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环境建设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环境建设规划

第1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 大学校园 规划建设

高等院校的总体环境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校园规划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高等教育的功能要求以一种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协调的空间形式展示出来,保证学校发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创造出一个高效率的、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高等教育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客观形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对高等教育的物质环境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当今在高科技、高技术、社会快速发展的挑战面前,如何结合实际搞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已成为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问题,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建设以及老校园的环境创新等问题,是关系办好高等教育的首要环节。高等教育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校园规划建设必须先行。

一、老校园建设规划需注意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及专业内容的增加,对老校园总平面规划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因而和新建学校一样,为了保证老校园协调和有秩序地发展,必须制定一个新的、完整的发展规划,作为控制改建扩建的指南。但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是在校园总平面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各个校园有其自身布局特点和建筑风格。根据我国现有校园建筑密度较低,结构松散,功能分区及各区用地比例不尽合理的状况,在制定新的续建规划时,必须充分收集现有校园各方面的情况,在以实用为主的前提下,确定校园协调发展的方式,并研究出各个局部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因此,需要对学校的建设规模和规划布局,建筑物层数和建筑物大小、体型及校园绿化,道路管线,环境等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同时需要对校区内的总平面规划和建设发展规律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针对老校园总体规划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特点,老校园建设规划需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老校园总体建设规划前期工作一开始,应该注意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如:①校园用地红线图;②校园及校园附近可能发展的地形图;③校区现状平面布置图;④有关上级领导机关批准学校的总体发展规模,专业设计等文件。

(2)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校区规划的定额和政策。根据上级批准招生办学的规模,按国家对高校校舍建设规定面积定额进行核实。在此基础上,了解和评价现有设施和教学、活动场地等情况。预测哪些项目由于课程结构,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入学的人数的变化将会受到影响。进一步调查发展专业的具体要求,各专业使用原有教育设施的情况及目前适应新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将来教学科研设施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便于规划、建设时统一考虑。

(3)充分考虑利用高校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如学校用地紧张,影响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条件,因此需要对校园附近各单位及居民点的现状,包括这些单位的生产状况是否转向,是否发展,甚至对发展地区的地质情况,办理各类征地手续的可能性及其他各种因素应了解分析清楚,便于对多个校区总体规划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作出实事求是的全面分析和比较,从而筛选出最佳规划建设方案。

(4)重视校园布局的使用功能合理,分区明确,用地比例适当。以教学区为校园中心,教学区与学生区、体育场地及教职工住宅区联系密切,满足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的要求,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5)充分注意节约用地,适当提高建筑层数,加大建筑体积,提高建筑容积率。对校内较集中的绿化区,应更多的吸取我国传统的小空间的庭院绿化及造园特点,丰富校园的艺术造型。

(6)在规划中应注意到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既要考虑各专业必备的教学用房,同时还需考虑多学科试验用房,满足其功能的需要及将来的发展。

(7)学校学生人数和学校办学的规模及其发展,对校园规划影响很大,因此,校区建设规划中应尽可能考虑充分,对发展规模应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

二、调整校园建设规划中采取的几种措施

结合国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在原有校园基础上根据校园自身布局和环境特点,进行改建、扩建、新建调整工作。有些大学老校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格局,建筑形式也有其独特的传统风格。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它们反映了时展和变革,这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新校园难以求得的。在规划中必须注意保持这些特色,使校园在形式上,空间上和功能上都能协调发展。

老校园总平面建设规划的调整工作是在总平面布局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原有规划中的一般层数偏低、布局松散、建筑密度小、功能分区及各区用地比例不合理现象,对原规划的调整,应采取的原则是坚持实用为主,在新规划建设中对艺术性和合理性应力求做到尽善尽美。调整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重新确定分区。对分区不明、互相包容等后果严重者首先要着手解决。要抓住分区这个重要环节,根据已有建筑布局及周围环境,重新确定功能分区。

(2)有些已建的建筑,其位置不合理,但如改变用途更不合适,因此,只能考虑作为过度性用房。同时应妥善处理好校区内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

(3)疏通人流,规划道路网。为了保证教学区功能的正常运转,避免车辆、行人混杂,拥挤堵塞等现象,应采取加宽或增设通道和规划网络环路,这样做虽要花一定的建设费用,但确是长治久安之策。

(4)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向空中发展。对今后新建部分,如学生宿舍,教学大楼等应在五、六层以上,个别学校(大城市)还可适当建多层及高层,其它建筑也要求合理的提高层数。以解决校区内绿化用地及活动场地。

(5)若原建筑质量好,经严格技术鉴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也可进行加层处理,但在规划上必需进行经济论证,采取拆短建高。此项工作需从严掌握,逐步改造。

根据各校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特点,通过校园规划方案比较、分析研究、确定调整后的校区总平面建设规划,如能长期按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即可促使老校园土地比较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的提高起到保证与促进作用。

