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展经济与管理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保护现有耕地,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我市墙体材料革新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的精神,制定了北京市《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现予颁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收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加快墙体材料革新的步伐,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文件的通知(京政发〔1993〕4号文,以下简称“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要优先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促进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第三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翻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目前情况下,除内、外墙不使用实心粘土砖的现浇、预制钢筋砼结构外,其它结构建筑工程,均由建设单位依照“通知”和本办法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
第四条:收缴的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作为市财政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在建设银行设“基金”专户。
第五条:建设单位所缴纳的“限制使用费”,纳入工程投资概算内。这项基金不得做为设计、施工取费和其它纳税的基数。
第六条:缴纳标准,按每平方米建筑计算:
工业生产性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六元;
民用建筑按单项工程每平方米建筑缴纳九元。
第七条:建设单位在向规划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同时交纳。
1.由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节能墙改办)委托规划部门设专人负责收缴。使用专用收款凭证(一式三联)。
2.规划部门凭建设单位的已收缴款凭证,办理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规划部门将每日收款全额送存建设银行设立的“基金”专户。
第八条:市财政局委托建设银行设立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基金”专户,作为专项“基金”收支核算总帐户。
建行经办行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收缴、支出“基金”情况书面报告市节能墙改办。
第九条:对已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工程栋号,经变更设计,施工采用了新型墙体材料(除实心粘土砖外,均视为新型墙体材料),结构工程完成后,建设单位持设计、施工单位出具的证明及原专用已收款凭证,向市节能墙改办申报,经核实后,进行返还。
1.返还标准:按该工程已缴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数额,只外墙未使用者返还40%;只内墙未使用者返还50%;内、外墙均未使用实心粘土砖者返还90%。
2.依据返还数额,由市节能墙改办开具专用返还单,由建设银行“基金”专户支付、返还建设单位,作为降低工程投资。
第十条:“基金”的使用,实行有偿和无偿使用。除必须保证第九条规定的返还外,主要用于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科研、试验、制订规范、标准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奖励、重点新型墙体材料发展项目的银行贷款利息补助及有关管理费用等。具体使用手续实行预算方式管理。
1.由项目的主承办单位提出,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预算,对其中需要由“基金”支付的数额,向市节能墙改办提交书面申请(附项目文件一份)。
2.市节能墙改办经审核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审批。
3.市节能墙改办根据领导小组批准的项目和金额办理批准使用“基金”通知单。由建行经办行“基金”专户支付。
4.已批准使用“基金”的项目完成后,主承办单位要向市节能墙改办报告结果。
第十一条:市节能墙改办,设专职机构负责组织“基金”的收缴、存储、使用等综合管理工作。并向领导小组会议报告年度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本项“基金”是推进全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的专项资金,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市财政局、审计局、建设银行要对“基金”的收缴、使用、返还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对不按本规定缴纳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费”的建筑工程和拒不执行市建委、首规委(90)京建材字第269号《关于在围墙建筑中禁用粘土实心砖的通知》的围墙工程,规划部门不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委不批开工证,银行不予拨(贷)建设工程款。擅自开工者,市有关主管部门按违章施工处理。
对收缴、返还、使用管理工作中违犯规定,弄虚作假,截留挪用、贪污受贿者由市有关主管部门查处,触犯刑律者,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对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推广量大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项目实行重奖。
有关奖励标准、奖励范围由市节能墙改办提出意见,报领导小组批准。
关键词:行业紧密型;培养模式;会展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86
0 引言
我国会展业飞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了会展教育十余年的发展,随着国外办展机构入驻我国市场,会展业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趋势召唤着会展人才培养要与业内紧密结合。可随着几届本科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会展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非会展行业,还有部分虽然毕业时从事会展行业,但工作两三年选择了转向会展相关行业。会展专业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会展人才又难寻,学业与业界供给需要不吻合的问题急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1 行业紧密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规格,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培养过程方式,含有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行业紧密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紧紧依托于会展行业,明确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估办法、管理制度进行会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和,具体有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匹配的教学方式路径,为实现这一过程的监控管理和评价制度。
2 行业紧密型会展人才规格
会展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涉及搭建、运输、餐饮、住宿等环节配合。会展人才按照其工作主体包括会展活动主办方会展经营、营销、策划、管理人才,展馆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展台搭建、设计与销售人才,以及参展企业的展会选择、组织参展人才,这些属于会展行业核心人才。会展业同时需要一些诸如礼仪服务接待、外语翻译、酒店管理、展后旅游等这些会展活动延伸工作人才。可见,由于会展行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特征,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有必要着眼于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
行业紧密型会展人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会展市场经济意识、会展知识和技能,懂会展运作,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会展人员总称。除具有会展企业运行管理必备的完整知识体系外,要有较强心理素质、正能量的职业素养、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会展活动付诸实施的执行力等综合能力。(1)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由于会展业涉及展前招展营销、现场管理、展后评估总结,还要进行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如展台搭建、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展后旅游观光等,所以对于会展人才的要求规格是综合性的,会展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主动服务意识、深厚的人文素养。(2)操作能力的熟练性,会展业从属于服务业,面对面的服务是主要业务活动,操作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动口、形体、礼仪方面。(3)沟通交流的国际性,随着国外参展商、专业观众逐渐增多,国际性展览成为常态,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更应该以国际标准来衡量。
