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企业安全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持续、高速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上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趋于平稳。企业原有的体制己经或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管理工作同时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从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看,具有现代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一部分是在运输企业或仓储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物流服务的延伸和运作方式的变革转变为物流公司;还有一部分是为满足物流市场的需求,以物流事业为经营内容的新型物流企业,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等。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仍然过高,社会物流整体效益差。由于管理体制改革的落后,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仍然处于“小、多、散、弱”的状态,普遍存在经营分散、功能单
一、自动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物流企业横向联合薄弱,物流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的需要。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2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2.1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具体说:一是企业经理重视安全,言传身教带动各基层部门负责人都来重视安全工作。经理要亲自参加企业每个月的安全工作例会,听取部门安全工作汇报,掌握各种动态,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亲自过问上级布置的各项安全工作和专项治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亲自参加重大的或专项的安全检查,使职工感受到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二是分管领导真抓实干,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责任落实工作;三是其他领导在其分管工作中支持和服从安全工作的要求,避免产生矛盾和抵触,形成齐抓共管、确保安全的局面。
2.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和安全投入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但是我们要从思想上明确,省去了安全投入,是否就是省了成本,增加了利润呢。当安全工作与经营有矛盾时,要通过我们的工作将其化解,达到安全与经营的统一。要避免把安全与经营割裂开的倾向,处理好“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辩证关系。当生产与安全有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安全。这就给安全管理人员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消除了顾虑,挺起腰杆敢抓敢管。在措施上,以是否确保安全为其他工作取舍的前提,使安全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防范,有效地维护了安全监督的权威性。同时强调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不敢开拓经营。随着经营的搞活,必然产生许多新的安全问题,如公司把一部分仓库、店面租给客户自行保管,会出现一些客户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或因片面强调设施利用率忽视安全有关规定的现象。
2.3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法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随着仓库外租形式的出现,需要跟上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外租仓库安全责任书制度等。每年初,在制定经济工作计划的同时应做出全年的《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分解表》,与“管钱管物”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外租户等签订专项责任书,对灭火器材的保养、维修、换药和特殊储备保养,对特殊工种的培训等均做出时间安排,使各项安全目标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这样,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由谁指定,一目了然,确保各项安全基础工作有序进行。2.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物流企业要坚持每月一检查,库区每周一检查,仓库“一日二查”制度,采取二级查与专业查相结合;集中查和抽查相结合;领导查和夜查相结合;季节查和节日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次大检查,借助于社会大气候,推动安全工作不断改进。要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对许多不安全因素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达到了超前预防,及时清理隐患的目的。认真做好各级安全检查记录,对查出的隐患,严格按照规定填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实行整改反馈,落实不安全因素的整改工作。随着企业情况的变化,安全工作往往会出现新的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因此,在抓表面上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研究、探索和解决一些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力求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新的突破和提高。
坚持把自管库纳入企业安全管理范围,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标准。当然,严格对自管库的管理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过程,自管库往往为了省钱,或为了赶任务,或图一时方便,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在禁烟区内抽烟、明火作业、乱拉乱搭电线、使用高功率电器、堵塞消防通道等。有时今天检查发现的问题纠正了,明天类似的问题又会发生,因此生产现场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地抓落实;二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而对常遇到的自管库对安全检查不配合,隐患整改落实难的问题和甚至出现租赁双方关系紧张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搞好自管库的安全工作离不开承租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因此,安全管理也要提供优质服务,工作方法切忌简单、生硬,要经常与租户交流、沟通,尽可能为租户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经营、生活上的困难,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化解矛盾,以取得工作上的相互支持。新晨
2.5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增强了,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现代生活的需要,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善安全设施,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一个职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自觉地用安全要求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这样就会将各类事故拒之门外,这是搞好安全工作的灵魂。很多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哪个时刻出了某一个事故,而是缺乏安全意识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宣传和教育,用钢性的力度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让我们的行为服从环境的需要,按照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对保安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强化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向专业化法制化靠拢,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安全管理法规武装头脑,使他们能用法制法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及日常工作,使安全保卫工作更加法制化,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
总之,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学习的速度。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和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要坚持做到领导对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位、规章制度规范到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到位,才确保企业的安全,促使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农建.物流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汪波.以资源整合发展物流营销的基本战略[J].综合运输,2005(3):45.
