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的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葡萄酒酿造 案例教学 政治教学
一、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葡萄酒的酿制一般可分为采摘、挑选、去梗、榨汁、发酵、储藏几个过程,这正如案例教学的步骤:精选案例——呈现案例——组织讨论——总结指导。
第一步,采摘、挑选葡萄。葡萄决定一切,葡萄酒的酿制能否成功与葡萄的种类、优劣是密不可分的。想得到爽口的、中性香味的白葡萄酒,仅需要成熟而健康的葡萄;而酿造极甜的酒,如“贵腐酒”,就必须腐烂而萎缩、表面覆盖有霉菌的葡萄。这正如同在案例教学中精选案例这一步骤,案例的恰当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所以,对于案例的选择要总体把握、针对性强、富有实效性。选择的案例必须贴近实际,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事例也要新颖和真实,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第二步,榨汁。及时地榨出果汁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操作过程对葡萄酒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榨汁过程须注意压力平均且不能太大,以避免葡萄梗和籽的苦味破坏了葡萄酒的口感。要成功完成这一步,不但要快,而且要细心,不能粗糙,保持原有的葡萄芳香。经过榨汁后,就可得到酿酒的原料——葡萄汁。同样,在案例教学中呈现案例就如同榨汁这一步骤,教师除了要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讨论的主题,以及对学生讨论主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外,最重要的是要确定好最能体现案例特点的呈现方式。呈现案例的形式常用的有放录像、投影文字材料或漫画、学生表演等。
第三步,发酵。葡萄酒是通过发酵作用而得的产物,由此可见发酵在葡萄酒酿制过程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能否酿制出醇美的葡萄酒,酵母的选择以及温度、时间等因素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组织讨论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这一步骤,首先要创设条件使学生进入“角色”,这包括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查找论点、论据,正如酿制葡萄酒发酵时对温度、时间的选择等。其次,要控制讨论的过程,这是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教师要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把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正确结论上来。当学生对现象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要提出带有引导性的结论,使讨论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上来;当学生争执不下时,教师要用代表性的意见进行点拨诱导,使讨论朝正确方向发展。
第四步,贮藏。为了保持葡萄酒的果味和鲜度,必须做到控制陈酿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污染,及时添桶与搅拌。在其桶陈期间需要酿酒师的细心呵护和照料,除去保持满桶储存外,需要定期地对葡萄酒进行品尝,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如霉味、酸败或其它异味等。同样,在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中,总结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于理清学生的思路、汇集大家的观点,并引导为思维的正确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会遗忘掉总结指导,正如新鲜酿制却没有贮藏的葡萄酒味道杂乱而浅薄,没有醇厚、让人回味的感觉,这未免不是一种遗憾。
二、葡萄酒的品尝与案例教学的反思
1.在品尝的过程中,劣质的葡萄酒表现之一是酿造者把葡萄只经过榨汁的过程没有其他步骤就直接装瓶了,那结果只能是一瓶果汁而不可能是酒。这如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引导和点拨,而是在呈现出案例后让学生毫无目的地去讨论,乃至海阔天空离题万里,最后完全脱离教学目标,从事例中得出的仍然是毫无理论深度的口头表达。
2.有些劣质的葡萄酒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酿酒者没有经过酿造或者酿造的过程中投机取巧,最后为了追求酒精度,不惜直接用葡萄汁加入酒精勾兑,这样的酒不但质量低劣而且没有任何口感。这就如同案例教学的另外一个失败的表现,在学生讨论没有深入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做任何引导和铺垫,直接给学生得出最后结论,让学生死记下来。这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心理,而且在结论得出后很多学生不知所云,失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关键词】视频案例;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54―04
一 问题的提出
对外汉语教学正在从既往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现在中国人“走出去”教汉语转变,这种转变从实质上促使对外汉语教学走向汉语国际推广。基于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宏大背景,政府、民间都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于是,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重要性就因汉语教师推广语言和传播文化的国家使命感而显得尤为突出。然而,我国现有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知识――诸如语言基本知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传授上,而这些知识对教师在未来教学一线所起的作用一般要假以时日才能见效,对新教师而言最紧迫的需求是如何上好实际的一堂课,如何将富于汉语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学习者留住,如何将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因此,新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有机会观摩到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必将有助于新教师迅速成长。不仅如此,对外汉语教师自身也是学习者,培训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不仅乏味,而且很难持续地学习,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到教师培训的质量。显然,适时地给予教师观摩、操练技能的机会很有必要。
2008年7月,为了配合年底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面向海内外一线汉语教师征集汉语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截至2008年10月底,共征集到118个视频短片,涵盖16个国家、10个语种、多种课型,以及多种教学模式。经过专家评审,17个视频短片作为示范课在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示范课观摩交流分会中展示。获奖教师在台上用PPT简介其教学设计、展示其精彩片断、与台下各国与会教师和专家互动,参加者众多,场面热烈,吸引力强,成为此次研讨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获奖教师十分感激国家汉办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非常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这种机缘,交流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技能。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能否用课堂教学视频短片的方式帮助教师成长、特别是新教师的成长。在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正在探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进行教师教育。本文试图将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引入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中,围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内涵、制作过程、使用方式等问题,就该种培训模式的构建、内涵及其优势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究。
二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是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借助先进的摄制、编辑技术,将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的反思、专家的评价等进行整合而制作出来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1]它整合了课堂教学视频片断及各种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把教学信息用非线性的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为案例教学提供多元化环境。
纵观国内外各种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方式,主要有现场观摩、文本案例、微格教学、视频案例等。现场观摩,可以真实体验课堂的气氛,但由于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课堂上发生的事情不能“回播”,不便于反复观看,局限性很大。文本案例,“文字版”的课堂实录,用文字记录课堂,将复杂的课堂过程简化,但容易丢失关键信息,而且无法感受真实的课堂气氛。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一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特别是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训练的方法。一般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技能或技能的某一细节来训练,因而是微观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记录教学过程,再据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反馈,以促进教学技能的改进与提高。微格教学也用摄像机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在这一方面与视频案例类似。为了区分二者以加深对视频案例概念的认知,我们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梳理对比:
综上所述,视频案例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 高度整合:不仅有课堂实录,还包括教师评价、专家点评等,内容丰富;