三、保持校园建设规划的连续性

校园规划建设是一件连续性工作,它应贯穿于规划实施的每一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校园发展规划的制定仅仅是规划过程的开始。规划的长期实施不但取决于规划本身上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有组织上的保障,使规划的意图能不断延续下去。因此,高校应建立同校内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规划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规划机构主要是协调规划实施工作,定期提供规划所需的资料和信息,并及时反馈到规划上去,使建设规划能与事业发展规划密切结合,同步和谐。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参与发展规划的制定,并负责实施。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能直接与规划联系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包括了解和正确评价现有设施和教学、科研活动的状况对建设规划的影响,预测哪些建设项目将由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入学人数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受到影响。

(2)协调校区各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以及校园与城市发生的关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研究校区内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做好校领导的参谋,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方式方法。并制定有关管理文件,确保各单项工程建设计划与长期发展目标相协调。

(4)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把学校有限的资金及建设项目,结合轻、重、缓、急的实际情况,负责合理安排各年度基建计划,收集有关工程设计资料,拟定工程设计任务书。

第2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以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构建体现传承与创新的校园文化精神为取向,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学校个性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师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感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3—5年努力,提升我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推动全市中小学逐步形成彰显个性魅力和办学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系,校风、教风、学风焕发新的面貌气象,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发展。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美、书香氛围浓郁、文化底蕴厚重、规章制度完善、师生关系融洽、教学质量优异的学校群体。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初步彰显教育品牌特色。

三、工作重点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

物质文化建设。指校园硬件建设、环境建筑、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及办学条件和文化活动阵地设施等。

制度文化建设。指学校机构设置、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文明公约等。

精神文化建设。指办学指导思想,校风、教风、学风的培养,校训、校歌、校徽等载体设计,学校人际关系等。

行为文化建设。指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校园文化团队建设、学校典礼、提升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各类文化活动、文化刊物等。

各学校要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拓展校园文化外延,建立起符合各自实际的校园文化体系,凸现一校一品的特色校园文化。

四、建设内容

(一)营造优美校园环境。科学规划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完成学校总体规划、美化校园环境建设,从硬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精心设计,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起到教育作用。各学校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三化”规划方案,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打造洁净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外部形象。

(二)完善校园制度建设。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校要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完善学校章程、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卫生管理、仪器设备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体育活动管理、校内外活动管理等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三)加强学校精神宣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育人目标的高度概括,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主要突出表现在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上。

1.校风建设。校风是校魂,校风体现形式上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要根据本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提炼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想、理念和校训,设计和运用好本校的校徽、校歌、校旗等,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同时,还可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史、校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校风。

2.教风建设。抓好教风建设,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

3.学风建设。注意学风养成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严谨治学、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等良好学风。

各校应将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予以最精炼的归纳,彰显在醒目位置,并不断向学生解读其内涵,激励学生努力实践。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各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

1.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一二九”等重要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重温“五讲四美三热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红歌大家唱”活动,组织学生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组织歌唱比赛;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2.创新活动载体。各校要结合实际创设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学生阅读、书法、文艺、体育等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演讲会、书画比赛、文艺汇演、体育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陶冶情操。

3.创建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各校要因地制宜创办好校园文化刊物,建设好校园网络,通过多种途径为师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提升学校文化品位。鼓励组建校园文化团队,培养优秀校园文化建设骨干力量。适时开展优秀校园文化活动阵地评选。

4.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育人的功能。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本地人文、历史、乡土、地理等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内容,开拓空间。

五、加强领导

(一)认真部署。各校要围绕各自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特色,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并报送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采取多种形式,部署落实。

(二)突出特色。各校要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品牌,要在全面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找准能体现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主题,如:书香校园、绿色校园、书法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等。

第3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评价指标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研究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一方面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进的生态化潮流趋向,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人与教育和环境的浑然一体关系的重视以及在新的基础上的重新构建。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因素,其生态文化也相应的表现出特殊性,需要我们具体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内涵所谓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校园为环境载体,以校园群体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实践为基础的,以大学历史脉络,人文积淀等为核心并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专题讲座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而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经历近现代以来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后、在不断探索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一种高级文化形式,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全新文化理念与行为模式。将生态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对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界定所谓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在大学人与大学校园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够直接反应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等。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文化,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是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取得进展。大学校园作为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校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已成为各个大学的共同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态文化教育主要专注于理论教育,即通过学校固定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环节,教育者被要求将系统的生态理论知识通过教学灌输给受教育者,以此来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教养。实践证明,这种生态文化理论教育对于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2.大学校园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有所改观。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今很多大学开始筹划并实施校园改建、扩建工作,同时,很多新的大学校园也陆续涌现。在校园生态规划和环境建设方面,原有的以功能实用为主的校园生态规划和建设理念已经慢慢被兼具生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理念所取代。在倡导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众多大学开始关注校园自然生态与和谐环境建设,这些大学在充分尊重生态文化理念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大学校园。在这一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大学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在新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大学德育建设的新课题。生态文化是人类在新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模式下所做的一种道德选择,生态文化与道德是一种相互包容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然而事实上,不论是校园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教师队伍,对于生态文化的理解普遍不够透彻,因而导致了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将其与德育建设区别对待的现实态度,这种态度也就造成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建设孤立发展的结果。这种结果的直接影响就是生态文化建设在大学校园缺乏实现路径。

