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

第1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透过礼仪,邻人看到了文明;穿过礼仪,文明得以升华。中华素有“礼仪之邦”美誉,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约束自己,做一个文明人,让灿烂的文明之花在你我之间绽放。

作为时代精神代表的学校文化以及走在思想文化前沿的学生们,文明显得非常必要。有了文明才能体现当代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文明才能活跃起学生团体的精神文化;有了文明才能建立起整个校园的文化气息,充分展现出校园的多姿多彩。

很多同学把学习文化知识看得过于重要,却轻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这并不是我们走在时代前端的学生的应有作为。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之一。在学校,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可能会对纪律熟视无睹。不讲卫生、扰乱班级学习环境的事情也就会时常发生。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行为习惯,学习环境一定会向着良好的、有序的方向前进。我们知道:只有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

只要大家行动起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不乱扔果皮纸屑,值日生勤保洁;上下楼梯靠右行,不随意追逐、打闹;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文明用语,不说脏话……我相信,我们的校园将会有一个很大的跨越。

第2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1.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然而,相比于民众日益旺盛的公共服务需求,既有的资源提供方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此时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强有力的补充。

2.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志愿者活动能够使原本仅停留在认知阶段的理论和技术通过现实操作得以内化,使其从经验转化为智慧。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够促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理、素质等诸多层面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1.开展志愿者活动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对人类思想、意识、道德、修养等精神层面因素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寄希望于通过短期、突击式的操作简单达成,而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对实践进行检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是在践行理论教育中的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志愿者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行动中领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的现实内涵,在为他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过程中完善自身道德品质、提升个人素养。同时,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体会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客观差距,并培养其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使其以更加饱满和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压力和负担。

2.志愿者活动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当下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重要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建设高校精神文明的主要渠道,是以书面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培养高校大学生更加健全的道德思想品质、完善的人格素养的过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大学生以自身的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奉献于人民,这使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成为一种必需和必然。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则以实践行动进一步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其中十分关键的组成内容,因此,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实质上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同体。

三、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

1.完善体制机制

尽管当下不少高校都已基本建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或群体,不过普遍以系部或者院校为单位自行组织,较缺乏以学校管理层牵头,贯穿院校、系部、年级、班级的整体系统。这就容易出现一个学校中不同系部或院校间各自为政的问题,对全面开展管理和协调工作不利,也不能更好地扩大高校志愿者活动的规模效应。因此,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更加全面的管理体系,使志愿活动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既便于提高管理效能,又能使志愿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

2.促进志愿者活动的常态化、特色化

当前,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常常相对集中在某些时间段,这很容易出现一年中少数时间内大学生志愿活动十分频繁,而其他时间则相对冷清的局面。要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通过改善管理手段促进志愿者活动实现常态化,使其不至于成为一种阶段性的临时行为。同时,时下的志愿活动形式和内容仍然比较单一,未能体现出各级各类高校丰富多彩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特色,故创新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开展综合性志愿服务也是当前和未来需要重视的环节。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体两面,中国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日渐已深入人心,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第3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影响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当前,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应更加认真的研究如何能使高校体育社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使高校体育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1高校体育社团和校园文化

目前,高校体育社团在高校中扮演着越来越多的重要角色,它不但是体育教学课堂的延伸,更多的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都把体育社团作为焦点。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影响着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也要从社会和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来完成,而高校体育社团就是这种需要的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者,因为它与学生学分及毕业完全没有关系,完全凭着爱好和兴趣来选择的。高校体育社团也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能使学生在参加活动同时既能得到体育专业知识,又能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感受,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社团一方面能丰富大学生课外业余生活;另一方面能够锻炼身体,甚至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高校体育社团有自己独立的规章制度和章程,这是顺利举办活动的必备条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和补充大学生的课外生活,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更广泛的开展。

2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2.1完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社团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学生增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的方式方法,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补充,不但各种运动项目一应俱全,而且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使高校体育社团成为高校社团中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活动最多,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社团。高校体育社团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建立起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2.2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高校校园的课外活动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各种时尚的团体活动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有益身心的。但也有很多负面的、消极的、颓废的,甚至是反面的团体活动也在不断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动脑筋想办法,如何把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其培养成能对事物有自己的、正确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此作为,就实现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了。目前来说,特别是电子时代,互联网的泛滥,智能手机的普及,对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小的冲击,如何利用互联网、利用智能手机因势利导也成为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发展方向。如今的高校社团中的体育社团数量也空前绝后的多,这些社团涉及的体育方方面面,而且各个体育社团都有自己的特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及体育社团的要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社团,能积极主动的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在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同时,也能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实现愉悦身心效果。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课外的延伸,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包容量,对大学生个体的身体锻炼达到目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表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执行者,长此以往产生“蝴蝶效应”,吸引着大批优秀的大学生来加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他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

