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防震抗灾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震抗灾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防震抗灾应急预案

第1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一、近五年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发展情况

(一)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2009年我县修订完善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政府于2012年修建完成6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县政府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次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县中小学校每年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二)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经费、人员落实情况

县防震减灾局由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领导职数1名),下设1个综合股室,目前县防震减灾局从事地震监测工作1名、财务人员兼职地震灾害防御工作人员1名,没有专门配备从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近几年来工作人员时常配备不够,人员变动大,业务培训不够,专项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因此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一定困难。

(三)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按照州防震减灾局的要求,于2009年8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州地震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县《地震应急预案》。预案涉及到全县二十多个部门及所有乡镇,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框架体系,随着“4.20”芦山地震的发生,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更加宝贵的经验,我县将在总结2次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使我县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应急救援物资管理

近3年来,我县共投入资金228万元,用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处,总面积39300平方米,可容纳19550人。其中:县城东门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中学,位于县城,面积14000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小学校,位于镇乡,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碑园管理处,位于川主寺镇,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容纳7500人;沟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100平方米,可容纳550人。2012年上半年县投资18.5万元完成该6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建设,2012年下半年再次投资210万元完善6个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民政部门按照政府安排将应急避难场所必须的账篷、棉衣、棉袄等物资储备于县民政局仓库;方便面、矿泉水等食品储备于县源茂超市。随着我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成和设施设备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县地震应急救援队最初成立于1996年,随着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县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突发事件队伍主要由县公安、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交通、通信、民政、卫生等部门组成;县团委及防震减灾部门负责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援相关活动,不断壮大县防震减灾的社会救援力量,提高防灾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发挥广大青年的优势和作用,为保障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灾情报送体系建设

地震灾情报送体系比较健全,各责任单位职责明确,从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送、接收、处理形成了一条比较完善的应急体系,“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情报送体系建设在信息收集、传输、处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2012年我县完成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灾情采集PDA工作,在13个指定乡镇设立网点,指定防震减灾助理员为灾情上报员,负责开展震情、灾情收集和上报工作。

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优势及不足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优势,应急救援机构比较健全,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环境和社会稳定,具有辐射周边,向其他县提供迅捷支援和保障的优势,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考验,地震发生后我县在较短时间内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地震应急救援队,该紧急救援队分成3个组,一组前往茂县、汶川方向,一组前往平武、北川方向,再一组前往本县重灾乡镇开展地震救援工作,该应急救援队伍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工作认真;不足是我县防灾减灾专业队伍技术力量薄弱,专业设备少,对应急救援工作经验交流太少,对乡村一级民兵组建的应急救援队培训不够。

三、改进设想及建议

总结和学习国外地震应急救援的先进经验,从美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方面得到几点启示,由此提出三点设想:

(一)强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的工作职能,并将其设为综合救援机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工作和重复建设,提高救灾能力,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加强统筹规划,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防灾意识,强化防灾工作,工作重点应由救灾转向以防灾、减灾为主,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工作主动性。

(二)强化管理模式

1.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协调工作;二是重视防灾减灾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转化用于防灾减灾日常管理工作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推广;三是重视基础信息的收集和资源分享,对于灾害进程及时依托媒体收集、整合、公开;四是重视对公众的宣传工作,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应设立专门接待访问者的部门,开辟网站进行自我宣传、科普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公众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五是各级政府都要重视紧急救援工作的培训和演练。

2.加强良性循环的管理流程,各级政府在灾害行政管理上重点放在制定计划(规划)、组织培训、演练和搞好宣传教育四个方面,依托科研机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关政策用于防灾减灾管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政府应利用资金杠杆来推动关于减灾的思路和做法,推广减灾技术和规范的应用。

第2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为保证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体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灾害,根据镇党委、政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机构设置与职责

1、地震应急领导小组

2、领导小组职责

(1)平时领导全村的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宣传防震减灾知识。

(2)地震预报或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以地震应急领导小组为基础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是指挥、协调、调度全体村民抢险救灾,组织村民及时疏散,伤病员就地救护;负责对外联络,执行上级指示,震时规定等。

3、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机构

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一室四组”:

(1)办公室:

设在村委办公室,由 负责。职责是具体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村委的各项任务,协调各组开展工作,保证联络及时、畅通,并安排车辆,负责救灾物资和人员的运送。

(2) 治安保卫组:

主要职责是指挥、组织民兵贯彻执行指挥部的各项管理号令,维护全村治安,搞好夜间巡逻,惩治不法分子,确保村民安全。

(3)物资供应组:

主要职责是准备抢险物资,维修水、电线路,做好物资及时供应,保障生活。并负责统计灾害损失,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抢险救护组:

主要职责是平时对村民的宣传教育、组织演练,按疏散路线各户疏散到指定的避险场所;震时指挥村民及时疏散和抢险救灾。

二、地震应急对策

1、适度宣传防震知识。使村民了解地震和防震知识,提高村民的防震抗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

2、确定各自然村避险场所。各村活动场所、空地为避险场所。

3、安排疏散路线。由各村民联户长负责,安排本组住户的疏散路线。

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救灾工作

破坏性地震一旦发生,地震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抢险救灾工作贵在神速,要迅速按如下步骤行动:

1、第一书记立即宣布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指定办公场所,正、副指挥(正、副组长)立即到指挥部工作,各工作小组立即开展工作。

2、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并明确责任分工。

3、迅速向上级报告灾情。

4、命令各抢险队伍迅速进行抢险。

5、及时传达上级指示精神。

6、条件具备时,把救灾工作重点由抢救村民的生命安全转移到安顿村民的生活、恢复生产、搭建住宿场所等方面。

第3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面对台风灾害,如何在大灾大难中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保护生活生产设施呢?减少直接经济损失一直是灾害研究的重点问题,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城市特别是容易受到台风危害的沿海地区城市片面依靠政府应急管理措施进行“亡羊补牢”,对如何防范台风缺少系统的认识和操作。

