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地理教育实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育实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教育实习总结

第1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确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以上认识,在多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现代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科学、系统、高效的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多维互动式”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这里提出的“全程、多维、互动”是对互动教学的全新理解和实践。“全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或“一门课程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4],而是强调对高师地理师范生自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之初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整个训练和培养过程;“多维”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体系;“互动”是基于构建主义倡导的,在教师指导下,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实现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建立全程性、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训练内容模块化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因素,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5]。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在传统训练课程的基础上,逐步设置了“教师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层次递进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见图1),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指导。针对地理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样性,我们以学生需要和认知水平、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四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6],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将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分解,实现了训练内容的模块化。分别设置了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和应用性4个训练内容模块。(1)基础性训练模块。第1至第3学期,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基础上,进行包括口语训练(普通话培训、演讲与写作)、三笔字、简笔画、行为表达、行为礼仪、媒体使用(计算机基础与信息技术)等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内容的学习和训练。(2)学科性训练模块。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传统单一的训练内容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学案设计、说课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课程资源开发等)、地理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操作、观察、观测、调查等)、地理语言表达、地理CAI课件制作、地理解题能力训练、地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块接轨、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针对性强的地理学科性训练内容。集中在第4至第7学期开设。(3)综合性训练模块。现代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所以在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育人能力,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在第6学期(教育实习前),增设中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技术应用两项训练内容,突出班主任工作(班级集体教育、学生个体教育、与任课教师沟通、与家长沟通等)的模拟训练和能力提高,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4)应用性训练模块。第7至第8学期,为全面测查和评价师范生在第一至第三训练模块各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主要进行教育见习(研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的训练。空间涉及校内、校外、社会等多个平台。通过应用性训练,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实践基础。坚持“一、三、四”原则,实施“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方法为了使训练课程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程性,并充分发挥其在职前教育阶段对地理师范生“对象物模仿”能力有效训练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一、三、四”原则。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化的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三个依据:以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模块化训练内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为主要依据。四个贯通:①时间贯通,即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贯通;②空间贯通,即课堂技能训练平台与课下技能强化训练平台贯通、校内技能训练平台与校外教育实习基地贯通[7];③内容贯通,即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应用性训练内容贯通;④能力贯通,即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师职业综合技能贯通。基于以上原则,我们不断创新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训练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微格教学和互动教学等高效训练方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情境化地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大大缩短理论教学与模拟训练、高师教学情境与中学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8]。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时,我们创新地采用“三维度”案例教学方法。维度一:及时获取中学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新性、反思性的教学案例,并采用“典型案例观摩—真实情境再现—现象甄别诊断—制定教育方案—践行教育方案(模拟)—评估教育方案”的训练方法[9]。维度二:阶段性聘请中学地理把关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优秀毕业生代表做讲座或专题辅导。维度三:毕业生将掌握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运用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及时总结反思,将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整理并提供于新的高师地理案例教学,促进新一轮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不断提高。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小性、技能训练针对性、效果反馈时效性、记录过程真实性”等方面的优势[10]。在实训过程中,将学生组成5~10人的训练小组,按照“确定技能训练目标—训练前理论学习—提出学习目标—示范辅导—微格教学训练—重放录像、集中讨论—反馈评价—修改完善—微格教学训练……”的程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效能。互动教学技能训练不拘泥于课堂这一基本场所,提出了“开放、共享、提高”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开放,即训练形式开放,训练时间开放,训练空间开放,即在第一至第四内容模块的各项技能训练中,进行师—生、生—生、人—机等多形式的互动教学,同时扩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下亦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强化课堂训练效果;共享,即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互通共享;提高,即强调通过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在不断的“教—学”相长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同时亦促进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的改进和提高。长期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稳步增强,训练效果明显。形成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保证训练课程的准确性和适切性、保证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中学教学需求接轨、保障模块化训练和贯通式培养的有效实施,设置了“一课两师”、“一生两师”的训练制度。逐步形成了由学院地理教学法教师、教学督导、省市重点中学地理名师和优秀班主任(教师所在学校也是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省市中学地理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11]。这些教师均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动向、社会对地理师范生的多方面要求了解更为深刻。同时作为有成就的校外专家,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对学生更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全程、多维、民主的评价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包括学校集中考核(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笔字等)和学院自主考核。学院自主考核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①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课堂状态和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成长档案袋等,占每一训练内容总成绩的30%;②期终考试成绩:针对各单项训练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师岗位求职考核的主要方式,制定了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口试、笔试、操作、现场片段模拟等考核形式,占总成绩的70%;③综合考核成绩:每学期期末以班会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突出对学生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坚持“全程、多维、民主”原则,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在所有训练内容上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做客观性全程评价,并确定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学生通过各项技能考核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也才能具备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资格。建立“三层面、五维度”的训练质量保障体系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托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靠的保障机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学院、实习基地3个层面、5个维度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保障体系。(1)思想保障体系。统一思想,提高学院领导、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的认识,把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作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2)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了上下协调的技能训练组织体系,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责任。(3)过程保障体系。针对各训练环节的任务、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实施全程全方位过程监控,切实保证训练质量。(4)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微格教室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责任到人,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5)评价保障体系。制定了全面详细、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评价考核方法,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第2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地理教学中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现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两个不同的地理教师带的学生,同样的年级,同样的教学内容,但学生对地理的感觉不一样,一个老师带的学生喜欢地理课,盼着上地理课,另一个地理老师带的学生讨厌地理课,不愿意上地理课,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除了基础、智力发展等内因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喜欢地理课和地理老师,除了地理老师的语言、教态、性格等因素之外,更大的原因就是老师的教学手法是否让学生接受或是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很大方面的原因是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不够理想,学生感到乏味,不愿意学习地理,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

