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环境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数字校园;教育信息化;统一身份认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02-03
1 前言
数字校园是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上,依托数字化信息,充分优化利用教学资源的虚拟教育环境。近十年北京市在_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上投入巨大,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稳步推进,延庆各学校的网站、教育信息化平台也随之完善,基于这些平台的应用越来越丰富。
延庆区自2010年已有6所学校先后分三批投入数字校园建设中,投入资金达1200万。各校已经建设了校园网站、校务系统、资源平台等应用系统。数字校园现阶段已有5300多用户注册。延庆区域范围内供全区中小学师生使用的各业务系统如延庆教育网、视频教研系统、教师研修网、新课程资源中心、社会大课堂等系统也已初具规模。
数字校园期间对区域内网络进行升级,外网带宽由原来的100 M升为370 M,内网为1000 M,所有中小学基本实现无线网络延伸覆盖。数字校园工程为全区建立了统一的用户数据管理中心,为各参与学校健全了校内应用系统,在数字校园一期中已经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库等系统;一中的教师备课系统、网络阅卷及成绩统计分析,十一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课例分析系统已初具规模;四中和二小的数字办公平台、教务管理平台、学生成长平台、教师发展平台、互动教学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考务管理系统、文印管理系统、学生心理测评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协同备课系统、数字办公平台的移动端等系统都在积极推进建设中。
2 统一身份认证的必要性
统一认证是指,将众多应用系统纳入统一用户管理平台之中,实现单点登录,在众多系统中一个用户使用一个口令进行身份认证的系统。统一认证是数字校园的数据基础,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必不可少。
随着延庆区教育系统内应用平台越来越多,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各应用系统之间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给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给使用者带来的不便 延庆教育网内各应用系统用户基本统一,但是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应用推广使用程度不同,使用者对系统登录地址,甚至个人信息都有遗忘现象,如社会大课堂系统是为各校每年一至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建成的,使用频率较低,每次使用时均有部分学校管理员忘记用户名密码,需要重置。
各应用系统独立运行,用户登录系统使用的认证机制也不同,用户登录不同平台时,要多次输入用户名、密码,操作烦琐,也不便于记忆;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授权管
理,权限控制上比较随意,极易造成注册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
给管理者带来的不便 各系统的授权并未严格分级,如互动教研系统,各管理者均使用一个管理用户登录,导致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明,不便于问题的解决。
延庆数字校园建设的每一个新系统都需要针对用户和权限管理进行开发,不仅增加了开发成本,还增加了日常维护的工作量;各系统之间账号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现
象,导致管理工作重复,如延庆教育网和办公邮箱用户采用AD域的认证和管理方式,研修网、新课程资源中心等网站则自带用户管理中心,社会大课堂使用的是自主开发的用户管理中心,用户数据是一套但各系统各管各的,管理者不得不在用户管理方面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延庆家校互动等针对师生的系统,由于用户信息不能统一管理,导致毕业学生、离退休教职工不能及时在系统中清除,造成数据冗余。
统一认证系统对延庆数字化校园实现用户基础数据统一管理、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和针对用户角色的统一授权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延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首要工作被提上日程。
3 延庆统一认证平台在数字化校园过程中的作用
用户统一认证系统为数字化校园提供基础数据,并在用户登录各系统前进行用户合法性的确认,登录后分别授权,系统为由延庆教育委员会及下属几十个学校、直属单位组成的教育系统,提供用户合法性认证和多个应用系统授权服务。不仅可以对现有延庆教育网、资源网、新课程中心、社会大课堂等应用系统进行认证接口的升级改造,将其接入新的认证系统内,还可以满足如互动反馈平台、家校互动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等正在开发的新应用系统对身份认证接口提出的要求,并为新应用系统对接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提供无缝的服务,如图1所示。
统一身份认证无论对用户本身,还是对管理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用户的作用 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有良好的通用性,为延庆各应用系统提供认证途径,让用户在全网内一次登录后,即可访问被授权的所有系统。虽然各个应用系统开发时间使用技术不同,并分别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上,但统一认证平台可以做到统一登录和授权。系统将根据用户性质,对权限进行分级,能够做到对用户个人信息、资源信息的有效保护。统一认证系统为学校已经建设、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软硬件平台提供用户数据,学校日后信息化建设中不仅可以省去管理模块,而且降低了系统维护成本。
对系统维护人员的作用 延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是延庆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转的基础数据平台,开发过程中会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该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确保整个数字校园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使认证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它能保障系统管理员对用户认证以及授权的正常开展。
延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将用户数据、用户角色和用户权限分别管理,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既能保证用户数据独立,又能对用户的网络访问权限进行灵活配置,为延庆教育系统提供完善而细致的权限管理。
