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幸福感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18-03
一、引言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前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系列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你幸福吗”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大量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渐趋饱和,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加苛刻,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等压力,轻者辍学、厌学、自暴自弃,更有甚者则精神焦虑、自杀,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体现了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状态主观认知和体验中消极焦虑的一面。在高校道德教育建设中大学生幸福话题着重探讨,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至关重要。
二、调查内容、对象及方法
本调查以嘉兴学院为出发点,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去调查和研究嘉兴学院在校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具体如下:
调查内容:个人基本资料包含院校类别、年级、性别、生源、经济状况等,其他情况如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观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
调查对象:嘉兴学院在校大学生。其中一年级100人、二年级100人、三年级100人。其中男生126人,女生174人。其中二本102人,三本198人。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座谈会。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 275 份,有效回收率为9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眼中的“幸福”
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心中对“幸福”的定义是我们考察的重点,这往往决定了他们对幸福观中其他问题的看法。我们用反向思维设立问卷题目,结合嘉兴学院现状,从学生对不幸福原因的吐露入手,进而了解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在“你觉得自己现在不幸福的原因”问卷调查中,被试者通过多选方式回答问题,从数据可以看出学习成绩压力对大学生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其数据为70.55%;其次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自己的期望与现实的差异,数据分别为66.91%和62.55%;生活费紧张占58.55%;个人成就感亦有50.55%;而生活奋斗目标和人际关系分别只占有25.09%和27.64%。可见,嘉兴学院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健康的,也存在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消极悲观,学校对这些学生应给予合理引导。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我们认为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所属院校类别差异、学科差异、校园情感以及性别差异是影响我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1.主观幸福感与经济状况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费大多由其家庭承担,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子女大学生活费越高。被调查对象中有23%为已申请贫困生资助者,他们的收入来源不全是自己的家庭承担,而他们之中89%月基本花费为1000元及以下。由此可见,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成正比例关系。当今社会,高收入背后所伴随而来的是更优越的物质享受,更高的社会地位及声望,进而伴随着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幸福感一般与收入状况成正相关。在校学生的经济状态绝大多数是由父母的经济能力决定,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父母的经济收入低,对应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相对于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普遍较低。而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相比较则更容易获得主观幸福感,他们对社会的要求更简单,基本的生活问题得以解决即可,加之他们在高等学府深造,是对他们多年辛苦付出的证明,他们是家人眼中的骄傲。在这类积极因素的刺激之下,他们更加刻苦学习,得到的收获更多、满足更多,幸福感自然而然就得到提升。
2.主观幸福感与父母受教育程度
本次调查显示,被试者父母受教育程度35%为大学,16%为小学及以下,49%为两者之间;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55%选择民主与权威型,其余选择溺爱与放任型,数据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方式则更趋向于科学化。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下,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较大,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的性格发展和对社会的认知影响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培养出的孩子各方面的素质相对较高,心理健康水平更优质,对应的幸福感指数就越高。
3.主观幸福感与院校类别差异
嘉兴学院是典型的二本与独立学院共存院校,研究表明,独立院校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低。本次调查二本与三本之间人数比约为0.55:1,在回答“现在各方面和自己期望值相符吗”,三本学生81%选择不相符;谈到“对自己所处院校的感觉”时,79%二本学生认为没太多感觉,而86%三本学生则表示很自卑。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独立学院的出现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呈现多元化。该类院校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在这种新模式下,独立院校的大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学费昂贵,心理压力较大,社会认可度褒贬不一,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巨大。高昂的学费,使得独立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涨,而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使得他们的幸福感较低。稚嫩的心理在巨大的就业等压力面前,缺乏合理的宣泄和解决途径,使得大学生幸福指数普遍较低。
4.主观幸福感与学科专业差异
当今社会普遍显示文科与理科生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显著差异。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承受的学习压力”时,73%的文科生认为中等偏弱,仅有27%的会选择压力较强;而理科生的数据显示恰好相反,82%的理科生表示学习压力较强,仅有18%选择基本无压力。文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理科学生,理科学生学业压力较文科学生更大,文科学生的生活比理科学生丰富、多样化;再者,不同科类学生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文科学生情感相对丰富,思维模式较细腻活跃,注重感性生活,而理科学生追求的是客观准确,逻辑思维能力缜密,这些差别导致理科生的整体幸福感指数低于文科学生。
5.主观幸福感与校园爱情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恋爱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当被问到“谈恋爱能否增加幸福感”时,79%学生认为“能”,仅剩21%学生观点相反,低年级被试者中选择“能”的占96%。就嘉兴学院而言不难看出,一、二、三、四年级大学生在积极情感维度上呈下降趋势,在消极情感体验方面呈上升趋势。低年级大学生可以体验到较高的积极情感,一年级新生穿过高考独木桥,踏入大学门槛,在心理上感觉自己很幸运,面对全新的校园氛围,整个身心得以放松,对目前的状态容易满足。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经历了大学初始阶段的适应期,伴随而来的是逐渐增加的学业压力,以及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扰,使他们容易陷入焦虑。因此,伴随着年级的增加,生活满意度却在下降。
四、对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与对策建议
仔细研究不难看出,影响制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与他们的自我认知、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社会阅历、文化层级有关。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培养提高,应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建议高校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应从大学生自身和学校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
(一)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培养大学生幸福感
大学生自身在对待幸福感问题上应积极主动,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进取,正确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人生关系,谦虚、努力、奋斗,杜绝盲目的拜金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老师及同学交流,在平时积累社会阅历、人际经验,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二)从学校的建设入手培养大学生幸福感
高校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培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1.加强“两课”建设,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思想的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为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做好基础思想工作;
2.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生活帮助,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调适、自我排解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时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态;
3.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健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给他们创造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4.完善校园设施的建设,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疏解不良情绪和压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
5.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加强社团和集体组织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努力营造大学大家庭的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郑雪,王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J].心理学,2003,(2):92.
