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

第1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手机广告作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一座尚未开发的营销资源,由于其能给运营商和SP带来巨大的流量和现金收益,在2006年逐渐受到世人瞩目。短信、WAP、彩信、流媒体技术、USSD技术在国内应用的增多、商业模式的逐渐成型、风险投资的日益关注、主导运营商的介入、国内商家对于手机广告效果的认同带动了国内手机广告市场的蓬勃发展。

正是因为手机终端已逐渐被人们接受为第五种媒介,其个性化、分众化、定向化和互动性的特点很好的满足了广告传播的特性。

庞大的手机用户群带来的广告受众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以覆盖面最广的央视为例:在常规节目时段其广告受众不及中国移动的1/2)。

2006年5月底,中国手机用户已达4.2亿,使用手机人数占中国总人口的30%。中国移动手机上网用户超过8000万,是目前最大的广告群体。

手机广告的可计算、可管理的高送达率是传统的四大媒体很难做到的。尤其是运营商后台的数据处理系统能精确计算出手机广告的接受效果。

移动网络的点对点沟通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从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来看,手机可以做到24小时的贴身沟通。

灵活、丰富、多变、时尚、高科技等多种形式的手机广告投放形式引起了手机用户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度。再加上了运营商或SP通过多种捆绑销售的策略给予观看手机广告的用户以优惠,使得手机用户对于手机广告的高专注度达到了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运营商强大的经营分析系统对于用户数据信息分析与处理有利于广告分类精确投放广告主们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可以了解终端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他们在梦网上的点击记录、阅读每一个网页所停留的时间、用户浏览的相关内容以及用户每月话费额度。通过对在梦网上刊登的广告进行精确统计分析,广告主们可确定自己产品的潜在消费群体,做到精确投放广告。

商业模式是电信市场开展新业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从目前的手机广告发展趋势来看,尽管手机广告业务无论是技术、平台还是商业模式都进入了市场的导入期阶段,但是由于用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还需要有一个市场的培育期。

用户体验

手机用户由于受到屏幕、电池、手机网页的界面、心理、SP陷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手机广告的接受度

还处于认知阶段,需要运营商和SP加强对于用户体验的引导。

终端

手机广告和传统媒体的可视化程度不同,因而要达到较高的广告投放效果,对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在手机广告推广初期,广告形式以SMS、MMS和WAP为主,目前普通手机就可以满足基本要求,但随着手机广告中增加音频和视频时,现有手机终端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更为智能化的终端。

网络

在2G和2.5G时代,由于网络传输速率低,目前只能在手机上推出以SMS和MMS形式为主的手机广告,其表现形式单一,对用户的吸引力小,用户的黏着度低;同时3G在国内上马的时间还不明朗,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手机广告推广速度。

资费

手机广告的资费分两种:一种是看广告不收信息费,但收取流量费;另一种是看广告送话费,每月送话费的额度封顶。前一种资费方式因用户要向移动运营商支付流量费,不符合大众免费看广告的消费习惯,因此在手机广告推广初期不宜采用。而对后一种广告资费方式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2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一、手机媒体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笔者认为,我国手机媒体无论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首先,手机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所办的多采取合作的运营模式。目前,手机媒体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运作。一是传统媒体+SP(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所兴办的手机媒体,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中,传统媒体提供内容、SP提供应用服务、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相应的收入一般按照内容、SP、电信运营商25%、25%、50%的比例分成,当然,相对强势的内容提供商获得的分成比例会高一点。目前,很多报业集团旗下报纸的手机报总订户在几十万的数量级上,一年的收入在几百万元级别上。二是传统媒体直接和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手机媒体,如新华社、CMMB(中广移动)等。这种运营模式直接跳过SP运营商,或者传统媒体收购SP运营商,或者电信运营商直接跳过自己的平台进行运作,如中国移动旗下有卓望科技、中国联通旗下有新时刻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传统媒体的分成比例略高,但是一般不超过40%。三是3G门户网如空中网等专门化的手机媒体网站,他们致力于打造专门的手机媒体平台,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业务。目前,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门户网站自身提供SP业务,通过和电信运营商进行分成,这些业务主要包括铃声、图片、文字传情、新闻、游戏、短信等;另一方面是门户网站设立专门的频道专门提供相关的手机媒体业务。

