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年终总结范文

新媒体运营年终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年终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年终总结

第1篇:新媒体运营年终总结范文

某通信行业BBS上有人爆出疑似联通集团内部的通知:2016年终奖取消,从集团到省市分公司,12月仅发正常的挂钩清算工资。

虽然1月10日联通集团公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以上为不实传闻,但无论是运营数据之惨淡,还是这一传闻可能导致的内部士气之低落,依然可以反映联通当前的不乐观现状。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当月中国联通举行2017年工作会议,董事长王晓初强调,中国联通将争取以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建立真正市场化的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市场人士分析预测说,作为4G时代相对弱势的运营商,用混改获取生存空间,将是作为央企混改试点的中国联通在2017年的大概率事件。

行业现状倒逼联通转投BAT?

从整个电信行业来看,中国的运营商市场正在失衡。中国联通最新公布的2016年11月运营数据显示,4G用户累计达到9903.3万户,虽然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显著,但在中国7.34亿4G总用户数中比重过于单薄。从资产回报率上看,2015年中国移动的资产回报率为7.6%,中国电信为3.2%,而中国联通仅为1.7%。从净利润上看,中国移动几乎占到80%的电信运营市场利润,一家独大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此行业背景和国改呼声之下,从提高国企的资产回报率、改善国有资产效率的角度而言,在三家运营商中选择目前垫底的中国联通试点混改似乎很合乎时宜。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了东航集团、联通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 、中国船舶等中央企业作为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在此之前,国资委牵头的混改仅停留在央企子公司层面,社会资本很难参与总公司层面的改革。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看来,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开放竞争性业务、破除行政垄断、打破市场垄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网运分开、特许经营等,允许乃至引入更多的非公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016年10月9日,中国联通公告称,联通集团参加了2016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专题会,目前联通集团正按照会议精神和国家相关政策精神,研究和讨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方案。

事实上,中国联通在与民营资本合作上并不缺乏经验,自2014年移动转售业务试点启动以来,联通已经与20多家民营转售企业开展了合作,发展移动转售业务客户近3000万,在三大运营商中独占鳌头。这为联通进入特定细分市场奠定了基础。

2016年11月,中国联通在10天之内先后与BAT(百度、阿里、腾讯)达成了战略合作。11月3日,中国联通与腾讯公司就安全、征信、IDC及云计算等六大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前期双方在安全云领域合作的电信防欺诈和防骚扰业务效果显著,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和下载环境。

此前一天,联通与百度达成合作。双方合作主要在手机百度、百度糯米、百度地图、度秘等业务方面,同时联通还将为百度提供IDC、ICT、终端定制、渠道等全方位通信服务及资源支持。

2016年11月13日,中国联通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在基础通信服务、移动互联网及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加快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尽管这只是业务层面的合作,却引发了业内对BAT参与联通混改的猜想。二级市场中,中国联通(股票代码600050.SH)的强势上涨已经说明了资本市场对混改的想象空间。从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月10日, 中国联通股价从5.13元飙升至7.67元,涨幅近50%。

运营商的“混改”算盘

1月9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向联通集团求证混改进展时,联通集团公关负责人表示:“以公司官方公告为准。”另据接近中国联通的人士称,联通已在年终总结会上正式公布了混改方案,目前应该处于等待国家发改委审批的阶段。中信建投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武超则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是BAT还是其他外部资本,是拿出存量还是增量业务,方案公布前联通的混改还是未知数。”

即便是被外界寄予“联姻”厚望的BAT,与作为传统国有企业的中国联通相比,在决策制度、企业文化等“软环境”上差异巨大。 据某媒体报道,百度员工到了45岁时就会面临退休问题。而中国联通员工的平均年龄就已经达到了47岁。如果中国联通与BAT实现混改,就必须以合理的方式对这些员工的人事安排有所交代。

行业观察人士也对联通混改预期表示了谨慎态度。电信行业专家付亮认为,即使方案获批并开始实施,联通的被动局面仍很难在短期内改观,如网络覆盖,在联通现有频段和基站基础上,短时间大幅提升覆盖质量并不现实。“对于中国联通来说,混改需要打破现有的管理框架,向更加纯粹的市场化转型。”

多位受访对象表示,中国联通引入BAT,重点不在于互联网巨头的雄厚财力,而是为了加快移动互联网业务转型,避免沦为“管道”。经济评论家余丰慧认为:互联网企业在业务上能与联通集团形成互补,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竞争力。若BAT入股,他们在联通的运营方向上也会有一定话语权,他们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以后联通的产品也会更接地气。

事实上在电信行业,“混改”已是绕不开的关键词,联通也不是第一家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电信运营商,另一家运营商中国电信的多家子公司此前已在混改上走出了实质步伐。

第2篇:新媒体运营年终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创新;论坛;科普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3-0002-02

近几年,东莞科学馆各类科普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增多,科普展览、讲座论坛、竞技比赛等推陈出新,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广,从青少年学生、老人、社区居民、企业员工、科技工作者,到普通市民,形式多样地为他们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其中,讲座论坛活动异军突起,作为一股新生力量,蓬勃发展,其举办数量之多、宣传主题之新,服务对象之广,得到了受益群体的一致认可和欢迎,在公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走出一条参与面广、互动性强、社会效益佳的发展路子,被业界誉为“东莞科学馆办展”模式。

1何谓“东莞科学馆办展”模式

回顾从2006年至今,东莞科学馆举办讲座论坛的模式逐步成熟,效果日益突显,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质的提高,摸索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举办经验。其发展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举办数量增多。2006年,东莞科学馆开始有计划地举办各类讲座,一年约2~3场。6年来,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拓展和公众需求的愈加多元,到今年,该馆一年举办的次数就多达近40场。2006~2012年,累计举办各类讲座论坛200多场次;

