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路径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教学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学校教学起着计划、指挥、组织、协调以及监控的作用,还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保障。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教学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失个性
以往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表现出了刚化、集权以及统一等特征。在这种制度的牵引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大都以完成教学计划为首要目标,对学生进行被动式的管理,强调过程而忽视结果。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是单纯地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颁布的统一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缺少灵活性和弹性。此外,大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许多教学管理措施其本质都是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元素等从旧的统一到新的统一,并没有体现出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成学生个性的缺失,使学生发展受限。
(二)教学管理弹性不足
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中逐渐实行了学分制教学。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中,课程的建设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重点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职能的发挥。从某种特定的意义上来说,学分制是一种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以及保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且学分制在教学管理体系中还明确规定,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毕业或者延长留学,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国家制度的规定,提前毕业的学生是极少的,而迫于某些原因推迟毕业的学生大多选择了结业离校。由此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的管理弹性没有被充分地发挥,也使得其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同时学生选课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弹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策略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
观念能够控制人的行为,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时,应该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开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构建过程中应该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并以此为指导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以书本、课堂以及教师为中心,重视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价值以及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中,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要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重视人本理念,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处置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创新以及完善的过程。具体来说,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中应该包括管理工作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励制度等。其中,教学管理工作应该以细致的分工作为首要前提,并且以明确职能为根本,只有这样,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管理效果。对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在本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中明确相关个体,并就其承担的义务以及责任进行细致分化,在强调管理过程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管理效果,以此来保证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实效性与社会和学校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社会方面来看,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对院校的宏观调控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使院校拥有更大的决策自由权以及发展空间,从而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在学校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其硬件环境,保障院校具有完备的机房、活动室等教学资源,让学生享受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相应院校就应该更加重视对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不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原则,还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以此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从而提高院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水平,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永霞,张建光.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制度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32-33.
作者:林延庆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一、交往哲学的理论基础
交往哲学理论是现代哲学从整体上抽象出“交往”的哲学本质、基础、可能性,交往过程中人与人的哲学特点。它把交往放在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中,研究交往与人的发生发展、交往与社会及世界的发生发展的方式。人的本质、功能存在于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而不是孤立地凭空地在自己内部生长起来。因此,交往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人的全部本质、功能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实际展开的基本的现实形式,是人的本质、功能在对象性活动中的表现、确证和实现的现实舞台。具体的个人就是在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交往中的生命存在。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双方协商、讨论后制订的评价方案、要求和规则。在整个交往、配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关系更加密切,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情感性原则
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作用和进行情感教育,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情感性原则既把调动、感化、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手段,又把培养各种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在大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其在课堂活动、访谈和座谈中的心理状态,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情感因素能够对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学习者的主导情绪状态大致分为三种:积极情绪状态、中性的情绪状态和消极的情绪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认知活动便趋于停止,其效率也大大降低。
2.多元性原则
教学质量评价的多元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评价者的多元性。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通常是由教育管理者完成的,主要通过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并对事先制订好的评价表作出勾画,被评价对象——教师往往处于评价活动之外。而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将作为评价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不仅有教育管理者的评价,还有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评价,乃至与教育活动有关的家长、社会的评价等,从而构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二是指评价角度的多元性。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对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过程进行评价,还需要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基本教学能力要素进行评价,需要对教学效果、教学思想和理念等进行评价。
3.人本原则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知识和人的兴趣爱好等,是一种敬重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的管理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核心是树立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注重学生的个性、潜能、需要、兴趣,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1.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目标管理主要着眼于调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围绕目标而开展。过程管理则着眼于运用教育规律,合理地确定培养程序和规范,限制受教育者的随意性和离散性,按照因定的路线逐步走向预定的目标。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发挥“整全优势”。目标是有过程的目标,过程是有目标的过程。离开了过程,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中楼阁;离开了目标,过程就会成为无方向的盲目过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具体过程的到位,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过程的结束,新的目标的确定又会有新的过程的开始。