3 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家教育部首批上海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办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目前开设会展专业或方向的高校达100多家,遍及南北东西中20多个省市地区。虽然部分院校会展专业开办得有一定规模与特色,但也有部分院校仓促开设,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师资团队薄弱、教学内容与会展业知识体系对接较差等问题。
3.1 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已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中,依托在旅游管理、国际贸易、工商管理、艺术设计、外语这些母体专业较多,课程设置带有较多母体专业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类则注重了旅游方面课程,外语类的则加强了英语听说运用等课程的开设。就会展核心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设计不够完整,缺少大型活动、项目运营、展览策划、会展场馆管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培养目标就会展活动项目策划、营销、运营控制等涉及较少。
3.2 会展教学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薄弱
由于会展教育发展只有10余年的历史,目前从事该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背景主要有经济学、国际贸易、思政等专业,关于会展专业的知识体系也是在教学中逐渐通过自学与培训学习得来,也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自身问题,硕博士毕业即投入到教学队伍中来,没有进行会展实践的机会,缺少实践经验。加上老师们年龄的年轻化,从事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会展项目研究课题、调研项目这样的能力也欠缺,无法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到课堂活案例中来提高教学水平。由于会展主办方用人量不像旅游企业那样可以一次性稳定地提供几十个用人岗位,只是零星招聘几个学生,导致会展专业实训基地匮乏,也制约了教师对于实践能力提升,导致会展教育与会展需求市场对接得不顺畅。
3.3 会展教学用教材缺乏
由于会展教育起步晚,高校教师作为会展教材编撰的主力军,在会展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方面的积累略显不足,教材原创性思维体现不够成熟,借鉴国外相关文献较多,无法融入中国当前经济背景。虽然很多会展中心或会展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丰富的会展实践经验,可由于不具备编写教材的理论造诣,也没有充足时间专研会展教材的编写工作。
3.4 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受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限制,加上展会主办方在展会举办前只招聘部分学生实习的原因,无法集中停课支持实习实训,造成部分学生请假困难。会展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授课内容无法融入当前最新会展鲜活案例。有些高校虽然与会展场馆、会展企业签署了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或者是让学生做些简单的服务性、事务性工作,鲜有展会具体运作的参与工作,没有将深度合作成为常态。
4 行业紧密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4.1 明确与会展行业需求切实接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要切实可行,要有前瞻性与国际视野,设置知识平台加职业能力即一专多潜能。知识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知识平台,通过理论知识课堂讲授及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高度思想意识、综合素质,打好经济与管理学厚基础,对会展业职业性、学科综合性有一定认识。职业能力模块包括职业技能、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是行业职业性的需要,更是学生进入行业的敲门砖。注重市场需求和会展企业的实际需要,根据会展企业中具体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和管理素质能力要求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校内所学的内容能够和会展企业的运营现状保持一致,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操作。
4.2 构建完整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实训室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校外实习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会展实训室硬件及软件操作系统要齐备,可满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第二课堂举办丰富的专业活动,如会展策划大赛、招展营销比赛、大创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等,确保每位同学参加至少两个以上项目。聘请会展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深入课堂给学生讲授会展实践操作内容,将最新的理念和信息传授给学生。组建校园文化展览社团,展示讲解校园文化,成立礼仪服务团以校内外赛事、会议等为服务平台,提供礼仪接待、引导服务,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建立稳定的会展场馆、会展主展企业、酒店集团的会议部实践基地,会展场馆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可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无缝对接。
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考评方式考评实践学习效果,考评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环节占用比例大,学生自然会对将精力集中在操作技能训练上来。教师可以综合采用会展热点问题讨论、典型案例分析、实验室模拟实验、学生科研实施与结题报告等来赋予一定比例,同时考虑不同授课对象能力偏差适合调整考评方式及赋分比例。采用多种考评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方面平衡发展,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4.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会展管理专业教研室为载体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在团队中培养会展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能站在专业领域发展前沿,实时跟踪会展产业发展动态,能引领和规划会展专业建设发展能力的专业建设带头人1名。“双师”不等于“双证”,不仅持有相关职业证书,而且要在会展企业顶岗工作,具有较长时间的行业经历。同时,为解决目前教师挂职锻炼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教师参加职业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予奖励,在教师年终考核时或教学业绩考核时予以加分,并将企业行业经历考核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优先考虑条件。
鉴于会展专业教师的非会展学历教育背景问题,可派遣一些专业教师到发达国家进行短期培训,以掌握会展业最新发展状况。鼓励并资助教师主持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教师深入到会展企业调查和研究,积累服务与管理的实际经验;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以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中教师名单为主,打造学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教研科研水平高、服务社会能力强的德教双馨的优秀教学团队。
5 结论
采用行业紧密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大大提高学生就业率,用人单位也会学生满意,学生后续职业发展能力增强。继续加大对会展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反馈力度,完善本专业校友会,保持与各届毕业生的联系,定期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及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进行问卷调查,改进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宣传会展行业优秀校友事迹,感召并影响在校同学,起到示范功能。发动实习单位校友对新步入实习岗位学弟学妹的传帮带,使之尽快成长。邀请会展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回校座谈和交流,给在校生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直观、明确的规划,也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培养对专业的热爱,树立良好的职业前景意识。同时,加大监控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及时评价教学成果,反馈到教学环节各个节点上,认真改进,使监控――评价――反馈真正形成闭合回路,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松萍,杨铭德.中国会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研究[J].学理论,2011,(10):222.223.
[2]王春才,汪秋菊.双向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5,(01):28.30.
