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 社会经济 生产力 关系
一、 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艺术设计的历史之河也从这里发源。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和砍削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这把石刀就是最初的设计产品。这种工具的创造首先符合实用目的,同时也顾及到了用起来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它的制作过程具备了设计所要求的从预想、选料到加工成型等必备过程,它的功能和形式结合于一体。最早制作劳动工具如石斧、石刀、弓和箭的原始猎人,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
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史前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之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于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艺术设计也越来越科学化,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 经济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过程的始终
艺术设计的经济属性是它区别其他艺术活动、手工业的首要特征。人的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社会,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然导致人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通过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像其他社会生产力一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
1.经济因素在艺术设计的不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中,经济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1)设计观念的产生阶段:艺术设计需要把握设计物由过去到未来形成发展的种种相关因素,然后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崭新的设计方案。其中的经济因素体现在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市场需求预测以及新方案的经济内容评估等方面。对原有状态的经济价值分析,是设计观念产生的基础。(2)设计的实施阶段:设计的实施过程指的是设计方案由图纸到生产为实体的过程,对于设计来说,是实际制作的过程。设计在真正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从设计物的试产、批量生产和专利保护等方面均受经济因素的制约。(3)设计的实现阶段:设计物最终要推向市场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是通过销售来实现的,当设计物作为商品投放市场,设计师应当及时调查市场反映和销售效果,综合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设计和进行新的设计构思。其中,经济因素不仅体现在设计物的综合经济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而且作为改进更新已有方案和促成新的设计方案的产生基础,经济因素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23年,现代设计之父格罗佩乌斯将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育理念“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传播到全世界,使设计终于打破艺术桎梏解脱出来。而在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设计与经济的结合”,设计必须服务于经济。
2.艺术设计通过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确定设计目标和方向
设计具有强烈的超前性、预测性。“设计”这个概念在许多场合中,也往往被“策划”等术语代替。这意味着设计与艺术、手工艺活动都不同,它更偏重于事前的过程。在整个市场营销的组织中,设计占有引导性的地位。“设计生产销售使用”这四个环节中, 设计不仅在时间上先于生产、销售活动, 而且设计的市场定位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两者的成效。正因为如此,设计前的活动往往比设计本身花费的时间、精力更多。如设计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包括对厂家、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的详细调查;调查之后的数据要加以统计分析直至最后提出成文的方案、策划报告;并且还必须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方案,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这就要求设计师的思考必须高度理性化和高度专业化。科学地进行市场潜量、市场占有率及需求预测,把握设计物实现为实体后在市场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能够使新的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准确地适应未来市场,并且通过预测可以得到提高和创造设计物附加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 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设计繁荣的基石
艺术设计的技术性、经济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商品的物质性功能,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和审美,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知识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的直接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设计艺术将成为人类十分主动和相当自觉的一种行为。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总之,人类一切生存空间、物质和生活方式,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人类将生活在一个经过了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也就是说,在这个新世纪,设计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将成为一种历史沿革的文化。知识经济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时代的变革,经济形态的变化,为设计艺术的创新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设计艺术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2.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关键词:音乐艺术;社会经济;关系
音乐艺术是人类的高雅艺术创造,音乐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和教育三大功能,音乐表现人的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能够很好体现社会的发展变化,又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音乐艺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子,“中国好声音”迅速成为收视率最高的音乐类节目,唱红了浙江卫视,也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更催生了“中国好歌曲”“中国新声代”等,使得音乐由传统的唱片、开演唱会到一种更新的音乐经济形式。同时,伴随着人们对音乐的研究和重视,对音乐艺术衍生出更多经济产业,利用音乐开展医疗保健、音乐胎教、娱乐产业等等,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音乐的创新发展和市场化,音乐发展又进一步激活我国社会经济,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1音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关系分析
1.1社会经济发展对音乐的制约作用分析
音乐伴随着人类劳动而诞生,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表现内容和形式与社会密不可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乐器和音乐表现形式,一个民族有其独立的音乐艺术创造表现和发展形式,也在尽力地保持着民族的特色,推动着一个民族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变化和呈现方式,也影响着其在社会的传播途径。先秦时期的音乐主要是民间创作和口口相传,从楚辞开始文人独立创作音乐,并独立创作诗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唐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空前繁荣,音乐艺术大放异彩,各个民族的音乐甚至波斯、阿拉伯等异域民族的音乐艺术在我国得以很好地传播,也进一步带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社会经济的繁荣直接催生了专业从事音乐创作研究的音乐人群体。《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唐代音乐大家李龟年,《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晚唐时期的一个突出的代表,音乐艺人成为社会的独立职业,演技之高超,年轻时的演出场面和今人有几分相似。宋代的柳永更是一生献身宋词创造,创作了大量的长词慢调,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音乐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音乐艺术成为人民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与经济发展更为密切。
1.2音乐艺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功能分析
