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考人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终于在影片结尾,在主人公经历了五味杂陈四处碰壁的一天之后,他喝到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当男主人公的父亲质问他:“我每个月给你2000欧元你都干什么了”的时候,男主人诚恳但无助地答道:我在思考人生。
这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很多人会如同这位男孩成功的父亲那般,在24岁的年龄起早贪黑为生活拼,所以一句“思考人生”对他来说简直是嘲弄,是根本无暇顾及的事情。但当起码的物质基础奠定之后,很多人又会像这位男主人公一样,怀疑自己已经读了两年的大学专业是不是自己毕生的选择,现在和将来可能拥有的那种生活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然的话,拼死拼活又是为了什么。
影片《啊,男孩(Oh,boy)》是德国导演杨·奥雷·格斯特一部不到90分钟的处女作,在德国国内获得了包括“德国电影奖”、“德国影评人协会奖”等多个电影评奖的肯定,并来到了今年的上海电影节。生于1978年的年轻导演用黑白影像呈现了一个灰色的柏林和一个男孩24小时的灰色经历,但却曲径通幽,几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的生活碎片透露出了过去和现在,德意志民族内心的阵痛,以及战争的恐怖与残酷,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影片借以一个男孩费舍尔迷惘的生活状态,展现了部分德国年轻一代的生活现状,通过男孩和一些中年、老年柏林各行各业市民的接触,进而又透视了德国人,在那傲视全球的强大的工业和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在那诞生了无数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思想文化领域巨擘的文化底蕴之中,仍旧空虚无助的精神世界。
影片中有不少有趣的人物设定。
从小因为肥胖而被人嘲笑的女孩尤里卡发奋瘦身,多年后终于修成正果,迷人的外表令当年嘲笑他的费舍尔都没认出来。而女孩后来与费舍尔之时却呈现出歇斯底里的疯狂和心里扭曲,令费舍尔难以接受。
酒馆中的醉酒老人缠着费舍尔讲述自己60年前逃离柏林的经历,当年父亲参与打砸犹太人的恐怖“水晶之夜”的留下一地碎玻璃,年幼的他天真的以为自己再也不能骑自行车了,于是一逃就是60年。回来后,他说自己已经不懂现在的人们在说什么想什么了。最后老人走出酒馆瘫倒在地,凌晨于医院去世。
现在的社会如光速一样飞快的向着未知的领域前行,这个单调的世界充满了色彩,同时也伴随着不安……
在人炸的时代,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到底有什么价值,甚至,只是为了活下来而活着。
若我们还是如此,那么,这片世界最终还是会走向凋零,寂灭与无尽的黑暗之中。只有在真正闲暇的时候,我们才回去体会人生、去思考人生,当然,这种闲暇实在是太少了。在你的一生中,它所占的比例接近于零。这个时代,缺少的是思考,因为前人已为我们探出了太多的奥秘,以至于我们直接续接他们的路,当然,我们可以续接的只会远少于前人。
三国时,诸葛亮造出来木牛流马,可在临终时毁了它,不是他的固执,而是想让后人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坐享其成。我国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发明的时代早就在封建统治下度过了,后续的创作虽有,但也是极少数,不能说是辉煌。而现在,我们的创新多数用在了战争武器上,又对人民有什么促进作用呢?大街上的假冒伪劣产品随处可见,人们也都习以为常了,这难道是说很正常吗?我都不能忍受这些不经意间的欺骗,那么未来的世界又是怎样呢?
我的人生,我的思考何必要与他人一致,各执己见,不要成为思想的傀儡。你的人生你做主,你的思考你放飞!
