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考人生范文

思考人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考人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考人生

第1篇:思考人生范文

终于在影片结尾,在主人公经历了五味杂陈四处碰壁的一天之后,他喝到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当男主人公的父亲质问他:“我每个月给你2000欧元你都干什么了”的时候,男主人诚恳但无助地答道:我在思考人生

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很多人会如同这位男孩成功的父亲那般,在24岁的年龄起早贪黑为生活拼,所以一句“思考人生”对他来说简直是嘲弄,是根本无暇顾及的事情。但当起码的物质基础奠定之后,很多人又会像这位男主人公一样,怀疑自己已经读了两年的大学专业是不是自己毕生的选择,现在和将来可能拥有的那种生活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然的话,拼死拼活又是为了什么。

影片《啊,男孩(Oh,boy)》是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一部不到90分钟的处女作,在德国国内获得了包括“德国电影奖”、“德国影评人协会奖”等多个电影评奖的肯定,并来到了今年的上海电影节。生于1978年的年轻导演用黑白影像呈现了一个灰色的柏林和一个男孩24小时的灰色经历,但却曲径通幽,几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的生活碎片透露出了过去和现在,德意志民族内心的阵痛,以及战争的恐怖与残酷,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影片借以一个男孩费舍尔迷惘的生活状态,展现了部分德国年轻一代的生活现状,通过男孩和一些中年、老年柏林各行各业市民的接触,进而又透视了德国人,在那傲视全球的强大的工业和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在那诞生了无数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思想文化领域巨擘的文化底蕴之中,仍旧空虚无助的精神世界。

影片中有不少有趣的人物设定。

从小因为肥胖而被人嘲笑的女孩尤里卡发奋瘦身,多年后终于修成正果,迷人的外表令当年嘲笑他的费舍尔都没认出来。而女孩后来与费舍尔之时却呈现出歇斯底里的疯狂和心里扭曲,令费舍尔难以接受。

酒馆中的醉酒老人缠着费舍尔讲述自己60年前逃离柏林的经历,当年父亲参与打砸犹太人的恐怖“水晶之夜”的留下一地碎玻璃,年幼的他天真的以为自己再也不能骑自行车了,于是一逃就是60年。回来后,他说自己已经不懂现在的人们在说什么想什么了。最后老人走出酒馆瘫倒在地,凌晨于医院去世。

第2篇:思考人生范文

现在的社会如光速一样飞快的向着未知的领域前行,这个单调的世界充满了色彩,同时也伴随着不安……

在人炸的时代,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到底有什么价值,甚至,只是为了活下来而活着。

若我们还是如此,那么,这片世界最终还是会走向凋零,寂灭与无尽的黑暗之中。只有在真正闲暇的时候,我们才回去体会人生、去思考人生,当然,这种闲暇实在是太少了。在你的一生中,它所占的比例接近于零。这个时代,缺少的是思考,因为前人已为我们探出了太多的奥秘,以至于我们直接续接他们的路,当然,我们可以续接的只会远少于前人。

三国时,诸葛亮造出来木牛流马,可在临终时毁了它,不是他的固执,而是想让后人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坐享其成。我国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明的时代早就在封建统治下度过了,后续的创作虽有,但也是极少数,不能说是辉煌。而现在,我们的创新多数用在了战争武器上,又对人民有什么促进作用呢?大街上的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人们也都习以为常了,这难道是说很正常吗?我都不能忍受这些不经意间的欺骗,那么未来的世界又是怎样呢?

我的人生,我的思考何必要与他人一致,各执己见,不要成为思想的傀儡。你的人生你做主,你的思考你放飞!

第3篇:思考人生范文

翻开《沉思录》,你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沉重,这里面凝聚了一个罗马皇帝对人生的思

考及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智慧。有人说它高贵,或许这来自于作者思想的庄重和主题的崇高;有人

说它忧郁,或许是因为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有人说它甜美,这只能来自作者心灵的安宁与静谧了。而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思考人生。

《沉思录》中的所有内容,都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就好像是自己跟自己谈心对话,字里行

间流露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就如同曾子每日自省其身一样:“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然而马可·奥勒留作为帝王,思考的东西必定会更多,思考的层次会更深入: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所以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如何修身。修身,才有了思考人生的能力。

《大学》里说:“格物致知而后身修。”学习是修身的前提,马可·奥勒留总是谦卑地向他人学习,上至他的祖父,下至他的仆人。他从不同的人那里学习到种种美好的品性,从而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更应该学会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学习。人生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发现我们究竟有多么无知。从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里发现不平凡的东西,然后去思考,去学习,去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我们也应该养成自己与自己对话谈心的习惯:我该追求些什么?该有着什么样的信仰?对于做某些事情是否正确?说某些话是否妥当?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果会让你更自信于自己的决定。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心会变得清澈而沉静,一切都了然于心。

