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医教结合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教结合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教结合的作用

第1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校本教材 知行合一 学做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五百年前,伟大的思想家王阳明便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学然后知不足,行然后知路远”。在中职学习过程乃至将来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学是基础、是前提,做是目的、是关键,必须要坚持学思践悟、以知促行。

1行动导向,任务引领

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即学即用,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行动导向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

中职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样做”,而“为什么”和“怎样做更好”的知识是补充内容,可在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以后进一步学习。在中职阶段,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在各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其工作过程是“综合的”,它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是技能、知识和态度整合的载体,可分为六个阶段来实施,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种教材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教师要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针对中职学生而言,我们必须遵循职业成长和认知两个学习规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2多方调研,注重能力

校本教材是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从多方调查反馈来看,现有中职学校所用教材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在相关课题研究中,从分析教材的结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紧扣职业教育特点,对当前职业教育学生的基础和行业需求做了分析和调研,认为职业发展道路中要着力推进“五个对接”,在此基础上对校本教材进行开发、研究和实践。

作为课程重要载体的教材,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融于一体,以职业资格为基准,以前瞻性眼光来选择课程内容,开发适合本校的行动导向的项目任务引领型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有四个方面:(1)从内容上,删繁就简;(2)从模式上打破学科,坚持问题导向;(3)从机制上构建一个学术研究机制,还要构建一个有效管理机制,以及科研奖励机制;(4)要有特色意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因而,开发校本教材,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根据行业产业人才市场的现状与趋势,通过对社会、企业、行业的调研,从实际工作中提炼关键技能和必用的知识,重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培养训练具体岗位工作能力为教与学的共同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并将典型案例剖析、仿真项目教学由易到难贯穿于其中,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成为“准职业人”,又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找准定位,学做结合

首先,要找准定位。校本教材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师生,他们最了解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的优势,他们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认可和接受,实施的效果必定最为理想。因此,开发的过程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同时,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教材的实施也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

其次,要学做结合。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特点,形成从实践到理论的教材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高职院校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和企业作为不同性质的实体在合作中,学校能为企业工厂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基础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工厂的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岗位能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此事要躬行”。校本教材采用项目任务式结构,学生在任务引领的方式下,于实际操作中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同时将生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的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在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环境中进行教学,切实促进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所以,在校本教材应用中,师生的“学”要带着问题学,师生的“做”要针对问题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实在在的掌握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专业技能,找出问题症结,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江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江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王伟.基于能力本位的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

第2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产学结合模式医院实习指导教师作用

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模式优势日益明显,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近几年,诸多的教育研究文章都集中对实习模式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及创新进行了阐述,而对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则很少探讨和专文研究。事实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需要高效的实习模式、良好的实习基地外,更需要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进行多方面的详细指导。笔者着重分析了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定位和评价。

一、学生实习的管理者

加强学生管理是保证学生实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是一个管理者。实习的组织安排赋予了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实习工作各方面事务的权力和责任。实习指导教师要认真做好有关的管理工作。在学生实习前,指导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好实习前的动员、布置和准备工作,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二是对学生开展劳动纪律、安全、自我保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缩短适应期;三是建立完善的实习组织。为了便于实习的管理,实习指导教师还应该组建实习小组,确保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与医院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起,通过加强对学生在实习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和管理,真实了解并积极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工作、生活问题,从而杜绝出现差错和医疗事故。为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实习指导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公休日,对学生开展前瞻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专题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学生实践技能的辅导者

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实习之初,由于学生刚从学校和书本中走出来,面对新的环境和病人往往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特别是如何将他们所学专业技能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实习指导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操作示范,并在示范的过程中讲解操作要领,让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岗位工作有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要采取集中指导、个别指导、巡视指导等办法,加强指导的实效性,并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对操作要领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消除不安全因素。

三、学校、医院、家长的联络者

实习指导教师在与学校、医院、学生和家长的协调、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习过程是学校、医院、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则是学校、医院、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使各方面都能积极支持实习工作的开展,实习指导教师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实习前依据实习要求与目的,与医院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结合不同的实习课程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实习岗位、实习进度;二是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对实习方案和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实习方案进行调整、修改;三是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将学生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下一阶段的实习安排通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习中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把在实习中出现问题的学生的情况与家长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波动,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学好本领。