翻开《沉思录》,你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沉重,这里面凝聚了一个罗马皇帝对人生的思
考及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智慧。有人说它高贵,或许这来自于作者思想的庄重和主题的崇高;有人
说它忧郁,或许是因为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有人说它甜美,这只能来自作者心灵的安宁与静谧了。而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思考人生。
《沉思录》中的所有内容,都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就好像是自己跟自己谈心对话,字里行
间流露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就如同曾子每日自省其身一样:“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然而马可·奥勒留作为帝王,思考的东西必定会更多,思考的层次会更深入: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所以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如何修身。修身,才有了思考人生的能力。
《大学》里说:“格物致知而后身修。”学习是修身的前提,马可·奥勒留总是谦卑地向他人学习,上至他的祖父,下至他的仆人。他从不同的人那里学习到种种美好的品性,从而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更应该学会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学习。人生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发现我们究竟有多么无知。从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里发现不平凡的东西,然后去思考,去学习,去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我们也应该养成自己与自己对话谈心的习惯:我该追求些什么?该有着什么样的信仰?对于做某些事情是否正确?说某些话是否妥当?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果会让你更自信于自己的决定。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心会变得清澈而沉静,一切都了然于心。
人生同样也很短暂,岁月如同河流一般潺潺地流向远方,一去不返。两千多年前,孔子曾在河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乎在同一时代,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在沉吟:“万物流变,无物常在。”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沉思录》里说:“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的确,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无力再改变些什么。而未来还在我们的期待中缓步前行,我们再怎么猜测也只是徒然。唯有现在,还掌控在我们的手里,它如指间沙一般,正欲从缝隙里偷偷逃走,我们要好好把握住它,让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能实现它们最大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它们的最大价值呢?《沉思录》告诉我们:“不要老想着那些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并把每一天都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将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才会去追求那些对自身而言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人生,或许才不会令人太过于遗憾。
当然,由于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不同,这本书中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是,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因为阅读它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去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是在经过思考之后与他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样的作品能让人不断地对自身及其人生进行反思,它必将会是一部可以随着历史一起流传下去的作品。
今天我躺在床上,想我的作业有没有少写?我的明天过得好不好呢?我以后的未来又怎样呢?我会过什么样的生活,过得好不好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思。
我在心里默默地回答道,我虽然不能预测未来,但我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未来呀!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呀!我何必现在在这里猜想未来呢?当我们在羡慕别人过得好的时候,在羡慕那些名人和明星的时候,又何曾思考过那些成功人士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呢?他们在背后又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有些成功人士或者大明星学习也不好呀!比如马云学习就不好,爱迪生学习更差。那我们学习不好是不是也可能成功呢?我只会告诉你三个字——不可能。
爱迪生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试验了上千次,失败了上千次,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钨丝。像爱迪生这样不怕失败,坚持不懈,乐于钻研,勤于思考的精神,你有吗?有些大明星为了拍好一部戏,一个镜头就要重复无数次,这种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你又有吗?
而你呢,从来看不到他们在背后的付出,从来不去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所以就不要痴心妄想不努力就可以成功了。如果我们想要未来过得更好,那么每天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与汗水,只有这样,将来才可能活得更轻松,更惬意。
我在心里解答了这些问题后,顿感轻松。但我又一想,我该怎样努力呢?
经过思考,我决定以后每天上课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说一句废话,更不能发呆;走路时可以想想将要干什么,并总结一下目前哪门学科没有学好,在别人玩耍的时候,多做一些练习题;要把时间放在该用的地方,不随意浪费时间,珍惜每一天。
我相信如果我按照计划去做,那么我一定会变得更加优秀,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外汇储备 流动性过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7-039-03
一、引言
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上涨4.7%。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建设之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但是,还应该看到的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在,除了国内因素以外,中国还面临来自主要发达国家持续不断的压力。因此,正确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影响因素,坚持我们的立场,遵循我们的原则,对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民币升值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内因素
1.从某些指标看,宏观调控似乎面临一定压力。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刚刚公布的2007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07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为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虽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但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最重要的是明显高于政府今年的目标。此外,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增长18.3%,3月份增长17.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可见,如此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难免让人们燃起人民币升值的念头。
