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关与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重庆市共有16000辆出租车,其中主城区出租车近9000辆,车子是3公里起租,起租金额是5元,单价1.2元/公里。重庆出租车罢工出于什么原因?现在看来是他们日常运行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归纳起来就是“加气难、黑车多、罚款多”,当然这是从城市公共管理看问题,然而出租车行业领域的权力垄断产生的暴利和政府“设租”与“寻租”则是学者们讨论的另外一个更深层次问题。重庆“罢运”时间的导火线是:一是加气难,重庆市出租车的动力能源是天然气,但天然气总是供应紧张,时断时有;二是重庆市政府部门对黑车整治不力,导致黑车泛滥;三是罚款多,平均每个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要接到10张罚款单。
这三大问题与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行业都在减薪、裁人,许多城市的出租车行业纷纷要求涨价,结果导致全国出租车行业出现了“重庆式罢运”,这对我们城市的公营事业管理是一个巨大考验。我们来看看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1.信息反馈不及时。对于长期存在的“的士疾苦”无人问津,久拖不决,政府对交警乱罚款听之任之,终于酿造成大祸。
此次罢运事件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看似偶然,实属必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暴露的是全国出租车管理的一个共性问题――“公司化剥削”、“垄断暴利”的存在、普通的士司机运营收入日趋减少和运营不稳定。
通过市政府的行政审批和“特许经营”权利寻租(例如湖南省2004年特许经营条例颁布),出租车经营权成为公司的合法特权,而非政府有效管理的普通城市就业的公营资源,说到底,政府与公司管理的模式造就了公司一本万利的“食利寻租“阶层,他们“坐宝马,劳动主体开的士”,劳动者利益因制度安排上的某些失误造成这个行业的矛盾日渐激化,所以其必然性也就毋庸置疑了。
2.利益分配失衡。应该说,这一行业的利益失衡和利益矛盾,早已超越了社会生活的局部范畴,但是,规费重、加气难和罚款多,直到出租车司机采取了罢工这种极端方式才得以“收买”的方式解决。却印证了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那句话。长沙(12月12日)又搞所谓的价格听证会,其实,在没有解决好制度设计之前,反复去思考如何“分切蛋糕”毫无意义。就的士行业来说,运营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长期被忽视。
我们不要以为“补贴”和公司临时让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际经验表明,的士行业是一个可以通过市场化赢利的行业,过多地政府补贴无疑会增加财政负担(北京除外)。据报道,仅免除出租车公司违规上涨的规费一项,许多的士司机至少每人每年可增收近万元。如果不从根本上来改革出租车的运营模式,仅仅考虑政府补贴,重庆的做法会迅速形成其他城市的“示范效应”。
3.重罚惹的祸。的士产业长期的生存境况恶劣,但重庆的一条新规定却被大多司机认为是真正的罢工导火索。重庆市运输管理部门新近出台针对出租车行业绕路、拒载等问题的严厉的专项整顿政策。据称,这一政策自今年十月下旬执行,政策规定:拒载一次罚款五百元,如果拒载孕妇或老人,罚款八百元。而且执法部门罚款后,公司还要追加罚款。三次违规后吊销出租车营运权。由此可见,不对矛盾进行“解剖麻雀”的方式工作,“重典”未必治乱,反而激化矛盾。所以我们讲是出租车管理公司惹得“祸”,其实政府部门的简单思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共事务管理的无知也是根源之一。
尽管重庆把这一突发事件转化为了一次成功的政府公关行为,但问题远没有解决。因为,我们管理城市,绝对不能仅仅依靠这种亡羊补牢式管理方式,我们应该去寻找背后隐藏的制度化问题和城市公营事业的管理。
客观上,历史经验表明,人均收入达到1000至3000美元,一个国家就会进入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正快步进入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的频发无时不在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和底气。若处置不当,矛盾就有可能恶化为社会危机。
二、罢工是反映激烈矛盾的“和平诉求”
出租车这个涉及公众利益的行业被人视为暴利行业,但是成天辛苦的广大出租车司机却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压榨、畸形市场机制的挤压下,成为现代的“骆驼祥子”。到底是谁惹的祸?“罪魁祸首”就是管理模式和出租车管理公司!政府为什么还要保护公司的利益,而置劳动者、城市公共利益和稳定不顾呢?出租车行业是采取政府管制还是市场化运营?对于这些问题,2008年12月15日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举办的“出租车运营模式研讨会”与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会者认为一些城市可以突破现行制度“先行先试”,寻找到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是关键。
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次“重庆式罢运”事件,说明中国没有建立“共同利益”的“谈判机制”,没有建立劳动制度结构上的谈判平台,政府仅仅有“危机对应”还远远不够。此次重庆“罢运”事件没有口号,没有纲领,没有明显的组织者,他们几近是自发、扩散式的方式成功实现了“罢运”,并终于得到重庆当局的积极回应。
据悉,此次罢工并没有车辆聚集示威,发起者只是敦促司机们不要将车开上公路,这让政府几乎没办法作出反制。“是的,这和游行示威不一样”,一位希望匿名的出租车司机说:“我们只是待在家里,没有聚众,他们就没有理由抓人,有人追究的话大不了就说自己那天病了在家休息。”
这给全国的出租车行业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同样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同业们以启发。很快,一个月内,在其他近二十个省市都出现了类似的出租车罢工运动。
从我们研究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观点出发,我们注意到,所有城市的“罢运”没有采取 “集体上访”,没有到政府有关部门“闹事”和“喊怨”,而是选择罢工这种相对文明缓和的方式,一方面说明“上访难”使得他们对上访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以消极的方式迫使政府积极对应,当然,我们从政治学领域来观察,应当被视之一种进步。和平的集体抗议,避免剧烈的“群体性”事件。
不过仅仅把重庆出租车全城罢工事件看成是一场由劳资经济利益矛盾引发的公共事件个案那就大错特了。一是是中国许多城市近来先后爆发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考验着中央政府在劳动力市场担忧日益升温之际对工人示威活动的容忍限度,毕竟“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减缓的底线远没有到来;二是总理一再强调要解决“上访难”问题,但重庆“罢运”这条渠道被完全弃用,没有人可以预言今后还会发生什么?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式”管理方法又再次体现。重庆当局在公开场合以及新闻会中多次指出,此次“停运”是一小部分人操纵策划,而部分营运出租车遭遇一些“暴徒”打砸,致使“受阻”无法营运。当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声称要严惩肇事者,出主谋,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行业秩序。显然政府部门遵循了“”一贯的“定式”处理问题。现在看来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我们来看看重庆所采取的措施:
据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说: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市政府于当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采取三项措施解决主城区部分出租汽车停运问题:一是市级相关部门通过积极争取,每天新增10万立方米CNG天然气,缓解“加气难”问题;二是政府将对出租汽车“份儿钱”实行价格管理,凡出租汽车更换车型增加的费用从11月起停止收取;三是公安机关和交通执法部门,继续采取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和非法营运,保护合法出租汽车驾驶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权益。重庆出租车最终恢复正常营运。
三、城市公共事务和社会诉求责任与出租车运营模式改革应相适应