四、学生就业的引导者

在医院的实习,对学生认识和了解医院、了解就业和工作有着直接的作用。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提高工作实践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激励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改变一心想到大医院工作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五、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者

依法维护学生在实习中的合法权益,对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很重要。由于参加实习的职业学校学生都属于在校学生,加上其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均还处于发展时期,学校有责任依法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成长进行保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有责任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如要求实习医院合理安排学生实习的作息时间等。

六、实习实践的评价者

实习指导教师是一个评价者,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实习的效果。在实习期间,指导教师要负责检查实习质量,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查,并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以此指导学生下一阶段的实习工作,促使学生不断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要与医院有关人员共同根据学生的技能技术、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工作实绩等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考核和实习成绩评定,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为将来的上岗就业做准备。

综上所述,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高职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实习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指导者,真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这个角色转换过程中的顺利过渡,并时刻努力以能力本位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重视和遵循实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开阔思路,使学生无论是在组织能力、自主性和责任感方面,还是在交往与合作、学习技能、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地锻炼与提高,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安全; 护理质量; 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29-03

doi:10.14033/ki.cfmr.2015.29.064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安全是一直关注的焦点;在琐碎而繁杂的护理工作中,如何更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是不断探讨的主题。本研究针对笔者所在医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并结合相关法律知识对笔者所在医院的护士进行相关的护理风险教育及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10个科室的284名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法律知识对所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学习,同时对2013-2014年500例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1.2 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临床发生的不良事件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对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科室的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别对调查对象采用《护士风险认知调查量表》和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情况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内容。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0个科室的284名注册护士,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3年及2014年在所选取科室住院的500例住院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对护士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教育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的护理安全行为比较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取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和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反馈性学习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施护理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前后相关科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反馈性学习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反馈性学习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护理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前后相关科室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反馈性学习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护理职能需要不断的拓展,而护理学科相对的滞后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系数[1-2]。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全球医疗护理界的共识[3]。在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琐碎且复杂,因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随之增高[4]。相关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医务人员特殊的工作性质、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以及医护沟通不足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护士工作年限、所在科室也是患者安全的影响因素[5-7]。凌秋英等[8]研究显示在患者的安全意识方面医生显著高于护理人员。李娟等[9]调查研究显示,患者自身因素在护理安全中的作用也要引起关注。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案例及法律知识教育,有利于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分析和评估安全风险因素从而有利于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10]。为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本研究对护理人员进行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法律意识是护理人员做好细节护理的基础,只有提高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才能关注与完成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能够极大的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安全不仅反映了临床护理人员的服务素质、技术水平,而且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11]。医疗护理安全一直是各家医院首要的关注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张海燕[12]研究发现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并采用护理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结合相关法律知识的方法,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各类隐患事件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罗旭,吴琼,郭文琼,等.透视我国医疗风险的特点、种类及成因[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2):7-9.

[2]张洁,张峰.医疗风险形成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6):108-110.

[3]王红敏.护理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4]梁珍红,叶旭春.安全文化研究及其对我国护理的启示[J].护理杂志,2007,24(10A):43-44.

[5]黄美萍,刘翠萍,王爱敏,等.护士对病人安全文化认知情况及安全文化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1,18(11):65-67.

[6]李燕,魏誉民,丁明晖.护士对患者安全文化感知调查[J].护理杂志,2009,24(16):15-17.

[7]吴晓静,朴玉粉.护士医院安全文化知的调查研究[J].护理杂志,2009,24(3):7-9.

[8]凌秋英,张晋听,许璧瑜,等.医务人员参与患者安全文化建设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0,9(7):6-9.

[9]李娟,赵庆华,肖朝阳.病人参与病人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2):473-474.

[10]刘莲,黄娟.临床护理风险的防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8):25-26.

[11]钱亚平.患者安全管理目标对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433-434.