2)覆盖主题更广。2006年举办的讲座主要针对家庭教育、天文知识、环境保护等主题,一场讲座独立一个内容;到2008年,除了原有的科普讲座,东莞科学馆承办了“科技风险投资”和“节能减排技术”两大系列论坛,全年共举办17场;2009年起,该馆创办“健康新生活”科普系列讲座。2010年起,该馆承办了“东莞创新论坛”,先后邀请了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一号”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博士等3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主讲,深受市民欢迎;

3)举办形式多样。该馆2006年主要以讲座为主,一个专家做一场报告,举办类型单一。到2008年引进论坛形式,邀请多位专家共同发言探讨及主持人与专家访谈、专家与观众问答互动等环节,实现从不同主题的独立讲座到专题系列讲座、论坛的转变。对不同的讲座论坛,该馆还配合主题,增设了科普展板展示、专家义诊咨询等内容;

4)受益人群渐广。2006年,该馆的讲座主要进校园,针对青少年学生。随着讲座论坛数量的增加和主题的拓展,该馆将科普讲座和系列论坛送进校园、进社区、进镇街、进企业,受益面逐渐扩大,受益群体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讲座论坛受益群体近20万人次;

5)组织角色变化。近几年,该馆的讲座论坛从单独举办,到联合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同主办,组织角色从“牵头干”转为做好后勤服务,从邀请专家、落实观众、场地布置、媒体宣传、主持拍摄等面面俱到,到集中精力、有重点、有主次地完成工作,提升了活动的品质。这种角色的转变,使该馆能应对不断增加的活动数量,扩大讲座论坛的受益面,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 创新“东莞科学馆办展”模式

随着近几年该馆讲座论坛的不断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很多学校、企业等组织主动提出邀请,希望到他们那里举办讲座。这种要求转变了以前该馆积极出击联系单位合作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继续保持口碑的挑战。因此,对该馆的讲座论坛当前及今后的管理运营和创新发展有了如下的思考。

1)不求数量求精品。该馆一年几十场的讲座论坛,工作量极大。虽说因举办经验丰富,一切已进入正轨,但容易形成工作按部就班、流水账般应付了事的习惯。没有太多的精力去精雕细琢,实施到位,对打造品牌有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几大品牌主题,如“健康新生活”、“东莞创新论坛”、“家庭理财”,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要打造出精品,还需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每场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决定了它的规模和层次;

2)不重人数重效果。每一个专题的系列讲座举办初期,不应该太过于追求人数,强行拉来的观众可能会中途退场或抱怨离开。活动要选择好合适的观众,有需求的才是有效果的。有了好的口碑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观众,等到品牌树立了,人也就不请自来了。活动形式不要单一,可以小型沙龙,中型论坛或大型报告,活动前要做好定位,可因专家的意图和公众的需求调整规模和场地。好质量是打造品牌的关键要素;

3)做好宣传和总结。重点在三方面:(1)场地布置。在活动举办场地要提前做好宣传,如通过海报、横幅、标语等形式,让公众了解活动信息,根据需求积极参与;(2)媒体宣传。要通过各大新闻媒体做好活动前期预告、活动中期报道和活动后期社会效益的宣传,打造品牌效应;(3)年终总结。一年的活动结束之后,可通过编撰讲座论坛专刊或画册、制作专题DVD等方式进行总结,将活动的举办情况、专家的观点和建议、社会公众的反响等内容视听结合记录下来,既可为有需之人提供参考,也可扩大受益范围,更能为活动树立品牌,达到宣传我馆形象的目的;

4)对外交流和学习。闭门造车出不了大文章,同样,视野狭窄、思维束缚也办不出大活动。要打造活动品牌,还必须从组织者入手,提高队伍素质,多“走出去”,将别人的长处“引进来”,为我所用,只有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讲座论坛的层次和质量才能更上台阶。

东莞科学馆办展实践证明,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树立品牌才能为更多的市民“亲近科学、提升品质”服务,才能实现办展的可持续发展。讲座论坛活动作为科普的生力军,其管理运营与发展创新,是一项巨大而特别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积极探索。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办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闫荒亚.展品创新中的几点思考.科协论坛,2007.

[2]朱卫国,曾勇.科技馆展品更新的探索与实践.科技馆,2009.

第3篇:新媒体运营年终总结范文

现代型企业,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企业第一战略……

企业管理终端更多是对员工对人的管理,其水准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和成败,激励可大大提升人的能力,从正确诱导员工工作动机,到精神状态,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使其保持和发扬到最佳。而激励开发是人力经营的重要手段,从而使人力效益发挥最大化。因此,有效激励是企业管理重要内容。

现代型企业经营,已经不再只是职权分明,各司其职那么简单,而是要设法通过现代化,科学性的经营理念,使其更加贴近人本思想,健全并优化适宜的机制系统,应用有效的方法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驱动个体和组织整体潜能,从而激发士气,引爆潜力,创造企业最高效益。

企业从战略,到组织,从策略,到执行,从企业文化体系到企业各项机制和综合技能,一切运营均讲求“以人为本”,“以竞争为核心”, 以科学化,人文化来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使其在经营链条中发挥实效作用。

二:激励机制的作用力和重要性

“激励机制” ―― 员工绩效和企业绩效的杠杆

好的绩效,除了要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外,进行有效激励并使激励效果最大化是主要途径。

激发企业动力系统

员工的动力是企业的动力……市场有竞争才会带来创造,有竞争才会有驱动,带来竞争环境下的增长趋势,带来前瞻型,实力型,创造型企业的掘起。

激励机制构建也同样以内部竞争力为核心……创造员工内部掘进的环境。

有效激励能够鼓舞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素质,强化个人和组织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竞争力,为企业经营创造最大效益。

