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劳动实践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实践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实践要求

第1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关键词:TPP谈判;劳动标准;自由贸易协定;ILO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9-0107-12

导言

当前为人们所熟知的TPP谈判源于新西兰、新加坡、智利以及文莱于2005年缔结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Agreement,TPSEP),该协定也被称为“P4协定”。根据“P4协定”的“加入条款”,迄今为止宣布加入TPP谈判的国家已经达到13个。本文仅针对目前的11个正式谈判方展开讨论。

“P4协定”本身已经包含了一份劳动合作备忘录。在TPP谈判中。劳动标准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重要原因是,作为TPP谈判的主导力量,美国在1994年以来缔结生效的13个自由贸易协定(包括双边和诸边贸易协定,统称RTA)都纳入了劳动标准规则:并且,奥巴马政府有意将TPP打造为体现21世纪应有的高水平的贸易协定,而高水平的劳动标准被认为是其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在此情况下,劳动标准问题从TPP谈判正式启动时起就被列入谈判议程。

由于劳动标准议题的高度争议性,TPP谈判在这方面的进展一直比较缓慢。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网站公开的谈判内容,前8轮谈判基本停留在相互的交流与对话。第9轮谈判接近尾声之时,美国率先提出了劳动标准的建议谈判文本,其要求据悉甚至高于美国根据2007年新贸易政策与秘鲁、哥伦比亚、巴拿马和韩国等国谈判或重新谈判签订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第11轮谈判时,谈判各方对于美国提交的文本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谈判方本计划在第15轮谈判时完成大部分谈判,但在该轮谈判结束后分歧仍然非常大。加拿大在第17轮谈判时也正式提出劳动标准的建议文本,在强制实施机制方面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异。直至2013年5月23日完成的第17轮谈判,多数谈判方并不接受美国的建议,突出的分歧有:(1)越南整体上难以接受美国提供的高标准文本;(2)马来西亚、文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反对美国建议文本中规定的强制执行机制;(3)新西兰坚持“P4协定”中的劳动合作备忘录的模式,认为不应该如美国建议那样为缔约方创设完全强制执行的义务;(4)加拿大反对美国建议文本的贸易制裁(即中止减让)的强制实施方式,认为应该沿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项下的劳动合作模式,仅对被申诉方科处金钱制裁(即执行货币评估)。

尽管目前中国还没有参加TPP谈判,但是,鉴于TPP谈判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经济一体化的重大影响,加上中国在劳动标准与贸易协定挂钩方面的有限经验(郑丽珍,2013),关注TPP劳动标准的谈判非常必要。以下将通过剖析相关谈判方将劳动标准纳入RTA的实践与立场,分析谈判各方的政治意愿以及谈判的起点(第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探讨劳动标准纳入TPP的可能内容(第二部分),最后归纳某些结论(第三部分)。

一、TPP谈判方现行区域贸易协定实践中的劳动标准问题

(一)TPP谈判各方的具体实践与立场

在劳动标准纳入RTA方面,现行11个TPP谈判方的实践和立场不尽相同。除越南外,其他10个谈判方均签订了包含劳动标准的RTA,这些国家的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首先,从时间方面看,谈判方中最早将劳动标准纳入RTA的是美国和加拿大(NAFTA,1994年生效)。其他在RTA中相继纳入劳动标准的TPP谈判方分别为新加坡和智利(与美国之间的RTA,2004年生效)、澳大利亚(与美国之间的RTA,2005年生效)、新西兰(与泰国之间的RTA,2005年生效)、文莱(与新西兰、智利和新加坡之间的RTA,2006年生效)、秘鲁(与美国之间的RTA,2009年生效),以及马来西亚(与新西兰之间的RTA,2010年生效)。

其次,从缔约相对方的数量方面看,即按相关TPP谈判方以前缔结含有劳动标准的RTA所涉及的贸易伙伴的数量,依次是美国(19个,参见表1)、加拿大(8个。参见表2)、新西兰(7个,参见表3)、智利(6个)、新加坡(4个)、文莱(3个)、墨西哥(2个)、秘鲁(2个)、澳大利亚(1个)、马来西亚(1个)。

再次,从谈判意愿方面看,对于劳动标准纳入RTA,美国、加拿大以及新西兰的态度比较主动。1994年以来,美国签订的所有RTA都纳入了劳动标准。除了与以色列之间的RTA(1997年生效)以及与欧盟之间的RTA(2009年生效)没有附加劳动标准外,加拿大1994年以来缔结生效的其他7个RTA都包含了劳动合作协定,此外。2011年完成谈判尚未签订的与洪都拉斯之间的RTA草案也包含劳动合作协定。新西兰1994年之后签订并生效的7个RTA中,除了2001年生效的与新加坡之间的RTA以及2010年生效的与东盟和澳大利亚之间的RTA外,其它5个生效的RTA都纳入了劳动标准,新西兰通过2006年生效的“P4协定”中的劳动合作备忘录将新加坡纳入到其劳动合作伙伴中。

