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管理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晚风细雨”为你整理了这篇贯彻落实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依据《太原市关于做好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销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照《太原市贯彻落实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以下简称《整改方案》),我县立即组织相关单位对境内汾河干流“四乱”问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并举一反三对全县境内其他主要河流进行了排查,经核查,部分河段沿线确实存在乱堆垃圾的行为。为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污染、破坏河道水环境的违规行为,娄烦县采取以下整改措施并完成了整改处理: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汾河干流沿线醒目位置设立了警示牌,严禁在河道乱堆、乱占、乱采、乱建,倾倒各类垃圾渣土、排放污废水等污染水环境的行为。
二是下发加强巡河通知,强化河长及巡河员履职尽责。要求乡村两级河长及巡河员严格按照娄烦县河长制办公室印发的《河长巡查制度》要求频次、内容加强河道水域日常巡查。
三是深入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涉河涉水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涉河巡查检查,重点查处“乱采、乱堆、乱占、乱建”等涉河“四乱”问题,以及在河道水域内倾倒垃圾渣土、偷排乱倒等污染河道水质、破坏水环境和水生态等涉河涉水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实现动态清零。
针对排查中发现的汾河罗家曲段、龙尾头段河道滩涂堆放垃圾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
一是责成县水务局及属地乡、村两级河长迅速清理堆放的垃圾,恢复河道原貌。
关键词:高校;流管理专业教学;问题;对策
近几年,物流热一直在升温,各大高校为适应这种社会的需求,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中数量越来越多。在这种迅猛发展的态势下,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学校该采取哪些策略以应对?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如下。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缺乏
近年来,由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招生中加大了招收数量,使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这种师资力量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体现在教师的水平上。我们知道,一个高水平的物流师资都是经过系统而严格地培训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在实际中,我们的物流的师资来源于管理类、经济类的教师。一些院校所接收的高学历的师资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师资力量的薄弱。
2.培养目标不够明晰
院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过程中,对学生将来从事怎样的工作这一问题,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给予准确地回答,显得很模糊,进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出现很宽泛的状况。学校希望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一种万能的物流人才,这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薄弱
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该专业只有在物流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得到物流工作的要领。就当前而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特别薄弱。在实际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一般只安排1~2周的时间的见习,这些见习活动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
4.教学检测手段单一化
就其学科性质而言,物流管理专业的性质主要偏重于文科。学校在对该专业的考查过程中,一般只是在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进行一次考试。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平时学习投入得不够,但是在考试之前仅仅根据学科的要点进行记忆,同样能够通过学校的考查。这种考查检测的手段存在单一化。
5.设置课程体系中欠合理
课程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依据。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如果不够合理必然会影响到课程知识的机构,会影响到学生的所学能够在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一些学校没有从学生将来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课程,导致有什么学生就上什么课的状况出现。
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对策
1.积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鉴于当前师资队伍的缺乏状况,学校有必要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建设。笔者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高校物流师资的培训,特聘一批具有物流实践和理论功底的专家展开系统的培训。当前国家教育司已经在物流师资的培训上加大的力度,但是还不够,尤其是涉及的面积不够广。高校应该选派本单位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这些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践中充分地体验。高校的物流教师必须到物流企业进行定期的参加调研和实践活动。高校还可以选派物流教师到国外进修交流。
2.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
当前,尽管已经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指导委员会,不过指导委员会对各个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指导毕竟是有一定的限度。特别是在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中,还没有具体的纲领性的文件。所以,高校应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在课程体系提供出报告材料,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重要的课程体系进行设置参考。与此同时,应该容许各个高校在某一范围内自行设置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
3.做好实践环节教学工作
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着偏少的状况,特别是实习基地的建设很不完善,教师物流实践经验缺乏。鉴于此,学校有必要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促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管理力度。如果学校条件许可,院校可以建立物流实践工厂,这有助于物流模拟教学活动的展开。
4.促进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革新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特别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枯燥的讲授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鉴于此,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积极地革新,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活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培养目标不够明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检测手段单一化、设置课程体系中欠合理等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做好实践环节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革新,以此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强,孙艳,闫博睿.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物流科技,2012
