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医教结合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教结合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教结合的意义

第1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教结合 现状 问题 思考

分类号:G760

近年来,很多医学界和教育界的专业人员致力于残疾人教育和康复领域的研究。“医教结合”越来越被大家热议。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医学从来没有离开特殊教育的学科视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更多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医学慢慢走入了幕后。而今国内关于“医教结合”模式讨论与实践又将医学的作用从幕后拉到了台前,甚至被认为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从医学角度讨论特殊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将其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从“医教结合”的提出、发展及其引出的问题探讨其对特殊教育、对于特殊儿童发展的意义,旨在对“医教结合”进行一些思考,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1.医教结合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

从现有文献中,“医教结合”最早始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提出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但从相关文献中得知,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邳州开展的小儿麻痹症项目对儿童采用了“医教结合”的方法。邳州的“医教结合”是在用医学手段帮助小儿麻痹症儿童的时候,把教育与康复结合起来,使小儿麻痹症儿童在治疗期间不影响其受教育,不影响其发展。经过论证后,邳州设立了一个机构——希望之家,接纳部分患儿接受教育并同时接受治疗,此外有一部分患儿分散到当地学校学习,由康复人员到户开展康复工作。邳州的这种医教结合是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医学干预开始,进而开展医教结合,并逐步发展为职业教育与康复结合,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模式。在这个项目中没有对“医教结合”做具体的概念解释,但是其做法体现了医学与教育相结合的理念。

国内学者对医教结合的明确定义始于对聋儿医教结合康复模式的探讨,他们将聋儿康复作为撬动对象,将聋儿的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作为杠杆,以教育康复为动力。其支撑点就是医学康复,包括听觉康复与言语矫治。在杠杆原理下,在相同的条件下,支点越接近阻力点,推动阻力就越省力(见图1)。如果将杠杆下方的维度看成时间轴,就是说聋儿在听力补偿与听力重建的基础上,需要尽早地进行医学康复。聋儿医教结合模式的基本构成包括三大板块,即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

其后有学者认为对其他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也可以采用“医教结合”的模式。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的“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各方面的功能。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对学龄前期(0-6岁)的特殊儿童,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与补救性教育。在实践中,有人将“医教结合”总结为把现代医疗手段和方法结合起来、整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康复、多重干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等,可以有效地解决或改善智力残疾、脑瘫等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语言、认知、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相关方面的功能或机能,将技能进一步内化为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以上对“医教结合”的定义来看,尽管有学者对“医教结合”中的“医”的具体所指有所分歧,但是“医教结合”的医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医学康复,它所涵盖的范围已经有所变化,包含的内容大而广,多指包括医疗、心理、教育、社会、职业等多方面的综合康复。

2.医教结合引出的问题

200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发出了《关于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通知(教基二司函[43]号)》。该文件决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在部分特教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以探索在特教学校医疗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试验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特教学校推广。首批实验基地的名额为10个,试验学校确定后,华东师范大学将筹资给每所实验学校配备部分医疗、康复设备仪器,其教师将优先得到国内外医疗康复方面的系统培训和专家指导。

2011年4月,中国教育部首批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授牌仪式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上海、常州、广州、哈尔滨的18所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医教结合”实验基地。此后,各个实验基地从硬件设施建设、专业师资培训、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理念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使其更有利于“医教结合”的实施。

2013年1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成果鉴定会在上海举行,通过课题实施,上海正在确保全体残疾学生享受持久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服务,将医教结合的服务内容从传统的教育、康复领域扩大到保健领域,将服务对象从少部分残疾儿童扩大到全体残疾儿童,加强教育评估与医学评估的有机结合,深化课程改革,开展个别化医教结合服务,实现医教的融合。但“医教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容忽视问题。

2.1导致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方向的迷惑

特殊教育与医学、康复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一直存在着争议。医为主?还是教为主?或者二者并重?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二者并重是不可能的,如果只考虑医学、康复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那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学科又该怎么办?

2.2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出现知识结构的迷惑

许多学校在理解上出现误差,“医教结合”就是配医生、配治疗师。更有甚者,教师也去受医疗训练,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医学的治疗与干预。例如,有的学校让教师学针灸、按摩。教师首先与专业医生的学历训练不符,另外,也不符合医学规律。虽然让教师学习些医学康复知识是有益的,但是让教师拿起“针”、穿上“白大褂”、教室成“病房”是何其可怕!

2.3导致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出现错位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是要以课程本位、关注潜能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医教结合使课程改革有明显的矫正、治疗性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课程需要从训练走向教育,这是特殊教育一个多世纪改革以来的成果与方向。

2.4导致医学设备和教学设备在购买和使用上的失衡

“医教结合”实施中忽视教学设备与材料的配备,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昂贵的医学康复设备,在实际中有很多是用不上或者教师不会用的医学康复设备,这耗费紧缺的国家财力和物力,也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发展。

3.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发展政策的困惑

“医教结合”从2009年起在多个文件中提及,但是将其列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项方针政策还存在许多困惑。