第4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医教结合 政策

1教育t教结合的必要性

医教结合”作为近年来特殊教育学界出现的热词一直受到很高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医疗、卫生、心理、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理念或技术,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式的合作研究发展形态,这给特殊儿童的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带来了新的方法与活力。但另一方面,“医教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般性缺陷包括理论研究的实用和指导性意义不大、“医教结合”涉及到跨学科多角度,体系框架也未达成统一等问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医教结合研究工作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医教结合”,意义在于它是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力求在一般性缺陷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探索“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模式,为残疾儿童少年早期干预和康复服务。

2教育医教结合现存问题分析

在对医教结合的政策学基础的思考之时,我们还应该分析医教结合是否已经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是否已经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与范式。对于政策而言,一项政策的颁布和实施,需要建立在对所颁布的内容已经具有成熟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之上,对于医教结合,它是否已经具备了成熟性和稳定性的特性呢?首先,医教结合,它对于“医”和“教”之间的关系问题都还没有厘清,对于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还存在争议;因此,医教结合的理论属性与基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其次,医教结合,它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特殊教育学界的问题,还是医学界的问题?如果是特殊教育学界的问题。则需要运用教育学的范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是医学界的问题,则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对之进行诊断和治疗。

3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现存问题的建议

3.1“医教结合”的制度建设是推进实施的顽强基石

首先,一个制度的建立、统筹可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有效平台,笔者汲取其他地区开展医教结合的经验,认为要想有序实施“医教结合”前的第一步要建立区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即联合相关区级职能部门,共同商议、决策、落实特殊教育的相关问题(包含医教结合)的一个工作机构,在联席会议制度下明确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目标,并定时召开会议,及时交流,沟通信息,在重点实验的医教结合的地区,召开的次数应当相对频繁,可以一学期召开一次,其余区可以一年召开一次,时间都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的。这类机构不只为医教结合这一项目服务,而是包含了众多的关于特殊教育的各类问题,因此建立这样一个机构,需要相关各部门的联合参与,至少要包含区教育局、区残联以及区卫生局,条件便利的区县还应包含民政局、财政局等。这样一个机构不仅可以对特殊教育本身有一个多元发展的作用,又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资源,讨论类似于医教结合,随班就读之类的特殊教育项目,达到推进特殊教育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3.2“医教结合”的队伍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必由之路

队伍建设:医教结合,开展实施,避免不了“医”的问题,如何建设一支适用于特殊教育的医疗团队,是开展医教结合的关键一环,不是单纯的增加医生人员的配备数量就可以有效促进开展,要考虑的是医生的种类配比,医生与残疾儿童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医生的工作模式。在医生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根据实际学校的需求,做出规划,培智学校和聋盲人学校的医生专业一定是不同的,但基本的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医生队伍需要有三个方向,分别是一校一医、指导医生、和专家医生。一校一医的医生来源学校所属社区的服务中心,配备一名全科类医生,服务学校的残障学生,这类医生的主要职责是给出日常的指导服务,即告诉大家如何有效地做,具体可以负责日常的保健指导服务,宣传卫生的保健知识,参与学生的多元评估,并指导教师建立保健档案。

3.3“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关键环节

笔者认为这也是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开展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完整的特殊教育医教服务服务体系包括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以及运行机制建设,制度建设是推进实施的基石,队伍建设是必由之路,关键环节则在于保障运行机制建设的开展。上海已经初步建成从残疾儿童发现到进入适合的教育机构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保健、整条医教结合服务流程。

参考文献

[1] 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8.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

第5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需推进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逐渐受到社会的青睐。具体来说,医养结合就是把过去传统的医疗诊断与养老护理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将养老与医疗的职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仍有待成熟,需要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路。本文根据现有经济体制下对医养结合的养老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新常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现代化的脚步,我国提前步入老龄社会。而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最热话题。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保持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将医疗与养老结合在一起,使得养老服务体系更完善。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找到其正确的发展路径。