2.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地理学科教学的必然需求。高中地理新课程五大理念阐明:新的地理课程要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除了必要的地理知识以外,还要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切实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地理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1. 设施使用存在的问题。一般的学校就只有地图、地球仪、地理原理示意模板,根本没有地理实验室、地理野外实习工具,更谈不上天文设备;一些地理实验设备损坏严重,只有使用没有维护;一些地理实验设备从来没有使用过,一直在仓库里放着,甚至还没有开封。

2. 地理教师的认识和实施不够。老师们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很多老师就是一支粉笔加一本教材,有时外加一幅挂图,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甚至一些老师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老师们对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准备不足;在教学中就没有实践能力培养的计划和安排,甚至敷衍了事地安排教学活动;老师们对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不够。

3. 学校和老师不敢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害怕出事、承担责任。由于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学校和老师都不敢组织学生活动,更不用说外出实习了。很多地理课从来没有走出教室或学校。

4. 几个误区。只有野外实习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单独选时间和地点进行,与课堂教学无关;地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有器材设备才行;只要教会学生内容就行,没有优化教学方法的必要。

三、地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

1. 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体验性学习。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还是地理课堂,要改变只有野外实习才能培养实践能力的错误认识。平时课堂上完全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2. 乡土地理中实践能力培养。地理特色决定了学校所在地就有更多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形区、气候、气温、降水、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域发展的问题和方向等地理因素的适时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校园活动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学校中的一些校园活动也同样可以进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学习地图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将学校的地图在规定的图幅上画出来,包括应该有的地图要素都标注出来,肯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4. 野外实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题目不宜过大,要易于研究实施的深入;野外地理研究性学习重过程、轻结果;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多鼓励学生;每一次活动都要在实习前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和计划,结束后都要形成最终的文字总结,引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增强认识、巩固实习成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献雨,孙广兰,卢海宽,薄夫宝,赵慧,崔亚莉.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2. 左世荣.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 邢海冰,薄夫宝.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4. 查书平,胡秀芳,王丽娟,于红博.基于地理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研究.

5. 薄夫宝.高三地理讲评课的模式探索.

6. 卫作辉,王建春.整合教法和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中学教育.1999年第5期.

第3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字:自然地理;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27-02

21世纪是教育、知识和人才需求的时代。在知识经济发达的时代,其本质是“创新”,“创新”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重要的是树立“教育创新”的意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各专业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目标上更需要不断地创新,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专业观、课程观、学时观等,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时俱进,适时地增加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新项目,让学生更早的接触科研,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取最新的知识技能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人才,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笔者根据长期以来从事自然地理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对自然地理学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提出探讨。

一、课程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1]。自然地理学也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学科[2]。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受到人类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为环境和自然面貌没发生变化的原始环境,要求人类要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奥秘和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与很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因此,自然地理学课程的体系和性质决定其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二、问题

1.课程和体系结构不合理。中国现行的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学科为本的思想指导下构建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理论教学内容比例过大,缺乏反映当今科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内容。因此,导致自然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较少,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和能力的培养薄弱,教育类课程过于理论化,脱离中学自然地理课程改革实际和不易操作的弊端日益显现,政治理论性太浓,脱离实际严重,缺少针对性综合性应用性,需要整合。