2.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是在具备刚性管理框架的基础上,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升华。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是质量管理的必然选择。大学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以刚性管理为基础,通过规范性的制度约束、监督、评价,保证大学学校质量的实现,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运用柔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培育良好的质量文化,使教职工和学生能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师生满意度保证学校质量而努力工作。
四、结语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是一个运动不止、不断变化的有机系统,把系统中的某个部分或组织分解放大进行研究虽有助于深入,但也容易陷入片面和狭隘,研究成果难以成为实践的指南和现实的良言。“现代管理不再是过去的小生产管理,每个管理法则都不可能是独立的,因此,未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高等学校内部是由政治组织、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等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组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内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就可能在解决了一两个问题之后,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步下移,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制改革的地位和意义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也表明,教育的改革必定经历一个从系统的、宏观的层面转向学校层面的过程。大学不同于高等教育,它们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大学的改革不同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是一个组织,大学的改革是组织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改革是行业的改革,推进大学的改革仅仅认识和掌握教育的规律是不够的,大学的改革和管理实践不仅需要遵从教育理论,而且应遵循管理理论、组织理论。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毅鹏,袁韶莹.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本科 教学改革 全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2
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有明显下滑趋
势[1-2],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3],绝不能以扩招为由而降低培养质量,故在大学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当务之急。针对我国当前大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措施。
1 基于全要素质量管理的本科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一种无形的服务,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可将这些因素分为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称之为5 m1E。下面就这六个方面分别提出改革措施。
1.1 人(Man)
“人”是指提供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素质。不可否认,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态度和教育的水平两个方面。由于受经济利益所趋,当前大学的教师队伍中,真正将课堂教学作为本职工岗敬业的教师越来越少了。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应归结于大学的导向机制问题。实质上,大学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前沿阵地,作为大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教学作为本职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建议大学进一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上好课,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指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其生活水平。精神激励是指对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给以诸如张榜公示、载入校史等激励。
1.2 机(Machine)
“机”是指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有关设施,如投影仪、话筒、桌椅等。良好的设施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扩招等原因,大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设施维护更新难以及时跟上,设施老化较严重。在一个设施不全或设施破损不堪的教室授课,再优秀的教师,其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1.3 料(Materials)
“料”是指授课的内容。一方面,课程体系要精简。大学四年是短暂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课程不在多而在精,大学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课程进行精简,对精简后的课程适当延长学时,这样做既可给学生腾出适当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又能使学生对精简后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4 法(Methods)
“法”是指授课方法。当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的问题,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一对多的面对面的交互式服务。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学认真以外,还要讲得深入浅出、讲得生动。所谓深入浅出,是指对比较深奥的知识,要通过某种方法讲得浅显易懂。所谓生动,是指采用一些方法增加课程趣味性,尽可能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其兴趣。在教学时,建议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效果。(1)案例教学。在讲授知识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深入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增强趣味性。案例可以是他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2)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某个知识点之前,最好以某个案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领会学习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加以深入讲解。(3)善用道具辅助教学。这里所说的道具,是指一切可以辅助课堂教学的事物。(4)交互式教学。由于课堂教学实属交互式服务过程,既然是交互式,就不能没有学生参与。不时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既可以给学生积极思考的压力,又可以增强课程趣味性。一方面,可进行现场提问与解答,包括教师问、学生答及学生问、教师答两种情形,通过一问一答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5)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按照全面育人观,大学教育除了提高学生的智商,还要提高情商、逆商等。因此,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还要在适当时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否则很可能培养出高智商低情商、低逆商的学生。
1.5 环(Environment)
“环”是指授课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教室所处的环境。软环境是课堂的气氛。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爱听,教师愿讲,教学效果必然良好。课堂气氛取决于教师的授课风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及班风、学风等。过于严肃的授课风格会造成课堂气氛凝重,难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1.6 测(Measurement)
“测”是指测量,即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先进的质量管理应该是变事后检验为事中控制,通过事中控制来控制最终“产品”的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控制也不例外,可通过平时增加一些小测试,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补救。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控制便能有效保证课程质量,至于课程最后的考试,进不进行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然而,在当前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里,考试还是必须的,取消考试恐怕是绝大多数人短期内无法接受的。针对此,建议考试这种方式还可存在,但是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建议尽可能的采用开卷考试。开卷确实有益。开卷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对重要方法的掌握情况,它可以考查的范围更广,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有所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传统的闭卷考试多数是在考学生的记忆能力,甚至有些学生平时不上课,临近考试时搞突击,死记硬背也能蒙混过关。这种闭卷考试的弊大于利,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本科培养过程控制
如果把本科毕业生比喻成大学向社会提供的“产品”,那么培养过程就是制造这种产品的过程。我国大学本科生的培养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课堂教学,即入学教育、基础课;其二是实践教学,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等。其中每个环节都是必要的,都必须切实保证培养质量。调查得知,现在大学本科生多有同感。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专业的充分认识,不清楚各个环节、各门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导致学习像是被牵着鼻子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学生感觉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没有什么区别,基本都是走马观花。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三点建议。(1)建议在学生入学教育之时,由专业首席指导教师(一般是系或教研室主任)向新生宣讲本专业是什么,今后的就业方向是什么,本专业的重要性,本专业的知识模块和本专业的培养过程。(2)建议专业导论课适当提前,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3)专业教师多与学生进行座谈,了解学生的动态,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4)加强生产实习,改善实习的效果。由于实习人数多,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实习单位不太愿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笔者认为,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专业教师与合作单位的关系,建立实习基地,可以解决好上述问题。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劳动,为企业临时增加劳动力,另外,教师可在学生和企业之间“搭桥”,为企业物色优秀毕业生人选。
