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古希腊天文学成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希腊天文学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希腊天文学成就

第1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天文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主题,由于其研究对象有极大的尺度、极长的时间和极端的物理特性,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常会对这个主题有畏惧感。另外,一提到天文学,很多教师第一反应就想到天文观测。其实,天文学与物理学、数学、化学还有一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紧密相连,而跨领域话题更让教师们感到无从入手。本期编者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天文学教育资源网站,供各位老师在课内外活动中参考使用。

“宇宙之旅”网站

“宇宙之旅:科学宇宙观的发展历程”是美国物理研究所开发的网站。该网站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介绍宇宙理论,二是介绍天文学仪器,从古希腊神话讲到空间望远镜,用历史的线索真实地呈现了天文学的发展历程。网站的素材经过科学史专家的精心整理和编排,每一段历史的篇幅都不长,但是图文并茂、案例翔实、数据准确,让用户很好地感受和理解每一个理论和每一个天文仪器背后所包含的主要科学成就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初中以上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

提到天文学教育资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资源绝对不容错过。从1995年6月至今,每天1幅宇宙照片并附简短介绍,就足以让公众沉醉于宇宙的美丽与神奇。NASA开发了“童星”(低幼版14岁以下)和“想象中的宇宙”(青少版,14岁以上)两个风格和内容截然不同的教育资源网站。低幼版以简单的图文介绍和游戏介绍太阳系、宇宙和宇航员的生活等;青少版则帮助学生了解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材料和资源支持,包括不同主题的校内外天文学课程方案,动手做活动指南、材料清单。还想了解更多的话,不妨试试网站简便易用的搜索功能。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网络在线天文活动集

“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是史密森学会搜集的一本适用于儿童的在线天文活动集,包括影子、地球自转、时间和年份、地图、太阳系、月球6个章节数百项天文学教育活动。每一章节都包含天文学基本慨念、课内外实验、数据分析工具,每一项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并且指明了适用的年级,附有详细的操作说明和建议讨论的问题。这个在线资源集的优势在于给出明确的探究活动组织指南,并提供了方便易用的内部链接,教师们很快就能用得得心应手。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百变空间”网站

“百变空间”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基于哈勃太空望远镜为普通公众和教育者开发的空间科学网站。普通公众可以获取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查看经典的空间科学活动,了解与空间科学有关的知识,还可以参加线上与线下的趣味科学实践活动。教师能在该网站得到课堂中讲授空间科学活动的建议和相关活动材料,还能获取关于空间科学常见问题的答案。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初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资源使用:免费浏览

太平洋天文学会网站

太平洋天文学会是一个具有超过100年历史的非营利性组织,其宗旨是帮助教师、青少年和业余天好者了解和认识字宙。在教育方面,学会为教师和青少年设计和提供天文工具包、活动项目、出版物和教育指南、网络资源索引,并设置奖项鼓励天文学教育。“ASTRO”和“伽利略教师培训计划”是学会的2个品牌项目,它们不是成套的天文学课程,而是构建一个网络为教师、学生与天文学家之间建立相对固定和长期的一对一联系,共同讨论和交流天文学话题。

语言:英语

适用年级:小学至高中

使用人群:科技辅导员、学生

第2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关键词:古代科学技术;科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历史地位。它的发展从远浅析古时代原始积累,春秋战国奠定基础,两汉、宋元两次,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提高和随唐五代的持续发展,至明万历以后虽比诸同时期的西方已经大为落后,但仍有缓慢进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集大成的著作,传统科学思想从高峰走向总结。

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

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

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在地学方面,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医学方面,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由于计算机的出现,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

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汉书、地理志》的出现,开拓了沿革地理研究的新领域。《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它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汜胜之书》可以说是对农业知识的总结。

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

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在这一时期,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

二、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

同时,由于在延续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础与主体,它对科学技术能提供的经验往往是片断而零星的,不可能有其系统性,这样,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当然多数也就只能是经验性的;同时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为科学实验与观测所提供的仪器设备,总的讲也必然是既有限又简陋的,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测受到限制,对其本质的揭示只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或者在理论上给予某些定性的说明,或者作出些天才的猜测。而这种情况,与着眼于实用要求,特别关注工艺技巧与可操作性是密切相关的。

三、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第3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公元1294年,在巴黎基督教会的一座塔里,囚禁着一位78岁的老人,名叫罗杰・培根(1214~1294年)。他这已是第二次坐牢了,第一次10年,这次又坐够了14个年头。此刻他倚着铁窗,看着外面蔚蓝的天空,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后悔吗?不,想出去吗?也不一定。他知道外面和这牢房里一样,也没有什么自由。现在这个世界上是不许可聪明人活着的。人人只能当傻子,当愚人,因为一切都由上帝安排好了,一切都写在圣经上,你要提问题吗?那是找死。

培根本是一个英国人,19岁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到巴黎研究神学,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可是这期间他接触了阿拉伯的异说。1250年他回国后,在牛津大学讲坛上大讲起科学。比如那天上的虹,圣经上说是天主垂象,是祝福或是警告,他却说是雨水反射的阳光。法兰西斯教派不能容忍他,便把他召回巴黎,监禁10年。后来多亏他的一个英国朋友升任罗马教皇,释放了他,并让他写一本科学总集。这是集阿基米德之后的科学大成的著作。他并不敢彻底怀疑上帝,他只是说,为了更好地理解造物者的合理性,只有对一切进行实验。他第一次提出光是由七色组成,并弄清了望远镜、显微镜的原理。他勇敢地指出大地是个圆球。他提出数学是一切学术的基础。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当他派人把写成的那本书送到罗马时,他那当教皇的朋友已经死去。新教皇对他的“邪说”更为恼火,于是他又被押回了这座高塔。他被判处永远监禁,不能看书、实验和写字,就这样坐着、站着或躺着。

培根死后,他的著作全被搜集烧毁。他的那部送到罗马的巨著手稿虽没有被焚烧,可也无人问津,一直被埋没了450年,直到1773年才被重新发现。

中世纪的那些伟人们大概都要在古堡里受一点煎熬的。罗杰・培根死后又过了249年,在波兰一个山区小镇弗劳思堡的城墙角上,也有那么一座小塔楼。楼外平台上装有四分仪、三角仪、等高仪等。这是一座自装的小天文观测台。楼里住着一位70岁的老人,他须发皆白,穿一件长长的黑袍,正在房中来回踱着,他叫哥白尼(1473~1543年),是这里的教长。这时他正在发脾气:“真是无知,真是些可怜的奴才。他们已被托勒密和那些教皇愚弄了一千多年,却还有脸来嘲笑别人。”

原来哥白尼自从1502年在罗马留学并任教长后,便对托勒密的“地心说”提出怀疑,从而生成了“日心说”的假设。他和培根一样,学的是神学,最后却倒向了科学。读者有所不知,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出路只有两条,或者进神学院,或者当兵。这哥白尼在神学院学到一点文化后自己观察和计算。他弄清了七大行星都在按各自的轨道围绕着太阳旋转。这当然惹恼了教会中那些顽固分子。他们说哥白尼是疯子,还编了讽刺剧,难怪老人这般气愤。

这时候,正在墙角伏案计算的一个年轻人忽地站起说:“老师,他们这样猖狂,我们就该公开回答。我真不明白,你的日心说思想从生成到现在也有36年了,就是《天体运行论》一书,写好也有9年了,为什么不发表出去?”

