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

第1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划算的生意

李全勇是张齐一公司盛全的总经理,三年前和一家小公司亚星一起被收购过来。亚星是一个小型国企,原来是一家大型国内机械厂的子公司,主要的业务是配件生产和销售,但连年亏损。后来,母公司终于下决心,采购外部产品,将这个公司出售。

张齐一几乎没有花多少钱就买下了这个小公司,他觉得这是一笔十分划算的生意。投资不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建筑设备整机商,盛全有零部件业务,但目前的主要功能只是服务,购进亚星后,就拥有了自己的生产线,这样一来,原来的业务范围就能够得到拓展了,就算暂时不投入生产,亚星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也能增加公司的零部件维修能力。

只是如何安排李全勇是一个问题。李全勇原本是亚星的总经理,虽然并入了自己的公司,但张齐一觉得与自己的创业伙伴相比,他还是一个“外人”,不放心委以重任,但若将其辞退,又担心影响到亚星员工的情绪。张齐一花了很长时间来考虑如何安置他,最终决定暂时先让他做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公司副总。李全勇倒是泰然自若,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和大家相处得也不错。

“外人”的逆袭

2012年,市场遇冷,一些小型土建公司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信贷部门为了催款忙得焦头烂额,但收效甚微。和业内其他公司一样,盛全的大部分销售都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也就是说,客户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后,尾款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分期支付。如果客户因为资金困难不能继续付款,就只能将设备收回再次销售。

“今年这状况算是行业的‘秋天’吧,‘秋天’尚且这么愁人,真到‘冬天’,可怎么办呀?”公司中高层会议上,张齐一本想开个玩笑缓和下气氛,但这玩笑配上信贷部主任一张憔悴的脸,反倒是有点凄风苦雨的意思了,不过大家倒是配合,都勉强地笑了笑。

“我觉得目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广撒网,抓大鱼。”分管市场的陈副总正色道,“所谓广撒网,就是着力发掘新的区域,增加网点......”

“一个地区主要的客户是那些大型国企和政府采购,零散的市场利润稀薄而且规模小,受政府影响也太大。如果公司一直在这个市场内,增加再多的网点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和起色呀。”

“广撒网只是一个方面,重点在第二个方面――抓大鱼,开拓大客户!”虽然发言被打断了,陈副总却不着急,“大公司绝大多数是一次付清所有货款,这首先就能解决咱们信贷部主任的大问题呀。”

其实,张齐一也想过拓展大客户这事儿。盛全的都是一些国内品牌,共同特点是主打性价比,当然,公司的主要客户也是那些在意性价比的小公司,也有几个所谓的大客户,但这些大客户,每次采购的设备不会超过五台,销售额也不过几百万。

然而,要开拓大客户谈何容易呀。很多有点实力的大公司或政府采购,第一选择都是细分市场的主流品牌,这些品牌多为欧美、日韩品牌。而盛全并没有这样的产品。

“没有主流品牌这个饵,拿什么抓大鱼呀!”张齐一感觉就像是被困在了一个玻璃瓶里,可以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但就是走不出去,“以公司目前的资金、业务情况,是不具备主流品牌的条件的。”

“为什么不考虑用目前公司已有的品牌发展大客户呢?”一片沉默中,突然的发言让大家略微一惊。待看清发言人是李全勇时,又是一惊。

并入盛全后,李全勇虽然被聘为副总,但在与张齐一一同创业的几个管理者眼里,他“始终是个外人”,因此,在商讨一些重要的决定决策时,并不太征询他的意见。李全勇是个明白人,自然能看得出大家对他的态度,于是谨守着“外人本分”,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掺和,只一心做好份内工作。

“大公司和政府采购只考虑欧美、日韩等主流品牌,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国内品牌,或者说对国内品牌的了解还停留在十几年前。”李全勇顿了顿,拿起杯子,喝了口水,继续说道,“实际上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许多国内品牌的质量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差距当然还是有一些,但国内品牌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用国内品牌与外国主流品牌竞争大客户,并非不可能。”

注重性价比的零散小客户选择国内品牌,注重质量的大客户选择国外主流品牌,这是这个行业的一贯认知,但性价比和质量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国内品牌也并不必然地与小客户联系在一起。李全勇的分析让张齐一眼前一亮。

这次会议之后,张齐一与李全勇进行了多次交流。在李全勇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之后,张齐一决定成立大客户部,任命李全勇为大客户部经理,直接向自己汇报,进入大公司市场。

让李全勇来主导这个事情,固然是因为主意是他出的,整个方案也是他提出的,但同时,张齐一也考虑到,之前亚星为很多大公司提供过服务,李全勇跟他们多多少少有些交情,沟通起来也方便些。

李全勇办事很有效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把省内各大公司挨个拜访了一遍,得到初步的采购信息。没过多久,就谈成了第一笔业务。虽然这笔业务绝大部分利润被李全勇让给了采购人员,但这毕竟是一笔大生意,而且,李全勇承诺,等关系稳固之后,就不再需要如此巨大的“公关”成本了。

张齐一感觉那个困住自己,困住公司的玻璃瓶被砸碎了,而瓶子外面的天比他想像中更为广阔。正是李全勇,帮他砸开了这个瓶子。因此,当李全勇提出重新制定公司财务制度的建议时,虽然遭到了绝大多数分公司经理的反对,张齐一还是站在了李全勇一边。

用人不疑

在总经理办公会上,李全勇提出来要重新制定公司财务制度,重点提前申报,分级审批。

一直以来,盛全公司的运转都是围绕一套信息系统进行的。每个网点将一天的业务进展,包括拜访客户情况、销售数量、费用等登入系统,再由总部的行政人员汇总成一张大表,拿给张齐一。张齐一重点关注的是销量,他每天都要看报表。常年在一线的经验,让他对数字非常敏感,如果连续出现数周销量异常,他会立即叫分公司负责人到总部来。

对于费用这一块,每一笔花费,实际上分公司不需要向张齐一一一报备。每个月各公司会先支领一部分备用金,如果中间花超了,可以再申请。只要不太离谱,张齐一一般不会对费用提出异议。

“这套管理系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严格的财务分级授权。以前业务量不大的情况下,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随着业务的扩大,费用将远远高于眼下,仍然依靠这套系统是不现实的。一家公司必须靠系统而不是人来推动。”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李全勇轻轻地敲了敲桌子。

“经营费用因为区域不同而不同,不能一刀切,而且,弹性更大的费用,运营起来也更为灵活。”对于李全勇的提议,怨言最多的是各分公司的经理,“假设竞争对手要做活动,我知道之后可能马上也要做一个相应的活动,抢在他们前头,你要先申请费用,再一级级审批,人家活动都做完了。”

虽然听到了不少抱怨,张齐一还是听取了李全勇的建议,实行了新的制度。

有了完整的制度后,张齐一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过去每天都有分公司经理拿着各种费用申请表来找他商量、签字,现在财务总监拿着一张表就基本决定了日常费用审核。而且,公司的成本也降了下来,虽然比例不算高,但是考虑到目前市场冷清,能够节省一点费用也是不错的。

随着与李全勇接触的增多,张齐一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个十分有见地的人,无论是对管理还是对市场。而大客户部在李全勇的带领下,相继拿下了几个大订单。于是,张齐一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任命李全勇为盛全的总经理,自己专心作好董事长,让李全勇能更好地去开拓市场。

李全勇没有让张齐一失望。担任总经理后,很快地又拿下了几个大单子。张齐一很庆幸当年收购亚星后将李全勇留了下来。

然而,有一件事却让张齐一很是烦心。实行了新的财务制度后,整个公司的成本降下来了,但是李全勇个人的业务费用却补上了这个差额。之前和小老板打交道时,吃饭顶多是几百块钱,大多数时候,赶上饭点儿,客户正要吃饭,就招呼他一起吃了。送的小礼品也花不了太多钱。而现在李全勇有时一顿能吃几千块钱。

“没办法,跟大企业打交道,你不能心疼这点钱。”听李全勇这么说,张齐一觉得也有道理。用与小老板打交道的标准来接待大客户,确实不合适。后来,对于李全勇报上来的费用,张齐一干脆不看数字,直接一闭眼就签了。

与此同时,李全勇做成功的单子的利润率始终没有好转,基本上都是在刚刚能够赚钱的红线上方一点点。几个董事对此都颇有微词,“李全勇现在说拿给客户的费用,都没有任何凭证,也不知道真假。”

张齐一找李全勇谈了几次,李全勇的说法和之前区别不大,仍是前期“公关”成本高,以后慢慢会有改善之类。张齐一虽有疑惑,但也接受了他的说法。

如果不是前几天的另一个新发现,张齐一仍然不会对李全勇产生怀疑。几天前,有人向张齐一汇报说,李全勇更换了一部分配件供应商,价格比之前贵了不少。“用人不疑”之类的话,在张齐一的脑子里过了几遍,但联想到李全勇居高不下的业务费用和始终没有好转的利润率,他还是叫人去调查了新的配件供应商,发现其中几家,就是李全勇的亲戚开的,估计这些供应商在亚星,就是李全勇的老关系,现在又重新联系起来。

秘密会议

来不及整理自己复杂的心情,张齐一立刻召集了公司的董事和当初一起创业的几个管理者,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李全勇的去留。如果让李全勇离开,损失会有多大?如果将他留下,又该如何安排?

“如果让李全勇离开,首先,业务层面必然会发生震荡。过去两年时间,公司资源一直向大客户部倾斜,已经有一半的销售来自大客户,虽然利润不高,但是却增加了和厂商谈判的砝码,年底得到的厂家返利也比之前要高了许多。而且人员也扩张了不少,如果这块业务萎缩,公司必然要进行一次调整。其次,他一定会带走所有的客户资源和自己的团队。如果他带着这些资源投靠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问题就更棘手了。”

“对呀,即便公司能顺利渡过这次震荡,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谁来接手李全勇现在负责的这块业务?”

谁来接手李全勇的工作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张齐一将公司现有的人考虑了一圈,沮丧地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目前恐怕是没有人能够担起这块业务。李全勇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低估的人,他看起来不是那种成熟、世故的人,给人很可信、实在的感觉,也正因如此,张齐一对他的控制实际上非常弱,对他给予充分的信任。

“我们要担心的不止是李全勇,还有行政总监姜涛。”

这一提醒让张齐一一个激灵。李全勇担任总经理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加行政部门作为总部的业务协调就是其中一项。行政总监姜涛是李全勇找来的。张齐一知道这是李全勇安插的“自己人”,但他当时不以为意,觉得李全勇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担任总经理,安排几个信得过的“自己人”协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多数分公司经理很少能见到忙碌的李全勇,只能见到行政总监,因此,这个人也掌握了公司很多重要的信息。

张齐一开始深刻地认识到当初任命李全勇为总经理太过草率了,看来自己一到关键时候,还是受“成王败寇”的逻辑左右,没有对这个决策的后果做足够的考虑。

“将公司的股权让给李全勇一部分,把他和公司拴在一起,再对他的费用和关联业务进行适当的控制呢?”张齐一思索了很久之后,缓缓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安静了下来,没有人赞成也没人反对。

其实话刚出口,张齐一就自觉这主意实在不高明,且不说控制李全勇费用和关联业务会不会让他不等被辞退,直接撂挑子走人。光说分配股权这一项,几个董事肯定都不会同意,这样无疑是摊薄了他们的股份。

“我觉得这不太合适。”一个董事似乎看出了张齐一的心思,“倒不是我们在乎这点股份,关键是这点股份年底的分红,真的能打动李全勇吗?”