[2]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63.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西方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Arkoff(1968)将幸福感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将幸福感定义为一种知足、满足、安心、安详的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快乐、充实、意义三者的结合(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彭文会,黄希庭 ,2013)。而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则认为,一个人想要达到蓬勃人生,就必须有足够的PERMA(Positive emotion、Engagement、Relationships、Meaning and Purpose和Accomplishment),即积极情感、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幸福人生的5个元素(Seligman M E P ,2012)。中国学者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拥有更多的正性情绪和更少的负性情绪,以及满意的整体生活质量(黄桂姣,2011)。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关注的研究主题。它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其基本特点是: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认知评价和情绪。其中,认知评价主要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状况的看法和满意程度;情绪又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 (刘仁刚,1998)。
主观幸福感与快乐不同。快乐是一种暂时性的体验到幸福的,而主观幸福感则是一种整体的体验,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它是个体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对现在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判断后得出的总体生活状态的判断。并不是在某个短暂时间里的即时体验(Raibley J R,2012)。
2.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运用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证明了经济、健康、人格、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济情况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前期的研究结论显示,收入水平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呈正性相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研究表明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少(黄立清,邢占军,2005)。
Bowling(1991)等用LSR对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只有健康状况会影响85岁以上老年人的幸福感(Bowling A,Browne PD,1991)。项曼君等专家的调查表明,健康自评是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大的因素(孙鹃娟,2008)。这里的健康状况是通过自我评定得来的。
Cohen提出了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两种模型:主效应模型(为个体日常生活提供愉悦和不孤独感)和缓冲器模型(在特殊时期为个体提供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余鹏 ,2005)。
DeNeve(1999)的研究发现人格的很多维度,如:开朗、乐观等也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着影响。 不同人格维度对幸福感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影响力,多种因素通过人格影响幸福感(刘仁刚,龚耀先,2000)。
锚定点理论认为幸福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Lykken D,Tellegen A,1996)。明尼苏达的双生子研究发现也证明了这一观点(Diener E,Oish S & etal,2003)。比较理论认为,三种形式的比较:个体与其他个体的比较、个体与过去自己的比较、个体与理想中的自己的比较也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王燕,2007)。
此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黄立清,2005;苗元江,2004)。
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根据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者们编制了很多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工具。
Adams针对老年人而编制了生命满足感指标(LSI-A)量表 (Adams,D. L,1969)。Neugarten制定了一个只有20个条目的自评式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以弥补运用其编制的《生活满意感量表》进行调查需要深度访谈的不足(刘仁刚,1998;Neugarten B L,Havighurst R J & etal,1961)。除了以上专门为老年人制定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外,还有一些信度、效度较好的量表也适用于对老年人进行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我国研究者也编制了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中国人幸福感量表》由陆洛编制。他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幸福还应该包括个体通过自身潜能的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的积极状态 (Lu Luo,2000)。《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由邢占军(2002)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维度,54个项目,采用6点计分。《综合幸福问卷》(MHQ)由苗元江(2003)编制。该问卷共有十个维度,51个项目,强调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验与实现的统一、享受和发展的统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由陈媛婷、吴继霞(2015)编制。该问卷共有四个维度,19个项目。这些问卷的编制为进行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奠定了基础。
4.苏州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
本研究选择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苏州,同时它也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苏州。2014年9月12日《苏州城市商报》报道,苏州比全国早步入老龄化社会,苏州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快,每4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因此,调查苏州地区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了解苏州老年人的幸福现状,重点分析苏州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学历、退休月收入、户籍和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特点。对其研究的结果,在全国将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4.1 研究方法
4.1.1调查对象
问卷的填写者为苏州园区及姑苏区60岁以上老人,共发放问卷174份,回收145份,回收率为83.3%;其中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95.2%。138个样本的人口学资料见表1:
4.1.2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陈媛婷,吴继霞,2015),共有“健康身体的保持”、“业余生活”、“心态和人际关系”及“精神生活”四个维度,19道题目, 5点计分,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第二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问卷,主要涉及被试者的性别、年龄、学历、个人月收入等基本信息。
4.1.3 深度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中,研究者因为与老年人沟通的需要,也对问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便将访谈收集到的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补充解释。
4.2 调查结果
4.2.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
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总分进行均值和标准差等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表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老年人幸福感总问卷题目的平均得分为3.73分(理论分值为3分)。总体而言,苏州地区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2)四个维度中,心态和人际关系这一维度的题平均分最高且标准差最低。表明苏州老年人的心态和人际关系状况普遍较好。(3)总问卷的四个维度中,健康身体的保持、业余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三个维度的题均分比精神生活这一维度的题均分要高很多。
4.2.2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不同年龄层的多重比较
在此次的调查中,60―69岁组被试者最多,有110人,80―89岁组被试者最少,只有5人。运用多重比较,探讨不同年龄组被试在总问卷及问卷各个维度上得分的差异,结果(见表3)显示,在总问卷的得分上,60―69岁组老人显著高于80―89岁组老人。另外,在“业余生活”维度上,60―69岁组老人的得分也显著高于80-89组的老年人。
4.2.3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的多重比较
运用多重比较,探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收入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见表4)显示,月收入范围在0―2000元的老年人在“业余生活”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月收入在2001―4000元的老年人。不同月收入水平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问卷得分以及问卷其余三个维度得分上无显著性差异。
