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金融经济危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经济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经济危机

第1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经济危机投资责任

金融企业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目前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发展缓慢,人民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如果长期处于一个这样的情况中,那么人类的精神状态就会非常不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下降。虽然经济危机的主发地是欧洲的发达国家,但是,目前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扩大,长此以往,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会受到影响。很多人都不明白,金融风暴是怎么产生的呢?分析美国的一些放贷公司以及投资公司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金融企业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这场危机的起源是美国,然后逐步蔓延到全球。首先是美国的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后果地把钱贷给根本就没有偿还能力的人,最后就造成了经济损失。还有一些投资银行经常把不良贷款包装成证券卖到世界各地,结果他们赚了很多钱。但是投资的人却损失了很多钱。长期下来,经济的发展就得不到平衡的发展,就造成了严重的金融风暴。

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涵义和内容

企业的责任投资也叫作对社会负责的投资,换言之,就是企业的金融投资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利益,更要以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的发展为目标。这个概念目前在欧洲甚至是亚洲的一些地方都非常流行。责任性投资就是打破传统的将衡量风险和报酬投资模式以及社会道德的公共投资方式,所以说,责任性投资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新型投资方式。投资企业在这种模式下进行投资不仅可以获得利润,而且也可以促进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责任性投资设计的范围更加广泛,包含多种社会环境的因素。我国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性投资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企业也由此得到了巨大的利润。我国的金融企业具有责任意识,在自己企业赚的利润的同时,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回馈社会。比如,一些招商银行进行了助学行动,交通银行制定了残疾少年救助活动等等。银行的这些捐赠和赞助等公益活动,是一个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且在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占有很重要的一个比例。一个金融企业要想在社会责任投资方面做得更好,以下几个方面是目前最需要做的。

(1)提高金融企业的责任投资的安全性

银行是人民群众存储自己资金的主要地方,银行贷款主要是用的自己的客户存到银行里的资金,而往往很少用自己的资金。所以说,银行一旦破产,州门存的血汗钱就白白流失了。存款的人们就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银行的破产也会给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近几年来,由于银行的疏忽,没有认真核查贷款人的信息及其能力,各大银行时常发生被骗贷的事情,银行被骗贷,受损失的不仅仅是银行,还有把钱存到银行里的存款人,这无疑给社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这样的事件时常发生,也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在公众心中的信用。如果银行一旦破产,社会和人民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国家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说,要想维持社会的和谐安定。金融企业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性。在投资的时候要尽到社会责任,努力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所以,金融企业应该加强自己投资的责任性,主要包括决定企业应该从事哪种投资,需要承担哪种责任以及风险。并巨要不断加强自己团队的建设,广纳人才,不断加强金融企业的含金量。在面刘重要的投资风险的时候,金融企业的专家们应该积极讨论,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2)金融企业应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金融企业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服务,保护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失。近几年来,中国的房价被越炒越高,而那些炒房的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银行的贷款。银行为了自己的利润,而把大部分资金都贷给那些炒房客们,而那些真正想要贷款买房的人往往不能贷到款,因而买不了房子。所以,在房价越来越高的问题上,银行也是需要负一定责任的。正是由于银行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所以才没有明白自己的责任,因此给社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后來,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来控制房产投资者的贷款问题,调节房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其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金融企业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能够更好地承担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无论是社会动荡还是儿合不安都会影响着银行的发展。所以,我国金融企业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企业本身应该承担的责任。金融企业的责任性投资,对我国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提高金融企业的具体的责任措施

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还应该包括建立公平的企业激励机制,促进金融企业自觉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以简单的绩效为中心的企业很有可能破坏这种责任性投资的实施。如果因为一些没有诚信的金融企业给我国的整个金融企业都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是非常不值得的。所以应该加强银行责任管理人的管理,使他们明白自己是为国家服务的。银行在实行责任性贷款的日司候既需要考虑到短期的效益,又需要考虑到长期的效益。在注重个人效益的时候,也应该注重整个金融企业的效益。从整体上提高银行的经营的诚信以及责任性。积极倡导金融企业重视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2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超主权货币:人民币国际化