其次,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中手机媒体的定位都是附属业务,而没有把其定位为独立的业务。当然,由于作为从属业务,尤其是传统媒体重点扶持的业务,手机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既有的内容资源,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采编费用就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目前传统媒体的手机媒体业务多为盈利项目。但是一方面收入规模小,远远不足以成为新的业务增值点,另一方面如果和现有的业务采取交易的方式来获取内容资源,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状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新的业务尤其是发展前景巨大的新业务必须作为独立的业务来发展,采取相对分权的组织模式,否则就会受限太多,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导致业务得不到发展,或者出现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的局面。

第三,目前,手机媒体在表现形态上,主要采取的是手机报、WAP网站、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等表现形态。如CMMB采取的是手机电视形态,传统媒体多采用手机报形态,3G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和手机视频网站形态。

最后,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二、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有着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且手机具有的自身特性,手机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未来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手机媒体已经有巨大的用户,而且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因此,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其次,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具有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等特性。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更为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所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是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由于手机媒体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的特点,这些都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

第三,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以巨型的娱乐信息平台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分层娱乐信息收费。

第四,手机媒体将采取“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由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具有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的特点,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由于其平台的空间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量的,成本低廉,手机媒体就有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而且由于其存储空间海量,它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说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型平台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巨型平台上来。手机媒体“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可以具体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手机媒体将多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

第五,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将大力进入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又急需寻找新的业务增值点来实现转型。从电信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将从通话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流量消费为主。据国外媒体报道,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wamor)日前表示,到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达到560亿GB。而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这一信息服务业新兴形式,以带动自身流量的大幅度提升,才能保证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电信运营商必将大力发展手机媒体业务,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下一步将是人力、物力的大规模投放。另一方面,google、苹果、微软、腾讯、新浪等以技术起家的新媒体公司正在虎视眈眈手机媒体业务,由于手机媒体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这些新技术公司将在未来的手机媒体业务领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传统媒体发展手机媒体的关键

当前,传统媒体意识到手机媒体的良好前景和潜在的市场规模,纷纷采取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进入手机媒体领域,但是囿于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成效不大。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新媒体,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包括手机媒体的发展思路观念、利益观念以及合作观念。

首先.要加深对新媒体本质的认识。一些新闻人还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既有内容分发的工具和渠道,这种思维的缺点在于:首先,没有认识到传媒业巨型信息终端的趋势,未来任何媒体的内容只能是巨型信息终端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个信息终端必须符合互联网理念并以互联网为平台。其次,没有认识到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趋势的变化,原创的内容无论其渠道怎么变化都依然是统一、标准化的信息提供,和读者的要求相差悬殊。第三,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媒体业的改变:一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平台使自媒体成为可能,这就大大拓展了信息源,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专利转变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权利;二是可以利用技术提供及时、深度的信息分析,例如,和讯、东方财富网等可以通过相关分析软件为你及时提供各只股票的各种技术分析;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分析读者的信息阅读偏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四是网络技术也可以解决信息的筛选,解决互联网现实存在的泥沙俱下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众包理论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对信息的求证中;另一方面可以设计评价机制,一旦信息者假新闻就把他的等级大大降低,这就能保证信息者为了自身的声誉而自身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思路决定出路,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手机媒体,就必须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这就要求首先意识到网络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巨型信息平台对内容进行优化和分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找到需要自身内容的个性化读者,并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因此,在未来,信息服务和内容服务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更快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自身对内容的认识,从“传统媒体的内容认知”快速转变为“互联网基础上的内容认知”。

其次,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对手机媒体进行倾斜和扶持。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变革和调整,尤其对于手机媒体战略这样的重大变革,改革中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以及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决定着手机媒体战略的成败。在传统媒体中,向来占据利益最为重要部分的是传统业务的采编部门,但是要想成功实施手机媒体战略,就必须把资源向手机媒体业务倾斜,而当手机媒体业务尚未成为企业的主要增值点或者规模很小时,这必将会影响传统业务人员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的高层要充分体现实施手机媒体战略的决心和信心,一方面下定决心矢志不渝地把利益和资源向手机媒体业务倾斜;另一方面要做好传统业务员工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传媒业的发展趋势,以达到能够平稳过渡的目的。

第3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当前,P2P(Peer to Peer,对等网络)不仅成为成熟的软件架构技术,而且催生了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近来,中国P2P新媒体领域成为投资热点,一再受人关注:5月9日,央视正式宣布获得广电总局IPTV牌照,并拟全面进军网络互动新媒体领域;欢乐传媒斥资500万美元收购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被普遍认为是传统民营影视企业向P2P新媒体转型的战略之举;“猫扑论坛”所属的千橡集团获得48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其卖点据称是集网络社区和P2P视频点播为一体的新媒体模式。“P2P+内容=新媒体”,成为新一轮互联网投资的标准模式之一,无论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发展,还是Web 1.0门户纷纷向Web 2.0互动新媒体转型,P2P新媒体概念首当其冲。

