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负债筹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筹资决策;案例分析
一、可供选择的筹资方式
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由于生产扩张、投机需要、临时周转等需要筹集资金,筹资方式大范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负债筹资和所有者权益筹资。负债筹资即通过向债权人借款筹集所需资金。负债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由于需要定期还本付息,因此一旦企业资金紧张,利润下滑,不能或没有按约定偿还负债,则可能面临被债权人申请破产的财务风险。所有者权益筹资,即通过企业所有者新增投资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所有者权益筹资中,所有者在还本付息后享有对企业剩余财产的要求权,由于其分配在债权人之后,所有者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因此所有者权益筹资企业风险较小,但是所有者要求的回报也很高,而且很容易稀释企业股权、分散企业控制权,损害原有股东利益。两种筹资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二、筹资决策——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企业设立的初衷是为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带来更多利益,因此企业的所有筹资和投资决策都应该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更具体说股东财富最大化进行。因此,对于企业筹资决策可以选择净利润或者说税后收益为核心指标。但是企业要给股东创造更多财富,实现税后利润的增长,首先必须在不考虑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实现企业资金的最有效利用,获取最大的息税前利润,在既定的息税前利润下扣除税收和利息后才是税后利润。对于一典型上市公司,我们通常用每股收益来衡量股东财富的增长情况,因此,本文分析中,我们关注两个指标:息税前利润和每股收益。
案例:A上市公司目前拥有资本1000万元,其结构为:债务资本20%(年利息20万元),普通股权益资本80%(发行普通股10万股)。现准备追加筹资500万元,有两种筹资方案可供选择:(1)全部发行普通股:每股市价100元。(2)全部筹集长期债务:利率为10%。
1.企业追加筹资后,预计息税前利润330万元,所得税率25%,则企业应该选择哪种筹资方式才能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
现在如果企业选择第一种筹资方式,全部发行普通股,此时企业总资本为1500万元,其中负债筹资200万元,所有者权益筹资800+500=1300万元(10+500/100=15万股),追加筹资后息税前利润为330万元,即通过投入1500资金,可以获得330/1500=22%的回报率。此时企业的负债利率仍然是10%,则说明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高于债权人,借款资金所获收益率还本付息后还有剩余,应该选择负债筹资。但是企业选择的是权益筹资,此时,企业获得税后利润(330-20)(1-25%)=232.5万元,每股收益=232.5/15=15.5元。
如果企业选择第二种筹资方式,全部负债,此时企业总资本1500万元,其中负债筹资200+500=700万元,所有者权益筹资800万元(10万股)。追加筹资后息税前利润330万元,资本回报率为22%,高于追加筹资后的平均利率10%,可以初步判定应该负债筹资。通过负债筹资股东获取税后利润(330-700*10%)*0.75=210万元,每股收益=210/10=21元。虽然税后利润总数由于负债的增加有所下降,但是每位股东可以获得的收益却增加了。综上,可以知道,方案二的每股收益更高,应该选择负债筹资。
2.企业追加筹资后,预计息税前利润由于经济不景气下降到120万元,所得税率25%。则企业应该选择哪种筹资方式才能实现每股收益最大化。
同样的道理,如果选择第一种筹资方式,全部发行普通股,此时企业总资本为1500万元,其中负债筹资200万元,所有者权益筹资800+500=1300万元(10+500/100=15万股),追加筹资后息税前利润为120万元,即通过投入1500资金,可以获得120/1500=8%的回报率。此时企业的负债利率仍然是10%,获取的收益还不足以支付利息,负债只会导致企业更大的亏损,则应该选择权益筹资。此时,企业获得税后利润(150-20)(1-25%)=97.5万元,每股收益=97.5/15=6.5元。
如果企业选择第二种筹资方式,全部负债,此时企业总资本1500万元,其中负债筹资200+500=700万元,所有者权益筹资800万元(10万股)。追加筹资后息税前利润120万元,资本回报率为8%,低于追加筹资后的平均利率10%,可以初步判定应该权益筹资止损。若强行通过负债筹资股东只能获取税后利润(150-700*10%)*0.75=60万元,每股收益=60/10=6元。税后利润更低了。
综上,可以知道,方案一的每股收益更高,应该选择权益筹资。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初步作出判定,当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较强,息税前利润较高,资金回报率高于考虑税收因素后的负债利率时,应该采用负债筹资的方式,给股东带来更高的每股收益;当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较弱,资金回报率比考虑税收因素后的负债利率还低时,负债只会使企业亏损更多,应该采取所有者权益筹资的方式。那么,息税前利润作为判断企业资金运用能力高低的指标其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
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息税前利润的平衡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筹资的无差别点,在这一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筹资每股收益都一样。假设息税前利润为EBIT,则上述案例可以建立以下公式:[(EBIT-20)(1-25%)]/15=[(EBIT-70)×(1-25%)]/10。平衡点息税前利润为170万元,此时采用权益和负债筹资都可以获得每股收益10元,二者是无差别的。但是,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高于170万元,如330万元,企业运用资金的获利能力就会提高,就应该采用负债筹资方式以获得更多的剩余利润和每股收益;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低于170万元,如150万元,企业运用资金的能力就会降低,乃至不足以还本付息,企业就应该采用权益筹资的方式,减少损失,获取更高的每股收益。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选择筹资方式,在不考虑风险的前提下,应该围绕提高股东收益为核心,进行计算。如果是非上市公司,没有每股收益指标。可以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替代作类比计算。
变过程中筹资方式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现行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我国企业筹资状况
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相应手段取得本身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适量资金的过程,也就是资金短缺方向资金盈余方获取资金并支付费用的过程。筹资活动按是否以金融机构为媒介可以分为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现代筹资由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构成,它在我国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西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筹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形成了以直接筹资为主的英美模式和以间接筹资为主的日德模式。
1、我国企业筹资方式演变。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的资金来源也由财政拨款向银行贷款转变。从政府角度来讲,为了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增长,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要以银行为媒介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扶持重要产业发展;从企业角度讲,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不仅填补了财政拨款退位留下的缺口,而且为企业中长期资金来源提供了渠道。因此,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筹资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形成了单一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筹资方式。调查得知,在这之前由于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的筹资渠道特别单一,以至于许多企业至今还只迷恋于银行贷款这一间接筹资方式,这与日本和德国筹资模式的形成有类似的情况。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财政金融改革的进行,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直接筹资快速兴起,一部分筹资观念较新的企业开始尝试直接筹资这一方便快捷的融资方式。
2、直接筹资模式与间接筹资模式分析