城市管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居于其中的人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虽然不同于企业,它有着社会、道德和许多公共事务和社会诉求等方面的责任。我国计划经济为主的城市治理模式中,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城市治理的唯一主体。由于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孤军作战,结果往往出现管不好、管不了的情况。现代城市治理从社会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要求城市中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类组织和社会成员都要发挥治理主体的作用,以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目标。我们的建议是:
(1)出租车行业应该建立起以政府为导的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来实现这个行业的管理模式的改革,以消除背后存在的“寻租”现象;
(2)采用出租车车主自治的治理模式,将最大利益和收入回归于实际出租车运营者,建立起政府、管理公司和出租车司机三位一体的、利益均衡、自行协商一致的管理模式;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简单回顾过去,能够让乳品企业的社会道义神经末梢更加敏锐,也能够刺激企业在市场与道义的二元悖论中不断寻求动态均衡。事件本身对于劣质奶粉企业来说,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严惩,在此不论;而对大多数奶粉企业,事件回顾与反思则驱使他们进行应对危机的深层次思考。
劣质奶粉造成的毒害
2003年7月,阜阳工商部门就陆续接到因食用劣质奶粉导致婴儿营养不良投诉;北京2004年4月30日,新华网披露:在安徽省阜阳市,由于被喂食几乎完全没有营养的劣质奶粉,13名婴儿夭折,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2004年05月10日 《 解放日报》报道,淮安涟水惊现大头娃娃, 2名婴儿因实用劣质奶粉营养缺乏而死。劣质奶粉对婴幼儿乃至大人健康的毒害是进行时态,还没有停止。
劣质奶粉造成的伤害
阜阳群众对奶粉的反应达到“谈粉色变”的地步,人们几乎不信任任何奶粉,他们害怕受骗,对奶粉行业产生怀疑;的也使同时,根据几个亚洲国家的资料,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将造成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2%-5%的损失。如果按照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1万亿元来计算,这些以“大头娃娃”为代表的营养不良现象将使我国的损失达到可怕的2200亿到5500亿元人民币。劣质奶粉影响下奶粉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上企业也因此遭受影响。
国内外著名乳品企业对“奶粉事件”的反应与表现
三鹿:2004年1月16日,遭遇“假三鹿”之害,并紧接着与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核实被披露奶粉为假冒。4月20日左右,劣质奶粉名单中出现了真三鹿的名字,三鹿高层第一时间赶赴当地予以澄清事实。三鹿集团新闻发言人向记者出示了由阜阳市工商局、卫生局和消费者协会联合发表的致歉声明;处理完危机后,田文华董事长代表三鹿集团承诺:三鹿仍将一如既往地严把质量关,保证过硬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继续把营养丰富、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伊利和亨氏:伊利集团和亨氏奶粉、圣元乳业等名优企业向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受害家庭捐赠5000箱奶粉;伊利奶粉通过国家抽检,其产品捧得“消费者放心乳制品”美誉;
南山:3月27日接受过阜阳工商局的抽查,结果出来后全部合格,后遭遇一些媒体的不合格奶粉名单不实报道,并出面出具所有检验项目合格的证明;
圣元:向阜阳当地捐款80万元,并主动向受害儿童家庭中愿意使用圣元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家庭无偿提供圣元奶粉至婴儿3岁,预计公益赞助达50万元;
秦俑:应对危机过程中采取高姿态,不谈阜阳,手持国检报告,于第一时间在京召开新闻会,掀起秦俑奶粉诚信经营誓言行动;秦俑还从经营战略高度出发,把社会道义放在首位,准备着手农村市场的直营,提供农民买的起的好奶粉;
奶粉事件的深思
脆弱的中国奶粉行业,任重道远。第一,乳业中,奶粉行业与液奶相比呈萎缩势头。2003年AC尼尔森零售研究数据表明,2003年整个奶粉行业大约下滑10%,只有婴幼儿奶粉以3%一4%的速度缓慢增长;而液态奶同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6.82%。第二,奶粉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国际化味道最浓、竞争强度最大的品类。奶粉行业里的所有竞争品牌可以归纳为三大梯队,即国际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和地方强势品牌。国际品牌基本占据高端市场、国内知名品牌争夺主流市场,地方强势品牌则混战在低端市场和部分主流市场。经过十几年的争夺,不少国际品牌销售收入已经超过国内品牌,美赞臣和多美滋等成为了中国奶粉行业的强势品牌。从行业集中度看.无论是成人奶粉还是婴幼儿奶粉,行业集中度(前5个品牌占有率)均达50%以上。进入相对有序的竞争阶段。第三,由于农村购买力缘故和奶粉自身利润率低所限,大多品牌性奶粉几乎放弃农村市场,为不入流的劣质奶粉制造商制造农村中需求最大的婴幼儿奶粉留下空间。一杯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谁愿意为这些乡下人提供符合最起码质量要求的这杯奶?
奶粉企业不需要无奈应对,而需要更多的主动进取。
第一, 阜阳“奶粉事件”始于2003年上半年,奶粉企业针对事件有所行动是2004年以来的事情;
第二, 由消费者个人送检“问题奶粉”,没有奶粉企业主动送检自己奶粉;
第三, 毋庸置疑,劣质奶粉行径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危害其生命安全,而且株连“奶”族,造成奶粉行业的危机,整个行业承受的挑战和压力达到空前;
第四, 以上这些企业无论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还是从品牌知名度方面讲,都是乳业中的佼佼者,所以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了整个行业。所以从以上各企业对事件的关注度和反应措施、能力看,一方面,很多奶粉企业缺乏危机洞彻能力,反应迟缓,被动处理危机,危机公关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乳业中不乏具有称雄称霸企图心的企业,而要领导一个行业还应具备积极承担社会道义的勇气、引导行业方向的责任心,而这正是很多奶粉企业所欠缺的。
第五, 奶粉企业必须站在价值研判的高度,从对生命尊重和爱护出发,以市场经济微观运营主体的身份进行危机公关,展示高超的营销管理能力和营销创新理念。生活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也生存在品牌管理能力、信誉树立与维护、企业形象维护的立体化竞争环境中,求新应变、应对危机能力已经被提到生存的高度。
关键词:危机·公共关系·危机公关
如果说SARS是2003年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危机,奶粉事件2004年度涉及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市场公信力的危机。危机: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会可能对组织及产品、服务、资产、声誉造成巨大损失,危机组织或人的生存。
营销管理理论从4P进发到4C并突破至5R,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终极关怀。就目前看,营销发展的最高境界暂时落脚在社会营销上。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时,一定要充分让渡给公众以积极服务社会的理念,做好公共关系工作,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在这里,企业应该本能式地运用最为有利的方式来运作环境,评估相关人士态度,影响、改变并培育整个社会公众的积极关注,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
一则关于“危机”的比喻十分贴切,也发人深省:危机就像围巾,佩戴方法不当会使人看起来累赘,还可能让人窒息;佩带方法得当,围巾可以达到取暖或者美雅的点缀效果。围巾的佩带方法即危机处理采取的态度、方式、能力、效果,显示了企业应对危机的认识层次和对公共关系的把握程度。危机公关体现企业对危机认识和公共关系把握的有机契合,好比一个在刀尖上轻舞飞扬的女子要同时掌握动作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奶粉事件首次集中检视了奶粉企业危机公关的能力。
中国乳业的危机公关和营销能力大盘点与剖析
莫非法则的“任何可能出问题的,都会出问题”之论断已经为实践所证明。那么, 参照此逻辑,已经出现小差错,若不加以有效控制,定会铸成大错。“奶粉事件”以现在进行时态验证了这个推理:从奶粉企业角度看,没有在问题出现的最初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与化解危机,酿成今日整个奶粉行业受挫的苦痛。痛中思痛,痛何如哉!