3.1将“医教结合”作为政策法规提出,视作为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是否合适

政策方针具有的效力是权威的、影响范围是全国性的。2009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等八部门制定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文件明确提出了上海市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旨在以实施医教结合为核心,深化特殊教育改革,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水平。200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有关省、市教育厅(教委)发出了《关于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通知(教基二司函[43]号)》,决定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并向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推广。2010年9月,上海市颁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针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提出“推进医教结合,加强残障儿童早期诊断,完善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综合干预的运行机制,建立医教结合的信息资源平台。

以上体现了国家是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针,从而具有法规的效力,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是对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导向。相关政策、方针一旦颁布就引领了各地的特殊教育都朝着“医教结合”的方向发展,但是,医教结合却不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唯一策略。我们可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切入点,鼓励多样化综合发展的特殊教育模式。国家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应该更加提倡尊重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规律,进行学校变革与整体提升,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如若将“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主导策略,由此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可能会相当多,甚至会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

3.2医学与教育,谁为手段谁为目的

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特殊教育发展历经了从医学模式跨入教育学模式再到现今的社会学模式。医学模式聚焦个体的病理缺陷,其目的是为了矫治缺陷,提供养护,否定或者忽视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学模式聚焦于个体残疾学习困难,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但这两种模式都忽视了环境或个体之外的教育情境因素的支持。社会学模式强调个体与环境互动中的条件性;环境支持与环境障碍的消除;注重环境与个体适应,促进发展。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专家柯克曾经说过“医学的终结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起点”。从医学与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来看,医学应为手段,教育才是最终目的。现今,我们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其最终目的是希望特殊儿童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并融入社会。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学校是专业的教师代表社会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成长的地方,并非患有疾病的儿童接受医学治疗的场所。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康复医生需要经过专业的知识学习、培训,从而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一名教师经过几个月的短暂培训是达不到医生的标准的。因此,我们不能将学校的职责本末倒置,让学校成为“医院”或者“康复机构”。

3.3医教结合是不是适合所有类型的特殊儿童

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法案》(Individual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将特殊儿童分为特殊学习障碍、言语或语言障碍、智力落后、听觉损伤、自闭症等13类,不是所有类别的孩子都能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得到适合其自身的发展。以自闭症孩子为例,早期汉斯·阿斯伯格推测自闭症有生物和遗传方面的原因,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不能明确指明自闭症儿童的大脑究竟有何问题。可以说自闭症的成因迄今为止并不明确,对于这种连障碍的原因、机制都没有弄清的自闭症孩子来说,医学措施的效果极其有限;医学康复对专业的医生尚且具有较强的挑战性,怎么可能是教师的专长?同样,对于学习障碍等儿童,医学与康复的作用极其有限,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其人生。即使是目前采用医教结合模式最多的听力残疾学生,语言康复与训练也只是奠定教育的基础。而且,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是存在关键期的,错过关键期,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医教结合过程中,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能通过医教结合得到康复,只有把握了关键期才能够尽可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

3.4特殊教育学科角度是不是只受医学和教育学的影响

从学科角度来说,特殊教育是不是只有医学、教育学这些学科对其有影响?显然,来自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奠定了特殊教育学科的最核心理论基础,其是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养分,近代脑科学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学也被特殊教育所利用。所以特殊教育是多学科结合框架下“教育为主的模式对于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有机包容”。显然,特殊教育是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医教结合”体现的仅仅只是医学、教育学对特殊教育的影响,但忽视了其他学科对其影响。

4.医教结合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4.1“医教结合”违背了特殊教育的多学科交叉的规律

从上述叙述中我们能够知道特殊教育是多学科结合框架下的“教育为主的模式对于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有机包容的形式”,“医教结合”使特殊教育从多学科退回两学科,甚至是一个为主、其他为辅的学科,教育的学科地位严重削弱,这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4.2“医教结合”是对心理医学模式-社会教育模式的规律的违背

从特殊教育范式的发展变化的角度看,西方特殊教育经历了心理一医学(medical-psycho)、社会学(sociological)、组织学(organizational)、教育学等不同模式的转换与融合。无论是法国国立聋哑医院的医生伊塔德对狼孩维克多进行为期5年的教育和干预实践,还是法国精神科医生谢根在巴黎创办最早的智力落后儿童学校,抑或是奥地利儿科教授阿斯伯格在奥地利大学设置的治疗学部,都说明单纯的医学治疗不能将残疾人治愈并使之适应社会。“医教结合”把教育和医学结合起来,充其量只能把“医”作为促进教育的工具,“教”才是主要目的。如果“医”跨越工具就可能成为教育的枷锁,将特殊教育退回至心理一医学模式中,这并非是特殊教育本质的回归,而是历史的倒退! 4.3“医教结合”是对从隔离到融合教育的规律的违背

进入20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为所有孩子提供学校教育,学校不仅要为普通学生提供教育和指导,还应该对那些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教育与服务。全纳教育的提出,彻底承认了每一个儿童所具有的享受平等适当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医学、慈善模式到教育模式的发展变化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看护与治疗为特点的隔离式特殊教育的摒弃。“医教结合”恰恰违背了从隔离到融合的发展规律。

4.4“医教结合”是对我国特殊教育完整体制特殊教育学校与随班就读二元融合发展的违背

我国特殊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共同的;并没有什么医疗或者医疗性质的康复。教育目的是共同的,而“医教结合”显然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仅仅是纠偏,而没有发展性的教育。对随班就读来说更是不可行,任何改革都需要在更高层次体现特殊教育的本质。“医教结合”打破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完整体制,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5.总结