2008年9月底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通过金融间现代化交易链条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危机对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影响

这次危机来势猛。传播速度快,牵涉面广。影响层次深,时间长破坏性大,为世界所罕见。它使全球大量金融机构或破产或整合。大量实体企业或破产或重组,生产销售困难,产品积压。大量工人失业下岗,各国财政税收锐减。进出口贸易额急剧下降,各行业遭受重创,复苏难度相当大。

我国的经济体系和外汇储备体制与美元币值联系密切,与美国投资和直接贸易比重较大,同他国大量贸易和投资往来用美元结算。使我国经济紧紧地绑架在美国的经济战车上。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次优选择,到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195亿美元。却持有美国债7274亿美元,加上其他共持有美证券类资产达1.20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2/3。危机先后使我国主权基金投资、银行及理财公司投资、大型实体企业并购或套保投资等直接损失达2000亿美元以上,导致几家大型企业高管更替,社会就业难度增大。

(二)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制度影响

1、直接挑战美元的世界通币地位。美国的泡沫损失和挽救危机投入的巨额资金更加剧美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趋势是长期的,鼓吹强势美元的战略挽不回它的信用。

2、直接挑战美国长期全球性扩张的“双赤字”政策,并引起国际社会不同力量对比变化。

3、将引起国际货币组织体系、金融监管制度发生革命性变革。不论是超主权货币还是多元化货币,将会诞生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

4、将对任意国际货币主权国的财政收支、国际收支预算,经济上“扩张与收缩、双赤字或双赢余、一赤字一盈余”模式选择与制定产生影响。

5、危机后新型经济体作为国际货币参与国,在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与坚挺上。不仅仅是与金融制度的安全与完善、外汇储备的多寡、虚拟经济的发达与否,更重要是同自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实体规模与产出量、外汇储备中真金白银和战略物资储备量休戚相关。

二、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启示

(一)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技术和产业集中度得到提升,随着经济大国的“资本+制造产业”在我国转移,带动了我国贸易高速增长,也使得我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高达60%以上。对外出口直接拉动了原材料、能源、服务业上游产业的发展,但出口一定程度是依赖于低人力成本和资源的消耗来支持,且我国长期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条件低,人民币对各主要通币比价低。我国总体经济中90%以上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农业生产资料都源于原生矿产资源,相当大比例源于我国。尽管外汇储备相当大,但环境与资源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许多矿山城市资源枯竭,废渣尾矿堆放成灾,自然环境恶化,农产品供给保障度大大降低。我国必须改变出口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成以内需为主和以提升产品核心技术出口为重点相结合的模式。

(二)危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

危机再次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设计上人为缺陷,也充分揭示了美国长期奉行全球性扩张政策、超前消费政策造成流动性泛滥带来的现实危害和潜在的风险。美元的信用风险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已提上日程,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人民币国际化提上日程。当今我国的经济规模、贸易总额、外汇储备、经济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已占重要地位。对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已有重要影响。而美元持续贬值对我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人民币币值总体上是稳定的,周边国家经常项目和外汇储备已使用人民币,年初我国已和多个国家进行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此举一方面促进双方进出口贸易,有效防范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促进我国贸易、减少外汇储备风险、提升国际地位,当然也对我国的经济、货币政策带来挑战。我国应充分调查研究、推行试点,着手人民币国际化的组织、制度、渠道、结算网点建设。

1、试点和推广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收支结算制度。先进行清算制度、组织机构、渠道网络建设。建立起人民币投放和回笼渠道,除通过口岸结算、货币互换外,还要通过涉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在我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向贸易伙伴投放更多的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加快人民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间的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结算网点等的建设。

2、加大双边关系中人民币与他国货币兑换业务,既直接推动进出口贸易又避免美元汇率波动风险,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结算业务的发展。