2.实践教学观念落后[3]。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无论是自然地理教学还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注重教学理论轻视实践的观念已习以为常。通过调查,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占专业课总学时数极少,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教师带领学生野外实习;第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室内试验;第三,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其中以室内实验为主(这种室内实验占总课时很少),很少进行野外实习,致使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实践教学的目的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把课堂所学到的学科原理、方法和内容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技能。因此,要加快改变实践教学观念,以此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实践应运能力。

3.教学模式陈旧。在很多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即老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是教学的指挥棒,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教学的被动者,教材是教的内容,课堂则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总之,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受被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依赖于老师和盲目崇拜书本的思想,也形成了一种不爱提问、不想提问,更不知道提问什么的思维习惯。这种被动式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压抑的学习环境中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改革

1.改革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教材结构是否科学、完善,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动向,教材体系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其本质上讲,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了什么课程,并从所学课程中学得了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地理学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重点知识大多涉及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关的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等理论提出后,对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具有指导作用。地理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类社会中迫切、急需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自然地理教学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1)自然地理学教材修订应当注重从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视角出发,把当前社会最新的观点、多种学科融合、综合和交叉的思路与方法贯穿于整个教材内容中;(2)应将系统的观点、区域的观点、全球变化与可加强学科内容融合,进行综合研究,以培养学生全局意识和辩证的思想;(3)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研究成果颇丰,可以适当的将研究成果增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对地理学应用的学习;(4)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涵养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教学内容需要适当补充和更新,并且与实践紧密结合。只有内容新颖,逻辑关系严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2.以学生为本,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创新,自然地理学的战略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其目标是:重新修订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培养适应新世纪、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4]。国家对自然地理学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同时对地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不足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学习激情,但却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实践能力,只有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随着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深化,自然地理的实践教学也应时代的要求进行变革。在教学方式上,除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之外,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适当的撰写有关自然地理课程的论文,鼓励学生大胆的参加各种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科思维[5]。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对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创新思维有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掌握熟练地掌握与自然地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要了解最新的科研知识和实践方法,并且要具备亲和力和好奇心,要引导学生对实践内容进行交流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教师交流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配备齐全实践教学设备,以激励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终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有所用。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熟练地应用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深记忆。可运用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如普通的自然地理学室内实验、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小组野外考察、区域专题调查等实践方式[6]。通过上述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环境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但最重要的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实习内容和区域的详细资料,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挑选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实验。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熟悉所实践的内容,掌握相关的知识,进行实际观测和现场讨论,通过教师的现场指导、归纳和总结,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撰写实习报告进行。以此通过实践教学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是建立自信、团结协作、自我提高、增长才干的有效措施之一,达到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满足社会对地理学人才的需求。

四、结论

由于科学发展观、知识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的提出,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的不断地改革,会取得以下的成效:(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不断提高学生洞察事物的能力;(3)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有所用;(4)拓宽思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5)提高教师的教学和道德水平,培养适合国家的人才。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和老师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伍光和.从综合走向和谐自然地理学教学的感悟[J].中国大学教育,2007,(7).

[2]何彤慧,李龙堂,陈晨.自然地理学教材体系的变动与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3,(5).

[3]陈季,黄秀英.对高等师范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6).

[4]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1999.

第4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一、活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是先辈告诫我们,教师不能死板教条,要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记得十多年前在祁东二中教育实习中,听了王老师的地理示范课,他在讲授“七大洲四大洋”的内容课时,通过黑板徒手画、幻灯放图片比较说明、录像总结等多种手段运用,再以一连串的问题引导,课堂活跃,老师讲得少,学生活动多。老师启发性地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学生通过多方面对比和练习把握住了各大洲和各大洋的特点,他们大脑中形成并嵌入了一幅地图。尽管工作中还听了其他教师的课,但总觉得王老师的地理课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多种手段和方法的融合、读图和用图、通过对比抓住特征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从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王老师那“阔绰”的设备,但我充分利用中学的教学教具(如挂图、地球仪等)和徒手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中国的行政区划中“省会和各省分布与轮廓”知识点的时候,我在按分区、旅游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完挂图后,通过徒手画中国轮廓和主要交通干线等信息让学生练习性回答问题,达到向学生大脑“植图”的目的,最后用填图册练习检测,发现学生达到了教学目的。

