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对投资缺乏科学认识。当今世界是经济、政治、文化、贸易和服务等方面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经济逐渐连接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们的需求要求科学不断前进,从而推动社会甚至是整个人类不断向前跨步,只有这样当代人所处的这个时代才能进步,人类文明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当代人的先进成果才能给后人做贡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他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我们无法预料的挑战,如今的企业时刻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资金链的短缺,专业人员的思想意识薄弱,同行竞争激烈等各种因素使得财务风险更加突出。不可否认在企业有意识的培训下,管理人员树立了一定的财务风险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但是,专业人员往往在日常生产和经营中会忽略或者回避财务带来的困境,使得企业未来发展更加困难,资金的寻找更加紧迫。财务管理的目的是在专业人员的参与下,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收益等进行分析和调整,使得企业未来发展更加有保证,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我们也意识到,现今的财务管理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使其失去了引导和导向作用。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有的企业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金很少往往要一口银行借款开平衡账户,进行资金融通,进一步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这种情况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尤为明显。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或者私人企业,国家和政府为了减轻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增长,行业进入门槛低,注册资本金较少,在较长的生产经营链中,资金回收慢,但是,企业每时每刻的运转都需要资金的流动性来带动,这就促使企业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借款来融通资金。但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自有资金的安全一般会制定较高的贷款利率,使得中小企业的成本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转风险增大,盲目争夺投资项目,占用流动资金,减少了已成型项目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的资金风险不断提高,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循环往复之下,会造成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正常运转困难,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3.流转行为严重不规范,表现为自行流转多,报批准、报备案的少,申请变更登记的更少;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约定不明的多,约定明确的少;书面协议内容不规范的多,规范的少等。有些中小企业存在连锁流转现象。为了投机以及应对随时或者固定的专业机构以及内部检查,企业会不哭避免的作假证。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1.面向市场,正确处理企业与各部分的关系
(1)职工是企业的劳动者,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经济利害关系,重要的体现就是劳动报酬的支付问题。企业的运转需要各种工人,工人的工资是维持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两者利益的平衡,企业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惩罚制度来保证企业利益的同时,考虑到工人的需求,按时支付工资、奖金、津贴,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对于违规人员进行相应的惩处。这样就可以客观公正的维持企业运转,激发工人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非盈利组织在组织财务活动中,也会与资金提供者、服务对象、债权人债务人等方面发生不同的关系。建立合法有序的财务关系是保证非营利组织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2)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政府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卫国家安全、行使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社会者。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财务关系是强制性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在相关的法律中。企业必须向税务机关和相关的部门激发缴纳法定费用。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也会积极为合法的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企业应当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向优惠政策。
(3)企业与内部两大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在一个单独的企业内部中,企业为了划分职责、方便经营往往会对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分类,一般会分为生产经营和非生产经营两大总部门。这两大部门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为企业正常运转掌控方向。两大部门在经济上的依存关系表现为财务相关的资金结算关系。在企业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和内部经营管理责任制的条件下,基本生产经营部门各级单位之间的产品转移和劳务提供需要结算,企业与个部门之间也会由于款项的划转而结算。在企业集团内,集团公司与集团所属公司之间也会因为业务往来形成结算关系。
2.合理编制财务报表,及时对其进行改进
(1)改进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的意义。常规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了业务量相对稳定,工艺技术相对成熟,内部控制相对严格的行业或者企业。但是由于多数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是变化的,这一方面表现在企业出售产品的数量、价格需要按照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整;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采购的原材料等也需要跟随市场的变化做出原材料存货储备是调整。所以,常规的固定预算编制方法难以适应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需要。各个企业有必要在预算编制中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以完善财务预算工作。
(2)财务预算的编制是与企业经营预算、资本预算的编制结合进行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的改进也要求预算编制的方式方法做出相适应的改进。主要包括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和概率预算。
(3)弹性预算是固定预算的统称,它是以预算期可预见的业务量水平为基础,反应不同情况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其主要特点包括:可以扩大预算的实用性,使得企业外界环境与内部预算控制有机结合起来。还便于实际指标与实际业务量进行对比,使得预算的执行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
3.强化负责人以及会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工作
第一,要提高负责人的决策水平。负责人要对财务管理全面负责,必须首先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在财务管理中引进竞争制度,努力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第二,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做好财务工作者的学习、培训等各项工作。借助对财务工作者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专业能力,提升他们处置与解决工作实践问题的水平。同时,还要强化财务人员的监督管理的意识,使得财务人员能够依法开展会计核算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财务工作者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二尧.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模式探讨[J].