(一)物流技术低
虽说当今社会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但物流方面的技术还是需要加强的。当消费者选择完要购买的商品时,首先要考虑到物品的质量问题,其次就会考虑到物流配送方面,所以要让消费者心满意足的拿到商品并且将运输成本降到最低,增加营业额,为物流企业谋取最大的利润空间。当今企业大部分没有一套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先进的物流技术,因此导致物流企业的满意度和经济利益受到影响。
(二)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
一个优秀的企业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物流制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规章制度在工作当中应该无处不有。小到个人职责,大到公司规章,应该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工作中如若没有规范和标准的话,责、权就没有办法量化,就没有价值的体现,同样一件事,若有不同的人去做,所做的过程及结果肯定是不一样。所以说任何事都必须有一个标准,让所有的人围绕着一个标准去做,所做的过程及结果都是一样,这才是真正的管理。现在物流企业虽说是发展迅速的时期,但它仍然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工作及配送要求。只有员工认真勤恳的工作企业才会有好的业绩和可观的收益。因此制度是一个企业必备的生存条件,否则将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利益。
二、物流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现代物流企业通常采用与客户”一单一结”的交易服务方式,彼此之间属于短期的买卖合作关系,而现在物流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是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需要与客户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合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寻求的是与客户长期合作,注重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断深化与客户的合作,赢得客户信任。物流服务商努力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最终赢得客户信任,双方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推进物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
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建立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在越来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外界制约条件的增加及供应链的复杂化都不断的影响着物流合作战略的实施。成功的物流合作使供需双方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利润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把合作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传递价值,从而达到双赢。战略合作可以使双方关系变得直接透明,信息共享、人才资源互通、灵活化的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都势必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三)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
现代物流企业采取不同形式,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大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一套科学的有效率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发展规划。二是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努力培养专业研究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物流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制定物流企业经营制度规范
关键词:中小物流;物流银行;信用担保
中图分类号:F306.6 文献标识码:B
一、中小物流企业融资瓶颈分析
1.间接融资缺失
(1)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为中小物流企业贷款
由于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贷款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遵行安全性原则,并建立了一套手续繁杂的审批程序,同时实行严格的财产抵押担保制度。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依靠自身的实力不足以提供担保,因此,现行信贷机制大大降低物流企业的融资需求。
(2)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准确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为大企业、大公司服务,未将其市场定位于中小企业。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主要体现为:主板市场上市条件高;中小板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和企业发行债券条件高。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自有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
3.内源融资规模较小
中小物流企业普遍存在重消费轻积累倾向,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利润分配中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较少。因此,内源融资比例不高,自身发展资金长期不足。
4.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在银行放贷过程中,担保是一个核心环节,银行看重固定资产。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时间短,不可能积累下像房地产、汽车等可抵押的大量固定资产,因此银行对中小物流企业的放贷较为严格。
总之,中小企业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直接融资难、风险投资难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真实写照。中小物流企业在获得金融支持方面其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二、中小物流企业融资供给体系的构建
1.商业银行开拓物流银行业务
物流银行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是指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而且符合要求的产品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保险等银行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目前,典型物流银行服务有代客结算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三种。
广发银行佛山分行于2004年6月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物流银行业务能够有效解决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增进银企关系。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不足使得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少,大大制约了其向银行的申贷能力。而物流银行除了以固定资产作抵押以外,还可以拿流动资产如原材料、产成品等来抵押。只要符合质押品标准的原材料或者产成品都可作质押。
这样一来,中小物流企业就能通过物流银行有效地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问题。所有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统一标准和协议执行质押,有利于改变银行对大客户依存度过高的现状,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由于物流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委托关系,难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信贷的时间不长,在贷款工具设计、资金筹集、风险管理方法和内部监控方面经验积累不足。因此在物流银行业务中商业银行要注意控制各种风险,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和健全物流金融信贷资产的流通机制,增强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观念,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贷款与否的标准,建立以效益为指标评价体系,满足中小物流企业合理资金需求,依据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特点,在信贷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制度及业务水平实施改进和创新。同时,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明确其市场定位积极为中小物流企业服务。
2.发展以二板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渠道
创业板市场对企业规模和股本额要求低于主板市场,有利于中小物流企业上市。美国发达的那斯达克市场为无资格在正式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较小企业的股票交易二建立的,其上市规则相对简化,可以容纳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上市。
推出创业板市场,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自主性、内生性增长。一方面,为急需资金的中小物流企业及民营物流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部分缓解其融资难题,从而达到启动民间投资的目的。另一方面,创业板市场可以为投资者开辟一条更有效的投资渠道,通过有效投资供给的增加来拉动投资需求。