虽然医院物流系统的前期投入较大,但长远来看,医院的运营成本会大大减少。据国外调查显示,尽管医院目前采取增加门诊量、减少住院日等措施,但其经济效益增加不是很大。因此,高效率的医院物流管理不只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医院物流管理的实施不仅会大大提高医院的诊疗效率、服务质量,而且对提高医院未来竞争力产生极大影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医院的经营模式,从而也带动了医院经营理念的转变,使医院从原来的只注重设备及医疗水平,而转为既要注重设备及医疗水平,又要注重医院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也改变了医院的管理方式和改进了对患者的服务。
医院物流管理的目标
(1) 服务
这种服务性表现在本身有一定的从属性,医院的物流管理最终目的还是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树立 “ 病人至上 ” 的观念。医院是看病治疗的地方,作为病人理应得到比平常更舒适优雅的治疗环境。可是目前国内很多医院的环境离这一目标还相距较远。其原因较多,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医院看病的流程及传输物品的方法较为滞后。在看病流程上,国内医院在会诊、化验、取报告结果、划价、付费、取药等繁杂的程序中,造成挂号时间长、等待看病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 “ 三长一短 ” 的怪现象。而物流管理系统的建设将有效地改善上述现象。
(2)快速
快速性是服务性的延伸,是患者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目前,在传输物品时,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这一方法使得人流物流混合在一起,传送效率低下。物流传输系统操作容易,可全天候运转,传输速度快而准确。而且由于物流传输系统的快速可靠,可以保障医生更快地知道各种检测结果,更及时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3)节约
节约是市场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规律,除了时间上的节约外,由于流通过程中消耗大而又基本上不增加或不提高产品的价值,所以利用节约来降低投入,是提高相对产出的重要手段。
(4)库存调节
由于医院物资的多样化和特殊性,物资短缺将影响病人的及时治疗。为了防止需求波动和定货周期的不确定性,以及考虑大批量进货时价格上的优惠,许多医院物资仓库多少备有一些库存物资以满足临床科室的需要。库存管理要注意调节,平衡总成本,在管理成本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点。
国内医院物流管理的现状
我国医院物流管理的建设刚刚起步,已经建设的医院物流传输系统,大多是局部的小动作,人们对医院物流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加之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限制,妨碍了其在国内的推行进程。目前,医院的物品采购模式大体是多批次、小批量,改变了以前依赖库存的状况,而且是有利于医院的买方市场,选择的余地很大。医院的物品仓库还属于过去的老式仓库,货架简陋,物品的运送、装卸依赖小推车等工具,而非机械化装置和电子化设备。对“零库存”的认识还是不足,或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挖掘内部潜力,依照经验确定合适的库存量,而不是真正的科学的库存管理方法。受场地、习惯和设施的限制,很多医院还是采取原始的领货、发货方式,人流、物流通道没有分开,这样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物流的运营成本也相应增加。
医院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5O年代物流管理在国外医院规模投入使用以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医院采用了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已成为国外密集型现代化医院所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高效率的物流管理可包括以下2点:程序最佳化(电子采购、针对各部门有效率的供应方式),结构最佳化(重要供货商的结合、采购及物流上垂直与横向的合作、医院统筹的服务中心)。笔者认为医院的物流管理有以下几点发展趋势:
物流管理发展的信息网络化
借助于计算机供应链管理系统和互联网,对全院各类物资的月需求量和年需求量做到了解,也可通过物品清单、库存信息的动态获取及对各种物品提前期的分析,使医院快速实现在必要的时间获得所需的物资,实现物流的动态优化,避免产生物资积压或短缺而影响临床一线的工作。由于传统物流方式缺乏全局观念,信息闭塞,在仓储管理上,信息反馈不及时,造成存量物品闲置。通过物流出运系统网络化,将各个连接点连接在一起,使物流作业过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同步,做到整合出运,充分降低医院物流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物流传输的自动智能化
医院在配送、保管等环节,通过引进各种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扩大作业能力,提高效率、减少差错。而智能化是指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的应用,在物流传输过程中进行
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决定。以医院传送检查报告为例,通过合理的指定传送流程和设备布局,尽可能减少报告在流动过程中的周转次数和距离,减少传送设备的使用和能耗,节约人力、时间,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方物流的介入
随着社会上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成熟,医院可将仓库全部或部分物品交给专业物资送货商,而减少自己的存货量,降低仓耗,节省开支。因为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规模作业,其劳动力、场地占用费都比医院本身运作要低。而第三方物流因需求市场的存在,也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市场发展前景看好。
发展医院物流管理的对策
1.提高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和投入
物流管理在医院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表现在医院管理者认识不够,没有把物流管理的建设纳入到医院发展的思路上去。医院管理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深对物流管理的了解,物流管理的早日实现才能成为可能。由于数字化建设是一项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的高投人工程,因此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2.打造高质量、合理化的先进的物流管理
只有不断地提高物流质量,才能不断地减少和消除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开支,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从而保持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病人,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物流管理合理化就是使一切物流活动和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好的物流效果。
对一个医院来说,物流合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效益。我们可以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储存费用,从而节约物流成本。物品在储存过程中既占用流动的空间,又占用流动的时间。这2个方面都会增加物品的成本和流通费用,所以应尽量减少库存量和压缩储存期,降低储存成本和节约流通费用。
3.加强物流管理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地方多科性大学来说,立足于本地生源,服务于本地的企业和社会,更需要操作能力强,动手能力出色的学生。然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言,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因此,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亟需改进和创新。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强,强调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和学习去建构物流管理体系的框架和认知结构。因此,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法
起源于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相关的教学当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取材于管理当中的实际情境或者事件,由教师设定商业管理的情境,发动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以及解决方案的制定。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情境的设定者,把握着整个案例讨论的发展方向,学生是讨论和参与的主体,通过教师对情境的设定以及引导,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和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转化能力,创新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同时,这种实践能力也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进行内化,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内涵。物流管理当中的案例教学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取案例