1 农村财务管理的涵义
农村财务管理是对直接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支配、管理的各种资产所发生的一切收入及其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农村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要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还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需要。
2 农村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村级会计委托
村级会计委托形象地说就是会计在乡(镇)里,出纳在村里。 2009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乡镇成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免费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记账,实行村级财务和资金委托的管理方式,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财务收支、会计档案和提供会计信息。以笔者所在的县为例,全县统一模式,乡镇挂牌设立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方式开展委托工作。村级财务在坚持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民主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对村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由村集体和乡镇中心签订委托协议,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委托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代管,中心以村为主体分设账套、独立会计核算,取消村会计和出纳,设立村报账员。制定了县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具体规定了现金和银行存款、票据管理、集体资产台账管理、债权债务管理、财务审批、财务结报、民主理财及财务公开、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务审计、会计档案管理等十制度、明确规定中心主任、会计、出纳、审核、微机档案员和村报账员岗位职责等六职责,明晰账务处理流程和报账流程两流程。做到全县统一模式制度上墙,统一配备财务软件及相关设备,全面实行会计电算化,为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提了基础保障,截止2015年末全县代管村集体资产4660万余元,其中货币资金1883万余元、固定资产及林木资产2688万元,2015年度代管村级收入3419万余元,支出2081万余元。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8年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长期以来村级缺乏专业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债权、债务不清等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有效解决了村集体账务不健全的问题,结束了过去那种农村财务白条抵账、回忆账、多头账、包包账的历史,使村级账务由糊涂账变成明白账。
3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村级会计委托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机构不健全
乡镇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是在整合乡镇农经站现有人员基础上设立的,但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乡镇农经站,中心不再单独挂牌,致使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主管部门、单位性质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工作中经常出现扯皮推诿现象,直接影响着村级会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1.2 人员素质不高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没有专门的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基本是农经员兼职且部分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造成工作人员不稳定,且难以适应村级财务工作质和量上的要求,如一个有33个村包含5个社区的镇,村级会计服务中心只有3名兼职工作人员,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只有2人,目前全县中心工作人员33人,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有17人,仅占51.51%。
3.2 村级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村集体虽然签订了委托记账协议,但没有将全部财务收支交服务中心核算和管理,由村直接收取的资金如房屋租金、山林承包款、捐赠收入等未进入服务中心统一开设的银行存款账户,以村干部个人名义储存。资金收支管理、使用混乱,形成账外挂账,村级资金安全完整得不到保障。
3.2.2 资金收支缺乏有效监管。实行委托加强了核算职能,但对各村的经济活动内容不掌握,只能以账论账。村开支随意性大,村干部人人收钱,人人管钱,形成谁收钱,谁花钱,再加上审批手续不健全,个别村干部管钱、花钱、批钱自己一人负责,会计核算成了记账员,失去了应有的监督,报账不及时,白条列支现象普遍存在。
3.3 村级财务公开不规范
3.3.1 公开存在走过场,搞形式的问题。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在公开内容上轻描淡写,没有涉及实质性的问题,甚至出现内容与形式不一致的情况。部分村的财务公开就是直接复印几张账页粘贴在公示栏,财务公开数据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
3.3.2 无监督,不透明。有些村账务一年或几年不与群众见面,使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等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村级财务管理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和约束力。
3.4 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3.4.1 制度不健全,无章可行。有的村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制度,财务管理无章可循。
3.4.2 执行不严,有章不循。虽然制定了相关制度,财务人员却听之任之,财务手续混乱,内部制约失控。村报账员未按结报制度及时报账,报账手续不全,部分村大量列支会议费,但无相关会议记录材料;部分工程建设未进行公开竞价或招标,未签订施工合同,工程完工没有结算,支付款项未按规定取得合规的票据等。
3.4.3 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管理缺乏统一完善的操作程序。清产核资工作滞后,台账不清,资产处置不报告、对外发包不向群众公布。
3.4.4 村级一事一议筹资捐资管理制度不完善,筹资捐资管理工作难于规范。在一事一议 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筹资捐资管理中,村、组对一事一议 筹资捐资交会计委托中心管理有顾虑,给资金管理及工作带来了困难。
3.5 各方监督不到位
3.5.1 重核算、轻监管。村级会计委托工作中只注重核算,缺乏行使村级财务监督职能的积极性。
3.5.2 村级报账员缺乏财务知识,对村财务监督不够,管理不严。
3.5.3 村财务公开制度形同虚设。村集体对财务公开随意性很大,什么时间公开,公开什么内容,怎样公开很大程度取决于村干部对财务工作和民主监督的认识,村民难以监督。
3.5.4 村务监督委员监督不到位、不完全。从监督内容来看,主要是对村支出的监督,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进行审核,但是对收入是否入账并不能加以有效监督,另外由于村务监督委员缺乏财务知识,要想监督到位是很难的。
3.5.5 审计监督缺失。会计委托中心工作人员基本上由乡镇农经员兼职,农经人员对村集体进行审计形成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县、乡农经管理部门审计监督弱化。
4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强化委托中心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村级会计委托是实现村级资金、资产、资源规范管理,促进农村稳定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首先要从明确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管理体制入手,明确县级管理机构、细化责任、强化措施,规范对乡镇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相对稳定工作人员,从体制和管理上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其次是在工作人员调配上引入竞争机制,对现有人员难以满足工作需求的适当考虑政府购买服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财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配合,广大群众的监督认可。形成思想认识统一、机构人员到位、工作措施具体有力、责任明确的村级财务管理体系,为农村财务健康运行提供强大的机制保证。