笔者在对于中国乳业危机公关能力盘点与剖析中采取“应然-实然”的方法论,使问题较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并期求对乳品行业应对危机有所裨益和借鉴。
首先,通过敏锐的情报系统搜集信息,预测危机,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信息社会中,企业只有持续获得准确、及时、新鲜的资讯养料,才能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敏感性,必须做到刺激-反应-反馈、输入-转换-输出、归纳-研判-提炼三种三位一体模式保障。奶粉与鲜奶在替代性上的张力日益突显,奶粉略有退守之势。奶粉企业应该在以上三模式的保证下,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外部宏观环境、行业微观环境与竞争态势,发现异常点,预测危机。对于预测的危机应该评估风险等级,提报相关部门高度注意,使相关部门蓄势待发。前不久,相关政府部门对于川化违法排污,导致内江大停水事件危机采取了有效的预案机制,预测到清洁水源一定短缺,提前调集外地水源,缓解市民用水压力。奶粉事件中,几乎没有一个奶粉企业在发生时就主动积极搜集情报,更没有预案机制安排,让人遗憾。
第二,建立危机管理系统,驾驭危机,规避危机,化险为夷。
优秀的企业安度危机,平凡的企业在危机中消亡。只有伟大的企业能够在危机中发展自己。“奶粉事件”中,各企业进行了危机管理的积极尝试,但其中不乏问题。
组织机制保障。危机并不可怕,适当的组织保证运用适当的策略,可以化险为夷。奶粉事件发生后,危机处理的被动和处理缺乏技巧性,反映出一些企业对付危机缺乏组织保证。很多只是仓促组建临时机构,没有明确临时机构的汇报制度和决策机制,导致机构混乱忙碌,效率低下,不出成果。这个危机管理组织应以公关部为基础,发挥联络媒体、政府职能部门、公众的综合作用,避免将机构的职能简单化。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传播学认为,如果没有你的声音,那就只有别人的声音。新闻发言人SPEAK LOUDLY IN ONE VOICE(以同一声音大声讲话)不但实现了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用同一口径大声说话,传播自己对付危机的策略;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企业在处理危机是由最高层出面,到处“发言”、“澄清”、“救火”。这种方式体现出企业对公众的尊重,但是从传播角度看是幼稚的表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一方面保证了企业对公众的口径一致,也能让高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例外管理,多做战略层面的思考。
制度化快速反应机制。危机中,市场风险、时间影响、受众对危机措施的负面反应三方面是检核制度化的因素。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应该通盘考虑,综合评估其效果。三鹿奶粉在迅速澄清“黑名单”中的“三鹿”为假冒的同时,忽视了市场风险和公众因素,最终的惨重损失是:一些地方三鹿奶粉遭遇终端抵制,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人民币!真正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其实,三鹿还是慢了,其奶粉在年初已经出现被假冒的问题,如果当时即及在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损失可能要小大多。同业中伊利、亨氏的反应比较快,不是“独善其身、自扫门前雪”,而是积极进行为受害儿童赠送奶粉等公关活动,获得社会的认同。快速反应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表明一种积极负责的态度,而不是“人间蒸发”、“鸵鸟政策”、“高高在上,不理不睬”。这样,企业可以赢得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支持,化解怨恨,最终赢得人心。快速反应还可以争取机会,获得宝贵的时间资源。康泰克“292天PPA危机”的处理过程就恰恰体现了这一重要原则。
第三,积极推动整合营销传播工程。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奶粉事件”发展到如火如荼之时,众多企业开始使用整合营销传播方式,将企业对事件的态度、措施以及实施过程的跟踪报道。高空媒体、地面媒体,传统媒体与现代网络成为传播的有利窗口。
越是危机越要保持清晰的头脑,所以在传播过程中要具有规划性,分析解决问题,并根据其发展态势来确定5W1H,时间、地点、方式、对谁说、传播频次。网络作为现代媒体由于其速度和传播范围,在这次“奶粉事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发挥传播的关键作用。
第四,危机阵痛减缓以及结束后,企业应该修复公共关系和营销管理,为新的发展创造条件。
中图分类号: 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公路建设施工规模逐渐扩大,在施工中机械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也逐渐提高,现代的机械设备在施工中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路的施工和公路养护质量。除此之外,机械设备的使用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设备自身的运行状况、外部因素影响等。因此,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在保障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日常养护与管理对策。
公路机械的管理与维护存在的问题
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一个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制定各级机构、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线长,设备、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企业却普遍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全,人员力量薄弱等现象。其次,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仍缺乏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有的企业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使用不当。严重的甚至造成公司资产的流失。
使用、维修人员素质不高
虽然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机务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迭较为频繁,设备管理及维修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时间短,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尚较模糊,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还未能规范地开展机管工作。而有些企业只是片面注重眼前利益,宁愿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先进设备,但在管理人才培训等智力投资方面却显得过分吝惜,舍不得花钱。这样,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但管理跟不上、人员素质低劣,也很难适应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程度高的设备管理需要。
3、使用和保养脱节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没有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
在公路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安全机制,所谓的安全机制即是指各个型号机械设备的安全限定,机械设备在什么范围内是安全使用范畴,在什么范围内是不安全使用范畴。在进行公路机械设备租借时,加强对机械设备安全性能的鉴定,针对机械设备的安全限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障公路施工安全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当前,公路机械设备安全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在施工过程中,常常由于机械设备超过安全范畴而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对公路工程施工造成重大的影响。
公路机械的管理与维护措施
实行机械设备的监督机制
1.1 工程监理工作中包含对机械设备的监督。它的主要职责是全方位地监督工程机械的使用管理质量。机械监理技术人员需要对整个公路工程中所能用到的机械设备,从入场到工程完工的使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和汇总。对会对正常施工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都要进行阻止,使得机械设备从入场到工程完工整个过程都符合工程施工规范,确保机械正常运行,为工程需要提供有利条件。
1.2 对机械设备施工质量的监督是机械监理的主要职责,机械设备施工作业质量的优质与否,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机械设备使用人员必须在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的基础下,认真依照施工工艺进行操作,以施工技术规定操作,服从技术人员的安排,保障作业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1.3 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应该依照交通部保养规范,或者是本机械的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而对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的监理则是监督检查现场操作人员,坚持例保或间隔小时保养的效果。
1.4 机械监理应严格控制油的质量,油一定要符合该机使用说明书或生产厂家规定的规格型号,禁止使用不适当规格型号的油和质量差的油。
提高机械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施工机械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公路工程的施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下,面对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深化、操作逐渐复杂系统的施工机械,要能确保对机械的合理运用,提高机械操作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在录取工作人员方面上要更加严格科学,专业的岗位培训一定要到位,确保每一个到岗的工作人员都持有合格的培训证书,施工人员除了能够熟练操作公路机械,还要对机械运行原理有一定认识,在机械发生故障的时候懂得一部分的维修工作。另外当施工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施工企业,一定要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对机械的学习和认识,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施工机械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时展,学习不同先进机械的操作方法。最后是通过培训和宣传教育进行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加强,让他们有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确保公路施工的安全稳定。要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因为公路机械而发生的施工问题,提高操作人员素质是重要的一环。
3、提高机械的日常维护
3.1 日常保养工作
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对于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都相当高,技术含量大,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正确操作使用,严格按照机械设备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做好机械设备的“管好、用好、养好、修好”工作。对于机械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做好机械设备每天开机前、作业中和停机后的“一日三查”例行保养工,并在发现机械设备存在问题时能够及时予以排除,杜绝让设备带病作业的现象。公路机械日常保养不仅能使机械正常工作,同时能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3.2日常检查工作
同日常保养工作的目的一样,日常检查工作对于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用于施工的每台机械设备都建立详细全面的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不仅要包含机械设备的日常工作内容、使用情况等,还应详细记录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记录与换件记录等。在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中,应注意对一些容易产生故障的零配件进行重点的检查,做好这些零配件的防护工作,尽量避免其发生故障,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健全公路机械管理体系
针对公路机械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要求施工方要健全公路机械管理体系,加强对公路机械的管理,加强责任机制、安全机制的构建,提高机械设备使用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提高公路机械的使用效率的质量,提高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公路机械维修与管理工作中,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机械设备的质量维护与管理,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养护,提高公路机械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质量,进而促进公路工程的高效进行,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田丙臣.浅谈公路机械设备日常管理和维修[J].中国科技财富.2012,13:268