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持续上升。2004年中国的出口达到了5930亿美元,进口了价值5610亿美元的货物,贸易盈余为320亿美元,其中,美国对中国的1600亿美元贸易赤字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也成为了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来改变贸易逆差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006年中国全年贸易顺差达到了创纪录的1775亿美元,在WTO最新发表的2006年全球贸易报告中,中国出口和进口同时位列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另外,2007年一季度贸易顺差为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再度出现的经济过热加大了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3.中国的外汇储备以火箭式的速度向上蹿升。2001-2006年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分别为28%、35%、41%、51%、34.2%和30.2%,增长速度不断攀升,并且是所有增长数字中最高的。2003年外汇储备净增加1680亿美元,2004年一年内净增加2067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之前国家全部的外汇储备。自从2006年10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后,到现在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2020亿美元,由于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贸易项目和外国直接投资仍然会呈结构性顺差,而且在银行体系的结构性问题解决之前,中国的资本项目很难实行全面开放,所以中国外汇储备仍会以每年1000-2000亿美元的速度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如此快速增长,很大的原因是热钱流入中国。热钱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股市和房价暴涨,这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呈高速增长态势。2001-2006年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468.78亿美元、527.68亿美元、561.4亿美元、640.72亿美元、603.25亿美元和630亿美元。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愈加广阔的消费市场,这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和影响人民币的一个重要因素。
5. 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2007年3月末,广义货币(M2)为364105亿元,比上年3月末增长17.3%,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为127881亿元,增长19.8%,加快7.1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为27388亿元,增长16.7%,加快6.2个百分点。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4248亿元,比年初增加1875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9586亿元,比年初增加14217亿元。流动性过剩问题会波及经济的各个层面,容易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①
(二)国外因素
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和炒作可谓是花费了不少心思,尤其以美国最为抢眼。2004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创下1620亿美元的历史高位。美国一些参议员认为,这主要是中国政府把人民币汇率跟美元直接挂钩,压低人民币汇率,给了中国出口商品在价格上15%-40%的优势,也就是平均27.5%的优势。所以,美国参议院决定不搁置一项针对人民币汇率的修正案,提案要求中国政府在6个月内允许人民币升值,否则将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加征高达27.5%的关税惩罚,接着美国又决定对中国三种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的措施。至今,中国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上涨4.7%,所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是,美国最近又要求IMF执行委员会继续将推进与加强汇率监管有关的改革工作当作"首要任务"来抓。另外,美国商务部于2007年3月30日宣布,将对中国公司适用反补贴法,同时同意对美国造纸行业的进口保护请求予以考虑。此举打破了数十年来美国不向非市场经济体享受补贴的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政策。美国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打着“减少国家巨额贸易逆差,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幌子,实际上就是冲着迫使人民币升值而来的,想要遏制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
三、人民币升值的几点思考
(一)从国内的角度来思考
我们看到,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所发生的一切并没有象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中国经济发展并未受到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相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经济增速加快,贸易顺差快速扩大,外汇储备规模也急速膨胀等繁荣景象,这似乎使人民币陷入到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圈子当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给我们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出了个难题,毫无疑问,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就拿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来说,外汇储备增加一方面体现着中国国力和财富的增长,表明了中国应付外界危机的能力日渐提高。但是,外汇储备的暴增也带来了相当大的运作困难。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2020亿美元,尤其是对美元的储备,假如其中有80%为美元计价资产,那么,人民币汇率上浮10%,就会导致央行的资产损失达961.6亿美元,近乎千亿美元,这个损失是相当大的。另外,流动性过剩问题自2006年起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流动性过剩局面带来的不仅是中国股市的火爆,债券的牛市和央行的烦恼,对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干扰”, 虽然治理措施出台众多,但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尚难在短期内解决。因此,我们在对人民币汇率弹性进行调整的时候,一定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到这种变化对国家利益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二)从国外的角度来思考
就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面临的主要是来自美国的持续不断的压力,特别是美国国会一直都在敦促中国允许人民币走强。我们都知道,中国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问题主要不是汇率问题,而是两国贸易产品的结构不同,靠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由结构问题导致的贸易不平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贸易顺差转为外汇储备,又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美元资产,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美国人目前的消费水平,才能令其持续购买中国的产品。一旦中国不再将自己的贸易顺差变成外汇储备再转投美国国债和其它美元资产,美国人目前不到1%的储蓄率和异常强劲的消费需求将无法维持。另外,如果美国不对自己的财政赤字加以限制,任其日益恶化,最终结果是美国债务和亚洲外汇储备同时增大。当债务达到一定程度,美国政府无法偿还时,只有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跳出债务陷阱,解决债务负担。这意味着到时候所有投入美国国债以及其他美元资产的亚洲外汇储备会随着美国通货膨胀的上升和美元汇率的下跌而缩水。可见,人民币升值对减少美国贸易逆差的作用并不大,中国为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美国应该审视自己,逼迫人民币升值无益于美国改变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的窘境,只有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地做出调整,压缩财政赤字、提高储蓄率,从而减少美国开放经济体的吸收能力,才能扭转美国的"双赤字",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不断给中国施加压力,这样中美才能共存、共赢、共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敏感性话题,而且它的一举一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会波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市场条件成熟、允许的条件下,会对其作出一定的调整,但不屈从外界的压力,国外试图寻找各种借口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注: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并经个人整理而得。
