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管理科学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管理科学技术

第1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科学;电子;工程;管理;技术;信息;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 emphasis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project management.

Keywords science; electron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具,计算机在的功能作用已经被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越加被各方所重视。它是是一种经常都会更新换代的先进管理工具,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与造价管理以及施工管理等工作中产生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是相关工程管理部门处理问题的先进手段。

1、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的特点

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单纯的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施,并目_使用它们。如果已经决定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项目,那就一定要对它的特点有足够的认识了解,科学合理解决管理者,工作方法以及工作对象还有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1)管理方法、制度与电子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配合

全部的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管理模式而设计出来的。假如使用了一项比较先进的电子信息化工程管理系统,可是实际的运营管理方法是落伍的,陈旧的,或者说尽管使用先进管理方法,可是与之相联系的统计管理不匹配,又或是缺少合适的工程管理人员,最终不但没有实现预计效果,相反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先进的工程管理系统形成错误的认识。

2)信息的非实时性

建筑工程项目电子信息化系统并不是一项实时系统,项目施工中产生的变化,并非马上自动记录到计算机里的,Ifu是在事情发生后通过人工输入其中的。所以,输入的顺序和实际信息产生的顺序有可能被混淆。

3)原始信息的重要性

除了才开始设定的数据信息有效性,计算机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检查这些输入数据的,而对十那些人为伪造的数据信息更是难以分辨。所以,一定要有完备的原始信息数据收集规范,形成输入数据信息的核查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属十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中每个部分,不但要紧密联系又要遵循不一样的规律各种各样的目的要求。所以,电子信息化技术来实现。,要对数量庞大的信息进行处置,来满足对建筑工程完成有效的管理,一定要通过电子信息化技术来实现。

2、电子信息化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功能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脑力劳动,它主要的工作目的是依照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协调处理各个方面的要求,把各个种类的项目资源分配到恰当的环境与时间节点之中,并目_实施动态的调整,通过经济合理的方式来完成预定目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功能主要有下面几点:

1)完成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电子信息化系统运用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数据,它最大的优势是确保了数据的共享。这些管理数据的共享可以使建筑工程管理企业在企业内部采用相同的标准。现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运用有效的搜索方法,从几百万的数据中找到特别指定的数据,这个过程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了。

2)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项目资料数据能够动态的将指定的准确性内容直接提交给项目管理人员,防范了人为因素所带来的种种缺点,有效的防止了对实际状况的错误判定与时间上的拖延。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建筑工程项目带来诸多不便。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对工程项目实施模拟,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把同样的一个项目模拟进行几千次,由此而得出了统计信息可以帮助工程管理人员有效实施决策管理。

3)完成数据的通信

通过电子信息化系统与网络技术,能够完成工程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通信与,使用网络技术与公用传讯方式还可以进行企业总部与建设施工现场,供货商与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完成远程的数据管理。

3、深化转变、切实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3.1、强化控制、加深理解

提高企业骨干、管理者对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由于思想意识的偏差一些建筑企业管理者认为全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施企业施工管理只不过就是购买一些计算机硬件设备搭建一个企业互联网平台及施工数据管理系统并对系统实施必要的维护管理即可以实现施工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了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只能称之为表象.肤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因此要加强管理者对电子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力度最首要的任务便是切实让他们体会电子信息技术为施工企业创造的巨大附加价值财郭口企业依据电子信息化资源的有效管理能正确的把握市场定位及走向依据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采取正确的投资行为,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成为行业的先驱与佼佼卷企业开展电子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服务管理的水书生产发展的提升程度因此在施工管理实践中我们只有依据科学的电子信息技术制定合理的发展规戈构建完备的业务流程、创立科学的施工管理组织结构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体系才能使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得到充分的变革,使施工企业之间管理部门与下属部门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通过合理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电子信息交换更具实时性高效性、共享性。当然在强化管理者重视电子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对企业技术骨干的激励培训,使他们切实成为电子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3.2、依据企业施工管理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战略目标

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全面应用包括自动化的电子信息收集、处理与转化;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查阅、传递与加工集成化的分析与多媒体技术管理科学化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控制系统化的电子信息管理与完善控制等因此施工企业只有根据电子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具体的施工管理特点来源于实际的制定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战略化目标,合理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施统二高效的管理,逐步建立完氰全面的各类施工管理电子信息系统才能最终使施工企业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3.3、广泛建立基于网络的电子信息化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

面对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项目成为施工企业的主要建设对象,而这些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国内外工程文件,包括进度安排、审核标准、图纸、设计变更等,其中包含的电子信息量之大、涉及面之是我们无法估量的倘若一味的采用纸质文件传输方式,势必会给工程项目电子信息的横向管理及实时纵向沟通耀加大量的冗余环节,使多层次的交流方式导致电子信息误差率的提升,使低效、高成本的运营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的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切实构建建筑企业电子信息化共享平台及网上办公系统才能真正简化电子信息传递的复杂环节,使纸质文件退出建筑施工管理的历史舞台并促进电子信息化的共享建设成为建筑施工管理的有力工具另外我们还应切实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电子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应用职亩断日用自动化办公系统推进网络招标网上采购、网络会议及网上资料查询等工作的全面开展。

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电子信息时代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引进高新信了息不仅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工程建设管理、施工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的速度进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钱方杰;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第.科技资讯2011(02)

第2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 发展 自然辩证观

人类的社会活动及对活动效率的追求形成了管理。管理的诞生,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活动,同时也提高了人类自我的认知能力,并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对管理进行科学的探索,又催生了管理科学。由管理的功能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决定了管理科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与自然辩证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管理科学的产生及发展

从管理科学的定义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管理科学是指管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和内容等。狭义上的管理学是指管理丛林时代的管理学派,及运筹学和数理学派。从管理思想史来看,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勒、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泰勒所著的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梅奥的霍桑实验、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同时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

(3)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科学管理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从整体上来把握管理和环境的关系,使得管理科学更具哲学色彩。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进行指导,自然辩证法就为管理科学提供了这样的指导作用,使得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更加科学、合理。

二、管理科学与其发展中的自然辩证观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自然辩证法相关联,管理科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

(1)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是世界最基本的特征。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无法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事物、现象、过程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而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运动,运动是永恒的。管理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后一个阶段总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管理科学的产生给后来的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之后的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继承和深入发展。

(2)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即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源泉、动力以及实质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依据。矛盾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相互推进,为新事物的产生提供依据和动力。如果把管理科学的发展史按模式来划分,可以分为机械模式、生物模式和社会模式。单从一方面看,这些理论是对立的,但从整体看,它们又是统一的,共同推进管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3)管理科学的发展史体现着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辩证唯物主义指出,无论任何人认识何种事物,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辩证运动也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以及二者的统一。泰勒在工厂管理工人的过程中,在管理的实践中耗时31年才将管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写出标志着管理科学产生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梅奥在进行多次实验之后才提出了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的观点。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又经整理后上升到理论。从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即是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4)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现科学技术哲学。随着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集各种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与一体的学科体系。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这些趋势相互渗透和作用,更加体现了其辩证发展的性质。

三、管理科学中自然辩证化的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发展到现今阶段,从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管理活动中的哲学色彩、管理理论中的哲学思想日益增强。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人文倾向这一趋势。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文文化不断向其渗透。显然,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东方文化,特别是受中国古代的人性哲学影响的结果,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人文性日益增强的趋势,是其哲学化的具体表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吸收西方文化新素质,形成了以人伦本位、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和“高产乃为善”的劳动道德为特征并区别于欧美的工业文明。