第2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寒衣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还有下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你知道寒衣节的由来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寒衣节的由来和起源_什么叫寒衣节2020,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寒衣节的由来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什么叫寒衣节?什么叫寒衣节?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送寒衣的方法各地不同,一般比较简单的是把寒衣带到坟茔烧化,或者于晚间在门前烧化。比较郑重的是作封包,把寒衣及纸钱等装在里面,包封写明收寒衣者的姓字、行辈以及寄发人等,就像寄信和发邮包一样。

寒衣节的起源还有人认为,寒衣节的原型就是秦朝的正月初一。秦崛起西北地区,属于羌戎民族。以十月为岁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旧俗,秦人沿袭这一传统,在统一全国后,依然以十月为岁首(即以亥月为一年之始,此月相当于夏历十月),这正合乎三代以来岁首依次后移的惯例,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及周正建子的更迭旧制。

秦正建亥,既保留了自己的民俗传统,又表示自己是顺应天命代周而立。秦朝虽短命而亡,但有着悠久传统的岁首习俗并没有消亡,不仅汉武帝定历之前,汉朝数代沿用秦历,即使改历之后,民间仍以秦岁首为节日,并有“十月朝”与“十月朔”等节俗名称,这是十月初一为岁首的遗迹。

直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还有这样的记载:“十月朔日,家家为黍臛,俗谓之秦岁首。”从表面上看,寒衣节出现较晚,似与岁首习俗毫无干系,其实它的悼亡主题既源于古代十月的年节祭祖礼,也是古人视十月为“正阴之月”观念的一种延续,在阴气正甚时祭祀亡灵,可谓合乎时宜。

《月令》、《四民月令》就记述了不少十月立冬时节整饬丧纪、检查棺椁丘垅形制以及抚慰亡灵的顺应阴气的时令做法,以人文秩序适应自然秩序。在冬寒到来的时节,人们在人室加衣避寒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暴露在郊野的亡灵,特别是自己的祖灵。因此,帮助亡人度寒便成为生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3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医;西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作者简介:纪晓栋,朱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0405)

现代中医研究有一种“趋势”,诊断出某个西医病名,对应使用某一两个方剂来治疗,如高血压,一律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认为这样才能证明该方剂治疗高血压的可重复性;另一种流行的研究中医的方法是,提取中药的某些化学成分来治病,试图用化学成分替代中药或者方剂的作用。这些使用西医思维来研究中医的思路可能会丢弃中医的“精髓”。中医、西医很难在理论体系的层次结合,其原因主要与中医、西医的理论源头不一及各自不同的方法论有关。

1中医、西医的理论根源不一

西医源于西方自然科学,对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解剖、病理生理、微生物学等基础上。重视局部与微观观察,方法上注重直观分解、实验验证、技术使用和定量分析,具有确定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1]。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理论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周易》的哲学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周易》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了知万物之情状,构造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结构模型[2],《黄帝内经》描述的医学体系,与天文、地理、气象、物象、文化、哲学、心理等理论密切相关,提倡“天人合一”,通过对天地自然万物现象的长期观察,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改变的长期体验,推天道以明人事类比而得出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论及诊断、治疗方法[3-4]。

中医、西医理论根源属于不同的认识自然、总结自然界各种规律的理论体系,决定了中西医的理论有很大差异,难以互相解释及印证。例如中医的经络学说一直没有得到自然科学的“印证”,通过解剖及各种仪器检测均证实不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古籍《尚书》[5]既载有中医理论根源之一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属性,这五种特性解释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五行同样无法用自然科学解释,跟化学元素不能一一对应,甚至根本找不到重合点。

2中医、西医诊疗的方法论不一

2.1微观与宏观

西医偏向于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疾病的规律及治疗方法。西医注重微观的研究方向,有两个弊端:一是用静止的科学理论及方法研究动态生命体的结构和功能;二是人体与环境发生分离,凡事都在人体内找原因,将视角和努力只集中到人身上,忽略了人与自然、社会是共生、共存、共赢的[6]。微观的视角“看”的主要是“病”本身,而容易忽略了病是生在“人”身上。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医研究的重点是患病的“人”,从宏观角度把握疾病规律,讲究“因人、因时、因地”三因制宜,认为性别、年龄、体质、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季节、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于人体健康均有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也讲究通过辨证寻找到病因,但不同于西医微观的“致病因子”,中医病因是宏观视角,即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心理状态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偏颇均会成为病因之一。中医基于宏观角度的疾病分类系统的优势在于,它以临床证候来研究疾病,虽然证候看来是一些症状,却与中医治法建立了良好的对应,临床上找准了证型,相应的治法就确立了[7-8]。

2.2单病因与整体观念

西医习惯用单病因、单因素来分析疾病的发生及其对应的诊治,把医学研究的触角只投射到某一因素或机制,不仅脱离了作为整体的个体,容易将人与环境、社会和心理因素分开来,在精神性疾病、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方面方法不多[1]。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强调人体与自然界、时令气候、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

