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

第1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高中生物的教学课程的设置、知识要求及教材的编写都是经过严格的心理学、教育学的论证,适合高中生的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的,因此我们在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能与高中课程相吻合,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等现有的资源,服务高考教学要求,又让综合实践活动不至于偏离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二、综合实践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方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与本学年生物教学的内容相吻合

高中课程安排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校可能会设置多个与生物学科有关的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最好选择与生物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课题活动。如高一可以选择与植物栽培、遗传调查有关的内容;高二可以选择与传染病、生态环境有关的研究与实践;高三则可以查找生物科学新进展,进行高中生物实验条件改进等方面有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刚刚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较高。

(二)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在能力要求上要适合高中学生的现有水平

高中综合实践课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及认知能力来提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为课堂教学服务,而如何在实践中设置合理的思维密度和探究强度,其实就是要和课堂教学充分整合。如我们带学生到花木园去,不能仅仅像小学、初中一样让学生认识几种花木,然后动动手学一学栽培的基本技术,这样对培养学生能力就太有限了,同时他们会很快失去兴趣,但是如果我们能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设置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究培养某一种或几种花木的条件,如光照、水分、温度、湿度、昼夜温差控制、营养条件等,让学生通过设计具体的实验进行探究,然后通过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相关资料的查找、实验成果的形成及展示等一系列过程,这样既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又加强了高中生物必修一中关于生物代谢部分的认识,同时也实现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上要体现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要求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会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语言化的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会因为筛选而丢失。因此,我们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他们可能会观察到我们观察不到的东西,会思考到我们没有思考的问题。同时高中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进行综合实践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发现的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地探究,可能学生探究的问题会超出课堂教学内容,但能力的培养和我们的教学则是殊途同归。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积极的评价,决不能因为要照顾课堂教学内容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违背综合实践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要求的。(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要体现高中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高中综合实践的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无论学生通过论文、研讨会、论坛、制作学报等各种方法进行展示实践成果,都要要求学生在成果中充分体现对高中生物知识的应用,这样既能避免实践成果内容空洞,又能让学生在完成探究课题的同时真正实现实践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也利用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综合实践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要注意的问题

第2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生;消费心理

高中生会成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消费心理会直接影响消费习惯和行为,从而对国家消费结构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高中生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对自身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规范,在消费中不能盲目追求潮流品味,要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并运用恰当的消费和理财手段提高自身消费能力,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一、新时期高中生的消费心理特征

高中生的消费特点以及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平衡性。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不同高中生的家庭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家庭结构方面的不同使得高中生消费心理呈现不平衡特征,其消费行为特点也受到直接影响。第二,多样性。高中生消费主要涉及学习生活以及文化娱乐,同时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一方面是高中生的消费习惯各不相同,再加上家庭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使得高中生在消费层次以及数量方面差异化显著,另一方面,高中生会根据自身的个人需求进行购买决策,而个人需要呈现多元化特征。第三,主导性。高中生是未来的消费生力军,首先会侧重于满足自身生活消费,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娱乐消费来进一步丰富精神生活。新时期的高中生也会发挥其主导性,积极调整自身消费心理和行为,为我国消费结构的优化作出贡献。

二、高中生培养正确消费观念和行为的方法

(一)注重崇尚节俭

崇尚节俭一直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已经逐步演变为良好的消费规范,同时为传统社会中广大群众所尊崇,其主要内容是为了解决物质贫乏问题而采用的降低消费形式,从本质上来说是节制人的欲望。崇尚节,是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消费心理,同时也要把握节俭程度,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节制,而不是盲目抑制消费。同时在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进步的新时期,高中生在培养自身正确消费观念和行为时要赋予崇尚节俭新的含义,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自身必须的消费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抑制不必要的消费欲望,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高对资源的节约利用,进一步提升消费层次。高中生在学习以及成长的进程中必须真正认识到崇尚节俭的精神内涵,克服在消费中的困难,在生活实践中充分践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自身层次和素质,同时也要有效规避对资源的破坏,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树立长远的消费眼光,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消费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消费行为。总之,高中生要珍惜父母的辛勤劳动以及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做新时期优秀的国家栋梁之材。