3 基于全员质量管理的本科教学改革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本科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系列交互过程的集合。只有每一个环节都严格保证培养质量,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才是质量过硬的。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是全员的事,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是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从校长书记到院长再到教师,每个职位每个角色应各司其职,保证培养的质量。(1)校级院级领导。校级院级领导有责任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关爱教职员工,这样教职员工才能有动力去关爱学生。(2)辅导员。良好的辅导员工作有利于形成好的班风、学风,使学生受益终身。(3)首席专业指导教师。主要包括入学专业介绍、专业导论、座谈会等。(4)专业教师。各专业教师负责讲好自己所负责的专业课程,与此同时还有责任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称为教书育人。
4 结语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最前沿阵地,其培养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急需进行改革。该文针对我国大学本科的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全要素、全过程、全员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本科教学改革措施。我们相信,只要大学全体员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观,基于正确的培养模式,采用合理的培养方法,全面改善不合理的因素,全过程控制培养质量,全员育人,那么,我们一定能为祖国输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北群.素质教育与现代大学的使命[J].江苏高教,2007(6):22-25.
[2] 李爽.我国高等教育改革_现状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07-
关键词 本科教学;教学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66-03
Abstract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faculty system and system innov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1 前言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虽然许多人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并已采取行动进行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目前教W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教学过程,轻视管理环节,不注重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久而久之,就使得教学管理模式趋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趋于呆板、僵化。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管理模式,只会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无序、教学上的不思进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模式,解决与学校制度的衔接,适应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减少“管”的作用,突出“服务”意识、宗旨意识。
2 教学管理过程控制
实行二级管理(院、系)、两级督导(院、系),教师、院系二级保障的机制,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供保证。教学管理过程控制如表1所示。
3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
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学院由主管本科教学院长、教学督导专家成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等共同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组织教学质量过程检查与监控,对教学实施系统管理。
教学过程监控
1)在每学期的初期、中期、末期进行检查。初期的检查,主要对教学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对课件、教案、教材、讲课、试卷、作业等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会提出整改意见。所有课程和毕业设计有中期检查环节,督导专家组和学院教学评估工作组参与中期检查过程,对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汇总并做分析报告。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务处安排抽查工作,由分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对所在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从任务书、外文翻译、设计方案、研究数据、论文重复度、论文格式等方面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会提出整改意见。对于暑期的各类实习,带队教师于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工作报告,教学院长根据各类实习报告完成学院实习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2)日常教学管理监控、听课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实践课程的检查和教学经验交流等重要环节。学院设立教学评估专家工作组,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评估专家工作成员全年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期末考试试卷等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务员教师,教务员教师汇总后提交主管教学院长,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及时调整和纠正各类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弥补教学缺陷、完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3)每学期学院从各年级学生中聘任品学兼优者为“学生调研员”,他们每周将本年级或本专业教学中的情况,书面反馈给教务员教师,由教务员教师汇总调研结果,及时反馈给主管教学院长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措施在全专业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制度。
教学结果监控 教学结果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结果的监控包括考试方法、考场纪律、试卷评分、试卷分析和试卷存档等重要环节。考前各班班导师开展动员大会,严格考场纪律。课程设计、大作业、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考卷等做好存档工作,教学评估专家工作成员随机检查和反馈意见。此外,学院对毕业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4 教学制度的建立
教授授课制度 学院专业基础课程均由学院副教授以上职称教授承担。要求规定的在岗教授必须具有一门课程以上的主讲教师资格,每年至少主讲一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本专业教授还结合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导论课程,如在大一完成新生研讨课的开设。
教学评价互动制度 教学评价互动制度是指由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本科教学指导委员、学生组成的三方评价机制。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是指通过听课、座谈等手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科教学指导委员指通过听课、教案检查等手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评价是指每个学生必须通过学校教务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所修课程的上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三方评价结果通过教学系主任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进行改进,同时进行备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
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 各种教学责任事故,特别是重大教学责任事故,不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而且会对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产生破坏性作用。为加强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必须有教学责任事故制定文件,对教学责任事故的划分及范围、教学责任事故的报告及调查、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做出详细规定。
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重视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体系建设。通过组织各地校友会、组织毕业生返校活动等措施,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与跟踪体系,定期掌握毕业生的动向,了解其工作生活的概况,调查其对本科生培养过程的建议和意见等。以此来完善现有的培养体系,直接为社会报务。重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完善毕业生跟踪机制,扩大毕业生跟踪渠道。通过对用人单位走访、座谈、合作、交流等方式,随时掌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和发展情况,为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招生规模、招生专业方向提供依据。
5 总结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一所大学的重要组织机构,是支撑学校的坚实骨架。在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中,建立科学、完善及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度,才能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在教学管理中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有机结合再一起,认识到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铁,王友群.关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4):145-146.