第2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财务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现金管理混乱无序。大多数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计划,经常出现现金不足或闲置现象;信用管理水平低,缺乏严格的信用政策,对即期付款、延期付款、超期付款没有具体的鼓励和惩罚措施;缺少有力的催收措施,产生较多的呆坏账。影响了销售额和利润的提高,阻碍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其次是应收账款控制不力。由于供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商品供大于求的中小企业为了避免自己的a品被淘汰出局,采取垫资发货的销售方式,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从而增加了坏账的数量;再次是存货控制薄弱,资金呆滞现象泛滥。多数企业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采用现金交易;企业财务人员随意支取现金长期不结算;企业现金收入与费用支出也不入账等,造成资金呆滞;最后是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登记入账或者因没有取得发票而无法入账;由于原始记录不清,购置的固定资产无法按现有会计制度要求采取分类折旧;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清理,造成账实不符等一系列问题。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现象分析主要原因为:

(一)缺乏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支持主要是指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国家法律支持、资金支持。首先,缺乏政策和法律支持。多年来,我国政府的政策体系倾向于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一些法律规范中,且主要侧重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优惠政策也倾向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总数和工业总产值都占全国相应数总计的绝大部分,但贷款规模却占全国信贷总额中很小的比例。中小企业的税费较多,重复收费和收税的随意性较大。

(二)资金严重不足

筹资渠道窄、资金不足一直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阻碍。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管理落后,经营风险大,短期行为较普遍;还贷诚信低,贷款风险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了企业融资。

(三)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是私营性质,投资人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在进行财务活动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时,凭老板个人意愿,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倾向;另一方面,某些经营者存在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观念,认为企业效益靠的是业务发展,不是“管”出来的。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

(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自身财务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财会制度不健全。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完整的内部财会制度,不但在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等方面无制度可言。而且在财会部门职责权限、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等方面也混乱无序。

(五)投资能力差

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但他们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同时,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的更高,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将重点放在收回投资方面,而忽视了自身规模的扩大。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在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中,应当遵循针对性、操作性和强制性原则,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及预算编制、决算实施等工作;二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三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强化监督机制。根据各岗位的权利和责任,规范财务工作程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坚决杜绝不规范、不合法的会计业务和财务行为的发生;四要要求企业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中小企业的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财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二)强化信用观念,提高信用等级

拓宽融资渠道资金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若不尽快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就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中小企业要想摆脱目前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必须强化信用观念,主动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利用城市每年举办的银企对接会等活动不断向银行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够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中小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

(三)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中小企业资金的管理把好财务控制关。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绝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再次要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

(四)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

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中小企业还应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财务人员的责任不仅限于对企业资金、资产的记录,其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从数字变化的表面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活动,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人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期。

【参考文献】

[1]徐荣华,吴国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局限性研究[J].财会通讯,2012(05).

[2]李惠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07).

第3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作为公司的掌门人,刘经纬感到有些疲惫,初春这个早晨的天气还不算坏,透过窗户望着远处的景物,他手中的“中华”冒着自然的烟圈。

一个小时过后,公司将开会,讨论上次议而未决的公司行业、产品和分公司等问题。当初,公司的飞速发展靠的是集中经营,公司的规模借此也得以扩张。如今,公司的困境也由这些问题带来。这些问题,过去也碰到,且顺利解决了,反而还促进了公司的发展。但这次,刘经纬意识到,会议的决策将关系到“经纬”的生与死。

想想这几年的风风雨雨,他心潮起伏,窗外的景物模糊起来,思绪将他带回了十年前。

“炒货”开始--初创根据地

1993年7月,经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刘经纬、刘芳兄妹及朋友王斌联合出资60万元在中关村颐宾楼一间简陋的写字间里成立,由刘经纬任总经理。

公司成立之初,正式员工五人,一辆三轮车,一间既作库房又作办公室的写字间。与中关村许许多多的小贸易公司一样,没有自己的产品,主要业务是代销和经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包括电脑整机、电脑配件、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等。客户想买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从其他商家手里“炒货”赚取差价。慢慢地发展到小批量进货,公司业务逐步扩大。

随着公司的发展,隐藏的问题也逐步暴露:

1.由于从其他商家进货,成本较高,产品单一,客户挑选的余地小,因此销售情况不太好,划去成本,利润所剩无几。

2.由于进入门槛低,不断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分食微薄的利润,使公司无法保持稳定的利润支持,处境更加动荡。

公司的发展需要有稳定的根据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使公司很难找到立足点。刘经纬直觉告诉他,公司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从市场产品上定位,从而形成自己的根据地。

刘经纬召集大家进行商量,意见并不统一。刘经纬从销售工作中感觉到,也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看,办公自动化是大势所趋,打印机将有巨大的市场,同时由于中关村经营打印机的公司数量少,而且规模较小,所以,打印机或许可以成为公司发展的基石。同时,为了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实现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经过大家讨论,意见趋于一致。

公司向银行贷款66万元,购进一批市场上热销的EPSON1600K针式打印机,同时在媒体上投放广告,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印机市场上。由于当时的打印机市场刚刚起步,竞争相对较弱,加之上上下下刻苦工作,公司业务逐步扩大,月销售额由最初的50万元猛增至280万元。经纬逐渐在客户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有了一定的影响,迅速与极光、联冠、康悦等大中型打印机经销商并驾齐驱,从而在中关村打印机市场站稳了脚跟。

--游击变成正规军

虽然公司在中关村打印机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但由于没有自己稳定的货源,每台打印机的利润相对较低,客户也不稳定,主要是一些机关单位和外地顾客的零星购买。因此,销售额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后,速度逐渐放慢,基本保持在每月300万元左右,公司的发展陷入了停顿。

刘经纬意识到,公司需要通过某种途径进行扩张,迅速占领尚未成熟的市场,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此时公司有了一定规模,有了自己的运输车辆和库房,人员也已经增加到十几人,同时也积累了一定资金。当刘经纬讲了自己的想法,向大家征求意见时,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扩大经营品种,因为打印机品种单一,而其他许多产品可能有更大的利润;二是扩大自己在打印机市场上的经营规模,在中关村同类型商家中争老大。

正当大家争论不休之时,1994年底,刘经纬通过朋友认识了日本富士通公司亚洲区总香港赞华公司的白军易。通过白的沟通,经纬公司获得了富士通DPK系列针式打印机在中国的权,销售原装富士通针式打印机。

由于富士通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知名度较小,刚开始时销路并不好。公司投入相当大的财力在专业媒体上刊登广告,同时向老客户进行推荐,并运用多种方式宣传该产品。由于该系列产品面向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采用了较先进的平推式进纸方式和多层打印的功能,满足了这些部门对于多层票据打印的需要,同时使用方便,质量上乘,返修率低,产品在用户中产生了较好的声誉,由此销路逐渐打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公司的销售额也从每月300万元左右增长到每月700万元左右。

1995年以后,国内针式打印机市场骤然火爆起来,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的需求量猛增,使针式打印机供不应求。公司的销售量不断地稳定增长,公司规模也不断扩大,先后成立了财务部、销售部、储运部等部门,总部也搬到了理工大厦,公司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一扩再扩”--经纬登上金字塔

一扩分公司--多收了三五斗

随着销售量的扩大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外地客户的订货不断增加,其销售额已占到整个公司销售额的60%左右。同时,外地客户的运输费和维修费用大幅度增加,使利润有所下降。刘经纬意识到,外地市场的开发已迫在眉睫。

由于当时富士通打印机在国内的商只有三家,且都集中在北京,因而在各省市建立分公司的成功机会相当大。这给刘经纬心中的公司扩张之路又增添了砝码。于是,公司利用自有资金和部分贷款,果断地在全国各地建立分公司。从1995年9月开始到1996年6月,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十八个城市成立了分公司,建立了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点,使公司规模一跃成为中关村打印机市场上同类商家中较大的一家。

得益于打印机市场的快速增长和与当地用户的直接联系,各分公司的业务迅速扩大,年销售增长率都保持在40%左右。为了吸引客户,公司还提出了全国联保的承诺。此举使公司的客户逐渐固定下来。一些经销商也不断向公司订货,公司的批发业务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样,在1995到2000年间,总公司的年销售额达3亿元。

二扩产品经营种类--大获全胜

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财力的进一步增强,不断有人提出公司涉足其他行业,包括印刷、餐饮、房地产等不同意见。经一再讨论,意见仍不能统一。

刘经纬认为,公司对其他行业不熟悉,又没有专门人才,如果贸然进入,不但会占用大量资金,同时也未必能在该领域站住脚跟和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因此,目前不能考虑进入其他行业经营。但是,他内心里同时也认为,公司现在已有能力经营其他电脑产品,这样可以扩大利润来源,又不至于离主营业务太远。

经过反复论证,公司开始向扩大经营品种这个方向发展。1999年12月,经纬公司与浪潮集团合作向中国国内市场联合推广富士通产品,产品包括服务器、网络打印机、行式打印机、硬盘、笔记本电脑等。合作初期较为顺利,公司2000年上半年先后销售了几十批此类产品,销售利润额增长了30%。此时,刘经纬和公司大多数人员认为,这次扩张的决策又成功了。

然而,就在此时,各种各样的问题纷至沓来,逐渐使公司的发展遇到了挫折。

巅峰遭遇滑铁卢

产品和市场失守:鸡蛋放进了一个篮子

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由于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的强劲冲击,经纬在整个打印机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同时,由于各种品牌的针式打印机大量出现,如美国LEXMARK、日本松下、国内的实达等,使针打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富士通产品的销售量不断下降。

由于这些打印机纷纷与联想、四通、方正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合作销售,销售势头更猛。同时,富士通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南京富士通公司宣告成立,经纬公司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被占领了许多。

同时,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产品的销售也未能迅速大规模展开。在这种背景下,经纬公司的销售一下子跌入谷底,各分公司的销售额一落千丈,总公司的销售收入在2001年上半年下降到了9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有7家分公司出现了亏损。

分公司管理失守:发言权和执行力逐步真空

当时在建立分公司时,由于扩张过快,对于分公司管理和经营,公司只是简单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这样在分公司的管理上问题百出,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很多分公司热衷于“炒货”赚取差价,对推销富士通打印机的热情下降,并与其他产品的经销商联系销售其他品牌的打印机;

第二,有的分公司向总公司大批订货后,以自己的名义销售,将款项留做己用,开展其他经营,而向总公司的报告却是货物尚未销出或客户拖欠货款;

第三,还有些分公司以低价向总公司订货,高价向客户销售,由客户将总公司定价部分的款项汇入总公司账户,而将余款汇入分公司账户;

第四,有的分公司将硬盘、光驱、服务器等电脑配件销售后,以损坏或客户退回为由将一些自己的坏件退回总公司。

第五,在人员的选择上没有认真进行考核,致使很多分公司经理素质很低。有些分公司经理借助总公司的力量做自己的生意。

第六,由于分公司的费用支出情况很难进行监督,导致总公司负担沉重,利润直线下滑,甚至有的打印机每台利润只有5元。

公司曾多次召开会议对分公司存在的问题研究讨论,并先后处分了杭州、昆明、兰州三个分公司经理,但收效甚微。各分公司人员也极不稳定,也因此而失去了一些老客户。大多数分公司逐渐陷入了困境。

病急投医,柳暗能否花明?

