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第1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创新是体育教学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也是再现体育教学活动的必由之路。所谓创新,从哲学上看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在肯定原有事物中合理成分基础上,对其中不合理的内容加以改革与改造。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使体育教学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人的生存与发展要求。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学生素质能力主要体现形式之一的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本身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创新是国家、民族活力的体现”这一理念已为教育界大多数人所认同。在体育教学中,创新对原有体育教学的冲击已在目前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但可以明显看到,目前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尚缺乏理论上的理解,因此,导致体育教学“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存在。要改变这种局面,体育教师需要从理念上认识和接受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新思路。创造性思维与体育运动密不可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1.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意义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模式,吸取传统精华,锐意改革进取,致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思维,发挥创新潜质,成为大胆实践,有主体意识,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健康的各类人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教育战略的时候,都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作为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术、创造活力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则提出把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其中生存能力中也相对突出了创造能力。在全球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正面临着深刻改革,传统教育被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向教育现代化纵深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倡身心健康,培养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靠创新教育。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自身鲜明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并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特定的科学优势,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掘,将创新理念充实在平凡的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变为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内涵,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因此必然从教育的基本理念到教育实施方法上呈现出与以往体育教育的不同,否则,换汤不换药,素质教育将无从实施。

2.体育创新与健康理念的结合

当前,世界各国的学校体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融合为一门综合课程。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学习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扩展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扩展为:(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由此也推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1)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2)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3)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4)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品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5)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6)理解体育对健康的意义,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7)培养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育的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教学思想的更新;其次是教学实践的创新。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的内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实践是将内核付诸实际的过程,具有可变性,教学理念在发生改革之际需要方法的适应。

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拓展思维练习法

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很明显,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思维方式各有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区别对待外,还应注意发现他们的共有特征:思维活跃、好奇善动、乐此不疲、求异创新。教师应从这些方面抓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例如,我在足球基本动作技术教学中,只是介绍了几种简单的技术动作和练习方法,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思考除了我教的几种练习外,能不能创造出一些动作,并给出几个学生没有学过的动作名称术语,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动作做出来。练习中学生的动作可谓是五花八门。通过几分钟的创造练习之后,我便得到了来自学生的反馈:“老师,你看我这样做怎么样?”“老师,这样做对吗?”“老师,我觉得自己做的动作不够协调。”我把学生召集起来,分析动作的基本要领,以及他们为什么做不好的原因,并进行正确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再重新进行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气氛和效果也有了保证,从而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良好意识。

3.2自主学习法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施展创新能力的空间。如在教学中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布置场地器材,自带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自创游戏方法,自己组织小型体育赛事,自编规则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基本技术动作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逻辑组织能力。

3.3创设情境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枯燥单调的教材与情境游戏相结合,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产生运动需要,产生自主参与的心理趋向,从而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运动的满足感。例如,在短跑教学中,我让学生用接力跑的方法去完成动作,学生在单调枯燥的基本动作练习中激发了练习的兴趣,增强了练习的自信心,锻炼了身体,同时又培养了互相协作精神,对学生激发个性潜能、形成创新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4体验成功和鼓励法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最明显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求异创新的精神,每次课在完成基本教材的练习后要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尚需要进一步强化的练习或者创新的自由练习,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3.5电化教育法

教师将学生难以理解、感知的练习动作、运动现象,如身体练习的顺序运动轨迹及人体各关节之间相对的位移做成课件,通过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的有效手段,它给体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内容直观生动,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6问题探索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时,用多视角、多方法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迸发出创新的灵感。如,“掷小沙包”的游戏或“踢毽子”练习中,要求掷或踢的我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练习中学生的动作方法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后我有选择地示范学生创编的动作和方法,让学生分析判断采用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安全。这样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欲望的同时也一改传统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

性,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4.结语

4.1体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学校体育教学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条件。

4.2在教学中,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内在动力条件。

4.3体育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赢得学生尊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的先决条件。

4.4实施创新教学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支持创新教学的环境,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应该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教导学生创新,不受规限约束,对学习要持开放态度,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使学习过程具有弹性和空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制定出学习步骤和次序。

参考文献:

[1]李力研.学校教育中的体育[D].北京:2003,(7).