“活”字,需要地理教师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能从学生比较关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出发,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谆谆诱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新

地理信息是海量的,我们生活中的信息80%是地理信息,身边区域内外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地理事物或地理想象。而地理教材是5年前(甚至更早的时间)审订的,尽管是经典内容,但教师不应囿于教材,应不断地自我吸收新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新的地理材料中发现地理规律和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应从结合时政用最新的数据或现象进行,如:仅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男女性别比例达到105.2,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从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深入讨论,得到深层次的令人惊讶的结论,可谓从知识、思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教育;8月份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巢湖市撤销,原所辖区、县、市进行区域调整,并入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构建大合肥市。利用这种区划变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组织一堂好的探究式教学课堂。

现在是信息经济社会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缩短,技术日新月异,从传统教学,到幻灯、多媒体教学等。地理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己获取地理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术,以适应时代教育发展、地理课堂情景构建和知识扩容的需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手段讲授地震灾害,中国唐山地震、汶川大地震等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与美国等国家地震灾害比较,也可将震前、震后与建后对比,这样横比、纵比就能把“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自然无情人有情”“本届政府突出人本关怀”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观点跃然纸上。

“新”字,需要地理教师善于捕捉区域内外发生的新地理事物和新地理信息,并不断地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术,补充新内容,在对比中引导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课堂形式单一、单调,用“心”想着学生,用“新”吸引学生。

三、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这充分地说明了“练”字的重要性。地理教学也不例外。在地理教学中,孤立、零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区域(空间)联系起来的,其中交通线、河流、政策等多因素可能成为其联系纽带。这感性的“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要逐步的向高级发展为“抽象的经验”,教师应利用多样教学素材,多方创设情境,科学引导学生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作用,在做和观察中获得经验,并逐步与已有知识体系融合。如讲高中地理知识点“黄赤交角变大或缩小,地球上温度带是如何变化”时,可以用多媒体或幻灯片动态演示,也可以黑板示意图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和对比中发现温度带的变化。可是,此处知识点较难,学生巩固还应适当练习。

尽管地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人们长期的认识是地理是“副”科,地理教师应向45分钟要效率。练在课内,贯穿在教师教授的问答过程,在构建情景练习和回顾后,要发挥地理教材体系的填充图和练习册,以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字,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把握住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特征,抓住其本质,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学生没有掌握地理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培养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没有达到“路过留痕”的效果,很难与已有知识融为一体。

“活”“新”“练”三字经,是有效进行中学地理教学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新理念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三个字互相依存,贯穿课堂始终,“新”字是基础,“活”字是应用,“练”字是手段。希望中学地理教师都能做好这三个字的文章,使地理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第5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一、“活动”时间,合理安排

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的每一节都有活动安排,这些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体现的能力要求和要实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做到具体内容具体安排。如: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7页,在学生掌握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可在这节课结束时安排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准备1.5分钟演讲,在下节新授课前进行,四个代表只花6分钟时间。在“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并填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活动时,应安排在新知识学习之后,让学生拿出自制的地球仪当场演示,同时请一位学生代表走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活动共用4分钟左右。

在活动时间安排上,教师不应局限在课堂和校园内,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开发社会、生活空间中广泛的教育资源,将“活动”延伸到生产生活实际中。例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65页的活动第(1)题,就是设计情境让学生分析具体水资源供需问题,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一些资料(主要工程、案例等),必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5页的活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教师带队让高一学生走出校门,到附近野外考察不同的山脉,使学生对褶皱山和断块山加深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如,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6页的活动中,可将“图4.16某山区公路走向示意”换成学生熟悉的身边的104国道“福安至宁德段”进行分析,加深“山地影响交通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完成“活动”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如:小论文类、板报演讲类等活动,可视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方式,对研究性学习极有帮助。

二、“活动”过程,注重开放

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上,基本上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教师应少干预,活动氛围上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如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第23页的活动,活动的“题干”部分阐释了一个重要地理概念――地球表层,活动问题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可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汇总问题,然后在班级展示,学生畅所欲言,没有对错之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如,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第49页的活动,探究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是开放的。全球变暖的影响,许多都是科学家的预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进行预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开放式活动中,教师还要有能力捕捉新的信息并及时判断其价值,及时创造性地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三、“活动”总结,提升能力

教师在利用“活动”时,要及时对活动进行总结,并注意运用新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总结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使总结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系统完善的活动。学生在总结中学会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并为改进学习积极地努力。为此活动的总结要成为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当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和乡土调查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实习报告和调查报告,或将考察的内容作为地理班会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这类总结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及写作能力也都能在总结中得到提高。