首先,音乐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人的审美品位。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产物,从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后,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服务生活审美需要。审美是音乐最为主要的功能,劳动之中唱出心中的歌,表示劳动的幸福;生活之余聆听一些音乐,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不断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提升社会整体审美情趣。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和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能够带来心理和精神的舒适,获得强烈的愉悦体验,产生美感。音乐的美感源于人的心理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共鸣,源于人的精神需求和音乐思想情感的协同。音乐家根据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将一定的思想情感融合在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里,听众从聆听中受到感染,获得心理的愉悦体验,不断激发人的想象力,以此更好地净化人的心灵,装扮人们的生活,实现音乐的审美功能。其次,音乐艺术增强人的认知能力。音乐是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通过欣赏音乐能够更好地感受自然、历史,尤其能够感知社会人生,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音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不仅反映客观的生活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人的主观世界,能够更为直接地反映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人类思想灵魂是相通的,精神和心理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通过欣赏音乐能够间接地感知生活,品味历史人生。音乐是人类最为鲜活的文化,是最有生命的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思想,通过音乐能够更好地拓展人们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认识社会、传承文化,并促进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也以此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了解,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增强人类理解。再次,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长期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一直以来,统治者都把音乐作为教化的重要工具,对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音乐一直充当主要表现手段和承载工具,作用于人的心理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以此更好地陶冶人的性情,愉悦身心,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荀子•乐记》详细地分析了音乐的道德教育功能,孔子更是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调音乐可以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道德修养,改变社会的陋习陈规。当代社会同样重视音乐的道德伦理和教化功能。美国华盛顿州实施“音乐预防犯罪法”,政府希望以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的经典作品来降低当地的犯罪率等。同时,音乐对于智育和体育的作用也非同寻常,和谐优美的音乐能够激活人的思维,增强人的想象能力,在美的驱动下更大地激发人的潜力。不良的情绪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优美舒缓的音乐能够改善人的心情,平心静气,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与舞蹈体育的融合,实现身心和谐,真正实现身心健康。
2新时代背景下音乐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分析
2.1国家经济的空前繁荣带来了音乐艺术的大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激发人的更多需求,尤其是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使得我国音乐艺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音乐人才不断踊跃,音乐艺术持续发展,音乐事业空前繁荣,音乐艺术产业蓬勃发展。诞生了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和明星,实现了中外音乐艺术的相互交融,国外音乐大量进入中国,丰富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在世界音乐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地的音乐团体纷纷来到中国进行艺术交流和商业演出,带动我国音乐艺术的繁荣。我国音乐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风格,又实现了创新发展,更是成就了一个巨大的音乐艺术产业,音乐制作公司大量成立。人们不断增长的音乐欣赏需求、不断提升的审美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了音乐艺术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
2.2音乐艺术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今天更是发挥到极致,形成了音乐经济,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首先,音乐制作的物态性艺术文化消费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音乐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音乐消费市场,出版音乐商品,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用,音乐磁带、音乐唱片、音乐贺卡、音乐文物,以及由此衍生的音乐器材、乐器等文化消费品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2014年,美国最卖座的专辑是泰勒•斯威夫特的专辑,1989年总销量366万张,排名第二的是电影《冰雪奇缘》的电影原声带,销量353万张,英国歌手山姆•史密斯的专辑《Inthelonelyhour》卖出了121万张,而美国2015年上半年的数字单曲总销量共计约为一亿六千万张。中国台湾的已故歌手邓丽君总共出了100张唱片,平均每张销量100万张,一人的唱片销量就是1亿张。众多的音乐艺人和音乐制作公司,形成一个音乐制作销售产业,推动了经济发展。其次,以劳务形态存在的音乐服务产生直接的直观效用。音乐商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音乐对经济的直接作用。音乐商业演出、有偿音乐制作、音乐心理治疗等围绕音乐的商业模式不断开发出来。专业的商业演出公司不断涌现,音乐明星出场费从几万上升到几十万,个人演唱会的单一的门票收入都是以百万来计算,还有更多的商业赞助以及广告等,音乐明星每年的广告有的已经上升到上亿元。音乐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不仅有音乐制作公司,出现了众多的音乐经纪人,音乐艺人,“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音乐选秀节目直接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影响力,而且形成一种音乐艺术产业,直接的冠名权已经从第一期的6000万上升到最新一期的2亿元,更是直接带动了浙江卫视的整体收视率高升,也将加多宝的品牌形象重新树立起来,带动了我国的音乐艺术的商业发展,形成一种成熟的音乐产业模式。再次,构建在音乐娱乐消费上的音乐服务产生综合社会效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们需要更多满足精神需求和心理放松的消费,建筑在音乐娱乐消费基础上的音乐雅座、舞厅、迪吧等,KTV娱乐把人们从紧张激烈的职场上解脱出来,以音乐、环境、服务、氛围来更好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能够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有一个更好的精神栖息之所,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产生更多的社会综合效益。
3结语
总之,音乐艺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社会经济发展是音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为音乐艺术提供更广阔的存在和发展空间。音乐艺术又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也为社会更好地运转提供剂,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典.论作为文化的音乐与作为艺术的音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王一涵.当今社会音乐倾向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5).
关键词:泵站;运行管理;社会经济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的大中小型泵站有很多,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泵站工程在为农业服务的同时,新增加了城乡供水、环境保护、跨流域调水等重要功能。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泵站工程作为基础水源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在不同位置通过不同的功能,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作用。
一、大型泵站定义
根据GB/T50265-97《泵站设计规范》,大型泵站是指总装机功率10000kW及以上,或总装机流量达到50m3/s及以上的单座泵站;由多级或多座泵站联合组成的泵站工程,其整个系统的总装机功率达到10000kW及以上的,或整个系统总装机流量达到50m3/s及以上的,并属同一管理单位管理泵站,见表1。
表1灌溉、排水泵站分等指标表
泵站等别
注:(1)装机流量、装机功率系指单站指标,且包括备用机组在内;
(2)由多级或多座泵站联合组成的泵站工程的等别,可按其整个系统的分等指标确定;
(3)当泵站按分等指标分离两个不同等别时,应以其中的高等别为准。
本论文主要针对总装机功率10000kW及以上,或总装机流量达到50m3/s及以上的单座大型泵站展开研究。以下大型泵站均指单座规模达到大(2)型及以上。
二、大型泵站技术经济特性简析
(一)泵站最优运行准则
大型泵站现代化要求泵站安全可靠地完成供、排水任务,并能获得最大经济效果,这就要求泵站运行要处于最优状态。泵站最优运行方式服从于一定的最优准则。泵站最优运行准则有:①经济效益最大准则。②运营费用最小准则。③耗能最小准则或效率最大准则。④时段提水量或流量最大准则。经济效益最大准则应是普遍适用的准则。经济效益包括水利综合利用效益(防洪、除涝、灌溉、航运等),以及工业、城镇生活供水和生态环境效益等。运营费用最小准则是指在满足一定供、排水要求条件下,维持泵站运行所需支出费用最少。支出费用包括能源费、工资、管理费、维修费、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等。需要指出的是,应用这个准则的前提是有确定的供、排水要求的标准,没有确定的标准,运营费用最小准则无意义。耗能最小准则是指在满足一定供、排水要求下,油、电工业能源消耗最少。一般地说,这个准则是运营费用最小准则的简化。但是,鉴于经济评价涉及能源价格,两者也会有相悖之处。因此,运营费用最小准则和耗能最小准则不可替代。效率最大准则是指泵站提水作业中能量传递和转换损耗率最小。效率最大准则是耗能最小准则的内容之一。时段提水量或流量最大准则适用于特殊供水时期(如灌溉泡田期或治虫、防霜冻灌水期),或紧急抗洪除涝时期。遇此时期,要求充分发挥工程和设备潜力,在保证安全运行条件下,以提抽水量最多或以最大流量运行,力求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有时为保证社会效益或扶危救难而牺牲或一时牺牲泵站经济效益也是不可避免的,或是必要的。
(二)泵站技术经济特性简析
泵站耗能包括两部分:一是提水作功耗能,一是无效耗能。通常所说的泵站最优运行,即设法使泵站无效功率最小,实现耗能最小。相同供、排水任务,不同提水方案提水作功耗能可能有很大的差别,泵站的技术指标是泵站供水能力和装置技术的反映,一般有供排水量、装置效率、能源单耗、工程完好率、设备完好率、安全运行率等。我国泵站技术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技术指标的选择和考核方法比较完备,参见《泵站技术管理规程》。泵站经济分析是通过计算、分析、评价泵站建设或改造的经济效果来总结泵站设计运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国泵站工程大都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基础建设,即便是灌溉泵站,其盈利性也很低,基本上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扶持。因而,对泵站经济效益考核比较薄弱,经济指标的选择和考核方法不够全面。随着泵站管理体制改革,泵站经济效益越来越受重视,逐渐加强了泵站经济考核,完善经济指标势在必行。泵站工程项目是水利建设项目的一种,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其经济评价应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因素计算确定,即采用影子价格,分析计算项目的全部费用和效益,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评价从项目财务角度,采用财务价格,分析项目的财务支出和收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泵站的优化运行方式