2004年5月1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正式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标志着分步创建二板市场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仍只是较少部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二板市场服务对象应逐渐扩大到有产品、有市场、具有成长性的中小物流企业,缓解其权益资本缺口。
3. 建立完善的中小物流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谓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相对公平的融资环境,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分散银行信贷风险,优化银行资产质量。
日本主要依靠信用保证协会来对中小企业进行担保的。信用保证协会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信用保证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确保信用保证协会业务的有效运作和收支平衡,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支撑系统,即建立了信用保证保险制度、融资基金制度和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对于信用保证协会的实际损失由政府预算拨款,这种损失补偿金补助制度用财政资金承担了风险损失,保证了国家和金融机构对信用保证协会投入基金的安全。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萍.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瓶颈与改进对策[J].浙江金融,2007,6:56-57.
[2]崔丽萍,郑 宁.物流银行:助力我国物流金融市场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1:32-33.
关键词:湖北 中小物流企业 安全生产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6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物流企业的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物流企业。物流业务不可能全部被大物流公司所包揽,有些中小物流企业会在市场中得到一定份额,随之而来的是中小物流企业因资金和设备以及融资问题降低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带来生产安全问题。一般认为物流安全包括信息安全、运输安全、加工安全和存储安全。{1}物流企业具有生产环节多、辐射地域广、影响范围大等特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物流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经常超出企业界限,损害企业以外的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尤为突出的是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堵,废弃物增多等等。物流安全生产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流企业本身的机械设备安全及其带来的货物安全;二是因管理混乱带来的信息安全和货物安全;三是违禁危险货物造成的社会、环境或个体人身安全隐患。综合以上三点,物流安全问题就其发生的场所来看无非就是分为物流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但无论物流安全问题是发生在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都会对物流企业本身和社会及个人带来不利后果。近年来由于物流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很大的损失,表现为大量的物流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带来的商品缺陷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引起多方纠纷,也同时引发了诚信问题,从而使社会和个人因诚信问题付出巨大代价。以物流生产对象中容易发生损耗的农产品为例,我国的果蔬在储存和运输等环节上的损耗率为25%~30%,发达国家在果蔬上损失率为5%,美国仅仅为1%~2%;再以淘宝购物为例,买家与商家之间因货物送达不及时甚至根本收不到货物发生的纠纷不计其数,大部分原因是物流企业的问题,这其中快递的管理混乱最为明显:多项调查显示,快递公司的表现令消费者颇为不满,诸如延时送达、货物损毁、先签后验等现象成为投诉的主要内容。
一、湖北中小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现代物流业被称为“第三方利润源泉”。湖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在水路航运、铁路运输、和交通信息方面,都意味着现代物流业在未来将是湖北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湖北吸引了大批境外物流、商贸、仓储及客货运营者和投资者,法国的捷孚凯、丹麦马士基、伊藤忠、住友、运通,以及我国台湾八达通、香港狮龙国际、上海佳吉物流等纷纷进驻武汉,带动了武汉物流业的发展,着实为湖北的经济带来了新的亮点。{2}根据湖北省政府出台的《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省的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将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在13%以上。湖北作为中部省份,物流业会越来越发达,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将面临上述问题。2013年湖北沙洋某快递企业寄送危化品致人伤亡事件,以及其他物流企业安全生产数据表明,湖北省中小物流企业安全生产问题比较突出。从物流安全生产问题的内因来看,其安全生产问题具有典型特征:
1.湖北中小物流企业众多,现有各类物流企业5000多家,其中大多数是个体运输方式,提供的服务主要也只是仓储、运输、搬运等低层次的物流服务;从服务质量上看,有多、散、小、乱的缺陷。以武汉为例,80%的市场被小规模物流企业瓜分,其中1/3的小公司证照不全,全市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仅为32家。{3}
2.中小物流企业设备落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大部分物流企业机械设备简陋,只能从事简单的运输、搬运、储存、保管等业务,其它诸如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企业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弱小。尽管如此,在诸如储存、保管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1)因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过分重视业务,忽视了安全管理,在仓库存放违禁物资;(2)仓库保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素质低下,责任心不强;(3)设备老化,技术更新慢,服务效率低下。
3.企业缺乏留住专业物流人员的机制,也无力进行相关专业人员的的培训。例如理货员、调度员、单证人员、销售业务员等职位不仅辛苦琐碎,而且人员严重缺乏。
4.企业运营成本过高。物流企业的成本和一般的商品生产行业一样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物流企业成本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运输,但是,物流企业的成本表现在信息、储存、保管,高端物流企业的成本还表现在包装、物流方案策划等方面。最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物流在企业和社会生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逐渐凸显。湖北中小物流企业由于手段和技术落后,在手工管理的模式下,企业成本的控制不力,在各个环节上不能做到最优控制。单打独斗的中小物流企业成本过高。
5.创新能力不足。有的企业在仓储作业中以手工操作为主,有的企业为部分机械化操作,几乎没有全自动作业。另外,能提供高端物流生产例如物流方案策划、物流供应链设计等业务的企业十分少见。
6.湖北码头文化对长期经营缺乏惯性,物流业交易缺乏诚信理念。大量事实证明,大多数诈骗是物流内部员工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利用交易条款的漏洞进行诈骗。
二、湖北中小物流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产生的原因
1.恶性市场竞争的存在。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2年,我国大中型企业平均寿命也有7至8年,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至3年。{4}我国中小企业经常陷入诸如恶性价格竞争之类的恶性竞争。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少,不能稳定地通过长期优质的服务来留住客户,只能采用低价竞争的方式求取利润甚至求取生存,有的企业严重违反相关规定,造成市场混乱。
2.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足,企业在物流信息追踪和向客户提供物流信息方面不能做到有效及时。公共信息平台是指所有通过申请或允许都能够自由获得信息的场所。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时代更加旺盛,可以说谁掌握了更全面更准确更及时的信息,谁就获得了主动权。物流信息平台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关于物流信息、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信息平台。湖北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根本没有信息系统投入,也不重视信息投入,许多企业还是手工作业阶段,这种状况不仅与大数据时代的物流企业发展方向不相匹配,甚至与现代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相匹配。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湖北物流市场的混乱。
3.政策法规不完善,物流行业即缺乏全国统一行业标准,也没有地区行业标准,更遑论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当物流环节出现问题给客户带来损失时,客户维权困难,这给物流行业留下了混乱的隐患。
4.政府对中小物流企业的融资未能提供积极的支撑。湖北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就业容量广阔,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湖北经济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从湖北的审计情况来看,湖北的中小企业中近75%~86%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这些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条件苛刻,多有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或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困难重重。