由教师按照理论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需要教师以物流行业实践为基础,在众多案例当中选取恰当案例进行背景介绍和问题的设定,明确案例的分析目标,建立清晰的案例分析线索。
(2)分组讨论
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每组5-6人,就案例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一般时间限制在15-2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将主动权交由学生,由学生自己组织讨论。
(3)小组发言
讨论完毕,每个小组推举一人上台进行发言,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介绍,并允许其他小组就解决方案和分析过程展开提问,互相讨论。
(4)教师总结
小组发言完毕之后,由老师逐一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2.研讨式教学法
起源于德国高校的研讨式教学法,是贯穿于物流管理教学始终的教学方法。引入中国后,经由中国学者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已经成为教学当中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重要的提高。研讨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教师选题
由教师根据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整个课程架构的梳理,选取相关研究课题。
(2)学生选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基础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的选取。
(3)形成报告
学生围绕选取的课题进行资料的查阅,文献的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报告。
(4)分组讨论
让学生围绕报告进行分组探讨,开展交互式研究。
(5)成果汇报
由小组推荐优秀成果,进行课堂汇报。
(6)教师评议
对推荐的优秀成果,由教师进行鉴定,在课堂上进行评议,对研究课题进行总结升华。
3.结语
地方多科性大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性非常强。文中介绍的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教学法,都是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这两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独立探索创新,理论转化实践的应用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芳,朱伟.改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8期,2014.3
[2]黄立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
胡娟(198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区域物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余凌(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物流技术经济。
杨瑶(1983-),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物流信息化。
随着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微观物流管理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001年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开始培养物流高素质人才。鉴于物流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及物流人才的严重缺乏,经管类非物流管理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为了配合专业调整后的需求,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通识课或公共选修课,其教学体系应区别于物流专业,要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特色来完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点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紧跟市场发展,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2 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选修课程有管理学、生产运作管理、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该课程以提高物流系统效率为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及控制。经管类专业虽然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但由于起步较晚,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环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管理技能的教学目的。
(1)教学内容方面
高校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以介绍不同功能要素(运输、仓储、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及功能实施方法为主,该体系虽然促进了单项物流功能的深入学习,但忽略了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学生对物流系统整体的运作缺乏认识。此外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到其所属专业的特点以及该课程与整体专业体系的融合。
(2)教学方法方面
经管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毕业且缺乏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理论教学为主,且过多介绍理论,缺乏与实践的相结合,从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必须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研讨及讨论,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的选取也很关键,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多为新闻报道、公司报告,且存在滞后、缺乏从专业的角度对物流过程进行审视,这导致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化分析。此外,案例教学基本是在各教学知识点中融入,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讨论案例情节,忽略了包括物流综合知识的案例的引入。
(3)实践教学方面
物流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物流实践教学仍然处于摸索中。经管类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由于受教学硬件及师资力量的限制,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教学比重较小,例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为56学时,但实践教学环节仅10学时。此外,实践教学环节单一,大多为上机实验,学生被动按照软件流程进行操作,缺乏企业环境的模拟,实践教学远远未达到预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3 基于专业特色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内蒙古科技大学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
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为了体现物流课程辅和服务性的特征,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高度结合。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物流功能的学习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堂讲授则侧重于企业物流的相关知识,将物流功能的知识融于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物流的讲解中。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特色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例如基于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地区企业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物流知识在钢铁企业、稀土企业的应用,重点突出生产物流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将生产物流与钢材生产工艺、稀土萃取生产工艺相结合;而市场营销专业则侧重于有关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知识在流通企业的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将包头苏宁、国美、包百、王府井等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课程设计环节