[2]周庆瑛.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2004,4,(78).

[3]黄长城.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学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80).

[4]乔小龙.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民族教育,2005,5,(39).

第2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能力培养;方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方面的素质,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只有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全民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体育能力的含义及现代特征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能胜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要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运动能力是指有效地完成体育运动的心理特征,它通过运动能力可分为心理运动能力和身体熟练的运动能力两大类。体育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能力、心理素质方面能力、“五自”能力。“五自”,即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 ,从而与终身体育接轨。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身体运动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学生在体育课中实践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中的学习,形成体育强身健体的自我意识需要,开展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的一种能力。

现代体育教学具有向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在日本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成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表现在教材由原来的六项运动改为“基本运动”和“比赛”,使教师有更多的主动权去选择教材教法。德、美等教育较先进的国家也都大幅度地安排选项教材,不强求教材的一致性和比重。近些年来,“音乐舞蹈进课堂”“情境式教学”“能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我们体育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

二、运用启发式,培养终身锻炼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所谓启发式教学,仅就中长跑来说,从中长跑对身体的作用、意义和技术、技能及意志品质,在学生练习之前,通过教师的讲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练习中悟出中长跑的各项技术要领。特别是弯道跑技术教学中结合物理学的向心力,为什么道路在转弯时路面外高里低,飞机在转弯时,内侧机翼比外侧机翼相对水平位置要低,让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是克服转弯时的向心力,弯道跑具有同样的原理。具体到学生练习会怎样做呢?我在弯道跑技术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游戏竞赛法。让学生先看小黑板上的弯道跑技术,包括摆臂、步伐、重心等,在田径场中,画半径为7米,相距5米的两个大圆,将人数分为均等两组,每组报数,依次绕圆做跑的接力比赛,负队由胜队提出处罚办法进行实施。这样可激励学生全身心投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亲自体验到弯道跑技术,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学期的中长跑练习,中长跑技术和成绩明显比以前有所提高。

三、运用逆向教学法,满足好奇心与成就感

逆向教学法,是指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采用由后向前的顺序,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逆向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其好奇心,有着积极作用。

如篮球意识是练习者对篮球比赛和篮球运动的反映。这种意识很难精确地描述,它是通过练习者在比赛中的行动表现的。篮球意识是练习者技战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是练习者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战术和合理运用技术的瞬时决断能力的表现。所以,本人在篮球单元教学中对学生着重强调了篮球意识的重要性。采用的逆向教学法是先通过观看 98年NBA总决赛芝加哥公牛队对尤他爵士队的比赛,进而进行篮球的“五对五”“四对四”分组循环比赛,然后以游戏比赛的方式进行运球传球,既激发学生对篮球练习的浓厚兴趣,又满足了学生对篮球的好奇心。接之再引导到基本技战术上来,通过多种游戏比赛方式达到基本掌握练习基本技战术组合的目的。给练习者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然后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同学间互相评议。篮球运动是集体配合的项目,就需要参与者具备一种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用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进行意识的培养,用舆论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效的培养了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运用模仿教学,提高技能训练质量

体育教学中模仿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

如田径中的急性跳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急性跳远单元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较为抽象,因为教师的示范动作不可能做动力定型,完成一次动作时间也仅十几秒钟,急性跳远的技术动作要领可归纳为快、短、高、大。即助跑速度快、起跳时间短、腾空高度高、动作幅度大。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观看世界著名跳远运动员的录像片段。对于起跳、腾空动作,录像中已做技术处理,慢动作多次重放及定型,蹲踞式跳远跳起后收起跳腿向摆动腿靠拢,空中成蹲踞体前倾,边观看边讲解。先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蹲踞式跳远的概念,然后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学生掌握跳远的速度相对传统教法要快,效果要好。

五、运用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第3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1.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从广义上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办事,教会学生健体。据有关资料表明,素质教育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2、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1 就目前的教育认识水平,一般把人的素质分为三类七种。三类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七种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