② 多媒体(多感官):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展示形式;
③ 高观摩性:展现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便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现场感超强;
④ 可重复利用:数字化的形式,便于多次播放;
⑤ 问题驱动:案例中包含的问题可引起教师的反思和交流。
视频案例的理念很好,如何找到合适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或优秀的案例素材是这一理念推广的关键。“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所征集的118个视频短片,弥补了这一不足。结合此次活动已评选的17个“创新示范课奖”课堂教学视频短片,本文初步构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步骤1:“前期准备”。选定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主题可以涉及语言学习、文化欣赏;语音、汉字;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因素。
步骤2:“案例素材”的收集。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背景信息、课后教师反思、学生反馈、同行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素材的收集。
步骤3:“案例问题”的提炼。这是视频案例制作的关键。一个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首先应该是一个案例,案例无一不蕴涵问题,具有困惑性,由此才能引发教学的反思。提炼案例问题时需要注意的是:
① 问题必须能够说明案例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这一点正是新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
② 问题尽量关联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③ 问题具有启发性,激发教师进行讨论和反思;
④ 问题清晰,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⑤ 问题可聚焦某个课堂实录片断,或其中的某个案例素材。
步骤4:“视频案例整体框架”的确定。将案例素材、案例问题等内容整合到视频短片中,合理组合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材料,融入设计者一定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确定视频短片的整体框架和文字脚本。
步骤5:“视频案例”的合成。完成此步骤时要善于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音视频编辑技术等,注意画面美工设计、镜头分切、特技处理、节奏控制等问题。
视频案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试用、修订,这样才能成为有价值的案例。
三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
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从形式上看,基本上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或者讲授语言教学理论知识,或者介绍教学经验,学员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这种讲座式培训模式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特别是培养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时,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一名称职的汉语国际推广教师除了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原则外,更重要的是上好真真正正的一堂课,熟练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制作完成后,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教师培训活动中,使每一位学员不仅有机会上讲台讲课,同时又有机会通过视频案例学习别人的讲课技巧,通过课堂教学的自评与他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拟构建的培训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中,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一般教师培训模式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并作为该模式开始的基础条件。通过理论学习,学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各种教学方法、技巧等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学员在随后的教学观摩中提高学习效率。
步骤1为“选择教学的主题”,视频案例是在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数量有限,学员只能从已有视频案例的主题中进行选择。然后学员针对选择的教学主题,自己编写教案(步骤2),并到讲台真正上一堂课(步骤3),这一个过程由摄像机真实、完整记录下来。
步骤4为“观看视频案例”,之后通过步骤3和4的对比分析,学员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步骤5),不断提高自己。步骤4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充分考虑到学员的需求和各种培训环境。
那么学员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呢?经过访谈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总体原则概述如下:
① 依据学生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兴趣等设计教学内容;
②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反应,灵活调整内容和速度,进行充分的师生互动;
③ 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精讲多练;
④ 适当使用学生母语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养成听说读写汉语的习惯;
⑤ 课堂步骤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⑥ 恰当适用各种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⑦ 语速适中,语言规范,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通过步骤2、3、4、5的循环往复,学员在总结、模仿、创新的过程中掌握单一的或综合的教学技能。
综上所述,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为指导,特别突出实践。培训前的理论学习由学员自己完成,阅读指导教师提供的相关论著,事先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
② 为教师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教师身临其境,从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认知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大大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
③ 不同教师可根据需要控制视频案例的播放,并与自己的教学相比较,提供反思教学的平台,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角色。
④ 适合教师的个人成长,可反复观看视频案例,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⑤ 适合教师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汉语教学的观摩课。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对外汉语教学技能难传授的困难,使教学技能的获得变得容易起来,其多感官性也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员从教学观摩、自我评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吸取别人的优点,在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逐渐成长,越走越远。
四 结语
为了适应汉语教学“走出去”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储备扎实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和汉语语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适应海内外不同的语言教学环境,及时正确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技能,使外国人爱学汉语、易学汉语、学会汉语。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汇集了一线优秀汉语教师的精彩讲演,为新手教师提供了一个融多媒体、趣味、实用为一体的观摩学习平台,确确实实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为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汉语国际推广的生力军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的17个“创新示范课”课堂教学视频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制作视频案例的素材,基于此,进行一系列有关视频案例的制作过程及其应用模式的探究才是可行的。
尽管关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研制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设计构建阶段,但从“国际汉语教学优秀成果评选”示范课观摩交流现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此种模式的魅力。基于与会教师的强烈需求,我们拟设计并开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不仅便于继续收集和整理优秀的视频案例,而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从大量的案例中进行模式特征的挖掘,从而以定量的方式支持教师培训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也将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活动中实施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视频案例的教师培训模式,收集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反复优化、改进,不断深入和完善此种培训模式,以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娟,张景生.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优势与个案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42-43.
[2]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1-32.