(1)直接筹资模式。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的英美等国,由于有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股份制的盛行、证券市场的充分发育等因素,确立了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基本筹资制度,形成了典型的以直接筹资为主的筹资模式。英美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有:
首先,筹资结构中,直接筹资比例较大,间接筹资比例较小。以美英为例,在l990年美国企业的融资存量中,直接融资占有绝对优势,间接融资只起补充的作用(参见表1)。英国也大体类似。
其次,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英美筹资模式的基础是资本市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英美两国都形成了发达而成熟的资本市场。美国有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英国则拥有欧洲最大、全球最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两国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众多,交易规模巨大,交易种类繁多,交易工具齐全。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健全且富有效率。各种完备的证券法律法规维护着资本市场良好的运转秩序。
再次,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处于非主导地位,银行与企业保持松散型关系。由于英美两国银行的历史传统,总体上来说,两国企业的中短期资金主要由银行供应,大规模的长期资金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中处于非主导的地位;同时,美国的商业银行受法律限制不能持有工商企业的股份,从内部银企之间就形成一种松散型的关系,企业与银行不会产生信贷依赖关系。
英美模式的优缺点: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英美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能力,强化优胜劣汰机制,使筹资活动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其缺点在于,企业的最终决策者――股东经常变动,股东缺乏对企业长期投资的意愿,导致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性。
(2)间接筹资模式。日本、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两国经济条件落后,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及银行企业关系密切等因素,使奉行国家主导型资本主义的日本、德国等国确定了以银行为核心的基本筹资制度,形成了典型的以间接筹资为主的日德模式。日德筹资模式的主要特征:
首先,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以间接筹资为主,直接筹资起补充作用。在日本、德国等国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中,以银行贷款为主体的间接筹资占绝对优势地位。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外部筹资总量中银行贷款等间接筹资占80%以上,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筹资仅占10%稍多一点。即使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金融改革之后,日本企业间接筹资仍占外部资金来源的70%左右。德国也大致类似。
其次,银行体制独特,在企业筹资中起主导作用,银企关系密切。日本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德国实行全能银行制度。这两种制度下,银行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也可为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并可以持有企业相对较多的股份。这样,日德两国的银行与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关系,在企业筹资中银行起主导作用。
日德模式的优缺点:日德这种带有强烈政府干预色彩的筹资模式,对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推动经济快速、多边发展的策略。日德模式的优点在于,它能按政府的意图,利用政府的力量,集中调度金融资源,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从而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增长。同时,银企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推动企业在相对稳定的资金环境和竞争关系中快速发展。但是,日德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缺陷: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资本市场的成长,造成市场经济下直接筹资方式无法得到应有发展;银企关系过于密切,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问题,不利于银行及企业的正常发展;大量的间接筹资导致企业高负债率,阻碍了企业形成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结构,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我国现阶段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间接筹资方式是在我国渐进式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监控社会资金活动的要求,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一的间接筹资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自身的缺点。
第一,在间接筹资方式下,不论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其资本金都主要依靠银行性筹资。由于财政拨款的大幅减少,而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在自身筹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向银行大规模筹资,这样就导致了企业资本结构的改变,从无负债经营变成了负债经营。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提高其自有资本的利润率,取得较大利润。但在现阶段企业过分依赖银行筹资,使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加重了企业的还债负担,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高负债率,会加大企业随资产利润率的变化而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难度,从而给企业财务带来风险。同时,企业的高负债率易受银根松紧的影响:当银根紧缩时,利率上升会直接影响借入资金的财务杠杆作用,此时筹集信贷资金也变得困难,这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稳定。
第二,企业与银行的密切关系容易造成类似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金融界发生的诸多问题。比如,银行贷款呆账、坏账过多,一旦企业出现还贷危机,银行就会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破产的问题;同时,银企的密切关系使筹资交易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腐败,易产生大量的呆账和坏账;企业大规模筹集银行性资金也阻碍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隐患。
第三,从信用评级角度来看,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容易被认为是市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不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筹资形象,对企业以后直接筹资和间接筹资都会有不良影响。因此,单一的间接筹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筹资方式来满足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深、沪两个股市的建立,直接筹资快速兴起,为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的直接筹资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上市公司质量低下问题: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包装上市时存在着弄虚作假、资产剥离重组不实等情况;上市后,经济业绩不佳,经济效益呈滑坡态势,发展前景不高,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业绩的提高,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成长。同时,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券商与上市公司的投机炒作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直接筹资的发展。直接筹资发展的不完善将不利于新型筹资方式的建立。
在分析了我国现有筹资方式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西方筹资模式的优缺点,我们更加意识到建立新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筹资方式的必要性。我们要广泛吸取、科学地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筹资方式。