然而,与传统媒体成熟的产业模式相比,P2P新媒体尚缺乏完善的产业链,商业模式模糊,潜在的市场和政策风险较大。在看到前景广阔的同时,对P2P领域的投资还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小心过热。

首先,新媒体自有内容匮乏,正版节目版权购买费用高,内容和版权成为横亘在P2P新媒体面前的重大障碍。自制节目,可避免版权问题,但制作投入巨大,成本过高;买断节目版权,正版节目版权使用费高昂,导致网络平台可供点播的节目数量有限;采取节目与合作方式,可杜绝版权问题,但节目与传统电视没有差别,原创性不足;而最富创意、投入较低的Web 2.0模式,虽然可以通过网民上传作品的方式解决平台的内容供应问题,但网民的节目制作水平较低,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其次,传统的网络广告、移动增值服务,以及节目收费点播等商业模式,还难以担当P2P新媒体救世主的角色。就网络广告而言,一方面,P2P新媒体从传统媒体和Web 1.0门户争夺广告市场不占明显优势;另一方面,P2P新媒体广告模式的成长空间仍未可知;而移动增值服务既要与视频内容相结合,突出新媒体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又要面对现有移动网络带宽和移动运营商的种种限制,其商业前景也不明朗;此外,节目收费点播理论上作为新媒体获得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目前这部分收入所占的比重比较小,在传统的互联网免费思维影响下,网民的免费习惯如何改变,节目点播定价如何确定,节目内容和播出质量如何保证等都需要新媒体企业通过实践来确定。

第4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关键词:手机操作系统IOSAndroid OS

一、IOS和Android OS运营策略和商业模式分析

1、IOS运营策略和商业模式

1.1 IOS运营策略

首先,在开发iPhone之前,Apple公司以时尚和便捷的设计理念著称,使得iPhone一上市即受大量年轻人和忠于时尚人士的追捧,市场份额极快上升。其次,iPhone与运营商之间一改由运营商定制手机的传统,实现了IOS的自主研发与营销,在终端产品的定义上也完全由苹果公司决定。第三,iPhone只在指定运营商的和苹果公司的营业厅及网站上销售,并通过锁网锁卡功能的实现使其只能在指定运营商的网络上使用, 最后,苹果的iPhone OS是市面上最封闭的手机操作系统之一。不开放源代码,不授权给其他厂商使用,甚至苹果自己也仅仅推出了五款使用这一操作系统的产品。

1.2 商业模式

IOS仅寄居在iPhone和ipod机上进行生存,并通过手机销售、运营商分成、音乐产品和第三方软件下载及软件插播广告等四个方面获得利润。

首先,iPhone通过与运营商签订协议,在收取用户的购机费用的同时要求运营商支付给客户的高额终端补贴。iPhone从运营商那里得到的iPhone用户套餐的收入分成,构成了这一平台的收入。

其次,通过苹果公司自主研制的iTunes音乐播放及音乐产品下载软件,IOS作为平台整合产业链上游的内容提供商,掌控多媒体分发渠道,成为集内容与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提供商。作为音乐产品供应平台,iTunes收取音乐、视频、新闻服务等的下载费用,其中约10%作为分成来弥补运营费用,形成盈利。同时IOS配备APPstore这一应用程序下载商店,苹果公司收取软件销售收入的30%作为手续费.第三,苹果展示了其移动广告平台iAd。 据悉该平台将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在手机应用程序中嵌入广告。apple将负责出售和运营这些广告,第三方开发者则可以获得60% 的收入分成。

2、android os运营策略和商业模式

2.1 运营模式

Google通过复制其在互联网领域形成的免费模式,为客户带来最大利益。一方面,消费者无需为软件平台以及大部分的软件支付费用,因此可以大幅降低手机的购买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的操作系统平台,各个专注领域的厂商可以在更大的用户规模上发挥自己的长处,与谷歌实现“共赢”。

2.2 商业模式

首先,Android成为Google已有移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补充,通过与全球各地的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结成合作伙伴,开发既有用又有吸引力的移动服务,并推广这些产品。在此基础上,Google主要是通过搜索、邮箱、博客等服务汇集庞大的用户基础,以这些用户为资源发展面向企业客户的广告服务,从而得到更高的广告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谷歌并不在意依靠Android直接获益,而是希望通过Android发挥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通过搜索、地图、导航、音乐等业务及在客户量极大化情况下的广告费用中赚取源源不断的利润。