目前,中国城市缺少有效的、积极的防灾体系,应对台风,单纯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灾害预警和应急预案,但结果往往仍然是庞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究其原因,还在于对台风防灾体系建设缺少充分的认识,这里所说的防灾体系建设不仅仅局限于防灾规划意义上的防灾体系,还包括受灾者在内的所有城市居民以及一切可以为防灾抗灾服务的技术手段。只有建立牢固的台风防灾硬件设施,更细致地完善政府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城市居民积极性,才能真正将防灾减灾落到实处。

防患未然:城市防灾体系建设

城市防灾规划是抗灾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政府政绩考核着眼于短时间效益,使得防灾规划这种长时间效益工程不容易得到政府重视。这种情况造成了城市防灾规划进度普遍跟不上城市规划速度,城市防灾水平低,无法应对重大或特大灾害。在百年一遇特大灾害面前,很多城市的防灾规划形同虚设。典型的例子是深圳、北京的排水系统,两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落后,洪水承受能力的虚弱在特大暴雨灾害中暴露无遗。

目前常规的城市防灾规划包括四个部分:城市防洪规划、城市防火规划、城市防震规划以及城市防空规划。但这样的划分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社会的要求,各类自然灾害和不安定的人为因素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城市在硬件的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导致防灾措施等应急手段即使施展也效果甚微。

防御台风依靠的重点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台风伴随的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对城市排水系统提出了严峻考验。一些城市排水系统最大承受量仅仅参照30年、50年最大降雨强度设置,在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面前就显得无所作为,大面积积水间接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城市规划变动性大,城市防灾建设跟不上节奏,甚至防灾建设仅停留在表面,缺少可以长期利用的牢固的防灾设施,这些问题就造成台风灾害来临时,城市防灾建设不能有效遏制灾害扩大,同时还因为漏洞导致二次灾害频发。

因此,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具有较高抗灾能力的城市台风防灾建设体系迫在眉睫。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更多地从专业的、科学的角度去完善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从政绩的、表面的角度去锦上添花、反复拆建。

自力更生:城市居民灾情应对

长时间以来,城市居民在台风面前主要依赖预警和政府信息,被动地按照政府建议进行抗灾准备,被动地等待政府救援。城市居民缺乏主动自救意识是台风造成重大损失的直接原因。政府应急预案总是滞后于灾害发生,特别是一些关乎居民性命的灾难,政府组织救援不仅落后于灾难蔓延,而且数量上也不能满足众多受灾群体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台风灾情应对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优秀的台风灾情应对能力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伤亡情况,还能有力地配合政府开展救援。

台风灾害特别容易造成城区大面积积水、城市基础设施瘫痪,因此城市居民需要进行物资储备,减少户外活动,在政府公布的相对安全的区域等待灾情结束。

在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中,一些学者对微博在灾害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自媒体”是一种有效的实施自救和他救、配合政府应急措施的手段。以往灾情、救灾进展等信息主要通过报刊、门户网站,这些信息不仅滞后而且不能为身处灾情中等待救援的居民所看到,政府的一些疏导措施也就无法实施。以手机为载体的“自媒体”解决了这一问题,手机便于携带,可以帮助灾民第一时间了解政府应对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媒体”自救信息,引导他人救援,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随手拍、随手发功能,更容易使政府了解灾民的现实处境,便于开展救援。因此,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提高自己的自救能力是每个城市居民应该掌握的生存手段。

在防汛工作中,新媒体的应用也为疏导群众、及时了解汛情提供了新的途径。快速简洁的传播方式使得疏散信息和汛情画面能在第一时间发送到受众手中,帮助受众及时做出决策。

亡羊补牢:城市应急措施完善

政府是台风等灾害防治中的主导者,统筹救灾工作,引导受灾人群,政府灾情应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灾情的扩散规模。目前中国城市政府应急措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政府在很多大灾大难面前略显无力。

一是应急措施不完善。同城市防灾规划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灾情种类不断丰富,过去的应急措施项目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变的今天,必须不断细化灾害项目,针对每个项目提出相应应急措施。台风灾害属于常规的灾害项目,相应的应急措施也较为完备,这是此次“威马逊”超强台风席卷华南地区而仅造成少量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时,台风“威马逊”造成的巨大受灾面积和财产损失也警醒政府必须对超强台风有更强的应对能力。

二是部门通达度不够。政府实行应急措施,实质上是政府主导的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进行救灾。在实际救灾中,经常出现上下联系脱节,平行部门沟通不足,一些关键信息需要通过复杂渠道层层上报,导致灾情应对延误。特别是在防汛工作中,物资的及时到位对防汛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层层汇报、多次沟通都将延误防汛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提醒政府在面对灾情时必须建立更为精简、高效的中枢机构,提高指挥能力;加快信息流转速度,减少信息流转障碍,提高及时应变能力。

第4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确保地震灾害应急处置及时、高效、有序的进行,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和《定远县地震应急预案》等。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镇行政区域内地震灾害事件(含旷震、水库地震、火山灾害及地震谣传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4、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镇人民政府要立即启动本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地震灾害事件。

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灾害发生处理,做好应急演练和群众性逃生演练。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准备工作。

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地震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本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地震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地震的综合素质。

二、**镇应急基本情况

1、应急机构:镇机关成立应急指挥部下设1室9组、15个村委会分别设有民兵应急分队,社区设有志愿者应急小分队,在第一时间参与应急救援。

2、交通情况:我镇所属各机关单位、各部门、驻社区、驻镇单位均安排应急车辆,各村也安排了交通工具,保证抗震应急征调和人员转移需要。

3、通讯情况:有线、无线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已经覆盖本镇,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到群众,各村同时还设有平安之声大喇叭可以及时发出公告和通知,镇抗震指挥部办公室设有固定电话:4404010(24小时畅通),同时要求15个村、学校、社区每天有值班值宿并做好登记,设有固定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有情况第一时间向镇抗震指挥部报告。