环境的非均衡性加剧了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公共风险,为公共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就现实观察而言,我国基于非均衡环境下的政府公共危机体现出以下几种态势:
1.基于非均衡环境的公共危机呈现出高频化态势。基于非均衡环境的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传统道德文化体系失稳、对外资和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诱因使得我国发生经济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的频率随之提高。例如,2010年的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其中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是2009年同期的近10倍。2010年8月7日的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距同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大地震”仅为115天。
2.基于非均衡环境的政府公共危机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不同的公共危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洪涝灾害、气象异常会衍生出公共卫生防疫问题,技术灾害、环境资源危机会造成公民恐慌进而诱发政府信誉危机、国家安全危机等社会危机。非均衡环境不仅容易引发尚未发生的公共危机,还会使正在发生的公共危机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3.基于非均衡环境的政府公共危机的破坏程度加剧。受非均衡环境的影响,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矛盾相互交织,多种公共危机互为因果、互相传染,单一的公共危机往往演变成复合型的公共危机且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处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国近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南方洪涝灾害、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事件都属于具有严重破坏程度的政府公共危机。就危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而言,据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我国因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50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4.4倍,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49.4亿元,比上一年增加49.1%。
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纵观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自2003年抗击SARS疫情意识到危机管理的紧迫性以来,我国政府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应对日渐成熟,获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好评。但基于非均衡环境的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仍然存在以下困境亟待突破。
(一)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分析
1.政府职能过剩与缺位。公共危机自身特点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危机管理中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统一调配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救治行为。但政府职能范围、行政权力的无限扩张也会严重制约社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政府管得过多过死就会忽视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而政府职能缺位也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社会行为失范等问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出现的决策失误、腐败等行为会使政府陷入更深层次的治理危机和信任危机。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就出现了政府与志愿者组织“青涩”对接的局面,当各地志愿者齐集灾区时,地方政府官员竟不知该如何调用这支庞大的人力队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现场磨合必然会给危机的及时应对带来阻力。据清华大学2006年的《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被调查者缺乏处理和应对危机事件的实践经验,说明政府并没有对民众进行足够的危机预防教育,危机的频繁发生并未能引起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深刻反思。在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尖锐的非均衡环境下,中国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对政府职能进行准确定位。
2.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缺失。首先,危机管理预防预警制度缺失。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可能会引起公共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征兆实行严密监测来规避危机的发生与发展。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危机预防预警机制,常规预警设施尚未普及。例如,在地震灾害预测方面,虽然现在有地震预测仪、将RFID嵌入建筑物等灾害预测方式,但却仍未能满足灾前准确及时预警、减少损失的现实需求。灾害短临预报仍然是一大难题。2011年早在云南盈江就发生过频繁的小震,但这种阵前征兆却仍未能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致使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次,危机管理物资保障制度缺失。目前,我国救援物资不足,管理存在缺失。截至2010年初,我国虽已规划建设了24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多灾易灾地区。但部分地区上报的救援物资储备大多存在种类少、量不足的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并未落实救援物资储备统计工作。大灾临近,地方政府官员甚至不清楚本地的救援物资储备能够满足多少灾民的需求。再次,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制度缺失。目前,我国针对出现过的各种公共危机类型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例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但是,我国公共危机应急法制比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大多数法律规范是靠短时间内应急立法来完成的,仍然存在法律缺失、法律滞后、执行缺位等问题。
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不畅。一个健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机制应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信息体系和人力资源三个层面。在组织机构层面,目前我国各地基层政府均成立了应急委员会,下设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且政府所属各部门也都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但仍缺少一个常态化的综合协调机构。然而,控制危机所必需的职能活动并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因为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单靠某一个部门在某些情况下是很难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的。例如,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的“抢盐”风波,就需要公安和物价等部门的共同介入。缺乏危机管理的常态化综合协调机构,一旦需要动用各方资源的公共危机爆发,政府的危机管理就会陷入困境,从而大大降低危机管理效率。在信息体系层面,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的专业的危机管理信息体系,尤其信息收集机制亟待完善。例如,2003年SARS危机最早爆发时,广州省政府为避免引起民众恐慌并没有向全国尤其是临近的香港地区通报疫情讯息,错失了危机的最佳应对时机,致使其扩散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在人力资源层面,各应急管理机构在人员配备上大都实行兼职,缺乏专业化的危机管理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人力数量不足,加重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且影响了危机管理的时效性。例如,2010年的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24小时后,中央救灾物资西安储备库仅有15位工作人员在现场装车;2011年的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南宁救灾物资储备库虽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但仅组织干部职工和搬运工45人投入救灾物资调运工作中。此外,我国的危机管理在区域协作、国际合作方面也仍需完善。
(二)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1.非均衡环境的影响。非均衡环境下,内外因素叠加使我国进入公共危机高发期,我们难以准确地预知和控制所有无序因素的产生和演进。加之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结构转换和新旧体制转轨,在资源稀缺、社会关系不稳定、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行为失范的现状下,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实属不易。
2.危机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而忽视了经济繁荣背后的政治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忽视了对危机意识的培养。2010年广州暴雨洪涝灾害暴露出城市排水管系统的设计弊端,说明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缺乏防范危机的前瞻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使得政府官员考评过分看重经济指标。一旦危机爆发,政府官员怕影响个人政绩,可能会选择隐瞒不报,从而贻误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
3.对危机管理缺乏长远系统规划。基于非均衡环境的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高发性。而我国政府尚未将危机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当中,危机管理仍然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突击准备并非长久之计。缺乏长远系统规划的前瞻性,必然会导致政府在公共危机面前陷入职能定位不明确、制度缺失及协作不力的困境。
国外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借鉴
基于非均衡环境,全球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一)强调社会战略的全民危机意识动员
发达国家纷纷突出全民的危机教育培训和实地演练,提倡各类志愿者服务机制,强调社会战略的全民危机意识动员。例如,挪威红十字会拥有将近400个救援组,约17000人;韩国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全民防灾日”;美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9•11”事件后建立了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二)注重各类公共危机的法制管理
美国、俄罗斯、日本都订立了国家紧急状态法,规定了国家实施紧急状态的程序、方式和措施。日本对于自然灾害、传染病防治以及恐怖事件的处置都有明确立法。相对于美国而言,俄罗斯对于紧急状态的定义、法律的具体实施范围做了更详细的规定。
(三)拥有较为健全的危机应急救援体系
在物资方面,日本每年的防灾预算占国民收入的5%左右,美国仅1996—2000年间支出的反恐资金就将近40亿美元;在人力资源方面,挪威负责协调的有6000名市警察局官员,其中受过训练的约15000人。在组织结构方面,俄罗斯的民防抢先救援机构下设的搜索救援部、民防部队、空中救援中心、特殊危险救援中心都配备有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并各司其职,权责明确。
(四)拥有高效的信息系统
美国芝加哥的“311”电话服务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地为民众连接到城市服务部门,以获得对即将到来的危机事件的有关信息,便于危机的及时处理。西方国家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公众的积极参与也大大提高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
探寻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出路