老人刚才的满脸怒气突然又转成一脸忧郁,说:“孩子,你不知道,现在因循守旧的势力这样强,我们的学说稍不完备,就会被完全扼杀啊!”

“我相信,就是现在没人理解,后人也自有公论。老师,你已年近七十,再不发表,就看不到自己的书了啊!”

“是的,我是快升天的人了,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对我已无能为力了,可是孩子你呢?书一发表,他们会加害于你的。”

“我死也不悔。我从德国老远跑来就是因为你这伟大学说的感召。老师,朋友们都在劝你,快发表吧,这里不能印,我可以带到德国去。”这个人叫列提克,是在德国威滕堡大学教书的年轻数学家。哥白尼气愤地关上窗户,转身坐下来,喘着气,心情忧郁地说:“孩子,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你知道上个世纪西班牙卡斯提腊有个叫阿尔芳斯(1221~1284)的国王吗?他感到托勒密的体系太复杂,只说了一句:上帝创造世界时要是征求我的意见,天上的秩序可能比现在安排得更好些。只这一句话,连王位也丢了。多么黑暗的长夜呀,到现在天还没有亮。”

哥白尼又站起来,颤巍巍地走到壁橱前,拿出那本发黄的手稿,他将书捧给列提克:“孩子,一切出版事宜全托你去办吧。”

有这么一首词单表这哥白尼为了新书不敢发表的矛盾心情:

天将晓,有人醒来早。打点行装赴征程,冰霜重,风如刀,门开又关牢。

第4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日食地图讲述了令人惊奇的故事。它们融时间与空间为一体,告诉人们如何选择位置来进行日全食观测。日食地图中交织着探险、数学、天文、地理、文化和艺术。

日食地图起源于四个世纪以前,后来随着科学知识、日食计算方法以及制图技术的发展,日食地图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如今,日食地图已经具有相当惊人的精确度,告诉人们月亮的阴影会在何时何地投射到地球上,其精度达到几十米及几十分之一秒。

运用现代技术,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推算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会合,对于未来几个世纪里的日食,现在的日食地图都是相当准确的。今年11月份,日食观测者们将会聚集在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一带,因为人们清楚地知道在哪里以及在何时将会上演地球上最为壮观的一幕——日全食。

日食地图的起源

历史学家将日食地图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人和天文学家克劳迪乌斯·托勒玫(C1audiusPtolemy)身上,他们曾经粗略地对日食进行了预测并制作图表。但绘制日食在地球上通過的路径需要更加详细复杂的地球、太阳和月球运动的知识,而这是過去的天文学家并不具备的。古人也发现過月亮和太阳运动的规律(例如沙罗周期),并以此来预测日食可能发生的时间。不過这些知识并不足以预测日食在地球上通過的路径。

直到欧洲科学革命发生后,天文学家们才终于制成了第一幅真正的日食地图,这也是日食预测的里程碑式进展。16、17世纪,关于太阳系天体运动的现代观念才开始诞生,以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为标志,同时还包括开普勒的行星运行三大定律以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种科学环境为已知最早的日食地图的出现创造了时机。

1654年,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艾哈德·韦格尔(Erhard Weigel)制成了第一幅日食地图。韦格尔是德国启蒙运动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是莱布尼茨(Gottfried Liebniz)的导师,德国历法改革的领导者之一。韦格尔的日食地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遗忘,直到最近才被德国天文史学家Klaus Dieter Herbst重新发现。

韦格尔的日食计算基于“鲁道夫星表”,这是一份早期的星历表,由约翰纳斯·开普勒编制,这是他将自己发现的行星椭圆轨道定律与第谷长期对行星运动观测的结果相结合的成果。值得注意的是,韦格尔在1654年8月12日日全食的前一天完成了这幅日食地图。这张地图非常准确,经過与现代为此次日食重制的地图相比较,可发现其质量是很高的。在韦格尔的日食地图上,全食带中心点与现代计算的位置相比,误差仅有约100千米,这对早期的天文学家们而言非常不易。

随后,更多的日食地图开始涌现。1676年,德国巴伐利亚地区阿尔道夫大学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Johann Christoph Sturm出版了一本34页的历书。以与韦格尔日食地图相近的方式,将日食描绘成一系列圆圈,代表月球的半影。但不同于韦格尔的是,Sturm更加准确地指出了日食路径其实是弯曲的而不是直线,这是缘于月球本影、地球自转以及地轴倾斜的综合作用。

与此同时,在巴黎天文台,卡西尼(JeanDominique Cassini)为1699年9月23日发生的全环食制作了路径图。卡西尼的地图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仅因为它的准确性,更因为它在某些特征上接近现代的日食地图,比如代表日食最大食分的曲线。在丹麦,卡西尼地图的日食路径在真实位置的150千米以南,而在克里米亚半岛,准确度则提高到真实位置以南的50千米内。

1706年5月12日发生的日食穿過了欧洲,很多天文学家在这一天进行了观测。历史学家Robert vanGent证实了荷兰以及德国为这次日食制成的几种地图。在阿姆斯特丹,Symon van de Moolen在日食发生前的1705年就发表了一幅预测性的地图;在鹿特丹,Andreas van Lugtenburg大约在1705年或1706年也发表了地图,上面有这次日食通過的粗略路径,并详细预报了日食在欧洲不同地区的情况。Van Lugtenburg的日食地图只包括三个点和两条连线,每个点的精确度在300千米左右。不過很难判断这幅地图的价值,因为它给出的日食路径的准确度比当时地图上大陆位置的准确度更高。

哈雷(Edmond Halley)为1715年5月3日的日全食制作了一张非常有名的地图,尽管它并非人们通常以为的那样是最早的日食地图,但它仍然是一项重大的科学成就。他将牛顿运动定律应用到日食地图的制作中,所以预报的日食通過路径的精度达到30千米左右。此外,哈雷还向天好者征集信息,询问在哪些地方确实看到了日全食,以及全食的持续时间。利用观测者们提供的报告,哈雷在日食后又制作了一张日食地图,修正了日食路径的位置,将精度提高到3千米左右。另外,他还为1724年5月11日发生的日全食制作了相似精度的几张地图。

这段时期出现了很偶然的罕见情况:一系列日全食在并不长的时间中以纵横交错的路径先后经過不列颠群岛。几位英国制图师分别为1715年、1724年、1737年、1748年以及1764年的日食制作了地图。这是日食地图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内出现了很多创新,全食带的南北界、等食分线以及代表月球阴影的椭圆等,相继被纳入日食地图。