关键词:会展人才;综合型;开发培养;策略
一、会展人才培训与开发的必要性
会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瞩目的一种新兴经济形势。中国会展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在短短20年 时间中成长为新兴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带 动相关产业发展,理应加强会展人才的开发。使得会展行业不断壮大,尽快缩小与实力会展 国家的差距成为可能。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与世界会展实力强国相比,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比较晚、起点也相对较低,但发展迅速。 会展通常是指会议、展览、解释活动、奖励旅游等。在中国,会展业属于“朝阳产业” ,具 有强大生命力,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可演变为主导产业甚至支 柱产业,拥有美好前景。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与会展发展强国相比显示出不成熟、不规范。其 中就包括,由于场馆规模小促使的展览规模小,竞争力弱;会展业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管理 落后;人才缺乏。 尽管我国会展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加, 中国会展业也将会赢得更多机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会展人才现状
会展业发展以来, 已经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 目前已具有一定规模, 成为服务行业一大亮点, 甚至能够带动餐饮、旅游、广告、运输、搭建等行业发展,直接为相关行业创造商机、大幅 增加收入,提供就业岗位等。同时,使得会展人才市场需求和会展人才培养呈现出来前所未 有的发展活力。 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会展业的人才培养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 注的焦点。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开办会展专业,也出现了各种层次的会展培训。但会展人 才现状还是具有几点突出的问题: 一是数量不多, 虽然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不少会展专业的学 员,但这并不能满足会展行业的需要,而且现实的从业人员平均业务素质偏低,会展从业人 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专业不强,会展是一个涉及很多关联产业的现代服务产业, 不论是展览、会议、还是节事活动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 而我国现在的从业人员并不能很好的应对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竞争的要求。三是,需求不同, 虽然会展人才紧缺, 但不少企业却不太欢迎会展专业毕业生, 使得许多经过高校教育培养出 来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屡屡碰壁,原因是会展策划、设计和组织人才容量有限,而现 在学校培养的目标几乎都是这类会展高端人才,而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展台搭建、展品运输、 接待、咨询、销售等操作性实用人才。
三、开发与培养会展人才的策略
会展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会展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培养课程有所出入, 正确认 识开发与培养会展人才的策略至关重要。
(一)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水平与欧美一些国际知名会展强国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许多展览与会议向国际发展,所以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也需要与国际会展市场接轨,人才培养应当定位于高起点、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与职业培训,不仅要借鉴国际最新的会展业研究成果,还可以引进国外会展人才直接授课。 本土化主要是指将国外会展人才培养的精华和本国会展业发展实践紧密、恰当地进行结合。会展业兴于欧洲,可是当下发展最好的却是美国,就是由于美国培养出“本土化”人才。中国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的中国会展人才发展也应走出特色,培养出适合中国的会展优秀人才。 由于中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具有与国外不同的特征,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应国内外相结合。理念上与国际会展业接轨,实际上则紧扣中国会展业实际。
(二)专才与通才相结合
会展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在知识面广的同时还需要有较为专业 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会展人才的培养需要专才、通才相结合。 现在会展业较从前分工越来越细,而与分工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因此,专业也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专业人才。 只有专才才能在特定的岗位和空间内发挥作用,为会展提供各种专业化的服务。而在会展专业管理方面,专才有缺乏对会展系统整体把握的能力,对于突发状况的解决能力。比如,现在大多开设的会展专业都是对于学生策划能力的培养,课程中并没有教授某些制图软件应用,可在工作中又变成了应该了解的内容,所以培养会展通才也是至关重要。在培养会展人才时,应注重不同类型人才层次结构均衡,针对不同岗位培养不同素质的会展人才。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现在很多高校会展专业课程以理论为主,但在会展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会展人才。会展是需要相当实践操作经验的行业,不能只知道原则,不懂得行动。同样的,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带来理论上的升华,进而促进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四、结论
辽宁会展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对辽宁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在政府的指导下,带动会展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根据会展人才的结构层次对会展核心人才、辅人才和支持性人才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石兆.关于建立长沙市会展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的可行性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报,2007,(9):23-26
[2]钟颖.对高校会展核心人才培养之实践环节设置的思考-以广西高校本科层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7,(7)
[3]赵磊.辽宁省会展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144-145.