(二)坚持适度消费

高中生必须坚持适度消费,这是提高消费心理层次和优化消费行为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消费形式能够满足高中生的基本消费需求,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不合理的超前消费,这样的形式并不会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更多的是强调的是消费的科学性,这样的消费形式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有利影响。高中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和家庭,可以称之为纯粹消费者,那么就更应该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为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负责,同时进一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消费结构的调整出一份力。因此高中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践行适度消费的行为:第一,高中生在消费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考虑到自身基本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消费计划,从而有效指导消费行为,树立良好消费观。第二,家庭条件较差的高中生在消费时不能过度抑制自身消费行为而单纯强调省钱,同样需要考虑到满足自身基本需求;家庭条件较好的高中生要规避挥霍和过度消费行为。第三,高中生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在消费时要考虑到社会资源的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做到理性消费

新时期的高中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性消费习惯和行为,因为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思维,同时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具备了理性思考和实施理的条件,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有责任通过理性消费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高中生的消费心理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决策及其行为,那么就需要形成理性消费心理,将不良消费心理进行根源上的遏制,促使高中生将自身打造成理性消费者。第一,高中生必须认识到盲目从众消费心理的危害性,意识到这样的消费心理会造成错误的消费行为,盲目追逐潮流时尚会影响到自身审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消费面前必须保持理智的心理和健康的心态,适合自己且满足实际需求的产品对自己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第二,高中生要努力消除自身的情绪化消费。高中生情绪冲动的问题较为常见,也常常会为自己的冲动情绪买单,但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理性的,因此需要在正式决策前了解真正需求,同时要平复和消除不良情绪,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消费和浪费。第三,高中生要完全摒弃享乐主义心理,消除自身的消费病态行为,强调提升精神境界和素质。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消费与社会发展、消费结构优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紧密的关联,从而加强对自身消费心理和行为的正确认知,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做新世纪的国家栋梁。高中生首先要对自身的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找准自身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加强学习和优化消费策略的方式来培养自身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郭金丽.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9)8586

第3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育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08-02

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了推进教育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课程教学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科技人才和创新科技人才打下基础而设置的。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工作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工作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育工作行为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理想课程改革也不会成功。让新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融进教育工作者和高中生教与学的实践工作中,比推出新教学理念更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艰巨。

一 实施新的教育工作理念,改变旧的传统观念

化学课程教育工作大纲着眼于通过引导高中生科学探究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工作大纲要求面向全体高中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化学是高级中学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课程教育工作搞成仅为高考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老路,使高中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高中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一要保障优秀学生正常发展,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力度,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作为化学课程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化学课程与生活、与社会、与环境以及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听课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听课学习习惯,产生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科技人才。

二 加强高中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1.激发高中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应抓住高中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老师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自主探究实验、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探究实验,应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包括阅读资料课本、准备实验用具、通过讨论了解实验思路及对实验结果开展大胆猜测等。在实验课上应让高中生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实验,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高中生如果做实验时遇到困难,教育工作者应给予恰当指导。

2.创设自由空间,培养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育工作是老师和学生交往、互动与共同讨论的过程,教育工作者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育中,为了培养探究意识,教育工作者应以热情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高中生、满足高中生表现欲,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在高中生自主研究实验中更应如此。

三 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育工作之始终

实施教育工作大纲的素质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文化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化学课程课也不例外。

1.在化学课程教育工作中,应结合教育工作内容不失时机地向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课程发展史是对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育工作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和德育最佳的结合点,潜移默化地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两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空白;我国首先在全世界上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结晶牛胰岛素”等。这样,寓德育于化学课程教育工作之中,点燃高中生爱国热情,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实现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2.在化学课程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化学课程与社会、与人关系的教育,使高中生了解化学课程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

化学教育工作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一点现代社会的急需解决的工作难题,如淡水资源缺少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消耗危机、环境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大气主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典型事件。再如由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臭氧层破坏,塑料产品形成“白色污染”等。以此培养高中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观念;防止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有限的能源,合理有效利用现有的