三、加快建立我国企业新型筹资方式
1、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使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之间的比重更加合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银行为主的间接筹资方式将逐步向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筹资方式转变。通过对直接筹资、间接筹资基本概念的了解及对西方发达国家筹资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我国新型的筹资方式基本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并存,两者相辅相成。第二,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的主辅问题要由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来决定。第三,新型筹资方式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需要经过较长的发展过程。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并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筹资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以间接筹资为主的筹资方式还会存在一定的时间,但是随着银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新型的筹资方式将在不久的将来替代现有的筹资方式,间接筹资的比例将不断下降,直接筹资的比例将不断上升。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的比例将由企业自行决定,政府只能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间接管理。要建立新型的筹资方式,就要对间接筹资和直接筹资进行优化和改革。
2、优化间接筹资方式,改革银行信贷体制。间接筹资体系下形成的高负债率对企业的危害极大,企业要优化间接筹资方式,就要尽量降低其过高的负债率,使负债率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做到既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又不会造成财务负担。优化间接筹资方式,还要对现有的银行信贷体制作适当的改革。从银行方面来讲,要与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分紧张的关系,提高信贷交易的透明度,改革信贷政策,减少银行呆坏账率,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要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思想,要尽可能按时还贷,保持企业的良好形象,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降低筹资风险。
【关键词】资本结构决策 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法
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法以每股收益作为进行资本结构决策依据,采用直线方程的原理,将备选筹资方案下企业募集资本后预期的每股收益联立起来,从中解出两种筹资方案下的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进行分析,进而进行资本决策。这种方法由于采用了会计利润的指标―――每股收益和息税前利润作为衡量依据,没有充分地涵盖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同时公式的设计也只考虑了会计利润,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经营和筹资过程中的复杂因素,是一种值得参照但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资本结构决策方法。
一、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含义
所谓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筹资方案下普通股每股收益相等时企业的销售额水平,也是备选筹资方案下的息税前利润平衡点。在这一筹资平衡点上,无论企业采用何种备选方案进行筹资,其预期的息税前利润是相等的。
用以计算每股收益的公式充分体现了会计意义上利润的形成过程:
EPS= [(S-VC-F-I)(1-T) -D] /N
= [(EBIT-I) )(1-T) -D] /N
其中:EPS为企业预期的每股收益,S为预计销售额,VC为变动成本,F为固定成本,I为债务利息,T为所得税率,EBIT为息税前盈余,N为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D为优先股年股利。
当企业有多个备选筹资方案需要进行决策时,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采用直线方程的原理,将不同筹资方案下企业预期的EPS两两联立起来,从中解出每两种备选方案下的息税前利润平衡点,进而进行分析决策。在计算出的每股收益无差别点上,无论采用何种备选筹资方案,公司的每股收益都是相等的。公式如下:
能使上述公式成立的销售额,即为每股收益无差别点销售额。
二、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测算示例及分析
(一)测算示例
假设某公司原有资本7000万元,其中债务资本2000万元(每年需支付债务利息240万元),普通股资本5000万元(普通股100万股,每股面值50元)。现由于扩大经营规模,需追加资本3000万元,其筹资方式有二:一是全部增发普通股:增发60万股,每股面值50元;二是全部筹借长期债务,债务利率仍为12%,年应付利息为360万元。公司的变动成本率为60%,固定成本为1800万元,所得税率为25%。
将上述资料中的有关数据代入前述公式可得:
(S-0.6S-1800-240)(1-25%)/(100+60) =
(S-0.6S-1800-240-360)(1-25%)/100
解上述线性方程得销售额S=7500万元。
此时的每股收益额EPS= (7500-7500×0.6-1800-240)(1-25%) / (100+60)=4.5元。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当销售额等于7500万元时,增发普通股和增加长期债务的每股收益相等,为4.5元;当销售额高于7500万元(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额时),运用负债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当企业年销售额低于7500万元时,运用权益筹资可获得较高的每股收益。
具体解释如下:假设筹资以后,该公司的变动成本率和年固定成本不变,年销售额分别为5200万元和8200万元两种情况。
当该公司的年销售额为5200万元时,若采用的是增发普通股筹资,则该年的每股收益EPS=(5200-0.6×5200-1800-240)(1-25%)/(100+60)=0.1875元;若采用的是长期债务筹资,则该年的每股收益EPS=(5200-0.6×5200-1800-240-360)(1-25%)/100=-2.4元。
当该公司的年销售额为8200万元时,若采用的是增发普通股筹资,则该年的每股收益EPS=(8200-0.6×8200-1800-240)(1-25%)/(100+60)=5.8125元;若采用的是长期债务筹资,则该年的每股收益EPS=(8200-0.6×8200-1800-240-360)(1-25%)/100=6.6元。
从上述所计算的数据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成本和税率等其他条件不变时,预计年销售额低于筹资无差别点7500万元的时候,采用权益筹资将会带来较多的每股收益;而且预计年销售额低于筹资无差别点7500万元的时候,采用负债筹资将使每股收益更大。
事实上,图1中权益筹资线和负债筹资线与横轴,即销售额的交点也是可以测算出来的。对于权益筹资方式而言,当每股收益EPS=0时,权益筹资线与横轴的交点为5100万元(S-0.6S-1800-240)(1-25%)/(100+60)=0,解出年销售额S为5100万元)。同理,对于负债筹资方式而言,当每股收益EPS=0时,负债筹资线与横轴的交点为6000万元(S-0.6S-1800-240-360)(1-25%)/100=0,解出年销售额为6000万元)。
(二)分析
在对单一筹资方式进行决择时,相对于权益筹资方式而言,只要是预计年销售额可以超过5100万元(权益筹资线与横轴年销售额S的交点),该种筹资方式就可为企业带来正的每股收益(当公司预计年销售额为5200万元时, 息税前利润为280万元,减去当年应支付的利息240万元以后,税前利润是40万元,每股收益是0.1875元)。而对于负债筹资方式而言,则需要当预计年销售额可以超过6000万元时(负债筹资线与横轴年销售额S的交点),才可以考虑采用此种筹资方式,也才可能为企业带来正的每股收益――上述的例证中,当公司预计年销售额为5200万元时,公司的每股收益经测算后成了-2.4元(息税前利润为280万元,减去当年应支付的利息600万元以后,税前利润是-320万元),是负数,也就说明了,在低于负债筹资线与横轴交点的预计年销售额时,不可采用该种筹资方式。
三、延伸探讨
(一)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分析法测算的整体思路沿用的是会计意义上利润的形成,考虑了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应付利息、所得税以及息税前利润、每股收益。会计意义上的利润本身是假设币值不变和采用历史成本原则的,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及风险。因此,对于要求较高的精细化财务管理而言,此方法依然有待改进。
【关键词】 纳税筹划;筹资方式;财务风险;企业价值