二、IOS和Android OS比较分析

代码开放程度不同。IOS封锁源代码,仅供Apple的ipod和iPhone使用,Android OS则是在其开放手机联盟内开放元代码,更能符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与运营商的合作方式不同。IOS的所有者Apple公司在终端产品的研发和营销方面有绝对的话语权,而Android OS则是由运营商决定产品制造的方向,Google仅提供原代码。

软件商店的运营模式不同。IOS中软件商店中的大部分软件都是收费的,由Apple公司代第三方收取费用,同时保留一部分作为自己的运营收入。而Android OS中大部分软件是免费的。

广告投放点不同。IOS将广告投放在收费软件中,而Android OS则将广告投放在自己的搜索引擎页面上,均可由此得到一部分运营收入。

通过上述对IOS和Android OS的单独剖析和比较分析,可以明确的发现,虽然这两家在手机操作系统行业中起步较晚,但在短期内均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原因如下:

(1)两个操作系统对其拥有者的价值不同。对于Apple公司,完全靠IOS的创新设计和内部系统便捷和全面的操作方式来赢得客户,也就是说,IOS是Apple的武器,它必须通过保护源代码来保住攻击性。而对于Google公司,它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手机终端研发制造商,而是一个搜索引擎及相关应用功能的提供商,因此对它来说,必须采用开放源代码的方式进行运营才能使其大力推广,以便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出发获得更大的盈利。

第5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网业务是多种传统业务的综合体,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业务的延伸,在这个领域产生了更多的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一)创新的技术与产品:例如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商品条码并进行比价搜索、重力感应器和陀螺仪确定目前的方向和位置等等,内嵌在手机中的各种传感器能够帮助开发商开发出各种超越原有用户体验的产品。

(二)创新的商业模式:各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让一大批软硬件厂商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如风靡全球的AppStore+终端营销的商业模式,及将传统的位臵服务与SNS、游戏、广告等元素结合起来的应用系统等。移动互联网业务种类多样,但每种业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速度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业务资费、政策监管、用户认知和商业模式等因素。

二、移动互联网下复杂的生态体系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融和性很强的新兴行业,其竞争格局涉及到互联网厂商、运营商、终端厂商、服务提供商和传统媒体类厂商等产业链各方。目前各家厂商正在积极的进行战略布局,不仅力求维持自己在传统领域的优势,同时也大力扩张,力求打通整个产业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中国移动力推全国业务基地建设,同时还进入到终端领域(推出Ophone和MobileMarket)。以腾讯业务也延伸到基础业务平台(如手机财付通、与intel合作淘宝手机)。和电信、互联网等产业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体系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有一家厂商能全盘通吃,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产业链巨头不仅需要打造一个能够提供主要核心业务资源的平台,更需要基于开放与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单一厂商或单一平台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业务和服务,但只有拥有开放的生态体系,才能最大化的满足用户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并最终胜出。

三、各国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分析

(一)日韩移动互联网。日韩移动互联网业务首先定位于贴近人们生活的应用服务。如日本运营商和广电厂商合作推出的“OneSeg”手机电视业务,日本KDDI的移动音乐/手机导航,NTTDoCoMo的手机视频/移动支付业务,Softbank基于iPhone的电子阅读业务,乐天和雅虎的移动电子商务等。在韩国,手机电视、手机音乐、手机游戏和手机SNS等业务都发展得很好,如SKT的Melon移动音乐门户、Nateon即时通信、Cyworld移动社区等。

(二)美国移动互联网,创新为王和日本、韩国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相比,美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出于对个人隐私的考虑,美国人多数选择使用固定互联网而非手机上网。另一方面,美国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3G网络建设相对落后,制约了用户的消费体验。但智能终端的快速流行,尤其是在iPhone出现后,移动上网用户成倍增加,引发了移动数据业务流量爆炸式增长。美国移动运营商的自有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较弱,其主要通过和产业领先企业合作开展业务。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厂商因此成为产业链的主导者。

四、中国企业立足本土,应用创新不同于日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过程类似,中国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使用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利益链的信产企业基于中国互联用户的特点,会形成不同的产业发展走向。进而一起推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

(一)互联网厂商:研究表明,本土互联网企业的战略重点主要包括:互联网业务全面移动化,全面匹配不同的操作系统和智能终端,策略性介入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基础平台,提供开放平台,和产业链上其他厂商合作共建完整的生态体系。

(二)移动运营商:在应用业务之外,快速增长的3G用户数和快速上升的流量费才是运营商受益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逻辑。因此运营商需要回归根本(如联通通过强化网络服务能力),将战略从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转向构建更有竞争力的生态体系。否则可能不仅无法收获移动互联网的果实,反而可能导致其核心业务竞争优势弱化,并面临巨大的用户流失压力。

第6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作为腾讯的战略级产品,微信的商业化其实早已提上日程,不论是否收费,已经坐拥3亿用户的微信,将如何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赚钱,这都会是腾讯必须解答的现实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中国移动向腾讯收费成为现实,微信变现的压力将会变得更加迫切,并有可能加快盈利步伐。

“未来,我们会在增值服务上寻求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4月7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瞭望周刊社《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会议上如此表示。

复制QQ盈利模式?