关键词: 管理学 案例教学 PDCA循环
“管理”本身是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管理学》的教学对象是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对社会组织几乎全无了解的低年级本科新生。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在讲清楚基本概念,要求把握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必须结合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的。案例教学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否组织好其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将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成败。质量管理理论中的PDCA循环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案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一、PDCA循环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1]。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1.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
2.D(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对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共分四阶段、八步骤。P阶段即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实施过程包括:步骤一,选择课题;步骤二,设定目标;步骤三,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步骤四,制定对策。D阶段即按照预定的计划,在实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实施步骤五,实施对策。C检查效果阶段即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实施步骤六,效果检查。A处置阶段。实施步骤七,标准化;步骤八,问题总结。对于方案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管理模式,体现着科学认识论的一种管理手段和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我们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益处。它不仅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同样也适合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管理学》案例教学就可以借鉴PDCA循环的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PDCA方法
1.P阶段
(1)案例的选择
管理案例可以从以下的途径获得:沿用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能突出反映教学内容的、现实而生动的案例;有计划地向在校生和毕业工作的学生搜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问、教学实习以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等获取案例;学校所在地的一些有使用价值的案例,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形形的问题等案例。实际的案例往往不能直接作为管理案例,它需要有合适的设问、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进行编写、整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把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包含在案例之中。
(2)案例的难度
所谓案例的难度,是指学习、分析一个案例的难易程度。按照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米切尔·林德斯和詹姆士·厄斯金的意见,案例的难度可以从“分析”、“概念”和“陈述”三个维度来考察和量度,并据此提出了“分析一概念一陈述”三维立方体模型[2]。在这个模型中,林德斯和厄斯金又把每个维度按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等级。这样把三个维度的不同难易程度加以综合,共有九种组合:111,112,…333。在九个组合中,“111”是难度最小的,“333”是难度最大的。在“111”这个组合中,分析、概念、陈述维度都是一级难度。这种案例一般篇幅较短,提供的资料少,表述清楚;涉及的概念(理论、技术)比较简单易懂;案例中已经对决策问题、备选方案以及所做的决策作出明确的阐明。分析这种案例,只需学习者对案例中所作出的决策和行动方案作出评价就可以了。而在“333”这个组合中,分析、概念、陈述维度都是三级难度。这种案例篇幅较长,提供了大量的资料,表述往往不是很清晰,甚至还会遗漏关键的信息;涉及的概念、理论、技术难度大,并且往往是各种概念的复杂组合。没有明确存在什么问题,而只是提供了背景情况。分析这种案例时,需要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时需要作出某些假设,有时还需要对资料进行计算、推导。其他7种组合的难度介于“111”和“333”之间。虽然上述三维立方体模型对案例难度的度量比较粗糙,但在编写案例或为满足教学需要选择案例时,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工具。
(3)达到的目标
准备阶段的教师应对学生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弄清楚案例资料中提供的背景、各种事实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的案例提供了图表、数据,则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弄清情况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对篇幅较长、比较复杂的案例,只读一遍是不行的,至少要阅读两三遍,甚至更多。二是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并结合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站在案例中决策者的立场上,提出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即作出决策。在分析、决策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运用。不运用管理基本理论、方法的案例分析,无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也违背了案例教学的初衷。三是要求写出分析提纲,为参加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2.D阶段
即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在实施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1)个人分析
课堂上所讨论的案例应该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必须在仔细阅读之后,写出书面的分析提纲以供讨论。教师在认为必要时,可提前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以确定是否进行此案例的分析。案例分析提纲一般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主要应包括以下各项内容。熟悉案例概况:列出案例主要人物及其所面临的境况(事件、原因、时间);确认讨论主题:列出案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所引发的一般性问题,按重要性排列,确定所要讨论的主题及其顺序;原因分析:利用鱼刺图等分析工具,列出每一个讨论主题所存在的可能原因及有关信息;选择方案:根据上述原因,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方案评价:利用各种定性、定量方法,对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可行方案: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可行方案及其可能结果;做出方案执行计划:确定方案的目标、任务、进度和执行人、时间、地点、方法、考核标准。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个人准备的充分与否,思路清晰与否可以得到验证,而且,由于小组人数一般较少,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因此,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充分的交流,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目的,提高学习的交往性。小组讨论人数以5——7人为宜,应指定一名认真负责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讨论召集工作。教师应深入小组参加讨论会。组织小组讨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人人都要发言,都要对讨论分析作出自己的贡献;②提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使问题能得到充分展开;③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工作经历的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因此讨论中不必强求意见一致和统一;④每个讨论小组可指定一人做记录,以便组长归纳小组的不同分析意见和观点。各组在讨论结束后应推选1—2名学生作为本组代表在全班课堂讨论中发言。
小组讨论的目的除了进一步复习、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之外,也是对学生影响力、团队精神、学习技巧、沟通能力的体验和提高。
(3)班级讨论
班级案例讨论并无固定模式,完全由案例的性质、内容难度和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来决定。例如可以先由各小组代表各自作系统的分析,然后全班针对他们的发言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也可以按列举事实、阐明观点、诊断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方案、作出决策及行动方案的实施等一般程序来层层分析、层层推进;还可以采用“角色辩论”的方式,由各组代表分别充当案例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辩论。课堂讨论结束时,需要教师作出小结。实际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获得收获,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参与——包括自己发言以及倾听别人的观点获得的,即收获来自于讨论过程之中。
在班级讨论结束之后,学生应将有一定创新的见解加以总结和归纳,并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尽可能地进一步拓宽思路。
3.C阶段
即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讨论结束时要求学生将讨论的结果写成书面报告,教师则通过阅读报告来组织点评和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受到启发,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多数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的答案,因此考核时不能按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应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检查评定其成绩。因此,在尽量使学生发言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鼓励开拓思维,勇于创新,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案例分析方案的提出,到案例分析手段的采用,到有创新的思维,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在分数评判结构中,有新意的方案和别具一格的案例分析方法应占有较大的比例。
4.A阶段
即问题总结。对于案例教学方案效果不显著的或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开展新一轮的案例教学PDCA循环提供依据。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冷场等问题需要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案例分析即成功了一半。实践证明可以从个人激励、团队激励、成绩激励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个人激励最好的激励方式就是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结语
管理学PDCA循环案例教学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教学案例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我们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益处。它不仅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同样也适合于教学管理等其他各项管理工作。