一、在生活与数学、经验与探究、形象与抽象的实践中把握教学的本质
1.生活与数学
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博弈体现学生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矛盾诉求。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其本质是理性的。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和数学的角度发展学生素养,给予理性的滋养和人性的关爱。
天安门、飞机、奖杯是轴对称图形吗?从生活的角度学生认为是,但是从数学的角度看,教材是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引出对称现象,再将上述物体抽去非本质的属性(如颜色、构件),呈现平面图形,对折后,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其间,有一个从实物到图形、从立体到平面的抽象过程。准确地说,实物是对称的,但不是轴对称图形。所以要从本质上引导学生从生活事物向数学原型进行提升。
2.主观与客观
主观经验与客观探究反映儿童认知数学的经验参与和教学预设的合理考虑。数学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客观的结合。
3.形象与抽象
抽象数学与形象教学反映儿童认知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教学方法的合情选择。数学是抽象的。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从形象开始并逐渐走向抽象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符合儿童认知数学的特点,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隐含数学问题的情境中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在工具数学与思维数学、学科数学与文化数学、知识数学与素养数学的关系中彰显教学的本质
对于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应该运用整体思维,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与把握数学的工具性特点,体现数学核心价值的思维性特点,掌握学科数学本质的抽象性特点、人文精神关照的文化性特点;凸显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意识、数学思维、理性精神和人文素养等。
1.区别“工具数学”与“思维数学”的关系,体现以思维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本质的价值认同
数学是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数学的抽象性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共性和本质,使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把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
2.把握“学科数学”与“文化数学”的关系,体现以渗透为要素的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判断
数学作为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对抽象性数学概念的基本理解。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并以概念为基础判断是否能构建概念网络图或数学图式。在掌握数学概念、认识数学符号、理解数学内涵的过程中,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认识,渗透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用有节奏的儿歌引入,并适时指出:这首儿歌中,有嘴,还有眼睛和腿,还要跳下水,似乎挺复杂的。我们先只研究嘴,把儿歌抽出一部分:一只青蛙一张嘴……念下去没完没了,谁有本领将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只用一句话就能表示?生1:几只青蛙几张嘴。生2: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生3:a只青蛙a张嘴。生4:n只青蛙n张嘴。教师适时指出: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青蛙的只数和嘴巴的张数表示得清清楚楚,看来字母的作用还真大呀!谁能把整首儿歌用一句话来表示?生5: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师:这里的n可以取哪些数?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的体验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学生产生追求简约的数学学习的需要,理解简约性的数学特点,感受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文化。
3.理清“知识数学”与“素养数学”的关系,体现以发展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本质的价值提升
【摘要】目的:分析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本科生和三级甲等医院中医本科学历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1.职业价值观得分最高的为:信任,最低的为行动主义。2.不同性别、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目前状态、不同用工性质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得分存在差异。目前状态、是否有离职想法、用工性质、参加工作时间是影响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结论: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目前状态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职业探索;中医本科护理;职业价值观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及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是护理实践的基础[1]。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作为中医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肩负着“推进中医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要求”的使命,如何以客观的态度、分析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培养中医护理本科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护理教育与管理者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处于职业探索阶段这一关键期的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工作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医院合理培养使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本科生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专业四年制本科护生和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我校中医护理本科护生(包括在校生和实习生);②中医本科毕业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排除标准:①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者;②临床护士参加工作时间>2年者。
2方法
2.1调查方法: 本研究根据Kendall M(1975)所倡导的标准[2]样本含量取变量数目的20倍,为400人,为保证样本量,增加10%样本含量,本研究发出问卷440份,收回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1.0%。