一、“医养结合”的含义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基于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状况,以及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新形式养老服务模式。根据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宗旨,老年人可以得到更为细致周到的服务,使晚年生活更舒适安心。具体来说,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是改变了传统的医疗与养老机构分开服务模式,创造性地将二者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共同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功能包括健康咨询、医疗诊断、老年人体检等;而养老机构包括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照顾,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等。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就是将养身和养心进行了有效统一,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使老年人的被关注度与关心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几种模式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医疗环境,使健康检查、大病治疗、康复护理,及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要素有机结合,确保老年人享受到周到细致的养老服务。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社区设立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模式

这种医疗服务模式是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建立在社区的平台之上,并且以社区为单位推广,使全社会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广泛的医养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优点是易于推广,因为除家庭以外,社区是城镇中最小的居住单位,在社区当中普及社会养老,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能够真正惠及广大的老年群体,使其享受到最便捷的养老服务。

2.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服务模式

这种养老服务模式就是秉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理念,在传统的养老服务基础上,使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合作,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医疗诊断、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等相关医疗服务,拓展养老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进入传统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相关的医疗护理,以解决老年人看病难、就医不方便的问题,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得到落实。

3.养老机构中开设医疗服务

除了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之外,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还可以在养老服务机构当中设立专门的医疗服务部门。在养老服务机构中设立的医疗机构能够使得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理念得到更好的展现。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机构中享受生活照料、文娱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在第一时间接受所需的医疗服务,使老年人看病、就诊更便捷,使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更切合实际。

4.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采取在医疗机构当中设立养老职能部门的方式,特别是在某些医疗机构数量比较集中的城城镇当中,部分医疗机构当中可以建立养老服务。通过结合职能的配合,使养老服务机构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更好地为老年服务。同时,这些医疗机构还要注意根据其职能的转换,培养一批适合于服务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使老年群体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更专业的服务。

三、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健康发展的建议

1.明确服务对象,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可以对某一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走访调查,调研前做好准备工作,设计调研问题或提纲。例如,对老年人整体年龄层次、居住状态、身边子女情况、身体状况等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对整理汇总查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及相关措施,建立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所占比重。其次,可在原有社区养老中心,或村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硬件基础上,进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医养结合就地取材,服务于老年人。

2.精神慰藉,达到身心共善

要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还必须从精神层面对老年人进行引导和教育。首先要提高社区等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要求工作人员加强和完善知识水平。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针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其次强化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此外,为确保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社区等养老服务机构还应当重视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常见心理问题。比如老年婚姻问题、老年退休心理适应、老年人际关系培养与维护、老年人家庭关系等。通过提高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品质。

3.健全培养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要提升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水平,首先需要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重点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此外还可建立校企合作,为养老服务机构输送符合要求的人才。其次,根据养老服务机构所需的服务类别设立职级体系,根据养老服务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考核结果,评聘职级。再次,激励机制对于从业者的有效运用。例如,工作人员在培训或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可以通过晋升、加薪或培训等有效激励手段。第四,按照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和相关职责,设立考核机制,根据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考核其业绩成果。为使工作人员在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更好地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可通过护理对象与工作人员之间签订的养老服务协议,从服务范围,责任与义务等条款降低职业风险,使工作人员能为老人们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养老服务水平是衡量社会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确保社会繁荣安定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逐渐显现出其优势,社会与政府应当在其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还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升养老服务团队的综合水平,为广大的老年群体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目前我国与民生配套的保险制度落后于社会发展,因此新常态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改革是走向日趋成熟、定型的重要过渡,为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踏上有效、可持续的中国式福利国家台阶。

参考文献:

[1]黄佳豪,孟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

第6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医疗制度;体育;宣传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压力愈来愈大,使得现代人对健康颇为重视。过去主要通过医疗看病途径维护身心健康,但我国医疗体系尚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明显,增加了国人就医看病的难度。在这种环境下,健身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健康锻炼方法,体育和医学两大领域相结合的健身模式,既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又能够减轻医疗压力,节约医疗资源,在全国各地相继施展开来。但由于起步较晚,制度、技术等方面还有欠缺,以至于这种健身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应尽快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辽宁省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现状分析