能源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和减灾防灾意识。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法律;全球化;法制化建设;法制观念;高中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并不仅仅是要向高中生传达政治知识,更是一门强调法律意识培养的课程,承担了公民培养的教育任务。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在目前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中尚未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因而法律意识的培育一般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完成。无论是从国家管理还是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最有效方法。高中生正处于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增加对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进行有序的法制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结合我国目前高中课程体系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成为法律意识教育的最主要手段,高中生应当利用思想政治课程,丰富学生法律支持,提高法律素养,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一、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化的发展,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建设法制社会永远是我们的追求。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公民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前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高中政治课程中已经融入了很多有关于法律政策的内容,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有不少内容设计我国法律政策,对于培育当代高中生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除了要注重考试成绩外,也更应当关注对高中生政治权利意识、爱国主义情感等的引导,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二)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式。高中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力量,代表着祖国的前途,因而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系,高中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一般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进行渗透式教学。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需要知法、守法,进行法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更多的也是保护自己。为了适应法制社会的发展,高中生也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从源头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做出贡献。

二、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关系

(一)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课程结构息息相关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课程,也是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虽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就要死记硬背,但深究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发现其实有很多值得学习探究的内容。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中,《政治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教材之一,从其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来看,与培育高中生法律意识是相统一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政治生活》的结构框架也与对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相得益彰,教材中用通俗而详实的语言向高中生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对《政治生活》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教材有意识的让学生理解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律观,提高学生法律运用能力,为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教材在很多单元都涉及法律知识,例如第一单元涉及的是《宪法》对国家性质的相关规定;第二单元则反映了《中华人民行政法》的相关内容;第四单元反映了有关于《国际法》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元都有涉及法律知识。相对于专业的法律课程来说,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是有意识的渗透教育,把复杂的法律知识通过通俗的语言体现出来。

(二)政治课程有助于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除去应试作用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德育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高中生也应当明确法律学习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意识。新课改以来,相较于过去的思想政治学习内容已经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但是高中生应当始终明确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铭记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只有学习好了理论知识,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规范,也让自己的行为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思想政治课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法律知识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获取,更应当珍惜学习时光,从中汲取养料。

三、当前高中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中,高中生的知识储备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除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外,高中生还可以从网络搜索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真正提高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法律知识为例。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法律只处于表面认知阶段,对于法律并没有深入了解,法律维权意识也比较差。面对越来越多的侵害学生事件的出现,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提醒高中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法律知识学习。国家普法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但是这种认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才能真正转化成知识力量。当前高中生法律意识普遍不够高,未成年犯罪逐年增长,犯罪低龄化严重,作案手段更加复杂,社会影响越发恶劣。在未成年犯罪中,高中生占了很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说明高中生法律意识存在很大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来自于高中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外,同样与社会、家庭、学校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高中生自身来看,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思维能力仍旧受到很多限制,缺乏社会经验。在学习政治课程的过程中,往往知识单一的学习理论,缺乏实践机会。仅仅凭借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简单了解以及从课外获取的信息,难以真正理解。同时在丰富的网络环境中,高中生更多的被娱乐、游戏等信息吸引,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存在。除此之外,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法律素养的提高是需要后天引导的,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性的重要时期。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教学本身就缺乏法律相关内容的专门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有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但学校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理论灌输以及考试答题技巧方面,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使得学生也没有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还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乏。高中生除了在校学习时间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于高中生性格、成长、心理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本身就缺乏法律意识,难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

(一)明确丰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法律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来说,提高法律意识就是要明确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契约意识、诉讼意识。我国法律规定,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没有人享有特权。高中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平等观,消除特权思想,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在社会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同样,我国法律也规定,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可以违法剥夺或者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高中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明确权利意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学会尊重别人的利益,不侵犯他人利益。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可以让整个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契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也是维持国家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了契约才能让一切交换活动更加有序的进行,高中生学习契约意识就是要培养自身遵守法律的精神,契约不可以随便破坏,订立契约的过程又是构建平等公平的过程,高中生就要学会用平等的契约精神来与人交往,同样也要用这种精神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讼意识对于不少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高速发展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复杂。当代的高中生除了要面对繁忙的学业外,更要面对来自于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除了要时刻警惕来自社会中的各种侵害,也需要做好提前预防,应当了解当今害发生后如何合法的解决难题,而不是意气用事,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随着社会法治化程度的提高,广大高中生应当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当遇到问题时,要习惯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生活体验教学