2.2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此部分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目前状态、实习时间、年龄、婚姻状况、选择护理专业原因、对目前工作是否满意、有无离职想法、工作时间、用工性质、所在科室、工作月收入等,共16项内容。②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修订表:采用陈天艳[3]翻译的NPVS-R(Nursing Professional Values Scale-R)中译本,量表共26个条目,四个维度,包括“照顾提供”、行动主义、责任、自由、安全、 “信任”。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均是正向计分,从“不重要、有点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最最重要”分别赋予“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该条目的职业价值观的认同越高。量表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 0.76,重测信度为0.64,并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是测量护生和护士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工具。
2.3统计方法:调查所收集的全部数据经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及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3结果
3.1一般资料:此次调查的364名处于职业探索阶段中医本科护理人员,年龄在18~34岁,女生321人,男生43人,其中160为在校未实习学生,106为临床护士,98为在校已实习学生。从高考报考第一志愿看,有240人第一志愿为护理专业。在已经参加工作护士中,有84人为聘用护士,其中12人有离职倾向。
3.1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对象的职业价值观总分均值为(3.44±0.52)分,主要集中在80~100分。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3.69±0.66)分;最低的为:行动主义(3.22±0.55)分。
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1一般资料与职业价值观的方差分析
表2患者一般资料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x±s)
3.3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与职业价值观的逐步回归分析
表3职业价值观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4讨论
4.1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现状: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是护士依据自身和服务对象以及国家社会的需要对待当前所从事的护理工作的信念和态度,是护士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是护士对待护理工作的职业目标、职业手段的稳定而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信念系统。从表1结果显示,职业价值观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最低的为行动主义。保持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是护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重要的一个维度,为调查对象所认可。
4.2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由表1、2所示,不同性别、是否喜欢护理专业、目前状态、不同用工性质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得分存在差异;从均分上看,男性低于女性,这可能由于社会对男生从事护理专业仍未有较高的认可,导致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大的压力有关。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增强男性的自信心,转变以往护理工作由女性承担的传统从业观念。聘用护士低于正式护士,可能与目前我国对聘用护士缺乏工作保障及经济报酬有关。这也提示护理管理者重视聘用护士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采用正面宣教与目标激励的方法,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同时给予相应的支持与保障,提高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处于不同状态的职业探索阶段的中医本科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最高,参加实习的学生最低。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获得社会所期望的职业价值观和临床技能的重要时期,而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比较繁忙、琐碎、重复体力劳动多,创新性的施展范围小。加之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仍存有偏见,相对于医疗专业受重视程度低,他们会真切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而未参加实习的在校生思想比较单一,对护理专业和社会均为感性的认识,还未接触社会与医院环境等现实因素;临床护士经过1~2年的工作经历,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其职业价值观的认同也是较高的。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方面,可见个人专业兴趣可促进人的职业定向和专业选择,增强人的职业稳定性,这与于涌[4]的研究结果一致;没有离职倾向的高于有离职倾向的,这与国内学者路静波[36]研究相似,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工作稳定性,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职业探索阶段是一个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年力图更多地了解自我,并作出尝试性的职业决策。同时在尝试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职业期望。所以,护理教育者与管理者更应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做好职业价值观教育,以稳定其专业思想。表3表明目前状态、是否有离职想法、用工性质、参加工作时间这些因素是影响中医本科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其中目前状态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最大,进一步印证了职业探索阶段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5小结
中医院校在护理本科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真正的“因人施教”。中医院的护理管理者重视合同护士的职业价值观。同时更新管理理念,正确合理地培养、重用本科护理人才,充分发挥高学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中医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要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而影响护理专业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只涉及研究对象部分人口统计学资料,还尚不足以较全面的反映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从其他更多方面分析,做更广泛、深入的探讨,为稳定护理队伍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ursing.Essentials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M].Washington DC: AACN, 1998:45-46