第3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企业管理是为了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供、产、销、人、财、物等)能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以便达到企业预定的经营目标或经营效果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管理作为一种实际活动,具有如下的显著特点: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具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制度;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即管理是存在于特定空间和具体时间下的一种活动。

 

企业管理与企业经营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企业的经营中,包含着需要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即经营中存在着管理;而企业管理则是推动企业经营活动蓬勃开展的基本动力,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因此,从系统角度来看待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则二者组成一个相互联系、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称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简称企业管理系统。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结构、行为、环境和经营信息的复杂性、可变性和多层性,以及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托性,使现代企业的组织要素(物质要素、劳动力要素、信息要素、经济要素和能源要素等)具有多样性,组成结构(包括物质结构与非物质结构)具有多层性,经营环境(包括合同环境与非合同环境、经济环境与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具有复杂性,以及经营管理信息的传输性、反馈性和可控性,使现代企业管理具有显著的系统内涵。一般都把企业管理系统归属于技术经济大系统,且隶属于社会经济区系统。出于研究的方便,可以把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划分三个1级子系统,即管理对象系统、管理组织系统和管理工作法系统来加以研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则是研究企业管理对象系统、组织系统和工作法系统的一门现代管理科学技术。

 

2管理科学的发展及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形成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技术的兴起,是在近代才开始形成的。一般认为,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是以手工操作或作坊式的生产组织为基础,并以经验技能为主体的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创始人泰罗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为标志,突出地解决了企业的两个最基本问题,一是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把企业的决策权、监督权、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劳资双方的责、权、利,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并共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现代科学管理阶段,是在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复苏及其高速发展的条件下,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欣欣向荣,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出各种管理学派,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管理学派和科学管理学派等,从而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现代管理科学的“丛林”。虽然各学派在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其理论与方法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贯通性;在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各学派都具有一定的成功方面,同时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缺陷性。

 

现代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经营信息加工、传输、反馈处理的快速化、自动化和集约化,以及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经营环境与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错综交织,促使现代企业管理的规模日益大型化;企业管理人员日益知识化;企业管理组织日益专业化;企业管理职能日益多样化;企业管理体制日益合理化;企业生产经营日益集团化;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日益综合化,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不再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分割式的单元管理,而必须进行高度的综合性管理,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对象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行为的综合性;企业管理组织的综合性;企业管理职能的综合性;考核管理效益的综合性,以及管理方法、手段、理论和思想的综合性。综合性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朝纵深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战后,特别近20多年来,高新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各类综合技术、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层出不穷地呈现;信息科学、近代数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在向管理领域内渗透,为现代管理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充分条件。在这些必要与充分条件下,并在汲取各管理科学学派精髓的基础上,使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和手段均面临着产生极大的质变与量变飞跃的发展机遇。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类神经网络及预警系统等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己经开始在现代企业管理领域内崭露锋芒。可以预见,一门新兴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技术一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将使企业管理科学在未来世纪的信息革命的浪涛中迈入管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完善,而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门崭新的、具有显著活力的管理。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飞船研制和发射成功,以及以后对一系列大型复杂系统与工程的开发,都充分地显示出系统工程作为一门综合管理技术,正在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包括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工程管理领域(包括物质工程和非物质工程)、社会管理领域(包括人文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管理和灾害防治与综合治理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管理对象特色的专业化或专门化的系统工程学科、如经济系统工程、工程系统工程、社会系统工程等,使系统工程学科在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起着的核心作用己被更多的人们所共识。但是,要使系统工程学科真正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体系的中坚,特别是在微观管理领域尤指企业管理中,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管理意识和传统的管理技能尚需作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企业管理系统工程这朵灿艳之花真正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结出丰硕之果。

 

所谓企业管理系统工程(TheEnterpriseManagementSystemEngineering,EMSE)是把企业的全部经济、技术、社会和人文活动视为一种有机综合体(即系统、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手段,在充分利用企业经营信息和合理利用稀缺资源的前提下,以实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财、物、供、产、销的有机组合,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并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为最终目标的一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外延。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内涵,一方面,它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流通、合理组合、最佳利用。其中人流是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动力;物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半成品、配构件和机械设备,以及企业生产活动中产出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信息流包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引导信息和辨识信息,引导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以正确的行为来从事其各类活动,辨识信息是用于指导人们正确识别各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特性;经济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筹集、供应与流通,以及对各类人员的经济待遇和分配;能源流是指企业生产活动中对各类能源资源,如电力、高压空气、高压水、蒸汽和各种燃料等的供应、传送、贮备、使用。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丰富的技术方法内容,即融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近代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于一体,综合地应用各类相关的学科知识,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从而形成自身较为庞大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以实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经营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不仅重视对企业自身经营行为的研究,而且还特别重视对企业经营环境的研究。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探索,就构成了企业管理系统工程丰富的学科外延。所谓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外部、且与企业经营行为有关的诸种因素的集合,如市场环境、国民经济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外延,一方面是探讨企业经营环境对其经营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强度;另一方面是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即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各种输入与输出关系及其效果。即是说,通过探讨企业内部与企业经营环境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和能源流的有效交换,以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而确保企业经营行为的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经营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研究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广泛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等方面都与传统企业管理学截然不同。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是以系统哲学思想为指导,集多种学科知识于一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方法论体系。进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全面地综合研究企业内部、经营环境及企业内部与经营环境的有效结合所产生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诸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支持,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

 

4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学科内容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潜在应用的展望作一简要介绍。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即系统哲学思想,归根结底,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范畴。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事物、揭示事物内在矛盾、寻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武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经济、技术、生产、供销、分配、消费和社会的活动。这些活动除有着自身的内在复杂规律外,还存在着相互交织与融通、矛盾与冲突、对立与统一等多种关系。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视企业经营活动为一有机整体,通过对其系统目标、结构、功能、行为和环境及其相互诸种关系的全面识别,并揭示其内在、外在及内在与外在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寻求企业经营活动的规律,制定相应的经营对策及策略,确保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这是系统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

 

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系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在研究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时,还应坚持下列基本原则,即管理的目的性原则、管理的整体性原则、管理的相关性原则、管理的分解原则、管理的动态原则、管理的统筹协调原则和管理的效果原则等。目的性原则指出,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包括总目标、过程目标和各项技术经济活动目标,从而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目标树;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分解原则、动态原则和统筹协调原则等表明应用企业管理系统工程在制定具体工作程序、确定具体管理模式、选择有效管理方法时应遵守的工作原则;效果原则说明了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时,不仅要注重企业经营个别行为效果,还应把企业经营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企业自身利益与企业外在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局部评价、阶段评价、过程评价、整体评价,来保持企业的最佳经营状态,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4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发展趋势

一、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综述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有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种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对管理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见解,从而开始形成一些朴素、零散的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最早出现于西方,先后出现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等许多对人类发展有重大价值的成果。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类生产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梅奥的霍桑实验揭示了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方面的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积极性的影响。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期间,它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是指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权变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质量管理理论则出现在日本,它强调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和再造,从而实现企业的节约型生产。