4、卫生情况:全镇有中心医院2所,村卫生所15个,基础医疗设施完善。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

1、成立**镇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镇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

2、应急指挥部如下:

:**镇党委书记李邦元

副总指挥

:**镇人民政府镇长

石敏

成员及单位: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宣传、镇属各部门负责人、15个村支部书记、2个中小学校1个社区书记,民政办、经管站、财政所、土地所、派出所、规划所、卫生院、水管所、司法所、安监站等部门和单位。

镇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

1、贯彻落实国务院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决定、部署和要求;

2、部署、组织有关部门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

3、制定本镇地震应急预案并督促、检查和落实。

4、根据本镇所处地震区域内远近、震情发展等趋势,立即上报,经县里批示后,迅速通知各村、各社区、各所属单位和部门,走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5、经县里批准后,同时做好安置群众避震时间和地点,确定救灾范围和规模,实时宣布本镇进入地震后应急期和应急期的起止时间,需延长应急期的,报县里总指挥部批准后,立即通知全镇。

6、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本应急预案指挥部成员立即到政府指挥部报到,听从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命令,部分成员立即赶赴现场,部分人员立即研究制定本次地震工作方案和应急措施。

7、按照上级政府的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积极组织协调开展工作,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现场、各工作组各负其责开展救援工作,随时请示、随时汇报。

8、对救灾物资、人力、物力、财力提早储备和筹集,如不能满足应急需求要调动物资的及时上报县里请求支援,同时协调兄弟乡镇来帮助和支援。

9、监督和督促各工作组工作,检查各村委会、社区工作进展和落实工作任务情况。

10、按照上级政府的统一组织和要求,组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好财政预算和支出。

地震应急机构体系

指挥部下设一室九组,即抗震救灾办公室、组织宣传组、治安保卫组、医疗救护防疫组、交通运输组、通讯联络组、供电保障组、生活物资供应组、抢险救灾组、人口疏散组、恢复建设组。

1、

办公室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由副镇长陈保章担任,办公室设在镇综合办公室。

⑴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镇指挥部报告,镇指挥部第一时间向县指挥部报告。

⑵及时传达贯彻各级命令,并督促检查下达命令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⑶组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会商,对震害损失调查和评估汇总现场救灾进展情况。

⑷负责对外的联络和接待工作。

⑸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工作。

2、组织宣传组主要职责:

组织宣传组组长由陈飞担任

⑴根据应急情况进行宣传,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向公众震情、灾情等相关信息。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⑵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电视、广播上加大宣传报到,有效利用各村平安之声大喇叭动员全镇力量,积极主动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⑶宣传抗震救灾工作中典型事迹与模范人物,稳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使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⑷负责现场情况的录制、影像的收集和管理。

(5)负责地震应急机构体系的人员配置,提出对干部的奖惩及临时任免意见。

(6)

当出现地震谣言并对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时,应派出工作人员调查谣言起因,做好宣传工作,平息地震谣言。

(7)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抗灾减灾演练活动,进行培训提高防范和自救互救本领。

3、

治安保卫组主要职责:

治安保卫组组长由王树兵担任,成员有司法所和镇区内派出所全体干部。办公室设在镇综治办。

(1)在地震临震预报后或地震发生后,立即组织和加强生命线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工作,实施紧急防范措施。

(2)预防和打击强盗、哄抢物资、制造谣传等严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各村社区组建巡逻队伍、增设警务室等,增加灾民的安全感。

(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水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的发生和蔓延造成更大的危害。

4、

医疗救护防疫组主要职责:

组长由副镇长陈保章担任,副组长由镇医院院长担任,办公室设在镇中心卫生院。

⑴在监震应急期间,储备足量药品及医疗救护器械等,组织好医疗救护队待命。

⑵地震发生后,应立即奔赴灾区,利用医疗设施或建设临时医疗点抢救伤员。

⑶认真排查和做好卫生防疫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及疏散工作。

⑷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6、供电保障组主要职责:

供电保障组组长由供电站站长担任,成员由供电所人员及各村电工组成,办公室设在镇供电站。

⑴在临震应急期间,要组织力量对主要变电线路进行检修、加固。

⑵地震发生后,供电站迅速组织抢修队伍,尽快恢复被损坏的线路及设施,保证灾区供电正常。

7、生活物资供应组主要职责:

生活物资供应组组长由陈庆海担任,副组长由财政所长张本群、民政所长担任,成员由财政所及民政办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民政办。

(1)在临震应急期间,做好应急资金、物资、食品的储备工作。

(2)地震发生后,迅速组织队伍,按照办公室的统一部署,调动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生活必须品的供应。

(3)做好应急救济款的发放工作。

(4)积极组织灾区的转移、安置与恢复重建工作。

8、抢险救灾组主要职责:

抢险救灾组组长由武装部长诸应波担任,副组长由组织委员张林担任,成员由民兵连长及各村民兵队伍、志愿者队伍、镇安监站成员组成,办公室设在镇武装部。

⑴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抢险救灾队伍积极开展救灾技术训练,掌握抢险救灾技术。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⑵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迅速组织队伍奔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并协助有关部门调动机械进行工程抢险。

⑶严密监视灾区火灾、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组织抢救队抢救人员和物资,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扩大蔓延。

9、人口疏散安置组主要职责:

人口疏散组组长由副镇长张学传担任,副组长为纪检书记钟兰永担任。

成员:各村党支部书记、学区校长、团委书记、妇联主任。

⑴在临震应急期间,应组织群众有秩序的疏散,特别要注意做好妇女、儿童及老、弱、病、残人员的疏散安置工作。

⑵地震发生后,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点。保证衣食住行生活用品发放有序。优先安置学生并保证食品供应。

⑶配合搞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稳定灾民情绪和社会秩序。近早恢复学校上课。

10、恢复建设组主要职责:

恢复建设组组长由陈庆海担任,成员由经管站、土地所和规划办成员组成。

⑴迅速组织人员深入灾区,普查房屋等建筑物的损毁情况并做好记录。

⑵提出重建计划,分步实施建设意见报镇指挥。在指挥部成员会议上研究恢复重建事宜。

⑶积极争取外援和筹措资金。

四、基本工作要求

(一)根据破坏性地震的特殊性,抗震救灾工作实行第一到位指挥负责制。指挥部成员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指挥工作,听从上级政府指挥和命令,服从县里统一调动,不得擅自离开现场。

(二)进入震区后,指挥部下设的办公室和10个工作组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立即行动起来实施救援。有情况有问题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必要时可越级报告。

(三)任何组织和个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有义务参加地震应急救援。

(四)各村、各社区要成立分指挥部,在镇指挥部领导和命令下工作。

1、各村、社区、镇直各有关部门及各企业、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等要充分认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专人负责,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各村、社区、镇直各有关部门及企业要根据本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本辖区、本行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镇地震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五、附

本预案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第5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 城市灾害;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灾害的威胁正不断地加剧,但灾害应急能力却十分脆弱。所以,确定公共安全规划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非常重要。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灾害的损失越来越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抵御灾害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安全规划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的建设,不仅是营造安全城市、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资源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现实需要出发,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就成了现在工作的重点。要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需遵从以下几方面原则。

(一)综合性

在公共安全规划内容上综合考虑更多灾种。从单一灾种、个别部门的条块管理扩大到多种灾害、多部门条块结合式、综合管理,再到以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社会稳定发展为目标的危机管理,体现信息、组织、物资、人员等各类资源统一调度,综合化、集约化利用。

(二)全程化

在规划层次上,建立由注重城市灾害的预防到关注城市灾害的预防、应急、恢复重建在内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包括硬件设施和软的管理系统的建立;由对城市单个系统的个别规划扩大到城市的所有系统共同规划,保障整个城市系统的运行安全。

(三)科学性

在公共安全研究阶段,加入规划评价的内容,包括城市土地承灾脆弱性评估、城市建筑受灾易损性评估、各种灾害的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措施的经济性评估以及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估等,充分采用国际先进的致灾因子风险分析和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和技术进行城市公共安全分析和评价,实现公共安全规划与公共安全研究的有利结合。

二、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

纵观城市灾害从发生、发展,直至采取应急措施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城市灾害及其应对中存在三个主体:其一是灾害事故本身,通常称之为“突发事件”;其二是突发事件作用的对象,可以称之为“承灾载体”;其三是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通常称之为“应急管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闭环框架。进一步深入探寻可以发现,虽然突发事件的类型众多,但突发事件的作用基本可以归为三类: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作用,我们称之为灾害要素,如图2-1所示。认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三方面的属性特点,掌握三者间的联系和规律,是实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

图2-1 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架构

在公共安全规划的三角形模型中,应急管理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突发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种人为干预手段,应急管理的本质是管理灾害要素及其演化与作用过程。应急管理的核心是获知应急管理的重点目标,掌握应急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关键技术,把握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恰当时机和力度。构建一个有效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是公共安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人们的心目中,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处理危机与消去惊恐的能力如何,是检验政府管理能力不可缺少的指标。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灾害问题,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将灾害应急管理控制在政府管理的范围内,已迫在眉睫。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预案建设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龙头。预案具有应急规划、纲领和指南的作用,是应急理念的载体,是应急管理部门实施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重点。制定预案,实质上是把非常态事件中的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也就是对历史经验中带有规律性的做法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有约束力的制度性条文。

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制定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要求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向贯通行政和各类组织层级,横向覆盖行政和社会层面。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涵盖了各类城市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之网基本形成。

(二)建立高效的应急技术系统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减灾投入,建立灾害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对各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技术系统应成为一个城市的事故灾害的“神经中枢”,它必须具备通讯、预警、灾情评估和监视、确定行动重点地带、协调及分配救灾资源、公众信息与新闻媒介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应急技术系统必须为各级管理者及公众所熟悉,形成渐进开放型系统。只有推进科技减灾,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及时处理报警、求救信息,提高处理报警、求救的效率,有效地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改善政府部门形象,提高防灾减灾的效益。

(三)加大对全民灾害应急教育的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普及救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增强抗灾救灾的意识,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做到听从指挥,临危不乱。规范各方面的职责和行动,各级政府管理者要从灾害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责任定位。提高社会人员和所有公民的自救互救技能,运用基础知识来减少伤害。在全社会,尤其是在中小学中开展灾害应急教育和演练,唤醒全民族的防灾意识,只有突破管理的常态假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及体系,才能大大降低管理体系的脆弱性,提高社会的成熟度。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应急的保障机制

应急工作离不开资金和物资的保障,中央要加大救灾经费保障力度。过去的理念是重视灾后救援,而现在更应倡导预警、预报和危机的准备,城市综合减灾应调动各方资源,形成一个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政府要对企业投入作强制要求,用制度和法规保证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把防灾减灾纳入工程“设计、施工、使用”,将所需资金纳入概算预算,用制度和法规保证防灾减灾工程的投入到位,重视“城市防灾中心”的建立及公众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的完善。

(五)建立国家灾害紧急救援体系

根据多种灾害,以及灾害突发性和灾害应急工作的特点,组建一支政府职能的国家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对各种灾害,突发性事件,加强大中城市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以城市社区为依托,通过培训,组成具有一定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社区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应坚持一专多用、反应迅速、突击力强,在防汛、防火、防震等各项减灾活动中,既自成体系,又互有联系,统一指挥调度。做好灾害应急救援工作,另一个重点是建设救灾物质储备网络,储备必要物资,在目前全国现有的物资储备仓库基础上,适当增加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

总之,结合我国灾害特点和行政管理的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形成中国式的现代化灾害应急管理模式,是防范和应对各种应急事件,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是减轻灾害的明智之举。