3、实行一定范围内国际交往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4、健全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坚持量入为出原则不动摇。保持财政收支盈余,偶尔可赤字,但长期趋势是盈余。保持贸易的长期顺差,幅度可增减变动。但每一年度不逆差。这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基石。

5、加强对广义金融市场规范建设和监管,严控异常资本项目流动。打击恶意投机炒作和洗钱犯罪。

第3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长于经济危机,在过去,金融危机是由于人为因素的投机过度或者商业战争等原因导致,而经济危机时生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所引发,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预兆。

马克思的金融危机思想以货币危机为基础,商品与货币价值形态的对立与转换是导致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原因。其表现之一为商品的买卖之间分离就存在危机的可能,买和卖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因此导致了货币和商品之间的转换具有不确定和随意性,因此导致了商品生产与价值实现间有危机存在;表现之二为信用发展导致了商品买卖活动中的商品与货币在时间上的差异加剧。因为信用可以促使统一货币进行支付职能的多次执行,但是如果企业发生了支付障碍,那么可能会牵连其他企业或者信用机构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中支付链条的多处中断,金融危机由此产生。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危机无法阻止,金融危机为突出表现。一般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与银行信用两种危机种类。在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就属于银行信用类别的危机,也可以称为货币危机,但是与生产过剩也有一定联系。当年主要是由于银行家们要解决资本家的生产过剩状况,并分割超额利润,从而想通过设计超现实的买卖商品金融衍生品来解除生产过剩的现状,但是却导致货币和支付能力不足的百姓在其设计下超前消费,从而将信用资金链延长,一旦资金链过度拉长就会形成货币危机以及全社会的经济危机。之所以商品出现贬值,在于商品不能正常转换为货币,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在于无法让债务转变为现实的货币,而信用货币不充足则引发银行与企业的破产倒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具有突发性、传递性等特点。

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在之前亚洲的飞速经济增长被人们视为契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快速的增长,然后就是在此背景之下突然爆发了亚洲金融风暴,让很多国家、企业都有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足以凸显出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特点。此外,传递性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所有国家的经济都牵连在一起,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将会快速、有力地波及到更大范围,从最近几次的金融危机中就可以很好的感受到这一特点,金融危机绝对不是独立存在的。其中操纵型主要是由于货币资本家进行货币市场的操纵来达到获取暴力的目的。如在市场上进行公债的抛售,然后得到等额的银行券,相当于是可支配的借贷资本,从而让市场的紧迫情况高涨,如果主要银行联手操作,就可以让这种紧迫情况转变为一种市场恐慌。贵金属外流型主要是国内的贵金属有减少的发展趋势,促使银行的贵金属储备低于市场的中等水平,从而让国家的信用情况受到波及。如果国人对货币形式没有了信任感,那么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在这个情况之下,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现金,过度地支配信用手段。而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市场过剩,信用的迅猛收缩,从而双方面导致形式的激烈化。而信用膨胀型主要是由于信息的错误引导导致了商业投机的活跃,从而导致信用膨胀,进而又让商业投机增高,引发商品过剩而导致金融危机发生。而信用收缩型则与膨胀型相反。举例来说,商品销往远方或者囤积在国内的商人资本的回流速度较慢,数量少,从而银行进行催收货款,或者进行商品购买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卖出前就到期,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2经济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以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例,其主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在2008年开始波及到其他国家,是由于美国当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大规模破产、投资基金的关闭、股市震荡导致的金融海啸。有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由此又引发全球金融动荡,进而导致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人们开始对按揭证券失去信心,虽然许多国家将巨额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中,但是也无法改变危机局势的继续发展。在2008年时金融危机完全处于失控状态,同时引发大型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甚至部分金融机构开始被政府接管。2007年的金融危机,如金融思想所认为的,这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不断激化所致。当年的金融危机广泛影响了股市、楼市、银行、保险等多种经济领域,甚至影响到全球所有地方。而当年的金融危机对美国产生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信贷危机,最后是经济危机。