企业筹资的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利用一定的筹资技术使企业达到最低税负和最佳获利水平的一种决策活动。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及投资活动,就需要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企业筹资的方式很多,除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外,还有企业自我积累、向金融机构贷款或企业之间相互拆借、融资、向社会集资(发行股票、债券)等。这些方式,无论哪一种或几种并用,都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但从企业纳税角度考虑,不同的筹资方式所产生的税收影响大不相同。所以,科学地运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减轻税负,获得税收利益。
不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不同,包括资金占用费(借款利息、债券利息、股息等)和资金筹集费(股票发行费和上市费、债券注册费),对纳税的影响也不同。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包括税收因素在内的各方面因素,选择最佳筹资方式。
企业通过自我积累方式筹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税后利润,是企业长期经营活动的成果,资金积累比较慢。且资金投入后,所有者和使用者合二为一,因而税收负担难以转嫁和分摊,从纳税的角度看,难以实现纳税筹划。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内部集资、企业间拆借及向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可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依法进行,其利率一般比内部集资、企业间拆借、金融机构贷款要高一些。国家批准发行的企业债券,其利息可以全部进入“财务费用”抵减利润,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因此发行债券的“节税”效果最好,当然,资金成本也最高,应综合权衡资金成本和税负两个方面进行财务决策。目前,我国对企业发行债券控制比较严格,仅限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任何公司、企业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行企业债券。向金融机构贷款所承担的所得税税负相对于内部集资、企业间拆借等其它方式来说要重一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6条第2款的规定:“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不高于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也就是说,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的利息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作为会计利润的加项,计入应税所得。这样,内部集资、企业间拆借及向金融机构贷款3种筹资方式,从降低税负的角度看,基本上扯平了。因此,在以上3种筹资方式的选择中,应以资金筹集容易且筹资费用低的筹资方式为首选。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虽然也要对股东支付股息,但因股息的支付是在税后利润的分配环节,并不影响所得税税基。
从纳税筹划角度分析,以上筹资方式可分为负债筹资(内部集资、企业间拆借及向金融机构贷款)和权益筹资(企业自我积累)两种。资本结构的构成主要取决于负债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即负债比率。众所周知,负债比率越高,意味着企业的税前扣除费用越多,节税效果就越明显,特别是当息税前利润大于借入资金成本时,还可产生正的财务杠杆作用,即负债筹资比重越大,企业的权益资金收益率就越高。但负债过多,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这就需要企业在筹资成本效益与风险之间进行均衡,合理确定资本结构比例。因此,企业在利用筹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时,不能仅从税收利益上考虑,还要充分考虑税收利益提高的同时带来的经营风险及风险承受能力。总之,企业在筹资决策中应对可能采取的各种筹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较,从中选择一个既能确保企业获得最大投资收益,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税负的方案付诸实施。
例1,利华公司2007年6月筹集资金1 000万元,引进一条专用生产线。现有3种筹资方案:
方案一:发行3年期长期债券1 000万元(面值发行),债券票面年利率8%,债券筹资费用率2%。
方案二: 银行贷款1 000万元,贷款年利率9%,还款期限3年,贷款费用忽略。
方案三:运用企业自有资金。
按每年息税前利润300万元计算,投资报酬率为10%,企业所得税税率33%。当利率为10%,三年期的年金现值系数为2.486 9,三年期的复利现值系数为0.751 3。
现对3种方案分析如下:
不同筹资方式对企业税后利润的影响计算如表1所示:
(1)从纳税的角度考虑,每年可抵减应纳税所得额:
方案一:(1 000×8%)+(1 000×2%÷3)=86.67(万元)
方案二:1 000×9% =90(万元)
方案三:0
从纳税的角度看,方案二节税效果最好。
(2)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
方案一:资金成本率=8%×(1-33%)÷(1-2%)=5.47%
方案二:资金成本率=9%×(1-33%)=6.03%
方案三:资金成本率=投资报酬率10%
从资金成本的角度看,方案一的资金成本最低。
(3)从现金流量的角度考虑:
方案一:税后利润现值:
142.93×0.909 1+160×0.826 4+160×0.751 3=382.36(万元)
现金流量净值=1 000+382.36-1 000×0.751 3=631.06(万元)
方案二:税后利润现值:
140.7×0.909 1+157.5×0.826 4+157.5×0.751 3=376.4(万元)
现金流量净值=1 000+376.4-1 000×0.751 3=625.1(万元)
方案三:税后利润现值:
201×0.909 1+225×0.826 4+225×0.751 3=537.71(万元)
现金流量净值=537.71-1 000×10%×2.486 9=289.02(万元)
从现金流量即财务价值最大化的角度看,方案一效果最好。
从根本上讲,纳税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所决定的。纳税筹划必须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进行综合策划,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投资和经营战略,不能局限于个别税种,也不能仅仅着眼于节税。利华公司筹集资金的方案中,虽然银行贷款方式的抵税效用较大,但从资金成本、机会成本、税收收益及现金净流量等方面综合权衡,公司选择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决策是正确的,使公司现金流量净值增加5.96万元。通过分析,利华公司筹资方式的纳税筹划获得了相应的税收利益,真正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筹资风险;成因;规避
企业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它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会使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
一、筹资风险的成因
(1)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周转慢,当债务到期时,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引起财务风险。企业的融资方式、融资金额、融资期限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与破产风险。(2)筹资方式选择不当。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采用股权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只有在企业负债经营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而且负债比率越大,负债利息越高,负债的期限结构越不合理,企业的筹资风险越大。另一方面,虽然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但企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经营风险较低,且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大,那么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对就较小。
二、筹资风险的规避措施
(1)优化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最大的筹资风险可以用负债比例来表示。所以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因此,企业应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确定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2)合理安排筹资期限。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3)建立风险预测体系。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对事态发展的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总之,企业若要筹资就必须承担筹资风险。企业应在正确认识筹资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重视筹资风险的影响,掌握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使企业既获得筹资经营带来的收益,同时又将筹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其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刘根虎.企业的筹资风险与控制[J].辽宁经济.2008(7)