4.2.4 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在对是否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探讨中,本研究运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由统计结果(见表5)可以发现,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总问卷得分和“健康身体的保持”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单独居住在社区的老年人。而在总问卷的其他三个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4.2.5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户籍因素的影响
对是否是苏州本地人这一变量将被试分为户籍为“苏州”、“其他”两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6),在“健康身体的保持”这一维度上,苏州户籍老年人比其他地区户籍老年人得分高,且差异显著。在“心态和人际关系”维度上,其他地区户籍老年人的得分远低于苏州户籍的老年人。两个户籍分组在总问卷得分和其他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4.2.6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及有无差异不显著
参与本次调查的被试中有男性53名,女性82名,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在主观幸福感及各个维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表略),男性和女性在总问卷以及问卷的各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样,有无的老年人,在总问卷和问卷的四个维度的得分上,也均无显著性差异。
5.提升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5.1 苏州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整体状况良好,精神生活有待提高
苏州是一个宜居城市,人口密度高而不密,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经济发达,文化气息浓厚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获得较高的幸福感并非难事。在此次调查中,苏州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分达到70.78分(总分为95分)。这组数据说明苏州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现状良好,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比较幸福或者是老年人由于社会赞许等原因而对主观幸福感的故意正向回答(刘萃侠,肖健等,2003)。
从表2的描述性结果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被调查对象在“精神生活”维度上得分远低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得分。对于这一点,研究者认为,幸福感和人的需要一样是分层次的,问卷的前三个维度主要解释了基本生存性的幸福感现状,而最后“精神生活”维度则解释了人在有了较高的生存幸福感后对发展性幸福感的追求现状。
鉴于调查结果,研究者认为,苏州城市老年人的幸福感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除了维持现在的良好状态,苏州城市老年人还应着重提高发展性幸福感――“精神生活”维度。这样才有利于维持和稳定总体幸福感。
5.2 低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体验高于高龄老人,保持良好心态很重要
在探究年龄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发现(表3),60―69岁组的老年人在总问卷得分和“业余生活”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80―89岁组的老年人。即低龄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体验高于高龄老人。此与许佳明(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开始退化,体力和脑力无法保证丰富的日常活动的需要,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季节变化和消化功能的衰退等还会带来偶尔的身体健康问题。总之,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很多不利于提高和维持幸福感的因素将会凸显出来。老年人除了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外,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拥有一个豁达的心胸,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5.3 子女的发展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子女要做好自己
在对月收入水平的多重比较中发现(表4),除了“业余生活”维度,各组被试者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苏州为老年人提供了各项社会福利,保证其基本生活。正如任杰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在收入稳定的情况下,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在研究者进行调查时,对几位没有退休工资或退休工资只有不到500元的老人进行过简短的询问,得知很多老人虽然自己并无经济来源,但是他们的子女会提供不错的物质支持。
相反,一些经济收入较好的老年人,其子女的发展并不好,有时,年迈的父母还需要给子女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资助。这会极大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且还会令老年人长期为子女担忧。因此,作为子女做好自己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关心和最大的安慰,也是增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良方。
5.4是否与子女同住也影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关系融洽最重要
对是否与子女同住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问卷及各个维度上的差异分析得知(表5),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总问卷得分和健康身体的保持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在对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时,有一部分老年人表达自己虽然不与子女同住,但也不会觉得孤单,因为与子女关系融洽彼此心中装着对方。也许不与子女同住这样的养老方式会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没有显现出来。
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可以有更多诉说的途径,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这对提高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帮助(方桂珍,张仁,2012)。所以,和子女同住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也在情理之中。而这一切最为关键的是亲子关系融洽。
5.5本地户籍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新迁徙的老年人,社区工作可以有作为
苏州是一个很受外地人喜欢的城市,很多老年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苏州定居。在户籍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中发现(表6),在 “健康身体的保持”和“心态和人际关系”的得分上,其他地区户籍的老年人显著低于苏州户籍的老年人。有研究表明,外来迁移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普遍较低(张文宏,雷开春,2008)。与外地户籍居民相比,本地户籍的居民有更多的社会支持,他们的心理状态比较稳定,没有面对陌生环境的压力,也有着较为成熟、稳定的人际交往圈(吴捷,2008)。因此,未来在加强社区工作的建设中,如何为新迁徙的老年人尽快融入和适应第二故乡提供机会,为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出谋划策。
另外,本研究关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与普遍的认知一致,性别并没有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唐丹,邹君等,2006)。最后,本研究关于有无的老年人差异不显著。而王武林(2012)的研究发现,有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无的老年人。本研究未发现类似的结果,可能是样本量不足的原因。
6 .结论
对苏州地区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中发现,苏州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体指数较高,在“精神生活”维度上还有待提高。
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进行差异分析发现,苏州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指数在性别、收入水平、户籍和变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在年龄层和是否与子女同住变量上有显著性差异。问卷各维度中,“业余生活”维度在不同的年龄层和不同的月收入水平上有显著性差异;“健康身体的保持”维度中,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的得分高于未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达到显著性水平(P值小于0.05);苏州户籍的老年人在“健康身体的保持”和“心态和人际关系”维度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户籍的老人。为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本研究的局限:对老年人进行调查比较困难而且耗时费力,样本量偏小。因此,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并不能完全说明整个苏州地区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参考文献:
陈媛婷,吴继霞.(2015). 苏州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探究,社区心理学研究(第1辑)。
方桂珍,张仁.(2012).社区高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31(8):716-719.
