我国在此领域的发展历史较晚,相关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专业师资方面匮乏也是该领域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落实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牢固树立以培养“完全儿童”为目标的全新教育观念。培养“完全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观念。具体是指: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完整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各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加强幼师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想让幼教事业迈上健康完善发展的科学轨道,必须努力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幼儿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等知识,并学以致用。

3.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环境。从本芬博尼的儿童发展的生态学模式中得知,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分为三大系统,即直接环境(家庭和托幼机构)、间接环境(父母的工作与交友及社区环境)和宏观环境(时代、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因此,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幼儿教师和父母)与幼儿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幼儿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幼儿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幼儿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幼儿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

4.加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对接,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前,幼儿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承担,各级高校(主要是高等师范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但这些专业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其应用心理学部分也主要是针对青少年以上的对象而展开研究,而且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也主要到中等以上的学校就业。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加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我们可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1)高校应积极支持心理学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学实习。(2)各级幼儿园应从高校聘请一名以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做定期指导,减少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3)逐步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由中等师范学校向高等师范院校培养转变。

第7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有一些具体的标志,例如:有幸福感;适应环境,人际关系良好;身体、智力、情绪充分协调等。目前国内社会现状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地位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影响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主要来源于外部。特别是幼师,较低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当的学校管理,不良的学校氛围等等都成为直接影响到幼师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其次也有来自幼师自身的原因。在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由于无力改变现状,没有及时地调整自己心态以此适应外部环境,也更加导致心理不健康。

二、幼儿教师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离不开教师自身维护,提高教师自身心理调节能力,将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一)认同幼儿教师职业

在部分幼师的观念里,他们认为幼师社会地位低,无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加上经济收入不符合期望值,有着较强的职业自卑感。如果教师不认同自己的职业,就不会有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不会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无条件接纳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有条件地自我接纳,在当自己表现很好或得到别人认可时才接纳自己,反之则责怪自己。当自己表现不好时,会怨恨自己;当表现好时,又会担忧明天可能遭遇的失败。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于有条件地自我接纳,就会导致自我认同不足、紧张和沮丧。有学者主张把接纳自我、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看成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幼儿教师更要自我接纳,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自己,学生又怎会接受、喜欢和欣赏他呢? 幼儿教师要善于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在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后,要学会扬长避短,并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素养。另外,幼儿教师要及时修正和调整价值目标。仔细衡量自己的能力、现实的条件等因素 ,尽量不要确立不切实际的目标。

(三)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和非适应性行为都源于不合理的观念。不合理的观念常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绝对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极”。当用这些不合逻辑、不合理的观念去思维、去行动时,就会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就会适应不良,出现心理不健康的倾向。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建议幼儿教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来改变不合理的观念。

三、完善外在因素,对幼师实施心理健康干预

(一)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薪资福利架构

目前,幼儿园往往把生源的多少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把幼儿的安全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把家长的投诉与教师的薪资福利挂钩。幼儿园应把教师的“勤”“懒”界定在对专业的孜孜以求上。幼儿园可以对幼儿教师实行绩效考核,定期对幼儿教师的师德以及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者,应该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引导和激励教师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当作首要大事。

(二)改善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建立幼儿园与家长沟通机制

国内很多幼儿园教师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接近于服务行业中的“家教”+“保姆”。要改变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就需要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机构不能与“服务行业”划等号,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应建立在共同认同的幼儿教育理念上的有相互的尊重和理解的一种沟通和交流。幼儿园可以建立家长工作制度,不定期组织家长到学校了解教学情况,对有分歧的认识和理解及时进行疏解和重建。

(三)建立幼儿教师进修制度

幼儿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良莠不齐,质量每况愈下。因此在强调和引领社会对幼儿教师重建尊师重教观念的同时,对教师的在职培训管理必须跟进。幼儿园可以规定每位教师执教资格的定期认证和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赢得社会的尊重。

第8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发展现状

1、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

2、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层次已由幼儿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承担)逐步提高到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

3、随着我国内外交流活动的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愈加频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中外学术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学科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使得我国与国外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上的差距日益缩小。

4、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使得某些学科的科研水平有可能在国内外实现同步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国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也仅仅有几十年。因此,随着现在教学设置的日益完善和家庭电脑与世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幼儿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

(1)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更多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

(2)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3)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幼儿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效果不佳。

3、幼儿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并且,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得少且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专业知识的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不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二)形成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幼儿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幼儿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幼儿教师和父母,与幼儿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幼儿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幼儿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通过幼儿教师和父母对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可以预防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幼儿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幼儿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搭建幼儿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当前,幼儿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和一些高校的学前专业来承担,幼儿园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由他们自己独立摸索着解决,缺乏更加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而高校开设的一些涉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性。因此,要改变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搭建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的桥梁。可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1、幼儿园可以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合作,高校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定期到幼儿园培训幼儿教师,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定期指导,减少其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幼儿园可以成为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研究材料。

第9篇:幼儿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不但影响了成人,而且也对幼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复杂现象,有健康纯洁的,也有不良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2.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担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1 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而良好的气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熏陶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例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将环境布置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使幼儿一进园就有愉快的心情。走廊上布满每个幼儿自己制作的画;墙壁上描绘着各种小动物;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早上愉快的音乐等。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亲身感染快乐,保持快乐的情绪,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

3.2 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善于在一日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以鼓励为主,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的消极。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幼儿入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5.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园共育栏、家长学校讲座等,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