二、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管理科学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依然需要,甚至更加重要,只是管理模式必须改变;管理科学理论依然需要,但必须有新理论取代。因为管理科学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海外,都是现代国家的兴国之道。在科技兴盛之世,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乃至社会各系统都必须全方位管理,必须科学化,同时还将人性化。因为分散式的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式样,有序则生气盎然、万事俱兴,无序则无以繁荣、发达。各国企业经营多角化的过度展开或收缩使企业界面临着不同的命运,IBM与联想的购并、波音与麦道、埃克森与美孚、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与美国及德国公司合作等新趋势,不仅强化了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也使人们到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管理问题的判断、决策、实施、反馈等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哲学思想来指导;越来越感到管理活动中不仅有着数理方面的科学方法问题,而且也还大量地存在着属于管理文化范畴的问题。我国日前要解决的不仅是具体方法和理论的问题,而且首先是管理的社会属性的各类问题。管理科学的哲学研究,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如果说哲学本身面临着一场革命,那么,管理科学取得哲学的灵魂后也会发生一场革命。这种“双重革命”,将使管理科学变成具有“灵魂趋使”的巨大力量,变成有血有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严密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管理科学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内涵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科学是以自然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为母体和父体孕生出的子体科学。管理科学是充分运用两大科学体系的现有成果全面地转化为生产竞争力,通过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措施的优化,激励人们的行为优化,从而导致总体生产力的最大化与成本、质量、效益的最佳化。管理科学的现实价值更在于为解决各种社会提供有创新意义的、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办法。知识经济时代决定性的要素是人群的整体知识水平。“五商”素质和创新能力(“五商”指人的智商、情商、德商、性商、体商)。知识是寄生在人头脑里的最宝贵资源,而且是一种“绿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中国拥有大量的这种深埋在人力矿山里面的初级原料资源,管理科学就是从开掘人力矿到冶炼、加工、应用、输出高级人才并促其发挥巨大作用的现代科学手段。管理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凡是有人群行为的地方,便应有管理科学的介入,以求得组织的科学化、行为适应化、内耗的最小化、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最大化、错误与风险的最低化。管理科学是多层面的。

1.管理科学方面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科学的知识有助于大至政府小至企业的决策者们分析决策形势,防止出现难以应付的局面,识别新的机遇,经常能使政府和企业取得政治或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2.管理科学在适当条件下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擅于运用管理科学的组织较其竞争者更能形成成本优势。

3.管理科学还是由成百个公司及众多个人组成的行业,他们给工商业、政府和个人提供管理科学服务。大至国家的科学管理,如政体、法治的演变与设计;研究各级政府、议会、司法、监督机构的设置、制衡、运行、反馈、纠偏、防腐;同时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专家程序决策系统”,“风险评估否决系统”建立起“电子政府”设立政府各级官员、议员、司法执法人员的资格标准与核查办法,候选人先通过公开资格选拔,然后竞选或任命上任,使权力处于相对透明被监督之中。管理的科学性就在于设立一套高效而完整的构架运行机制,不致衍生“制度性腐败”。

四、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和实践将在管理理念、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目标模式、组织模式、效益模式等六个方面发生变革。

1.管理理念:从基础型、理性型转向发展型。管理理念是领导者在管理科学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作为观念形态的管理理念,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知识经济的崛起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管理理念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英国城市大学罗尼·莱森首先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基础型和理性型管理理念不同的发展型管理理念。莱森把管理理念作为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一棵大树来描述三者的区别:从生长的土壤来看,认为基础型管理生长的土壤是古典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土壤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型管理的土壤是浓郁的人文思想。从三者的根来看,基础型管理的根是政治经济学,理性型管理的根是行政学、行为科学,发展型管理的根是发展生物学和社会生态学。从三者的枝干看,基础型管理的枝干是追求卓越,理性型管理的枝干是成效管理,发展型管理的枝干是发展中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从三者的结果来看,基础型管理的结果是最终导致经济的个人化;理性型管理的结果是企业组织化(发展型管理的结果是个人、企业和社会都获得了自我实现和发展。因此,发展型管理理念不再是表现为个人对财富、成就的追求,也不完全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强调科学和理性、硬性和数量化,而是在管理中加入非理性因素,强调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共同发展;决策的目的是引导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易行为,促进企业与全球社会的相互依存;决策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个人、信息、资本、设备,而是行动、思想和感情。这三个基本要素不断成长和组合的过程使决策不断优化,而承担这种成长和组合的载体是“学习型组织”。

2.管理对象:从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决策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逐渐成为重要的管理科学方面的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与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任何国家和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运行节拍,求得自身的发展。

3.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转向综合集成管理。信息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面对一个全球的竞争环境和经营形式。传统的依靠企业自身可利用的资源来建立竞争优势的决策方式,将束缚企业的视野,限制创新思维,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应用能力和经营活力。集成概念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奠定了基础。集成管理实际上就是将集成的思想和观念创造性地运用于管理科学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集成管理是以企业内外软硬资源要素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以整体优化、优势互补、聚变换大为手段,兼容各种决策手段和文化,在集成对象连锁互动、共同得益、协同推进中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决策方式。

4.目标模式: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实现双重目标统一。在工业经济社会初期,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裸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主可以牺牲工人的利益、顾客的利益、社会公众的利益实现自身的利润目标。企业利润几乎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消费者的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承担责任;如果不能对部属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承担责任;如果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淘汰出局。追求企业利润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的统一,是22世纪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基本趋势。

5.组织模式:从纵向层次结构转向横向网络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根据物流程序设计的。专业分工和职能部门是物流的基础和程序。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分工协作关系中,分工越细、越专业化,企业协调监督就越复杂,导致了管理环节增多,管理成本增高,企业效益降低,突出的问题。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组织结构与信息开放性和企业快速应变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标准化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适时处理和提供共享。因此,企业决策中凡是属于标准化的信息,如生产、技术、财务、劳动工资等都有条件实现电脑操作;而非标准化的信息,主要是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给人脑进行分析决策。这样,企业管理的部门和层次可以大大减少,使“企业流程再造”成为可能。

第5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概论》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共分十三章,约二十万字.作者先是驰笔纵论日本行政管理学的形成和研究对象;接着从不同侧面分别论,证了日本行政管理学的具体范畴、规律和原理:日本的行政管理论、日本的行政组织论、日本的行政责任论.日本的行政决策论、日本的人事管理、日本的定员管理、曰本的仉关管理、日本的情报管理、日本的统计管理、日本的财务管理、日本的行政监察和行政立法;最后概括地介绍了日本的行政改革。这里既有从宏观上对日本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结构、内容特点的总的描述和思考,也有从微观上对日本行政管理学的不同侧面的细致分析和论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确地肯定了行政管理科学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管理科学,是新型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而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讥关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管理,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和各种管理活动中,居于重要的支配地位。一切经济和社会其它管理活动,都要受国家行政管理的制约=行政管理学就是研究这种行政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国家行政饥关的配置和行政机器的运转,W及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管珲,而中心任务是提高行政效能。当然,日本同我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日本的行政管理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二、有力地论证了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和管理。

    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书作者抓住了人们关注的这个现实问超,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在明治维新后,就开始学习西方的行政管理,特别是战后积极吸收和借鉴美国的经验。首先在企业经营方面有了惊人的改进,同时也推动了行政管理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发展。从五十年代中期超,日本大约花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从一个后进的工业国,一跃发展为工业技术高度发达,成为当今世界上举足轻茁的资本主义大国。日本把他们的基本经验概括为:

科学技术和管理是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和动力。由此可知..日本的现代行政管理对国家政策的推行,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推行新的行政改革,推动和开拓行政管理现代化和效率化的新阶段。

三、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日本能够在行政管理上取得成果,主要归于以下几个因素:

1.有高效能的领导机构和咨询机构》战后,日本的行政机构,经历了几次改革。现在,日本作为经济大国,中央政府只设-个总理府(包括总理府本葑1九个厅、三个委员会)、十二个行政省和三个内阁直属仉关.机关层次简化,各省(厅)-般只设省(厅).局、课三个层次,精干合理,上下左右通达。为了加强对行政管理的领导,日本从战后初期起就建立了行政管理的专门机构,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并实行考选任用干练和训练有素的公员队伍的制度。同时.非常軍视行政咨询机构的专家智囊作这样,精于而高效能的行政领导仉构,目标明确的行政管理专门仉构,为数众多的由专家智囊组成的咨询讥构,精明干练的新官僚和公务员队伍’从组织上和政巧占保证了国家行,政饥器有效灵活的运转。

2.实现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日本(E发达的资木主义国家中,是法制比较完备的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是现代日本行政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战后四十年,日本政府通过法的形式,规定行政笤理各方面的范围、任务、权限,又将行政管理实提中形成的制度,以法的条淀,固定下来,逐步形成了完备的行政法体系。行政管理的法制,从法律根据上保证了日本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化使管理工作一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实行严格的行政责任制。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根据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实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是日本现代化行政的标志之-行政责任制的实质是通过制度有效地.发挥毎一个公务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对工作的负责精神。日本公务员职责明确、权责一致;办事有程序、工作有标准领导者按其毎一个下属完成责任的情况考核评定,赏罚分明.论功行赏。

4.坚持不懈地进行行政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适应战败的历史条件,以调整人员为中心,对行政仉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1951年至1954年,适应美战领导政策的转变,日本政府进行了行政制度,的改革,建立了一套与国力相适应的行政机构;1955年至1959年,为适应推动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又对国家行政饥构及其职能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从1961年至1968年,为了改变“国家和地方讥构臃肿”,对行政机构进行了重新整编和改革;从1969年至1980年,推行以定员管理为核心的机构改革,适应经济低速发展的新情况,缩减、改组特殊法人和裁减、整编中央各省厅及部局行政饥构,大力推行财政改革;八十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经济缓速发展和“恢复犮挥整个社会活力”的需要,日本政府正在进行财政、教育和行政机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行政改革。坚持不懈的行政改革,给日本的行政管理带来深远的影响u经过不断的行政改革日本政府改变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在行政改革过程中,日本的行政管FR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得到不断的改善和完备。在人事管理制度上,改变了旧官制,建立和完善了文官公务员制度,实现了人事管理完善化。在人员编制上,建立和完兹了定员制度,实现了机关编制定员化。尤其在行政监察体系化、行政决策科学化、情报网络化,行政手续随便化、机关工作效率化等方面;获得了相当的成果。曰本行政学界认为,日本行政机构至今仍存在“肥大化”的问题,行政管理中的官僚主义仍然严茁存在着,行政开支过大,财政危仉并未过去。因此行政改革对日本来说,仍然是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当前,日本政府正在把行政改革列为今后国家的三大改革之一(另两项是财政改革和教育改革),以极大的热情寻求进一步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提高效率和增加行政活力的途径-

四、重视人际关系学说并运用于行政管理领域

    日本行政管理取得成功的奥秘,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建立一种充满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感的人际关系。这正是现代管理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和研究课题。二十年代后期,美国哈佛大学工业研究副教授梅奥参加霍桑工厂的实验,他和实验小组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原理进行分析,认为工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对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大意义。1935年,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日本成功地把人际关系学说运用于行政管理,主要表现在:

1. 他们在行政管理中,特别重视人的思想情绪,注意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用社会和心理的因素来刺激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

2. 由于企业内部,有出于共同的感情、共同的利益等产生的不同层次的各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可以左右人们的行动,他们在行政管理中,就重视并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趋向对提高生产率的积极作用。

3. 非常注意妥善处理组织中的人事关系,以强化组织成员对组织目的的理解,用鼓舞士气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注意改善管理人员对下属每个成员的冷漠态度,运用心理学方法解除组织成员在工作岗位上的不满和不平婧绪。他们即注意满足其成员物质方面的待遇,又注意从心理上满足其成员的社会需要-对特定岗位上的问,题,依靠特殊方法来解决。

为了协调组织成员和组织之间的利益,保证人的主体性,在行政管理中他们规定:第一,要保证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均衡化,重视组织成员的库主性和身份上的平等性,使被管理者感到有发挥创造性的自由;第二,在不妨碍完成任务的前提下,为所属成员创造有利于工作的组织条件,排除妨碍任务的不利因素;第三,重视组织成员在职务上的地位,使之自觉地掌握工作规则,自觉行动:第四,,管理者的权力,从依靠组织决定办事,转到依靠部属的接受程度和通过激发、引导的方式办事;第五,克服把仉关看成孤立的组织/注意组织外部情況的变化,不断地从组织上进行调整。在这种思想原则指导下,日本在企事业单位乃至政府管理工作上,出现了“目标管理”、“参予管理”、“智囊团”(思想库)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当然,在日本重视人际关系学说并运用于行政管理领域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正如美国的马歇尔迪麦克教授所指出:“日本的管理方法存在的弱点,在于忽视了人们之间关系的心理方面,在意图、意见的传达和沟通上在参加组织活动、明确行^动讥、确定责任、奖励先进以及对人员的职务要求的满足等方面均有不足”。(见《概论》第40页)

五、电子技术在日本现代管理中广泛应用,出现了“0A”热和办公自动化

   从八十年代开始,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日本出现了席卷整个列岛的“OA”热。“OA”是英语“officeAutam-ation”的缩写,意为办公自动化,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中心的电子技术革命,促进了工厂自动化的飞速发展。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先后建成了全部由机器人操纵的自动化工厂,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日本目前使用“0A”机器型号繁多,种类不一,按其用途可分为,单功能饥器、多功能机器、综合机器。按其类别,“0A”机器又可分为:1.机械类,如复印机、胶版印刷机。2.计算机类;如计算机、文字处理讥。3.通信类,如传真机、电子交换机。近年来,“0A”机器在日,本普及很快,广泛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办公室事物管理,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第6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作物种业;概念;内容;特征;对策

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和最具高新科技含量的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现代农作物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先导产业,也是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概念,并明确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增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自觉性,有必要对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现代农作物种业的概念

农作物种业即农作物种子产业,是指由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作物育种与引种、农作物种子生产繁殖、加工、贮藏、推广、销售、质量监控及管理等环节构成的产业链条。

现代农作物种业就是现代化的农作物种业,是指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条件,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组织管理并具有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作物种业。