对教委的作用 延庆教育委员会全面部署和决策教育信息化工作。统一认证平台为全区教育信息化提供便利,建成后可以为新系统提供用户认证功能,减低经济、人力投入。统一认证平台还提高了全区的教师学生用户个人数据安全,降低了因为用户数据泄露带来的安全风险,为教委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提供保障。各自运行、独立认证的各学校、各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有了统一的数据、角色访问控制,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对教育信息中心的作用 教育信息中心全面负责延庆区的信息化建设,落实教育委员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政策,保证教育系统信息安全。延庆统一身份认证对全区教育系统内的教师和学生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保障了数据安全,对降低因数据泄露和认证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有重要作用。用户登录后所有行为都将被全程跟踪记录,出现问题时可根据记录的内容进行排查,非法操作也将会较容易被发现,这也确保了信息访问的安全性。
4 延庆统一认证平台的建设
多平台统一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延庆现有的平台有延庆教育网、延庆社会大课堂、延庆教育资源云、教师研修网、延庆教委邮箱等多个网络平台。这些网络平台系统是在不同的时间伴随着不同的技术背景建立起来的,运行平台和体系结构各不相同。
1)现有应用平台的用户认证中,教委网站和邮件系统是基于微软的域用户认证;研修网、视频教研系统、新课程资源中心系统等平台使用自主开发的用户认证系统;延庆教育资源云是统一认证系统提上日程后开发的第一个应用系统,还没有自己的用户认证系统。因此,要将复杂的多个系统集成到一起是新的统一认证系统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2)各平台开发的语言不同,如教委网站和邮件是使用C#开发的,研修网是使用JSP开发的,社会大课堂是用开发的。有平台多年没有更新和进行版本的升级,运维也出现了问题,若要与统一认证对接,存在一定难度。
3)本市范围内,教育系统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使用什么技术,能否保证各平台的稳定运行,没有先例。
4)权限控制和用户信息如何管理,是统一管理,还是进行分布式授喙芾恚这也是开发前需要考虑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因为各系统现有的认证方式不同,给统一认证系统的开发带来了问题。究竟是将其他系统用户都导入域中使用域用户认证,还是使用统一接口新的认证系统方式。这是最关键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策略 针对现有平台的复杂度和运行状况,对以上提到的问题分成四个步骤来解决。
1)对延庆数字校园一、二、三期项目涉及的十一学校、一中、三中、四中、五中、二小和信息中心现有软硬件系统进行调查研究,对其使用的用户认证方式进行归类。由于这些单位几乎包括了区域内所有类型学校,软件平台也具代表性。
2)分析现有系统使用的语言、技术、认证方式,对统一认证平台制作总体规划筛选有实力、有经验的开发制作公司,并与公司一起对现有诸多软件平台进行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统一认证系统开发方式进行论证。
3)确认系统使用何种开发技术。根据教育及其他行业的成功实现案例,可以选择诸如LDAP目录服务数据库与Web Services 集成服务方式、Windows域与802.1x统一认证等多种方式。
4)功能模块确认后,对用户数据中心、权限管理中心、角色用户组管理系统等分别进行建设,并将现有平台分别接入统一认证系统。如对信息中心现有平台,首先,将延庆教育资源云和新课程资源中心等没有用户认证系统和自主开发的平台纳入其中;其次,将延庆教育网和政务邮箱等还在服务期内,维护起来较容易的平台接入;最后,将延庆教师研修网等接入难度大的平台纳入。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开发;低碳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行业是我国九大重点耗能行业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型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矿集团内蒙能源公司充分利用拥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上海庙西部矿区丰富煤炭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整体开发煤炭资源,按照“绿色开发、精细加工、高效转化、低碳利用”的原则,规划以煤炭绿色开发为主体,以煤炭精细加工、低碳转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建成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和精细化工园区。
一、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上海庙西部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有选择。
上海庙矿区位于西南部,黄河河套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处于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地带,行政区划隶属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管辖。上海庙矿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能源化工基地,其西部矿区煤炭地质储量达18.277亿吨,确定由新汶矿业集团投资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上海庙矿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庙矿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常年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低,自然生态条件差,并具有不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本身很弱。上海庙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新汶矿业集团具有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新汶矿业集团是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企业,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安全高效型企业为目标,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思路,大力拓展煤为基础,电、化、建综合利用为支撑的循环经济链条,基本上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上海庙矿区西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关键
循环经济是运用工业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模式,是涉及众多领域,集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于一体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新矿集团内蒙能源公司在借助山东老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广泛与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高起点规划建设上海庙西部矿区。