物流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中间环 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基于此目标,物流课程设计以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为主要内容,包括选址分析、设施布局分析、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以及综合的物流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在选址分析中,将营销专业的学生分为4个小组,对包头市永盛成连锁超市的4个昆区店作为分析目标,进行位置、商圈、交通、竞争、商品线设计以及管理体系的调研和分析;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为2个小组,对包头乐园及包头体育馆选址作为分析目标,进行自然条件、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方面的调研及分析。在设施布局分析中,选择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宁作为分析目标。包钢为大型工业企业,其厂区总平面布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组织学生从场地地形条件、工艺流程、各作业单位相关关系、外部运输、供电、供水、供气、排水等方面进行调研,研究其厂区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对于苏宁,则主要研究其卖场布局及商品陈列特点。在运输搬运系统分析中,选择北方重工的装配车间作为分析目标,进行物料分类、集装器具规划、装配场地零部件存放区规划、车间平面布置等物流分析,该分析中因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相当多,因此必须与计算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引进数据库软件,把物流分析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综合物流系统分析中,选择国美作为分析目标,对其选址、布局、采购、仓储、配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其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在物流系统方面的成功之处。课程设计要求撰写调研及分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物流课程设计环节增强了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就业都有较大帮助。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实现《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学方法要突出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教学库。案例选择应避免案例的滞后性及非专业性,既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先进性,尽可能充分地表现物流学科与物流发展的水平与进展。物流管理为内蒙古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因此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小组,建设案例库。案例库中的案例按照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行业的物流特点,对当地企业按行业进行调研并整理,具体包括钢铁物流、稀土物流、超市物流、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医药物流等方面的经典案例,此外也搜集了物流方面成就非常突出的世界知名企业的物流实践,如海尔的“三网一流”、沃尔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等。案例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布置案例,各小组将分析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演示,其余小组及教师根据课件效果及内容分析的深度对该组进行打分,此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协作能力。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启发中、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真正掌握并升华所学知识的目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建成校内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案例库、作业等上传及进行在线考试;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问、讨论、提交实验报告等。网络教学平台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4)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教学需要,将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0学时增加到26课时,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①校内建立物流实验室
基于物流的核心流程,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引进相关物流管理模拟软件。物流软件模拟,分为单项实验与综合性实验。购进了浙江航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物流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通过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来实现物流的实验教学。根据公司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重要性,软件设定了4个公司内部的角色分别为:公司总经理,调度中心,仓库中心和运输中心。学生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担任公司的不同角色并进行工作轮换,来了解和熟悉软件中实际的物流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规划设计调整所在公司的各项资源,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教师可增设不同的班级,根据各个班级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调整整个实验的各项市场的资源来增强学生操作的难度和竞争性。此外,还引进了中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物流核心流程模拟软件,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涵盖了7大行业:连锁、医药、汽车、食品、冷链、电子、危险品,并可根据各行业业务运作模式的特点进行组合,形成可定制的业务流程。软件包含模块有:情景数据、客户服务、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越库发货、库存管理、配送运输、报关报检、单据查询、供应商管理。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两个软件都配有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便于学生独立完成模拟内容,教师仅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予以指导。教师可以针对软件中的内容设计设计实验考核,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都作为物流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有条件的学校可增加校内实验内容,如ERP沙盘模拟、仿真模拟、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国际货运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校外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外的实践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举措。为了提高学生与物流相关的实践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物流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实习,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企业物流业务的实际相联系,促进了学生对企业物流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包头钢联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工商专业的工程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企业,依托该基地,组织学生去选矿厂、炼钢厂、无缝厂、薄板厂、轨梁厂进行实习,了解企业内部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过程管理情况。包头三森家具城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营销专业的实习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对装卸搬运设备有了一定的认识,此外通过对销售物流进行调查,学生对建材、家具企业的运作也有了较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能力。有的企业基地在学生实习结束时直接招聘了部分优秀学生,在经过一段在岗培训委以一定的管理职务。