4.2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4.2.1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各级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农业部门对所制定的相关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和报账流程等规定中,已不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定、条款,进行全面梳理完善,乡镇要结合实际对各项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推进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2.2 完善村级资金管理制度。明晰村级资金拨付流程,强化资金支出审批,从源头上治理账外账和小金库问题,对不按资金管理程序拨付资金,造成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管理混乱和流失的,明确追究其责任相关规定,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全部纳入乡镇会计委托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4.2.3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 筹资捐资制度。建立完善一事一议管理制度,规范议事、筹资、建设等程序,财政、农业部门做好事前引导、事中指导、事后审计,保证一事一议制度执行中的公开透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4.2.4 完善村级资产登记管理制度。规范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让、拍卖行为,使集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完善村级资产台账,所有资产上报委托中心登记管理,三年一届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要认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行资产产权登记规范管理。
4.3 健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
4.3.1 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机构,规范村务监督委员的职责、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的作用,贯彻落实农民群众依法行使的民主权利,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3.2 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中心监督机制。建立中心工作考核责任制,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业绩突出的,按《会计法》规定给予一定奖励。提高中心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委托中心的监督职能,加强对村集体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监督。
4.3.3 主管部门和乡镇配备专职或兼职财务审计人员或审计小组,切实履行财务审计监督职责,对农村财务进行常规性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必要时由县审计部门直接进行审计。
4.3.4 坚持村级财务一年一审,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按规定进行审计。审计工作结束,形成书面审计报告,由审计负责人签名后,报县、乡经管部门备案,审计结论在财务公开栏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公开。
1.1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村的财务收支审批权力通常是掌握在村支书或者是村主任一个人的手中,大权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就很容易出现干部滥用权力的问题,他们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对财务管理执行的不规范。
1.2农村的财务管理公开化、透明化的程度不高
目前我们实施的是村帐镇代管形式,由村级将支出的发票,在监督下让小组进行盖章,在村主任或者是书记签字之后,到农经站审核交付款。我们要求对专项资金支出或是大额的工程支出,要进行公示并拍照留存。虽然整个环节看似是十分合理完善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其实村级财务管理公开的质量并不是很高的,部分信息公开只是偶尔的事情,并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将信息进行公开,并且公开的信息具有选择性,对于那些不合理的信息或者是存在缺陷的信息是不会公开的,有的村甚至将假信息公开,这是极其不良的现象。
1.3在财务管理中执行力不高
现在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是非常高的,即使是在农村,百姓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升高,那么对于一些财务不良的情况,老百姓发现了就会将其揭发出来,所以,才会有一些涉及财务管理的违法乱纪案件被发现出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既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实际情况很多是“制度一套,领导一套”,这就会造成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受到很大的损害,执行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很多的村干部还存在着现金坐收坐支,而村会计就成为了秘书,只是负责账目的记载和相应票据收集工作,这都给农村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漏洞。
1.4会计核算不按照要求进行,工作基础不熟练
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会计建立档案不够全面,并且账目之间也不是很清晰,很多资金的去向不明,在资产与负债方面,也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工作,存在着许多的不合理之处。并且会计的工作技能不熟练,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严重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村级财务管理的改进方法
2.1要不断的加强村级财会人员队伍的建设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政策性是很强的,并且是很专业的一项工作,因此,财会人员不但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很高的政治观念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的措施为:一是在选拔财会人员的过程中,要严格的禁止“任人唯亲”的行为。二是要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对财会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考核,对那些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相关的培训。
2.2要把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健全
2.2.1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在基层长久的工作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村级财务问题是与广大的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对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等权利进行保护,因此,我认为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主要的措施为:首先,我们公开的内容要具体、全面,公开的内容要是真实的,不能是经过特意筛选之后的内容。第二,内容的公开要及时、合理,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定时进行公开。第三,公开的方法要不断的创新,以公开栏为主要的方式,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村民大会和广播等形式进行公。最后,公开的程序要注意是合理科学的,在将信息公开时,要组织村民监督小组进行监督,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2.2要不断的健全村级财务民理镇代管制度。现在财务管理主要是帐户已全部由镇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人员代为保管,支票的填写是由镇代管人员进行的,村里留有一个印章,发票是由村里提供的,依据发票金额报销发票,实现报帐制,镇里代管,已经实现了电算化,但是服务中心没有进行费用的预算,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事物,队伍中的工作人员数量很少,会计的工作内容很多,大部分的??计都是兼职,不是专业的人员,这是我们要注重的一个问题,我们要不断的 健全村财民理镇代管制度。
2.3 要不断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3.1大力的宣传法制观念。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法治观念的宣传,对基层财务人员要大力的宣传法制观念,可以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讲,这同时也可以不断的提升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他们依法办事的观念,还要对他们进行党风廉政的教育,推进村级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2.3.2要切实的落实质询与责任追究制度。村民对于基层的财务账目是具有监督权的,村民可以对那些不明白、不透明的地方提出疑问,我们要严格的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如果没有经过村民会议进行讨论决定的事情,任何组织或者是个人都不能以村里的名?x进行借贷等,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一定要依法处理。