[2]陈天艳.成都地区三甲医院护士职业价值观调查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关键词:施工成本;控制;效益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项目经营”和“经营项目”同等重要,而项目经营的首要目的就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筑业企业搞好成本控制非常重要,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成本目标实现、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高速公路的施工成本控制是对整个施工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搞好工程成本控制,关键在于科学施工、精心管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流程
这一点对于降低成本尤为重要,一个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必须是在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以降低成本为目标。并据此制定实施细则,选择先进的施工方案,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和工艺流程。如便道的选线,弃土场的设置等,要使车辆运距减小;预制场的设置,要充分考虑预制构件的预制方便、运输方便、运距缩短等。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有利于缩短工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管理费开支,降低成本。
2严密合理的施工现场管理
①加强计划管理,合理组织人机料,避免出现非正常抢工现象。在开工之前要编制好合理的总体施工计划,在开工后无特殊情况严格按照总体施工计划和由此编制的季度、月度生产计划施工,尽量避免发生随意打乱总体施工计划的现象,有可能造成机械人员的窝工,降低工效,也可能导致后期由于工期原因进行不必要的抢工。这样势必增加人财物的投入,降低了工效,增加了成本。
②严格质量管理,尽量避免因质量问题而出现的返工和缺陷修补。由于质量问题而出现的返工对降低成本相当不利。如路基因质量问题返工,灌注桩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补桩,都会使成本成倍甚至成几倍的增加。
同时加强对成品及半成品的保护,如浇注好的墩柱、盖梁、板梁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吊车或运输工具撞坏。注意雨季施工,绑扎好的钢筋要采取防雨措施,预防锈蚀;粉煤灰在雨季也要采取措施防雨,避免含水量偏大,影响质量。
③加强技术管理。每个工程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有重点的进行分析,对施工过程中的计算要尽量精确有利于降低成本。比如山体开挖,不得超挖和欠挖。否则超挖不但增加开挖费用,而且还必须进行修补,增加了双向成本。所以就要求开挖边线要计算准确,施工放样也要精确,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控制。
3加强对材料计划、采购供应、消耗过程成本控制
①材料计划控制。根据《采购管理程序》,由项目部生产、施工等部门根据当月生产计划和施工预算编制《产品使用计划表》,由项目部有关领导根据生产计划、任务和产品消耗情况对《产品使用计划表》进行评审、研究,要求计划要有准确性、时间性、严肃性,严格控制材料的数量。
②产品采购控制。供应科根据《产品使用计划表》编制《产品采购计划表》,经项目经理批准的实施,对五大材要按照《比价采购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可能采用招标方式集中采购,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对于地方材料,要广渠道联系货源,在分析质量、价格、运距的基础上确定购货渠道和价格。避免出现一种甚至几种材料由一个供应商供货,导致出现由于垄断而乱抬材料价的现象。
对于采购的材料要严把验收关。要从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上严格控制,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数量,避免出现因材料质量出现的材料退场和二次进场,还要避免出现实际数量与入库数量的不符,而造成的损失。
③材料消耗的控制。严格领料制度,在施工中严格组织管理,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避免使用不当引起的材料浪费。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增强工人的责任感和节约意识,从根本上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合理的材料使用,哪怕是钢筋头、钉子、扎丝这些“小东西”。
4对劳动力消耗的控制
根据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调配劳动力,安排好生产计划,避免窝工现象的发生。对施工人员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
5施工机械的控制
①保证机械完好率和利用率,合理调配,减少调遣费。机械设备的完好率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利用率,这一点对于降低成本很重要。同时各种机械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在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有一个详细设备调遣计划,这个计划一定要合理,根据施工中的不同阶段,需要调入调出什么设备,在施工现场内要调遣什么设备,必须详细清楚。对施工工艺和施工顺序必须吃透,合理编制机械调遣计划,避免出现不合理的二次调遣设备。
②合理组织计划。根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机械设备,避免出现不合理的机械停、窝工。
6加大索赔和清欠力度
现在高速公路施工基本上按菲迪克条款实施。如果发生索赔事件,施工单位有权根据有关条款按照有关程序对业主进行索赔。索赔款作为直接利润,对于降低施工单位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要提高索赔的成功率,首先必须吃透菲迪克条款、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当索赔事件发生时必须作好现场记录,包括文字、图像、影像资料,尽快找监理或有关人员签字认可,为索赔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第三,要按招标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索赔工作不单单是哪个人的事,它需要项目部全体人员建立索赔意识,全员参与,善于发现索赔事件,争取最多的索赔事项和最多的索赔款。
7合理处理同当地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关系
搞好同当地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关系,争取他们对施工的最大支持,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对工程的顺利施工尤为重要。要摸清各类人员的想法和目的,对症下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程施工肯定或多或少的牵扯到当地居民的各种利益,不可避免的同他们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和面对这些矛盾,决不可消极地一味回避,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争取他们为我所用。
8加强科技攻关,增长经济效益
[关键词]隐性知识管理;实践教学;个案研究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既包括理论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实践教学开-始在高校推行开来。”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也日趋频繁。本文以隐性知识管理为视角,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探讨高校文科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薄弱点。