学校是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的主要载体,应当保护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合起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法律情境。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真实的体验过程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时,教师应当根据情境播放相应的专题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如何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便于学生如果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知道自己应当如何来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当代中学生是不断学习的群体,也是最具有学习劲头的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从其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来看,与培育高中生法律意识是相统一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课本的结构框架也与高中生学习法律知识相得益彰。高中生应当明确现代公民的基本内涵,明确公民应当是具有独立意识的自然人,有责任有担当,依法享有权力、自觉履行义务。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不仅仅要学习种类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学习政治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用法律保护他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珠子.浅议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6,(03).

[2]陈娅.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以政治常识教学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12).

[3]陆红云.浅谈高中政治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4]温彦辉.高中政治课要借助时事热点做文章[J].学周刊,2017,(08).

第5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创新能力

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精神,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中学生物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1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创新能力培养是知识经济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具有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的明显特征: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社会的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包括创造性的经营管理,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服务,乃至文化艺术创作等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和领衔力量,社会将全面知识化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创新人才成为竞争合作的决定性因素。

1.2创新能力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即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改变。认为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的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人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更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也更应提高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1.3创新能力培养是新《课标》的要求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三大课程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中“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教育途径、社会途径、自我途径等。其中教育途径是覆盖面广、效率高的一种途径,也是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2.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传授生物学知识与培养能力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知识和创新能力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知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又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开拓新知识领域的前提。在先进、合理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落后、不合理的教学,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知识的仓库,通过“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各种知识充塞到“仓库”里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毫无创新能力、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书呆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自然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六阶段规律具体说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

2.2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实验教学是该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实验课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创新思维的激发和探索精神的训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许多教师己形成了以验证实验现象和培养实验技能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确定实验目标、选择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实验效果时,都以学生是否通过实验“掌握、理解”某一知识,学会或基本学会某一技能为核心。

做实验,采用三部曲模式:实验前教师讲,学生听,实验中学生“照方”做,教师巡回辅导;实验后教师总结,学生写实验报告,一次次重复着“听―做―听―写”的模式。学生实验基本是作为一种实验技能来传授,没有独立的实验要求,学生实验的过程只是“观察者”、“验证者”,而不是“探究者”、“发现者”。久而久之,学生感到实验课没兴趣、没压力,也无需预习,实验课上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受挫,其创新的能力受到抑制。也由于一些学校设备仪器所限,导致只有少数学生操作,其他学生袖手旁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常常完不成要求的内容。学生常常是满兴而来,败兴而归。

2.3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说起容易做起难”是两句常理,一方面说明通过实践可以获取有深刻认识的真理;另一方面,讲到理论知识听起来易于接受,但要通过实践证明却需要面临重重困难,遭遇各种问题,并非一促而墩的事。当然,通过自己的实践会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我看到学生创造的体现。课本对实验的材料做了详尽的说明,若按照要求,农村学生是很难完成的。抛开课本,我把它作为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寒假制作,收假时交来。结果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做得一样好。农村孩子选材更为广泛:小木片、烟盒、硬纸片,还有母亲粘的“千层底”;城市学生则主要以塑料片、纯净水盖等作为材料。在化学键连接上,城市学生多用订书针,而农村孩子有的用细绳子相连,有用几根线连了以后,又用浆糊胶粘而增加硬度,花样很多。看到学生的成果,办公室的老师赞不绝口,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所折服。

3结语

21世纪是生物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也是一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创新的世纪。在高中教育阶段,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使命,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渗透方法 环境教育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资源的开发也就越来越大,在这过程中会产生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物自身的特点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使得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的联系性