关键词:中国东盟;会展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05-02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行,广西会展产业也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即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独具“东盟”特色。然而会展人才尤其是能够适应东盟特色的会展管理高级人才奇缺,即缺乏能充分熟识东盟各国的经济、政策、文化、习俗等情况,又具备会展策划、管理能力,懂技术、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会展管理人才,成为了制约广西会展业更上一个台阶的主要“瓶颈”。因此,探讨如何培养面向中国―东盟的会展管理高级人才对于推动广西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国内一些会展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相关学校已经开设了会展管理本科专业,个别学校开设了研究生专业。但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仅能够满足当地以及周边区域的人才需要,而广西作为西部地区很难吸引到高级会展人才,且广西的会展人才需求又独具“东盟”特色,因此,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高级会展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当地特色的高级会展管理人才是解决广西会展业进一步发展“瓶颈”的根本手段和当务之急。2005年开始,广西有广西财经学院设置“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年招生50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会展策划与管理”高专、年招生90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会展策划与管理”高职、年招生50人等等,可以有限地培养中、初级会展管理人才,但尚无会展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点。然而,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定位和实际需求来看,广西会展业急需更高层次的会展管理。
二、高级会展管理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
面向中国―东盟的会展管理高级人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研究型高级人才,偏向于中国―东盟会展产业宏观管理与政策协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二是应用型高级人才,包括会展项目管理、组织和执行、服务管理等方面人才。因此,对会展管理高级人才的培养也主要应该从两个渠道进行,一是培养偏向于研究型人才的科学硕士,二是培养偏向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硕士。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有条件的高校应整合相关资源,在管理学等相关科学硕士点上开设会展管理研究方向,培养“少而精”的研究型人才。本文结合广西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硕士的培养,探讨在该一级硕士点学科上开设“会展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为广西进行该类型高级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参考。
高级会展管理研究型人才主要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基础,因此这类人才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会展学是一门综合叉学科,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科学,包括了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美学、工程设计学、心理学等等内容。因此,会展研究型高级人才必需对这些学科都要有所了解,高校可以通过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招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合理安排相应的课程,增强对会展研究的知识积累,以此来培养会展研究型高级人才。以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学院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不仅开设了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实务等一系列基础课程,同时也开设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运营管理、会展战略管理等一系列高层次的会展管理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从项目、运营和战略的角度对会展管理进行研究。广西有条件的高校可充分借鉴区外的成功做法,结合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特征,制度符合自身特色的“会展管理”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运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并能准确地书面表达研究论文摘要内容,了解学科领域的学术进展,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和相近领域寻找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在本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研究型人才。
2.课程设置。
3.学分要求。总学分37分,其中公共学位课3门共7 学分,专业(或专业基础)学位课必修4门共10学分,非学位必修课5门共11 学分,非学位选修课任选3门共6学分。其余必修学分:论文选题(开题报告)1.5学分,学术活动和1.5学分。
4.其他要求。(1)实践活动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以调查研究为主,实践活动时间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实践活动完成后,本人写出调研报告,由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的教师写出评语,并进行成绩评定,考核结果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计入实践环节考核表。(2)学术活动要求。1)在学期间参加国内、学校、学院、教研室组织的学术报告与学术交流活动五次以上,其中:参加校外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一次以上;在本学科内做学术报告或阶段性研究报告一次以上。2)每次学术活动要作出300字以上书面活动总结,由导师审阅签字自己留存,答辩申请前交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登记、存档,方可取得学术活动环节学分。(3)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在学位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与拟选课题有关的属本学科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15篇以上)。文献综述要叙述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有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在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内容、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关键技术或难点、阐述所选方案的依据。文献综述应把握所研究课题在学科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 000字。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创新性和工作量,满足论文审核的基本要求。
三、结束语
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特点和广西区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培养会展管理高级人才,不仅使培养的目标更加明确,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的召开给广西会展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广西区内高校应当抓住时机,培养更多的会展管理高级人才,为广西面向东盟的会展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韦铁.面向中国―东盟的会展管理高级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9,(1).