近两年,旱涝灾害使得洪水、缺水和水污染三大水问题突显,愈演愈烈的水危机成为继日本核泄漏事故、盈江地震后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又一公共危机治理难题。为保障国泰民安,基于非均衡环境的我国政府有责任有义务构筑一个常态化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一)树立政府官员正确的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预防,而危机发生后的积极应对又可以控制危机的破坏程度和覆盖面。在公共危机频发的今天,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政府官员必须坚决杜绝危机爆发几率太小的侥幸心理;要将“居安思危”的前瞻性忧患意识作用于市政规划等日常性政府管理工作中;构建危机应急教育训练机制,普及防害知识,加强公众的应急自我保护能力将危机的事前防御与危机的事中应对纳入到政府官员的责任体系中,以严格的官员问责制来有效地预防并处理危机。
(二)鼓励社会力量及公众的积极参与
任何一个政府都不是万能的,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需要非政府组织、社区等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与响应。现实中最早接触到公共危机事件并受其伤害的往往是社会公众,在危机预防预测方面,社会力量与公众可以自由献言献策并做好对各级政府的监督工作;在危机处理方面,各级政府官员要清楚社会力量的功能特点及存在价值,做好双方对接工作;在灾后救助方面,地方社会力量可以发挥地区优势对受灾群众实施符合地方群众心理特点的危机心理干预。
(三)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长效协作机制
首先,建立危机管理常态化综合协调机构。公共危机的应对需要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具有权威性、决策性、常设性的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统一安排危机处理相关事宜。在地方层面上,建立隶属于中央公共危机管理常态化综合协调机构的执行机构并邀请各界专家介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常态化危机管理机构体系。其次,建立健全信息体系。完善的信息体系需要构建良好的舆论沟通和利益诉求机制,以便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构筑区域网络化的危机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信息双向传输,有助于公众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监督。再次,完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建设一支人员充足的专业化危机管理队伍。一是要保证这支队伍的人员规模,由于危机管理工作内容错综复杂且工作量越来越大,没有人员数量方面的保障,危机管理工作将无法进行;二是要保证危机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杜绝兼职现象,打造一支具备职业化专业化特色的精良队伍。
(四)完善危机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制定全面的危机应急预案。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建立与自身相关的、因时因地制宜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要系统分级且各级应急预案要对适宜实施的情况、具体应急措施、人员配置、应急效果、所需资金预算等做详细备案。还要完善国内外危机事件案例库的收集,鼓励危机短临预测研究。加强国际合作、政研合作,全球携手挖掘公共危机发生发展规律,开发更为精确的危机预测设备,做好危机预防工作。其次,对救灾物资实施分级分类规范管理。根据当地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频率及危及人数的预测,储备一批相应数量的可以长期保存的危机救援物资,如帐篷等;对于食品、药品等保存期较短的物品,则应该促进救援物资生产市场化,建立一整套配送、生产、采购体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再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只有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置于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障之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权责明确,顺利进行。公共危机管理需要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统一协调管理,因此,危机管理也要形成自上而下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实践经验教训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进行全面规范立法并对危机管理中出现的违法失职行为严惩不贷。
(五)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配置;维护
前言
公路机械化施工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加快建设速度、保证工程质量、节约资金和降低成本的爱要手段,与人力施工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施工的技术、组织和管理上有更高的要求。此外,不断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取代使用中低效、高耗的落后机械,加强使用、维修等管理.也是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的重要内容.
一、工程机械设备的配置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机械化程度不断的提高,施工机械设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高。增强工程机械设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成本核算,使用治理、可以加快工程项目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减轻劳动强度,从而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加速工程项目建设,改变公路交通面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机械自身的条件,一方面是机械本身设计制造时的条件,主要是科技含量的多少、性能的高低等。这就要求使用者在购买时要选择那些适应企业自身发展及公路建设发展趋势的设备,既要有工程机械的管理超前意识,又要避免盲目性。另一方面则是使用期内的自身条件,主要是机械的完好率、工作效能的发挥等,而正确的操作及时的保养与维修,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因机械的技术水平低或维修率高而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工期。
1.2 施工机械的选型,不同机械和同一类机械的不同型号,都有各自最合理的作业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不是造成机械资源的浪费,就是造成工期浪费工程质量保证率低所以在施工时,要根据其自身的性能特点.并结合施工条件、施工方法和经济效益进行机种、机型的合理选择.以发挥出机械施工的最大效益。施工机械的配套机械化施工不仅是单机操作.更主要的是配合作业,因此,除正确选型外,还要根据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进行合理搭配,形成单项工程机械化搭配不当就容易引起资源浪费,影响质量和工期。例如沥青路面施工如果拌和设备生产能力或运输能力较摊铺设备的能力小,势必影响施工的连续性横缝较多,处理不当,就会影响面层平整度,同时也影响工程质量进度。
二、公路工程机械保养与维修
1、工程机械保养的作用
维修与保养对机械技术管理,经济管理以及社会效益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任何机械,即使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也不可能永远保持正常工作状态。由于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各零部件必然要发生磨损、腐蚀等变化,因此,有必要在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对机械进行观察保养维护,在机械发生故障时对机械进行修理,从而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行。
其次,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任何机器都无法无限期的运行.都有规定的修理标志和保养周期,达到修理标志后就必须修理,到了保养周期就必须进行相应级别的保养,只有通过修理和维护,机械才能取得继续正常工作的能力,从而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再次,降低机械的使用成本。一台机械如果不经过任何维修,它只能使用一个大修间隔期,只能达到机械使用寿命的l/4~1/5。但一台机械的一次大修费用只占新机原值的lO%~30%,所用材料约为新机的10%~20%,而每大修一次可获得相当干新机80%~90%的使用寿命。如果在全部寿命过程中大修四次,所需费用不超过新机原值.而获得相当于新机三倍以上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机械使用费的成本,避免将机械的原值分摊在l/4~1/5的使用寿命期内。最后,节约能源和资源。据调查,目前正在使用的或经过修理的某些柴油机,耗油率比标准耗油量至少增加l 0%。又如维修中的绿色再制造工程可以大幅度取代矿产采掘和毛坯加工。从而保留了矿产资源,节约了采矿.冶炼和毛坯加工的大量能源。
2、施工机械在施工期里的保养
施工机械的日常保养大致有清洗保养、保养和坚固保养三种。
(1)公路施工期里,施工机械因为所在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温度不一样,相应的维修及保养手段也不同。对于清洗保养来说,一般是依照施工机械的正常清洗时间间隔来做清洗工作就可以了,但如果作业环境的尘土或灰尘太多,清洗保养的时间间隔就要缩短,例如对空气滤芯的清洗工作和换机油工作就要根据工作环境的灰尘量来灵活地变动清洗间隔时间。
(2)保养也是一项最基本的日常保养内容之一。当施工量大时,工程进度要求各种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也要增加,保养也要随着施工机械的运转作业时间增加次数,例如传动系统的工作。
(3)紧固保养是保证施工机械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作业环境路面起伏不平,机械各部分的连接部位易出现松动情况,这时需要比平时多的紧固保养次数,防止出现各类机械事故的发生。此外,如果周围环境过于潮湿,无论施工机械是否在运转中,都要对机械的底盘部分进行更加认真的保养,以防止底盘的各部位生锈、腐烂。
3、施工机械在施工期里的维修
(1)编制切合实际的维修计划。编制维修计划必须掌握工程任务、施工计划、设备状况、已运转台时、维修周期、维修作业时间等资料。
(2)确定合理的维修组织形式。为了保证现场建筑机械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现场维修组织。合理的组织形式应按施工实际情况而定,当工程规模较大或工期较长时,可设置临时维修所,负责该工程的设备维修工作;当工程量较小或工期较短或工点分散时,可设置工程修理车,组织流动维修组,进行巡回保修。
(3)配备恰当的维修力量。维修力量包括设备和人员。设备维修的类型可按工艺需要而定,数量一般为建筑机械的10%~20%;维修人员一般为出勤司机人数的1/3~1/4。
(4)采用合理的作业方式。目前,常用的维修作业方式有综合维修方式和专业分工作业方式两种,可视实际情况选择。
(5)采用高效的修理方法。一般有单机修理法和总成互换修理法。单机修理法修理时间长,修理质量也不稳定,只适合于修理力量薄弱、修理任务少、而机型复杂的修理所;总成互换修理法是目前公认的现场维修的最好方法,是将磨损的零部件或总成拆下,用新品或修复件进行更换,替下的零部件或总成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修复,检验合格之后入库备用。采用这种修理方法,可以取消中修,简化修理层次,修理速度快,时间短,因而大大提高设备完好率、出勤率,增加设备使用的经济效益,也为专业化维修创造有利条件。
4、施工机械在非施工期里的维修及保养
在施工修整及间断期,施工单位一般都在这段时期对各种施工机械进行维修和保养。在维修和保养开始前,有关人员要向操作手或驾驶员询问维修和保养的有关问题,了解在前一使用期里该机械的使用情况,以便在维修及保养过程中针对重点,正确判断,真正排除各种故障。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有关人员要认真细致,除准确找到有故障处并进行维修和保养以外,还要考虑因为作业环境和作业温差所带来的附加影响。
三 公路机械的创新与改进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加强机械设备自身的技术创新和改进,对于加快工程进度、节约成本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机械的创新改造,就是把机型老化、生产效率低、能源消耗高的机械淘汰,代之以结构先进、技术完善、效率高、性熊好、能源消耗低的机械设备。机械设备陈旧,不但生产效率低,而且也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固定资产包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单管理;设备运维管理;系统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我公司制造执行系统(MES)现有的设备管理子系统,是依据设备管理规程设计,其功能包括设备基础信息、设备规程、轮保管理、点检管理、管理、隐患管理、维修经验库等模块,涵盖了设备运维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系统经过几年的应用,将企业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设备精细化管理要求。系统显出的问题越来越与现代设备管理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1)设备运维过程记录数据录入量大,运维过程操作流程复杂。
(2)设备运维过程信息分模块展示,没有将整个设备运维活动流程信息串联起来,不利于设备管理人员的查询。
(3)设备运维情况信息分散,数据较离散,对单台设备进行数据查询比较繁锁,由于当前状态信息不明,设备管理员缺少足够的信息来实现对单台设备的维护进行精细化管理。
设备运维活动过程的记录与管理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为提高设备管理各岗位人员完整、高效的记录各项运维活动的过程信息,强化设备运维精细化管理,在MES系统设备管理中引入工单管理模式,以简化系统管理流程,提高信息录入效率,加强系统灵活性与适用性,规范设备管理行为,为设备运维过程的跟踪、分析、绩效评价提供完整的运维过程数据,实现设备运维活动的动态管理和控制。
二、工单管理及应用流程