四、形式多样的检查是“活动”的保障

我校作为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灵活性等方面相对较差。所以,“活动”内容的落实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便会陷入形式主义,或者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不能在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活动”内容的检查显得十分必要。结合实际情况,“活动”的检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课前检查、过程检查、当场检查、“活动”记录或结果上交等,有集体检查、个别检查等;检查中一要注意效果,做到固定检查模式和不定期的检查相互结合;二是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大,过多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各学科的平衡有较大的影响;三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唯有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活动”的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同时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思维、实践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为地理课堂教学增加了无穷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与积极性。

第6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乡土资源 高效 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67

Build Efficien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with Local Resources

LI Sifang, BAI Wenxin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irements geography teaching to combin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erms and conditions consistent learning materials, local resources applied to the import of high school geography class link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lassroom migration links, help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efficient; geography class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师生自身经历和体验。任何学校所处环境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基于学生对这些资源的认识,教师对其充分加工,以乡土资源为主线,以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全程呈现出来,使乡土资源更具有过程、方法意义和情感价值,也能使地理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笔者在东莞七中实习半年期间,有感于周围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所以在本文以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周围地区为案例进行教学分析。

1 用乡土资源导入,创设魅力情境

课堂导入应能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并使学生进入准备状态。用乡土资源导入课堂,优势在于用学生生活熟悉的事例和场景,给学生造成学习心理优势和知识的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联想的思维,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乡土资源导入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模式来制定,形式多样:(1)利用多媒体系统导入:即使用音频、视频、文字等媒体或多媒体交互系统引入课堂。例如在必修二《城市的空间结构》学习中,就展示了东莞七中所在的企石镇和东莞市的城市三维遥感影像图像导入:这些城市景观中各地的用途是什么?《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中,对比东莞市和企石镇在具体生活中功能差异:大型医院治疗疑难杂症、买文具、读市重点中学、看感冒、看时装展等,作为在企石镇生活的你分别会选择哪里?让这些内容更加贴近生活。(2)利用教师语言导入:即用教师丰富、深情的语言魅力渲染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设定的环境中,激起乡土情感认同,这样学生便有求知欲望。利用乡土资源导入形式有诗歌朗诵、故事引入、巧设疑问等。(3)课堂活动导入:包括学生组织的简短表演活动、游戏、实验操作等。例如就企石镇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各政府部门、学者、企业、居民应履行哪些责任?

2 用乡土资源贯穿,呈现多样课堂

目前地理教学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材料导入后仅仅作为导入使用,导入完成后又恢复到传统教学框架中,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密切,以及导入的启发性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入的材料本身与知识点结合点不多,无法扩展所致。而乡土资源恰好以其科学性、灵活多样性、案例性和探索性给地理课堂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宽广的知识面,激发地理课堂别样的生命力。

不同课堂类型下乡土资源的加工方式不同,以以下几种课型作为说明。

2.1 情境教学式课堂

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创。教学模式:确定教学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寻找教学内容与乡土材料的切合点展开学习,师生协作学习,最后成果交流,反馈提高。

案例一: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师:(展示东莞市地形、气候、河流状况图)结合教材,东莞市是基于怎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自然条件对东莞市的发展有何影响?

生:结合文、图列出提纲(独学,5分钟)

生:与同学交流补充(小组合作,5分钟)

师:组织展示,总结(15分钟)

2.2 专题探究模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全程由学生完成,教师提供辅帮助。教学模式: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汇总展示,总结提升。

案例二:企石镇农业发展之路――以基塘农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提出问题:学习《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后,企石镇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农业?

收集信息:学生分四小组,ABC三组以东莞七中为出发点,分别调查走访所划分好的区域农业类型、作物、投入产出等信息,并登记。D组去镇相关政府部门收集近年农业政策,农业经济资料。

展示汇总:各小组就收集好的资料进行整理,讨论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与特色,在课堂上汇总展示。

总结提升:根据汇总内容,总结规律。

2.3 网络自学课堂

当下学生接触多媒体网络资源越来越便利,乡土资源以其丰富灵活的特点满足了不同爱好的学生的追求。建设乡土地理网站,既能满足学生对家乡基本知识的了解掌握,也能拿体验异样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还能培养其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乡土地理网站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案例三:企石镇乡土地理资源网

网络学习中教师要摒弃放任学生的现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制定任务型的活动,提供网络学习策略,以乡土网站为载体,在独学、相互协作下完成学习。

3 用乡土资源迁移,实现三维目标

乡土资源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资源本身,而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地理学习的迁移,由个别到一般,掌握认知策略,认识学习过程,达到情感的迁移。由乡土资源迁移是逆常规的途径,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现象推广到课程要求的一般规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感情的激发。

案例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之路

距离东莞七中25公里的东莞市松山湖科技园,经历了普通工业区到东莞市示范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的历程。

(学生了解松山湖的发展后)

师:松山湖科技园区发展的原因?