按照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金三角”战略总体规划和国家能源局在上海庙矿区的煤化工战略定位,充分结合上海庙的资源状况、煤质特点、区域能源化工基地状况、环境承载力、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情况,规划在上海庙西部矿区以煤炭绿色开发为主体,以煤炭精细加工、低碳转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建设专业化、精细化的循环经济型能源化工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和西北最大的精细化工园区。
上海庙西部矿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一期2011~2015年,二期2016年~2020年。一期建成五个现代化煤矿、一个大型集中选煤厂、规模化的精细化工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煤矸石砖厂等,建成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打造专业化园区。二期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产业链,建成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建成有影响力的煤基精细化工专业化基地。
三、以优势求发展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基础
通过详细分析上海庙西部矿区煤质特点、未来产品市场、周边园区衔接、园区现有基础,综合制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策略。
在上海庙矿区周边已有数个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并已具有相当规模,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同时上海庙西部矿区规划煤炭产能1560万吨/年,总体生产规模不大,不适宜建设特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因此综合考虑,上海庙西部矿区应重点发展煤炭精细化工,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精,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以特色求生存。重点实施炼焦煤分级转化,生产稀缺产品,以优势求发展。充分利用炼焦煤的特点,分级转化,低硫煤生产优质炼焦精煤和焦化生产冶金焦;高硫煤先热解提取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等高附加值产品,高碳渣气化合成,以回避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的难题。化工合成产品选择具有长远市场前景的乙二醇以及新聚合材料聚甲醛、甲缩醛等,不与周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竞争。焦油精制生产针状焦、萘、蒽等精细化工产品,粗苯加氢生产高纯苯、硝化级甲苯、二甲苯等市场稀缺产品,焦炉煤气生产天然气,以炼焦煤资源优势求发展。
四、延长产业链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支撑
按照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循环经济产业圈的总体要求,在上海庙西部矿区建设形成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集中洗选、精细化工、废物资源化利用、机械制修物流等五大核心功能区。
以两化结合,分级转化为重点,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的特点。煤炭资源实行高效开采,井下煤矸分离,矸石充填采空区。原煤采用封闭皮带运输至中心洗煤厂,按煤质分洗分储。洗选煤分质精细化工,低硫精煤焦化和外售,中高硫洗选煤热解提取优质产物后气化合成乙二醇、聚甲醛、甲缩醛等精细化工原料。焦炉煤气生产液化天然气,焦油精制生产针状焦、萘、蒽等精细产品,粗苯深加工生产高纯苯、硝化级甲苯、二甲苯。煤矸石、煤泥、中煤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和制砖,矿井水集中处理后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粉煤灰注浆防灭火。充分利用煤质特点,高硫煤、难选煤分质利用,高效利用了煤炭资源;产业链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形成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
充分发挥煤质特点,高效利用不同品位的煤炭资源。低硫煤是稀缺的炼焦用煤,供应焦化厂生产冶金焦和外售。高硫煤通过热解和气化实现高附加值利用,回避了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的难题。焦炉煤气、焦油、粗苯进一步深加工,充分利用了焦化和热解产生的副产品。低硫煤和高硫煤均得到了充分利用,用好了煤炭资源。
关键词:环境景观;概念设计;环境品质
校园景观是学校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内容,优美宜人的校园景观也成为世界许多院校的旅游财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涌现很多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与此同时,伴随人们精神需求的增加,各类使用人群对于校园景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校园环境景观现状
1998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的战略,在缓解了之前接受高等教育难的同时,师生规模的骤增也给学校的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各个校园通过改建、扩建及新建的方式来应对难题,但是由于规模浩大、周期缩短,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新建校区规模大利用率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舒适性降低;老校区建筑密度的增加,导致校园建设绿地的减少,从而导致校园空气质量的下降,不利于身心健康;校区改建未能注重风格的统一与文化的传承等等。
所以,发现校园景观营造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及时归纳总结,提出改善景观设计的对策,这无疑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对于校园景观建设的合理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
校园环境景观是具有独特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规律的外部空间规划设计,不是单纯的指具有一定绿化面积的场地,而是指由校园必要设施围合而成的开放空间,其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为使用人群提供必要的交流空间。所以说校园景观既包括静态景观又容纳动态的生活景象,是包含教育文化与景观环境的重要场所。
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分为景观空间构想、景观技术构想、环境装置的构想、材料的构想、景观空间成长的构想和景观的感观环境构想。校园景观空间构想是对校园景观环境内外部的一个研究过程,将景观空间分隔,进行平面、立面、剖面构想,强调景观空间的艺术气息、功能使用和生态效应等;校园景观技术构想是以校园景观空间构想为基础,研究构想空间中的结构构造、装饰材料、设备材料、植物群落的选择等技术及硬件装备的过程;校园景观空间一经构想完成,各种景观元素就构成一个立体形态的景观空间环境,保证景观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的良好的环境特性是环境装置构想的目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材料构想是通过材料的选定实现景观空间环境的基本和特殊要求及环境气氛的创造;校园景观空间中活动方式的改变伴随着景观空间中植物群落的改变,也影响景观空间中构成材料的耐久性和寿命的改变;校园空间的感观环境是指空间环境中对人的感观构成影响的物理量,例如光、热、声音、空气等,使空间中人类的感观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指向性。