2.3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和开展的各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给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带来了盎然生机,给高校体育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使高校因高校体育社团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给校园体育文化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可以知道高校体育社团进行校际间的联谊活动,相互交流学习,拉校外企业赞助解决资金问题,如果可能得话,把校外企业文化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来,增加校园文化底蕴的积淀。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专家、学者的知识讲座,拓宽社团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加强真能量的影响和教育,让广大大学生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传统,从学习民族文化为出发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高校校运动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标杆的作用,是评价高校校园文化档次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由此可见提高校运动队质量刻不容缓,通过方方面面的提高来提升高校体育文化的品味和规格。

2.4形成终身体育的健身意识

高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终身体育教育最重要的一站。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大学生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基本趋于形式,实际行动起来的少之又少。大学生这个阶段有思想、有时间,是建立终身体育教育的最好时机。同时学生离开繁重的高考任务,自己的体育运动兴趣得到激发,他们本身就有强烈的进行体育锻炼的要求。更有参加学校体育社团的要求,在这里他们是为一个爱好走到了一起,可以更加容易学习和交流,可以对某一个运动项目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参与体育社团的活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价值观。高校体育教育一般是两年,两年后的体育课外教育就要靠体育社团来实现了,可以说体育社团不但是体育课有益的补充,而且还是体育教育思想的延伸,终身体育教育的接力者,对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成为常态有很大帮助,也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必经之路。

3结语

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课外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高校可以把自己的特点来拿出来和其他的高校进行交流和学习,必要时建立体育社团联盟,资源可以共享,携手快速共同发展,让体育社团的优秀成果在各个高校进行推广,只有加强体育社团的规范和管理,这样高校体育社团联盟才不会是一盘散沙,才能走的更远。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可以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大学生自己的教学课堂。它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是体育教育工作的又一道风景线。高校体育社团具有多样性和专一性,基本涉及到了体育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普及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真正的内涵和魅力所在,让学生对体育有着深刻和专业的理解,培养他们终生体育的思想,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国家而奋斗。

参考文献:

第4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等校园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殿堂,这个知识殿堂不仅需要物质文明建设,同样需要精神文明建设,而校园绿化就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构建和谐校园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并肩发展,因为绿化不会给学校带来直接经济收益,所以很多学校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忽视校园绿化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校园绿化对构建和谐校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绿化的生态效应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校园是广大师生学习兼生活的场所,同样需要一个生态和谐的校内环境,校园绿化正是创造和改善校内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校园绿化和校园的主体建筑完全不同,校园的主体建筑是提供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场所,这些是衡量一个学校实力的硬性指标,一个学校的评级不仅看这个学校的硬性指标,同样会看软指标。校园绿化带来的生态效应属于软指标,科学的校园绿化植被,可以有效的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温湿度、防风固沙、改善空气质量、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酸雨防止臭氧层破坏等等。净化空气方面,每公顷的树木每年可以吸收16吨二氧化碳,3吨二氧化硫,0.9吨尘土,同时还可以蓄水1500立方米,蒸腾水分5000吨;在夏季,树林阴地的温度比太阳直射下的温度低3-5摄氏度,冬季高3-4摄氏度;树林植被还可以降低噪音26-43分贝,削弱风速40%-60%,可以降低空气中的含菌量29%-65%等等;园林绿化植被对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样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质量。

专家曾对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园进行过测试,测试后的结果显示,没有爬满地锦的墙面温度比爬满地锦的墙面温度要高出至少5摄氏度,特别是在炎炎烈日的夏日,植被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清凉,减少高温带来的不适感。还有一例,北京某大学的宿舍楼距三环33米,马路噪音和尘土严重影响师生休息,沿校园围墙种植多层次植物隔离带后,减少噪音10-13分贝,尘土量明显减少,改善了师生的住宿环境。这些实例举不胜举,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植物带来的生态效应很多人都非常清楚,校园绿化是实现校园生态和谐的唯一途径,所以一些专家都在提出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的意见。