面对困境,刘经纬焦虑万分,绞尽脑汁寻找解决办法,同时千方百计征求公司内部和外部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经全面分析,问题和建议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的经营问题;二是分公司的管理问题;三是涉足其他产业的问题。但是大家的分歧很大。

第一:丢车保将。有人认为,虽然针式打印机的绝对需求量在中国市场上继续上升,但其市场份额已由1993年的87%下降到2001年的38%,已完全让位于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另外中关村市场上经销针式打印机的公司由1993年3家增加到现在的29家,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公司应果断地改变产品结构,不能再死死抱住针打市场不放了,应逐步放弃打印机的经营,转而经营其他产品。

第二:抓大放小。这味药的分歧最大。

经营部主任罗熔认为,公司的规模过大,增长过快,而实力没有跟上。1995年成立分公司之前,公司共有21人;到1996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立了18家分公司,人员迅速增长到107人,比公司成立初期增加了5倍,人员过多。而且,分公司只顾自己的利益,与总公司貌合神离,同时经营不善,又浪费了大量费用,应该撤销。

财务部主管田增平说,分公司管理的弊端在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应制定更严格的财务和分配制度,减少漏洞和稳定队伍。

还有的人认为,分公司管理不善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哪个公司都有。像联想这样的大公司每年还要抓一两个分公司典型。因此,不应该把问题看得过重,应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充分发挥分公司的长处,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销售网发展业务,否则过去的功夫就白费了。

第三:合纵连横。刘经纬认为,公司是靠打印机起家的,最熟悉的经营领域是电脑产品,知名度也是靠其建立起来的。如果贸然打入别的领域,首先是对该领域不熟悉,其次是没有人才,并且各行业都竞争激烈,所以很难在该领域生存。

副经理刘芳和王斌持有与刘经纬不同的看法,他们俩人认为,目前公司的业务日渐萎缩,市场环境也越来越不利,因此,必须迅速转向别的行业,以图东山再起。虽然目前公司面临困境,但几年来毕竟积累了一些资金,完全有能力涉足一些合适的领域,同时周围也不乏成功的先例。

同时,经纬的其他管理者也提出,公司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摆脱“”这条路,做自己的生产,走生产经营型这条路;销售主管也认为,寻求与其他公司的合作或合并,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刘经纬在这个问题上趋向于继续经营自己力所能及的电脑产品和电子产品。因为一提到合作或合并,自己心里总有一些疙瘩,毕竟经纬是自己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真的要与其他公司合并,自己开创的事业就可能拱手让予他人。但面对目前的困境和当前一些公司合作或合并的热潮,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错了呢?

情况在刘经纬的犹豫中继续恶化。到了2003年3月,公司的销售额进一步下降,到了5月总公司也出现了亏损,公司上上下下的人心也开始动摇。刘经纬感到再这样下去公司就没有希望了,必须要找一条出路。

刘经纬在沉思着。怎样才能走出泥沼,继续发展呢?公司决定,4月召开会议,讨论产品、分公司和经营其他产业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意见一下子涌到了他的面前,“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不断地回响在他脑海里。

此时,传来九点的报时声,刘经纬梳理了一下思维。掐灭烟头,迈步向会议室走去。

东方大成观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有商业管理的核心都是围绕价值链的分配活动。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满足外部客户的利益,同时也要满足内部员工(包括员工、股东、合作者、加盟商等)的利益要求。当几个方面的利益得到良性互动的时候,企业就会得到市场的接受,自己也可以得到发展。

经纬公司自成立到1999年12月期间,进行了四次较大的决策:一是将公司众多的业务对象集中到针式打印机上;二是富士通DPK针式打印机;三是在全国设立分公司;四是扩大公司的业务产品。这些都是围绕价值链进行的发现和扩张行为,仅仅是保持利润增长,同时也是在稳定自己的价值链。

可惜的是,经纬公司在价值链管理方面并不出色,原因有几点:1.合作伙伴单一,鸡蛋都集中在一只篮子里;2.产品结构单一,属于市场潜力较小的一种;3.业务方向过分专注于分销,没有零售;4.服务也仅仅是促销的手段,没有构成利润支撑点。

由于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出现,导致经纬公司的竞争能力受到威胁,而分公司的管理问题,也主要是总公司在价值链上游的牵引力不足所致。因此,各地分公司是否要撤销,首先应该考虑总部能否有效利用价值杠杆进行控制以及判断当地市场是否有潜力,而不是就事论事谈管理。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经纬公司对于发现和寻找价值链的支持似乎重视不足。通常来说,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前所从事的行业和专注的领域还有较大潜力可挖,新投入的资源能够产生满意的回报,则应该采取纵向扩张的坚守策略;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资源(主要是现金等),同时所从事的领域和服务的区域趋向饱和,新投入的资源产生的回报很小,甚至是负值,则应该考虑采取跨行业或者跨地域的扩张策略。

从目前情况看,对于未来发展,经纬需要考虑三个问题:1.业务模式是否仍以分销为主;2.产品结构是否仍以针式打印机或打印机为主;3.是否仍要做区域市场的扩张。

第4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资信评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影响

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外部原因进行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及个人投资者不愿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小企业的偿还能力存在质疑、对其发展缺乏信心,更确切的说对其资信评估缺乏客观、准确性。下面我们就来简要论述资信评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影响。(一)有利于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展筹资活动我国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得它们对市场筹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有限的资本量却难以满足如此大量的资本需求,因此实施资信评估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在激烈筹资竞争中立足的关键所在。资信评估囊括了企业经济效益、资产状况、财务及管理的水平等众多方面,资信评估机构在评估之后可以为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出具客观、公正的信用证明,从而使中小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信用形象,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度和知名度,进而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融资的范围并有效降低融资的成本,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开展筹资活动。(二)有助于投资者决策资本市场或者是银行的投资人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结果,对投资者提供独立的第三方建议,从而有效降低投资者与企业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让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有更加具体、客观的认识,进而在投资时能够更好地识别风险并做好防范的准备。这既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同时也为投资者做好风险防范提供了一定保障。(三)有利于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在国际上,企业通过资信评估对外披露相关信息是市场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式,从根本上来说,资信评估机构具有很大的公众服务性,其公布的信息对企业相关主体(国家税务部门、投资者、合作伙伴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资信评估机构的职能发挥也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和秩序。资信评估机构能够帮助企业对外展示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管理水平等一系列具体情况,从而让外界更加的了解与熟悉企业。(四)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资金少,并且管理水平低下,因此存在着诸多的经营风险。资信评估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企业揭示各方面的风险,而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将直接反映在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风险的高低之上。因此,通过资信评估,中小企业能够发现自身经营管理各环节的薄弱之处以及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可以制定有效的加强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确保资信评估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作用的措施

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以及资信评估对中小企业融资有利影响进行的分析,我们应当深入了解资信评估对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有效性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目前的信用评估体系尚且不够健全,这就需要克服困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从而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政府职能部门为资信评估体系的监管主体,从而有利于对评估行业的管理与扶持。其次,建立企业信用法律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管理效用等相关信息资料有效的披露出来,为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客观的依据,从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最后,继续加大经济立法的力度,严厉打击中小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严惩中小企业失信行为,坚决以法治维护经济秩序,从而保障市场的诚信氛围。中小企业资信评估与其他企业资信评估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应该体现出自身的特点。通过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将中小企业资信评估内容定位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要素。在这里主要为经济环境及其未来的发展,通常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市场趋势等;微观环境包括:管理条件、管理制度、企业凝聚力等。2、财务要素。在此主要评价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3、素质要素。主要评价企业管理、技术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其中又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主。4、创新要素。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立足并取得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评价的过程中也应将创新要素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5、风险要素。通常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要高于大型企业,因此在信用评估中也应将风险要素纳进来。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我们应该在结合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借鉴大型企业以及国际指标体系来设置。资信评估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高、主观判断性强的系列活动,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较高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的资信评估人才严重缺乏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组建高水平的资信评估人才团队主要措施有:首先,建立企业资信评估人员准入制度,明确任职资格。其次,建立资信评估人员考评制度以及分级考核制度,以保障资信评估人员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最后,加大企业与教育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全面促进资信评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建立中小企业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中小企业应该把信用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职能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来。其次,加强企业客户信息的管理。具体的包括建立客户信息档案以及考评制度,并在客户信息管理上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进行明确分工,以保证信息的专业性和准确性。最后,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中小企业必须从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全面的风险控制方案和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存在的信用风险和损失。

第5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Abstract:Due to severe asymmetry of informatio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loans to private enterprises is always difficult for commercial banks. By means of the capital chain rupture case in Zhejiang Zhongjiang Group recen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risk management on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gives some interesting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关键词:商业银行;民营集团;风险管理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The private group;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浙江中江集团破产的情况

1、中江集团破产的基本情况。今年年初,浙江中江集团成为杭州地区首家因资金链断裂破产的地产企业,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三家银行,十几家大公司,上百家小公司受牵连,涉及的民间借贷约25亿元,向银行及国资背景的浙江省财务开发公司借贷25亿元。中江所有资产抵押变现之后,还有约30亿元借款缺口。

2、涉足房地产是破产的导火索。浙江中江控股有限公司是集投资、科技、制造、贸易、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控股集团。其名下有包括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其中杭州麦林环保船用漆有限公司拥有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船用漆。

中江集团近几年才涉足地产业。2010年,中江集团以7亿元的价格获得西湖畔的准五星级酒店——温德姆豪廷大酒店和公寓的部分产权,当年9月正式开张。中江缺乏地产行业经验,由于地产业持续升温,酒店受让价格较高,而又恰逢宏观调控融资困难,被迫高息借款。

