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财经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财经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财经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财经管理制度

第1篇:社区财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油田社区;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一、易引发油田社区财务风险的一些主要因素及其原因

随着油田企业改革重组和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发展”运作模式要求的不断深入,使得油田社区产生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对象和需求,所以对社区财务活动加以规范是保障社区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可能引发油田社区财务风险的因素,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一)对财务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划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自主创收就成了社区重点工作内容,在部分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里认为单位的创收工作才是一切工作的核心,而对企业财务管理等这些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够,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也比较薄弱。所以对财务风险产生和存在可能会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对有关防范财务风险要求停留在一般的布置和口号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可能因为这种错觉或侥幸心理,麻痹了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结果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对各项资产的规范管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作为油田重要板块之一的油田社区,为了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社区成立之初管理局就将部分资源,例如店铺、门面房等资产交由各社区经营管理,由于社区业务点多、面广而且比较分散等等这些原因加大了社区对其资产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财产清查制度的执行力度还有所欠缺,责权利也不是十分的清晰等原因,社区资产等管理部门真正对相关业务单位和部门的财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与清理工作还有所欠缺,导致部分资产实际利用率较低。再就是由于很多经营性业务处于分散状态,有的业务单位可能存在隐瞒收入的行为,费用开支缺乏透明性,票据管理也不规范等等不规范的财务行为。

(三)庞杂的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油田社区相比一般的社会其它社区而言,其内部组织形式就庞杂多了,油田社区不但承担一般居民社区应有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了创收油田社区还从事其它较多的经营性业务活动,致使油田社区管理层级多、覆盖面广,导致对下面单位实施集中财务管理效果被削弱,因下属单位比较分散,管理局和社区的会计政策和很多财务规章制度在下级单位得不到贯彻落实,这又进一步弱化了社区对资金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再就是社区内部各下属单位之间及所属单位与社区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资金流失的现象,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缺乏保障性,由此加大了财务风险。

(四)内部财经纪律和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完善的余地。完善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是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随着油田内控管理的细化与深化,社区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已趋完善,但部分财务相关人员对有关规章制度可能还了解不透彻,执行有偏差。有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没有严格分开,难以对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强有力地约束;再就是内部控制制度也显乏力,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二、进一步提升油田社区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几点思考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预见和进行控制的。为了保证油田社区可持续有效地发展,我们应该不断提升油田社区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尽量减少由财务风险所引发的一些不良后果。

(一)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提高对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我们不但要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拓宽创收渠道,也要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对待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客观地认识财务风险的存在,但也不能过度对财务风险产生畏惧感。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各项有资金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在这些活动领域,对其资金管理和控制稍要不慎,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降低资金管控风险。货币资金管理是财务风险高发领域,虽然社区资金流量不是很大,但资金进出频繁,经手的人也多,所以要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降低资金管控风险。一是加强对货币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控,从资金的供给、使用、周转效率等环节和方面重点加强对其进行管理和监控,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二是强化对应收款项的管理,防范资金回收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坚持“谁经手、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应收账款得到有效回收;三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财务支出在保证日常业务经营资金不短缺的情况下,尽可能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对可支出也可不支出的坚决不予支出;四是加强对经营性成本费用的管理和控制,防范经营风险。

第2篇:社区财经管理制度范文

l、在中心主任领导下,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管理工作,协调使用本社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做好社区健康促进、卫生防病、妇幼保健、慢病防治、康复医疗、疾病诊治、卫生监督协查等工作。

2、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定期督促检查,有工作总结。

3、负责督促检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做好居民档案和社区档案管理,确保管理质量,及时准确汇总、上报公共卫生各类相关报表。

4、负责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外联系信息网络,做到工作信息灵通、及时、准确。

5、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考评工作的组织、指导。

6、教育并带领社区责任医生及团队人员改善服务态度和提高工作质量,防止各类差错事故的发生。

7、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工作人员职责与各项管理制度,并督促检查其执行情况,组织对社区责任医生的考核。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职责

主要承担常见病的诊治和转诊、健康教育、责任区域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防治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

1、协助落实疾病防治措施。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治疗和其他防治工作,协助开展疾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对区域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进行管理和跟踪服务,配合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按规定要求收集和报告传染病疫情、集体中毒、职业危害及农村集体聚餐、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人口流动等信息。

3、做好健康管理。组织开展参合农民2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充分利用健康检查、临床诊疗、无偿献血、婚前检查、重点人群服务等体检资料,结合上门服务,协助做好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动态管理工作,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活动。

4、定期开展重点人群服务。为60岁以上老年人和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进行定期随访、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

5、提供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治,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卫生服务;落实双向转诊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6、做好村委会参谋。以健康为中心,组织实施村(社区)健康教育,设置健康教育栏,定期更新内容,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及时上门宣教,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7、协助卫生监督所做好农村集体聚餐、托幼机构、饮水和食品安全的卫生指导工作。

8、对创建卫生村、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三、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卫生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医德规范和廉洁行医的规定,恪尽职守,文明行医,礼貌待人。

2、根据规定收集、整理、统计和上报辖区有关信息,建立和管理健康档案,开展社区诊断,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3、坚持岗位责任制度,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

4、积极开展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好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和老年保健,全面落实精神卫生指导、残疾康复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配合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开展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运动。

5、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执行会诊、转诊制度,做好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基本诊疗、护理工作,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卫生服务。