(一)工单管理
工单管理:是对设备运维活动工单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包括工单创建、工单检查、工单评价、工单结束的全过程。
工单管理模式:是基于管理流程,以任务管理为核心,重点强调过程监控和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
工单分类:分为计划性工单与日常性工单两类。
1.计划性:轮保工单、工单、点检工单。
2.日常性:故障处理工单、维修工单。
(二)工单管理流程
工单管理流程包括工单创建、工单执行、工单检查与评价等一系列的数据记录与管理。
各类工单创建完成后,通过系统工单管理页面,提醒各级用户有新的工单发出,责任人查看后进行相应的点检、、保养、轮保或检查维修,并在工单中输入相应的维护或检查维修工作结果。工作结果输入完成后,系统通过工单管理页面,提醒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工单检查与评价。工单经管理人员的确认与评价后,对于检查发现并记录的未解决的问题,系统自动将问题转换成设备隐患,为设备隐患管理提供详细的信息来源。(如图所示)
三、系统设计
(一)业务分析及设计思路
通过引入工单管理模式,以工单驱动设备运维各项工作。设备管理人员根据工单类型设置工单内容、设定流程、指派维修人员。设备维修人员接收到工单后,确认工单内容,进行必要的工作准备后,严格按工单内容执行。工单任务执行完成后,按填写工作完成情况及遗留问题。设备管理人员查阅各工单,并对工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从管理上监督各岗位维修人员按工单任务的执行,确保各项设备运维工作得到落实。工单的执行情况,以及评价信息(包括绩效得分)为后期的设备运维过程跟踪查询、统计、分析等提供了完整的数据基础。(如图所示)
在各类工单记录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维护、隐患、换件等工单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实现设备运维过程的有效跟踪、统计和设备状态分析,从而提高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如图所示)。
(二)系统功能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设备运维过程跟踪
设备运维过程跟踪主要是将各类工单的执行结果进行汇总,直观展示各项运维活动的执行情况,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快速进行故障定位,为管理人员发现并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快速、有效的信息依据。
设备运维过程跟踪主要包括设备运维记录跟踪、设备隐患跟踪、设备故障跟踪、设备换件跟踪、设备运维简报、设备交接班本记录。
2.设备运维统计
设备运维统计主要是以工单信息为基础,依据部门的管理要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数据统计,并形成各类设备运维统计报表,为管理层提供多样化的数据信息,并为各项设备绩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加强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设备运维统计主要包括备件耗用统计、工单完成情况统计、设备隐患统计、设备故障统计、设备关键性指标统计。
3.设备状态分析
在设备运维统计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实际管理要求,有针对性的将系统中的故障维修信息、设备隐患信息、备件成本耗用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与统计分析,并以图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展现,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设备健康状态信息,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使设备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增强设备故障分析解决能力,促进设备运维管理水平的提升。
设备状态分析主要包括设备维修分析、设备隐患分析、备件成本耗用分析、关键测量设备报警与分析。
四、系统应用
(一)应用实效
工单管理模式实施应用后,设备管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关键词】公民教育 社会公共危机 时代诉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和谐与安宁,灾害、冲突、恐怖活动甚至战争依然存在。这些现实共同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但造成了人类社会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在应对这一系列社会公共危机中,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公民参与非常必要。
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是对其管理能力的全面考察与综合鉴定,它是衡量和反映政府执政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应对这些危机事件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公民的参与。①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危机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产生的后果严重。所以,如果没有公民力量的参与,一旦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纯粹依靠政府的力量,要么会造成决策的失误,引起更大的社会危机,要么会导致整个社会发生更多更大的混乱。
公民公共危机参与意识是政府化解危机的基础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警的起点。在和平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从而错失避免危机的良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危机、多风险的时代,危机发生时如果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公民往往会表现得惊慌失措,甚至丧失理智,客观上会使公共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大,而政府在管理危机过程中如果也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会使危机的后果进一步扩大。要扩大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行为,政府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渠道和机制,进行危机应急知识的宣传和应急能力的教育,以此来不断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例如日本,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不断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教育,提升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所以,日本在遇到危机时,公民所表现出来的淡定与有序,为政府有效解决危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全球性疾病的流行、世界范围的自然灾害的集中爆发、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冲突,甚至地区之间的领土争端等等,这一切都会成为社会公共危机。因此,随着社会公共危机范围的不断扩大,公民参与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学校应成为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机构。当今时代公共危机的发生覆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很多领域,不能简单地把公共危机看作是一些自然灾害或重大疾病,国家安全和、领土争端、经济贸易纠纷、文化交流冲突、军事侵略、货币战争等都可能导致公共危机的产生,因此,学校中的危机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对各种灾害的认识,还应该包括在全球化浪潮中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危机时刻良好的心理素质、处理及应对公共危机时的理性选择及自救能力、危机时的合作能力及责任感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成为公民的基本素质,使每一个公民充分认识到危机预防和应对是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良好的民族精神是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的精神支柱
社会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一个民族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它,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它,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教育提出了直接挑战。因此,作为一个民族的公民,如果缺乏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这个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的时代就会面临一系列的灾难与恐慌。加强公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是顺应社会和时展的战略性选择。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品格,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心理、文化、智慧、共同理想以及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民族个性的综合体现。②进入21世纪,时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特定情况。而这些时展的新情况和新特征,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一些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不断发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这就要求要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以使民族精神能顺应时展潮流。但是,如果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民族精神培养与教育,我们要在一定的基础和依据之上进行。一是要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二是要依据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养。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贯穿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的结晶,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要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公民在参与管理社会实践和处理一系列社会公共危机中,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整个人类的和平幸福为出发点,提高精神面貌和创新能力、强化和提升爱国情怀、自始至终秉持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最后,在改变我们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以及进行多维度渗透式的教育基础上,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将民族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切实渗透到我们教育的各个学科、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要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性,建立民族精神教育基地,构建民族精神教育的浓厚氛围。
传统政治文化教育是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的动力资源