(一)体医结合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尤其是步入新世纪后,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国人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关注健康、全民健身活动开始被重视。但随着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住院费用也大幅增长,一些常见病症,其治疗费几乎是成本增长。尽管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却开始面临“看病难、看病贵、不敢看病”的现象。若不加以改善,必将影响家庭生活质量,而且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缓解这些矛盾,涉及体医结合模式的讨论和研究越来越多,在过去十几年间,辽宁省对此模式进行了尝试,为今后的研究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常见的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有健身俱乐部、医院、社区体育等,但由于众多原因,俱乐部和医院面临着严峻挑战。比如市场竞争激烈,宣传力度较小,缺少政策支持。

(二)群众健身情况

现代人的温饱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于是纷纷开始关注健康,体育锻炼无疑是较好的选择。而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辽宁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包括体育公园、健身活动中心、俱乐部等,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以乒乓球台、小型篮球场等为主,虽也能进行锻炼,但各方面都较差。室内健身业迅速发展,主要是乒乓球、游泳池、羽毛球馆等。相比之前,进步很大,但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技术不达标、使用不规范、数量不足、人才匮乏。以健身场馆为例,近几年的费用不断提升,导致客流量并不多,很多器械都没人使用。

(三)省内医疗制度

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长期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身体健康。百姓看病困难,即使头疼发热,也要起早到医院排队挂号。面对日益尖锐化的医患矛盾,唯有从源头上去解决,倘能将部分常去医院的轻症患者分流到健身房去,将买药的将用于健康投资,无疑对各方都好。

医院掌控着医疗服务市场的主动权,处于垄断地位。在医患双方关系中,医方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决定着医疗质量与医疗费用的高低。

二、如何更好地推广体医结合健身模式

(一)加强宣传,提高各阶层积极性

首先,通过宣传强化群众的健康和健身意识。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很多慢性疾病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但就国内目前而言,看病费用太高,普通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因此不妨转变观念,寻求新的道路,重视体育锻炼,强化全面健身意识。健身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运动方式,除了提高身体素质,维护身体健康,还能使健身者保持优美的身材,进而获得精神愉悦,保持开朗健康的心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健身可以节约医疗成本,降低疾病发生率。体育本身就具有娱乐性、欣赏性,人们很容易接受。可以说,体医结合的健身模式是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说城市发展到今天的全民需要。

其次,宣传工作不仅是为了推广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更要注重发挥其积极作用,否则,不文明的健身模式可能会严重损害群众的身体健康。既然是全民健身,就应扩大宣传对象范围。相对来说,很多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人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忽视健身。相反,应该从小抓起,针对儿童健康,宣传相关知识,令家长了解到体育健身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健身锻炼,提高生活质量。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但在工作生活压力下,身体健康状况容易下降,加上不规范的生活方式,更应该注重健康。其实,体医结合健身并不需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每天早上坚持跑步啊,或者在工作劳累之时,做些体育活动,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丰富宣传手段,灵活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加以推广。当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文件资料的形式下发,逐级强调,最终传到群众耳中。医疗机构可增加健身宣传服务功能,比如在开药方、体检,或者免费献血、测量血压等过程中,医疗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予以相应的指导,推荐一些体育活动、健身场所,告知锻炼禁忌。也可以趁机发放宣传手册,引导群众重视科学健身。体育机构和组织也要发挥自身作用,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健身事宜,比如将体育和广场舞、体操等形式相结合,加以引导,吸引群众,起到健身的效果。如果当地没有体育机构,有必要尽快成立。负责人员还可以深入群众中了解,登门拜访调查,或者在日常活动中多沟通。建立官网,借助网络,可以提高信息传播速度,除了省官网,各地也可以成立相关网站,及时更新,让群众了解到最新动态。经常举k实践活动或者比赛,调动各个阶层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全民树立起体医结合健身意识。

(二)政府引导,健全体医结合制度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不仅仅在辽宁省出现,其范围波及全国,国家对此非常重视,采取了多项措施,发动全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见,慢性疾病的蔓延是当前时代的一个现象,影响范围甚广。若想有效防止,必须从国家政府到底层,都加强防范,这就需要政府发挥自身职能予以引导。