人生同样也很短暂,岁月如同河流一般潺潺地流向远方,一去不返。两千多年前,孔子曾在河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乎在同一时代,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在沉吟:“万物流变,无物常在。”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沉思录》里说:“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的确,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无力再改变些什么。而未来还在我们的期待中缓步前行,我们再怎么猜测也只是徒然。唯有现在,还掌控在我们的手里,它如指间沙一般,正欲从缝隙里偷偷逃走,我们要好好把握住它,让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能实现它们最大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它们的最大价值呢?《沉思录》告诉我们:“不要老想着那些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并把每一天都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将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才会去追求那些对自身而言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人生,或许才不会令人太过于遗憾。

当然,由于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不同,这本书中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是,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因为阅读它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去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是在经过思考之后与他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样的作品能让人不断地对自身及其人生进行反思,它必将会是一部可以随着历史一起流传下去的作品。

第4篇:思考人生范文

今天我躺在床上,想我的作业有没有少写?我的明天过得好不好呢?我以后的未来又怎样呢?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思。

我在心里默默地回答道,我虽然不能预测未来,但我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未来呀!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呀!我何必现在在这里猜想未来呢?当我们在羡慕别人过得好的时候,在羡慕那些名人和明星的时候,又何曾思考过那些成功人士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呢?他们在背后又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有些成功人士或者大明星学习也不好呀!比如马云学习就不好,爱迪生学习更差。那我们学习不好是不是也可能成功呢?我只会告诉你三个字——不可能。

爱迪生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试验了上千次,失败了上千次,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钨丝。像爱迪生这样不怕失败,坚持不懈,乐于钻研,勤于思考的精神,你有吗?有些大明星为了拍好一部戏,一个镜头就要重复无数次,这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你又有吗?

而你呢,从来看不到他们在背后的付出,从来不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所以就不要痴心妄想不努力就可以成功了。如果我们想要未来过得更好,那么每天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与汗水,只有这样,将来才可能活得更轻松,更惬意。

我在心里解答了这些问题后,顿感轻松。但我又一想,我该怎样努力呢?

经过思考,我决定以后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说一句废话,更不能发呆;走路时可以想想将要干什么,并总结一下目前哪门学科没有学好,在别人玩耍的时候,多做一些练习题;要把时间放在该用的地方,不随意浪费时间,珍惜每一天。

我相信如果我按照计划去做,那么我一定会变得更加优秀,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5篇:思考人生范文

2013年海南的作文材料内容稍微复杂一些,在探讨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时涉及到三个方面:同学关系的现状,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如何增进同学关系。

两年里两则作文材料都需要考生思考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2012年的作文材料是关系型的,修船工与船主各自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各自的生活态度。作为修船工,以举手之劳,使可能危及驾船出海者生命的隐患消弭于未然,这里不止体现出修船工的职业素养与良好的道德品质,更体现了修船工对于生命的尊重。而船主对于修船工的感谢,则是一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稀缺的感恩表现。考生如果能够领会材料所体现的主旨,再联系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缺乏职业道德,缺乏对生命尊重,以及缺乏感恩的精神的现象,由此展开写作,那么要写出主题明确的作文来就并非难事。

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总是难免的,但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这既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人生态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所起的作用更大。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动物。三年时间里的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都是高中学生不可或缺并且十分宝贵的人生经历。珍惜这样的人生经历,思考生活的本质,感悟人生的意义,这些就都成了写作的内容。而材料中60%的学生表示对同学关系的满意,这既是高中学生间相互关系的一个写照,也是高中学生对于生活、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与领悟,同时更是材料对于考生写作主题的一个显性导向。

无论怎样的生活,不仅需要我们思考,更需要我们直接面对。2013年海南高考作文材料涉及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虽然社会生活不会全部投射到学校中来,不会全部在高中学生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但是只要是在存在相互关系的人之间,就都会有利益冲突在里面,即便是相对单纯的同学关系。在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时,材料中提供了三个思考的角度: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相互竞争。而这三个角度,又恰好是生活的全部,人生意义的所在。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就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每一个人,即便是高中学生,都有自己对于世界万物的独立认知,任何人都不能加以替代。既然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由别的个体加以替代,则相互之间的意识冲突在所难免。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即使是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的个体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存在,如同一个人的十个手指也有长短一般。既然每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兴趣爱好只可能趋同而永远不会相同,则人与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如同造成同学关系紧张的相互竞争必然存在一样。弱肉强食是一种竞争,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的合理竞争也是一种竞争,这就需要作为社会人的高中学生有对生活本质的思考与对人生意义的领悟。这也由此引出了材料的第三方面内容,即如何消除同学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增进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的问题。