从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纳入劳动标准的RTA实践来看,除少数例外(如美国与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之间的RTA),相对缔约方都是发展中国家。事实上,这三个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倾销的担忧在乌拉圭回合谈判就已凸显,当时他们积极推动劳动标准进入多边贸易体制,可以认为,历经关贸总协定(GATT)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新加坡部长级会议(1996)、多哈部长级会议(2001),以及坎昆部长级会议(2003),劳动标准最终未能进入WTO协定(郑丽珍,2013),是导致这三个国家尝试转向通过RTA纳入劳动标准的重要原因。

迄今为止,越南没有单独对外缔结RTA,但在东盟框架下与6个国家(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印度)签订了RTA,这些RTA都未涉及劳动标准问题。由于美国对越南国内劳动保护状况的担忧,越南在前三轮TPP谈判中仅被允许作为观察员参与。针对其他谈判方提出的劳动问题,越南一方面积极进行国内劳动法的改革,另一方面努力争取其他谈判方对其国内劳动法改革与实践的了解与认同,此外还积极争取国际劳动组织(ILO)的技术援助。越南改善劳动标准的努力得到美国的肯定。

(二)TPP谈判方接受劳动标准的基础

基于谈判方既有的RTA实践,可以对于TPP谈判中的劳动标准问题作出如下两方面分析:

第一,合作意愿方面。谈判方所争议的并非劳动标准要不要纳入TPP的问题,而是多高的劳动标准才能为各方共同接受,可以认为谈判各方在劳动标准议题方面存在合作的政治意愿。

第二,谈判起点方面。美国与六个TPP谈判方(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签订了包含劳动标准的RTA,加拿大与三个谈判方(墨西哥、智利、秘鲁)签订了包含劳动标准的RTA,而与新西兰签订包含劳动标准的RTA的谈判方也有四个(智利、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基于目前主动将劳动标准纳入RTA仍属于少数发达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实践(郑丽珍,2013),加上部分TPP谈判方已经与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签订包含劳动标准的RTA,可以预测这三个国家必将角逐TPP中的劳动标准谈判的主导权。

那么,谈判到底会以哪个国家的实践为起点呢?TPP谈判既然是对“P4协定”的扩大,客观上很难不考虑“P4协定”业已包含的劳动合作备忘录。但是,美国和加拿大较强硬的要求似乎已经定型(郑丽珍,2013),尤其是,“六国工会组织”一再要求谈判方接受他们制定的更严格的劳动标准范本。在这种情况下,让美国和加拿大退让到新西兰的模式,似乎不可能。反过来,就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国内较高的劳动保护水平而言,即便实施美国的建议文本也不会有太大困难,因此,在是否接受美国的建议文本方面弹性较大,但问题是,新西兰、澳大利亚看重TPP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借助TPP打开东亚地区未与其签订RTA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Shiro Armstrong,2011)。如果越南、文莱、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由于无法接受美国和加拿大严格的劳动标准主张而最终选择退出谈判,将损害这两个发达国家对TPP谈判整体质量的期待。故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会轻易赞同美国和加拿大主张的标准。由此可见,“P4协定”中的劳动合作备忘录可能构成谈判起点的部分内容,谈判将是这三个国家的既有实践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妥协,并在此基础上达成能够为其他谈判方所接受的方案。

二、TPP谈判中的劳动标准之内容

(一)TPP谈判方的代表性实践

如前所述,TPP谈判中的劳动标准内容的竞争将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的RTA实践。以下选取美国-秘鲁RTA中的劳动标准条款、加拿大-秘鲁RTA中的劳动合作协定,以及“P4协定”中的劳动合作备忘录分别作为这三个国家的代表性RTA中的劳动标准条款或劳动合作协定,从劳动标准范围、保护水平、国内实施义务等八方面加以比较(参见表4)。

(二)TPP劳动标准规则的可能内容

基于表4,对于未来TPP协定中的劳动标准规则的可能内容,可以做出如下初步判断:

其一,可予实施的劳动标准的范围。这三大具有代表性RTA中的劳动标准条款或劳动合作协定都未规定遵守ILO管辖下的八个核心劳动公约的义务,只是重申遵守1998年ILO《关于劳动者权利和原则的宣言》(以下简称“1998年ILO宣言”)的义务。然而,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与秘鲁签订的RTA中的劳动标准条款及劳动合作协定要求强制实施的国内劳动法的范围不仅涵盖ILO确立的四方面核心劳动标准,还包括体面工作条件。尽管美国、加拿大也未批准ILO管辖下的所有核心劳动公约,但是发达国家未批准ILO管辖下的核心劳动公约的原因与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同。前者往往不是因为国内无法提供保护,而是自认为国内的保护水平已经超过公约的要求而缺乏批准热情,或者因为国内批准程序特殊复杂难以在短期内取得一致意见(Bureau for Workers’Activities of ILO,1997;C.E.Landu,1987);而后者往往是因为国内完全缺乏相关保护。尤其是某些劳动标准,如结社权和组织权,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度,例如越南禁止组建独立工会,并严格限制罢工权,若要求越南国内劳动法规定并实施这些标准难度极大。

故此,国内予以强制实施的劳动标准的范围将是一个高度争议的问题,也极可能是某些发展中国家谈判方坚持不让的问题。在这方面,“P4协定”中的劳动合作备忘录在重申缔约方对1998年ILO宣言的义务之基础上将重点放在要求缔约国承担与国际承诺的义务相一致的国内实施义务,不仅比较务实,也基本能够满足2007年贸易政策要求的第一方面的劳动标准的内容,值得谈判方考虑。

第2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大纲;分类化

中图分类号:G4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18-0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基于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实践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重要位置。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受制于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本质上以培养为宗旨的教学活动[1]。它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从而使其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而开展的一系列由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角度讲,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外延很广泛,它既包括理解、探索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术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践,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地讲,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2]。

理论上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然而高校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长期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各学科专业根据分科方式,依照课程结构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认识、掌握有关概念和理论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如此则高校教育几乎仅承担了理论教学的任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它是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能促进学生巩固和深化科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可以断言,实践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永不能替代的。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使之取得最佳整体效益,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高等学校劳动与保障专业已经逐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的发展仍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系统规划与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般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实践教学活动在具体进行及管理中均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与规划。尤其是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往往没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显现出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即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表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上即重复交叉混乱,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实践教学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得不偿失。

2.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趋于单一化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包括三个层次:公共课、学科共同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共同课又分为学科基础课与学科选修课;专业课则细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及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3]。不同层次的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开设,其具体的课程结构和要求亦不同。但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多抱着便宜行事的态度采取简单重复的考核方式,这种针对不同课程、年级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

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滞后,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不到位。一般来讲,教学部门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因此,至今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偶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长效、稳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仍会使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4]。

4.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多数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的,属于半路出家;而专业师资建设投入方面还未有深厚积淀,这使得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另外,该专业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亦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可以说,不仅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较低,即便是专业理论功底亦较弱,这极大地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发展[5]。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类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是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之一。实践教学的“分类化”管理思想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身实践基础上总结得出的,就是首先从课程入手,针对课程的特点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各个类别实践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说,对实践教学的课程进行科学分类,是“分类化”实践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

1.实践教学课程的“分类化”

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就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进行科学分类,首先要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主要依据课程的性质、内容、适合实践教学的程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

(1)基本实验课程。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专业技能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激发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实验课程。这类课程需要综合性的实训环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

2.“分类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的设计

教学大纲既是对课程的有效规范,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就是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

(1)基本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力图使学生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教学形式:案例教学为主,讲练结合,附有讨论和作业;教学手段:板书为主;学时安排:占课程教学课时的30%。

(2)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激发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国际劳务合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保障学;教学形式:教师组织指导,以练为主,课堂情景模拟;到实训、实践基地观摩、实践;学生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校内校外的实训、实践基地;学时安排:占该程教学课时的50%。

(3)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锻炼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教学内容:学年实习、专业实习、假期社会调查;教学形式:在实际的或模拟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附有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的写作;教学手段:综合性的实训环境;学时安排:占课程教学课时的80%。

总之,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是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实践教学深层次发展的开始。综合考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特点、教学规律,从而分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实践教学大纲,这有可能成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质的飞跃。分类化的实践教学大纲是基于课程内容与培养能力侧重点之不同而分类别独立制订,是实践教学的组织、内容及方法上的改革。它能充分反映专业发展的特色,并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述厚,李百齐,刘东渤.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58.

[2]孙静,吴宝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106.

[3]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93.