体医结合模式难以开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医疗和体育两个领域缺乏沟通合作,它们有着不同的制度和规定,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实践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因此,政府要对当前存在于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的体制制度进行改革,加快双方结合的步伐。当然,这项工作非常复杂,涉及到资金、管理、人才、资源各个方面。首先,应从法律的高度予以承认,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为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履行自身职责,确保各项制度彻底落实,能够起到实际作用。其内部也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形成一套完整的宣传和知识培训体系,两大部门多多联系沟通,针对目前的体医结合健身状况,互换意见,增进对此方面的认识。对于有利于体医结合的信息,要经常互相分享,可以安排医疗人员学习体育知识,也可以对体育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医疗培训。

其次,健身必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较为齐全的健身器具,建设费、维护管理费等都需要大量资金,这是体医结合健身难以推广的另一大问题。政府应当加大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地方政府、医疗部门、体育部门,都应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为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还可以成立专项基金,在各市、各县形成竞争,积极工作且表现良好者,予以相应的奖金表扬。如果是些比较贵重的健身器材,可以开展有偿服务,以免器材寿命缩减而增加经济负担。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经验较少,国家一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另一方面要支持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包括在技术、管理上的投入,都要确保做的周到。因为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在政府引导的同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可以增加融资渠道,鼓励全社会参与,医疗机构可以和一些企业合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另外,当地政府除了遵守上级政策,还要根据管辖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以各市区为例,基本上又可划分为若干区,而且涉及到不同部门,负责各项管理工作,当地政府应加以强调,令各部门明确自身职责。同时安排监督小组,不定时地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检查,以免各部门懈怠责任。

(三)培养人才,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前面已经提及,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应该得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才能起到预期效果。所以,人才的培养和投入,显得无比关键,在该健身模式推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专业人士及时解决。辽宁省有很多体育院校和医学院,为人才的输出提供了教育保障,此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能力,熟悉医理,懂得简单的养生知识,而且对体育运动方面也非常了解,最好自身也喜欢健身锻炼,有责丰富的经验。学校可以增设体医结合相关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对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向上加以调整,使得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胜任工作。可将此作为一个新的方向,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地的医疗部门和体育部门,也要加强协作,制定完善的培训体系,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即便在工作岗位上,也不能停止学习,而要不断学习新事物、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为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在我国的推广贡献力量。

很多现代人更愿意选择到健身馆去健身,虽有专业的健身教练,效果可能更好,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资本去健身馆。在生活压力巨大的今天,不少人很可能因为健身馆需要收费办会员而放弃,宁愿不去健身,也不愿意花钱办卡。当然,还有可以开展体活动的医院,以及健身俱乐部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去管理和经营,但并不一定能吸{群众。有鉴于此,建议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在社区里推广体医结合的健身模式。

社区在现代化城镇中比较常见,每个社区内都会成立有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等,充分挖掘其中的资源,加以合理利用。为了吸纳并留住更多人才,可采取激励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和薪资水平,为社区体医结合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最后,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几乎任何活动都与网络有关,而且随着健身人数的增多,业务增多,资料整理难度增加,使用计算机可明显减轻劳动力。一卡制在全国非常流行,社区体医结合也可借鉴,凭借一张卡便能参与医疗和体育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利于两大部门协作。

第7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1. 医教结合是医学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把现代治疗手段和教学方法整合,对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等,有效地解决或改善智障、脑瘫等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语言、认知、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相关方面的功能或机能,并进一步内化为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医教结合是对残疾学生的一种抢救模式。

2. 医学与特殊教育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与特殊教育密切相关的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为特殊教育奠定了基础,特殊教育又促使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跟进,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医教结合通过利用康复医学手段对特殊儿童功能的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以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使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技能。