3、多元化经营是破产的主要原因。1998年, 中江集团创始人俞中江创立建德市新安江中江汽车出租服务社,注册资本36万元;2000年,跨行业创立杭州友邦香料香精有限公司,生产高科技香料及油脂化学品,年营业额1亿元,利润2000万元;2002年,成立浙江中江控股有限公司;2003年,投资民用航空业,在建德市寿昌镇投建千岛湖通用机场,占股70%,一期投资4000多万元,二期投资2000万元。但之后该机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4、民营集团企业的特点。从中江集团的破产我们可以看到,民营集团企业存在如下特点:一是民营集团经营上的多元性。一方面,民营集团的市场竞争力普遍不强,投机性强,重资本运作,轻实体经营,对市场变化准备不足,另一方面,民营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扩张欲望强烈,盲目投资甚至背离主业投资。二是民营集团财务上的不透明和虚假性,表现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占用、挪用资金严重;报表失真等情况。三是民营集团融资难。信用不佳,素质不高,导致融资难,资金紧张的企业涉及民间融资,资金宽裕的企业将资金以高息拆借方式融给其他企业甚至从事非法的高利贷行为。四是民营集团组织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民营集团的股权结构与实际控制人相分离的情形大量存在,难以判断实际控制人;另一方面,集团内部关联复杂,民营集团之间联贷联保问题突出,商业银行对其成员关系判断很难做到完整、准确。总之,民营集团发展的突出特点为集团化、多元化、跨业经营,这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商业银行对民营集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集团存在多头授信风险。银企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造成银行的多头授信和不合理分配授信额度。一是商业银行对民营集团企业的成员关系判断难度较大,内部经济链条长,资金往来频繁,各行只能依据自身对民营集团的掌握情况对其授信。二是个别民营集团成员企业通过隐蔽关联关系,选择有利于资金运作的授信主体在多家银行机构获取授信。在获取贷款后,挪用银行资金,借款人与用款人不符。三是民营集团授信业务风险涉及银行多、授信额度大,涉及客户企业范围广、连带影响大,借款人支付危机触发突然、连锁反映强烈,银行监控、风险预警比较困难。

2、民营集团企业存在过度授信风险。一是民营集团过度举债追求规模效应,涉足不熟悉的行业,仓促的增长方式使集团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易被民营集团投资新项目的预期收益迷惑,而忽略了伴随高收益产生的高风险。二是民营集团财务报表真实性较差,合并报表往往不剔除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应收应付款项等,夸大授信主体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而基层机构的客户营销和业绩考核压力无法确保对民营集团的贷前调研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些最终导致授信过度。三是政策的周期性与长期一致性的抉择导致信贷集中,多家银行资金追逐少数优质民营集团,竞争集中在授信额度和授信条件等较低水平上,这就容易出现“垒大户”的集中性风险。

3、民营集团互保严重。一是民营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关联关系比较隐蔽,互保企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切实履行担保责任。二是民营集团的母公司和成员企业之间互为担保、连环担保,贷款风险通过担保链条在集团客户之间传递,集团经营的风险更加集中。互保无法提供更多的有效资产,缺乏较高的代偿能力。

4、民营集团贷后管理难度大。一是信贷资金流向难以监控。民营集团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少的局面,常通过建立庞杂的层级控制链条,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资金划拨,形成复杂的债务债权关系。二是民营集团的经营管理真实情况难以知晓。民营集团通常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人为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对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或将已发生费用列于虚拟资产科目,对公司的盈利状况、资产状况进行调整。三是正规融资与民间融资交叉运作。民营集团与企业、个人之间的拆借频繁。民间融资的隐秘性和分散性强,参与主体多元化,游离于监控体系外,而且其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引发风险进一步积聚。

三、商业银行对民营集团风险管理建议

1、加强民营集团准入。客户选择是民营集团管理的重中之重,为此商业银行必须熟悉市场,了解客户,掌握政策。一是多方了解客户。加强银行同外部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合作,了解企业的背景关系和关联企业信用,对第三方提供抵质押、保证等情况要给予特别关注。二是掌握国家政策,对涉及“两高一剩”等产能过剩行业、部分中小型建筑业客户要审慎进入。三是掌握民营集团主要负责人或董事长的信用情况与创业经历,加强其资信调查。四是研究客户盈利模式,审慎进入“两头在外”客户。

2、加强民营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一是通过梳理完善集团客户关系树,了解企业多元经营和集团大额交易情况,将授信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针对跨区域经营的大型民营集团,应及时申请上级管辖行对客户进行统一授信管理,以避免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三是对于大型民营集团,尽量采取银团贷款方式规避风险,有效控制总体授信规模。

第6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天健信华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现状

1,发展规模较小,竞争能力不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只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虽然数量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职业经验,但从整体来看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突出问题。据中注协的统计资料,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45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其中注册会计师50人以上的事务所只有90多家,其余大多数事务所通常只拥有一,二十名注册会计师,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事务所更是少到只有几名注册会计师,即便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我省,现有17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中,拥有50名以上注册会计师的也只有3家事务所。而拥有100名以上注册会计师的就只有天健一所事务所。

2,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各种形式的行政干预仍比较突出。目前我国仅有6万余名执业注册会计师,而其中通过正规考试获得执业资格的尚不足一半。按目前的增长比例,达到***总书记提出的30万注册会计师的目标相距甚远。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会计服务领域的扩大、执业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与发展。

3,法律、法规建设未能跟上形势发展,导致违规操作较多。例如,现行《注册会计师法》中对

4,大量潜在的会计服务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与利用。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重叠服务现象十分普遍,而且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这一表面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大量潜在的会计服务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地开发。主要体现在会计师事务所传统的审计业务收入仍占较大的份额,最高的占到年业务收入的99.23%。而国际四大等著名的业务收入中,来自传统审计的仅占40%左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事业目前还很少涉及到审计业务之外的税务策划、管理咨询、公司理财等较高层次的业务内容,这种状况阻碍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发展壮大。

二,天健模式的成功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具有审计、资产评估、税务、工程造价咨询、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预结算审价、财务软件开发、专业培训及其他管理咨询等诸多资格。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2002年度的收入是3565万元,排名全国第25位。2002年,在全国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按承办的上市公司数量排名,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位居第三位。公司一位员工说:"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量太多,每位员工都是花120%的精力在工作,但即使这样,有很多业务他们不接,他们选择业务来做。"与其他那些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天健确实吃的很饱。

而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怎们能够在那么多会计师事务所中脱颖而出,从我对它近一年的调查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优势

说起天健,不仅在我们这些会计专业学生中耳熟能详,在浙江企业中的名声更是大的可以。我们浙江的大的上市公司都是邀请天健来审计年度报表,就像我们以去天健工作为目标,许多浙江公司以让天健审计为荣,这让天健的业务量直线上升。这些年,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品牌建设上作的努力收到了成效。我们能够在杭州马路上看到灯箱上竖着天健的牌子。

而在高校中,天健也不断赞助优秀学生,设立基金,吸引优秀学生去天健工作。天健能够在承接上市公司数量排名第三,品牌起很大作用。

5,多元化经营

会计师事务所的多元化经营,是会计市场开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审计、法律、税收、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的法规和实务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注册会计师、律师、税务师、财务分析师、评估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是互补的。一个机构从事多项业务服务,可以共享各种专业人士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还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行多元化经营,也是防范经营风险的需要。

天健会计师事务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它的服务领域不仅包括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保险评估,管理咨询,税务服务等方面,还伸向了工程造价咨询和基建审计服务,软件研发及服务,会计培训服务等方面。由于事务所的传统业务领域包括审计、验资、会计咨询和服务,而这类传统业务相对饱和,因此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在不断强化原有服务领域的服务质量的同时,又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开发管理咨询、税务、记账、电子商务、软件研发及服、,会计培训服务等新服务领域,抢占制高点。

6,高学历,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和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

员工是事务所最宝贵的资产。员工素质的高低,体现了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也是确保向客户提供一流服务的首要保证。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共有CPA共149人,其中小于30岁的有92人,而30-50岁的有51人,而在CPA中130多位都是大学及以上学历,对于注册会计师这个职业,是既要求体力也要求智慧的职业。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这么一大批有朝气的年轻人,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能为顾客提供各种管理咨询业务,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充沛的体力,来保证他们在业务忙时连续奋战几天几夜都不成问题。

同时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事务所设有自己专门的培训机构,他们把培训当作体现公司文化、帮助员工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进而增强事务所核心能力的一件重大事情来抓。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保证了天健的高质量服务。

三,中小会计师事务的现状

自从银广夏一案中天勤东窗事发以来,注册会计师业界便有人惊呼: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将有一半“灰飞烟灭”。随着我国加入WTO,会计服务市场也将在五年内全面放开,国内纷纷有舆论认为很多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将会纷纷倒闭,一时间,业界各所,尤其是中小事务所,人心惶惶。但是,这只是处在食物链低端的小会计师事务所良莠不齐的现状这只是代表了我国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一些

但是,我认为情况没这么悲观,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将会继续存在。无论从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看,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讲,大中小事务所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具体体现在: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跨团公司到大中小企业都同时客观存在,而且跨国公司和大公司占全球所有公司的比例是少数,绝大多数公司属中小公司。在香港,除"五大"外,还有9O0多家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它们为占香港企业总数95%的约15万家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会计专业服务;其次,不同类型的公司,其服务的要求也不相同,且多种多样,如某家大的会计公司的服务范围很窄,只能提供常规的审计、验资、评估等服务,而客户要求提供信息系统安全控制评估,这时,如果某小事务所在IT方面能提供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服务,客户也会与该小事务所签订业务约定;第三,再大的会计公司也不可能为企业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这既有专业人员的种类和专业素质的问题,也有事务所成本效益的考虑。因为总体讲,大事务所的成本较高,中小事务所的成本较低。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国际大的会计公司为各类型大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也需要有服务特色和发展潜能的中小事务所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

以性化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一大批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中介机构分部门管理的原因,大部分所只能从事审计、验资或只能从事评估业务;二是由于执业资格的限制,中小事务所只能从事中小业务;三是由于中小事务所人员规模小,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人才较少,很难完成较大业务,或需给客户提供的特殊服务。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小事务所以价格竞争的优势随着客户对小规模事务所的质量存在疑虑而正在消失;四是随着国际五大会计公司直接进入中国的会计市场,其首先将抢占国内有上市资格的事务所的客户,而国内大事务所必然与国内中小事务所竞争中小业务。在这种环境下,中小事务所在客户竞争方面将受到很大冲l.人员定位:人员结构以复合性人才为主,即可为客户提供多方面服务,又能提高服务效益。人员规模依事务所已有固定客户数量、潜在客户数量及客户规模确定。目前环境下,一个事务所干得再好,除非其与国际所或国内有上市资格或其他特许执业资格的所合并,或被其兼并,否则该事务所的发展是有限的。因此,作为中小事务所,要想保持自己的独立发展,将事务所维持在一定规模是较明智的选择。尽管合并或被兼并,也是事务所发展的选择之一,但往往合并双方不能就发展理念、管理思想达成统一意见,而使合并或合作流于形式,甚至对事务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客户选择:依中国目前的企业情况,以中小企业为主,特别是民营企业,其发展初期需要专业人员的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投资咨询等各方面的服务,但从成本考虑,请中小事务所更经济。对这类企业,如果事务所能帮助其从零发展,前期给予适当照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事务所将与企业共同成长。这是中小事务所稳步发展的基础。

3.业务选择:基于前述分析,中小事务所的业务选择受到许多限制,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选择无特殊执业资格要求的一般企业的审计、验资、评估及各种等业务。是否开展管理咨询业务,要依事务所人员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确定。

4.目标定位:稳定主要客户群,壮大同类客户群,以该客户群为核心,形成事务所的特色专业服务。不求大而全,只求特而精。

5.服务理念: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应树立服务意识,讲究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追求服务效益。