黄桂姣. (2011).生存型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确立及量表编制 [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黄立清,邢占军. (2005).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3:29-32.
刘萃侠,肖健,耿晓峰.(200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的正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中国老年学杂志,23(4):204-206.
刘仁刚,龚耀先.(1998).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6(3):191-194.
刘仁刚,龚耀先.(2000).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8(2):73-78.
苗元江.(2003).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1
苗元江.(2004).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社会阅览,4:21-23.
彭文会,黄希庭.(2013). 美德幸福观: 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话题.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39(4).
任杰,金志成,杨秋娟.(2010).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119-121.
孙鹃娟.(2008).北京市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老年学杂志, 28(3): 308-310.
唐丹,邹君,申继亮等.(2006).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3):160-162.
吴捷.(2008).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科学,31(4):984-986.
王武林.(2012).中国老年人的与主观幸福感. 中国老年学杂志,32(012):2569-2572.
王燕.(2007).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9-12
许加明.(2009).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老年学杂志,29(24):3241-3243.
邢占军.(2002).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 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3:151-189.
余鹏. (2005).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1:43-44.
张文宏,雷开春.(2008).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学研究,5:117-141.
Adams,D. L. (1969).Analysis of a life satisfaction index. Journal of Gerontology,24,470-474.
Arkoff A. (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M]. New York: McGraw-Hill.
Bowling A,Browne PD. (1991).Social networks,health,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mong the oldest old in London. J Gerontol,46:S20C32.
Diener E,Oishi S,Lucas R E. (2003).Personality, culture,and subjective well-being: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4(1):403-425.
DeNeve K M. (1999).Happy as an extraverted clam?The role of personality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8(5): 141-144.
Lykken D,Tellegen A. (1996). Happiness is a stochastic phenomenon[J]. Psychological Science, 7(3):186-189.
Lu Luo. (2000).Gender and conjugal differences in happiness [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140):132-142.
Neugarten B L,Havighurst R J,Tobin S S. (1961). The measurement of life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横断面调查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人们评价自己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构成。当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从研究对象的取样来看,以往研究对师范院校大学生虽然有所涉及[2],但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而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资源、家庭经济基础、就业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非常值得关注。从使用的研究工具来看,以往多使用Combell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缺乏本土化信息,很难令人信服。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信效度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展开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向陕西省三所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发放问卷721份,有效回收问卷675份。其中,男368份,女生307份;文科生295份,理科生380份;大一学生146份,大二学生188份,大三学生195份,大四学生126份。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调查。本研究首先从三个小问题入手进行访谈(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参考Dinner(1984)、苗元江[3]等人的幸福感问卷,将幸福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包含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学习满意度、经济满意度七个因子)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量表的试测信度为0.73,本研究的信度为0.728。使用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特点
表1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平均得分都明显高于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消极情感的平均得分明显接近理论中值3,处于中等水平;幸福感指数平均得分为3.9467,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基本分描述(N=675)
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
2.2.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表2显示女生的幸福感指数、消极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男生,而积极情感体验低于男生,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李儒林等[4]的研究相一致,但与王淑艳[5]、郑雪等[6]的研究不一致。文科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低于理科生,而消极情感体验高于理科生,同样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国内学者王淑艳的研究相一致。
表2 主观幸福感的性别、专业差异
注:■P
2.2.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表3显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以后略有下降,但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而消极情感体验是二年级最高,生活满意度方面二年级最低,同样不存在年级差异。这与国内何瑛[7]、田澜等的研究正好相反。
3.讨论
Helson认为幸福感与人们对生活事件的应对与适应有关 [8]。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良性和恶性事件,使其不总是狂喜也不总是绝望,情绪系统对新事件反应的强烈程度随时间推移降低。本研究验证了以往研究中多数个体体验到的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结论[9],并在取样上作了补充。地方师范院校的地理位置、学校知名度、学习环境及就业概率虽然让学生不很满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考上地方师范院校逐渐接受与适应,他们的幸福感指数、积极情感体验与一般大学生并无太大差异,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3 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
注:■P
本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师范生的幸福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根据Wilson1967论文中提出的期望值理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主要威胁,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SWB相关[10]。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地方师范院校属于二类本科院校,许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对其并不看好,期望值较低,相应的幸福感、积极情感体验都最低。但进校后学校的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等逐步改变了他们的观点,缩小了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距,所以随年级的升高,幸福感随之增强。到了大四,学生对就业单位的理想期望与实际就业状况之间的过大差距使得学生的幸福感和积极情感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本研究还发现,相对其他参数,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对自我、学习和经济状况更不满意。李焰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11]。主观幸福感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会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12]。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发展合理定位,有效帮助他们提升幸福感,就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4.结论
4.1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4.2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其中女生高于男生,理科生高于文科生。
4.3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SWB不存在年级差异,但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三年级最高。
参考文献:
[1]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 1984, 95(3):542-575.
[2]田澜,王鑫生等.师范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23-525.
[3]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南京师范大学,2003-7-2,博士论文[D].
[4]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3-785.