2.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在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加强生态文化教育,还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一方面对于建立生态校园有着良好的愿景,另一方面对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结果是否尽如人意以及对于这些方面如何衡量、评价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评价指标薄弱仍然是大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3.大学校园生态建设规划缺乏合理性。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校园生态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功能能否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有不少的高校在进行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对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建设目标不能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生态规划与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不能进行科学的分析,而只是片面追求校园环境外在的美感和视觉效果,盲目追求大规模和大气势。这就导致校园环境杂乱无章、古板单调,缺乏校园的独特个性。另外,在功能系统规划上,现在的大学校园往往过于强调功能分区,忽视整体而片面强调局部,导致各个功能区之间联系不足或是互相干扰,也使得校园内设计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何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探索。

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

(一)用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引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1.用儒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在自然观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实现人道与天道合一;二是以一种折衷调和的生态观念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儒家思想重视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用道家生态思想指导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道家思想体系中也包括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齐同万物”。它要求人们遵循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顺应自然法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念。道家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所有的事物都相互联系着,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致力生态和谐。这种哲学观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借鉴。

3.用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影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有“缘起论”、“宇宙图示论”等。佛教主张世间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人类众生与宇宙自然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宇宙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和谐永生。佛教生态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生态创设了美好前景。

(二)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之中

1.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大学德育教师队伍是承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党团建设工作的中坚力量。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求德育教师在其特殊岗位上发挥作用,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理想效果。要想有效发挥德育教师的教育功能,就必须致力于提高德育教师的生态文化素养。首先,对德育教师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培训。生态文化观念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思维观念,它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很多德育教师不能自发的形成这种生态意识,就必须通过外在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产生生态思想观念,并将其传导给学生;其次,增加德育教师实践锻炼。生态文化起源于人类实践的需要并且可以指导实践,只有立足于实践,回归自然,加强德育教师对生活的体验和生态思想的领悟,将生态实践内容内化为自身道德意识,才能够对教育对象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最后,德育教师应当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用生态文化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用实际行动使自己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

2.德育教材内容的编写体现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将其融入德育建设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作为大学一项新的文化教育内容,生态文化在大学教育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容编排。因此,将生态文化理念贯彻于德育教材的编写中,是促进生态德育建设的必然选择。努力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

1.开展生态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大学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子系统,它与大学校园外在系统进行着物质、资源和信息的广泛交换。因此,利用大学校园这个开放、民主的交流平台来进行是生态文化宣传,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应采取正面宣传的方式来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可以广泛地开展生态文化知识讲座、党团活动、生态知识演讲和竞赛等形式进行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和生态道德素质。

2.完善校园生态系统布局和规划。大学校园生态包括大学校园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空间配置等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大学校园生态规划和布局的质量,因此,建设生态大学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在校园生态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校园的土地状况与自然环境条件,如校园的地质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点、人文精神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再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使大学校园的生态系统趋于合理化,从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

(四)建立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应当是一个多维的目标系统,它包括校园环境生态化、教学目标生态化、行为实践生态化等方面。考察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校园环境建设应坚持生态性、人文性原则,旨在通过创建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氛围使校园群体受到感化和熏陶,自觉的树立生态意识;其次,教学目标应贯彻生态理念。将生态文化融入大学德育课程中,使生态文化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最后,生态文化实践目标。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应文明做人,文明做事,注重保护校园环境,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是所有评价体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环。进行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对正确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一些严重的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评价主要通过对生态文化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主要包括对生态文化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评价、对重要决策的评价、对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的评价。

3.建立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对于衡量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结果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评价。一个大学的校园环境能直观体现一个校园的整体风貌,环境的和谐与否,也比较能进行直观评价。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评价应切忌主观随意性,对大学校园环境应进行客观的整体性评价;二是对大学生生态文化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诸如生态知识竞赛、生态知识问答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三是对生态道德实践行为进行评价。实践行为是生态文化建设结果评价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生只有将自身的生态意识外化为相应的实践行为,生态文化教育过程才算最终完结。对行为的评价应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实际的行为表现进行划分,做出相应的评价。

四、结论

作为生态文化建设子系统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人类为适应新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求、保证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群体更好生活而做出的文化价值选择。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大学教育应努力实现的目标,构建良好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需要我们立足于大学生态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新路径。[注释]①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作者:汪杨燕 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曹瑞明,百里清风,裴宇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144.