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虽然有无可比拟的诸多优点,但系统性差却是其致命的弱点,基于PDCA循环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法正好弥补这一弱点。由于案例一般都是具体、零星的管理情景描述,在局部内容的教学上效果良好,但这往往属于个别性的经验领域,很难抽象上升成为一般性系统规律。而通过PDCA循环可以从管理的角度归纳共性的管理规律,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因此,基于PDCA循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应该作为管理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当然,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考试评分的主观性较大,制作案例成本较高,教学时间较长等,都是案例教学的局限性所在。因此,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对案例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应该有所了解,以便在学习中与其他学习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基于PDCA循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photoshop教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当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典型案例的教学讲解,使学生在操作电脑图像分析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会变得清晰简单,学生也更加便于理解,同时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传统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而建立在photoshop教学上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进行自作,并在操作中获得新知。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准备设计要切实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一味地超越学生的正常理解和认知范围,这样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得以应用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的教学过程当中,一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设计上由简单的备课改为案例寻找及设计,教学内容也由课本变成了案例分析。新的教学课程需要崭新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结合了动与学,让学生在兴趣下学习、操作中成长,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的应用当中具有许多优势:
(一)多层次多方面的突出了教学重点
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当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案例设计与准备。在课程的开展前期,教师要搜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料与图像,有针对性地改变图像的一些内容。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课上,也要十分注意联系课本实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图像的时候掌握课本的重要知识点。在photoshop当中的很多图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程度及图像颜色都会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这些内容来实现对课程的掌握及学生对图像的技术处理。
(二)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案例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们动手操作,然后获得知识,它的教学过程将知识的传达以及学生电脑能力的培养完全地集合起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乐于学习,逐渐形成活跃的教学氛围。
(三)可以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效率
Photoshop教学本身就是在对图像的处理过程中进行学习,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更是推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认真探讨每个案例,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动与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改善课堂效率。
二、案例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一)课前的案例选取
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案例及相关图像资料,教师在这一步上的完成度很大一部分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开始前,教师要进行精细的挑选和搜集资料,而且,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太过于抽象或脱离学生的思想。Photoshop具有许许多多学生喜爱的图像处理功能,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案例,结合photoshop本身的优势,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的展示
案例的展示在photoshop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的步骤,教师进行这个环节时要注意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只有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才能掌握photoshop当中的具体。教师可以把一张图片的底图放出来,然后与最终图像进行对比,使学生产生兴趣,再逐步引领学生进行图像处理步骤,最终使底图变成与最终图一样的图像。同时要注意对每个操作工具和操作步骤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每个工具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三)案例的制作
在完成操作案例的讲解以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们动手操作处理图像了。这一步也是课堂的主要目的和活动,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大家进行简单的模仿图像处理,根据第一个案例的底图,让大家按照具体的操作步骤开始操作,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直至画出最终图像。然后,可以让大家进行自我发挥,也可以进行小组操作,随意挑选图像进行处理分析,最后相互展示彼此的案例,纠正对方或自己的不足之处。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启发性极强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正确认识它,不能急于求成。由于它的教学开展是建立在photoshop上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对photoshop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有着充分的了解,然后再适当的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伏,沈中林,衡.案例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2015(03).
[2]叶禹彤.图像处理软件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 教育.2015(40).
关键词:运筹学;数学建模;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06-03
运筹学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掌握数学优化理论的基础上,具备建立数学模型和优化计算的能力。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将运筹学和数学建模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即开设大容量交叉课程《运筹学与数学建模》来取代《运筹学》和《数学建模》两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数学建模和优化算法理论并重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出现极端教学和随意选取教学内容的现象,又可以将新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按照分析问题、数学建模、优化算法理论分析及其方案制定、实施等解决实际问题步骤展开教学。下面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意义、可行性、注意事项及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开设《运筹学与数学建模》课程的必要性
1.一般院校的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课时大约为64或56(包含试验教学),所以教学中不能囊括运筹学的各个分支。一方面,由于课时量不足,教师选取教学内容时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教学中为强化运筹学的应用,消弱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在实际应用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2.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1)提出和形成问题;(2)建立数学模型;(3)模型求解;(4)解的检验;(5)解的控制;(6)解的实施。大部分教学只涉及步骤(3),即建立简单数学模型,详细介绍运筹学的算法理论,与利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差甚远。因此,学生仍然不会应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学生认为运筹学无用。
3.数学建模课程包含大量的运筹学模型;运筹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中包含建立数学模型步骤。目前两门课程分开教学,部分内容重复教学,浪费教学课时。
二、开设《运筹学与数学建模》课程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该课程包含数学建模和运筹学两门课程的内容,内容容量大,教学课时丰富,教学过程中能够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案例,分析并完整解决这些问题,创造实际价值,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不但对未来的工作很重要,而且还有可以利用运筹学知识为企业或个人创造价值,改变运筹学“无用论”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合理处理教学内容。运筹学与数学建模的课时量相对充足,能够安排更多的内容,能够系统、完整地介绍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运筹学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促进教学方法改革。运筹学与数学建模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建模和理论证明,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统的一支笔一本教案一块黑板的模式不再适用,需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4.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际案例源于社会、经济或生产领域,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但学生不可能掌握很多专业知识。因而,在解决实际案例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针对性阅读和消化。而且,实际案例数据量大,需要运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因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改变教学考核方式。教学改革后,教学内容已延伸到运用优化知识解决实际案例的整个过程。教学过程中既有对实际案例分析、建模,又有算法介绍、求结果的检验及其最终方案的实施。因而,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改为笔试和课后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三、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
1.运筹学和数学建模互补性、递进性使得开设该课程在理论上可行。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思想去分析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筹学是利用定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由此可见,建立数学模型为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步骤。所以,运筹学可以认为是数学建模的进一步学习。同时,运筹学模型为数学建模课程介绍的模型中的一部分,并且运筹学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为数学建模提供了专业工具。因此,运筹学与数学建模在内容上是互补的。由此可知,开设该课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2.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开设该课程在操作上可行。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能很快完成大数据量的计算,实际案例的数据分析、数学建模及其求解能快速实现,从而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能顺利开展。
3.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开设该课程在基础上可行。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是高年级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系统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运筹学和数学建模所需基础知识类似,学习该课程所需的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及微分方程等课程也已经学习,运用运筹学与数学建模知识解决实际案例所需的基础知识已经具备。因此,开设该课程是可行的。
论文摘要摘要:根据计算机学科教学特征,采用教学实验探究方法开展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探究,旨在探索一种符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征,有利于培养高职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