三 校园环境景观概念设计的意义
3.1 建立良好的生态化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伴随着城市环境的污染,校园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寻求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综合和谐的发展模式显的日益重要。运用生态化理念、生态化手法进行生态化环境设计,让我们的校园重回生态,回归自然。对校园里原场地保留的元素和材料进行再利用,让场地诉说历史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的保护,这样也节省了原材料,减少了因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资源。校园景观设计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要尽可能的使用再生原料,发挥这些资源的潜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就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形成净化水系统,一方面帮助景观植被的自然生长,使校园有更优越的自然人居环境,同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3.2 彰显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
校园环境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催化剂。校园环境的组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功能,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沉淀着人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的精神体验。所以说,校园环境是集技术、功能和艺术的综合体。
不同的建设形式,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承载着不同的主题精神。校园环境在应注重其艺术语言,结合校园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景观的抽象性、艺术性、象征性的特点,体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时代精神,使校园文化精神得以流露和升华,这才是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根据建筑及室外空间的使用性质、所处位置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创造舒适优美、功能合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环境,景观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景观的设计应具有使用价值,同时也反应校园建筑风格、历史文脉、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
3.3 大学校园景观推动文化素质教育
校园是文化知识和精神传承的神圣之地,推动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全面认识和把握教育的关键,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和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校园环境景观中的雕塑为例,它不仅是一种景观,也是文化事件的象征,它和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点睛之作、神来之笔。此外,它也是一种标志,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激励我们前行。目前的艺术教育还未能达到我们所想,但雕塑等校园景观作为大学精神的承载体,将会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不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生活方式,对周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面对雕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雕塑将这些复杂的感触通过具象表达出来,让人理解,与人交流,以柔化的造型,创造校园最美、最生动的景观亮点。
主体雕塑建设具有较高艺术品位和深厚文化底蕴,是最具公益性的艺术品。校园雕塑应结合校园的总体规划来合理布局,做到有序发展。结合环境特色赋予雕塑一定的精神内涵,注入校园主体和文脉,在达到教育的同事提高校园文化艺术品位。在很多公共空间如广场、花坛、绿地、道路等地方都可以建设,在充分尊重校园现有基地的基础上,以关键节点为重点建设对象。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搜集有关校史、科技等题材,创建校园特色,提高校园品位,提升学生的美学思想和科学素质。同时,校园雕塑也可以以鼓励优秀教师员工等形式建立,表彰积极展示以人为本的治学精神。总之,在校园环境景观建设上,以雕塑为主要载体,积极宣传校园主要思想,展现当代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小结
伴随着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原本的校园需要进一步的扩建,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校园,用新的理念来设计校园景观,延续校园文化脉络,建立和谐生态特色校园。
参考文献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3COME。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3come。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关键词:环境文化;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5-0005-02
党的十报告对于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多忽略了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尤其是对于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理工类大学生,高校、家庭等做的还远远不够。曾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因此,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除加强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外,还需要强化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近年来,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也意识到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也在进行一些相关的探索。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体系、组织人文类讲座、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较为直接的、显性的方式来进行。但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等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将知识传授与大学生自身的内化有效结合,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和长久的。