参考文献:
1.魏巍贤:《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J].《经济研究》,2006,(4)
2. 李翠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3)
3.刘霞辉:《人民币已进入长期升值预期的阶段了吗?》[J].《经济研究》,2004,(2)
4.杨帆:《人民币升值压力与中国的对策》[J].《求是学刊》,2003,(5)
5.杨圣明,赵瑾:《正确的认识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J].《财贸经济》,2003,(8)
【关键词】大学生;B级人生;幸福感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期的年轻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充满着冒险精神,对于未来之路的选择也是前所未有的宽阔与自由,同时他们肩负着未来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期冀。因此,对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状况和精神态度包括生活态度和幸福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制定一份调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希望能够对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以及幸福感有一个直观明确的了解,同时针对大学生幸福感现状提出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即“B级人生”。“B级人生”最早来源于日本经济专家森永卓郎曾提出的对人生划分:“A级人生”是“有钱没闲”;“B级人生”是“钱少一点,但是有闲”,可算是“有钱有闲”;至于“C级人生”是经济困窘,可能是“有闲没钱”(如失业者),也可能是“没钱没闲”(如底层劳动者)。我们希望通过对于“B级人生”的再思考,使大学生认识到他们应该拥有一种“B级人生”――从追求学习的高度转化为大学生追求生活学习的广度,在大学时代里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活的充实感和高效率。
一、研究过程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两个方面从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中抽取调查对象200例,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进行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调查对象女生143例,占72.59%,男生54例,占27.41%。
(二)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结构访谈的方式,并采用专业的问卷处理网站进行数据的处理。另外在全校不同院系的同学中间随机进行结构访谈,访谈对象以个人角度出发从“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生活过得充实?通过哪些措施能更好地帮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两个方面来陈述,从而得出比较翔实的口述材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幸福感状况
1. 总体自我价值感强,但仍存在自我缺失情况。如图一所示,64.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有点价值,28.0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很有价值。可见,大多数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较强,并可以从自我的价值成就中感到成功与快乐。但是,仍有6.63%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价值。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缺失的情况。
图一 认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是否有价值
2. 对就业前景乐观,但缺失规划。如图二所示,44.9%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5.61%的学生认为他们前途似锦,这呈现出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乐观,并能将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很好地接轨。另外,30.1%的学生表示应该可以养活自己,更有19.39%的学生感到有点迷茫。大学生在“金榜题名”与憧憬中过渡到压力增加的时间段内,当他们缺乏对毕业的规划与想法时,必然导致其迷茫与缺乏应有的信心,这反映出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缺失。
图二 对自己毕业前途的看法
3. 憧憬美好家庭生活,总体幸福感强。如图三所示,59.69%的受访者表示,在幸福中,家庭和睦最为重要,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另外,如图四所示,79.59%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生活中比较幸福,显现出大学生总体心理状况较为良好。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有9.69%的大学生坦言比较不幸福,这必须受到广泛的关注,亟需心理的指导与引领。
图三 对幸福的理解
图四 在大学的总体幸福感
(二)大学生人生投资与回报的关系
1.大学生学习时间投入与学业成绩关系。如表一所示,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大体呈现正比关系但差距相对较小,两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不明显,与以往所强调的“书香有路勤为径”等强调勤奋作用的传统教育方式有着差异。
表一 学习时间投入与相应的学业成绩
每周学习时间(除上课外)
1-2小时 3-4小时 5-6小时 6小时以上
学业成绩
前20% 22.92% 26.98% 34.29% 40%
20%-40% 35.42% 38.1% 28.57% 32%
40%-60% 29.17% 22.22% 17.14% 22%
60%以后 12.5% 12.7% 20% 6%
2. 学习时间投入与能力提升的关系。如表二所示,无论在学习上投入的多少,对于能力的提升受访者几乎都集中在有一定能力的提升这一选项上。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习能让我们能力有所提升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对于真正有多大收获大家仍旧持相对模棱两可的态度。
表二 学习时间投入与能力提升的程度
提升能力的程度)
提升了全方面的能力 提升了一定的能力 基本没有提升 完全没有提升
学习时间
1-2小时 16.67% 79.17% 2.08% 2.08%
3-4小时 6.35% 90.48% 3.17% 0%
4-6小时 0% 97.14% 2.86% 0%
6小时以上 10% 90% 0% 0%
3. 学习投入与因学习成绩获得精神、经济上的收入的关系。如表三所示,无论学习上投入的多少相应的都会获得一些收获,但还是都相对集中在偶尔有。这反映出在学习上的投入,相对收获的总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回报率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表三 学习时间投入与获得精神、经济上的收获频率
获得精神、经济上的收获频率
经常有 通常有 偶尔有 从没有
学习时间
1-2小时 8.33% 14.58% 68.75% 8.33%
3-4小时 9.52% 39.68% 38.1% 12.7%
4-6小时 8.57% 28.57% 54.29% 8.57%
6小时以上 16% 24% 52% 8%
三、总结与思考
(一)“B级人生”,高幸福感的选择
通过对以上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大学生在学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时间、精力还是金钱的高强度投资,并不一定收到一种高回报,也就是说,不能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不能获得一种高收效。因此,即使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较高,但仍然存在对于自己的未来前景缺乏长期规划,同时存在自我价值感缺失等现象。基于此,我们在这里引入日本经济学家森永卓郎的“B级人生”概念,使“B级人生”的理念与大学生生活现状相结合,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启发。森永卓郎认为,“B级人生”是最有满足感的生活。对于此,我们在批判接受的前提下,提出大学生的“B级人生”,即一种不断追求,不满足现状,追求学习的高度,拓宽人生广度,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人生高投资高回报和高效率,同时间接实现高幸福感的人生态度。