1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在法律、商业、医学学生和师范生的教育练习中取得了成功,但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会因为教学对象、内容、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国内外的相关探究给本探究许多启示,但在高职环境下的案例教学仍然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法,本探究旨在就此进行深入的探索,探索一种符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征,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适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探索工作。
2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
2.1预备阶段
(1)选择或撰写案例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如下几方面收集整理相关的案例资源摘要:①从生活实践中收集。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最直接、最生动、最真实的事件。学生身边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如一封家书、入学申请书、海报、个人简历、生日邀请函、个人生活费用开支明细、学生干部竞选等。②从企事单位中收集。如工作情况汇报、开会通知、招聘启示、职工档案管理、产品销售管理、产品展示宣传、工作岗位竞聘演讲。③从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中收集。通过这些资料,对现实生活中选择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2)教师对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摘要:在开展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时我尽量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摘要:①了解案例中的新问题。把握好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对案例涉及的新问题有相应的解决处理经验(包括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②熟悉有关的背景知识。对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喜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③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的条件和状况。④确定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不仅要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更要按照科学的程序组织实施。⑤设计预习提纲。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重的地方,操作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让他们有目的开始预习工作,避免学生盲目的预习,而丧失学习的喜好。
(3)学生对案例及相关知识点的预习摘要:在具体的预习环节中,我首先将编制好的教学案例以及指定的相关材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对将要讲解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让他们思索自己如何才能做出案例作品展示的内容。有了学习探究的动力以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有针对性的预习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尝试重现案例作品。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的已有经验整合到教学案例当中,归纳出自己对新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策略及方案,并认真做好笔记。
2.2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展示摘要: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和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留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重,然后对案例开展讨论实践工作。
(2)讨论、操作重现案例摘要:案例讨论旨在分析新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重现案例的操作步骤。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答应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轻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等。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滤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讨论中,注重学生的引导,当好学生的配角,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索,大胆地交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在给学生展示了案例之后,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时,寻找到新问题解决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实践,尝试重现案例所展示的内容,当他们在操作实践过程,碰到新问题时再寻求小组帮助,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操作实践,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实践操作步骤,并将小组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未解决的疑难新问题做好记录工作,为全班讨论做好预备工作。
(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摘要:分组讨论操作结束后,开展全班讨论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选一个案例重现操作完成得较好的小组来展示,说出该组的案例作品的重现操作,可以对其他组起到抛砖引玉的功能,其他组发言人针对他们阐述的操作步骤有目的的补充新的看法,一致的则不必重复。鼓励各组有创造性地发表看法,提出有关这个教学案例重现操作的其他不同方法。在在全班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中的疑难新问题、重要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总结。
2.3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课后的总结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时,学生要把交流讨论中的心得、收获及案例重现操作步骤撰写成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并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梳理新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升理论的理解水平,归纳尚待释疑的新问题或提出新的新问题,以便日后继续思索解决。经过这次梳理和反思,学生将更轻易接受不同人面对同一新问题情境产生不同做法的个性差异,也同样乐于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自己
独具特色的一种。
3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优化策略
3.1案例选编策略
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目标性摘要:案例必须在教师对教学目标深刻理解和探究后,才动手选取或编写的。教师在案例的资料检索过程中,需考察案例是否具有帮助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情感的功能。(2)典型性摘要:案例所提供的素材、信息虽为个例,但不能是特例,能折射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性。选择典型事件来作为教学案例,使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能。(3)实用性摘要: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是熟悉的,也是最具感性熟悉的。选择或编写案例时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尽可能地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喜好,更能实现学生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4)专业性摘要:案例的选取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征。案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的难易度、复杂程度要求上是有差别的,在案例教学中依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5)趣味性摘要:趣味性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主动参和意识,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进而“悟”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并逐步养成乐于探究、勤于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3.2分组策略
(1)分组形式摘要:正确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分组,可以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能够增多学生的练习次数和作业时间,有利于动作技术和技能的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
(2)小组分工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组员的自身特长或者组员的自我意愿将组员进行具体具体的分工,比如让知识面广的学生担任信息收集员;让思维严密的学生担任数据和材料的分析员;让文笔美丽的学生担任小组的记录员;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的“外交官”,负责向其他的小组或者教师公布他们小组的最新成果或者计划。
(3)组长的职责摘要:组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枢纽,组长可以在组员中收集意见和想法然后向教师反应;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的召开组长会议,向组长收集学生的意见,另外可以对前阶段的成绩和新问题作一个评价于总结,同时部署下一阶段的教学探究任务。让小组长可以预知下阶段的内容,协助教师的工作。
3.3教学实施策略
(1)理论预备阶段摘要:针对有关计算机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难懂的事实,在理论预备阶段应强调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功能,采取以教师讲授、解释为主的教学策略。为提高讲授的效果,讲授要潜心探究每章每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系统的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经常用图示、表格、图片等形式直观显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贮存、提取、迁移和应用。
(2)案例研讨阶段摘要:①以疑促思,全面研讨摘要: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解疑的机会和思索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研讨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新问题后,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相反,教师要留出—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充分地思索。在学生进行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全班集中讨论和师生相互磋商等形式促使学生对计算机案例进行更全面更深人的探索。第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形成结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各种类型的观点和主张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正确合理的主张,又补充完善片面的观点,也要指正错误的看法。在综合评价各种观点和主张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出在解决某类教育新问题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性、工具性、方法性和策略性的结论,从而为学生将来创造性地解决某类新新问题打下方法论的基础。②创造迁移阶段摘要:在案例研讨结束后,教师要继续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给学生布置设计型作业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设计型作业,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借鉴案例作品成功操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和案例作品类似的实验任务。通过完成各种设计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使用精神,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际新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M].哈尔滨摘要:黑龙江高教出版社,2007.