第4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1、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

2、我院的建设现状

笔者所在单位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后经省政府评估认定为技师学院,学院参照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先后被授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行为引导教学实验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市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市级文明单位”等,是一所颇为典型的职业院校。

随着近年来政府政策的不断引导,以及学院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凭借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学院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管理手段等方面加大投入,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得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和用户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但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起步较晚,投入相对较少。自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就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公共数据库平台、网上办公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多个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

(2)缺乏有效的数据标准与数据共享。校级数据标准缺乏,无法形成有效数据积累,给领导辅助决策分析及数据统计造成障碍;各业务独立建设,数据难以共享,给各部门的协同作业带来困难;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做的不够。

(3)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部门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同时不重视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与目前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符合。

二、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我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以人为本,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的生活环境,最终提高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原则

分步实施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完善基础原则

突出应用原则

实用发展原则

2、总体框架规划

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应用支撑环境,将计算机网络引入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

根据规划目标,我院计划通过四年时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基本建成一个先进的数字化环境,通过一个统一、开放、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管理性的门户中心,以门户的方式提供信息与共享等多种应用服务;通过一个全方位、整体性、多层次的、有高扩展能力的、易维护易管理的安全体系,有效保护网络资源和服务;通过一个高性能的、容错的、关键业务负载均衡的、安全的、易维护易管理的、有高扩展能力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实现应用系统的可扩展性,使我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数字环境中,教师能够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环境和教学环境,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培养优秀的学生;学生则能够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掘个人潜能。因此立足于师生需求,改善和提升学院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工作,这些环境的组成和改善主要围绕校园的管理、资源和服务三大要素展开。

“以师生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升我院综合实力的目的。

按照整体规划,我院整体建设项目可分为以下几项:

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标准体系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各类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集成建设

信息安全体系

运维管理体系

数据中心部署规划

结束语:数字化校园的好坏并不在于价格的高低以及技术的先进性,而在于系统是否真正适用,是否能满足用户要求,实用的就是最好的。此外,“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当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模式,其流程会随着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再造,其软硬件平台也会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学院要真正将数字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关键要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的校园文化,使师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作、学习效率,方便师生生活,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这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与初衷。

第5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武汉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提出了“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关键词:新世纪的高校;图底关系;尺度 ;“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序论: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校园建筑并不复杂,但这里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理想的做法是将规划的方法引入校园设计,除了功能和形式,更应该重视精神和文化内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原有的校址无法满足急剧膨胀的需要。不少高校一方面外出征地:一方面又在原址上见缝插针的搞建筑,因此部分高校只顾眼前需要,缺少或根本就不做相对的远期规划。所以有人讲:目前不少高校不但用光此代人该用的土地,甚至连下一代人的土地资源也用光了。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高校也要把建设规划纳入法制轨道。究竟怎样做好这项工作,笔者通过多个实际的学校规划项目,提出几点想法。

1 确立指导思想

1.1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设计的目标。

1.2注重“图底关系”,不追求“宏大叙事”

中国现在有很多所大学校园,各个大学校园的规划纵横捭阖,激情洋溢。我们不能把校园当成我们的“乌托邦”,或者说是无奈的“宏大叙事”的现象。 在人文领域中有所谓“宏大叙事”,是一种群体的、抽象的、宏阔的论叙文学、历史等的方式。在当代中国校园建筑中也有这一种趋势,校园建筑单体中“高楼大厦”也不乏其数,体量要尽可能的雄伟,中国各大学校园建筑第一高,校园要第一大,才能显出各个大学的建设政绩。这种校园规划中宏大叙事的现象,是一种政绩观的延续。

研究一所校园的图底关系是可以清晰的看出校园发展的足迹。校园总平中不同的“底”会造成不同“图”的形式。而这种底的形式应该来源于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而不是为了“宏大叙事”、构图漂亮,营造出只有在空中俯瞰中才能展现的美。

1.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一定的特色性;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来组织建筑和景观,从而节约土方等开发成本。

2 制定规划原则

2.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不一味追求“功能主义”的建筑观,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2.2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学校各功能区,使其合理有序。2.3渗透文化,追求艺术;需要根据不同大学的办学特点制定其独特的文化取向。

3 正确处理高校建设规划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

高校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制定建设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做到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4 把握校园户外空间尺度

功能主义的大学结构反映了分区型的规划,其目标是将不同的功能分离开来,单一结构的教学区、研发区等,在这些区域,单一的人群、单一的职业、在不同程度与其他集团分开,其优点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规划结构,使相近的功能之间联系紧密,效率也更高,但代价是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以及更单调乏味的环境。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功能分区”与人文主义理念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对空间“尺度”的理解与处理上,这里的规模尺度包括空间与人口规模,现代主义对任何规模的空间(城市、区域、建筑等)都进行了严格的分区,讲求空间秩序、纪念性象征性,从单一物质配置出发考虑空间布局。而人文主义则从“人本”出发,更重视人的心理、生理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并以其为根据来考虑规模尺度,建筑、空间、城市的尺度,建立人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使之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设计中我们要尽量使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规模尺度得到体现:私密范围空间尺度控制在半径30m内,步行可达空间考虑在200m以内(5分钟步行距离)。深圳大学教学中心的空间布置中,较好地把握了空间序列和尺度的关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在建设规划制定中,要从注重确定与安排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要明确对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在内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强制性保护。建设规划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运行低成本的要求,要把眼光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关系点上。