6、做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2年1次的体检工作,访视重点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7、以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康教育网络,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居民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8、建立并完善居民档案和社区档案。执行登记、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分档管理,按期汇总上报。

9、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法》,遵守财务制度。

10、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组织职工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职工业务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四、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工作职责

1、综合运用门诊、健康咨询、定期巡诊、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双向转诊等措施,为农民就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治;诊疗行为规范,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通过发放社区责任医生服务联系卡等方式使辖区内的每户居民都知道社区责任医生的联系方式及服务项目,尽最大可能满足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

2、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工作,协助中心做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二年一次的体检工作,并建立健康档案。访视重点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

3、按照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上门服务等形式落实相应的工作任务。

4、掌握责任区内服务人口基本情况,及时督促服务对象按规范要求接受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免疫规划、重点疾病社区管理等。

5、及时收集、核实、报告责任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传染病和外来人员等信息,并协助完成调查处理。

6、协助开展责任区内医疗机构、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饮水卫生监督及管理。

7、对责任区内的卫生村创建,改水、改厕及除“四害”等爱国卫生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参与卫生检查与评比活动。

8、健康教育进村入户,以讲课、咨询、上门宣教、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形式向服务对象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9、保持24小时通讯通畅,工作时必须佩带胸卡,使用工作包。

10、及时将各项工作做好记录,存入责任区档案中。五、农村社区护士岗位职责

1、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院前急救工作制度,学习并掌握常见病、急性病的治疗原则和抢救常规,及时准确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查对、交接班等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2、协助医师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治,按医嘱对病人进行处置,如有疑问,必须询问清楚方可执行,配合医师做好重病员的抢救和各种诊疗工作。

3、在责任医生带领下,参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负责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责任区内人群护理信息,了解责任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分布,注意发现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参与对影响人群健康不良因素的监测工作。

4、参与对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咨询、行为干预和筛查、建立健康档案、高危人群监测和规范管理工作。

5、参与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参与传染病的知识培训,提供一般消毒、隔离技术等护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6、参与完成社区儿童规划免疫和儿童系统管理任务。

7、参与社区康复、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与管理、营养指导,重点对老年人、残疾人、婴幼儿、围产期妇女和慢性病人提供康复及护理服务。

8、承担诊断明确的家庭病人的访视、护理工作,提供基础或专科护理服务,配合医师进行病情观察与治疗,为病人提供健康教育、护理指导与咨询服务。

9、参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宣传教育与咨询。

10、为临终患者提供临终关怀与护理任务。六、农村社区卫生药房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在中心主任、科主任(站长)领导下,认真执行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2、负责药品的领用、分发、保管、登记、结算、统计和处方调配等工作。

3、随时检查药品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报主管领导处理。

4、对特殊管理药品严格按其管理规定执行,并监督临床安全使用,防止差错事故。

5、经常检查、保养所用衡器、冰箱等设备,保持性能良好。

6、做好用药咨询,结合临床做到合理用药。主动深入科室征求意见,不断改进药品供应工作。

7、做好新药临床观察及疗效评价工作,收集药品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并提出需要改进和淘汰品种意见。

8、收集国内外药物情报资料,向有关科室和医务人员介绍、推荐。

七、农村社区卫生财务人员岗位职责

1、根据《会计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发现有违反制度的应及时纠正,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中心主任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负责中心(站)的财务会计、成本管理、绩效奖励、医保物价及收费结算工作。

3、组织编制中心(站)年度预算并组织实施,按有关规定和权限加强管理。

4、负责审核会计报告和对外提供的会计资料和会计报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5、加强对中心(站)的收费和医保工作管理,指导物价和医保工作。

6、运用财务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参与经济管理的全过程,审核各项经济合同、协议,对违反国家法律和规章制度、损害单位利益的经济合同和协议拒绝执行。

7、负责资金筹措,协调与金融机构及相关管理机关的关系,确保和平衡资金的供应。

8、接受(待)财政、税务、审计、物价、社保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依法提供真实的会计凭证、账册、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八、农村社区责任医生上门巡诊制度为保障广大社区居民身体健康,及早发现与治疗疾病,最大程度的减轻社区居民因生病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社区责任医生应积极开展上门巡诊,并努力实现“医生知人人,人人识医生”的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成立巡回医疗小组或责任医生团队,人员由社区责任医生和社区护士组成。2、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巡回医疗的重要性,使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3、按照“定期+按需”的原则,开展连续的巡诊上门服务,内容包括健康体检、老年病普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发放健康处方、免费测量血压、健康教育等。

4、社区责任医生开展巡诊服务时应随带血压计、听诊器、常用药品、健康教育资料、健康处方和责任医生名片等。

5、对已发现的老年常见病通过家庭随访的方式进行跟踪,以保证随访对象得到经济、有效的治疗。6、对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肿瘤、肝炎等)病人开展健康咨询、用药指导、行为干预等。

7、对巡诊中发现的病情严重者,应建议并负责联系住院,出院后积极做好患者恢复期的康复工作。

8、社区责任医生要加强对辖区内各类基础信息的收集与汇总工作,在巡诊过程中或结束后要及时认真记录巡诊情况,并归入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

9、每年每户居民上门免费服务次数不少于4次;对于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可签订保健合同,在规定的4次免费服务外,提供有偿服务。