第6篇:思考人生范文

关键词:广场协议 人民币升值 博弈 启示

一、前言

1985年9月,美、德、法、英、日五国签订了《广场协议》。此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汇率从260.48/1$到1988年十二月的123.61/1$,升幅高达110%。此后十年间,日元汇率以平均年5%的速度持续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日元政府担心经济陷入萧条,为了保持经济增长,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极低的利率、宽松的政策,使得大量资金涌入房市与股市,房价与股价的暴涨助推了经济泡沫迅速形成。此后,虽然日本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泡沫的破灭,而日本经济却彻底陷入泥潭,成为了日本“失去的十年”。诚然,当今世界环境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着巨大变化。但是,中国如今的经济模式与日本的有着诸相许多同之处,如经济的高速发展、外需主导型经济、巨大的贸易顺差等。因此,日本的经验教训依然能够为我们做出指导。《广场协议》的签署对日本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那么日本为什么还要签署?中国如今面临着美国巨大的压力,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本文将在分析人民币升值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博弈论模型着重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外因,为人民币汇率政策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二、正文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其自身的内因,也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已知的政策工具进行调节。对于汇率的内因,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已经进行了阐述,并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而汇率的外因,由于外部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却鲜有人进行研究。因此,研究如何采取有力地措施,排除外因对汇率影响,避免重蹈日本式覆辙,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民币升值的内因与外因

内因:1.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得商品相对价格降低,人民币购买力提高,根据一价定律(即真实汇率应该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人民币应该升值。此外,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外国对人民币信心增强,大量外资的涌入,也助推了人民币升值。2.国际收支双顺差。一国的顺差,意味着国际市场对该国货币的需要大于供给,该国货币升值,而外币将贬值。资料显示,仅2007上半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巨大的收支顺差,产生了对人民币的强烈需求,人民币升值也就不足为奇了。3.大量的外汇储备。外汇过多表明: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大于求,同样会引起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中国近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无疑是人民币升值一个重要因素。

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本国利益,不断对中国政府施压,认为中国操控汇率,汇率被严重低估。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只要出口产品的需要弹性和进口产品的需要弹性大于1,那么货币贬值就能改善贸易收支。美国为了改善贸易逆差,同时降低国内失业率,试图逼迫人民币升值,采取“弱势美元”政策,改善本国的贸易逆差状况。从2005年,人民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短短几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时代一跃进入了“6”时代,可以说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与美国的施压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人民币的大幅升值,有着其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但是,如此短时间,人民币升值幅度如此巨大,一定程度上是中美两国在汇率上博弈的结果。

(二)建立博弈论模型

博弈模型建立的前提是因博弈双方有着利益冲突。只有利益冲突,博弈双方为了自身利益,才有可能参与到博弈当中去。中美双方在汇率上有着利益冲突:一方面,中国想维持汇率稳定,从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另一方面,美国面临持续的对华逆差以及失业的压力,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扭转逆差并提高就业率。中美双方的利益冲突为博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提出假设:

1.博弈双方只有中美两国,且两国是理性的,都是以本国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根据本国做出各种行动所获得的成本收益结果,做出决策。

2.博弈双方信息完全透明,中美两国对于各自的行动信息都能掌握。双方都能预判自己的行动会造成对方的行动结果,如:中国如果选择货币不升值,就应该知道美国会选择惩罚;相反,美国选择制裁,就应该知道中国会选择反制裁。

3.中美关于汇率的博弈不是单阶段的,中美双方必须经过多阶段反复的博弈,才能找到一个均衡状态。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中美汇率之争历经了多轮谈判,持续了多年。

博弈过程:

由于汇率的选择有一定的属性,且博弈围绕汇率展开。因此,博弈的第一阶段从中国选择人民币升值与否开始,美国观察并展开行动。博弈具体分为一下几个阶段(具体见图一):

1. 第一阶段;中国选择人民币升值与否。若人民币升值,那么设中国收益为—X,美国的收益为Y。

2. 第二阶段;面对人民币不升值,美国可以选择惩罚与接受。若接受,那么中国收益为X,美国收益为—Y。若美国惩罚,设惩罚成本为C,惩罚效果为D;若中国接受惩罚,中国的收益为X—D,美国收益为—Y—C。

3. 若中国实行反制裁,设制裁成本为E,制裁效果为F;那么,若中国反制裁成功,中国的收益为X—D—E;美国的收益为—Y—C—F.

4. 若反制裁失败,即美国惩罚后,中国迫于压力进行人民币升值。那么中国收益为—X—D—E;美国收益为Y—C—F.