(二)实现“B级人生”,实现高幸福感的对策研究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我们经由访谈发现,从外部条件来看,大学生实现“B级人生”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协调:
1. 家庭理解。众所周知,以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往往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当父母为了孩子成龙成风而苛刻要求学生、严厉教育时,学生便难以从学习的包袱中解脱,难以去做他们所真正想做的事情。“B级人生”尤为强调的是生活的广度,相较于以往的强调的学习为主的生活方式而言,“B级人生”更难以为家长所认同。
2. 学校支持。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幸福教育”。现大学教育普遍旨在强调未来,导致大学生活总是沉浸在“过级”和“考证”中,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接受社会挑战的能手、精英,却忽视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学校应该帮助大学生建构幸福的生活氛围以及精神家园,不仅从幸福知识入手,包括幸福感、幸福的能力,学校在肩负创造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责同时,还能够为大学生带来终身幸福的幸福感和幸福能力。
3. 社会引领。大学生作为即将融入社会的集体,社会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潜在的对学业的极大的重视,相应的对其他隐性能力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潜在的压抑,不敢追求真实的自我。另外,社会需要的热点更多的仍是在学业领域,大学生“今天过级,明天考证,后天还将TFO、GRE来试一试”的情况非常普遍。大学生整天忙忙碌碌准备考试学习,然而,对于真正的成长却很少涉及。在社会无形中给予的所谓前进方向上,大学生不免地感受到成长的压力,因此难以实现他们的“B级人生”。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证,不是只有一纸凭证的人才,而是综合素质能力强,具有明确具体的奋斗方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创造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与我们所倡导的“B级人生”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大学生实现“B级人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过程。对此,社会理应重视学生的人生意义及各方面的需求,给予大学生享受生活的机会,同时注重提供各方面的社会活动以学生参与,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生活的多样化。
(三)当然,正如伦理学家石里克指出,人“任何时候都要为幸福做好准备”,作为独立的个体,大学生自身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追求“B级人生”
1. 充分的自我认识。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有言:“我热爱的不是生命,而是当生命越出自己的界限时所产生的神魂颠倒。我不把生活理解为教育,而是理解为自由而斗争。”他认为当人认识自己时,就创造了个性。大学生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自我,准确地认清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使命及人生目标。另外还需理解自我价值的追求,了解自己独立的个性,从而才能从各方面制定规划实现自己的“B级人生”。如果没有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与憧憬,就很难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2. 高效的学习生活方法。当前大学学习似乎进入一种死循环:从随意听课到考前背重点到考试到不挂科万岁。大学生进入大学似乎不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反而是得过且过。有人评论说“中国大学生实际上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少大学生大学四年之后却发现自己连高三学生都比不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很少掌握着高效学习与生活的方法。高投资与低回报的学习模式也让大学生难以从繁重的学业中抽身去完成他们想要追求的生活。“B级人生”倡导人生投资回报的高报酬率,实际上也是高效学习的方式。斯科特・扬提出高效学习的方法在于大量的阅读,获取知识;深入思考,理解这些知识;运用横向思维、纵向对比等将这些知识连接起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掌握这些知识的盲点,发现理解的误区,最后就是要“活学活用”。 当今中国教育仍是讲究勤奋,高效学习仍旧是小众,但是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时间更少,学到的知识更多”,这才是当今时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花费更少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在保证学业成绩的同时可以追求大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兴趣爱好活动,这才是“B级人生”所倡导的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 冯娟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现象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7,29(4):127-129.
[2]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1):168-174.
[3]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4.
[5]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自我认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 斯科特・扬.如何高效学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长期以来,护理教育大多都是就“病”讲“病”,而讲“病”时又是病理知识远远大于相关的社会、心理知识,医学内容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人文知识涉及很少,使护理教育过分重视对护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滞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而护理教育不仅是要培养护生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有人性又灵活的人,特别是我们护理工作面对的是人,是有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环境等多层面交织组合在一起的整体的人,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出一种以关爱和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护理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并且能够在护理实践中时时刻刻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与尊重,提供人性化的专业服务。如果去除人文关怀这一核心,任何娴熟的技术操作、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的护理病例都可能是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性的程序。
二、在校护生人文教育的尝试
(一)增设人文课程
中华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林菊英说:“比较而言,中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显然偏低了,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只有将人文、社会心理科学与医学科学结合,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护理对象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护士的思维要向多元化发展,熟知不同文化行为、护患交往方式,所以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心理学、人类发展与哲学、沟通与交流、护理伦理学、人体美学、行为学等人文课程。如通过伦理学的学习,能够提高护生的伦理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道德责任感,理性地面对今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冲突和棘手事件,同时有助于护生懂得爱、体悟人生、有信仰、有追求、勇于奉献。通过人体美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健康与美是联系到一起的。一方面人体的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美感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而良好的心态又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条件。所以,应该教育我们的护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既能够促进她们自身的身心健康,也能够提高她们观察人、认识人、理解人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关怀人和照顾人。通过这些人文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理论人文知识大大提高。