九、农村社区卫生会诊制度

会诊是指患者在诊治期间,由于病情原因需要相关科室或其它医疗卫生机构协助诊疗时,由经治医生提出会诊申请和被邀请会诊医生书写意见的行为。

1、遇有疑难病症需要会诊时,由经管医生提出,科主任同意后及时申请会诊。会诊前认真填写“会诊申请单”,简要阐明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理由和目的,并签名。

2、会诊包括科室之间、服务站之间、中心外会诊。急诊会诊被邀请的医师,必须随请随到;科室内会诊由主管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科室之间会诊由经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应邀医师一般要在2天内完成,并写好会诊记录;中心内、社区站会诊由科主任或站负责人提出,经中心主任协调安排,确定会诊时间、参加人员。

3、中心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中心主任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和会诊医师,进行中心外会诊;科室或经管医生不得擅自进行中心外会诊。会诊由申请科室主任主持,必要时,携带病历陪同病人到中心外会诊。

4、会诊前,经管医师要做好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经管医师无特殊原因应当在场,并详细介绍病史,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5、会诊医师应书写会诊记录单并签名。全科医生要把会诊指导意见及时准确记入病程记录,及时按会诊意见修正诊断、检查和治疗。

6、中心内会诊应在病程记录中注明所有参加会诊的医务人员的姓名、职称、科别及他们发表的意见。

7、经管医生、经管科室和被邀参加会诊的医生有责任向患者或患者家属代表告之有关病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严重后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8、需要及时转诊的病人,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执行。十、农村社区卫生双向转诊制度

1、与上级定点协作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转诊渠道畅通。

2、执行国家和上级卫生、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3、限于本中心(站)技术和设备条件,对诊疗范围以外和不能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转诊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确保患者途中安全。

4、转诊前应同上级医院相应的科室或专家进行联系,确保病员得到及时治疗。转诊时应将转诊对象的个人健康档案转交接收医院。

5、在上级医院治疗的老年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人病情稳定后或康复期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时,中心(站)应根据病人病情落实延续治疗工作,要密切观察转入病人的病情,及时同上级医院的有关科室进行病情反馈,必要时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治疗,保证病人治疗的延续。

6、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诊断及治疗困难的患者,应及时与中心或上级医院取得联系,并负责按规定进行转诊,以方便患者到中心或上级医院医疗就治。

7、为更好地做好双向转诊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心有责任对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和业务指导以及带教培训工作。

8、转诊或接收病人时,转诊(或接收)医师需填写好《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单》。

9、中心(站)应建立疑难病例转诊联络方式和电话。十一、农村社区卫生病例讨论制度

病例讨论主要指因病情、医疗质量、教学科研以及法律法规等需要开展的讨论。

1、病例讨论应当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但每月不少于1次,由相关科室(站)负责人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主持,参加者以临床医疗人员、各社区责任医生为主,护理人员、实习、带教医生及其它相关科室医生也应参加。

2、病例讨论包括出院病例讨论、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手术前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和慢病病例讨论。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服务站将应讨论病例统计、上报。讨论前应预先通知,各参加人员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讨论的质量与效果。

4、讨论内时由病例的主管医生详细陈述疾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已采取的诊疗措施。

5、医务人员开展讨论、分析,充分了解和掌握疾病的情况及发展趋势,发生原因分析,诊疗是否得当及经验教训,确定最佳治疗方案,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总结病例分析结果。

6、病例讨论过程必须规范记录并归入病案存档,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地点、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姓名、职称,简要病情、讨论目的,每人发言和意见,主持人审签;记录应保证真实、完整。

7、不得以病例讨论为借口涂改、伪造病例。

8、各有关人员需按时参加讨论会,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十二、农村社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管理制度

1、掌握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基本信息,按照参合农民两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工作要求,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动态健康档案。

2、开展定期随访工作,每年免费随访4次;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对于有健康需求的居民可签订保健合同,在规定的4次免费服务外,提供有偿服务。

3、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脑卒中、冠心病为重点的慢性病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实行分类专册登记,及时汇总和上报信息。

4、按照肺结核病项目管理规范及要求,做好结核病人的转诊、追踪及随访管理,督促病人规范服药和定期复查,协助收集痰标本,每月及时汇总上报管理情况。

5、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宣传资料家庭覆盖率和公共场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成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为寻求艾滋病咨询和检测人员提供转介服务;在必要条件下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社区内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

6、掌握社区精神病人和综合管理情况,进行综合管理。对精神病人建立卡片专案管理,合理用药,定期随访。精神病人(重点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综合管理覆盖率达80%以上。

7、组织查灭螺专业队,按规定开展查灭钉螺和环境改造;开展查治血吸虫病工作;对发现的病例、疑似病例及时报告专业机构,协助做好疫点处置。十三、农村社区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1.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

2.家庭病床收治的病种范围应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确定。

3.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应由医疗护理技术骨干担任,经培训后上岗,严格执行诊治、护理常规和各项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

4.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和家庭护理病历,定期查房,并对家庭病床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提供康复指导,必要时安排会诊、转诊。

5.为医护人员配备适用于家庭病床开展工作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抢救设备及必要的交通工具。

6.家庭病床的收费应执行国家统一医疗收费标准。十四、农村社区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以户为单位,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分文本类和电子类。

2、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基本人口信息,主要慢病患病现况、治疗、康复情况,慢病相关生活行为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保证记录真实、准确。