博弈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美双方对于汇率的博弈到最后阶段:中国的最优选择是选择反制裁且成功;美国的最优选择是促使中国的反制裁失败。但是,无论是中国的最优选择X—D—E;还是美国的最优选择Y—C—F.由于博弈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且博弈的中惩罚成本与效果随着博弈的次数增加而增加。此博弈反复进行,中美两国最后的收益都将为负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不存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因此,中美两国持续的汇率斗争对双方都没有益处,人民币适度的升值,实现利益的重新分配,尽早结束重复的汇率博弈是最有利的。

三、启示

市场调节汇率无疑是最有效率的,但是每个国家出于自身国家的某些需要,或多或少的对汇率进行符合自身利益的干预,使得市场对于汇率的调节难以奏效。而汇率博弈被看作一种零和博弈,一个国家通过干预汇率获得利益的增加,必会引起另一个国家的利益受损,最终会导致各国纷纷干预汇率,产生囚徒困境般的结局。因此,在汇率博弈中,如何协调各方面利益从而走出囚徒困境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总结日本失去的十年,分析中美汇率博弈,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要想在这场汇率博弈中取胜,既不能如以往的日本,放任汇率,任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无疑会对扼杀中国外贸经济,对真个中国宏观经济产生致命打击;也不能只顾自身利益,人为地压低汇率,这样势必会招来他国的报复,更会导致两败俱伤。因此,在保持汇率制度的独立性下,协调各方面利益,适度的进行人民币升值,是最有效的策略。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制造业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减少汇率对产品销量的冲击以及扩大内需、降低贸易依存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梦筠.人民币升值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 ,2011(35)

[2]刘延艺.多人民币升值主要原因及政策建议的粗浅看法[J]. 大江周刊-论坛,2012,5

[3]方咏梅.“日元升值综合征”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启示[J]. 大观周刊 ,2011,6

[4]罗霄.从人民币升值透视中美国际关系博弈[J]. 学海 2007,3

作者简介:

第7篇:思考人生范文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需要,民众认识到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防止医德滑坡和减少医疗纠纷。为此,在学校教育阶段主要通过提高师生认识、改革课程设置、提升校园文化、参与社会实践、完善评价体系等环节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在医院教育阶段主要通过院前教育、入科教育、病房教育、手术室教育、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教育等环节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教育;强化

《西氏内科学》开篇写道:医学不是纯科学,而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职业,深深植根于很多门类的科学中,并实践,为人类谋取利益。医学实践远不止限于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特定的生物学异常上,而应始终以患者的幸福为主要目的。医学科学越发展,医学上的无知也越多,医师的道德约束、为患者服务的基本职责不会发生改变。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大医精诚,当以“仁爱”为本。“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医学亦是“仁学”,故有“医乃仁术”之称。

1医学特点

由于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医学既不是纯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社会科学,具备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因此医学教育也就包含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前者“求真、求实”,关心“自然人”,后者“求善、求美”,关注“社会人”;前者重“分析”,后者重“综合”;两者统一于“人”这个共性。离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就失去存在基础;离开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则成无根之木[1]。所以,再先进的医疗设备、再精湛的医术也无法给患者提供人文关怀;但仅有好的医疗环境和人文关怀,而没有妙手回春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化医学仪器,也无法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多年来的临床教学实践认识到,缺乏人文素养与悟性的外科医师,即使做上千例某种手术,也顶多是一个手术匠;相反,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外科医师,也许只做几十例手术,便可能有新的发现和创新[2]。

2医学现状

2.1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泛滥

自西医学进入中国以后,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医院里装备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所有诊断结果几乎都来自先进的仪器,所有治疗也几乎依赖于昂贵的设备。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使人们相信技术决定一切,只要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的健康就能得以保障;只要到大医院找到好医师就没有看不好的病。结果就是大量患者蜂拥去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而大医院的医师无暇体会患者的心境,忽略患者的心声,使医患关系物化,医患关系紧张。导致这一结果原因在于:①医学科学认识的局限性。现代科学尽管已经能够上天入地,但是科学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临床上许多疾病不能诊断清楚,许多疾病无法治愈,不断有疾病产生。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原因。②医学技术的双重性。疾病诊断治疗手段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运用会造福人类,反之则会贻害无穷。如药物存在有效性和副作用,手术本身存在安全性和彻底性等问题。③新技术的伦理学要求。片面强调医学技术的科学价值,而罔顾人文价值,会产生许多新的伦理学问题。如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性别鉴定、器官移植、克隆技术、肿瘤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等。④个体性差异。即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每个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诊断和治疗也存在差异,任何医师都不可能包治百病。在医学科学面前,医师和患者都是弱势人群,医师也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有医疗参与者(政府、医院、医师、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医学科学,回归理性。