与企业沟通机制相辅相成,相互协同,共同促进

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借助于沟通才得以顺利进行,沟通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沟通的行为和过程在团队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没有沟通或缺少沟通,那管理就是空中阁楼,激励机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激励机制的构建是在沟通机制的基础作用下来体现的,并相互协同,共同促进。

增强内趋力,启动员工高水平动机

激励来源于需求……有需求才会有动力。因此,根据员工的需求对激励的目标和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采取多方位,多角度的激励途径和方法并与之相适应来增强内趋力。

激励员工的目标必须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经营脚步紧密结合,激励员工的高水平动机就是要设法使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用文化激励给予优化,将企业文化以运动形态渗透在企业整体环境之中,借助群体环境产生驱动力和约束力,从而形成企业员工不竭的自我激励源泉。

留住企业优秀人才

激励要根据员工需求来给予提供合理空间……它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环节中又都体现员工的价值,让员工感到下一步还有新的机会,感觉在企业平台里可以海阔天空。

如:员工在某个领域发展到顶尖,企业可扩大他的工作范畴,适当调整其工作方向与内容,适当增加其工作量,让其工作具有挑战性,永远没有尽头,既让他们感觉到公司对他们的重视,也给他们以事业施展的平台,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去吸收并有所释放。

因此企业在其它保证员工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经营策略下,适合的激励可极大作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留住企业优秀人才。

“激励机制” ―― 满足并提升员工目标与价值观

很多的企业管理者都在抱怨自己的员工没有激情,缺乏活力,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没有目标观念与价值激励。

员工的成就感和自身的价值观,要与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基本一致: 通过沟通,让员工充分理解实现个人目标应以实现企业总目标为基础前提,认识到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营造“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文化氛围,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壮大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激励机制实际应用形式

说明一: 激励无定式,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模式,适合企业实际就好

说明二: 激励是张网,一种方法难以发挥其作用,一种方法只是一个激励点,多种方法构建一张激励网

关怀激励

如: A公司的一位高级技术员技术高超,工作认真,但最近总不爱说话,不与同事交流,基本不参加公司组织的活动,也不愿意在节假日加班。经过人力资源部了解,他母亲患癌症已进入晚期,全靠他的照料。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管领导及时探望了他的母亲,并为他单独提前兑付了奖金。这位技术人员深受感动,在征得同意后将一部分工作带回家中,通过公司内部网络积极出色的将工作完成,有力地支持了整个项目进展。

(关怀激励多种多样,在此不多类举,对领导者来说,善于运用激励奖赏手段十分重要。有时候奖赏并不需要很多投入,却可能换来员工业绩较大增长。)

竞争激励

如:众多企业采取的工作汇报制排名制,来建立团队内部竞争环境。比如:在公司召开的一些会议上,把所有部门按照完成任务的情况从高到低分别划分为A B C D四级。会上,由表现最优的A部门首先报告,然后依次是B C D部门。这种做法充分利用了人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因为谁也不愿意排在最后。

另外也可以在内部绩效方面建立数值化,数据化的奋斗目标,给予排名导入激励。

沟通激励

如:会议沟通形式:企业高层与员工见面,听取员工的反馈与意见,许多问题,大家坐下来沟通交流,使得问题及时解决。

如:借助网络沟通形式:企业网站内部员工论谈上,员工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有专门的人员处理网站上的员工意见并收集整理,并且迅速向员工作出回应,统一认识,解决问题。

兴趣激励

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会让员工为了这份工作产生兴趣而积极努力,发挥最大力量。因此在工作设计中考虑员工的因素越多,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就越强。

如:工作内容多元化:持续培养企业复合型人才,增加其工作宽度和关联性的新任务,让员工自愿主动去迎接挑战,引导其用合理的方式去努力实现目标。

如:岗位轮换:让员工在设定的岗位上轮流观察一段时间,亲身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与内容职责,为以后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打好基础。对于管理骨干更要实行岗位轮换,对业务全面了解,提高对全局性问题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激进激励。

目标参与激励

如:每个员工每年要写一份自我发展计划,阐述自己在一年中的目标计划,有什么需求,希望达到什么样的配合与帮助,并对上一年的计划进行总结。

如:每年定期填写对公司工作意见的员工调查,定期举行座谈会,征求员工意见,参加人员就所定议题充分发表意见,一般需要在会议期间或会议结束时作出明确的决议。召开研讨会,为制定某项重大决策或某个问题作深入研究,从而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可使其心理上感到受重视或得到满足的激励。

培训进修激励

如:定期输送到目标院校进行深造培训,参加各种科技知识讲座,增加与各类专家,学者的接触,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或在工作时间上允许他们有一定的自由空间,使他们有时间阅读有关文件,资料和书籍等。

情感激励

如:为职工排忧解难,送温暖。有一个研究生应聘被录取,但是需要2万元的培养费,而该学生家境贫寒,公司得知后,决定资助和采取借款方式,以后从他的工资中逐月扣除。从而解决了这个员工的困难。

如:晚会,重大节日野餐,组织爬山,出游,生日聚餐,团队庆功会等,这些都可以成功地将员工聚到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同时,最好再将这些活动通过图片展示,DV摄制等手段保留下来,放在企业网站或相关工具上,让这些美好的回忆成为永恒,时刻给员工温馨的体验与团队归属的激励。

四:提供几个创意型的激励案例:(供参考)

积分激励卡

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新锐企业,尤其是“80后”的员工,传统意义上的激励方式已经失去诱惑力,要想获得良好激励,经营管理者要多下功夫。

奖励卡片:给需要表扬的员工一张漂亮的卡片,上面写着领导感谢的话。员工可以把它置于桌上,或贴在自己工作间, 领导的鼓励抬头可见,哈哈……能不心花怒放,疲惫尽消吗?