3、设立健康档案资料室,对健康档案实行集中保管,按行政村(居委会)名和编号顺序,专柜分册存放,保持整洁、美观和规范有序,无污损,无丢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辖区,应将该辖区健康档案存放在服务站。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设立档案室管理员。健康档案主要由辖区责任医生保管、阅览或利用,不得转借、涂改和丢失;确保个人隐私不向外泄露,严格保密制度。

5、责任医生要对健康档案按照60岁以老人、困难群体、儿童、孕产妇、慢性病人进行分类专册登记,档案盒要有索引目录和分类信息登记。

6、实行动态管理,生活行为因素每季度免费监测1次。结合参加合作医疗农村居民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7、资料管理人员及社区责任医生,应及时登记已经获取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统计,及时反馈。责任医生应将非本人责任辖区居民的诊疗情况及时反馈给辖区责任医生,以便纳入该居民本人的健康档案。

8、凡居民因大病转上级医院住院时,可以把病人原始档案里的资料借给转诊医生,但须办理借阅登记手续;出院后及时归还,并及时将本次住院概况记入档案。

9、社区健康档案,每年更新增补1次。社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基本资料、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状况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等。

10、非社区卫生服务资料管理人员,不得随意翻阅已经建档的各种资料。除辖区责任医生外的本中心(站)人员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须经档案室管理员同意;非本中心(站)工作人员,调出、转借各种档案资料,须经中心主任同意。十五、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1、落实健康教育人员,明确健康教育职责,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规范。

2、利用病人就诊、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各种时机,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居民基本卫生常识知晓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

3、协助乡镇设置并管理本责任辖区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接收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结合季节防病重点,及时在宣传栏内张贴相应的健康教育资料,每年更换不少于4次。

4、结合群众健康教育需求或当地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门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包括常见症、慢性病、重点管理疾病的防治知识等;引导正确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证每户居民每年获得至少1份健康教育资料或健康处方。

5、以高危人群为重点对象,以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为内容,开展社区健康知识讲座。

6、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责任医师在随访中应针对病情开展口头教育,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7、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健康教育人员业务水平。十六、农村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

1、按规定要求收集、登记、整理和归档上报传染病疫情、集体中毒、职业危害及农村集体聚餐、饮用水污染、出生、死亡、出生缺陷和人口流动等信息。

2、发现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人后,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照规定时限上报专职公共卫生人员,由专职公共卫生人员按照规定时限进行网络直报。

3、获得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爆发疫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饮用水污染等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重大动物疫情(如自毙鼠、鸡鸭的成批死亡、疯狗咬人等)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为需要监测和报告的其它事件的相关信息,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4、掌握辖区人口出生、死亡等基础资料,每月1次收集整理并上报。当地和外来人员基础资料:包括人数、居住地点、户籍、免疫规划信息等。

5、指导村级卫生联络员开展早孕摸底和报告孕产妇、出生、围产儿、新生儿死亡等情况。

6、填写围产儿和0-5岁儿童死亡报告卡,按时上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发现孕产妇死亡,24小时内通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和孕产妇死亡报告率达100%,配合做好死因调查。

7、开展人群出生缺陷监测,填写出生缺陷报告卡,按时上报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人群出生缺陷监测的乡镇)十七、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卫生联络员例会制度

1、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卫生联络员例会至少每月召开1次;特殊情况可临时决定召开。

2、社区责任医生例会既可和公共卫生管理员和卫生联络员例会一起进行,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分开进行。

3、例会内容主要为业务学习、传达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决定执行措施、任务完成进度及质量通报、填报相关报表、交流工作经验以及布置下月工作计划等。

4、有关问题需要在例会上讨论的,相关人员应在例会前做好发言准备,并在例会上提交讨论。

5、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卫生联络员必须按时参加例会,原则上不得无故缺席,参加者必须亲自签名,并做好记录。

6、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责任医生和卫生联络员参加例会情况,列入年终考核。十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差错事故防范与投诉调查处理制度

1、成立医疗质量监控小组,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医疗质量负责人任副组长,中心(站)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监督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做好相关的咨询服务以及医疗纠纷调查、核实工作。

2、制定防范、处理预案,主要内容应针对容易引发医疗差错事故的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进行目标管理。

3、工作人员应遵守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遵守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刻苦钻研,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4、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处理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争议;发生严重差错或医疗事故后,应立即组织抢救,尽最大可能减少不良后果。

5、严格执行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或医疗事故争议的登记和报告制度,一旦发生,应尽快报告本中心医疗质量监控小组,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6、与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或医疗事故争议的病历档案资料、标本等,不得涂改、伪造、藏匿或销毁。与之有关的病历如医疗上不再使用,须立即送交病案室封存,未经中心主任批准,不得查阅。

7、对日常工作中接待的医疗投诉,如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应由科室主任或医疗质量负责人负责做出解释,当事科室以书面形式上报本中心医疗质量监控小组。

8、对已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应对医务人员、科室在医疗差错事故中的责任进行逐级分析,明确相关责任及程度。

9、对已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应根据责任程度,即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进行相应处罚,并根据造成差错事故的原因,责成责任人、科室、机构进行整改。

10、因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等引起的工作人员被病人投诉事件,经调查核实,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当事人处罚。十九、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制度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加强岗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2、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学习及参加学术活动。