(一)以泵站的效率最高为准则
泵站的效率是指泵站中包括电动机、水泵等项在内的全部装置的效率的乘积,同时泵站的效率也可以用泵站的输出功率与泵站的输入功率之比来表示。为了获取较高的泵站效率,泵站可以采用水泵最高效率的运行方式运行。但此时的泵站必须使水泵管路设计和选型配套达到相对的合理。这样才能使泵站中的水泵最高效率和泵站最高效率所对应的工作点是相同的。如果泵站的水泵管路设计与选型不是很合理的话,要想达到泵站的运行能耗低,费用少的目的,就必须考虑泵站的整体效率。所以泵站的水泵效率的高低不受电动机效率、进出水池效率以及管路效率高低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水泵的效率达到最高时,电动机效率、进出水池效率以及管路效率不一定是最高的。
(二)以泵站的耗电量最少为准则
泵站运行过程中能耗的大小不仅受泵站效率影响,而且水泵的扬程等因素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在给定的抽水流量,水泵扬程不变的情况下,依照能使水泵效率达到最高的叶片角度来运行,就能使泵站的能耗最小。
(三)以泵站运行的费用最低为准则
泵站优化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泵站运行所需的费用主要是水泵所消耗的电费,另外还含有其他辅助设备正常运行所消耗的费用、设备的管理费以及设备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一些费用。对于一些在泵站的运行费中水泵所消耗的电费占很大比例的泵站,计算其泵站运行费用过程中可以只考虑水泵所消耗的那部分电费。否则,计算泵站运行费用的过程中其他的费用也要考虑在内。
(四)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抓好泵站工程的建设
克服传统的重建轻管,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的原则,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土、高效益管理”的要求,对各级各类泵站工程建设,实行全程管理。各类泵站建成投入运行后,其水泵机组、变配电设备及附属设备等是确保泵站安全服务供应的主要关键设备。为了保持泵站的机电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能随时投入正常运行,防止设备故障,延长设备使用年限,必须经常或定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机电设备进行养护和检修,要严格按照泵站机电设备维修规程进行。水泵机组投入远行后,为确保安全供水,必须认真做好巡回检查工作,对运行机组进行严格的监视,发现情况要及时处理。在生产运行管理中必须预先制订巡回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水泵机组的经济合理运行也是泵站管理的一个主要任务。在确保服务满足用户需要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的运行,需要有统一的调度中心,做到合理安排与综合平衡,对水泵的选型与组合也要安排恰当。要掌握好每台水泵的性能,结合实际供水情况,合理安排水泵的组合以达到最经济的运行。
(五)运行中的泵站投资分摊
与规划中的泵站相比,已运行泵站的效益得到实现,并可通过经济后评价来进行分析计算。对于多年运行泵站,可以对比泵站修建前后各部门的效益情况,因此在投资分摊时应充分考虑效益的作用。
可分费用――剩余效益法计算的是最优等效方案的年费用,要分别计算各部门在枢纽修建前后相比能得到的实际年效益,再取两个中的较小值作为计算效益,以计算效益与可分投资的差值的比例来分摊剩余投资。计算步骤如下:(l)计算枢纽修建前后获得的效益:对防洪部门就是洪水年的减灾损失,对用水部门就是供水产生的效益;(2)计算各部门非综合性最优等效替代方案的年运行费用;(3)取(1)、(2)两步中较小的值作为计算效益;
(4)用计算效益减去可分费用
(5)各部门分摊的剩余投资的比率为:
运行中泵站的投资分摊(以抽排方式排涝的泵站)该法投资分摊与各部门获得的效益大小有关,效益大则多分摊投资,效益小则少分摊投资。多年运行泵站一般都会有泵站的历年运行资料,在投资分摊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计算步骤如下:(l)根据多年运行资料,计算多年平均抽水供水时间或多年平均抽水供水量;(2)根据多年运行资料,计算多年平均抽排时间瓜或多年平均抽排水量;(3)以泵站的抽排时间或抽排水量为比例分摊公用工程投资或剩余投资:a.供水部门的分摊系数
或
b.排水部门的分摊系数
或
这种方法是以水泵的工作情况来确定投资分摊系数的,并没有涉及到泵站其它指标,因此用它来分摊公用工程投资比较合理。特别当抽水供水、抽排水比较频繁时,耗电量较大,应以抽、排水量来分摊投资。
结束语
不论是灌区各级泵站也好,还是城镇各级泵站也好,都与人类社会生产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泵站管理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所以,各级泵站的管理人员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其作用,为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的影响分析概述
( 一)民商法价值影响概述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并促进了各个领域发展。民商法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调整社会经济市场,保证市场经济可以稳定的运行下去,同时还能保障经济市场的各项交易活动,维护商人的自身利益。民商法主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任务,实现依法治国,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制度对于经济市场也不例外。我国经济市场中各个行业在实际发展期间可以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展各项交易活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民商法的管理范围逐渐扩大,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市场交易期间可以通过民商法进行管理,以此来保证商人们对自身利益。这种交易形式的出现意味着经济市场逐渐朝着基础性整体方向发展下去,各项交易活动都可以通过这一形式进行,从而满易用户与商家的需求。在市场环境当中实时的一席合理的信息,这样在也能够让其他人来对其进行信息的共享,而在通过这一形式的有效促使下,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原来主体的自由性质。
( 二)价值体系的重构概述
随着整个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整体的民商法体制体系的应用范围,并且逐渐的延伸到我国众多领域当中,而其主要则是包含了经济、效益、安全、稳定以及平等、自由等等。而在这其中,自由在整个民商法价值体系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业式民商法价值体系当中的主要基础也是根本核心,而自由不仅仅能够很好的展现出我国民商法自身价值的基础性上;还与传统的民商法当中的平等的内涵,从本质的角度上来看是有着非常大的不同的。
此外,在对传统民商法当中的平等其主要就是包扩具有良性的目的以及工具性,所代表各自的价值体系;而在我国现代的民商法当中,重点的追求的目标那就是公平,并且公平也是在整个民商法当中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而安全,就是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我国民商法得以顺利实行的根本前提保障,并且在民商法当中的安全以及工具性的价值体系两者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是需要我国民商法在通过不同方面上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的,并且也是作为我国民商法的基础。而效益也就是整个民商法当中最重要的核心基础,并且它在整个民商法价值体系中占据这重要的地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效益以及安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性,所以一定要注重加强对于调节两者之间统一性的重视度,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效益以及安全两者之间的平衡性。
二、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我国民商法的变化概述
( 一)内涵上的变化概述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对于民商法也给出了高度的重视。然而,还有一些民商在发展过程中只为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民商法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各项经济交易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比如说:一些民商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民商法不重视,再加上传统的民商法管理范围较小,信息结构不完善,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民商法的真正价值被埋没,只有等到问题出现时才起到作用,但是,这时再使用民商法已经不能解决所发生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现有的民商法创新、完善,并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现状制定出一项全新的民商法律制度,扩大管理范围,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 二)原则上的变化概述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法律意识越来越高。而民商法是依法治国理念中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证各项民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保证民商自身经济效益。民商法的出现还可以有效的对经济市场的交易活动进行合理规范控制。然而,如何规范行民商法运作并将其中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要想将民商法中真正意义体现出来,就应该加强对其的制约与管理,扩大管理范围,减少商家为了自身经济效益来压榨人民的现象发生。首先是我国民商法当中的安全原则上的变化,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出全新的发展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商法中的真正安全原则内涵体现出来,保证其中的安全原则也是在整个民商交易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的,也是民商交易得以顺利进行下去的前提保障。
平等原则的变化概述。 在整个平等原则是在我国整体的民商法律当中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而平等原则,其主要指的就是,充分的给予双方交易的主体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平等性的权力,并且它不仅能够很好的促进了平等、公平的市场的建立。而在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体系发展的过程时中,双方在进行在民商交易的过程当中,很多都会一些不具有平等性的问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行影响了整个经济市场的秩序,严重的使其发生混乱的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我国整体市场交易的平衡、完整性,而平等原则,则主要是倾向于一些相关的媒介、技术、实行等一些平等的方面,尤其是注重于一些重新的加入,对于一些国外的消费者或者是一些国外交易主体上的一定性的权益保护。
总之,在开展民商法管理工作时,应该明确民商法的主要职责,减少不正当管理现象发生。如果民商法在使用过程中真正价值发挥出来,那么我国相干部门应该加强对其的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出一项全新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中的价值可以被发挥出来。我国经济市场在发展期间一定要按照国家指定标准开展各项交易活动任务,并为不正当的交易行为承担对应的法律后果,从而保证民商之间的经济需要。