论文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很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科学规范。该文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像雨后春笋般蓬勃成长,并逐步趋于成熟。民营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高新技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亮点。但是民营企业毕竟存在着许多先天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大部分民营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为改进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1.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管理者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民营企业的财权集中在少数关键人手中,从而导致在财务工作中过于注意控制,而疏于管理。这些企业的出纳人员由创业者的亲戚担任,且地位高于企业其他财会人员,出现了出纳人员领导财务工作现象;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停滞在较低水平,财务管理硬件投资很少。
1.2不注重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营运资金波动大
许多民营企业缺少资金使用的长、中、短期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观念,存在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特别是在经济繁荣时,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匿在盈利光环下。一旦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产品成本提高或者市场份额迅速减少,会导致经营现金流入量锐减,财务风险加大等等情况出现时,财务与经营危机就充分暴露出来。
1.3成本管理严重弱化,缺乏科学的财务预算
许多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会计知识薄弱,对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不能很好地把握。由于不能进行科学的财务预算,并且在相对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4资金筹集和使用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决策流程
客观上,很多企业筹资渠道狭窄,很难通过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庭储蓄或者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民间资本中拆借,其结果融资数量小、成本高。主观上,企业筹资难的原因之一是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提供财务报表虚假的成分居多。有些企业的领导及财务人员对投资评价的基本指标如内含报酬率、投资报酬率及净现值等了解不够深入,项目可行性报告一般请别人。在资金投放活动中,企业有盲目跟风的思想,往往在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及防范的情况下,主管决定投放方向和投放规模,造成决策失误。
1.5财务利益分配机制严重滞后
民营企业往往实行家族式管理,在初创发展时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与亲朋好友共患难,度难关,创家业。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的创建人不能志同道合,二次创业意见相左,他们担心控制权旁落,排斥其他权益资本进入,拒绝在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利益的分配关系。内部股权封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与缺陷,所有者不仅要防范外部员工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甚至要防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最终导致管理混乱,企业效率低下。
2.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2.1提高民营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财会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提高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民营企业创建者的管理素质。民营企业老板要提高管理水平,可以通过考察或参加专项研讨班,利用业余时间系统自学,边工作边函授,听讲座,参加短期培训,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等渠道来提升自己财务管理水平。
2.2实现财务制度规范化和财务管理预算化
首先,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现行法规制度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生产营销发展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其次,企业财务部门要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目标利润,认真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构建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在每月制订财务预算时,为避免出现预算的重大差异,还应根据近期较为准确的财务信息资料及时修正财务预算指标。财务部门要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兑现奖惩措施,形成以财务制度为主对经济行为的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
2.3建立科学、严谨、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要利用自身拥有大量有关成本核算信息的有利条件,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企业最佳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量,进一步确定销售价格,确定存货最佳存量,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同时,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在产品核算方面要遵守重要性原则,对主要产品要详细核算其成本构成,并为生产部门提出改进措施,对严重影响企业效益的产品要做横向对比,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生产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核算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
拓展成本核算考核范围,建立以成本、费用、利润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将能够量化的指标尽可能量化,通过考核绩效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成本核算内容,不仅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核算,而且要考核产品的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
2.4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管理机制,在投资、筹资及分配活动中发挥财务管理的中心作用,提高资金营运效益
在投资活动中,建立资金投入效益的保证机制。企业财务部门要改变目前仅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做法,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测算、论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分析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
在筹资活动中,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1)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筹资结构,适度负债经营,在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的前提下,设法筹足项目建设资金,防止急功近利、盲目举债,加大筹资风险。避免企业的效益过多地分流于资金利息,提高企业偿债能力,逐步把企业从“高负债一低效益一高占用”,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2)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财务部门务必保持良好的融资信誉,形成“借一还一借”的良性态势,不仅要重视银行信用,更要重视和讲究商业信用。
在财务成果分配活动中,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1)财务部门要监控企业资金的分流,防止过多地分流到工资福利、非生产性投资等方面。(2)合理制定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尽可能增加留存收益,不断增加企业积累,促进企业自我流动发展,同时,企业要妥善处理好个人消费与企业发展的问题。(3)财务部门要认真实施资本保全制度,监督管理好资本金。