第3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一、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发展

劳动实践场所是教学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最佳结合体。如何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1.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实践内容

在实践课中,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课程内容。针对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课程主要是以认识和理解为主,带领学生到实验场所参观实验场地,认识各种动植物,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期及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护理和喂养,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场地和动植物生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再运用和再实践,经过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由初浅的认识上升到深入的理解,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导学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动物喂养和护理的方法,从而达到实践课的目的。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劳动实践教学是以实践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看似简单的问题中挖掘出蕴含的深刻道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二、利用劳动实践基地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

劳动实践课程要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将实践内容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课程切入点。把各个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和数学的应用融入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活动中,不但能提高课本教学应用力,同时也在劳动中收获了知识。例如,在玉米基地劳作时,教师指导学生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是语文课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延伸。将劳动与课本相结合,不仅开拓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利用劳动实践基地拓展科学知识

教师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农作物和蔬菜,在此期间,指导教师不只是分配工作,而是将与作物有关的科学知识穿插其中,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这种形象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教授,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科学知识,对拓展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亲近自然、体验劳动、体验丰收也是学生对课本上的科学知识的再学习和再利用,能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四、利用劳动实践基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看到的记忆不深,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亲身体验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我校劳动实践教育教师和学生到试验田和养殖场参观,听技术人员讲解养殖栽培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比如,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多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对科学的探讨,教师帮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就是从观察自家的植物中引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才会有他伟大的环球航行,最终有了生物进化论的伟大成就,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些引导、教育和启发,很多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对将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五、劳动实践基地是创造财富的源泉

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动植物都需要精心的护理和照顾,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了完善自我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其他的实践活动无法比拟的。

劳动实践教育是在劳动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不仅积累了知识,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平等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此外,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将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第4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劳动法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均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劳动法律制度,还要学会用劳动关系的理论方法来分析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而人力资源专业的劳动法的教学要求则更高。在实践中,劳动法与管理相结合,劳动法是管理者处理与劳动者关系的重要管理方法和手段。因此,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要求,不仅注重于对相关劳动法律知识的运用,还有相关管理方式的运用。尤其近年来影响较为广泛的一些劳动纠纷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深圳华为“辞职门”事件、富士康职工“跳楼门”事件等等,单纯的采用劳动法律知识无法解决这些劳动纠纷,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将法律与管理相结合,系统的解决这些企业问题。因此,在劳动法的具体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不仅为了使学生理解相关法律知识,更注重对于学生解决相关劳动纠纷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多为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对于劳动法所涉及的许多内容,例如劳动关系、工资待遇、劳动保护、工伤保险等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实践,进入企业管理的情境内,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有的劳动法教学多忽视了这一实践要求,仅注重对于学生相关法律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却未将劳动法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应用于企业实践内。因此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仍和“讲授式”教学类似,以教师为主导,仅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完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的选择过于简单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重心之一,选择合适的案例影响着整个教学的效果。选择什么样的案例,在什么范围内选定案例,这取决于对“案例”的认识与界定。由于多数的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而教师采用案例仅为了讲授知识点,因此仅采用一些存在着权益纠纷的实例。有时为了更好的讲述知识点,而采用一些编辑过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容易脱离真实的劳动纠纷,仅仅帮助学生牢记理论知识,却无法引导学生通过法律条文分析案例,从而深刻地理解立法者的立法思想和法律规定。在实践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纠纷,最终诉至仲裁或法院的,大部分并不只因一件事情引起,单纯的只针对两者的诉请,往往不能较好的解决双方的纠纷。因此,所选择的案例如果过于单一,完全不能反映现有劳动纠纷的复杂性。有效的选择劳动生活实践中一些已然发生的真实事例,虽然其无法直接用书上的知识点予以解析,但是也应该被援引到教学上来加以分析、研讨,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例如在校大学生岗位实习期间的劳动纠纷、“买断工龄”人员的劳动纠纷等,这些案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三、案例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

第5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完成十七大部署的各项战略任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月17日,市委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预热升温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魏福刚同志作了重要讲话。3月2日,市委召开了全市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对全市学习实践活动作了总体部署,市委书记许宁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他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强调了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对开展好这次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强化劳动保障行政职能、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劳动保障工作承担着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权益等多项职能,这些职能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相联系,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基础的要求相适应。劳动保障系统的干部职工大都处在与群众接触的最前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样,这也使我们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重大契机,力求解决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创新意识不足、发展意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要把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转化为推动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和谐氛围。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推动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向前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劳动保障各项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市劳动保障干部队伍中,有的党员干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与科学发展观要求还存在不符合、不适应的地方,思想不够解放、工作思路不够清晰,改革创新不够有力,有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比较淡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不足,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无法满足新时期、新形势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新期待,无法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光荣使命。因此,我们要通过这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着眼于思想有新的解放、改革有新的突破、工作有新的成效,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推动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再创新的业绩。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推进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实现新跨越的需要。近年来,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在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市委、市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肯定。特别是今年初,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定了以“强培训、稳就业、重保障、促和谐,加大保险扩面、基金征缴和争取资金力度,完善机制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内容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劳动保障十项重点工程,确立了推进五项创新,实现五“强化五突破”的工作目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离市委、市政府“保增长、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的总要求还有差距,存在着如:就业形势紧张、社会保险覆盖面还比较窄,各项社会保险之间相互衔接、跨区域转移不畅通等问题,一些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突出问题急需从政策、制度上创新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查找、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刚性政策弹性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我市劳动保障工作新的跨越。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继续解放思想、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全面推进了劳动保障工作。同时也应看到,面对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形势新任务,与科学发展观要求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与党的执政能力要求还需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手段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还需不断加强,一些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和作风纪律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全局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破解难题的能力。我们要抓住学习实践活动的契机,在解放思想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以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向市委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明确任务,认真实施活动方案