生:①一心一带三廊三片区规划;②国家扶持政策;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技术转移;④以科研、教育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旅游、生态产业。

师:珠三角地区或其他地方与松山湖区有何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哪些措施?

生:……

基于乡土资源的高中地理课堂,能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身边的地理知识,创新地理学习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来看,用乡土资源贯穿整个课堂既改进了教学方法,也为地理教师从新的角度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巴登尼玛.乡土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及对策思考[C].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2008:23.

第7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定位了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内汤,从优化原则、优化途径、基本功优化的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探索,对于加速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从而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师发展现状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这个过程的优化研究是现实的。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地理教学基本功是中学地理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学科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调查研究,对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给予科学的评价,对于加速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从而大面积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基本功的内涵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以一种新的理念重新审视“三字一话”,语言表达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还需要广大教师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练就新的教学基本功。

传统意义上教师单向语言输人的教学方式被新课改理念下强调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学语言应该幽默而机智,富有启发性。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使用文字板书,应全面发挥板书、板演和板画的综合功能。课堂设计一更注

重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学习,需要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与技能。

(1)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基本功。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基本功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境界”:教学演示一.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一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达到这三种“境界”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高低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

(2)地图教学基本功。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运用教学地图组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熟悉有关教学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把握好使用教学地图的时机,运用多种教学地图的组合使用,同时要注意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如:有的学生在读“城市工业布局图”时,觉得很困难。原来,其中有一个关键:对风向玫瑰图是否看得懂。如果看得懂,对风向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就容易理解,其它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图1)。

(3)地理学养基本功。所谓学养:是指学科方面的修养。地理学养基本功,是指地理专业知识的修养。包括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理念、基本素养等,还要学会在专业上自我探索、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学术上的功底厚了,教学起来才能触类旁通,得心应手。作为一个地理教师,还必须经常r解地理教研教改的动态,优化地理的教法,提高教学的效益。

(4)地理野外综合实践。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实验是学生认识、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事象和实践理论的必须之路。地理学科的特点体现为空间区域性、多要素的综合性。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方向是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充分利用、组织、设计

和完成好地理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野外实践能力既包括教师白身的野外能力,也包括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的能力。

如: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和一部分高中学生在汕头市图书馆,参加了由汕头市图书馆、汕头市春苗学校、汕头市天好者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国际天文年暨汕头日食观测活动日”,观赏了500年一遇的天象奇观—日偏食。主办单位提供天文望远镜及日食观测镜给我们现场观测日食的全过程,汕头地区的整个日食时间从上午8:17初亏至10:52复圆,持续有两个多小时,大概9:30的时候看到日偏食,这时的太阳将被月影遮盖超过3/4,变成弯弯的月牙形。

这次活动,增强我们的天文知识,提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激发学生们对天文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丰富他们的暑假生活(图2)。

(5)关心学生地理学习心理,优化课堂教学。学生对待地理学科主要有厌学心理、恐惧心理和应付心理。地理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好中差三类学生分类要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会和学生“心理换位”,课堂上师生才能达到感情共鸣、心灵共振。要善于从孩子身上捕捉闪光点,发现其长处并予以充分的开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才能,每个学生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取得成功。

(6)组织管理与合作交往基本功。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学习方式的转变及课程整合、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实践,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另外,在建构教学的范式之下,不仅需要教师与教师的协作教学,而且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7)教学科研与反思能力。新课程对地理教师基本功有了新的要求,在具体操作

和实施过程中还会受到传统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为此,地理教师需要反思和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地理教师只有经常性地、针对性地考察、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深人地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有效地结合和思考,才能够确实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8)创新基本功。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素质,而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都影响着学生。地理教师需要创新精神,学生期望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氛围,大胆选择多种煤体进行优化组合设计教学,这正是新时期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地理教师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9)终身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教师一切能力的前提和根本,是教师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通过专业学习和相关培训,不断丰富和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底蕴、内涵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自身价慎,已经成为教师们的普遍共识。