很多人认为,对现在的微信来说,变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它的运营者腾讯,已有多年成熟的互联网商业运作经验,并有可能在微信的商业化过程中,将这些经验一一复制。

时至今日,腾讯的业务体系已经延伸至多个环节,但直到微信之前,其商业模式都是起始于QQ,并始终围绕这一核心不断衍生。

在1998年腾讯创建之初,QQ主要依靠广告及互联网增值服务艰难维持,并因盈利困难屡遭困境。甚至马化腾都曾试图将腾讯股权出售——让后来者唏嘘的是,当时甚至无人愿意接手腾讯。

直至移动QQ聊天出现,与运营商一直若即若离的腾讯,终于依靠无线业务,走上了自己的盈利正途。

数据显示,到2003年,腾讯移动增值业务已增长到腾讯收入的63.6%,移动QQ的收入则占到腾讯移动增值总收入的71.1%。

凭借良好的盈利能力,次年6月,腾讯登陆香港证交所。

有意思的是,无线增值收入不但盘活了积聚10亿注册用户的QQ平台,也反哺给腾讯,让它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从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业务、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到更多的领域,都逐渐成为这个巨无霸的触手所及之地。

事实上,互联网增值业务的收入比例反转,在腾讯上市的第二年就已实现。

2005年腾讯财报显示,该年,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7.867亿元,高于无线增值服务5.173亿元。此后8年来,腾讯一步一步成为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QQ平台的风险也逐渐积聚,嫁接了QQ用户资源的微信则成为腾讯新的战略重心。

自然,微信也将逐渐取代QQ,成为企鹅帝国新的核心财源。

商业化路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将如何变现盈利,目前仍充满悬念。

毫无疑问,由于手机与电信不同的应用环境、硬件性能、操作方式与用户体验,微信已经不可能简单复制QQ过去的经验,必须开创一个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才有可能维持自身的增长不会放缓。

但不论选择怎样的模式,基本的思路还是不会变的:先积累用户,搭建平台,最后通过不断的尝试趟出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其中,第一步已经完成。微信从崛起至聚集3亿用户,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奇迹。从没有用户到1亿用户,微信用了433天的时间;从1亿到2亿,5个月时间;从2亿到3亿,4个月的时间。

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将如何落地,则仍然是未知之数。

IDG资本合伙人张震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层面可能有很多变革,但商业模式上并不会有太多创新,“因为商业的本质在那里”。所以,如果以商业逻辑来做一个归结,微信的商业化最可能的路径,依然应该是基于微信平台本身的增值业务,以及基于微信数据模型形成的精准营销。

其中,游戏已是“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腾讯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有明确表示。

这也是被外界较为看好的一种快速的复制模式,因为在此之前,腾讯的游戏业务早已超越盛大,坐稳了中国网游第一把交椅,并成为是腾讯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若是将其成功经验移动化,实施的可能性极大。

三月下旬,就有消息传出,微信将于4月推出三款免费手机游戏。

皮皮精灵助理总裁、锋讯网创始人管鹏认为,从业务结构上看,“未来腾讯移动端的商业化必然首选微信,微信必然首选游戏。”

而微信正在搭建的公众平台,也被视为日后和朋友圈并驾齐驱的盈利基石。

4月10凌晨,微信公众平台悄然改版,业内人士评价认为,新版本的首页更大气,布局更合理,推出了几个行业级的微信应用成功案例,后台功能也有一些小变化。

目前,外界已经涌现不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移动互联网众包招聘公司人人猎头,据称其五分之一的订单就已来自微信。

此外,利用微信平台产生数据,进行模型化分析后做出精准定位,也成为业内热议的可能性。比如当用户出现在某地时,微信可以为其推送一些消息,包括周围美食、美景、娱乐服务设施。用户根据本身需求,点击微信中已有的周边商户的公众账号,直接获得该商户的信息。用户挑选后再做决定。

就现在的微信来看,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百度销售副总裁助理舒讯在对微信观察之后发表个人观点认为,微信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在通讯里挖掘商业模式还是找到和放大用户的二级需求?”