进一步的发展

1824年,日食地图的发展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Friedrich Wilhelm Bessel)改进了相关理论,简化了日食路径的计算方法。他选取了通過地心、面向太阳的平面为基面,以建立参考系。这一做法减少了计算月球本影运动时需要求解的数值,从而可以更快地计算出日食通過的路径,这种方法在还需要手工计算的年代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贝塞尔的方法获得了巨大成功,直到今天,它依然是预报日食的标准化算法。

到了1830年左右,日食地图开始出现在19世纪的三个主要的年度星历表中:法国航海年历、英国航海天文年历以及美国天文航海年历。其中包括了数百页描述太阳、月亮、行星的运动和恒星位置的表格,但日食地图却是仅有的插图。

早期历书中的日食地图只占半页,之后扩展到整页,再后来变成两页的跨页地图,到20世纪初期发展为折叠拉页。早期日食地图选择的投影方法并不恰当,如墨卡托投影法;后来逐渐被更适合描绘日食的方法所取代,如球极投影法和正射投影法。早期的地图并没有详细的日食情况描述,缺少等食分线、相切时刻等信息。但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这些信息逐渐出现在地图中。

到了现代,尽管日食地图依然出现在国家历书当中,但更多的日食追逐者倾向于参考由FredEspenak和Jay Anderson制作的NASA日食快报,作为日食预报和日食地图的权威资料。最近NASA的快报已经取消,不過Espenak和Anderson还在以私人名义发表日食快报,同时Espenak还在他的个人网站上详细的预报。

日食总集

日食总集是多年日食的地图和数据表的汇编。1816年,Franz Ignatz Cassian HaHaschka在布拉格发表了第一部内容详实的日食总集,书中的第一卷包含了从1816年到1860年间日食的地图,第二卷则延续到1900年以后。此外,Hallaschka精心研究了多位著名学者,包括欧拉(Leonhard Euler)、Joseph-Jerome LeFrangam de Lalande及拉格朗日(Joseph Loms Lagrange)的日食计算法,并发展出了一套预示着贝塞尔标准日食理论的新算法。

1868年,奥地利天文学家、数学家奥泊尔子(Theodor von Oppolzer)观测到了一次日全食,和很多第一次看到日全食的爱好者相同,他被深深地震撼了,从而激发他组织了一个团队,对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161年之间的所有日食和月食情况进行计算。这一结果发表在1887年的《日月食典》中,包括8000次日食及5200次月食的数表和地图。

对于每次日食,奥泊尔子的十人团队都计算出三个地点:起始点、中间点与结束点。不過因为日食路径被画成通過这三个点的弧线,所以并不非常准确。对月球运动估算的误差也使得记录的古代的日食路径很不准确。不過,《日月食典》的完成是一项开创性的壮举,它是研究日月食周期和辨认编年史中的日月食记录的重要依据。

到了20世纪,随着计算方法的改革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几种新的日食总集。1966年,Jean Meeus、Carl Grosjean以及Willy Vanderleen运用IBM电脑发表了《日食总集》。1987年,Espenak出版了《50年日食总集:1986~2035》,直到今日,这一著作依然被很多日食追逐者们广泛使用。最近还出现了网上日食总集,比如Meeus与Espenak的《5000年日食总集》。

如果你对追逐日食产生了兴趣,日食总集将会成为必不可少的探险指南。追逐日食是一项令人着迷的事情,因为你也许会前往从未想到過的遥远的异国他乡进行观测,而旅途本身也许就会和日食观测一样令人难以忘怀。

极高精度

如今的日食地图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和制图质量。我目前正在将日食的计算整合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中,以制作新的日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地图数据库进行精密的空间分析。)我采用的是Bill Kramer与Xavier Jubier的算法,以及Meeus与Espenak的日食数据。还利用了GIS软件中的精细的地图底层,如卫星图像、地形图以及街道网络图。由于应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制图技术,所以我的日食地图不仅精度极高,还可以显示出适当水平的地理细节。

每次日食的数学模型(贝塞尔原理)都建立在对太阳、地球、月亮运动的极其精确的测量基础上。例如,利用“阿波罗”宇航员留下的激光反射镜,对月球到地球距离的测量可以精确到几厘米。运用特制的日食计算器,我将每次日食的路径处理为数千万个网格点。然后将这些点和日食参数输入到地理模型中,从而获得日食概况,例如等持续时间线。在1887年,奥泊尔子不得不依赖团队中10个人的努力去找到每次日食的三个点;而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非常迅速地计算出数以百万计的数据点。

此前,日食地图都假定月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但实际上,由于存在大量的山脉和峡谷,月球的轮廓是不规则的。2009年,我与Kramer合作,制作了第一幅考虑到这个因素的日食地图。我们使用了David Herald从日本“月亮女神”探测器的测高仪制作的数字高程模型图中提取的月球轮廓。通過与视频记录中的计时相对比,可估计出我们对2009年7月22日日食的预报和地图的精度约0.1秒。

最近,我又运用Jubier的算法将大气折射的影响考虑进去。这一修正对于在日出或日落时分观测日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对太阳视圆面的折射可以将日食路径延长数十千米。另外,Jubier和我目前正致力于将地球上每个点的高度纳入计算,以获得更高的精确度。我们目前的确是进入了一个高精度日食预报和地图的时代。

第5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笛卡儿出生于法国,父亲是法国一个地方法院的评议员,相当于现在的律师和法官.一岁时母亲去世,给笛卡儿留下了一笔遗产,为以后他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提供了经济保障.8岁时他进入一所耶稣会学校,在学校里学习8年,接受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学习了古典文学、历史、神学、哲学、法学、医学、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但他对所学的东西颇感失望.因为在他看来教科书中那些微妙的论证,其实不过是模棱两可甚至前后矛盾的理论,只能使他充满疑惑而无从得到真理,惟一能给他安慰的科目是数学.在结束学业时他暗下决心:不再死钻书本学问,而要向“世界”这本大书讨教.于是他决定避开战争,远离繁华的都市,寻找一处适于研究的环境.1628年,他从巴黎移居到荷兰,开始了长达20年的潜心研究和写作生涯,先后发表了许多在数学和哲学上及其他科学领域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

1634年他写了《论世界》,书中总结了他在哲学、数学和许多自然科学问题上的看法.1641年出版了他的《行而上学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他的《哲学原理》等.他自成体系,熔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著作却遭到教会的严厉指责,死后他的书被梵蒂冈教皇列为禁书,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思想的传播.