三、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民商法制度的发展概述
应用范围的拓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逐渐朝向于全球化的方向来进行发展,这些也都在很多程度上关系到我国的民商法,并对其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使我国的民商法逐渐朝向于全球化的方向来进行发展,并且在基于一些相关的法律条规观念以及一些具有价值观点上也逐渐朝向统一化的方向发展。
而本文首先是对于我国民商法在应用范围上的拓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也在很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商法体系的完善进度,而民商信息在整个民商活动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整个民商各种活动的重要成败关键因素。
所以,在我国相关的民商信息库构造建立的过程中,会员就一定要在最大限度上为相关的信息提供者给予一定性的权力,只有真正做到了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好每个信息者提供者的所对其的劳动成果,而此外,在我国的民商法域名的使用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范围上的实时变化。
虽然,目前国内外在对于商法的具有内容定义上,还没有存在一个准确性较高的回答,并且也只是将其处于一个较为虚拟的地址当中,而广大群众虽然可以很好的利用域名来有效的进行信息之间的联络,但与此同时,别人也是能够访问自身的信息。而在当今这个充满网络的时代当中,人们逐渐的增加对域名的重视度,也慢慢变为了一个具有商业性的符号表现。所以在我国的民商法当中,就一定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域名进行实时保护,从而在最大限度上维护整个市场竞争当中的安全性。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主旋律的把握,是新闻传媒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的必经之路。[1]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要素,经济的和谐发展是发展国家经济效益的保障性因素。市场经济的活跃度是社会发展情况的主要衡量指标。市场经济的分配不均是公民之间利益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与人有关的因素成为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从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来看,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了我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建设和完善,是促进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措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各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合理性的主要表现。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2]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需要对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信息宣传和传播任务是新闻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对和谐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新闻传媒的发展情况来看,维护公平正义、坚守社会道德,是新闻宣传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二、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新闻宣传的共生关系
(一)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撑作用
新闻传媒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新闻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新闻传媒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性的、具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播报。[3]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下,新闻媒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为新闻传媒的资金因素和资源要素提供一定的保障。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为新闻传播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发展渠道。因而,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和社会大环境方面。
(二)社会经济对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制约作用和引导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传媒业的整体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性的关系。[4]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是新闻传媒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本条件。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分工的细化和生产部门之间联系的强化,让人们开始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关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让信息加工条件和信息采集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使产品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和流通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工厂开始向道路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集中,这就为工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我国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受众市场、资本市场、广告市场和新闻来源市场在相关报纸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市民阶层是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可以为报纸媒体提供一个广阔的读者市场;市场经济繁荣,可以为新闻媒体提广告市场;城市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和多元化特点,为社会新闻、文体娱乐新闻提供了来源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则为新闻传媒提供了投资市场。于是,新闻来源、读者群体和投资市场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素。这样,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成为了新闻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来,我国专业财经媒体的纷纷创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创刊的《市场报》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当代财经类传媒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末创刊的《中华工商时报》等刊物则是国家出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而创建的财经传媒,其后《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国际商报》等报纸和广播电视财经频道的出现,让财经媒体在专业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进入新世纪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和在互联网兴起以后所出现的一些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中的财经证券频道,成为了宣传财经新闻的重要载体。传媒的产生与发展,是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产物,也是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过程中产生的。
(三)新闻传媒及宣传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影响
新闻传媒自身具有一定的价值。由于新闻宣传工作的功能与社会经济现象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导向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因而对新闻宣传工作经济价值的量化分析工作并不是对其最终价值进行衡量的有效方式。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社会大众的需求声音是新闻媒体关注的三大重要内容。新闻媒体对一些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可以让这一事件得到有关部门的妥善处理。新闻宣传工作是对居民生活需求进行转播的重要方式,可以让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有效提升和拓展,从而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作用。新闻传媒的广告传播行为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就让新闻宣传工作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新闻传媒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行业。社会民众对传媒产品的消费情况和企业广告的支出情况也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经济的繁荣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传媒产业经济的繁荣也会让新闻宣传工作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在现代经济领域,广告可以被看作是传媒产业发展状况的反映。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体的广告总额也表现出了高速增长的特点。信息沟通在社会经济系统的整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经新闻宣传对经济信息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经济所涉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要素产生积极影响。新闻宣传机制对社会经济的热点和焦点的传播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些与社会热点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报道是促进传媒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只要新闻媒体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新闻宣传工作往往可以达到相对较好的传播效果。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工作可以发挥出信息预警的功能。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企业也可以对经济活动的未来进行了解和预判,进而在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益。传媒产业与地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融合,可以为某一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与新闻宣传有关的传媒组织和一些与新闻媒体相关联的创意组织已经在一些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表现出了集群现象。从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这种集群趋势在我国也已经有所体现。对于与新闻宣传有关的传媒业和文化产业而言,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物资流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是这些产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地缘因素的信息体系与知识因素和资源要素之间的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区域内各个产业相关要素之间的不断作用与融合的过程,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传媒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融合,既可以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帮助,也可以在对区域空间的契合度进行提升的基础上,推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三、新闻宣传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对新闻传媒发展模式进行创新