舒讯进一步指出,从手机这个载体来看,和PC端很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在一个页面满足用户的主诉求,最多只能在两个页面做到。这或许是微信实现商业价值的天花板。

“收费”推动微信商业化?

微信风波爆发后,一个普遍的猜测是,如果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会否催化微信的商业化进程?

这也是外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按照原来的设想,直至微信实现“社交化和移动通信管理平台”这一目标之前,腾讯不会急于体现微信的商业价值。

比如,在微信宣布用户突破3亿之后,外界就已开始传言,微信可以“赚钱”了——比如在微信上运营游戏。但这一模式并未在微信内部通过。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否决的理由是,游戏并不属于微信核心功能“沟通”范畴,并且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性。

在张小龙看来,微信的用户关系平台仍在搭建,过早商用可能会伤害用户体验。

和美国知名社交平台facebook不同的是,facebook是一种强迫实名的社交网络,它之于用户关系链的保守做法自始至终。关系链越保守,用户之间的联系相对就扎实,平台也就越稳固。

而微信中的“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也能让原本陌生的用户彼此连接,从而让微信用户的关系圈,从高度私密扩展到不稳定的泛社交圈。有观点认为,正是这种加法,将强关系与弱关系同时置于一个平台,可能会导致微信的社交平台无法真正推行。

不过,现在看来,由于运营商的收费博弈,这一时间或将提前。

当然,即便被运营商收费,腾讯也不可能将成本简单粗暴地转嫁到用户身上,而是会在微信身上寻找变现可能。

第7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运营商应当在产业价值链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利用自身在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整合各方力量,使得整个行业能够突破目前增长的瓶颈。因为只有电信运营商才有能力在整个价值链上整合出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新的商业模式。

电信业增长率低于GDP增长率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中国固话用户数增长率已经接近于零,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其次,小灵通用户在2007年已经出现负增长;再次,中国移动用户年增长率大概是17%,但考虑到“一户多卡”现象,实际活跃用户数要低于统计数据。

此外,宽带是唯一用户数增长超过20%的主要电信业务,但业务规模仍然较小,只占固网运营商收入的10%-15%左右,因此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有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信业的四大主要业务中,有两个已经缺乏增长的动力,还有两个继续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在下降。与此同时,2007年中国电信资费仍在继续大幅下降,而MOU值的增加还不足以弥补资费下降所带来的损失。

传统电信面临挑战

在产业价值链上,传统电信产品受到了各种各样新业务、新技术以及新运营模式的挑战。

众所周知,VoIP会对长途电话、本地电话乃至移动电话造成一定的冲击;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还有其他的业务会取代传统运营商的业务,为电信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典型的例子是互联网。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及应用发展迅速,用户持续增长,互联网流量急速攀升,游戏、流媒体等宽带业务获得巨大收益。2007年,中国宽带收入实现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其他与宽带相关业务的增长速率却远远超过电信运营商收入的增长速率,比如网游行业2007年的收入增长就高达60%。同时,2007年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的增长超过80%,这意味着业务和流量的增长,但这些业务和流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运营商收入的相应增长。

第二个例子是欧洲3G的发展,欧洲从推出3G业务到现在已经有七年时间,但真正取得效益也是在最近的两三年。因此,只有真正地打开产业价值链,才能取得长足进展。

但目前,中国电信业缺乏新业务的丰富和普及,技术升级并不能在一日之间促进收入增长。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对电信业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经验可借鉴

美国电信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电信业的发展经验可以对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美国电信行业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发展局面,行业增长非常缓慢。当时美国电信业步入危机时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用户量增速缓慢;传统业务发展放缓甚至下降;竞争激烈、资费下降;业界对新技术的期望值过高;过度投资、电信资源利用率低下;新业务未能吸引到规模客户,收入回报有限等。

目前,中国电信业的情况与美国当时的情况有些类似,但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中国具有较强的行业管控,不易出现过度竞争;运营商投资比较谨慎;新技术、新业务更加丰富,但部分业务的商业模式问题尚未解决。与此同时,中国GDP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电信业存在潜在的需求,完全可以避免重蹈美国电信业当年的覆辙。

目前,美国电信业重新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新的应用挽留了客户。在客户流失和提供低资费甚至免费服务的两难选择中,各大电信运营商选择了通过降低资费甚至于提供免费的VoIP业务来挽留客户的办法,希望以此来吸引客户使用其他服务。