三、中小事务所的竞争策略

(一)事务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事务所的价值是各类人才价值之和。因此,作为中小事务所来说,人不在多而在精。具体措施为:

l.招聘或培养复合性人才:一人多能,可降低事务所整体成本;可开拓新的服务品种;复合性人才可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服务品牌。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各种人才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环境。必须建立整套人才发现、招聘、培训、重用、奖励、处罚、晋级制度,形成能留住有才、有德的人才,淘汰无才、不上进者的公平竞争机制。这是事务所人才战略的基础。

(二)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新的服务品种(模式),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全方位服务。事务所的服务是高智力劳动,同IT等高技术行业一样,只有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只有创新才能使事务所具有个性和特色。对中小所来说,与大所竞争同类业务,永远会处于不利地位。只有个,才能打破垄断,开创服务新天地。

(三)创事务所品牌,树事务所形象,提升事务所价值。事务所的价值包括无形价值和有形价值。无形价值包括:职员的教育程度、各种执业资格、管理机制、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知名度等。有形资产包括:具有各种资格、高学历的复合性人才的数量、办公环境及条件、执业手段如计算机的使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固定资产。人是事务所最有价值的资产。

(四)采取措施(如与有资格的所合作、兼并或被兼并有资格的所),间接取得各种执业资格,以扩大事务所的执业范围,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目前,国内中介机构的资格准入制和分部门管理,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思维,使大中小各类型事务所不能进行公平竞争。谁拥有资格谁就受益匪浅,获得一笔优厚的政策资源。

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策略发展前景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会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建立一套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会计、审计法规制度

加入WTO以后,我们要进一步借鉴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和引进国际先进审计技术,加快与国际审计惯例接轨的速度,提高中国审计准则制定工作的质量,从而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增强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竞争能力。首先、根据WTO协定的原则要求,制定或修改规章制度,在加入WTO之前,对所有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修改和补充,清理存在贸易壁垒倾向的规章制度,针对协定允许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市场准入等方面作出长期的、周全的、战略性的计划和安排。并借以规范市场运营,提高执业质量。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当今社会,企业最需要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下列特质:技术技能(包括会计经济财务生产等)、智能技能、沟通技能和团队技能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应根据入世后会计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和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培训力度。要建立起一个面向市场的人才培训制度,以入世为契机和动力,充分利用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技术资源和培训机制,加速我国注册会计师达到国际水平的步伐。

2、服务领域多样化,对客户的服务全方位化

事务所发展管理咨询等业务,可以规避市场风险、诉讼风险,因为在我国,会计市场的竞争和诉讼集中在传统会计审计领域,业务单一,竞争激烈,市场风险很大。此外管理咨询也可作为事务所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熟悉中国国情,这是国外同业无法相比的,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管理咨询等业务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提供的服务范围很窄,而客户的服务需求很多,纳税筹划、财务人员培训、设置财务制度等等,这些服务需求都未得到有效满足。事务所的客户相对固定,对他们的经营、财务优缺点比较熟悉,向他们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很受他们的欢迎,借此会计师事务所也可增加业务收入来源。

3.规模化经营。这也是入世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唯一选择。规模化经营的目的,是扩大市场份额,健全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降低成本,才能增强竞争力。

4.行业管理体制和事务所经营机制创新,完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管理的重点应是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及其政策、制定竞争规则等。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净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应该靠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来约束所有当事人的行为,从而提高效率。

6、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行业弄虚作假行为

应建立与稽查特派员总署、证监会、审计署等部门的连手监管方式,对弄虚作假者予以严惩;逐步建立事务所执业报备制度,利用行业信息网络,对事务所执业情况实施监管;加强各级协会监管机构建设,组建强有力的日常监管队伍;严肃监管法制,修订完善现行的年检办法和制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对行业质量实行监督,最终形成严密的政府、行业、社会监督网络。

总之,我国会计市场潜力巨大,加入WTO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但也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我们应以加入WTO为契机和动力,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的雄厚实力和对成熟市场经济所需中介服务的深入了解,不断开发市场,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会计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五,我们会计专业学生如何提高自己应聘事务所的竞争力

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专业性要求非常强的社会咨询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也对其从业人员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那些立志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的我校学生来说,以下几方面尤其重要:

1、要抓好计算机和英语

对于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而言,许多事务所都普遍反映我们会计基本功扎实,会计理论功底厚实,知识面比较宽。但相对而言,计算机功底和英语与一些名牌大学学生还是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必须抓紧计算机动手和英语动口的培养,增加自己在竞争中砝码。

3、多争取考出一些资格证书

如果能够考出几门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那们对你在竞争中是十分有利的。它能证明你有很好的学习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INTERNET技术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事务所业务波及范围更加广泛,这就对其员工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版权所有

财务会计部门一般是企业的一个综合性管理部门,要和企业内外方方面面的人进行接触,因此必须学会如何与别人沟通协调。良好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待人热情周到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5,充沛的体力

根据事务所的工作性质,一年可以说三分之二的时间均在外地出差,工作强度很大,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如果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保证,是很难完成执业任务的。

第7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香港成本结构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Kaplan和Robin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内容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Kaplan,1988)。基于这种假设,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YvonneP.Shanaban(1997)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1987年Howellet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③在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三、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

我们于1999年对香港地区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信函调查表的形式对810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CIMA-theHongKongbranchofthechartdedinstituteofmangementaccountants中的非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致函给每家公司财务总监或负责财务方面的经理。反馈回90份有效的调查表,反馈率为11%,其中包括47家上市公司和43家非上市公司(见表2)。在90家公司中有10家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打算实施。调查表的设计涵盖一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细节、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经历和公司的基本情况等。从反馈的信函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中平均使用年度为四年,很显然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作业成本法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作业成本法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

1、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行业情况和规模结构

行业因素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影响(由于调查数量有限,排除个别行业(使用数=总数》。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给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规模的比较,三个测量规模的标准(员工、销售量和总资产)都显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规模上都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这一点和AskandAx(1992)、Bjornenak(1997)、Brightetal(1992)、Chungeral(1997)、DruryandTayles(1994)、InnesandMitchell(1995)等的观点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对信息有更大的需求(基于大公司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身又是一个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资源来实施作业成本法。Bjornenak(1997)认为作业成本法的传播采用一种分级目录扩散的方式,首先在大公司应用,继而向小公司扩延开来。

(2)产品的多样性

Bjornenak(1997)认为使用ABC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产品线。量大且种类繁多的产品其成本分配比只有少数或者一种品种的产品困难。Bjornenak(1997)归纳了两种衡量产品多样性(Productdiversity)的标准,即定制化产品的程度和产品的数目。我们采用一种类似的归类方法。问卷询问被调查者所拥有产品线的数目。如表3所示,使用ABC的公司比非使用ABC的公司拥有更多的生产线(551条对297条),标准方差较高,然而,统计上的区别并不显著。我们同样向调查者询问他们定制化产品占总数的百分比(针对特定的顾客规格)。在表3中使用ABC的公司其定制化的比例也较高(59%>45.36%),但和非使用者的差距并不大。表3的结果显示产品的多样性和使用ABC之间正向关系的方向性支持在统计上并不显著。Bjornenak(1997)认为定制化和使用ABC之间成正向关系,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了统计上的负向关系。他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对公司而言太复杂且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

(3)竞争的压力

Cooper和Kaplan(1991)认为当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我们按照Bjornenak(1997)使用下述两个标准来衡量竞争情况。(1)询问被调查者其竞争伙伴的数量。(2)销售额中出口的数量(因为出口市场比境内市场的竞争更强)。从表3中看出,尽管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起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平均数是213对170),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对于出口额而言,有类似的情况。Bjornenak(1997)同样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和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中在竞争压力方面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Chungetal(1997)发现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

(4)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作业成本法会比较有效。Bjornenak(1997)发现高的制造费用和使用作业成本法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反,显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两者的平均百分比很接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区别。所以说在香港,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问卷调查表询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实施的经历。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有14家,有作业成本法使用经历的只有10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讨论有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经历比较有限,正规的统计假设检验不可行。

调查表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将其重要性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不重要,“10”代表很重要。如表4所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项拥有最高的分值,说明其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业成本法可以把成本追溯到各作业上,并有效识别在运作过程中的缺憾,使非有效的过程变得有效。一些公司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和产品组合,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6.92。作业成本法同样可用来作资源决策,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5.11。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支持

我们还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从哪些部门获得支持,把反应结果划分为10个等级。“1”表示低的重要性,“10”表示高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尽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但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重要力量来源。有可能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比起其它部门较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数据。该结果和表4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完善产品成本信息”的结论有悖。

5、设计和实施作业成本法中遇到的困难

作业成本法是一项比较耗时和复杂的体统(Armitage和Nicholsom1993;Chungetal1997),鉴于此,我们对一个作业成本法实施时各阶段进行了评价。把各阶段标识为10个等级:“1”表示不困难,“10”表示非常困难。表6显承了研究的结果。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为新的作业、产品、组织机构调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细节同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现行的会计系统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一点和Armitage和Nicholson(1993)的结论刚好相反。

6、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被调查是否对新系统满意。如表7所示,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前,通过对6个特征的描述(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成本信息、定价策略以及资源决策),反映公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外,其它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几乎提高了100%。尽管反馈者的数量不多,但在满意程度增加的幅度上确实引人注目。Swenson(1995)同样发现了美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系统上的重要改善。

7、不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针对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我们调查了不实施的原因(1=因素不重要,10=因素很重要),如表8所承。“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存会计系统的满意和缺少来自上层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和Chungetal的结论一致。被调查者同时反映安装实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四、结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极力将这种服务推向市场,推销给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大学会计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调查作业成本法在香港的实际应用情况。迄1999年为止,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1%的公司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5%的公司打算使用。其中一个问题是:会计方法的定义,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作业成本法,但他们不叫作业成本法,而自称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可能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所以在调查表的设计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细节都有较为详尽的提问,以防止由于定义而造成误解。

第8篇:小公司规模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电影产业;制片融资;新型模式;资本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凭借着其独特的视听特性和审美情趣,为人们创造着非凡的文化艺术享受。但同时又作为一种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类型,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成熟的技术系统和完善的产业结构,实现从制片、发行到放映三大环节良性的循环运转,这就自然而然的使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对各种资源的投入都有着非常之高的要求。尤其是作为电影产业链条上必不可缺的制片融资环节,对资本的运作更是已然成为了决定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