二、校园绿化的人文效应

校园首先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一个绿化良好、环境优美的校园有利于师生学习和创作,也就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科学实验表明,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和环境有着很大关系,人处在嘈杂、周围不适的环境下记忆力会降低,而且一个宁静和谐的校园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很有帮助,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校园内朗诵、阅读、绘画、演奏。另外,优美的校园环境还能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高学生本身的道德情操以及性格取向,这点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得到了证实。

现在很多高校的评级不仅看主体建筑和师资力量,同样会关注学校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排名,校园绿化作为景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纵观我国知名大学,校园环境都非常优美,校园内植物种类丰富,不乏珍贵树种,处处绿草如茵,繁花似锦,随处可见莘莘学子拿着书本学习,有的在校园的绿茵草地上,有的在校园的林间小路上,优美的环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同样可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增强记忆力。

校园绿化还可以影响创造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成为我们的国策,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创造力,大学里各种学科的创新也离不开创造力,高校是传播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地方,高校师生需要研发课题,创造作品,新课题、新作品的发表是评价一所高校科研能力的关键指标,而这些离不开高校师生创造力的发挥。优美的环境可以改善人的心情,激发创造本能,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艺术家喜欢处于一个自己感觉舒适、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创造的原因,因此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师生的进步,学科的创新,甚至高校的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三、校园绿化的城市效应

在我国很多城市高校聚集,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而且多数高校都在市区,这些高校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影响不容忽视,也就是实现高校与所在城市的和谐。一般高校虽然不是主要的污染源,但是由于高校人口比较密集,倘若绿化设置不到位,环境比较差,会直接破坏整个城市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态系统,因此校园绿化在城市生态建设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其次,校园是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校园绿化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高校校园绿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这个城市对环境因素的重视程度及绿化水平高低。目前我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因为环境因素制约着经济发展,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空间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城市都在追求绿色城市之称,一个城市的舒适度和环境密切相关,作为城市一部分的校园也是如此,校园的绿化不仅影响学校的舒适度,也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绿化发展程度。

再次,大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带来的城市污染物比较多,环境因素更受重视,一般城市的空气质量比乡村要差,水质也是如此,身处于大城市的各大校园,如果本身不重视环境因素,学生就无法拥有一个比较优美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对学校的发展也不利。有些民办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在资质相同的情况下,硬件的好坏就会决定生源的多少,学校的规模、建筑以及环境因素是反映一个学校硬实力的重要指标,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舒适、健康的环境下学习或者生活,所以校园的绿化非常重要。

四、校园绿化的社会效应

高校就像一个小的社会,要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校园绿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校园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校园这个有限的空间内,绿化将建筑物与山水植物有机融合在一起称为一种和谐,将工作学习和舒适的环境融合在一起称为一种和谐,将学校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称为一种和谐。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美丽的校园环境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场所,这一点有目共睹,同时也能烘托出一个高等学府本应具有的气质和氛围,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能塑造人,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一个人的身心塑造非常重要,长期处在恶劣环境下,人的身心就会改变。环境同样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形象的本身都会引发人的某些行为,因为某些环境本身的作用就能形成人的直觉,这种直觉就会转化为思维定势,这对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情的塑造非常重要,这点已经得到证实,就是常说的环境塑造人,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什么样的性格,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学校的学习环境绝对不可忽视。

由此可见,高校绿化对我们创建和谐校园作用巨大。无论是从生态效应、人文效应、城市效应还是社会效应来分析,校园绿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社会离不开环境,环境和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美丽的校园环境对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对高校师生的高尚情操和文化修养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应注重校园绿化工作,为莘莘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国家输送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金磊.建筑科学与文化[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12

[2]黄利荣. 试析高校园林绿化的功效及其实现[J].延安大学学报,2002.12

第5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1高校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是高校课外课堂的有力组成部分。参加社团活动,能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智趣爱好,扩大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生之间交友范围,是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渠道,又是高校育人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形成学校的文化氛围,构筑学校的历史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大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目前有学者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扩宽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要以造就大学精神为着力点,要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落脚点。一些学者也以建设院校的校园文化定位进行探讨,认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三方面结合建设为重点,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而且要有明显的地方文化特色,建设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和的特色校园文化。也有学者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进行探索,认为应该体现“高”、“职”特点,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以优雅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的院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院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近年来,高校办学模式及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大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各高校在摸索中发展自己独特的、有自己专业优势的校园文化。