笔者有幸在工作中多次参与国内诸多大学的规划方案招标邀请,下面就以笔者主创的武汉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为例,谈谈如何把对现代高校的思考运用到实际的工程当中的。

一.工程概况

在全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把“人才强交”作为第一战略,人才需求作为第一需求,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及创新人才培养,支持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公路桥梁、港口航道、物流管理等30个交通重点学科点的发展。湖北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也相应提出了适应本省发展、符合全国规划的基本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此背景下,为整合教育资源,提升交通人才培养平台,决定建设新校区。

项目位于江夏区五里界街中洲村,校区征地总面积64.67公顷(净用地58.93公顷),根据2009年二次调查数据,其中农用地60.05公顷,建设用地4.62公顷,分别占地块总面积的92.86%、7.14%。

二.我们团队通过对基地的分析,甲方的要求和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提出了“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的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总体布局构思:一核、两带、三轴、四片

一核:结合校园主入口广场空间,由图文信息及会议中心、计算机中心、公共教学楼群共同形成具有标志性的校园建筑功能核心。

两带:以两条贯穿南北的生态景观绿化带作为整个校园的形态序列中心,并向东西两侧建筑组团间渗透,自然形态的绿化结合各功能组团的中介空间形成叶脉状绿化空间网络体系,是师生活动最频繁的地带,更是汇聚人气的理想场所。

三轴:一条贯穿主入口----图文信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的东西向景观主轴,一条衔接学生街,宿舍和教学的生活轴,一条灵活自由贯穿南北的水轴,相互交织,有序的组织起校园的序列。

四片: 针对基地南北向狭长的特点,因地制宜,布置了院系科研区、宿舍区、核心教学区与体育运动区,各个功能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按照现代学校的功能需求进行排布,形成“现代骨”的校园区域构架。

整个校区相对中式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院落构成,在精神界面上形成了“传统魂”的校园建筑的主题特色。

在地势最相对的最低洼处营造了一条纵贯校园南北向的生态景观绿化带,以此作为校园的核心生态景观带,并向南北两侧建筑组团间渗透,自然形态的绿化结合各功能组团的中介空间形成叶脉状绿化空间网络体系。依托这个生态网络,建筑组群自然有序地展开。生态绿化带两侧建筑采用多层次退台设计,山墙造景,使中心景观与内部庭院景观互相渗透,并提供给人多层次、多标高的观景平台,使建筑与自然景观交融,形成建筑-人-自然的和谐对话。通过景观,绿化和水系的处理,为整个校园穿上了一层“自然衣”。

结语:

大学校园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单体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其特殊性,第一,它不是单栋的建筑或建筑综合体,而是数栋数万平方米多种功能非单一用地的大量建筑单体的集合。第二,它不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几乎至几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资源配置,而是功能线索相对单纯,用地规模在几十至几百万公顷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也不是单纯的平面规划,更不是单纯的建筑空间设计,而是二者加上景观和外部空间形态,情感空间的综合体。

在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把建筑,环境、人结合起来看做一个整体设计,把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充分的考虑,高校就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协调有序健康地发展。

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些思想更好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注释:1阿尔伯蒂,第四书,第1章。

第6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新校区建设 规划设计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发生了变化,院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院校合并加剧,高校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许多“万人院校”、多校区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为高校的基本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扩大占地面积,建设新的校区,高校为新校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在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方面,虽然各高校建设的热情高涨,但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要以科学、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新校区的建设

开辟新的校区是学校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扩展新校区,在决定是否开辟新校区时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以一种冷静、客观、科学、理智的态度面对这个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的招生形势普遍看好,生源有保证,以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例,20世纪90年代每年应届高考生人数在20万左右,2008年更是猛增到98.9万余人,生源的规模是空前的。然而,众所周知,这种情况并不是常态,这是我国人口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带来的人口高峰,是人口基数的增加带来的生源规模扩大,而应届高考生与适龄青年之间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2009年河南省的高考生由2008年的98.9万人减少到96万人,据人口专家测算,今后参加高考的人数将逐年递减,而且是急剧减少。这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人口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在今后的一个阶段内,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高考生的高峰期已经度过。目前,我国某些城市的中小学已经出现了生源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将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到高校的生源数量,高校在扩建新校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今后的生源数量,客观冷静地分析和预测院校的招生形势,科学决策新校区建设。世界许多一流的大学,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维持现状,他们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是盲目建设新校区。我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仍然在现有的校区内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校区的大小而降低对学校的认可。高校在作出新校区建设的决策时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应分析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科学决策新校区的建设和建设规模,避免跟风、盲从,出现校区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新校区建设规划应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建筑美学的统一