熟悉电影制作和营销的人都知道,电影是一个风险性极高的行业,是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具有经济外部性大、无形资产比重大、消费形式内容化、流通过程技术化和法制化等特点。如何能够同时做到减少成本、扩大收益和控制风险,是任何投资者都不能轻视的三个基本问题,这就要求电影产业的发展在加强艺术水准和价值创造的同时,还必须将立足点放在提高制片融资环节的多元化、市场化、规模化和法制化程度上,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机制,为电影产业化的深入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在改革开放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电影已经成为文化娱乐产品供给与消费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通过几代电影人的共同努力,电影市场在近几年里开始呈现出繁荣之态,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呈现出“井喷式”增长:200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33.27亿元,2008年为43.41亿元,2009年更是突破了60亿元。然而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实际需求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供需长期不均衡,根源在于中国电影产业融资机制不畅,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融资模式单一、传统,缺乏创新,特别是中小型电影公司融资渠道仍然非常狭窄,企业信用欠缺,社会资金对于国内电影业的信心不足,政府配套政策尚待改进等。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大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机构无不将视野立足于如何扩大融资渠道方面,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正在如火如荼逐步推进中的广播影视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可谓是焦点性的新闻,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其他一些新的融资模式也正在植入行业发展的轨迹,这都促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制片融资体系的逐步形成,无疑是对腾飞中的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新的生命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如何能够不断融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富有创造性的开拓以金融贷款、私募股权基金、上市融资等为代表的新型融资模式,已然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事关未来的核心问题。因此,针对于中国电影制片新型融资模式的研究对优化中国电影制片融资机制、逐步完善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中国电影产业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中国电影制片新型融资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1发展背景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市场日益繁荣,票房竞争异常激烈,电影创收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推广、市场营销理念的深化、商业大片和类型电影模式的开发探索以及国有电影集团和民营电影公司资本运作的日益成熟,中国电影已正式迈入资本时代。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电影政策的进一步开放,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中国电影产业融资多元化格局慢慢形成,融资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以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为代表的新型融资模式成为影视制作行业新的流行语。

其次,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除了国有电影集团依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外,民营电影企业和文化多媒体制作机构借助繁荣的市场环境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华谊兄弟、新画面、保利博纳、光线传媒等几家拥有雄厚资金和制作营销经验的民营电影制作公司显示出超强的实力,在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和后产品开发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再次,市场运作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遵循市场规律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电影繁荣的基石。国家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并进一步带动电影商业化转型的顺利推进。

最后,国内电影制作水平和营销观念得到了提高与创新,更多的电影制作、营销人才开始崭露头角,具有艺术和商业素养兼备的复合型制片人才在电影制作中占据着越发突出的地位。

1.2发展现状

自2006年以来,我国电影产业融资领域出现了诸多新宠儿,从一定程度上给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产业打开了市场化的大门,具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2.1渠道多元化、模式综合化

在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思路指导下,中国电影制片领域的融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型融资模式被逐渐的适用,既活跃了电影资本市场,也使得传统的融资渠道得以拓宽。大量海内外的企业投资、风险投资、金融贷款、广告投入、版权预售、个人融资、政府出资、间接赞助和电影基金赞助等新旧模式的综合运用,促成混合资金运作为目前我国电影融资的主要形式。

1.2.2民营资本活力日渐增强

民营资本已成为中国电影产值持续增长所不可取代的贡献力量,且仍不断的对产业化进程发挥着更为深刻的作用。华谊兄弟、保利华亿、新画面等大型民营电影企业,始终保持着对电影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的姿态,尝试适用各种新型融资模式移植国内市场的可能性,并凭借其相比于国有大型电影集团更为自由、灵活的募资运作手段和营销能力,给电影业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未来定将以更为强势的步伐引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1.2.3业外资本强效介入

近年来,中国电影投融资的一大亮点就是业外资本的强效介入和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与当年房地产、小商品制造业为代表的纯粹业外身份相比,目前进入的这些新公司不仅在自己所处的行业都是个中翘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背景与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来自手机视频行业,网络游戏行业还是广告业,电影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门严谨的生意,而且是他们计划中更大的“娱乐内容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当年热衷“玩票”的业外资本相比,今天的这群新入行者头脑冷静、野心勃勃。

1.2.4集团上市成趋势

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电影集团上市再次涌现一股热潮。2009年11月,华谊兄弟获准正式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影视制作第一股,受到了各大机构和股民的追捧,一上市便募资12亿元之多,使得原本就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华谊兄弟霎时间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最受瞩目的骄子。就在同一年保利博纳也完成了第二轮1亿元融资,计划于2010年完成登陆美国纽约交易所的壮举,而中影、上影、西影、光线等也都纷纷加快了上市的步伐。电影巨头们正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电影融资体系发生实质性变化,意味着中国电影行业不再处于封闭的环境中,而发展到了资本运作的阶段。

1.3与传统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往的中国电影制度格局中,不同生产主体、不同类型的电影制作资金,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政府电影专项资金、影视互济基金、进口片发行收入提成、重大题材影片专项补助等各种或明或暗形式给予直接或间接投入以及企业的自有资金投入。

而以金融信贷、风险投资基金、上市融资为代表的新型融资模式则是在产业政策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电影制作与资本市场充分结合,良性互动的产物,逐步实现影片版权或股权的证券化,具有方式灵活化、资本规模化、渠道多元化等特点。

但新型融资模式在中国作为刚刚起步的发展形态,依然不可避免电影的高风险性,所以需要有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对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机构必然有着极高的准入门槛。加之其对电影企业制作能力和品牌信用的高标准,使得新型融资模式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不具备可复制性,因此往往让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保利华亿等不仅有着优势明显的生产能力,同时巨大的片库资源和固定资产,也为它们利用新型融资模式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1.4现存主要问题

1.4.1整体发展程度仍较低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的看到,中国电影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与电影产业成熟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创新意义的新型融资模式开发利用的还不够成熟,在产业整体融资模式中所占比重较小,且回报模式较为单一,新型融资模式在行业内均不具有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性;电影业虽然已经成为金融资本关注的领域,但就目前而言,金融资本以及一些创投基金、风投基金对中国电影的介入,大多仅限于具体的电影项目和电影制作层面,真正成规模的推动产业整合和业务扩展的战略性投资还基本没有,且中国电影业与国际上电影制作投资的主力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的合作就更属少数;作为投融资主体的中国电影企业仍然处在品牌创建阶段,整体而言,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1.4.2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从中国电影业内部来看,由于新型融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对电影的商业投资回报率以及预期票房收入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而其主要适用于企业信用和品牌名誉度高的大型的国有电影集团和诸如华谊兄弟、保利华亿、新画面这类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影视制作资源的民营公司,而在中小型电影公司中可复制性较低。广大中小电影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加上其自身市场营销理念落后、抗风险能力差、经营活动不透明、财务信息非公开性及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其很难从银行等专业金融机构获得信任,也就很难从中得到资金支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甚至扩大电影制作主体之间的发展差距,加深融资结构的不平衡,从根本上必将不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换言之,中国电影产业融资体系发展的瓶颈与其说是如何创新与开拓新型融资模式,倒不如说是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将新型融资模式在各中小型电影制作公司中得以推广和创造性利用。

1.4.3法制构建不健全

新型融资模式在中国才刚刚出现,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体系构建十分不完善,致使国际和行业外资本对于投资电影行业仍显信心不足,一座适用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融资平台依然在孕育之中。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信贷风险保障体系从《夜宴》开始才刚刚起步,在整条产业链条中还没有形成气候,这就不能保证不受国家总体金融形势波动的影响,稳定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就不可能从根源上维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4人才储备供不应求

熟悉电影产品特性与国内外市场行情的复合型融资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新型融资模式的拓展带来人力资源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我国传统影视教育对电影投融资领域的忽视是人才欠缺的一大原因,目前仅有北京电影学院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有影视投资学的课程和研究方向,其中很多也才是刚刚起步。另一方面,即便是接受过相关电影投融资教育的人走出校门后也需要长期的实践工作才能慢慢积累起融资实际经验,这无疑都会导致中国电影高级管理人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情况。

1.4.5新型融资模式自身存在负面作用

冷静的电影人已经看到,通过新型融资模式吸收的大量商业资本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也不是不存在弊端的,资本追逐高利润的负面影响正逐渐暴露出来,尤其表现在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负面的牵制作用。过分追逐高利润的商业大片和娱乐类型片在内容上趋于同质化、缺乏诚意和新意,造成了一定电影观众的流失,加之新媒体的强烈冲击,都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第二章中国电影制片新型融资模式的利用与开发

近年来电影产业迅猛发展,扩张带来的急切融资需求也逐步彰显,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启动全新的融资规划。而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中国电影人们也在孜孜不倦的思考着如何将星火之势烧成燎原。目前,新型电影制片融资模式在中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2.1银行信贷融资

在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向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同时,亦推动着中国电影资本时代的进程。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式下,一些传统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收缩投资,信贷有效需求并不旺盛,而在影业热潮之中,银行似乎找到了文化企业信贷投放新的出口。纵观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金融信贷资本无不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进行生产或扩大再生产,一般都离不开银行的信贷支持。电影坚持走产业化路线,就必定离不开银行信贷,其不仅可以减少融资成本,提高资本使用率,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股本融资中过多股东对电影制作的过分干预。目前在我国,金融机构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进入电影行业,为优质电影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其中最活跃的是银行信贷融资。

2.1.1银行信贷融资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目前银行贷款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抵押贷款,就是制片公司用实物,比如房子和汽车,来作为抵押品,还可以以公司的不动产例如摄影棚等相应的建筑物和器材设备来借贷,那些具有历史积累的影业公司还可以对公司的片库进行价值评估,并以片库资源作为抵押物向银行借贷;另一种是质押贷款,制片公司将影片未来的发行、放映版权通过第三方担保,抵押给银行,获得银行贷款。无论是抵押贷款还是质押贷款无不要求借贷的电影制作公司具有充足的实力,这种实力具体就表现在公司及其所生产影片的营收上。

银行信贷的积极作用除了为企业提供大量制作资金外,还将会对影片后期营销推广和海外市场拓展、电影公司不断完善自身资本核算与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起到深远的意义,这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运作与资本运营之路上关键支撑点的因由所在。

2.2.2我国发展银行信贷融资的现状

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和壮大,银行开始关注行业内的佼佼者。2005年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寰亚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的《夜宴》以版权抵押的方式获得深圳发展银行5000万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打响了民营文化企业向银行贷款拍摄制作电影的第一枪。紧接着的2006年,由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投资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了香港渣打银行约为1000万美元的金融资本支持,实现将金融资本融资的触角拓宽到境外,而且这次成功的信贷融资的意义,不仅为新画面带来了充足的制作资金,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参与也将对影片未来的商业推广和收益获取大有帮助。

银行信贷融资初获成功之后,近几年招商银行、广州发展银行、北京银行等也相继高调“触电”,大大繁荣了电影资本市场,给具有大制作规格的电影产品注入充足的资金保障,银行版权质押贷款模式得到推广以来,各大民营影视公司纷纷扩大信贷资本融资规模。尤其是2009年华谊兄弟和保利博纳各自从工商银行募得贷款,促成了中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首次介入民营文化产业的标志性事件。时至今日,几大电影集团或民营制作公司都已经把银行融资这条线打通了。

受到这种模式显著成效的鼓舞,银行业相互间的竞争也随即日益激烈化。北京银行的举措和步伐成为近年来银行大举进军影视业的一大亮点。2008年5月,北京银行为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打包贷款,开创了国内版权质押融资先例。紧接着同年7月,北京银行又与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北京光线传媒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分别为两家影视民营公司提供1亿元的贷款支持。据统计,自2008年北京市启动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工作以来,在文化创意金融市场中,北京银行发放的文化创意企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发放总额的90%以上。2009年,北京银行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签订了以50亿元授信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协议,先后为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娱乐公司提供商业贷款。几年来,北京银行先后与中国电影集团、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万达院线、橙天娱乐、派格太合、禹田文化等280余户高成长性文化创意企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这充分显现出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中国电影行业的逐步认可,客观上加速催化了中国电影资本时代的繁荣。