《高中生物课标》中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或是彰显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或是蕴涵环境教育元素和信息,为高中生物课程具体而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搭建了平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了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要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学科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要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而且生物学科是自然学科中一门基础课,它是环境保护技术的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重点讲解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说,高中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二、环境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1.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各类教育中都渗透着素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了解环境,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并且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从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

素质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环境教育则是培养人类的保护环境意识。公民良好思想品德的体现是从保护环境开始的,而高中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由此可以看出,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2.《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生是未来环境保护的实施者和维护者,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不强,对于保护环境不加重视。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做出改革后指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能够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生物教材第三册《稳态与环境》中包含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命系统的稳态,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宗旨,通过环境教育为主线,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的方法

1.结合教材内容,强化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立足于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是“隐性”环境知识,做到课堂教学和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目前世界上植被的覆盖率正在急剧减少,而温室效应也越来越严重,已经渐渐地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告诉学生要保护植物;还有在讲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时候,可以把大自然比喻成人体,告诉学生人体一旦内环境失去平衡,那么人就会生病,大自然就像人体内环境,大自然的环境遭到破坏那么自然也会生病。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2.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在讲解教材选修二中《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即人类乱砍滥伐、严重的白色污染、工厂乱排放污水等一系列的反面教材,从这些角度分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从中启发学生要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这种循序渐进的启发使学生明白:只有好好保护环境,人类才能赖以生存和发展。

3.开展关于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题会。

高中生物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关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题会,邀请其他生物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相关问题。例如,我国的资源被不合理的开发、动植物濒临灭绝等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通过开展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题会,学生会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也会越来越强,会更加热爱自然。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充分地找出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渗透点,保证做到有的放矢,进而能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引起学生对环境的关心,从而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形成,使得学生的素质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存有.浅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现代阅读,2012(09):89.

[2]张琳.浅议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J].甘肃农业,2005(07):112.

[3]林小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浅析[J].学周刊,2010(15):277.

第7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 非智力因素

新课标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但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对生物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意志力较低和动机不正确等现象,逐渐的体现出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调节、导向、控制等作用。因此,教育者应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的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努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最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学生非智力因素在生物学习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生物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在推动、激励、调节、感染生物学学习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而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则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它直接关系到生物学学习活动的水平、进程和效果,所以,学习动机成为生物学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越强烈,越明显,那么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相应的学习就越专心、刻苦,在学习上越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其次,人的感情是很丰富的,人的思维不仅仅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伴随着情感因素同步进行的。人的情感因素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智能因素:人的思维能力既可能受情感的激励获得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也可能因受到情感因素干扰出现失常甚至失误的情况。学习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并起着动力的作用;再者,高中生物学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各种困难和疑问,这就要求高中生知难而进,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去迎接困难,战胜困难,最终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效和目标。因此,高中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排除不利因素的困扰;最后,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和积极主动性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身的非智力因素决定了他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条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的来说,高中生物学学习活动能否充满感彩,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中的兴趣、动机、情感等。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渗透,发挥着综合效应。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及学习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成效,培养创造型生物人才。

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1.兴趣策略。高中生好动活泼的特性,决定了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性和趣味性实验,这些实验对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尤其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都很大的帮助。除了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增加一些趣味实验,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实验,最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最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2.情感的培养策略。人是情感的动物,个人的情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自身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感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具体的策略有:①学会感化。平等意识是“感化”的关键,感化立足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依靠学生的自觉行动,达到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谐共振的境界,使外在的强制戒律变成内在的自我约束。②态度温和。温和教育是实现良性循环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育者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受教育者的智力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叛逆、倔强是高中生的特性,从而有针对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这样,学生学习才能化被动为主动;③肯定与欣赏。欣赏、激励是学生的助长剂,因此,教师要以一种肯定的心态,多给予学生激励,是把外来刺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心中的目标处于高度激活状态之下。