积分激励卡:对于有出色表现的员工,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分值,同时,每个分值都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比如:小王因为开拓了几个大客户而得到奖励100分,小李因为开拓一个区域市场而得到300分的奖励。那么,对照一下吧:100分可以兑换钥匙包,名片夹,商务用品,鼠标等礼品;300分可以兑换MP5,领带,健身卡等礼品。当然,员工也可以累计积分,然后兑换大奖。 “想得大奖吗? 那就要加倍努力啦”

当然,也可以把旅行搞成积分制,比如:可以将两次短途旅行,合并成一次长途旅行。激励一样可以有举一反三的创新和变化无穷的乐趣。

沟通无极限

有些时候,“另类”的温情沟通或许比大张旗鼓褒奖一番更为奏效。

比如:与员工集体进餐,或与某个下属来个“单独约会”,增强沟通。还比如:用网络沟通的形式,可以随时与员工互动,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有针对性地指导员工工作,并且给予鼓励。有时,哪怕是天气转凉时一句问候,生日时一句祝福,劳累中一句叮咛,都会让员工备受鼓舞。

同时,可以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制成一个个锦囊妙计,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下属,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和减少压力,其实这不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吗!只要是对员工的真心关怀,都会起到正面的激励效果。

团队之歌

如:团队会议快结束时用片断歌曲做结束,或者比如让大家一起喊个口号什么的,铿锵有力,热情激昂,来激励大家一天的斗志。

周到关怀,个性激励

如:每年在内部网络或媒体杂志上做1-2次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可匿名自由发表意见,由人力资源部归纳分析,用于调整公司激励方向,导引员工精神需求并适时出台相关人事政策。例如:内购房屋,优秀员工特殊福利,热情洋溢的节日,生日祝贺,赠送子女保险,乃至对办公环境,信息化设备,办公用品的人性化配备等等,让员工处在“阳光”普照之下。

对个别员工来说,普通激励方法对他来说意义并不太大,但如果知道其所需,奖励他一个数码产品,健身卡之类等时尚型所需产品,或者是投其所好地送上他最想得到的东西时,效果一定倍增。

温情感动激励

工作时间紧或工作压力大,强度大的员工,带薪休假是其需要的奖励,或者组织一些家属或亲人参加旅行派对,并且把活动的照片和图像在部门内进行展出,与大家分享旅行的愉快,轻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同样是一种激励,甚至比你多发工资还要有效。

第4篇:新媒体运营年终总结范文

蔡国强 回到中国

2010年,时值上海世博会期间,蔡国强的大型个展“蔡国强-农民达芬奇”作为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开馆展隆重举行,这是蔡国强第二次大型农民题材的计划(第一次是《威尼斯收租院》),在“农民达芬奇”这个展览里,蔡国强既是艺术家、策展人,又是收藏者,他想借此展览来探讨中国个体农民的创造性以及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和社会现状。这个展览又一次造成了艺术圈内外的轰动――到目前为止,蔡国强在国内的每一次露面,都无一例外总是做“大项目”。

早在1998年,蔡国强创作了一件作品《草船借箭》,这艘插满利箭的巨大草船,十年后随蔡国强“我想要相信”个展来到全球巡展的第二站:中国美术馆。对于艺术家个人而言,这件作品也像是他个人经历的寓意――像船一样在海外创作、生活多年后又航行回到中国。该作品运输费逾几十万美金,因其体积过大,中国美术馆被迫拆掉大门才得以运进。像这艘草船一样,蔡国强是当年最特别的中国艺术家,除了个展,他还以“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核心创意小组成员及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的身份统领了奥运会开幕式的烟火工作,这更是使得这位国际化的当代中国艺术家迅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后来,蔡国强曾经就奥运烟火项目对媒体说:“在做奥运的那件事情上,我的考量点是,中国或许现在还是走社会主义路线,但这个国家一定会不停往前走,有些旧的或不合时宜的思维势必会退化,社会也会产生自我修补。我就是想让大家看看,那些大脚印是一路走来,也将带领着中国走进未来,这当中,有时间、有沧桑,但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被期待。若干年后也许很多人会忘记2008年的北京奥运怎样了;不过,一定会有人记得那些大脚印;而那是来自艺术家的想法与创见。我认为,作为一位艺术家,面对这个时代的变迁,要有挺身跃入的勇气,不要坐得太遥远。”而对于他的回顾展,他说:“对我来说,它是一个整体性规划的回顾展,也比较从西方的文化语境来为我的艺术梳理出脉络。”

这两件事情非常能说明蔡国强的两个特点:主流、国际。2008年的经历只是蔡国强一个年份的故事,他曾经参加国际上诸多重大事件,包括官方与非官方,很多项目都非常大手笔。回顾他的艺术发展史,除了艺术家本身的努力和策略,还有一些契机和力量在背后形成这个典型的艺术家个案。1986年蔡国强抱着出去看看的心态去了日本,当时的日本有一种对西方文明的反抗和批评的态度出现,艺术当中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和野心,可以说蔡国强去日本的时机非常好。他用火药创作的方式,既有中国原生的东西,也很符合日本的美学,正好符合日本一直在寻找文化英雄主义的精神,所以较早就得到日本艺术评论家的认可。1994年蔡国强在东京、广岛、京都等地举办的大量展览,引起广泛关注和评论。同年,日本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年终总结回顾文章的标题即为《蔡国强活跃,西方衰落的一年》。所以说日本对蔡国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此外台湾的诚品画廊,以及2008年促成蔡国强个展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都是蔡国强重要的支持力量。

1994年,蔡国强初次参加了资生堂画廊举办的“亚细亚散步”展,在这之后资生堂就一直支持他在国内外举办的各项主要展览。2007年,蔡国强在资生堂画廊举办“时光──蔡国强与资生堂”展,回顾同资生堂一路走来的历程。2008年,蔡国强在北京的回顾展开幕时,日本株式会社资生堂和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高层出席了新闻会和剪彩仪式。