新闻传媒发展模式的创新主要设计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闻宣传硬件设备的更新;二是新闻宣传内容的创新;三是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新闻宣传工作中,媒体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更新,可以让新闻信息的宣传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对和谐社会的经济传播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让新闻宣传在时展要求下进行内容和形式的不断转变。值得重视的是,新闻传播形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新时期新闻传媒的重要传播媒介,应加以有效利用和善于利用。
(二)对新闻宣传的自身价值进行重视
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谐的社会声音可以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舆论保障。新闻宣传就是发挥这一保障作用的重要方式。从新闻传媒的宣传价值来看,它可以在借助新闻宣传向人们传递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出对普通百姓的思想进行引导和保障的作用。在对我国媒体行业的现状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对新闻传媒自身价值的重视,可以让新闻宣传成为对各种价值进行协调的工具,这就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遵循国家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成为了新时期新闻宣传中所要遵循的原则。[7]
(三)对平民情怀进行展示
在新闻媒体领域,平民情怀主要指的是新闻媒体在对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进行关注的基础上,对广大普通民众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平民情怀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必须秉持的工作态度。在自身利益的影响下,不同阶层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会表现出差异性的特点。在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不同阶层人民的声音的倾听,可以让国家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新闻传媒是对平民阶层的信息进行传递的重要机构,新闻宣传工作也是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进行展示的主要方式。平民情怀的展示,对新闻传媒的长远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维护人民的利益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出发点。新闻宣传在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充分了解新闻传媒及宣传工作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谢国勇 单位:万州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许琳.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J].新闻传播,2016(01):110-111.
[2]孙见泰.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关系探讨[J].中国报业,2016(14):22-23.
[3]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32):210.
[4]孙超.基于和谐社会视阈的新闻宣传创新路径探究[J].理论月刊,2007(09):85-87.
[5]姚江龙.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51-53.
一、封建社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
在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劳动力是封建社会的重要财富。其中农业劳动力占了封建社会劳动力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封建社会的多数王朝都采取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因而,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充足的、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但正像西奥多・舒尔茨所说的:“农业生产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产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因此,要想真正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才能运用先进技术,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因此,对农业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他们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中尽管重视人口数量的思想要比重视人口质量的思想所占比重大得多,但两种思想的产生在时间上却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分,甚至可以说是同时存在。如,早在春秋时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曾提出“庶、富、教”的思想:“子适卫,冉有卜。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在这里,孔子将庶、富、教三者并举,反映出孔子认为治国只考虑人口众多还不够,还必须使百姓富裕、有教养。孔子希望人口众多作为国家富庶的象征,同时又希望在此基础上再施教,体现出先秦儒家重视人口素质的思想。这虽然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谈论人口质量的,但孔子已充分注意到人口的文化素质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然,不可否认,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孔子的人口思想,今人看来还比较粗略。然而,在他短短数言中所包含的人口思想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他把庶、富、教三者并列为一国兴旺、富庶的表现。也就是说,他所希望的劳动力绝对不是同愚昧、贫困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同经济富庶、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相联系的。现代经济学也认为,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农业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主张在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投资以创造更多的财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证明这些方面不仅可以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增值效益最高的投资。但对劳动力的上述投资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在短期内一般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尤其是最初的培训投资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效益,同时,对劳动力的培训见效后又体现出收益的长期性。中国封建思想家认识到了对劳动力教育培训投资滞后性的特点,《管子》用种粮食、种树木来类比教育事业培养人才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另外,对于收益的长期性,《管子》指出种粮食只能收获一次,种树可以受益十年,而培养一个人才,国家可以永远得到好处,“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二、封建社会人力资本投资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对劳动力的培训。在中国封建社会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对农业劳动力培训方面进行投资使农民劳动技能素质较高,劳动力的人均产量就会提高。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封建农业产出的单一且同质性以及产量的有限、交通运输的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家庭与其他生产单位之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或不自足状态。因此,缺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动力,也妨碍了人力资本正外部性的产生。同时,家庭生产单位内部的生产性质使农业技能只是通过代际传授,通过农业劳作中的边干边学来完成的,因此,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极为有限。作为一个普通劳动力,在成年之前就几乎掌握了全部的农业劳动知识和技能。然后,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从事着同样的活动,正所谓“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但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封建社会的各项技术并非停滞不前,尤其是农业技术方面,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还是有一定程度发展的。任何社会有了新技术、新工具就必须加以普及,让农业劳动力尽快熟悉这些新技术以便将其用于生产,封建社会也不例外。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西奥多・舒尔茨所说的对劳动力所进行的在职培训。