(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只是人文课程的责任,还要体现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中。所以,我们还应该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平常的点滴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患者的需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我们以《基础护理学》当中的“口腔护理”教学为例。小结:(1)操作前一定要充分评估病人病情,口腔情况,了解其习惯,为其选择合适的漱口液。(2)整个操作过程中,动作应细致、熟练、轻巧,避免损伤病人,态度应严肃、认真、亲切,随时询问病人的感受。(3)在操作中注意细节,如不湿床单、枕头,操作时尽量不要在病人面部特别是眼前频繁晃动,以免引起患者不适。在本次课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人文主线,应使学生认识到清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是维持和获得健康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病人维持自我形象保护自尊自信的重要保证。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为病人完成口腔护理,如协助不能下床的病人准备刷牙用物,在床边完成刷牙;饭后,为病人递上一杯漱口液;或者为失去生活自理的病人,以轻柔的手法将病人的口腔擦拭干净;对没有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的病人应做好卫生宣教,做好口腔保健指导。这样,病人从我们这里得到的就不仅仅是清洁舒适,更是一份关怀,一份体贴,体现了我们的人文关怀。
(三)教师的示范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领悟和周围环境的熏陶,所以,任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护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在平时示教过程中,面对的可能都是躺在床上的模拟人,与病人交流时没有投入感情,语言会变得生硬,缺乏亲切感,操作也比较形式化等,这样学生在练习时也会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理念。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以自身良好的素质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还应把人文关怀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备课时要备学生,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评估
从业者的心理品质对工作业绩的影响是一百多年来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者始终关注的研究课题。David McClelland1973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的著名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Spencer,2003;McClelland,1998)就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果之一。
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分析,McClelland指出传统的人事选拔过程比较注重智力测验和职业性向测验(aptitude test)的结果,但这些测验结果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的业绩表现,而胜任力则是预测工作业绩的更加有效的指标。这一论述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影响。近二、三十年来,胜任力理论受到理论研究者和组织管理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研究者就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测评、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干部选拔与培养、甚至薪酬体系的完善等各个模块的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逐渐应用到相关的组织管理实践中。这场被称为“胜任力运动”(competence movement)的变革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日渐展开,2000年前后也逐渐蔓延到我国(仲理峰,2003)。胜任力模型的建立、胜任力评估(Job competence assessment)等作为一种“新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广为宣传。与任何一项新技术一样,胜任力概念及相关技术在其推广过程中也伴随着误读、误用。本文将就胜任力理论和评估方法做一探讨,希望对其有效推广略有补益。
一、胜任力模型理论的广泛运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
McClelland回顾了人事测评的相关研究发现,真正影响个人业绩的是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影响力”之类的因素,McClelland把这类因素称为胜任力,并将其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业绩水平的个人特征”。后来,McClelland和其合作者Spencer又进一步将胜任力界定为是个体的潜在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定工作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秀的工作业绩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Spencer,2003),他们认为胜任力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他们建构了著名的冰山模型来解释这种观点,其中,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征是可以看见的,较为表层的个人特征,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特征则是较为隐蔽、深层和核心的部分。
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分析和人事测评关注特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其它要素,这就是90年代前教科书中常提到的KSAOs(knowledge,skill,attitude,and others)。对比胜任力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原来重要的部分,如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程度在下降,而原来的“其它要素”反而成为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本世纪初的研究开始较多地集中于某些普适的胜任力模型(L.Spencer,2003;徐建平,2004),这些普适的胜任力对工作业绩的影响是跨岗位、跨部门、甚至是跨组织的。
胜任力理论之所以会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并为实践者所热衷,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组织的发展速度相应加快,组织变革、行业转型等屡见不鲜。因此,组织内工作岗位变迁速度也在加快,某些特定岗位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次,即便在工作岗位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也在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金融领域、生物制药领域等,突破性的创新屡见不鲜。这也使得某些特定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下降。