关键词 通则 实施 问题 建议
一、《企业财务通则》概述
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通则》创造性地解决了企业财务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初步建立了以《企业财务通则》为主体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2007年1月1日施行的新《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划分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主管财政机关、追求投资回报的企业投资者、实现经营业绩的经营者。新《通则》适应了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下,构建了政府宏观财务、投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成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与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体系同时实行,形成了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与核算的完整框架。
二、当前《企业财务通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通则》实施范围不明确致使财务制度多种并存
《通则》缺乏明确的企业财务制度设计标准,实施范围也不明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活力逐步释放,企业的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张。当企业的经营范围跨越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当企业的合作规模超越企业界限时,为了规范各种经营行为和企业合作模式,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企业财务制度。显然,这样就对财务制度的统筹与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不利于会计信息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而且难以统一口径,财务制度实施范围模糊。
(二)《通则》的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跟不上时代步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与财务问题相关的现象。例如,企业并购、债务重组、企业间合作、公私合作等等新的情况。而目前的《通则》并没有及时更新,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难以照章办事,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
(三)《通则》缺乏对企业财务制度的统一规范,也缺乏风险管理
对企业财务制度的规范不足是通则本身的问题。首先,从通则来看,通则并没有明确指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和风险。其次,通则的实施情况缺乏监督和评估,这样对于通则本身的问题难以及时处理,而对于通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再次,许多企业缺乏财务管理制度,而通则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规范。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则对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的约束机制或者惩处机制不到位。第二,通则本身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使得部分企业有机可乘。第三,通则只是原则性、制度性、引导性的规范,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中的问题难免鞭长莫及。
(四)《通则》缺乏对中小型企业财务制度问题的指导和规范
通则中的规范对象并没有对企业规模加以区分,使得中小企业的许多财务制度问题缺乏指导和规范。通则应当正确认识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的问题。例如,财务管理方法落后,没有实现电算化;缺乏完整的财务管理的设备和队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及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等等。在认识这些问题后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给予指导和规范。
(五)《通则》实施情况缺乏监督和评估
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情况究竟如何、是否有效、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监督和评估中回答的。目前的许多企业并不重视审计和评估工作,从而缺乏了解财务制度实施情况的真实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财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长期积累下必然给企业的发展埋下财务风险。
三、相应的建议
(一)统一相关财务制度
将所有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归并、划分,制定统一的供企业执行的《企业财务细则》、供行政事业单位执行的《行政事业财务制度》,将所有行业都划分为企业与行政事业两大类,对于每一大类通用的财务核算制定一种通用的财务制度,在通用财务制度下可以允许有若干行业专用特性的财务制度供选择。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伴随企业发展的步伐而生。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自然也应当同步发展。因此,在通则的实施过程中,也当鼓励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更新财务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以下手段:第一,促进国内外、东中西部、大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学习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第二,组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培训的方式来达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第三,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和监督,不断地纠错,通过试错的方式来促进企业的财务制度的完善。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与实施是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充分有效的关键,也是通则实施的作用体现。首先,企业应当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将企业内部控制提升到财务管理的核心拟题上来,规范内部控制的流程,强调内部控制的能力。其次,企业应当建立独立、完善、自主的财务管理部门,确保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再次,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财务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的相互独立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功能。
(四)量体裁衣制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中小企业应对财务管理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并制定合适的财务制度,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完善财务能力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穿上合适的鞋走自己的路”。
另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具体的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尽快完成企业财务管理的电算化,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技术、设备、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更新储备力量。第三,洞察企业的发展趋势,使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速度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五)强化企业财务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
前面已经论述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在此,本文认为应当强化企业审计制度的实施,即充分发挥企业的监督作用和评估效力,使企业财务制度的实施情况被企业管理人员所掌握,从而为改进企业财务制度、应对企业财务风险提供信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斌,周慷.《企业财务通则》:理论依据与逻辑创新[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7(10).
[2] 赖永添,吴子云.新旧《企业财务通则》的对比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 (07).