2.2私募股权基金融资

在中国市场状况下,本土电影基金刚刚起步,相关政策在2007年才制定出来,对于风险莫测的电影丛林,建立产业基金尚心有余力不足。而像中国电影基金会这样国家代表的公募基金对于繁荣中国的电影创意市场毕竟能量相当有限,因此私募基金就成为电影产业新型融资模式拓展的一大热门选择。

2.2.1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及优势

建立专业电影基金是有着明显优势的融资方式,只有专业基金、商业银行和投资机构共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才能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一次全新的化学反应。中国电影网总裁王国伟说:“中国电影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而私募基金投资电影产业有着多种优势。”

私募股权基金是指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长期投资于企业股权或项目权益的集合投资形式。由于私募股权基金所具有的高风险与高回报的特性与电影项目十分相似,加上一部电影的运作周期也非常适合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周期,因此,私募股权基金最近十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对电影等文化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私募股权基金将成我国电影制片融资领域的新宠。

私募股权基金之所以受到电影业如此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其不同于投资单个电影项目的游资,它会对影片全程进行监督,帮助制片、发行、推广部门合理调配资金,避免资金的滥用。另外,电影私募股权基金的管理者往往都具有相当丰富的电影从业经验,同时又具备金融背景,因而会善于运用合理的投资方式和恰当的金融工具避免电影项目的风险失控,保证其稳定的投产回报。

私募股权基金除了能吸纳资金,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一整套制片预算方案、审计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方对资金使用的有力监管,从而保证了严格的成本控制,这对充满潜在商机的中国电影业来说,优势极其明显。在基金管理体系下,可以依靠专家团队的经验和技巧优选项目和创作人员,并通过多种组合方式获取稳健收益、分担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取得同国际大片商合作的机会,从而打入全球市场。

2.2.2我国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现状

在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繁荣,竞争日益激烈之际,对于资本更加高效科学的利用,实现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私募股权基金融资势必成为中国各大电影集团发展壮大的有力利器。

目前活跃在中国影视界的私募基金主要有:IDG新媒体基金、由中影集团等发起的中华电影基金、红杉资本、软银、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韦恩斯坦(TWC)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UD#1”电影基金等。此外,汉能、易凯等私募股权基金以及海外的影业公司和大型投行也在密切关注其中的投资机会。

国内各民营电影企业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灵活地探索着私募股权基金融资在中国适用的可能性。自2006年,华谊兄弟成功募集到以马云为代表的1200万美元境内外资金后,第二年又引入以江南春为首的2000万美元的境内外投资,从而完成第三轮私募,为其上市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009年,保利博纳第二轮融资成功,融资额将高达3000万美元,在这个融资过程中,私募资本的力量可以说功不可没。此外,光线传媒等公司也正在积极进行上市前的私募。

2.3上市融资

2.3.1上市融资的特点及要求

上市是中国电影企业的最佳融资构想,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曾表示,在融资方面会把上市作为首选项。上市融资相比其他新兴融资模式而言,更加透明、更加公众化,有更开放的融资渠道。通过向社会公募资金,达到充分的市场化运作,在短期内既可以融得大量资金,同时也意味着投资者有更多机会分享电影行业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快速成长的投资机会。

计划上市的电影公司,需要引入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财务必须规范化,公司必须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具体表现就是制片方要提高水平,提升制作环节的流程管理,特别是健全预算制度。在这方面,国内的民营电影公司中华谊兄弟、保利博纳和光线传媒等公司已经逐渐引入审计制度。

但上市融资未必对中国电影企业都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要谨慎对待,不能盲目跟风启动上市计划,否则不但不会给企业的融资带来效益,还会加剧风险。在上市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有效的寻求政府专项资金的帮助或银行贷款以及各路基金的支持,才是更好的出路。

2.3.2国内电影企业上市融资现状

2009年11月,华谊兄弟获准正式在创业板上市,募资获得的12亿元,除了将继续巩固现有业务外,公司还计划进一步拓展电影国际业务、影院广告业务和品牌授权业务等,这对于一直走在了中国文化产业融资的最前沿的华谊兄弟来说,无疑是使企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华谊兄弟的成功上市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中影集团、上影集团、保利博纳、光线传媒等也已加速了上市步伐,中国电影企业在品牌理念和经营模式上正发生着实质变化。

上海电影集一年多的酝酿,已经做出上市计划的内部方案,准备于A股上市,计划上市不少于10亿元。国内发行巨头保利博纳内部整改完成后期望能在2010年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光线传媒计划两轮融资5亿元后转战A股,计划最早明年在国内A股上市。以上这些企业由于受到近期世界经济形式和国内相应政策体制的制约,上市计划被迫暂且放缓。但是,对于这些占据着行业龙头地位,掌握着优势资源,盈利状况也比较可观的大型电影集团来说,上市融资是它们扩大规模,完善供应链的必然选择,成功上市必将是水到渠成事情。

2.3.3中影集团上市的重要作用

中影集团作为中国电影行业的旗舰,是中国电影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和行业经营绝对的领先者,其资产规模超过28亿元,旗下拥有13个全资子公司,1个电影频道,34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不仅覆盖电影制片、制作、发行放映、影院投资等各个环节,还涉及频道、动画、音像、地产、物业等多个行业,是集电影制片、发行、海外推广、对外合作为一体的“电影巨无霸”,在中国电影业界具有垄断性地位。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的投入使用,更是加大了中影吸引各路战略投资的把握。但其实,中影的上市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早在2004年初,中影集团就开始计划在香港上市,后因“避免引入外资进入内地娱乐业”的条规限制而被管理层叫停。中影集团性质特殊,融资很容易引进外资甚至改变控股方,而当时国家明确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业和娱乐业,所以中影上市一事暂且搁浅。到2007年,政策松动,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宣布重启中影上市计划,各相关机构和分析师早已进驻中影。2009年初韩三平在公开场合宣布中影将会在A股上市。

中影集团上市融资不但能使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还能壮大媒体行业的市值规模,有助提高电影行业整体投资吸引力。如果说华谊兄弟上市创业板是作为电影产业进入资本化运作时代的信号,那么中影上市A股的计划如果能够实现将会带动一批国有或民营的电影公司走上上市融资之路,无疑会成为中国电影实现产业化宏伟蓝图的里程碑。

2.4利用电影片库资源融资

老电影赚取新利润,这是利用电影片库资源融资的新型模式。在现如今这个影视娱乐“内容为王”的时代,只要手握可观的影像产品就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利润。

中国电影百年以来已生产出2万多部的作品,特别是建国以来制作的电影在观众心目当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电影频道收视率较高的往往是这些影片。电影厂特别是原中国三大电影制片厂北京、上海、长春的影片片库至少有千部以上的,盘活片库可为他们筹集可观的资金,不仅每年可以出售电视播映权、DVD版权,也可出售其他媒介物的版权。同时还可以将片库作为抵押物向银行借贷,这比利用影视公司的地产及其他物质做抵押物借贷更受银行的欢迎,因为片库的价值每年都在增值,银行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2006年,拥有强大电影片库资源的中国电影集团与版权公司源泉达成协议,中影出售500部影片无线增值版权,源泉获取了以电影影音素材制作各类型的手机短片、铃声、IVR产品的权利,而这些影片均是来自中影公司片库中的老电影,此类新媒体业务的深度开发,已形成中国电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利用片库还可以进行简单的资本运作,聘请资产评估公司对现有片库的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此折合成一定数量的股份与现金持有者联合成立电影制作公司或其他娱乐游戏或互联网公司。目前互联网及娱乐游戏等多媒体资讯服务公司深受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是股市的热门板块,这些娱乐公司能够在相应的股市板块中上市,进而创设各大规模的筹资平台,实现多种新型融资模式的良性互动与整合利用。

2.5后产品开发融资

版权交易在中国还是个尚待开发的巨大金矿,长达50年的著作权保护期限,使得电影后衍生产品可以异常丰富,如《赤壁》游戏,《功夫熊猫》衍生品等都为制片方赚取不少的资金收益。一部影片在影院上映发行的收入是有限的,但是电影后产品开发的收入往往可以达到一部电影票房收入的2至4倍。收费电视、无线电视播映、音像市场是今后中国电影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这种收入每年都会产生,特别是随着新的媒介物IPTV、手机的不断出现,电影产品将为版权所有者创造出更大的收益。

早在2002年,中影集团就成立了后电影开发分公司,核心业务为影视节目特别是经典影片的出版、发行,以及电影产品附加值的开发,力图全方位开拓电影产业,发掘电影除院线放映以外的下游产值。此外,作为WAEA会员的中影后电影开发分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航空娱乐节目供应商,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等大型航空企业有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2007年,后电影开发、出版、发行影视音像节目35部,为航空、铁路、公路等移动节目播放项目提供有偿播放节目40余部,开展手机铃声、网络开发等新媒体业务。

2.6版权预售融资

电影版权是电影集团或制作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流动性差,变现周期长,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等特点,在影片投入制作或发行上映之前,片商通过向海内外的发行公司和放映公司预售发行权、放映权,收取定金或“保底发行金”可以募得大量资金,并能加快资金的回笼,以支持影片的制作所需。

2006年,投资两千万美元的华谊兄弟古装大片《夜宴》,仅在亚洲的版权预售就已经收回了一半以上的投资成本,整个海外版权的预售情况也超过预期。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在开拍之前就已完成80%海外版权的预售,其中日本的版权预售高达1亿多元人民币,也创下了华语电影在日本预售的最高版权收入。2008年,还在制作当中的电影《梅兰芳》先后同日本、韩国签订了销售协议,创下当时中国本土电影海外版权销售的价格新高。

2.7广告融资

新型的广告融资是电影制作资金筹集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特定的电影产品与特定的商业广告通过富有成效的创意而形成的特殊的经济纽带。

通过广告来获取赞助资金,对于电影业来说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但近几年来大量广告出现在电影放映前或干脆植入影片之中的现象,却在评论界和观众当中引起了持续的热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广告作为一种传统融资手段为不断适应中国电影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做着诸多积极的变化,发展成了具有良好效益的新型融资模式。

在电影市场中,广告通常分为硬广告(映前贴片广告)及软广告(植入式广告),而一部影片能否有广告客户关键在于影片本身是否具有品牌影响力。尤其是隐秘性较强的植入式广告,这种借助电影剧情的需求,通过巧妙点题,树立品牌产品的形象,以达到形象传播或品牌促销目的手段,最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可谓是方兴未艾。虽然广告这种融资方式有可能对观众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可以扩大影片的投资,减轻了经营风险,从现实意义来看是有益于中国电影营收能力的提高。