大约在几年前,有一次蔡国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提到资生堂时说:“截至目前,资生堂大约赞助我30次艺术活动,不论我到美国、东欧,还是离开了日本,在我需要资金的任何时候,资生堂都会赞助我。作为回报,不论我到哪里展出,资生堂的名字都会永远和我连在一起,我完全是从艺术的角度对资生堂、对世界现代艺术尽应有的努力。因为资生堂基本代表着女性,一些西方媒体经常问我与资生堂是什么关系,我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与资生堂的文化连在一起,我的火药画艺术保持了亚洲精神,创造了亚洲精神,这使资生堂更具风格,从而使其在世界上更有爆发力和冲击力。”

蔡国强说日本是他成长的地方,使他拥有一个很大的平台,而台湾则是他内心文化的故乡。1989年成立的诚品画廊,是蔡国强的画廊,也是常年支持他的另一大力量。1998年,蔡国强在诚品画廊举办了“胡思乱想”个展,2006年,又举办“捕风捉影:蔡国强与林怀民的风影”。 评论家方振宁曾经说:“蔡国强的发展都是基于战略的高度。蔡国强到美国后基本上不跟画廊来往,除了日本的资生堂企业和台湾的诚品画廊……蔡国强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活动有两个重要的赞助商,一个是资生堂,一个是台湾的诚品。”

王广义 冷战美学

1994年,王广义在香港汉雅轩画廊做了自己的第一个个展,14年后的2008年,他才在国内举办自己的第一个个展。

当记者问到2008年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他说是自己在深圳OCT的个展,以及汶川大地震。王广义OCT个展――“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所展出的作品,为王广义1989年以来创作的最重要和最大型的装置艺术。正如展览标题所示,此次展览我们看到的是在“大批判”、“”之后,王广义转向对中西两种政治体制的研究以及本土唯物主义视觉神话的重塑、在自己的艺术史中形成一套独特视觉政治学而进行的创作。

这一年,王广义还在伦敦的路易斯-布罗恩基金会做了个展“冷战美学:王广义”。王广义说:“策展人之前来看过我的展览,觉得冷战美学好,我当时问欧洲人能理解冷战吗?他说当然能,全世界的人都有感觉的。”

同年,版画集《韵律分割:王广义》在法国出版,西班牙著名剧作家和诗人费尔南多•阿拉巴尔为集子里的20件作品配了诗,王广义说:“当时法国的一个机构受到梵蒂冈圣经版画的启发,想找我做一个版画集,一米二乘八十的大开本,让我选自己的作品,我选了20件作品。费尔南多•阿拉巴尔这个诗人我不认识,他和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多年的好朋友,已经80多岁了,我们没正面交流过,我的作品给他提供一个空间,他从他的角度来看。最后那些诗,有几首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书印刷出来,左边是中文,中间是法语,右边是西班牙语。外包装是一个铝制的盒子,非常沉,两个人才搬得动,版本也是一米二乘八十。”

2008年王广义参加过且比较看重的群展,其一是在荷兰格罗宁格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去中国-墙上的笔迹-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前卫艺术”,他的参展作品基本为借展;其二是“前卫艺术-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日本巡回展,对于这个展览他说:“这个展览很重要,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这样完整的在日本展出,原来也展过,但都是零散的,这次是几个重要的博物馆同时展,包括日本国立新美术馆、日本国立国际美术馆和日本爱知县美术馆,其中,国立新美术馆以此作为自己的开馆展,每巡回一个美术馆都有一、两场讨论会。当时据说日本艺术界很不满,说自己国家全新的、最重要美术馆的开馆展却展出中国的艺术。这个展览日本人是从他们的角度来选作品的,当时来选艺术家的时候几个馆的馆长都来了,去我那的时候是三个馆长和策展人。这是一个呈现历史学术脉络的展览,每个艺术家一个展厅,整个展览开了很多场讨论会,很遗憾中国媒体对这么重要的展览没有报道。我当时没去,正好在准备我的个展。”

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王广义在国际国内合作过很多画廊。香港汉雅轩画廊对王广义早期意义重大,他说:“(合作画廊)最早就是汉雅轩,老栗策划的后89’展览。当时我去香港,印象很深,很多媒体蜂拥而上,当时在国内,有关艺术的杂志报刊报道都是一张小图,写一小段文字,但香港那次很多采访、群访,第二天就看见报纸头版很大篇幅的报道,真是像明星一样,一开始很不适应。”法国诺瓦拉画廊和汉雅轩画廊一直有合作,2003年王广义在诺瓦拉的个展正是有这层关系。此外瑞士的克劳斯-丽特曼文化中心在1996年举办王广义个展。瑞士乌斯麦勒画廊、首尔阿拉里奥画廊、法国吕佩克画廊都分别和王广义有过合作,其中阿拉里奥和王广义合作约有4、5年,吕佩克则是他在国外最重要的合作画廊,国内的合作画廊目前有香格纳画廊。在王广义看来,汉雅轩、吕佩克、阿拉里奥、香格纳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四个合作画廊。

除了国际国内画廊的支持,国内还有几位评论家对王广义有着重要理论支持,包括黄专、吕澎和严善。

吕澎 执着书写历史

2010年吕澎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展览“改造历史”,今年,他又策划了多个展览,包括崔岫闻在重庆坦克库的个展、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联展“溪山清远”、年轻艺术家李瑞的个展以及成都的“中国新艺术展”。到目前为止,他已经给中国当代艺术写了三本史书,涵盖了从1989-2009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