关键词:基层烟草公司;财务管理;财务资源整合
近年来,我国烟草行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使基层烟草公司成为了独立的经营实体层。这一改变使得其财务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了使财务管理模式更好的适应新的经营模式,对基层烟草公司的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其优化配置显然已成为大势所趋。
1.基层烟草公司财务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资源主要包括知识资源和实物资源,而具体到烟草公司财务资源整合,则涉及到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以及资产、负债的整合等多个方面。目前,烟草公司在财务资源整合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业绩考评制度欠佳
财务管理本身具有严肃性、权威性等特点,但是现有基层烟草公司的考评制度却难以体现其严肃与权威。目前存在的考评制度对于员工业绩的评价被限定在了报表之上,诸如会计、业务报表,这些报表当中所呈现的信息成为了考核结果的依据。然而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却无人关注,这样极易造成考核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的局面。
同时,基层烟草公司将其业绩考核的重点放在了利润、销量等可见的财务性指标之上,而对于其他非财务性的指标却涉及甚少。这种局面极易形成片面的业绩考核观,造成业绩考核失真的现象。
1.2监督机制不健全
对于企业的财务监督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不可少的环节,监督机制在整个财务管理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基层烟草公司财务整合过程中却出现了监督力度不足的状况。
对烟草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首先,就内部监督来说,烟草企业的财务与监管部门一般都是一体的,监管人员审核自己做的账目,往往很难发现其中的纰漏。同样,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外部监管,往往会受到各种利益的驱使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1.3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
基层烟草公司财务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但是,在许多改制后的烟草公司,却存在着财务人员短缺,专业知识偏低等情况。在这些改制后的基层烟草公司,由于待遇相对较低,加之没有较为健全的人员培养晋升体制,导致专业财务人员流失严重。再者,基层烟草公司对于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薄弱,许多财务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涉及到具体的操作问题也略显能力不足。因此,加快基层烟草公司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显得相当必要和迫切。
1.4资产、负债的整合不到位
在烟草企业改革中,基层烟草公司成为了独立的经营实体,因此,其财务资金必须明确无误,然而,现有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对于烟草企业财务情况的清算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单位不顾企业的利益存在着虚报、谎报公司财产等恶劣行为。在清查、汇总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的不细致而导致许多纰漏,造成公司资产的流失。在对负债整合、分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失职。导致对公司整体价值的评估与实际不符,不利于整个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强基层烟草公司财务资源整合的建议
基层烟草公司财务资源的整合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制约,若要实现其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我们从知识资源和实物资源等多方面入手。针对基层烟草公司财务资源整合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完善业绩考评制度
实现公司财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而公司员工的业绩考核制度作为评价员工工作实效的标准,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体到基层烟草公司的业绩考评制度,需要我们在以往考评的基础上增加非财务性质的考评标准,例如将财务人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工作中的错误出现率等标准增加到业绩考评之中。对于财务性的评价标准而言,对考评报表中的各个数据,不能走马观花,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核对,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基层烟草公司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财务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2.2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基层烟草公司改革中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财务改制的监督管理必不可少,只有存在着这种相互制约的体制,才能够确保财务的明朗准确,才能够实现财务资源整合的合理。具体来说应该从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两方面入手。
首先,就内部监管而言,基层烟草公司要建立单独的财务监管审计机构,将监督机构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去,确保监管部门的权威性。监管部门在审计财务部门的财务明细、核对相关烟草数据时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做到准确、务实、高效。其次,作为对基层烟草公司进行监管的财务、审计等相关外部机构,也应切实履行其职责,对于工作过程中发现的违规烟草操作行为应严厉查处,坚决制止。在实际操作中,财税、审计等部门与烟草公司联系密切,作为这些单位的政府工作人员则应该严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国家也应该定期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对于监管烟草公司过程中存在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罚,从而规范烟草公司的外部监管机制。
2.3加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层烟草公司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难度之大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财务人员也是相当必要的,在此背景下需要从人员体制构建和专业人员培训两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基层烟草公司面改革后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难题,解决这些难题还需要企业能够留住人才。这就要求基层烟草公司能够制定出台针对财务人员的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晋升体制以及相关的薪酬体制,特别是对于烟草行业财务专业知识过硬的员工,更要制定其职业发展规划,让员工明白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未来的希望。而对于基层烟草公司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则需要公司下大力气进行人才的培养,定期向相关财务人员讲授专业财务知识,传达烟草行业最新的政策法规,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
2.4认真整合公司的资产、负债
基层烟草公司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要理清公司的财产,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财务资源的清晰明朗,才能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财务人员认真核对相关数据,对负债表中的每个数据都做到准确无误的核实。必要的时候还要邀请相关的第三方参与到资产负债的整合过程之中,从而保证公司各个账目的准确无误。
3.结语
基层烟草公司财务资源整合事关企业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实现其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每一个基层烟草公司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整合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到知识资源与实物资源。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更好实现基层烟草公司财务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作者单位:云南省德宏州烟草公司)
参考文献: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职能发挥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部门预算不规范,经费相互挤占,费用支出无计划、无定额,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考核,是在事后。