笛卡儿不仅在哲学领域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数学上他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从而打开了近代数学的大门,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笛卡儿的主要数学成果集中在他的“几何学”里.当时,代数还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几何学的思维还在数学家的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在笛卡儿之前,几何与代数是数学中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笛卡儿站在方法论的自然哲学的高度,认为希腊人的几何学过于依赖于图形,束缚了人们的想象力.对于当时流行的代数学,他觉得它完全从属于法则和公式,不能成为一门发展智力的科学.因此他提出必须把几何与代数的优点结合起来,建立一门“真正的数学”.笛卡儿的思想核心是:把几何学的问题归结成代数形式的问题,用代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证明,从而达到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的目的.1637年,笛卡儿发表了《几何学》,创立了直角坐标系.他用平面上的一点到两条固定直线的距离来确定点的距离,用坐标来描述空间上的点.他进而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表明了几何问题不仅可以归结成为代数形式,而且可以通过代数变换来发现和证明几何性质.解析几何学的出现,改变了自古希腊以来代数和几何分离的局面.他的这一天才创见,更为微积分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从而开拓了变量数学的广阔领域.笛卡儿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点运动的轨迹,不仅建立了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而且把“形”(包括点、线、面)和“数”两个对象统一起来,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不仅标志着函数概念的萌芽,而且标明变数进入了数学,使数学在思想方法上发生了伟大的转折──由常量数学进入变量数学的时期.正如恩格斯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辨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了.笛卡儿的这些成就,为后来牛顿、莱布尼兹发现微积分,为一大批数学家的新发现开辟了道路.

第6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兴趣 数学史 动手操作 多媒体

孔子在论语中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的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绝大多数同学刚踏进中学大门就觉得数学难学。因为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而枯燥的课程,所以,如何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就要求每个数学教师都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一只看不见的推手,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假如我们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渴望探究数学奥秘,主动发现数学的作用,那么我想我们的数学课堂将变得轻松活跃,数学教学也将变得更有意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谈几点做法。

一、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数学家逸事,激发数学兴趣。

数学史、数学家逸事等内容往往生动,具有教育意义。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渗入相关的数学史或者数学家逸事,让学生为我们祖先取得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对祖冲之、阿基米德等数学家事迹所折服。例如,介绍中国数学的世界之最;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圆周率、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地讲解这些数学史话给学生听,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数学家的逸事则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促使学生吸取数学家们的治学精神。如祖冲之,这位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推算出的圆周率π,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在长期观测、精确计算和对历史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制了《大明历》。“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说这句话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不管是在物理学,还是力学方面都贡献卓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阿基米德数学思想中就蕴涵了微积分,并研究出了螺旋形曲线的性质。他还把“球的体积和表面积都等于它的外接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这个定律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像祖冲之、阿基米德等杰出数学家的奇闻逸事真可谓数不胜数。结合数学教材,根据数学课堂上的内容找出与之相联的例子,讲解给同学们听,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重视动手操作,激发数学兴趣。

清之学者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说:学习贵在有疑问,有小的疑问,就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有大的进步。学生学习知识时出现了疑惑,就有解决疑惑的愿望,这是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手段之一。例如,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体容器底部扎一个小孔,容器里的水就喷射出来,形成一股水流,而容器里的水面在不断下降,观察这一现象你能想到哪些问题?学生就会问:这里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能否写出数学表达式?这一系列问题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愿意积极寻找答案。因此,“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设计有趣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与学习兴趣,形成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再如,一块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在四个角上截去四个面积相同的小正方形,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使底面积是231平方厘米,问: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长方体无盖的盒子,并把已知的数字标在盒子上。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了解题思路,还体验到了解题的乐趣,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三、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鼓励性语言,激发数学兴趣。

人们往往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学得比较好;动用所有的感官学习,会学得更快。班班通等多媒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现代教学媒体引入课堂已成为现代教学的趋势。借助媒体手段如班班通,几何画板,投影仪等,制造良好的气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师在语言运用中多采用奖励性的语言。在课堂上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都应给予肯定,可热情地用“非常好”“你真聪明”“你真棒”“好极了”等表扬学生。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与错误答案也要尽量避免严厉地批评。可通过表扬其他人的良好行为,暗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赶快改正缺点,使其争取获得同样的赞许。从而使学生愿学数学,肯学数学,喜欢学数学。

四、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激发数学兴趣。

第7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关键词:自然观;形而上学;前提性知识

Abstract:The idea of nature is not a result of the science,but root in the social cultural field . It was the function of the prerequisite knowledge that it played science. The ideas, such as natural order, harmonious unifying, simplicity, etc. have influenced characteristic and form of science for modern times.

Key words: The ideal of nature, metaphysics, prerequisite knowledge

自然观由于其传统定义与自然科学的目的和内容有相当大的重合,人们又习惯于用自然科学的发展解释它的流变,于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科学世界中的自然图景”的印象。在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就对继续从事自然观的研究产生了怀疑。

在笔者看来,自然观的形成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自然观的内容根植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诸如自然秩序、和谐统一、简单性等观念都是对社会文化概念的推广,它们作为自然观的内容深刻影响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形式和特点,对自然科学起到了一种前提性知识的作用。因此,在自然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不仅不能放弃对自然观的研究,反而要加强对它的内涵和功能的阐释。

一、 自然观的划界

为自然观划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涉及到自然观与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关系。要澄清自然观的独特内涵,就必须追溯自然科学独立后,自然观又在自然哲学内部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的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实验科学的兴起和数学方法的应用,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探索自然的排头兵。哲学的研究重心也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但是,本体论问题并没有随之消失,自然哲学仍然是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这个研究领域却在“自然观”和“形而上学”两条路线上前进。

就自然观而言,由于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熏陶,逐渐形成了有关自然界的有序、和谐、统一、服从简单性原理等观念,这种自然观深刻影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特别是在自然科学进入新的领域、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科学家都要从这些观念出发寻求解决的途径,例如笛卡尔、康德、拉普拉斯有关星云的假说。而就形而上学来说,有些哲学家则孜孜不倦于追求“关于普遍性的、关于支配宇宙最普遍原则的知识”[ ]。与神学不同的是,这些哲学家选择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继续营造包罗万象的自然体系的方式,黑格尔就是他们的典范。但是人们通常不仔细区分本体论的这两条路线,而是一概地称之为自然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混淆就给自然观带来了 “连坐”的厄运。

19世纪,孔德和马赫开始反对形而上学;20世纪初,逻辑经验主义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认为这个领域里的全部断言都是无意义的,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仅仅在于对澄清命题。但是逻辑经验主义者也没有对形而上学进行详细分析,他们把自然观和纯粹的形而上学一起排斥在了科学之外。同时,他们对发现的上下文和证明的上下文的严格区分也使他们忽略了自然科学的发现过程和发现的机制,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观的作用。于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婴儿和水一起泼出了盆外。

这一偏颇迟早要被纠正。20世纪40年代,W.V.O.蒯因恢复了本体论在哲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本体论的承诺”的概念。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科学的发现过程中“形而上学”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库恩的范式、S.E.图尔敏的“自然秩序概念”、I.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L.劳丹的“研究传统”、麦克斯韦(N.Maxwell)的“形而上学蓝图”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自然科学研究中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因素的作用。