高校是求学治学的场所,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为师生生活学习服务的,因而新校区的建设规划首先必须要满足教学、学习、科研、实习、生活等功能的需要。在单体建筑的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如图书馆的设计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藏书和借阅的便利,考虑基础学科和专业资料的协调,学生学习参考和教师科学研究的协调,书库位置与阅览室的协调布置以及一些无障碍设施的布置。又如教学楼的设计,要考虑有足够的教室数量且教室的面积要合适,既能满足大型公修课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小班额学生自修的需要,同时要紧跟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其次,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功能分区要合理,注重以人为本,动静分区,疏密得当,如生活区和教学区分离,娱乐区与实验区分离,避免出现运动场与图书馆紧邻、浴池与教学楼紧靠、学生公寓和教学楼仅靠繁华道路等情况。在校园道路设计上要坚持干道、辅道配合,硬化、美化结合的原则,主干道尽量选择直路、大路,减少弯路、转角,校园小品景观可适当铺设石子路等,道路宽窄要符合周围人流的需要,科学测算人流量和高峰时间,避免出现上下课高峰拥挤堵塞现象,为学习生活造成不便。最后,在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校区规划应具有整体风格,适当设计校园景观、绿地和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美化校园环境,又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有的高校为了追求建筑外观的宏伟壮观而忽略了建筑内部的合理布局;有的校园一味设计校园喷泉、人工湖、纪念塔等景观,品位不一;有的高校建设了雄伟的玻璃幕墙办公大楼,忽略了高校的办学目的,这些都不是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校校园规划应该疏密得当、动静合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修身治学场所。 转贴于

三、新校区建设应立足本土,注重特色和文化内涵

当前高校都非常重视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规划搞设计,追求高品位、高档次,然而却忽略了本土的文化和自身的特色,造成了新校区设计雷同。追求高品位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本土文化,形成独有的特色,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如陕西省的高校可以以当地的黄土地文化为背景,将黄土高原独有的窑洞、土地断裂带等特征融入校园设计中;云南省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多民族文化的优势,多增加一些民族文化,将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融入校园设计。另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规划设计融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舞蹈学院可以以著名舞蹈家或优秀毕业生的蜡像、图片作为校园景观,建筑学院可以用世界著名建筑的微缩版建造展览园等。总之,我们在对新校区进行规划设计时,不能完全依靠设计院的规划设计,要紧密结合院校所在地、专业设置及专业优势等特点,规划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

四、新校区建设应留有发展空间和余地

有的高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一次性把所有的土地都全部设计完成,建筑物填充得满满当当,这就约束和限制了高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科技、新材料日新月异,高校人更应该有发展的眼光,不断去超越,不断去开拓,因而在规划设计中要预留一些土地,作为发展的空间和未发展空间。预留的土地并非意味着放弃和荒废,可以巧妙安排、合理开发,如安排成草坪绿地美化环境、师生环保基地、苗圃花房、创业园区、建议厂房车间、实习基地等,在未来若有更好的项目,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新校区建设规划应严格实施,避免设计和实际脱节

第7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11-02

摘要:和谐视域中高校校园的建设应是教育体系中各个要素、各个系统间互相协调、整体优化的良性模式。它包含了:校园精神的和谐;制度机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以及校园中各类群体自身及相互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和谐;高校校园;要素

和谐即“配合的适合和匀称”,[1]就其本意来说是事物与现象的适中协调,平衡存在的状态,是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它并不排斥差异、矛盾和冲突。对高校而言,和谐就是以大学校园为载体,教育体系中各个子系统以及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全面自由、平衡有序、整体优化为核心的良性运行模式和发展态势。它内在的包含了:校园精神的和谐;制度机制的和谐;环境的和谐以及校园中各类群体自身及相互关系的和谐。

一、校园精神的和谐

校园精神的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和谐高校建设的基石。它包括大学发展历程中凝练的理念和精神,蕴含着大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师生精神风貌和丰富底蕴的校园文化,它反映了学校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的风格与特色,一所大学的使命、功能、目标和任务都被囊括其中。精神是行动的先导,和谐发展的大学必然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这样它才能发挥正确引导、合理规范人的作用,也才具有凝心聚力,激发鼓励校园群体的功效。当然,作为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校园精神在历史的涤荡中,会伴随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并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蕴藏在大学精神中的核心内容不会改变,那就是大学里所具备的科学、民主、自由、博爱、创新的精神理念,这正是大学被人敬仰,成为人们心中圣地的原因所在。

二、校园制度机制的和谐

大学校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保障。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而制度建设无疑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因素,发挥着保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作用。大学校园制度不仅包括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管理规范,还包括了学校内部组织、人员、活动等各种具体的管理制度及权利运作机制,如人事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规范制定和有效实施,不仅能够协调大学与社会、政府、兄弟院校之间的关系,为学校良性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规范大学自身行为, 科学地组织、协调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来满足和保障师生员工共同利益,使学校管理民主科学,将学校的发展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的和谐建设。