3. 医教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适宜的经验和刺激是感觉、运动、语言及脑其他功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前提,也为教育和训练提供了良机。身心障碍儿童虽然身体的某一器官损伤或功能丧失,但他们大多数器官的功能并没有全部丧失。根据器官的“用进废退”和“功能代偿”原理,器官的补偿功能是生物所具有一种特性,因此在发育的敏感期,当机体的某一部位或器官发生病变或功能失常时,机体可以建立新的联系,通过调动该器官的残存能力或其他器官的能力对失去的功能进行补偿和代替。如果在这一器官发育的敏感期,没有积极地为个体提供良好的、适度的刺激及功能补偿,缺陷将成为永久性的。

4. 医教结合理念要求每一位特教教师要了解和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康复,有机地把各种康复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因此,特教学校既是学校,也是康复机构,教师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康复目标,把握好“医”与“教”的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

5. 医教结合使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的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能够使孩子障碍发现的时间前移,使得早期干预走进家庭,使家长能够科学认识自己孩子残障的原因,已积极的态度加入到早期干预的行列中来,形成教育和干预的合力,使更多的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成功的康复。

6.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之一,是解决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实际困境的一条探索之路。“医教结合”的实践除了对特殊教育学校改革有积极作用外,还有助于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特殊教育水平。

二、创新方式

1. 借鉴其他学校课程改革的做法,采用“技能目标——主题训练——康复教育”的课程模式。课程目标的设置要注重技能的功能性、生态性和生活性,以技能目标的导向性开展主题生活技能训练,并围绕主题技能训练模拟真实情景、按季节的更替进行室内或室外康复教育训练。

2. 课程设计分为主题技能课程和康复课程,其中主题技能课程以生活适应技能训练为核心,康复课程以身体机能康复训练为主。

第8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强化实践环节,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学习与岗位工作完全一致,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目前,省内外开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在工学结合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限制,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实质性工学结合的院校较少,仅停留在探索或尝试阶段。

2研究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创建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3研究内容

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探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制并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课程标准;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4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

4.1探索了“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的调研及多年来人才培养经验的积淀,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提炼了临床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免疫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血液检验技能及寄生虫检验技能等6项核心能力,围绕着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及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早期接触临床、临床见习、校内实训和医院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校内完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分组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到门诊化验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病室等科室轮转见习,参观各科室的先进医学检验仪器设备,了解医学检验的最新进展及各科室开展的检验项目等。让学生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能力需要,使学生早期认识专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专业课教学全部在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临床教学医院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中心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虚拟实训、仿真实训为主,教学医院主要进行综合检验项目实训,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第三学年顶岗实习40周。其中临检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免疫室、细胞检查室、门诊化验室各6周,输血科4周,实训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实习结束时由学院和医院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考核,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工作需要。

4.2构建了基于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

聘请行业专家组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以行业专家为主分析医学检验工作过程中各具体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淡化学科界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金字塔。

4.3建成了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应用性课程,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1)课程教学建设:有计划性地进行课程建设,深入行业调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分别探索以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组与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2)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和《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也先后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和契机,本专业正在积极备战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教材建设: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湖北省规划教材4部,校本教材2部。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参编各级教材共14部。

4.4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下,借鉴国家级精品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建设经验,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推行以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或检验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序化,并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高度统一。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答疑、评价等作用,教学活动融“教-学-做-评”于一体。

4.5建成了集教学、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按照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相一致的原则,将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合二为一,科学设置教学区域和医疗服务区域,学生在教学区域完成虚拟实训和仿真实训后,在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医疗服务区域进行岗位训练;同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快速、准确的标本检测服务,目前,已经开展TCT宫颈细胞学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结核杆菌检测项目。

4.6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加强对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培训。本专业聘请了十多名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每年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在企业中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占80%以上。以“专业教师下医院,行业专家进课堂”为途径,以着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技能团队为抓手,整体提高教学团队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首席教授”、“楚天技能名师”和“襄江能人”岗位聘任,与襄阳市检验学会联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校院共享、素质精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师资队伍,并将其建成了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课题的创新及推广价值

5.1“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实习一年,三年学习期间全部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医院在岗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一年级的临床见习,到二年级的临床见习和岗位现场教学,再到三年级的岗位顶岗实习,均有校内校外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医学检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2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通过行业调研,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同时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为学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创造条件,并建立实践操作技能单独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3国内率先与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湖北省内第一家和医学独立实验室(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专业,近年又先后开拓了艾迪康、兰卫等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使本专业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学校与公司合作开设“康圣达”订单班,为该公司培养独立实验室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芹,高璀乡.以能力为本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07(19).