[2]张雨,韦铁.面向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高级会展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3]何颖.建立面向中国―东盟会展产业的研究生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Study on China-ASEAN Based Exposition Advanced Management Academic Talent Training
WEI Tie1,2
(1.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Economic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engdu 610054, China.)
关键词:会展专业;高校教育;会展业前瞻
中国会展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与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几年,中国会展业正以年均增幅20%的速度发展,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展览会的直接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伴随着会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会展人才需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各地高校争相开设会展专业。会展经济正走向国际化、专业化迈进,与行业高速发展相对比的是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
据国内某知名媒体2007年的调查,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1、北京8∶1、广州8∶1。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将达1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会展人才已成为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因此会展专业在中国高校教学中,具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底,中国已有130多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其中高职院校达90余所。
一、会展专业的发展概述
第一,中国近几年全面发展会展类专业教育,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一些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了会展培养方向,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办学经验,国内院校的会展教育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的阶段,开设的课程多以依托原有相关课程为主。
第二,如旅游、外语、国际贸易、艺术、文秘等专业,虽然都开设会展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会展行业的接触很少,授课内容也与真正的会展工作有很大差距,会展教育存在定位不清,中低层次人才堆积的现象。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国内院校可以借鉴国外院校的教学办法,培养行业人才。
第三,会展业和旅游业都为“朝阳产业”,它们与房地产业一起并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会展业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关注。
第四,据权威部门统计,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是1∶10,所以,各大城市都在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会展经济,争相成为一线会展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注目。
第五,会展经济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正引起广泛的注意。在国内,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理论层面的分析,而国外会展经济理论研究偏向于实务。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研究通常从各自学科理论出发,一般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国外研究通常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得到的数据再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第六,在研究视角上,国外研究更多关注酒店经营、酒店旅游、企业管理,重点在于研究如何挖掘会展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而国内研究主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二、会展专业的发展状况
综观中国会展的发展,起步和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程是有同工异曲之处,都是工业化时期走上快速发展之路,然后从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进入细分化、专业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会展业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等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发展。
第一,会展营销的概念日益引起会展业的高度重视,以前业界一提到会展营销就认为只是办展企业的事情,而事实上会展营销的主体包括政府、会展企业、参展商和与会者甚至还有媒体。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均建有符合国际标准的会展场所,其面积不断扩大,一些有影响的展览会已深入人心,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如广州商品交易会,上海的华东商品交易会等。
第二,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著名的会展城市,会展教育开展较早,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会展教育的先行者。2006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管理系的首届67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大型企业就业。鉴于此,2007年二外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评为“首届毕业生就业受欢迎”会展人才教育单位。
第三,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和著名会展城市,会展教育十分发达。是目前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会展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等30多所院校都设立了会展专业或会展培养方向,各校依自身优势学科不同培养方向也有所区别。
第四,广州因广交会和开放前沿阵地的优势,成为中国著名会展城市,会展教育发展迅速。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批高校也设立了会展专业或会展培养方向。其中,广州大学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学生的实习经费,使学生的实践得到了有效保障。
第五,哈尔滨商业大学早在2003年就开始会展专业招生。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2003级毕业的23人,有19人从事展览行业工作,一次就业率为82%。其中17人在会展公司工作,2人在展览馆工作。哈尔滨商业大学把电话营销、会展营销等作为重点课程,并在大三的下半学期,集中安排学生到会展公司从事招商招展实习,并根据会展公司的办展规律,给学生近8个月的实习时间。
第六,浙江万里学院是中国最早开展会展本科人才培养的4所高校之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家省级及省级以上会展经济与管理重点建设专业。浙江万里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会展策划、会展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为会展概论、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会展市场营销、会展政策法规、会展艺术设计、会展场馆与设施、会展经济数学研究方法和会展服务管理等。
三、会展专业的高校教学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模糊。无论是重点高校、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把专业名称定为会展策划与管理,开设的课程也大同小异。主要课程不外乎这么几门: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营销、会展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会展文案、会展项目管理等。教材的选用也类似,大多侧重理论性、学科系统性,很少有有适合高职院校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教材。不同的高校选用同样的一本通教材,体现补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性、层次性与差异性。
第一,大多数会展教材都是些杂烩拼凑之作,奉行“拿来主义”,缺少学科带头人。通常作法是从相关专业体系借用其核心理论来构架会展专业课程,然后冠上“会展”名头,再拼凑一些空泛的会展方面的内容,既无特色,又无创新,更无学科理论体系。有的教材甚至谬误百出,错误达70%之多。
第二,现行的会展教材,不同的课程门类之间内容交叉重复较多,界限模糊不清。以会展概论和会展管理为例,两门课程内容重复率惊人,达30%以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教学效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实现。
第三,教材内容陈旧空泛,缺少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高职特色,与行业脱节严重。师资力量薄弱。由于会展教育在中国刚刚起步,会展专业教师大都是半路出家,既不具备系统的会展学科理论知识,又缺少行业实践经验。即使教师想提升自身素质,由于资金及体制政策等原因,也缺少有效的实现路径。师资力量薄弱成为高职会展专业教育的软肋。
四、会展专业的高校教学转变
在中国,会展是一个全新行业,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科研工作,以及在资金、技术还是理念、人才上面,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所面临着的压力也比较大。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展专业将会向着全球化、标准化、专业化继续前进。高校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为专业的社会化铺平道路。
第一,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往往是一头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能否调动企业积极性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学校应该主动出击,充分挖掘并找准合作的利益点,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
第二,努力推进与企业的多渠道合作。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合作双方尤其是学校用心呵护、精心培育。学校要保持和企业经常的交流和沟通、感情的联络,培育亲和力。同时,双方还要共同展望合作前景,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共同推进多维度合作,这样的合作才能长效、高质。
第三,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规范、高效、稳定运行。高职院校要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使之运作规范、有序、高效、持久,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体制,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加强管理和服务,为校企合作提供健康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机制。
第四,整合资源打造地区会展教育实平台。在这方面杭州先行先试,树立了样板:由政府主导,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聚合各方之力,打造了30多处高品质的大学生教育实习基地,突破了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办学的瓶颈,走上了校企合作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大学生实习、就业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促使地方的会展行业企业逐渐步入规范、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五,更新拓展会展理念,培育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会展人才。学校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打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比如,鼓励学生自办展会,积极参与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策划、组织、实施、协调、团队合作等能力素质,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会展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理实融通。
第六,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校外大型的展、会、节、演、赛等活动,耳濡目染,浸润其中,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夯实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五、会展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一,会展竞争力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几十年,全球竞争态势明显加剧,很少有产业停留在不受竞争侵入的平稳状态。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各项协议的履行,参与国际竞争程度将不断加深,各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第二,会展业作为新兴产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会展市场开放步伐的加快,高水平的国际会展大量涌入国内,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国内会展业的竞争力成为当下众多学者关注的课题。当然,对于竞争力的研究也至逐步深入。在传统的会展竞争力研究中,要么是会展跟城市竞争力研究结合在一起探讨,要么是把会展与旅游行业竞争力联系起来,这些都不是以会展作为中心。
第三,而当下学者更多是关注会展竞争力本身的研究,如建立会展竞争力指标体系或通过计量模型来分析会展竞争力状态。城市与会展关系研究越来越深入。会展业素有“城市面包器”之称,意在其给城市其他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以往对于城市会展研究更多停留在会展与城市的关系或会展给城市带来哪些效益上。随着会展业在中国日益成熟,研究视角开始转移到对会展业给城市创造效应的具体分析上。
第五,当前会展业与城市中其他行业的关联度研究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因为通过研究此关联度可有效地找出该城市会展欠缺之处。
第六,会展秩序与规范越来越受到关注。会展研究未来走向。在西方国家,一些大型的专业性会展往往是产品或技术市场盈利前景的晴雨表,金融机构也会依据会展第一线的精确反应来决定相关的融资力度。可以说,会展活动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普遍理念。
参考文献:
1、马伯韫.会展业兴起专业人才前景好[N].北京青年报,2003-02-24.
2、王樊.中国会展专业教育建设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10).
3、季春红.会展人才培养――重应用还是重研究[N].中国贸易报,2005-07-18.