3、根据中心工作需要和人员情况,有计划地选送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

4、支持职工积极参加函授、自考学习,以获得新知识,取得高学历,更好地为单位服务。参加函授、自考等继续教育的职工,必须预先向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并获得批准。

5、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培养方式主要为自学、在职学习、进修和参加学术活动。

6、参加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等岗位培训活动,所需经费由单位落实,并可享受工作时间待遇;单位派往参加学术活动、年会和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等所需经费、时间由单位按有关规定落实。

7、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不少于1次;并定期安排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学习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对各专业人员每年进行业务考核不少于1次。二十、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与考核制度

1、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持有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经过岗位培训,方可上岗。

2、工作人员须准时上岗,服装整洁、佩戴胸卡,不擅自离岗,请假、病事假、外出等处理办法,依照有关制度执行。

3、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自的岗位职责,熟悉业务,工作作风严谨求实、奋发进取,积极钻研医术,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避免医疗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实行岗位责任制。

4、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提倡文明礼貌、救死扶伤、廉洁奉公,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不推诿拖延患者就诊,不乱收费,不,不开人情方,不收受贿赂或“红包”,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不得涂改、伪造、销毁病历等医疗文书;不得收受药品、器械生产经营单位给予的促销费、开单费等不正当利益;不得违反国家医疗法律有关规定,不违背社会道德准则。

5、服从上级安排,接受组织调度,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不服从安排、以不正当理由拒绝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6、建立考核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执行考核办法,并将结果与劳务补贴发放办法挂钩。对工作成绩显著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懈怠、违章乱纪人员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罚。二十一、农村社区卫生药品管理制度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品和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药品管理暂行规定》,做好药品管理工作。

2、购药计划应根据临床的用药需求,实行计划采购,计划供应,遵循“定额管理、合理使用、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拟订购药计划,经主管主任批准方可从规定的药品销售单位购置药品。

3、临床要求的新药,需由中心药事委员会集体讨论后,填写首次购药审批表,由主管主任签字方可购入。

4、对购置药品的质量、数量、购入和领用,必须健全入库验收、出库手续,严格执行入库验收、核对等工作,每月必须将药品销售情况报送财务科进行核算。作好药品的期效、品种、账目等项目登记工作。注意发现存放药品的变化,若出现问题,及时与该药品销售单位进行联系,更换或退还,并做好各项登记。

5、药品应在符合环境要求的条件下放置,分类摆放整齐,有相应的通风、温储等设施,做好药品的养护。毒、麻、严格执行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6、建立进、销、存账目管理,做到日清、日结、月盘存,每月对库存药品进行1次质量抽查。

7、品、严格执行《品、处方管理规定》、《管理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以及卫生部、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要求。二十二、农村社区卫生财务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财政政策,认真执行《会计法》,以《会计法》为准则,加强财务监督,严格财经纪律,所有收支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财会人员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

2、加强经济管理,认真执行收费标准,合理组织收入,做到应收必收,防止多收、漏收、少收,监督和控制各项支出,建立、健全审批制度。加强财务稽核。

3、根据中心的收支情况,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并按月编报表,做好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4、严格按照物资采购审批制度,对外采购开支的原始凭证由主管领导签字、经办人签字,保管验收、入库,并由财务审核后报账。

5、财务科应对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监督,定期清查库存,搞好折旧管理,做到账账相符,帐物相符,防止浪费和积压、损毁,要充分发挥物资设置的使用价值。

6、监督现金和支票管理,做到日清月结、记载清晰、数字准确,收入当日存入银行,库存现金不得超过国家规定限额,不准挪用公款,不得以白条抵账,不准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

7、负责工资、奖金及有价证券的管理和核算及发放,对各项原始凭证,要按照规定严格审批手续办理。

8、加强药品的管理,按月进行盘点,合理使用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防止亏损和积压。

9、涉及职工考核分配、本中心收支、预决算等内容,应在单位内进行公示。

10、按国家档案局规定,妥善保管各种账册、凭证、报表等。二十三、农村社区卫生设备管理制度

1、医疗仪器设备、药品和贵重物品采购实行民主决策,成立相应的管理小组。

2、后勤保障部门每年根据现行设备运行状况、储备情况、使用年限,编制采购计划,报中心主任审批。

3、凡属贵重仪器、大型设备的购置计划,由管理小组集体讨论通过,按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手续办理;一般设备的购置由中心主任批准,会同有关科室及总务人员统一采购。

4、购入、调入的贵重仪器、设备等,由中心主管主任和后勤、使用科室有关人员参加验收,无误后入库上账建卡并建立仪器设备技术档案,严格出入库手续。

5、各科领取设备后,一般医疗器械,由护士长负责保管,每班要认真交接,专人负责检查、更换,保持性能良好;贵重仪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应保持仪器清洁、干燥;用后经保管者检查性能并签字;各种仪器应按其性能不同,妥善保管。

6、器械库房应按照器械的性质分类保管,并做到账册往返相符。

7、失去效能的设备、仪器的报废、报损、变价、转让或无价调拨,应由科室填写清单,经部门审核后送中心主任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8、各科室需维修的仪器设备,应及时通知后勤保障部。由厂家或专业人员进行维修。二十四、农村社区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1、做好治安防范工作,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每年签订一次责任书。

2、从事电工、高压消毒、驾驶员和放射性物质等的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上岗证方能上岗。