2.2 关于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一般认为包括三个方面,即增强体质,掌握“三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较二者可见,素质的结构分类与体育教学目标结构分类有很强的对应关系。这就是说,体育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一认识对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3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影响着学生自然素质的发展。这里的实践性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完成各种身体练习,承受一定强度的生理负荷。其次,体育教学的综合性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发展。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除了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有一定要求外,对非智力因素也有很高要求。此外,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素质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情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意志品质、审美能力等基本素质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个性的作用

3.1 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通过一定的身体素质训练,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传授,使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思维等都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诸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体育作为少年儿童健身发展的“催化剂”的作用。

3.2 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组织竞赛,经历成功和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对失败给予理解和帮助,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承受力。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锻炼自己,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个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

3.3 体育能培养学生创造、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逐步认识和感受竞争的意义和特点,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竞争过程中使学生建立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

3.4 体育运动组织周全、规则严密,讲究集体配合,这就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公平竞争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职业道德风尚,以及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美德。

3.5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展示其优势、特长的机会,逐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尽管自己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使他们丢掉自卑感,在集体中和大家平等相处,并主动地提高自己。

4. 体育教学应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观,实现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要从指导思想上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观,把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联系。

4.1 发展人的自然素质是体育教学实效性最直接的体现。自然素质主要指身体素质,既通过体育教学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在这一点上,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是高度统一的。所以,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也就从一个方面实现了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第4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师最本质的工作。只有上好体育课,向课堂教学40分钟要质量,才能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才能使每个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实。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要全面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而开始了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以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体育科学研究表明,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实际教学,适时的调整教学方案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青少年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将学校的体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对其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且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学生们乐在其中、玩在其中、练在其中,享受体育教学带来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参与。

(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体育教育方式

小学体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而且直观的教学,使学生的天真烂漫的本性展示在体育课堂上,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有灵活性、多样性。如在跳绳活动中,当学生拿到跳绳时,可采取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各种各样的跳法),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防止过于成人化,我们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仅仅享受到运动的快乐,更要使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了解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适时的改善教学方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体育课堂更应该贯彻落实这一方法。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变化,充分的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才能抓住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实行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变换方式进行体育教学,防止枯燥、重复的体育教学。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游戏是W生十分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可选择针对性强、难度不大、活动量适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例如: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可以模仿小兔跳、袋鼠跳、青蛙跳等。有利于引起孩子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炼,玩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2.通过竞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采用竞赛的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要做到分组合理,比如:男女生要分配、体质差与好的同学的分配等,学生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们乐在其中,动在其中,调动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可以合理利用辅助教材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一些辅助材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理解、掌握动作。例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模仿、体会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此项动作迅速连贯,不容易看清楚。可以运用挂图或多媒将动作直接展示给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动作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容易掌握,可以提高教学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首先把教学氛围变宽松和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师多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把“权”放给学生,自己多由过去的“主演”变为“导演”,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变地锻炼变为主动,也才能真正在体育课中体验到活动的乐趣。还要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技术的形成,学生通过体育实践中练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四、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当中的主导者,承担着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把握教学活动的节奏和方向。作为主导者的我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团结同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恰当选择教学时机的能力。

(一)团结同学的能力,促进学生上课积极性

提高教师团结同学的能力体现在教师进行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我,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展现出来,真心诚意的与老师进行沟通,使老师能够及时的得到有关教学信息的积极反馈,从而对教学方案及计划进行适时的调整,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第5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中学体育和谐课堂 价值特征 构建方法

“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和谐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构建中学体育和谐课堂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构建中学体育和谐课堂的价值

1.1生活价值。构建中学体育和谐课堂反映了社会之间的交往与生活的需要,使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让中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知识和技能。

1.2教育价值。构建中学体育和谐课堂是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它能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体育观本质功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3社会价值。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上,让中学生在和谐的体育课堂上,了解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这会使中学生更快地适应和服务和谐社会。这样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对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学体育和谐课堂的特征