5.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许多部门,比如交通、工商、财税、质检部门等,因为这些部门之间缺乏统一调度与协调合作,对物流业的管理呈现要么令出多门,要么存在大量监管的真空地带。
三、解决湖北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瓶颈的对策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物流业的发展能够明显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事实情况是湖北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意识、政策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存在不少安全生产问题,湖北物流业自身发展的瓶颈使得湖北省未能充分发挥地区地理优势,从而使湖北经济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周边省份,中部崛起的力量和作用未能显现。改变这一现象的思路和对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湖北物流中小企业,改变现有的物流企业的混乱局面,形成规模效应。要将发展湖北物流企业提升到湖北支柱产业的高度,充分发挥湖北在“两圈一带”区域中的重大作用。
2.建立政府各部门联动机制,将与物流相应的水路、航空、公路、税务、卫生、质检等个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结合起来,形成专门的物流服务管理部门,统一部署,严格管理。
3.严格物流企业准入制度,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区行业标准,树立湖北物流企业的高大上形象,保证能够长期为客户提供国内最高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4.建设物流企业的信息安全。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等级很低,仅有5.5级,信息安全是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这里有两方面的信息安全需要加强:一是建设湖北省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无论企业大小能够共享资源。公共物信息平台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它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但社会效益显著。{5}可由政府招标运营商来建立,也可由企业之间共同出资以入股方式进行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网络建设,政府要为此提供技术支持或直接参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二是严格保护客户的信息,行业内可制定专门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与客户达成保密协议,对泄漏客户信息的企业可根据行规和诉讼途径清除这类企业,以便保持客户对物流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5.建立湖北特色的物流企业文化。首先提倡忠诚,尤其是中小企业必须以忠诚留住客户,提倡“服务第一,利润第二”的理念,在任何状况下,以满足客户的正当需要为第一要旨;其次要提倡信用,在提供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上要做到精确操作,让客户放心安心;最后要提倡安全,提倡的理由不再赘述。
6.出台应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信贷措施,扩充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允许并规范中小物流企业的债券发行等行为,以便为企业的扩张、设备的更新与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
7.湖北物流企业成本控制逐渐成为企业提高经营业绩的重要途径。物流企业并不直接生产商品,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保管、运输、储存和信息安全上,这些方面的投资就是成本投入。物流企业安全生产的加强有赖于成本的投入,这与企业效益的提高存在一些矛盾,因此要加强专业人员的科学管理,来实现企业的收益最大化管理。
安全生产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经营创收、实现效益的保证。中国现代物流企业经营对象广泛,地区跨度动辄超越省份甚至国界,生产经营的风险可能发生于各个方面。湖北特殊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既可以造就一个优越强大的物流企业群体,为湖北经济的腾飞提供巨大动力,也可以因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影响到湖北的其它企业群体形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物流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覆盖物流企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物流行业标准会越来越健全,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湖北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功实施,湖北的地区经济与物流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平衡与互动关系,因而解决了湖北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问题也意味着找到了拉动湖北经济的一部引擎。
(文章来源:湖北省中小企业中心课题,项目名称:湖北中小物流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HSB008)
注释:
{1}罗一新.关于我国物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6(5):16-19
{2}陶良虎,辛洁.湖北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物流论坛,2008(6):12
{3}付新平.整合是湖北物流强省的必由之路.中国水运,2011(3):40
{4}严睿,何春梅.中小企业谁来疼[J].英才,2009(7)
{5}唐琼,李延晖.面向中小企业动态集成物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市场论坛,2008(2):52,54
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12个中央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物流领域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民间资本投资物流领域的支持力度,为民营物流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意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第三方物流服务领域。积极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从事社会化物流服务,为民间资本投资参与承接传统制造业、商贸业的物流服务外包创造条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多式联运、集装箱、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等物流业重点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领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铁水联运、公水联运等转运中心设施建设。
《意见》要求加快形成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的管理体制。打破阻碍物流设施资源整合利用的管理瓶颈,鼓励目前只为本行业本系统提供服务的仓储、运输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资质审批管理,进一步清理针对物流企业的资质审批项目,对于法律未规定或国务院未批准必须由法人机构申请的资质,由民营物流企业总部统一申请获得后,其非法人分支机构可向所在地有关部门备案获得;简化注册经营手续,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物流企业,在总部统一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和经营审批手续后,其非法人分支机构可持总部出具的文件,直接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免予办理工商登记核转手续。
《意见》要求为民营物流企业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减轻民营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符合条件的企业同等享受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政策,同等享受已经出台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政策;加大对民营物流企业的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物流设施,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优化民营物流企业融资环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完善融资担保制度,发展物流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促进民营物流企业车辆便利通行,享受同等的通行证发放、进城停靠等便利通行政策。
《意见》明确支持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做强做大。推动民营物流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鼓励现有单一从事运输、仓储、货代、船代、无船承运人等服务的民营企业整合功能、延伸服务,加快向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综合服务能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民营物流企业加强联盟合作,支持大型优势民营物流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民营物流企业;积极支持民营物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鼓励“走出去”,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网络;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及时反映企业发展问题,引导加强行业自律,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质押担保 第三方物流 风险管理