一、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现状
十强调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种,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从全球发展态势来看,世界各国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特征都告诉我们,当前社会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融合,需要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里“和谐的人”应该是指德才兼备、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人。就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文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近代科学和人文分裂的现象长期存在,具体到理工类高校,由于这些高校长期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离。同时,由于当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理工类大学生更加强调对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轻视人文科学知识,导致知识面越来越窄。此外,由于实用主义在大学明显抬头,大学生对理想精神追求出现了真空。致使部分学生的人文知识相对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理性、社会责任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缺乏或淡漠等,从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实际上,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因此,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提升相结合,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辅相成,对于理工类高校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
1.校园环境文化的基本价值。环境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人的行为发生产生重要影响。大学校园环境因一所大学的存在而存在,其首要任务就是为生活于此的师生提供学习、生活的空间和条件。高校通过对校园环境的不断建设,使师生的生活、学习的物质条件得到保证并不断改善,更好地为全校的教学、科研等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校园环境建设,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生活在此的师生从中感受着优美环境所带来的愉悦和感染,从而更好地为个人全面发展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高校的校园环境条件建设成为吸引优秀生源的重要条件,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2.校园环境文化的社会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校园环境文化不仅仅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场所,更体现着这所大学的特点和主要特色,起着形象塑造的作用。形象既是人对客观事物形状相貌的具体性认识,又要通过人的感觉表现出来,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人在同一环境中所得到的体验不尽相同。校园环境作为一种形象而存在,既是它的社会属性对其自然属性的消解,同时这种消解的目的又是要把自然属性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面。[1]校园环境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游憩性公园,既要考虑到人的流动,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还要有其作为教育功能的一面,要考虑到其文化性,尽量体现出学校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厚重的人文气息,让人们一进入校园就能很好地感受到它的文化氛围。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的直观展示,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校的声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不好的校园环境同样会影响到学校的美誉度。
3.校园环境文化的教育价值。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文化精神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价值表现在满足教学、科研、日常生活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对于生活于此的师生的教育价值的体现。校园环境物化着人的精神体验,校园中的一栋建筑,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的主体,校园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校园的教育空间。[2]一所大学的办学历史越悠久,它的传统文化越是会深深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物化的环境将其加以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着学习、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位师生的人格和品质。因此,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大学作为神圣的科学殿堂的科学美,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使大学文化得以传承的精神美。
三、以环境文化为载体的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与方法
1.充分认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重要作用。俄国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过:“一个感受力比较敏锐的人,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他虽然还没有能够在理论上解释这种事实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着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虽然无法肯定校园环境文化是否会对每一个生活于此的人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但若能产生出“可以让人值得注视的东西”,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就值得去做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类高校,要改变过去那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认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其作为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服务的有形的物化场所,其无形的、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熏陶作用的育人功能更值得去重视。要把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由外在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学生内化的自发式教育。从这一点上来说,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并不是由学校的教学、科研来决定的,而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来决定的。