4、肖玲凤,裴向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
[关键词]广告会展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郑丹(1958-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广告会展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106-02
广告会展经济是一种智力经济。素质、学历、技能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是广告会展经济质量与效益的保证。高职广告会展专业是顺应广告会展经济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的产物,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体现了人才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然而,人才培养体系的缺乏与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将对高职广告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明晰培养目标,确立规格定位
广告会展设计是指在会议、展览会、博览会活动中,利用空间环境,采用建造、工程、视觉传达等手段,借助展具设施高科技产品,将所要传播的信息和内容呈现在公众面前。广告会展设计是一种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创造性设计活动。它以直观、形象、系统、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魅力,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一种时空平台。广告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高级形态,属于第三产业,包括为广告会展提供展前服务的会展咨询、会展设计、场馆布置与搭建、会展广告、为会展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交通运输、商贸旅游、金融保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广告会展业作为现代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新型的经济业态,以无污染、生态性、带动性、综合辐射性和文化创意特质被众多国内一、二线城市所青睐,成为重点发展行业和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广告会展业关联度较高,不仅可以培育新兴产业群,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众多国内一、二线会展城市已经突破单一会展业态的概念,会议、展览、节庆等齐驱并进,逐步打造多业态、综合性会展目的地。但是当前我国广告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较弱,这些问题主要源于缺乏高质量的人才供给。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国际高等广告会展专业,目前已经成为高校最热门的招生专业之一,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关于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统计,全国高职广告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5.9%,排名高职所有专业第九位;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466元,排名高职专业第十位;从事广告会展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次数最多,平均为1.7次。由于近年来各高校急于求成,导致广告会展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专业性质特点与现行的教学模式不匹配。同时由于对专业内涵建设的认识不足,办学理念与定位不合理,造成教学与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普遍缺乏会展策划能力和新型会展项目的实施能力,设计缺乏原创性。教育产出与现实社会需求错位,从而制约了我国广告会展行业的办展水平和服务质量。作为担负培养广告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抓住机遇,改变传统办学方式,关注全球广告会展方式变化与发展,主动与国际广告会展行业接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利用行业与企业在人力、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共同构建稳定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重点培养能胜任行业岗位需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教育改革,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方式。要求教育者能以全球化的视野去选择知识与能力,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针对广告会展业企业一般具有“专业化、小型化、低耗能、高产值”的特点,结合泛文化、泛区域创意设计和“虚拟展会”技术应用已成为国际广告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应重点培养“知理念、善创意、精设计、通技术、能管理”的“创意策划师”“设计执行主管”“项目实施主管”三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与改革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政、行、企、校”四方结合与联动、理论实践并重为途径,以专业能力教育、岗位能力教育、沟通能力教育、团队合作教育“四育并举”着力构建“四方联动、四育并举”的广告会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多元融合 特色集成 滚动发展”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专业关键技术、增强专业艺术修养、遵守专业服务规范)、沟通能力(学会与人沟通与适应社会变化)、岗位能力(具有从事本岗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工作方法)、团队合作能力(着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认同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课程管理和完善考核评价,全面推行课程标准行业化,实现课程载体多样化和时代化,依据就业岗位素能要求,构建素能模块化、课证融合化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材、专业资源库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广告会展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广告会展人才的要求为出发点,以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以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长效的兼职教师来源保障机制建设为重点,提升专任教师对社会广告会展行业的服务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结构优化、产学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方式
广告会展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专业,如果不改变传统单一教室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目的的。要鼓励学院通过自建、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创意工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广告会展文化产业园。坚持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综合性、建设原则,营造真实“职业情境”。将国家广告会展设计师证书和地区性职业岗位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引进行业先进技术与工艺,强化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定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大纲、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管理、评价、监控与保障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内涵质量和实施效果,充分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用、管”方面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基地功能综合化,基地使用共享化,基地管理绩效化。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技术性与艺术性并存,重视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原创性,实现培养创意思维能力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有竞争力的人才。
1.项目化教学。通过在项目课程中引入仿真和真实生产性项目,让学生通过课程实践完整掌握一个广告会展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运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实行与企业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以确保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师在项目课程教学中教设计、教工艺、教知识;学生在项目中学知识、学设计、学工艺,逐步完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虚拟项目认知先行、仿真项目实训体验、真实项目岗位评价的流程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由教师带队到企业参与广告会展设计课程相结合的实际项目设计,让学生进入展场接触实际会展材料器材,观摩搭建流程和效果,使学生对广告会展设计流程有清晰的感性认识。
3.“双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法。选择校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组建工作室并担任导师,全程介入高职学生三年的学习与专业实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且给予技术与工艺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提升其职业素质。明确“双导师”的分工与责任,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提升他们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并为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与拓展专业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建设性的意见;负责指导学生顶岗实践报告及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的撰写工作,带领学生进行专业调研并做好与校外导师的联络沟通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管理能力,负责指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题进行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双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法要解决学校传统专业课程中出现的内容设置单一、课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使人才培养完全符合岗位能力需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有明显提升,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4.以课程群建设为中心,展开实践环节教学。保证广告会展专业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分的55%以上,除通识教育课程外,将实践环节分为综合艺术实践:民间艺术考察、中外设计展览考察、专业考察与社会实践等;广告会展基础实践:设计构成、装饰实践、造型基础实践、创意图像实践、设计表现实践、计算机设计实践、制图模型手工实践等;会展设计方向实践:会展视觉设计实践、会展信息设计实践、会展技术与设备实践、空间设计实践、网络会展实践等;整合实践――会展设计实习及报告、大型会展主题设计考察及报告、毕业设计及报告。由于广告会展专业具有的交叉性、应用性特点,实践环节课程体系要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结合社会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符合广告会展人才职业成长规律;以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反馈意见作为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的依据,满足社会对广告会展岗位的工作要求。
广告会展专业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设计等专业,其专业跨学科特征非常凸显。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面临的是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处境: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能够适应广告会展行业发展的专业,使专业设计教育的理念与方式能够和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相适应;要明确定位,合理规划,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创意工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营造真实的“职业情境”,加快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同时随着全球生态化设计发展趋势形成,要及时关注全球广告会展方式变化与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大力倡导绿色设计理念,高度重视广告会展行业标准化建设与研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广告会展设计与制作工作,确保设计与制作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加强学科的自身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广告会展职业教育落后于行业发展等问题,满足广告会展业发展与人才资源储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经济贸易展览会术语[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2]崔平.无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J] .中国商贸,2011(21).
[3]无锡市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会展业的若干意见(锡政办发[2011]118号)[Z].2011-05-04.