[5]王淑燕.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吉林大学,2005-3,硕士论文.
[6]郑雪,王玲.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5-107.
[7]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4):73-76.
[8]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 心理学动态,1996(1):46-51 .
[9]陈莉娜.大学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22-224.
[10]Wanner Wilson,W.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s[J].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67,Vol. 67.
[11]李焰,赵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168-174.
[关键词]
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09-0001-03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从而对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乡镇卫生机构医护人员作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关系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而作为农民健康守门人的基层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近年来受到了学界的关注。本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240名贵州省余庆县乡镇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贵州省余庆县下属乡镇的9家卫生院和卫生室的医护工作者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0份,剔除废卷10份,有效问卷240份。在最终的样本中,共有137名医生,103名护士;男性共95名,女性为145名;高级职称12名,中级职称154名,初级职称74名;较高学历(本调查界定为本科及其以上)50名,较低学历(本调查界定为大专及其以下)190名。
1.2 研究工具本调查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的前18项内容进行问卷测量。该量表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其中的1、3、6、7、9、11、13、15、16项为反向评分,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测试样本包括79名男性和119名女性,他们均为大学心理系一年级的学生。本量表前18项的男性平均得分为75分,女性为71分(标准差分别是15和18分)。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1.3
调查与分析方法调查前,研究者组织各医院的护士长协同发放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说明,让受测人员理解调查表的项目,问卷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类别、学历、职称)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两个部分。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独立填写并不记名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录入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幸福感性别差异按照平均得分(男性75分,女性71分)比较,不同性别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水平:男性/>75分51人(54%),71分97人(67%),
2.2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性别差异对幸福感的因子进行分解,以显示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见表1。在性别的比较上,男性的总体平均分接近常模的平均分(75分),而女性的总体平均分稍高于常模平均分(71分)。6个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
2.3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职称差异本调查将职称作为变量之一,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职称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职称医护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医护类别差异见表3。结果表明医师和护士的总体幸福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在“松弛和紧张”因子上,医师和护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得分学历差异按学历划分,医护人员总体幸福感在学历层次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陈艳华认为: 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刘次林认为: 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随着对幸福感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幸福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它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持续的、快乐的幸福体验。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其职业幸福感则是指在其教育工作中,通过努力,潜能得到发挥,自身和谐发展,教育理想得以实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持续的快乐的情绪体验。
二、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过程,对赤峰市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提出了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 一) 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分层取样的方法,在赤峰市区随机抽取六所幼儿园,从办园性质来看,政府级别幼儿园三所,企业性质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两所。在六所幼儿园中,省级类幼儿园一所,市级类幼儿园三所,一般幼儿园两所。共发放问卷100 份,回收有效问卷90 份,有效回收率为90%。
在本研究样本中,来自市级幼儿园的教师共3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 来自政府性质幼儿园的教师共59 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5. 5%。从调查对象所在单位级别来看,市级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大,因为他们更具有群体代表性; 所抽取幼儿园样本中的幼儿教师多集中在政府级别、民办性质的幼儿园里,因为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政府性质的幼儿园仍然是幼儿园的主体,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民办性质的幼儿园是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股新的力量。
( 二) 对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的调查分析。
1. 工龄与职业幸福感。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其工龄长短没有显著关系。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经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在上升,但仍然没有超过一半,总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有所增加,说明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工龄没有显著关系。对于工龄不同的幼儿教师,体验到幸福感的时间会有所不同。有的幼儿教师在刚参加工作时就能体验到幸福感,有的幼儿教师则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适应了工作环境,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后才有幸福的感觉,而有的幼儿教师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验到幸福感。
2. 幼儿园级别与职业幸福感。数据分析显示,在自治区一类幼儿园中,经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在市一类幼儿园工作的教师;在一般幼儿园中,偶尔能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达到71%,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级别的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幼儿园的级别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总体上来说,教师所在幼儿园级别越高,其越能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而在级别较低的幼儿园工作的幼儿教师,其职业幸福感较低。
3. 工作成就感与职业幸福感。结合以往研究和本次调查研究可知,目前,赤峰市幼儿教师的工作成就感现状值得深思。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半的教师在工作中只是偶尔能体验到成就感,经常能体验到成就感的教师只占13. 3%,这说明整个幼儿教师群体工作成就感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幼儿教师工作中的成就感对其幸福体验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成就感高的教师其职业幸福感较高,而低成就感的教师只体验到较少的职业幸福感。