2.构建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是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宁静优雅的绿色校园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感染和熏陶着生活、学习于此的师生。由于受地域环境及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各高校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应有差异,要体现自身的特色。如南京师范大学的银杏,南京理工大学的二月兰,南京林业大学的樱花等等。这种特色应该是将大学的文化精神和学校的传统特色融入到学校的自然环境当中。让自然景观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环境的体现,更是学校人文精神的一种展示,使得学校因景观的存在而独具特色,景观因学校的呵护而充满魅力,加强了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3.营造体现精神文化的人文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不应该是孤立的,应该营造一种渗透着情感交流的文化氛围。像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等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得以体现。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相互受教育和教育别人,从而更有利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有利于探索的文化口味的形成。如学校在文化广场的建设和布置,设置名人格言警句标牌、文化雕塑以及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人文学科的研讨会等活动都有利于人文校园氛围的形成。
4.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是大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的大学不能称之为大学。因此,大学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不能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环境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思维敏捷,创意多,要注意他们的主体作用,主动关心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承;特色;空间环境;设计
何谓大学?先生认为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大学凭借其特有的文化魅力及自身的文化脉络,在学生心目中刻画着自有的文化坐标,并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凝练、升华。而不同的学校,又在不同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不同的校园文化,显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并且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特殊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近年来,各高校逐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纷纷利用优美的轴线构图和几何式布局,组织“大学城”、新老校区环境建设。不曾想,校园却因此大手笔失去了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相似,公共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统一、单调。校园核心广场的宏伟设计,常常由于尺度的失衡,可达性差,造成校园人参与性的缺失,形成某种意义上的“绿色荒漠”。校园在浓重的商业气氛打造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环境。
不禁质问:校园环境为谁而存在?校园为谁而设计?――校园人。校园人与“环境”朝夕相处,亲身体验、感受着环境;反之,环境又发挥着“教化育人”的作用,彼此“互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濡染和熏陶。而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所赋予校园特定文化场所的效果,同大学自身的文化脉络相得益彰,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校园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界限。
面对文化的缺失,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在整个文化推动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空间环境如何设计,已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他们在校园环境中的交流、沉思乃至休息都是在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传承文化。因此,校园设计者应行走校园内部,在反复行进中,品位“文化”,探究校园精神,思索本校园与他校园之别,切勿将校园设计克隆与复制。应尊重校园现有空间环境,利用其特有性,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实现设计的真正意义。
1 从生活出发,充分利用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不经意”的交流机会,传承校园文化
从生活出发,深刻理解校园人行为特征和心理要求,为他们创造满足自身发展的校园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场所,创造多层次、立体化、亲切宜人的学习交流空间,设计“不经意”的交流机会,以满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行为模式。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并非单一的课堂教学就可以满足,他们往往需要的是一个环境、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自主研究、自由探讨、不断创新的校园环境,以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