二、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内容

(一)农作物种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是指在农作物种业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种业科学技术,改善种子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种子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需求。其关键是利用先进的育种和制种技术武装农作物种业,加强农作物种业科技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农作物种业生物化、化学化和信息化。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作物种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作物种业的过程。农作物种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其经济效益,取决于对自然力的利用和控制,取决于对农作物种子生理状况的改善和对其生长环境的调节。把农作物种业的各生产环节和技术措施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农作物种业物质条件的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是指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种业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农作物种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种业生产率的目的。其实质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作物种业,实现农作物种业机械化、电气化。生产工具是区别经济时代的根本标志,也是划分农作物种业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只有在农作物种业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操作,才能为现代科学技术在种业中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也才能极大地提高农作物种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三)农作物种业组织管理现代化。农作物种业管理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管理学的原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管理农作物种业,建立合理的农作物种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作物种业生产经营的区域化、专业化、育繁推一体化。实现农作物种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就是要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作物种业采用现代机器操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经营范围广,社会化程度高,必须相应实行科学的组织管理,才能协调农作物种业各生产要素之间、各生产部门之间、各生产环节之间、以及产前、产中、产后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果。

三、现代农作物种业的特征

(一)商业化育种。商业化育种是指种子企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投入研发资金,组织科研力量培育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活动。一是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产业紧密结合、目标明确、分工合理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使其成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品种培育、审定、繁殖生产、加工销售、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和有偿转让的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制和机制。三是建立市场化、工厂化育种模式,按照市场化、工厂化的要求设置育种流程,开展品种研发,并对整个育种流程实施程序化管理,开展商业化育种。四是强化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政策扶持和有效措施,调动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中的主体作用。

(二)专业化生产。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是指种业生产(泛指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按照种子产品的不同种类、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地区之间或农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向专门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是种业社会分工深化和经济联系加强的必然结果,也是种业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包括种业企业专业化、种业生产过程专业化和种业生产地区专业化三个方面。农作物种业企业专业化是指种业企业之间实行分工,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形成生产规模化。农作物种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是指将农作物种子生产的全部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企业来完成。农作物种业地区专业化又称种业生产区域化,是指在较大的地区比较集中地生产特色农作物种子。农作物种业专业化生产对地区专业化有特殊要求,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地域优势,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并严格保护优势种子生产区。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农作物种子生产结构,突出特色种子产品,确定种子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实行连片种植生产,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种子生产区域格局,从而创造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三)产业化经营

种子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通过龙头组织的带动,将种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紧密联结起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使种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把我国传统的种业改造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种业,建立一个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管理等环节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化体系,并且使这个体系中的种业企业在市场环境下,为实现其产业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经营活动,其本质是种子生产经营方式的贸工农一体化。这种经营模式通过发展种子加工和贸易,把产加销融为一体,使市场带动种子生产,从整体上推进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转变,是加速种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经营模式能够实现种子产品增值,有效地提高种业的经济效益。

(四)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作物种业社会化服务是指为农作物种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提供的服务,包括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作物种子加工、销售等各项服务。种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是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依托,形成农作物种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作物种业提供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全方位综合配套服务:一是科技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服务、科技指导服务;二是市场服务,比如市场信息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品种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三是金融服务,包括银行贷款服务、保险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四是法律服务,如种子生产经营中矛盾纠纷的解决。

(五)科学化管理。农作物种业科学化管理是指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农作物种业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紧密的联系和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建立高效的现代农作物种业管理体系,提高农作物种业的经济效益。其实质是建立监管、调控和保障有力的管理体制,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机制和模式,将科学管理贯穿于各部门和各个环节,把科学管理落到实处。科学化管理要求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优化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责,使管理质量和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在宏观上,建立与现代农作物种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种业支持保护体系、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通过经济杠杆和手段调控种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通过种子储备等手段调剂种子余缺和丰欠,平抑种子价格。在微观上,一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实现市场管理科学化,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种子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为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三是实现品种管理科学化。健全品种测试、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四是实现质量管理科学化,强化品种试验和种子质量检测。五是实现管理方法和手段科学化,将经济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现代种业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四、发展我国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对策

(一)加大种业投入力度。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研究、企业商业化育种、种子基地建设、种子管理体系的投入,推动制种保险、种子储备等政策落实。一是加大对种子科研单位的投入,增强种子科研单位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科研的实力,使种子科研单位集中精力搞好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二是加大对 “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投入,支持引进国内外先进育种技术、装备和高端人才,并购优势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促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发展壮大。三是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按照“确保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的总体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和种子生产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商业化育种基地,购置先进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仓储、运输设备,改善工程化研究、品种试验和应用推广条件。初步构建集育种创新、种子生产和监管服务等功能配套齐全、运行顺畅高效的现代种业基础支撑体系。四是加大种子管理体系投入,保障种子管理工作经费,强化各级农业部门的种子管理职能,健全种子管理机构,提高种子管理体系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强化种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定推进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两分离”,以此推动科研单位加强基础性研究、企业加强商业化研发“两加强”。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研发“两合作”。完善国家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种子企业大力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育种资源,在品种研发中重点发展商业化、工厂化育种模式。创新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改进现有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评价方式,修改和完善商业化育种成果奖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评价体系。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方面探索建立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三)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确立种子企业的市场主体和商业化育种主体地位,通过实施种业发展基金、生物育种、行业科技等项目,推进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按照“资格认证、定期复审、优进劣退”的原则,择优支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支持从事商业化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研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商业化科研资源向企业流动,强化产学研结合。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加快企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优秀企业家的培养。

(四)强化供种保障能力建设。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建立并严格保护优势种子生产区。加快推动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科研、鉴定、育种基地的规划建设和用地保护,制定和实施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四川杂交水稻制种、海南南繁育制种三大种子基地建设规划。实施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提升种子生产设施化水平,鼓励种子企业采取与制种合作社联合协作等方式建立一批相对集中并稳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的种子加工中心,增强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和省两级种子储备制度,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五)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坚持依法治种,健全品种测试、审定、保护和退出制度,着力提升种子管理机构和队伍的市场监管能力,加强种子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强化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加大品种退出力度,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加强品种管理和质量管理,搞好种子信息调度和市场监测,搞好供种余缺调剂,为种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庆才.发展现代大种业迫在眉睫[N].重庆日报,2012-4-22(2).

[2]邱军.加快推进种子产业化,做大做强我国种业[J].中国种业,2010,(10).

第7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摘要]起源于航空领域的收益管理,是解决在资源约束前提下提高企业收益的理论与方法,现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从不同的视角诠释收益管理内涵,提出协同收益管理的理念;在传统收益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的特点,提出协同收益管理的概念,是对收益管理基本内涵、行业应用特性、发展演化和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的梳理分析。由此可见,协同收益管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收益管理;协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使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经营由垄断转向竞争,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转向差异化,顾客需求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供求理论在解决有限资源约束下提高企业收益问题时,面临资源闲置或因潜在收益流失造成企业收益下降等困境。自1970年代末以来,深受市场激烈竞争和价格血战带来收益严重下滑困扰的航空业,通过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反思,率先进行有效提高企业收益的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源于航空业的收益管理理论正是在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吸收运筹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和协同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以市场细分和预测为基础,以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为优化机制,以协同环境为运营保障的收益管理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业的成功应用,不仅推动了该理论发展,而且其应用领域逐步向酒店、银行、汽车租赁、交通运输、电信、电力等服务性行业拓展。正如国际运筹联合会主席Bell先生预测管理科学未来50年发展时所指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的收益管理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整个应用领域和管理科学的面貌。笔者通过国内外收益管理研究文献的分析梳理,系统地对收益管理理论的内涵、行业应用特征、发展演化及必要条件等基础问题进行归纳研究,力图为收益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关于什么是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专家和学者众说纷纭,并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主要观点体现如下:

Talluri和VanRyzin(2004)从经济学视角将收益管理定义为需求决策管理(DDM),认为收益管理是通过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和预测,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向谁提品或服务,通过扩大顾客有效需求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SCM)的必要补充,同时充分认识到市场细分和预测对提高收益的重要性。

Weatherford和Bodily(1992)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易失性资产管理(Perishable-AssetRevenueManagement)。该观点充分认识到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制造业产品的重要特性就是易失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或收益同时间有密切关系,且价值随着时间而呈递减趋势。因此,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收益管理就是对不同时段的资源(如航空的飞机座位等)和价格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有效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并根据不同时段资源价值制定价格的途径来提高企业收益。该定义意识到资源所具有的价值将随时间变化的重要特征。

Jauncey等(1995)学者从企业经营目的视角提出收益管理就是在考虑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在需求淡季通过折扣等促销手段提高客房入住率,在需求旺季提高客房价格的方式来实现客房收益最大化。美国酒店和汽车旅馆协会(AHMA)在Jauncey等的定义的基础上,考虑了顾客取消预订、顾客爽约和是否接受顾客预订情况等因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收益管理的内涵。Jauncey和AHMA对收益管理的定义强调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认识到市场预测在收益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Donaghy(1995)、Liemberman(1993)等学者从技术视角对收益管理进行解释,他们认为收益管理是一种企业生产能力的管理工具,通过对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概率统计和组织理论、经营实践和知识等理论和技术的优化组合,以增强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对顾客的服务能力。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是提高企业收益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工具。

Jones(1999)等学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认为收益管理是为酒店业主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细分市场对盈利能力的识别,确定销售价值、价格设定、折扣生成、订房过滤准则以及对价格、客房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以实现酒店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目标。该定义强调了收益管理在酒店盈利能力管理中的战略地位,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市场、价格、存量等要素对收益的影响,强调了整体收益最大化的观点。

Kimes(1989)在综合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营销学理论,提出4R理论,即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Righttimeandplace),以正确的价格(Rightprice)向正确的顾客(Rightcustomer)提供正确的产品或服务(Rightproductorser-vice),实现资源约束下企业收益最大化目标。4R理论反映了收益管理的市场、运作机制和企业目标等内涵,是目前对收益管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诠释。

笔者以为,企业收益应由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个部分组成。传统收益管理对收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受价格和有效存量要素影响的利润的这一显性收益上。但随着经营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的加剧,顾客、员工、企业内外环境等要素对企业收益的影响力加大,企业品牌和社会价值等带来的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的比重逐渐增大,因此,单一采用利润一个维度来诠释企业的收益已显不足,企业的收益应该诠释为由企业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三个维度共同构建的价值。故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界定为:企业在有效协同影响收益的内外要素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等技术的支持,通过有效地对市场细分和预测,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正确的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由利润、顾客满意度和社会贡献度构成的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收益管理系统是一个受多个要素影响,由市场分析、优化机制(即资源存量控制和价格控制)、协同环境构成的复杂服务管理系统。

二、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应用特征

收益管理理论是一门由运筹学、管理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而成的边缘交叉学科。随着收益管理理论在航空领域的成功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现已在其他服务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各个行业的特点不尽相同,但适用于收益管理理论的行业一般具有共同的应用特征。VanWes-tering(1994)和Kimes(1998)等学者对航空、酒店餐饮等行业应用收益管理理论进行长期研究,将其共同的应用特征总结如下:

1.企业具备相对固定产能。以航空、酒店等行业为例。由于行业特征,都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如购买新的飞机、修建新的酒店、开设新的营业网点等),最大生产或服务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固定不变,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变其生产或服务能力来满足需求变化。企业只有在有限的产能条件下,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收益。

2.需求可预测性。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如飞机座位、酒店客房、银行服务窗口)和无形资源(如酒店入住时间、银行窗口排队时间等),其顾客可分为预约顾客和随机顾客,其销售可分为旺季和淡季。企业只有通过对计算机或人工预订系统收集的顾客、市场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管理者才能够了解不同顾客需求变化的规律和实现需求转移,并以此制定出合理的资源存量配置和定价机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3.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与传统制造业的产品不同,航空、酒店、银行等服务性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易失性,即时效性。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随着时间递减,不能通过存储来满足顾客未来的需要,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销售不出去,企业将永久性地损失这些资源潜在的收益。企业只有通过折扣等管理手段降低资源的闲置率,以实现企业收益增长的目标。

4.市场可细分性。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以顾客为中心、竞争激烈和需求多元化的市场。不同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和敏感度各不相同,采用单一价格策略将会造成顾客流失或潜在收入流失。比如,航空市场上存在两类顾客,一类是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时间和服务敏感的商务顾客,另一类是对价格敏感,而对时间和服务不敏感的休闲顾客。如果采用高价策略,休闲顾客可能选择低成本的航空公司或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航空公司座位资源闲置。反之,如果采用低价策略,商务顾客选择低价或因对服务质量不满而流失,造成航空公司潜在收益下降。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为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制定不同价格和分配不同资源,是解决企业资源闲置或潜在收益流失的重要途径。

5.具有随机波动性需求。如果顾客的需求确定且无波动,企业可通过调整生产和服务能力来满足顾客需求。然而,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面临顾客需求不确定,呈季节性或时段性波动。企业采用收益管理,在需求旺季时提高价格,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在需求淡季时通过折扣等策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闲置。

6.具有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点。航空、酒店、银行等行业的经营属于前期投资较大的行业,短期内改变生产或服务能力比较困难,但增售一个单位资源的成本非常低。以波音737-300机型的航班为例。根据某航空公司1999年的机型成本数据,平均每个航班的成本如下:总成本大约6万元左右,其中固定成本大约5.5万元,而边际成本仅为0.033万元。固定成本是边际成本的1833倍,因而多载旅客能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利润,提高企业的总收益。

7.产品或服务具有可预售性。企业面对需求多元化的顾客采取收益管理,一方面通过提前预订,以一定折扣价格将资源预售给对价格敏感的顾客,降低资源闲置概率;另一方面设置限制条件防止对时间或服务敏感的顾客以低价购买资源,造成高价顾客的潜在收益流失。同时,对预订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购买资源的概率分布情况,在确保资源不闲置的基础上,尽量将资源留给愿出高价的商务顾客。

尽管以上特征体现了企业有限产能、产品和需求特性、市场和经营等特点,却忽略了企业的技术特征。笔者认为,由于收益管理的实施需要进行复杂的模型计算和大量数据处理,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有效应用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应该还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基础。

三、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要条件

从收益管理的发展历程分析,市场环境、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是促进收益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竞争性市场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前提条件。面对封闭垄断的市场,垄断企业可以凭借对资源和价格的控制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企业缺乏对资源或价格管理的源在动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放松行业管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竞争促使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向顾客为中心转变、由产品功能向顾客需求转变,产品或服务由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再难以通过垄断控制资源或价格的手段来提高企业的收益,而是要根据市场和顾客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需求层次的顾客;通过有效管理企业资源和价格,获取潜在收益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总收益。也就是说,追求收益管理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开放性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次,多学科理论交叉是保证收益管理应用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多学科理论的支持,收益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具有同样道理。收益管理理论是解决航空等服务性企业资源和价格均衡,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它在传统的供求管理理论基础上,吸收和应用运筹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协同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筹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资源存量机制、差异化价格机制等收益管理的优化理论基础;市场营销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解决市场细分、预测以及顾客行为等市场分析理论基础;博弈论推动了收益管理联盟资源共享理论的发展;人力资源、组织学、和谐理论以及协同学是形成收益管理协同运营环境的理论保障。因此,收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学科理论支持的结果。新型学科的吸收和引进,将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体系。