(二)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缺乏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大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由领导说了算,财务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的角色,资金管理凭领导个人意图操作。此外,对会计内部控制不重视,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便可以了,而忽视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
2.内控制度不健全。很多单位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内控制度,包括经费开支标准、业务流程等,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惯例,或者是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办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3.人员配备、岗位分工不合规定。违反《会计法》规定,有些会计人员或其会计主管人员连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都没有取得。还有一些单位没有按照要求实行不相容岗位的分设,造成职责不清,甚至出现会计、出纳工作由同一个人担任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存在缺陷
其主要表现在:
1.预算会计是以实现制为基础,其目的是汇报支出,为决算服务,它不进行成本核算,无法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
2.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
3.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决算科目。
(四)事业单位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准确性、约束力和严肃性
1.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是停留在自己既得利益上,力争在上年基数上有所增长,实际工作中没有按零基预算进行编制,影响了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2.有的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
3.有的预算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4.有的预算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事业单位在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缺陷
1.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数法仍普遍被沿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不够,为某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
3.部门预算编制不够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
(二)相关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配套
最近几年,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因此进行相应的改革,会计制度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三、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强化内控意识。首先,单位领导提高认识,带头学习有关财政、财务会计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其次,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再次,相关部门要强化内控意识,与财务部门共同承担内控责任。
2.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一是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二是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在实施中规范财务流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规范单位财务审批程序和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一支笔”审批制度。三是加强内部监督,及早发现问题。内审部门对单位内控的执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下属预算单位财务工作指导、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务检查,促进财务管理整个系统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部门预算,提高财务管理的计划与预测能力,尽快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
1.加强基本支出预算的定员、定额体系建设,规范定额内容、合理定额标准。
2.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3.细化部门预算,防止出现无具体内容的项目预算或者应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的项目重复在项目经费中安排的现象,有利于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三)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一、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熟悉不到位。很多农村领导干部往往以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的改变,理解为就是用电脑来代替人工记账、做报表、没有其他的作用,未看到其对会计职能和治理方法以及治理流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一味求简。更有甚者,以为目前农村所处的环境并不缺乏劳动力,因而也就无须另外花钱往购置硬件和软件。还有部分农村领导干部仅把会计电算化以为是农村财务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当作树立形象的一种手段,而对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带来的深刻影响,往往是不了解或不重视,因此并没有真正使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农村会计职员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村会计工作相对比较落后,与城镇会计职员相比,农村会计职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素质不高、信息不灵,培训和进修机会很少,现有的会计职员普遍缺乏应有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严重影响了农村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发展。此外自配备电脑后,各乡镇依据相关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脱离了手工账,但由于财务职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账务系统治理混乱。
3.缺乏有针对性的财务会计软件。由于利润可观,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推动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然而面对农村会计工作开发的会计软件却寥寥无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农村财务工作的软件。有很多会计职员是靠师傅带徒弟这样培养出来的,他们往往对会计专业中的一些术语感到费解,以会计科目为例,在农村企业中,企业拥有的资产往往不是常见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而是以土地、山林、水库、池塘等这些资源。而现行会计软件难以满足需要且不规范,无法保证会计数据处理的相对稳定性,这也使会计电算化在农村的推行受到限制。
4.基础工作薄弱、资金不足。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差,从会计账簿的登记到账簿的装订以及会计档案的保管,与规范相比多数做得都存在差距,并且会计职员对新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还存在理解上的出进,这给会计电算化的推行形成很大的障碍。同时实行电算化要进行计算机硬件配备、购买软件和有关的辅助设备(如不中断电源系统),操纵职员培训和耗材,这些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投进,合计起来少则一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对农村企业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他们往往一时难以承受。
二、推进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治理中应用的建议