[4]陈燕.产业链视角下提高无锡会展产业延展效应的对策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余建星.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形成实践育人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
[6]马青,王宁.会展设计与布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河北 会展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 对应性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教育规划项目《我省会展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对应性研究》(GH122060);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高职三三三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研究―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GJXHZ2013-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05-01
人才是会展业发展的核心。但是,河北省的会展人才培养却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展业的发展,如何使会展人才培养与会展人才需求相契合,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呢?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河北省会展产业现状与教育现状
河北省地处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华北会展经济产业带”。近几年,河北省会展产业发展迅速,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会展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培育了中国(唐山)陶瓷博览会、中国北方皮革皮草博览会、河北服装博览会等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河北省正加大力度发展会展业,会展经济纳入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展会的规模、效益不断提升,会展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与河北会展经济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会展人才的缺乏、会展教育的滞后。目前,核心动力不足、智力支撑不够,已成为我省会展业发展的“硬伤”。近几年,部分河北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如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经贸大学等本科院校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对于会展人才的重视开启了河北会展教育的“学历教育”时代。但现状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无法适应会展的市场需求,致使会展人才培养与会展人才需求严重脱轨,会展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凸显。
二、河北省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展专业培养目标不明晰,专业信心不足
河北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均起步于近几年,会展教育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会展行业本身就是新兴行业,还未形成严格的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也没有具体的职业要求和标准,这样严重影响了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会展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不少专家呼吁:“会展教育目前最需要的是专项教育培养。”
高校会展教育的定位不明确,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高校会展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学生对于就业失去信心。受访的会展专业在读学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一定会进入会展行业。作出这一选择大多源于教学资源较少,到会展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有限,教师的就业指导不足,对专业就业前景较为担忧。
2.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中国会展教育起步较晚,能够借鉴的经验不多,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专业学科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核心课程不突出,学科体系尚未形成。根据我们对河北设置会展专业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发现,首先,会展专业课程设置五花八门,虽然重视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会展概论》、《会展文案策划》、《会展营销》等,但是由于过分的追求面广,而使课程不够专深;其次,河北各个高校缺乏与本校定位相统一的特色课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没有特色专长,没有针对会展行业的某一专项技能。
3.校企合作模式没有真正落实
校企合作模式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可以同时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及教育资源,来培养适合不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河北高校的会展教育同我国会展教育一样,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都面临着这样两大难题:一是缺乏使高校和会展企业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展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缺乏使高校和会展企业都能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具体的培养方案和监控制度。
三、会展人才培养与会展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对策
1.科学测评会展人才需求
河北会展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到底需要多少人才? 河北会展市场的人才需求――这是需要在大力发展会展教育之前必须调查清楚的现状。至今为止,中国有关会展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的测算方式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测算模型,所以不仅仅是河北,对全国各地的会展人才需求量的测算结果也很难说是科学的。为此,要针对会展行业的特点及会展人才需求作出科学分析,以便不断调整会展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进而建立人才培养的动态机制,减轻就业压力。
2.构建以高校教育为主体的多层次会展教育体系
多层次的会展教育体系是由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教育构成的。“高等院校应成为会展管理教育体系的核心,担负着课程规划、学历与学位教育、科研中心、管理模式输出中心、信息中心等职能”;职业技术学校负责具体会展操作、会展实务的培训,他们主要培养能够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员;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会展策划师、会展运营师等资格认证教育,并组织会展行业内部人士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和专业研讨;企业可以进行员工培训,还可以进行实践经验的传授、相关任务的讲解等。
3.加强会展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对话机制
建立与健全会展院校与会展公司的对话机制是使会展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会展高校在实习基地选择与建立过程中,要根据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程度、会展实习实训的具体目标进行系统与合理的规划,使学生定向定量地去企业实习实训。其次,也要对不同层次的会展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要求和职业技能进行摸查,这样就能充分利用会展企业这个实践平台,消除会展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孤岛,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而在走上会展岗位后满足会展企业“拿来即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探析 [J].现代大学教育,2006,3(5)
[2]李波.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22)
[3]苏彦朝.河北的会展教育发展趋势分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2)
[4]苏彦朝.我国会展教育不能满足会展企业需求的原因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4(12)
[关键词] 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政府行为
一、序言
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展览业,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展览业权威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全世界各国GDP总和的1%。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的水平。我国会展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同时,合格的会展业人力资源的供给成为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世界形成空前规模的大交流,掀起全球会展经济的,如果不从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素质提高这一基本层面做起,我们会因为会展业服务跟不上国际水准而错失分享大蛋糕的机会。为了办会展,我国多数地方政府忙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会展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重视。从立法、监管到科研、学科建设、教育和培训投资等没有给予应有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投入比例极不平衡。
二、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政府大力扶持
1.会展业的强关联性
西方经济学家把会展称为“信息冲浪”、“知识会餐”、“财富平台”、“城市经济的拉力器”。可见会展业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各个国家积极争办会展业的根本动力。
2.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要求
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指提升“人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国家、组织或家庭和个人对会展业所涉及范围内的所有人员进行正规教育、智力开发、体质投资、职业培训和全社会性的启智服务,涉及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经济性人口迁移和启智投资等各方面。因此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大系统,是一个事关全局的观念。
3.新生的我国会展业
发达国家的会展业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我国会展业历史仅有十几年,要赶上国际会展业水平,就需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政府能够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的优越性。当然提高我国会展业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建场馆、铺道路、搞绿化建设等物资环境改善以外,更应该投资进行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根据一般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的贡献远远大于物资资本和货币资本。同理,进行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对会展经济的贡献大于其他任何方面的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且会展业对从业者要求高,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得有足够的实践经验。