质押担保系指债权人与债务人或与债务人提供的第三人以书面合同的形式,对债务人或其所提供的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的占有权进行转移,以确保债权人的债权享受优先受偿权的一种基于担保法的法律行为。在质押担保业务中,动产或权利的供给方称之为出质人,其债权人被称为质权人,质押标的物则被称为质物。质押担保业务通常发生在出质人企业急需资金,同时缺乏充裕的不动产及有价证券来为其贷款业务提供担保的情形。出质人企业可将其所拥有的仓单、应收账款等动产或权利质押给银行;银行则通过客观评估该质押标的物的价值,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质押贷款。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质押担保业务,有助于降低出质人企业与质权人之间围绕质物品质及其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性风险,提高质押担保融资业务的运作稳健性。
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制度通常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围绕被列为质押标的物的任何交易都将被加以限制,以确保质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以伸张;二是质押业务管理当局应当为质权人提供简明、高效、低成本的司法及仲裁体系,以解决质押担保业务实施过程中的商业纠纷;三是质押业务制度设计应当确保特定质权人利用制度漏洞,通过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方式不当获利;四是将设定、维持并实施动产质押权的成本支付控制在合理水平;五是动产质押权的设定、变更及灭失等关键事项应被有效公示,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物流质押担保业务的开展有助于提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强化供应链管理能力。但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实施质押担保业务时,第三方物流企业需理清其风险诱因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对策。
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业务的风险分析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业务的质物风险
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保管质物的过程中,对妥善保管质物富有连带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质权人负有妥善保管质物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质物灭失或者毁损的,质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质押业务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质物委托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在现行法律约束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物安全保管负有重要连带责任。
其二,质物的理化性能评估增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质物的仓储方式受制于质物的理化性能指标,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成本直接取决于质物的仓储条件。若物流企业不能有效监管质物,则质物价格波动将增加质权人和担保人的风险(马中华等,2011)。第三方物流企业可通过增加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来降低此类风险,但此项措施亦伴生着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的负担。
其三,对质物的价值甄别能力不足放大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业务运营风险。《担保法》第七十条规定,若质物价值有明显减少的可能并足以危害质权人权利的,质权人可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担保措施。因此,质物价值的甄别直接影响质押合同的有效履行。但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涉及的动产质物的品种繁多,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对其品质及市场价值的有效甄别。若质权人在补货及提货过程中以次充好,将导致质物价值偏离质押合同规定的价值,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承担由此造成的质物价值损耗风险。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业务的操作风险
其一,在质押合同有效期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因内部操作流程监管不善而引致的风险将威胁出质人及质权人的正当权益。
其二,第三方物流企业与质权人之间围绕质押合同的工作衔接存在问题。质押贷款的供给方与质物的监管方之间围绕质物相关信息的传递存在信息失真和信息过载等问题,使得质权人由于难以获取质物品质及价值评估的真实信息而诱发质押贷款决策失误。
其三,出质人资信评估程序不规范为质押贷款的风险暴露埋下隐患。金融机构对申请贷款企业的资格审查存在漏洞,对质押标的物的品质及其价值审核的过程易受到经办人的人为因素影响,从而降低资信评估的公允性。现行金融机构对贷款企业的授信额度计量方法多依赖历史经验数据,缺乏对出质人远期经营收益的可信预期能力。对动产质押品而言,质物价值易受市场因素影响,评估价值的历史波动率较高。在质物交易市场有效假设条件下,质押担保业务风险与出质人历史信用水平相关度不高;故而金融机构以出质人历史信用水平作为确定授信额度的传统做法并不符合动产质押担保业务特点。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业务的道德风险
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业务经办人有着在质押业务中利用其职权欺诈质权人、出质人或本企业监管部门以谋求其私人利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业务经办人是撮合质权人和出质人合作的中间人,掌握着当事人信用信息及质物信息。质押业务经办人可能为增加业务量而诱导出质人提供虚假信息来欺诈质权人以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亦可联合质权人对质物做出错误价值评估以侵占出质人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益。
其二,出质人道德风险将放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押业务运营风险。在获质权人的资金后,出质人受经营能力有限和市场风险不确定性的约束有可能陷入经营失败的危境。质权人可依据《担保法》所赋权利,通过拍卖或变卖质物的方式获得质押业务补偿对价,并用于清偿出质人的债务。在质押贷款的清偿业务中,质权人具有获取质物拍卖或变卖所得的价款的优先清偿权,而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开展质押业务的先期资产投入及质押业务收入都将受到出质人因此受到影响。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或处于保管期内的正常或非正常损耗,所导致的质物价值明显低于质押款时,出质人有较强动机携款潜逃,从而将质押风险转嫁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质权人。
其三,出质人信用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限,未能制定符合其偿债能力的融资计划,此举将导致出质人因债务期限错配而缺乏有效的当期偿债能力。
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业务的实施策略探析
(一)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业务的质物风险监控
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与质权人展开合作,投入必要的人力、技术与资金优化在质物选择能力。鉴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质物质量控制及质物仓储保管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地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负担质物筛选的首要责任,并应及时、准确地将质物的质押风险告知质权人,以便于控制质权人运营风险。质权人可建立具有相对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质物遴选模型,依据是否适合质押的性质将质物划分等级,并赋予不同等级的质物以差异化质押折价率。较为适合质押贷款的质物通常具有质物品质相对稳定、质物交易市场相对活跃、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有限等特点。
其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本着谨慎原则客观评估质物的质押价值。2004年版巴塞尔资本协议扩充了银行质押和金融衍生品的范围,并规范了质物价格评估标准。依据新巴塞尔协议精神,质权人应确立质物筛选的安全谨慎性原则,确保质押贷款业务中的质物选择及价值评估符合“保障质权人安全”的原则。在确定质押率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将一定期间内的质物历史价格和质物成本价格作为计价基础,并在计价过程中考虑到出质人资信能力评估水平。
其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对在储存期间的质物价值波动风险作出动态监控。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制定质物价格的风险控制警戒线和强制平仓线,将质押贷款金额钉住质物现货市场价格。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与质权人保持及时联络的前提下,通过对质物的现货市场价格的实时动态监控的方式,实现对质物风险的及时有效控制。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业务的操作流程控制
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强化对质物的权属确认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就质物所有权及质物属性等相关问题,强化与质权人及出质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出质人在掌控质物真实信息方面具有相对信息优势,而质物真实信息直接影响质权人的贷款资金安全性。固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要求出质人提供关于质物所有权的全套材料,据此识别质物属性的真实信息,并据此评估质物的市场价值。在质押合同中还应当明确质权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权稽核出质人企业的内部业务台帐,以确认质物属性及其价值的真实信息。
其二,签署质物委托监管合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与质权人、出质人三方会合商议并签署质物委托监管合同,并对合同及相关附件展开风险及可行性审查(隋如彬等,2011)。