2.2医学的社会属性凸显

①疾病发生的社会性。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疾病的发生除与人的生物属性相关外(个体差异),大部分慢性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有关,尤其是许多社会矛盾导致的心理因素可诱发多种疾病。②医院定位失准。究竟是把医疗服务定位为公益性还是市场性,政府似乎很矛盾。改革开放后政府把医院推向市场,医院出售医疗服务产品,患者付费,医患关系物化(医院不存在商品交换的对等原则);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自负盈亏,通过收取药品、医疗器械提成来完成医院的运作,导致自费比例增加,患者看病越来越贵;医务人员服务价值没有体现,于是搭顺风车吃回扣;紧张的医患关系,又使部分医师为自保而采取过度医疗,无形中增加看病贵的问题。③行业管理掣肘。如果说看病贵与医院定位错误有关的话,那么看病难则与行业管理相关。在中国,看病存在“难”与“不难”两个方面,说“难”大概主要是指在大型城市的大型医院看病难,而在大型城市的中小型医院和中小城市的医院,看病“不难”。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政策引导。行业管理部门不断地开展三甲、三特、重点专科、绩效等各种排名评比,任何一种评比都可能使优势医疗资源不断集中,人为地造成看病难;同时可能出现权力寻租,增加医务人员的负担。大型医院内部发展的事情还是交给医院自我管理比较好,行业管理应该更多地关注医院布局和中小型医院的发展。只有中小型医院发展起来,捋顺分级诊疗流程,才能破解看病难这一难题。④媒体的推波助澜。一方面,一些不良媒体人把医疗专业问题不假思索、不加分析地报道,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另一方面,媒体开展的疾病诊治栏目,使辨别能力不强的民众在疾病的恐惧不安中寻求到大医院就诊,出现中国独有的另一种过度医疗现象,增加看病难。导致医学临床现状既有业内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客观上造成看病贵、看病难、新技术的滥用和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因素,需要患者理性对待疾病,政府不缺位、不越位和不到位,新闻媒体要当好沟通医患的桥梁。总之,和谐医疗是中国梦的健康保证。

3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3.1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也可以说,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过分注重知识技术的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造就一批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

3.2医学模式转变

21世纪,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人际沟通等能力,提高现代医疗服务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3.3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更趋于理性,其更关注就医环境、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相应的,医院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阶段,不仅要求医师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求其有高尚的医德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所以,医院在考查应聘者时,并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作为惟一的评判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应聘者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

4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施

4.1学校教育

虽然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学校教育仍然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而医学高等教育则是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基地。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中,73%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氛围不够[3]。

4.1.1提高师生认识

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反对纯专业教育观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建立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4.1.2改革课程设置

医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三部分。人文教育课程包括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人文素质教育,并进行礼仪、语言、沟通等学习,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有利于从医生涯,并在未知的生命探索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4.1.3提升校园文化

净化校园环境,坚守一片净土,铸造医学教育的神圣殿堂。①建设教师队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就是为人师表的园丁。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具备优秀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精湛的专业知识。②营造人文氛围。开办系列学术讲座和人文社科讲座;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演讲、唱歌、辩论赛等;建立学生社团,如绘画、摄影、舞蹈、书法、文学、诗歌、音乐、武术等;美化校园景观,如中外医学名人雕塑、文化长廊、校史展览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占领人文教育阵地。

4.1.4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遗迹、文化遗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博物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帮扶孤寡老人、孤儿、残障人士,学会对生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感;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临床一线,体察医师在有些疾病面前那无助的眼神,学会对生命的敬畏,增强职业荣誉感;定期教育学生心存感恩,面对捐献的遗体和实验动物尸体时,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增强人生紧迫感。

4.1.5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除包括学习成绩以外,还要包括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4.2医院教育

4.2.1院前教育

强调医院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宗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2.2入科教育

回顾专业发展史,重点介绍业内优秀专家、介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

4.2.3病床教育

在病房,首先由带教老师进行问诊和查体,问诊时注意避免诱导、暗示、套问等,查体时注意保暖,查体顺序一气呵成,避免反复调整患者,细节中体现出“医者父母心”的情怀和对患者的关爱。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问诊、查体,并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措施,书写完整病历和病程记录。使学生熟悉临床工作程序,学会与患者沟通,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对疾病诊治过程有完整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4.2.4手术室教育

在手术室,通过观摩外科医师手术前刷手、术野消毒、铺巾、术中轻柔仔细操作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外科医师的“仁心仁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4.2.5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教育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师诊治疾病的前提。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差异,只有充分地相互沟通、达到彼此理解,才能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由于胸外科患者中肿瘤最常见,因此应该叮嘱学生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检查申请单尽量不写癌症等字样。胸外科疾病有时病情变化较大,在治疗或抢救过程中需要沟通病情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与患者家属沟通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目的是使患者家属充分理解疾病的程度,并从患者及家属角度提出治疗措施,充分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并留有余地,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和体贴。培养学生面对不同场合、对象时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4]。

总之,培养既有科学头脑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需要从医学生的教育开始,人文教育中没有科学教育是残缺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中没有人文教育是残缺的科学教育。为适应医改需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深化医学高等教育改革,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之路。

作者:刘宝东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

【参考文献】

[1]赵静,杨坤杰.试论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统一[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4):140-141.

[2]杨宇,丁隆,刘伟新,等.外科学教学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7-8.