3、对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质和腐蚀性物品要设专人保管,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防止因管理不当出现意外情况。

4、动用明火需书面申报,取得同意后方可使用,非医疗需要禁用电炉。

5、加强消防器材和设备管理,定期检查,严防丢失损坏,严禁挪用。保持防火通道通畅,防止堵塞。

6、严禁将个人现金及贵重物品存放在办公室或办公桌(柜)内,病房要加强病人的物品保管,防止丢失。

7、各科室(站)下班前应做好安全防范检查,切断水、电、火源,无人时应及时关窗锁门。

第3篇:社区财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具体表现;防范与控制

行政单位是行使国家权力、进行公共管理的部门;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利用国有资产从事社会服务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会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也越来越重要,各级管理部门也越来越强化风险管控会计。通过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把控,健全相关管理机制,能够从根源上规避等不正之风,提高资金绩效管理水平,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性

1.防范单位内部的违规行为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工作开展,可以有效防范单位运行过程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如浪费、挪用、贪污及其他不良腐败等现象。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职能的合法合规,促使其有效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能能力,提升单位的管理效率和社会形象,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

2.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行政事业单位从国有资产的预算、购置、验收、转让、使用、调拨、报损、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管控,应及时按要求上报到财政监管系统,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3.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能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决策水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单位的决策、预算和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会计人员应实时掌握国家的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实施职能监督作用,在资金使用和业务管理上实施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的具体表现

1.工作随意、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工作领域的“顽疾”,尤其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因管理机制单一,具有“特饭碗”性质,会计人员能力和责任心差别较大。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因人员编制原因,人员配置不合理,借岗使用、一人多岗,事多事杂,造成工作上随意性强,没有做到日清月结,不重视会计核算,相应的信息失真情况时有发生。

2.管理混乱、资金流失

财政部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明确提出了会计风险管理的具体要求,但是在执行上流于形式或者执行不到位。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会计工作和财经纪律,缺乏会计风险意识,缺失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流程以及内部管理混乱、随意。资金管理不规范,不合理、不规范使用资金情况时有发生;预算管理不重视,执行不到位,项目支出的公用经费使用混乱,专款不专用;审核发票和报账单不认真,造成国有资金流失。

3.流于形式、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开招标过程中程序合法,但仅仅是流于形式,且存在虚列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情况,相互串标。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零散购买商品和服务过程中,采取虚开发票和报销个人费用等行为。监督力度不够,内部监督形同虚设,中介审计、巡查流于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近几年各级审计部门以及监察部门加大了审计和督查力度,私设小金库、违规公款吃喝、专款不专用、重大开支不经集体研究等违规违纪现象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一些行为向小、散、隐蔽等方面转移,以期逃避政府监督。

三、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1.不重视内部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会计业务管理工作不重视,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高;多数管理人员接受财经纪律方面的教育不多,不愿多花时间自觉学习相关财经政策和文件,造成财经管理知识、财经纪律意识薄弱。有的人员套取更多业务经费,想方设法逃避政府监督。有的单位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和使用上随意性强,乱审批、乱签字。

2.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差,不重视职业道德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大多偏重业务工作,受人员编制影响,人员配备不健全。从事会计业务的工作人员往往还要从事其他业务工作,甚至有的会计人员是从下级单位或部门借调使用,有岗位缺失感,缺乏工作积极性。基层单位会计人员入门门槛不高,很多都是从其他专业转为会计业务,风险意识薄弱。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因工作庞杂,工作压力大,从而导致工作热情不高,不思进取,不重视职业道德学习和提升,对会计工作更多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3.政府监管部门缺乏监督,内部不重视内审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要靠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督才能达到防控目的。对于人员编制较少的行政事业单位,因为人员限制,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更多的是忽视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导致内部监督弱化。大多依靠上级政府监督部门的事后审计,以审计、纪检、和财政部门的事后检查为主,事前监督几乎没有。在这些事后检查审计中,又以专项检查为多、日常检查较少。不能对资金使用和其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带来相当多的会计风险。

四、加强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建议

1.加强会计风险防范

对会计风险的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长期有效的会计风险防控机制,必须提高单位领导层对会计风险防控的理念。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应一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廉政建设学习,加强财经纪律的执行,及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健全议事规则,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必须经由单位领导层会议决定的,应科学决策,并严格按会议决定执行。单位管理层要主动承担监督管理职责,对各种不良行为要及时扼杀在萌芽状态。

2.保障会计人员工作稳定性

对业务庞杂的会计人员适当减轻与会计工作相关性不大的工作。积极改善会计人员工作环境。提升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会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会计人员定期培训,随时掌握上级单位和部门组织的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主动安排会计人员前往学习和提升。加大对会计人员的考核;增加对会计人员的正常奖励机会,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严格财会纪律,加强廉政建设,对会计工作做到日清月结。

3.加强会计核算监督

应该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力度。对单位的日常收支、专项支出和账务处理等业务加强内部审计。加大资金管控,资金、财务系统进入专用系统监控,设置大额资金预警制度,保障资金安全。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上,要明确审批权限,细化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流程,同时加强对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资金使用应严格按照预算要求进行使用,保证预决算的严密性。及时消除财务隐患,在经济活动中更有效的预防会计风险。主动接受来自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在涉及对中小企业的采购和外包活动中,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同时认真执行国务院颁发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相关规定,规避相关风险。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应加强严格管理,及时清点盘查,按时做好保养维修。高效使用国有资产,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国有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建立资产明细,对使用情况要一目了然,做到账实相符。需要采购资产时,严格参照政府采购的相关流程和要求进行采购。但是在资产采购过程中,大多不会去评估资产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有相当大的随意性。采购前必须完善采购审批手续,采购程序必须合法合规,采购验收应该科学严谨。