市委印发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许宁书记的讲话以及我局制定的实施方案,是这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我们要吃透精神,把握总体工作要求和工作重点,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准确把握活动的主题和总体要求

按照市委提出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和“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方针,我局确定以“深入实际、破解难题,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活动主题,以“强化培训、稳定就业、注重保障、促进和谐”为活动总目标。并要求把活动落脚点重点放在落实“四项活动”和“七项制度”上,充分体现劳动保障特色,体现活动效果,努力达到树立新理念、彰显新优势、建立新机制、塑造新形象、实现新跨越的“五个新”的目标。活动中局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把握目标要求,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边学边查边改和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局确定的主题和总目标,紧密联系实际,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实实在在开展。

(二)准确把握活动的主要步骤和环节

按照市委的要求,我局学习实践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3个阶段,需要抓好10个环节。

第一阶段要抓好学习调研。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抓好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和开展大讨论三个环节。一是要抓好学习培训。着重抓好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各支部的学习,切实做到“三严三保”,完成“六个一”规定动作。在这里我再强调一次,理论学习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和重点,各单位领导必须认真抓实,各党总支、支部必须认真组织,全体党员必须高度重视,决不能在这个环节上走过场,必须保证“三严一保”。在学习中要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要把理论学习与科学发展观学习结合起来;与“讲党性、讲大局、讲奉献”学习结合起来;与“作风建设年”干部思想作风教育结合起来;与劳动保障业务学习结合起来。二是要抓好调查研究。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搞调研、解难题、促发展”活动,针对当前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企业、社区、乡村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特别是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影响,如何稳定就业局势;如何解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启动前破产、改制企业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实现真正的全民医保;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仲裁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问题进行重点调研。每位处、科级干部都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围绕局里确定的专题或本科室确定的专题开展调研,写出一批有份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或建议对策。三是要抓好深化解放思想大讨论。一方面要围绕市委提出的“*能不能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开展大讨论,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局的的实际,探讨如何实现劳动保障工作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将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整理成专项报告,为转入下一阶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要深刻剖析问题,理清发展思路。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抓好聚焦提炼问题工作。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办法。二是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局领导班子成员要在“谈心、交心、静心”的基础上,主动查找问题,深刻分析主观原因,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三是要下功夫撰写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这是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任务。要通过回顾我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认真查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剖析主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符合劳动保障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思路、主要工作目标和举措,同时谋划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各科室也要针对自身负责的工作写出分析检查材料。四是细心抓好群众评议工作。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机关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代表、上下对口部门、业务联系单位代表等开展评议,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并将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

第三阶段要搞好整改落实,干实事、见实效。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措施要体现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二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把职能范围内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对解决条件比较成熟的问题,要制定集中攻坚计划,集中解决,努力取得一批重要的实践成果。对通过努力有可能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限期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要明确责任,分步解决。三是完善体制机制。要认真清理现有规章制度,按规定该废止的马上废止,该完善的抓紧完善,该坚持的认真坚持。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

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前要采取召开测评会、无记名投票等方式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让大家来评判我们这次活动是不是能过关。最后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学习实践活动的得失和成效,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局总结报告经党组讨论通过后,要及时召开总结大会,向党员、群众通报。

总之,以上步骤的每个阶段,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完整统一,我们必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做好、做到位,既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也不能偏离重点,避重就轻。

三、精心组织,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时间较长、环节详细、要求很高,能否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在于我局党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必须严格按照市委领导的要求,完成“规定的动作”,同时要有创新,创造性的完成“自选动作”,必须总体谋划,分段进行,稳步推进,一次达标。

(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一是成立机构。经研究,局党组成立局活动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各位处级领导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李兆宪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有纪检监察室主任、党委办、二级局党总支副书记以及局机关、就业局、社保局办公室主任等人员。我局“活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已经成立,并从就业和社保局各抽调一名同志,希望你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周密布暑,严格把关,认认真真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局领导小组成员既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督查督办者,要结合各自分工尽职尽责,做好检查指导工作。二是领导示范,以点带面。局党组成员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当好表率,带头学习、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各科长、事业单位负责人要抓好总体部署,整体推进,并亲自过问,亲自督促,抓紧每个环节具体措施的落实。三是虚心接受市委指导检查组的指导。市委派出的指导检查组代表市委来我局指导检查工作,每位成员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站位高,思路广,所以我们一定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指导,也希望他们把其他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传授给我们,促进我局活动更好地开展。