4. 人际关系氛围与职业幸福感。经过调查可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体验与其所处环境的人际关系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其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能经常体验到幸福感的教师比例占57. 4%,有超过60%的调查者只是偶尔能体验到幸福感。在调查中,大部分的幼儿教师为女性,觉得自己的工作环境十分和谐的幼儿教师所占比例极小。幼儿教师中男、女比例的失调不仅对幼儿的成长有负面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幼儿园和谐人际关系氛围的形成。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教师愉快工作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幸福感的体验。
5. 社会地位与职业幸福感。虽然本次研究中被试样本主要集中于公办幼儿园、市级类幼儿园,但数据显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低的,从总体上来看,有超过一半的调查者选择了等级在5级以下( 级别越高,说明社会地位越高) 。幼儿教师体验到的他人眼中的幼儿教师群体社会地位主要集中于4、5、6 级别,并且有超过80% 的调查者选择在4 级以下。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社会地位与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提高其职业幸福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激发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利于赤峰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和谐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 一)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相对于发达城市来说,赤峰市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较缓慢,但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作为新一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建设地区,决策者要从幼儿教师的切身实际出发,寻找改革的突破口,调动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改革合理化、科学化、统一化,以幼儿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提升私立、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总体幸福感;贫困生;影响;研究
总体幸福感反映的是人们用主观的思想来评价客观的生活状况,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性情感的心理体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一直是社会的热点问题,贫困生的总体幸福感研究更是备受关注。探讨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家境贫困大学生为研究组(包括勤工助学岗、助学贷款等类型),以非家境贫困大学生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自信量表、自我归因等量表进行测查,同时测量两个群体的家庭社会地位、人口学基本信息。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存在很大差异,青年自信得分、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共同作用影响总体幸福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宁波大红鹰学院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抽取400名大学生,发放网络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男生117人,女生262人,大一108人,大二79人,大三96人,大四96人。
1.2 研究工具
(1)总体幸福感量表,测得的分数越高,幸福感越强。除了对总体幸福感进行描述外,本量表还对健康担心、对生活满意度、个人兴趣等分量表进行了测量。
(2)青年学生自信量表问卷由33个问题构成,可归纳为成就自信、才智自信、应对自信、品质自信、人际自信五个方面。
(3)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从学生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两方面进行归因。
1.3 数据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幸福感、青年自信得分、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的相关分析
总体幸福感与青年自信得分、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贫困生总体幸福感与青年自信得分、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5、0.31、0.31。人际关系归因和学业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98,说明贫困生学业成就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优异的成绩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拓宽自己的人脉圈。
非贫困生总体幸福感与青年自信得分、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9、0.019、0.02,各相关系数均低于贫困生相应的相关系数。与贫困生相同的是,人际关系归因和学业成就之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98。说明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巩固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
2.2 性别、家庭来源和家庭氛围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
性别在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对健康的担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总体幸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贫困大学生还是非贫困大学生在以上各个因子的方差比较中,均是男生高于女生。
就总体幸福感指数而言,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比来自乡镇和城市的贫困生高。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精力旺盛,比起乡镇和城市的贫困大学生,他们能更好地调节自己愉快或者忧郁的心情。城市的贫困大学生更易调整自己松弛和紧张的状态。家庭氛围对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的影响显著。放任型家庭氛围下的贫困大学生在对生活的满足与兴趣、精力,愉快或者忧郁的心情,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的得分远远超过正统型、冲突型、民主型和包办型的家庭氛围。放任型氛围下的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最强,包办型氛围下的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最弱,可见放任型的家庭氛围更容易让贫困大学生获得幸福感。在年级维度上,大二的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指数最高,大四的总体幸福感指数最低。
3 讨论
就总体幸福感而言,新兴应用型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造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总体幸福感差异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贫困生的家境相比非贫困生的家境是贫寒的,这种外界环境严重刺激了贫困生脆弱的心理,从而产生抑郁、自卑、逃避等极不平衡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对分量表进行分析后,贫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青年自信得分、学业成就的相关系数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相应的相关系数。贫困生的自信心是不足的,学业成就不够理想,不能较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时有较强的自卑、怀疑、嫉妒、羞愧甚至虚荣心理,出现交往障碍。青年自信、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归因共同作用影响总体幸福感,各个维度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自信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融洽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学业成就,学业成就又严重影响到总体幸福感。
另外,性别、家庭氛围和年级因素对贫困生总体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均比非贫困生显著。男生在心理承受能力、体力、精力等方面均优于女生;女生相对感情丰富,遇到很多问题不能像男生那样冷静地解决。虽然在就业与学业上男生和女生都存在压力,不过男生可以很好地控制或者通过运动等方式排解,而女生更多地是担忧。放任型的家庭氛围更适合贫困生,而非贫困生适合正统的氛围。大四贫困生总体幸福感最差,大四的贫困生的总体幸福感在各因子关系上明显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他们面临着毕业考研和就业的压力,面对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和矛盾,导致总体幸福感的降低。
4 结语
要想提高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除了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外,更多地应该从思想出发,引导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完善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3).
[2] 滕秋玲,崔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隐性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5(06).
[3] 徐玉成,贾少华.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的探索[J].职教通讯,2013(10).
[4] 胡霜,滕秋玲.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9).
[5] 张页.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15(32).
[6] 张页.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教育与职业,2014(21).