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文化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③文化特质是一个民族最本质的东西,要认识一个民族首先就要认识这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不善于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那么,在当今这个社会公共危机频发冲突不断的时期就会彻底丧失自己,带来的可能只是恐慌和灾难。因此,在社会公共危机频发纠纷不断的时代,对公民教育的诉求必须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升公民对民族国家的理解和认同,达到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增强是以了解和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汲取外来文化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如果没有这个重要的基础,外来文化不仅不能被我们所消化和吸收,而且我们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进而削减甚至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④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件所形成的社会公共危机,如果大多数公民能坚持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外来文化,那么,当社会公共危机来临时就能理性面对,既能从维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应对和处理危机状况,又能体察和遵循其他公民的文化意识形态,最大限度地寻求共同应对和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之策,减少文化之间的冲突,更大程度地避免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系列影响。因此,在公民教育中,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社会公共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包容精神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掘和弘扬,并在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自觉地吸纳外来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弘扬和培育中国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弘扬和培育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全球化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也有很多政治元素,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和国家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这种特定政治文化对每个国家或民族成员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各个政治角色担任者的行为、他们政治要求的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都会自然地受到政治文化的左右和影响。⑤然而,作为外来价值和理念的民主政治与公民教育,并不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教育历史自发形成的产物,因而我国公民教育不能因此脱离本国的政治文化传统,而是应当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适合的契机和融入点。在当今社会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我国的公民教育的理论构建、内容设置、目标模式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文化的精髓,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真正达到公民在管理社会公共危机当中既凸显民族性又顺应时代的要求。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教育研究院)
注释
①岳静:“促进公民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9期。
②王东虓:“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③莫税英:“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养”,《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 公共卫生管理 干预定位
国家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公共卫生管理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公共卫生管理能够对大规模的疫情以及控制聚集性的疫情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控。二是要求强化对传染病患者的及时救治。由于近年来传染病造成的现实影响越来越明显,加强传染病预防的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成为新的公共卫生管理发展要求。本文就公共卫生管理对于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新时期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方法提出一点浅薄的意见。
一、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人口数量逐年快速增长,人口大量的聚集与大规模流动,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条件,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公共卫生管理是指对传染病进行监督预防,以及疫情爆发时及时做好传染病的治疗工作。公共卫生管理也包括对药品、食品以及公共环境的卫生监督管理。虽然日常生活中大众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了解不多,但其为大众的健康做出巨大的贡献。只有不断的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力度才能更好的抵御越来越频繁的传染病危机。
二、传染病中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一)传染病发展现状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传染病形势越发严峻。更具近年来相关报告显示,公共管理领域传染病发病人数为总发病人数的15.8%。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群体。公共场合以及人口密集区域是传染病的多发易发地区。现阶段的传染病种类主要以麻疹、腮腺炎、水痘、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最为常见,虽然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但预测难度较大,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人口对于抗病能力的不同,使得传染病在爆发时有着很多的特征,诊断与治疗难度较高,一旦处理不当会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二)公共卫生管理设施不完善
公共卫生管理需要相关设施辅助进行,但相关设施的不完善造成患病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影响对传染病扩散的有效控制。在很多基层卫生领域,卫生条件是十分有限,医生缺乏相关专业素养,医护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做到对大规模疫情的管控与防治。有时,医生对一些症状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疫情发展失去控制进而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也得到更多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也在逐年递增,通过合理的协调能够在传染病预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传染病在近年来的发展导致对传染病的管理更加复杂与困难,当前的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足以支持公共卫生在新时期对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传染病工作的开展缺少相关标准以及有效指挥,影响到传染病的实际预防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就传染病防治主要指导,但相关法律内容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传染病控制要求。另外,现有法律过度重视理论内容,对于实际的指导较为缺乏也使得法律力量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三、新时期传染病预防中的公共卫生定位
新时期对公共卫生管理有着新的定义,新时期下公共卫生管理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卫生管理体系对于预防医学有着指导作用。主要提供保健、管理、卫生、预防等工作,其职能分配为,对相关事宜制定相关对策、建立组织医疗团队并提供良好的公共医疗服务等。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公共医疗管理定位主要表现为:
(一)对传染源开展公共卫生管理
对传染病的爆发源头进行及时控制是控制传染病进一步扩展的关键。近年来相关数据显示,传染病首先出现于村庄,进而通过牲畜或者人扩散到城市之中。所以公共卫生管理就要定位在村镇中,加强对村镇中的易发病场所的监控,定期对家畜卫生进行检疫,加强对禽流感等疾病的预防,另外加强人流密集区域的卫生工作,防治在敏感地区爆发疫情危机。
(二)对传染途径开展公共卫生管理
传染病常见的传染途径为水、空气、食物等。实现对传染源的控制时也同时加强对相关可能传染途径的控制,防治新传染源头产生。将公共卫生管理定位在传染途径中,加强传染途径的控制力度,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传染病防治物资的发放,做好相关区域内的消毒工作,实现对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控制,防治传染病进一步扩大或形成新的传染源头。
(三)在易感人群中开展公共卫生管理
易感人群是传染病的主要受害者也是传染病的主要传播者,将公共卫生管理定位在易感人群中,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就职以及传染病控制能够很好的对传染病进行防治。在传染病易发季节提前对易感人群做好相P的宣传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预防与应急手段,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另外在疫情易发季节,开展体检活动,对相关人群进行体检筛查,并确定其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感染迹象及时进行隔离防治疾病的进一步蔓延。
以上是新时期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明确定位能够就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更好的发挥其功能,更加准确的进行事态的控制。除了明确定位,合理进行传染病预防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公共卫生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干预措施
(一)完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体系
上文提到,现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多,现有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手段渐渐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管理力量得以增强,所以,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体系对于现实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预防与控制体系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协调,在政府方面,加强引导增强宏观调控力度,使得当有疫情发生时,各单位能够及时按照相关指导进行疫情控制。对于有关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地方合理工作的完善,包括疫情预防工作、疫情爆发时应急措施、疫情的后续控制与备案等等方面的工作。使得出现疫情时,相关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能够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操作,促进疫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易感人群,应该提高传染病的防控意识,主动加强对传染病知识的了解,健全自身的传染病预防措施。当自身出现一些症状时,要努力避免自身对周围人产生影响,例如在咳嗽时可以用纸巾手帕遮挡口鼻,防治产生细菌的传播。在爆发疫情时,公民要严于律自做到不进行谣言的传播,不进行恶意的宣传,发现相关症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或主动接受治疗。尽可能的避免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对于媒体,日常中要加强对传染病的的宣传提高公民意识,呼吁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染疫动物。相关部门也要在网络中创建平台,在日常以及疫情爆发时进行宣传以及调控管理,进而使得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的防控。
(二)完善法律法规
国家要针对现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法律法规是对公共卫生管理的有效支持,相关法律的完善能够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的各项标准并为公共卫生管理的相关开展进行明确的指导。所以,有必要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预防法》等法律进行细化,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指导,更要就法律中实际的指导措施进行完善,以保证相关法律条例能够得到正确执行。定期针对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进行演练,严格规范药物、器材、设施等等。
(三)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对于传染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其的预防与治疗。所以要建设完善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首先贾青对传染病有关信息的收集统计,进而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建立完善的信息和反馈制度,保证疾病信息的真实,透明。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疫情信息控制体系,实现全地区信息掌控。完善的公共卫生监测体系能够保证相关疾病的控制的有效,有助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获得进一步发展,针对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也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定位并完善相关的干预措施能够保证传染病预防工作收获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宽.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5, (01).