吕澎对王广义的艺术发展有诸多关键作用,有一段关于1992年“广州双年展”的回忆对此有所体现,吕澎说:“当时王广义有两件作品可以参加展览,一件是《大批判•万宝路》,另一件是《被工业快干漆覆盖的世界名画•伦勃朗》,尺寸都很大,是为这个展览专门画的,最后当然是选择了《大批判•万宝路》。我们当时担心的是大批判在审查时得不到通过,果然,展览前两天文化局审查说不能参展。我说那你把画家交的300块参展费给退了,艺术家问的时候我好把钱还给人家。他们谁也无法做决定退这300块钱,找到赞助商,赞助商说是你们不让参展,要退钱你们退。要他们退钱其实就是找个借口,市场是一个措施,否则你怎么说服文化局?你的行政措施也得合法吧,商业契约成为行政干预的制约。我们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使当代艺术合法化,依靠市场成为当代艺术合法化的第一步。王广义作品获文献奖是毫无疑问的,1992年7月开评委会,大部分批评家认可,也有人反对,提名别的作品,我最后一锤定音,最高奖就是《大批判•万宝路》,这件作品在当时的出现,是观念和态度的革命,它是真正原始的大批判,也是最接近大批判完整观念的一件作品,之前都是试验品。”

房方 市场榨汁机

2003年,房方找到一笔资金,开始做当代艺术的投资,签约了一些艺术家后,凑巧发现他们的创作多少都跟卡通有关,后来房方创建的星空间在2005年的开幕展,就以“下一站,卡通吗?”为名。2008年在房方看来是他事业全面升级的一年,他曾对媒体说:“我要在奥运期间办两个展览,分别是70’后陈可和80’后的高这两位当今最热卖的艺术家,希望能通过展览让人们看到当代中国的年轻人在做些什么。另外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展览‘找自己’将在9月推出,全面展示70’后艺术家的成就。做‘找自己’的时候,我就像把我们这一代的艺术家精华集合在一起,像组建一个梦之队一样。”当年房方还做了韦嘉和欧阳春的个展,以及另一个大型群展“七零后艺术档案”,星空间在2008年一共举办16个展览。

“找自己”这个展览中的两位艺术家,成为200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图录的封面人物,拍卖公司和藏家对该展览中这些艺术家作品热烈渴望,令房方觉得自己像被追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觉得市场是最敏感的,他们像榨汁机一样榨干所有的价值。所以他们对新艺术以及艺术家具备最好的洞察力。这个展览一出现,在市场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房方认为年轻一代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疯狂回归理性的一个软着陆跳板,而戏剧性的2008年――春拍火爆,秋拍遭受金融危机影响――年末的市场萧条和冷淡,又给了年轻艺术家们一个过冬的考验机会。

陈可 越困惑越创作

陈可2008年最重要的事件是星空间个展“一个人的战争”以及在意大利米兰玛蕊乐画廊的个展“陈可”。当年除了这两个个展,她还参加了国内外多个群展,包括瑞士基金会藏品展和中国美术馆的“当代艺术选展”。

从1997年成为职业画家,到作品拍卖价格开始接近百万,陈可经过了十余年。在2003年之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几乎还没形成市场,一些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国外藏家会去找陈可买画,比如希克,这样的作品出售,更多是给陈可这样的艺术家一个继续画下去的经济支持和信心。当时北京的画廊很少,和其他很多艺术家一样,陈可也不懂得推广自己。

2005年之后陈可和画廊的合作逐渐增多,目前她是星空间的艺术家。2008年,APT艺术信托基金美国总部执行长来中国考察当代艺术,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先后签约了该基金会,陈可也是其中之一,这算是一个长线合作。

内地藏家王薇2009年在保利以72.8万元拍下的陈可巨幅《隔岸观火》,当时创下陈可作品价格新高;法国影星苏菲・玛索也收藏有陈可的作品;2010年陈可举办个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开幕当天作品全数销售完毕。这些都是十年前的陈可不可想象的,对于自己的拍卖成绩,她对媒体说:“可能是各种因素都撞在一起了,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想得很简单,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遇到中国艺术市场爆发,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市场得到认可,有段时间感到压力很大,再加上以前从来没有想到市场这么复杂,对其中的一些投机行为不理解,也看不惯裸的金钱交易,因此也很困惑。”对陈可来说,在关乎市场的困惑中奋力创作――这几乎是眼下她和其他当代艺术家注定要面对的。

高 如鱼得水

2008年高在星空间做了一个衍生性商品的项目,包括印有熊猫的杯子、被套、暴饮暴食的熊猫盘子、地毯、儿童沙发、穿衣镜以及墙纸。当时他对媒体说:“现在大家都在试水,谁也不知道这东西能不能卖。包括标价现在也都不好说。但是我的理念是一定得便宜,最便宜的从几十块到两千块,超过这个数就不好玩了,这是我的愿望。”

和这些衍生品不同的是,高本人的作品已经成为了同龄艺术家中的高价。2008年他的《打虎》拍出112万,着实是个不小的新闻。回溯到2004年,高参加了伍劲策划、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少年心气――中国新锐绘画奖作品展”。当时这个展览引起了香港佳士得张丁元的关注,他从这批作品中挑选了一些去参加拍卖,当中就有高的作品。第二年春拍,高的组画《长在红旗下》拍出21万元。2008年,当高的作品价格过万时,2005年买《长在红旗下》这件作品的藏家又把该作品拿出来送拍,以60万元的价格卖出。2010年绝对伏特加请高合作跨界设计,之前有一个插曲:该品牌的高层曾经购买高的作品,对其创作产生兴趣,最终有了合作的意向。