四、结束语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外,还需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更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智慧投入。开展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价工作是全面检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者及社会成员的防灾、抗灾、救灾、援建意识与行动的重要举措,对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减灾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这次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是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省地震局局长在百忙之中光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在此,我代表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局长充分肯定了的防震减灾工作,我想既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鞭策。周局长的讲话,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不断提升监测预报和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为目标,集中精力、抓住重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知识宣传等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防震减灾战线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更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防震减灾战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慰问!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认真总结了去年的工作,对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就进一步做好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地震灾害波及面广、影响深、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是群灾之首。因此,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年我们经历了历史上罕见、震惊世界的 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次地震中受伤害的数十万群众中,我们无法知道有多少人具备应急避难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具有一定的避险意识,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技巧,就能更加有效地保护自己,减少伤亡。中学,在地震中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学校多次组织师生进行地震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用时分秒,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属于国务院确定的首都圈重点监视防御区,地处平原地震带,东断裂通过市区,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地震、大地震都波及,给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年月日,发生的级地震,造成损坏房屋达间。因此,面对防震减灾工作的严峻形势,只有不断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提高城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这也是我们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的力度,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真正把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的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一定要站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切实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把防震减灾工作做好,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明确职责,切实做好当前防震减灾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迅速反映能力,确保在第一时间把及邻区发生的地震向市政府报告,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同时,要切实做好监测预报的相关工作,技术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和资料分析处理能力,完善震情短临跟踪方案,认真做好地震重点监视区的跟踪监视,不断提高分析预报水平。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对现有地震台网的管理、台站的改造优化,保证地震观测设施的正常运转。各县(市、区)公安、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辖区内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二)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群测群防“三网两员”建设工作。一要不断健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要根据省地震局《关于在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中机构设置的意见》、省编委《关于加强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和《省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职责》等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政府在新的一轮机构改革中,要继续保留原有独立的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对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建立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二要继续加强群测群防“三网两员”建设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防震减灾“三网两员”建设工作的通知》(政办字〔〕号)要求,进一步加强“三网两员”队伍建设,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稳定的“三网两员”经费渠道,制定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确保群测群防工作正常运行。市地震局要做好“三网两员”人员的业务指导和骨干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三)加强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管。各级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管检查力度。对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各县(市、区)要依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审批纳入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地震、发改委、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各自负起法律赋予的责任,在项目立项、选址、规划等环节相互协作,对未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建设部门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等重大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可行性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地震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须邀请建设工程所在地地震监管部门对抗震设防要求采用情况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将建设工程交付使用。

(四)组织实施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及城镇人口密度高,建设房屋多数达不到抗震要求,存在严重的地震安全隐患。发改委、规划、建设和地震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三年大变样”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切实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免费给建房农民提供房屋设计图和抗震设防技术指导,使农民住上既有抗震能力,又有抵御其他自然灾害的新民居,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综合抗灾防灾能力,真正为农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五)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一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备案和检查制度,不断加强地震应急工作检查,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增强应急反应能力。要明确完善工作程序,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做到临震不乱,科学决策,行动迅速,处置有力。二是要进行地震应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要配置必要的装备设施,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装备、技术和信息保障。三是要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消防等现有队伍,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四是要做好物资储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民政部门要结合城市商品物流,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交通部门要保障震灾发生后救灾物资的紧急运输工作;卫生部门要掌握周边医疗机构救治资源状况,特别是要掌握群体性创伤的救治能力状况,在震灾发生时,统筹动员组织和安置伤员的救治工作,并确保灾后无大疫情。五是搞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本着因地制宜,平灾结合,便于疏散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布置,依托城市规划和改造,在广场、绿地、公园等场所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安置明显标志,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六)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只有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才能使公众在灾难来临之际,做到临危不乱,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地震知识宣传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地震部门推动,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媒体等相关部门配合的宣传教育机制。要创新地震知识宣传方式,构筑宣传教育立体模式,努力拓宽宣传教育的渠道,实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经常化、普及化。要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防震减灾知识专栏,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努力扩大宣传面。相关部门及城市社区要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网络。防震减灾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深入到校园、社区、乡村、企业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讲活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市地震局要加强基层宣传员的培训工作,在防震减灾知识常规宣传的基础上,组织防震减灾知识宣讲团,开展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切实提高群众灾情面前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第7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2016水务局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一

我局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日及宣传月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接到有关通知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宣传活动。一是要求机关各股室及局下属各单位务必抓住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月有利契机,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二是指定股室和工作人员负责。三是制定落实宣传活动工作方案,确保宣传活动富有成效。

二、加强排查,消除隐患

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6月1日我省也将进入汛期,我们开展了汛前检查,对全县的23处闸、涵,10处险工及新建堤段进行了排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落实度汛方案,储存防汛物料、安排防汛人员,组织防汛培训,消除安全隐患。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我局以增强防汛意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为宣传目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活动。一是向全局干部职工发放《防汛知识》书籍,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抗洪抢险纪录片,学习有关防汛法律法规;二是结合具体实际,深入开展防汛知识进施工现场活动。在工程施工现场张贴防汛标语,向施工人员宣讲防汛减灾知识等,切实提高施工人员安全度汛意识;三是在局办公大楼前悬挂防汛防灾横幅,印发宣传资料等;局下属各单位分别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防洪法规和防汛知识,普及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通过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日及宣传周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水旱灾害防范意识,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我局将逐步建立防汛抗旱减灾宣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汛抗旱减灾意识,不断提升群众防汛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防汛抗灾减灾局面。

2016水务局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二

随着全国第8个防灾减灾日的来临, 5月12日,区水务局防汛办联合气象局、教委走进了卢沟桥二小学,莲花池公园向广大师生、百姓们宣讲了汛期防灾减灾及气象知识。卢沟桥二小校长张利民,教委服务中心副主任田秀生参加此次活动。