2高校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特点与趋势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特点与高校建立的历史缘由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重要的是高校创办的历史文化渊源,其中高校创办时的文化背景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基础。首要体现为创办学校时的文化历史背景,这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源头和基础;其次是大学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的发展特征。就我们这所院校来说“厚德博学”校训体现了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与文化特色。如“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等都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定位,凝练高校办学根本要点,并以此成为学生社团团结凝聚的核心价值,继而培育个性鲜明校园文化特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陕西教育学院改制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伴随而来就是校园文化的不断深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多元化趋势,迫切要求学生社团和高校文化或送建设发展相结合。当前各高校招生就业政策不断转变,后勤集团等社会服务化一系列措施的改革实行,体现了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处在这个时期的校园学生社团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高校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迷茫与希望同在。校园是一个的单纯的环境,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如何缩小学校和社会的差距?这个桥梁就落在学生社团身上,校园文化活动就起纽带作用。例如陕西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出现的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英语社团,每年举办的《英语演讲比赛》弥补了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成为高校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校与现实生活的社会之间做了一个好的纽带和衔接作用。当前,高校学生的社团管理建设,体现出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带来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学生社团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改革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从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而且要求能够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日新月异的21世纪发展,这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内部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了良好机遇。

3校园文化活动与高校学生社团的相互作用

学生社团是存在于高等校园文化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具备校园文化活动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具体的文化形态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表现。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体现在形式各样社团活动,表现形式包括到校园文化所涵盖的器物、制度、心理等各个层面,高校校园文化在不断发展中探寻具有自身特色的表现形式的社团并加以完善,如英语社团、红十字会社团、志愿者社团等,而社团通过学术讲座、微格教学、主持人大赛、模拟导游大赛、英文歌曲大赛、校园礼仪、英文演讲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得以体现。高校举办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社团得以长足发展。完善的学生社团可以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桥梁。社团发论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的作用彭莉(陕西教育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西安710061)文化万象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发展,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以完善学生社团。“一体两翼”是中央团组织提出的学生工作新格局下的要求,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在满足学生娱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理想、崇尚学术、思考人生。也就是说,把人的发展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其核心内容是价值传统亦即大学精神,表现为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社团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社团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社团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因此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大本营和源泉。

第6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46-01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

恩格斯指出:“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预知、掌握时代的潮流,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将其内容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对于高校而言,当今社会发展客观要求我们构建好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重点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其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发高校文化创造活力,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个人是否取得成功,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或智商(IQ)的高低,而要看他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这三方面达到了均衡的发展。” ①也就是说,只有高智商、高情商、高灵商的人才是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其中灵商更是尤为重要,“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②大学四年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四年,高校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商教育,忽视灵商教育,走出校门的学生可能成为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畸形”人才。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都不断发展变化,不同经济成分的并存,使学生产生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不同理解,不同程度的存在信仰缺失。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同样,在当前思想价值体系多元的社会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思想指导。高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战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培养上担负着重要使命,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切实做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教育中去,分析、研究并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包容学生思想多样又能兼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这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要加强引导,用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弘扬正气,凝聚社会正能量,以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学生。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开始个体社会化的真正历程。而“90后”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人们思想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转轨时期与大学生成长中的自身特征融合在一起,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得更为复杂多元。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放到整个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和认识,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评价,我们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解决他们面对的诸多困惑。

首先,在营造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以思想为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建设的具体实际,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认识社会思潮,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目标。

第7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 和谐社会高校体育文化途径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学校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技、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指学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其自身的和谐建设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合理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是文明社区建设,而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区,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大学校园为空间,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文化形态,具有特殊性。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其一部分,对高校体育、高校文化及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意义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身心健全的一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发展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和体制基础,校园体育文化是为学校体育的目标服务的。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使学生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受到该时代、该社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此外,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手段。高校体育文化是由师生共同营造与规定的一种文化,具有趋同性、共建性、规范性、统一性。它必然会对不同个体进行整合规范,以得出高校特殊的体育情趣风尚和评价准则,并对参与者实施要求与教育。高校可以看作是由不同层次结果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在整体与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对系统和各要素具有协调、整合、控制作用,并使系统和各要素和谐发展。

2.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价值。

(1)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促进社会文明的精神文化

文明孕育体育,体育促进文明。作为校园文化一部分的校园体育,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自身文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乃至社会体育的内容、形式及风气产生直接的影响。再者,当他们进入社会、转换角色以后,学生时期形成的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于社会,从而使这种良好的体育行为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对体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文化