在劳动力的培训方面,《管子》提出要广泛收集整理各行业生产技术经验,“而藏之官”,作为大家学习的材料。其内容包括精通农事的;善于种植瓜、荤菜、百果使之繁茂的;有能为人医治疾病的;懂得天时变化和预测年成丰收的,精通养蚕的,等等。中国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主张加大在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技术素质方面的费用。
1、许多朝代都设立专门的官员负责对劳动力进行培训。这些官员职责广泛,负责当地一切与农业有关的事务。比如一些王朝还专门把“明树艺之法者”,“补为农师”,这些农业技师根据当地的土质特点以及各家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情况,“令相视田亩肥瘠及五种所宜,某家有种,某户有丁男,某人有耕牛”,因地制宜来决定各家应种植的作物,使农产品收获最大,“劝令种莳,候岁熟共取其利”。封建王朝设立这些官员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普及新的耕作方法并教百姓如何使用新生产工具和耕作方法。宋仁宗时期派出官吏到各地传授水田的种植办法,以提高农业产量,“(宋仁宗)……遣尚书职方员外部侍郎沈厚载初怀、卫、磁、湘、铭、镇、赵等州,教民种水田。”官员除了亲自教授之外,还将新技术以张贴布告的方式进行宣传,“大中祥符四年……,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
2、封建时代与农业有关的先进技术、耕作灌溉工具也成为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后稷时的耦耕、商汤时的区田,及至周代的牛耕,这些生产方法和工具的改进,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使每个劳动者所能耕种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如后稷之耕,两耜为耦,其孙叔均遂作牛耕是也,便巧既多,人力有余。至于殷周,遂以渐加多,而其田亦治,故由七十而至百亩。”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封建统治者进行的这些努力,并不完全是出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目的。但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由于劳动力素质方面的投入与收益具有非完全一致性,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投资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可以是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中的多种组合,但无论是哪种组合,各方都会从这种投资中受益。也就是说封建统治者在维护自己剥削利益和封建统治而加大对劳动力投入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正规的学校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除了进行在职培训之外,还包括学校教育。在封建社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且这部分人大都脱离生产活动属于“士”,而广大农业劳动力却没有上过学或没受过正规教育。无论是封建思想家还是统治者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只是限于比较简单的农业技术方面。在先秦诸子中荀况特别重视对劳动力的生产技能教育,他要求教育百姓“相高下,视肥饶,序五种”,即使农民学会考察地势的高下,土地的肥瘠,善于安排五谷种植。商人要能“通财货,相美恶,辨贵贱”,即商人要会做生意,识别产品质量好坏,权衡商品价格高低。工匠能“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即工匠要会设计工艺,划尺寸,产品适用。”到了元代,虽然政府明确要求农闲时在农村设立学校,对农民进行封建礼义教育,“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分令子弟入学,先读孝经小学,次及大学论孟经史,务要各知孝师忠信,孰本抑末……学问有成者,申覆上司照验。”这种教育除了能将农民束缚于封建道德之外,并不能增加农民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也就不能加快农业技术的进步,但却为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因为封建社会的正规教育中,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百姓恪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严格等级思想,对于统治者的命令不敢违抗,自然对于封建统治者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措施也是言听计从,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促进新技术推广的作用。
(三)对劳动力的健康投资。封建社会生产的增长主要依靠大量劳动的投入,有劳动能力的人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但人总是要生病的,尤其在封建农业经济条件下,由于经验落后,劳动条件艰苦,医疗技术都相对落后,及几乎不存在的社会保障,因此,人们的身体素质较差,造成劳动力的大量死亡,这势必影响封建经济的发展。因而,封建社会也十分重视在劳动力健康方面的投资。
关键词:孟子 仁民爱物 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37-01
孟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著名的仁政思想中,由亲亲推演到仁民,由仁民又推演到爱物。他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意思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它,却不亲爱它。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爱惜万物。
由仁民爱物的观点出发,孟子提出了合理的利用资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适时耕种收获,粮食便会吃不尽了;不用细密的网到大池沼里去捕鱼,鱼鳖也会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时间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了。
孟子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他说:“入则五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告子下》)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为辅弼的士子,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往往会灭亡。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惧、患害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孟子还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痰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患虑也深,故达。”(《尽心上》)意思是,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知识,经常是由于他有灾患。只有那孤立之臣、庶孽之子,他们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也深,所以才通达事理。
孟子引用《诗经》说:“《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福祸无不自己求之者。”(《公孙丑上》)《诗经》上说,趁着天还没有阴,没有雨,快剥些桑树根上的皮,把门窗都修理好。下面的人们,谁敢把我欺。……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就追求享乐,怠惰游玩,这等于自己寻求祸害。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忠告,而今得到了验证。滥捕滥捞,使江河湖海中的鱼类已濒于灭绝;滥砍滥伐,滥垦滥牧,使森林植被越来越少,不仅不能提供可使用的木材、牧场,而且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水泛滥,沙尘暴四起。还有工业废水的排放,使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变得污浊有害;更有持续数月,波及大半个中国的雾霾,一场由燃煤等工业废气、城市机动车尾气的过度排放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大规模建设的扬尘等等原因造成的灾害,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国民的健康,同时也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这对日益突出的时代矛盾,以一种极端直观的方式,凸显在我们面前。
过上现代化的美好生活,凝聚着世世代代人的梦想。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亿万中国人共同书写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更高的收入,更宽敞的住房,更便捷的出行工具。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负荷累累的资源环境代价。环境恶化的根子在发展方式。尽管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多年,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发展经济必须牺牲自然环境的想法,在一些人心里依然根深蒂固。重招商引资轻环境保护、重财政收入轻污染治理,重经济总量轻空气质量,仍是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经济要稳中求进继续发展,环境改善又刻不容缓,如何破解这道“两难问题”,孟子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对于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实践早已证明,科学发展之路是破解一切发展难题的总遵循,沿着这条道路,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路运输;物流发展;社会经济;运输系统;
运输是物流的重要环节,公路运输更是以其机动灵活,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而在现代物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面对物流的发展,公路运输业如何融入物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许多公路运输企业,特别是一些较有实力的大型公路运输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围绕公路运输企业发展物流服务的问题,先简要阐述对物流对现代经济的重要性,及物流服务的专业化、集中化发展趋势,然后就我国公路运输业企业如何加速向物流的发展和融合作一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一、物流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宏观物流看,现代社会的物流系统是如此巨大,如此复杂,经物流过程,无以计数的原材料流入工业化国家庞大的制造体系中,然后在通过千千万万的市场营销渠道,把各种各样的产品配送到亿万顾客手中。在从原料到生产制造再到市场销售,最后到用户的物流供应链中还有大量的产品、原材料、零部件的库存和积压。因此,同发达的国家相比,这个比例可能会比较高,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果我们能在物流合理化方面进行改进,降低物流总消耗,对经济的贡献将是非常客观的。
再从微观物流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物流不仅是第三个利润源泉,物流能力是被视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企业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力求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再者,在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条件下,提供优良的客户服务,并以此来获取竞争优势。今天的工商业企业所面临的外界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客户服务激增,时间性成为管理的焦点,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等,这些迫使企业不得不重视物流管理,开发物流战略。