第二,个性化的服务增加了收入。例如,Verizon公司推出了一种为其电视业务“FiOSTV”服务设计的互动性媒体导航系统,通过点击该导航系统,用户可以随时欣赏存储在个人电脑里的所有照片、音乐和视频。Verizon下一步还将效仿YouTube的一些做法,使电视用户能够创造自己的个性化视频通道。

第三,新的运营模式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运营商纷纷进入新的无线服务、网络服务、信息服务、付费电视和广告市场等新的增值服务领域,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

如今,美国电信业正在重新走向整合。这其中包括技术、行业监管政策,以及业务整合问题,而电信、IT和电视、媒体业的整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大势所趋。

整合产业链,创新共赢

运营商必须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对上下游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而且要采取包容的态度。

目前,中国电信业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

首先,宽带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宽带业务在电信行业所占的比重还不高,随着未来渗透率的提高和应用的增加,宽带业务将逐渐普及。

其次,3G业务前景广阔,3G业务将能够为运营商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在无线数据应用方面,3G牌照的发放与TD-SCDMA尽快进入大规模的商用,会带来非常大的应用空间。

再次,中国的信息服务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商务模式或者成熟的商业应用,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对于运营商来讲,应当在产业价值链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利用自身在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整合各方力量,使得整个行业能够突破目前增长的瓶颈。因为只有电信运营商才有能力在整个价值链上整合出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新的商业模式。

为了营造更有利的竞争态势,运营商必须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对上下游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而且要采取包容的态度。

在整合的过程中,要让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者都有利可图,都能在积极参与产业链的商业活动中壮大自己,这样才能使运营商本身也能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运营商可以在产业价值链中进行不同的价值定位,给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利用不同的产业合作模式,形成捆绑和交叉销售,使得产业链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中国电信市场仍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只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共同努力,电信产业就还会继续拉动中国GDP的增长,而不是拖GDP的后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产业链各方具备危机意识,在技术、业务和商务模式上奋力创新。

(本文根据李为冲近日发表的演讲整理而成)

第8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未来:移动互联网是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手机首次超越了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带动了手机动漫产业的发展,为传统动漫内容的推广和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2012年中国动漫产业产值已达到760亿元,动漫产业用户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预计2013年比2012年增长34%,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政策对动漫产业的支持,行业市场逐步成熟,在运营商的推动下,动漫的盈利模式也日渐清晰,用户付费意愿也不断增强、广告盈利模式及多版权运营等盈利模式日渐成熟。

据了解,全国动漫爱好人群约1.6亿,其中54.3%的人对手机动漫感兴趣,有58%的用户愿意每月支付超过5元的使用费。

业内预计,到2014年,中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将达30亿元。以中国电信爱动漫的运营情况来看,2013年发展用户数已近1.2亿,2013年新增收入已经突破1个亿。各项数据表明,移动互联网凭借多方优势已成为数字动漫发行的新媒体。

商业模式:

手机动漫成为创新助力

与会代表认为,新媒体为传统动漫发行注入了新的活动和商机,呈现出了势头喜人,但还存在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稳定,版权意识不强,产业链亟须整合等问题,中国新媒体动漫联盟的成立,顺应了产业的需求,相信能在促进产业整合、促进行业规范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于新媒体给动漫产业带来的影响,与会专家认为,在数字化媒体将成为主流媒体的情况下,新媒体动漫并不是单纯的传统纸质漫画电子化,而是需要全新的变革。“读图”和“碎片”是这个时代阅读行为的重要特征,动漫若要打开市场,需要顺应和利用这种阅读趋势,从题材选择、表现形式、创作方式、推广营销上都考虑阅读习惯。

第9篇:新媒体运营商业模式范文

爱立信GPON产品系列EDA1500是市场上速度最快的GPON交换机,可以满足运营商对高清晰IPTV、视频点播等多种新型业务的规模部署需求,而且该公司即将推出的8端口高密度GPON卡,最多可以支持单机柜超过一万四千用户。

全业务宽带前景明朗

宽带的迅猛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电信业的运营和商业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基于宽带网络技术的视音频内容娱乐、网络游戏、虚拟社区多媒体信息共享等信息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和便利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电信行业,传统的以单一话音为主的商业模式,或是以面向网页浏览、电子邮箱等简单互联网访问为主的带宽提供模式,正在迅速向以提供融合多媒体应用的全业务商业模式发展。