[2]刘亚彬,章万炜.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信息化,2006,(9).
[3]周择平.开放教学条件下讨论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关键词]工程案例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林徐润(1975- ),男,广东揭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杨欣斌(1970- ),男,山东青岛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职业教育。(广东 深圳 51817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01-02
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1910年几乎所有居于领先地位的法学院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佛商学院也采用了该方法。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他职业领域开始采纳案例教学以满足各自教学和职业训练的需要。目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法律、管理、商业、经济等行业,而在信息科学等工程领域的应用较少。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利用任课教师从事项目开发的经历,科学地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专业的应用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工程案例式教学方法并付诸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工程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与特征
对于工程案例教学法,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把案例作为教学手段,使学习者处于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境遇;有的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案例取代传统的教材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以上这些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对案例教学进行了描述,但与我们组织实施的工程案例教学有一定的差异。
我们认为,工程案例教学是指学生在掌握一定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置实际工程场景,应用实际工程案例,模拟实际工程角色,通过学生的思考和集体协作,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工程规范、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过程。
工程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角色特征。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工程案例教学要求“工程场景、工程案例、工程角色”。其中工程场景由任课教师负责搭建,工程案例由主讲教师集体选择、准备,而工程角色由指导教师和全体学生组成。任课教师在原有身份的基础上还衍生出了另外一种身份,即工程项目经理,也就是说,不仅仅将专业课程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讲授,还同时将其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来组织实施。在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工程开发的实际情况,让讲授课程与具体岗位建立直接映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模拟工程实际中的角色。
第二,递进特征。工程案例教学方法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采取的是螺旋上升的递进过程(如下图所示)。将工程案例教学思想置于学生技能培养的大环境中进行整体考量,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进行组织。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的技能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要求、较高要求、高级要求。在每个阶段,首先设定本阶段拟达到的目标,然后根据该目标由主讲教师负责组织案例库,拟定的案例经教研室集体讨论后组织实施,组织实施过程结束后对该阶段的效果进行质量检验,以验证是否达到了原定目标。质量检验后同时设定下一阶段目标,重复进行上述过程。
第三,职业化特征。工程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能力要求为落脚点,以工程实际要求为背景开展教学活动,具有明显的职业化特征。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纲,很少考虑工程实际和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某一门课程之后,不清楚该课程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什么用处,有多大关联度。工程案例式教学方法目标设定的前提是“岗位群如何要求”,在对相关岗位群进行分析后提炼出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中课程与岗位群实现无缝隙对接。
第四,个性化特征。工程案例教学比较自然地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困难。在“模拟工程角色”过程中,学生首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工程角色会动态变化。也就是说,学生在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基本能够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岗位角色,达到“为了兴趣而学习”的目标。
二、工程案例教学模式的优势
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工程案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工程案例教学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逆推方式来确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整个过程以企业需求(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并最终回归到企业(人才市场),因此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开设、教学实施)都应当围绕市场需求,并适应市场需求。工程案例教学以“实际工程场景,实际工程案例,实际工程角色,实际工程规范”来呼应企业需求。
2.工程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身处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对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工程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就会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
4.工程案例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零培训”就业。工程案例式教学在心理素质和技术素质上能够缩短与企业的距离。从心理素质上说能够消除学生对未来就业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从技术素质上说,工程案例教学本身就是企业工程实际的模拟,没有技术陌生感。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保证实现真正“零培训”就业:一是工程案例本身来自于企业的工程项目;二是教学实施按照企业规范来组织;三是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开发经验或直接从企业聘请。
三、工程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实施过程。工程案例教学法是传统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综合与改进,实施过程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案例设计。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教师选择和剪裁比较切合实际的案例,循序渐进,由简到繁。首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在专业范围内寻找与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素材,根据素材的特点适当增加或删减,编写案例指导书,并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对案例不断修改完善,精益求精。第二,分配学习小组。教师把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般为6~8人,指定组长1人。在分配学习小组时,要把成绩好的学生和一般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其尝试新知识。第三,制订实施计划。在教师引导下,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制订实施计划,确定工作实施步骤和程序。第四,实施过程。学生确定各自小组的工作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各自的角色,然后按照步骤要求和程序进行工作。第五,质量检验。工作实施完成后,教师组织全班听取各组学生代表的汇报并进行点评,检验各组的工作成果,学习小组之间互相评比,找出结果差异的原因。第六,总结归纳。流程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绩,调动积极性,同时从工程经验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
2.组织过程――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第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分析。Visual Basic是培养学生“程序开发能力”模块中的一门课程。它是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入门级语言,简单实用,也是目前软件开发的主流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以下目的: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会用VB开发工具设计一些实用的应用程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规范;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程序的调试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二,目标设定。我们将课程的目标设定为三个阶段:基本要求是达到初级程序员要求,利用课堂讲授过程完成该目标要求;较高要求是达到程序员要求,利用工程训练短学期完成;高级要求是达到熟练程序员要求,第五学期到企业进行强化实习。第三,工程案例准备。初级程序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程序元素的使用,并能进行小程序开发。在进行案例准备时要求工程案例能包含训练的程序元素,同时能够体现程序设计思想和规范。工程案例采用我们为某公司开发的一个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将与本次要求不相关的内容做适当调整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案例。案例准备就绪后,还要将案例按101页图的要求进行分解,明确每个岗位和角色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第四,教学过程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工程案例教学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教师做好案例设计,将课程的基本知识、方法和要求告知学生,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为用户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并严格遵守工程操作规范。第二步,进行分组学习,每组约10个学生,并推选1名组长。第三步,在教师引导下,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制订实施计划,确定工作实施步骤和程序,各项目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第四步,在项目经理(教师)的指导与策划下,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按照步骤要求和程序进行项目开发,教师根据进展情况进行适当指导。第五,质量检验。教学过程完成后对各项目组的成果进行质量检验,检查各组完成的情况,确定是否进入下一循环。第六,总结归纳。教学流程结束后,教师对各组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四、工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保障