(二)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活动形式、具体方法上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丰富活动内容,坚持做到:载体要新,有新形式,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内容要实,结合实际,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准走过场;特色要鲜,确定的主题要鲜明,学习实践活动体现我局特色;效果要好,通过活动,思想认识有新提高、解决难题有新办法、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一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采取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征求群众对我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领导干部要虚心听取意见,深入剖析,积极整改。二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要接受群众监督,特别是在解决问题阶段,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让群众关心、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使整改工作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三是努力让群众满意。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如何,要让群众来评价。通过群众评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形成群众参与积极、监督有力、评价客观的良好局面,切实达到服务群众和让群众满意的要求。

(四)要统筹兼顾,妥善安排。学习实践活动既要与日前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又要与做好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紧密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妥善安排。现在正是第一季度,一年之际在于春,各科室各部门都在部署和落实全年工作计划,应该说工作任务比较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妥善安排时间和精力,防止顾此失彼。要合理调整工学矛盾,处理好学习实践活动与“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关系,处理好参与活动与开展业务工作的关系,要通过活动促工作,以工作的成效检验活动的效果。活动期间,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活动人员、时间、内容、效果的四落实和全年业务目标的圆满完成。

第6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分类化”管理模式 课程体系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随着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仍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管理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近年来,高校在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上普遍加大了力度,教学条件逐渐改善。

然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全局性、可持续的建设思路和发展规划。在教学管理方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任课教师各自为战,为了应付差事,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多次重复采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2.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规范管理。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师授课的纲领性文件。近几年多数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上,没有体现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导致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内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较为薄弱。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在开展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通常与理论课教学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使得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

1.实践教学管理管理改革的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管理目标在于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备劳动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能从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

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实践教学管理客体的分类化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的客体是实践教学所涉及的人与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本身。在教学实践中,管理的关键内容是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评价。课程是连接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的纽带,又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分类化”实践教学管理,就是首先从课程入手,针对课程的特点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为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各个类别实践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三、“分类化”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

1.“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要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划分为三大类别:一是基本实验课程。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二是专业技能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三是综合性实验课程。这类课程需要综合性的实训环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

2.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既是对课程的有效规范,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首先就是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定教学大纲要注意各课程实验内容的优化组合,避免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或脱节。其次,教学大纲一旦确定,就要严格根据大纲规定检查教师的实践教学情况。注重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严格遵守实践教学大纲要求。

3.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分类化”学生成绩考核、“分类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组成。

构建“分类化”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类别制定不同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的考核可分为统一考核和独立考核。统一考核是指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即将实践教学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学科总分。独立考核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记入若干学分,没有相应学分,大学生不得毕业。

“分类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是指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课程类别制定不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成绩考核相对应,可分为统一评价和独立评价。统一评价是指将教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综合起来加以统一考核,即将实践教学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教师总的质量评价。独立评价是指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独立的质量评价过程对教师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第7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法学知识的传授到“够用”和“实用”的基础上,倾向于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灌输和法律技能的应用。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提倡让学生多说、多做,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内实践项目设计

1、模拟求职与招聘活动模拟求职与招聘主要适用于项目一: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期工作。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模拟整个求职与招聘过程,熟悉劳动关系建立的前置程序,同时熟悉求职与招聘过程中的法律规定,以防在缔约过程中产生不应有的法律风险。教学设计:实训老师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一组同学扮演人力资源部门,另一组同学扮演求职的劳动者。每组选派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任组长,负责本组人员角色分配并负责设计策划求职招聘全过程。活动开始之前,由组长提交本组人员分配名单和活动运行方案。人力资源部门这一组在老师指导下要制定招聘计划、拟定招聘广告、设计面试问题,进行人员筛选、办理录用手续等,扮演劳动者的同学提交个人求职简历。人力资源部门和劳动者必须现场展示求职和招聘全过程。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提出要求和建议。

2、草拟劳动合同文本草拟劳动合同文本主要适用于项目二:劳动合同的签订。教学目的:通过模拟签订劳动合同,使学生熟知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包括哪些内容,从而知道如何草拟及签订劳动合同,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合同中每一个条款对自身利益的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毕业后在求职签约时学会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教学设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17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有九项必备条款和若干约定条款组成。本项目训练内容是:要求每一位同学提前准备好一份劳动合同的格式文本,老师在对每一项条款进行讲解时,要求学生假设情境,假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和劳动合同条款内容,草拟劳动合同每一条条款,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合法的劳动合同文本,并提交老师进行批改。