[2]王化成,张新洪.现代企业筹资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3]缪臻彦.浅析企业筹资方式及筹资风险风范[J].企业导报.2009(4)
关键词:债务融资;风险;财务杠杆;风险规避
1负债筹资概述
1、1负债筹资风险的概念
负债筹资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期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一般表现为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丧失偿债能力、发生财务困难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1、2负债筹资的财务效应分析
1、2、1负债融资的正面效应分析
(1)利息抵税效应。
企业负债应按期支付利息,根据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负债的利息费用计入财务费用,可在企业税前成本中抵扣,从而使企业能少交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实际的筹资成本,使企业获得潜在的收益。节税额的计算公式为:节税额=利息费用×所得税率。由此可见,只要有债务资本,便可产生节税效应,且利息费用越高,节税额越大。
(2)财务杠杆效应。
在企业资本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相对固定的债务利息,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那么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相应降低,导致股权资本的利润则会相应增加,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用定量描述为:权益资本净利润=[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一负债利率)×负债资本/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当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时,适当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率。
(3)负债经营可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利用举债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比企业自身积累的资本进行的扩大再生产更有利。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不断贬值,到偿还日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在通货膨胀之前要小,原有负债额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将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的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
(4)债务融资可以降低资金成本。
企业借入资金,需要按期偿还本息。由于利息是在成本中列支的,可以税前扣除的,它有冲减税金的作用,能带来税盾收益,而股权融资中,政府要对股东个人的资本利得和股息收入以及企业法人双重征税。因此,一般来说,债务的资本成本要低于权益资本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1、2、2负债融资的负面效应分析
(1)负债筹资经营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话,必须保证其投资要大于资金成本,否则,将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在负债数额不变的情况下,亏损的越多,用企业资产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低,财务风险就越大。债务融资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一旦企业无法到期偿还债务,企业就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甚至被迫破产倒闭。
(2)过度的负债削弱了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企业过度负债,导致其债务负担过重。企业债务到期时。若不能定期足额地还本付息,将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3)负债筹资经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资金周转。
企业负债经营必定需要按期支付利息,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筹集的资金还款较为集中,短期内要求企业筹集大量的资金进行还债,就会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使用。
2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成因
2、1负债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2、1、1负债规模
筹资规模取决于企业未来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与企业的财务利益与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时,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越低,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
2、1、2负债利率
从贷款企业的角度看,负债利率是其负债融资所付出的代价。在负债额既定的情况下,负债利息与负债利率成正比,负债的利率越高,企业所要负担的利息费用就越多,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负债利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2、1、3债务的期限结构
企业债务融资中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融资成本不同,一般长期债务的利息会高于短期债务的利息。长期债务回收期比短期债务长,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利计息,则企业必须以较高的利息率,否则资金所有者不会将资金出借给企业。另外,长期负债的收益因使用期限长具有不可预期性和不稳定性,而且企业从长期看也要经历市场风险,各种意外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不能如期还本付息。
2、2负债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2、2、1预期现金流入量与资产流动性
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及时支付到期的利息,企业就会面临支付性筹资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就能及时支付到期的债务,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企业就可能要面临及时偿还债务的压力,其财务风险就较大。
2、2、2金融环境的影响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负债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另外,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都是企业筹资风险的诱导因素。
2、2、3经营风险
企业供、产、销等各种经营活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都会给企业收益带来影响,因而经营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产生经营风险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如运输方式改变、价格变动等会造成供应方面的风险;产品质量不合格、设备事故会造成生产方面的风险;消费者爱好发生变化、销售决策失误会带来销售方面的风险。所有这些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变化,从而导致经营风险。
3负债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
3、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建立风险防御机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出现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企业在遭遇风险时,毫无准备、缺少对策、一筹莫展,必然会导致失败,所以企业应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预防可能发生的风险,并且有效的应对风险。处于市场下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制定适合企业具体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注入企业,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的筹资风险,把风险最小化。