第8篇:思考人生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评估

从业者的心理品质对工作业绩的影响是一百多年来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者始终关注的研究课题。David McClelland1973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的著名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Spencer,2003;McClelland,1998)就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果之一。

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分析,McClelland指出传统的人事选拔过程比较注重智力测验和职业性向测验(aptitude test)的结果,但这些测验结果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的业绩表现,而胜任力则是预测工作业绩的更加有效的指标。这一论述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影响。近二、三十年来,胜任力理论受到理论研究者和组织管理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研究者就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测评、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干部选拔与培养、甚至薪酬体系的完善等各个模块的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逐渐应用到相关的组织管理实践中。这场被称为“胜任力运动”(competence movement)的变革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日渐展开,2000年前后也逐渐蔓延到我国(仲理峰,2003)。胜任力模型的建立、胜任力评估(Job competence assessment)等作为一种“新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广为宣传。与任何一项新技术一样,胜任力概念及相关技术在其推广过程中也伴随着误读、误用。本文将就胜任力理论和评估方法做一探讨,希望对其有效推广略有补益。

一、胜任力模型理论的广泛运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

McClelland回顾了人事测评的相关研究发现,真正影响个人业绩的是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影响力”之类的因素,McClelland把这类因素称为胜任力,并将其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业绩水平的个人特征”。后来,McClelland和其合作者Spencer又进一步将胜任力界定为是个体的潜在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定工作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秀的工作业绩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Spencer,2003),他们认为胜任力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他们建构了著名的冰山模型来解释这种观点,其中,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征是可以看见的,较为表层的个人特征,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特征则是较为隐蔽、深层和核心的部分。

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分析和人事测评关注特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其它要素,这就是90年代前教科书中常提到的KSAOs(knowledge,skill,attitude,and others)。对比胜任力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原来重要的部分,如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程度在下降,而原来的“其它要素”反而成为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本世纪初的研究开始较多地集中于某些普适的胜任力模型(L.Spencer,2003;徐建平,2004),这些普适的胜任力对工作业绩的影响是跨岗位、跨部门、甚至是跨组织的。

胜任力理论之所以会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并为实践者所热衷,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组织的发展速度相应加快,组织变革、行业转型等屡见不鲜。因此,组织内工作岗位变迁速度也在加快,某些特定岗位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次,即便在工作岗位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也在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金融领域、生物制药领域等,突破性的创新屡见不鲜。这也使得某些特定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下降。

再次,员工基本教育水平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普遍增强。这就导致了应聘者在能力测验上的结果更趋于一致,能力测验、性向测验结果的区分度在下降,进而导致了其预测效度的降低。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当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某些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会直接影响员工业绩表现时,企业会加强其内部相关知识总结、更新,并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弱化了知识技能考察在招聘测评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研究者逐渐把注意力放到某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研究上来,而胜任力模型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平台。按照McClelland的界定,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而动机源自三种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其晚年又增加了规避风险需要。McClelland认为任何个体都存在上述四种需要,个体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这四种需要所占比重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稳定地影响到个体某个时期在工作场所中的表现。虽然在胜任力模型中动机是相对最稳定的部分,它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变化主要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当个体认为其原有的动机不利于帮助自己在组织环境中获得其优先需要的满足时,个体通常会采用替代或者补偿的机制来调整。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对个体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故此,在胜任力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偏重于针对包括动机、人格特质等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评估。

二、胜任力定义的深度解析和评估方法

对于胜任力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仲理峰等(2003)将之归纳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胜任特征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Personal Attributes)——人是什么;另一种观点认为,胜任特征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Clusters of Related Behaviors)——人做什么”。而第二种观点容易被研究者进一步理解为“胜任力是指完成主要工作结果的连串知识、技能与能力”,这种解释更强调外显行为,而把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等并列作为被考察和研究的主题。这样的界定会导致在胜任力评估、培训等环节中的混乱,例如,专业知识的评估是否属于胜任力评估的范畴。

McClelland (1998)认为知识、技能等层面特征容易被感知和评价的,但不能很好地预测或决定能否有卓越的表现,不能把业绩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只是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基准胜任力 (Threshold Competency)。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层面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与表现,是鉴别性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y),是区别业绩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Spencer(2003)在其《才能评鉴法》一书中给出了一般概念的才能辞典(competency dictionary)和评价方法,特别强调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McClelland也认为,评价胜任力的关键是在于评价被访者在过去经历中重要事件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thought pattern)。只有通过被访者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评估者才可能做出可靠的评定。包括Spencer本人在内的一些研究者(Spencer,2003,谷向东等,2004)还介绍和讨论了采用其它评估方式,如传统的面试、投射测验、标准化的心理测验、评价中心技术等方法来评估应聘者的胜任力。但是,从胜任力的界定看,我们不难发现针对胜任力的不同层面,不同的测评工具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和不足,而如果需要分析胜任力中最核心的动机层面,行为事件访谈才是相对最有效的方法,而采用传统的面试、投射测验、评价中心技术方法评估胜任力仅仅是现实工作中因为时间、人力等成本因素限制下的一种妥协。

McClelland曾经明确表示,借助人格问卷很难评估被评价者的动机。他最初建议采用行为事例访谈的方法和投射测验的方法,如主题统觉测验(TAT),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发现采用投射测验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信度和效度(McClelland,1998)。