1.工程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要求。第一,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企业中能胜任工程师工作,在课堂上能胜任教师工作。由于青年教师较多,且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这样通过实施工程案例教学,迫使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企业的工程组织现状、技术应用现状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第二,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对接。从宏观层面来看,设定工程案例教学的目标过程时不能仅仅研读教学大纲,还必须了解企业的实际要求,将学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的岗位群建立一一对应关系;从微观层面来看,了解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岗位要求,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的对应是否紧密,这样无形中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第三,加强产学研的沟通。通过工程案例教学,使教学、科研与为企业服务的界限逐渐模糊化。
2.工程案例教学法实施的保障措施。为了确保案例教学科学、有序、有效地开展,需要实施相关的保障措施。一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工程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要求较高,他们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更新教育理念,扩充知识面,要比平常花费更多的时间熟悉教材和案例,并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工程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灵活的激励机制,如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抽查,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表现欠佳的学生予以有效地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有的院校向―般性本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靠拢,一切按普通本科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标准要求自己,照搬课程、教材和教育模式,求大求全,脱离实际需求,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有的院校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靠拢,降低人才培养标准,随意削减理论课、基础课,打破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科学性、系统性。这些做法都偏离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我们在职业教育微观层面上进行的尝试与探索,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9(5).
[2]关秋,陈梅.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1(2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实验教学 应用型人才
高职的教学改革必须朝着体现职业岗位性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而加强实验教学无疑是必然的选择。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存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单一、方法选取使用不当、内容安排不够科学,对试验课重视不够,形式化的问题,这些都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的效果。寻找科学合理、多样化、有良好效果的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是高职实践教育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对高职试验环节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的分析。
一、高职试验课教学方式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试验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一)演示教学
这是一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和解说理论知识或者利用教具由教师演示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熟悉,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它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强学生学习爱好,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通过看录像,光盘等方法,一边观看一边讲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去加强理性认识。
(二)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包括课本知识的预习、阅读分析模拟资料和学习相关理论,这样在课堂上才有思路,使模拟教学法真正达到效果。其次,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其中,又要落实课堂目标,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激“兴趣”,更增“知识”强“技能”。
(三)案例教学
(1)案例教学法介绍
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2)案例教学步骤:
1.教学案例的选取。选案例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
2.教学案例的呈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所反映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上去。对于案例中某些关键性情节和话语,可视需要重复呈现。
3.教学案例的讨论。讨论案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需注意的是案例的答案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得到多个合理答案。
4.总结归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对案例的评析进行总结或者引导学生来进行。在讲解和评述案例时要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不应当只停留在分析结果正误。而要着眼于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5.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书面报告一般在小组及全班讨论后才能形成,写好书面报告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案例教学法对试验教学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2.由于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 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双向活动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舞台上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可以动脑筋,可以大胆求异,质疑探索,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思维共振。
(四)开放式试验
改革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创建一个动态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学习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环境,用开放式实验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成了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1、开放式实验与传统实验的区别
(1)实验理念不同。开放式实验教学推崇的是“人人都能成功”的实验理念。它是一种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经过严格的技能训练后,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进行学习的实验模式。
(2)教学主体不同。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开放式实验教学则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推到实验的主置,享有选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步骤等权利。这样,开放式试验兼顾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教学方法不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单一,具有较强的验证性和模仿性。实验前,教师通常对实验(包含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实验步骤、数据等)有详细讲解,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做实验只需“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老师对学生只提出实验任务和要求,对实验原理、步骤等不作交代或只作少许提示,内容展开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课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实现实验教学时空的真正开放,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同时,交流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被融入实验环节中。
(4)教学目的不同。传统的实验大多数仅仅(下转第62页)
(上接第110页)停留在对所学知识的验证、重复和再现这些较低的层次上。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吸收过程,更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是高职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学校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对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建设有了新要求。其中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重新规划实验室布局、建设新技术实验室、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关键。特别是教师,由于实施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紧跟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试验课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必须灵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于高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职业教育研究.作 者:易康平 文小毛.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65
传统的刑法总论教学模式是满堂灌的讲授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教师能够将刑法总论的基本理论全面和系统的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方式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忽略了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重视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学生综合法律素质的培养。因此,一味的实行教师主导下的讲授,务必会使刑法总论的教学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于刑法总论学习仅仅限于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的刑事法律问题。有违刑法总论教学大纲和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基本准则。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刑法学教育工作者纷纷探讨刑法总论的教学改革问题,以寻求更为科学、合理且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笔者一直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和实践着,深感案例教学法对于刑法总论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刑法总论教学过程中,以刑事案例为依托,通过案例内容将学生带入某种刑事法律情景之下,学生在法律情景之中真实感受案情甚至可以作为案例中角色进入情景,通过小组协作或者个人思考形式追寻解决案例中刑事法律问题的最佳途径,形成方案。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特征。