3.动机策略。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就是动机,它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师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习动机以实现生物学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教学时,教师应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保证了学习计划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利用初中生好胜心和模仿性强的特点,在训练和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时,通过树立形象的、具体的、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榜样来激励他们,使学生增强自我信念、强化成就动机。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8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政治教学;提升;成效

高中生的年龄大致处于16~20岁之间,他们的思维相对独立,如果仍沿用以往空洞的说教模式,不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课堂教学,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成效怎会得到提升?为此,笔者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并从以下四大环节入手,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和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感悟,营造相应教学情境

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对提升教学成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渗透力,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感悟。所以,教师应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工具,围绕教材内容,营造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促进作用,提升教学成效。例如,在进行《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取有关基层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场景向学生播放,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而且体现了我国政策的民主,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光凭教师的口头解说就可以实现的。

二、满足学生学习探究欲望,实施自主合作探究

高中生已具备相对独立的思想和思维,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听讲,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特点,积极推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载体。教师不可以贪图省事,应遵循“人数适中、实力平等”的原则,进行科学分组,一般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6~8个人,小组内应均衡地安排优秀生和后进生。这种分组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来开展学习活动,促进教学成效整体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在合作探究遇到阻碍或是思考方向发生偏差时,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巧妙地启发点拨,辅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一组探究思考题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价值和价格的定义是什么?又是通过什么标准来确定价值呢?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时间对价值有着怎样的影响力?价值和价格是否始终保持一致?价格的上下波动是否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学生依据这些探究题进行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帮助学生建立思想防线,结合社会思潮教学

目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中生起到很大的冲击,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思想警戒防线。例如,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结合当前社会上的消费理念,如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和盲目地追求名牌等,让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不正确的观点不要直接地给予评判。可以组织不同观念的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在活动中,双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分析不正确的消费理念产生的不良后果。在不断的辩论中,学生的思想受到碰撞,慢慢明白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的意义。教师将社会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在提升教学成效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思想升起健康的屏障。

四、整合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延伸政治教学空间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紧张、枯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紧张的政治课堂教学中走出来,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成效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进行《多变的价格》相关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是一些较为常见的物品,调查其价格浮动的规律,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有的选择石油,有的选择鸡蛋,还有的选择棉花,在调查之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提高了高中政治教学成效。

第9篇:高中生劳动实践内容范文

关键词: 高中生 班主任 集体教育活动

中学是小学的继续,大学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还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多方面、多才能的劳动生力军的任务。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岁至十八岁之间,身体发育已接近成人,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发育逐渐成熟。这一时期,他们面临着中学毕业的去向问题,因而懂得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时展的方向,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研究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班主任组织班集体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从这些特点出发,创造、设计出具有高中班集体教育活动特点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的高中生。

一、高中学生的特点

1.目的性和系统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有意注意比较持久,观察能力比较敏锐,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其具体表现为:A.观察能力的提高。他们观察事物时,不再流于一般性质的认识,而能分清主次、本质和非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比较强。B.记忆能力增强。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记忆活动,懂得要全面理解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力图抓住重点,理清主次,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一些要求机械记忆的教材,也懂得用意义记忆的方法进行处理。C.学习技能的提高。相比初中生,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有了很多的改进。根据这些特点,班主任需要注意教育方法,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善于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并善于运用这些问题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性和自治性

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高峰,尤其是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发展,男女的体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言行谈吐都模仿大人,“成人感”比起初中学生来说,显得更为强烈。他们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要求“自立”,实行“自治”,而不喜欢别人的扶持。其表现在学习上,要求自己老成持重,含而不露。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认为有价值就认真思考,认为一般的就不屑一答。生活上喜欢标新立异。尤其随着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的重大变革和时代的前进,这种“自立性”和“自治性”更加明显,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成熟”。其实,他们只是刚刚进入成熟时期,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还不是很高,个性倾向还不稳定,还需要班主任的关怀及指导。

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要求“自立”、“自治”的愿望,不要在教育方式上采取粗暴的“家长式”的包办教育或简单的“放任自流式”教育,而要采取灵活而又有余地的教育方法,如“指导式”、“交流式”、“配合式”等,创造一定的机会给学生自行处理学习上、生活上和班集体的各种问题,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给予肯定和推广。