目前高仍然是星空间的签约艺术家,房方直言高目前已经不是刚出道时的身价。

王璜生 广东王北上

2009年王璜生的职务变动引起艺术圈不小关注,出任广东美术馆馆长十余年,王璜生将该馆带入国内重要美术馆的行列,而2008年刚刚开馆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更是备受多方瞩目,因此王璜生离开广州入京任央美美术馆院长,无论于广州还是北京,都是当代艺术圈的重要新闻。王璜生曾告诉媒体,2007年,广东美术馆建馆十周年系列活动后,他就想走了,但当时他手上还有很多工作没完成,包括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第三届广州三年展是2008年广东美术馆的大手笔之一,展出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8位艺术家的作品。广东美术馆在这次三年展的筹办上,融入了多方的资金和力量支持,除了展览协办方香港文化局在资金上给予很大支持,还有很多合作者给予资金支持,如投资建造了时代美术馆的时代地产,以及承办该展览第七次流动论坛的歌德学院和承担三年展影像作品分展部分的UCCA,包括食品和艺术品的制作也分别有赞助商。可以说,这样一个庞大的展览光靠官方每年给美术馆的微薄拨款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此外,这届“广三”还采取“三馆联动”的互动方式进一步扩大并加深展会效应,即与台北市立美术馆的第六届台北国际双年展以及上海美术馆的上海双年展之间的互相组团参观和交流。另外,展览还通过《羊城晚报》向公众免费赠送5000张门票,鼓励公众参与。

对于此次广州三年展,王璜生曾经对媒体说:“其实广州三年展争论也很大。但我挺自信广州的三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能够成立与否且不论,但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也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做这么大的投入和精力,必须对当下的文化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切入当下最前沿的文化。这样才能激励艺术家和公众大家共同思考。”

此外,2008年广东美术馆还举办了“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之三:广州站――广东当代艺术特展”。 王璜生在谈到广东艺术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时,说:“我觉得广东的艺术,总是存在一种‘快半拍’与‘慢半拍’的问题。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对某些艺术形式开始很热衷的时候,广东却已经超越了那个阶段……另一方面,当真正的商业资本到来的时候,广东的艺术则呈现‘慢半拍’的特点。”广东美术馆所有超越省级博物馆常规思维方式的新举措和模式,都和王璜生的决策与领导息息相关。

他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之后,策划的展览更多的和798、草场地等艺术区产生互动。在他看来,目前当代艺术的展览越做越大,798等艺术园区的资本运营方式很值得官方美术馆借鉴。执掌官方美术馆的王璜生之难能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能够撇开偏见,重视多方力量,充分调动资源。

展望 和中国画廊同步成长

展望的2008年忙碌而卓有成效,他一共做了4个个展: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点石成金”、旧金山汉尼斯画廊的“展望”、中国美术馆的“园林乌托邦”以及空间的“86尊圣像”。 他在旧金山的两个展览,当时旧金山时报和洛杉矶时报都做了报道,洛杉矶时报的报道很独立,作者避免见艺术家,不想受干扰,也不跟策展人碰头,自己从网上找资料,到现场去看展览,做研究,然后写文章。

中国美术馆的展览2006年就开始谈了,当时范迪安找展望的时候,展望提的要求是在圆厅里展一个月, “园林乌托邦”这个主题是他自己出的,符合他一贯的思想:东西两个概念,也即精神物质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这个展览期间,正逢汶川大地震,艺术圈都在进行捐款活动,展望拿出两件作品去参加拍卖,都是(汶川大地震时)临时组织的拍卖,一边是彭禹,一边是吕澎,展望就一边拿出一件作品,一个拍了70多万,另一个拍了几十万,一共一百多万。后来艺术圈在保利开了一次会,讨论怎么用这个钱,当时吕澎那边所有参与者捐了快一个亿,讨论了一阵子,大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还是交给红十字会去了。

这一年,展望对荷兰的一个群展印象很深:“当时是做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20个中国艺术家,每人一个展厅,做得很经典,画册出得也特别好。是在一个叫格罗宁根的城市,距离阿姆斯特丹大概两小时的车程,是个旅游城市。博物馆是由菲利普•斯达专为展示当代艺术设计的,每个厅一个颜色。中国这个20人的展览,在当地反响特别大,甚至整个北欧都很多人去。”

关于“86尊圣像”这个展览,还有些小插曲,展望说:“其实是一个纯实验展。现在回忆起来,两个展览应该分开,让观众能专心看一个就行了,两个展览就分神了,这也算是一个经验。整个砸的过程都可以参观,砸了22天,但当时我有点吃亏,正好汶川大地震,人们都关注地震了。一天砸三个,上午砸一个,下午砸两个。一开始砸了几个后工人不干了,说‘我这不是作孽嘛’,他们把这个看作神,我就跟他们说砸完85个,最后一个是要竖起来的,劝他们,后来才继续下去。”

Q&A

Q: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意向怎么达成的?

A:当时是这个馆的策展人杰夫•凯利策划,做一个中国艺术家的系列展,每年一个,博物馆拿出一个厅来做,大概三、四百平米。我出了“点石成金”这么一个题目,因为当时我和策展人在一起聊,他年轻时候淘过金,我想到我以前看的石谱都是中国石头,没有外国石头,就想用金矿石来做一个作品。

Q:旧金山的汉尼斯画廊是一个怎样的画廊?

A:是一个特地道的西方画廊,但不是那种很有钱的二手画廊,是一手画廊,它跟艺术家的联系、合作比较多。这个画廊等于是协助美术馆(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那个展览,美术馆展的是新的作品,画廊展的是一些老作品。汉尼斯画廊经常帮助美术馆做一些工作,推荐艺术家等等,美国很多美术馆的收藏都是这样由画廊来帮助协调。全美国有十个美术馆收藏我的作品,其中差不多一半都是汉尼斯画廊在协调。目前美国美术馆收藏的我的作品,有90%的都在外边陈列展出。

Q:“园林乌托邦”这个展览中,空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A:行政方面的。其实在国际上画廊和美术馆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了,因为美术馆有很多行政的制约,一些事情不好做,画廊可以协助来做。

Q:2008年你在英国画廊展览的流产是怎么回事?