其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应验证质物权属并开具质物担保接收通知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自行组织质量技术人员来查验质物属性及其所有权相关单证,亦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查验。在确认质物权属符合质物委托监管合同及其附件后,第三方物流企业方可开具质物接收通知书。若质物质检结果不符合委托监管合同及其附件要求,出质人可要求权威第三方质检机构做复查,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权拒收复查不合格的质物。
其四,强化质押贷款的贷后质物担保管理。基于质物品质稳定性和质押安全性考虑,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在合同中严格限制质物流转,拒绝出质人、质权人或善意第三人对处于质押合同有效期内的提货或补货要求。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质押担保业务的道德风险规避
其一,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完善出质人信用体系建设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利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或企业情治系统,对出质人的信用水平展开调查并建立出质人信用档案。在设计出质人信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时,质权人应当综合考虑影响客户企业信用水平的若干要素,将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商誉等影响客户企业信用水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指标都纳入到信用评估体系中。在对出质人做信用评估时,质权人应当重视评估过程的动态性,在对客户企业资信水平做系统性评估的过程中,质权人还应重视及时根据出质人经营风险因子变动情况和质物品质及其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调整对出质人信用的评估值,避免因出质人资信水平和质物价值变更给质权人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造成的损失。
其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联系质权人共同制定对出质人的授信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在质权人的协助下,根据质物属性、出质人的资信水平及其业务经营现状来制定对出质人的授信额度(闫英等,2011)。鉴于出质人的道德风险随着其业务运营失败概率的增大而同步增大。故此质权人应当采取对出质人的信用水平及其授信额度的动态监管措施,根据出质人的重大业务事项对其信用水平评估及其授信额度做动态调整,实现对质押业务风险的动态控制(杨继瑞等,2011)。
其三,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其内部员工的道德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内部员工的道德风险的生成源自经办人在处理质押业务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由裁量权,以及其职位所赋予该员工的信息单向透明优势。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规范质押业务合同及相关单据操作流程的方式,确保质押业务办理流程及内容的公开透明化,降低内部人操纵所诱发的员工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马中华,朱道立.物流企业在存货质押融资中的决策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11,26(3)
2.隋如彬,肖晓旭.物流企业存货质押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1)
关键词:物流业;损害预警;产业安全
2010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 7%,约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我国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动脉系统,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物流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三足鼎立”格局
为兑现WTO承诺,2005年以来,我国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邮递服务、航空服务等物流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呈现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的局面,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存的“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国有物资、运输、货代、配送、贸易加工、仓储、批发零售企业等行业的物流企业,仍是中国物流市场的主力军,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它们从传统物流服务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转型,积极整合物流资源,不断强化物流产业链条的控制能力,加快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经营,服务产品不断创新,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新兴的优秀的民营物流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的新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不断增加资本积累,网络建设初建规模,更有一些实力强、理念新的民营物流企业不断开发增值服务,争夺物流高端市场,成为中国物流市场最具活力的新锐力量。同时,许多经济效益低下的落后的民营物流企业,举步维艰。优秀企业和劣质企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明显。
外资企业普遍看好中国物流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各种方式加快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在华全面扩张,分别以合资或独资各种形式建立外资物流企业,为其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经济活动提供越来越全面的物流服务。
二、外资物流企业在华成长较快、市场势头强劲
2002年原对外经济贸易部发出《开展试点设立外商投资物流企业工作的通知》,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以及浙江、江苏、广东三省及深圳经济特区进行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试点;2006年商务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物流领域吸引外资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外资投资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取消了部分涉及物流企业的行政性审批,降低了外商投资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时放宽了国内航空货运市场准入。这是我国政府履行加入WTO的相关承诺,在物流领域对外资全面开放。
从进入类型看,既有知名的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商。如,美国联邦快递(FedEx)、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荷兰天地(TNT)、中外运敦豪(DHL)等等,也有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企业商。
从进入领域看,既有经济发展较快、综合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也有发展中的二三线城市。如,UPS在深圳、青岛、厦门等20多个城市设立了代表处;TNT的服务已覆盖我国200多个城市,网点超过2000个,使中国市场成为欧洲以外的最大市场;DHL已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了50家分公司。
从服务对象看,既有外资在华企业,也有向本土企业渗透的物流商。如,沃尔玛全资子公司盖世理以合资方式在天津建设了沃尔玛北方物流配送中心;普洛斯的客户包括物流、制造及零售业三大类,UPS、DHL、联邦快递、马士基、通用汽车、大众、卡特彼勒、雀巢、惠而浦、柯达、施乐、沃尔玛和欧尚都是普洛斯的忠实客户。
从服务业态看,既有物流服务企业,也有物流运作提供配套服务的物流地产、设施设备、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如,世界上最大的5家托盘共用系统运营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并加大宣传力度,开始在中国广布网点,抢占中国市场商机。
从投资目的看,既有产业性投资的物流企业,也有资本性的运作的物流企业。如,普洛斯(PROLOGLS)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南京、无锡、大连、重庆、青岛、成都、长沙、嘉兴等地建设物流园区,并引进更多物流地产商进入中国。
从合作方式看,投资、并购、独资的倾向愈来愈明显,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日本三井与宝钢、鞍钢、武钢等合作,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钢材加工配送网络布局; DHL以3亿元收购全一快递100%股权,DHL的子公司――中外运敦豪再次成立合资公司以4600万元价格,收购了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中外运速递公司的全部股权。
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总量上看,外资在所占据的市场规模比较有限,只在我国四大物流区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优势,在管道运输、仓储、邮政和航空运输行业已经拥有相当大市场份额,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加强产业预警,提升物流产业安全水平
外资企业是把双刃剑。对于外资企业而言,进入中国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一是提供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良好机会,避免走许多弯路;二是提升了中国物流产业层次,物流产业质量有了质的飞跃,推动国内物流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是增加了国内财政收入。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也带来许多问题,主要是产业安全。一是内外资企业实力相差悬殊,外资大量渗透,会致许多稀缺资源受制于人;二是国际资本看好中国物流企业,一些外资企业借机收购困境中的国内企业,连续发生民营企业并购事件,有的企业被迫低价卖掉,转投其他行业;三是加剧了国内物流市场的竞争;四是个别外资物流企业借机逆市低价倾销,对处于发展期的国内物流企业形成直接威胁。