再次,员工基本教育水平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普遍增强。这就导致了应聘者在能力测验上的结果更趋于一致,能力测验、性向测验结果的区分度在下降,进而导致了其预测效度的降低。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当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某些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会直接影响员工业绩表现时,企业会加强其内部相关知识总结、更新,并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弱化了知识技能考察在招聘测评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研究者逐渐把注意力放到某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研究上来,而胜任力模型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平台。按照McClelland的界定,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而动机源自三种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其晚年又增加了规避风险需要。McClelland认为任何个体都存在上述四种需要,个体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这四种需要所占比重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稳定地影响到个体某个时期在工作场所中的表现。虽然在胜任力模型中动机是相对最稳定的部分,它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变化主要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当个体认为其原有的动机不利于帮助自己在组织环境中获得其优先需要的满足时,个体通常会采用替代或者补偿的机制来调整。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对个体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故此,在胜任力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偏重于针对包括动机、人格特质等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评估。
二、胜任力定义的深度解析和评估方法
对于胜任力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仲理峰等(2003)将之归纳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胜任特征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Personal Attributes)——人是什么;另一种观点认为,胜任特征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Clusters of Related Behaviors)——人做什么”。而第二种观点容易被研究者进一步理解为“胜任力是指完成主要工作结果的连串知识、技能与能力”,这种解释更强调外显行为,而把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等并列作为被考察和研究的主题。这样的界定会导致在胜任力评估、培训等环节中的混乱,例如,专业知识的评估是否属于胜任力评估的范畴。
McClelland (1998)认为知识、技能等层面特征容易被感知和评价的,但不能很好地预测或决定能否有卓越的表现,不能把业绩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只是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基准胜任力 (Threshold Competency)。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层面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与表现,是鉴别性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y),是区别业绩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Spencer(2003)在其《才能评鉴法》一书中给出了一般概念的才能辞典(competency dictionary)和评价方法,特别强调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McClelland也认为,评价胜任力的关键是在于评价被访者在过去经历中重要事件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thought pattern)。只有通过被访者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评估者才可能做出可靠的评定。包括Spencer本人在内的一些研究者(Spencer,2003,谷向东等,2004)还介绍和讨论了采用其它评估方式,如传统的面试、投射测验、标准化的心理测验、评价中心技术等方法来评估应聘者的胜任力。但是,从胜任力的界定看,我们不难发现针对胜任力的不同层面,不同的测评工具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和不足,而如果需要分析胜任力中最核心的动机层面,行为事件访谈才是相对最有效的方法,而采用传统的面试、投射测验、评价中心技术方法评估胜任力仅仅是现实工作中因为时间、人力等成本因素限制下的一种妥协。
McClelland曾经明确表示,借助人格问卷很难评估被评价者的动机。他最初建议采用行为事例访谈的方法和投射测验的方法,如主题统觉测验(TAT),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发现采用投射测验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信度和效度(McClelland,1998)。
作为评估应聘者胜任力的有效工具,行为面试通过让应聘者确认在过去某种情境、任务或背景中,他们实际做了什么,从而考察其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和决策后面的深层心理品质,如成就动机。
在胜任力的冰山模型指导下,行为面试与传统面试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在行为面试中首先要确定面试过程中主要考察的胜任力,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常常围绕相关的胜任力,要求被评价者描述近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例,严格的行为面试应该要求被评价者描述其过往经历,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例,主考官采用规范的追问技术不断深入地挖掘其内部的心理活动,从而判断其在相关胜任力指标上的表现。
下面以考察“顾客客户导向”为例分析胜任力为基础的行为面试的基本过程。根据《才能评鉴法》的定义(Spencer,2003)顾客服务导向,意指有帮助或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求的渴望,全力将努力的焦点放在发掘和满足顾客的需要,与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沟通类似,而且有时候行动可能跟“冲击与影响”(Impact and Influence, 另一项胜任力)雷同,此处的焦点在于,首先了解他人的需求,而不是对他人想法、感觉或行为的一般性了解,然后接着再进行帮助或服务他人(但不是影响他们对支持表现者的想法)。其中顾客为泛指概念,既包括组织外的传统意义上的客户,也包括组织内的客户,例如教师对于学生,人力资源部对于内部员工。客户的真实需求分析和为满足客户需求做出的努力是评价“顾客服务导向”的要点。
当被评价者在描述一个过往经历时,最容易判断的是结合当时情境和角色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分析他陈述时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语言来描述其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比如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尊重的、还是平等的、甚或是轻视的。分析被评价者对自己探寻对方需求并提供服务的描述是因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工作,还是可以在要求的基础上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以提高效率,抑或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以及他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其分析参见表1。
表1 “顾客客户导向”分析
因此,为避免以偏概全,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行为面试需要被评价者讲述多个事例,每个事例还需要被评价者提供更多的细节以供分析。故此,行为面试的时间要求也比较长。以本研究者的经验,通过追问来澄清一个事件大约为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个完整的面试需要60-90分钟,甚至更长。Spencer认为行为事件访谈的时间大约2-3小时,并报告称这种方法的信度可以达到 .80水平(Spencer,2003),这对于主观评价来说应该是令人满意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内的人事测评实践中,采用行为面试时可能与Spencer在教科书中的描述有一点区别。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行为事件访谈的目的在于通过双方的沟通来澄清关于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对被访谈者的评估,因此,被访谈者可能会更开放、更合作。而在人事测评情境下,行为面试的目的是对候选人进行评估。这时,候选人会有意无意地采用影响管理的技巧来努力呈现其优秀的一面,规避其劣势,这就要求评估者需要具备更好的追问技巧和洞察力。
三、胜任力模型只有在管理比较成熟的企业中才可以发挥其功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权变导向(contingency approach)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领域逐渐成为一种思想基础,即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有效前提。本研究者认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成熟是胜任力模型获得积极效用的前提。