然而,这些“形而上学”因素并不是黑格尔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却是前面所划分出来的、与形而上学同处一室的另外一个部分——自然观的内容。这种自然观才是自然科学探索中、特别是科学发现中影响科学家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库恩的范式中就包含科学共同体的信念,L.劳丹的研究传统也是“一组本体论和方法论规则”[ ]。这种自然观才真正履行了W.V.O.蒯恩所说的“本体论的承诺”的功能,也就是说它所涉及的东西虽然与自然界相关,但却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一种关于自然的整体观念。它们通常不来源于自然科学、也不是主观思辨,而是根植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可以历数的自然秩序观念、自然的和谐统一观念、简单性原理等,实际上都是人对自然所做出的一种“规定”。

二、 自然观的承诺

人类开始探索自然的奥秘之初,其目的和动机也许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抱有的信念却大同小异,就是首先信奉自然是可以被认识或理解的,爱因斯坦就说:“……任何科学工作,除完全不需要理性干预的工作以外,都要从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知性这种坚定的信念出发。”[ ]相信自然界的存在和运动有规律可循、并且人类有能力认识和理解这种存在和运动,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首要观念。这种观念又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诸如自然秩序观念、自然律(因果律)、自然界和谐统一观念、自然的简单性原理等。

(一) 自然秩序观念和自然律

怀特海说:“……,我们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 ] 自然秩序观念应该是自然合理性的首要内容,但它并非源于自然科学,而是古代西方人把希腊神话、艺术以及中世纪神学等领域中所包含的秩序观念向自然界推广的结果。

在希腊神话中包含有一种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它是如何被安排的系统说明,也包含一套含蓄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法则和模式:从某种原初混沌状态和早期几代神为争夺统治地位的争斗中,浮现出一种秩序,各种事物按照一条其必然性是不可动摇的同一性规律被整理得出了秩序[ ]。希腊戏剧作品、特别是悲剧作者认为,命运是冷酷无情的,其中驱使着悲剧性事件不可逃避地发生的思想也成为现代思想中的自然秩序[ ]。

中世纪的神学家,例如奥古斯丁、阿奎那,都力图通过自然界或自然秩序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和谐秩序最能证明存在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因而最能证明存在着一位无所不能的有理性的上帝[ ]。但是神学家的愿望之树却结出了意外的果实,通过自然界或自然秩序去证明上帝存在的理想逐渐异化成对自然界本身的秩序的认识。因为中世纪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上帝造好了世界后就离开了,人们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来认识他。斯宾诺莎就提出,不能通过奇迹认识上帝的性质和存在,而必须倒是由自然的确定不移的秩序来窥察[ ]。这样,自然秩序观念就演变成人们对世界的基本信念和从事自然探索的出发点。

与自然秩序观念密切相关的自然律概念也来自于古希腊罗马的法律观念和中世纪的上帝创世说。

奥古斯丁最早提出了“自然律”概念。根据这一概念,一切被造物都按照最初的原则,在恰当的事件中,在合适的时间里出现,并且每一个都按照它的本性衰败消亡。自然律概念又逐渐演变成自然规律概念,人们企图通过认识自然从而认识上帝的做法也逐渐异化成以认识自然本身为目的。笛卡尔就说:“神用他创造物质的同样方式继续保存物质。既然神保存物质,那就必然推出,在物质的各部分里应当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我觉得真正说来是不能归给神的活动的,因为神的活动决不变化,我就把它们归给了自然。据以发生变化的那些规律,我就称之为自然规律。”[ ]

从此,认识和总结这些自然规律就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任务,其中一个完备的、有关外在世界的规律就是:如果客体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完全是已知的,那么,它们在任何时态的状态就完全事由自然规律决定的[ ]。牛顿说:“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经典力学体系恰恰就塑造了这样一个井然有序的自然图景。

(二) 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观念同自然秩序观念一样,最初也来源于社会文化领域。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某种单一的东西;而在中世纪的神学中存在的普遍信念就是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和谐、统一的,人们应该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中认识上帝。例如开普勒就认为他对天体和谐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行星运行三定律不过是对上帝创世过程的探索。而这一目的逐渐演变成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界本身的探索,并成为物理学研究的基本信念之一。

统一的目标在物理学史上为大家所熟悉。那时,每一种主要的理论都把物理学界当时所知道的主要事实统一起来,伽利略所概括的力学和牛顿用公式概括伽利略的理论就是这样;麦克斯韦的电动力学和波尔兹曼的热力学也是这样。20世纪,爱因斯坦对突破了19世纪物理学统一的、突然反常的世界图景的解释做出了贡献——狭义相对论使经典物理学产生的谜得到了前后一致和精确的解答;广义相对论则出乎意料地把几何学和力学结合了起来。

要知道,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爱因斯坦一生的信念,他曾明确提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 ]他没有满足于几何学和力学的统一,他还进一步寻求所有已知物理粒子和已知的时空力结合在自身没有时间性的统一场理论矩阵中。爱因斯坦生前只尝试了四种相互作用的普遍力中的两种(引力和电磁力)的统一,而没有考虑弱力和强力。其后,物理学家则把四种普遍力都包含在内,并把20世纪后半期发现的一大批粒子也纳入其中。[ ]欧文拉兹洛总结说,在20世纪后期,“现在正在进行的科学革命比哥白尼的革命发展得更快,比爱因斯坦发起的革命更广泛。它的典型特点是把范围广泛的发现都整合进一个高度统一的、简单的(即使是抽象的)理论框架。”[ ]

(三) 自然的简单性原理

爱因斯坦说,“从希腊哲学到现代物理学的整个科学史中,不断有人力图把表面上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一些简单的基本观念和关系。这就是一切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 ]他举例说,德谟克利特就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简单的粒子,称为原子。

简单性原理在近代以来曾被奥康的威廉、牛顿、马赫、阿芬那留斯、奥斯特瓦尔德等人反复讨论过。也许奥康的威廉没有说过“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话,但是他却表达过“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物若以较多者去做即是徒劳”的意思,因此罗素认为这是逻辑分析中最有成效的原则[ ]。

经典力学体系无疑是简单性原则的典范。从伽利略开始到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用不变的物体之间的简单的力解释了一切自然现象,并在天文学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

自然的简单性观念又逐渐发展成自然科学理论的逻辑简单性或数学简单性。在经典电磁学的创建过程中,法拉第在思考磁和电之间联系时,也曾设想过磁铁周围有磁力线,形成了一个磁场,导线周围有电场,它们之间是通过场相互作用的。但是法拉第的数学基础非常差,没有能力推导出这个公式。直到三十年后,麦克斯韦才凭借其数学天才建立了一组描述电磁场运动规律的方程,阐明了电磁感应的本质,最终建立了经典电磁学的理论基础。

而在现代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也同样也遵循逻辑简单性的原理。爱因斯坦说:“广义相对性原理的著名的启发性意义就在于,它引导我们去探求那些在广义协变的表述中尽可能简单的方程组;我们应当从这些方程组中找到物理空间的场定律。”[ ]

K.波普尔曾经探问:“为什么简单性如此高度的合乎需要?”他给出了一种独断的答案:“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不需要假定‘思维经济原理’或者任何这类原理。假如知识是我们的目的,简单的陈述就比不那么简单的陈述得到更高的评价,因为它们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因为它们的经验内容更多,因为它们更可检验。”[ ]