冯小刚可谓是中国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最重要的导演,他的电影从《手机》到《非诚勿扰》都成功地采用了这种融资方式。特别是《非诚勿扰》,在电影尚未放映的情况下,植入式广告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几乎达到影片制作费的一半。2010年4月上映的《杜拉拉升职记》更是凭借其时尚的主题,大量植入软广告,保证了制作成本的有效控制。当然,这种融资方式能否成功取决于影片的品牌影响力与其受众面的广度,而对于挑剔的观众而言,植入式广告能否与剧情达到水融才是这种融资方式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

第三章国外电影制片新型融资模式中的启发

纵观世界各国电影产业的走向,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是支撑电影大国的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石。为了推动本国电影不断融入资本市场,不少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和扶持政策,积极拓宽新型融资模式,推动本国产业链条的有机运转。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外资金大量涌入电影产业,尤其是第三方融资、私募基金和避险基金等越来越多地开始涉足电影项目。

3.1美国好莱坞电影保证人制度

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的霸主地位无以伦比,有着完备的融资模式,融资方式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在美国,电影制作已形成包括制片商、发行商、投资商和保证人四位一体完善健全的融资体系。制片商首先与发行商签订发行协议,据此制片商同意按照商定的技术规格制作影片并如期将其交付给发行商,而发行商则获准在合同规定的地域和时限内完成影片发行工作;作为回报,发行商同意在影片制作完成并交付后向制片商支付发行预付款。同时,在发行协议签订之后,制片商将就影片制作所需的资金向投资商(通常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寻求短期贷款,并用发行协议中制片商享有的收取发行预付款的权利作为抵押。投资商则为了降低制作无法完成的风险而要求制片商就影片的制作完成提供担保(见图2)。这样也就形成了好莱坞电影融资模式中最为独特的角色——保证人,其一般由保险公司或电影专业人士担当。

保证人对影片的制作过程进行严密监控,通过每天汇报制片的进展状况,每周汇报制片的开支状况,走访制片现场等形式来确保影片按照商定的时间、技术规格和预算完成,并根据发行协议按时交付给发行人。因此,保证人必须十分熟悉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并且有能力在提供保证前就对被保证影片的剧本质量、预算资金的筹集状况、影片拍摄时间表的合理性以及影片制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

这种融资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制片商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时树立起一座资金使用的防火墙将投资商可能承担的商业风险降到了最低,投资回报率得以稳步增长,这就为外界资金越来越多的进入电影投融资领域敞开了一扇大门。

对于正大力发展银行信贷、私募股权等新型制片融资模式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信用保障体系仍不健全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行业外资本仍对进入电影投融资领域持观望态度,资本主要局限于具有实力保障和营收能力的大型电影企业,绝大多数中小型电影企业对于投资项目的预算执行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因此,为进一步改进中小型电影企业融资手段,实现业界信息对等化,赢得更多金融机构对其的信任,发展好莱坞的保证人制度就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结构优化升级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3.2韩国电影网络融资模式

近年来,韩国电影业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多元化且大胆创新的融资模式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韩国出现的利用互联网来筹措制作资金的方式,受到了业界人士称赞和投资者的追捧。

早在1999年,韩国便出现了电影网民基金,第一个吃螃蟹,为喜剧片《茅趸王》建立网民基金接受网民投资,最终从464名网民手中筹集7.75万美元投资,约占影片预算的5%,投资者回报收益率高达97%。目前韩国票房好的商业大片都曾建立网民基金,有的基金甚至不到1分钟就被抢购一空。

网络融资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这得益于其具有很高的透明度,以此赢得投资者广泛的信任。电影制作公司先在互联网上公开项目剧本或详尽的商业策划,让广大投资者了解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盈利前景,并借此评估投资风险。项目运作过程中,每个投资者都会实时掌握影片制作与运营的信息,电影发行之后,投资者还会收到每周票房报告。也就是说,投资者从决策到收获都是在充分了解制作公司的必要信息的前提下进行的。这自然离不开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进行实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公司的信誉度也至关重要。

网络融资的确是灵活性非常高的集资方式,但是对于产业化道路构建不完善的中国而言,其开拓的难度实际上是比较大的,企业和投资者的风险就目前而言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为此,从韩国的经验启示我们,我国要发展网络融资模式,首先应以完善法制规范和安全措施为前提,而对于各大电影制作公司而言,努力建设自身的信誉度和品牌影响力也是重要的保证。

第四章中国电影制片新型融资模式的意义和发展建议

4.1发展新型融资模式的积极意义

大力发展中国电影制片新型融资模式对于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的中国电影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信贷融资、私募股权基金、上市融资等新型模式使资本对推动电影产业化发展带来更为深刻的影响,促进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转型,既扩展了融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完善电影项目的评估与测算,也在融资的过程中同时激活电影的营销手段,拉动票房增长,促进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成长。

其次,凭借其多元、灵活的融资手段,新型融资模式在积极推进电影体制改革的同时,还起到规范制作流程,完善创收机制的作用,利用制片环节的蓬勃发展扩大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

再次,各种新型融资模式不断给电影集团和大型民营电影企业发展带来更宽阔的舞台,也给中国多数中小影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进一步促进电影产业的资源整合。

最后,大量境外资本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一方面加深国际合作,使投融资主体更全方位的了解借鉴国外先进的融资经验;一方面帮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更多的优秀中国电影得以借助多元化的平台进入海外市场,为中国电影国际化奠定基石。

4.2对未来的几点建议

在资本给中国电影带来深刻影响的今天,融资渠道及融资模式的多样化,有赖于持续稳健的电影产业政策和市场的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有赖于一个健全完备的投融资体制,有赖于电影市场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电影市场的繁荣。

4.2.1积极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政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将眼光放在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使得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为此才能更好地促进融资渠道的开拓和创新。

而从现实意义而言,政府要以不断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为宗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通过改善电影市场运作环境,鼓励更多投资人和制作、营销人才进入电影行业,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对投入电影基金的私人和社会机构投资者采取更加主动的鼓励态度;支持建立并完善电影基金融资模式,活跃贷款贴息、委托银行联合贷款、战略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的整合利用。

各种新型电影融资模式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这就需要作为电影行业规范者的政府,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为电影市场的资本运作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积极建立起行业信用体系和金融信贷保障制度,使各种新型融资模式不断法制化、规范化,特别是在版权抵押、质押权的行使方面。

此外,电影人才是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通过高等教育或实战来大力培养电影新型融资领域具有市场前瞻力,良好投资眼光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并为其尽快成熟提供更多机遇。

4.2.2大型电影集团或民营电影企业主导作用

在目前中国融资渠道有限,电影产品差异性不够的情况下,作为行业领头羊的各大型电影集团或民营电影企业应该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并进一步扩大与有关金融机构的配合,以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电影制作项目吸纳投资者。电影制作项目必须有详实周密的市场调查报告,吸引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及演员,努力争取跨国销售的市场前景,还要制定风险较小的经营策略,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完备的法律、财务、业绩报告等。

大型电影集团或民营电影企业有义务努力携手建立起中国电影版权评估体系,这对于完善银行信贷、私募股权基金、版权预售等新型融资模式,保证金融机构和投资人的权益,培养其对电影产业的信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借鉴国外产业化运作的经验,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电影信托公司,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版权评估,提高电影产业风险控制能力,并积极向产业外延伸价值。

此外,为进一步拓宽新型融资渠道,大中型电影制作公司还可以把电影消费者(观众)、电影制作公司、金融机构充分结合起来,利用股本融资与借贷融资相融合的方式来筹集资金。例如通过成立一个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电影制作基金,来吸纳个人投资者甚至于普通电影观众的低额投资。如果观众个人投资于基金,基金则会根据电影票房按照一定的比率做出回馈,一旦电影票房不错或者一切顺利,每一位曾进行投资的观众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回馈款项。这种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激活融资渠道,更重要是在更多的投资主体中建立起一种广泛的参与电影工作的意识,这就在电影融资的同时也进行了电影的营销。

4.2.3开拓中小型企业创新模式

中国电影产业融资体系发展的瓶颈除了如何进一步创新与开拓新型融资模式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机制将新型融资模式在各大中小型电影制作公司得以推广和延伸,这当然离不开政府和大型电影集团或民营公司的鼎力支持,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活跃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同时也需要中小型电影企业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对各种新型融资模式加以改良革新,综合运用,挖掘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融资轨迹。

由于中小电影公司没有大型电影集团公司具有的“硬通货”,为突破这一瓶颈,让独立制作人和中小公司能够利用银行借贷方式来融资,还势必需要积极发展融资服务机构,指导各中小企业融资,汇总和传递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或以自身资产为中小企业向银行担保,负责所融资金短期资金的安排和长期资金的分配,配合金融机构的资金监管等。融资服务机构可以是由产业链条上核心电影企业发起,有稳定合作关系的各中小电影企业入股的公司或者是由核心企业分离出的部门对其进行管理,甚至可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作为担保公司。

此外,在法律规范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中小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尝试发展网络融资等新型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借鉴电影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的利用各种新型融资模式来吸引更多、更专业的投资资金,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在进一步完善产业内部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深同金融产业的战略融合,获得稳定强大的本土融资平台;疏通扩大社会融资渠道,逐步优化融资结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国有资本为引导、以民营和国际资本为主”的融资机制,以坚定的步伐走中国电影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之路,最终建立并完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资体系。

结语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属于中国电影产业的资本时代已经拉开了大幕。相对于过去只能由政府拨款和国营制片厂投资的时代来说,中国电影新型融资模式得到了一定成效的发展。但电影人们仍该冷静的看到,与世界其他电影产业成熟的国家相比,我们的融资方式仍比较传统、单一,银行贷款、私募股权基金、上市融资、版权预售、网络融资方式等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呈现出新型融资模式在行业内各大中、小、型企业间比例失衡、差距进一步扩大等不良迹象。未来,我们仍将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里谋求生存,能否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式发展还有一路漫长的路要走。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满怀信心的期待,身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环境之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为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无论现在还是未来,电影融资模式的现代、科学与否都将不可避免的成为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而恰是这一点,勤奋的中国电影人们正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不懈努力着,共同迎接着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2]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4]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5]蒲元瀛.中国电影商业模式分析及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6][美]马克•格林布莱特,施瑞丹•蒂特曼.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贺书婕,伊志宏,李樱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2009中国电影投融资盘点:渠道多元[EB/OL].h

[8]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91.

[9]杨奇峰.关于中国电影制片业投融资模式的探讨[J].采.编.写,2009年,第2期:63-64.

[10]李忠.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机制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年.

[11]张达.中国电影投融资现象分析[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2]2009中国电影投融资盘点:渠道多元[EB/OL].h

[13]邢海恩.基于供应链的中国电影产业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4]宋文燕.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影视产业融资模式[EB/OL].

[15]邵奇.中国电影制作融资渠道的策略分析[J].当代电影,2006,第6期:14-18.

[16]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86.

[17]唐榕.电影投融资:现状透视与体制建设[J].当代电影,2007年,第5期:121-127

[18]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59-363.

[19]唐玲玲.电影经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66.

[20]王东王爽.我国电影产业融资方式发展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第1期:24-28.

[21]赵实.中国特发展道理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0-116.

[22]俞剑红.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9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