4.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目前处在“三无”状态:无全国性会展人力资源建设总规划;无全国性会展人力资源建设实施系统;无我国自己的会展科学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未建立,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成果研究不透彻,引进不全面,胡乱嫁接。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从业者或潜在从业者个人也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例如,高校盲目开设会展专业;会展职业培训市场散乱、幼稚,缺乏科学规划、缺乏实用性,流于形式,与国际脱轨、与实践脱离;会展企业缺乏开发会展人力资源的热情;会展学术研究力量不足,等等。
三、我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
对于目前刚刚起步的中国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下加强引导、服务、投入和监督。英明的政府引导可以减少企业、学校、培训机构、社会及劳动者等市场经济元素活动的盲目性;科学周到的政府服务可以帮助市场经济元素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加大政府投入可以刺激各经济元素的活力,形成新兴的局面,从而吸引更多投入;政府监督是必不可少的大棒,其威慑力迫使经济各元素在利己时不损害他人。当前具体有以下几个问题需政府尽快解决:
1.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尽快建立我国的会展业教育培训体系
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均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会展业教育培训体系,此外还有一些国际著名的展览机构,如国际展览局(BIE)、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德国经济展览委员会(AUMA)等。我国可以政府出面与这些国家和机构联系合作,学习先进经验、派人员前往学习等。新加坡会展业和我国一样,是在短短十几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也经历过会展业人力资源瓶颈限制,但是新加坡政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会展业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建立完整的会展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我国完整的会展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利于指导和规范职业培训、高校教育。
2.对社会会展职业培训机构资格进行筛查,淘汰不合格者,对合格者加强监督和管理
在以德国为首的会展业发达国家,会展职业培训的任务大部分由会展行业协会来承担的,他们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内容,并分别通过课堂学习、工作实践、参与协会活动等方式给予学员各种机会,每完成一个专业的测定就给予一定的学分,累积到一定的分数后,协会将授予一个资格证书,整个过程管理非常严格。而我国会展职业培训市场散、小、弱、差,培训主体过于复杂,培训资格无严格限定,培训内容缺乏科学规划、缺乏实用性,流于形式,与国际脱轨、与实践脱离。
3.加强对高校申请开设会展专业资格的审查和办学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中国的会展教育处于扫盲阶段,无论是师资培养,还是教材的规范和课程的设置方面都还不够完善。由于众多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校;或者是出于经济利益,不管师资条件如何,不对会展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进行科学分析,模仿其他院校,照搬照套地就办起会展专业。高校办会展专业的盲目性主要体现在:(1)各类院校办会展专业趋于雷同,特色不明显;(2)会展专业开办多,但规范性不强;(3)会展课程发展快,但专业性较弱;(4)会展知识涉及广,但体系性差。国家主管部门对院校开设新专业要重点监督,审批时严格把关,检查不能走形式。
4.加大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
加大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包括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师培养,对会展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研究以及派人员到国外进行学习等。我们认为,其中尤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效果的是科研项目的立项,由政府主持,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这样可以明确政策导向,吸引经济、管理、商贸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改变把会展行业研究归于旅游学术界的误区。
5.重点扶持几个会展业人才交流会,带动会展业劳动力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政府牵头组织在会展业发达的城市定期举办大型会展业人才交流会,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形成品牌、名牌,这样势必会给劳动力就业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而且有利于在整个劳动力市场吸纳优秀人才进入会展业,积累经验,交流传播,最后有条件的城市都可以定期不定期开辟规模不等的会展业劳动力市场,创造人才辈出的局面。
6.建立我国的会展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职业资格是个人从事某一职业必备的能力系统或基本条件。职业资格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其他各种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具体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会展业职业资格标准和认证制度,只有在上海、广州、北京这些大城市引进了国外的认证制度,因为存在本土化问题,无法普及全国,因此建立我国的会展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势在必行。
7.建立中国特色的会展行业协会
伴随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会展人才已经成为影响未来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2015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可知,我国会展教育在规模上位居全球之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会展招生人数增长迅猛,但是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会展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是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如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会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高职会展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丰富会展内涵,培养宽口径的学以致用
会展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进而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是非常综合性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通常在会展企业要从事多种类的工作,如若我们的培养理念比较单一割裂,只是拘泥于会展的框架内,培养的学生会因为思维和知识的局限而陷入到狭隘、缺少创新的僵化发展模式。以会展大国德国为例,德国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方向,按照会展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1鉴于此,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也要贴近行业发展,以“宽口径的学以致用”理念为出发点,拓宽会展的内涵,围绕会展尽可能多地开设不同种类的辅助课程,比如传播学、广告学、多媒体制作、客户关系管理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内涵发展,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者决定了学生进入企业的生存本领,后者决定了学生未来职场的上升空间。
二、立足专业特色,培养活动思维
会展企业人才缺口虽然巨大,但是真正缺少的是具有丰富资历和阅历的高级管理人才以及一些支持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该依托学校优势专业,找到自身在会展业的正确位置。比如,工艺美术类的高职开办的会展专业需定位在展台的设计方向;建筑类的学校要着重培养展台搭建方面的人才;广告院校则侧重营销,以管理类见长的职业学校也要拓宽培养思路,由会展策划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上海师范大学从2008年开始就调整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的课程方向,将活动管理的知识体系作为会展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结构,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增强学生适应不同活动项目管理需要的能力。该专业的办学思路的逻辑起点是:不论会议、展览,还是婚庆、旅游节庆,或者其它,每个会展项目都属于活动的不同类型,而且每个活动就是一个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拓展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2国外亦是如此,国外的大学没有专门的会展专业,只有活动管理,会展管理只是其中的开设课程。秉承这种理念,会展专业培养的人才既符合狭义的会展项目管理特点,也满足广义的活动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办会展专业的高职院校如若能结合院校自身优势,又拓宽培养思路,则会在增加学生技能,扩大就业平台方面获得质的提升。
三、依托企业,构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教育的通病之一就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会展院校要致力于构建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多渠道践行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于三年制高职会展院校,要根据每一年培养目标的不同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分为三个层级:首先,大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基础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到会展场馆和企业参观的形式对行业形成初步的了解,再配合校内《会展概论》等专业基础课来构建专业知识体系,还可借助参与展会外围活动,比如展会服务志愿者等方式来深化对展会的认知。其次,大二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会展调研》、《会展策划》、《会议运营》等专业核心课程都要采取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会展调研》课可与沈阳的国际装备制造展紧密结合,学生以小组形式先在课堂设计调查问卷,再到展会现场对展商和客户实际调研,回到课堂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调查报告,完成理论到实践,再升华为理论的内化过程。《会展策划》则可以围绕社会热点,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题策划虚拟展会。《会议运营》课完全可以由会展专业学生配合学校来承办一些相关会议。最后,大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顶岗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学生送到企业,通过在某一岗位的实际参与,来获得真实而深入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