五、结语

总的来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十分重要,出现会计风险后导致的社会影响和管理成本都是十分巨大的,不但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形象,造成国家公信力缺失,而且会影响公共服务的效率,严重的还会导致后期维护和管理成本成倍付出。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因编制、人员结构等客观原因,极易出现会计风险,其单位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更应树立会计风险防范意识,练好内功,搞好会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提倡廉政建设,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业务能力。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果,更应该使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杜绝出现浪费、挪用、贪污及其他不良现象,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靳现芝.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中国集体经济,2019(25).

2.郑秀兰.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研究.现代商业,2019(20).

3.周洪娟.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及其控制.中国市场,2019(21).

4.杜爱霞.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研究.纳税,2019,13(09).

第4篇:社区财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内部机制;全成本核算;管理;医院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42-02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核算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医院要生存发展,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内涵质量建设,树立成本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扎实做好内部基础性工作

1.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成本管理与核算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目前,医院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财务部门负责院级成本核算,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科室成本核算,由于在核算过程中两方的数据来源不统一,成本扣除项目和范围不一致,造成分析评价的可信度、可比性差,致使决策缺乏有效的依据。因此,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应设立以医院为单位的财经管理中心,对医院总的收入、成本、利润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负总责,经管、物资统购、医疗设备、高值耗材等行政、后勤科室为核算单位的成本中心,对所有成本支出进行定编、定员和目标成本控制核算,控制不合理的支出,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费用进行分摊,确保成本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度是办事的依据,最高效、快捷的管理就是依靠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资料收集一直到医疗成本、项目成本计算的操作规程、办法、程序和管理,成本分摊方案、超劳补贴核算办法,在资金内部流动的过程中,制定出科学、详细、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把直接管钱、管物、管工程、管采购的权利纳入监督范围,实现宏观调控有力、微观管理严格、日常管理规范,为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3.实行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实施全成本核算管理,在以往的长期历史过程中,由于投资时间长,再加上过去人们缺乏一定的成本意识,资产不清、家底不明的现象非常严重。医院应成立由院长负责,财务科、器械科、信息科以及资产管理部门组成的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对医院的资产进行清查、产权登记、资金核实和价值确认,确保账实相符,将固定资产、医疗设备、专用设备、医疗物资、通用物资等集中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实物资产管理制度,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成本核算,进行成本控制。

4.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奠定全成本管理基础。成本核算工作量大、计算烦琐,运用手工计算准确性差。因此,医院应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化、自动化,建立信息技术监控管理机制,通过设计可量化的监控指标,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自动收集、存储、分析和信息共享,确保成本核算的高效、准确,为医院决策和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保障。

二、加强全成本核算管理的具体做法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减员增效。受军队医院编制体制所限,大量的非编人员已经参与到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人力资源成本成为医院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严格控制人员费用是医院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因此,医院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除高、精、尖人才外,对一般人员采取“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的原则,严格定编、定岗,从根本上克服人浮于事现象,把不必要的人员费用降下来。

2.加强成本控制,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医院的编制床位是悠闲地,单纯依靠床位的扩张和就医全体的增长实现医院长远发展是有限的,因此,医院应鼓励科室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通过加强内涵质量建设,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加快病床周转率,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采取广泛宣传教育结合考核奖惩的手段,使广大医护人员树立强烈的成本意识,并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工作流程、健全的组织机构,使医院的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有序的开展,从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做到“优质、高效、低耗”。

3.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增收节支。超劳补贴的核算与分配是以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依据的,应本着“按劳分配,质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不断完善超劳补贴核算分配的考核指标体系与绩效考核方法,把个人利益与劳动态度、工作数量、服务质量、责任大小、贡献大小等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参与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自觉培养开源节流、堵漏降耗的良好习惯。

4.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医疗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劳动,为了完成某项医疗服务有时需要多个部门、多个科室的配合与协助,为了明确医院内部各科室、班组的经济责任,充分体现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应对各项辅助服务进行成本核算,通过水电消耗、人力成本、设备使用、物资消耗、公共费用分摊等办法,对各项服务制定合理的内部价格,科室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采取内部结算的方式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既打破了辅助科室和班组吃大锅饭的现象,又强化了临床科室的成本支出意识,实现低耗运营。

三、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强全成本核算管理不能牺牲医疗质量。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就是为了“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人、才、物资源,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快捷的医疗服务,通过医院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医疗服务,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医院不能为了节约成本忽视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

2.加强全成本核算管理坚定为部队服务理念。没有部队,就没有军队医院,军队医院要始终把为兵服务作为最高准则,强化姓军为兵意识,确保为部队服务的建院宗旨。在确保为兵服务工作扎实到位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走质量效益型内涵发展之路。在实施全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要防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军事、社会效益的行为,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确保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3.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的归集与分配。按照谁受益谁承担费用的原则,医院成本核算在归集与分配费用时,应按照各部门、科室、班组受益程度进行。属于单一部门支出的费用,直接归集到这个部门,属于几个部门共同承担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按受益程度进行分配,谁多受益,谁多承担费用,做到分配合理,分摊公平。属于医院基础建设、公共支出部分,属于科室不能控制、无法准确核算的部分,列入院级支出,确保科级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准确。

参考文献:

[1] 王文森,孙洁,俞学忠,石德光.军队患者实行全成本核算探索[J].医院管理杂志,2009,(2):195.