中学体育和谐课堂教学以民主、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实现情感交流,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精神愉悦、审美享受与开发潜能的过程。中学体育和谐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1愉悦性,安全性。和谐的中学体育课堂能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快乐中掌握运动技能,了解锻炼方法,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安全的教学锻炼环境,是构建中学和谐体育课堂的前提。和谐的中学体育课堂首先应该是安全的,不应该有教学伤害事故发生。

2.2积极主动,优质高效。和谐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主动的、有效的交往活动。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先行者,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性,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2.3井然有序,充满活力。保证基本的教学秩序,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范的教学行为是和谐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体育是一门特殊的教育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性,其课堂组织较其他课程而言,有一定难度,体育课堂是在一个动态环境中进行的,因此需要动中有序,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在保证基本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宽松自如,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中学体育和谐课堂的构建方法

3.1构建中学生和体育课堂活动环境的和谐。所谓的课堂是广义的课堂,所以课堂活动环境不仅包括教室内的环境,而且包括校园内教室外的环境;不仅指校园的物质环境,而且指校园的人文环境。课堂活动环境与师生的教学有密切的关系。体育课堂对中学的物质环境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这是由体育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仅是开展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而且可以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身心健康。所以,中学有关领导要重视体育的发展,加大中学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学体育和谐课堂的建立。

3.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中学生能够体验平等、尊重和信任,形成自觉的求知欲,获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中学生。由于学生个性和身体素质等的差异,中学生运动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一视同仁,对于素质较好的学生,不要过多关注和偏爱;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其次,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以及与学生交往、交流的能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适时指导和鼓励;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感受学生情感,与学生真诚交流,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做到时刻以身作则。最后,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爱心去感动学生,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情感。

3.3构建人与方法的和谐。人与方法的和谐包括教师与方法、学生与方法的和谐。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场地设施、教育对象等,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与方法的和谐上,中学体育课堂已经不再是小学时代的老师手把手地教,中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能力还是在自主学习能力上,都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在学习的技巧、方法、理念上的传授,最大限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4.结语

构建中学体育和谐课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和谐教育的需要,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积极构建和谐的中学体育课堂,让中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登嵩.论体育教学中的和谐课堂[J].体育教学,2007,(3).

[2]张德福.论和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第6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所有体育老师关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以下几个看法,供同仁商讨。

一、在体育教学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全体性。学习和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比如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就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的特点就是优胜劣汰,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中没有同情弱者的义务,而学校体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学校体育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得体育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中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均衡发展。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竞赛、队列队形、球类项目等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也就是保证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权益的问题。体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竞技体育的内容,其次才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但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仅限于增强体质和发展身体、提高技能不能说是全面的教育,而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利用早操、课间操的队列活动,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各种不同的球类比赛等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主动性。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在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其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根据学生性别、体质、技能、技术等差异,采劝让时赛"、"让距赛"、"让分赛"等,刺激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在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各兴趣小组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身体锻炼能力"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并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在运动场上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与时间,发挥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来进行自主体育锻炼,并由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第7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种内涵下的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行,无疑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那么,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如何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来抓,成为一线体育教师所面对的首要课题。本文拟就"体育课"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的课程设置地位、立足点、及其作用等进行论述,以期能促进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1.体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课"是我国各类学校教育设置中的"必修课"课程之一。从广义上来讲,它的这种地位,也就决定了体育与其它学科一样,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作为一种"文化"来立足于学校教育之中的。因此,体育教学也必须具备其它学科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否则将失去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在课程设置中的立足点,变成可有可无的课程。而立足"文化"教学思想的"体育课"教学,则可借助其它学科的教学策略和特点,在突出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来以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开发学生智力的等内容为重点而展开教学。从理论上来讲,这不仅能够达到以体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可促使体育学科的教学建设,进一步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当然,体育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实现的,除课本教材外,"运动"应是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正是这种载体,才使体育文化的传授和发展得以顺利实现,"体育文化"与其它学科文化的主要区别也就在于此。wWW.133229.COm而促使"运动"这种载体更多的能体现出体育的"文化"含量,使更多的体育"文化"能贯穿到"运动"之中的方法、体系,无疑都是当前体育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诸如我国学校体育出现的以"运动"教学为重点的 "体质教育"课,以"愉悦性"为特点的"娱乐体育"或"快乐体育"课,以及以"学习技术"为主的"技能教育"课等,其完成的教学任务在立足"体育文化"下,仅是学校体育总教育目标的局部,在层次上来讲,是属于"体育文化"教育内容的侧枝或部分。可见学校体育立足"体育文化"教学,还可防止以体育学科的局部任务发展来代替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所确立的整体发展任务和目标,并可为以体育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体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1思想教育强化作用