3.探究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高中学生开始思考社会,思考人生,态度严肃而认真,思维十分活跃,对新鲜的、外来的事物比较敏感,对所学的知识注重分析、研究,力图探求规律。有时候甚至爱钻牛角尖,并以发现某个“新大陆”而感到自豪。同时喜欢教师富有哲理性的谈话,并常常加以分析而接受。他们不再对教师或家长的要求百依百顺,而爱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成人和教科书中的结论,喜欢怀疑、挑剔、争论和辩驳,也勇于提出自己的新奇见解。他们在提出争论观点时,往往要求要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由于他们在新鲜事物面前具有探究精神,因而往往表现出独创能力。如高中学生写作文,创造成分多,模仿成分少,文章较之初中生更显得新颖生动,且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他们解析数理习题,比较善于寻觅新的方法,甚至会出现一些“创见”。当然,高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可能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偏激性,易产生公式主义和生搬教条的毛病。

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应该珍惜学生这种探索性、批判性精神,不能因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或怀疑、反对的看法,就认为他们是故意对抗自己,因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去压制他们,甚至是厌恶他们。对于学生思维中的某些片面性、偏激性则应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二、班级集体教育

根据高中学生的上述特点,我在开展班集体教育活动时主要从创造性、自主性、成人性、民主性和前瞻性这五个方面进行。

1.创造性

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班主任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必须具有新颖别致、活泼生动、学生乐意接受、效果好的特点;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为高中班主任,应该创造出更多、更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班集体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例如,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自己喜欢的文章,在每天下午上课前十分钟,在一方讲台上,学生们或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或严肃地讨论人生哲学,或理性点评时事政治。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受益匪浅,不但知晓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更在思想上受到了生动教育,陶冶了情趣。

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若有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的话,则创造力是强大的。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各科的练习卷很多,老师不可能一一讲评,多数是出示参考答案让学生自学。由于答案太多,而公布栏太小,因此往往旧的答案还没来得及看又要拿下换上新的。我发动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自主设计并自己动手用木条和三合板做了一个“窗户式”的公布栏:窗的两面和墙壁都可以粘贴资料,用时可以打开两扇窗,不用时合上,这样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向空间发展,改进的效果很明显。这一真实的个案充分表明了学生的创造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自主性

这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意识。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人意识,二是独立意识,三是主见意识。

作为班主任,在组织班集体教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注意将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也就是说班级活动从设计、组织、实施,均由学生负责,让学生当主角,班主任则担任导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就拿校运会的组织筹备工作来说,从运动员的选拔到后勤人员的安排,都交由班干部组织安排,因为只有学生最了解学生自己,而我只在旁边指导点拨,协调一下各班干之间的工作关系。校运会期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最终本班取得了高三级田径项目总分第三名、排球比赛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高中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他们一般有自主性的心理要求,有独立性的欲望,喜欢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班主任让其当主角,顺应了高中生的这一心理需要,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无论从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来说,还是从目前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都需要这样做。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他们有的会升入高一级学校,也有的将步入社会,不能再依靠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组织班级教育中,班主任必须注意对高中生自主性的培养。高中生不同于初中生就在于他们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和自主欲望,希望别人将他看成“大人”。我也设法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凡学生能自主的事,尽量让他们自主去做,凡不具备放手条件的事,我则积极创造条件,让其自主。班级管理是学习自主的极好机会,我结合班级管理的具体事务,让学生自主组织班会、读报、劳动等班级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组织实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又有利于班主任轻松管理班级。

3.成人性

高中生一般是十五至十八岁,他们逐渐成人,成人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渐趋成熟,一些学生出现了青春期躁动的现象。在社会信息广泛传播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多数高中生在正确的引导教育下,能较好地认识这一生理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顺利度过青春期。但也有少数学生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地处理这类问题。作为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抓好成人性教育,特别是抓好早恋教育这一环节。