3、2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加权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根据经营规模所拟定的资金需要量可以用多种筹资方式进行筹资,在资金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各种筹资方式不同的资金额就构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分别计算各筹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然后对其进行比较,选择其最低的筹资方案。而每股盈余分析法是根据各种筹资方式下的每股盈余的比较来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每股盈余无差别点进行决策。所谓的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是指能使两个筹资方案相等的销售水平,即当销售水平无差别时,无论是采用债务筹资还是采用筹资都具有相同的效益。当预计销售额超过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时,由于财务杠杆是正数,采用债务筹资下的每股盈余必定会高于筹资下的每股盈余,此时增加债务筹资则可优化资本结构。
3、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期限、利率
企业应强化预算方面制度的建设。在保持合理负债比率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经营和基本投资需求来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率。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筹资方式所能筹集到资金的数量、期限、成本以及所需办理手续的繁简程度等因素。掌握好筹资时间,使得筹资时间和资金的运用以及转化紧密衔接,努力降低资金的占用额,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应收账款的回收期,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到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针对由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应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利率走势,把握其发展趋势,并以此做出相应的筹资安排。在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期,尽量少筹资或只筹资急需的短期资金。在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度时期,也应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集的资金,应采用浮动率的计息方式。
3、4利用财务杠杆原理,降低风险
财务杠杆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对企业有着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在企业预测投资报酬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下,无论企业息税前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都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在债务利息不变的条件下,息税前利润越大,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也就越小。相反,息税前利润越小,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息税前利润和合理安排负债比率,使财务杠杆利益大于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普通股每股盈余逐步增长。另外财务杠杆可以与营业杠杆配合使用来降低风险,经营杠杆是通过销售额的变动来影响息税前利润的,而财务杠杆是通过息税前利润变动来影响普通股每股盈余的。因此,企业在筹资决策中,通过合理使用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来达到提高每股盈余的目标。对于营业杠杆系数较高的公司可以使用较低的财务杠杆,而对于营业杠杆较低的公司则可以使用较高的财务杠杆。
参考文献
[1]王庆成,王化成,西方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胡胄颜,论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对策[j],会计研究,2006,(8)
[3]李志伟,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j],企业活力,2005,(10)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企业 筹资风险 应对策略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中心是资金管理。筹资活动是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寻求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筹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合理地利用财务杠杆,将会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而筹资活动的内部控制水平,不仅决定了企业能否顺利的筹集到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所需资金,还将决定企业以怎样的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筹集到所需资金,并最终决定企业所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所以,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制定并且严格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将筹资的风险意识贯彻始终。
一、企业筹资活动中的主要风险
企业的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借入资金而存在丧失偿债能力、出现企业利润或者股东权益无法达到预期,从而导致一系列不可预见的财务问题以致危及企业安全的一种可能性。企业筹资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企业筹资的资本结构(即负债规模)、筹资期限结构(即长短期负债比例)直接影响决定着筹资风险的大小。客观方面,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和汇率变动,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都会对企业的筹资行为产生间接的影响,从而使企业的筹资成本不同,筹资风险各异。企业的筹资渠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所有者投资,包括企业的资本金以及由此衍生的公积金、未分配利润等。另一类是借入资金,如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企业筹资的来源不同,需要面对和控制的风险也不同。
(一)所有者投入资金的风险
所有者投入资金的风险主要是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虽然它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但是,如果资金的使用效果不佳,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期望,将会引起企业的股票价格下跌,增加今后的资金成本,同时增大筹资难度。收益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是作为股东方的两种主要目的,收益性投资者一般对内部报酬率和投资回收期都会提出较高的要求。而战略性投资者会因为战略的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投资计划,对投资行为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一般情况下能够忍受企业较长的投资回收期以及前期的亏损。因此企业在融资时,需考虑投资者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的投资者,制定不同的筹资策略。
(二)借入资金可能面临的筹资风险
1、企业负债结构的不合理带来的风险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的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还包括企业的长短期借款的比例等。负债经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当企业增大借入资金的比例时,势必引起资产负债率的升高,企业在获得较高的财务杠杆收益的同时,将面对较大的财务风险。伴随负债增多的同时,企业承担的利息费用越来越高。此时,如果企业的收益降低,将会增大企业丧失偿债能力或者破产的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的借款利息率高于投资利润率,会降低企业权益资本的收益率,甚至可能引起亏损。
2、筹资活动中,利率的变化将要面临的风险
当企业在相同的负债规模条件下进行筹资时,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利息率增加,企业承担的利息费用越多,将会增大企业破产的危险性。利息率越高,在增加财务杠杆系数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股东权益。
3、 筹资活动中,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企业的经营风险会影响到企业的筹资风险。经营收益是企业还本付息资金的最终来源。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按时支付债务的本息,不但会使企业面临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良好信誉,在今后的债务到期时,不能及时有效的筹集资金,导致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4、筹资活动中,来源于汇率变动的风险