再次,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是收益管理应用和发展的保障条件。收益管理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航空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飞机制造成本和企业入市门槛;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如座位编目计算机控制系统(SABRE)、计算机预订系统(CRSs)、全球分销系统(GDSs)、动态存量资源分配和优化系统(DINAMO)等,能自动、快速、准确地解决收益管理中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及复杂的资源、价格优化计算、市场预测和顾客分类等问题。网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拓宽了收益管理的市场分销渠道。因此,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促进了收益管理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

四、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化

收益管理起源于航空业,有效地解决了航空业面临的有限资源闲置或价格战所造成总体收益下滑的现实问题。随着收益管理在航空领域应用的巨大成功,收益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迅速地在酒店、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收益管理的文献的研究分析,笔者将收益管理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萌芽、优化和协同三个发展阶段。

19世纪20~30年代,航空业处于发展初期,飞机成本较高,市场供给远远小于市场需求,航空业主要经营运输邮件等货物运输和富有阶层的高端市场,市场主要由大型航空企业垄断。大型航空企业通过高额垄断价格策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二战后到60年代,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航空运输业可以采用大型喷气式飞机,增强了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同时其高速性和舒适性刺激了公众的旅行需求,另外大型飞机也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随着航空业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多元化,单一的高额票价政策造成了飞机座位闲置,由机座位资源的不可存储特点,使得航空公司的收益下滑。为了解决收益下滑问题,航空公司利于计算机技术加强顾客订票的管理,将一些收益管理的概念逐渐应用于航空领域,如计算机订票系统的使用;利用超订管理手段预防顾客违约(如取消订座、爽约等顾客行为)给企业带来收益损失;利用折扣价管理手段来提高飞机运载率。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逐渐形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的雏形。英国学者Littlewood提出机票预订折扣费用准则理论和二阶分类模型以及Belobaba提出的预期边际座位值(EMSR)等理论,逐步揭开了收益管理理论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序幕,使得收益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得到了有效保障。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政府放松了对航空业管制,许多低成本运营的中、小型航空企业纷纷涌入航空市场(如People-Express公司)。美国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引发美国航空史上著名的“92航空价格血战”,造成了美国航空业近20亿美元的损失。而此期间,美国航空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罗伯特·克兰德尔引入了收益管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收益管理系统,并将其应用到经营实践中。通过利用收益管理系统以有效地管理座位资源和价格,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创造了6%的收益增长。收益管理理论在美国航空公司应用的成功,引起业界和学术界对收益管理的重视和研究。国际航空协会(IATA)、运筹协会国际联合会(IFORS)等国际机构、科学机构和高校、航空公司和管理咨询公司构成了收益管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的组织与机构;运筹学、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收益管理的理论基础;收益管理研究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由单航程发展到OD网络研究、由单资源发展到多资源、由二阶分类发展到多阶分类;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收益管理理论向实践转化,收益管理应用领域由航空领域逐步拓展到酒店、交通运输、电力、电信、银行等服务领域。此阶段,随着收益管理理论逐步完善和实践拓展,收益管理逐步形成自身体系,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利润为中心的收益优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主流。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影响企业收益的要素更加复杂多变。企业信誉、社会价值等隐性收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日趋增强。研究者发现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过分强调显性收益——利润最大化,忽视信誉、社会价值等企业隐性收益,将制约企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对企业收益的认识应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利润、顾客满意、社会贡献)最大化,收益管理也由对资源、价格要素优化管理转变为对资源、价格、内部环境(员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以及外部要素(国家政策、顾客、竞争对手或伙伴)协同管理。随着和谐理论、协同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以及顾客行为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收益管理,为协同收益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促使收益管理由优化阶段步入了协同发展阶段。

第8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近年来,“管理”这个词汇,总被理解为工业企业管理,或者是基层社会组织的任务,或者少数领导者的事情,这是对“管理”概念的误解。

管理是人类实践的操作过程,凡有人群协同劳动的地方,均需要管理。当代管理覆盖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一、管理是科学技术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对于人类实践,犹如时间对于物质运动。不存在脱离时间的物质运动,亦不存在脱离管理的人类实践。

设备选型、质量控制是管理,成本设计、经营销售是管理,审时度势、制定战略是管理,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是管理,国体政体、国际交往、军事武装、国家安全还是管理。一切社会事务的实现均要通过管理。一切决策意图、决策过程、决策实施均是管理过程。国家政府机关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干部”一词的涵义,“干部”的工作内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就是“管理者”和“管理”。管理是生产力要素组合的粘接剂,没有当代管理就没有当代生产力。

有学者论断,企业兴衰,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便是管理对生产力作用的一个侧面的描绘。管理可以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管理是科学发达,是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可以归结为主要由于管理落后。任何体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运转;任何机制,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实现。所谓事在人为,即成也管理,败也管理。

资金、资源、技术造成的劣势,通过适当的管理可以转化,摆脱劣势,重组优势;没有适当的管理,任何优势都很容易丧失,很容易转化为劣势。使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是科学的组织管理,同样的技术装备,不同的管理,显现出不同的研究成果、不同的科技水平、不同的生产力。科学研究纳入管理才能进行,技术开发通过管理方可实现。科学技术只有经过管理的作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包涵管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有些学者把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增长归功于管理科学的成熟和发展。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总负责人莱伯博士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是科学的组织管理。”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人的行为。管理是科学技术因素中活跃的因素。

二、不同的事物要求不同的管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科技含量,不同的文化基础。

不同的管理只能由相应素质的人来实现;适当的管理需要素质适当的人来操作。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科学技术时代要求不同于自然经济时代的管理。

时代变化,激发观念变化;观念变化,决定管理变化。管理与时代和观念的关系,雷同于社会生活中政策措施和组织措施的关系。政策决定组织,组织为政策服务,组织措施使政策稳固,保证政策实现。时代和观念决定管理,管理为时代和观念服务,管理使时代和观念稳固,保证时代和观念进步。

三、当代管理是系统工程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实践空前广阔,相互交往空前密切。几乎一切活动都形成系统。国内统一市场、国际区域统一市场、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经济一体化,使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已从链条式,发展到系统化和网络化。

一种科学的突破,会推动其它科学的发展,这是科学技术全身发展的规律。一个行业或部门管理科学和技术的突破,必将推动其它行业或部门管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这是管理的外溢效应。一个管理过程的总体成果,不是由过程中强大的环节决定,而是由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决定,这是管理的管道效应。

一些部门机关的体系构架基础,领导运作模式,虽经党的以来多次改革,但仍未摆脱五十年代沿袭苏联模式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远未清除,链条式思维方式的产物,比比皆是。由于这种构架和运作与现代科技、经济的矛盾,产生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许多临时的机构、各式各样的办公室,组建了撤销、撤销了组建。因为当代科技、经济决定的社会现象需要系统化、网络化管理,只得成立一些临时机构,以适应这个需要;又因为这些临时机构和固有的构架和运作不融合,难免又被撤销,以迁就固有的构架和运作。