通过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组织,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等良好品德的德育教育。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多采用竞赛、评比和奖励优胜等方法进行,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赏,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愉悦,激发学生锻炼身体与发展才能的积极性,培养敢于争光、力争第一的个性竞争意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要求。

2.2智力开发作用

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增强,抑制过程加深,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反应迅速,注意力集中,感知敏锐准确,思维敏捷灵活,判断能力加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事智力活动。

2.3审美意识培养

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流利的讲解和优美的示范、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以及各种队列练习与

转贴于

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3.当前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改革措施

3.1树立体育文化教育观念。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心和自觉性。认真扭转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教育观念。在新的形势下,学校体育应确立"体育文化"的总体教育观,立足"文化"开展教学,以树立身心全面发展与终身体育意识相结合为指导思想,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迎接新世纪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3.2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可发现,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体育能力、生理状况、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班级授课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并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上尽量按照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分层教学"既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全面性和自觉性特征,又能在贯彻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兼顾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同时也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主动性及积极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3.3 改进教学方法

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促使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教学,克服教法模式化,从课堂上的讲解、示范、练习方法等主要教学步骤入手,不断改革教法,把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体育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到课课有新、堂堂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很浓厚。其次,在广泛研究体育教学教法的同时,还要着重研究学生的学法,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控、自评的能力。再次就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基础上,应注重引进身体锻炼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第8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1 前言

从1949年建国以来到2000年,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重点是转变课程的功能,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过去以应试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主要讨论在新课程标准从出台、实施到现在近十年中,对学校体育改革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总结,以期为我国“十二五计划”中学校体育的健康、长效发展提供参考。

2 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学校体育的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新课程标准改革大方向是对的。过去很多中小学课程是以学科来建立课程体系的,学科是以科学学的分类原则来建立体系的,而课程必须以教育学的原则来重新组织知识体系。中国过去的教育受前苏联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教学的规律,让老师和学生花费了很多无谓的时间。因此这场改革是必要的,是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然而,这场改革在不同的课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有的课程较为成功,有的存有缺陷,引起极大争论。体育课怎么样,恐怕有些问题还要讨论。

      2.1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存在着一个虚假的立论。

如果说中小学的文史哲、数理化等课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以学科为体系的问题的话,体育课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小学的体育课始终不是学科。为了能挤进这场改革的浪潮,理论家们就把竞技体育的“体系”指定为学科体系,大加挞伐,后来他们自己又不得不做了许多修正,证明了这是一个虚假的立论。如果说竞技体育是一种学科的话,那么竞技体育的最高组合形式——奥林匹克运动会岂不就是按学科体系组合起来的一门学科,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将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门学科。

      2.2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理论准备是不足的。

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就仓促上马了,比如体育与健康的关系问题,他们之间究竟是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一直没有在理论上分辨清楚。因此至今连这门课程的名称都难以统一。

      2.3 这场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必须以身体练习、运动方式组成教材的基本体系。

这场改革的“理念”甚多,包罗万象,唯独忽略了身体练习。体育课程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没有学生身体练习的实践就不是体育课。现在出现在体育课上的“新鲜”教材,一部分是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极限运动、保龄球、橄榄球等,还有一些则是采用了劳动动作和生活动作,如采茶、挑担、搬运等。传统的运动方式,如田径、体操、球类活动等是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凝聚了无数体育工作者的心血,用作体育课的教材相对较为成熟,如果回归于原生态的劳动与生活动作,不能视为文化的进步。新课标出来以后,新理念层出不穷,但三级教材建设未能跟上,很多体育老师无可适从,学生的体质状况未能得到改善。这可能是一些地区出现的现象,但足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2.4 新体育课程标准中还特别强调学校体育活动应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但事实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同时实现完成教学任务和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很难。