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分为:会计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交易风险三种。汇率变动的问题是企业面向国际筹资时不可避免的,汇率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筹资效益。 汇率风险可以理解为外债债务的偿还支出货币和企业的经营收入货币之间的币种不匹配。在企业的外债尚未到期清偿前,如果汇率发生变动,可能会引起企业收入货币的贬值或者支出货币的升值。借用外币单位的偿债成本增加,企业将面临汇兑损失的风险。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汇率波动的增大,造成了企业汇率风险的激增。
5、 筹资活动中,期限结构不合理的负债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如果企业负债的还款期限过于集中,会增大企业在债务到期时的还款压力。一旦资金周转不灵,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如果企业采用短期借款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利息费用很可能会大幅的波动。如果企业用短期借款购买长期资产,当短期借款到期时,企业未必能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债务。以上都是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合理给企业带来的筹资风险。
6、筹资活动中,企业的借入资金利息率与投资利润率的不确定性风险
只有当企业的资金成本低于投资利润率,企业才可能有利可图。但是由于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的利息率的不确定性,当投资收益低于资金成本时,投资失败就会造成企业盈利的下降,从而形成财务风险。
7、筹资活动中,企业预期的资产流动性以及现金流入量的风险
资产的流动性反映了企业潜在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企业现实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的信用政策过宽,或者虽然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是投资决策失误,都可能会引起预期的资产流动性不好或者现金流入量不足,使企业面临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
8、筹资活动中,筹资顺序的安排不合理,选择的筹资方式不当,都可能带来筹资风险
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不同方式的筹资成本也不同。当前,企业可以选择的外部筹资方式主要有企业贷款、融资租赁、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如果选择不恰当的方式和顺序,会增加企业额外的费用,或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使企业面临筹资风险。筹资顺序上一般要求发行债券必须在流通股融资之后进行,并保留一定的间隔期。
二、应对筹资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筹资风险防范机制和筹资风险预测体系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在整个筹资过程的决策中,始终树立风险意识,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和预测体系。正确的评估风险,科学的预测风险。企业在建立风险管控制度和防范体系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选择筹资方式。筹资的用途应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并同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2)筹资方案的拟定。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预算安排和经营计划。通过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筹资额度以及资金需求,在筹资方案中需要明确筹资的额度、用途、结构规模、方式、利率、期限等。
(3)筹资前需进行方案论证、并利用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筹资风险进行管理。筹资后,需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利用财务杠杆系数对财务风险进行衡量,并对贷款应用的项目进行后续跟踪。
(4)为防范市场变化带来的筹资风险,企业应成立筹资风险管控小组,严格按照公司的风险管控制度和流程进行工作。在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资金的筹集、应用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监督管理。
(二)筹资风险管控的实施
1、防范利率变动风险
企业为了防范利率风险可采用以下措施:A:通过研究资金市场的供需状况,在利率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时,作出合理的筹资安排。当利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时,筹资成本较低,此时可适当多筹集资金。当利率呈现出由低向高过渡的趋势时,筹资成本将会逐步增加,为了锁定较低的筹资成本,此时企业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固定利率的方式积极的筹集长期资金。当利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时,企业筹资成本过高,此时企业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集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呈现由高向低过渡的趋势时,企业应尽可能的采用浮动利率的方式减少筹资。B: 为防范和减少利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企业可运用适合的金融工具。现在针对利率变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以及远期利率合约。
2、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筹资风险
企业为了防范汇率风险,应从预测汇率变动的趋势入手。可从货币的价值量与供给状况的变化中找出汇率的变动趋势。国际通用的汇率预测方法有图表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两种。企业应根据当前汇率的变化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并采用货币互换、远期外汇合约、货币期货交易等金融工具防范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在制定企业的外汇管理策略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债务分散原则
汇率短期内突然的变化会大量增加企业的债务,为防范此类风险的发生,企业应该注意借款和还款的时间不要过于集中,同时还要注意债务币种结构的合理性,尽可能的分散几种货币进行借款,减少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2)实行配对管理
国际贸易收付中选择货币时应遵循出口争取收硬币,进口争取用软币。同时企业应兼顾货币的利率。浮动的即期汇率会随两国的利率差别而变化,变化的幅度与利率差别相同,但方向相反。企业可以参考利率的变化,借用汇率变动较小的货币。在汇率变动比较大的时候借用货币,汇率的变动就比利率更具有参考的意义。
(3)在合同中加入保值条款
当汇率风险无法消除时,可通过增加合同条款的方式转移或者合理分担可能蒙受的损失。比如加入货币保值条款和均摊损益条款。一旦出现汇率损失,由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共同分担。
(4)针对不同的汇率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会计折算风险要以自然对冲为原则,尽量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匹配,达到自然保值的效果,降低保值成本。经济风险可以综合运用自然对冲和金融工具保值的办法进行规避。交易风险来源于已确定的外币收入和支出,应严格遵守有关报价汇率、成本汇率的协同管理,使用贸易金融工具或者外汇交易工具规避风险。
3、把握筹资机会,选择适当的筹资方式和筹资组合,控制企业筹资风险
企业运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处于不同的行业所承受的筹资风险以及取得的资金成本各不相同。企业在安排长、短期筹资方式时,要选择筹资结构和期限的优化组合方式,并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筹集自有资金的财务风险小,但是必须在税后利润中支付股息和红利,对于企业而言没有抵税的作用。为此需要承担相对较高的资金成本。而负债需支付的利息可税前计入费用,有抵税的效果。但是比例过高的负债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并影响将来的筹资成本。所以,企业在选择筹资方式时应该考虑几个因素:首先,筹资活动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企业利润和税收成本受企业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其次,还需要考虑筹资方式的选择在优化资本结构和减轻税负方面对于企业和所有者税后利润最大化的影响。
4、在最佳资本结构之下,合理安排筹资活动,适度负债
负债经营可以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需要承担筹资风险损失。为避免或者降低筹资风险,企业应根据息税前利润率与负债比率进行比较,合理确定筹资规模,进行适度负债经营。同时为了从整体上降低筹资风险,需要不断增加企业的自有资金筹资。企业必须在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在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确定企业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加权资金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适当的筹资规模、负债比率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合、才是一种适度的负债经营方式。这种风险和报酬的最优组合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5、合理搭配资产占用和资金来源之间的期限搭配,合理规划现金流量