海尔瑞(Haire,M.)于1959年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即可以用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观点来看待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有阶段性特征,管理手段亦与之适合(魏光兴,2005)。Dubois(Dubois, 2003)在讨论胜任力模型的成本与效用关系时,就曾明确提出“当职务环境不稳定或者变化很大时,才能评鉴法(即胜任力评估)并不是一个特别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其中提及的“职务环境的不稳定”恰恰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必然结果。成长阶段的企业(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则是将工作重心从追求外部市场需求的满足逐渐转移到内部管理的稳定,即从短期效率向长期效率调整的阶段(Adizes,2004)。由此可见,当企业已经确定了长期效率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和组织文化时,胜任力模型的效用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招聘测评是胜任力模型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企业在招聘测评中是更加关注相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是更加关注应聘者某些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如自我意识、人格特质和动机。上述分歧可以很好诠释传统理论与胜任力模型理论之间的差异。针对某特定目标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劣与应聘者入职初期的工作业绩关系更大,而人格特质和动机则与其在企业中未来的贡献关系更大。以人力资源部初级岗位为例,在招聘测评时通常关注应聘者以下特点: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可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性格开朗、随和
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前2项是典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评估,也是关注近期效率的管理者更重视的问题。后3项是属于自我意识、人格特质和动机的成分,相对更难以评估,但对未来的业绩影响会更大。
一个具备较好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员工可以在入职之初即可较好的承担相应的工作。如果这位新入职者对这份工作足够珍惜,他也会努力满足上级管理人员对他的角色期望,即努力在工作场所表现出开朗、随和、服务和合作。但是如果其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缺乏,随着工作稳定性的增强和可能对工作中某些问题的不满,他可能会出现自我中心、冷漠、忽视他人情感和需求、甚至诱发人际冲突等的行为,从而对工作带来负面的评价,还可能导致部门工作业绩的下降。
而相对有远见的企业会更加看重后3项内容。这类企业通常有规范的企业内训体系,有些企业会安排2-6月的相关入职培训,因此,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对他们而言相对成本不高。其次,相对新员工的入职初期贡献,有远见的企业更关心是员工在未来的成长性,即3-5年以后是否会成为部门的骨干,10年以后是否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人才。
在招聘测评,特别是针对入门级岗位的校园招聘工作中,企业面临的问题通常是时间紧张、工作量大、成本预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完成对应聘者的诸多胜任力的评估,因此通常需要聚焦2-3个关键胜任力维度。关键胜任力的确定要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当前的重要任务、目标相匹配。如果一个关注近期效率和效益的企业,误读了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来处理招聘中的测评问题,很可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McClelland强调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意识”层面的维度上,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新进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可能会导致近期工作业绩的不良,进而可能得到尴尬的效果。
此例可以证明:只有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且更加关心长远发展的企业采用胜任力模型才会获得预期的稳定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2]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论文,2004
[3]谷向东,郑日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测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634-639
[4]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J].生产力研究,2005,6:231-232
[5]Spencer,L,魏梅金译.才能评鉴法[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充分了解这些变化,对于考生安排备考时间、确定备考策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数激增,低龄趋势明显
据官方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雅思考生的人数超过21万,比2006年上升了近六成。专家预计,2008年雅思考生的增长幅度也将超过60%,人数将达到35万。
雅思考生激增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雅思成绩在各国的认可度不断提升。首先是英联邦国家认可雅思成绩,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目前只承认雅思成绩,加拿大是雅思、托福成绩均可,美国也有1200多家大学认可雅思成绩。二是近几年高中生留学的人数呈爆炸式增长。据悉,目前雅思考生中,高中生所占比例与大学生已经基本持平。
目前,雅思考试的题目主要由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负责,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机构认可雅思成绩,从2008年开始,考试设计的队伍中增加了来自美国的语言专家。
考点和场次不断增加
2008年雅思考试在国内的考点和场次不断增加。据悉,2008年的雅思考试次数将从2007年的33个增加到46个,考点由以前的27个增至30个,考试场次增加了75场。
2008年6月5日,新增的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北一路校区考场开始了第一场雅思考试,目前还在报名中。预计到2008年年底将有7场安排在周四的考试。新增的上海财经大学考点正是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为了应对华东区考生对雅思考试急剧增加的需求而设。
据悉,在这一考场设立后,上海财经大学将有原先的国定路校区和新增的中山北一路校区两个雅思考场,同时接受周四与周六的雅思考试。
考生平均分数下降
虽然报名踊跃,但是雅思官网省略公布的2007年雅思考试与考生全球分析显示,中国考生的表现依然不容乐观,在世界20个主要雅思参与国中,中国仅略高于阿联酋和沙特,位列倒数第三,其中中国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尤其让人担忧。
总体来看,阅读依旧是中国考生的强项,但听力、写作和口语没有太大起色。分析显示,2007年中国考生的听力在20个国家中排倒数第三,阅读倒数第七,写作倒数第三,口语依旧倒数第一。和2006年的统计相比,2007年中国考生的听、说、读、写平均分均有所下降,听力和阅读跌幅不大,但写作和口语降幅明显。
据悉,平均分数的下降和2007年考生人数的井喷,与分数不理想的考生会多次参加雅思考试有关。业内人士预计,随着2008年雅思考生人数的暴涨以及低龄段考生比例的增加,估计今年我国雅思考生的平均表现会呈继续下降的趋势。
考试模式“计算机化”
据雅思考试主办方透露,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8年雅思考试还将会开发不同考试形式,目前正在开发计算机考试形式。通过对部分考生的调研,雅思专家发现考生对纸笔考试和机考各有倾向,那些偏爱机考的考生将可以选择这种考试形式。
不过机考不会完全替考,而是使考生在纸笔考试的基础上多一个选择。
与其他通过互联网进行测试的考试相比,雅思的机考有一个重要优势,就是试题在考试前通过互联网下载下来,可确保其安全性。然后考生在线答题,这样可以保证考生的发挥不受网络连接问题的影响。
另外,主办方还将进行全球认可系统(GRS)升级,方便认可雅思考试的机构在网上查阅考生的成绩。
口语评分新标准8月实施
新的口语考试评分标准将于8月开始实施。据有关人士表示,雅思口语考试从词汇、语法、发音等多方面评判考生的英语水平,此次发音评分标准更加细化,无疑对中国考生的口语能力要求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考生的口语成绩将会更低,而是需要考生在备考时根据不足有一定的侧重和调整。
在雅思考试中时有发生的“老题重现”现象也将改变。据了解甚至有道题目在2001年6月雅思考试中出现过之后,到今年为止连续出现过3次。这也使一部分考生在备考时往往存在一些投机或侥幸心理。主办方表示,雅思考试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今后会保证充足的题库,每份考卷不会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