除了实践基地,也可以结合当地特色组织学生到相应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及车站、仓库等进行参观,提高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包头钢材集货中心、包头货运站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调研、参观。
(5)学科竞赛活动和职业技能考证培训
经管类专业开设物流管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弥补教学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在第二课堂中鼓励学生参加物流竞赛活动和职业考证,如物流师、报关员等,不仅提升了学生素质,还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及拓展了学生就业面。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考证辅导,为物流企业输送了一批具有从业资格的符合需求的物流人才。
[关键词]顶岗实习;课程;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45-03
[作者简介]陈克军(1969-),男,安徽无为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华文立(1969-),汉族,安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教改研究与实践” (2014zdjy170)和安徽省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2013zjjh060)。一、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分析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分析物流行业调研报告和有关物流企业资料,结合安徽省及蚌埠市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召开省内外知名物流商贸企业专家研讨会,对物流核心岗位,即配送、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进行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总结出各岗位所需要和具备的单项和复合职业能力。依据相关物流岗位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确定了顶岗实习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与相关岗位任务的对接方式,科学地处理个体兴趣与社会需要、知识技能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
专业能力目标:1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业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仓储、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在物流作业各岗位中运用,能够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2基层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如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理货员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等,要求能够熟悉并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并能够对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
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胜任一个或数个技能岗位的需要,与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关注学生职业成长需求与个性化特质,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切性分层,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可塑性。同时,通过对物流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系统研究,确定物流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在三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物流操作技能和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注意协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职业目标的整体化与融通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内容
顶岗实习通常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能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培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日趋多元化,根据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工学交替、假期、周末顶岗实习三大类。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施教主体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和实习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使学生应用、推广、加深所学专业知识,获得联系真实世界的经验,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了解职场现状,适应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最终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验证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资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匹配程度;了解自己专业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的程度;学习默会知识,逐渐形成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实现管理愿望等。邀请物流企业高管与学生进行交流,就物流企业现状、物流岗位技能与素质、物流企业文化、物流业发展等进行讨论。顶岗实习课程的学习是促使高职学生成功、成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由以下三个连续的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学生认知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每五人一组,实习时间共计1周,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及专业技能岗位的技术要求、工具应用等,由师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师傅配对,全程观察师傅岗位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每一个岗位的体验时间为1天。5个岗位进行轮换。第一阶段顶岗实习时间共计5天。实习完成后,学生完成认知性顶岗实习报告。
第二阶段:专业课程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分为5人小组,实习时间为1周。学生轮岗参与物流作业,熟悉不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设备使用与维护,固化职业思想,独立完成物流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周末、假期、工作日多种实习时间安排,充分协调企业与学生实习之间的时间冲突。
第三阶段:就业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学习以员工身份进行技能岗位的顶岗工作与学习,安排师傅指导,为期6个月。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岗位操作性标准,熟悉物流行业各项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在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等还必须签订顶岗实习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顶岗实习各阶段任务能够顺利进行。