A:赶上金融危机了,作品运过去了一部分,按协议他们应该付钱,但当时他们资金周转不过来,希望能通融一下,后给钱,最后我们还是把作品运回来了,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事情,我这也算是一件。、蔡国强、艾未未都跟这家画廊合作过,奥本画廊,就在泰晤士河边上,一家很有名的画廊。最后来回折腾的运输费两边各承担了一半。

Q:回顾一下合作过的画廊?

A:最早是四合苑,希克最早就在那买东西。我跟路青在那做过一个联展,大概1997年。四合苑(的合作)之后画廊圈有点乱,我很长时间没有与画廊合作,一直到2005年找我,才开始跟他们合作。最早1994年翁菱的中央美院画廊,我做过展览。早期的画廊就是一个展览空间,没有和艺术家的关系。我的艺术史可以说伴随着中国画廊史成长起来的,第一个画廊我就做展览,后来第一个商业画廊我也合作,后来是。乱七八糟的画廊我就不理会了,我就找比较靠谱的。

Q:有和藏家成为朋友的吗?

A:以前没有画廊的时候,藏家都是来艺术家工作室跟你聊,聊着聊着觉得喜欢,就买你的东西。希克也是这样,我最早的那个小工作室,他去过两次。

杨少斌 职业艺术家总有紧迫感

从2005年开始下矿,杨少斌的“煤矿”系列前后持续了四、五年,2008年他在空间做了“煤矿”系列的第二个展览“后视盲区”;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展览则是荷兰格罗宁格艺术博物馆中国20位艺术家的群展。他最近的一个展览是2010年在UCCA举办的个展“蓝屋”,对于这个展览,他对记者说:“这个展览就是为那个空间设计的,它更像一个项目,而不是画展,试想一下,把作品分开放,那种力量就出不来了,全在一起密不透风的就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压力,跟一般的画展不太一样。我挺满意。这批作品在做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个空间的特点设计着去做的。这是我第一次专门为一个展厅来做作品,提前一年多开始策划,差不多2009年9、10月份开始做。”

这阵子杨少斌在准备下一个展览,目前正在计划当中,初步定的是明年5月份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具体还要看作品完成情况,他说差不多两年一个个展这种节奏是比较合适的。

Q&A

Q:煤矿这个系列作品的收藏怎样?

A:第二批刚出来不久就遇上金融危机,人呼啦就跑了,第一批收藏情况很不错。这系列作品参加过利物浦泰特美术馆的展览,后来又巡回到西班牙的瓦伦西亚美术馆,美术馆策展人脑子很清楚,原先他们其实想要我国际政治系列的作品,但我矿工系列的个展他来看了以后就说“我要这个”,觉得这系列作品更有震撼力,有中国的现实。

Q:2008年包括你自己在内你感到的艺术圈创作以及整体氛围怎样?

A:我觉得一直都很火热,到现在为止也是。都没闲着,大家都在做事。市场只是一个方面,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来说,总会有紧迫感。

Q:你自己有没有和藏家成为朋友的经历?西方历史上有很多藏家和画家关系很好的例子。

A:我自己很少。西方这种情况确实很多,我们2005年去马赛,当地的一个收藏家请我们吃饭,去他家的时候,客厅里挂了一幅达利的《捕杀金枪鱼》,非常大的一张画,这个藏家的爷爷和达利的关系非常好,留下很多照片,当年达利画画,画到什么步骤,都会跟他爷爷聊。这就是合适了,就能聊到一块儿。

我觉得中国现在挺恐怖的――把单一标准作为标准,把心态弄坏了,包括媒体宣传什么的,都偏向市场,很少有人谈这个展览怎样怎样,主流的媒体还是在谈作品卖多少钱,更关心这个。真正的藏家很少,很多藏家只关心价格,作品怎样并不关心。

Q:希克是你早期的支持者之一,你们如果碰面聊的都是什么内容?

A:我跟他已经很多年没联系了,不知道他现在来中国都找谁,哈哈。如果谈的话都是谈展览,一般他不会给你提意见,说你画这个那个。现在他也应该知道我在画什么,每次展览都会给他发消息的。

Q:当年的国外画廊是通过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认识你作品的?

A:不是。之前有的就知道。最早我是跟乌斯麦勒画廊合作,后来是亚历山大画廊。威尼斯双年展的第二年我在亚历山大画廊做了个展。我跟这个画廊合作10年了,基本没出什么问题,也可能是我没在意,也可能是他没在意。我觉得艺术家应该跟一个画廊好好做很长时间。

Q:2008年拍卖的、价格至今仍是最高的那件《No.25》的创作背景怎样?

A:当时从威尼斯回来不久,原先是画肖像的,当时加了一些场景,消费文化、或者对最美好的东西的争夺、批判,实际上基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加了一个汽车,就觉得有一个另外的内容。

Q:跟少励画廊的合作主要是哪些方面?

A:差不多1993年到1996年合作,早期的作品都是他经营的,包括早期的肖像,2000年以前我画的作品都不多,主要也没什么展览机会。

Q:空间对你而言是怎样的?

A:生活上的密友,事业上的伙伴。我觉得这个画廊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就在于卢杰是学策展出身的,会跟你提意见,会从他的角度给你提供很大的帮助,对心理上的支持,能跟你聊,其实创作没有团队做后备还是觉得很孤单。想不通的地方都可以找他聊,我习惯跟卢杰聊,边喝边聊,聊着聊着就出现点什么。

卢杰 艺术家的最好聊伴

“以学术诉求出发,来策划它的展览、会议、教育、研究、宣传和传播,这些都不是画廊必须做或擅长做的。的展览和作品在学术为前提下出现了营利的可能,而营利的回报支撑了整个一摊子事情的运作。”卢杰曾经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如此谈过的定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