[2] 马文.新形势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完善[J].现代医院管理,2009,(2):50.

[3] 卢向年,金发华.医院推行全成本核算管理的主要特点及成效[J].卫生经济管理,2010,(3):132-133.

[4] 兰玲莉,肖锋.军队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J].卫生经济管理,2010,(1):33-34.

Healthiness Inside Mechanism of Hospital and Strengthen Total Cost Accounting Management

ZHANG Wei

(Section of Economic Management,NO.152 Hospital of PLA,Pingdingshan 467000,China)

第5篇:社区财经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信息不对称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欺诈行为的现状

社会保险基金欺诈,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过程中,实施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等的行为。我们可以从社会保险基金欺诈现象所涉及的各方责任主体来理解。

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30个省成立了省级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逐步加强基金监督工作,基金管理进一步规范。但是,当前挤占挪用社保基金,冒领、骗取社会保险金的问题仍非常突出。

1999年以前发生的23.47亿元违规资金,大多是涉及基金安全和完整的问题;2000年以后发生的47.88亿元违规资金,多数属于管理不规范问题,甚至包括违法犯罪。凡是涉及社保基金大案的基本上都是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有关。2006年8月,上海查出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保基金挪用案件,该案中违规挪用的社保基金连本带息共计37亿元。同年11月27日,浙江金华又爆发数亿社保资金被挪用的大案。据新华社报道,在1986年至1997年间,全国有上百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被违规动用。至2005年底,还有10亿元没有回收入账。国家审计署对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三项社保基金(养老、医疗、失业)的审计结果中,发现违规问题的金额达71亿元。

一边是数以亿计的资金被违规挪用、流失,一边是我国社会保险中所出现的养老保险“空帐”、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庞大等问题,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基金的使命——保证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所以我们现在不得不对社会保险基金中的欺诈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造成社保基金欺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制不畅、经费短缺、管理不善、打击不力等,在这里就仅从其最根本的理论源头来进行分析。

二、关于社会保险基金欺诈行为的理论分析

社会保险基金欺诈现象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监管不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此现象。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社会保险基金的欺诈才有产生的可能性。首先是对于参保企业来说,拥有本企业用工的数量、工资水平、工人被辞退和平均时间长短和比例等完全信息。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会发生不如实交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而社会保险经办结构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无法完全准确获取参保企业的内部信息,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保险,致使参保企业有隐瞒用工人数、工资水平等信息的动机。

社会保险的购买者(社会保险的参保人)和社会保险基金的营运委托人(社会保险机构)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的管理人员会有动机进行、欺诈、挪用、侵吞社会保险基金以中饱私囊,或者用虚假的财务状况隐瞒营运中社会保险基金的贬值、损失与风险。

在社会保险基金发放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可能去完全调查清楚每个投保人的真实情况,以及条件变动下个人的现况;个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也可能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隐瞒真实情况、骗领保险金。

三、建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机制

3.1建立多方共同监督制度

通过对理论的分析,看到欺诈现象的产生除了个人道德上的主观因素之外,信息沟通的不完全是其产生的客观原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制度。

行政部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基金风险,但是要把经管权和监督权分离开来,否则这样的制约将会是失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事务要由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只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行使行政管理和监督的职能。除了行政监督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专家、企业界代表、财政部门、参保职工代表、工会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理事会。

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内部也要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进行严惩;内部工作人员之间也要互相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3.2利用现代科技协助反欺诈管理

全国的社会保险信息网络系统存在着相互协调性差、数据不能共享,各地分散管理的缺点,参保人员在流动时信息不能及时传递,让骗保存在了可能性。要运用现代科技去优化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与劳动部门、地方税务部门、服务部门等用网络联合起来,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数据的统一和共享。比如说为了杜绝骗取养老保险的行为,可以利用现有的高科技指纹识别设备,建立定期指纹比对制度。将所辖离退休人员的指纹全部采集,每年向退休职工发放指纹采集卡,然后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后继续为其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这项科技在一些市区中已经被采纳了,并被证明反欺诈的效果显著。

3.3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稽查的力度

针对一些企业隐瞒职工的真实情况,少缴漏缴保险费的,可以发挥各级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作用,深入到企业内部对职工的工资、人数等基本情况进行拉网式大检查。社保经办机构也可以委托会计事务所对用人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对人为瞒报职工缴费基数的要重新补缴养老保险费,规范参保单位申报基数和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行为。

3.4加强反欺诈立法

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保基金管理与运营办法,制定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逐步实现对社保基金的保值与增值,有效遏制社保基金被非法挪用的现象。依法进行社会保险执法监察,强制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从根本上防止企业不参保,杜绝用人单位漏报参保人数,少报缴费基数,遏制恶意拖欠社会保险费。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法律,积极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增强《劳动法》可操作性。并对欺诈社会保险基金的现象进行严惩,实行举报奖励等措施。对有欺诈行为但未造成社会保险基金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可视其情节轻重处以一定的罚款;对拒不缴纳罚款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郭士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