因此,在设计中,应依托现有的条件,挖掘房前屋后、交接处、建筑组群之间大小不等的节点空间的存在价值和弹,营造小尺度公共空间,以方便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偶发交往活动的需求。小尺度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免因盲目建设大规模“核心广场”造成的资金浪费,又可节约用地,并且打破了传统意义中广场的“大尺度”概念,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同时,小尺度空间的系列打造,以校园特有性为主线,随节点大小时而收缩,时而放大,不断交替变化,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韵律,最终实现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特色化。
2 打破单纯道路功能,创造舒适、多层次的“流动性”交往空间,编织校园文化
随着各大学校园规划的深入实施,校园功能分区日趋明确,结构日趋合理。然而,结构功能的合理化一定程度上,却增加了校园内部通勤时间。学生、老师常常需要在校园内部往返穿梭于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憩。与此同时,校园内部通勤方式又多以步行为主――低速的通勤方式和长时间的校园行走,使得校园内部道路设计尤为重要。而从交往的角度看,低速运动更有利于交往,步行的通勤方式能够让交往双方获取足够的信息和细节,并提供促成交往的机会,达到良好的交往效果。
因此,步行环境是促成交往的关键。在校园交通空间的组织设计中,应打破单纯的道路为通行的定式,妥善处理好车行与人行的关系,作到交通便捷、步行优先、人车分流,为校园人创造舒适、多层次的“流动性”交往空间,发挥文化信息交互和情感交流的作用。
3 着眼大环境,入手小设计,时刻保护与延续原有的有价值场所及事物,品味校园文化
校园环境设计应“小中见大”,时刻注意对原有的有价值场所及事物的保护和延续,巧妙利用这些“见证人”,解读校园历史,使其成为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小环境的系列设计中,应有强有弱,既塑造多样性,又营造大环境,鲜明主旨,突显,既体现设计者对校园文化的深入理解,又让校园人在随意中品位校园文化。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高科技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人的关注,优美宜人的校舍环境、健康进取的精神环境、资源共享的社区环境正在不断形成和发展。校园环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物质环境,是学校形象的外部显现,它不仅为整个育人过程提供保证,而且以其特有的方式直接参与育人。校园环境是一种文化景观,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影响着群体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智慧,为广大师生的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丰富的源泉。在当前的校园环境建设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内涵”的误区,满足了功能,却没有了美感,更缺少新意。因此,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既要关注教学和学习的需要,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
笔者借鉴区内环境示范校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环境实际,就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突出环境“育人”实效性进行尝试研究。
二、研究内容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是静止的环境,指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的文化特征,它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文化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在教学或其他活动所形成的精神、传统和作风,是一种流动的环境,是通过陶冶、感染、潜移默化对人起影响作用。
1.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集中三部分内容进行尝试:
①通过校园布局、花草树木、人文景观等物质环境,提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中塑造美好心灵。
②通过宣传橱窗、警示牌、育人目标等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促进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③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等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创设育人环境的和谐氛围,提升学校环境育人的实效性。
2.理论借鉴
本研究借鉴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管理心理学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实效。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以半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为调查分析、组织策划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汇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看法。
第二阶段即实施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6月,在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确立存在的问题,建立研究目标,形成研究方案或计划。
第三阶段即汇总阶段:2009年7月至10月,分析汇总资料,剖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总结提升形成总结性研究报告或相应的论文。
五、问卷调查与分析
结合校园实际,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涉及学生对整体校园环境的态度、改进意见、节约与环保意识及行动等方面。
1.调查结果
(1)校园环境态度与建议贴近实际(见表1)。
(2)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节约意识(见表2)。
(3)学生能及时参与公益活动与环保行动(见表3)。
2.整体分析
(1)发展需求与发展差距
校园环境建设应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学校校园环境虽然达到规定标准,但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审美的需求。我们进行了访谈,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第一,学生设想的校园环境是: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阳光校园、绿色校园;有健身、娱乐活动场所;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蕴藏丰富的知识。
第二,需要改善的方面是:种植供观赏的树木、花卉;增加人文景观;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学生诚挚的见地,为校园环境建设的不断深入、校园更加美好打下基础。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教育实效的改进设想
①加强学科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的结合、渗透,提高养成教育实效。
②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树立环保意识、发展意识。