摘 要 本文采用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法,对扬州市区晨练居民主观幸福感、晨练居民的体育锻炼,晨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扬州市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为推进幸福扬州建设出谋划策,也为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制定适宜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与扬州相类似的城市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晨练居民 问卷法 主观幸福感
一、前言
本研究基于在晨练点实地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晨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晨练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建设性的观点。从而吸引更多扬州市民自觉自愿地加入锻炼的行列,充分调动锻炼者的积极性,使市区晨练点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同时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幸福扬州的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扬州市市区的荷花池公园、五台山吉祥广场、来鹤台广场3个晨练点以及扬州大学文汇路校区、荷花池校区和瘦西湖校区3个校区的运动场馆的晨练者共200名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校图书馆的中文数据库等途径,查阅了解有关晨练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由锻炼组织者、指导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在抽取的晨练点发放问卷,回答完毕后即收回问卷。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为94%。本调查采用的是主观幸福量表并附有基本信息。主观幸福量表,包括若干个描述情绪和情感的词语。该量表包括9个项目,其中前8个每个项目有7个选项,表示在这些情绪上处于何种程度。1表示非常符合,7表示非常不符合,1-7程度逐渐降低。量表的前8个项目所得数值的平均数为A,第9个项目的数值乘以1.1为B,然后算出A﹢B的数值,该数值越小,则主观幸福感越高。
3.观察访谈法。对扬州市区晨练点进行外部观察及对晨练居民进行访谈,了解有关信息。
4.数理统计法。将有效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200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扬州市区晨练居民的体育锻炼现状
1.扬州市区晨练居民的基本情况(表1)
在对随机抽样的188名晨练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男性占41.5%,女性占58.5%。在观察晨练点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尤其是太极拳(剑)、健身操等群体健身活动中。而在器械、抖空竹和球类活动项目上男性占多数。
从晨练者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各晨练点大都以中老年人为主,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他们无工作压力,子女多已长大成人组成家庭独立生活,家庭负担较轻,闲暇时间较多,从事轻松的体育锻炼无疑是保持健康和度过闲暇时间的一个好方式,同时可以充实生活,防治疾病。
从文化程度来看,学历的高低与是否参与晨练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2.扬州市区晨练居民的锻炼状况(表2)
从坚持晨练的时间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有3年以上的晨练习惯,其中3年以上的占61.1%;2-3年的占16.7%;1-2年的占16.2%;每周晨练的频度比例如上图所示,说明晨练者的健身意识很强,经常性进行锻炼,是晨练队伍的中坚力量(表2)。
从晨练的项目上看,晨练活动以广场舞、太极拳(剑)等集体活动为主,其中太极拳(剑)占61.2%,广场舞占22.3%;跑步占26.8%;球类及器械各占6.2%、5.3%。这可以看出晨练居民更倾向于参与集体活动项目(广场舞等)。
(二)晨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晨练可以促进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晨练是健身的一种形式,是居民参与群众体育锻炼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客观因素,因此经常参加晨练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晨练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2.不同晨练项目对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不同(表3)
5.57
各个运动项目对提高晨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晨练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心理特点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进行晨练。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集体运动项目(如太极拳、广场舞等)对于提高晨练居民主观幸福感效果优于个人运动项目(如跑步、器械等)。因为个人运动项目的体育锻炼不能进行广泛的情感交流和运动共享,而参加集体运动项目的晨练居民可以在运动中体会同伴之间的配合,互相帮助和相互交流,增强集体荣誉感,更能感受到愉悦及放松心情,这有利于使晨练居民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3.晨练居民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表4)
晨练居民中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程度高于男性,生活满意度更高。与女性相比,男性的社会期待更高,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压力更大。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坚持晨练对女性心理的积极作用更大。
4.晨练居民的年龄与主观幸福感(表5)
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所以主观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受更为吻合。而调查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年龄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
5.晨练的时间长短、频率和主观幸福感(表6和表7)
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晨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与锻炼时间的长短、频率呈正相关。晨练居民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则主观幸福感也越高。说明坚持晨练可以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6.社会支持程度和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通过了解晨练点锻炼者的经费来源以自己出资为主,这说明社会对晨练点的经费赞助也较少,对晨练点体育活动重视程度还不够。而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主观幸福指数的重要原因是社会的投入支持不够,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因此,社会支持的程度是影响晨练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晨练居民中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程度高于男性,生活满意度更高。比较而言,相对于晨练男性来说,坚持晨练对女性心理的积极作用更大。而年龄和学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
(二)晨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与锻炼时间的长短、频率呈正相关。晨练居民的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则主观幸福感也越高。因此,社会要鼓励和支持居民坚持进行晨练活动。
(三)每个运动项目对提高晨练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集体运动项目(如广场舞等)对于提高晨练居民主观幸福感效果优于个人运动项目(如跑步、器械等)。
(四)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客观因素之一。因此,社会尤其是政府要加大对晨练的投入,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吸引并鼓励居民坚持晨练,从而不断地提高扬州居民的主观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志.1998(3):191-194.