2007年前的10年左右时间,美国住房拥有量从64%提升到69%,当发现泡沫问题时,美联储进行加息的反应,连续操作了17次,从基准利率提升到了5.25%,但是这加重了次级贷款借款者的压力,同时房价下滑又导致无法让借款者得到贷款,从而贷款违约率情况迅猛提高,并且抵押资产的价值迅速缩水,造成了大批的金融机构发生财务问题,从而破产倒闭。当危机显现阶段,美国的次级债问题凸显,银行金融机构等开始大规模倒闭破产,而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开始进行降息,但是金融机构又相继陷入危机。在危机全面爆发阶段,政府开始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但是同样导致了全球的金融海啸,美国的两大银行面临着破产的窘境,美国政府进而收购美林投资银行,接管美国国际保险、华盛顿互助银行,同时失业率也大幅度提升。

第4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摘要:金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各种因素诱发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经济金融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目前,金融领域几乎积淀了中国改革的全部成本,国有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使金融成为一个最易断裂的链条。能够及时地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处理和化解,稳定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尝试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第5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在美国,住房按揭贷款按照贷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分为优级、中级和次级三个等级。次贷就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一般而言,受自身条件的制约,次级按揭贷款被迫比优级的利率要高,还款方式也更严格。放贷机构为早回笼资金,又把贷款打包发行债券,当然次贷的债券利率更高,进而受到投资银行对冲击等投资机构的追捧。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发的泡沫经济破裂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美国次贷款使投资银行倒闭,加之美国经济的逐步下滑,这些机构和个人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导致还款能力逐渐下降,日积月累引起不能按期还款的现象大量发生,造成银行收不到应该收到的钱进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业受到冲击,影响实体经济。

2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金融证券业、劳动就业、外汇储备、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2.1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国出口形成挑战。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就是金融危机对中美双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愈加恶化。

2.2对金融证券机构的影响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投资银行等金融、证券机构尚不发达,资本项目还未完全放开,这就决定了这次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一方面,在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国内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当前让金融机构更为担心的是因为整体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的联动、汇率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产生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可能对银行信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会传递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股价波动及它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和对证券机构业绩、经营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今后我国仍然会坚持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创新的发展渠道,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的加强。

2.3劳动就业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就业增速明显放慢。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00多万农民提前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失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很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或地区。因此,我国即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4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在全球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也会在今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有相当部分是美元,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的美元储备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而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与国债相比,公司的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高。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在境外投资成功的经验。金融危机形成后,全世界金融市场较为动荡,波动性增大,显示出对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扩大。

2.5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这次危机从源头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国内的房产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从中央到地方都寄予厚望。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与美国金融政策的失误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原因是美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失误和美联储利率调节不恰当,其崩溃又直接引起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心理预期、资金层面和购买角度发生影响。从心理预期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房地产这方面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害怕金融危机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新的房地产项目投资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如果大家都裹足不前,显而易见,市场的萧条景象就会随之来临。从资金层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大投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损失惨重。从中国收缩资金是他们的选择之一,高盛、摩根斯坦利都在出售他们在中国原来购买的房产。但另外还有一些在危机中没有受到世纪冲击的私募基金、投资基金,他们在危机过后把眼光聚焦到了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通过设立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方式来进行股权投资,签订回购协议,把抄底房地产作为一种机会,因此,影响是复杂的。从购买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可能推迟消费,投资性购买也会相应的推迟,这样就有可能使房地产市场经历长时间的调整,即使中央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对刺激消费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刺激投资性的需求几乎没有作用,是因为房地产投资是看其未来的升值空间怎样,而不是看房子的成本是多少,而这时前景很模糊,有这部分需求的人就进入了观望阶段。

2.6对旅游业的影响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连性强这两方面的作用,因而在面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时,表现出了较强的敏感性。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旅游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旅游市场前景与全球经济走势有着密切的联系,欧美洲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受到的影响最大,亚太地区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仍会保持小幅度增长。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旅游业也受到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加大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旅游企业困难加剧。