一、知识管理视角下“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既是一种“教育过程”也是一种“培养结构”。翟安英等认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遵循一定的规范,也体现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总体性表现”。
从知识管理视角看,实践教学研究不能局限于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典型的著作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和《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概论》。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将视角集中于实践教学各层面和方面的归纳和概括,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构成要素的思考。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史班德(Spender T.)将知识分成外显与内隐两类,分析层次分成个人与群体,由此建立一个组织的知识资源矩阵,即个人外显知识、个人内隐知识、组织(社会)外显知识和组织(社会)内隐知识。这四类知识中,在校本科生难以获得组织内隐知识和个人内隐知识。对于高校本科生培养而言,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组织外显知识和个人外显知识,而实践教学是针对组织内隐知识和个人内隐知识,而且这种组织主要是指高校之外的组织。
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对于本科专业学生而言,要从大一到大四,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而且这种学会要将重点置于社会组织中。”因此实践教学的培养,大致可从三个方面,即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课外分阶段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薄弱点。
二、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本科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
内蒙古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年招生规模40人左右,已有6届本科毕业生。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紧紧围绕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实践教学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学分安排等方面都予以倾斜,使得各种实践环节占教学比例近乎一半,然而该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虽然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实践上已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要求非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所占教学比例不得低于该课程三分之一学时,然而纵观其所有课程实践环节,在42门专业课中,实践教学学时为24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2.87%。如果分别考察专业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眭选修课三大类课程。11门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学时共110,占该类课程总学时的15.28%;类似地,15门限制性选修课的比例为14.95%;16门任意性选修课仅占7.67%。不难想象,所谓“非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所占教学比例不得低于该课程三分之一学时”只能是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其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很难控制。
三、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本科专业的课外分阶段实践
“学会共同生活”既属于组织内隐知识,也属于个人内隐知识。目前该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外分阶段实践主要有大一年级的社会调查,大三阶段的专业见习和大四阶段的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的组织、规模、涉及面均要逊于专业见习,因此这里重点分析后者的效果。为了保证调查的有效性,笔者对该刚完成专业见习的两个班级发放了6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88%的同学认为专业见习是有必要的。针对“本次见体满意度”的统计显示,68%的同学认为“本次见习要优于旅游参观”。虽然大多数同学对于见习工作安排本身是认可的,但在具体的效果认同上,观点出现了差异。
首先,对于“本次见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只有25%的同学认为“符合”,而剩下75%中,有18%认为“不符合”,大多数同学认为“基本符合”。其次,从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看,只有44%的同学赞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而56%的同学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技能提升。由此看来,此种专业见习在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班级活动也差不多。再者,从增强就业信心来看,仅有37%的同学赞同通过本次见习增强了就业信心,而有31%的同学认为就业信心受到了打击;易言之,本次专业见习并未让大多数同学增强就业信心。
此外,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针对“此次见习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您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一问,高达72%的同学赞同“仅能用上一点”。类似地,针对本次见习与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的符合度”,大多数(51%)同学认为“基本符合”,认为不符合的竟然也有37%。
不难看出,虽然学生认可专业见习工作本身,但是对于专业见习的效果和目标实现上却并不认同,见习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作用不大,就业信心不但鲜有提升,还受到打击。专业见习应该继续做下去,但从见习的行业、岗位及形式上要有所改进。
四、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写作也包含很多的隐性知识。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完成为选题寻求答案等一系列工作,包含了很多个人内隐知识甚至M织内隐知识。从最理想的层面分析,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既能让学生“学会认知”,也能让学生“学会做事”。从查找资料、撰写综述,到搜集资料、展开写作,每个环节学生都会在解决问题中学到很多知识。内蒙古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论文选题、综述、写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这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从教师方面看:首先,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论文指导的质量。论文指导及其耗费心血,但很多时候,该大学每名指导教师每学年不得不指导十几名学生,四届本科生累计共有数十人。因此,想要人人都能保证质量,显然是欺人之谈;其次,个别指导教师的水平不足,制约了学生论文质量的提高。一些学生在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再者,管理制度的约束力过低,难免会有指导教师不重视。如果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甚至放任自流,学生再不积极主动,论文的规范都很难保证,更不用说水平提升。