2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探索

2.1优化原则

借鉴国内外对教师基本功的研究,依据“学习化社会”思想、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新课改形势下地理教师基本功的内涵与特点,从对教师基本功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提出以下优化地理教师基本功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确定为优化中学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指标,既要有利于贯彻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针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的实际和中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根据高中不同阶段教师及不同阶段地理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提出相应的优化项目与要点,突出优化的重点要求,以便充分体现优化的针对性。研究设计教学墓木功优化内容,在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教师的专长出发。在当前,特别强调对新课改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掌握,以及这些基本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优化,防止脱离教学过程孤立地教学基本功的倾向。

(2)可行性原则。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指标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从本市中学地理教师与教学的实际出发。在提出优化地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途径之前,通过座谈或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地理教师的需求,充分体现不同层次教师和任教不同学段教师的知识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和能力要求。做到要求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使广大地理教师都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仁,从而有利干调动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基本功与课堂教学的水平。

(3)实践性原则。遵循认识一卖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原则,激发地理教师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从传授知识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的单向传递向师生间的多向交流转变,从单一目标向多层次全面发展与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等,组织和指导地理教师从地理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与教师个人条件,把有关教育思想转变的具体内容落实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地理教师能不断发现并总结教育规律,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创新性原则。知识创新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己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摆在地理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在优化地理教师基本功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让地理教师在受培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不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在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信息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地理教师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

(5)终身学习原则。要把优化的直接效能和潜在效能相结合,教师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建立优化教师基本功的长效机制,并积极推进长效机制的不断创新,培养学习型教师使教师认清形势,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坚持长期性、长效性,培养地理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激发终身学习的动力。让每位受培教师都主动接受相关培训,主动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6)系统性原则。从优化基本功的体系、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地探索基本功的知识。它包括基础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基本功两个方面。优化方法包括优化培训、优化内容和优化评价等三方面。让每位地理教师都能从优化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2优化途径

2.2.1基本功优化的培训

中学教师的基本功培训没有现成的模式,要靠在实践中摸索探讨。按照上述原则,结合实际,提出图3所示的教师基本功系统化的培训方式一一校本培训六结合。

2.2.2墓本功优化的内容

(1)关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提高课堂有效沟通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新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授课时沟通的方式很多。地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提高授课质量;重视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

(2)关于创新教学的基本功。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也带来了地理教学法的变革,地理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学地理教师首先需要观念的创新,然后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3)关于读图用图的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能力和读图习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学会一图多思、多图并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

2.2.3关于教师学养的基本功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挑战,地理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2)做一个学%1型教师;(3)做一个生活型教师。

2.3基本功优化的评价

(1)优化评价的目标。教师评价目标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一线教师的工作成绩、工作表现,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宏观调控的手段这种教师评价,目的仅满足于判断教师做了什么、做得好不好,对教师评价过于看重“控制”,忽视了教师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评价目标必须坚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优化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必须尊重教师的差异,实现多层次标准。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的教师,其评价的标准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从时间上可以分成探索期、适应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进行评价,从内容上可以分成基础的基本功和专业的基本功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标准既能面向大多数教师,又可以通过“个体标准”来鞭策教师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

(3)优化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方式必须建构全员参与的开放模式。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模式,既有教育行政领导的教育性评价,还包括同行的形成性测评、学生的层次性评价、教师自己的反思性自评以及家长和社区的动态性评价。

(4)评价的反馈。评价的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出等级,而是为了让评价对象知道自己基本功的缺陷和缺失,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接受培训,实现优化基本功的目的。

第8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诸如地理观测、地理实验或地理调查,并且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通过与同学的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需要地理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比如,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尝试分析其中的危害和产生原因。也可以借鉴大学实习课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们根据既定的主体自主收集与整理资料,然后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轮流给全班同学讲课,体验一回做老师的感觉。诸如酸雨、沙尘暴、雾霭、气候异常等重大热点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学专题内容,这些紧密结合实际的专题,可以让学生在合理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来强化思维锻炼,逐步养成独立探究与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之美,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架构,而不是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在地理教学中,宇宙神奇万象,魅力名山大川,多种多样的生物和丰富多彩的风光,都是地理之美的重要部分。地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认识到地理的无穷魅力,当求知成为渴望,当地理美溢心中,主动性的学习便不再那么艰难。尤其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们要因势利导,多多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并认识问题,提高其收集有用信息并加以处理的能力。例如,自2010年以来,全国各地中小河流和水库的损失比较严重,尤其在提到中国的洪涝灾害时,将1998年的特大洪灾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江河及支流发生的洪涝灾害为背景,让学生自行收集相关资料,查找当地江河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迅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也能在纷繁的信息数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取得快速的成长。