③丰富学校人文环境,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设施,遵守法规。
六、改进措施与对策分析
1.积极改造校园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该校是一所半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结合校园实际,营造美观的环境氛围,让学校的文化底蕴去教育学生。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匠心独具的校训―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在甬道顶端安放奥运雕塑,预示学校勃勃生机。生活区月亮门两侧张贴“改小毛病成大气候”钛金铜字,彰显学校育人目标。操场四周栽上精心挑选的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山楂树,一年四季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与校园建设交相辉映。教学区精心构思,巧妙布局名人名言、画像、山水画。橱窗内张贴学生手工作品、先进人物事迹、班级量化评比、校务公开等内容,意在使师生用它来时刻鞭策自己。教室内悬挂各班班训,让学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花坛北侧矗立一面大型电子显示屏,两侧张贴“教师教方法 学生学做人”钛金铜字,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此外,显示屏随时插播师生教育教学活动风采、定时校园广播,营造师生身心健康成长氛围。
2.加强环境教育促环保意识提升
学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让“绿色”走进课堂。学生自觉参与拔草、浇水、植树等劳动。在橱窗中展示环保手抄报、漫画、手工艺品。每逢“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纪念日,学生便向居民发放环保倡议书,并参加清除非法广告、捡拾白色垃圾、“小手拉大手,还城市一片清新”等校内外公益活动。爱护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等使绿色文明、绿色消费蔚然成风。
3.优美雅致、健康情趣的校园环境正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校园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师采用直观教学,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识别各种植物、花草,锻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校园环境对学生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提供环境描写的素材,观察植物的生长、四季的变化;为学生学习教学基本篇目、诗词,提供了直观的情境。如《春》《白杨礼赞》《早春》等。
第二,校园环境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创设美观实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在操场四周种植枝叶茂盛的枫树,供师生课间休闲读书时享用。在花坛中种植各种花卉,春夏秋季节都能见到盛开的花朵,给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走廊、教室甬道两侧,张贴名人、名言、山水画。另外,悬挂一些图文并茂的警示牌鞭策学生言行。通过上述做法,既美化了教学环境,又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第三,在人文环境建设中,学校注意校容校貌的管理,在学生中开展养成教育。每天都有“校园小卫士”值周,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尊师爱校教育等结合起来。对全校学生的礼仪、守纪、言行、卫生及“两操”等方面进行量化、公示。使校园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序的人文环境为一体,使校园变成了一本活的教科书。
七、环境育人实效性尝试结果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因而,学校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激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融洽的环境。
学校在寒暑假期之际,充分利用各村家教活动站这一优势,由家教活动站负责管理学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参观旅游,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学校同样回报社会,无偿培训各大队干部信息技术知识。春季运动会时学校大门向社会开放,吸引了众多村民观看比赛,秩序井然。正是多方的积极配合,学校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体育先进单位及市级百所好家长学校,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2009年学校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第四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提名奖”,同年11月被全国妇联、中国教育部等八部委评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家庭、学校、社会携手配合,共同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氛围正全面铺开。
校园环境设计是当前校园规划建设的一个新课题,要在不断探索中进行建设,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这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重视下,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对陶冶人、教育人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八、几点思考
(1)学校环境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教育、安全的观点出发,创建一个既利于教学又富有生机,以促进青少年身心良好发育,融校园、花园、学习乐园为一体的最佳环境。
(2)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校园的环境质量与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地产生直接影响。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知识化到学府化,可以行“无言之教”,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今后实践中要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感染教育人。
(3)学校后勤管理的真谛是育人,是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蕴含着无声的教育。而这些,对学生的成长,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突出育人功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仍是后勤管理的主旋律。
(4)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人类的共识,创建绿色学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Z].教基〔1992〕19号.
[2] 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