[2]冯喜辉.分析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及干预方法的应用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2016, (02).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 理论 实践
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在学界尚存在争议。公共危机管理的目的、措施等方面的争议涉及公共危机管理的模式、战略等重大问题,但是就公共危机管理主体而言,也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格局也在发展,它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①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是一致的。公共管理机构主要是政府,同时还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公共机构,例如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②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理应与一般的公共管理主体一致,不能囿于传统的仅把政府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的观念。同时,把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纳入危机管理主体,适应了时代变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其科学合理性。而第二种观点强调公共管理主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公众。这与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产生了偏差。据此,笔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预警、准备、应急、恢复、评估等措施,防范化解危机,避免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的活动。
公共危机管理的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
公共危机形成机理。危机的形成具有周期性,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潜伏、爆发、发展、恢复等阶段的周期变化。依据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公共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任何类型的公共危机都有产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首先是潜伏期。潜伏期是指一些诱发公共危机的因素逐渐积聚但尚不足以引起危机爆发的时期。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积累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能量,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喷发而出,也就意味着公共危机的爆发。一般情况下,在潜伏阶段危机会呈现出一些征兆,但由于这些征兆具有很强的隐秘性,人们不容易察觉到,也很难进行识别和预测。即使人们察觉到这些征兆,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甚至忽视它们。因此,危机爆发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其次是爆发期。如果在潜伏期公共危机不能被察觉或消除,那么,当危机诱因产生的危害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会突然爆发,释放出所聚集的破坏性能量,就会对整个社会系统或组织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与破坏,导致组织秩序的混乱,形成巨大的压力,引起人们的恐慌。再次是发展期。危机爆发后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到社会或组织的各方面,并且危害持续不断,所造成的后果比爆发阶段更加严重。不仅如此,危机发展期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最后是恢复期。当危机事态已受到控制,由危机爆发引发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组织要善于透过现象来发现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和危机的复发。
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运作机制。一是危机预警管理。在确定危机预警监测对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监测对象建立预警指标,设定预警线。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方法开展风险评估,进行危机预报。二是危机准备管理。在危机预警的基础上,为遏制可能发生的危机和最大限度减少危机扩大、升级中造成的损失,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在思想、组织、制度、技术和物资等方面进行准备,并对危机准备条件进行评估。三是危机应急管理。在危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危机管理者通过监督、监察等相关的活动,保证危机应对活动按照已制定好的应对计划采取行动,并纠正各种偏差。这一阶段就是控制或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可能减轻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危机管理中相关工作执行情况、管理措施的效能等进行评估。四是危机恢复管理。组织在危急状态得到控制、趋于平息后,通过建立危机恢复机构,评估危机管理绩效,进行合理预算,制定和实施恢复管理预案,实现组织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沟通、利益、补偿和改善四个域限的任务体系,并进行恢复评价或脆弱性和能力评估。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应根据危机发展变化的规律、危机管理的规律和要求,立足与我国的国情,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系统是一个由危机管理指挥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理论管理系统、前方处置系统五个系统组成复杂性系统(见图1)。其中,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对危机全过程进行统一指挥,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前方处置系统具体执行指挥系统的指令。后勤保障系统危机未发生时进行资源需求评估,危机发生后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资源保障。信息传输系统负责共享信息,提供信息支持给其它系统。理论管理系统为危机管理提出建议和方案,补充和辅助指挥系统。总的来说,指挥系统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决策者,其它系统服从于指挥系统,接受其他各系统的支持。为指挥系统高效、及时的决策提供保障。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效,符合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效率的要求。同时又体现出有限性管理的思想,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图1 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模式
完善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改进学校公共危机管理预案。制定危机预案是一个获得、整理和使用危机信息的过程。坚持危机预案制定的原则,制定出完备、具体、可预见和充分体现时效性的学校危机管理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学校公共危机基础。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有很大雷同,属于一般性的预案。并且校园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防范政治类、公共卫生类校园危机,对自然灾害类校园危机很少顾及。③这说明部分学校并没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的危机诊断,结合本校、当地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当地实际的危机管理预案。一旦危机爆发,必然影响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高度重视危机预案的制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严格遵循危机预案制定的程序和步骤,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在一般性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本校本地特色的、切实有效的危机管理预案。在特殊情况下,还需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危机制定出专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以应对特殊的但又极有可能随时发生的公共危机。
加强学校公共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这是实现危机管理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将危机教育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并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危机教育体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危机教育的有效结合。同时,安排专门时间或与其它相关的课程相结合,进行必要的救护、逃生、求生技能训练及其他应对危机的实践演练,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相结合,使理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保卫人员、医生、专业咨询人员等学校专业人员的危机管理培训,不断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防范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完善信息传递网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否把信息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都得以落实,关系着能否占有尽可能多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也就直接影响到能否在第一时间做出预警,从而保证提出的各种应对措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更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危机,恢复原状。因此,加强危机信息的管理是实现有效的危机管理的关键。在学校公共危机管理中,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而且要注意压缩危机管理的层次,优化危机管理信息的流程,使危机管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为危机管理的及时、正确决策提供全面、有力的依据。同时,要充分重视媒体的“稳压器”、沟通、激励等作用,在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及时真实、权威的信息,遏制失真或扭曲的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消除因这些信息而造成恐慌。同时,信息技术设备齐全、学生教师信息技能较高的学校应充分利用优势,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2012年计划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2400450308)
【注释】
①别于满:“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主体格局发展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5期。
②龚维斌:“公共危机的内涵及其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