第6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其实,局部的经济危机事实上已经存在:

2011年已经开始陷入“流动性陷阱”,产业结构失衡、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符,结合全球经济情况,令这个危机一直挥之不去,中国经济至今仍在困局里前行。

而中国的证券市场,至2008年以来的表现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除希腊外,是表现最差的,而美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恢复并超过了2007年危机时的水平。

因此,如果结合M2的两位数高速增长推导GDP小于8%的增长、资本证券市场的强差人意的表现,中国经济其实近年一直在底部徘徊,在艰难中前行,可以在某个层面上认为是一直在困局中寻找突破。所以,目前中国经济迫切要面对的是困局如何突破、如何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管理层才提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经济形势危机已显,要突破困难不少:

(1)国内大量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产业,正面临淘汰危机,但是升级转型起点很高,实现仍然困难重重。

(2)很多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都在进行整体“产业升级”、“腾笼换鸟”。

(3)在企业方面,民营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得到实质性扶持仍然不足,尤其是在资金方面,相当部分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企业与居民负担的实质税负仍然过重。

(5)证券金融业发展过快,相应的管理与制度跟不上,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

(6)国内的信贷总额过高。

下一阶段,经济会怎么样?

相对于一些喜欢“抱怨与教导管理层怎么管理经济”的专业人士、专家学者,我更倾向于研究管理层会怎么处理、下一阶段怎么走向。

因为我们掌握的所有经济数据,其实都是管理层公布的,而对于内里各种各样的全局性考虑与平衡,我们无法模拟,但是可以非常肯定的是:管理层比我们要更清楚。所以与其自以为是地谈论“该怎么样”,倒不如认真探讨“会怎么样”,才有实质性意义,也符合企业、民众、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通过近来的管理层的一系列举措与信号,可以很清晰看出:管理层早就不是去论证是否存在结构性风险、经济危机,而是一直寻求突破困局、防范危机全面爆发。

经济改革会产生结构性转变——金融服务业的重大改革:

在这场其实已经悄然的经济转型、改革中,国内的产业结构会发生一场重大改革。

上一轮的改革主要以制造业、生产业为主的改革,而这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是以金融业、服务业为主的改革。

第7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我国在这一轮美国次贷危机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略小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在通过各种途径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在海外的投资严重缩水,一个是国内资本市场下跌,房地产等支柱企业不景气,外国热钱流出等。具体的说:

    (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引爆点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重了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首先,我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商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严重打击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致使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纷纷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等领域。另外,很多国家制定新的环境标准,使得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遇到了绿色贸易壁垒,威胁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必须转变这种以依赖资源的消耗,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模式,不然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经济还缺乏有效的引导拉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的资金从中国撤离,国内市场感到压力并且投资信心不足,导致民营资本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导,另外,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城乡差异依然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提高不多,农村的消费市场没有很好的得到启动,而城市居民虽然收入提升,但是随着房价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支不断的加大,城市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抑制。

    (二)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金融发展滞后,致使经济危机发展迅速,没能很好的起到导向的作用

    我国因为在外国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缩水而缩水,此外我国国内找不到优质的投资项目使得外汇储备无法投资,而由国外直接引进的投资项目又要支付巨大资金给海外投资人,这就导致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国内的商业银行因自身存在很大金融风险,在为非金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受到一定制约。国内金融市场在发展大方向上呈现滞后和不景气的现状。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目前居民存在金融机构中的大量存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本充足,劳动力过剩,因此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建立良好的并适合中国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转变贸易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变原有贸易增长模式,使其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调整贸易政策及发展思路,从全局出发,协调进出口关系,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贸易更具竞争力,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一批有竞争实力的在国际上能叫的响的大的民族品牌,增加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付加值,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引进外资方面要调整引进政策,重视技术含量,优化外资服务,以此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在加工贸易方面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延伸其产业链,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产品的环境标志制度,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并鼓励企业注重环保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环保的新市场。