校园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是校园体育活动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它决定了校园体育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校园体育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校园体育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校园体育能促使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校园体育能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3)校园体育文化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

校园体育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体育本身是一种健与美统一的活动。体育锻炼能使学生体魄健美,体型匀称,姿态端正,动作矫健,这些既是健康的标志,又是人体美的表现。校园体育能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动作美、姿态美、仪表美和心灵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是体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3.和谐社会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要求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构建健全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遵守社会秩序、诚信、充满朝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和谐社会要求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途径

1.抓住机遇,切实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快速向我们走来,要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切实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在校园组织各项体育活动中,把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并得到长久的持续和发展,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不断的积累和升华,逐步完善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重视体育竞赛与体育宣传的引导功能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协调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体育竞赛是不仅可以培养青年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品质的有效手段,还可以增强其遵守纪律、培养公平竞争精神的可行方式。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竞赛过程的对抗性、合作性、趣味性、公平竞争性,竞赛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它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使参与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把体育竞争意识引入高校教学、体育锻炼和学习生活中,将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奋勇向上的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荣誉感,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管理和环境建设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稳定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作用。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宣传,积极引导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向健康文明、快乐向上向发展。发挥大学生体协或俱乐部的作用,对他们开展的活动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派专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指导,组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播放体育电视录像,欣赏体育比赛,组织体育比赛,等等。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品质,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4.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物质条件

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将规定落到实处,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其次,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不仅是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对促成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诱导和保证,有利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5.倡导健康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第8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文化;图书馆

引言

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仅反映出一所高校的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更是一个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文明精神的集中体现。高校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是否成功与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取得成功密切相关。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浩大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教师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自我充实和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阵地,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建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很久以来,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化进行考察研究并提出不同的文化概念。由于文化内涵丰富、涵盖面广泛,人们很难给就文化的概念达成统一看法。在中国,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概念来自于《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由此可见,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基于文化广泛的概念,文化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物质文化为精神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物质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凝练形式,制度文化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折射和反映,而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或影响或促进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于1986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十二届学代会上正式被提出,此后在中国学术界,人们越来越多的把研究对象和焦点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上。关于校园文化的概念,国内有学者给出以下定义:“校园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大学精神为引导、以活动为主要内容,由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总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校园文化研究和发展工作:

(1)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所谓校园物质文化意指校园物质环境,包括高校校园的各种设施、设备和环境构成,例如校园里风格各异的建筑物,教学、科研、娱乐和文化设施,乃至校园内的雕塑、宣传栏、草坪和文化墙涂鸦等。总而言之,高校校园内的各种物质设备和自然环境皆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的物化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元素,物质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后盾。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也为师生的日常生活提供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促进大学师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风格和特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向社会展示自身的特定形象,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综合体。这些制度首先包括全体师生必须遵守的各种章程、规定和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的正常进行,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保障等都需要有一套科学而又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其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还需要一只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加以落实,最终会沦为纸上谈兵,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意义。因此,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搞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慢慢养成的稳定的精神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件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件建设的升华和体现,包括高校的校风、校训、学风、教风、考风、学术文化、课堂文化和社团文化等。精神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方式,影响高校广大师生的理想和行为。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通过三种文化层面,以隐形和显性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升华;鉴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校园文化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校园文件建设在社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总的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具备以下功能:

(1)导向和规范功能: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和规范功能指的是小花园文化能够对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具有引导作用并约束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校园文化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净化师生员工的思想,提高其思辨能力并通过校园文化制度对其产生规范作用。

(2)凝聚力和激励功能:处在同一学习和生活环境下的广大师生员工以相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朝夕相处。校园的教学活动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等,可以培养师生间团队劲射和协作精神并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发挥凝聚力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例如学习竞赛和运动会等,激发大家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给他们以激励。

(3)辐射功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较高地位,因此校园文化会辐射到校园以外的地方。即高校校园文件不仅仅对师生员工产生各种影响,在校园内部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影响全社会的成员,先进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给社会文化带来活力和生机,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牵涉面较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的每一个部门和成员,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与否取决于诸多因素。高校图书馆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优秀的图书馆为优质的大学教育提供良好基础。作为知识的百宝箱,图书馆因其开放型、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图书馆所营造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幽静的学习环境,更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风格。图书馆是汇集了各种思潮和先进理念,不同学派和领域的精神在此交汇。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以下作用:

(1)价值导向作用:高等教育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人的价值观的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吸收社会价值观并将其内化的过程,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就是一个将大学所提倡的价值观吸收并内化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尤其重要。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学生每天都被各种思潮围绕,其中不乏很多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取向;而高校图书馆所体现的校园文化,是经过长期选择、凝练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大学所提倡的核心价值取向。简而言之,高校图书馆就是高校文化的心脏,为学生塑造科学价值观创造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图书馆内丰富的图书和资料给学生以指引,为其追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指明方向。

(2)教育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学生通过阅读各种文献资料巩固并扩展所学知识,在书海中涉猎各种课堂上无法接触的知识领域,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自身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与追求,因此,图书馆已经成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图书馆的阅读不仅仅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提高个人修养和人文素质,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比增加知识更为隐性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因此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3)精神升华作用:高校图书馆不仅仅为大学生提供海量的文献资源和其他各类阅读资源,还会举办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和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摄取到活动所倡导的文化价值,体验、感悟并吸收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享受美的感受,陶冶自身的情操,净化心灵。

结语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承担通过先进的文化精神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责任,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科学思想和新思潮萌生,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校自身发展都意义非凡。鉴于图书馆在高校教育教学和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通过阅读引导的方式发挥文化窗口的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贺继明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9

[2] 王邦湖 校园文化论 [M]. 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磊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J]. 重庆工学院学霸,2006

[4] 杨秋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和谐校园建设策略研究 [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

[5] 鲍家萃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探讨 [J]. 浙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6] 姚力 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法探析 [J]. 中国电力教育,2008

[7] 江潭瑜 大学人文精神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J]. 深圳大学学报,2007

[8] 吴晓波

第9篇:高校校园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校园环境建设 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质量。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学校的环境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校园环境的好坏、优劣决定着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约束、引导、规范和塑造作用,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环境意识、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育,优美、整洁、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感染着校园里的每个师生。

洁净的卫生环境能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必将使学生产生一种对优美校园环境的热爱,进而自觉保护校园环境、抵制破坏校园环境的不良行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律和他律的意识。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必然会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精神愉悦,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

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相关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校园环境设计总体规划。加强校园环境规划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职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是高校校区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满足科研、教学、学习、休闲、交流的基本要求下,达到改善情绪、陶冶情操、环境育人的效果。职校校园环境规划设计力求做到实用、经济、美观。

2.坚持以绿色人文为核心,造就互动开放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平和和宽厚,通过点、线、面结合,可以把建筑物与校园环境更好地融入和协调统一。只有点、线、面相结合,处理好建筑物、道路、广场、人造景点和保留的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注意乔灌木搭配,落叶树与常青树比例,才能形成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景观。保证校园内一年四季有绿色,三季有花香的生态景观。

3.坚持以创新管理的模式,建立维持校园环境的长效机制。首先,做好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维护校园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其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学校广大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的觉悟。对于教职工,划分环境保护责任区,把环境保护的责任具体落实到学校各系、部及职能部门,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对校园环境加以保护。对于学生,则可以建立校园环境保护性质的社团。再次,规范引导,制定严格的校园管理规定,建立奖惩制度。在醒目的地方设置各种宣传警示牌。劝导与警示结合,同时以奖惩为辅助手段,逐步培养人的自觉性,达到环境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加强学生环境意识的教育

1.环境意识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素质要求

按照我国关于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总数估计在3000万人左右。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应把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成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职业学校学生的环境教育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环境伦理教育,来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和较高的环境责任感,树立人、自然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通过全面深人的环境意识教育,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当他们步入社会后,就会把这种思想转化成企业、社会的自觉行为。

2.环境教育是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学校应该开设环境教育公共课,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环境问题,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作为德育教育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对提高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法守法及法律监督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养成自觉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习惯,并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能够按环境保护的要求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而且能够严格地监督他人,限制他人危害环境的行为。

3.广泛引导学生的环境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从学生切身问题人手,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可组织学生开展“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

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职业学校中全面开展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更有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之,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翁爱萍.高职校园环境建设与人才培养联动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

[2]朱艳.高职院校校园文明建设工作初探[J].师道:教研,2011(8).

[3]陈玉海,李汉超,刘蓓蓓.对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

[4]徐照仙.关于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5]阮利群.加强学校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环境意识[J].职教通讯,2001(7).

[6]叶玲.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

[7]梁发慧.加强职专学校环境教育提高职专学生环境意识[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5).

[8]庞殿国.校园环境建设对育人的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