二、我国公路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车辆结构不合理,技术状况较差
我国运输车辆平均吨位低,多为4-5吨的中型车,大吨位及专用车辆所占比例极低,由于车辆结构的不合理,也使得运输企业失去许多货源。同时,由于运输行业的不景气,使企业无力进行车辆的更新换代,营运车辆老旧,车辆完好率、营运效率低下。
2.公路货运站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货运站是进行货物运输组织的场所,目前,全国虽已有2500多个零担货运站(点),但多数为仓库式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且没有扩建余地,而且货运站绝大多数属于企业自有、自用、封闭型,没有向社会开放。场内搬运、装卸设备落后,不配套,生产作业及技术水平基本处于手工操作状态,无法向用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站场作业服务。
3.区域分割,体制封闭,运输效率低下
无论是公路快运还是普通货运,只要是运输生产,就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长期以来,我国公路运输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以区域企业为主,经营范围以区域为基础,受体制封闭等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跨区域的长途运输回程空载现象十分严重,企业运输效率低下。以零担货物运输为例,目前我国公路零担运输实行的是不同区域的货运班车"对开"形式,不同地区的运输公司之间用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认可对同一线路的联合经营,以固定的周期相互开行对等的车辆运输两地间的货物。但各地多年来的运输实践已证明这种机制由于其致命的弱点而缺乏生命力。由于这种联合经营属于"松散型",处于各自的利益,出现了有意不及时给对方班车配货的现象,致使对方公司的班车实载率十分低下,导致货物待运时间过长,客户转而寻求其它方式或解决办法,缺少货源的货运站不得不加大班车的周期而周期愈长,货源愈少,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从而使这种预期的保障运输效率和双方利益的愿望变得名存实亡。
4.企业粗放经营,运输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的公路运输市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向社会开放的行业之一,随着个体、联户和社会车辆进入运输市场的增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和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货运市场只占很小的比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国有和集体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多采取了划小核算单位的措施,实行了以车队或班组为单位的经营承包、个人单车营收承包、单车风险抵押或租赁经营承包等不同的经营形式,加之大量的个体、联户及其它社会车辆参营,使得公路运输市场组织结构更趋分散,公路货物运输呈显著的粗放状态,运输的组织化程度降低。虽然公路货运服务业中的配载和组货机构和个体逐步应运而生,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网络和组织手段,无法发挥更大的作用。
5.缺乏主导公路运输市场的大型运输企业,难以组织规模化和网络化的运输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公路货运市场是国有运输企业一统天下,虽然这时期公路运输市场的单一主体的局面有其不利的一面,但应看到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在国防工程、重点工程、抢险救灾物资运输等与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生产中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公路运输市场放开搞活大大解决了货主运货难的状况,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有的大中型运输企业化整为零,缺乏能够主导货运市场的大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运输企业,过小的经营规模和营运区域、分散经营的状况导致公路货物运输机动、灵活、优质、高效、网络化、规模化的经营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与国外公路货物运输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相差甚远,使运力资源发生了巨大的浪费,同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剧烈滑坡。
根据上述分析,我国的公路货运业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面对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日益增多的时效性强、附加值高的产品,社会公众越来越强的时间价值观念和日益尖锐的国际贸易商战,对于公路货运业来说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迅速改变传统的公路运输生产方式,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全新概念的公路快速货运系统已迫在眉睫,近两年来,在全国一些经济发达和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公路快速货物运输业务,并已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
我国公路货运由于历史原因,从运输组织形式到经营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国内其它运输方式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高效的运输生产组织方式,如零担和集装箱运输等,为改变公路货物运输行业长期以来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客观条件和公路运输管理体制等主管原因的制约,汽车货物运输的机动灵活、运达速度高的优势仍一直未真正彻底体现出来。通过对我国公路货运业的现状分析,影响我国公路货运发展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
三、对运输企业发展物流服务提出的建议
1.运输企业应从企业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方面进行调整。
在经营形式上,公路运输企业,要根据物流的运作规则进行调整。运输企业,特别是大型运输企业,在经营方式的调整上,总的看有两个趋势:一是向专业化运输发展,如形成专业的整车运输、零担运输、快件运输企业。再者,如对专一产品的运输,运燃油料及其它液态、粉状货物,冷冻、冷藏货物,废物垃圾等等,配置大型专用车辆进行运输。总之,要成为用户物流供应链中具有独特核心能力的专业运输企业,以自己的运输的专业化、高效化、规模化融人物流。二是向提供以运输为本的多元服务转变,即前面所说的提供物流服务。有条件的运输企业要抓住机遇,学习物流管理,扩充物流技术,进入用户的物流系统;要从运输本业出发,争取能够逐步提供部分或全部的物流服务;要与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参与供应链的管理;要建立实时信息系统、GPS系统、存货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 在经营规模上,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组建或充实若干现代化大型企业,来面对可以预见的、在下世纪会有较大发展的运输需求、物流服务需求。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看,运输业通过竞争、兼并和强强联合,一方面形成少数大型、特大型集团企业,以集中力量,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社会需求,抵御风险,领导行业发展新潮流;另一方面,筛选出一大批运作灵活的小型企业,以拾遗补缺,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求,同时,增加社会就业机会。这种调整,最终使发达国家的运输业形成了少数大型、超大型运输企业与大量小型私人运输企业并存的稳定结构。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运输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少数大型、超大型企业迅速掘起,形成发达国家运输业现代化的主流、国际运输市场的主导力量,它们也是发达国家物流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面对物流的发展和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我们需要形成有强大实力的、现代化的运输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形成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够胜任历史变迁带来的巨大挑战的中坚力量。
2.运输企业要提高服务意识,同服务对象结成战略伙伴协作关系等
对运输企业来说,发展物流首先是一个服务的问题。物流的实质是服务,只要是客户嫌麻烦的问题都是物流服务企业可以服务的范围。
运输企业在向现代物流服务的融合和转化中,必须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将满足用户的需求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宗旨。作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要同它的上游(比如制造业企业)和下游(比如销售业企业),建立起紧密联系的伙伴关系,使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一方面使用户减少了物流经营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有了稳定的物流支持保障系统,另一方面使运输企业有了可靠的货源保证,降低了经营风险。这样的模式,消除了供应链中的迂回、浪费和重复,提高了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便双方在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变得更加巩固。这种模式的出现,是人们逐渐注重合作性的优势。合作能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共生促进双赢。
如浙江省运输管理局根据本省商品经济发达,小商品市场密集等特点,与1997年5月开通了京杭零担快运班线,实行北京至杭州48小时运达,并给予超时补偿的承诺,同时实行车辆和货物的途中动态跟踪,两端城市的短途取送货经双方协议合作经营。 由于实行了良好的服务,简化了货主托运和收费环节,保证了货物运送速度和质量,使公路快速货运这种快速优质的运输形式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快运货运量直线上升。与此同时,与其它城市货运站联网中转,开通了其它59个城市的快运线路,扭转了货运量连续下降,经营亏损的局面。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省份的运输公司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公路快速货运业务,在此不一一列举。
从上述一些公路快速货物运输的初步实践证明,我国的公路快速货物运输系统的建立尤其广阔的市场,运输企业从事公路快速货运的积极性非常高,从组织上为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的公路快速货运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促进我国经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春河 李伊松 易华;中国区域间物流产业专业化分工实证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7-40,66
关键词:社会资本;经济发展;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9-0031-03
一、社会资本的研究现状
社会资本在传统意义上被理解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但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涵,使它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跨学科分析框架。