为避免企业到期没有足够的现金流用于偿债,企业应该按照资产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债务资金,当生产经营的周期和企业借款的期限和周期相匹配时,企业的资金需要都可以利用借款来满足。安排与资产运营的期限相适应的债务,合理规划现金流量,可以减少企业的债务风险,同时提高资本利润率。在筹资决策上,可利用长期性的负债或者股票满足固定资产的需要。同时,企业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如分散借款、分散归还的方法。合理规避集中还款带来的筹资风险。
6、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筹资风险
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降低收支性筹资风险的根本办法。无论企业债务的总量或者期限如何,只要企业有足够的盈利能力,总能降低筹资风险。当销售收支与现金收支互相匹配时,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是平衡的状态。企业盈利能力越高,则意味着企业支付利息、归还借款本金的能力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企业有足够的再筹资能力进行筹资归还债务。
综上所述,筹资风险在筹资活动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当企业对风险的成因有清楚的认识,并综合运用相应的防范方法和策略,才可能在获得财务杠杆收益的同时,承担较低的风险。并以最低的成本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金成本,筹资方式,风险
一、资金成本的含义
(一)资金成本的概念。资金成本又叫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是企业筹集和使用资本而承付的代价。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资本成本也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和最低报酬。从企业角度看,资本成本是一个项目必须获得的最低投资收益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本,暂时获得了这些资金的使用价值,它为资金所有者暂时丧失的使用价值而付出的代价就是他所承担的资金成本。
(二)资金成本的内容
企业的资金成本由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构成。
1.筹资费用。
筹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集资本活动中为获得资本而付出的费用。例如,向银行支付的借款手续费,因为发行股票、债券而支付的发行费用等。它通常是在筹资时一次全部支付的,在获得资本后的用资过程中不再发生,因而属于固定性的资本成本,可作为对筹资额的一项扣除。
2.用资费用。用资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活动中因使用资本而承付的费用。例如,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向股东分配的股利等。用资费用是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长期资本的用资费用是经常性的,并随时用资本数量的多少和时期起而变动,因而属于变动资本成本。
二、资金成本的作用及应用
(一)资金成本是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利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等多种方式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在不同的筹资方式下,筹资成本是不同的,而且筹资结构会发生变动,企业的综合成本率也会发生变化。为了以最少的代价取得企业所需的资金,就必须预测、分析各种筹资方式下的资金成本的高低。资金成本在筹资决策中的具体体现在:首先,它是影响企业筹资总额的重要因素;其次,它是企业选择资金来源的基本依据;再次,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参考标准;最后,它是确定企业最佳资本结构的主要参数。不同追加筹资方案的边际成本率的高低,可以作为比较选择追加筹资方案的依据。
(二)资金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选择投资方案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一个项目的投资报酬率高于其资金成本率,则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否则,该项目将无利可图,甚至发生亏损。资金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表现为:在利用净现值指标进行投资决策时,按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计算投资的净现值为正则采纳,净现值为负不采纳。在利用内含报酬率指标进行决策时,一般以资金成本作为基准收益率。如果计算出的内含报酬率大于或等于企业的资本成本就采纳,反正则拒绝。
(三)资金成本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基准。企业的整个经营业绩可以用企业全部投资的利润来衡量,并可以与企业全部资本的成本率相比较,如果利润率高于成本率,可以认为企业经营有利:反之如果利润率低于成本率,则可认为企业经营不利,业绩不佳,需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全部资本利润率和降低成本率。
三、降低资金成本的途径
(一)确定合理的资金需用量和筹资期限。企业资金的筹集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量,如果筹集的资金过多,将会降低资金使用的效率,造成资本的浪费,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同时如果资本不足也会给企业的经营造成困难。所以必须合理的预计资金的需用量,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资金需用量和筹集两之间的平衡。此外合理确定筹资期限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各期资金使用量也不同,企业应当合理的计划资金的投放和回收。从而提高资金适用效率,减少资金闲置和资金成本。
(二)合理利用利率变化。企业应当积极研究资金市场的供需变化,合理预期利率的变化趋势。根据利率的变化趋势安排企业的筹资计划。当利率趋于上升时,应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且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可以减少利息支出;当利率趋于下降时,则应当采用浮动利率,进行短期筹资,以减少利息支付。
(三)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确定适度负债数额。合理安排债券资本比例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由于债务利息一般低于股票利率,且债务利息在所得税前利润中扣除,企业可以减少所得税,从而债券资本成本率明显低于股权资本成本率。负债经营,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给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可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优化企业内部资本结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规模选择合适的筹资方案。在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确定企业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加权资金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同时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最佳方案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使用成本和筹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五)提高企业信誉。企业信誉是企业无形的资本,较高的信誉是企业立足市场求得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企业信誉可以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信誉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为企业筹资提供方便,降低资金成本。
(六)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实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结合资金成本与资金使用效益情况,采用不同措施进行控制。通过实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筹资的全过程,避免负债产生,从而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
参考文献:
[1]窦淑仁.对企业筹资方式的探讨[J].会计师,2012(2)
[2]梁琦.资本成本决策研究[J]. 经济视角,2011(30)
[3]陈凯生.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及风险控制[J].交通企业管理,2012(7)
[4]王玉娟.浅析企业资金成本作用[J].财会通讯.2010(2)
[5]曹文静.企业筹资成本管理问题[J].华商,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