1.1具体、直观
案例教学法用一个案例将学生带入某个情景之下,该情景中涉及很多刑法总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生在情景之下可以把课本上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同情景之中的具体情节相联系,这样就使得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一种生活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具体、直观。
1.2教学的实践性较强
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带入某种情景之下时和带领学生办理真实的案例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情景之下可以直观的感受案例,在直观的感受之下,学生身临其境,结合理论知识,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案情,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如果是小组完成还需要和组员协作。一个案例的完成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刑法总论知识的探索过程之中,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能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实践性。
1.3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在案例教学法中,从案例情节的阅读分析,到资料的查阅整理,再到小组的讨论和解决方案制定这些环节都是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到督促和评价的作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主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2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中运用的优势分析
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刑法总论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起引导和评价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以往一贯的理论课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
2.1案例教学法符合刑法总论的课程特征
从刑法总论的知识体系来看,主要有犯罪论和刑罚学两块,这两部分内容在很多知识点上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本课程往往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理论性强意味着难懂和枯燥,倘若一味的坚持教师主导的讲授法,势必造成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知识点,而且?会导致学生会对课程失去兴趣。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法正好能够解决刑法总论理论性强的难题,案例的分析往往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在案例教学的情景之下,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背后的内容。同时,学生理解了也就不觉知识点枯燥了。
2.2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刑法总论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角地位。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刑法抽象理论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成为了积极主动探索刑法知识的分析者和探索者,为了解决案例中的难题而查阅刑法总论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更易接受同时也更加能够得到自我认同感,在趣味中学到新知识,因此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学习。再从心里认知的角度来看,学习应该是一种自由性、自主性的选择行为,学习的材料必须使学生感到通过学习获得的自我价值和学习意义,而案例教学法正好具有这一功能。
2.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当今社会对法学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而传统单一讲授知识方式以灌输的形式教给学生现成答案,学生通过机械的记忆所谓标准答案获得知识,这样导致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只会什么,刑法总论这类课程知识复杂,课时却有限,老师能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始终有限,因此学生课后自学非常重要。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教师有一定参与度(如组织、促进和评价等)的学生自学活动,在学生自主分析案情、查阅资料并寻求解决路径的过程中逐渐就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为庞大的刑事理论知识学习打下能力基础。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法律素养
在传统的刑法灌输式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更多的是听老师怎么讲授知识点或者分析案例,但他们自身的案例分析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塑造,综合法律素养得不到提高。这种单一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大多数学生只会背法条,而没有能力用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缺乏法律运用能力。反观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求老师督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案例,大胆假设,通过查阅法律资料论证自己的想法,整个案例从法律关系的分析到法律的适用都由学生完成,案件分析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这些能力都是学生以后成为法律人才所必须的。
2.5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学教学中也是可行的
首先,我国长年以来的刑事司法为本课程积累了大量案例素材,这些素材也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刑法总论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尽管其理论知识复杂,但是每一部分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案例,这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高校大量图书资料也是案例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现在一般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法学方面尤其是刑法学方面的图书资料都是相当丰富的。这就为学生查阅资料解决案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再次,绝大部分高校还建有模拟法庭,这也为案例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辩诉演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不难看出,案例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刑法总论教学方法,但是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良好的设计与科学的运用,也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笔者将结合自己在刑法总论中的案例教学经验,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总论中的具体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应当包括三个阶段:刑事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执行和知识点的小结。
3.1刑法总论教学案例的选取
刑法总论教学案例的选取是开展案例教学先决问题,是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刑法总论的教学中实施是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学案例应当是紧扣教学大纲的相关案例,可以来源于历年法院的判例库,也可以是社会关注的案件。所选择刑法总论的案例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同刑法总论知识点相对应。案例的选择应根据刑法总论的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切忌完全脱离当前的刑法总论知识体系。另外,教学案例应该能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对课程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并能将该知识运用到案例的解决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程知识的同时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之中。
第二,具有启发性。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应当能够涵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必须要能启发学生对刑法总论的知识进行思考,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材料,倘若案例问题的设置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直接就不能起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三,具有典型性。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同刑法总论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案例,该案例应当是对应知识点的代表性案例,最能反映对应的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将通过典型的案例的学习获得的知识及能力推广到其他案例甚至是以后的司法工作中。
3.2案例教学的执行
案例教学的执行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步骤,主要包括案例呈现、学生自主准备、展现评价三个分步骤。
首先,呈现案例。一个成功而有效的案例讨论,必须有充分的事前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应事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呈现案例的方式包括:发放案例文字材料;直接描述案例;运用多媒体技术以PPT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分角色表演案例。
其次,学生自主准备。学生自主准备阶段又分为分析案情、查阅资料和解?Q方案的制定等过程。学生拿到案例后,必须先对案例中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只有厘清法律关系,找到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后才能有的放矢的查阅相关资料,而资料的查阅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带着问题查阅相关问题的我国立法以及理论,接下来的步骤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解决方案的讨论,这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环节,讨论越是深人学生的法律分析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
最后,展现与评价。学生自主准备阶段结束后,应当组织学生按照小组对组内的结论进行展示,学生展示后,教师及时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价。评价应包括学生对于案件法律关系的分析和对立法和理论的运用问题,说明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可取之处或不足之处,并对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3.3知识点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