物流是国家运输的命脉,关乎国家安全。外资的进入给转型期的中国物流业带来了产业安全问题,因此只有加强物流产业安全监管,才能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为此,对物流业的管理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通过制定中国物流产业安全政策等手段,加强物流产业安全预警,提升物流产业安全水平。
1.在开放我国物流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学会和利用国际通行的原则保护自己,逐步引进外资来发展我国物流业,合理掌控外资进驻的节奏,有效引导外资流入区域。
此外,外资企业在选址时注重经济、区域和政策优势,大多集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这样会加剧区域发展失衡的现状。
2.针对恶性的个性并购事件,国家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尽快启动立案调查程序,制止这种违法行为对我国物流市场的破坏。
3.针对一些外资企业借助中国物流企业经营上的困境,收购国内物流企业,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决断。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保持国内企业对物流战略资源的掌控能力。
4.对于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物流基础设施好部门,国家一定要有控制力,对于那些充分市场化的物流业务应鼓励外商发展。
5.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产业的统计工作,强化进入之后的跟踪统计与监管分析,加强信息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流金融运作模式风险控制物流企业
物流金融是发生在物流领域内的一种资金融通现象,其特点是由物流企业向物流客户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项目,从而起到保证物流业务顺利进行的目的。和任何一种经融业务一样,物流金融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多样化的风险,控制不当也会给物流企业带来损失。分析物流金融运作的模式及风险特点,对促进物流金融健康快速发展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不仅具有协助物流客户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的功能,而且能够提高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经营利润。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虽然它在我国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运行模式。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
1代收货款业务。代收货款业务是物流公司在为物流客户(供方和需方)双方提供传递货物的过程中代替卖方向买方收取货款,然后将收取的货款转交卖方(发货)企业,并以一定比例从中抽取佣金的行为。代收货款业务一方面促进货物流通给供求双方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增加了物流公司的收入。
2垫付货款业务。垫付货款业务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收货预先不向供货方付款,而是由承揽运输业务的物流公司替代收货人预付一半货款,在收货人提货时把全部货款交付物流公司,再由物流公司转交供货方的一种业务形式。垫付货款业务还有另外一种主要由银行主导的运行模式,即供货方将货物的所有权移交给受理银行,受理银行确认后向供货方提供需要的资金。当收货方向办理银行偿还所借的货款后,由办理银行负责通知物流企业向收货方发送货物,由此货权即转移给给收货方。物流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承担的责任是向银行提供货物信息、按协议运送货物,同时承担风险防控的功能。
3承兑汇票业务。承兑汇票业务涉及四个主体,分别是供货方、收货方、物流企业和有关银行。按照规定业务四方主体要先签订《保兑仓协议书》。其中物流公司提供承兑担保,收货方进行反担保并已承诺无条件回购货物;同时必须向银行申请开出承兑汇票,并按要求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银行按照约定先开出承兑汇票;收货方凭银行承兑汇票和合同向供货方采购需要的商品,物流公司对商品评估后入库作为质押物;在承兑汇票到期时由承办银行予以兑现将货款划到供货方账户;在收货方向银行完成还款后物流公司按照银行的规定释放质押物。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
物流仓单金融模式涉及生产性企业、承办银行和物流企业,其中物流企业在中间承担生产型企业和银行间融资桥梁的角色。其业务模式是生产性企业把一定数量的原材料作为质押物存入指定的融通仓,以此从承办银行融得需要的款项,然后视生产经营情况分期还款。物流企业替银行保管质押物品、评估质押物价值、监管质押物去向并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在这种模式中,生产性企业的收益是通过流动资产质押获取所需的资金,银行通过流动资产贷款业务获得利息收入。物流企业一方面通过提供存放与管理货物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价值评估与质押监管服务取得中介费用。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商业银行依据有关规定和条件,授予合规的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获得授信的物流企业可以在银行给定的信贷规模内,向物流客户提供贷款的业务活动。物流企业能否获得银行的授信及其获得额度的多少,取决于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和以往的信用状况;物流企业对物流客户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的方式,贷款业务过程中银行不再参与具体的工作,由物流企业直接监控和办理质押贷款业务。物流授信金融的突出特点,一是简化了物流客户以往在银行申请质押贷款是需要办理的繁杂手续,有利于物流客户更加便捷地获得所需的资金;二是把银行从繁琐的质押贷款业务中解放出来,从整体上有利于银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物流企业由于拥有更为充分的交易信息,由其负责物流领域质押贷款的发放有利于降低降低贷款风险。
三、不同模式下的金融风险控制
物流公司的介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几率,但并不意味着金融风险完全的消失,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物流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物流结算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结算金融风险的发生和物流业务内容及其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供应链稳定性风险、质押物贬值、供应商回购违约风险、质押物仓储安全风险和虚假及违规操作风险。防范不同特点和环节风险的发生,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手段。
防范供应链风险,一是必须认真考察相关产品所处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详细情况,并事先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做到事前严密防范事后处理不乱。二是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环节并采取对性的措施,防止重大损失的出现。三是风险出现后及时计量损失状况,尽可能把损失控制在供应链各参与方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防范质押物贬值风险,要点是随时了解和把握质押物市场价格及其变动趋势,防止质押物跌价造成损失。为此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平台,在这方面需要物流公司和银行加强合作,充分利用银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搜集商品信息,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质押物的价格及其变化,为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好准备。
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一般都是因为融资企业未能及时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引起的,要避免回购违约风险的发生,最重要的是由物流企业担负起对融资企业尽职考察的责任,调动各种资源从信用状况、资产质量、运行效率、管理能力和管理团队的道德水准等多方面入手,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情况,力争把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提高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制定详细的风险控制规则,从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对风险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下大力气详细查找和努力排除风险隐患,把各种风险控制最低的水平。
规避操作风险的发生,核心是要严格考察供应链的交易情况,严格核实交易发生的背景和确保交易发生的真实性。发现和避免交易风险的发生,要点是必须根据交易的特点构建多层次监控体系,以便排除和清除可能的风险隐患。
(二)物流仓单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单金融模式存在的主要有质押物风险、物流企业资质风险以及融资企业的经营风险、违规操作风险和道德欺诈风险。
有效应对以上各类风险,首先是要全面评估质押物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包括审查质押物的所有权是否为融资企业所拥有,同时还要关注质押物的价格变动情况,如果发现质押物出现跌价现象,就要通知融资企业尽快补充货物或者增加保证金。其次是坚持严格合理设立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并配备合格的人力资源,能够从多方面准确评估质押物的真实价值。第三是物流企业在受理融资贷款业务过程中,必须详细考察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注意追踪贷款资金的去向和用途。第四是和贷款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按照规定开展金融业务并不断完善操作流程,依靠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督保障操作行为合乎规范。第五是为防范欺诈行为的发生,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人员的金融业务素质,建立高效的内部运行监控体系,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防止出现风险和漏洞。