三、校园环境的和谐

校园环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载体。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2]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对教育环境都有所关注,先生在《教育大辞书》中指出:“学校所在之环境有山水可赏者,校之周围,设清旷之园林。”近年来,注重环境在育人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谐校园环境包含了校园各种教学、生产和生活机构布局的合理及校园景观的和谐。校园风光(植被、雕塑)、教学设施(建筑物、运动场所)及图书、实验器材等实体要素都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和谐校园环境由四个方面组成:第一,合理布局。这是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学校应当远离繁华、嘈杂的工商业区,选择环境优雅、视野开阔场地,这有利于营造安静、温馨的氛围;其次,根据教学、生活的不同功能,在空间上进行有效规划,使教学区与生活区相得益彰,保证师生学习生活秩序井然。第二、优化设计。教育者应当精心设计,将总体环境同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结合,尽可能发挥环境中各要素的最大功能。教学楼庄严肃穆、教室窗明几净;图书馆布置整齐、藏书丰富;学生宿舍设施齐备、生活方便。身处其中,让人精神振奋,情绪愉悦。第三,注重美观。校园环境应注重功能与美观的结合,建筑、园林、雕塑、绿化要相互协调,风格呼应。校园内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园艺景点新颖独特,构思巧妙;建筑物赏心悦目,这样才能营造韵律和谐的环境。第四,体现人文情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艺术美、意境美、人文美的协调统一。校园的每一根廊柱、每一座雕塑都要散发迷人的魅力和不俗的品格。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知美与和谐,由此萌发积极奋进的力量,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

四、校园群体的和谐

校园群体的和谐乃是校园和谐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校园中同样存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人们只有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睦相处,才能整合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反之,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摩擦不断,矛盾尖锐,会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低下,严重时还会危及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学生间的和谐。

学生自身的和谐与生生间和谐是和谐校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3]青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知识的积淀,还是人生观的树立都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除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外,洋溢着竞争与合作氛围的朋辈环境对学生影响更深,罗索夫斯基曾说:“在哈佛,我常听人说,学生们从相互间学到的东西远比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4]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大学生身心愉悦,受益匪浅,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二)教职员工间的和谐。

教职员工的和谐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及教辅、后勤等一线员工的努力与贡献。只有在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教师才能激发自身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教辅、后勤人员才能脚踏实地,积极配合。毋庸置疑,离开了平等友爱的和谐氛围,基本教学工作的开展、生活设施的维护、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校园的安定有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高校的和谐发展也不可能落到实处。当然教师间确实存在岗位评聘、评优争先、收入差距、住房问题等现实矛盾,这需要学校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理念,以师德建设和业务培养为重点,制定完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健全激励约束的保障机制,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利益得失,注重自身健康发展,自觉维护群体和谐。

(三)师生间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师生间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师生关系弊端显现,“教师为中心”的理念遭受挑战,教师管理者、领导者的角色和学生被动地位已发生了变化,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确立。和谐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互动应注重民主,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全面,而教师也在学生的认可和尊重中不断提升自我价值。

(四)干群关系的和谐。

干群关系和谐直接关系到学校政令通畅、良性发展。领导作为管理和决策者,在校园各类群体中处于优势地位。高校和谐发展,领导责无旁贷。首先,高瞻远瞩,全局谋划发展。协调统筹学校的发展理念、步骤和目标,增强校园成员认同感,凝心聚力共创和谐;其次,身正垂范,树立典型榜样。领导的言行举止对校园群体的风气、精神面貌影响很大。领导以身作则,正己示范,不计个人得失,员工整体面貌就会健康向上,而领导也才会得到群众真心的拥护支持。最后,着眼实处,切实关心员工和学生的处境和困难。学校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源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失落。解决矛盾,疏导不满情绪,就要求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尊重人们的劳动创造,切实维护和保障大家的利益。当然,干群的和谐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配合,大家应当尊重、体谅领导的辛劳,即使出现矛盾,也不能言行过激。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2:454。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3。

[3]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76。

[4]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385。

第8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后勤管理;保障服务

一、保障化管理

学校后勤管理部门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先行者与保障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的先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动上的超前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后勤工作先行到位而开始的;二是观念上的超前性,是指后勤管理人员要树立创新意识、品牌意识、时代意识。

学校后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一所学校的创新发展首先是从后勤工作开始的,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适应师生的不同需求。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管理方法,强化管理措施,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做到全面、细致、有序的供养管理工作,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无形的情感保障。为教育教学推波助澜,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坚强后盾。

二、服务化管理

经济是物质的基础,没有经济基础办任何事情都是办不成的,学校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光靠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远远满足不了办学经费。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小学学校自身的自然优势和条件来发展学校校园经济,创造经济效益,同时改善办学条件。