三、 自然观的前提性意义

综上,笔者探讨了有关自然观的一些理论问题,尝试着在自然观、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间进行了划界,并列举了作为自然观典型内容的自然秩序观念、自然和谐统一观念、简单性原理的来源及其对自然科学的重大意义。实际上,这些观念都被单独讨论过,只不过没有将它们统一在自然观的概念之下。因此,如果说笔者在这里的阐述有一点新意的话,那也是受到了以往研究的启发。

可以看出,本文的自然观与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观不同。如果仍然沿用自然观的经典定义,即“对自然的总的认识,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那么这里所谓“总的认识”或“总的看法”就不是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信念对自然界的一种想往或一种“承诺”,也就是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立法”。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就对柯林武德的观点产生了疑问。柯林武德曾写道:“说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以自然的观念为基础,并非意味着自然的一般观念,或作为整体的自然观念,是在脱离对自然事实的具体研究的情形下首先产生的;也不是说当这种抽象的观念成形后,人们便在此基础上建立具体自然科学的上层建筑。它所指的是一种逻辑关系而不是时间关系。”但是,柯林武德在描述古代自然观的时候却又写道:“希腊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充满心灵(mind)这个原理之上的。希腊思想家把自然中心灵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而正是后者的存在使自然科学成为可能。”[ ]显然,柯林武德的观点前后有点矛盾。应该说,自然观与自然科学既有一种逻辑关系,同时也有一种时间关系。从逻辑关系上讲,自然观对自然科学家的思维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同时自然科学成果的证实与否还会影响到科学家对他一惯所抱有的自然观的态度的取舍——要么更加坚信,要么予以放弃。从时间关系上讲,自然观则可能比自然科学更古老,正是在那些社会文化观念的驱使下人们才开始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诸如自然秩序观念、自然律、自然和谐统一观念、简单性原理都同古希腊、中世纪以来的法律观念和上帝创世说密不可分。

于是乎自然观与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经验或理论就有了本质的区别,它作为一种元理论或者前提性的知识(或称“第三种知识”)对自然科学发挥着导向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有关自然观的研究就无法退出哲学或者其他有关自然科学的反思性活动。

除了划界问题外,有关自然观的其它问题,诸如具体探讨自然观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应用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自然观概念重新梳理20世纪以来的自然观的发展历史,分析它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型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论题。

参考文献

[ ] [德]莱欣巴赫.科学哲学的兴起[J].伯尼译.商务印书馆.1983.234.

[ ] [美]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第二版)[M].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9.81.

[ ]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284.

[ ] [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4.

[ ] [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Z].范岱年等译.求实出版社.1989.92.

[ ] [英]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97.10.

[ ] 吴忠.自然法、自然规律与近代科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5(6):29.

[ ] 王太庆等.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三)[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35.

[ ] 王太庆等.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三)[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0.

[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Z].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519.

[ ] 王太庆等.西方自然哲学原著选辑(三)[Z].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76.

[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Z].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379.

[ ] [美]欧文拉兹洛.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M].钱兆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6-127.

[ ] [美]欧文拉兹洛.微漪之塘——宇宙进化的新图景[M].钱兆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5.

[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Z].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285.

[ ]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573.

[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Z].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376.

[ ]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Z].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6.31.重点处为原文所有.

第8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一、全面整合学科知识

1.用通史体例整合历史知识,增强历史的时空感。

新的历史教材(必修)是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模块来编排教材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培养出较强的时空感,因此按通史来整合历史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按通史体例将教材整合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五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来整合。如中国古代史可以整合为:

2.用专题来整合历史知识,构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根据某一专题挑选材料,然后依材料设计问题。因此按专题来整合历史知识、构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也是非常必须的。

如中国古代史先秦和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整合为: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政治方面:

(1)商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王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了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开始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3)秦朝统一后,中央实行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削弱相权,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又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方面:

(1)生产工具:自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汉代犁壁的发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使牛耕方式发展。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自耕农的发展过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经济政策:从西周时期“工商食官”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秦汉统一了货币,但秦汉时期歧视商人和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5)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秦汉时期,陶瓷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思想文化方面: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和道德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众多学派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秦汉时期,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

3.用不同的历史观整合知识,培养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1)从文明史观看,其主要内容有:

从横向看,包括经济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政治文明(从人治、专制到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从迷信、愚昧到科学、解放)。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新石器、青铜、铁器)、工业文明时代(手工工场、蒸汽、电气和信息)。

从范围上看,可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文明史观的掌握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三要突破一个难点:政治文明史。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辐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2)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其主要内容有:

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法制化。

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衣食住行现代化。

对现代化评价: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和环境问题等。

(3)从全球史观看,其主要内容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等落后地区的冲击与这些国家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历程与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举措等。

(4)注意在不同史学观理论的指导下多角度地审视重大历史事件。

二、如何提高材料处理能力

通过前面知识的整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但要想高考得高分,还需要提高材料处理的能力。

1.仔细审题,带着问题精读材料。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材料解析题,仔细审题都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审题要做好“四读”:一读提示语,判断是根据材料来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来作答;二读主干语,划出材料中的主干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读限定语,找准限定内容的时空范围,有的放矢;四读求答项,找准要求回答的内容。

2.把握命题意图,弄清几组关系。

首先是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据统计,70的主观性试题都是要求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材料,同时在阅读时要时刻想着问题。其次是设问之间的关系。主观题各设问之间往往是递进关系,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直至推导出结论。在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各问之间的纵向联系,还应关注其横向关系。最后是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高考设计的材料再新,也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均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所以,再难懂的材料,也可以与教材中的具体专题对号入座。

3.提炼观点,列出相应提纲,整合有效信息。

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均显现或隐于材料之间。这些信息需要去归纳、提炼、总结。然后依据总结、提炼的观点,列出相应提纲,在列提纲时注重层次性。

材料一 ①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②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③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0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④“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①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②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③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的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产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④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路径。

步骤二:概括材料,结合所学,得出关键词。

步骤三:判断观点,寻找依据,做出论述。

观点描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相应的历史前提条件。

寻找证据

从材料看:材料一描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明清之际得到发展,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二描述了中世纪后英国手工业得到发展,不仅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材料一、二的对比,材料三借恩格斯的言论做出结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相应的历史前提条件。

从所学看:教材提到明清之际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联系以后的历史看,却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原因在于专制主义制度的束缚。教材也提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在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刺激下,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基本一致。

第9篇:古希腊天文学成就范文

火星探测水平美国遥遥领先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美、欧、俄、日、印、中可按研发成果和水平分为三个方阵:美国是第一方阵,欧洲、日本、俄罗斯属于第二方阵,中国和印度属于第三方阵。”他表示,相比之下,中国的深空探测事业只处于起步阶段,和美国在火星探测上的水平相差40多年。

美国探索火星的历程早在1964年就已经开始,到目前为止已有近50年。去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新闻会上骄傲地宣布:“今天地球创造了登陆火星的历史,我们将目前最复杂的探测器送上了火星,如果有任何人质疑美国的太空领导权,我们反驳的证据已经出现在火星上了!”