例如西医认为消化道溃疡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予以规范的抗菌治疗后,仍有部分病患疗效不好,容易复发,西医将之归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情况的发生。然而,消化道溃疡发生发展仅仅用一个幽门螺旋杆菌就可以完全解释清楚吗?针对这一类病患,在中医的视角,会从整体观念入手分析病因,详细询问患者存在哪些危险因素,有无饮食习惯的偏颇?如暴饮暴食,嗜食煎炸辛辣之品、烧烤类食物,酗酒等情况,有无心情抑郁、工作压力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中医认为饮食习惯及心理因素对消化道疾病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只不过这些因素的影响难以量化,西医没有将这些因素作为主要的“致病因子”来治疗。假如一位消化道溃疡患者在治病时继续饮酒,或长期心情抑郁,即使规范抗菌,估计也是收效甚微,故中医在治疗时会先要求患者摒弃不良饮食习惯,辨别心理状态对患者疾病的影响,予积极心理疏导,同时予以辨证论治,临床观察结合中医治疗消化道溃疡比单纯抗菌治疗疗效更佳。

2.3“千人一方”与“一人一方”

西医诊断和治疗关键在于找到病因并消除致病因子。感染性疾病,要找出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然后使用针对性的药物去杀灭病原微生物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发现了肿瘤,直接把它切掉或者用化疗、放疗的手段把肿瘤细胞杀灭。西医治疗一个病因对应一个治疗方案或一种药物,并不太重视这名患者的体质、年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对疾病的影响,强调治疗的可重复性,即所谓的“千人一方”。

中医诊疗的精髓是“辨证论治”[9],亦即强调“治疗个体化”。辨证论证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舌脉象)等证候群,其中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信息,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患者体质强弱,邪气盛衰,并结合地理环境、情志因素等的相互影响做综合分析,求得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整体反应的“证”,证同治同,证异则治异,避免千人一方、千人一药的泛化治疗,这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基础[10-12]。

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在“一人一方”,在“方”不在药。黄连素、黄连或葛根芩连汤都可以治疗腹泻,黄连素是从黄连提取出来的一种有效成分,治疗腹泻效果也很好,但从严格意义来说运用黄连素来治疗腹泻并不属于中医的范畴,使用它的指导思想是西医的方法论,体现的是某种天然植物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有腹泻症状即可使用黄连素,治疗可重复性高。而按照中医理论,中药黄连之功效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之治则只适用于湿热泄泻,其治疗用药过程应通过运用辨证论治,明确患者腹泻证型属于湿热泄泻,然后相应使用黄连或葛根芩连汤治疗方可取得良好疗效,反之,如患者证型为脾虚、肾虚或肝郁泄泻,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必然效果不理想。

3注重临床疗效的结合

按照现代药理学理论,很多中药被证实具有确切的治疗疾病的作用,如干蟾皮抗消化道肿瘤,黄连降血糖,天麻、钩藤、罗布麻降压,红曲降脂等,部分医生在加减用药时喜欢直接按照西医病名选用有相关药理治疗作用的中药。治外感热病取板蓝根、黄芩的抗病毒作用来治疗,甚至一见感冒、感染、炎症之类的西医疾病,就把西医的这些“炎症”“感染”等同于中医的热毒,中药治以清热解毒,大剂量使用银花、板蓝根、黄芩、大青叶、蒲公英之属。这种中西医“对号入座”,不分寒热虚实而用药,背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石”,影响中医疗效。

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应注重临床疗效的有机结合。任何一种医疗方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都不是“包治百病”的,关键是要扬长避短。

3.1“早病”中医为主

按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可大体将疾病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中医的特长是在疾病早中期的治疗,包括“治未病”,以功能性疾病为主。通常说的生病是指器质性疾病,就是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或影响了生理功能。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工作压力的增加,现代社会“亚健康状态”人群越来越多,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正常,无器质性病变,但又出现不健康的生理状态,如无法纳入疾病状态的咽部不适感、乏力、焦虑烦躁、精力不足等,西医难以找到器质性的病因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准,对亚健康患者,中医认为其已出现气血阴阳失衡的情况,辨别其病因,有的是不合理的生活起居,有的是饮食习惯偏颇,有的是不健康的精神心理状态等,在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对应的生活、饮食、心理指导的同时,运用中医体质学说及中医证候把握亚健康,对其进行认识、分类,通过病患的证候表现可辨识为中医的某些“证”,如肝气郁结、瘀血内阻、气血亏虚、湿热内蕴等,从而具体处方用药论治亚健康人群,达到调整患者的亚健康状态的目的[13-14]。

3.2“中病”中西医并行

在疾病中期,即出现器质性病变时,中西医都可治病,但中西医在不同疾病的治疗上各有自身的优势,应找准中西医各自的“位置”,“辨证”灵活使用两者。例如细菌感染性疾病,西医抗菌药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很多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西医的抗病毒药往往疗效欠佳,中医辨证论治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综合证候表现进行经验性辨证治疗,在较大程度上起到治疗作用,包括2003年的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西医诊断为冠状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效果不佳。笔者所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团队,从温病学角度来分析疫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中医学湿疫的范畴,按卫气营血辨证,制订了中医药清解法为主的临床综合方案,治疗70例患者全部痊愈,后期随访均无后遗症,提示SARS早期应用清解中药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与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性高[15]。