    (二)建立并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中有效扩大内需的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

    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消费拉动和投资驱动是扩大内需的两个要素,二者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在国内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作用。实现有效的扩大内需一方面要扩大投资,要加大投资力度,实行积极、相应宽松的财政及倾向政策,制定有效的扩大内需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尤其是要加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如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民生领域”的投资以及如节能减排等的企业技术项目改造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费,重点是提高城镇居民、农民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强化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各项负担,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财政补贴和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体制改革。

    (三)加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

    国际金融危机是并不是全球经济化的终结,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经济要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方面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做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也要在经济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审视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劣势,加大金融改革开放的力度,实现金融政策的主动性、预见性及可控性。同时要在交易机制、市场结构上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创新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扩展资本市场规模,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深入推进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深化融资融券等制度的改革及有效创新。

第8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 影响战略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布什政府及时推出了减税政策。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低到1%的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通货膨胀压力也重新显现。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2007年3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级抵押借款人违约而陷入坏账危机;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10月,房地美、房利美相继陷入困境,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彻底粉碎了人们的希望。2009年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不断蔓延,当然也包括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在社会各个方面已经有所体现。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在我国的主要负面影响是外贸出口和金融领域。换个角度看,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都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只有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刚性的内需支持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而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的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力支持的经济政策方向。对于农业甚至与农业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重点;下一步我国在科学、技术行业也会给予适当的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要密切关注对吸引外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保持了较快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流动性的减少,估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一些影响。需要关注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世界金融危机已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我国也不例外。随着金融危机地不断加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均势正在发生变化。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金融危机都是新的全球政治版图的催化剂。中国必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

1.金融市场发展与监管同步

没有完全开放的金融市场使得中国金融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较小。值得庆幸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次贷危机是一环接一环的金融衍生品所导致的蝴蝶效应,是金融创新的一个负效应。金融改革和创新本身并没有问题,脚步也不能因为此次金融危机而停止。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被外国评价为"稳健,平安",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这或许是个贬义词,但严格的监管机制却使得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免受巨大冲击。美国虽然在此次危机中暴露了问题,但其强大的全球资金流转调动能力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金融市场还是应该继续开放下去,虽然在当下危机面前,应先放缓金融创新的脚步,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应适当降低,但长远来看,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美国金融监管机制的落后。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博弈的两个方面,如何能平衡好两者关系使金融市场稳健开放的发展,关键在于一个“力度”。力度不同于“严格”,我国的金融管制一直十分严格,从而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够,只是一味的缩紧金融市场发展的条件,导致了金融创新的质量无法提高,限制了金融创新的脚步。金融监管应该允许金融创新在市场原则下发展,放松行政政策,通过规范有效的金融监管来指导金融创新,从而激励新的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

2.加快金融改革,完善配套措施,造就高效率的金融体系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建设。丰富资本市场品种,发展多种交易商品。尽快理清监管思路,整合分割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统一监管规则,规范交易行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尽早推出创业板市场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相关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计和调整市场布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缩小存贷利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推进零售利率的市场化。

第9篇:金融经济危机范文

经济生态险象环生

受到长达22年全面“革新开放”政策刺激和激励的越南经济,不仅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扩张(2007年越南GDP增长率高达8.48%),而且成功挤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显眼位置(越南已经被看成是仅次于“金砖四国”的第五个新兴经济体)。然而,正当国际社会看好越南的时候,一场辐射越南经济各个角落的金融危机不期而至。

――通胀高企。从今年1月份起,越南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幅就高达12.6%,2月份为15.7%,5月份,CPI增幅加速上升到25.2%,创出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核心CPI指数在今年前五个月上涨了3.9%。