“的确,在火星探测上,美国明显是遥遥领先。”王思潮介绍,“这场运动会的竞赛可按各国的研发成果和水平分为金、银、铜牌三大方阵,火星探测的主要金牌和成果都是美国取得的。NASA在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个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并在1965年成功传回21张照片,加上此后的‘海盗’号,到目前的‘好奇’号,美国取得了很多的成功。迄今为止,美国发射的十多个火星探测器中,有7个成功登陆火星(包括‘好奇’号),他们的技术在世界航天领域里是绝对领先的!”

王思潮说,第二方阵要属欧洲空间局。“欧空局是以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为主的研发力量。他们约花3.5亿美元制造的‘火星快车’无人探测器在2003年升空,并环绕火星运转。2004年,‘火星快车’在火星大气中检测到分布不均匀的微量甲烷,为火星上或许存在生命提供了新证据。2005年,‘火星快车’又检测到微量甲醛。所以,欧空局也在火星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王思潮说,日本和俄罗斯在深空探测上的成就也能列入第二方阵。“日本虽然没有实现火星探测,但在深空探测上还是有一定成就的。”2010年,在外太空“流浪”了7年之久的日本“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返回地球,结束了7年共50亿公里的太空之旅。这是首个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人造天体。“而俄罗斯过去也曾取得过小的成功,虽然失败的较多,比如,2011年的‘火卫-土壤’号还没有离开地球的引力范围就已经失败了。”

中印有望成为后起之秀

与美、俄、欧相比,中国和印度等国正在努力成为后起之秀。中国目前也在努力搞深空探测,2011年就想搭俄罗斯探测器的顺风车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送上火星。然而,在同运载火箭分离后,该探测器因其主发动机未能启动而无法实现变轨,随后滞留在近地轨道。虽然该项目失败,但中国与太空探索大国一起,迈开了进行火星探测的重要一步。

“近几年中国在深空探测方面会有新动作。‘嫦娥二号’探测完月球以后,就向500万公里以外的太空进行了初步的探测工作,但是还没有去过更远一点的天体,比如火星。小行星也还没有涉及。我估计中国5年或10年内会迈出这一步的。中国的基础比较好,5到10年内会赶上欧洲空间局和日本的水平。”王思潮说。

此外,印度计划2013年启动火星任务,准备把一个探测器送上火星轨道。对此,王思潮说:“印度和中国的研发水平同属于第三方阵。印度和中国比,整体还是中国强。印度虽然雄心勃勃,但是成功率不如中国高。”

王思潮认为,每次的火星探测都是一场需要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大型比赛”,“好奇”号探测器的造价就高达25亿美元。如果探测项目不幸出现问题,它就有可能成为类似项目的“终结者”。

目前,中国要赶上或超过美国,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时间和金钱。火星探测是个奢侈的事业,中国要想办法,以尽可能少的钱,搞些有特色的探测项目,做出中国的特色来。

载人火星探测仍是难题

在过去数十年里,几乎每位美国总统都曾夸下海口,要把宇航员送上火星,但这些计划最后都不了了之。事实上,从地球到火星真的阻碍重重。在太空中,宇航员要承受辐射危害、心理压力、失重状态对身体的影响等。在旅途中,宇航员的眼球会发生变形,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怎么让他们撑过来回长达三年的火星之旅?即使宇航员能克服这些困难,如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能源,也是一个目前无法解决的难题。有时候,人们不禁会想:到底要多大多快多先进的飞行器才能帮人们实现火星之旅?

火星探测需要资金支持,建造一所太空空间站要耗资1000亿美元,历时12年才能完成,那么火星计划得花多少钱?人们认为,一个国家很难承受这笔费用,所以国际合作成了不二之选。

百年来,神秘的火星尽全力地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电影中,人们是怎么最直观地表现自己关于火星的想象力的吧!

1. 《火星之旅》(1918)

导演:霍格・梅德森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本片中的火星看起来像古希腊。

2. 《愤怒的红色星球》(1960)

导演:Ib Melchior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首次登陆火星的人们在火星上见到的是热带雨林一般的自然环境,食人花、大蜘蛛之类的奇怪生物一样不少。最后人们找到了火星人的留言,火星人很不客气地说:“地球的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文明,我们已经看不下去了。本可以直接把你们灭掉,不过还是留你们一条命,把这个话带回去吧。”

3. 《鲁滨孙太空历险》(1964)

导演:拜伦・哈斯金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本片虽然参照了真实的天文学资料,但是限于当时的认知――火星探测还没有成功,登月计划也还在襁褓之中,所以,本片的火星仅仅在视觉上做到了形似,但在科学事实方面仍然破绽百出。

4. 《全面回忆》(1990)

导演:保罗・范霍文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本片中的火星处于被人类开发的阶段,宜居空间被统治者垄断,成为稀缺资源。

5. 《火箭客》(1997)

导演:斯图尔特・格兰德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本片是以火星计划为题材的喜剧片。不求真实,但求恶搞。几乎把阿波罗登月中每个经典的瞬间都换成了令人喷饭的笑料。

6. 《火星任务》(2000)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本片请了NASA做顾问,火星地表的风貌没有在棚内拍摄,而是使用了方圆几十里的户外沙丘布景。太空服和太空船的设定,都依据了真实的火星计划的资料。

7. 《红色星球》(2000)

导演:Antony Hoffman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本片中人类向火星发射了一些能融化极冰、生产藻类植物的系统,希望能在火星上建立植被,用几十年时间逐步改造火星的大气。这是一部追求真实的宇航历险电影,令人激动的是其中“改造火星”的设想。

8. 《火星幽灵》(2001)

导演:约翰・卡朋特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本片中人类都已经能在火星上居住了,生活设施、武器等全都是现代水平,并没有体现科幻感。

9. 《火星救母记》(2011)

导演:西蒙・威尔斯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故事发生在一个火星城市,这座城市上空是悬浮的飞船,底下是垃圾堆。这显然不符合火星地表的环境,于是影片把这些全都塞到了“密闭的地下”,正好连大气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还有,飞船不太可能在一天之内往返于地球与火星之间,于是影片不忘给飞船配备“虫洞”技术。火星人跟地球人语言不一样,人们必须佩带“翻译机”。

10. 《异星战场》(2012)

导演:安德鲁・斯坦顿

科幻硬度

视觉效果

片中的火星景观充满了异域风情,雄伟壮阔。火星上的种族与现代人类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通过卵生繁殖后代。