顶岗实习课程管理方面,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共管的管理体制,并分别制定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管理职责。专业教师和师傅共同负责专业技能指导。辅导员负责日常生活管理。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行企业化,校外基地的指导教师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开展物流作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并评选优秀实习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外实训基地人力资源部安排专人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课程考核,并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运用QQ群建设课程管理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课程信息管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家长多方交流、互相监督。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从校企共建协议到物流企业文化集训,从物流作业操作流程系统讲解与训练到实习主管和师傅们全心全意手把手教导,从严格的准员工管理(参与企业人员考核)到实习考核(经验知识+技能)与激励,最后经过双向选择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
当然,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院校管理机制改革动力不足,现存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企业需要,迫切需要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投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经费不足,单纯由企业承担不可能支持顶岗实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责的缺位,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顶岗实习课程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
四、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评价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双重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课程考核主体是校企双方,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企业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给定成绩。学校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工作任务考核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学生的考核必须经企业和学校双方考核合格。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合格证书》。评价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企业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实习纪律、岗位技能、团队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伙食补助、奖金挂钩,填写《物流企业顶岗实习课程考核表》,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企业师傅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参照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考核记录和学生管理平台的反馈信息,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校内考核表》,最终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总结》的完成情况与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校内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任务。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成绩由五部分构成,包括自我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顶岗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每部分权重为20%。
[参考文献]
[1]夏英关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课程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6):83-85
[2]张游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3]贾树生,秦静静,郭建敏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因而迫切需要专业的物流人才。根据有关物流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显示,根据工作性质和工作层次的不同,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分为四种类型:理论研究型、管理决策型、管理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1]。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应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其中基础能力是指学生在本科教育中对于物流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对物流相关设备及系统的规划、设计、操作、开发等实际能力;专业素质是指学生能够根据所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因此,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为基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系统结构。根据调研及分析,设计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框架,如图1所示。
1.1 基础能力的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2]。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课程学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年学习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程类基础等课程;第二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与经济、市场商务类、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第三年主要学习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运作管理、物流系统工程、国际物流、采购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运输组织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第四年主要学习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物流经济地理、物流设施与设备、质量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方案设计与应用、物流金融、绿色物流等。
1.2 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学生还要参与实践环节的教学。第一学年,有基础课程的课程实验;第二学年,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验及认识实习,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供应链系统模拟实验等;第三、四学年,有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验,包括: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ERP系统模拟实验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以及相关学科竞赛等。参加科技竞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熟练度,激发创新能力。
1.3 专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管理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重学习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3]。物流学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跨学科的特点,相关的交叉学科有:经济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系统科学等。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符合学校背景的一些“特殊”课程,如港口物流、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等。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数据库和计算机应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训、生产实习等,通过专业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质。