作为评估应聘者胜任力的有效工具,行为面试通过让应聘者确认在过去某种情境、任务或背景中,他们实际做了什么,从而考察其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和决策后面的深层心理品质,如成就动机。

在胜任力的冰山模型指导下,行为面试与传统面试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在行为面试中首先要确定面试过程中主要考察的胜任力,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常常围绕相关的胜任力,要求被评价者描述近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例,严格的行为面试应该要求被评价者描述其过往经历,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例,主考官采用规范的追问技术不断深入地挖掘其内部的心理活动,从而判断其在相关胜任力指标上的表现。

下面以考察“顾客客户导向”为例分析胜任力为基础的行为面试的基本过程。根据《才能评鉴法》的定义(Spencer,2003)顾客服务导向,意指有帮助或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求的渴望,全力将努力的焦点放在发掘和满足顾客的需要,与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沟通类似,而且有时候行动可能跟“冲击与影响”(Impact and Influence, 另一项胜任力)雷同,此处的焦点在于,首先了解他人的需求,而不是对他人想法、感觉或行为的一般性了解,然后接着再进行帮助或服务他人(但不是影响他们对支持表现者的想法)。其中顾客为泛指概念,既包括组织外的传统意义上的客户,也包括组织内的客户,例如教师对于学生,人力资源部对于内部员工。客户的真实需求分析和为满足客户需求做出的努力是评价“顾客服务导向”的要点。

当被评价者在描述一个过往经历时,最容易判断的是结合当时情境和角色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分析他陈述时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语言来描述其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比如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尊重的、还是平等的、甚或是轻视的。分析被评价者对自己探寻对方需求并提供服务的描述是因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工作,还是可以在要求的基础上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以提高效率,抑或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以及他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其分析参见表1。

表1 “顾客客户导向”分析

因此,为避免以偏概全,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行为面试需要被评价者讲述多个事例,每个事例还需要被评价者提供更多的细节以供分析。故此,行为面试的时间要求也比较长。以本研究者的经验,通过追问来澄清一个事件大约为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个完整的面试需要60-90分钟,甚至更长。Spencer认为行为事件访谈的时间大约2-3小时,并报告称这种方法的信度可以达到 .80水平(Spencer,2003),这对于主观评价来说应该是令人满意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内的人事测评实践中,采用行为面试时可能与Spencer在教科书中的描述有一点区别。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行为事件访谈的目的在于通过双方的沟通来澄清关于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对被访谈者的评估,因此,被访谈者可能会更开放、更合作。而在人事测评情境下,行为面试的目的是对候选人进行评估。这时,候选人会有意无意地采用影响管理的技巧来努力呈现其优秀的一面,规避其劣势,这就要求评估者需要具备更好的追问技巧和洞察力。

三、胜任力模型只有在管理比较成熟的企业中才可以发挥其功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权变导向(contingency approach)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领域逐渐成为一种思想基础,即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有效前提。本研究者认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成熟是胜任力模型获得积极效用的前提。

海尔瑞(Haire,M.)于1959年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即可以用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观点来看待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有阶段性特征,管理手段亦与之适合(魏光兴,2005)。Dubois(Dubois, 2003)在讨论胜任力模型的成本与效用关系时,就曾明确提出“当职务环境不稳定或者变化很大时,才能评鉴法(即胜任力评估)并不是一个特别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其中提及的“职务环境的不稳定”恰恰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必然结果。成长阶段的企业(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则是将工作重心从追求外部市场需求的满足逐渐转移到内部管理的稳定,即从短期效率向长期效率调整的阶段(Adizes,2004)。由此可见,当企业已经确定了长期效率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和组织文化时,胜任力模型的效用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招聘测评是胜任力模型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企业在招聘测评中是更加关注相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是更加关注应聘者某些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如自我意识、人格特质和动机。上述分歧可以很好诠释传统理论与胜任力模型理论之间的差异。针对某特定目标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劣与应聘者入职初期的工作业绩关系更大,而人格特质和动机则与其在企业中未来的贡献关系更大。以人力资源部初级岗位为例,在招聘测评时通常关注应聘者以下特点: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可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性格开朗、随和

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前2项是典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评估,也是关注近期效率的管理者更重视的问题。后3项是属于自我意识、人格特质和动机的成分,相对更难以评估,但对未来的业绩影响会更大。

一个具备较好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员工可以在入职之初即可较好的承担相应的工作。如果这位新入职者对这份工作足够珍惜,他也会努力满足上级管理人员对他的角色期望,即努力在工作场所表现出开朗、随和、服务和合作。但是如果其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缺乏,随着工作稳定性的增强和可能对工作中某些问题的不满,他可能会出现自我中心、冷漠、忽视他人情感和需求、甚至诱发人际冲突等的行为,从而对工作带来负面的评价,还可能导致部门工作业绩的下降。