另外,针对同一病患,可分别发挥中医、西医的特长,用西医则贯彻西医思路,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明确患者致病因子,予以针对性治疗。用中医就执中医思维,按照整体观念、三因制宜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处方用药,“一人一方”。譬如肿瘤化疗的患者,西医的化疗药物虽然把肿瘤细胞杀死了,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的组织细胞产生伤害和影响,出现很多化疗反应或免疫力低下等。此时可以运用中医方法,对肿瘤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从宏观的角度、气血阴阳、虚实寒热的角度来调理患者身体,调和阴阳,从而达到共同治愈疾病的效果。

3.3“晚病”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至于疾病晚期或者终末期,往往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情况,中医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如休克病患急救时首选还是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中药针剂可辨证酌情配合使用,单靠中药汤剂想要“妙手回春”可能性不大;心跳呼吸停止时必然以心脏胸外按压及人工通气抢救为主,不做心肺复苏而另寻针刺或灸法治疗是不可取的。

第4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育;教学实践;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K82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48-01

教学实践,有益于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治学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有益于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使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步入科学技术美的自由境界;有益于丰富教学活动,调剂学习生活,使教学过程富于变化,更具活力,使教学结构更为完整。实践教学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是立体的。实践活动使科学世界的新奇神秘、绚丽多彩变得平实直观、引人入胜,为青年学生展示了知识世界的景观,使人流连忘返。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科学研究活动都与一个美妙的字眼“创造”联系在一起。无疑,创造就是对美的追求的一种实践,一件美好事物的诞生往往就是在创造之中。

一、美育与学科教学实践结合

学科教学体现着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不同的审美因素,表现出层次不一的、或显或隐的审美教育的价值。美,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之中。只要我们去寻觅、去发现,就能在各自的专业学科中汲取美的养份、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一)美育与文科教学。社会科学,也叫人文科学,总体说来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理想为研究目标的。社会科学不仅体现出社会的语言文学之美,而且也蕴藏着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社会美的内涵。社会科学以语言、文学为基础。任何思想都可以用语言文学的形式来表达,特别是文学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此外,历史科学的美主要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的行程,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事件和主要社会状况,在于它可以作为生活的一面镜子,复现昨天而揭示明天,从而指导人们的历史,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科学之美在于它研究如何培美“完美”的人,在于它着力探求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塑造社会的群体形象。

(二)美育与理科教学。在这类学科中,美育与专业技术的教育有着从形式到内容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使专业教育与审美教育互为依托、水融。高校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明确地体现在被称作泛艺术教育的学科体系之中。另外,在一般人看来,数学、理工类学科单调枯燥、令人生厌、毫无美感可言。其实,在这类学科中无处不蕴含着深藏的审美内涵。美是真理的光辉。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技术科学知识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体现出自然事物的客观真理。在这些学科中不仅包涵着真理的形象,同时也蕴藏着形式的审美价值。如数学中自然数的排列是一种有序的美;物理中光的折射是一种多彩的美……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无疑也渗透着美育的内容。

二、美育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校美育的中介和路径之一。课堂教学美的潜因不仅存在于各科教材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和直观的教具,以及课堂的物态环境等,无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美育价值。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堂高水平的课,不仅能够使内容与形式、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且还将带给学生一种课堂节奏的韵律之美、语言表达的形象之美,给人以心灵的振撼,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奋发的进取精神和刻苦奉献的革命激情。可见,美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且与课堂教学水融、密不可分。

课堂教学中的美是师生之间气质和精神的相互感染,是师生进军科学之颠的相互促进,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协调统一的结果。课堂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课堂教学的外在环境也是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除休息外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教室环境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室内的布置要舒适有序,既要适应青年学生的特点,又要便于构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室里可以有一条催人奋进的大幅标语,可以有几幅“名人名言录”,可以有几幅科学巨匠的画像等。很明显,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思想的约束性。它时刻提醒同学们,这里是学习的场所,祖国和人民对我们寄于期望。这有利于同学做到律己,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具有理想的素质和健康的思想。二是进取的导向性。一句名言,一帧画像,往往具有不可名状的神韵,像火炬、像旗帜,能召唤大家前进,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选择远大的目标奋力前行。三是心理的愉悦性。良好的环境对于师生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而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长寿.高校美育的现状及意义[J].艺术百家,2002(3).

[2]谢中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参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第5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园林;园艺专业;教学

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先进行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教授,之后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应的实际培训,或者到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讲,学生能够学习比较系统以及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所以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而导致的就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进入工作角色。这样的教学结果与现在用人单位的标准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就业的时候经常找不到好的工作单位。

现在对于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重点定位是,能够拥有比较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能够在生产第一线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针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缺陷,广东省梅州的农业学校通过改变园林园艺专业的教学思路以及改善该专业的教育方式,冲破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尝试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程度的结合或者融合从而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1 在教学方式上冲破传统的教学顺序,使用模块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1.1 科目模块的教学概述

把原先独立教学的科目进行相应的整合,与此同时将那些有着紧密联系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将数学、语文、英语以及物理和化学等这些基础的科目组成一个整体模块,并且将植物生理学、植物栽培的相关学科、植物保护的相关的课程等相联系的科目汇总成为一个模块,测量学、园林的设计课程以及园林的相关施工课程等这些专业科目整合成为一个模块。