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教育逐渐培养的。现在的学生兴趣非常广泛、多变,那么班级制的体育课如何适应每个人的兴趣来组织教学呢,教材又如何选用呢?事实上,还有一批学生对体育根本没有兴趣,难道体育课就可以不上吗?而且世上从来没有抽象的体育兴趣,任何体育兴趣都有某种体育项目和运动技能技术的指向,一个学生不做身体练习,不提高运动技能,怎么可能会产生体育兴趣呢?体育兴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必须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障碍和经过磨难,在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身体练习是一种艰苦的事情,肯定是要流汗、要肌肉酸痛、要出现“极点”,甚至还要遭遇危险,这个过程不是靠兴趣能支撑下来的。必须把“培养兴趣”和“满足兴趣”这两个概念分清楚。教育是要培养兴趣,并由兴趣发展成习惯,而不是说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 总结

新课标中,我国学校对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作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教育观念发生转变,并由这种转变而引发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和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学校体育建立了新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对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进行了改革,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特别是重视了强学校、社会(社区)、家庭三者间联系,反映了学校体育立足于终身体育。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碰到问题。比如这场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存在着一个虚假的立论、改革的理论准备不足、忽视了体育课程是必须以身体练习、运动方式组成教材为基本特征的基本体系。这一系列问题不是单单的一个文件或一项政策就能解决的,要经过体育工作者以及教师、学生这些实践者共同努力才能不断解决、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登篙.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

      [2]王庆丰. 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6,6.

      [3]王秉彝,李志方.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 体育学刊,2002,9(3).

      [4]刘晓华等. 新世纪的学校体育改革[J]. 体育文化导刊,2002,6.

第9篇: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01-01

1.问题的提出

1.1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在人们认识中的不断提高,如何能够在高等教育中逐步提高人才素质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广泛探讨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又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培养合格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和重要阵地,学校体育教学又是这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可以说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工程中的实验地,它有极其具体的实践意义。

1.2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

十五大指示: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l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它是党的十五大向全国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是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如何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素质教育,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更具有可操作性,其原因是体育教学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由于教学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有利于在教学实验中不断挖掘和探讨新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2.1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是首要,提高学生能力是根本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学生素质发展过程的诸多方面抓住心理素质的培养。因为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在成长中的志向。尤其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应更加予以重视。广泛的兴趣,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激发学生自觉钻研的内因动力,从而使以往的被动学习变成积极自觉的主动行为。鉴于这种理解,笔者在开设学校网球教学的实验中深深体会到,只要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达到举一返三的效果,由此可以验证兴趣培养为学生们进一步探索事物的更高研究领域做好坚实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授课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同样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因为能力培养是从事一切工作的最本质和最实际的目标,诸如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实施能力培养时要认真准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同学们自己组织,给他们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从而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能力,以达到提高自信心、提高自我能力的目的。

2.2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个性培养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良好的个性发挥,会使人在整个发展中和谐发展;良好的个性培养,会大大提高人的纠正偏差的能力,以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通过个性培养,能够使素质教育获得多姿多彩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潜移默化地将素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去。

2.3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具备挑战能力的基本标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面对目前绝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就大学生而言,应抓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责任感”,培养“好奇心”和激发“求知欲”。只有抓住了这一基本素质能力,对于培养和树立青少年学生履行个人的社会角色、义务,以及个人发展目标(个人远大理想和抱负)与国家民族利益相一致,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也是青少年正确世界观形成的主要动力。授课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诱导式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4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启示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我,特别是教师要在科学文化和业务学习中正确处理通与专的关系。由于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化及各种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要求教师能够给予满意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知识来满足学生,教师应尽力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还应指出,教师在素质教育中要一改以往那种“说教”式方法为能够与青少年学生作为好朋友、知心人的面对面平等的角色出现,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多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做到集育人与提高素质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