[关键词] 中小企业;青年员工;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1 问题的提出
Diener(1984)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在自己所确定的标准的基础上对自身整体生活质量状况所进行的评价,具有主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整体性的特点。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群(胡君辰,1988;郭晋武,1997;许淑莲,1993),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展开,如学生、儿童、教师、城市居民、知识型员工等。
经过国内学者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在实证研究及理论构建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小企业青年员工为研究对象,进行其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是借助刘海玲(2012)编制的中小型企业员工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对其进行小幅度的改编,从工作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居住条件、人际关系、休闲因素、身心健康、目标和价值观及自我认同和评价九个方面对中小企业青年员工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个人属性。这部分主要包含了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如性别、婚姻状况、学历、收入和工作年限;二是员工主观幸福感调查量表。量表采用Likert的五点尺度法,问题答案设定为五个等级。
2.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问卷发放的对象是中小企业青年员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76份,回收率为88%,最后筛选得到有效问卷154份,有效回收率77%。其中,男性占59.1%,女性占40.9%;未婚员工占93.5%,已婚员工占6.5%;高中及其以下占7.8%,大专占16.9%,本科占69.5%,硕士及以上占5.8%;工作年限在1年以下的占73.4%,1年-5年的占25.3%,6年-10年占1.3%;月收入1 500元及以下的占23.4%,1 501元-3 000元的占49.4%,3 001元-4 500元的占20.8%,4 500元以上的占6.5%。
2.3 实证结果分析
2.3.1 信度分析
本研究中,中小企业青年员工总体幸福感信度系数为0.886,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782、0.636、0.682、0.802、0.699、0.701、0.604、0.643和0.695,各维度系数都在0.6以上,说明问卷的信度良好。
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小企业青年员工主观幸福感整体得分为3.426,处于一般水平。各维度表现不同,得分依次为:自我认同和评价3.963、人际关系3.952、身心健康3.922、目标和价值观3.906、家庭因素3.636、工作因素3.122、休闲因素3.071、居住条件2.948、经济因素2.854。
2.5 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P
2 不同婚姻状况的影响
根据表2,在P
未婚员工总体幸福感得分为3.410,已婚员工为3.663。除了休闲因素,已婚员工在其他维度的幸福感明显高于未婚员工。未婚员工在自我认同和评价、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上满意感较高,对经济因素、居住条件和休闲因素的满意感较低;而已婚员工在自我认同和评价、目标和价值观、人际关系、家庭因素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均值超过4.0,对休闲因素维度满意感只有2.9。
3 不同学历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在P
硕士及以上青年员工的目标和价值观满意感比高中及以下的员工高;经济因素得分仅为2.945,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他维度上的满意感在所有不同学历的员工中都是最低的。学历为大专的员工经济因素的满意感最低,其总体满意感低于学历为本科和高中及以下的员工。
4 不同工作年限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在P
工作时间为1年以下的青年员工,由于更多的是想积累经验,对各维度的满意感都处于中等水平。工作时间为1-5年的青年员工,事业刚刚起步,同时要考虑婚姻、住房问题,对家庭因素、居住条件和经济因素的满意感都比较低;在工作中需要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不用花太多时间来晋升企业高层,因此对休闲因素的满意感是最高的。工作时间为6年-10年的青年员工,工作和婚姻已经比较稳定,对经济因素、居住条件和家庭因素的满意感最高;工作生活中已经能很好地处理与人相处的问题,对人际关系的满意感也是最高的;与此同时,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且富有理想,其在目标和价值观、自我和评价方面的满意感最高;但休闲时间往往被工作占用,与朋友相处的时间也会变少,因此休闲因素的满意感是最低的。
5 月收入变量上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在P
月收入为1 500元及以下的青年员工,收入比较低,这就使得这些员工对经济因素、人际关系和家庭因素满意感较低;其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娱乐活动,休闲因素满意感处于中等水平。月收入为1 500元-3 000元的青年员工,收入除了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有一部分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这类员工处于收入群体的中层,工作压力不会太大,对人际关系和休闲因素的满意感较高。月收入为3 000元-4 500元员工总体幸福感最低,家庭因素和人际关系满意感较低,其他维度上处于中等水平。月收入为4 500元以上的青年员工,收入比较高,有条件但是没时间进行各种休闲活动,在休闲方面维度满意感最低,均值只有2.8分,但其他维度满意感是最强的。
6 相关建议
6.1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小企业青年员工总体幸福感得分为3.426,工作因素方面的得分为3.122,说明青年员工在工作中的幸福感不是很强。因此,中小企业要营造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在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要建设规范的管理制度、公平合理的激励制度、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以及让员工安心的申诉机制,保证员工安心工作。
6.2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提升青年员工的幸福感很有必要,企业在制定各种制度时,必须以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层次员工的客观需求,让员工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企业可以经常开展一些需要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6.3 建立公平而有激励性的薪酬福利制度
中小企业青年员工主观幸福感在经济因素维度得分最低,仅2.854,这表明青年员工对自身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并不满足。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要兼顾到激励性、竞争性和公平性,进行有效的奖励,从而提升员工在工作中的幸福感。
6.4 积极开展休闲活动,提高员工休闲满意度
中小企业青年员工对休闲因素维度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这说明员工对自己的休闲状况比较不满意。中小企业要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量,不可一味加班占用员工较多的休闲时间。要经常开展一些休闲活动,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从整体上提升青年员工幸福感。
6.5 关注男性员工主观幸福感
本次调查,男性青年员工的总体幸福感低于女性,两者在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人际关系和居住条件上得分差异较大。男性员工在生活工作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在家庭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使得他们幸福感比较低。因此,企业应加大对男性员工工资待遇、薪酬福利、工作晋升等方面的关注,提升其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刘海玲.我国中小型企业员工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D].重庆大学,2012.
[2]徐宁.企业员工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惠州企业员工590个样本为例[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2):80-85.
[3]滕清安,张婷婷.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幸福感差异的比较[J].价值工程,2007(6):80-82.
[4]王丽捷,徐源鸿.我国企业员工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2(7):56-60.
1.1对象
以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手术室3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包括主管护师10名、护师10名、护士10名,年龄为25~45岁,均为女性。其中在编护士10人,合同护士20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手术室3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发放,当场收回,问卷总共发放30份,实际收回30份,回收率为100%。
1.3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总体幸福感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一种定式型测量工具,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本量表重测信度为0.85。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相关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编制性质对各幸福因子的影响
总体幸福感及各影响因子得分在“编制性质”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室在编护士幸福感高于合同制护士,在编护士在“对健康的关心”、“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或紧张”的3个因素的得分明显高于合同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总体幸福感受及各因子得分在工龄变异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工龄的手术室护士总体幸福感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工龄≤5年组护士的总体幸福感得分高于工龄>5年组的护士,工龄≤5年组的护士在“精力”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的得分显著高于工龄>5年组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职称总体幸福感受各因子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在“愉快或忧郁的心境”和“松弛和紧张”的统计结果中主管护师职称的护士得分均低于护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