――本币狂贬。尽管美元兑各主要货币今年依然较弱,但兑越南盾却升了1.4%。资料显示,外汇市场上越南盾一年离岸远期汇率狂跌40%。也就是说,市场对越南盾的预期是,在一年里会贬值40%。高盛报告指出,在恶性通胀下,目前越南盾仍高估,未来还有下跌空间。德意志银行预测,今后几个月,越南盾还将贬值30%以上。

――股市暴挫。2007年,越南股市荣膺“全球最牛股市”称号,如今却在创造着又一项新纪录:年内迄今,越南基准VN指数累计跌幅达58%,高居全球之首,市值损失76亿美元。截至6月4日收盘,越南股市已经收出了连续第20根阴线,为历史所罕见。

――逆差加剧。由于国际能源、建材和化肥价格上涨,截至今年5月,越南实际贸易逆差已高达144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倍。尽管过去几年资金持续流入使越南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但仍低于越南的外债总额。据世界银行测算,越南今年的外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占GDP的30.2%。为此,惠誉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已经将越南外债的前景评级从“稳定”调低至“负面”。基于各项经济指标已经发生逆转而且还有继续恶化的可能,越南政府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由9%降至7%,明显低于2007年8.48%和今年一季度7.4%的水平。

国际“热钱”惹的祸?

对于越南经济危局的解读,不少观察人士将其归因为国际资本或者“热钱”之所为。如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高涨的背景下,外资成为了传递通胀的罪魁祸首;原先为追求越南盾升值目标而涌入的热钱直接吹大了越南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而在如今越南盾发生狂贬的背景下,热钱又迅速抽身而逃,进而引发了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等。不过,在国际投机资本和“热钱”于越南国内肆意妄为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深层诱因。

注重速度、“超印赶中”是最近几年越南政府的最主要经济思维。在这种激进的思想主导下,越南货币政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这一方面导致了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迅猛增长。无论是从货币供给还是从原材料需求方面,通货膨胀都具备了现实基础。

问题的关键在于,越南宏观经济政策对关键经济数据的反应极度迟钝。该国CPI上行趋势形成于2007年初,恶化于2008年初,但在国际通胀和商品暴涨的大背景下,越南当局对其CPI看似“温和”的走高却毫无防备。一年内,越南国内基准利率没有进行任何对应调整,通胀最后如脱缰之马肆意狂奔。

不仅如此,为了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在国内资金供给和外汇储备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越南在几年前就制定了号称“最激进”的吸引外资政策,其在2006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就开始放开资本项目的外资直接投资,外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上限也放宽到49%。随后外资如潮水般涌向越南。值得关注的是,外资进入越南之后的最近两年,正是该国资产价格飞速上涨的时期。如越南股市总市值从原来的10亿美元迅速膨胀至200亿美元,指数从120点大涨至1200多点;胡志明市的房屋价格从每平方米200多美元上涨到600多美元。由于越南国民资本积累有限,因此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的主要是外来资本。特别是,在越南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前期介入的外来资本不仅得以从容脱身,还利用后期通胀恶化的局面,在外汇市场反手做空越南盾来放大利润。越南政府的管制措施仅仅是在泡沫已经显化并行将破裂前夕,仓促出台房产交易税和股票收益税,这反而助推了泡沫的破裂。

观察发现,外资在越南经济增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的统计,2007年外资在越南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占社会总投资的15.8%,占出口额的19.8%,越南经济已经染上了十分明显的外资依赖症。然而,尽管外资支撑起了越南经济增长的庞大身躯,却并没有改变越南进口增长远远快于出口增长的外贸局面,相反,为了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越南必须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其国际经常项目收支不断恶化,逆差日益放大。

为了维持资本内流,越南货币当局又不得不维持本币高汇率,特别是为了防止越南盾对美元的贬值,越南央行不断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美元,卖出越南盾。如此对冲操作既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同时也将越南盾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亚洲遭遇“蝴蝶效应”?