区气象局副局长张久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卢沟桥二小学的师生们介绍了气象预警信号等级及今年的气候特点。区防汛办主任蔡捷向莲花池公园内的居民们讲述了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及防汛相关避险知识。

随着夏季的到来,降雨逐渐增多,雷电、泥石流、道路积水等问题也将伴随而来。因此,学生们、百姓们要通过电视台、广播、手机等通讯平台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提前安排好出行和应带雨具。特别是暑假期间,正值汛期广大师生们要及时远离河道、山坡,转移到安全地带。降雨发生时,百姓们若经过有积水的低洼道路或立交桥时,要听从交警指挥,若无交警,千万不可强行涉水,更不要在广告牌等高空悬挂物地下躲雨,以免被坠落物砸伤。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师生和百姓的防汛安全意识,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防汛自救能力,同时对普及防汛安全知识和提高学生、百姓自护自救能力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016水务局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三

5月25日上午,由新华区水务局承办的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宣传活动在国美广场隆重举行。我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认真组织领导干部群众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大力普及科学防灾减灾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

接到文件后,我局立即召开党组会,及时进行了传达,制定了我局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安排部署我局具体的宣传活动,做到无灾防灾,警钟长鸣。会后,各相关科室严格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完善方案,制订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活动方案,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系列活动。

二、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一)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

充分利用阳关热线、微信,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局办公室在局域网开展了有关防灾减灾信息、知识和防护自救等内容的微信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使广大群众了解防灾减灾的意义,增强人民防灾减灾的自觉性。

(二)积极查找防灾减灾薄弱环节。

以突出减灾从社区做起为主题,在显著位置悬挂大型宣传条幅,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确保了机关工作和居民生活的正常开展。

(三)以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

在认真开展防灾减灾各项宣传活动的同时,我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当前防灾备灾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订落实整改方案,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救灾物资储备,推动防灾备灾工作深入开展。

(四)积极探索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8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一、滇东北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2008年10月1日~2009年5月25日,××及邻区(北纬26.5°~29.0°、东经102.5°~105.5°)共发生2.0级以上地震153次,其中2.0~2.9级地震118次,3.0~3.9级地震32次,4.0~4.9级地震2次,5.0~5.9级地震1次。其中,3次4级以上地震全部发生在贵州威宁,分别为2009年1月17日、3月1日2次4.0级以及2009年3月22日威宁5.0级。

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落实责任制,不断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方案》

历年来,我局都把监测预报工作作为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首要任务。按照与省地震局签订的“震情跟踪工作责任书”要求,日常工作中坚持周、月、季度、半年、年度会商,并根据震情发展加密会商频次,同时不断总结和探索地震分析预报的新方法、新思路,为市县两级政府做出正确决策、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年初,根据省地震局《关于印发云南省2009年度震情跟踪工作方案的通知》(云震测发〔2009〕19号文)要求和部署,我局结合对年度震情趋势的分析预测,形成了《××市2009年度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同时还完善了《××市地震局地震短临跟踪方案》、《××市地震系统应急预案》、《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工作方案和措施,监测预报工作得到保障。

(二)加密地震监测台网,观测项目数字化改造工作逐步开展

为进一步增强区域地震活动的监控能力和地震监测台网科学合理布局,2008年底开始,我局分别在绥江、水富、永善、彝良、大关架设短周期数字化测震仪,对彝良地震监测站进行了改造,实现了“九五”数字气汞、气氡仪和数字化垂直摆倾斜仪通过网络自动收数,降低了观测成本。上半年,市局和绥江县局自筹资金,购置了数字化电磁波观测仪,绥江局于5月18日完成仪器安装工作,开始正常观测,填补了我市电磁类观测手段的空白,有力地促进了震情跟踪工作的开展。此外,因各县区现用的fd-105k型静电计生产年代久远,部分零部件已未生产,仪器若出现硬件故障就面临停测可能。为确保水氡观测的正常开展,我局多方筹集资金,准备新购6台fd-125型氡钍分析仪,为水氡观测的升级改造作准备。大关县防震减灾局为加强震情跟踪工作,继2007年8月开展重碳酸根、ph值、电导率观测后,于2009年1月又新增氟离子观测项目。

(三)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密切监视震情发展

市政府收到省政府下发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地震局关于云南省2009年地震趋势和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31号)后。结合我市实际,于3月3日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昭政办发〔2009〕17号)到各县、区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文件对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我局结合实际迅即采取相应措施:一是成立震情跟踪领导组;二是制定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三是落实责任到市局相关科室及各县防震减灾局务必认真落实周、月、季、半年、年度会商制度;四是确保各项观测仪器正常运行;五是密切注视,收集各种微、宏观异常,发现异常及时核实上报;六是做好应急相关准备工作,一旦出现震情能及时出发。作为震情跟踪的职能部门,我局始终坚持周、月、季等震情会商制度,对出现的每一起宏微观异常及时进行紧急会商,并及时将辖区内所出现的每一起重大宏微观异常情况和会商结论以电话、传真、ftp等方式及时核实上报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2009年上半年共落实上报2起宏观异常,指导永善县排除1起“疑似异常”;形成《震情分析》2期。

(四)全力抓好地震监测仪器的管理维护,最大限度地确保仪器工作正常,数据连续、可靠

各类观测仪器的正常工作是震情跟踪的基础,今年上半年,我局先后配合省局完成了渔洞井、彝良井、sk-3井及全市20个强震台的检查、标定工作;4月上旬完成了各县水氡仪标定工作。

(五)抓好技术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通的防震减灾工作队伍

加大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是提高防震减灾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局采取“请进来学、送出去教”的办法,有计划地安排全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今年上半年,通过到市局参加地震业务跟班培训的方式,共对基层业务人员和市局新进人员共8人开展了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同时,我局还派出技术人员到水富、鲁甸、永善、巧家等县对宏观联络员进行业务培训,绥江、昭阳、威信、盐津、大关、镇雄、彝良等县局技术人员也在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对参会人员进行了以“震情形势汇报、宏观异常识别、地震灾情速报”等内容为主的业务培训,有效地提升了群测群防工作水平。