1.2 时间模块的教学

将原先传统的教学顺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到自己的工作角色。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看,在一般的学校或者学院的教学计划,都是在第1、2个学期学习文化基础的相关课程,在之后的两个学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之后利用3个学期的学习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最后一个学期中进行实际训练或者去单位进行相应的实习。

如果使用模块教学方式进行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那么在第1个学期中就开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2个学期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将文化基础的相关模块放在最后两个学期进行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再让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反复的锻炼。在不同的学期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实际训练,循序渐进地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通过采用“请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将学校的教学以及企业的相关生产进行紧密的融合

2.1 “请进来”的授课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园林以及园艺方面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时地了解到新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学校需要聘请一些在专业领域有成就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面对面地和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交流和沟通。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进行学习,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去关注学校外面的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一些新型的专业理念,从这些成功人士身上学到一些经验和教训,从而改善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2 “走出去”进行亲身体验以及实践的教学方式的主要内容以及总体概述

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就需要了解实际工作,同时接触相关的园林及其相关工作任务。学校不仅仅需要在校园内设立相应的园林园艺的实际培训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够与种植企业或者单位进行联系,建立相关的校外学生培训基地。

将教学和生产以及科研进行相应的融合,让园林园艺的相关种植企业进驻学校,同时让学生能够进入相关的企业或者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产、研进行相应的结合,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能够提升园林以及园艺专业老师的业务水平,能够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提升了产值。

参考文献

1 高志勤.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3)

第6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根据讲练模式的特征与实质,在把握讲练关系及其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练习设计要针对教学目标

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的方法、教育思想等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就是要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操作后,教师精讲细读。比如讲一战爆发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1.落实有关一战的历史背景;2.分析一战的原因和战况;3.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4.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因此设计这样的问答题:“假如青年不杀奥匈帝国皇储,人类就可以避免一场浩劫?请谈谈你的认识。这样设计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思维,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自然糅合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突出精讲多练,练习的内容要灵活多样

考试注意考核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强调分析历史现象。教材的改革突出分析了历史现象。教育家认为,有些知识在目标体系的统一安排下,才能巩固内容与知识的统一。这就要注意:(1)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总结出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近代中国人民怎样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按照这三条线索,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归纳,写成小文。在系统的整理归纳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一是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整理、归纳,写成小文。因为要学生自己理出条理他们必须反复看书,初步懂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建立一些历史概念,明白一些历史观点。学会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纵深扩展,须理解其内在联系,从而引起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讲练模式要恰当运用

讲练模式运用恰当,就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不断扩展思维。比如对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理出条理梗概,据此罗列出问题,然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整理归纳,在这种方法下学习历史就不单单是几个年号、几个人名所能回答得了的。

学生在写小文过程中,须反复阅读课文,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就极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又为学好历史准备了条件,也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我们这样做不仅解除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弄清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会事半功倍。

四、 通过悠久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北京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使西方人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西方震撼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这些是我们民族充满智慧的象征;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中华民族勇敢的见证;《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观;祖冲之、刘徽、张衡、僧一行、李时珍等使中国古代科学达至世界科技巅峰。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学生定会无比骄傲、自豪。因此教师要通过古代优秀的文化启发他们,激发学生为自己祖国的文化灿烂增添光彩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五、讲练结合要有新意,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7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掌握;配合;全面发展

我们经常看到、也听到,有的学生因为一些小的矛盾大打出手,重伤他人。这难道仅仅只是学校教育缺乏监管力度吗?不,我认为更多的是学生的父母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内心缺少关爱,以至于学生表现出叛逆的行为,这就是没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所产生的后果。学校教育固然很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

一、家校教育相结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需求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而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在对孩子的日常教育问题上,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家庭教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途剑充分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弊端,与老师紧密配合,抓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家访是家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方法,老师也应注意,家访是让家长来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尤其寄宿制学校。老师应实事求是,不能“报喜不报忧”,更不能夸大学生在校所犯错误。家校教育相结合,尊重彼此,加强沟通,共同育人。这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二、家校教育相结合,共建有效教育平台

多给孩子灌输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好的习惯成为立身之本。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了却没有站起来的勇气。家长与老师时常交流,共同讨论孩子的教育,将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与在学校相对比,时常督促学生的学习,深刻理解“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育的本质目的在于培养人,感化人,让人明理,懂得分辨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爱孩子,是教育的前提,只要用心去教育,去爱孩子。我相信,孩子的将来不会偏离大的人生轨道。而做到这些,不是仅仅家长或者老师一方可以做到,需要配合,共同为孩子建造一个好的教育平台。

三、家庭学校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老师和父母必须做的。家校结合,相辅相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对每一件事充满好奇心,无意中看见一些不好的行为可能会去模仿它。这就要求学校与家长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环境好了,学生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对孩子以后独立走向社会有着巨大的帮助。

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和学生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沟通是架起家长与学生内心的一座桥梁,只有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不断沟通,交流,才能知道学生的需求,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家校结合有助于学生均衡发展