外界普遍担心越南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可能蔓延至其他东盟国家,甚至成为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摩根斯坦利甚至发表专项研究报告称,越南正面临一场“货币危机”并且可能重演亚洲金融风暴。

的确,稍稍认真观察,我们发现越南当前的金融市场有着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中心――泰国非常相似的情况。一方面,越南今年的经常账目赤字将占GDP的5%,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经常账目赤字占GDP的比例为6.5%。另一方面,与当年以索罗斯为首的投机者押注泰铢汇率过高而最终使泰铢重挫45%相似,越南盾如今也存在同样的可能结果。据悉,越南国内连一般的百姓都在狂抛本币而吃进美元和黄金,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遏止,越南盾最终很难不失守。

不过,在笔者看来,越南金融危机引致如同1997年亚洲国家整体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很小,至少目前下这种结论还为时过早。一个重要的经济背景是,越南作为亚洲经济圈中的一个小国,其经济规模比起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泰国要小得多,所以其本币下跌对周边国家影响力不大。

幸运的是,越南同1997年的泰国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货币不可以自由兑换。目前越南实施的是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非经常项目下实行申请兑换。也就是说,国际热钱进入和流出越南,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给了越南政府一个关上防火门的机会。

抛开越南看其亚洲周边国家,在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后,亚洲各国金融系统风险控制能力已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在经常性项目上保持多年的大幅度盈余,各国的外债水平普遍较低,其本身就具备了对越南经济危机的抗逆能力。不仅如此,最近10年,亚洲各经济体一直都在寻求区域内的救助与合作机制。2000年,东盟10国与中日韩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协议》。作为清迈协议的延伸,今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发表《马德里声明》,宣布将出资800亿美元建立共同外汇储备基金。这项基金建立,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多边框架,同时也使人们可以预期,一旦亚洲某个国家或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东盟和中日韩可以联手应对。而越南的货币危机无疑将加速该基金正式成立的进程。

带给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当10年前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没有逃脱泰国传递出的区域金融危机时,中国却在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的前提下成功地将一场金融灾难抵御于国门之外。然而,当如今越南又刮金融风暴时,中国能否再次从容应对就充满了悬念。

从目前来看,越南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中国输入通胀,二是撤离越南的“热钱”可能会流入中国。不过,在笔者看来,以上两种对中国的影响都是十分有限的。

资料表明,尽管越南是中国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但越南同中国的贸易量并不大。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703.8亿美元,其中对越南51.5亿美元,仅占0.9%。如此之小的贸易规模即便能够构成通货膨胀的传递,但很难形成具有渗透力的力量。不仅如此,尽管中国成为国际“热钱”进攻的主要目标,但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布局历来谨慎和周全,对资金进出管理非常严格,“热钱”很难找到像越南那样的流入通道。更加重要的是,与越南经济状况全面恶化完全不同,中国经济整体趋好的方向并没有改变;另外,中国政府及早对国内通胀的预防和控制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年内将通胀增速控制在6%左右已有胜算。基于此,即便越南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并不可避免地传染给其他亚洲国家,中国仍有强大的免疫和防控能力。

当然,总体乐观的态度并不能代表我们完全没有隐忧。目前,人民币处于加速升值的通道之中,国内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经过大幅调整后已经显露出明显的投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投机资本势必以同中国外汇管理政策博弈的姿态多渠道渗透进来。最新资料显示,今年4月除去当月外商直接投资及外贸顺差外,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有高达501亿美元的资金“来路不明”。由于“热钱”主要是短期套利,一旦得手并大规模撤离势必对中国的金融形成巨大的冲击风险。为此,中国宏观管理政策应当特别凸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严防通货膨胀,但调控手段可以改善。今年以来中央银行已经5次提高准备金率,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过快,持续提高利率的空间受限。建议在储蓄利率仍为负的情况下实行保值储蓄的方法。这种形式既有利于吸收流动性,又不会对人民币升值形成压力。

――坚持“不到合适的时机,资本项目就不放开”。即只有当我国金融体系已经相当健全,才能够进一步放开资本项目,而且这个过程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