(六)渔洞地震监测站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为不断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的关心支持下,由市财政划拨资金,08年12月16日开始对市局渔洞地震监测站进行了改扩建,工程主体是新建深55m的观测山洞,以减小外界干扰,提高观测精度。工程进展顺利,至5月25日,混凝土浇灌结束,进入洞体墙面装修阶段,完工后将开展数字化测震、形变、电磁波观测。

(七)加强协作交流,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发展

为更好地做好综合防震减灾工作,我局加强了同省内以及周边州、市防震减灾部门的交流合作。上半年,临沧、红河、德宏、西双版纳、东川、贵州毕节等地防震减灾部门领导及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先后来到我市进行走访交流。市内昭阳、鲁甸、巧家、永善、大关、威信、水富等县也开展了相互走访、互通有无的活动。今年我局还加强了同四川省凉山州的交流协作,通过相互的沟通协调,至此,四川有17个测项参与“××地震信息网”数据共享,观测点范围也由位于川滇交界南部的四川会东拓展到北部的雷波,增强了区域联防能力,极大地拓宽和丰富了区域震情跟踪分析判定依据。

(八)配合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

协同配合市建设局完成全市上半年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相关工作。截止6月30日,全市进行备料与基础开挖的467户,占总户数的11.675%,进行主体建设的1348户,占总户数的33.7%,竣工验收合格的1805户,占总户数的45.125%;补助资金合计拨付1508万元,占补助资金总额的75.4%。

(九)科普宣传活动有序推进

1、编印发行了第24期《××地震科普》;翻印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5500册;制作了5块《防震减灾法》宣传展板;在××地震信息网上共发表了27篇文章,宣传报道我市防震减灾工作。

2、圆满完成“5.11”、“5.12”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在5月11日大关、永善7.1级地震纪念日和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日到来之际。组织××市委宣传部、民政局、防震减灾局、教育局、司法局、科协以及昭阳区与市直的对口部门在市体育馆广场开展了防灾减灾大型宣传活动。活动主要以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为主题,重点宣传《防震减灾法》的重要性及相关的法规规章,切实让全社会了解这部法律及有关知识。将《防震减灾法》宣传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营造良好的氛围。本次活动中我局就《防震减灾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已建工程设施抗震加固、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科普知识和地震基本常识制作了50余块宣传展板,在现场共发放《防震减灾法》宣传册、《地震知识100问》、《防震避震常识》、《××地震科普》小报和各类相关漫画图册等宣传资料30000余份,并设置咨询台接受市民咨询。此次宣传活动过程中有领导专家现场回答电视台记者提问、工作人员展示宣传版画、展板、向市民讲解介绍防震减灾知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了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范围,增强了广大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十)参与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上半年,参与市发改委等部门完成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管理相关工作,截止6月10日,共完成40个建设工程项目抗震设防审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2项。完成了单位审批(服务)事项基本信息采集表,全部审批项目入驻云南省××市政务审批平台。

(十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展顺利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3月底启动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已经进入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学习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十二)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有序推进

自3月份市委、市政府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以来,我局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落实责任,确保了阳关政府四项制度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取得成绩

通过全体职工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其中今年上半年宣传思想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荣获全市优秀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5.12”抗灾救灾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综合防震减灾工作荣获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找准制约防震减灾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源,努力破解发展难题;

二是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做好日常地震监测和跟踪分析工作;

三是继续加强全市地震系统干部职工的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四是继续推进全市地震监测站网点的建设改造;

五是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

第9篇:防震抗灾应急预案范文

一、2010年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强化服务措施,提高创新能力,两个“中心”作用初见成效。

一育苗服务中心作用突显。育苗中心第一车间于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为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育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安装了自动排湿降温、自动遮阴补光、自动喷淋、自动卷帘系统、监控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实行了全程计算机智能化管理;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今年共育苗三期72万株,无偿供应给100农户的200座日光温室和春棚使用,有效解决了菜农在育苗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完成新品种展示11种、新技术展示5项、举办专题培训班三期,受训人数260多人次。初步实现了育苗中心“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育苗服务、种植结构调整、休闲观光”五大功能,为设施农业园区实现规范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煤化工研发中心作用明显。,市政府与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了褐煤研发中心并投产使用。为了切实发挥“研发中心”带动煤化工向产业化方向的示范引领作用,协助煤化工园区促成了市政府与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签定科技合作项目,提升了“中心”褐煤化工技术研发水平;切实抓好科技厅下达的褐煤科技研发项目落实和资金管理,保证项目和资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整理收集“中心”相关数据和材料,为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做前期准备。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科技含量,两项工程成效显著

一设施农业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顺利实施。一是继续搞好校地联合,促进产学研结合。丰富与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内容,创新服务手段。一年来,推广新品种20个、新技术7项,组织专家入户指导9次,现场解答农民的技术疑问30余条;二是发掘培养本地文化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一部分人己成为技术能手、科技带头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推进了设施园区种植水平整体提高。三是抓典型、搞示范、带整体、促发展。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新增加科技示范户26户,总量达到达36户。通过提高科技示范户建设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加大物资投入和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有效地带动设施农业园区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取得实效。深入企业加大对科技政策宣传解读和引导力度,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主动为企业联系科研院所,搭建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名优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截至到11月未,新建企业研发中心三个。3月份,我们为工业园区申报的“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材料已通过通辽市科技局初审,通辽市政府批准,上报到自治区科技厅。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开始起步。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取得实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意识,两个推进工作成果丰硕。