必须从思想上认识诱发学生早恋的缘由。一是好奇心驱使。高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有关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在电影、电视、文学作品中又看过或读过恋爱、婚姻方面的故事。他们感到新鲜,好奇、尝试的心理容易驱使他们当中的部分人萌生恋爱的念头。二是思想幼稚。高中生毕竟生活阅历比较浅,他们往往缺乏理智和自控力。有的学生喜欢和异性同学在一起,如果自己身边有异性同学就感觉自己身价高、有面子,相反则感到不体面、难堪。思想认识上的幼稚无知,很容易促使他们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再者,还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要注意区别对待学生周围的各种情况,引导他们向好的学习,防止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在这些方面的教育要做到防范于未然。第一,在平时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早恋的学生往往惧怕艰苦,缺乏学习动力和远大奋斗目标。一旦发现存在早恋现象,班主任应该巧妙抓住合适的机会进行人生观教育,注意引导他们珍惜青春年华,树立奋发学习的远大抱负。班主任应该坦诚地告诉他们:作为学生,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将来长大了,可以谈恋爱找朋友,这仅是时间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代,千万不要虚度年华,要对自己负责。敬爱的曾经说过,一个青年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有革命理想,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没有追求的生活是乏味的。第二,指导课外阅读。有益的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尽量减少不健康书刊的不良影响。在开学之初,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办图书证,留出一定的时间到学校图书馆阅读有用的书籍。再者,班里也订了好几份杂志、报刊。鼓励同学们传阅有益书报,一方面能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对提高他们的分析鉴别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第三,加强班干队伍的建设。在班集体中建设一支思想好、学习好、有活动能力、作风正派的骨干队伍。通过班干部开展各项有意义的班团活动,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既有利于防止早恋,又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4.民主性

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的推进,人们不但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了较大改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高中生的民主意识同样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很注意把握这一特点。我总是将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只要不违反原则性,学生愿意做的事情,我均全力支持;学生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也不强求。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班集体的事情应该由学生共同参与、民主决策。班主任也应切实坚持民主性,例如民主选拔班干部,选出来后就应尊重班干部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工作,有事与他们商量,绝不武断。就如班里的操行分评定规则,我只是大体定了一个框架,具体的各项指标内容都是由班干部自己设计,最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得出最佳方案。

班主任坚持民主性的做法,首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班学生开动脑筋,发表意见,同学多,意见多,智慧多,有集思广益的作用。有时班主任想不到的事情,学生都可以想出来,“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有利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班主任有民主作风,诚恳采纳学生的意见,学生的心理上容易产生自豪感、认同感。学生的意见被采纳了,心里自然很高兴;即使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了,也同样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再次,有利于学生人格的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往往敢于和老师平等地讨论问题、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比较放松、随意,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长期如此,学生易于养成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的性格。例如,在一次周末卫生大扫除中,二十人中有八人缺勤。虽然很生气,但是我并没有责骂他们、惩罚他们,而是与班干部商量对策,利用星期一班会课的时间开了一节民主生活会:首先请值日同学代表发言,叙述大扫除缺人时工作量增大的辛苦,然后让其他同学发言,指出缺勤同学的做法不对,不仅伤害了全班同学的感情,而且损害了集体的利益。面对全班同学的批评,缺勤的八位同学由开始的满不在乎逐渐变得不好意思、惭愧。看到这里,我抓紧时机,叫其中的三个学生一个个站起来面向全班同学道歉、作检讨,自领处罚。同学们对这三人的自我批评表示接受和认可。有了这三位同学的带头,其他的五人也一一作了检讨,表示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5.前瞻性

这就是一种超前的意识,就是未雨绸缪的态度。经过三年的努力,有的同学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而部分学生将走向社会。高三面临毕业,要教育学生认清形势,“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不管能否考上大学,都必须面对现实社会。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有意识地灌输这方面的思想:如何认识当前社会、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在社会上发展自己,等等。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每个人都要有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坚韧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这也有利于高中生个人的全面成长。作为班主任,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研究、了解高中生在各个阶段的具体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并且取得良好的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漓江出版社,2000.

[2]杨永贵.浅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J].当代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