(三)物流授信金融模式风险控制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信用缺失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要求物流企业必须规范其自身的制度和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实施稳健经营和积累良好资信资源,通过长期积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提高银行信用等级,为获取更多的授信额度打好信用基础。防范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核心就是要获取融资企业获取资金后的资金流向数据,以便实施资金流向的实时监管。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构建资金信息系统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资金安全监管。
参考文献:
[1]潘卫红我国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创新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1)
[2]刘巍物流企业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评价[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
1.物流金融质押模式
仓单质押融资模式,即传统的物流金融模式,该模式是指融资企业将货物交于物流企业运输和保存并由物流企业开具仓单,融资企业将仓单抵押至银行获取贷款: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即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融资企业通过将动产作为抵押物转移到银行获得贷款,银行将动产交付具有监管资质的物流企业进行存管,值得注意的是,为增加商品流动性,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下,摸索出了“控制总量”和“通过不断追加保证金来赎回部分质押物”等创新模式。在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中,已经开展了包括建材、家电、金属等行业:静态质押融资模式,融资企业先将自身商品抵押给银行,商品存放在物流公司监管下的仓库内,同时开具质押商品清单,银行依据质押商品清单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
2.物流金融信用担保模式
统一授信模式,在物流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银行给于物流公司一定的信用额度,由物流公司自主决定是否向融资公司进行质押贷款和具体贷款额度。在在此过程中,将银行的授信权力经过整合转化为统一授信,物流企业按照信用担保的相关规定,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在取得银行授信后向融资企业提供质押担保业务:信用担保模式是指物流公司与外贸公司相互联合,共同为上游采购企业进行间接地融资,在银行开具信用证后,凭借信用证开始向供应商提供贷款业务,同时供应商应将货物转移至有物流企业的仓库中代为控制和监管,在采购企业提取货物时,需向物流企业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依照保证金的比例物流公司向采购企业交送货物,直至采购企业向物流企业交还所有款项。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货物的监管和保存。
3.物流金融的综合模式
保税仓模式是指包括制造商、经销商、第四方物流企业和银行在内的供应链式融资模式。经销商根据自身需求向上游制造商订货同时签订《购销合同》并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同时向银行签订针对购买产品向制造商支付的贷款的承兑汇票,此时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再以货物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具体货物的销售数量以及库存情况来制定承包金额和监管费用。银行开具承兑汇票后,上游制造商向物流企业交货,之后便转化为仓单抵押。
二、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在发展物流金融中的现状分析
1.发展优势
几年来郑州航空港建设已经具备初步规模,政府支持力多不断加强,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有利于创新金融模式,提高金融贸易服务效率,增加就业机会:(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达到325亿元,每年经济增长增速达到了126%,快速增长的经济规模为航空港未来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地理位置优越是郑州航空港未来物流金融发展的保障,其中作为全国机场之一的新郑国际机场为航空港提供了物流发展强劲动力,目前,入驻新郑国际机场的航空运营公司达到了39家,其中建立海关通关机制的运营公司达到了12家。(3)产业布局规划合理,目前入港企业数量增加,其中大部分是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不断的推动产业园区建构优化。(4)政策优势明显,开展市级导向下的省级帮扶体制,省级政府长远规划港区发展,市级政府重积极引导、重点落实,确保港区发展健康持续。省级政府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下放226项行政管理权限至市级政府。(5)金融机构入驻港区,全面支持完善物流金融体系,目前已有21家金融机构群面开展各项金融服务。
2.发展劣势
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与国外物流金融发展相比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具体表展现:(1)缺乏专业物流金融平台,物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产品供应链,目前现有的物流金融体系还贯穿不从供货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银行方面来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金融创新,仓单融资、质保抵押、保税仓融资应用较少,长期从事物流金融创新的深圳发展银行,2013年才在郑州设立分行,相关业务还未全部开展,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完善的物流金融平台。(2)制度环境缺失,我国法律规定非金融机构不能从事金融营业服务业务,这就使得物流公物无法利用自身现有资金为其他环节的融资企业进行融资,而只能通过与银行合作的方式为其他融资企业开展融资服务。金融租赁业务发展缓慢,全国统一的产权制度尚未完成,难以保障取回权的顺利实施。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难以完成在物流金融中所需的担保、征信、质量检测等,不利于物流企业获得全面的物流金融信息。(3)融资风险难以进行控制,由于物流金融融资模式涉及多个经营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而且随着业务的开展必将带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在这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同时,物流金融最为新兴的融资模式还不能让各方完全接受,风险控制是面临的主要问题:银行主要面临的是融资过程中信贷资金风险系数较高,物流企业资信问题以及抵押物变现时产生的价格波动风险。物流企业同样面临着违约、经营、管理及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增加了物流金融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推广难度。(4)物流企业良莠不齐,目前郑州航空港大部分物流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限制,在信息系统开发,经营管理制度、员工自身专业素养还不能很好地开展物流金融。
三、促进郑州航空港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物流融资平台
郑州航空港作为未来的信息集散中心,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和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确保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在流动中的统一调配,保障银行、物流企业、生产商以及销售商及时掌握商品信息,实现信息互通。在此基础上建立物流金融融资平台,使得更多的银行和物流企业参其中,加快资金运转提高经营效率;完善港区结算支付体系,保障资金在供货环节、生产环节、物流环节、销售环节无缝对接;开发新型融资渠道,利用航空港自身聚集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借助股票、债券、股权流转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中介服务,建立征信、评估、担保等金融中介组织。
2.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系统
郑州航空港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业务风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存在的。不仅仅存在于业务的各个基本环节,更容易受到整条供应链、环境和整个金融系统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如何识别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供应链系统风险,信用系统风险,货物变现风险至关重要。
防范系统风险主要依靠风险管理系统,目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大平台:组织平台、信息平台和综合技术支持平台。这三大平合构建战略管理系统,防范由于各种环境变化而带来的业务风险。
3.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范信用评级制度
加快信用立法,统一信用评级标准,完善责任制度分配。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增强各评级单位机构在监管、审批上独立性,使得各经营主体在选择评级机构时更具备灵活性,依照市场机制优先选择优质评级机构,有利于评级机构行业整体发展,大大增加行业竞争性,从而进一步推动行业在权威性、公开性、可信性的提升。同时。在郑州航空港物流金融业务服务中,物流企业应该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通过对客户企业的资信档案管理、信用评级分类、信用额度稽查、财务状况管理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客户企业的管理和评估,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风险,是物流企业在整个物流金融中始终对风险具有能力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