一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截至10月末,申报专利5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授权3件,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知识产权,促进全社会专利意识的提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天网”、“雷雨”行动要求,制定了霍林郭勒市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开展了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企业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二科技素质推进工作成效斐然。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载体活动。围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这一主线,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和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了以“努力构建和谐霍林郭勒——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举办各类科普讲座3场、科技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约余人(次);发放科普图书100余册、科技宣传资料500多份;悬挂标语8幅,展出科普展板5块、科普图片(挂图)8幅;与相关部门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三次。通过现场设置科技成果宣传展台、科技咨询台等形式,向广大农牧民宣传科技知识。编印发放了各类种养殖适用技术资料1000余份。通过活动,全市掀起了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热爱科学新。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科技动态》和科技网站,定期宣传公共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科技工作情况。2010年,宣传科技法律法规4部,16期。编发科技动态20期,印发400多份。在科技网站上传科技信息80余条。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全民科技首位意识不断提高。

以抓人才管理、服务和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重点,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专家信息库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做好贮备工作。目前,入库各类专家已达20位。认真落实市委、政府有关于人才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霍林郭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激发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四)抓好项目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两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科技项目收集、申报、争取工作。对我市重点开发的优势产业、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招商企业进行调研,开展科技项目收集入库贮备工作。同时,根据项目申报指南,认真筛选,积极申报。2010年,新增入库项目12个,向上业务申报了9个,其中直接走财政2个,上报自治区科技厅4个,通辽市局1个。审批下达4个。

二是防震减灾工作。定期对我市数字地震监测台设备和院落进行维护修缮,确保监测台的正常运行、数据信息准确畅通。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出现地震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上报处理。根据市政府人动情况,相应地调整了“三网”工作人员。确保地震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规范抗震设防审批程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管理转变。实现工程审批、监督、验收全程管理。今年共审批项目50个,目前完成验收的19个。指导市内19个相关单位完善了地震应急子预案,完成了我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了我市防震减灾的能力。

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重点,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五)建设“四型”机关,树立部门良好形象,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以深入开展争先创优为契机,全力打造“四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规定周五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树立“规范就是形象”的观念,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法,做到诚信服务、文明服务,建设服务型机关;成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构建适应跨越发展创新体系,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到工作方法、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全方位创新,建设创新型机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纪律约束人,树立“全局一盘棋,协力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建设和谐型机关。

一年来,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科技成果不能卓有成效推广;科技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不强;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政府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领军型高科技人才和创新性团队匮乏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科技工作将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加快建设创新型霍林郭勒为目标,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按照全市总体安排部署,工作思路是:“坚持一个战略、突出抓好二个中心、实施三项工程、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争创09-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普及应用,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型转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坚持一个战略

即: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积极开展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全面实施科技开放。在农业方面,继续抓好我市与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地校科技合作以及与辽宁北镇科协横向科技联合,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质量和绩效水平。在工业方面,坚持政策引导和推动,搭建产学研平台,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突出科技招商,把招商目光盯在产学研相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持续研发能力的项目上,盯在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的项目上,盯在应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项目上,达到既引资金又引技术、既引项目又引科技的目的,推动企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全力做好煤化工园区和中钢鞍山热能研究院的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与服务,尽快拿出科研成果并转化应用实现产业化,使褐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带领企业、科技示范户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博览会、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扩大宣传,开阔视野,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探索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医药卫生、防震减灾等社会事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建设。

二、突出抓好二个中心

即:高效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服务中心和褐煤化工研发中心。

育苗服务中心。要完善功能性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种苗供应数量和质量,切实解决好菜农育苗难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中心”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好发挥服务中心“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育苗服务、结构调整、休闲观光”五大功能,引领设施农业生产向精品特色、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今年是育苗中心运行的第二年,对园区内菜农继续实行免费供应种苗。力争全年三期育苗量达70万株以上。其中:早春育苗是重点,满负核育苗量要达到24万株以上,满足150农户种苗需求。

褐煤研发中心建设。在做好我市与中钢鞍山热能研究院褐煤化工研发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对科研成果及时进行申报鉴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产生行业第一台标准设备,第一套成熟专技技术,示范引领煤化工行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中心”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质升级,早日建设区域褐煤研发中心,抢占褐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先机。

三、实施三项工程

(一)实施科技入园惠农工程,实现科技兴园富民。大力引导农户进一步完善温室工程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做到“穿鞋”“带帽”“着装”全副武装保温增温,增强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提高效益。充分利用地校科技合作、横向科技联合平台,切实抓好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实现典型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切实抓好菜农技能订单培训,全面提高科技素质。注入科技要素,提升农科协、农村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使设施农业园区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升园区整运行质量和水平,实现科技强区富民。积极申报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努力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实现园区优化升级。

(二)实施科技入园兴企工程,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深入园区宣传解读科技政策、帮助园区争取科技政策、督促园区落实科技政策,大力实施科技政策入园,使园区和企业享受更多的科技政策优惠;通过向上争取科技项目、向外招商引进科技项目,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入园,使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优秀成果等创新资源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共赢发展,大力实施创新技术入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园区加快发展低能耗、低(零)排放、非资源依赖型的科技产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入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科技项目的安排上,侧重向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明年要打造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园区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密切联系园区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督导,使科技入园兴企工程落到实处。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着力培育知识经济。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和载体活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积极争取上级专利资助项目,促进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开发申请专利技术,确保全市专利申请量大幅度增长,培育发展知识经济。

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科技人才建设工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保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关键。一是认真贯彻《霍林勒郭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创新创业;二是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搞好继续教育,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三是加强专家信息库建设,不断增加各类专家的入库数量。通过建立以项目开发、基地建设为载体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形成对外开放、对内联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机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人才队伍,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更多人才资源。同时,对引进的人才建档立案,进行跟踪服务。

(二)做好民生科技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认真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载体活动。继续与主要宣传媒体合作,搞好科技宣传窗口建设、办好《科技动态》、丰富科技网站内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意识。

(三)做好科技项目工作,促进成果转化产业升级。

围绕重点行业企业,收集科技成果,编制可研报告,做好项目入库贮备工作。同时,根椐科技厅项目申报指南,积极甄选申报、跟踪盯跑,力争有更多科技项目落户我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