2 完善人才培养的措施建议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来构建,要根据物流管理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要结构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方面,要尽可能选择那些专业性强,具有实践应用性的教材。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把实践教学贯穿到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课堂上分析讨论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学习企业经营思维,巩固专业知识,激发想象力;安排校外实习时,组织学生到有关物流企业、商业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等进行参观、访谈或短期实习,让学生对物流管理有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2.3 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符合物流管理的学科特色和学生特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掌握必要的课外知识,培养综合型物流人才。
3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卓越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可以从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培养,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式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关键词:民办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伴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行业人才紧缺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除了专业化、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外,高素质、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也大量需求。基于上述情况,给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实力的欠缺在面对众多问题时更要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来迎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根据现代物流报编写的《2015年中国物流职业教育年度报告》内容来看,近十五年来,全国有将近八百所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其中民办院校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从近几年招生情况来看,截止到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是在减少的,这无疑给本身就实力相对较弱的民办高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从X省省内民办高校各物流专业来看,以XX职业学院为例,2009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为100人,2010年学生人数为89人,2011年为60人,2012、2013年人数都为50人,近两年该专业人数稳定在50人左右。对比省内同等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招生人数都成下降趋势。
二、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偏弱
民办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院校相比较,自身师资队伍力量就薄弱,而物流管理专业因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教师队伍既具备大量的理论知识又拥有极强的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但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并不具备此条件。一方面是薪资待遇无法满足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来任教,另一方面,学校自身由于各方面原因也无法满足对岗位教师进行长期和多层次的培训和组织学习。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都是从走出校门又跨进校门,无法满足双师型的要求。
(二)校企联动就差,缺乏“务实”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的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并不成熟,一方面受限于资金的投入,实训教学场地和设备无法满足企业与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自身实力问题,无法与大型的物流企业实现校企联动,很多民办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只能与快递公司等一些单一型物流企业校企合作,学生往往也只是从事一些分拣、客服等工作,并没有多方面的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无法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我国物流行业经过初期的发展,已经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过渡阶段,物流行业的细分领域越来越明显,采购、速递业、电商物流、服务型物流等多种细分领域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的民办高校都无法跟进行业发展的步伐,很多高校还是十年如一日的执行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定位比较笼统、模糊,并没有根据行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培养目标的细分,课程、教学大纲、师资相对滞后。
(四)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落后,教法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趣。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使大部分的学生并没有提起对其学习的兴趣,更别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了。虽然许多院校也在改善此类问题,加入了软件实训模拟,让学生更直观的去了解物流作业流程,并由此巩固理论知识,但大部分的实训软件无法等同于企业实际运作,再加上软件资源更新的滞后性,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基于上述许多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进而帮助专业招生提升,改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的促进就业就刻不容缓。
三、民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师资待遇,注重教师培养
虽然国内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实力无法与公立院校相比较,但在师资的投入上必须有所加强,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该提高对民办院校教师待遇关注,给予更多的社会地位,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立足发展的重要因素,师资投入不足必然会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
(二)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
逐渐改变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典型案例,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调整课程计划与课程大纲,例如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课程设置,就是由企业主要制定相应教学大纲与计划,课程体系包括企业课和学校课组成,相互补充,充分体现学习和岗位需求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这也要求国内的民办高校要进一步努力寻找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来进行校企合作,并拓宽合作内容,不只是局限于企业挂牌,学生毕业实习这样简单层次的合作内容,而是真正的校企联动,既满足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又实现了学校对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共赢。
(三)以市场、行业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是以重实用、专业化、职业强为培养目标的,市场、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时应紧贴市场办学,从企业需求出发,根据物流行业市场细分化加剧的趋势来针对性的设置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例如目前电子商务的兴起,航空快递业的快速发展,那相应的人才培养方向就可以偏向电商物流、航空、港口物流,进而满足企业不同的需求,也是提高自身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四)改变教学模式,采用新式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