这个社会现象,是链条式思维方式和系统化、网络化客观事物的矛盾,我们应该从这个现象领悟:解决当代社会矛盾,只能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许多曾经长期使用甚至获益匪浅的观点和方法,已经到了深思痛改的时候了。清醒地认识当代管理是系统工程,才能正确地把握操作当代管理。

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的设计是管理,改革的操作是管理;制订法律是管理,执行法律也是管理;发展和稳定的设计和操作还是管理。市场经济是至今人类劳动规模最宏大、劳动化工最精细、劳动节奏最快、劳动效率最高的社会组织形态,因此要求自觉、完整、严密、高效的管理与之匹配。市场经济对管理的要求是人类发展以来最高、最严的,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目标的作用也是最关键、最重大的。

我国各个落后方面和不尽人意之处均和管理落后有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切成功和失败均可归结为管理的成败。旧的企业管理体制,旧的企业管理方法,直接影响企业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旧的科技管理体制,旧的科技管理方法,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旧的行政管理体制,旧的行政管理方法,直接影响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常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有自觉管理、善于管理才能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善于管理、不自觉管理只能埋没知识、浪费人才。我们强调培养和选拔跨世纪人才。只有自觉管理、善于管理才能培养得对路,选择得准确。否则,培养和选择跨世纪人才的过程和结果,很容易发生新的权力和旧的意识相结合、新的体制和旧的权力相结合的现象。

我们憧憬“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只有全国上下自觉管理、善于管理,才能圆满实现这些目标,否则很容易在某些范围偏离目标,或者干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样。目前管理水平低下的最突出的表现为各行业、各层次都有许多人对管理不自觉,不知道什么是管理,不自觉自己在管理。许多人在进行盲目地管理,许多人在进行习惯地管理,许多人还自觉、不自觉地实行封建管理。

营养学家淡及人体对营养的吸收时,提出一条名曰“木桶原理”的理论,即人体同时需要多种营养,并且按一定比例摄入各种营养,保证最低供应量,人体对其它各种营养的摄入,即按最低供应量进行平衡,其余无法吸收的营养均成为过剩营养。所以,现代社会许多人,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同时并存。影响社会效益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的影响,也遵循“木桶原理”。供应量不足的因素,决定其它因素的作用程度,无法起作用的部分,成为过剩因素。现实社会许多现象也是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同时并存。

第9篇:现代管理科学技术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企业发展 财务

一、管理会计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

管理会计能够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得到普遍的推广与应用,能够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它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高度集中,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的社会化程度和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水平空前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甚至职工个人之间的联系普遍增强,这些无疑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困难,为了解这些棘手的问题,企业领导不得不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加强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工作,并在广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数量管理中的一些专门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活动加强事前的规划和日常的控制,借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在最大限度的攫取利润时就迫切需要有一种能为上述现代化企业管理服务的会计体系与之相互配合,于是专门按照“成本效益分析”原理,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体系就形成了。

管理会计同传统会计相互分离得益于现代管理科学的创立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使管理会计成为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套新的理论方法体系,极大的推动了会计科学的发展。而今,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就不再局限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事后反映与监督,而是扩展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与控制,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逐渐派生出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同时管理会计与现代管理科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对前者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另外,管理会计又充分吸收现代管理科学的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从而使它更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管理会计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的发展使现代会计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管理会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正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人类正进入信息社会的高技术时代。在这种信息时代,管理会计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管理会计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到:管理会计经过不断完善和自身的发展与原来的财务会计共同成为现代化会计系统中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与会计系统的对象就总体来说应该基本上一致,但由于分工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各有侧重,财务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过去的,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侧重于整个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现在的以及未来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在空间上侧重于各个责任单位的,可供选择的或特定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更有效的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的计划与决策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经营决策是核心问题。事前决策已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企业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管理会计之所以能在现代企业的事前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按照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进行科学加工,并将它们广泛应用于计划与决策的过程。管理会计这种积极主动地提供信息的方式使它可以卓有成效地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和决策,有效的参与了企业各个环节的经营管理。比如:根据成本性态分析和成本、产量、利润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产销数量、销售价格等因素的计算、分析,即可预测未来的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又可确定未来达到盈亏两平和实现目标利润所需要的产销界限,从而做好影响全局的成本和利润规划。再如,根据决策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差别收入、差别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成本等各类具有特定经济含义的收入,成本概念的恰当运用,即可评价产品生产、价格制定、设备利用和物资储备等方面有关方案的优劣程度,又可权衡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引进与革新、设备购建与租赁、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有关方案的厉害得失,从而做好涉及未来的短期和长期决策。

(三)管理会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更快、更好的完成预定的目标,并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企业如果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完成预定经营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进行严密地跟踪和监控,将反映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经营计划执行过程的实际数据,同体现目标、计划的“预算”、“标准”、“定额”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检查考核。这既是使生产经营活动得以按照最优化原则进行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和矫正计划,决策的实际执行,进而最终实现预定经营目标的可靠保证。

三、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现状和前景展望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现状和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的引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引进管理会计虽然起步较晚,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许多大中型企业采用了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主要是预测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和成本控制等)以后,在增强企业素质,提高决策水平,扩大经济效益等方面成果卓著。回顾历史,在过去的生经营模式下,企业的经营思想通常侧重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强占市场,因此形成了以效率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思想,此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结构开始改变,企业的重心是开拓市场,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观念得以确认和流行。

(二)要利用好管理会计的优势必须做精通管理会计的新型会计人才

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与管理会计发挥其特有职能紧密相关,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当今社会,精通营销是对企业家最基本的要求,而在管理会计跃居企业管理首位时,财务分析和决策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财务经理更精通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的财务控制,同时财务风险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风险,唯有财务经理才了解财务风险并对其加以防范。

从我国目前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看,财务经理只负责孤立地计算指标的格局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都必须与财务经理分析一致。在我国,有些人错误认为:会计人员就是单纯地向企业决策者报账的。其实,这种说法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也是对会计工作的一种误解。这种报账意义上的会计,并不是会计工作的全部内容,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已经不再是现实中会计人员的主要目标。会计人员只能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而不能根据企业的现状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经营决策,是不能适应我国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所以,做出色的会计人员在掌握基本会计工作的同时必须精通管理会计,运用管理会计的优势真正做到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出谋划策。

(三)发挥好管理会计的优势,促进企业健康飞速发展

今后,管理会计中规划和控制的功能将长期、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加强管理会计的基础工作,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已成为促进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实际工作中,为了运用好管理会计促进企业发展,会计人员更要具有前瞻意识,在以历史成本和币值稳定假设情况下对企业收益性和流动性做好静态评价,也要在考虑通货膨胀,资源可变现能力和潜在的风险等情况下,搞好企业的效率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动态评价与预测。要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还需将管理会计的技术与方法同我国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借鉴并发挥其特点,才是管理会计对促进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现代管理会计学[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04).

[2]朱海芳.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3]杨雄胜.管理控制实践发展的透视与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09).

[4]葛志兴.企业管理导向模式与会计收益确认模式[J].财务与会计,1999(06).

[5]石针锋编著.《浅谈建立当前国企财务综合评价系统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