3、模拟签约对抗赛模拟签约对抗赛也主要适用于项目二:劳动合同的签订。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设计:指导老师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两组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两组为劳动者。一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与一组劳动者搭配成一个签约小组,形成甲乙两个签约小组。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劳动合同文本,然后人力资源部门与劳动者就劳动合同具体条款进行谈判确定,最终签订劳动合同。甲组展示本组签订的劳动合同,由乙组同学进行挑刺,乙组展示本组签订的劳动合同,由甲组学生进行挑刺,形成对抗赛,看哪一组的劳动合同签订的最好。最后由老师进行活动点评。

4、小组案例讨论小组案例讨论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指导老师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精心挑选劳动合同法经典案例,启发每个小组对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小组选派学生代表将本组的讨论意见公布,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教师挑选的案例应该是难易适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挑选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案例包括: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本田员工集体停工事件、富士康N连跳事件、华为奋斗者协议事件、安徽反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讨论,同学们对罢工的合法性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工会的职能作用问题、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问题、加班加点问题、员工辞职是否应支付企业违约金问题、平等就业权问题,劳动者的休息休假等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

5、模拟劳动仲裁庭模拟劳动仲裁庭适用于学生对七个项目的技能都有一定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教学目的:模拟劳动仲裁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法律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提前面对劳动法律实际问题的挑战和考验,熟悉和掌握仲裁庭仲裁程序和仲裁规则,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巧和综合法律职业能力。学生在模拟劳动仲裁庭活动中,通过讨论案情、制作劳动法律文书、主持仲裁、在仲裁庭上陈述、举证、质证、辩论、合议、宣判等互动过程,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得到了切实提高,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为其成为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设计:指导教师选用真实的劳动合同案例,让学生充当各个仲裁法律关系的主体,扮演首席仲裁员、仲裁员、当事人、证人、律师等,从形式到内容应尽可能模仿真实仲裁庭开庭情境,按照实体法和诉讼法(或其他程序法)的规定,进行模拟案件从受理到审理终结的整个过程,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如何进行仲裁活动。角色分配以及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没有分配到角色的同学进行开庭观摩。模拟劳动仲裁庭具体的开庭程序如下:(1)由书记员查明双方当事人、人及有关人员是否到庭,宣布仲裁庭纪律;(2)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宣布仲裁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享有的仲裁权利和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并宣布案由;(3)听取申诉人员及其人的申诉和被诉人及其人的答辩;(4)仲裁员当庭调查,质证;(5)根据当事人的意见,当庭进行调解;(6)当庭达成调解协议的,应由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仲裁委员会应当根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若不宜进行调解或调解达不成协议时,应及时休庭并作出裁决,裁决结果记录在案,由仲裁员署名;(7)首席仲裁员宣布闭庭;(8)仲裁庭闭庭后,书记员应将仲裁庭庭审记录交双方当事人和其他仲裁活动参加人校阅、签名;(9)仲裁庭庭审记录应由仲裁员、书记员签名。最后,各模拟角色提交相关法律文书,观摩同学提交模拟劳动仲裁庭观后感。

6、辩论赛同学们在学习劳动合同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劳动合同法对比劳动法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那么,是不是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越大对劳动者就越有利呢?还是说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越大对劳动者不是越有利。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都很大,笔者也组织了学生进行了相关论题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正反双方以及旁听的同学会对类似的两难问题有更深刻的感悟,会发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辩论赛适用于学生对七个项目的技能都有一定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训。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互相配合的能力以及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实训指导老师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组,每组选出四名辩手,分别担任各组的主辩、二辩、三辩、结辩,另选出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两名同学做计时员。然后指导老师根据课程的进度精心选择辩论赛的题目交由学生课后准备,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论赛规则的指导。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辩论赛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组织两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资料的收集,课后的彩排,遇到问题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解决。最后在实训课上正式展开辩论比赛,赛后老师进行点评,并选出胜方和最佳辩手进行奖励,除辩手之外的每一位同学赛后提交一份辩论赛观后感。

7、邀请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讲座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熟悉劳动合同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学生了解理论与实际运作不完全吻合,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书本知识的不足,以及实际运用的复杂性。教学设计: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进度邀请实践部门包括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公司等有关工作人员来校做讲座。我校邀请校外专家做的讲座包括:《工资改革专题讲座》、《调解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作用》、《劳动争议范围》、《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的区别》等。