三、创设情境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有句老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生都会对未知的部分有兴趣,就看如何激发他们内心的潜在兴趣。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无法提升其对地理课堂的热爱。只有通过一定的活动情境创设,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社会生活中来自地理无处不在的感受力,当他们在内心接纳并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地理知识时,才会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学习驱动力。我们的地理课堂不仅要用地球仪和地图,还可以将一些新奇壮观的地理物质带到课堂上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地理课堂。比如有一次,笔者带了一块收藏多年的漂亮水晶石到课堂,结果许多学生一下子喜欢上了地理课。还如在讲地球构造与形成的知识时,笔者播放了一部史前一万年的纪录片,大部分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爱上这些地理知识。

四、增加实践课程,强化地理与生活的融合性

第9篇:地理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协作学习;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

协作学习最早兴起于美国,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念,是一种以学生小组为形式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组建一个小组或者小团队来互相学习的一种学习活动。协作学习就是让班上的学生按照能力、学习、个性乃至性别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来分别组成若干个学习的小组,小组成员在努力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还要努力帮助同伴去学习,去实习他们的学习目标,通过这样的一种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整个小组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1协作学习的概念

1.1协作学习的目标点

在协作学习的小组学习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帮助、共同促进。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时,小组成员之间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建议,而通过这样的互相交流,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小组成员既能学会人际交往,又通过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学的更快、更有效,使教学目标得以完成。

1.2协作学习的互动点

作为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不但要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进程,还要充分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并注重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

1.3协作学习的形式点

协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依然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实现集体教学与个性学习的有机结合。而整个教学的流程为:教学方案设计——制定教学目标——进行集体教学——分开小组合作——进行成果测验——做出评价总结。

1.4协作学习的评价点

通过让学生之间互相组成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个人竞争为主的学习环境,形成了变人与人的竞争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的行格局,使鼓励个人发展的评价中心转移为集体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交流两不误的结合。

1.5协作学习的情景点

协作学习以一种合作的情景来实现,而这种情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辱观念,让他们意识到,只有整个小组的成员共同进步,自己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2协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1营造协作情境

在应用协作学习法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个体的探索,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协作情境,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从而实现不同学生之前的优势互补,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习。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自主性,转变他们的认知结构,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协作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意识的转变和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协作意识的提高。

2.2选择协作内容

协作学习法相对于其他的学习方法来说,有一个比较不同的特点,就是每个小组之间的学习内容或者讨论问题都不完全相同,整个班级并没有围绕同一个问题来进行学习和讨论,而是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组内成员的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给每个小组指定学习和讨论的内容。所以说,如何选择协作内容,选择的内容合不合适,对于小组的协作学习效率和成果都非常重要。而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由于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合让学生用来进行协作学习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去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挑选合适的内容来展开学生的协作学习,通过将内容分发给每个小组的组长,组长再将任务细分给组员,这样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的教学时,就采用了协作学习法。在进行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时,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先让每个小组以一种气压带或者风带作为学习和研究中心,例如A组重点讨论赤道低气压带、B组重点讨论副热带高气压带等,待他们讨论的差不多的时候,再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讲解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从而实现组间交流的共享,最后笔者再对所有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而在进行人口空间变化教学时,我们也采用了类似的办法,将组内讨论的内容换成了城市人口方面的内容,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加强协作探讨

协作学习法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小组内部的探讨,对于组员之间产生的问题、疑点和难点等,应该在整个小组内进行探讨,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强对分歧点的讨论,最后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总结,得出较准确的结论。例如在进行“气象灾害和防御”的教学时,有个小组收集资料并进行了分析和研讨,最后得到结论“干旱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是一种长期降雨不足而形成的空气土壤缺水现象,而且造成干旱的原因有很多,等。”通过小组内的互相协作探讨,很好的加深了他们对气象灾害的了解和认识,并提高了他们的节水意识。

结语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协作学习法的实践我们发现,协作学习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要合理运用协作学习教学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新教学方法的探索,针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从而提升高中学生的整体地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