未来将是一个宽带无处不在的世界:用户需要能够在任意屏幕上(包括电脑、电视、手机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享受到各种融合的宽带多媒体服务。全业务宽带不仅可以满足终端消费者对于便利性的追求,更有助于运营商提升消费者忠诚度,吸引新用户,创造新的收入流。随着全业务融合时代的到来,应用将会前所未有的丰富。包括高清晰IPTV等在内的多种增值多媒体服务,将成为运营商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必将对运营商构建全业务宽带网络提出新的要求。

爱立信看好全业务宽带的巨大前景,通过一系列收购加强在固网宽带以及多媒体应用上的布局,为运营商定制固定移动融合的全业务宽带网络解决方案。自2005年开始,爱立信先后收购了Entrisphere,Marconi,Redback,TandbergTelevision等在各自领域拥有领先技术和产品的公司,构建从接入、城域、汇聚、核心到应用的端到端固定宽带网络解决方案。

构建全业务宽带的理想技术

作为全业务宽带网络的重要部分,宽带接入网络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xDSL技术逐步从ADSL\ADSL2\ADSL2+等向能够提供更高带宽的VDSL2升级,而这也要求VDSL2DSLAM更加地靠近用户侧。随着VDSL2局点呈数量级的增加,也就提出了高效汇聚大量DSLAM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双绞线技术在带宽提供、接入距离等多方面的天然缺陷,光纤正在迅速取代铜线成为理想的接入媒介。

国内主要固网运营商紧跟宽带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均提出了“DSLAM下移”和“光进铜退”的战略,为满足全业务宽带要求的网络发展指明了方向。GPON光纤接入技术正是为运营商提供电信级全业务宽带接入网络解决方案应运而生的。

GPON技术是基于ITU-TG.984.x标准的最新一代宽带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具有高带宽、高效率、多业务统一支持、良好的互通性和可管理性等众多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主流运营商视为构建全业务宽带网络的理想技术。

GPON明确了需要支持的业务类型,包括数据业务(Ethernet业务,包括IP业务和MPEG视频流)、PSTN业务(POTS、ISDN业务)、专用线(T1、E1、DS3、E3和ATM业务)和视频业务(数字视频)等,并提供全面的QoS保证不同业务的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求。如GPON可以将TDM业务直接映射到GEM帧中,使用标准的8kHz(125μs),确保高质量的TDM支持。

GPON定义了完整的OMCI(ONT管理控制接口)。通过OMCI,运营商可以实现对ONT的远程管理,提高业务开通和故障排除的效率,并大大降低运维的成本。

GPON中清晰定义了AES(先进加密算法),支持128bit严格的加密机制,提供更加严格的安全和保护机制,确保运营商网络和业务的安全可靠运行。

简言之,GPON是为了满足运营商在统一网络上支持多业务融合的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它能够提供电信级的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互通性以及可管理性等诸多运营商级特性,为全业务宽带网络的构建以及多媒体增值应用的部署提供最佳平台。

美国AT&T早已经宣布对新建小区全部采用GPON光纤到户的接入方式,并选择爱立信作为合作伙伴提供领先的GPON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GPON光纤接入,AT&T推出了品牌为“U-verse”的高清晰IPTV业务,可以在原有固定语音、移动语音、宽带上网业务的基础上,提供新型的高附加值应用,支持多种业务的捆绑销售、多种资费套餐的用户定制,为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带来领先的收入来源。日前,AT&T更是宣布增加其在“U-verse”建设上的投资,从45亿美金到50亿美金,并计划到2008年底可以为1800万家庭提供“U-verse”服务。

成熟方案实现价值最大化

作为全业务宽带的引领者,爱立信始终致力于推动宽带技术的持续进步、业务的不断丰富完善以及产业的广泛成熟应用。同时,爱立信通过对于宽带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以及业内技术领先公司的有效并购整合,已经并正在继续不断完善宽带解决方案与服务能力,为运营商及宽带接入产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继收购业界GPON技术领导者Entrisphere之后,GPON已经成为爱立信全业务宽带网络解决方案的重要成员。2007年6月,爱立信宣布进一步升级高性能GPON产品系列EDA1500。经过升级后,进一步增加其产品系列的功能和丰富ONT/ONU的选择。

爱立信BLM1500OLT现在拥有市场上速度最快的GPON交换机,交换容量达到320Gbps,每业务槽位背板总线带宽达到20Gbps,可以满足运营商对高清晰IPTV、视频点播等多种新型业务的规模部署需求。另外,利用包含2个10G以太网接口和8个1G以太网接口的G28板卡,能够在网络中提供最高的上行带宽。即将推出的8端口高密度GPON卡,最多可以支持单机柜超过一万四千用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