运动员名称:火星1号、火星2号和火星3号

参赛时间:1962年(到达目的地时间或失踪时间,下同)、1971年

代表队:苏联

比赛成绩:火星1号在飞离地球1亿公里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从此下落不明,它被看作是人类火星探测的开端。火星2号和火星3号一起发射升空。尽管火星2号在长途旅行中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可是,着陆时它遇上大规模尘暴,结果一头撞进火星上的海拉斯盆地,失去联系。火星3号跟火星2号一样,着陆时遇上同一场尘暴,虽然它在1971年12月2日成功降落在火星上,但是工作20秒后,它的视频信号突然消失了。

运动员名称:水手4号、水手6号和水手7号、水手9号

参赛时间:1965年、1969年、1972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1965年,水手4号在距离火星1万公里处拍摄了21幅照片。1969年,水手6号和水手7号同时前往火星,这是人类首次同时派两艘飞船去探测火星。它们环绕火星的赤道和南极地区运行,拍下了100多张照片,并对火星上的大气及其表面进行了分析。1972年,水手9号沿火星轨道飞行,成为火星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环绕火星轨道进行长期考察。

运动员名称:火星4号、火星5号、火星6号和火星7号

参赛时间:1974年

代表队:苏联

比赛成绩:火星4号飞到距火星2200千米处,由于制动系统故障,未能进入火星轨道。火星5号于1974年2月12日进入火星轨道,向地面发回火星表面照片,但很快停止工作。火星6号于1974年3月12日在火星表面着陆,但着陆1秒钟后与地面通信中断。1974年3月9日,火星7号从距火星1300千米处掠过,去向不明。

运动员名称:海盗1号和海盗2号

参赛时间:1976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成功在火星着陆。海盗1号和2号分别于1976年7月20日和9月3日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成功,40分钟后就将第一张火星彩照发回地球。它们分别在火星上工作了六年和三年,对火星进行了考察和拍照,共发回五万多幅火星照片。没有在火星上发现任何高级生命痕迹,从而排除了有关火星人的推测。海盗号计划结束于1983年5月21日。

运动员名称:福波斯1号和福波斯2号

参赛时间:1989年

代表队:苏联

比赛成绩: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失踪。

运动员名称:火星观察者号

参赛时间:1993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抵达火星轨道前失踪。

运动员名称:火星-96

参赛时间:1996年

代表队:俄罗斯

比赛成绩:发射失败。

运动员名称:火星环球勘探者号

参赛时间:1997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1997年9月进入火星轨道,原计划2001年结束探测使命,但到2006年11月止,它搭载的多个设备都状态完好,使它能坚持工作,并成为迄今服役时间最长的火星探测器。它发回的信息比在它之前升空的所有火星探测器收集到的信息量都大。这位超期服役多年的功勋探测器,于2006年11月与地球失去联系。

运动员名称:火星探路者号

参赛时间:1997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它携带的索杰纳号火星车,是人类送往火星的第一辆火星车。着陆成功后,它通过索杰纳火星车对火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测。它发回了蔚为壮观的火星全色全景照片。深入了解了火星气候,对火星岩石和土壤也有了初步了解。找到了一些支持“火星生命说”的证据,并创造了几项第一。例如,它是第一个在行星上硬着陆的探测器;是第一个在超音速飞行情况下使用降落伞和气囊着陆的探测器;是第一个在火星上以漫游方式进行探测的探测器。

运动员名称:火星气候探测器

参赛时间:1998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在进入火星轨道的过程中失去联络。

运动员名称:希望号

参赛时间:1998年7月

代表队:日本

比赛成绩:以失败告终。

运动员名称:火星极地着陆者号

参赛时间:1999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在进入火星大气层时失踪。

运动员名称:奥德赛号

参赛时间:2001年4月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发现火星表面可能有丰富的冰冻水。

运动员名称:火星快车

参赛时间:2003年

代表队:欧洲

比赛成绩:目前为止已检测出火星上的甲烷含量,并收集了大量能证明火星上有水的证据。除了科学方面的任务,火星快车还提供通信中转服务,是国际火星探索工作的枢纽部分。2012年,火星快车完成了第四个延伸任务。

运动员名称: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参赛时间:2003年6月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勇气号火星探测器计划运行3个月,却超期服役数年,2009年3月22日与地球失去联系。

运动员名称:机遇号

参赛时间:2004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它是勇气号的孪生兄弟,于2004年1月25日开始工作。机遇号对火星进行了多年的勘测,在火星上发现了形成于酸性湖泊的岩石、陨石等。观测了“炼狱沙丘”“维多利亚陨坑”等火星上的特殊地貌。它现在仍然“身体健康”地在这颗红色星球表面工作,并在2012年2月庆祝了它在火星上工作8周年的纪念日。目前,机遇号正在对火星上的马蒂耶维奇山进行勘探。

运动员名称:凤凰号

参赛时间:2008年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成功登陆火星,记录了火星的降雪量,收集了冰样,而且还发现火星表面土壤的化学成分与海水非常类似,这为以前在火星表面流淌的液态水可能支持生命存在的说法提供了新证据。任务结束后,由于电量难以维持失去联系。

运动员名称:萤火一号

参赛时间:2011年

代表队:中国

比赛成绩:失败。

运动员名称:好奇号

参赛时间:2012年8月

代表队:美国

比赛成绩:成功登陆火星。好奇号将在火星上工作至少一个火星年(约2个地球年),其首要任务是研究火星上是否存在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好奇号携带了许多实验仪器,其中包括X射线扫描仪、高精度激光仪等,欲对火星岩石成分进行现场分析,寻找有机分子的存在。

亲爱的火星:

当“好奇”号代表美国又一次亲吻你的面颊时,美国人再一次为自己成功得到你的垂青而欢呼雀跃。而在人类探索你的历程上,除了美国,还有很多国家对你情有独钟,并为之付出心血。一封封真挚的情书倾注着我们对你的执著和挚爱。

除了美国,地球上对你最狂热的国度非俄罗斯(苏联)莫属。从1960年至今,它总共对你飞吻19次,虽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人造航天器登陆火星的纪录,获得了你的初吻,但所有项目最终全部以失败告终。

在5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苏联)发射的19个火星探测器中,直接发射失败的有6个;升空后解体或者变轨失败的有3个;变轨成功,但是在前往火星途中出现故障的有4个;而最终千辛万苦抵达火星后出现故障的又有6个。相对美国来说,俄罗斯(苏联)没有那么财大气粗,只有140亿美元的预算,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是俄罗斯(苏联)爱你的心不会因为金钱的不足而减少半分。

1998年7月3日,日本发射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正式加入追求你的行列。虽然“希望”号未能如愿,在太空艰难飞行5年后被放弃,但是集合了资金、技术优势的日本不会因为这次失败就轻易放弃你。

欧盟的存在成功展示了国多力量大的优势。从2003年6月2日,欧洲空间局发射“火星快车”号探测卫星起,这个国际联合体组团求爱,向你发出问候。虽然之后的发射有成有败,但欧盟前进的步伐不会改变。

作为后来者,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航天新秀,对你的追求并不羞涩。2011年11月,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意外失败,但这不会阻碍这个新兴航天大国的梦想;2013年,“南亚大象”印度计划发射首个探测器,正式开始对你的示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