自古英雄多磨难,没有经历生活的挫折,怎么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孩子终归要长大,独自走向社会,这就需要他们在以前的生活学习中积累一些经验。首先,学生应该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学生听不得一点批评,即使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去改正。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家庭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学校教育恰恰公平公正,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会及时指出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孩子犯了一些错误不要对孩子失望,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当孩子获得成功时,和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及时的鼓励他们战胜挫折,奋勇前行。当我们真正地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们的点点滴滴,去见证他们的成长。我们就能和孩子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结合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相信,只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学生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的期望,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贡献者。

参考文献:

[1]彭立荣.《家庭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赵洪程.《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的摇篮》.山西教育,2011

第8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抗震作用

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有幸跟朋友去上海旅游,不仅领略到了国际大都市的风范,也见识了许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建筑。这次我要分析的建筑是国内外知名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东方明珠坐落在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毗邻黄浦江,与外滩隔江相望,上海国际新闻中心所在地。东方明珠塔是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江欢成设计,塔高468米。

东方明珠塔有15个观光层,而外部最具特色的是把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串联在一起。连接它们的是三根擎天立柱。让人感觉到很有气势,它屹立在黄浦江畔傲视群雄,而大大小小的圆球在视觉上又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东方明珠上面小下面大有一种很稳固很安全的感觉。这符合建筑的技术审美,其次这也能很好地克服高空中风力对建筑的影响,使得受力均分。两个主球体也是上面的小下面的大这不仅符合建筑上的技术要求,在建造东方明珠时可减少花费,其次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而且这样在水平风力或地震的作用下就不容易遭到破坏。在结构方面,由于各种力学的要求,所有结构都必须保持均衡,东方明珠上的十一个球排列组合都以一定的规律进行,这样才使得建筑物结构化,受力合理化。同时,东方明珠上也用到了钢架的设计,使用巨型钢架与主体结构连成整体而形成的固接,共同承担竖向和水平地震的荷载。

在我分析,东方明珠在结构作用上应有两项基本功能:第一是作为广播电视塔,发射信号;第二是作为上海地标性的建筑物,使去上海旅游的人游玩欣赏。所以针对这两项结构作用,建筑物必须符合框架造型美观,建筑结构结实这两大基本条件。下面,我将通过荷载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

对于工程中所承受的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1.按随时间的变异分类;2.按随空间的变异分类;3.按结构的反应特点分类。其中,随时间的变异可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对于东方明珠的永久作用,应该包含每层的屋面、球体部分、钢架部分、塔顶及一些固定设备等。而且我们还须要考虑比一般建筑更多的因素。如结构自重、人群作用、楼面及塔尖自重、风压力、土压力、水压力、雷电作用、超高层结构稳定性。

每一个建筑物都要承受荷载的作用,东方明珠受到的荷载包括活荷载、恒荷载、风荷载等,在进行工程结构设计时,我们先须要确定工程结构上荷载的大小。

东方明珠的恒荷载:应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构件的自重,包括结构自重及相邻构件自重,若是算墙的自重就必须加上墙上作用的版、梁等自重。第二类扣除自重之后的恒荷载,包括装修面层荷载、吊顶荷载等。

东方明珠的活荷载:按其时间变异特点,可分为持久性活荷载和临时性活荷载。持久性活荷载是指楼面上在某时段内保持不变的荷载,例如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接受与发射设备、长期工作人员、餐厅每日用餐人数、酒店入住人数等,这些荷载一般变化不大。临时性活荷载是指楼面上偶然出现的短期荷载,比如黄金周旅游人数众多的时候。根据国家规范的《建筑结构规范》(GB 50009―2001)取标准值、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以及准永久性值系数。不仅如此,在计算楼面活荷载时还要考虑楼面活荷载的折减。因为在设计梁、墙、柱和基础时,还要考虑实际荷载沿楼面分布的变异情况,即在确定梁、墙、柱和基础的荷载基本代表值时,还要按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而且对于流动性人员的荷载一定要预留出很大的数目,因为东方明珠属于旅游景区,在假期、黄金周等时候会有很大的人员流动。另外,在施工、检修或是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东方明珠设有专门的平台,供紧急情况使用。

雪荷载:是房屋屋面的主要荷载之一,属于结构上的可变荷载。虽然上海属于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基本没有什么大雪影响,但我们还是要作考虑的。下雪的时候,风会把部分将飘落到屋面上的雪吹到附近的地面上或其他较近的物体上,这种现象称为风的飘积作用,实验证明,风速越大,房屋周围建筑物越少,风的飘积作用越小。雪荷载Sh等于基本雪压S0与房屋积雪分布系数Ur乘积。江西、浙江地区的平均雪密度取0.2t/m2,上海的10年一遇雪压值S0 =0.10KN/,上海的50年一遇雪压值S0 =0.20KN/,上海的100年一遇雪压值S0 =0.25KN/雪荷载准永久值系数分区Ⅲ区。然而,东方明珠属于特殊建筑物,应具体部分具体分析屋面积雪分布系数。

风荷载:在实际工程中,一般须要考虑几十年的时间范围内最大风速所产生的风压,则该时间范围内的最大风速定义为基本风速,而该时间范围内可理解为基本风速出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即重现期。