从学生方面看:一是平时训练的不足。很多学生在大三之前都意识不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到了大四突然面临到公务员考试、就业面试、考研复习等多重客观压力,分身乏术,难以应付。二是学生间的基本素质差别较大。虽然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和写作基础,但个别学生阅读面较窄,不知道如何查阅论文,基本的写作表达都成问题,更不用谈研究、分析和论证能力提升。
关键词:管理之知;管理之术;管理之道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93-02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著名的“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的观点,明确指出作为管理科学的“管理之知”在管理实践中的局限性,他说:“当管理科学首次出现时,管理人员曾为之欢呼。从那以后,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管理科学家。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协会,有自己的学术杂志,在大学、商学院中有管理科学这门学科,但是,管理科学却使人失望,迄今为止,它未能实现其诺言,并没有为实际的管理工作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事实上,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它。”本文从“管理之知”、“管理之术”与“管理之道”的角度论述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区别,并试图说明只有“管理之术”和“管理之道”才是真正面向实践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科学与“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学的目的。按照传统的说法,科学是用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收集的“事实”和运用某种逻辑程序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的定律和理论。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在这一过程中物理学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伽利略认为,观察的事实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们承认的宇宙模式,但是,在伽利略看来,重要的事情是接受这些事实,并且建立符合这些事实的理论——这就是科学,科学问题起源于人类在认识世界中产生的困难。科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在伽利略看来就是不断修正这些“宇宙模式”,使之符合人们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这就是求真的过程。具体到管理领域,管理科学是对管理现象的科学解释,或者说,管理科学的目的是在求真的过程中获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术与“管理之术”
致用是技术的目的,技术问题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技术问题产生于人类实际的或潜在的需要与当前条件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实践目标与现有条件不足以达到目标的矛盾。解决问题就是想出方案,想方设法加入主观努力、技术思考和物质手段,以便达到目标。因此,与科学问题不同,要解决人们在改造世界中产生的矛盾,就需要从现存的东西推理到现时还不存在的东西(如技术工具、解决方案等),而不仅仅是对现存的东西进行解释。具体到管理领域,管理技术的目的就是“致用”,通过管理技术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规则等来实现管理的具体目标,这可称之为“管理之术”。
并不是所有“管理之术”都来自于“管理之知”,企业家的创新,也很少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例如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丰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来都不像是从管理科学中推导出来的,而更像一种结合了经验、文化与灵感的混合物。从理论自身来看,一些极为重要的管理理论,其产生过程也没有遵循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例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就更像是一个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管理哲学与“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学、管理技术与管理哲学的关系中,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并不全部都来自于作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学,这阐明了德鲁克“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的逻辑基础,然而,是不是作为“管理之术”的管理技术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质呢?这需要我们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认识管理。
整体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可以追溯至亚里斯多德,同时它也是东方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基本特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整体论,但各种整体论所共识的基点是“非加性”,即整体不是部分的加总。基于非加性,当我们逐一清楚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之后,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管理,再往下一层,当我们弄清楚了SWOT、环境、目标之后,也许我们仍然不能实施一个完整的计划,换言之,管理是一个整体。从“管理之知”的角度看,管理不等于有关组织行为、战略、营销、财务知识的简单罗列;从“管理之术”的角度看,管理并不是所有细碎的管理规则的叠加。
管理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多种原因与结果关系共存,存在着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现象。在自然界中,同样是适应自然界的水生环境,自然界发明了几乎无限多的水生生物,它们的身体结构存在无线差异。而在管理实践领域,同样是适应市场竞争,企业家们可以发明出多种多样的应对方法,它们绝不是某一领域知识或规则的简单叠加或复合。换言之,当进入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环境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组织行为、战略等各个分支领域内的知识或规则的适用性。
另外,在传统的管理科学中,我们通常强调上行因果关系,上行因果关系的本质是从部分来解释整体,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因此,整体的因果关系能够分解为部分之和。然而,在整体论中,还存在由整体到部分的下行因果关系,例如,在社会中人的行为受社会道德与规则的约束,主要约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谓下行因果关系就是处于低层次的所有过程受到高层次规律的约束,并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因此,管理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术”,而非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