1.政府要正确引导,加强宣传,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熟悉。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推进农村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直接动力。农村工作的领导者要自觉充分熟悉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加强对农村会计电算化意义的宣传,重点宣传会计电算化在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职员业务素质、提高财务公开能力、提供正确、及时的会计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农村经营治理的深远影响,并在资金、职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支持。使有关职能部门增强责任感,使软硬件厂商认识到无穷商机,主动加进。使广大使用者了解其意义,热情投入这项工作,从而为加快村组织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切实加强农村财会职员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电算化需要既懂得会计知识,又把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就农村而言,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职员还比较少,因此加大培训力度,全面进步职员素质是当务之急。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大科研培训力度,从实际出发开展在岗和离岗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同时要加强培训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使培训对象对会计电算化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此外,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类型的操作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降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故障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不中断培训。
关键词:商业保险公司;大病保险;财务核算
一、引言
大病保险是一项医疗保险制度,它的设计在最开始就是希望能够不给参保的人员带来额外的负担,在城镇居民或者是新农合的医疗保险基金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从商业保险公司中购买大病保险,由此保证参保的人员不会出现因为生病而变得贫穷这样的情况。而在大病保险中,财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的准确与否关系着大病保险是否能够很好地落实下去,是否可以保障居民的利益,因此在财务核算方面一定要注意,但是现如今,财务核算里面总是会出现问题,本文就经办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方法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大病保险相关运行的情况
1.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已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大病患者高额医疗费用的再次补偿,解决了基本医保报销受最高限额控制的问题,有效拓展和延伸了基本医疗保障的功能,更是探索建立健全“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协同配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创新性举措。通过大病保险制度的实施,健全和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有效扩展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范围,使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大大增强。
2.城乡居民就医负担大大减轻。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资金实行省级统筹,能集中有限资金,最大限度解决全省大额医疗费用患者的特殊困难。有力缓解了城乡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切实减轻了老百姓经济负担,使这项惠民政策在老百姓中落地生根。
3.较低的行政成本提升了行政效率。大病保险通常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实现了管办分开。从全省工作情况看,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经办机构、医疗机构都没有专门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除办公场所外,人员、办公设备、运营成本等都由承办商业保险机构负担,省级财政基本医保基金只支出了可控的服务费用作为行政成本,却换来了专业化管理优势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大大节省了行政管理成本,真正发挥了第三方承办优势。
4.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通过承办商业保险机构积极与新农合省级平台和部分城镇居民医保进行系统对接,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承办保险公司结合实际建立城乡居民大病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用药规范等事项的系统监测。通过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业务,可依托其较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助力提升基本医保信息化及管理水平,实现医疗费用的省内外异地结报。
三、大病保险的财务核算里面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保差异较大,工作衔接存在困难。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基本医保统筹层次较低,各市县现行补偿政策各不相同,在住院起付线、报销比例、最高限额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基层部门对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的态度和认识存在差异,使得政策落实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出现下调基本医保责任限额,增加大病保险负担的现象,降低了参保参合群众保障水平,也影响大病保险机制持续安全运行;人社、卫生部门三个目录不尽一致,造成同一患者同一疾病,在不同县区基本医保报销政策和费用完全不同,大病保险进行再次补偿时,因存在报销差异出现不公平现象。
2信息化基础建设滞后,专业优势发挥不充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为市级统筹,尚未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个别偏远地区甚至无医保信息系统;新农合为县级统筹,虽有省级信息平台,但数据录入在县级合管办,系统数据差异性较大,基础数据质量不高。由于基本医保信息化水平不够高,基本医保、医疗机构、承办保险机构信息系统还不能有效衔接,导致患者基础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和出院即时结算困难,特别是保险机构只能对于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事后分析,加之缺乏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有力支持,国家对承办保险机构通过大病保险发挥医疗监督职能的定位在实现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四、相关解决措施
1.财务核算。保险公司应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按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完整、真实、准确地记录、报告大病保险业务经营情况。保险公司应当对大病保险进行单独核算,单独识别和汇总相关的保费收入、赔付支出、费用支出等损益项目,反映每个大病保险项目的经营结果。保险公司经营大病保险业务,应遵循“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设立独立的大病保险业务收入账户和赔付支出账户,严格按照账户用途和类型划拨和使用资金。大病保险业务账户不得用于大病保险业务之外的其它用途。保险公司开设大病保险业务账户应由总公司审批。保险公司原则上应在省级或地市级公司开设独立的大病保险业务收入账户和赔付支出账户,当地政府另有要求的除外。保险公司应按照收付费管理相关要求,实行大病保险业务非现金给付,确保大病保险资金安全。保险公司应建立大病保险保费收入上划和赔款支出下拨机制,确保大病保险资金的安全,提高大病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大病保险项目可按实际现金流量结余为基础分摊投资收益,但应留足备付金确保及时进行理赔服务
2.完善法规体系。建议保监会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完善大病保险业务全流程监管法规体系建设。重点对大病保险财务管理方面给予明确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对大病保险的资金管理进行规范,夯实监管法制基础。
3.加强交流培训。建议加强监管交流,促进监管系统大病保险业务信息交流,细化监管措施,丰富监管经验,提升监管水平。加强业务培训,促进基层监管干部专项知识体系更新完善。
4.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设计。建议保监会协调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衔接,发挥医疗保障体系整体作用。协调稳定基本医保政策,科学设计大病保险保障政策,建立医保体系联动机制,确保大病保险持续发展。
5.健全医疗行为管控合作机制。建议保监会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文件推动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社保机构的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授权保险公司可以对医疗服务行为和收费情况进行监控、检查,进一步明确监督处罚机制。
五、结语
大病保险是一项医疗保险制度,它的设计在最开始就是希望能够不给参保的人员带来额外的负担,在城镇居民或者是新农合的医疗保险基金里面拿出一部分去在商业保险公司中购买一些大病保险,由此保证参保的人员不会出现因为生病而变得贫穷这样的情况,在这个过程里面,财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努力做好,才可以使得其他的方面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维民,杨秀玲,蒋帅,范丽,韦波.利用基本医保结余建立大病保险基金的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3(08).
[2]周竞,管士云,罗玉霞.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研究[J].知识经济.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