而相对有远见的企业会更加看重后3项内容。这类企业通常有规范的企业内训体系,有些企业会安排2-6月的相关入职培训,因此,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对他们而言相对成本不高。其次,相对新员工的入职初期贡献,有远见的企业更关心是员工在未来的成长性,即3-5年以后是否会成为部门的骨干,10年以后是否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人才。

在招聘测评,特别是针对入门级岗位的校园招聘工作中,企业面临的问题通常是时间紧张、工作量大、成本预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完成对应聘者的诸多胜任力的评估,因此通常需要聚焦2-3个关键胜任力维度。关键胜任力的确定要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当前的重要任务、目标相匹配。如果一个关注近期效率和效益的企业,误读了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来处理招聘中的测评问题,很可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McClelland强调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意识”层面的维度上,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新进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可能会导致近期工作业绩的不良,进而可能得到尴尬的效果。

此例可以证明:只有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且更加关心长远发展的企业采用胜任力模型才会获得预期的稳定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2]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论文,2004

[3]谷向东,郑日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测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634-639

[4]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J].生产力研究,2005,6:231-232

[5]Spencer,L,魏梅金译.才能评鉴法[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第9篇:思考人生范文

充分了解这些变化,对于考生安排备考时间、确定备考策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数激增,低龄趋势明显

据官方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雅思考生的人数超过21万,比2006年上升了近六成。专家预计,2008年雅思考生的增长幅度也将超过60%,人数将达到35万。

雅思考生激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雅思成绩在各国的认可度不断提升。首先是英联邦国家认可雅思成绩,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目前只承认雅思成绩,加拿大是雅思、托福成绩均可,美国也有1200多家大学认可雅思成绩。二是近几年高中生留学的人数呈爆炸式增长。据悉,目前雅思考生中,高中生所占比例与大学生已经基本持平。

目前,雅思考试的题目主要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负责,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机构认可雅思成绩,从2008年开始,考试设计的队伍中增加了来自美国的语言专家。

考点和场次不断增加

2008年雅思考试在国内的考点和场次不断增加。据悉,2008年的雅思考试次数将从2007年的33个增加到46个,考点由以前的27个增至30个,考试场次增加了75场。

2008年6月5日,新增的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北一路校区考场开始了第一场雅思考试,目前还在报名中。预计到2008年年底将有7场安排在周四的考试。新增的上海财经大学考点正是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为了应对华东区考生对雅思考试急剧增加的需求而设。

据悉,在这一考场设立后,上海财经大学将有原先的国定路校区和新增的中山北一路校区两个雅思考场,同时接受周四与周六的雅思考试。

考生平均分数下降

虽然报名踊跃,但是雅思官网省略公布的2007年雅思考试与考生全球分析显示,中国考生的表现依然不容乐观,在世界20个主要雅思参与国中,中国仅略高于阿联酋和沙特,位列倒数第三,其中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尤其让人担忧。

总体来看,阅读依旧是中国考生的强项,但听力、写作和口语没有太大起色。分析显示,2007年中国考生的听力在20个国家中排倒数第三,阅读倒数第七,写作倒数第三,口语依旧倒数第一。和2006年的统计相比,2007年中国考生的听、说、读、写平均分均有所下降,听力和阅读跌幅不大,但写作和口语降幅明显。

据悉,平均分数的下降和2007年考生人数的井喷,与分数不理想的考生会多次参加雅思考试有关。业内人士预计,随着2008年雅思考生人数的暴涨以及低龄段考生比例的增加,估计今年我国雅思考生的平均表现会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考试模式“计算机化”

据雅思考试主办方透露,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8年雅思考试还将会开发不同考试形式,目前正在开发计算机考试形式。通过对部分考生的调研,雅思专家发现考生对纸笔考试和机考各有倾向,那些偏爱机考的考生将可以选择这种考试形式。

不过机考不会完全替考,而是使考生在纸笔考试的基础上多一个选择。

与其他通过互联网进行测试的考试相比,雅思的机考有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试题在考试前通过互联网下载下来,可确保其安全性。然后考生在线答题,这样可以保证考生的发挥不受网络连接问题的影响。

另外,主办方还将进行全球认可系统(GRS)升级,方便认可雅思考试的机构在网上查阅考生的成绩。

口语评分新标准8月实施

新的口语考试评分标准将于8月开始实施。据有关人士表示,雅思口语考试从词汇、语法、发音等多方面评判考生的英语水平,此次发音评分标准更加细化,无疑对中国考生的口语能力要求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考生的口语成绩将会更低,而是需要考生在备考时根据不足有一定的侧重和调整。

在雅思考试中时有发生的“老题重现”现象也将改变。据了解甚至有道题目在2001年6月雅思考试中出现过之后,到今年为止连续出现过3次。这也使一部分考生在备考时往往存在一些投机或侥幸心理。主办方表示,雅思考试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今后会保证充足的题库,每份考卷不会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