[2]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30).

[3]刘家秀,侯云华,杨学艺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02).

[4]姚春艳,张波,府伟灵.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及人才培养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2).

[5]黄泽智,曾铁功,马新华.高专医学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5).

[6]罗阳,高维寅,张波,黄君富,府伟灵.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和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

第9篇:医教结合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改革;构想

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相适应的合格人才。随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我国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并显示出人工智能对于弥补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推动教学现代化和教育发展改革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工程科学与临床医学不断融合,相互进步。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与医学不断的融合发展,衍生出一系列的医学诊疗技术,仪器,大大推进了医学发展。从2013年到2017年,国务院、发改委、FAD连续发文,多次提及医疗走智能化、云化的趋势,为推动智能医疗领域保驾护航。智能与医学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为培养大量智能医学人才极有必要对智能医学教育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目前医学教育以及医学人才培养状况

智能医学工程是一门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于医学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

智能医学工程的毕业生掌握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对智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家庭自助健康监护三级网络中的医学现象、医学问题和医疗模式有较深入的理解,能熟练地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大数据的智能采集、智能分析、智能诊疗、临床实践等各个环节。实验教学正是融合型创新人才的最好培养方式。智能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各学科间的相互交融更为紧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此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医工结合的专业大部分归属与工科学院下,缺乏必要的临床经验,因而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新技术的应用。

而国内相关人才缺口还非常大,目前,国内仅仅有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培养医工结合人才。但是囿于培养时间与培养模式,他们往往只能针对具体某一方向,并且目前的培养体系还多着重于工学技术的研究,缺乏临床实践。

二、智能+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2.1技术进步对医疗人员的诊疗帮助

以癌症的治疗为例,由于针对癌症药物的研究何药物数量非常巨大,对于普通医生在短时间内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针对癌症的研究和药物数量非常巨大,具体来说,目前已有800多种药物和疫苗用于治疗癌症。但是,这对于医生来说却有负面的影响,因为有太多种选择可供选择,使得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抗癌药物变的更加困难。同样,精确医学的进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基因规模的知识和推理成为决定癌症和其他复杂疾病的最终瓶颈。今天,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学研究员需要数小时的时间来检查一个病人的基因组数据并作出治疗决定。

上述问题在拥有工学、医学双背景的医生手中已经不是问题,通过目前日渐成熟的AI技术,对于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检索,通过可靠的编程手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完备的医疗数据库,帮助医生进行诊疗。据调查,美国微软公司已经研制出帮助医生治疗癌症的人工智能机器,其原理是对于所有关于癌症的论文进行检索,并提出对于病人治疗最有效的参考方案,它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帮助医生找到最有效,最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案,同时提供可视化的研究数据。

2.2智能医学对于新时代医生培养的影响

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可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信息和数据,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人工智能可帮助教师完成繁杂的、需适应各种教学的教学课程、课件等设计,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学与教的行为和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正如前面所述例子,智能网络模块化学习平台可使教学摆脱以往对于示教病例的依赖,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可极大地提高医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会创新教育方式和理念。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中提到当代教育技术的五大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结合上述人工结合上述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创新作用,下面就人工智能结合医学学教育新模式提出一些构想。

三、交叉医学人才的培养

3.1建立智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智能医学的研发和临床还存在隔阂,临床医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无法从实践出发提出人工智能能够解决的方向,而人工智能的产业界热情高涨,却未必能踩准点,所以产业界需要和临床深度沟通融合,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目前,国内仅仅有生物医学工程、醫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培养医工结合人才。

3.2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想

据悉,目前已经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院校开设了智能方向的医学本科教育,旨在弥补上述缺口,相关院校也在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为医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应当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充分进行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训练,具有智能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