(二)课外实践项目设计

1、法律咨询实践法律咨询是指提供法律知识问题的解答。由于法律的专业性与复杂性,非专业人士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需要求助于律师一类的法律专业人士。我们的学生虽然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律师或法官,但在学习了若干法律课程后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一些专业的解答。法律咨询实践的时间宜安排在学期末,劳动合同法课程即将结束之时。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劳动纠纷的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的空旷地带打出“义务劳动合同法法律咨询”的横幅,摆好桌椅,做好被咨询的准备。因为咨询的地点安排在校园里,前来咨询的都是其他院系的同学,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什么是劳动合同?哪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事业单位招用人员是否均应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劳动合同有哪几种类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就是“铁饭碗”吗?劳动合同必须具备哪些内容?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医疗期如何计算?什么是竞业限制?……虽然只是校园法律咨询,但是现场收集到的劳动合同法律问题数不胜数,老师要求学生尽量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答,实在解答不出就记下来并找其他同学或者指导老师帮忙。在校园法律咨询活动中,学生面对真正的实践考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检验和提高。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适用于任何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学目的:让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尤其是对社会实际的了解。该项实训活动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知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社会调查可以弥补教材滞后性的不足。教学设计: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定调查方向,如在讲解到非典型劳动关系时或工资制度时要求学生对“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及户籍所在地的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情况”进行调查或要求学生对“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及户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查。学生的调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访问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要求学生保留访问对象的相关信息,以杜绝数据作假。调查问卷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的发放可以通过填写纸质问卷或通过QQ、微信、公开网站发放等方式进行。每个学习小组最后要形成不少于2500字的调查报告,报告应当涵括对调查数据的说明和分析。社会调查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汇报调查报告,汇报时制作PPT,汇报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指导老师则进行最后的点评。

二、结语

第8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 实践教学 教学基地

基金项目:2011年内蒙古财经学院校级教育教学项目

一、财经类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背景

1999年,教育部在学科目录中增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至今已有13 年。各高校在设置此专业时各具特点,有的设在则经类院系;有的设在管理类院系;有的设在社会学系。我国大部分财经类高校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如何培养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市场需求向现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1.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可持续发展规划。目前,财经类高校一般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作支撑,较主观、随意。

2.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落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混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概念,教学内容的选取过多依附于某门理论课或现有教材,缺乏实际岗位所需要的实用性、先进性内容;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上多次重复采用,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手段保守落后等。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的介绍。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都是具体某省市的社会保障管理条例、细则,或者根本不讲授,只是讲授理论部分。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虽有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落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较晚,而且迄今博士点较少,专业人才的培养滞后,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财经类高校教师往往强调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知识传授空洞化;一些教师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急需的课程,师资更是严重缺乏,如社会保险精算等。

(三)实践教学实验室和践教学基地的缺乏

1.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很多高校误以为社会保障不需要实验室,在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上吝于花钱。

2.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少,接收能力有限;关系不稳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单一,选择范围狭窄,内容重复。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三、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

(一)财经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财经类院校应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同劳动经济专业的历史渊源,进行学科体系建设,重点应强化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合。借助于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优势,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理论与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专业优势明显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的建设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实施方案》,从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时间安排、实践教学经费支出、实践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实践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各个具体的实践大纲或实践要求,由社会保障专业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教师、教务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论证;加强过程管理,实施中期检查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及学生的作用,加强质量监控;制定出较为完整的、标准化的,并明确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完善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考核办法,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日常表现、实习单位评价、实习报告质量综合评定,计入学生学分成绩。

3.建立和实施实践评估和反馈制度。实践教学结束后,根据接收单位的反馈情况,结合学生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法、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改善实践教学手段与方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应用性学科,社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有着具体的要求。要适应这样的形势,必须加强实务课程教学和实验室建设。

1.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充实社会保障职位模拟课程,使其成为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实验场”,主要包括:(1)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等各种业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模拟实习等;(2)企事业员工福利管理模拟实习,包括: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等。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都开设了社会保障基金信息管理系统模拟实验室。在仿真的环境中, 使学生体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操作的全过程, 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西南财经大学还设有保险精算实验室, 对于理论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适应了我国不断增长的对社会保障领域高级人才的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拥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场所,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度,同时也让学生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有所用。例如,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险相关机构实习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保险相关机构的管理流程及其不同险种的政策实施情况。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

(四)加强师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1.增加实践教学工作的工作量计算,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例如:安排教师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习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鼓励老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政策讨论相关的会议等。

2.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陈建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科学分类研究[J ].学理论,2009(24)

[3]郭荣丽,陈淑君.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3)

[4]邓永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分类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林区教学,2009(10)

[5]李燕荣,唐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职业时空,2009(8)

[6]周慧文.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30)

第9篇:劳动实践要求范文

一、指导思想: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乐趣。

二、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劳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特别是我校地处农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很好的条件。

三、教材分析:

教材的基本思路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功能的转变。教材的内容易于学生接受,篇幅少而精。小栏目的设计,题目、教材语言的表达都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并图、文并茂。封面设计等都不超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经验,学生的现有知识。原教材来自城市内容的比较多,来自农村的比较少,新教材兼顾了农村、农业、农民、粮食问题和环保问题。教学措施:

四、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氛围,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

2、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

3、通过劳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我校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趣――授――练――评”的教学模式。

3、通过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4、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结合,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