计算基本风速的保证率是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的,设基本风速重现期为T年、则1/T为每年实际风速超过基本风速的概率,因此每年不超过基本风速的概率或保证率P为:

P=1-1/T

我国建筑设计中的基本风速重现期已由过去30年改为现在的50年。对高层结构、高耸结构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结构,重现期应适当提高。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02)规定: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所以,对于东方明珠这类的建筑物,风速重现期应设为100年,所以P=0.99。

顺风向结构风效应: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地面粗糙度指数α和梯度风高度HT有关系。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将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根据分类情况及地面粗糙度指数α和梯度风高度HT如下所述。东方明珠位于上海市,虽然上海属于东南沿海城市,但东方明珠位于上海的陆家嘴商业区并且周围有许多高层建筑,所以我猜测应该地面粗糙度应属于D类――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因此取αD=0.30,HTC=450m ,D类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Z=0.318(z/10)0.60。当已知电视塔所在地的地貌环境和工程结构的基本条件后,可按确定工程机构的基本风压ω0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z,风荷载体形系数us和局部风压体形系数us1,风振系数βz和阵风系数βgz,即可计算垂直于建筑表面的顺风向风荷载标准值。

计算主要承重结构时,风荷载标准值ωk按如下公式计算:

Wk=βzμsμzw0

计算围护结构时,风荷载标准值ωk按如下公式计算:

ωK=βgz us1uzω0

横风向结构风效应:大多数情况下,横风向风力较顺风向风力小得多。然而,对于高层建筑、高耸塔架、烟囱等结构物时,横向风作用引起的结构共振会产生很大的动力效应,甚至对工程设计起着控制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Wk=βzμsμzw0

抗震:为了减轻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工程抗震。减轻震害的有效措施包括对新建工程进行抗震设防和对已有工程进行抗震加固。由于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都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为适应这个特点,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概率含义的地震预测。上海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05g。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上海市近百年间曾发生过几次有震感的地震,对于上海的建筑物一定要做好工程抗震,尤其像是东方明珠这种建造时间较早,而又中外驰名的建筑,一定要做好抗震加固。

第9篇:医教结合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特教学校;医教结合;康复体系;课堂教学

依安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集聋哑、智障教育为一体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近年来,学校从严管理,积极创建具有依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个体需求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缺陷补偿,努力为残疾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作为教师,我简单介绍学校的做法及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明确医教结合理念,构建综合康复体系

我们从满足特殊学生“缺陷补偿、自理与自立,最终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的特殊需要出发,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贯彻“医教结合”理念,明确“医教结合”是依安县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构建综合康复体系。通过专家引领,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医疗与教育各自的优势,帮助残障学生融入社会!

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残疾的类型,根据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等情况,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新成果,增强残疾孩子缺陷补偿的效果,使他们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身体的残疾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医疗康复。

二、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师康复水平

1.加强硬件条件建设

依安县特殊教育学校占地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学校分教学区及康复训练区、运动游戏区几部分,为每个学生成长创造了条件。

2.在培训中提升认识

学校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特教专业培训。我们先后参加了北京市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骨干培训;智障、孤独症康复骨干教师培训;赴上海学习听觉功能评估、训练;呼吸、发声、共鸣功能评估、训练以及促进治疗法、黑龙江省组织的“医教结合、康复训练”培训。通过培训,我们的康复知识与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把学到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到现实的教学与康复训练中,使学生受益匪浅。

3.在研修中提高业务水平

学校利用每周四下午,开展以“医教结合”为主题的“团队研修活动”,每次教研都会有一个主备教师,团队成员帮助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然后进行课堂展示。课堂展示后,教师会结合课例中“教”的成效与“医”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点评,从而理清“医中有教、教里融医,医为教用、教需辅医,医教结合、科学发展”的医教结合思路。通过研讨使教师深化“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理念,找准医疗手段和教育方法的结合点,用医教结合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提高依安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深化课程改革,将康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1.集体康复课和个别化康复有机整合

我校首先确立从低年级进行教学尝试。教师根据班级内学生障碍程度进行康复目标整合,并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入医学康复知识,确保教育与康复手段的有效结合。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低年级拼音、字词教学中,将口部运动与构音训练的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提高构音清晰度,词与词组教学与言语促进治疗(呼吸、发声、共鸣)相结合,提高沟通能力。对于在集体教学中难以完成康复目标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康复训练及家庭康复指导,也就真正做到了家校一体的康复模式,实现了“医与教”的有机整合。

2.关于医教结合游戏活动的开展

游戏活动是一个在学校课堂中开展医教结合的很好载体。运动游戏的作用不仅能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语言、社会行为、生活自理等能力,有利于不良行为与情绪的矫治,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其中一类是以发展粗大运动能力为主的游戏项目。比如,《赶猪》这个游戏的特点是可以进行走、跑、持物等动作的训练,发展学生四肢的力量和协调能力。还有一类是以发展精细动作为主的游戏项目。如,使用粗杆绘画笔锻炼手指肌力,还可以让手指肌肉能力弱的学生按塑料泡,训练手指肌力。在数学课上教师在比较轻重这一环节中,准备不同颜色的珠子和两个表示轻重标识的小瓶,通过往小瓶里分各种颜色的珠子,学生进行食指和拇指的对指练习,使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进行了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