所谓学校的自然优势条件,是指学校的学农基地和实践场所。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农特产品等有经济价值的经济作物。转向社会市场,增加学校经济收入。开展学校经济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奠定了经济基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向社会市场转变。要明确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育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经济效益服从并服务于社会效益的原则。学校后勤管理人员要管好家、管好财。拓宽思路,转变思想观念。既要有经济头脑,又要有经营头脑,懂技术,会管理,掌握市场信息,精打细算,勤俭节约,周密计划,严格核算,加强经济管理。

三、科学化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与后勤管理部门的安全分不开。如果说不重视安全防范工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后果可想而知。安全集中体现在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两方面。后勤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定时、定期对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食堂、运动器材、实验室以及消防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重要隐患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做好检查记录。对学校各个部门的水、电、煤气、锅炉等设施要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决杜绝事故发生。学校实验室的药品要坚持“双人领发”制度,医务室的药品要强化管理。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学生饮食饮水卫生管理,谨防食物中毒,注意流行病、传染病预防。

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也是学校后勤管理的重要任务,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应加大安全防范保卫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做好安全保卫工作,注意防偷盗、防失窃。外来闲杂人员进入校门要严格检查登记。一般情况不允许进入,如有必要可与学校的有关部门联系,经允许后再进入。另外,要特别防范醉酒和行为不当的人员进入校门。

四、环境管理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环境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学生主要的活动范围是学校,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行“无言之教”。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体,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一草一木能说话,一砖一瓦可育人”的环境氛围,以此影响、熏陶、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创建“绿色校园”,保护校园环境,是中小学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创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美化校园环境的首要任务。学校要把校园园林绿化美化、保护环境纳入学校总体建设规划,把环境教育、绿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把绿化美化宣传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内容列入学校文明建设工作之中。

五、信息化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校后勤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校管理把后勤工作长期以来定位于保障性的层面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数字化的后勤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被人们认可。学校后勤工作数字化,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技术,改变传统的后勤管理和服务的手段、方式,以规范后勤行为,实现后勤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使后勤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推进后勤工作的数字化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后勤工作科学化的需要。

总之,学校后勤管理的规范与创新工作仅依靠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多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以及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第9篇:校园环境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校区 基建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23-01

一、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现有的实验室和办公用房与国家规定的面积指标有一定的差距,从而给我校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学习都带来相对的困难,这些已经严重制约学院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本次我校校园规划的面积为2300亩,是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建设,共分为两期工程。现将工程概况介绍如下:一期工程,新建图书馆、第十二届全运会体育场、体育馆,工科学科群、学生宿舍、食堂、环境类学科群、牧医林学学科群、主校门、校医院、实验主楼接层、土壤楼扩建等,新增建筑面积为231472平方米。新校区按照学校十二五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用二三年时间完成。启动校园建设一期、二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第十二运会体育场、馆,分别承担橄榄球和跆拳道项目。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同时启动学生宿舍、学科群楼等项目建设。一期工程建筑面积总共20万平方米。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已被列入第十二届全运会赛区正式比赛场馆之一。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经过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按照全运会场馆建设标准,在校园内建设多功能标准体育场和综合体育馆。校园建设极大改善校园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为校园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有效地拓展发展空间,推动我校跨越式发展。

二、新校区建设中的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分项开展工作

为了做好新校区基建的工作,我校成立了场馆建设指挥部,成员由我校纪委、基建处、后勤处、计财处、实验场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这为加快新校区的建设,确保新校区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严格按照招标程序办理

基建工程集中采购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公开招标;2.邀请招标;3.竞争性谈判;4.询价;5.单一来源采购;6.财政厅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基建工程,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30万元以上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依法采取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方式进行采购。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100万元以下建设工程,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50万元以下货物类和20万元以上(含20万元)30万元以下的服务类,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公司进行采购。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建设工程、货物和服务,采取邀请招标或询价方式进行采购。单项或批量采购金额10万元以下建设工程、货物和服务,由基本建设处按规定程序确定供应商。

(三)加强我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建设项目财务活动要实行预算管理,认真编制投资和财务计划,严格按主管部门批复的基建投资计划筹集和使用资金;经常检查、考核、分析预测各项计划和概算投资执行情况,改进管理工作;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杜绝计划外项目开支。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材料采购和工程监理等都要依法按程序订立合同。财务人员应当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

(四)新校园建设严守工程质量关

新校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实行集中统一、专人专管,确保新校区工程质量合格。必须把新校区工程质量工作纳入职责范围,设专人负责。

目前我校刚刚顺利完成十二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该方案已经得到省市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我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新校区工程的建设更能有效地改善我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十分紧张的问题。为了加快学科和学院的发展,实现学校“十二五”建设规划目标和顺利实施学院和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消除制约学院发展的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建设新的教学用房,是非常必要的。我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对提升社会整体形象和影响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芳.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J].四川建筑,2010

(3).

[2]黄远智.高校基建特点及其管理模式的探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3):5-8.

[3]李承岗.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探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6):23-24.

[4]周栩,曹升元,邹伟武.高校大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南大学学报,2005.1l(4):64-68.

[5]周保国.新时期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J].财经研究,2009(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