从目前西方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状况看,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出发,给予了不同的界定,这里列举几个得到较广泛认同的定义:(1)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或多或少与制度化的相互默认与承认的持久关系网络有关。”布迪厄定义的社会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指社会关系本身,它使个人能够涉取被群体拥有的资源;二是指这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2)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资产,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科尔曼将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等。(3)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最为综合,在吸收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以及布迪厄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基础上,强调“社会资本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可以带来回报的资源投资”。林南的社会资本界定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或社会关系之中,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论社会资本;第二,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增值的资源,这种增值功能不仅体现在货币、财产等物质资本,也可以体现在人力资本以及声望、信任、规范等社会资本上;第三,社会资本不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而且也是人们为了获取各种效益的投资活动。
国内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关于社会资本及社会资本有关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从经济与文化的角度比较宽泛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国内的一些学者就普遍地注意到文化、信任、规范和制度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方面的著作有《经济文化导论》、《华夏文明振兴之路――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论》、《文化力――横店的启示》、《地区形象论》等。所有这些研究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文化以及信任、规范、制度、传统文化、网络及形象等诸多因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家一致称其为“文化力”,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但研究的内容与社会资本理论是基本一致的。(2)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的研究。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则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他们主要研究制度、规范及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其中,《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研究文本。作者认为,制度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视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而不重视“理性化”的正式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这种传统有利于在某些情况下节省交易成本,但长期来看,不利于形成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制度结构和稳定的行为预期,不利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作者断言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中华文化优势的发挥,定将得益于“对外开放”和遵守“国际通用的规则”,更将取决于自己逐步走向制度理性化的道路。(3)直接以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为对象的研究。中国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直接介绍、研究和应用,大致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的主要领域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发展原因和农民工流动的方式。真正在中国提出并具体研究社会资本概念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张其仔博士。他的研究主要围绕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范畴进行,他把社会资本简单地定义为社会网络,试图探讨社会资本对厂商行为、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以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影响。张博士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社会资本,并在社会资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社会资本的含义不限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不仅与经济发展有关,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他无疑是忽略了制度、规范、信任以及社会道德等因素在社会资本概念中的重要地位。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状况来看,这一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突出体现为社会资本的内涵不清晰,理论体系并不完备。另外,对社会资本的功效问题还有待研究。由于社会资本理论尚不成熟,大量的争论和理论混乱是在所难免的,但为我们透视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社会资本的功能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资源
社会资本理论的开创者和主要鼓吹者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按照这一定义,社会资本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所构成的,关键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去信任、去理解、去同情的主观的世界观所具有的特征;其次,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那些将朋友、家庭、社区、工作以及公私生活联系起来的人格网络;最后,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性,它有助于推动社会行动和搞定事情。这样通过互惠和信任,社会资本把个人从缺乏社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自利的和自我中心主义的算计者,转变成为具有共同利益的、对社会关系有共同假设和共同利益感的共同体的一员而构成了将社会捆绑在一起的黏合剂。当各方都以一种信任、合作与承诺的精神将其特有的技能和财力结合起来时,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报酬,也能提高生产率。
(二)社会资本是资源配置的第三种方式
关于社会资源或者说社会稀缺资源在这里不仅是指以土地、货币和财产等体现的物质资源,还包括权利、地位、名望、荣誉、信息和心理满足等各种精神资源。当这些资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变得稀缺时,行为者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摄取。一种是国家权力授予的分配形式,另一种是市场的功能性分配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关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但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是非常浮躁的,人们不可能掌握市场交易、生产竞争等有关这些复杂性的全部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政府的行为理性也是有限的,精确的法律规章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有精确
的规定,而社会资本所具有的全社会共有、共享的影响交易有序、有效进行的功能作为一种协调人际行为的非正规制度或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必然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第三种方式,对经济发展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资本在中国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资本在中国问题研究中富有价值。之所以作出这样的结论,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中国的社会状态与社会资本范式有不谋而合之处。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的优先地位,个人对家庭、群体利益的服从,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特征使社会资本在中国能够轻易地找到理论的原型和证明的依据。这也是西方一些学者用社会资本概念分析东亚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原因时得心应手的主要原因,甚至打麻将也被看做是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人际关系而非正式制度几乎成了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的共识。但同时中国传统社会中过分依赖非正式制度的制约与调节作用,尤其是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下,作为社会资本的非正式制度的负面作用在现代化过程中日益凸现,需要通过对非正式制度加以改造和提升,以构建新的社会资本优势。其二,社会资本提倡的对人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共同体的重视,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社会道德基础和政治文明基础,不至于盲目或别有用心地把一切自私行为都论证为合理,忽略社会的整体利益、发展的持续动力以及共同的长远前途。
四、创新社会资本,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转型初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在实现资本积累、推动人员流动上起了很大作用。然而,由于传统社会资本的局部过密及与政治权力的过度联系,对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进行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家族化不仅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且妨碍现代信用机制的建立,更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农村中家族势力的复苏不仅阻碍了农村民主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真正的民主参与精神等。鉴于上述情况,中国社会资本的构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